安全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10:4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安全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安全機制

煤礦安全雙重預防機制研究

摘要:煤炭行業一直以來是安全事故多發的行業,而在眾多的煤礦安全事故中,尤其以技術及管理隱患所產生的事故居多。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產,而行業內部也在不斷改善自身的管理標準及運作過程,通過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建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經驗及方法。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建設,在風險評估、風險預警及管控、危險源監控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控制、減少事故發生,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煤礦;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制建設

據調查研究發現,在以往的煤礦事故中,對于煤礦安全的風險管控及安全隱患排查不足是導致事故多發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而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建設對于增強風險管控及減少安全隱患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通過介紹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含義,指出了其建設過程,即通過風險的分級管理及隱患的治理排查相結合,有效抑制煤礦安全事故的發生,對于現實中的煤礦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指導意義。

1.煤礦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系概述

(1)安全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含義對煤礦安全的風險管控及安全隱患排查不足是導致事故多發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同時,這兩個因素也是雙重預防機制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簡單概括來說即關于風險識別的管控及安全隱患排查的治理。煤礦安全風險管控即煤礦單位通過對礦井中的各個系統進行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估,進而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以杜絕安全隱患的發生,做好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防線[1]。隱患排查即通過對第一道防線中存在的失誤進行排查,調整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從而建立起預防機制體系的第二道防線。由這兩道防線組成的安全管理體系即為雙重預防機制體系。(2)雙重預防機制體系構建的意義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構建,層層把關煤礦安全生產各個環節,旨在針對各個環節做好風險的事前管控。它有效地將安全生產的關口向前推移,實現安全風險的分級管理。在實際的建設及應用中,需要全面分析煤礦行業各個系統中面臨的風險問題,充分剖析并將風險做好合理的分級,把握住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抓重點環節,使風險管控及隱患排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2]。因此,雙重預防機制體系構建,能夠有效排查事故隱患,做好事前預防,防患于未然。

2.煤礦雙重預防機制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探索

*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幅員面積2229平方公里,轄43個鄉鎮,52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105萬。全縣現有公路里程2000多公里,通航水域200多公里,機動車2.2萬輛,船舶1000多艘,生產經營企業1269戶(其中煙花爆竹生產企業1家、批發企業2家、危險化學品經營單位23家、非煤礦山企業75家、其他高危企業17家),從業人員9萬多人。由于我縣地處山區,境內河網密布,道路崎嶇,區域經濟發展滯后,加之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條件普遍低下,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全縣安全監管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大。如何建立適合*縣情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生產財產安全,確保社會和諧穩定,課題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八大機制,促進安全發展、科學發展。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機制

1、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各部門、各生產經營單位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牢固樹立“安全生產功夫在平時”、“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工作主動權”和“安全也是政績”的觀念,加快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資源整合和產業結構調整,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使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安全生產的基礎上。

2、健全安全目標管理。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指標管理體系,將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并把工礦商貿企業萬人從業人員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納入統計指標體系,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獎懲。

3、嚴格落實安全責任。一是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生產經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遵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規章,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推進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強化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保障安全生產投入,完善安全生產條件,切實承擔起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確保安全生產;二是落實鄉鎮人民政府安全生產屬地管理責任和政府部門“誰主管、誰負責”監管責任。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駐縣各單位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切實履行好安全生產工作組織領導和監管責任,定期分析、研究布置、督促檢查本轄區、本部門、本行業安全生產工作,制定落實預防事故的措施;三是落實各級領導安全生產“一崗雙責”責任。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各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實行領導班子成員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一把手對安全生產負總責,分管領導對安全生產工作直接負責,其它領導對所分管行業范圍的安全生產工作具體負責,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責任制。

4、完善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對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的業績考核范圍,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約談和述職制度。對責任落實、工作扎實、指標完成好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不扎實、安全生產指標不落實的,實行通報批評;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規作出處罰。對發生重特大事故或者年度安全生產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四川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有關規定,實行“一票否決”。今后將對發生惡劣影響事故的單位以及安全生產綜合考核成績較差的單位給予“黃牌警告”,鄉鎮、單位將取消評優評先資格。

查看全文

東亞多邊安全機制研究論文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與區域化并行的時代,是一個國際社會日益組織化的時代。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化深層次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區域一體化進程也在加快。全球化(全球主義)與區域化(區域主義)作為兩股并行不悖的歷史潮流正在日益深刻地改變與重塑著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的面貌。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安全機制建設是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參與者的普遍追求,其制度化水準往往被視為一體化建設成就的層次性標志。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大國,其面臨的安全環境也最為復雜而險惡。從功能主義視角出發,構建東亞區域性多邊安全機制,是中國穩定和確保周邊安全的理性選擇和現實路徑。當前,中國在宣導建立東亞區域性多邊安全機制的過程中,面臨著以下一些現實的困難和潛在的選擇。

第一,主觀認識和國內政治。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政府對國際制度在促進和實現國家利益問題上的正面認識不斷加強和深化,但迄今中國對東亞區域多邊合作機制的構想和實踐大多限于經濟領域,而對于通過多邊安全機制來逐步緩和與解決東亞安全問題,考慮和實踐得還比較少。這一方面是由于東亞地區的國際政治現實對于區域多邊安全機制的形成尚存在掣肘因素(比如美國霸權的影響、臺灣問題、朝核問題、歷史宿怨等),另一方面也部分地反映了中國政府對東亞多邊安全機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和實現中國的安全訴求存在困惑與顧慮。冷戰后,中國相繼解決了同大部分陸上鄰國的邊界問題,但同東南亞有關國家的海上劃界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結果。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在領土爭端問題上總的原則是:堅持主權、維持現狀、談判解決,核心是維持現狀。但是,維持現狀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爭議雙方都要有維持現狀的誠意和行動,彼此間能夠就談判解決爭端建立互動機制;二是爭議雙方各自的國內公眾輿論都愿意并支持本國政府采取一種比較耐心、比較顧全大局和實際可行的政策。然而,這兩個條件事實上很難同時具備。一方面,東南亞個別國家不斷在爭議地區采取單方面行動,試圖用某種「既成事實」打破現狀;另一方面,有關國家的國內公眾輿論被媒體炒作效應鼓惑起的盲動經常會與不合時宜的民族主義「不期而遇」,從而對政府決策造成壓力,甚至是平添羈絆。

第二,臺灣問題。對中國而言,臺灣問題目前已成為在培育和建立東亞多邊安全機制過程中難以逾越的政治障礙,不留后患地解決臺灣問題成為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最大考驗之一。自80年代以來,盡管海峽兩岸在經貿、投資、人員往來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擴大和深化,已然形成了某種相互依賴型的關系網,但隨著近年來「臺獨」勢力的不斷膨脹,兩岸在政治層面上卻愈行愈遠。當前,兩岸在主權問題上的「零和」博弈有可能會對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造成挑戰,「臺獨」勢力隨時有可能葬送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在此背景下,一些臺灣政治家和學者從新功能主義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以「歐盟模式」促進兩岸以和平方式進行「統合」的構想。雖然從長遠來看,兩岸間在經濟和社會層面上的功能性整合有利于營造良性的互動關系,但「歐盟模式」所代表的經濟層面的功能性整合卻并不一定會自動引發「溢出效應」而導致兩岸的政治整合。盡管2005年連戰、宋楚瑜的「和平之旅」和郁慕明的「民族之旅」為兩岸關系的發展注入了一些新的積極因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黨際交流已經啟動,但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卻并未因此而發生根本性改變。與臺灣問題緊密相連的是中國如何應對和協調美國霸權在東亞地區影響的問題。當前,在同中國周邊安全息息相關的諸多問題中,有相當一部分同美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同中國的東亞地區戰略存在著潛在的沖突。雖然中美兩國在戰略上的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斷上升,但無庸諱言,中國對美國的依存度要高于美國對中國的依存度,美國在中美關系中占據著主動地位。為此,中國在構建和經營自己的東亞地區戰略時,必須始終考慮和審慎對待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和美國的利益需求。目前,盡管中美兩國戰略對話機制已經啟動,但兩國尚未制度性地規范各自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存在的關系(包括中國與美日軍事同盟和美韓軍事同盟的關系),這成為中國在構建東亞多邊安全機制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第三,朝核問題。始于90年代初的朝核問題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復雜、最敏感、最棘手的地區性多邊問題。自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社會為解決危機所作的努力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從2003年至2004年,由中、朝、美、韓、俄、日參加的三輪「六方會談」未能就和平解決朝核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盡管歷時二十天、歷經前后兩個階段的第四輪「六方會談」經過艱苦談判達成了《共同聲明》這一自「六方會談」機制啟動以來最為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重大進展,但美朝兩國在戰略上的不信任感并未實質性消除,《共同聲明》中相關條款的履行仍存在諸多變數,有關各方能否切實將西方關心的以核問題為代表的所謂「朝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同朝鮮方面關心的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等問題聯系起來考慮并制定出相應的履行機制,將直接決定未來朝核問題與「六方會談」的走向。中國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未來東亞地區的安全機制可能有兩個來源:一是從「六方會談」中產生新組織,二是從現有的地區組織和論壇中衍生出新組織。但無論采取哪種形式,其最終形態和成員范圍都將取決于本地區主要大國的利益關系。從近期來看,朝核問題為本地區大國創造了一個發掘利益交匯點的平臺,有關各方正在試圖以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為契機,構建東亞地區的安全框架及其保障機制。冷戰后,中國通過一系列規范性、制度性的權力安排,積極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北亞鄰國開展安全合作,在東亞地區安全領域確立了積極的建設性影響。這一方面使中國應對周邊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強,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東亞安全環境的整體改觀。但目前中國與有關國家尚未建立起一種旨在維護和鞏固本地區長久和平與安全的成熟的多邊機制,中國通過多邊管道在東亞安全合作進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四,中日政治關系。近年來,中日政治關系的持續緊張與惡化已成為東亞多邊安全機制建設中的重要障礙。日本在歷史、臺灣等問題上的所作所為,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這樣的結果對中國不利,對日本同樣也不利。盡管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近來出現了某種強硬的趨勢,但中國政府始終對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抱有最大的誠意,始終按照「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致力于穩定、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始終沒有放棄敦促日本政府以實際行動為改善兩國關系營造積極氣氛、創造有利條件的努力。當前,在互不信任、相互抱有戒心的政治關系下,中日兩國對東亞合作領導權問題都十分敏感,特別是日本。在當前國際環境和現實國力的背景下,中國要謀求成為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的領導者,必然會承擔巨大的風險和成本,助長東亞地區其他國家的「搭車」心理和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中國在未來東亞合作進程中的理想角色應該是成為事實上的「主導者」,而非現實中的「領導者」。今后,中國應繼續支持東盟在「10+3」進程中發揮主要推動作用,同時也應主張中日韓三國在各自具有優勢的領域發揮更大的建設性影響。對待領導權問題,中國應突破「零和思維」的局囿,不妨歡迎日本在諸如建立亞洲貨幣穩定基金等一些具體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中國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正是在東亞合作的進程中,孕育著突破當前中日關系瓶頸的可能性。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10+3」機制為中日兩國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一種制度性安排,為兩國間的雙邊活動創造了平臺。

第五,能源問題。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中國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能源外交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當前,中國對能源某種程度上的「執迷」正在顯著地增加其同鄰國間關系的復雜性,增多和增大其與有關鄰國間,特別是同中國有領土和領海爭議的國家間過分競爭乃至對立的可能,這不利于中國宣導的東亞多邊安全機制的形成和建設。當前,圍繞能源問題的一個現實而具體的困難就是中國與有關國家在南海和東海這兩大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地區的劃界爭端。中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一貫奉行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由于能源爭端「零和博弈」的性質而在事實上并不具有太多可行性。「叢林法則」在上述問題發展過程中的盛行表明,有關各方圍繞南海和東海能源問題而展開的競爭尚缺乏制度性約束。中國以能源需求為導向開展的東南亞地緣經濟外交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和塑造本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圖景,目前尚不明朗。

查看全文

食品貿易安全機制分析論文

一、規制與食品安全規制

作為社會性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安全規制是以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健康、衛生為目的,對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制定一定的標準,并禁止、限制特定行為的社會性規制。在國外,食品安全規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為規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稱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和危險性分析。第一次浪潮為建立良好的生產規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點是鑒別、評價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人類健康和整個食物鏈。世界衛生組織(WH0)、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其頒布的食品法典,已經成為全球消費者、食品生產和加工者、各國食品管理機構和國際貿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參考標準。隨著現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險性分析”的到來,對人類健康和整個食物鏈安全的關注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眾多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都加入了關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多邊協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戰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貿易中的安全規制

1.相互協調的食品貿易安全規制機構

日本負責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日本法律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門是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

食品安全委員會(FSc)于2003年7月設立,主要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對風險管理部門(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等)進行政策指導與監督以及進行風險信息溝通與公開,直屬于內閣。食品安全委員會設事務局,負責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有權獨立對食品添加劑、農藥、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轉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內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進行科學分析、檢驗,并指導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的有關部門采取必要的安全對策。

查看全文

醫院安全機制建設的探究

本文作者:彭建濤工作單位: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隨著新醫改和公立醫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將越來越觸及到深層次體制問題。政府補償機制的逐步完善,對公共衛生事業的進一步投入,為中心新一輪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隨著醫療資源布局與結構的調整,也對中心落實功能定位、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人員配置、運行模式提出了挑戰。中心“十二五”將繼續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設為抓手、以科研項目和平臺為載體、以人才培養和引進為核心、以促進基礎和臨床合作為紐帶”的學科人才建設總體思路,繼續探索體制改革、制度創新,優化創新環境,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醫學創新的能力,凝聚學科發展方向推動科室內涵建設,進一步提高中心醫教研和應急應對水平。組建科研協作組,深化合作互利雙贏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實現臨床科研零距離,中心組建以疾病診治和研究等為一體的跨科室、跨平臺的科研協作組,共同探討防治工作急需解決的科學或技術問題,切實提高臨床診治和科研水平。通過多種活動方式,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為導向,以學術活動和科學研究為載體,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自發自愿參加不同專題的科研協作組。目前中心已成立5個協作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協作組、艾滋病科研協作組、結核病科研協作組、新發和再現傳染病協作組、中醫協作組。覆蓋各個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個人有專長中心大力謀劃學科人才建設,建立并完善目標清晰、層次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發掘具備自助創新意識的潛力人才,加快培養傳染病學科后備人才,形成以“萌芽計劃”、“新星計劃”“、優青計劃”三位一體的覆蓋各個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萌芽計劃”以30歲以下的具有初級職稱的研究生學歷人員為主“;新星計劃”以35周歲以下中級職稱人員作為培養選拔對象;“優青計劃”以35到40周歲之間中級職稱以上的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醫學人才為對象。該培養體系將進一步挖掘中心的優質人力資源,期待經過培養后能夠形成一支有一定影響的優秀青年人才隊伍,為學科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保障。

實施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培養和聚集人才“十一五”期間,中心主持和參與“艾滋病合并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人群治療策略研究”和“結核分枝桿菌實驗室污染的監測與評價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重大專項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重大專項的實施也為研究生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培養和鍛煉一大批站在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學科最新動態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將繼續大力推進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和申報,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學科人才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強化科研平臺支撐作用,建設高水平科研高地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規科研技術平臺”和“傳染病特色科研技術平臺”的科研共享平臺,已發展成為集傳染病病原學診斷、科學研究、平臺服務和人才培訓為一體的設備精良、技術先進、運轉高效的開放的現代化實驗室平臺。2011年,“上海市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落戶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學科優勢與特色、整合資源、開放競爭”的原則,圍繞上海及我國新發與再現傳染病診治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的建設工作,培養和吸引國內外相關專業的優秀科技人才,為開展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儲備和科技支撐。依托復旦大學學科優勢,借勢發展2011年,中心與復旦大學教育部/衛生部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聯合成立了傳染病診治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雙方在臨床資源和應用性基礎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過強強聯手優勢互補,提升學科與人才建設,滿足醫療市場需求,引領未來傳染病和公共衛生及生物醫學的發展。中心聘請復旦大學專家作為中心的客座教授,協助中心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另外,復旦大學將定期對中心科研技術人員和有志投入臨床科研的醫生進行理論和操作的培訓,包括復旦大學開設的研究生理論和實驗課程等。復旦大學每年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和國內國際的學術交流活動,中心也優先派員參加;在同等情況下復旦大學優先招收中心人員在職攻讀碩、博學位,優先考慮中心人員作為實驗室高級訪問學者。

人才培養考核體系“以人為本”理念,真正激發人的內在積極性,必須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考核體系[1]。科學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備的激勵措施,能有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考核獎優罰劣,并形成淘汰機制。對于考核合格人員,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養層次;對于考核不合格人員,則需要溝通談話,找到問題的原因,連續兩次不合格則淘汰,退出其相應的人才培養層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設工程[2]。加強培養期間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學量化考核標準,實行動態管理,確保人才梯隊建設的質量,確保后備人才的儲備。醫院管理人才的培養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學,它亦具有生產性與效益性。只有搞好醫院管理人才的培養,搞好醫院科學管理,才能使醫院各系統功能放大,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醫療服務水平,才能給醫院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才能使醫院的正常經營與發展得到保障[3]。之前,醫院管理人才的培養問題均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觀念上,對醫院管理人員常是“非專業人員”;培養上,缺乏計劃性、目標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專業技術人員的同等待遇,技術職稱評定缺乏專門的科學的管理制度,從而產生了輕視醫院管理、不安心醫院管理的現象,影響了醫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養。醫院應進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養,積極推薦合適人選參加包括黨校培訓、醫院管理課程培訓、掛職鍛煉等綜合性的培訓。組織職能科室工作人員素質拓展培訓,每年選拔管理人員參加管理課程的學習。通過多途徑、多模塊的系統培訓,培養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質、現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學管理技能的高素質、專業化的醫院管理人才隊伍。

查看全文

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的思考

論文概要:討論研究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是農機監理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三個方面積極探索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的重要性、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探索有效途徑中,結合鄉鎮實際,對農機安全管理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等問題作了戰略性的探討。

論文主題詞:監理機制研討

近年來,在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和農機安全生產管理,逐步形成了農機安全網絡管理機制。特別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把農機安全監理提高到一個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形成的“頭重腳輕”格局有待于認真解決。

一、充分認識加強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的重要性

加強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首先是要解決黨政、部門領導干部的思想問題,強化對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的認識。

(一)農機安全是社會大安全的重要組成部份。解放以來,我國就建立了中央、省(直轄市)、縣(州)、鄉(鎮)四級人民政府,鄉(鎮)是基層的組織,同樣肩負著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包括農機安全生產。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不僅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且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社會穩定。抓好安全生產已成為各級黨、政“一把手”的重要任務。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農業機械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農民生產、生活等重要的勞動工具。但是,一些農機駕操人員由于歷史所形成的安全生產意識淡薄、操作技術不規范、安全設備不配套等主客觀原因,時常引發農機事故,甚至發生重特大農機事故。一個鄉鎮要搞好安全生產,必須把農機安全納入重要范疇,切實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

查看全文

計算機安全控制機制與技術探析

摘要:基于對計算機系統安全控制機制與技術的研究。首先,分析計算機系統安全的特點。然后,在計算機系統安全控制機制工作中,要建設內部機制與外部機制。最后,對計算機系統安全技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計算機;系統安全;技術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系統網絡以及安全管理技術也得到進步,但是計算機系統以及計算機安全技術是較為復雜的一項工程。所以,只依靠人工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日益進步的社會市場。為使人們自身信息、企業信息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對計算機系統進行深入分析,與此同時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與安全技術,從而推動人們生活的更好發展。

一、計算機系統安全的特點

(一)真實性。計算機系統針對已授權的用戶,記載的信息都是用戶自身真實信息。因為網絡中信息都魚龍混雜,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在網絡中出現冒充的狀況,所以計算機系統對甄別用戶信息的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二)可控性。計算機系統具有可控性,可以有效避免網絡中各種不健康的信息被散播與轉發,避免不健康信息對人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并且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用戶要求,隨時隨地向用戶發送有效的信息內容。(三)保密性。計算機系統具有保密性,它能保證計算機網絡系統可以正常運作。[1]保證計算機內的信息不會泄漏,保證計算機系統內的信息內容不被惡意更改,同時也保證信息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傳輸時不會被破壞和丟失。

二、計算機系統安全控制機制

查看全文

計算機安全控制機制與技術分析

摘要:基于對計算機系統安全控制機制與技術的研究。首先,分析計算機系統安全的特點。然后,在計算機系統安全控制機制工作中,要建設內部機制與外部機制。最后,對計算機系統安全技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計算機;系統安全;技術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系統網絡以及安全管理技術也得到進步,但是計算機系統以及計算機安全技術是較為復雜的一項工程。所以,只依靠人工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日益進步的社會市場。為使人們自身信息、企業信息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對計算機系統進行深入分析,與此同時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與安全技術,從而推動人們生活的更好發展。

一、計算機系統安全的特點

(一)真實性。計算機系統針對已授權的用戶,記載的信息都是用戶自身真實信息。因為網絡中信息都魚龍混雜,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在網絡中出現冒充的狀況,所以計算機系統對甄別用戶信息的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二)可控性。計算機系統具有可控性,可以有效避免網絡中各種不健康的信息被散播與轉發,避免不健康信息對人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并且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用戶要求,隨時隨地向用戶發送有效的信息內容。(三)保密性。計算機系統具有保密性,它能保證計算機網絡系統可以正常運作。[1]保證計算機內的信息不會泄漏,保證計算機系統內的信息內容不被惡意更改,同時也保證信息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傳輸時不會被破壞和丟失。

二、計算機系統安全控制機制

查看全文

煤礦企業安全危機預警機制淺析

1煤礦安全危機預警組織保障機制

有效的危機預警活動必須通過合適的組織予以實施,為保障煤礦企業安全事故的預警與監控有效實施,要成立專門的安全危機預警組織機構,作為安全危機預測與監控的運行指揮中心,即安全危機管理委員會.安全危機管理委員會能夠會同各方專家,對各類安全危機信息進行預測和總結研究,在國家安全、企業生產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上制定有效的預控方案;同時,因地制宜,在地方政府設立管理分會,在危機預測和預控過程中發揮中央危機預警機構的權威作用,及時調動地方政府力量全權負責煤礦企業安全危機預警.甚至可以成立安全危機監控的虛擬組織,即煤礦企業安全危機預警聯盟會,重視地區之間以及地區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安全評價,構建統一的安全交流平臺.從企業內部看,目前大多煤礦企業的安全危機監控組織機構往往只涉及安全管理部門這一單一系統,實際上煤礦企業安全生產與危機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安全管理部門這一單一部門能夠有效完成的.安全危機的預防與控制,不僅涉及安全管理部門,也涉及到采購管理部門對設備的質量把關,生產管理部門對工作規程的監管,信息管理部門對安全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以及財務管理部門對安全管理的投入支持等等.因此,煤礦企業內部安全危機預警組織機構,必須是由安全管理、采購管理、信息管理、財務管理等多部門相關人員組成的委員會,委員會應由總經理主管,依據煤礦企業安全管理目標和安全管理理念,對企業的安全危機源、不安全行為、安全事故概率等進行嚴格的預測、監控和管理.

2煤礦安全危機預警信息反饋機制

強化煤礦企業安全危機預警的信息反饋體系,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煤礦企業生產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為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概率,提高安全危機預警與管理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煤礦企業安全危機預警與管理機制要想有效運作,必須建立員工、專家、企業、政府、社會等多個層面相互暢通的信息反饋體系[6]:一是員工信息反饋.定期深入一線員工當中了解安全信息,及時收集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專家信息反饋.安全管理專家對企業生產中員工的工作行為和生活行為進行全面檢查、監督、指導和調研,向企業決策層提供安全危機預警與管理的檢查評估報告;三是管理信息反饋.由企業安全危機管理委員會通過安全檢查與巡查、監管與調研等活動,有效地掌握安全動態,實現對各安全生產環節信息的收集和控制[7];四是政府信息反饋.政府安全危機管理委員會,加強對地方政府和相關官員以及煤礦企業和企業高管的信息監管.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和各方專家收集有關煤礦企業的各種安全信息,形成最終安全危機預警與評估報告,對處于警報范疇的企業予以警示,并責令改進;五是社會信息反饋.完善監督信息通道,充分發揮社會和媒體對地方政府和煤礦企業的監督作用,減少政府與煤礦企業以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使約束機制由政府外部約束向企業內部約束轉變.

3煤礦安全危機預警評價考核機制

現有評價考核機制以GDP增長為導向,往往導致地方政府具有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因此與煤礦企業形成某種聯盟,隱瞞煤礦企業安全隱患、安全事故等事實,甚至阻礙中央政府對煤礦企業的監管行為,進一步加大了中央政府對安全事故預警與管理的成本.同時,煤礦企業過于追求利潤增長這一目標,尤其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更是大膽,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監管缺失,因而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可見,改革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政績以及企業業績的評價體系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認為,中央政府應改革對地方政府及煤礦企業的考核機制,改變現有的政績導向、經濟導向等不良觀念,樹立“綠色GDP”理念,加快“綠色GDP”改革進程,把安全因素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納入到對地方政府、官員以及煤礦企業高管的考核中來,建立安全保障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評價考核體系,并對安全監管不到位的政府、官員和煤礦企業高管實行一票否決制.此外,在評價實施過程中,采取360度評價模式,引入第三方權威機構對煤礦企業的安全危機以及相關人員的安全行為進行評價.

查看全文

農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的實踐

摘要:農機安全生產對于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應該讓農民人人都樹立起安全生產的觀念,建立起農機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以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性和農業生產穩定進行,促進社會的安全穩定。對此,主要對農機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立農機安全生產機制的方法,以期為農村安全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農機;安全生產;拖拉機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購買的變型運輸機、拖拉機等農機設備越來越多,這些設備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但有些農戶購買的是無牌農機,很多農戶也沒有相應的駕駛證,屬于無證駕駛,這就給農機生產帶來了安全隱患,影響農村建設的穩定發展,因而有必要加強農機安全生產機制建設,增強農民的安全意識。

1農機生產、管理存在的不足

1.1農機用戶安全觀念淡薄

很多農機用戶在購買農機后往往忽視了農機駕駛的安全問題,如無證駕駛、超載超速、無牌行駛等現象屢見不鮮。很多農機用戶沒有意識到農機駕駛需要駕駛證這一點,大都是現學現開,明顯增加了農機駕駛的風險。在相關調查中發現,在趕集或工程建設時,農村無證駕駛農機或是超載駕駛等現象非常普遍,期間事故發生率也很高,給農機安全管理帶來了困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