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研能力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8:25: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學科研能力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職業(yè)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現狀與提升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職業(yè)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現狀,為學校制定青年教師培養(yǎng)目標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青年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圍。結果職業(yè)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現狀不容樂觀,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較薄弱,科研氛圍需進一步加強。結論職業(yè)學校要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種措施增強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意識,提高教學科研能力,營造良好科研氛圍,促進青年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關鍵詞:職業(yè)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
在職業(yè)學校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將由傳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轉為教學組織、設計、合作者。職能的轉化要求教師要不斷發(fā)展,適應各種教育變革,需要教師具備不斷反思、改進自身教育行動的能力,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專業(yè)發(fā)展理念。為更好地了解目前職業(yè)學校青年教師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現狀,為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目標提供參考依據,筆者對常州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現狀進行專項調查,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校35周歲以下43名專、兼職青年教師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31名;文化基礎課教師13名,專業(yè)基礎課教師9名,專業(yè)課教師21名;本科學歷教師6名,碩士學歷教師36名,博士學歷教師1名;工作年限<3年的教師9名,3~5年的教師10名,>5年的教師24名。發(fā)放調查問卷43份,收回有效問卷43份,有效率100.0%。
提升教師軟實力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研究
摘要: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的基層教學組織基本職能弱化,行政化日趨嚴重,高校教師發(fā)展及軟實力提升與普通高?;鶎咏虒W組織基本職能作用密切相關。一國經濟發(fā)展質量與其教育發(fā)展的水準高度相關,教師軟實力助推一個國家競爭力,而高校教師的軟實力對提升一個國家高等教育水平至關重要。研究基層教學組織職能有助于促進教師發(fā)展及軟實力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勢、強化并恢復其職能,對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有著積極重要意義。
關鍵詞:基層教學組織;軟實力;教學質量
一、引言
(一)背景。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量與質的矛盾,如何在量的迅速增長情況下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成為當今教育的核心問題,教師隊伍的建設就成為解決這個核心問題的關鍵。從保證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角度來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應該是高校教師軟實力的提升。近年來很多高校建立了教師發(fā)展中心,不否認教師發(fā)展中心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實踐來看,并沒有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軟實力。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發(fā)展中心的設置遠離教師教學科研等活動的組織環(huán)節(jié)。很多學校的教師發(fā)展中心是學校人事部門下設機構,這就決定了這樣的發(fā)展中心多數情況下,對教師所進行的培訓針對性不足而行政性有余,貌似以提高教師能力,促進其發(fā)展為宗旨,實則過分依賴行政權力,弱化了其服務定位,未能真正從服務一線教師的視角強化其職能。與教師自身教學活動的親緣關系漸行漸遠。因此,多數表現為流于形式的年度培訓,不能有針對性地服務教育教學,反而彰顯其管理而非服務的職能。高校的教學科研等活動是以其基層教學組織為單位的,提升教師的軟實力當然不能忽略基層教學組織的功能與作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已經開始重視高校教師發(fā)展,密歇根大學設立了學習與教學研究中心,70年代后期進入快速發(fā)展期,很多高校陸續(xù)建立了教師發(fā)展中心。我國對高校教師發(fā)展的關注起步于本世紀初。2006年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行以“高校教師發(fā)展”為主題的第四屆高等教育質量國際學術研討會,帶動了國內對大學教師發(fā)展,形成日后多維度、多視角的研究。(二)高校教師軟實力的內涵。對于高校教師軟實力的界定,目前沒有很明確的統一?;谖覀儗Ω咝=逃虒W的多年實踐以及對國內外學界研究的梳理,我們認為高校教師軟實力主要由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人文素養(yǎng)三方面構成。專業(yè)素養(yǎng)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專業(yè)理論、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而這三方面又奠定了學科素養(yǎng)與科研能力。高校教師在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基礎上,還應具有將專業(yè)理論、專業(yè)知識等傳授給學生的教學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教師還應具備相應的教育教學理論、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教育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等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理論、專業(yè)知識,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文化底蘊、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傳授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道授業(yè)解惑、言傳身教于學生。
二、基層教學組織與教師發(fā)展的關系
(一)基層教學組織的職能目前,我國高?;A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院、系(或教研室),以及一些其他形式如教學科研團隊等。高校教學科研活動基本上是以教研室、系、學院、教務處為系統實施相應的教學活動。這。個系統中作為基層教學組織的院、系(或教研室),其基本職能包括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編選、課程建設、教師傳幫帶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工作。因此,高校教學活動離不開基層教學組織?;鶎咏虒W組織除具有的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職能,開展教學研究也是其職能之一,圍繞教學和教學研究的職能,作為基層教學組織自然派生出培養(yǎng)合格教師、促進教師發(fā)展的第三個職能作用。(二)基層教學組織與教師親緣關系。高校教師在基礎教學組織中作為主要成員,擔負著相應的教學、科研活動落實與實施?;鶎咏虒W組織是高校教學也是教師組成的最小組織單元。在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之一,其教學質量水平直接反饋到基層教學組織中。因此,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與發(fā)展也離不開教學基層組織,他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緣關系。這也就催生出基層教學組織在組織教學活動的同時,不得不擔負起提升教師素養(yǎng)、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職能。(三)信息技術對基礎教學組織及教師的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發(fā)展,學習模式呈現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直接推動了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與傳統“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相比,新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還要運用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手段,拓展教學形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學習效果,變主體為學生的教學模式。但從目前來看,為數不少的高校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同多流于形式,其結果就是學生缺乏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根本原因是教學組織沒有以教學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建立教學組織管理系統。因此,在信息化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要推動高校管理者轉變觀念,發(fā)揮基層教學組織的在具體教學科研活動中職能,引導、關注、支持高校教師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提升自身軟實力促進教學科研水平。(四)基層教學組織的優(yōu)勢。1.教學科研等環(huán)節(jié)的組織者。無論何種形式的基層教學組織形式,其主體是教師,其教學、科研及課改等工作是在基層教學組織中完成,他們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其工作完成情況基層教學組織是源頭信息掌握者。如果能充分發(fā)揮基層教學組織的職能,那么基層教學組織是可以根據教學科研實施的具體情況結合培養(yǎng)方案,對教學科研實施環(huán)節(ji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對于教師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樣能夠盡早發(fā)現,制定相應的措施,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2.基層教學組織的同質性。2012年教育部在30所大學建立教師發(fā)展中心,其后很多大學紛紛效仿成立。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提升教師軟實力、促進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師發(fā)展中心的設立多為校級層面,對教師培訓的內容只能關注不同專業(yè)的共性問題。但對于高校教師來說由于存在專業(yè)的不同,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雖有共性但差異性情況更多。而基層教學組織同質性是他們組建的基礎,在教學、科研等活動中,對所出現的專業(yè)問題、專業(yè)需求有共同的價值判斷,便于形成團隊源動力和凝聚力,對提升教師軟實力方面的要求及措施更加具體和可操作性。3.基層教學組織的延展性?;鶎咏虒W組織作為高校教學科研的載體、教研活動的基本單元,在高校發(fā)展乃至變革中沒有其為依托是無法實現的?;鶎咏虒W組織可以根據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目標發(fā)揮并延展其職能作用。在提升教師軟實力方面,因為基層教學組織與教師的關系不僅存在親緣關系更是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學科研的物質條件、組織文化氛圍及制度保障空間基礎之上,是維系基層教學組織正常運轉的基礎條件。強化、延展基層教學組織的職能,在培養(yǎng)合格教師、促進教師發(fā)展方面可以提供更多、更直接的物質、精神的支持,基層教學組織具有獨有的優(yōu)勢。
高校野外科研平臺安全管理對策
摘要:依托野外科研平臺開展實習實踐和觀測研究,已成為高校培養(yǎng)農林類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野外科研平臺的運行特征和安全風險,提出了可行的安全管理對策,為農林類高校野外科研平臺安全管理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野外科研平臺;安全管理;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已成高校實驗室管理的首要工作,各高校依據國家相關規(guī)定和自身實際情況,構建了相應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1-2]。農林院校開展諸如林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tài)學和草學等學科的實習實踐和觀測研究,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和提升學科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為此,各高校陸續(xù)建立了很多野外科研平臺[3-5]。然而,高校開展野外科研平臺的安全管理一般參考實驗室安全管理辦法,使得野外工作涉及的安全風險未能得到有效防控[6]。為此,本文以北京林業(yè)大學代表性野外科研平臺為例,在分析其基本特征和安全風險的基礎上提出安全管理對策,以期為高校野外科研平臺安全管理體系構建和完善提供借鑒與參考。
1高校野外科研平臺運行特征
北京林業(yè)大學為了支撐林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tài)學和草學等學科建設,建立了山西吉縣黃土高原森林生態(tài)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吉縣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簡稱太岳山站)、寧夏鹽池毛烏素沙地生態(tài)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簡稱鹽池站)、云南建水荒漠生態(tài)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簡稱建水站)和內蒙古林草過渡區(qū)草原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簡稱內蒙古基地)等野外科研平臺。這些平臺涉及森林、荒漠、喀斯特和草原生態(tài)系統,主要開展環(huán)境和生物要素監(jiān)測、生態(tài)系統過程觀測、土壤侵蝕機理及防治、退化土地生態(tài)修復等教學科研工作。為了深入了解野外科研平臺的安全風險狀況,筆者對其運行特征進行了深入解析。
1.1專業(yè)性北京林業(yè)大學野外科研平臺在開展課程教學、科研觀測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由于不同的野外科研平臺具有特定的氣候、地貌和植被條件,需根據教學科研工作內容選擇合適的平臺。例如,開展森林生態(tài)學野外實習和監(jiān)測研究,可依托吉縣站、太岳山站;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喀斯特地區(qū)水土流失和半干旱區(qū)土壤風蝕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可分別依托吉縣站、建水站和鹽池站;開展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態(tài)系統過程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則可分別依托內蒙古基地和鹽池站。
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建設論文
1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概念及其制度的產生和沿革
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國卡內基要梅隆大學圖書館為了更有效地服務專家學者的教學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館館藏結構,并能熟練掌握文獻資源獲取手段的資深圖書館員,與對口專業(yè)的專家學者建立專門聯系,為他們提供相應的信息咨詢和檢索服務,以便更好地滿足專家學者的文獻資源需求。這便是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形成的雛形。中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開始于20世紀末,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在國內率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緊接著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十余所重點大學也都引入了這一模式。進入21世紀,學科館員制度更是在高校圖書館界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7年,全國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學科館員制度。
2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產生的背景
學科館員制度之所以會產生并逐漸在高校圖書館界得到廣泛認同和采用,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信息資源數量的增長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現了各種不同載體形式的信息資源,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爆炸。面對這樣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海洋,信息用戶想要檢索獲取教學科研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和困難。而一直以來,作為學校教學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門的高校圖書館,如果仍然沿用過去的信息服務方式,肯定是不能滿足學校各院系的專家學者的教學科研要求的。高校圖書館必須從海量的信息資源中,有針對性地找出讀者所需的專業(yè)信息,從而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這就需要有一種新的信息服務制度模式產生??梢?,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要求高校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
3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意義
學科館員制度建設對提高高??蒲兴?,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高校圖書館自身服務水平的提升。
黨校工作要點
新的一年,黨校、行政學校將在縣委、政府的領導和上級黨校的指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以進入全省縣級黨校第一方陣前列為總目標,突出服務大局的理念、突出理論和黨性教育特色、突出思想庫特色,堅持黨校姓黨、黨興我榮的價值觀,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的的辦學精神,堅持內強外請的辦學方法,堅持制度管人,從嚴治校的辦學思路,努力把黨校建成“理論宣講陣地、能力培訓基地、學習研究平臺、縣域發(fā)展智囊”,確保全省黨?,F場會的圓滿召開,確保我校2013年全省黨校評估第一批達標,為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著力提高教學培訓的感召力,服務縣委、縣政府工作大局水平取得新進步。
一是科學合理設置干部培訓課程,力爭干部培訓有新內容。緊緊扭住理論教育這個龍頭不放松,通過精選講題、遴選師資,打造課程品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黨校教育中的地位,發(fā)揮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干部頭腦的優(yōu)勢,及時把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充實到黨校教育,切實做到進黨校課堂、進培訓教材、進學員頭腦。繼續(xù)堅持“三制兩庫一菜單建設”,即實行一般課題校內申報制、重點課題公開招標制、特別課題定向征集制,面向全縣建立健全黨校的教學課題庫和考試試題庫,同時積極推行辦班單位及學員從“課題菜單”中“點”教師和課題的培訓方式,為辦班單位和學員提供豐富的授課內容。
二是大膽創(chuàng)新干部培訓方式,力爭干部培訓有新舉措。不斷探索干部教育培訓的規(guī)律和特點,根據學員特點和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講授式、案例式、研討式、模擬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教員和學員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堅持對學員開展“三訓練兩測試”工作。即對學員開展拓展訓練、招考模擬訓練、口才訓練,進行“黨政干部基本理論素養(yǎng)測試(包括縣情)”和“培訓專題測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是進一步強化工作責任,在服務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自覺把黨校工作放在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認識、去把握、去部署,積極做好單位黨建、黨風廉政、綜治、計生、普法、扶貧、老干部等工作,使黨校整體工作始終做到服從服務于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發(fā)揮黨校作用上取得新突破。
二、著力提高科研的參謀力,在發(fā)揮思想庫和資政作用方面取得新突破。
高校思想政治建設調研報告
一是從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選聘配備、培訓、學科建設、表彰獎勵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隊伍建設,爭取到2015年,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yè)務精湛、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隊伍。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積極申報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完善二級學科體系,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對應支撐。定期組織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和“精品課程”的評選活動及教學觀摩活動,推廣先進教學方法,促進優(yōu)質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專項經費,列入預算,并隨著學校經費的增長逐年增加;完善思政黨建評估體系和教師表彰獎勵機制;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為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列為二級指標,加大其權重和顯示度。
四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以及教學中重要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等作為重要選題,列入省級教育科學研究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科研能力。進一步加強“**省情研究中心”建設,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
五是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統一負責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相關管理工作;負責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科研梯隊建設等工作。加強**省師資培訓中心建設,建立**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中心專家?guī)?,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專項基金,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系統培訓。
六是通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得到明顯加強和改善,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為培養(yǎng)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積極貢獻。
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活動能力的判斷與預期,直接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以及教師工作滿意度。文章以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為切入點,針對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展開討論,探討影響教師自我效能感的主觀因素,并提出有效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高校教師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Bandura在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1],該理論明確指出個體對自身能夠完成某項工作行為是具有一定的自信程度,而這種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含義,簡言之,個體人員對自我是否能完成該項工作給出一個判定和預期成果。Bandura在隨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自我效能感理論體系框架。近年來,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呈現向多個領域拓展的跡象,并呈現為日趨細化的趨勢。針對高校教師群體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也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這是因為高校教師不僅承擔著教學、科研工作任務,而且也承擔著一些社會服務等工作,在高等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2],尤其是主觀因素對于分析如何提升教師的工作能動性,如何提高教師工作滿意度都有著直接關系,進而促進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一切研究的目的就是為高校教育科研質量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一、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內涵及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我是否能夠成功完成某一特定行為的自信程度[3]。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各個領域,包括教育領域、醫(yī)療領域和商業(yè)職場等。在教育領域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師對自己將從事的教學科研工作活動能否完美完成的判斷和預期,是對自我工作能力的一種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學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并且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滿意度。高校教師中那些自我效能感較低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遇到困難較大的教學事件,在科研工作中忍受更大的科研壓力下,自身會持續(xù)保持較低滿意度的工作狀態(tài)。相反,自我效能感較高的教師,面對教學和科研上的工作任務和壓力,都能保持平和心態(tài)應對解決。自我效能感研究人員認為,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單純考慮個人能力因素是不全面的,更應該考慮個人的主觀意愿,用“愿意做而不是會做(intermsofcandoratherthanwilldo)”來表述更為準確[4]。因此,在衡量教師自我效能感方面,以往的提問如“你對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有自信嗎?”這樣的提問在某種程度上涵蓋面過大,不能衡量出教師對于完成特定任務的自我效能感。若將問題范圍縮小,如詢問教師“你對于這堂課上的教學內容有多少自信?”那么教師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提問,并會愿意為之努力嘗試,因此更容易得到理想的工作結果。所以,自我效能感應該是教師在特定背景下針對某個具體事件的衡量指標,而不是教師整體教學科研能力的指標值。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多影響因素[5],比如教師的工作年限、面臨的工作任務以及教師自身性別,等等。在這些影響因素中有些是客觀因素不易更改,另一些主觀因素則可以通過環(huán)境和條件進行改善。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影響教師自我效能感的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經驗、榜樣示范,以及親人鼓勵三部分內容。(一)工作經驗。教師自身經歷過的教學或科研工作,尤其是從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和閱歷,也是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種提升,當教師再次面對相似工作任務時就會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更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比如,通常情況下如果教師在講授一門課程時,在備課和講授過程中都獲得良好的經歷,以及在課堂管理學生過程中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歷,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師自信心,提升教師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師會更加充滿自信地迎接下一輪授課任務。但是,如果教師在工作中有任何不良經歷,就會降低自信心,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而這種不良經歷將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進而影響教師后續(xù)的工作狀態(tài)。(二)榜樣示范。榜樣示范是影響高校教師工作自我效能感的一個重要主觀因素,可以分為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第一,教學工作中的榜樣示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參考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的講課風格、教師對參與教學過程的學生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獲得教學相關培訓資格或培訓內容等信息來源,等等。第二,科研工作中的榜樣示范,是指在科研工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國際頂級學術會議或者查閱高水平文章,從中掌握科學研究動態(tài);或指在同一科研團隊中,教師通過其他成員的工作指導,能較快地得到科研能力的提升。以上兩個方面提供具體實踐的方式方法,能為高校教師增強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自信度,從而提升教師自我效能感。(三)親人鼓勵。親人的鼓勵會對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對工作結果的預期都能產生正面的顯著的影響。親人的支持和教師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自信,兩者之間能夠發(fā)生交互作用,這種作用對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效果。本文所提及的親人不僅僅包括教師親屬,而且也包括參與教學過程的學生或一起完成科研任務的其他教師。親人的鼓勵會讓高校教師能夠獲得更多的正能量,以應對工作上的壓力,教師可以調整好心態(tài),努力對待和激發(fā)自身工作的能動性,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所呈現出來的指標值在工作場所中并非一成不變,它可以反應教師個體一生過程中各階段各任務下的一種狀態(tài),自我效能感的指標變化是根據客觀和主觀因素而起伏的。高校教師只有正確認識自我效能感對工作的影響,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工作能動性,將有效工作提升一個新的高度。
二、工作滿意度對教師的影響
高校教師黨支部構建與實踐
摘要:教師黨支部建設是高校黨建的基礎工程,是全面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重要組織保證。近年來,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黨建與中心工作存在的“兩張皮”現象不容忽視。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是高?;鶎狱h建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典型模式。為推進教師黨支部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有效融合,高校必須堅持“黨建+中心工作”兩手抓,優(yōu)化黨支部設置模式,重視抓好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有效創(chuàng)新組織生活內容、形式和載體。
關鍵詞:高校;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曾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1]。高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搞好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為社會提供髙水平服務。教師黨支部建設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基礎工程,是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重要政治保證和組織基礎。在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向基層延伸的新時代,高校該如何推進教師黨支部建設、如何更好地實現教師黨建和高校中心工作的有效融合發(fā)展,是非常關鍵并值得深人研究的重要課題。當前,多所高校正在探索的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一、高校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的構建
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是依托高校黨建工作的要求,大膽探索黨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一種實踐創(chuàng)造模式。它通過調整黨支部組織設置,將黨建與人才培養(yǎng)、科研、學科建設等各項重點工作相結合,優(yōu)化黨支部內部結構,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實現黨建和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助推黨建工作健康發(fā)展和高校中心工作的全面進步。近年來,多地高校為進一步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基層組織建設,堅持以黨建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高校建設首位,努力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中心工作的全過程,展開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嘗試,構建了“黨建+教學”型、“黨建+科研”型和“黨建+教學科研”1型三種類型。(一)“黨建+教學”型。為解決教學工作與教師支部黨建“兩張皮”難題,一些高校在黨支部建設實踐中探索和嘗試將黨支部建立在教學團隊中?!耙渣h建促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為目標,華中科技大學水電與信息化工程學院水資源系教工支部于2018年6月開始探索“黨建+教學”工作模式。該黨支部號召支部全體黨員在完成學校布置的日常工作前提下,進一步確立黨員示范崗的模范帶頭作用。在支部組織生活會上,全體黨員結合本部門本專業(yè)實際,圍繞教學深人開展學習討論,切磋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2]。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需要,合肥師范學院積極推進教師黨支部建設,大力調節(jié)黨支部的建設與教學團隊建設的契合度,以充分發(fā)揮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該學院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一支15人的高素質高學歷專職實驗教學隊伍,其中黨員10人,博士學位4人,副高職稱3人。合肥師范學院非常重視這支黨員隊伍的發(fā)展,關注黨員占比達66.7%的隊伍在日常教學中的表現和作用發(fā)揮情況,專門成立了實驗教學中心教師黨支部。該支部優(yōu)選出一位黨支部書記擔任教學團隊負責人,這位“雙帶頭人”書記結合“”,推動實驗中心的日常工作和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在實驗教學中心黨支部的帶領和培養(yǎng)下,青年教師得到快速成長,還培養(yǎng)了一批雙能型教師。該支部每一位黨員的先進性被不斷有效地激發(fā)出來,在實驗教學體系、內容和方法改革,實驗室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等多個方面,實現了改革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帶領學生參加各類教學技能、設計競賽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績[3]。(二)“黨建+科研”型。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和科學研究存在一定脫節(jié)。一些學者建議將高校教師黨支部單獨建立在科研團隊中。為促進黨建和科研兩者有效融合和共同發(fā)展,一種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的新型模式“黨建+科學研究”工作機制應運而生。創(chuàng)建高校教師科研型黨支部成為當前高校黨建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模式。高?!包h建+科學研究”工作機制,指在高校內將黨建工作和科學研究兩者緊密結合,通過協調二者關系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促進高校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一種工作方式或工作模式[4]。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照明黨支部于2017年12月明確提出要把黨建與科研業(yè)務、創(chuàng)新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實施一項全新的主題實踐活動“黨建助跨界,先鋒促轉化”,具體方法就是從黨員隊伍中遴選科研模范,以強帶弱,形成積極向上、示范帶動的新格局。照明黨支部在隨后召開的黨員大會上給科研模范黨員頒發(fā)了第一批“率先先鋒”聘書,四位“率先先鋒”在聘期內都必須嚴格遵照“示范一協作一宣講一引領”的步驟踏實開展工作,促使黨建真正融進科研里,提升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的動力。“率先先鋒”積極帶領支部黨員奔赴山西屯留、河北雄安新區(qū)等地考察學習,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大連海洋大學的下屬黨支部進行交流探討?!奥氏认蠕h”的示范引領效應逐步得到體現,一大批理論或實踐研究成果得以產生或投入應用,如照明中心與中科院院士、北大納米化學中心劉忠范教授的課題組交流合作,在石墨烯上外延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相關黨支部通力合作,建立LED無創(chuàng)光療理論體系;與大連海事大學合作研究了LED的應用促進漁業(yè)轉型升級等[5]。貴州財經大學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發(fā)展、抓好黨建促發(fā)展”意識。為使“黨建+科研”理念深入人心,促進黨建與科研的深度融合,學校黨委探索開展了一系列措施,以達到黨建與科研“雙促進”的目的。如以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等科研平臺作為“黨建+科研”模式的先行試驗平臺,積極探索“黨建+科研”工作。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切實抓好科研人員的黨性教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構建黨員經常性學習教育體系,結合研究院科研人員的研究領域和方向,不定期組織開展“綠色課堂”專題研討活動。堅持黨支部建設和服務決策同頻共振,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在實踐中不斷發(fā)揮研究院黨支部的示范引領作用,有力提升黨建工作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6],真正達到了黨建與科研“雙促進”的效果。(三)“黨建+教學科研”型。教學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中心工作,黨建如果與教學科研脫鉤,黨建和教學科研就會成為“兩張皮”。很多學者認為高校教學科研跟黨建工作應該是互促性關系,教師黨支部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應并駕齊驅地開展;建議黨支部工作緊緊圍繞教學和科研工作展開。創(chuàng)新教師黨支部的設置,應將黨支部建立在人員相對較為集中、交流較為密切、工作較為活躍的教學科研第一線。武漢紡織大學結合高校特點和學校自身實際,盡可能地把黨支部建在教學團隊、科研團隊上。選擇黨員中間優(yōu)秀的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擔任教師黨支部書記。武漢紡大原黨委書記尚鋼曾指出“黨支部書記學術水平高、有建樹,號召力、感染力才大。”通過“選優(yōu)配強”,武漢紡大的教師黨支部書記全是副教授以上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學骨干[7]。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不斷提升支部黨員理論水平與素養(yǎng)。加強黨建引領,充分發(fā)揮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按照武漢紡大黨委的部署和措施安排,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電氣系教師黨支部結合“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要求,圍繞中心工作抓黨建,促進黨建與教學科研工作的有機融合。該黨支部于2014年、2016年、2018年連續(xù)3次(兩年一評)獲評武漢紡織大學“先進黨支部”。2018年12月,武漢紡大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電氣系教師黨支部人選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chuàng)建單位[8]。沈陽農業(yè)大學生物科學黨支部,由生物科學和植物學兩個教研室的一線教師組成,黨員人數占兩教研室總人數的72%,黨員教師均為兩個教研室的骨干力量,承擔了教研室中大部分教學、科研任務。為進一步推進黨建工作和教學科研水平雙提升,全面提高教師黨員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生物科學黨支部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黨支部緊密圍繞學校內涵建設的中心工作,規(guī)范黨支部工作,以黨建工作引領內涵建設,堅持“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黨支部依托支部所在的三個學術團隊和兩個教研室,結合支部組織生活,深入開展學術研討和教學交流活動,使支部全體黨員通過傾聽不同領域的學術報告、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黨支部結合教學、科研、育人、服務社會等中心工作,開展“弘揚高尚師德爭做優(yōu)秀黨員”“立德樹人爭做黨員先鋒”等專題黨課,積極引導支部黨員爭做科學研究、教書育人的先鋒模范。嚴格執(zhí)行“”、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等制度,堅持將組織生活與學術交流、教學研討、學科建設等緊密結合。致力于黨建和教學科研雙提升的工作,生物科學黨支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陸續(xù)獲得校優(yōu)秀黨支部、沈陽市教科系統“六好支部”、遼寧省委高校工委首批示范支部等榮譽,入選成為?!皟蓪W一做”優(yōu)秀支部工作案例,連續(xù)兩年在教育部思政司的大學生在線網站進行支部風釆展示[9]。
二、新時代高校教師黨支部“黨建+”模式的實踐
高等學校學報編輯隊伍研究
摘要:闡述了學報編輯隊伍的建設對于高校學報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高校學報編輯隊伍存在的問題,如機構設置不合理、專業(yè)編輯缺乏、編輯業(yè)務水平不高、人員不穩(wěn)定等,提出了轉變觀念、注重編輯人才培養(yǎng)、合理完善各項相關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措施,以建立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編輯業(yè)務水平一流、愛崗敬業(yè)的編輯隊伍,實現高校學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學報;編輯;人才培養(yǎng);隊伍建設
教育部辦公廳《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第二條指出:“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1]陳浩元老師等指出:“高校學報為本校師生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快捷地進行校內外、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園地,引導學術研究的潮流,促進學??蒲泄ぷ鞯拈_展,有利于提高整體科研學術水平;高校學報是向國內外展示、宣傳學校科研成果和綜合學術實力的一個重要窗口;高校學報記載著學??蒲小⒔虒W發(fā)展的歷史?!保?]。改革開放以來,高等學校學報(以下簡稱“高校學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只有幾家國家重點大學有學報到幾乎各家大學都有學報,從無章可循到國家統一規(guī)范、標準、一體執(zhí)行,從沒有專業(yè)職稱到建立專業(yè)隊伍、設立專門專業(yè)、建立相應職稱體系,從一般要求到設定硬性指標,這種變化效果十分明顯。隨著高校學報專業(yè)化的日益發(fā)展,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出版單位執(zhí)行“三審三?!敝贫鹊囊?,高校學報編輯隊伍的建設和專業(yè)編輯人才的培養(yǎng)面臨著新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
一、現狀及問題
1.編輯隊伍現狀。目前,我國高校主辦的期刊近2000種,約占各類期刊總數的1/5,其中學報近1100種,占高校期刊總數的55%,且多為雙月刊[3]。國家科學技術部1991年6月5日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第八條規(guī)定:“出版科學技術期刊應當具備……健全的編輯部。專職編輯人員按任務定編,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雙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設一定數量的專職編務人員。”[4]高校學報編輯隊伍一般由主編、副主編、責任編輯等人員組成,根據不同崗位責任與分工,負責相應工作。主編、副主編全面負責學報的編輯、出版、發(fā)行工作,主持學報日常工作;負責稿件的終審,付印樣通讀定版工作。責任編輯負責自己責任編輯稿件的初審、編輯加工、三次校對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責任編輯尤其要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及我國領導人的論述,古詩文,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進行認真核對,不僅要保證文字內容的正確,還要保證用詞的準確;還要進行統稿,保證體例一致。這樣,才能使稿件的內容更完善、材料更翔實、引文更準確、邏輯更嚴謹,保證期刊內容和排版印刷有較高的質量。責任編輯的聘任一般有兩個渠道:一是通過國家新聞出版署統一組織的職業(yè)資格考試,或出版系列職稱評審,具備出版系列專業(yè)技術職稱的人員;二是不具有出版或編輯專業(yè)資格證書,但與稿件內容相關專業(yè)的教師。以上各類人員各司其職,接受主管部門定期檢查。2.存在的問題。(1)編輯人員專業(yè)層次參差不齊,業(yè)務水平不高。目前,在高校學報從事責任編輯工作的人員中普遍存在所學專業(yè)與現職崗位不符的現象。例如,理工類期刊的責任編輯是文科背景,而社科類期刊責任編輯則是理工科背景。近年來,高校的人才引進機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大部分高校尤為注重博士畢業(yè)生的引進,而引進的博士大部分充實到了教學科研一線,并沒有充實到學報編輯工作隊伍。因此,學報編輯人員從學校人才引進渠道增加的專業(yè)人才很少,只能通過校內的人員調整來充實編輯人員隊伍。隨著老編輯的退休,專業(yè)編輯人員短缺的現象日趨嚴重。通過校內調整來到編輯部的人員不但學歷層次參差不齊,更為嚴重的是所學專業(yè)與編輯業(yè)務相差甚遠。大多數剛剛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員既沒有語言文字專業(yè)背景,又缺少編輯崗位的專業(yè)培訓,導致整個隊伍的編輯專業(yè)水平不高,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順利完成完整的編輯工作程序,難以保證期刊出版質量。究其原因,是高校對編輯部的定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到位,對“高等學校學報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重要園地”的地位認識不足,對學報是高校教學和科研成果展示的平臺、能更好地展示教師優(yōu)秀教學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2)編輯專業(yè)人才不足,隊伍不穩(wěn)定。高校學報編輯隊伍中具有編輯出版專業(yè)資格的專業(yè)人員比例不高,教師、研究系列等技術職稱的編輯人員占很大比例。因此,專業(yè)人才不足,編輯隊伍不穩(wěn)定。究其原因:一是多數高校學報編輯部長期處于學校行政管理的邊緣地位。從事期刊編輯工作的人員有的歸屬教學科研部門,有的歸屬行政部門,但大多歸屬教學輔助部門?!皩W校好的政策向教學科研一線教師傾斜,職稱晉升同樣向教師傾斜,給編輯等其他專業(yè)技術職稱系列的額定職稱數比例相對較低?!诼毞Q晉升中競爭力不高,晉升之路難行”[5]。因此,不僅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了一定影響,而且具有較高學歷的人員也不愿意從事編輯工作。二是工作壓力大。編輯人員不但要完成稿件的初審、編輯加工工作,還要進行校是非、查文獻、核對參考文獻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大;而且社科類學報有很多涉及法律、民族、宗教等的敏感性稿件,這要求責任編輯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還要熟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和出版管理制度,不能有絲毫疏忽。因此,責任編輯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3]。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約了編輯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
二、編輯隊伍建設對策
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摘要】構建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是對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的主動回應,也是對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通過實施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領工程”“師德提升工程”“接班人培養(yǎng)工程”“成長助推工程”“實踐鍛煉工程”“文化引領工程”,引導青年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立教,為構建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時期;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
青年教師群體是國家實現科教振興、高?!半p一流”建設的中堅力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yǎng)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1]這為加強新時期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謀劃了頂層設計、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遵循原則。基于此,文章初步探討了高校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的應用實踐,即實施“思想引領工程”“師德提升工程”“接班人培養(yǎng)工程”“成長助推工程”“實踐鍛煉工程”“文化引領工程”,以此推進對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而為有效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一、加強理論武裝,實施“思想引領工程”
提出:“廣大教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之中?!保?]加強理論武裝是引領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實施“思想引領工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裝青年教師的頭腦,始終如一地在青年教師中開展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利用榜樣的力量和高尚師德感召學生、教育學生。1.面向青年教師的宣講制度。高校應結合國內外形勢、熱點問題和學校重要政策,發(fā)揮黨校、校黨建研究會、思政研究會等機構的組織優(yōu)勢,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部、青年學者協會的學術優(yōu)勢,契合青年教師關注點,邀請專家學者和部門負責人進行理論宣講和政策解讀。2.青年教師思想狀況調查分析。高校青年教師與大學生年齡相近、認知點趨近,對大學生的道德修為影響更加直接、品格塑造作用更加凸顯。因此,高校認真地對青年教師的身心特點和現實需要加以調查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從入職起,高校應建立青年教師的職業(yè)生涯檔案并予以跟蹤指導,精準把握其思想動態(tài),及時處理和化解新情況、新問題,每年做好青年教師思想狀況摸排調研和研判工作。3.青年教師“微育人”陣地建設。高校加強對青年教師的立德樹人指導,應“貫徹人的精神世界只能通過影響來改變,而不能被他人所改變”的理念[3]。新媒體語境下開展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馬克思主義的話語主導權,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方式。一是高校應為青年教師的“微育人”教育活動預設學習目的,引導青年教師增強“四個意識”;二是高校要憑借新媒體平臺引導青年教師的發(fā)展需要,引導青年教師堅定“四個自信”;三是高校應全程“浸潤式”指導網絡交互的育人全過程,引導青年教師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四是高校要推出一批讓人稱道、展現青年教師時代風貌的“微育人”好作品。
二、強化師德培養(yǎng),實施“師德提升工程”
- 上一篇:土地規(guī)劃業(yè)務范文
- 下一篇:專題化教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