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6:09: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學改革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高考以“3+綜合”科目設置為特點的改革,展開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階段。中學化學教學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考綜合科目測試的重要學科之一。在現今化學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如何強化化學教學改革的方略,以適應高考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戰?這是每位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切實回答的重要課題。在理解“3+綜合”高考改革精神實質,明確科學素質與學科素質及教育教學內涵和關系,初步研究綜合科目測試命題的原則、構架和方法的基礎上,本文就此課題,與同仁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是強化化學教學改革的前提
為了適應高考及整個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戰,必須明確科學素質教育和學科素質教育主要目標,實現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轉變。
1.從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通過傳授雙基知識和技能,著重發展智能素質。把加強“雙基”教育與發展培養智能素質統一起來。化學教學重點是培養“四種能力”(即觀察、思維、自學和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觀察能力是基礎,實驗能力是手段,思維能力是核心,自學能力是關鍵,創新是目的。
2.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的統一。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表現在:①教學程序的設計;②是否吃透“兩頭”,熟練地運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類推進;④能否體現化學學科教育教學規律;⑤能否適度把握化學與其他跨學科知識能力的切入聯系和綜合。
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表現在:①學習動機、目標是否明確;②求知欲是否強烈;③自學習慣品質是否優化;④學習任務是否完成;⑤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是否增強。
中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理論分析
摘要:目前,許多中職院校因為受到各類環境因素的影響,籃球教學的質量普遍低下,為了使教學條件有所改進,需要對籃球教學的課程進行改革和創新,加快籃球教學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解決影響籃球教學質量的問題,比方,師資力量和教學環境等原因,文章分析了籃球的教學現狀,并對目前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實踐分析;教學改革;籃球教學
現階段,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職學校的籃球教學,可是,通過對籃球教學的調查和研究能夠了解到,中國目前的中職學校籃球教學仍然有待改進,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教學思想落后、教學評價不合理、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這導致了學生上課積極性較差、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所以,對現階段的籃球教學進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職學校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缺乏更新。迄今為止,中職學校的籃球教學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變革和創新,過去呆板的教學形式已經不能和它進行比較。可是,想要對教學進行創新,就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我們需要時刻圍繞教學方法和手段來進行創新。部分中職院校在進行教育改革時過于敷衍,常常治標不治本,好像對教學進行了改革,事實上卻沒有改變教學手段。一些教師擅于為學生傳授籃球技巧,但是學生由于缺少實踐而無法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這種教學形式無法提高教學質量。1.2學生缺乏體育學習的熱情。在教授中職體育課程時,籃球所占的課時較少,僅僅涉及了部分內容,這造成了教學形式的單一。學生在籃球課堂上只能練習一些基本的動作,如上籃、運球、接球和投籃等,沒有辦法掌握更加豐富的籃球知識,也不能全面地了解籃球這項體育活動,由于學生對籃球活動不夠關心,這將阻礙學生提升其籃球綜合素養。除此以外,一些中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在沒有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前提下就開展了教學活動,并且將提升學生的籃球水平作為主要內容,這將嚴重阻礙學生強化自身的身體素質,不利于推動中職體育院校教育活動的開展。籃球教學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之下,更加關注水平是否達到標準,過分注重學生的體育成績,并將運動技能的達標與評分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忽視了學生在態度和情感上的表達,也忽視了學生的進步。評價結構上缺少學生自我評價的部分,而評價也僅僅為了追求評分結果,這樣的評價不能使學生自發的進行學習,考核由此也失去了價值。因為每一名學生都具備不同的能力,所以基礎較差的學生即使努力也很難獲取高分,基礎較好的學生不用很努力就可以獲取高分。考核評價只是在表面對學生進行了評價,卻難以了解學生真實的掌握狀況,部分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并對學習感到十分厭倦。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原因有很多。第一就是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學生為了使自己得到放松,常常喜歡做一些運動。而體育課在這種情況下就被學生當作了一種游戲。不僅學生這樣想,班主任和老師都會擁有同樣的想法,體育老師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而改變自己上課的態度,如果大家都持有這樣的觀念,將缺少學習籃球的積極性。第二是因為教學方式過于呆板,缺少創新,體育課堂不夠生動,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部分學生因為缺少體育基礎,在簡單的學習之后難以獲得成就感,因此放棄了學習。
2.中職學校籃球教學的改革對策
化學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高考以“3+綜合”科目設置為特點的改革,展開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階段。中學化學教學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考綜合科目測試的重要學科之一。在現今化學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如何強化化學教學改革的方略,以適應高考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戰?這是每位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切實回答的重要課題。在理解“3+綜合”高考改革精神實質,明確科學素質與學科素質及教育教學內涵和關系,初步研究綜合科目測試命題的原則、構架和方法的基礎上,本文就此課題,與同仁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是強化化學教學改革的前提
為了適應高考及整個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戰,必須明確科學素質教育和學科素質教育主要目標,實現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轉變。
1.從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通過傳授雙基知識和技能,著重發展智能素質。把加強“雙基”教育與發展培養智能素質統一起來。化學教學重點是培養“四種能力”(即觀察、思維、自學和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觀察能力是基礎,實驗能力是手段,思維能力是核心,自學能力是關鍵,創新是目的。
2.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的統一。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表現在:①教學程序的設計;②是否吃透“兩頭”,熟練地運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類推進;④能否體現化學學科教育教學規律;⑤能否適度把握化學與其他跨學科知識能力的切入聯系和綜合。
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表現在:①學習動機、目標是否明確;②求知欲是否強烈;③自學習慣品質是否優化;④學習任務是否完成;⑤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是否增強。
蒙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分析目前蒙醫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傳統教學方式提出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改革措施,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蒙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蒙醫學基礎理論是蒙醫學專業(包括蒙醫本科、蒙藥本科、蒙醫護理本科)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是蒙醫學入門課,在蒙醫本科、碩士、博士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主干及基礎地位,貫穿于蒙醫學的各個學科領域,在蒙醫藥學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蒙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包括蒙醫學的哲學基礎(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五元學說)、蒙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三根七素學說、臟腑學說、體質學說、血管神經、五官等)、蒙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病因、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為學習蒙醫診斷學、蒙藥學、方劑學、蒙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各學科打好基礎。根據目前蒙醫學基礎理論課程存在問題,將對教學方法改革措施的幾點思考與設想論述如下。
1蒙醫基礎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第一次接觸蒙醫學基礎理論的基本名詞,如三根學說“赫依、希拉、巴達干”及五元學說“土、水、火、氣、空”等概念的抽象性及模糊性與入學前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很難理解和掌握。蒙醫基礎理論大部分難懂且又需要記憶,對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1.2現行教學模式基本以上大課“應試”教育模式為主,主要以“課堂面授”(理論教學)為途徑,有時難免枯燥呆板,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加之學習負擔重,且未能掌握學習方法,只能被動學習以應付考試,導致蒙醫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思維不活躍。
2蒙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措施
課堂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綜合體現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陣地。近年來,尤其是我縣承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以來,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廣大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完全從“應試教育”的慣性和影響中解脫出來,教學方式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變革,以接受式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育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興趣,致使我縣的課程改革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為改變這一現狀,實現教學方式的徹底變革,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我縣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經研究決定,2002年為我縣“課堂教學改革年”,在全縣中小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為使改革工作能順利進行,并取得實效,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課程改革實驗為契機,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積極、主動、持續、和諧、全面的發展。二、改革的任務和目標“課堂教學改革年”的主要任務是:以課改新理念為指導,解放思想,扎扎實實地抓好課堂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推行課改,通過推進課改提高教學質量,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縣實際,2002年課堂教學改革年的改革目標是:1、轉變觀念,確立起新的知識觀、學生觀和生活回歸觀,走出課程目標的知識技能取向,使個性發展成為課程的根本目標,使新課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2、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探求適應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3、建立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三、實施要求(一)認真學習,更新觀念,增強改革意識。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要認真學習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有關文件精神,尤其要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王湛副部長的《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開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局面》等有關進行課程改革的文件和文章。通過學習,提高認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逐步確立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確立張揚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的觀念,確立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觀念,確立以學論教、先學后教的觀念。通過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增強課堂改革意識,使課堂教學實現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教學模式化向重教學個性化轉變。(二)加強研究,勇于實踐,努力變革教育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為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新型課堂教學,各校要加強研究,努力實踐,努力變革教學方式。1、探究“自主學習”方式,張揚學生的個性。為了實現“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各校要加強“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從而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己提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情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對認知活動進行自我監控,作出相應的調適。2、探究“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能使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各校要加強研究,創設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課堂教學形成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實驗的教學氛圍,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信任的良好局面。同時,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通過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在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中,將認知、交往與審美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3、探究“探究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能力。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各校要積極探索,認真研究,仔細琢磨“探究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盡快地以探究學習方式替代傳統的接受學習方式,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4、探究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優化課堂教學。各校要積極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多樣化的電化教育和多媒體教學;組織開發一批適合學生特點并符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并應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廢除以“教”為中心的“授─受”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提倡以“學”為中心的啟發式、討論式、自主探索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和以“問題”以核心的創新教學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三)落實常規,優化環境,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各校要按照《大余縣學校教學工作常規》,落實各校教學工作常規實施細則,抓好計劃、備課、上課、作業、課外活動和課外輔導、教學評估與教學研究諸環節,推進課堂教學改革。1、利用備課活動,重抓教學設計。一要認真鉆研大綱或課程標準,吃準教材,吃透學生,琢磨教法、學法,做到粗備全書、細備單元、精備課時,重點是精心設計每一份教案,虛擬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情境,重抓課題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狀態,尊重學生差異。二要加強集體備課,優化教學設計。三要定時、定點、定中心發言人,進行集體備課。通過集體研究,設計出具有學校特色與最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各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本班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教案。2、根據學情,指導學生預習。要促進和指導學生主動進行課前預習,養成自覺預習、善于預習的習慣;要注意研究,怎樣最有效引導學生主動高效地自學,學生自學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如何幫助學生排疑解難,設計哪些合適的問題情境;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背景,增進感性經驗,也要指導學生根據已有條件、時間可能和興趣愛好,在課外通過多種渠道搜集和處理科學、人文和時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參加必要的實踐活動,與課前預習、課中自學相輔相成,從而為課堂教學上的“先學后教”高效學習奠定基礎。3、突出主體,創設情境,優化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復習舊知,聯系生活,結合當前教學重點,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生參與合作、自主探究。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或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你談我想、你說我聽、你問我答、你說我演等互動形式的學習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學生積極參與、暢所欲言、思維活躍、熱烈有序的氣氛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鼓勵學生創新。在進行“開放式”教學時,要注意與“放羊式”教學劃清界限,切忌片面追求突出學生主體,從而導致忽略了老師的作用,要時刻注意:教師是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4、優化練習設計,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為了及時獲取教學信息,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練習,力求做到“優化”,即在內容上要“求實”、“求精”、“求活”、“求能”,在練習類型上要有基本練習,對比練習、變形練習和綜合練習,在練習形式上要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5、改革考試形式和試題內容,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考試形式除筆試外,還可采用口試,并且可采用平時測驗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辦法來考查學生;在試題內容的改革上,注意以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智力、能力,尤其是綜合應用知識的基本素質方面的考查,命題時不出難題、偏題、怪題,減少單一、機械、零散的記憶內容,重視加強試題的綜合性、思考性和靈活性。為了規范我縣中小學各類考試,縣教委將制定各學科《考試綱要》,使我縣的考試工作走上正規化、科學化的軌道。四、實施步驟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02年1月─3月)1、成立機構。①成立大余縣“課堂教學改革年”領導小組。組長:劉銘光。副組長:劉存鳴、廖君偵、李薰學。成員:李青、張芳芳、李松、何國濤、謝開壽、曾獻中、伍世馮、陳啟榮、林發勝、賴彌生、高金山、陳尚文、曾凡開。②成立“大余縣課堂教學改革年”指導小組。組長:劉存鳴。副組長:廖君偵、李薰學。成員:謝開壽、盧和智、王萬輝、賴梅余、羅少銘、黃敏、、蔡良斌、譚傳龍。③各鄉鎮教委、中學及縣直學校成立“課堂教學改革年”工作小組。其組成人員名單應于三月十日前交縣教委。2、制定方案。各鄉鎮教委、中學及縣直學校制定出“課堂教學改革年”實施計劃及方案。3、宣傳發動。召開縣、鄉(鎮)、校“課堂教學改革年”動員大會。4、學習理論。各鄉鎮、學校要認真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廣泛開展課改理念的學討論,切實轉變教學觀念。5、理論考試。縣教委將根據提供的學習材料,擬定試題,進行一次全面的教改理論考試。6、課改論壇。各鄉鎮、學校要組織開展好新課改理論、理念論壇活動,開辟舞臺,召開演講會,要求全體參與,個個登臺,人人過關。在此基礎上選出優勝者參加縣“課改理論論壇”大會。(具體方案另發)第二階段:探索交流階段(2002年4月─11月)1、小學以鄉鎮教委為單位,中學、縣直學校以校為單位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活動,認真組織教師上好“三課”,即優秀教師上好示范課,骨干教師上觀摩課,其它教師上好匯報課。2、縣指導小組將確定改革試點校進行重點研究,同時深入各校聽課,開展研討活動。3、成果匯報。(1)課堂教學設計比賽(2)縣、鎮、校課堂教學觀摩(3)撰寫教改論文比賽。4、縣、鎮、校進行經驗交流,推出典型,進行巡回教學,開展送教下鄉活動。第三階段:總結推廣階段(2002年12月)1、總結推廣先進經驗。2、評比先進學校和先進個人。3、召開“課堂教學改革年”總結表彰大會。五、具體措施1、加強領導。各鄉鎮教委常務副主任、各級各類學校校長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把課堂教學改革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為課堂教學改革創造條件,要認真落實《大余縣中小學校長深入教學工作的十點要求》(余教字[1999]127號)的精神,為課堂教學改革做出貢獻。2、提高認識。學校領導要帶頭學習課改新理念,并認真組織教師領悟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不斷轉變課程觀,師生觀、教學觀、學生觀、學科觀,使全體教師形成共識,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3、保證時間。各鄉鎮(學校)要確保教改時間,每月集中學習新課改理論兩次以上,每周開設公開課、觀摩課或示范課一節以上,每學期編印二期以上課改實驗簡報,各校每月要利用黑板報或宣傳櫥窗出一期課堂教學改革的專刊。縣教委機關干部每周三深入學校聽課調研。4、樹立典型。一是各鄉鎮(校)要確定好樣本校、樣本班,以點帶面,推進教學改革;二要積極推行池江中學“三分”辦學模式和信豐大阿中心小學的“創新教學法”;三要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帶動教師參加各種研討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5、培養教師。一是實行跨鄉鎮、跨學校培養教師制度,即“異地培養教師制度”;二是組織教師“走出去”參觀學習;三是“請進來”,聘請專家、名師親臨指導。6、注重評價。一是各鄉鎮教委、學校要以《大余縣課堂教學評價量化標準》(附后)中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課堂教學,并注重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分析,加強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二是各鄉鎮教委、學校都要根據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及新課改的理念來評價教師的工作,并與“三制”改革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師參與教改工作的情況納入教師業績評價,作為評聘教師的重要依據之一。三是縣教委將把“課改”工作納入對鄉鎮教委及有關學校的綜合評價中,并作為考評鄉鎮教委常務副主任及學校校長的一個重要方面。7、抓好落實。各鄉鎮教委(學校)要根據本方案,制定實施細則,認真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各項活動,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記錄、有檢查、有成效。縣教委將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專項檢查,通過聽、看、查、訪、問等形式,了解各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情況,同時組織理論考試,開展課改論壇活動,了解廣大教師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8、表彰獎勵。年底,縣教委將對鄉鎮教委、學校及教師進行評比、獎勵;使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的新課改工作能夠穩步、扎實推進,并創設良好的環境,把素質教育工作推向縱深發展。大余縣教育委員會二○○二年二月附一:大余縣課堂教學評價量化標準評價項目評價項目項目滿分基本分得分評價標準教學目標設置雙基、能力、態度等行為性目標時,能從學生實際出發。86基本分為6分,評價項目做得較好的,加1-2分,做得較差的減1-3分。設置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時,做到明確、具體。教學內容體現了科學性、人文性、社會性或實踐性;1611基本分為11分,評價項目做得較好的,加1-5分,做得較差的減1-6分。選材典型,有一定的可開發性;處理新穎,有一定的挑戰性;突出了重點,容量適中。學習活動學生參與面寬,活動形式多樣,主體地位落實;2820基本分為20分,評價項目做得較好的,加1-8分,做得較差的減1-10分。主動參與、思維參與,體現了參與質量;活動有一定的開放性,探索性和自主選擇性。獨立學習的時間充分,交流討論的空間充分;學習氣氛活躍,活動表現得到尊重。施教過程營造了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并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合理安排座位或合理分組。2518基本分為18分,評價項目做得較好的,加1-7分,做得較差的減1-9分。引入自然、恰當,設置的問題或情景,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過程展示充分,在重視結果的同時,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反饋調整,能解決好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激勵、贊揚學生,師生情感交融,張揚學生個性。教學技能體現了技能優勢,靈活駕馭課堂教學;86基本分為6分,評價項目做得較好的,加1-2分,做得較差的減1-3分。使用了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或其它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認知目標:掌握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會評價,創造性思考,促進能力發展。1510基本分為10分,評價項目做得較好的,加1-5分,做得較差的減1-5分。過程目標: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交流合作,動手操作,搜集處理信息,問題意識強,有創新,會實踐。情感目標:求知欲強,學習興趣濃,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困難,形成正確認識。★評價要點:課堂教學要切實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一不可,否則其得分不得高于60分。附二:學習材料目錄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3、《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局面》(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同志的講話)4、縣教委主任劉銘光同志在全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小學校長通識培訓會上的講話。5、《把握環節明確要求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縣教委副主任劉存鳴同志在全縣中小學校長通識培訓會上的講話)6、《學先進找差距尋良策解疑惑力爭我縣新課改真正出成效》(縣教委副主任劉存鳴同志在送教下鄉時所作的輔導報告)7、《論學習方式的轉變》8、《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轉變》9、《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觀念》10、各學科《課程標準》及有關的解讀文章11、《大余縣課堂教學常規》12、《大余縣中小學校長深入教學工作的十點要求》13、《大余縣教育簡訊》
語文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內容]
教學要改革,這是時代的迫切需要。作為培養中學教師的師范學校,教學改革更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我們培養出來的教師,不只是要求能勝任中學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能做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先鋒;另一方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師范教育本身的教學也必須變革,否則,就根本無法適應中學教師人才市場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也無從談起。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使高師教學改革與中學教學改革對接,我們先后組成四個調查小組,分赴廣東、長沙、衡陽市區以及下屬各縣共20余所中學進行了專題性的調查,獲得了極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相當一部分中學教師認為,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一些帶普遍性的誤區,這些誤區實際是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的續延,如不走出這些誤區,中學語文的所謂“教學改革”,就只能是“換湯不換藥”式的“改革”。針對目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幾個誤區,大部分教師交流了自己的感受。現根據這些來自第一線的材料,圍繞這幾個問題,結合我們研究的心得,發表一些看法。
一、關于“打破滿堂灌”和“開展雙邊活動”
一講到教學改革,人們都要提到這兩個問題。而且,有些人還片面地認為,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教學改革便成功了。事實上,教學改革包括的范圍很廣,非此二者所能概括。打破滿堂灌和開展雙邊活動固然是教學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某種意義上說,這兩點還不是教學改革的重點癥結所在。在一些人看來,課堂上讓學生站起來讀一讀,講一講,做一道練習,這便不叫“滿堂灌”了。其實不然,老師講授便有灌輸之意,屬于“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講授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不能把“講授法”和“滿堂灌”這兩個概念等同起來。關鍵在于,講授法要求科學性、啟發性、系統性相結合,并徹底摒棄那種死板的一味注入式的講授。科學的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必須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啟發誘導,嚴防填鴨式的硬灌。
和“滿堂灌”緊密相關的就是“雙邊活動”的問題。的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因此,教與學這二方面都不能忽視。但是二者之中,學生的一方尤為重要。要搞好教學,就必須很好地開展“雙方面”尤其是學生一方面的活動。然而,正如和上面所說的“滿堂灌”一樣,一些人對于“雙邊活動”也理解不全面,總認為“雙邊活動”就是問答式。這是片面的。首先,“活動”的意義并非單指口說,手做,而主要是指大腦思維活動。誠然,學生回答要動腦,但是動腦并不一定要答,更何況有些問題是一些勿須動腦的答。其次,針對學生這一方面來說,“雙邊活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講課中處處設疑,制造懸念,引起學生思考,這才是有效的雙邊活動。當然,課堂上的提問是必要的,但有一個原則,就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價值。確切的說,是為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而提出來的,是有目的、有啟發性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而得出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的結論,這樣的提問才有價值。有的人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不動腦筋的答,不僅無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更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無目的的回答,只是形式上的熱鬧而已,收不到實效。比如講授葉圣陶的小說《夜》,一般的總是設計一些諸如“小說寫了幾個人物”等一類顯而易見的問題,一問即答,看起來效果很好,其實學生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反而浪費了時間。一位教師教這篇小說時,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課文描寫阿弟回來時進門的神情動作:“門才開了一條縫,外面的人閃了進來,連忙,輕輕地,轉身把門關上……”這本來是一句話,作者為什么要逗開作三句?作用何在?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思想內容。
再則,講“雙邊活動”,必須要認識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我們知道,所謂的“雙邊活動”,就其外在表現形式而言,重點在學生這一方面。然而,若就其實質而言,重點應擺在教師一方面。如果就教的角度看,可以說,教的活動是教師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蘇聯現代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奇對此論述得相當深刻,他說,“學生的企求與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和教學方面的目的這兩者絕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師是根據關于未來前途的紙上談兵的意圖去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的,但是學生聽命于自己的此時此刻的要求,想方設法地擺脫教師對他的影響,這就產生了師生沖突的情景:學生不想接受教師的教學和教育,而教師又不能把這一教學和教育的過程挪后去。這怎么辦呢?決不能象過去一樣采取紀律約束,甚至懲罰的強迫性教育了”[1],而應該“使學生在積極的動機作用基礎上接受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學習——認識任務。換句話說,要使學生自由選擇的學習對象恰恰就是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學習任務,是他在一定的教學階段上必須掌握的一定的知識體系”[2]。可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學的關鍵,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根本的辦法是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課堂的提問也同整個教育過程一樣,既要求科學性,又要有趣味性。所以單純追求形式上熱鬧的回答固不可取,就是不著眼于提高學生積極思維的問答對教學也是無所裨益的。因此,教師必須很好地研究教材,透切了解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動其心靈,觸發其情思,開發其智力,使學生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完成教學任務,這才是科學的“雙邊活動”。
語文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改革發展。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較大規模的有四次。
1.始于1950年的第一次全國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的語文教材。這套教材的特點是思想性強,內容新鮮,富有教育意義,強調聽、說、讀、寫全面訓練,不可偏輕偏重。
2.始于1956年的第二次全國性改革,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主要成績是結束了兩科混教、互相干擾的狀態,初步創造了比較完整的漢語學科體系和文學學科體系;結束了語文教學中的無政府狀態,開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計劃的道路;糾正了重道輕文的偏向,加強了語文知識教育。
3.始于1963年的第三次全國性改革,是在廣泛地討論了語文的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仍然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基本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
4.始于1978年的第四次全國性改革,頒發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草案)》,并陸續出版新編的語文課本,在全國通用。這次語文教學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識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
語文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北京文學》雜志1997年第11期“世紀觀察”欄目發表的三篇“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新聞媒體紛紛展開對語文教學的討論。下面就如何評價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小學語文教學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以及怎樣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談談看法。
一、小學語文教學在前進
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聯系著千家萬戶,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在全國小學語文界正在研討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關心語文教學,加入到語文教學的討論中來,這對語文教學改革是一個促進。一方面可以引起我們對語文教學的重新認識、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們努力尋求改進語文教學的辦法。但是,討論也好,改進也好,首先要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有一個客觀、公正的估計。不可否認,小學語文教學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是相當嚴重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建國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小學語文教學在前進。表現在課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語文教學研究正不斷引向深入。我國幾百萬小學語文教師在物質待遇微薄的條件下,兢兢業業,默默奉獻,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層出不窮。如江蘇李吉林老師創造的“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經驗,廣東丁有寬老師創造的“讀寫結合”的經驗,黑龍江省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山東煙臺“大量讀寫·雙軌運行”的經驗,以及眾多的識字、閱讀、作文教學的經驗。這些經驗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發展智力、個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和過去比,在前進。一個明顯的標志是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活躍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邊、窮地區,語文教學的進步越明顯。小學語文教學與臺、港、澳地區相比,與世界其它國家母語教學相比,從整體上看質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語文教學的成績,不能輕率地否定語文教學經驗。我們歡迎社會各界對小學語文教學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銳的批評,但難以接受“誤盡蒼生”“禍國殃民”之類的指責。把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歸咎于教師,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這樣做只能傷害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不利于語文教學的改革。
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確實嚴重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確實是嚴重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機考試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
1隨機考試的內涵
1.1描述性的定義
“隨機考試”制度是在學校安排的考試周內,根據實際情況,將與考試相關的時間、地點、考試科目、監考教師、試卷選用等因素全部由計算機進行隨機分配。考試期間,學生只知道要考哪幾門課程,具體何時考何種課程、哪些教師監考、采用何種方式等則無從知曉,期末考試安排表上也僅用“課程一”、“課程二”、“監考教師1”、“監考教師”等來代替。此舉旨在引導學生加強平時學習和考前復習,以考風促學風,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1.2隨機考試的內容
通過兩年的隨機考試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實施隨機考試要有相關的政策和技術系統支撐。在政策層面:為配合隨機考試教學改革,筆者所在學院進行了精心布置和安排。一是在學生層面,通過主題班會、新媒體宣傳等方式,向全體學生倡議“認真學習、誠信考試”,簽訂“誠信考試承諾書”。在此基礎上,制(修)訂了《信息學院考試違紀處分辦法》,切實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營造良好的期末考試氛圍。二是在教師層面,要求教師緊扣教學大綱,狠抓試卷質量,確保考試題型、知識點選擇、試卷難易程度等方面更具科學性,符合正態分布規律,各班級考試成績評比結果將作為教師評優、評職稱的重要依據。三是抽調骨干教師組成若干“監考組”,并制訂了《信息學院教師監考守則》、《信息學院考試巡考和督察制度》等規范性文件,加強考試領導和教學督察。在系統層面:為保證隨機考試順利進行,信息學院進一步加強了試題庫建設,研發出以“隨機分配”為核心算法的隨機考試教學系統,一期已經實現“考試科目、監考教師隨機分配”、“考場座次隨機分配”功能等,如圖1所示。目前正在進行二期的開發,主要實現“考試試卷的自組織功能”。通過考試科目、監考教師、考場座次隨機分配及未來試卷的自組織功能,極大降低了學生考試作弊的可能性。
2隨機考試的特性
理科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摘要:對文化的根本理解既是理科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的基本前提,也是理科教學的重要。因此,科學觀的變化、及其選擇將會對理科教學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后科學觀作為后現代思潮的重要內容不斷沖擊著人們原有的科學本體觀、發展觀、形態觀和價值觀,并通過種種途徑對理科教學的發展產生著。因此,有必要認真后現代科學觀的內容及其對理科教學的影響和意義,并據此提出改革策略。
關鍵詞:科學觀理科教學后現代教學改革
隨著科學“元勘學科”的發展,后現代科學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我們以往的“多側重從其否定、摧毀之層面著手,而對其建設性的內涵則重視不夠”[1]。其實,對后現代科學觀應該以一種辯證的態度對待,既要關注它在突破科學主義者的靜態、絕對、僵化、霸權的思維框架方面的貢獻,也要看到它在很多方面走向極端犯了“過猶不及”的錯誤。對于科學教育、教學而言,目前我們對后現代的東西不是了解得太多了,而是相反。認真分析后現代科學觀的源流與內涵,我們會發現這種思潮絕非空穴來風和恣意編造,它多是對現代科學的負面效應和狹隘認識的批判與反思,這對我們全面理解科學文化,反思當前理科教學中“科學觀”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現代科學觀的核心與困惑
現代科學觀是在現代科學的影響下人們形成的對科學的總體認識。一般認為現代科學是指十六世紀中后葉以來,由哥白尼、笛卡爾、牛頓等科學巨匠開創和建立起來的科學體系。現代科學不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觀、人生觀,而且也憑借自身的巨大力量使人們對科學本身“刮目相看”。現代科學對世界全面、深刻的解釋以及借助技術和大的力量對世界的改造,使人們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理解、預測和改造世界的靈丹妙藥。由此,帶有濃重科學主義色彩的現代科學觀不斷萌發、滋長、生成和擴張。可以認為,現代科學觀的核心內容包括客觀主義的科學本質觀、線性累積的科學發展觀、學科體系的科學形態觀、被動接受的科得觀和萬能的科學價值觀。
對于科學的本質,現代科學觀強調“科學是唯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是客觀實在的正確表象”,[2]科學知識一經發現、證實之后便永遠也不會被推翻。與此相應,科學的發展是一個線性累積、不斷壯大的過程,是“通過歸納所得并經由觀察證實的真命題及其集合的積累”[3],由此,科學的發展是一種發端于觀察和止于科學知識(真理)永遠向前的線性過程。現代科學本質觀和發展觀決定了人們對科學形態持靜止、封閉和僵化的理解。一方面,科學的真理觀決定了人們對科學無比膜拜從而忽視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作用,致使科學與其他人類文化缺少溝通;另一方面,科學體系內部各門科學之間“各自為政”、“畫地為牢”、“老死不相往來”,終使對科學形態理解停留在“各門學科之和”的水平。如果科學就是真理、學科和觀察歸納的結果,那么勢必導致對科學的迷信和對科學認識過程的簡單理解,最終導致在科學的繼承中沒有懷疑精神,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科學的習得成為被動、簡單的接受活動。對于現代科學的價值觀,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是最好的詮釋。培根認為科學知識“是掌握自然奧秘的巨大手段,是通過認識而駕馭自然的巨大力量”[4],“自然科學的唯一目標就是更堅決地建立和發展人類優于自然的力量和統治”[5]。現代科學價值觀反映了物我兩分的二元對立思想,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改造、利用,認為科學技術是萬能的,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人類面臨的所有,包括科學技術自身帶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