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化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6:5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信息化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會計信息化畢業論文

篇1

隨著21世紀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網絡會計慢慢興起,并逐漸得到推廣和應用。會計網絡化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的會計模型進行重整,在重整的現代會計基礎上,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高度融合的,充分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網絡化是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會計核算順應信息化發展對傳統會計進行變革的必然結果,而且是企業生存發展的迫切要求。會計網絡化不僅能夠促進企業重新考慮自己的信息化戰略,還能提高企業各層管理人員信息化素養和會計知識管理的水平,并且為企業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提供參考,提高對競爭環境的快速反應的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會計網絡化是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會計網絡化對它所處社會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本文通過分析網絡會計的特點及優勢,闡述了網絡會計的意義,重點分析了網絡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對網絡會計前景的展望做了一些探討。

二、畢業設計(論文)結構的初步設計和進度計劃:

論文的初步設計:

一、網絡會計的概述

二、我國網絡會計發展的特點及優勢

(一)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無紙性 (二)信息處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時性

(三)會計信息的獲取更具針對性

三、網絡會計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信息在傳遞中存在問題 1。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

2。財務機密的保密性 3。會計信息是否被篡改

(二)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存在隱患

1。計算機硬件的安全性 2。網絡系統的安全性

(三)對會計軟件的新要求

1。對會計軟件開發的要求 2。會計軟件運行環境的要求

四、應對網絡會計問題的對策

(一)加快立法工作 (二)健全內部控制 第一,建立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

第二,做好日常操作管理 第三,做好會計檔案管理。

(三)從技術上,提高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一,系統容錯處理。

第二,安全管理體制。 第三,安全保密技術。 第四,為防止非法用戶對網絡環境下會計系統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術和防火墻技術。 (四)加強網絡會計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五)加強人才培養,培養一大批復合型的會計人才

五、結論

六、致謝

三。畢業設計(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選題困難:平時較少關注會計信息,對會計熱點問題了解較少,對于論文題目的難易程度和范圍自己不好控制。上網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綜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大致上擬定幾個題目,再請教老師,從中挑選一個適合的論文題目。

2、搜集資料:我國網絡會計相對是一個比較新的會計領域,在這方面,會計界學者的研究還是比較有限的,資料搜集比較有難度,需要從多種渠道收集,上圖書館借閱相關圖書,上中國知網搜索有關我國網絡會計的相關資料,咨詢專業老師獲取相關建議。

3、畢業論文格式不熟悉:畢業論文對格式有著很高的要求,第一次寫畢業論文,對格式很不熟悉,請教上一屆的學長姐的同時上學校網上查找相關畢業論文格式的資料,另一方面在網上下載范文作為參考。

四、進度計劃:(包括時間劃分和各階段主要工作內容)

總體安排:

首先與導師商定論文選題,之后就此選題到圖書館和網上進行資料收集,擬出論文提綱,再根據提綱完成論文初稿,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論文修改,最后定稿。

具體安排: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9—8—15至2019—11—8)

第二階段:構建本論文的目標體系,設計內容,選擇實施方法和途徑(2019—11—9至2019—11—30)

第三階段:完成初稿(2019—12—1——2019—12—31)

第四階段:請指導教師審核初稿并征求意見(2019—1—1至2019—1—20)

第五階段:修改論文初稿,完成二稿,請指導教師審核校閱(2019—1—20至2019—4—30)

第六階段:畢業論文定稿并謄正(2019—5—1——2019—6—1)

第七階段:畢業論文答辯(2019—6—8左右)

五、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1]許永斌。電子商務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9。

[2]胡華。網絡安全與會計控制。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9。

[3]岳和平。網絡化對未來會計工作產生的影響。太原科技,2019(3)。

[4]張英明。IT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研究。中國會計電算化,2019(1)。

[5]姚友勝。基于網絡的企業內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9(6)。

[6]崔曉清。21世紀網絡會計[J]。財務與會計,2019(4)。

[7]姚止海。網絡時代挑戰傳統會計[J]。財務與會計,2019(4)。

[8]張前。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的特征[J]。廣西會計,2019。

篇2

一、充分采用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法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作為高等院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組織形式與主戰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啟發式”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的過程為積極思維、主動實踐的過程,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就是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不足,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優點:一是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大量的真實案例,拉近理論與實際的距離;二是貫徹建構主義,始終堅持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案例教學中,通過教師組織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及經驗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關鍵,同時也需要創造性地評價案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擬定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從而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書本知識和實際問題在課堂上結合起來,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各種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要點 第一,要精心設計案例。設計的案例應來自實踐,如利用媒體公開報道的具體實例;然后,系統地設計案例所涉及到的會計知識點,明確一個案例可以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教學目標,使其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應注意針對案例的問題應該有多元化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第二,案例教學應貫穿各門專業課程的講授。即在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主干課程的講授中,教師配合理論教學的內容和進度,適時在有關章節中組織案例分析和討論,既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還能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案例教學中應培育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和探究問題的意識,要將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有效地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檢索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查閱資料、尋找答案。第四,案例教學的形式要多樣化。可采取學生發言、老師點評的形式,或提交分析報告,或分組和分角色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能系統、清晰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并力爭說服對方,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組員間的合作共事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二、合理安排實驗教學

(一)實驗教學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會計實驗教學主要通過模擬、仿真的企業資料,營造與實際工作相仿的實訓環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會計知識,模擬處理各種仿真會計事項,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識和鞏固會計理論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全面、系統、快速地了解企業一般的生產經營過程和掌握會計工作的基本程序,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會計實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實驗教學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會計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體系分為課程同步實驗和綜合實訓兩大部分。課程同步實驗包括會計手工模擬實習、Excel在財務管理中應用、成本會計課程設計、管理會計課程設計和財務管理課程設計等;綜合實訓則包括高級財務會計、審計、會計制度設計、ERP沙盤實驗等。

(二)安排會計實驗遵循的原則 在安排上述實驗教學時應遵循下列幾個原則:

首先,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一致性。實驗教學應該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根據理論教學進度遞進設置,以使學生對會計理論教學中的抽象概念形成形象化和具體化的認識,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幫助學生把知識學習同實踐鍛煉及時、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初級會計學的理論教學結束后及時安排會計手工模擬實習,加強傳統手工技能訓練。在財務管理的理論教學進程中適時穿插Excel在財務管理中應用的培訓,把財務管理理論知識與計算機運用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財務分析和建立財務模型方面的水平。在所有的專業課程學完后則進行一些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如高級財務會計、審計、會計制度設計、ERP沙盤實驗等,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實驗崗位的全面性。會計是一個綜合性的崗位群,由會計主管、出納員、制單員、記賬員等若干個崗位組成,各崗位的操作技能有所差異。有些會計實驗是在學生分組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會計信息系統實驗中,各組中每個學生只擔任某個崗位,其他崗位的操作技能就沒有機會得到訓練。所以,在分崗實驗過程中,應安排學生進行崗位輪換,讓其掌握各種會計崗位的職責、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各崗位之間的業務傳遞關系,了解會計工作的整個流程,并從整體上把握業務發生后所有崗位人員是如何分工合作來完成相關業務處理的,以適應實際工作中不同財務崗位對會計人員的不同要求。

最后,實驗教學資源的開放性。一些實驗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和探索,學生才能掌握,如會計手工模擬實習、會計信息系統實驗等。如果實驗的地點僅僅局限于實驗室,由于實驗室資源是有限的,實驗室的開放時間也是有限的,學生就得不到充足的練習,實驗效果就不理想。所以,這類實驗的教學資源應實現網上全天候開放。即在教學計劃安排做某實驗的時間段內,實驗室的服務器保證24小時開機,由管理員預先設置好學生用戶名和密碼,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上的任何一臺計算機登錄到實驗室的實驗平臺,只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就可以隨時隨地做實驗,從而提高學生實驗的自主性。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一)第二課堂活動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無論是課堂上的案例教學,還是模擬會計實驗,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范圍和時間有限。在提倡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大學中,學生的課余時間相當充裕,第二課堂必然成為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第二課堂活動,既可以對第一課堂的內容鞏固、提高,還能挖掘與發現學生的潛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與視野,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二)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形式 會計專業的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圍繞會計專業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開展多種多樣的大學生技能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讓會計專業知識得以有效運用。如,“中華會計網校杯”全國校園財會大賽旨在幫助在校學生認識財會實踐技能,督促在校學生加強財會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對于鞏固會計基本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和動手的能力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則從財務角度透視了仿真企業整體運營過程,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更好地理解復雜抽象的經營管理理論,使學生所學知識相互滲透,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而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活動中,會計預測、財務分析、投資項目的財務評估等財會工作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將財會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平臺,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養成合作、學習和創新的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其創業品質、豐富其創業知識,增強其創業能力。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載體。

其次,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研究活動。組織學有余力的學生組成課外研究小組,參與教師所承擔的橫向或縱向科研課題或項目。通過安排學生參與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社會調研、設計和討論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數據、撰寫論文等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完成課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在傳統教學中得不到的寶貴經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深化所學的知識,訓練其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使學生對會計論文的選題、寫作流程有基本把握。

最后,組織各種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專題講座。高校可邀請會計、財務、審計等業界名人,如知名的財務總監、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學者等講學,介紹我國會計行業的發展現狀、國際及國內會計改革的動態以及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等。這些講座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工作、更適用,激發學生關注會計實務的興趣,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奠定基礎。

四、完善校外實踐體系

(一)校外實踐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在會計實驗室內,由于缺乏真實的會計環境,大部分模擬實驗都是基于相同的數據資料,學生按照同樣的方法和程序得出完全相同的結論。而在實際會計工作中,常常涉及到職業判斷,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況且,校內模擬實驗很難涵蓋企業實務中遇到的諸如重組、合并、關聯方交易判斷、外幣業務及外幣報表折算等問題。不論校內的實驗做得多么細致、多么完整,與真實的經濟業務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無法代替企業現實的經營環境。所以,要提高學生對實際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離不開校外實踐活動。

(二)校外實踐體系的構成與安排 會計專業的校外實踐體系包括社會實踐、認知實習、業務實習和畢業實習。這些校外實踐活動應結合年級特點和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逐步推進,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強化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鍛煉社會生存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全面素質。社會實踐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科技和教育扶貧、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為了防止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社會經驗和理論知識等方面的不足,影響社會實踐的效果和質量,可以采取大學生社會實踐導師制,即為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每個大學生社會實踐隊配備專業的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全程、及時地指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效果。會計專業的社會實踐安排在大一寒假進行,為期一周比較恰當。

會計專業的認知實習是針對會計基礎工作的認識。高校學生大多數是從高中直接考入大學的,缺乏工作經驗,對會計工作沒有感性認識。通過認識實習,可以使學生了解和真正接觸會計實務,包括會計科目、記賬憑證、賬簿的設置和使用,企業的記賬程序等,并充分認識會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為今后學習《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等其他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認知實習的對象最好選擇會計崗位健全、會計資料齊全、會計核算程序規范的企業。認知實習應在學生學完了《初級會計學》或《基礎會計》之后進行。鑒于《初級會計學》或《基礎會計》一般是安排在大一下學期學習,所以會計專業的認知實習安排在大一暑期進行,為期兩周比較恰當。

業務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實踐結合起來,在認知實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會計程序、會計方法、會計準則,掌握各類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通過業務實習,學生應學會設賬、建賬;會對企業的基本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會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基本報表;能夠根據報表和相關數據進行基本的財務分析等。業務實習應在學生學完全部專業主干課程之后進行,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暑期進行,為期一個月比較恰當。

所有高校的畢業實習基本上都在學生大四寒假及開學一個月內進行。畢業實習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圍繞畢業論文選題進行畢業實習,以便在實踐中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為順利完成畢業論好準備;還有一種是學生根據將來的就業方向有選擇地進行實習,在業務上得到全面鍛煉,獲得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將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如果學生將來打算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到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畢業實習;如果學生的就業單位已經確定,那么他就可以到就業單位進行畢業實習,以便提前熟悉就業單位的業務流程和工作環境,為實現畢業與工作的無縫鏈接創造良好條件。

五、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一)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由于會計工作很重要,涉及一個企業的商業秘密,企業一般不太愿意接受會計實習生。即使有些企業接收了,由于擔心賬務處理出現錯誤,也不愿意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所以,很多學生到企業實習從事的都是非會計崗位工作,很難實現專業對口。甚至有的學生由于缺乏實習資源,自己無法聯系到適合的實習單位,導致校外實習流于形式。因此,為了給會計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平臺,尤其是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與專業對口的實習機會,應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使會計專業學生的校外實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實習基地建設的形式 會計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校企合作,建立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實習基地。校企雙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開展合作,讓企業從實習基地中獲益是高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續開展的關鍵。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利用其具有智力資源和專門職業人才的優勢,選派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課題研究,協助企業解決財會工作甚至經營管理中面臨的難題,指導企業提升其經營管理工作的水平;同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最新理論知識和業務處理方法帶到企業中,并能夠承擔一部分企業的具體工作,可部分緩解企業會計人員工作壓力。作為實習基地的企業,則需要定期接受學生參觀、了解、調研企業的會計問題,同時提供會計崗位給學生實習,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和參與企業的會計工作,又使學校和學生了解企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所在,以便有針對性地培養能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最終使校企雙方達到雙贏的效果。高校應選擇那些經營管理規范,會計制度健全、賬簿資料齊全,專業人員素質高、能力強,能夠對上崗實習的學生進行業務指導,并能夠接納較多學生的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并盡量做到企業規模和涉及的行業必須多樣化,才能使學生接觸到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千差萬別的會計業務,豐富學生就業所需的會計從業經驗。

二是由教師創建財務公司。高校會計專業中有的教師具有豐富的會計從業經驗,他們可利用自身的優勢創建財務公司,從事記賬、申報納稅、代辦公司注冊、代辦工商年檢、代辦驗資、稅務籌劃等業務。這些經營活動幾乎涵蓋了會計專業的全部實踐課程。財務公司的業務拓展交給1-2名有經驗的教師負責,學生和其他缺乏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則在創建者的指導下參與其中的具體業務操作。這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及教師職業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而且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素材。

三是以校內財務資源為基礎構建校內實習基地。高校財務處及附屬實體作為高校機構的一部分,有責任利用自身的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財務處及附屬實體的財務部門,既具有良好的硬件條件(會計崗位健全和實現了會計信息化),又有經驗豐富的財務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財務工作人員還承擔一線教學任務,完全有能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所以,以校內財務資源為基礎構建校內實習基地完全具有可行性,是對校內資源的充分利用。

六、引入畢業論文聯合指導

(一)畢業論文聯合指導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畢業論文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研究活動雖然同為科研活動,但它不只是培養個別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是高校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實踐能力的教學環節。它是學生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階段,在培養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訓練基本科學研究能力、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使學生解決生產管理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畢業論文環節得以強化,可以在傳統的由本校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引入畢業論文的聯合指導。即邀請企事業單位中業務水平較高、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人員擔任第二指導教師,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由高校教師和企事業單位的財會人員聯合指導。而且通過實施畢業論文的聯合指導,還能加強高校教師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既幫助企事業單位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又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水平,豐富了高校教師的實踐經驗,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畢業論文聯合指導的具體實施方案 在畢業論文聯合指導的實施過程中,從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到撰寫均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導向。畢業論文的題目除了由本校老師根據授課內容和學術界熱點、難點等問題確定,還有部分題目則是由第二指導老師提供:即首先由企事業單位的財會人員根據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煉出具有應用價值的畢業論文選題提交給高校的財會院系;再由財會院系組織教師從中挑選既充分滿足教學要求又能起到對學生技能訓練的題目,向學生公布;最后由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可加強畢業論文選題的應用性,并有利于增強學生面對實際的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在畢業論文的開題、寫作過程中,高校教師作為第一指導教師,對論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結構、邏輯性、理論性、規范性等方面進行指導;企事業單位中的財會人員作為第二指導教師,則對論文的研究內容、相關法規政策、改進建議和具體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結合實際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生產管理中的實際情況,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提出解決生產管理中實際問題的方案,提高在畢業論文撰寫環節上與企業生產管理實際相結合的程度,以及學生解決生產管理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會計;職業崗位;職業能力

會計專業實踐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以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形式進行,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一般分為校內實踐教學體系與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兩部分。校內的實踐教學體系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根據會計工作過程進行手工仿真訓練;二是在實訓中心使用財務軟件對各會計工作任務進行角色模擬演練。

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盡管也開設了諸如會計模擬實訓課程以試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技能培養問題,但由于崗位情境的設置和職業氛圍欠缺,學生在仿真環境中訓練僅僅局限在一個課程內的動手.,不能將相關課程串聯起來,變成一個有機整體,學生所學知識與實務操作訓練缺乏融會貫通,影響了學生會計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的培養和形成。

校外的實踐教學則是通過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或學生自己聯系的企業進行會計實習,盡管校外的實踐接觸的是真實崗位情境,有利于學生盡快實現專業知識與實踐的對接,但企業對會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網絡的暢通性要求高,學生很難接觸核心業務,實習效果不顯著。

一、會計職業崗位分析

會計實踐教學要立足于會計職業崗位任務和工作過程分析,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職業性、綜合性的會計專業人才,以滿足中小型企業對會計人才的現時需求。

會計職業是通過對單位資金運動過程中的數據進行采集、加工、整理、傳輸,連續、系統、綜合、完整地反映單位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并生成反映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所有者權益變動等信息,從而為會計信息需求者進行管理和決策提供客觀信息,以達到實時控制現在,準確預測未來,做出正確決策的目的。企業會計職業崗位主要包括: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會計監督崗位、財務管理崗位。

出納崗位業務、會計核算崗位業務是專業基礎能力與核心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財務管理崗位業務,會計監督崗位業務是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實習報告、畢業調查、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拓展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

二、會計專業職業能力分析

根據以上崗位分析,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依次為: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四個能力的遞進過程。

專業基礎能力:能夠處理和管理出納業務;掌握會計核算方法;具有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技能。

專業核心能力:能夠依據會計準則和會計工作規范在會計核算崗位進行資產核算、權益核算、收益核算、往來業務核算、稅費計算與申報、產品成本計算與分析、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編報等業務,具有在各崗位對各種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操作技能。

職業綜合能力:注意體現在會計管理崗位、財務管理崗位和會計監督崗位。要能從事或參與會計信息管理、會計制度執行、會計人員管理、會計檔案管理等工作;要能勝任企業內部資金籌集管理、投資業務管理、收益分配管理、成本控制、會計報表分析和全面預算管理等工作;參與處理單位內部年度審計計劃的編制、日常經濟業務合理合法效益性審計、年度審計報告的編制等業務;協助處理社會中介機構簽訂審計約定書、編制項目審計計劃、進行業務循環審計、撰寫審計報告等業務。

專業拓展能力:能夠到企業頂崗實習并就業簽約,要具有畢業調查、統計匯總數據的能力;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調查資料完成畢業論文撰寫。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四段式學訓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以上四種能力的培養采用校企聯合的“四段式學訓一體”實踐教學體系來完成。“四段式學訓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將6個學期劃分為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專項核心技能訓練、職業綜合能力訓練和專業拓展能力訓練的四個能力遞進的培養階段。

第一階段:認知會計崗位,進行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完成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理論教學,進行公共基礎課、基礎會計、會計職業道德與財經法規等課程的課堂實驗教學。開展企業生產經營業務流程認知活動、使學生對企業經濟業務的發生、完成過程及原始憑證的產生、傳遞過程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專業興趣;分角色進行原始憑證編制與審核、出納收付、記帳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匯總、編制報表的模擬訓練,使學生掌握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核算程序,培養學生具有從事出納崗位以及總賬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階段:掌握專項技能,進行專業核心技能訓練。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根據會計工作基本規范,分崗位進行企業經濟業務核算。如稅務核算崗位進行稅費計算及交納;成本核算崗位進行成本計算與分析;總賬報表崗位進行總賬核算及編制報表等專業技能訓練,各崗位進行會計電算化角色模擬訓練;這一階段是專業核心課程知識授完后,集中在某一時間段內完成的專業技能訓練,它強調某一課程實務的連貫性和綜合性,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

第三階段,崗位綜合應用,進行職業綜合能力訓練。根據會計崗位要求,在會計、審計綜合模擬實訓室開展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分崗輪崗實訓、公司理財及財務報表分析實訓、內部稽核技能及內控評價技能實訓。本階段應設置模擬公司,模擬企業會計核算過程和經營運作過程,使學生在仿真的環境中,明確經營活動的來龍去脈以及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進行會計綜合、財務管理、內部稽核等崗位和部門的流轉訓練,突出其綜合性和崗位流轉性,實現課程間實踐內容的銜接與貫通。培養學生會計管理、財務管理、會計監督等職業綜合能力。

第四階段:工學交替,進行專業拓展能力訓練。在校外進行預就業的頂崗工作,包括畢業頂崗實習、畢業調查、畢業論文等,學生在企業中進行真實業務操作,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全面檢驗,在頂崗實習中,重要的是對實習的監控。應與實習單位師傅一起,加強實習指導,定期開展實習巡視,在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能收集、歸納相關數據,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實際數據完成實習調查報告、畢業論文設計及撰寫。通過實習完成工學交替,有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過程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印象;養成良好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培養其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會計崗位的適應能力,為學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四段式學訓一體”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現了從初級的會計崗位認知、技能訓練、崗位綜合實訓,逐步走向企業頂崗工作的遞進式培養過程,在每一階段中,按規定的能力培養目標和要求,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替進行。實踐教學注重模擬崗位實訓與真實企業環境的對接,實現職業能力的遞進上升、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的轉換。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容.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11):268-269.

[2] 夏秀娟.高職會計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探討[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6):46-48.

[3] 劉歐,龍海雯.創新人才培養下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時代金融,2013(17):233-234.

篇4

關鍵詞:網絡會計:SW03;營銷分析;觀念創新

基于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平臺之上的現代網絡會計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寫作畢業論文深刻地改變著創業型企業的生產運作方式。作為企業經濟管理信息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信息化系統,是一個組織、處理會計業務,并為相關職能部門(如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政府部門)提供會計信息、定向信息和決策信息的實體。企業在充分享受網絡會計信息化系統所帶來的高度快捷和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其帶來的諸多新的挑戰,其更深遠的意義還在于它將引起整個企業組織架構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變革。基于這個認識,本文嘗試運用SWOT營銷分析法從會計人員的視角基于網絡會計對創業型企業進行了分析。

一、網絡會計給創業型企業管理和發展帶來的優勢

(一)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所帶來的便捷和高效保證了會計數據的及時錄入和統一存貯,大大減少了單機操作造成的數據冗余,真正實現了會計工作的自動化、現代化,有利于加強對會計信息管理和控制。能夠對企業過去、現在、外部和內部的經濟信息進行多維化的存儲和處理,將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融為一體。既給企業管理帶來巨大的效率,叉可避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中確認不真、計量不安、人為歪曲、信息丟失等問題的發生,從而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決策的需要,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

(二)實現了企業經營的網絡化管理,大大增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控制、預測能力。現代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大大加速,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管理形成的“信息孤島”現象抑制了企業的快速反應及決策能力。在網絡環境下,企業的組織機構變成了一個自動網絡系統,它把一些企業內部的小型團隊整和起來進行實時在線管理,實質上足從企業戰略管理角度出發,著眼于各子系統資源的最優整合,有機結合成企業會計信息網,用“網絡”結構取代傳統的“金字塔”結構,使網絡會計信息系統自機融入到以MRP/ERP開發出來的信息系統中,大大增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控制、預測能力。

(三)可實現跨區域、遠程財務管理現達的通訊網絡和計算機技術使財務管理可在一個虛擬奪問中進行,這就使得以創新為特點的創業型企業、不在同一地點的母子公司之間超越時宅的遠程財務管理在網絡會計的平臺之卜得以實現。

二、推進創業型企業網絡會計面臨的劣勢

(一)傳統“重核算、輕管理”的財務管理思想束縛創業型企業網絡會計全面信息化的進程。網絡會計要求企業必須根據會汁信息化的系統要求,融合現代管理理論,對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并依此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但是企業巾的陳舊觀念、落后手段、無序管理給網絡會計帶來很大的障礙,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會汁人員甚至有些管理人員不能及時更新觀念與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是創業型企業面臨的現實劣勢問題網絡會汁平臺筒要一流的會計人員,一流的會計人員水僅要有扎實的、務知識而且還要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并能運用現代的管理手段。總而言之,急需一批掌握現代電子技術、網絡技術、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于一身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目前。這種復合型人才還非常匱乏。

三、網絡會計給創業型企業管理和會計人員帶來的機會

(一)會計信息的披露和獲取更加及時全面和更具針對性。網絡會計實時跟蹤、人機對話的功能使會計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時、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會計信息的獲取更具針對互性。

(二)財務部門內部人員的分工以及組織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集團公腳賬務處理職能集中化可取消總賬崗位、報表崗位等有關崗位,代之以強化原始數據搜集、審核和傳遞崗位;可以變成一級核算,促使財務分工扁平化;企業財務實現與企業內部業務的完全協同。這些新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企業管理層判斷決策的準確性,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

四、網絡會計所面臨的威脅

(一)會計信息在傳遞過程巾的完整性和真實忡問題。互聯網環境下會計信息的安全受到r嚴鶯的挑戰。所以很難保證信息的完整與真實。

(二)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問題。包括計算機硬件系統的安全成脅和會計軟件系統的威脅,硬件系統的威脅主要有硬件本身的質量問題、硬件維護不當和外部人為的惡意攻擊、機器本身的功能失效、硬件工作壽命的限制等幾個方面;軟件系統的威脅主要來自于軟件本身的設計質量和水平、人為因素對軟件系統的惡意破壞、軟件使用權限的不當分配或權限被盜用和軟件系統產生的會計信息的管理等幾個方面問題。

(三)企業內部控制和會計檔案的保存存在失效風險問題。

五、SWOT營銷分析后的對策建議——會計人員應進行觀念創新。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網絡會計所表現出來的宴時性、多元性、集成性、簡捷性、動態性、開放性、智能性等技術特征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置換改變,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對傳統會計理念、理論與方法前所未有的、強烈的沖擊與反思。對于會計人員來說,首要問題應是不斷更新觀念,實現觀念創新,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理財工作的需要。具體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實現觀念創新。

(一)樹立市場觀念。市場不僅指產品市場,還包括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人才市場等。創業型企業的會計人員要擺脫長期計劃體制下等、靠、要思想的束縛,向市場要資金,向市場要效益。

(二)要強化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網絡會計環境下各種風險加大,如國際資本市場的利率、匯率風險;跨國經營、國際投資業務所產生的政治風險和經濟政策變動的風險;無形資產經營風險;跨國審計風險;網上虛擬交易風險。但風險和報酬往往是共存的,高風險才能帶來高報酬。

(三)樹立法制觀念。市場運作要求嚴格遵守“游戲規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和完善貿易、結算和財務等與會計市場相關的法規時,逐步向國際會計慣例和準則靠攏.強化依法理財的意識,依法核算和監督,使我國的財務上作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篇5

【關鍵詞】 整合;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創新

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建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已發展了近30年。經眾多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實踐層面,已經由部門內集成的財務軟件發展為企業內集成的管理軟件;在理論層面,會計信息系統學科也逐步成形。會計信息化事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國信息化事業發展的“引擎”,為推動我國信息化事業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大趨勢的背景下,會計信息系統學科建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與信息化環境不相適應的問題,其中某種程度上的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特色淡化問題已引起有關專家和學者的密切關注。

一、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現象

(一)會計信息系統課程體系結構長期以來難以趨同

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是否穩定,很大程度上會在專業課程體系結構上體現出來。我國會計類課程群中,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在內容和結構上相當不穩定,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大同大異”的特征,相同之處高度趨同,相異之處又有很大差異。限于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的影響,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在內容上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不穩定現象是很正常的。這種現象在一些涉及計算機技術的其他相關課程中也有表現,如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但是與這些課程相比,會計信息系統課程不僅在內容上穩定性不強,甚至在結構上也缺乏相對穩定性。基本上是在側重開發、側重應用、側重復合三條線上搖來擺去,長期以來有關各方各執己見,難以趨同,課程結構難以定型,再加上相關內容必須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做與時俱進的調整,某種程度上難免給人造成課程體系較為混亂的印象。

(二)會計信息系統課程中復合性內容的比重不高

會計信息系統融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多個學科知識為一身,邊緣性和復合性突出。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接受教育者達到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的水平。對于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這一教學目標,有關各方是高度認同的,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建設方面也形成了復合派這一流派。但是分析眾多復合派的教材內容結構,發現基本上是對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網絡技術與應用等知識進行結構化合并,與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等相關技術基礎課程的內容重復較多,真正能夠體現出會計與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等相關技術課程“整合”特征的內容相對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一體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顯。

(三)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相對獨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沖擊

管理信息系統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沖擊由來已久,早在2002年,某從事會計信息系統研究的學者在一個會計信息系統的教師座談會上,向幾位同行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AIS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一些同行提出,現在AIS已經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沒有AIS這門課了。至今,眾多從事會計信息系統教學的教師對此仍有頗深感受。

筆者認為,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對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沖擊源于實踐層面。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我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與諾蘭階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種組織的財務部門開始初裝,隨后開始在其他部門蔓延。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開展,會計信息孤島現象逐漸顯現出來。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催生了具有財務業務一體化特征的所謂企業級會計軟件,并很快升格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統軟件(ERP),這種趨勢迅速蔓延并普及。許多國內會計軟件廠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國強等知名廠商等,因此紛紛轉型為管理軟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單純的財務軟件。這迫使教學單位使用財務業務一體化的ERP軟件開展配套的AIS實驗教學。ERP軟件所蘊涵的理念已超越出傳統的會計觀念,需要綜合運用生產管理、銷售管理、采購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等知識與技能,才能使軟件流程運行下去。目前已經形成了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等眾多專業的師生共同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所謂的“沙盤大賽”的局面,其必然會對傳統的AIS形成沖擊。

伴隨著會計信息孤島的消逝,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相對獨立地位也在動搖,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出現邊緣化傾向。

(四)部分會計信息系統人才的復合特征不明顯

目標中的會計信息系統人才應該是復合性人才,即所謂的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雙通人才。通過我們的觀察,真正達到這種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師層面,與其他會計類教師相比,從事會計信息系統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在知識結構和個人素質方面差異非常大,基本上可劃分為強計算機強會計,強計算機弱會計、弱計算機強會計、弱計算機弱會計(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統轉型的教師)的分布格局。除第一類教師外,其他三類教師的知識結構的復合特征弱化,難以適應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師紛紛離開了原來的會計信息系統教學崗位,放棄了原來的研究方向。

在學生層面,部分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和會計類專業學生,在會計信息系統化方面的復合能力不強,處理會計信息化實際問題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場上被評價為不精通會計信息系統,甚至有些學生被戲稱為“既不懂會計又不懂計算機”,這類型的學生在人才市場上處于非常尷尬的地位。本來應該屬于他們的會計信息化崗位,經常被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替代,目前這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這類學生的就業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的交叉性知識是表現學科特色的關鍵構成

如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中核心知識的交叉成份不濃厚,個性特征不強。與相關學科知識相比,就沒有顯著的區別。這將導致學科特色淡化,這也許就是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知識體系的核心知識應是會計學科相關知識與計算機等支撐性技術學科相關知識經過“內生性”融合,能夠充分體現出“整合”特色的知識。應具備如下特點:

一是相對獨立性。會計信息系統知識應在復合性基礎上,對會計知識及計算機等相關技術支撐知識進行適度的創新發展,與源知識既要有聯系,更要有區別,如果能達到“我中有你,你中無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會計信息系統知識應具有會計信息系統個體屬性,其有關概念應具有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套用面向對象方法的概念比喻,會計信息系統應該既不是“會計類”,也不是“計算機類”,而應是經過系統整合后的新類,即“會計信息系統類”。

三是基于會計信息系統知識形成的專業能力難以被替代。基于會計信息系統知識形成的專業能力,既難以被單純的計算機專業能力替代,也應難以被單純的會計專業能力替代。計算機專業人員在進行會計信息系統實施時需依賴這些知識和相關人才,財務部門在進行會計信息系統實施時也需依賴這些知識和相關人才。

三、模擬建筑學和工業設計學科建設思路,創新會計信息系統知識體系

會計信息系統核心知識建設,應堅持牢固樹立“整合”觀念、強化交叉性知識的研究和積累、突出會計信息系統知識集成性的原則,才能凸顯出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的特色,維持會計信息系統的獨立學科地位,避免被邊緣化。

在眾多學科專業領域中,有許多和會計信息系統同樣具有邊緣性、復合性突出特征的學科專業,如工程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建筑學、工業設計等專業。通過觀察分析,我們發現建筑學與工業設計的學科建設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鑒。

(一)建筑學與工業設計專業復合特征分析

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理工與人文、科學與藝術廣泛的知識背景,“建筑、城市、園林”三位一體的專業知識結構,能在設計、科研、管理部門及高等院校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室內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文物建筑保護、建筑技術設計、科學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科研單位從事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上述專業的復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學專業主要從事建筑物的外觀設計,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礎,又精通建筑藝術。其形成的專業能力形成兩個依賴關系,一是土木工程師要依賴注冊建筑師,土木工程師雖然也具備建筑學基礎知識,但是其建筑物設計水平難以超越建筑師;二是房地產開發商也依賴建筑師,雖然房地產開發商可聘請藝術家幫助其設計建筑物產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藝術家不懂工程結構,設計出來的建筑物可能會成為“空中樓閣”,根本無法建造出來。基于建筑學專業知識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藝術的復合專業能力,很難被工程師或者藝術家的專業能力替代,其工程與藝術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業設計專業主要從事工業產品的造型設計,專業能力的特征本質上與建筑學專業類似,只不過領域不同。例如汽車造型與功能的設計工作,汽車工程師和藝術家很難替代汽車設計師的專業能力。

3.上述兩個專業具備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專業價值主要體現在目標產品(如住宅或汽車)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階段,基本上不涉及“具體做”方面,產品的實現依賴相應專業的工程師來完成;二是非結構化思維與結構化思維的有機融合。技術知識具有非常明顯的結構化特征,藝術知識具有非常明顯的非結構化特征,兩方面的知識所依賴的思維方式及技巧差異較大,將二者整合起來比較困難。正因為如此,一旦通過專業培養,形成以復合知識為支撐的具有整合特征的專業能力,就具有非常強的難以替代性;三是知識結構具有強藝術含量和較強工程技術含量的復合屬性。

(二)會計信息系統專業能力的復合特征與上述專業的比較分析

會計信息系統總體上可以看作是基于會計專業需求的軟件工程,需要會計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等相關支撐技術專業知識的高度融合。會計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非結構化特征明顯;計算機等相關支撐技術知識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結構化特征明顯;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較大難度的。

軟件工程從根源上說,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擬建筑工程分為勘察、設計、實施三大階段的思路,將軟件開發分為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系統實施三大階段。即按照依次解決系統“做什么”、“怎么做”、“具體做”問題的先后順序,逐步搭建軟件系統,避免返工,降低風險,最終實現系統目標。

對于會計信息系統這一軟件工程來說,會計專業知識在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階段,尤其是在系統分析階段,作用明顯,價值凸現。但是會計專業知識的應用適應計算機等相關技術知識的要求;而計算機等相關技術知識在系統實施階段的價值體現非常明顯。

綜上,會計信息系統專業能力的復合特征與建筑學和工業設計學科建設思路類似,專業能力價值主要表現在產品的“做什么”與“怎樣做”階段,科學與藝術整合特征突出。

(三)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創新的初步設想

1.會計信息系統學科專業能力的目標定位。會計信息系統專業能力的目標,通俗地講,就應該是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要求不僅要精通會計理論與方法,正確處理會計業務。而且要掌握軟件工程的方法,結合會計業務需求,分析和設計會計信息系統。能夠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并具備一定的會計信息系統實施能力。會計信息系統專業知識主要應用于系統分析和系統實施階段,形成強會計較強計算機的能力強度分布特征。會計信息系統專業能力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系統軟件的分析和設計環節,至于軟件的實施(編程),應交給軟件工程師來完成。

2.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創新的基本原則與初步設想。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的核心構成,應該是會計信息系統系統分析知識和系統設計知識。除傳統的軟件工程知識并結合會計業務與相關管理業務加以整合外,為提高整合效果,還應該模擬建筑學和工業設計專業的思路,增加軟件設計美學、軟件設計心理學、軟件安全工程、軟件工程項目管理等相關支撐知識。所有核心知識均應體現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體的構建路線上,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專業層次,可以考慮設立“會計信息系統設計”專業。以本科專業設計為例,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適當增加計算機類課程;專業課程分成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審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三大模塊,豐富并強化會計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術支撐知識的整合性內容;畢業環節以畢業設計為主,畢業論文為輔;職業定位應是會計軟件系統分析員。二是課程層次,應對會計專業的會計信息系統課程進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則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強化整合性內容,弱化合并性內容;強化系統分析能力、系統設計能力、系統應用方案設計與管理方案設計能力,弱化系統實施(編程)能力;顯化會計信息系統知識,淡化管理信息系統知識。

綜上,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知識體系的創新,應在會計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術支撐知識的結合處狠下功夫,強調會計知識與相關技術支撐知識的“整合”,形成難以被替代的會計信息系統復合性知識,突出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特色,維護會計信息系統學科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會計實踐;實踐教學;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084-02

一、引言

會計實踐教學是本科會計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會計實踐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模擬實務,更要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對會計的要求也要不斷地發展。在新形勢下,會計人才素質應當順應時代需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然而面對會計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堪憂。為此,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內外會計實踐基地,通過優化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及管理制度,以保障校內外實踐教學的運行,加強實踐教學團隊建設,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至關重要。新形勢下,通過優化會計實踐教學以完善實踐教學成果,增強實踐教學作用的發揮勢在必行。

二、關于會計本科實踐教學現狀描述及原因分析

隨著會計本科實踐教學的不斷發展,它的問題也隨之暴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故而要想解決會計本科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只有深入地分析其現狀,找到突破口,才能解決會計本科實踐校內外環節、考核制度及教師與學生等方面的問題。

就會計實踐教學校內環節來看,傳統的強調理論和應試的會計教育模式忽視了實踐和考查,這造成學生理論能力強而動手能力卻跟不上,且校內實驗室的實踐往往是紙上談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缺少思考和體驗。陽順英、陳瑾瑜[1](2009)提出會計本科實踐教學模擬實訓業務缺乏現場感,導致學生在會計模擬實驗中只知道操作卻不去究其根源。石恒貴[2](2011)表示校內經管類實驗室或財會實訓基地建設不足,多為“計算機+軟件”實驗室,校內實驗室存在設備落后、更新慢等問題。肖彥[3](2009)表示手工操作的校內實驗和簡單的財務軟件操作與企業普遍使用的ERP軟件形成了鮮明的差距,應當將手工、電算化、網絡等相結合進行教學。就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來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不足,使得高校和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比較有限,且學生的校外實踐深度不夠也導致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出現形式化的現象。張秀珍、叢蔚[4](2010)指出會計資料的保密性使得校外企業對會計學生有所保留,積極性不強,使得學生深入學習的機會減少。滕曄[5](2007)表示由于缺乏必要的經驗和指導,校外基地建設無從下手。陳、陳煒[6](2010)表示高校多將資金投入校內建設,忽視校外企業合作的投資,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企業不愿意與一些高校進行合作。同時,他們通過“三元悖論”的研究方法,論證了在當前就業壓力下,學生在畢業實習階段,找工作、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這三項任務只能圓滿完成兩項的“三元悖論”現象。而劉建勝、謝林海[7](2012)指出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流于形式,甚至出現敷衍的現象。就會計實踐考核制度來看,不論是在校內實踐環節還是校外實踐環節,會計實踐考核制度都不夠明確,缺乏標準約束。李蕓達、強桂鳳[8](2013)分析了會計考核不到位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會計實踐教學偏重結果考核,忽視過程考核。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反饋和互動不足,使得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對會計實踐失去興趣。就會計實踐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方面來看,教師及學生對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由于教師數量有限,教師指導時間短,學生受指導得不到保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由于學生沒有意識到會計實踐的重要性、自制力差等原因,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差。辛國軍[9](2010)認為會計實踐教學中教師指導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教師們普遍重視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對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不能做出確切的答復;其次,會計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偏低,造成實習過程中的會計電算化實習深度不夠;另外,高校沒有教學制度規定教師必須參加社會實踐,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師脫離實踐的現象。

三、關于會計實踐教學問題的探討

為了解決會計實踐教學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著的諸多問題,國內各界學者也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諸如建立校內外財會實訓基地、建設會計實踐教學團隊、完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及管理制度等切實可行的建議。針對目前新畢業工作的財務人員雖然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實踐經驗的現狀,以及當前很多院校的會計實踐教學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學者們認為高校可有效利用校內的各種經營場所作為實踐平臺;通過與校外的企業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企業實習基地,并聘請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務專家作為校內外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等方式建立校內外財會實訓基地。朱利榮[10](2011)認為在會計實踐教學中,要注重會計仿真模擬實驗室等實踐基地的建設,同時也應引進ERP系統和沙盤系統等軟件設施。國鳳蘭[11](2010)針對校內外實習沒有相結合的現狀,提出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結合道路。楊朝暉[12](2010)主張可以在高校建立財務預審制度,對財會類的部分學生進行培訓,由高校財務部門的會計人員帶領學生預審員到學院進行財務預審。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對于建設好會計實踐教學團隊來說十分關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案例教學,以啟發式的教學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使得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強對理論的應用能力。與此同時,高校應該將教師接受繼續教育與引進校外專業會計人員相結合。滕曄[3](2007)強調應該考慮學生的需求,進行問題式的教學,將實踐教學貫穿于理論教學之中,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國鳳蘭[11](2010)認為應該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建設專業的會計實踐教學團隊,一方面定期安排高校教師接受繼續教育以及深入企業學習,另一方面聘請校外有實踐經驗的財務人員來指導實際操作性較強的會計實踐教學活動。完善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及管理制度對于校內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運行來說是一個保障。任平[13](2011)表示建立科學嚴密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能夠保障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王太林[14](2011)建議完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將實驗要求與實驗項目完成的質量進行指標量化,從各方面考量和評定學生的實驗過程。

四、會計實踐教學相關文獻的簡要評述

新形勢下,會計實踐教學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許多學者都在設想用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很多學者提出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仿真”實驗室等建議。此外,目前高校的配備越來越齊全,上機操作的實驗課程越來越多,模擬沙盤比賽等活動的開展,都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學習空間,由此可見會計實踐教學的進步所在。而會計實踐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這一問題,與學生本身的素質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學生本身不重視實踐,貪玩、甚至缺席實踐教學課程等,這給會計實踐教學作用的發揮造成很大的障礙。學校應該給學生設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通過就業能力的指導與培養,提高學生素養,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很多學者提到校外實踐和校內模擬實驗室,但校外穩健的實踐基地的建立,阻礙因素多,單憑協議和社會關系是很難建立長遠合作關系。面對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困境,實踐基地建設的研究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拓寬,可以利用校內的企事業單位,如財務處、校內印刷廠等資源作為實踐基地。由于這些企事業單位在校內,有校內機制的保護,再加上校內企業對本校學生的信任度比校外企業強,愿意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這樣既可以為會計實踐提供良好穩定的實踐平臺以優化教學,又方便會計實踐教學過程的控制和監督,以達到很好的考核學生會計實踐結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陽順英,陳瑾瑜.會計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前沿,2009,(4).

[2]石恒貴.淺議會計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當代旅游學術版,2011,(8).

[3]肖彥.以素質提升為目標的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建―基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析[J].會計之友,2009,(9).

[4]張秀珍,叢蔚.對應用型本科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8).

[5]滕曄.會計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探討Ⅲ[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7,(4).

[6]陳,陳煒.基于“三元悖論”的會計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7]劉建勝,謝林海.理工院校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江西理工大學為例[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432).

[8]李蕓達,強桂鳳.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探討―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J].財會通訊,2013,(7).

[9]辛國軍.本科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革探討[J].經濟師,2010,(5).

[10]朱利榮.應用型本科財務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1,(35).

[11]國鳳蘭.基于就業的會計動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2).

[12]楊朝暉.高校財務報銷流程存在的問題和優化思路[J].教育財會研究,20l0,(8).

[13]任平.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的思考――基于陜西理工學院會計學特色專業的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22).

篇7

企業管理論文3000字(一):大數據時代下企業管理會計的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企業管理會計的發展又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于這些挑戰,企業一定要形成認識,通過合理的對策推動管理會計的發展。論文基于大數據時代的背景,首先針對管理會計的內涵展開分析,然后論述了目前管理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對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管理會計;發展問題;解決對策

1引言

管理會計最初由成本會計和管理控制兩部分組成,即管理控制功能在成本會計上的疊加。管理會計在會計上比較靈活,運用使用的會計方法比較新穎,并利用統計學、管理科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對企業的大量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在考慮到會計的及時性和相關性特點的基礎上,為財務會計、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隨著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管理會計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夠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參考,這也主要受益于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

2大數據時代下管理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對大數據在管理會計的運用認識不充分

提到大數據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大家會很自然地將其歸結為大企業的專利,許多中小企業認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與自身關系不大,沒有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予足夠的重視,缺乏對大數據的正確認識。目前數據處理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如何將其與管理會計融合,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知。很多企業管理者人還認為財務會計為主,管理會計作用可有可無。由于對大數據認知不足,大數據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效率較低,在中小企業的現象更加明顯,這些企業無法充分利用大數據達到管理會計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以上對于管理會計的忽視和對大數據運用的不充分直接制約了管理會計的發展。

2.2信息儲存空間有限,分析方法欠缺

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企業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在信息海量增長的今天,大量的數據需要存儲和處理。數據是會計工作的重要信息。信息技術分析方面的短板致使企業自身難以保存太多的數據量,讓數據分析變得困難。目前管理會計和數據處理沒有取得很好的融合,或者沒有很好地利用數據技術的強大處理能力,這也是讓管理會計難以發揮幫助企業決策,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的原因。想要使信息化取得顯著的進步,需要海量的資源分享平臺作為前提條件。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其核心云計算剛剛起步,發展距離實際運用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必然會限制信息技術的發展。

2.3有關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作為一種管理技術,管理會計的發展也基于成熟的人才。這就要求管理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基于傳統技能的數據處理和現代的分析技術能力。只有兩者都具備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將管理會計帶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我國這類人才很少,培訓需要一定的時間。實際情況是,許多管理和會計職位僅從財務會計轉移到會計或直接兼職。這些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不高,導致管理會計的效率低下和績效低下,并且無法履行其應有的職能。還有一類員工,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接受程度低,甚至更多會直接抵制新知識。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會計的發展。

2.4管理會計信息管理存在風險

大數據技術一方面合通過網絡搜集海量的信息,并將其分類匯總,這給傳統管理會計帶來巨大的挑戰。但是網絡收集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有待商榷,過度的尋求網絡信息會不會侵犯企業的隱私信息也值得關注。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屬于企業的核心秘密,高難度的數據處理、病毒、黑客攻擊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會計工作的安全性,導致會計信息的丟失或泄漏。要想確保企業管理會計信息不被竊取,需要面臨的困難重重。首先,企業的信息越來越多,保證所有信息的安全成本巨大;其次,移動智能產品的層出不窮讓企業的信息接入端口和接入設備增加,難以對所有的接入設備進行控制;最后,外部獲取信息的手段在不斷改進。以上三點造成目前的現狀就是企業信息安全性不高。

3大數據時代下解決管理會計發展問題的對策

3.1樹立對大數據的正確認識

隨著技術的進步,單一的傳統財務會計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多樣化的會計管理模式已成為許多業務會計改革的重點。管理會計服務于公司的管理,并集成了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功能,在公司的決策中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大數據技術為管理會計的轉型提供了機會。一方面,其帶來了思想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帶來了管理技術上的創新。大數據與管理會計的結合應該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如果公司希望在復雜的經濟浪潮中快速發展,則必須實時更新業務管理的概念并增強關注度。因此,經理層需要更新觀念,發展創新觀念,增進對行政會計理論的理解,制定有效的企業管理會計制度和公司章程[1]。

3.2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

信息化的發展限制了管理會計的發展,想要實現管理會計的發展就必須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不斷涌現,用科學方法整理數據,從不同角度準確分析和判斷企業管理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設具有較強數據共享能力的信息平臺,在這些平臺上把企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生產信息、財務數據、人力數據等進行處理和共享[2]。企業需要哪些信息可以隨時從平臺獲取,從而提高數據分析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優勢。

3.3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加速轉型

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是解決企業管理會計應用問題的關鍵。首先,轉變輕視管理會計作用的意識。如今,許多業務經理專注于在公司任職期間的短期利益,忽略發展管理會計和員工培訓。這將導致公司財務管理混亂,阻礙管理會計的發展,并不可避免地給公司帶來不可控制的風險和損失。其次,進行大數據和信息技術培訓,招募高級人才來培訓公司會計人員,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能和技術水平。這樣隨著其業務技能水平的提高,將為公司帶來先進的管理模型和概念,提出創新的想法,并增進對管理會計和大數據的正確理解。最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引進專業人才。通過外部招聘和內部培訓,促進管理會計人才隊伍的建設[3]。

3.4加強會計信息安全管理

會計管理方面的數據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為有效防范信息安全風險,企業應根據自身需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并嚴格遵循實施[4]。首先,有能力的大中型企業可以開發保護信息安全的技術系統,并引進相關安全技術人員,不具備自身開發信息安全系統的中小企業,可從可靠的供應商購買安全的技術軟件,并運用到信息安全防范中去;其次,企業應提高網絡安全的防范意識,加強網絡的安全監管力度,對管理會計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對存在風險的環節及時預警,這樣可以盡早發現會計信息中的安全問題;第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建立健全關于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從法律的高度去約束泄漏和盜取企業信息的行為,對違反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的個人或者單位按照法律嚴懲。

大數據時代對社會的經濟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等都受到了挑戰。要積極面對和解決管理會計在大數據時代遇到的問題,轉變觀念,提高對管理會計的重視,保證信息的安全,促進管理會計的高質量發展,以進一步在新時代背景下增強管理會計為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企業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淺談如何實現企業政工工作與企業管理的共同發展論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是黨的優良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而且還能引領員工思想狀態和價值觀的發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在以人性化和科學化管理的同時,更要密切聯系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企業管理中,政工工作開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企業管理人員,要充分發揮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保障企業管理,為企業營造和諧氛圍。

關鍵詞:政工工作;企業管理;共同發展;研究對策

一、政工工作在企業管理中重要意義

政工工作不僅可以促使企業員工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獲得教育的前提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提升企業凝聚力,更好的發展團隊意識和進取精神,進而推進企業的整體發展。開展政工工作,為了提高企業員工精神的提升以及企業內部文明精神的提升,可以通過發展企業文化建設,系列的文化宣傳和企業活動;加強員工之間在交流以及思想的統一,減少企業管理人員與員工的距離,以達到強化凝聚力,營造良好文化氛圍。開展政工工作,為了提升員工的工作激情以及積極性,挖掘企業的增長潛力,以達到提升競爭力。同時黨員要在政工工作開展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通過支委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等形式,了解員工思想動態、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將工作有序的推進。可以說政工工作的有效開展對實現企業長效發展是至關重要。

二、企業政工工作現狀

(一)政工工作理念僵化

政工工作被忽視,政工人員的工作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很多企業由于政工工作的滯后導致員工的積極性沒有得到調動,人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部門之間關系沒有理順,員工缺乏正確的輿論導向,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領導之間沒有形成健康、和諧的工作關系。員工的工作效率低、主動性差、隨大流的思想,個人發展缺乏有效規劃、動力不足。政工工作的不被重視,與部分企業落后的、僵化的工作理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政工人員素質不高

大部分企業的政工人員的自身專業素養不高,導致無法提升政工工作的質量,再加上政工人員本來就比較少;另外企業對政工工作的忽視,導致政工人員的培訓力度不夠,政工人員也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在工作上趨于形式化,創新的力度也不夠,嚴重的形式主義再加上專業知識的退化,導致政工工作在企業的成效顯得微不足道。

(三)政工工作方式缺乏創新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互動的方式也越來越媒體化,網絡已改變了多數人閱讀的習慣。而企業沒能很好地利用網絡平臺,仍停留在以學習報刊、紙質文件等為主的宣傳模式來開展工作,導致上令不達的現象時有發生。此外,政工人員到生產現場較少,與員工之間缺少溝通交流,不了解員工真實想法,因此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針對性,工作效率低,而且也難以有效激發員工參與的主動性。

(四)政工隊伍建設不重視

企業忽視對員工思想的引導,導致企業內部出現小團體等不和諧的情況,甚至可能還存在一些比較自私的政工人員,對自身的小利益斤斤計較且不顧全大局,由此阻礙了政工工作的開展。另外,由于大部分企業缺乏政工工作的獎懲機制,從而導致政工人員的熱情降低,從而導致政工工作的效率降低。

三、企業政工工作與企業管理共同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對政工的思想認識

要重視企業的政工管理工作,并對企業員工做到人性化且科學化的管理。在工作的過程中,員工作為企業的一線工作人員,不僅僅決定了企業的運行生產,還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發展,所以應當對企業員工積極的開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并且重視政工工作的價值及其作用。企業的管理人員應當起到領頭的作用,積極主動的去接受政工教育,為企業的政工工作做好表率,結合自身的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轉變企業老舊的管理觀念

管理人員應當尊重員工的個人意愿,并對于員工所提出的建議適當性的進行吸取,從而發揮員工的個人能力,使其能夠更好的投入到企業的運作當中;員工通過參與培訓,從而了解到自身的價值,充分提升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讓員工在充滿熱情的情緒下更加配合企業的管理,使其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動力,并且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

(三)提升企業凝聚力

很多企業都只注重于業務的發展,從而忽略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導致政工工作人員素質都普遍較低。政工工作對企業業務有著積極的因素,不僅促進了企業業務的發展,并且提升了員工的政治覺悟,從而提升了企業的凝聚力,這樣不同部門的合作效率也會隨之也提升。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工人員能夠具備高的工作素養,并且對企業內部的業務工作越來越熟悉,使員工能更快的融入到其中,并在企業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發揮自身的作用。

(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在實際開展政工工作的過程當中,應該積極的做好黨員模范的帶頭作用,且企業應當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得政工工作在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中更好的開展,保障了政工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定期對政工工作積極配合的員工進行評選,針對這些優秀員工進行適當性的獎勵機制,從而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并促使其他員工對自身要求的加強。

(五)完善企業政工工作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企業的評價管理機制上的工作實效性,往往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經濟效應,但是政工工作的開展卻總是被忽視,甚至有的企業管理項目并未包含政工工作,所以企業應該積極完善政工工作,另外還要及時轉變企業思想工作人員的觀念和方法,并積極鼓勵創新,不斷地引入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使得政工工作能夠更加順利的開展,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并且能夠達到理想的發展效果。

篇8

關鍵詞:成人教育 會計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改革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許多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無論是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選擇、教材使用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很明顯的成人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同質化的特征,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忽視了實踐性教學。

一、成人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理念滯后

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仍然是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因此,在會計教學中“重會計職業能力、輕會計拓展能力”,缺乏對學生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的培養,使畢業生知識面狹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強、人文知識欠缺、企業文化意識淡泊、綜合應對能力及操作能力差,難以勝任管理者的角色,未來的職業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

(二)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成人高等教學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由實驗、校內實習、校外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構成。這些環節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教師主導型和應試型的教學范式,再加上人、財、物、管等教育投入的不足,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大打折扣,如基礎性實訓偷工減料,縮減課時;綜合實訓資料仿真性不強,內容不夠全面;校外實習少。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

(三)實訓軟硬件建設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許多普通高校的教學資源優先保證普教,而其成人教育受到了嚴重的擠壓。普通高校往往把成人教育當成副業來辦,將其視為創收的手段,在其教育投入上較為匱乏。正因為如此,成人教育會計專業實訓的軟硬件建設滯后,有些只有手工會計實訓,沒有電算會計實訓;有些雖有電算會計實訓,但是財務軟件沒有及時升級;實訓資料不夠完整,連貫性不強;內容單一,一味強調會計核算能力,綜合性不強。

(四)教學師資實踐經驗不足

從事會計專業一線教學的教師均是碩士、博士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崗位的,其中大多教師沒有會計和審計的實踐經驗,缺乏相應的操作技能。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有的已在單位重要的會計崗位任職,甚至擔任會計主管,操作能力甚至高于指導教師。這些指導教師有相當一部分是普教的指導教師,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普教上,成教只是他們的副業,因此,其流動性強、責任心差等也影響到學生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構建適合成人教育特色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培養職業會計師,更是培養“管理者”(Manager)。因此,教學指導理念注重的不僅是給學生“更多的會計知識”,更多的是對學生會計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在構建成人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應注重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本文所構建的適合成教特色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如下圖所示。

(一)增加課程實訓內容

從上圖可以看出,對于課程實訓,一方面是在現有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主干核心課程進行實訓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稅收、審計學課程,開設納稅申報實訓、審計流程實訓,將理論和實務結合,提高學生對單項業務的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增加財務分析實訓、證券投資實訓,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課程實訓的安排應體現一定的邏輯關系,循序漸進,有條不紊。

(二)完善綜合模擬實訓

綜合模擬實訓應在會計專業學生全部課程之后進行,其內容涵蓋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信息化、財務管理、審計學等課程。綜合實訓包括財務與會計一體化綜合業務實訓、ERP沙盤模擬實訓等專業技能訓練以及企業納稅籌劃方案設計、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方案設計等。在此階段,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指導教師為學生設計情境,組織、指導、監控、考核學生的實訓情況。

1.財務與會計一體化綜合業務實訓以制造業經濟活動為背景,學生在實訓中按會計業務分工,分別擔任不同的會計崗位角色――主管會計、出納、成本核算、存貨核算、銷售核算、工資核算、往來核算等,首先進行會計核算(包括原始憑證的取得、填制,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編制會計報表),然后進行財務分析和有關會計核算資料的審計,完成一個會計期間的會計業務處理、財務分析、審計等業務工作。另外,利用計算機處理手段,對手工模擬實訓資料通過財務軟件進行信息化處理,并將手工處理結果與財務軟件處理結果進行比較,力求一致。這樣就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管理與分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該綜合業務實訓雖以會計內容為主,但在企業的實際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稅務問題,因而有必要適當地增加一些稅務會計內容。

2.ERP沙盤模擬實訓主要是構建仿真企業環境,模擬真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并將實物沙盤和ERP管理軟件的使用相結合。該實訓要求學生直接利用ERP企業管理軟件對仿真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將模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經濟業務融為一體,實現動態管理、實時控制,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以及企業資源(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有效配置與協調。ERP沙盤模擬實訓從財務角度透視了仿真企業整體運營過程,實現了其實訓目的從核算監督為主轉向預測決策為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意識、大局意識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各單科知識并運用于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財務與會計一體化綜合業務實訓、ERP沙盤模擬實訓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企業納稅籌劃方案設計、企業MIS方案設計,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強化校外社會實踐

校外社會實踐是成人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其中認知實習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企業的組織和業務流程的認識,可利用暑假時間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單位參觀,了解企業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等情況。社會調查是會計專業學生利用暑假或校外實習的機會實地從事一些專題調查,調查完畢,撰寫調查報告。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調、溝通能力。畢業實習主要是利用校外實習教學基地的資源,采取學校聯系、組織和學生自己聯系組合的方式完成相關的實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認知實習、社會調查和畢業實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完成企業會計業務流程的設計、企業會計核算制度的設計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這是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檢驗。目前,成人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缺少這方面的內容,今后應進一步強化、完善,培養學生的會計綜合職業能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成教實訓室經費投入

普通高校首先應從思想上進一步重視成人高等教育,為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學校應加大校內成教實訓室經費的投入,單獨建立成教會計實驗中心,實訓內容涉及課程實訓、綜合實訓、電算會計實訓等,保證有足夠的實訓時間、全面的實訓內容,最后達到較好的實訓效果。

(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由于各種原因,目前許多高校成人教育在校外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學生的校外實習基本處于放任自由狀態,對學生實習缺乏監督和檢查,達不到預期的實習效果。筆者認為,為了保障社會實踐的教學質量,學校應建立校政企合作實踐教學平臺,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簽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協議書,在科研課題、應用項目、畢業生就業等方面與基地保持友好的合作與協調。

(三)提升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

學校應制定相關政策,激勵教師在重視學歷學位的同時,重視會計職業資格。一是利用寒暑假或脫產進入實習基地或其他單位參與企業實踐,參與企業會計實務的處理,為教學準備實際案例資料,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根據研究方向在實訓室親自動手完成現有會計專業實訓項目兩項以上。三是學校通過實踐教學基地聘請在行業享有較高權威的企業財務總監、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任兼職教師,同時要求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作為他們的助手,配合他們指導學生,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四)加快會計實訓教材的建設

成人高等教育會計實訓教材的建設應圍繞會計專業培養總體目標,依照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要求進行研發。應積極鼓勵本專業指導教師根據社會需求和成教學生特點自主開發實用實訓教材,而且應隨著實踐內容和設備的更新而不斷修訂完善,保證向學生提供完整、真實、全面的輔助資料,提供企業財務活動方案。

(注: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教改項目“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財經類專業學生學業質量評價的研究與實踐”、“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湘教通[2011]315號)

篇9

關鍵詞:五年制;一體化銜接;培養模式;總體架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4

近年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辦學定位一味追求“高大上”,而高職高專培養的人才又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以至出現了一方面社會對優秀人才求賢若渴,一方面畢業生又找不到工作的“怪現象”。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說,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結構中,學術型大學比重過大,而應用技術型大學比重過小的現狀,正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所在。

當前,會計專業在各類高校中普遍開設,且招生規模也不小,但會計專業特別是普通地方本科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卻不太樂觀,也出現了上述的“怪現象”,以致某些省份教育廳已經開始限制高校會計本科專業的申報。因此,如何順應新的歷史時期發展和要求,打通高職本專科會計人才培養渠道,改革和創新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會計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問題。

1 當前會計專業在高職專科和普通地方本科培養人才存在的關鍵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高職專科

1.1.1 偏重專業教育,忽視素質培養

高職專科會計專業重視“才”的培養,即會計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在人文素養、道德情操、職業素質等“德”方面的培養還十分欠缺,以致學生一次就業率雖然較高,而工作時間偏短,頻繁跳槽者居多。

1.1.2 會計專業知識技能專一、復合度不強

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都是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經濟、管理、金融方面涉及甚少,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較多,特別是中小企業,需要既會做賬,又懂管理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只能選擇做會計,做其他就得從頭來學,就業面窄,學生缺乏長遠發展的后勁。

1.2 普通地方本科

1.2.1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特色缺失

普通地方本科很多是在國家擴招時成立的,由于定位于本科層次的培養,沒有很好地考慮自身特色,會計專業設置重復度高。在日常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依舊照搬或部分照搬老牌重點本科大W,不重視實質性的應用型人才教育,缺乏自身特色,高校之間的同質化日益嚴重。

1.2.2 與重點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存在比較劣勢

985、211等重點大學辦學歷史悠久,教育資源豐富,師資和生源優質,學生會計學科知識扎實,而高職高專院校的會計專業根據崗位需求設置,與社會聯系緊密,需求廣泛,學生動手能力強;因此這兩部分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都相對較高。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與重點大學相比,在學科知識上缺乏優勢;與高職高專的學生相比,在動手能力上略遜一籌,其就業期望值又相對較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造成就業緊張。

2 高職會計專業專本科一體化銜接培養人才的概念和必要性

2.1 概念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在有關管理制度的保障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制定培養方案(包括教學計劃、內容和課程體系),再通過培養途徑的有效實施(包括教學方法、手段和模式),從而對培養對象的效果進行評價的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而高職專本一體化銜接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則是根據最新的職業教育理論,結合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層次要求,調整高職會計專業專、本科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從而在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和培養評價等方面進行的有效銜接。

2.2 必要性

2.2.1 國家政策強調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提高教育質量,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我國《現代職業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中也提到要構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終身教育體系,重點探索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途徑,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高新技術人才。因此,做好高職會計專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的銜接,就可抓住這一契機,打通專本科層次的會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會計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2.2.2 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的趨勢要求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現今社會信息化高度發展,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和會計人員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需通過各種網絡、媒體迅速相互傳遞。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傳遞對不同層次的會計職業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會計職業教育工作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

2.2.3 就業壓力需要高職院校培養更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

根據會計人才需求調研,會計人員不僅要會做基本的賬,還要會做較復雜的賬,并且要懂得一定的資金運營、納稅籌劃、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和技能,而這些需求在許多高職高專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培養中都不能完全滿足,以至于這些學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率下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會計專業招生規模和長遠建設。所以,必須深入研究高職會計專業專本科一體化銜接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

3 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專本科一體化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總體架構設想

3.1 培養目標

本專業立足當地,面向本省,輻射全國,培養能適應本省及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既具有系統的財務會計知識和熟練的會計實務操作能力、扎實的經濟、管理、法律專業基礎知識、一定的稅收和財務管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素養、人文修養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畢業后能成為大中型企業會計骨干或小型企業會計主管及會計骨干的生產、管理一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復合型、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3.2 培養規格

本專業在培養規格上突出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會計人才。即培養生產、管理一線能吃苦受累的、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職業忠誠度的、具有嫻熟會計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的會計人才。

3.3 培養方案

3.3.1 學制

采取五年制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專科三年,本科兩年。具體而言:專科三年中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基礎版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一部分人文課程,第三年進行綜合實訓,包括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專科考核合格后,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即第四年在校內學習提高版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其他經濟、管理、人文課程,第五年即最后一年進行就業指導、第二輪的校外實習以及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從而完成五年制的學業內容。如圖1所示。

3.3.2 課程體系

建設以社會需要和個人長遠職業發展需要為核心,以技術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培養兩方面為本位的課程體系。

(1)人文課。如思政、語言、法律、歷史、哲學、藝術、禮儀等,語言和思政課程為必修課程以外,其他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修。根據知識難易程度和學生成長認知規律,由易至難,分別在第一、二、四學年開設,大約占總學時的20%。

(2)專業課。分為基礎課、核心課和拓展課。每門課程里都設有理論和實踐的要求。其中基礎課和核心課為必修課程,拓展課為選修課程。基礎課程在專科階段完成,并與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掛鉤。核心課分必修和選修,必修課與會計職業核心能力緊密掛鉤,選修課與職業拓展能力聯系,并涉獵金融、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課程,專科階段課程對知識和技能要求可較本科階段稍低一些。這類課程在第一、二、四學年開設,大約占總學時的50%。

(3)職業素質課。這類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如忠誠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吃苦耐勞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這類課程不必拘泥授課形式,不分校內校外,每學年都應開設,寒暑假也可利用,主要以拓展訓練為主,逐漸增加難度,可單獨開設,也可融入其他相關課程之中,作為該課程考核依據之一,其中單獨開設的學時大約占總W時的10%。

(4)綜合能力課。這類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課程,主要是指專科階段的校內綜合實訓和專本科兩輪的校外實習,以及專科階段的實習報告和本科階段的畢業設計。這類課程在第三、五學年開設,大約占總學時的20%。

3.3.3 教材體系

教材應為課程服務,需體現會計職業和專業方面最新前沿知識,需體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考慮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沒有合適的教材,教師可自編講義。

3.3.4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應注意理論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一方面要注意專本科知識和技術的難易度的過渡和銜接,另一方面要偏重傳授與會計職業和行業緊密相關的、最新基礎理論知識和最新實用技術相結合的會計知識和技術。同時,還應強化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領悟創新創業內涵,并充分運用于校內外的學習工作之中。

3.4 培養途徑

3.4.1 教學模式

在日常教學中,應根據課程特點,結合企業會計工作實際,適當選擇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做研一體化、邊講邊練、邊練邊研、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切忌教師上課“演獨角戲”,而是讓學生成為上課的“主角”,教師充當“導演”或“配角”。

3.4.2 教學方法和手段

會計知識如果僅憑教師單純講授,會顯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應創造或利用各種條件,以學生為主導,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如項目驅動教學、任務導向教學、案例分析教學、情境模擬教學、角色扮演教學、研究討論教學、小組學習教學等,并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3.5 培養評價

3.5.1 一般課程考核評價

每門課程考核應本著知識、技能、素質考核相結合的原則,考核學生某一方面的會計職業能力高低,不一定要采取閉卷的考試形式。

3.5.2 綜合能力課考核評價

校內實訓課程側重考核學生會計知識運用的綜合實踐能力,校外實習課程側重考核學生會計職業綜合能力(包括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校外實習需會計行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指導。實習之后,學生還應根據實習感悟,密切聯系地方企業關心的會計應用技術,提煉歸納成專科階段的實習報告或本科階段的畢業設計,并進行相應的匯報或答辯。匯報、答辯必需有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要求校外專家必須對畢業設計的應用性給出科學評價。

3.5.3 會計職業證書和會計職業學位

專科階段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就可獲得免修2-3門課程的資格。本科階段畢業時必須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否則不予畢業;同時設置會計職業學位,要求只有通過全國會計初級職稱考試所有課程方可拿到會計職業學位。

3.6 培養保障

(1)指揮組織上,分別指派一名行業專家和學校會計專業核心教師共同牽頭,由若干會計行業能手和會計骨干教師成立會計專業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協調領導上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運行。

(2)條件保障上,加強會計雙師教學團隊建設和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結合會計教學和企業實踐,積極開展教學和實踐研究;有條件可設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專項基金。

(3)監督評價上,應適當增加社會第三方評價意見,并作為會計專業建設和發展評價依據之一。如用人企業評價、學生家長評價、會計職業教育專家評價等。

參考文獻

[1]周灌中.職業院校與本科高校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探析[J].職教論壇,2015,(12).

[2]何靜.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專業銜接研究――基于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聯合培養模式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01).

篇10

國際互聯網絡的產生和迅速普及已成為人類社會迸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如果說單臺計算機相對于人類的關系還僅限于工具的角色,那么,網絡化后的計算機系統則已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當越來越多的人借助于計算機而進入這個網絡時,這個無形的網絡也就把所有進人網絡的人們聯系在了一起,從而建立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系。網絡世界的出現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的革命,其更深遠意義和影響還在于它已經或者正在引起整個社會組織架構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變革。而這種變革必將引起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組成部分的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場革命。會計領域之內和之外的許多人都多多少少地感覺到了這場革命,但對于這場變革的方向、形式和未來前景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擬就此闡述作者自古的見解,權作拋磚引玉。

一、制造業企業生產與管理的沿革

在工業社會乃至以前的社會申,會計信息系統可以說是企業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信息系統。它的這種唯一性決定了它在企業組織管理架構中的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系統,在過去50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它逐步積累和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和成型的財務信息''''處理程序和方法體系。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起點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誕生,改變了會計系統用以處理信息的工具紙張、筆墨和算盤,但并未觸及會計信息處理的程序、方法和規則的變革。然而,以互聯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傳輸技術的革命,在客觀上便提出了實現企業信息集成的要求。這種信息集成,一方面有賴于網絡通訊技術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企業其他生產與管理領域的自動化或信息化程度。。在過去1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人類在這兩個領域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就制造業企業而言,人類不斷解放自身勞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實現生產和管理自動化的過程。手工業時代的產品,是由生產工人親手做出來的,我們稱之為手工產品或手工藝品。工業革命把人類從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產品不再是由手工而是由機器來生產。工人只需要站在機器旁邊,產品的加工制造便可以由機器來完成,我們稱這類生產為機械化生產。由機器而不是手工生產出來的產品,我們稱之為工業產品。計算機數字控制機床的出現和使用,第一次引入了生產自動化的概念。它不僅使得產品的生產過程變得更為簡單和更容易控制,而且也使得產品的加工可以比機械化生產更為復雜和精確。但這時的自動化還僅限于單臺的機器而不涉及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所以,我們稱這類生產為半自動化生產。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技術的合并使用開始使得企業生產過程變得無人化,而網絡技術在企業生產盧管理領域的廣泛滲銹,則把企業的各個部分都集感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使得企業的許多甚至全部生產與管理工作都可以在完全無人工介人的情況下完成,我們可以稱這類生產為智能化生產。在智能化生產的環境中,產品幾乎完全是由智能化的機器生產出來的,不僅生產工人已勿需站在機器旁邊,而且,從理論上說,整個企業都可以實現無人化,盡管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應當怎樣來描述這類產品,但也許只有"知識產品"的稱謂最合適,因為它是用人類既有的知識而不是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用人類已創造的科學技術成果生產出來的產品。

由于企業生產和管理的自動化或智能化能夠帶給企業更多的生產成本節約和更高的顧客滿意度,所以,它便成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所追求的目標。而企業生產與管理的不斷自動化或信息化,難以避免地把企業的各種生產與管理活動集成在一起,通過信息這個神經系統來配置企業的所有資源(不僅僅是財務資源)和協調企業各個方面的作業。因此,在這一環境下所構造的會計信息系統已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封閉的信息系統。

二、會計信息系統在計算機集成制造(CIM)環境中的地位

計算機集成制造(ComputerIntergratedmanufacturing)是現階段企業生產與管理自動化(或信息化)的一個基本框架。它通常由四個部分的信息系統組成:"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design,簡稱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簡稱CAM)、制造資源計劃(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簡稱MRPII)、和電子數據互換(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簡稱EDI)。其中,CAD和CAM技術也許更多的是側重于企業的生產技術方面,而MPPII和EDI技術則更多的涉及到企業的管理領域。

(l)CAD系統。CAD系統可以說是產品設計發展史上的廣次革命。這一技術最初只是

何于60年代早期的航空工業,但隨后便迅速擴展至其他工業領域,并且進一步向新產品制造過程的設計與評價領域延伸,從而導致了工作過程和步驟的具體化。高級的CAD系統可以同時用于設計產品和程序。"經理人員"借助干CAD系統,可以評價產品的技術可行性并進而確定"制造可行性"。由于CAD技術有效地縮短了產品設計時間,從而使企業能夠迅速對市場化作出反應,并且能夠根據客戶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當CAD系統與外部通訊網絡(EDI)連通時,生產企業便可與其供應商和客戶分享其具體的產品設計方案。

(2)CAM系統。CAM系統主要用于監督和控制生產工藝過程。它通過程序控制、數字控制和機器人裝備的使用,實現生產工藝過程的無人化。信息技術時代以前的企業自動化,通常所尋求的目標只是采用具有通用目的的機床,如鉆床、車床、刨床等,旨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工力的勞動效率;而如今的CAM技術則是通過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不僅使產品的實物生產程序變得更為精確、高速和控制。而且還可以通過自動化完全取代人類的勞動。

(3)MRP和MRPII系統。MRP也稱原材料需求計劃(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或物料管理系統。其功能包括探索單個的工作定單以形成二個BOM,然后提前確定存貨需求。其目的旨在縮小批量生產時的存貨占用量。而MRPII不僅僅局限于存貨管理,而是將好幾種甚至企業所有的商業活動集成在一個系統內,所以,它也可稱之為壬種再工程技術(ReengineeirngTechique)或再造技術。它是協調整個企業活動的一個系統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理念,一種哲學。該系統包括執行生產計劃,提供反饋和控制的全過程。

MRPII將自動為所要生產的產品產生材料定單、同時把產品的生產安排到主要生產計劃中,并根據機器和勞動力情況形成一個粗略的生產能力計劃;然后根據適時制(JIT)標準,自動生成包括原材料供應時間表在內的材料需求計劃,為工廠設計最終的生產能力計劃,管理原材料和產成品等存貨。MRPII集產品設計、按順序進入的工廠生產程序、會計信息、ABC成本系統于一體,從而使得能夠在控制成本和保持盡可能低的存貨水平的同時,建立、溝通和有效地執行生產計劃。當MRPII與外部網絡技術聯系在一起時,企業便可自動地收到銷貨定單和現金收入,自動發送購貨定單并向供應商付款,以及收發相關的運輸憑證等。(4)EDI系統。很多公司為協調銷售和生產經營并保持原材料流動的不間斷,通常都會與其顧客和供應商簽定貿易伙伴關系協議。通過這些協議,公司便為再造商業程序或使其完全

自動化處理奠定了基礎。這種完全自動化的商業程序通常是借助于被稱為電子數據互換(EDI)的系統來實現的。它通常的定義是:計算機可處理商業信息按標準格式在公司間的交換。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第一,EDI是一種公司間相互努力的結果,一家單個的公司是不

可能自己使用EDI技術的。第二,交易是由貿易伙伴的信息系統自動處理的。在一個純粹的EDI環境中,完全不需要人的介人去授權或批準交易的發生。第三,交易信息是以標準格式傳送的。所以,企業內部各種不同的系統都可進行接口并執行交易。

EDI系統的關鍵點主要在于EDI標準,也就是以標準的格式傳遞信號。EDI技術在過去的發展之所以顯得比較緩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一個單一的標準體系。目前在國際范圍內普遍流行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國家標準協會的(AmericanNationalStandardInstitut)ANSIX.I2;另一個是行管、商業和交通系統通用的EDIFACT(EDIforAdministration,CommerceAndTransport)。

就目前的發展而論,EDI技術在處理購銷貨定單方面可以說已表現得非常成功,但在收付款項方面還略顯不足。原因之一在于企業的收付款項需要借助于銀行這個中介來完成。由于在購貨與銷貨過程中因產品質量、運輸毀損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使收款額度與付款額度之間出現差異,"而要轉換有關付款的解釋通常會導致大量的記錄產生,目前有關E由標準還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所以,這在二定程度上影響了EDI技術在電子錢款轉移EFT,ElectronicFundsTransfer)方面的廣泛應用。通過上述對彷M系統的描述,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如下三個初步印象:

第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已經可以使一個企業實現拿自動化的生產和經營,也就是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工廠。所不足的虐,無人工廠的存在不僅取決于單個企業自身,還取決于企業運作的整個外部環境,也就是說,無人工廠還難以在周邊企業尚未實現無人化的情形下單獨存在。但除EDI系統之外的其他幾個子系統在企業中的運用則可以不受周邊環境的影響。

第二,全自動化工廠或無人工廠是一個實現了高度計劃化的工廠。當一個又一個企業實現了高度計劃化以后,整個社會的經濟運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度計劃化。在這個意義上說,計劃經濟并不是一個毫無可取之處的經濟制度安排。但它實現的前提必須是以強大的信息系統作支撐。我們以前的計劃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之所以說是失敗,關鍵就在于我們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信息系統,從而使計劃經濟制度的優點受到局限,而其缺陷和漏洞卻暴露無遺。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社會資源的計劃配置方式也會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馬克思早在100年以前的預見。

第三,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再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性機遇。因為在很多信息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方面,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們幾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相對于其他領域的技術差距而言/信息技術在目前是最沒有差距或差距最小的一個領域。

三、網絡時代的財務與會計變革

計算機集成制造不僅使企業生產領域里的分工開始失去其嚴格的界限,而且也使管理領域的分工開始變得模糊起來。由此可見,網絡化雖然不是使個體失去個性化的特點,但個性化的特點卻只有借助于與整個網絡的協調才能夠體現。因此,如上所述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自動化的概念;它對企業商業活動的組織;職能機構的設置、各部門、崗位的人員配置與職責分工無疑都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沒有適應高度信息化或網絡化要求的革命性變革,就不可能贏得網絡時代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