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會計比較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5:0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業會計比較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行業會計比較論文

篇1

 

綜合性大學的會計專業以培養應用創新型會計通用人才為目標,旨在向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級會計技術人才。會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合格與否,關系到學校培養目標能否完成、社會經濟部門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過對江蘇省綜合性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調查研究,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江蘇省具有會計專業學位點的綜合性高校培養方案中,都有獨立設置的畢業論文實踐環節,且時間安排都在最后一個學年,持續時間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較規范的畢業論文工作條例,均規定了畢業論文的組織和管理,指導教師的職責和任務,答辯的要求、程序及論文評分標準等,明確了選題、開題、中期檢查、初稿、定稿等各階段的截止時間,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畢業設計系統中完成。各會計專業學位點都有畢業論文選題指南和寫作規范,對相關附件也都有相對應的寫作指引或參考模板。特別要指出的是,由于經管類研究問題和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各會計專業學位點每年都會根據形勢發展設計出適應當前經濟環境的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

 

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包括指導教師和學生基本在第7學期末商議確定選題,學生根據選題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資料,然后按照時間進度完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外文翻譯、調查報告和論文初稿,再根據指導教師意見對論文初稿進行反復多次修改,最終定稿。

 

然而在整個畢業論文工作期間,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選題難定。由于會計學以公認會計準則為基礎,對日常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既有規定的賬目也有規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變更等事項時有一定的選擇權。這樣一來,如果對于日常經濟業務進行會計研究,難免落入教科書的窠臼;而對特殊經濟業務的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也只能對規定的幾種處理方法進行比較,缺乏實際意義。

 

對目前會計準則中的具體準則展開理論研究,探討其不足和如何改進,以及對經濟中出現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設性的想法,都是不錯的研究方向,但對缺乏研究工作基礎的本科生來講卻是不小的挑戰,對綜合性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就更難,因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論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數理分析和計算技術的應用創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會計方向的選題范圍過小,而會計專業作為熱門專業,其學生人數又眾多,因而只有將相關或相近研究論題都納入選題范圍才能滿足選題需求。相關論題包括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等審計方向,財務危機、財務績效等財務方向;相近論題包括稅收、國有資產管理等財政方向,公司戰略、公司治理等企業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資源管理方向。對于相近方向的選題往往要求必須結合財務會計專業的相關知識,以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為主,導致題目設計的難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難執行。確定選題后,一般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設計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導教師審核把關。一般來講,選題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大類,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則主要做實證研究。案例研究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為研究主線,而實證研究強調歸納和演繹,從樣本推知整體,從宏觀分析微觀。

 

數理基礎較好的學生往往會選擇實證研究的選題,但在隨后的研究工作中卻發現并不簡單,如數據難找、模型難懂難建、數據處理和分析困難等。那些不愿跟數據和模型打交道的學生,后來發現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見的問題是: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區分“現狀和問題”及“問題和原因”,提出的建議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對于寫作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多數學生會自行改變開題時設計的方案,任意刪減,造成框架不合理,邏輯不嚴謹。

 

3.寫作不規范。教育部門要求本科論文重復率一般在25%~30%之間。對于定性分析論文來講,由于規范分析和文獻分析方法的運用,導致文字敘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數是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為了降低重復率,學生往往將原本科學規范的學術語言替換成大白話,甚至出現語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況。而對于定量分析論文來講,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數據、模型和處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論文而言,修改任務較少,但仍有降低重復率的壓力,因此學生常常會在字數達標的前提下,大量刪減理論部分,造成理論基礎研究薄弱,對實證分析的支撐不夠。

 

二、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問題的成因

 

1.專業特點的原因。與其他專業相比,會計專業相關論題往往比較敏感,會計數據也會涉及到商業機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業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或案例的,只能針對公開數據(如財務報告、公告等)進行分析,未公開的數據則因無法獲取而無從分析;以非上市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為研究對象的,即使通過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資料,也往往因數據不全而無法分析。上述情況導致有些好的選題被迫放棄,造成會計選題范圍小、選題難。

 

2.課程設置和時間安排不當。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方面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文獻檢索、圖書情報學等通識教育平臺課程,要么設置為選修,要么根本未出現在培養方案中;二是常用統計軟件、財經論文寫作、專業英語、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閱讀等課程設置為選修。由于有些高校對于選修課程規定選課人數的上限,沒有選修過相關課程的學生,對文獻檢索工具不熟悉、專業知識不扎實,在論文寫作第一個環節——查閱文獻時就遭遇了困難,繼而會產生撰寫論文的自信心不足,嚴重制約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畢業論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而這個學期是學生考研復試、找工作面試的高峰時期,很難保證論文寫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3.指導教師和學生方面的原因。近年來由于社會需求增大,非財經類院校也普遍開設會計學本科專業并大量招生,而師資力量卻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導教師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量加大,與學生溝通交流次數減少,導師對學生論文質量跟蹤不到位。從學生方面來看,由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吃苦耐勞的品質相對匱乏,加上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認為學校不會在最后關卡亮紅燈,從思想上放松了對畢業論文質量的要求。

 

三、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建議

 

1.開展科研技能訓練。綜合性高校應積極促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和支持會計專業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學生必須修滿一定的創新學分才能畢業,并通過開設多項技能培訓項目,如數學建模競賽、模擬股市大賽、大學生科研立項、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既幫助學生修完了創新學分,也培養了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最后學年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

 

除了開展上述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活動以外,綜合性高校會計專業還應在二、三年級開設相關課程,如文獻檢索、科技論文寫作、抽樣調查、數學建模、社會統計分析等,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數字文獻資料檢索的工具、建模、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軟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須的知識;此外,應鼓勵會計專業學生積極參與指導教師或其他教師的科研項目,訓練學生對數據、文獻等研究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2.適當調整畢業論文撰寫時間。本文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師生認為選題應在大三下學期確定,畢業論文工作應放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但這一時期大部分高校都開設有較多的專業課程,給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帶來不便。建議對教學大綱進行調整,適當降低對總學分的要求或適當壓縮非核心課程或其他實踐環節的授課學時,減輕學生最后一學年的上課壓力,既給學生考研、就業留出空間,又能保證學生在畢業論文上的時間投入。

 

3.嚴把論文質量關。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可適當提高指導教師指導經費,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指導教師應按照各個階段的規定時間節點,督促學生完成各項任務。對于科研能力欠缺或專業基礎不牢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照,告之外文文獻的常用數據庫、上市公司數據獲取的主要網站、案例分析資料的獲得途徑,并且對數據的真實性、模型的可靠性、結論的可信度嚴格把關。經常召集學生開會研討,及時了解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指導意見。

 

總之,綜合性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論題難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執行不力、寫作不規范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從學校方面來講,應全方位的規劃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緩解畢業論文的各種矛盾,減輕畢業生負擔;從教師方面來講,應提高畢業論文教學技能和方法,以責任心和愛心對畢業論文全程跟蹤指導,嚴把論文質量關;從學生方面來講,應加強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自身在畢業論文中的主導作用;從社會方面來講,應對大學生素質教育有一定的認識,積極配合各項工作,減輕畢業生論文工作的外界壓力。

篇2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注冊會計師 定位 培養

由于我國重建注冊會計師制度的時間不長,專業力量不足,現有注冊會計師的整體業務素質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還有明顯的差距,因此,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一支在質量和數量上能夠滿足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適應現代企業需要的執業隊伍,成了刻不容緩的大事。目前,已有23家高校開設了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高等院校在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培養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目前存在的不足,從而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行業后備人才培養機制。

一、高校注冊會計師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 一 )精準培養定位,突出學科優勢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注冊會計師行業將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注冊會計師專業培養定位不準,容易走上"理論型"或"通才型"的老路;目前多數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職業定位是能在企業、事業、機關等相關單位從事實際或研究等工作。如果注冊會計師專業也如此定位,就失去了注冊會計師專業存在的意義。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培養應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熟練、綜合文化素質強的高層次品牌專業,使之“成為億萬公眾人人知曉、萬千學子心向往之的專業”。 除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外,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和深度,有很強的研究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國際交流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外商投資企業、跨國經營企業、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等機構的實際工作。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定期對會計教育狀況做出的研究報告對美國的會計教育也起著巨大的影響。其公布的《注冊會計師愿景――2011》中指出,注冊會計師應具備的五大核心能力: 溝通與領導技能、戰略思考與判斷性思考能力、關注客戶和市場的能力、對綜合信息的解釋能力以及技術能力, 這五大核心能力是注冊會計師在市場中保持強大獨特優勢的關鍵。由此不難看出美國長期保持在國際會計界中的領先地位也就不無道理。

( 二 )改革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目前國內多數本科高校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延續以前會計專業的老模式,只是為了擴大招生或為了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學生能夠靈活就業,在專業課的基礎上不斷增設專業相關課程,使課程體系變得越來越龐大,學生學的又累又不精。在教學大綱、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上都不適用于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培養。教學計劃死板,片面強調理論課教學,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課程設置上,基本沿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模式, 沒有擺脫知識的系統性、學科性、完整性的制約,沒有足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的“一專多能”、“一專多用”的多樣化需求;教學上仍延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特殊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還應有較強的政策觀念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遵守法律法規,接受職業道德的約束。同時,注冊會計師還要具有科學、準確的職業判斷能力,這是對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能力的要求。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能力必須兼備。注冊會計師專業的培養模式,應遵循“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素質培養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共同提高與個性發展相結合”, 對理論課程進行優化、調整,構建適用于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教學模式。在培養計劃中,學校應明確規定專業的實驗和實習學分不少于總畢業學分的一定比例。打造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應用知識。

( 三 )調整師資結構,提升實踐能力在當前的條件下必須加強注冊會計師人才的隊伍建設,特別是要抓住時機培養和造就一批精通會計、審計技能、掌握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善于管理、熟悉金融、法律、計算機、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的高端注冊會計師人才。因此,在教學方面,要改變以往的不合理知識體系。要培養高素質的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師資隊伍至關重要。目前注冊會計師專業院校,師資數量及應用培養能力不足。目前高校的會計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而且大多數高校沒有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計劃或形成制度,在時間上、組織上和經費上都沒有相應的安排和保證,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師脫離實踐的現象。導致對學生的培養從源頭上還是在按照"理論型"或"學術型"的培養模式在進行。注冊會計師專業為了提升師資的實踐能力,學校應重視“雙師型”隊伍建設:重視具有生產一線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雙師型”教師不僅具有寬厚的行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須具備將行業執業知識及實踐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學過程的能力。學校應建立并實施專業教師進企事業單位實踐進修制度,可以安排專業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業進行調研或掛職鍛煉;支持教師參加與專業相關的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注冊稅務師等專業資格證書考試;鼓勵專業教師在企業、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等兼職;通過多種形式,打造一支能培養高層次實用型人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注冊會計師專業的教師應能夠做到以下幾方面: 在課堂教學方面,注冊會計師專業教師能夠根據實際所需,發揮自身理論、實踐雙重優勢,把知識教育和案例教學相結合,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增進學習效果;在實踐教學方面,注冊會計師專業教師比較清楚生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處理方法,在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培養過程中能夠開設出設計型、創新性、綜合性的實驗或實訓項目。能夠實行雙向互動式興趣教學,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就業方面,注冊會計師專業教師由于經常深入社會和生產實踐,對社會及行業人才狀況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比較了解,在社會有一定的信譽和實力,他們可以成為學生實習或就業與社會建立需求關系的橋梁;在教學輔助配合方面,同時,注冊會計師專業院校可以聘請有關政府部門、科研院校、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講學授課,增加境外師資的教學課程。

( 四 )提高準入門檻,強化綜合素質 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市場對畢業生的總體需求將會明顯減少,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的遴選將愈加激烈。由于注冊會計師專業是目前的熱門專業,報考人數非常多。據筆者所知,許多注冊會計師專業是在原會計專業基礎上形成的,生源是二三本線錄取的。還有許多學生未達到注冊會計師專業錄取標準,采取曲線策略,即先錄取進入同院校的其他專業,再轉入注冊會計師專業。導致許多轉專業學生跟不上應屆班級的學習而不得不轉入下屆;同時也導致注冊會計師專業班級人數暴增。由于未能考慮到生源的差異,導致教師教的難,學生學的難,致使許多學生接受專業知識消化不良,無法真正培養出合格的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注冊會計師承擔粉對社會公眾的貴任, 注冊會計師的資格標準是職業會計師團體與公眾的一種社會契約, 該契約在委托注冊會計師履行其職能的同時, 也約定了他們必須具備某種最低資質. 因為公眾希望注冊會計師能勝任其職能, 注冊會計師如果職能履行不當,公眾將付諸訴訟甚至尋求其他外部力量支持, 這將嚴重威脅到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地位。要辦好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提高行業后備人才的專業水平,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院校一定要對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的錄取標準嚴格把關。在考慮筆試成績的同時,最好能結合面試或入校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進行測評。

( 五 )拓展實踐資源,注重實踐效果 目前注冊會計師專業院校除實踐教學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外,還受辦學條件和經費的限制,高校作為一個教學實體,其經濟能力有限,不可能提供課堂教學以外更多的實習、實踐資源,導致實踐教學進展緩慢,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尤其是實踐教學的社會環境缺失,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資源不足,導致實踐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筆者所在學院注冊會計師專業實踐課程通常包括兩大類:實訓和實習。(1)實訓是把企業搬到學校,主要是模擬實驗。包括會計實訓、電算會計上機實訓、ERP沙盤模擬。會計實訓:是模擬手工會計操作,讓學生完成從建賬開始,到原始憑證審核、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一系列基本會計業務。電算會計上機實習主要是使學生能熟練使用財務軟件和網絡工具,熟悉使用瀏覽器、收發電子郵件、下載網上信息和軟件、在網上進行信息和數據上報等。以上兩種方式由于存在實驗材料的單一、實驗方式的單調等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能持久,實驗效果差。ERP沙盤模擬:是針對代表先進的現代企業經營與管理技術―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設計的角色體驗的實驗平臺。ERP沙盤模擬它是將制造企業組織結構和運營過程形象、直觀地展示在模擬沙盤上。使學生在分析市場、制定戰略、營銷策劃、組織生產、財務管理等管理活動體會企業整體的運作流程,感受ERP的核心理念是對企業供應鏈的管理。這種現代教學方法融合了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和教師評議于一體的優點,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會計手工實訓和上機實訓的不足。(2)實習是校外實踐。包括社會調查、社會實踐、課程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社會調查:考察學生應用本專業所學知識的能力。通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調查方案并實地調查,使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增加對社會的認識。社會實踐:大多安排在專業基礎課之后,筆者認為此階段的實習主要應是認識實習。來到實習單位后,學生首先要了解企業的性質、規模;企業生產的主要產品、主要生產過程;企業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企業采用的記賬程序和記賬方法等。然后參觀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同時請會計人員介紹企業生產情況和財務核算特點;對企業有了感官上的認識后,最后進入財務部門實習。通過實習,使學生熟悉會計科目、記賬憑證、賬簿的使用方法,了解企業的賬務處理程序和基本會計報表。此階段的實習非常重要,為學生下一階段的專業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根據筆者了解,盡管不少院校規定大一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查,上交調查報告。大二要求進行為期不少于兩周的社會實踐,提交實踐報告。但由于學校本身沒有實習基地或校企合作單位,不少學生無法找到短期實習單位,即使已經進入實習單位,實習單位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也很少。同時院校缺少對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實施過程中的有效監督,就是有也是流于形式。致使無論是調查報告還是實踐報告多數不是真正調查和實踐的結果,而是網上資料的搜集,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課程論文:要求學生通過撰寫課程論文,學會使用有關文獻索引及Internet搜索引擎檢索所需文獻,初步掌握獲得一手資料、他人成果、政策法規等各種資料的方法與途徑; 通過課程論文的訓練,增強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起學生對該門課程前沿理論和熱點問題的關注,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掌握課程論文寫作整個過程的規范做法,為以后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基礎。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以應用,訓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應按照實習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項實習任務,提交實習鑒定表和實習報告。畢業論文:是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論文是在學生完成主要專業課程學習任務以及畢業實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所學理論和實務知識的綜合應用,是對學生學習及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檢驗評定的重要環節。畢業實習在學生畢業之前通常是大四第二學期進行,往往結合畢業論文選題和將來的就業方向進行有目的的實習。主要實習各類型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財務管理或審計等內容。畢業實習的目的,其一是結合畢業論文選題在實習中收集相關資料,為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打下基礎;其二是學生可以根據將來的就業方向有選擇的進行實習,為將來就業奠定基礎。如果將來要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那么畢業實習就可以選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如果就業單位已經確定,就可以到就業單位進行畢業實習,為畢業后即能上崗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筆者親身體會,比較近幾屆的畢業論文,發現類似甚至相同的現象極其嚴重,創新題目所占比例逐年降低,整體質量逐年下降。學生本身的原因有:基礎不扎實,態度不認真,缺乏探討、摸索和鉆研的意識和精神,精力投入不夠。師資方面:近十年來,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學校辦學條件急劇下降。盡管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確保教學質量。其中一條就是師生比達標要求,規定師生比1:14的為優秀,1:16的為良好,1:18的為合格,超過這一比例的就要給予黃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但目前師生比已遠遠超過了最高限。由于師資力量不足,經費投入不足,一個指導教師需要指導10 名左右的畢業生,加上較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精力遠遠不夠。特別是個別老師不夠認真,對學生指導不夠,學術要求不嚴,過于縱容學生,大大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院校方面:整個畢業論文管理環節監管力度不夠,管理也不夠規范,缺乏完善的畢業論文評估體系,整個答辯程序不夠科學、規范,把關不嚴,逐漸助長了學生的懶惰思想作風。此環節應加強畢業論文選題的應用性,提高在畢業論文環節上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程度;指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從思想上充分重視,院校要從根本上加強此環節的監管,不斷完善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和制度保障。作為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實習、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或其他機構,因其自身的經濟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實踐資源,導致現階段很多院校的實習、實踐環節跟不上,與課堂教學脫節。如何尋找并開發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校內外資源,在培養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院校在開展校內"模擬實訓"、"模擬實踐"的同時,也要面向社會,積極尋求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促進高校與相關企業單位實現較為緊密型的合作,為學生開辟更多、更實用的實習實踐資源,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同時,注冊會計師專業院校應建立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院校的溝通協調機制,暢通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學生到國內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實習的渠道,并為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學生進入注冊會計師行業創造條件。另外,筆者根據多年從事會計、審計及教學工作的經驗認為,注冊會計師專業的學生,不要急于去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應先到企業去實習。因為審計審的是企業的財務報表,如果學生對企業的業務流程及核算都不了解,去事務所實習也只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把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落到實處,實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 六 )加強心理疏導,重視道德教育會計師事業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所以培訓高級注冊會計師人才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職業操守的培養。從專業教學角度講,注冊會計師專業教師應在傳授會計專業知識和審計專業知識的同時,適時地引入職業道德教育。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中只重視書本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目前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導致一些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庸俗化,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低.遇事容易走極端,甚至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許多大學生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注意道德和文化禮儀修養,在誠實信、勤奮、謙虛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現欠佳。目前大學生欠費、作弊、自殺、他殺事件頻頻發生。因此,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不容忽視的工作。作為注冊會計師專業的學生除心理健康教育外,職業道德教育尤為重要,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缺失危害的將是社會公眾。注冊會計師專業院校應把心理健康、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指導學生科學、合理用腦,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合格人才。院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知識課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介紹不同心理疾病的預防措施;利用講座、廣播、板報和櫥窗,創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文體活動,尤其是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活動中體驗到心理安慰和滿足。

二、評價機制及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為了適應注冊會計師職業國際化發展的新形勢,注冊會計師專業的學生應該注重自身軟性能力的培養,如外語水平、人際溝通能力、處理變革能力等,這樣才能達到高層次國際注冊會計師人才的要求,開拓其國際視野,提高其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我們以往對教師的評教多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輔之以教學督導組及同行評價。評教過程形式化、評教主體單一化。評價實施的全過程,缺乏與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和協商,教師大多是被動地接受他人考評,積極主動性沒有被調動,甚至對評教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因擔心考試成績不敢如實打分。導致評教對學生而言成為一個形式,對教師而言成為一種負擔。而對教師的實踐技能、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方面重視不夠,這也不利于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的培養。注冊會計師專業院校應不斷完善質量評估監督體系,由單一的評價指標轉向多元的評價標準,從工作勝任能力、教學工作績效、案例教學課時比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文素質等方面進行評價。由單純評教轉為評教評學評管相結合,由學校內部監控轉為校內、校外、在校生、畢業生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中國學術期刊;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論文;計量分析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6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編號:SZJY-1608)

中圖分類號:G353.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總體偏低。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還是體現在教學方面,就其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而言,與本科院校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尤其是科學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功能,就必須了解高職院校目前的科研現狀。

陜財職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坐落于陜西省咸陽市,創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為陜西省財政學校,先后更名為陜西省統計財經學校、陜西省財政會計學校、陜西省統計財金學校、陜西省財經學校等,1986年由西安遷建咸陽。2001年9月獨立升格改制為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陜西省財政廳劃轉陜西省教育廳管理。陜財職院秉承“博學、慎思、誠樸、篤行”的校訓,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立足陜西省,面向全國,依托會計行業,面向三大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為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團結、嚴謹、勤奮、奉獻”的優良校風和“實訓與理論相融并進、崗位與課堂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陜財職院以建設成為陜西財經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陜西財稅干部培訓基地、陜西省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會計工作能力訓練與認證基地、財經類高職學生就業創業培訓基地,實現“省內一流,行業著名”為辦學目標,根據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和調整專業,旨在形成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專業體系。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檢索網址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檢索時間為2017年2月7日;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控制檢索條件為: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模糊匹配方式,發表時間從“2001年”到“2016年”,來源類別“全部期刊”,共檢索到文獻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組瀏覽”和“文獻分類目錄”功能進行統計分析。

二、統計結果及分析

(一)年度發文量統計與分析。發文量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術成果的重要指標,不僅能體現單位的科研水平,同時也能說明單位的學術氛圍。表1為陜財職院2001~2016年發文量統計。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實力薄弱等原因,年發文量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來,陜財職院年度發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呈現增長趨勢,科研總量在增加。(表1)

(二)學科分布統計與分析。一般情況下對論文的學科分布進行統計,所得數據能體現學校設置的各個學科(專業群)的學術水平及科研實力。截至2016年底,陜財職院作者發文量超過50篇的學科共有11個,具體如表2所示。陜財職院作者發文量最多的兩個學科是企業經濟、會計,發文量較多的學科有貿易經濟、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金融等,這與該校開設的主要專業吻合,也體現了該校的辦學特色。其中,在企業經濟學科203篇,占同期論文總數的13.96%,說明該校企業經濟學科科研實力最強,財經特色較為鮮明。(表2)

(三)研究層次統計與分析。研究層次是指研究論文所屬的領域。截至2016年底,陜財職院作者所屬最多的五個領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該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說明陜財職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為主的高職院校。在以工科為主的省屬高職院校群體中,陜財職院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較為鮮明。(表3)

(四)合作機構統計與分析。合作發文機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機構間的科研合作情況。科研合作對合作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作發展有很大幫助。截至2016年底,與陜財職院作者科研合作最為密切的機構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陜財職院地處咸陽,該校作者與民族學院(坐落于咸陽)、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科技大學(以前也坐落于咸陽)合作比較密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表4)

(五)基金資助統計與分析。基金論文是指由各類研究基金項目資助產出的論文,是衡量論文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基金論文比是各類基金論文數占論文總數的比例。陜財職院作者科研論文標注的主要基金項目詳見表5。截至2016年底,該校作者共有33篇產出論文標注了7種基金項目的資助,基金論文比為2.27%。這一比例在陜西省高職院校中屬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科研實力相對薄弱,較難獲得高層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發文期刊統計與分析。期刊檔次整體上反映了該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陜財職院作者數最多的10種期刊。可以看出,在該校作者發文最多的10種期刊中,有《教育與職業》、《財會通訊》、《商場現代化》等期刊出現(或曾經出現)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該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響力不足,大部分論文質量尚待提高。(表6)

(七)論文關鍵詞統計與分析。關鍵詞頻次越高,說明相關主題論文數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陜財職院作者發表期刊論文標注頻次最高的10個關鍵詞。可以看出,陜財職院作者使用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高職院校”、“對策”、“問題”、“高校”、“教學改革”等,這說明陜財職院作者關心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關注教學改革,能夠針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對策。同時,高頻關鍵詞“電子商務”體現出來該校的專業特色。(表7)

三、結語

本文統計了陜財職院升格為高職院校以來到2016年底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統計顯示,該校科研實力持續不斷增強。該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在企業經濟、會計等學科的科研實力最強,財經特色較為鮮明。該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傾向,發表的基金論文較少,的主要期刊影響力不足,論文質量尚待提升。該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職院校”等與自身關系密切的問題,關注教學改革,能夠針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對策。

主要參考文獻:

[1]石偉平,唐林偉.我國高職院校科研總體水平偏低[N].中國教育報,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學學術文獻計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3.28.3.

篇4

 

1財務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發揮的作用,它是會計的客觀內涵。會計職能是與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會計的要求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會計職能也將不斷增多。我國會計職能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受馬克思關于“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論述的影響,對會計職能基本傾向于“核算”和“監督”兩大職能。到20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從“一職能說”、“二職能說”直到“八職能說”以至“全職能說”并存的局面。但這些研究始終以馬克思對簿記的論述為基礎進行,沒有考慮會計實踐的發展,因此不利于會計理論結構內容的完善。

從現代會計發展趨勢來看,會計的職能應總結為“反映”和“管理”兩大職能比較合適。反映職能是指將會計信息向使用者進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職能是指會計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會計反映職能和管理職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職能是管理職能的基礎,為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服務,管理職能是會計的固有職能,是會計的首要職能。實踐證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越高,對會計與管理結合的要求也越高,會計管理職能也就發揮得越充分。不同會計人員由于其崗位責職不同,一般地應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這就為監事會和會計委派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2財務會計的工作要求--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工作總的目的性要求,它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往往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由于會計目標和會計職能的內在聯系,西方會計學界強調會計目標,我國會計學界則強調會計職能,這是由于對財務會計體系運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達到主觀要求還是發揮客觀功能。目前會計界普遍接受會計目標的概念,但不同學派對會計目標的理解也有不同。如“決策有用性學派”認為,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經濟責任學派”則認為,會計目標是反映和報告受托經濟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我國會計準則中會計目標的定義是: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外部投資者以及內部管理部門提供會計信息。目前,世界各國大多采用決策有用性觀點,筆者也傾向于這種觀點。原因在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的研究應具有前瞻性,應該從長遠觀點出發,以確保其框架的穩定和適用。

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同的國家和機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表述為:相關性與重要性、形式與實質、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貫性、可理解性。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則強調相關性和可靠性。筆者認為,既然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應該是:相關性、可靠性和一貫性。相關性是決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質量特征,能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的是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證信息使用者獲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虛假和誤導,以利于作出正確的決策;一貫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證多個會計數據具有相同的基礎。

3財務會計的技術規范--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對財務會計進行業務處理提出的規范要求和判斷標準,是財務會計的一種技術規范。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工作經驗的抽象和總結,它又反過來指導和規范會計實踐,為會計人員處理具體業務提供操作規則。對于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會計準則不僅是技術標準,在其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帶有經濟性和政治性。美國的會計準則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由會計學界開始明確提出會計準則的概念,為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國際會計協調確立依據。我國的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準則就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和特殊行業的會計核算作出了規定。

4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按照經濟特性對經濟業務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它是財務會計具體內容的基本分類。由于各國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同,經濟管理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同國家的會計要素項目是不同的。會計要素的劃分應充分考慮項目內容的基本特征,即項目的同質性、獨立性和系統性。這是因為只有根據同型內容和同質特征進行分類才能夠對財務會計的具體內容進行有效的分類核算;而各會計要素在其本質特征上又應該區別于其他會計要素,這樣才有其獨立設置的意義;同時各個會計要素之間應存在十分嚴密的邏輯關系,能充分體現會計等式的內在聯系。根據我國的社會經濟特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六項,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為靜態要素(又稱資產負債表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為動態要素(又稱利潤表要素)。只有明確規定了會計要素的內容,才能規范會計實務,會計人員才可能在極其復雜的會計實務中得心應手地進行業務處理。

5財務會計的會計畢業論文社會背景--會計環境

篇5

【關鍵詞】 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現狀;展望

一、企業營運資金的地位及管理意義

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也叫營運資本,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營運資金又稱總營運資本,是指一個企業投放在流動資產上的資金,具體包括現金、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存貨等占用的資金。狹義的營運資金是指某時點內企業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是一般意義上的營運資金,也是從會計的角度對營運資金的表達,即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凈額,是可用來償還支付義務的流動資產與支付義務的流動負債的差額,即營運資金=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總資產-非流動資產)-(總資產-所有者權益-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長期負債)-非流動資產=長期資本-長期資產。如果流動資產等于流動負債,則占用在流動資產上的資金是由流動負債融資;如果流動資產大于流動負債,則與此相對應的“凈流動資產”要以長期負債或所有者權益的一定份額為其資金來源。從財務角度看,營運資金應該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關系的總和,“總和”不是數額的加總,而是關系的反映,強調從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兩個方面加強對企業營運資金的管理。

營運資金具有周轉時間短、非現金形態的營運資金(如存貨、應收賬款、短期有價證券)容易變現、數量具有波動性、來源具有多樣性等特點。營運資金是企業正常運轉的資金保證。據調查,公司財務經理有60%的時間都用于營運資金管理。加強營運資金的管理,也就是加強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管理,即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企業應該投資多少在流動資產上,即資金運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現金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存貨管理。第二,企業應該怎樣來進行流動資產的融資,即資金籌措的管理。包括銀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業信用的管理。可見,營運資金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對資金運用和資金籌措的管理。

二、我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現狀及成果

文獻檢索表明,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停留在單個營運資金項目的管理上,如貨幣資金的管理、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管理等,缺乏對企業營運資金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營運資金的使用效率。

2009年8月8日,由中國會計學會和中國海洋大學共同發起創建“中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該“中心”作為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設立的第一個合作研究基地,接受中國會計學會領導,吸收企業類、學術類領軍班學員參與研究。除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外,目前已有27名實務界專家或理論界學者成為中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中心的首批特邀研究員,并有12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擔任研究中心的顧問。該研究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中心”對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該“中心”成立以來,持續開展中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調查,定期“中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排行榜”,研究開發“中國營運資金管理數據平臺”和“中國營運資金管理案例庫”,并積極開展營運資金管理的專題咨詢和培訓。以全國會計首批領軍人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會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竹泉教授為帶頭人的課題組,研究、探索、跟蹤、調查我國上市公司自1997年以來的營運資金管理狀況,自2005年以來先后在我國會計學最高權威期刊《會計研究》等發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見表1),對我國上市公司及企業加強營運資金管理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王竹泉、馬廣林(2005)認為,跨區分銷企業營運資金管理具有跨度大、層次多、環節多和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從產業鏈角度看,企業客觀上存在一條從客戶到供應商的價值鏈,即營銷上所稱的“渠道”。目前大部分企業仍采用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和“推式”營銷模式。該模式不是以市場、客戶需求為中心,而是以產品為分銷渠道中心,向下游企業逐級推銷,制造企業成為分銷渠道動力的原點,分銷渠道成員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容易造成資金沉淀。下游企業的資金沉淀成為上游企業資金回籠困難的主要原因。跨區分銷企業多環節、多層次的組織機構特點,也容易產生大量的在途資金。此外,“推式”模式下企業過分看重短期利益,忽視分銷渠道管理,容易造成客戶流失,從而失去市場占有率。因此,有必要對跨區分銷企業營運資金管理進行重新定位,將營運資金管理的重心轉移到分銷控制上來。提出建立并實施以客戶的需求拉動整個分銷渠道價值鏈的有序、高效運轉的“拉式”分銷渠道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大渠道”、甄別與選擇客戶、建立內部分銷渠道一體化模式實現對分銷渠道的重組與整合,并通過對青島海爾和青島澳柯瑪兩家以家電產品為主業的上市公司進行案例分析比較,驗證了“拉式”分銷渠道管理模式較“推式”營銷模式在營運資金管理上的優勢。該論文強調了“營運資金管理以分銷渠道控制為重心”的營運資金管理理念和思路,對企業營運資金管理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王竹泉、逄詠梅、孫建強(2007)論文主要從國外與國內兩個視角對營運資金管理研究進行了回顧,并對營運資金管理研究提出展望與建議。首先,文章分析國外營運資金管理研究動態,指出營運資金管理研究內容從單獨流動資產管理擴展到整體營運資金管理,績效評價指標從流動資產周轉率轉變為營運資金周轉期,管理方法從單純的數學方法轉向以供應鏈優化和管理為中心。這些轉變拓展了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視野和研究內容。然后,針對國內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回顧與現狀,客觀評價了目前我國大多數研究僅是對某個營運資金項目的孤立研究,如從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間的關系分析,從存貨營運效率評價指標細化等單獨項目來研究。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營運資金管理缺乏系統研究,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的績效也還處于較低水平。因此,論文從四個角度提出了對營運資金管理研究未來發展的展望與意見:第一,以營運資金的界定和重新分類為切入點,探索營運資金管理基本理論的創新。提出將營運資金分為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和理財活動營運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經營活動營運資金按照其與供應鏈或渠道的關系分為營銷渠道、生產渠道以及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從而能夠涵蓋各個運營項目以及清晰反映出營運資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狀況。第二,建立新型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能夠有機銜接營運資金總體管理績效與經營活動營運資金以及各渠道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第三,深入開展營運資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對營運資金管理的策略中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論,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分類設計其相適應的營運資金管理模式。第四,加快進行我國上市公司營運管理數據平臺建設。該數據平臺應包括營運資金總額、理財活動營運資金、經營活動營運資金、營銷渠道營運資金及其周轉期、生產渠道營運資金及其周轉期、采購渠道營運資金及其周轉期等核心指標和其他補充指標。

王竹泉、劉文靜、高芳(2007)對1997―2006年10年間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績效變化趨勢和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狀況進行了調查,在對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調查研究中,用樣本采集和分析并采用描述性統計,反映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實際狀況,未對任何樣本數據進行修正,采用EXCEL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調查結果表明:各個行業在經歷過1997―1999年的經濟波動后,近十年的營運資金周轉期從總體上來看均處于下降的趨勢,說明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績效在不斷提升。同時,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水平在行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且行業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提出改善供應鏈管理和渠道關系管理是提升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一個重要途徑。

王竹泉、劉文靜、王興河、張欣怡、李麗霏(2009)以深市和滬市2007和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注意數據完備并剔除了金融類公司,以中國證監會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為依據分行業進行研究,選取了按渠道分類的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理財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營運資金周轉期及按要素分類的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作為評價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指標,采用描述性統計,以EXCEL為分析軟件,數據來源于2007年、2008年樣本企業年度財務報表中的所有流動性項目的年初、年末金額、營業收入項目及報表附注中的存貨項目,采用比率指標,分行業對2007―2008年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狀況進行研究,并用“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按要素)”和“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按渠道)”指標對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績效進行了排行。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在金融危機背景下,2/3行業的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在2008年度顯著降低;2/3行業在至少兩個渠道上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同時降低;但也有三個行業(農林牧漁行業、金屬非金屬行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不降反升,且采購、生產、營銷三個渠道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同時提升。通過對通威股份、七匹狼、青島軟控等典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分析研究,提出渠道管理、供應鏈管理與營運資金管理相結合成為一種新的趨勢,供應鏈融資、出口信用保險成為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改善營運資金管理的業務創新模式。該研究對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渠道管理及供應鏈融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海洋大學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課題組(2010)從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行業分析、企業分析、地區比較分析和外向型行業專題分析等方面,對2009年度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進行調查分析,選取了按渠道分類的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理財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營運資金周轉期及按要素分類的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作為評價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指標,以中國證監會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為依據選擇1 619家企業為樣本,以深市和滬市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和EXCEL軟件,從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行業分析、企業分析、地區比較分析和外向型行業專題分析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金融危機對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負面影響仍然十分顯著,經營活動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持續降低或總體持續降低的行業數量顯著多于持續提高或總體持續提高的行業數量;生產渠道控制是經營活動營運資金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水平波動較大、管理風險較高;大多數上市公司采用延長付款期的方式來解決營運資金短缺問題,采購渠道營運資金管理績效逆勢回升的原因不在于存貨管理水平的大面積改善,應付賬款延期支付是其主要原因。此外還發現,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在地區之間不平衡、紡織服裝和電子兩個外向型程度較高的行業外銷比例較大的樣本組與外銷比例較小的樣本組營銷渠道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差異明顯。

該研究采用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及數據來源等同王竹泉、劉文靜、王興河、張欣怡、李麗霏(2009),但調查的對象是2009年深滬兩市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分析金融危機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外,加強了地區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分析和外向型企業的分析。為了分析不同地區企業營運資金的管理績效,以我國行政區劃為依據,選擇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進行同一行業不同地區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比較,將東部地區進一步分為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個經濟區域。外向型企業選擇了出口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較高的紡織服裝業和電子業兩個行業。最后得出研究結論包括,金融危機對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績效管理的負面影響仍然很明顯,應付賬款延期付款較為普遍,營運資金管理水平波動較大,有效控制生產渠道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是經營活動營運資金管理的重點和難點,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存在較大的地區不平衡,外向型程度較高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較好。

王竹泉(2011)指出,近年來,美國企業積極探索通過供應商、企業、客戶之間的整合和供應鏈優化來提升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新思路,戴爾、蘋果等企業更是實現企業營運資金周轉期為負,堪稱基于供應鏈管理營運資金的典范。營運資金管理的重心轉向供應鏈和渠道關系優化這一新理念在我國也日益受到關注。海爾自20世紀末以來針對其營運資金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采取了業務流程再造、分銷渠道整合、優化供應鏈等舉措破解了一系列難題,實現了零營運資金、負營運資金的良好績效。論文提出,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企業營運資金管理要做到以下轉變:(1)確立以供應鏈整體績效提升為根本的目標導向;(2)樹立以渠道管理為重心的管理理念;(3)實施與客戶需求無縫對接的延遲策略;(4)推行基于渠道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評價體系;(5)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增值效應。

劉寧(2011)指出,企業只有合理地充分利用營運資金,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目標。針對營運資金的管理模式進行探究,首先提出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營運資金的短缺、營運資金的管理比較薄弱、營運資金運營效率低等,認為營運資金管理是當前企業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營運資金管理有必要趨向于創新一體化發展。企業要努力實現工程工期成本最優化,建立成本控制運行機制,同時還要解決好現金管理混亂,應收賬款失控,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等問題。提出企業在經營管理中,要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加強風險管理,不斷創新與完善資金管理,以使企業運營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以立于不敗之地。

(二)“中心”研究生學位論文對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中心”研究人員除上述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外,王竹泉教授等研究生導師積極指導研究生們從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0年,“中心”研究生15人的學位論文進行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從研究方法看,既包括規范研究也包括實證研究;從研究的企業類型看,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從研究企業的行業看,既包括制造業、家電業,也包括房地產企業;從研究的視角看,既包括營運資金要素管理,也包括營運資金營銷渠道管理;從研究的層面看,既包括基于全球化的戰略性研究,也包括基于業務流程的戰術性研究等。上述研究生學位論文關于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學位論文層面對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主要觀點,對加強企業營運資金管理,加速資金周轉,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三)營運資金管理其他研究成果

除上已述及的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成果外,還有不少學者、專家對企業營運資金做了有益的探索(見表3)。

王興俊、王奇、張新英 (2010)探討了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問題,認為將企業的籌資劃分為恒久性資金需要和波動性資金需要兩部分。據此,可以把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劃分為中庸型政策、穩健型政策和激進型政策。這三種政策體現了企業財務經理對營運資金管理中盈利性與風險性的不同態度,如何選擇最佳營運資金管理政策需要結合企業的風險程度、實際運營以及面對的環境。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制定的實質就是企業風險性與盈利性權衡的過程,最佳的營運資金政策應該是在考慮風險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

干勝道、楊鵬 (2010)指出了企業對于營運資金管理認識上存在的5個誤區:(1)營運資金是企業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基礎,應越多越好。(2)任何企業都適用零營運資金管理模式。所謂零營運資金管理模式是從營運資金管理的著重點出發,在滿足流動資產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這一管理方法的顯著特點是高盈利與高風險并存,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用,需要具備較高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資產、穩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信用度、較好的存貨管理能力、高度的業務流程信息化等條件。(3)營運資金周轉率越大越好。這種認識忽視了企業是否盈利,如果不盈利,則追求營運資金周轉率無異于加速滅亡。單純的從周轉率來評價營運資金管理效率也是不恰當的。(4)績效評價只要達到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流動資產項目指標就可以。但是這些指標只是孤立地考察營運資金中流動資產部分的管理情況,忽視了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沒有考慮流動負債的項目,沒有將營運資金和業務流程以及渠道管理結合起來。(5)營運資金管理只考慮企業個體價值就可以。任何企業都是供應鏈上的一個節點,營運資金在產業鏈上的流動客觀上形成了一條連接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價值鏈,價值鏈上的每個企業對于其他企業都有很強的依賴性,營運資金管理應該將整個價值鏈作為最終目標而不是企業個體利益最大化。論文指出,產生這些誤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有關營運資金管理的理論與實務中新情況的脫節。營運資金管理必須與時展、企業發展相適應。

徐麗萍、陳潔 (2010)認為,金融危機導致銀行一段時間內采取“惜貸”的策略,使企業面臨營運資金緊張的問題。企業所處行業狀況、地理位置、國別的不同,適合企業采用的營運資金管理政策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是為了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資金管理的利益最大化。營運資金管理的核心內容是資金運用和資金籌措,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營運資金持有量策略。根據預測的可靠性,企業可選擇的營運資金持有量政策有以下三種:適中的營運資金政策;緊縮的營運資金政策;寬松的營運資金政策。其二,營運資金籌集策略。企業在安排臨時性流動資產和永久性資產的來源時,有三種可選擇的籌資政策:配合型籌資政策;激進型籌資政策;穩健型籌資政策。其中,配合型籌資政策是理想的融資模式,對企業有較高資金使用要求,在實際生活中較難實現;激進型籌資政策收益最高,但同時風險最大;穩健型籌資政策風險低,收益也低,但最保險。建議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應考慮三個方面:(1)將應對突況的措施寫入公司章程。(2)儲備人才。(3)定期儲備資金。

程博 (2009)指出,企業營運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營運資金不足。營運資金不足甚至資金鏈條斷裂,將直接影響企業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2)營運資金低效運營。流動資金周轉緩慢,不良資產比重較大;預付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等項目居高不下;企業受“銷售至上、沖指標”觀念的影響,企業應收賬款數額龐大,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內部責任劃分不清。(3)信貸資金比重較大。公司在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后,充當“流動”角色的資金捉襟見肘。除了上市融資以外,銀行貸款獲取流動資金,然后借新還舊,維持生產經營。(4)營運資金結構不合理。(5)營運資金管理弱化。企業在營銷、生產、采購渠道等方面的營運資金管理弱化。(6)缺乏管理績效評價。缺乏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指標評價系統,更沒有對指標進行有效分解,責任無法落實。

上述研究分別從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營運資金管理影響因素、營運資金管理存在的5個誤區及原因、營運資金管理存在的6個方面的問題等開展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和理論研究參考價值。

三、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展望

營運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有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依托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學位論文開展研究,加強行業與地區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期待企業營運資金管理學術繁榮和績效提高。

(一)依托企業內部控制開展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

從古代會計看,內部控制是會計的主要特征。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強調資金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被視為企業生產經營的血液,企業需要防范資金風險、維護資金安全、提高資金效益。其中《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第6號――資金活動》明確指出,資金只有在不斷流動的過程中才能帶來價值增值。企業應當加強資金營運全過程的管理,統籌協調內部各機構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切實做好資金在采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綜合平衡,全面提升資金營運效率。另外,內部控制配套應用指引還通過第7號采購業務、第8號資產管理、第9號銷售業務等對營運資金管理進行了直接規范;并通過第12號擔保業務、第16號合同管理、第15號全面預算等應用指引間接強調內部控制對于營運資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依托內部控制規范,進一步研究探索企業營運資金管理,避免出現資金閑置和沉淀等低效現象,提高營運資金的營運績效。

(二)依托學位論文開展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

學位論文中所研究的問題以及其解決問題的對策等具有填補性、開拓性和創造性。它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對學術問題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的一種補充、強化或提升。因此,學位論文能夠推動學術的進步,延伸研究領域的知識系統,傳承研究領域的精髓。所以學位論文是促進研究領域理論與實務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形式,是其他研究者獲得最新的思想、知識、技能和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其得到同行認可的重要紐帶。很多圈內的同行想了解到特別是一流專家最近最有價值的研究動向,了解最新的發展趨勢,但是這些一流的研究專家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多地通過有意識地指導課題組成員或學生進行研究。所以學位論文是導師有意識指導下的產物,它集中反映一定時期研究的主流。如中國海洋大學營運資金管理研究一直引領前沿,學生在導師思想指導下,通過學位論文的撰寫和思考過程,將對營運資金管理有一個更深入地理解,同時撰寫論文,也是對營運資金管理研究領域的一個貢獻,是研究領域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總之營運資金的理論與實務研究正是在無數學位論文等論文的點滴積累下進步、升華的。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開展可以依托學位論文這一好平臺,傳播新動態,促進新發展。

(三)加強行業與地區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

行業是指其按生產同類產品或具有相同工藝過程或提供同類勞動服務劃分的經濟活動類別。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其營運資金的構成項目存在差別,如煤炭、石油等采掘業,外購材料較少,外購材料不構成產品的實體,流動資產中存貨占用的資金相對較少。因此,企業應根據所在行業的特點,加強營運資金的管理。地區指設立行政專員公署指導工作的區域。如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中西部地區、省、市等區域。前已述及的研究成果中已經包含了上市公司按區域和行業的研究,還可以再進行更深入、細化研究,以便使研究成果對行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竹泉,馬廣林.分銷渠道控制:跨區分銷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重心[J].會計研究,2005(6).

[2] 王竹泉,逄詠梅,孫建強.國內外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07(2).

[3] 王竹泉,劉文靜,高芳.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調查: 1997-2006[J]. 會計研究,2007(12).

[4] 王竹泉,劉文靜,王興河,張欣怡,李麗霏. 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調查:2007-2008[J].會計研究,2009(9).

[5] 中國海洋大學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課題組.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調查:2009[J]. 會計研究,2010(9).

[6] 王竹泉.企業營運資金管理該向何處去[J].財務與會計, 2011(2).

[7] 劉寧.對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經營管理, 2011(5).

[8] 王興俊,王奇,張新英.淺談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的制定[J].商業經濟,2010(4).

[9] 干勝道,楊鵬.我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認識誤區[J].財會學習,2010(9).

篇6

會計行業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誠信行業。如果會計行業失去誠信,弄虛作假,欺詐舞弊,會計關系得以存在的基礎就會隨之坍塌,會計行業的生命力亦會就此完結。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對于會計行業自身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構建會計職業道德系統、推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會計道德水平是不做假賬、根除假賬、徹底規范我國會計市場秩序、從源頭上根治腐敗的根本性措施。

(一)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會計職業道德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高峰期:一是1996年中注協《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以后;二是XX年我國“銀廣廈”、美國“安然”事件以后。

在這兩個階段都涌現了一大批針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專著和學術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999年8月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陳漢文博士論文《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準則研究》,作者在書中比較了美國、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香港會計師聯合會、我國cpa職業道德規范,并提出了我國cpa行為準則的基本框架。

北大出版社XX年出版的王立彥等人所著的《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介紹了注冊會計師及會計職業的演變及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XX年4月東北財大出版社出版的陳剛的《會計道德研究》系統闡述了會計道德理論基礎并構建了包括會計道德原則、會計道德規范和會計道德范疇在內的會計道德規范體系。

XX年財政部重點會計科研課題《會計職業道德與自律機制研究》分析了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對各國及主要機構的會計職業道德

進行了比較,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自律機制建設的有關建議。

于增彪在《重新審視美國會計對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影響》(XX)一文中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探討。他先從會計職業道德的歷史性、內容及其意義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進行了論述,然后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作了具有深刻性的表述,最后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重整戰略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韓洪靈等在《會計職業道德之性質與實施:契約理論視角下的解說》(XX)一文中在契約理論的視角下,提出會計職業道德合約的實施需要在自我履行和強制履行之間取得一種恰當的平衡。

吳水澎在《會計事項、準則公共領域與會計信息真實性》(XX)一文中從動因意義、影響因素和基本內容及現狀分析等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研究,但只注會計職業道德準則與評價體系研究重規范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從而在操作性和現實性上有一定的缺陷。

齊向陽、吳冬梅在《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XX)一文中指出:會計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是約束會計行為的兩大規范,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隨著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日益健全、完善,研究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職業道德體系已成為當前深化會計管理體制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認為,在構建會計職業道德體系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達成共識。因為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就會計職業道德的各個方面作出有效的規范,才能有一個評價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準則。

王書林在《試論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XX)一文中指出: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必須營造良好道德氛圍,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完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約束和監督機制,實行會計職業道德與健全法律法規相結合。

這些著作都對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的構建起了積極的作用,并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解決對策,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二)國外研究現狀

從學術研究來看,國外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研究成果。邁克尼爾(1939)提出了真實性概念,并對真實性進行了解釋,指出真實性是會計的生命,是會計存在的價值所在,從而使真實性作為會計的一個信條,成為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

在此以后,仍然有許多會計學者致力于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研究。這其中,進行比較全面研究的是阿姆德(1992)的研究。他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的五個條例:公允、道德責任、誠實、社會責任和真實。在此基礎上他指出:“及時和可靠的會計信息是很必要的。不僅企業本身需要,市場一特別是投資群體更是依賴于會計信息。會計數據及披露的信息必須可靠,并能保證公司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相信會計人員是以很高的道德標準執業的。”這些學術研究對西方國家和國際會計組織制定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一些公認的條目也為我國制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從成文的規范和條例來看,國外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也很豐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是1977年成立的,在國際范圍內協調會計師行業的團體。在理事會下設職業道德委員會,專門負責對職業道德的研究、制定和實施。其于1980年7月公布的《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準則》中規定了制定會計準則的基礎原則:正直、客觀、獨立、保密、技術標準、業務能力以及道德自律。

美國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也十分豐富,針對不同行業的會計人員制定了不同的會計職業道德。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職業品行規范”適用于會計公司、政府與工商企業的注冊會計師以及協會成員,主要原則有為公眾利益、誠實、客觀、獨立和謹慎。“管理會計師道德品行標準”是由美國管理會計職業道德準則與評價體系研究會計師協會制定的,適用于工商企業中會計師以及協會成員,主要內容包括勝任、保守秘密、客觀等。

美國還制定了些針對其它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如針對財務經理,美國則務經理協會制定了“財務經理道德規則”,適用于工商企業的財務經理及協會成員,主要原則包括真誠與正直,以客觀方式提供充分、相關的信息,遵守各項法規,盡力履行其責任,資料保密,不斷提高專業技能,避免失信行為等。針對注冊內部審計師以及協會成員,美國內部審計協會于1992制定了“道德規范”其主要原則主要有:正直、誠實、客觀、認真、忠誠和慎重等。另外針對大學會計教師,也提出了專門的制定大學會計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的建議。

二、論文提綱

一、緒論

二、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分析

(一)會計信息失真

(二)財會人員監守自盜

(三)會計法制觀念淡薄

三、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大環境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影響

(二)會計從業的需要嚴重影響了會計職業道德

(三)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滯后

(四)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現建設落后

四、健全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的對策研究

(一)會計職業道德管理的自律機制

1、會計職業道德自律表現形式

2、會計行業的職業道德自律機制

3、塑造誠信環境,健全自律機制

(二)會計職業道德的他律機制

1、社會輿論監督機制

2、法律制度機制

3、財經審計監督機制

4、內部會計控制機制

5、會計監督機制

6、教育機制

五、結論

(一)結論

(二)進一步研究方向

(三)未來態勢分析

三、參考文獻

1、葉陳剛:《會計道德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XX年4月;

2、陳漢文,徐夢秋:《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經濟科學出版社,XX年4月:512-536;

3、何光軍:《影響會計職業道德行為因素辨析》,《中國農業會計》,XX年,第4期:12-14;

4、岳上植:《會計誠信評價體系構建的思考》《會計研究》,,XX年,第4期:73-76;

5、于增彪:《重新審視美國會計對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影響》,《會計研究》,XX年,第3期:7-15;

6、韓洪靈,陳漢文:《會計職業道德之性質與實施:契約理論視角下的解說》, 《當代財經》,XX年,第2期:111-116;

7、吳水澎,劉啟亮:《會計事項、準則公共領域與會計信息真實性》,《會計研究》,XX年,第5期:26-34;

8、齊向陽、吳冬梅:《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經濟技術協作信息》,XX年,第16期;

篇7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初期研究的障礙,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吳水澎)。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潘飛等,2007),這與最初管理會計的功能密切相關,即幫助制造性企業核算成本與管理成本,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案例/實地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對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起源,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的經驗研究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飛等,2007)。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地/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這與國外的研究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比如檢驗實踐中的理論應用,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以及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業中都應該適用,即使是指在某一類企業中適用,也不能只通過一家企業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調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這兩個方面做到科學嚴謹對調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國內現有的問卷調查與國外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對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計量一般從原材料的供應、競爭者的動態、市場需求、制造技術、政府監督和干預以及原材料的價格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GulandChia,1994),再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來證明其計量的合理性。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某種管理會計實踐的程度和狀況,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2005《會計研究》:《企業成本戰略管理與持續發展相關性實證研究》采用統計檢驗方法使用得到的數據。但在國內樣本中,這樣的問卷調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實驗方法最早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之中。大約20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總的說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由于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

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Otley,1980)。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它與會計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之處就在于它關注行為科學,其發展受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組織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產生的重要經濟后果就是對組織中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經濟后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行為研究的透徹程度。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統如果不尊重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規律,決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總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

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的雜志。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潘飛等,2007),而且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其他權威期刊發表管理會計論文的比例相對過低(我國還沒有管理會計研究的專業期刊)。因此我們選擇《會計研究》作為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樣本。國外的選擇了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管理會計的論文,因此可以較好地代表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水平和發展的方向。我們選定這兩本雜志,并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國內與國外的異同之處。樣本的時間從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為了從眾多論文中挑選出管理會計的論文,首先要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我們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

統計顯示,1996年-2006年在《會計研究》上,總共發表了174篇管理會計的論文,JMAR總共發表了88篇管理會計論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差異進行分析。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這一分類主要是參考了Shields(1997)對管理會計研究的分類,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但是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參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或針對某個企業或者行業進行分析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可以看出,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確影響著研究主題的分布,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實際上,非盈利組織也可以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上向企業界學習,例如可以在醫院建立病患費用的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

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的研究(潘飛等,2007),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沒有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因此,對于國內的管理會計學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在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不僅依靠經濟學,還要奠定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擴展研究的視野。而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并且,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這反映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薄弱與狹隘,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們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國內檔案研究多數采用經濟學理論,這與JMAR的結果一致。而國內的問卷調查研究多數卻沒有理論基礎,而國外的問卷調查研究均有理論基礎,這一差異印證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國內的實地/案例研究應用的基本上是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理論,而國外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并且在各種研究方法上對經濟學的應用比較均勻(除綜合研究外)。另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國外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水平顯著高于我國。因此,國內外理論應用的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不僅影響研究的深度,也影響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當前對于研究方法的爭論,根源在于哲學中的認識論,即何謂真理知識和如何獲得的爭論(李連軍,2006)。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梯利,1995)。理性主義認為:原因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維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確定其結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經驗。經驗主義卻堅守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規律,只有通過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張朝宓,熊焰韌,2006)。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也是我國一直以來會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

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地/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當然,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從事實驗法的研究,但是這一方法對絕大多數研究者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案例/實地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實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和研究結論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實務發展水平的影響。應在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

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還處在相互分離的狀態,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發生了障礙。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因此,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組建中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使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師交流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場所。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尤其是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國際認可,加之有中國經濟特色的研究內容更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

(四)擴大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

傳統的管理會計局限于大量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成本都比較穩定的制造性企業。管理會計最初就是在工業企業當中推廣并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工業企業中成熟并完善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水平的提高,國外管理會計的研究已經開始向更加寬廣的領域發展,著重研究非盈利組織和更加通用型的問題。而相對于此,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還是集中于企業層面,盡管這與研究水平的發展階段相關,而且能夠提升研究的實用性,但是也說明研究的范圍還需要進一步的擴展。因此,今后應該研究更多通用型的問題,以點帶面,拓寬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范圍。

篇8

關鍵詞:平衡計分卡原理 會計科研成果 評價體系 層次分析法

一、引言

目前,我國關于會計科研成果的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評價過于注重形式;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對數量的評價,不注重對科研質量的評價;所取得的課題、基金等數量越多,評價分數越高,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對現實社會或經濟的影響程度。2012年在廈門召開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會計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會計學會原會長金蓮淑就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會計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提高科研成果實效的關鍵是三個方面:開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評價;重視數量,更重視質量;合理確定考評周期。目前,我國會計科研成果的評價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富有成效的評價體系。2014年主席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筆者認為,在科研成果評價方面應把好質量關,注重科研成果轉化和科研成果質量水平的評價,對于浪費科研經費、沒有任何意義的科研項目,應該拒絕通過,只有這樣才能督促科研人員申請一些對經濟、對社會發展有意義的科研項目。而平衡計分卡原理體現了四個維度的平衡關系,不顧此失彼,基于此,本文設計了與平衡計分卡原理類似的會計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二、平衡計分卡原理下的指標體系構建

各指標之間的平衡是平衡計分卡的核心思想,針對目前會計科研成果評價多注重學術價值方面的評價(比如發了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專著等),筆者認為還應注重會計科研成果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評價,因此本文設計了四個維度的一級指標,強調會計科研成果的優劣并不是只由某一個方面所決定,而是四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四個維度的一級指標可以反映出科研團隊或科研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價值創造能力以及長期生命力,一級指標(四個維度指標)和二級指標的設計具體如下:

(一)四個維度指標設計

1.經濟價值(X1)。我國每年投入科研經費超萬億,比如我國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經費為12億元,相當于美國大學聯合會所屬高校的校均水平,也相當于澳大利亞八校聯盟的校均水平,可見我國在科研經費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這就要求科研成果能夠創造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會計科研成果應該符合當今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實用性。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會計科研成果應該能夠幫助我國企事業單位解決目前較為重大的現實問題,能夠針對企事業單位所面臨的棘手的賬務處理問題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從而促進經濟繁榮,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社會效益(X2)。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會計科研活動開展的主陣地,它們作為非營利性組織,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投入、企業投入和社會捐贈,因而可以說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就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人(或者客戶)。站在這個角度,會計科研成果應該能夠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得到政府、企業或社會的認可。只有提高了客戶滿意度,科研院所或高校才能擁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3.學術價值(X3)。學術價值一直以來都是不可或缺的評價指標,會計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論文、專著以及專利的數量和質量上。科研論文和著作的數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動的廣度、寬度。但是,更要注重科研論文及著作的質量,質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動的深度,以及被社會同行或專家認可的程度。科研論文及著作是會計科研成果能夠快速被社會知曉的最佳途徑。專利能夠體現科研團隊的實力和創造力,創新性的科研成果應該及時申請專利保護,盡早實現智力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4.人才培養(X4)。科研人員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的優劣,好的科研項目除了能夠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還要能夠帶動一大批科研人員的成長與提高。比如通過科研活動,為科研人員創造參與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的機會;通過科研活動,培養科研人員撰寫高水平論文和著作的能力;通過科研活動,讓科研人員獲得社會聲譽或專業職稱的提升等。可見,科研項目所培養人才數量的多少也間接反映了科研項目的優劣。

(二)二級指標設計

本文盡可能選用容易量化的二級指標,經濟價值(X1)一級指標下設置了兩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科研成果轉化率(X11),用以衡量科研項目已經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情況;預期潛在產業化收入的現值與經費投入的比例(X12),用以衡量科研項目未來可能創造收入的情況。社會效益(X2)一級指標下設置了三個二級指標,分別為:教學合格率(X21),用以評價會計科研成果對財會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作用;科研成果獲獎數(X22),用以評價會計科研成果得到行業或專家認可的程度;對外提供咨詢服務數(X23),用以評價會計科研成果對行業或企業的幫助情況。學術價值(X3)一級指標下設置了三個二級指標,分別為: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X31),用以衡量會計科研成果的影響程度;著作數量(X32),用以衡量會計科研成果的完整性或系統性;專利數量(X33),用以衡量會計科研成果在理論或方法上的創新性。人才培養(X4)一級指標下設置了三個二級指標,分別為:國際合作與交流次數(X41),用以衡量會計科研活動為科研人員創造國際合作和交流機會的情況;國內學術研討會次數(X42),用以衡量會計科研活動為科研人員創造參與國內學術研討會機會的情況;科研項目帶動的人員數量(X43),用以衡量會計科研活動所培養人才規模的大小。

三、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層次指標的權重

由于指標的選擇無法做到完全定量化,因而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個層次的指標權重,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專家咨詢法來確定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為了使每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量化,本文引用如表1所示的矩陣判斷標度。在調查和咨詢對象的選擇上,選擇了來自云南、河北、北京、江蘇、四川等不同省市的財會知名專家學者,確保指標之間比較結果的準確性。各層次指標權重確定的具體步驟如下。

(一)四個維度指標(一級指標)權重的確定

1.構造判斷矩陣。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專家咨詢法,得出四個維度指標之間兩兩比較的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中的數據,構造判斷矩陣P1。

2.對矩陣P1進行一致性檢驗。對于判斷矩陣P1,計算滿足P1?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特征根λmax=4.1431,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

根據n=4,通過表3,查得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0.89。根據公式CR=(CI)n/(RI)n,求得CR=0.053

(二)二級指標權重的確定

二級指標權重的確定同樣采用層次分析法。具體操作步驟同一級指標,因此,本文不再過多闡述,具體結果如下:

1.經濟價值下的兩個二級指標科研成果轉化率(X11),預期潛在產業化收入的現值與經費投入的比例(X12)通過兩兩比較,構造出判斷矩陣P2。

求得特征向量W=(0.833,0.167)T,用W11表示科研成果轉化率這一指標的權重,則W11=83.3%,用W21表示預期潛在產業化收入與經費投入比例這一指標的權重,則W12=16.7%。

2.社會效益下的三個二級指標教學合格率(X21)、科研成果獲獎數(X22)、對外提供咨詢服務數(X23)通過兩兩比較,構造出判斷矩陣P3。

求得特征向量W=(0.1095,0.5816,0.3089)T,CR=0.004

3.學術價值下的三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的數量(X31)、著作數量(X32)、專利數量(X33),三個二級指標間通過兩兩比較,構造出判斷矩陣P4。

求得特征向量W=(0.3196,0.5584,0.1220)T,CR=0.0176

4.人才培養下的三個二級指標分別為國際合作與交流次數(X41)、參與國內學術研討會次數(X42)、科研項目帶動的人員數量(X43),三個二級指標間通過兩兩比較,構造出判斷矩陣P5。

求得特征向量W=(0.2318,0.184,0.5842)T,CR=0.0516

綜上所述,假設用Y表示會計科研成果總評分,則Y=(X11?W11+X12?W12)×W1+(X21?W21+X22?W22+X23?W23)×W2+(X31?W31+X32?W32+X33?W33)×W3+(X41?W41+X42?W42+X43?W43)×W4。

四、結束語

科研活動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源泉,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而科研成果的評價是科研活動質量的保障,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從事會計科研活動的經驗,認為目前會計科研成果的評價主要局限于或出版著作的數量上,而忽略了會計科研成果產生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以及人才培養情況。本文借鑒了平衡計分卡原理,構建了一套平衡各指標關系的會計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期望能夠為會計科研成果評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本文強調會計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因而設計的四個維度指標分別是經濟價值、社會效益、學術價值以及人才培養,這四個指標兼顧了財務性評價與非財務性評價。為了使評價指標量化,本文參考了英國RAE評價法,設計了二級指標評分標準。在指標權重的確定上,為了避免評價中的主觀隨意性,采用了層次分析法(AHP),既很好地運用了專家、學者的智慧及經驗,又將定量方法融入了其中。由于時間和篇幅所限,本文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所構建的評價體系具有普遍適用性,未針對不同情況做分類處理。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會計學專業;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本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情況及對一些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調查了解,指出目前高校會計學專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實踐教學內容單一、實踐教材落后、實踐基地不健全等諸多問題。

1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1.1實踐教學內容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以模擬為主,圍繞會計的操作規程進行動手能力模擬訓練,而且這種訓練,一般是以制造業為主設計的,并且局限在會計核算上,對于其他行業會計核算開展的卻很少,行業單一,內容簡單,并未真正實現對學生業務訓練的作用。

1.2指導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大多是由教授理論課程的教師承擔,高校會計教師大部分直接來自于高校畢業生,沒有參加企業會計實踐工作的經驗,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不夠,動手能力不強,對企業實際工作中存在的財務問題認識不足,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在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只能靠所學的知識和想象指導學生,缺乏舉一反三、靈活應用、列舉實例的能力,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

1.3實習基地不健全

會計專業實習基地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內實踐基地條件差,據調查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非財經類院校對會計專業實踐經費投入不足,致使校內實驗、實習基地的軟硬件設施不健全;二是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困難,與校外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是多數高校所采取的一種會計實習教學方式,但由于合作方收入與付出不對等,企業一般沒有動力成為高校的會計實習基地。即使學校與一些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簽訂了學生實習實訓協議,但由于企業財務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多數企業不愿意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不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各個崗位的業務內容和對整個會計核算組織程序的理解,造成校外實訓往往沒有實質效果。

目前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還存在畢業論文撰寫不規范,實踐教材仿而不真,學生實習、實驗課程成績考核沒有科學的指標體系等現象。

2完善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措施

2.1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需要構建一個既合理又便于實施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以便于對實踐教學作出統一安排。筆者認為,高校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基本應包括珠算、點鈔、書寫規范等基本技能訓練;針對課堂講解內容進行的隨堂專項訓練;一門課程結束后進行的課程模擬訓練,如會計電算化應用訓練;企、事業單位賬務處理流程應用等綜合模擬訓練;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職業資格培訓;企、事業單位的在崗實習6部分基本內容和組織學生到校外知名企業參觀學習,聘請校外知名專家來校給學生做專題報告3部分輔助內容。使會計實踐教學縱向上形成體系,橫向上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形成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改變高校會計實踐教學項目單一的現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2配備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又精通實際操作的教師群體。針對高校會計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學校可以采用以下3種方式解決:(1) 長期聘用或臨時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人來學校擔任專門的會計實踐課程指導教師,豐富教師隊伍;(2) 定期派遣校內講授理論課的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參加實訓,也可以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去做兼職會計。

2.3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完善校內實踐教學環境,建設高質量的校內實習基地,重點在于提高學校領導對會計實踐教學的認知程度,加大實習經費的投入,建立多功能的綜合模擬實驗室,建立起能夠模擬企業財務運作過程的實踐教學環境。

加強會計實習教學除在校內實踐環境中模擬外,還必須在校外建立較完整的學生就業實習基地,使學生到企業進行在崗實習。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學校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1) 學校選擇一些在行業里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建立實習基地,采取定期委派學校專業骨干教師深入企業,為企業進行財務診斷,為企業財會人員后續教育進行培訓等方式,使企業相信與學校合作可以獲得經濟利益,進而可以提高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積極性,確保學生校外實習效果;(2) 學校與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等具有研究性的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學生可以在實習基地實習,教師可以依托實習基地開展會計應用研究和會計咨詢服務,進行教學案例及教材開發。(3) 加強與當地的事業單位及政府機關合作,建立學生實習基地,派遣學生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實習,使學生了解事業單位、政府單位的賬務處理流程。依托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實習機會,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獲取第一手感性知識,真正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加強會計實踐教學還應該注重畢業論文的撰寫,要求學生的論文一定要和具體的案例結合起來,要求學生以從市場獲得的實際數據作支持,論證自己的觀點;規范實習教學過程,建立健全實習的相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實習資料庫,包括制定切實可行的實習教學大綱和具有一定應用價值的實習教材等。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培英, 馬海鷹.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 會計之友,2008(13).

篇10

【關鍵詞】應用型財會本科;實踐教學;改革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培養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業,忽略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當前財會畢業生大量地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體現在“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過多過濫,不明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造成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面寬,而深度不夠的局面。

(三)實訓手段比較欠缺

主要表現在實訓手段以仿真為主,少有實戰的訓練;實訓資料中存在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實訓規范有待加強。

(四)實訓指導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財會教師隊伍中相對注重的仍是教師的專業職稱、文憑等,而具有雙師、兼職、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比重仍不理想。這一方面源自具有較好的企業背景的財會專業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動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校內教師無暇顧及外面的兼職及考取會計職稱證和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即使有有限的閑余時間也不如進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師資的文憑為重。具有實戰經驗的實訓教師的匱乏必然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體現其應用型、實踐性和創造性,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索,筆者認為應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財會實踐課程比重

由于財會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財會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將財會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這樣才能使財會專業畢業生不斷更新財會知識,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建立多層次的財會實踐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地設計財會實踐課程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財會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筆者認為財會實踐課程應包括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1.單項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單項實踐課程是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科目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一般安排在每門理論課講完的那個學期末,時間大約2周,這樣可以乘熱打鐵,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財會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

2.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財會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相關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了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時間會計綜合實習課程,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12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又比如在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學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財綜合實習課程,選擇相對來說籌資、投資業務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長性較好、較有活力的企業為考察研究對象,進行該企業、該行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股利分配等業務實習,以更深入地進行具體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達到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融會貫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個孤立章節的單項實踐,以提高學生進行較為綜合和較復雜的財務決策能力。

3.社會實踐課程

筆者建議,除以上的實踐課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學期末之外,為了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與準備,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后半期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社會實踐課程。這一階段是在學生已將校內所開課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的。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帶著任務到企業、事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單位主要由學校來聯系,主要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樣便于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這樣可以將財會專業的所有重點理論課,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稅務會計等內容,真實地融入到企業財會工作的綜合實務中。當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將有關實踐數據結果,帶回到學校,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運用有關財會理論知識,提出管理建議。這個成果可以形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與畢業環節的畢業實習會有所雷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經過多年的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認為雖然要求學生進行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但個別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的壓力,聯系實習單位的積極性不高,或聯系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實習單位出具相應的證明以敷衍了事,這樣,使我們的畢業環節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筆者認為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安排這樣的一個社會實踐課程,一是對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聯系、論文選題的把握有了一個提前的準備,二是對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因為越早一點接觸社會,對我們的學生就越有好處。對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將有關非核心專業理論課程進行適當壓縮,以保證這一階段較大的實踐課時數。

4.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的論文,要求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財務、審計等的具體問題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完善校內模擬試驗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1.校內模擬試驗的完善

校內財會試驗室在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會計電算化實習和綜合的財會實習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研室可以選派相關教師到財務軟件公司掛職鍛煉,去實際參與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然后把經驗和技術帶到課堂,用企業的實際數據來解釋教材中的原理。

還可與財務軟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用友版)網上虛擬實驗(包括五大系統:財務會計實驗系統、管理會計實驗系統、供應鏈管理實驗系統、生產制造管理實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系統)組成。ERP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方式,在用企業的實際數據強化基本層(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模塊)的教學上,開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存貨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教學,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還有財務軟件公司開發的沙盤對抗賽、銀行證券等多樣化的虛擬試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2.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可以聯系行政事業單位、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等的財會部門,作為本專業的專業實踐基地。盡管在一個單位的財會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會有一定的難度,這畢竟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教師對實踐的勇于參與。

(四)高素質的實訓指導教師的培養與聘請

學校應鼓勵財會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各類財會專業職稱和注冊會計師等能力考試,以提高“雙師”教師比重,同時建議教師更多地進行校外兼職。當然,這些措施需要學校有充足的師資,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減輕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可聘請校外較高層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工作人員來學校作短期的實訓指導教師,這樣可以將其切身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傳授給學生,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將會使培養應用型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具有過硬的業務水平,嫻熟的財會實務操作技能,使其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1]徐經長.“會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經濟時代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認識.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