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風險分析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8: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業風險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融資性擔保;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0-0-02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融資性擔保是無抵押資產的廣大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融資的有效途徑。我國自成立第一家融資性擔保機構,截止2011年底,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得到快速發展,機構數量迅速增加,融資性業務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的蓬勃發展,有效地架起了銀行與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一、融資性擔保行業存在的風險分析
1.行業競爭加劇風險
目前,我國融資性擔保機構持續上增趨頭,數量上呈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業內人士了解到,數量上的急劇增加,已經使我國擔保行業市場出現了過度競爭,既影響了整個擔保行業的信用體系,擔保放大倍數難以提高,又使融資性擔保機構因難以靠擔保業務實現盈利,主業偏向“異化”,違規經營增多,風險徒增。
2.違規經營管理風險
由于保市場的過度競爭,又在依法合規和風險管控方面缺少強有力的監督,不少融資性擔保機構偏離主營業務、違規運用資本金和保證金從事高風險投資。在今年的許可證換證申請調研中,我國多家融資性擔保機構收到整改通知書,主要涉及“企業融資性擔保放大倍數不足;其他應收款、投資等占凈資產比例高于20%,擔保賠償準備金和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取不足”這些不合規的經營管理現象,其背后必然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中擔、華鼎、創富擔保機構發生的挪用保證金、利用關聯企業套取銀行信貸資金用于高息放貸和高風險投資,導致資金鏈斷裂形成較大風險損失就是例證。
3.銀保合作不力風險
在貸款緊縮的形勢下,信貸幾乎不復存在,對缺乏有效資產的小微企業來說,通過擔保實現融資是一條有效途徑,而對金融銀行機構是拓展了業務渠道,但銀行依然對擔保機構的認可度不高,雖經政府協調對接,但僅從風險分擔上,銀行不承擔任何比例風險,這無疑也增加了融資性擔保及行業的風險系數。
4.專業人才缺乏風險
雖然已經實行了從業資格認定,但目前僅占從業人員的60%,同時擔保行業由于起步晚,發展迅速,行業內缺少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管人才,故對需要擔保的企業顧客缺少嚴格規范的準入審批程序和機構的設立。(例如:項目調查員、調查報告、風控部審核、評審會審議)。缺乏項目風險識別和跟蹤能力,與銀行的風險精細化管理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5.地方監管薄弱風險
我國已經實行省融資性擔保平臺信息報送,日常監管就是按月對各融資性機構上報的業務明細進行審核,且不說上報數據有多少真實性可言,而且專職人員少,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故非現場監管能力弱;同時,缺少創新的監管模式和有效的手段,現場核查缺乏有效的組織,更無從談起有效的方式、方法,地方監管比較薄弱。
二、融資性擔保行業風險控制措施
(一)外部控制機制
1.合理布局,發展壯大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省、市要求,結合我市經濟發展和擔保業務需求,制定行業發展規劃,進行合理布局。重點扶持主業突出,經營管理好,風險管控水平高,有一定影響力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的發展,積極培育融資性擔保性擔保行業龍頭企業,逐步淘汰規模小、實力弱、業績差、風險高、不規范的融資性擔保機構,形成科學、合理的擔保網絡格局。
2.審慎監管,提高效能
監管是控制風險的關鍵環節,為切實有效地實施監管,控制風險,我國部分城市已經出臺了《關于促進融資性擔保行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分別就“融資性擔保行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促進行業發展、優化發展環境、實施有效監管、加強組織協調”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但還必須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建立監管組織機制,創新監管模式,監管評價方式,分類監管,建立和完善監管信息平臺,要求相對應地出臺有關文件、舉措,提供監管的可操作性,賦予監管權利和義務。
(1)日常監管。專職監管人員借助監管信息平臺,實時對各融資擔保公司上報的業務明細進行認真審核、分析、了解各機構相對應的合作銀行;實地到機構、公司、銀行不定期地對數據進行核查,跟蹤了解機構經營的合規性,發現存有風險,及時上報。為有效發揮日常監管,同時應實行監管的問責制度和獎勵制度。
(2)聯合排查。由銀行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監管部門組成的專家團隊,每年1-2次不定期地對機構經營、管理動態抽查、排查、包括資本金、保證金的規范使用情況。抽查評定的結果作為評定等級、年檢直至整頓的重要依據。并且在融資性擔保平臺予以公布,對于嚴重違規的機構堅決予以淘汰。
3.加大培訓,提升素質
省、市各經信委組織各地監管人員進行融資性擔保專題監管培訓、統計制度培訓,通過考試準予監管,同時與擔保機構掛鉤實踐,積累實際經驗,切實提高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
通過市、區行業協會組織從業人員在從業資格、業務與技術、信息化、行業自律等方面的培訓;組織對大型融資性擔保機構高管人員培訓,提升融資性擔保機構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水平。
4.改善環境,加大扶持
加大與金融單位的合作力度,通過政府對接、擔保增信等手段,落實簽訂擔保公司與金融單位的風險共擔機制,共享信息項目運營及風險預警信息等進一步改善金融環境。
融資性擔保機構對小企業所起的積極作用以及所面臨的風險,監管部門要根據實際上報政府。嘉興各區、縣政府雖已有風險補償和財稅扶持政策,例如:嘉興秀洲區政府在《2012年度秀洲區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中提出了“引導民營擔保公司為區內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性擔保出現虧損的,給予10%的風險補償。”但各地力度均不是很大,期望能得到更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設立我市再擔保機構,構建覆蓋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的再擔保體系。加強與省再擔保機構的對接與合作,逐步建立多層次轉保的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
(二)內部控制機制
1.加強自治、規范經營
認真解讀銀監會等七部門《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第3號令),《銀監會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促進融資性擔保行業規范發展的意見》(〔2011〕30號),《關于規范融資性擔保機構客戶擔保保證金管理的通知》(融資擔保發〔2012〕1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中小企業局等部門關于浙江省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浙政辦發〔2011〕4號),加強自治管理,規范經營。
(1)完善內部機制。加強公司治理,嚴格實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三會一層”經營機制,組建由股東代表、高級管理層、資深業務員、外聘金融專家等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制定評審規則和程序,完善擔保業務評審機制,實施評審獎懲制度。
(2)強化“三級”管理。擔保公司除反擔保措施外,強化對所擔保企業實行貸前準入、貸中、貸后的跟蹤管理。充分挖掘渠道,廣泛收集信息,利用綜合性人才分析、處理信息,識別風險存在與否及可能性大小,及時采取措施,防范風險。
2. 擔保產品創新開發
擔保產品的創新不僅是為了做大業務,同時也是為了實現風險的有效控制。我市的多家擔保公司聯合市外知名擔保機構為發行“小企業集合債”提供擔保,累計超過5億元;海寧嘉豐擔保有限公司聯合嘉興銀行、保險公司推出了“保易貸”貸款擔保產品,對化解擔保風險作了有益的嘗試;在反擔保上還開發了倉單質押貸款反擔保”、“應收賬款質押反擔保”、“抵押物剩余價值反擔保”等業務。最近嘉興銀行、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在繼“保易貸”后又推出了“擔保保險業務試點”。這些擔保產品的創新為擔保公司在增信做大業務的同時,很好地實現了風險分擔。
三、關系型銀行與融資的激勵作用分析
2001年起,我國人民銀行陸續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目的在于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經驗證明,中小微企業是經濟活力與創新的根源,有助于利用閑置資金、減少資本呆賬、培養企業和管理人才、加快產業結構發展、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在國民生產總值、就業、外貿出口、稅收等各方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間接使社會安定、收入公平分配、城鄉均衡發展等社會政策目標得以實現。
但由于中小微企業規模有限,缺乏經審計的財務報表,抵押、擔保資產不足,信息不透明,導致籌集資金的途徑有限,很難在權益市場獲得融資。大部分中小微企業資本金匱乏,生產運營持續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短期流動性約束和長期投資不足成了制約發展的瓶頸。誕生不久的小企業往往在經營頭幾年由于資金緊缺提前進入衰退期,當遇到業績下滑,企業的現金狀況更加惡化,甚至遭受破產的威脅。
在關系型銀行融資過程中,企業可通過給予銀行一定的私人信息,讓銀行直接或者間接干預企業的決策或者行為,給予銀行一定的所有權等等方法,使銀行更傾向于提供資金。只要企業在關系貸款中取得的凈收益(即收益扣除在關系型銀行融資中承擔的成本)大于或者等于未通過關系貸款而取得的凈收益,不論在關系型銀行融資中企業付出的成本為多少,對企業而言都是有利的。使雙方達到雙贏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并為即使在凈收益與之前的收益相當或者略小,只有虧損在企業可承受的范圍內,該行為對企業而言也是有益的,因為,關系型銀行融資是長期貸款, 一旦與銀行保持這種長期的關系,即意味著該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有充足的現金流,對企業今后的發展壯大是很有利的。
四、關系型銀行融資的優勢分析
關系型銀行融資發生在對雙方良性關系的穩定預期下,銀行與企業之間通過建立隱性的重復的動態博弈,降低單方違約的道德風險。隱性契約下的持續借貸行為避免了對其他交易方的搜尋轉換成本和引入第三方監督、懲罰、強制執行的費用,并由雙方合作態度帶來對貸款合同重新談判成本的降低。對企業而言,受制于不確定性外部沖擊的企業利用重復談判在財務緊張期間尋求銀行額外投資,可以分散企業在各期間的環境風險;同時克服了流動性約束的掣肘,可獲得預期項目產出,還能借助與銀行深入合作,獲得信息渠道優勢,發現新的贏利機會,并且有條件進行資本密集型投資或長期投資;對于銀行而言,不同銀行在市場上為獲得貸款進行激烈競爭,通過關系型銀行融資方式,與客戶建立榮辱與共的聲譽,保持良好的客戶關系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的一個來源。內部銀行可以借助對企業賬戶信息的壟斷優勢,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充分利用其人力、資金、信息優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通過交叉銷售與借款企業發展更緊密的客戶關系。
五、結論
通過分析,認為關系型銀行融資能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的壓力。關系型銀行融資的建立,能使中小微企業和銀行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可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效地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使中小微企業可以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并可以獲得經營管理的幫助和全面的金融服務。對于現在的金融業而言,信息至關重要,銀行的存在與發展正式依托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在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如火如荼的發展進程中,盡管政府先后有《辦法》、《意見》等規范整頓政策以及市經信委配套措施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該行業,但近年個別城市融資性擔保機構增加太快、太多;同時部分機構自身經營、管理不規范,內控機制欠缺;行業監管基礎薄弱等因素,使得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還潛在較大的風險隱患,亟待解決。旨在呼吁進一步增強融資性擔保行業風險控制意識和出臺相關的細化措施,進一步健全該行業體系,有效促進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穩健發展,國家應配合以相應的金融法律及相關制度,加之相應的監督,使關系型銀行融資能在中國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友兵.中國融資性擔保行業分析.
[2]經濟新聞擔保機構亟待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貴州日報,2009-10-21.
[3]付明明.關系型貸款效率分析[D].2005.
篇2
關鍵詞:風電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一、引言
隨著我國能源供應趨緊、生態環境負荷日趨增強,傳統化石能源(尤其高度依賴于煤炭資源)將難以滿足未來電力產業發展的需求,新能源發電產業將成為我國電力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能源發電產業中,風力發電發展迅速,2014年全國風電產業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全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981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9637萬千瓦,創歷史新高。受此影響,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以金風、華銳等為代表的風電設備上市公司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據重大市場份額。但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風電設備及其相關制造企業也面臨著產品技術要求高、制造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經營不確定程度高、市場波動劇烈等風險。通常情況下,企業各方面的風險都會通過財務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研究風電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有利于提高企業風險意識,加強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控制,有助于我國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有關財務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財務風險的界定、財務風險的衡量與評價以及財務風險的控制等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比較多、比較成熟,且基本遵循普適性原則,即將微觀經濟中的許多單個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對其財務風險的來源、財務風險的評價與控制進行實證分析。羅曉光、劉飛虎(2012)在對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財務風險評價指標的權重,在此基礎上運用改進的功效系數法建立評價模型,對56家商業銀行2010年的財務風險狀況進行了評價①;李素紅、陳立文(2011)以2010年50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為基礎,構建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50家公司的財務風險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并依據聚類分析將其劃分為4個風險等級②;沈友娣、沈旺(2012)針對我國創業板的特征,構建了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實證研究,挖掘、識別和分辨了企業財務狀況在正常-異常-困境-破產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各種財務風險評價指標的統計特征值,并提出了改進我國創業板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有效性的可行途徑③。經過文獻梳理發現,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評價方法在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研究中有較廣泛應用。筆者以風電行業上市公司為基礎,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2014年各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狀況進行評價歸類,以期為我國風電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指導。
二、研究對象確立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是我國風電及設備制造相關上市公司,以風電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作為基礎數據進行綜合評價。根據各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規模收益、發展方向等要素,在滬深股市中選擇了25家規模較大、非ST的上市風電公司(表1)。2.指標體系構建。參考王珍(2011)碩士論文中財務指標的選取方式,依據可操作性、全面性、可比性及行業特殊性等準則,確定了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營運能力、現金流量、資本結構在內的六大類財務指標,具體包括凈資產收益率、資產凈利率、資產報酬率、流動比率、產權比率、應收賬款比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現金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資產負債率及負債權益比率等在內的15個財務比率(表2),以此指標體系對風電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各指標數據均來源于風電上市公司2014年度財務報告,分析過程均在SPSS內完成。
三、風電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綜合評價
(一)因子分析過程1.相關性檢驗。保證指標之間的獨立性是科學構建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之一。筆者選取的15個指標之間可能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有必要對這些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相關性分析,可以在相關性較高的指標中選取一個指標,剔除其他指標。經過SPSS的相關性分析,發現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的相關系數為0.9301,相關性較大,可剔除速動比率,保留流動比率;產權比率與資產負債率及負債權益比率兩個指標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979、0.9854,相關性較大,可保留資產負債率指標,剔除產權比率和負債權益比率兩個指標(詳細相關系數表從略),以剩余的12個財務風險指標進行因子分析。2.方差貢獻表。將12個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在SPSS中利用Bartlett球形檢驗和KMO檢驗法判斷指標是否適合做主成分分析,KMO度量值為0.699大于0.5,表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P值近似為0,小于0.05,具有較高的顯著性,表明指標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在SPSS中以特征值大于1為標準提取因子,并經過因子旋轉,得到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表3)及因子載荷矩陣。355均大于1,記為f1~f5,這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3.因子命名及解釋。為了更方便的解釋因子,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變換,得到旋轉后的(表4)。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轉法: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旋轉在6次迭代后收斂—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方便地解釋各因子的含義。因子f1在資產報酬率、凈資產增長率、銷售現金比率及現金流量比率上有較大載荷,反映公司的資產水平及現金流量,可命名為資金流量因子;因子f2在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上有較大載荷,反映公司的營運能力,可命名為營運能力因子;因子f3在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上有較大載荷,反映公司盈利和償債能力,可命名為盈利償債因子;因子f4在資產凈利率、營業收入增長率上有較大載荷,反映公司的營業收入水平,可命名為營業能力因子;因子f5在凈利潤增長率上有較大載荷,反映公司的成長能力,可命名為成長能力因子。4.計算因子得分。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得到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并以此矩陣生成各風電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表(表5)。
四、風電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策略
根據前文對風電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狀況的實證分析,針對我國風電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控制及預警提出以下對策。1.提高財務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公司管理層和相關投資者的風險管控意識,是風電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的基礎,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預判財務風險的來源及程度。2.提高投資決策執行效率。公司的投資決策過程包含著一定的投資風險,進而導致公司財務風險狀況的不確定性,應從健全公司投資決策制度、優化投資審批程序、調整投資結構等方面提高投資決策的執行效率。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引入獨立董事,參與公司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對于被獨立董事否決的投資決策,要重新進行風險評價。4.加強上市公司內部審計。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定期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和財務狀況進行檢查,做到事前、事中審計,使審計活動能夠規范運作。5.建立完善的公司財務預警系統。預警系統的建立應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實際,要能夠準確識別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潛在影響因素。6.提高財務管理透明度。要從企業內部入手,加強對資金的集中管理,建立財務信息管理系統,杜絕小金庫現象,提高資金的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羅曉光,劉飛虎.基于功效系數法的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評價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2(5)
[2]李素紅,陳立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價[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6)
[3]沈友娣,沈旺.我國創業板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有效性[J].技術經濟,2012(7)
[4]王珍.房地產企業財務風險分析與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3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國外在信貸風險評估方法上創新、應用及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結合內部評級的國際經驗,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方式、控制手段和管理框架上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內部評級體系的一系列措施,以期為我國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信用評級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一)財務指標變量預測企業經營危機的起源最早運用單一財務指標變量預測企業經營危機的研究,始于1930年代的Smith&Winker(1930、1935)。Fitzpatrick(1932)進行單變量破產預測研究,選擇了19家公司作為樣本,運用單個財務比率指標將樣本劃分為破產和非破產兩組,發現判別能力最高的是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兩個比率。1966年由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沿著該思路繼續研究。Beaver(1966)應用統計方法研究1954~1964年期間的79家失敗企業,并以單變量分析法建立財務危機預測模型。發現有些財務比率在兩組公司間確有顯著不同,其中“現金流量,負債總額”是預測經營失敗的最佳指標,其次為“資產負債率”以及“資產報酬率”。筆者認為,Beaver用單一的財務指標變量來判別企業的違約概率這樣的復雜層面分類存在問題,因為企業違約概率的影響因素是多層面,僅用一個指標來判斷未免偏頗。
(二)多元線性判別分析模型典型的代表是美國的愛德華·阿爾特曼博士(Edward Airman)著名的Z-score模型和ZETA信用風險模型。多元線性判別分析模型是研究對象所屬類別進行判別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是從若干表明觀測對象特征的變量值(財務比率)中篩選出能提供較多信息的變量并建立判別函數,使推導出的判別函數對觀測樣本分類時的錯判率最小。Airman(1968)是率先將多變量分析用于預測財務困境公司,提出了著名的z一8COle模型。其過程包括各種可選函數(包括每個自由變量的相對貢獻的判決)的統計顯著性的觀測;相關變量的相關關系評價;各種變量組合預測精度的觀測;專家的意見。作者早在1968年對美國破產和非破產生產企業進行觀察,采用了22個財務比率經過數理統計篩選建立了著名的5變量Z-score模型,最后選出了最具解釋力的5個財務指標,分別是營運資金/總負債、保留利潤/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總資產、權益市價/總負債、銷售收入/總資產財務比率。根據比率對借款還本付息的影響程度確定變量權重,最后將每一個比率乘以相應權重后相加,最后結合成一個線性模型,被定名為z-score模型。1977年Altman對此模型進行了修正和擴展,建立了ZETA信用風險模型,模型變量由5個變為7個。對于此種不同期間導致模型的差異,Altman認為是由于企業環境的改變而需要使用不同的財務變量,且財務預警模型也可能因使用不同期間的財務報表而有差異。
(三)多元回歸模型來判別企業違約的代表Horrigan(1966)使用多元回歸模型預測Moody與S&P的評級,對各個不同的等級賦予主觀數值,如Aaa為9,A a為8,最低為c,數值為1,依次類推,最后的回歸模型包括總資產、債券順位、營運資金,營運收入、凈值,負債,凈值周轉率與凈利率等。其預測的正確率對Moody為58%,S&P為52%。其次West也使用多元回歸模型,利用其預測Moody與S&P的投資級債信評級,將Fisher(1959)用以估計風險溢價的自變量建立一個多元回歸模型,針對Moody評級在B級以上的公司建立等級決定模型,其變數包括9年的獲利變異性、償債期間、負債權益比率與在外流通的債券總額等,正確率為62%。相對前述的危機預測,兩者的準確率均不高,原因之一是前述的預測只有兩類,非高即低,債券等級預測卻可能多達9個等級,在其他條件固定下預測正確率下降屬必然。
(四)神經網絡分析法對財務危機進行預測雖然神經網絡的理論可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但在信用風險分析中的應用還是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神經網絡是從神經心理學和認識科學研究成果出發,應用數學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并行分布模式處理系統,具有高度并行計算能力、自學能力和容錯能力。神經網絡的結構是由一個輸入層、若干個中間隱含層和輸出層組成。國外研究者如Altman,Marco和Varetto(1995),對意大利公司財務危機預測中應用了神經網絡分析法。Coats,Pant(1993)采用神經網絡分析法分別對美國公司和銀行財務危機進行了預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神經網絡的最大缺點是其工作的隨機性較強。因為要得到一個較好的神經網絡結構,需要人為地去調試,非常耗費人力與時間,因此應用受到了限制。Altman(1995)在對神經網絡法和判別分析法的比較研究中得出結論:神經網絡分析方法在信用風險識別和預測中的應用,并沒有實質性的優于線性判別模型。但神經網絡作為一門嶄新的信息處理科學仍然吸引著眾多領域的研究者。
(五)財務因素的可量化性、數據的可獲得性使其在傳統的信用評估研究中受到廣泛的關注由于財務因素在銀行信用評估分析中存在滯后性、灰色性(財務報表披露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帶有不完整性,甚至虛假性)和短期性等諸多弊端,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非財務因素上。認為借款企業不是處于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必然還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認為非財務因素是未來貸款風險的預警信號,因此,同時結合財務因素和非財務因素比僅用其中任一因素在違約率預測上更為精確。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2001)要求銀行不僅要考慮定量因素,還要考慮定性因素。《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于2004年正式公布,其推廣實施將對全球銀行業的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新協議對銀行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了風險計量的精確性、敏感性和標準化,突出了內部評級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IRB)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巴塞爾委員會主席卡如納所說,內部評級法作為新資本協議的核心技術,代表著未來銀行業風險管理和資本監管的發展方向。內部評級系統所提供的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預期損失(EL)以及非預期損失(UL)等關鍵指標,在授信審批、貸款定價、限額管理、風險預警等信貸管理流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決策支持作用。同時,該系統的計量分析結果也是制定信貸政策、計提準備金、分配經濟資本以及實施RAROC管理的重要基礎。
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評級中的問題分析
(一)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的組成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使用的評級指標體系中選擇的各項指標大多是通過內部從事信貸管理的專家確定的,屬于專家意見法,缺乏對于各項指標能否靈敏反映借款企業違約率、企業信用水平的定量化研究。此外,科學的評級指標體系應該能夠全面而不冗余、重復的反映評級對象的風險信息,僅通過專家意見法確定的評級指標體系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二)信用評級指標權重缺乏科學性目前評級方法中主要依靠專家的經驗,即專家對各項指標相對重要性的認識,確定指標的各自權重,通過主觀意見確定權重形成的評級辦法在科學性與客觀性方面都存在問題,影響了評級結果的準確性,因此科學合理的確定評級指標權重,提高評級結果的準確性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國內信用評級方法存在缺陷國內學者和專業人士提出的貸款信用評級方法主要包括信用評分法,綜合評判法,判別分析法和神經網絡預測法等,這些方法存在的主要缺陷:一是評級指標和權重的確定缺乏客觀依據,基本依靠專家意見法確定,主觀性較強,某些研究雖然應用了數理統計方法,但存在不能很好的解決反映風險有關信息重疊與遺漏矛盾等方面的向題;二是模型只能對是否違約進行判斷,不能給出貸款違約概率等信息;三是由于模型不能給出貸款違約概率等信息,難以指導信貸定價等控制信用風險的工作;四是神經網絡方法存在的黑箱性、過分擬合不穩定性、隨機性,可能實現局部最優而非全局最優,因此這種方法的應用性受到不少人特別是實務界的懷疑。
(四)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信用風險防范和控制手段在信用風險防范和控制手段上,我國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分產品、分部門、分客戶的核算機制和以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為中心的定價體系。貸款審查通常是以定性分析為主,缺少市場細分,盲目吸納大型客戶,沒有清晰的市場風險、行業風險和地區風險控制的政策目標。在信用風險發生后又急于抽回貸款,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容易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和銀行不良貸款的積累。另外,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問題較多,整體上難以達到國際上認可的技術和管理標準。健全的風險管理框架是實現全面風險管理的前提。國外銀行通過引進內部評級制度,對信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分類,并由風險管理委員會等專職機構來統籌信用風險管理政策的執行和協調。而國內銀行此方面管理職責分散,缺乏專門的管理部門,而且不同類型的風險由不同的部門負責。這種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銀行系統缺乏統一的風險管理戰略和政策,高層管理者更是無法清楚了解銀行面臨的整體風險狀況。同時,分散管理還使得有些信用風險因無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狀態。另外,我國商業銀行現行的組織管理結構為典型的“金字塔”式結構,在實踐中存在管理層次多、決策滯后、風險集中、成本過高等問題,縱向過長的鏈條加上商業銀行過大的規模使得信息傳遞和決策渠道存在過多環節,極易形成銀行內部委托鏈條上的信息不對稱,難以有效防范信用風險的發生。
三、國有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構建的整體思路和方法步驟
篇4
關鍵詞:風險分類;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客體風險;風險管理
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商業銀行需要對其面臨風險的來源、性質、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認識。其中,對各種風險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可以將零散的各種風險聯系起來,認識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種恰當的分類可以充分認識風險的特質,以便對各種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同對風險的認識一樣,風險的分類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風險分類標準的不斷更新,這種更新是由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對風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決定的。有別于傳統的風險分類,本文提出一種新的風險分類框架,并在這個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一、一種新的風險分類框架
商業銀行風險的成因一方面來自所處的客觀經濟環境,另一方面來自于商業銀行的主觀因素以及與銀行發生業務關系的企業和公眾的客觀因素。因此,按照引發銀行風險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銀行風險劃分為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和客體風險。
(一)環境風險
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客觀經濟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國家經濟金融政策風險、經濟體制風險、貨幣風險、行政干預風險、金融法律法規風險、利率風險、國際收支風險、社會信用環境風險和銀行間競爭風險等。
(二)主體風險
主體風險是指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自身在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它主要包括資本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
(三)客體風險
商業銀行的客體風險是指由于公眾對銀行的信心以及與商業銀行有直接業務聯系的企業、部門或個人由于自身的風險而給銀行帶來的不可避免的風險。它主要包括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借款企業的經營效益、借款企業所處行業風險、借款人保證風險、借款企業資本狀況風險和借款企業所處行業的景氣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風險分類框架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
新的風險分類為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的風險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使我們能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現狀。
(一)環境風險管理現狀
1.宏觀經濟環境。宏觀經濟環境不斷反映著經濟周期的特定發展階段,不斷影響各種企業的經營環境。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有著下面的特點: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國際經濟的影響,在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過程中,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開始影響本國經濟,中國經濟將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周期的影響,包括國際金融市場。加入WTO五年過渡期很快就要過去,國際金融機構將大舉進入我國市場,金融風險的產生條件、形成機理和表現特征將更加復雜,有可能由內生轉變為一種內外互動條件下的高成長性風險。
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產權制度、企業經營體制都在發生著深刻變革,企業生命周期、發展前景中不確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場調節功能還不充分,經濟發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較突出,國民經濟結構的不科學、不合理,部分行業發展不規范、不健康,投資的快速增長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并行發展。從2003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鋼鐵、水泥、鋁業、房地產行業的明顯過熱,其中銀行貸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投資過熱常常伴隨著信貸過熱,而一旦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大量的信貸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資產。
在信用環境方面,由于我國產權制度改革和建設起步不久,市場信譽機制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法制環境還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社會上坑蒙拐騙、失信賴賬的現象時有發生,金融詐騙、借款人逃債現象屢有發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對稱,商業銀行很難審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實信用水平,這往往導致了商業銀行缺乏以自主風險分析為基礎的“從眾”行為:從政府項目貸款、上市公司融資、房地產金融到支持民營經濟,乃至居民消費貸款,都體現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終由于屢屢發生的借款人逃廢債務問題,使得銀行迅速膨脹起來的資產轉化為不良資產。
2.金融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所處的金融市場可以說是最直接影響銀行的環境,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可以有效化解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追趕型經濟”的特點,其目標是經濟高速、穩定增長和產業結構高級化,背景是市場機制不健全和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選擇銀行主導型而不是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制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之后卻隱含著金融市場的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在我國,首先,金融市場發展嚴重不均衡,間接融資比例過高,融資結構過于單一;直接融資的發展速度一直較慢,與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始終不相稱。其中,股權融資曾在2000年時達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個融資總額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而在間接融資中的銀行貸款卻一直在大規模高速擴張。影響金融穩定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整個社會融資結構過分依賴銀行。2001、2002、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貸款的比重分別為75.9%、80.2%和81%,2004年超過90%,遠高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間接融資只占40%以下的比率。這種融資結構使得企業融資嚴重依賴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而原本可以通過直接融資領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風險卻過度向商業銀行集中。
其次,我國的金融市場缺乏獨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使得社會信用環境沒有得到制度上的凈化,信用風險向商業銀行過度積累及風險管理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商業銀行自身對風險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來控制全社會90%以上的信用風險,對銀行來說應是勉為其難的。隨著經濟發展轉軌過程的加快,商業銀行所面臨信用風險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也不斷加大。
(二)主體風險管理現狀
主體風險來自于商業銀行自身組織結構缺陷、運營機制的不科學、管理的失誤乃至企業文化存在的問題。操作風險就是典型的由于內部管理失誤造成的主體風險。自從1994年銀行商業化以來,一直到現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建立健全一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化解由于自身問題所造成的風險。
篇5
關鍵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建議
一、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與定價機制
截至2012年末,全國銀行存續理財產品3.1萬只,資金余額6.7萬億元,同比增長64.4%,比同期各項存款增速高50.3個百分點。2012年全年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35828款,較2011年增長48.41%,新發行規模突破30萬億元大關,較2011年增長78.69%。2013年一季度,理財產品發行近9000款,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目前,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擬投資標的收益率扣除銷售管理費率、產品托管費率以及投資管理費率的差額,即預期收益率=資產投資收益率-理財銷售管理費-托管費率-其他相關費用。據商業銀行反映,保本型、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在定價機制上沒有根本的區別,而與配置資產的關系更為密切。在資產配置上,一般分為資產池配置和單一資產配置,單一資產配置包括債券型資產配置和掛鉤資產配置。因而,其定價模式大致有三種:
(一)資產池配置型理財產品定價機制。在理財產品發展初期,部分銀行從自營業務中分撥出部分優質資產,作為發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部分銀行滾動發售多期理財產品,以短期理財購置長期資產,逐步滾動形成了資產池。由于經過長期積累,且品種多樣,池中資產的質量相對優良,以此為支持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具有較高保障,因而其定價機制較為靈活。通常情況下,這類理財產品的定價以體現本行的同業競爭能力為目標,綜合考慮區域市場情況、流動性狀況、資產可得性因素、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等因素后,確定具有較高競爭力的預期收益率。
(二)債券資產配置型理財產品定價機制。單一資產配置型理財產品投資方式主要包括債券型理財產品和結構性理財產品,其定價機制也有所差別。債券型理財產品投資方向主要為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交易的國債、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各類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如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可轉債(含可轉換債券、分離交易可轉換債券)、銀行存款(含通知存款、協議存款)、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債券逆回購等,具有較明確的收益區間。這類理財產品定價關注的主要因素為:一是擬配置資產近期收益水平。銀行在分析資金形勢、利率走勢的基礎上,強化對整體投資品種和投資策略方式的管理,掌握較為準確的資產端收益區間。二是基準期限理財產品收益水平。根據存量理財產品的期限分布特征和久期,確定理財產品的基準期限。比如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占比較大,且久期也在3個月左右,則其收益率可確定為基準期限預期收益水平。三是根據基準期限理財收益水平,參考其他銀行情況,確定不同期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三)結構性理財產品定價機制。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利率掛鉤理財、匯率掛鉤理財,股票掛鉤理財、大宗商品掛鉤理財等,掛鉤資產多種多樣,其特征是配置資產價格波動大,沒有明確的最終收益率,銀行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平衡風險與收益。為說明其定價機制,僅以最簡單的內含歐式看漲期權的保本理財產品為例,其他類型理財產品無外乎在掛鉤金融資產的基礎上,進行多重期權保值或套期,核心定價機制基本相同。在操作上,這種理財產品被分解為零息債券與歐式期權兩部分。其定價機制為:當理財計劃終止時,如果掛鉤資產的期末價格高于約定價格,則產生正理財收益率;如果期末價格小于約定價格,則理財收益率為零。約定價格在掛鉤資產期初價格的基礎上,包含了期權費、手續費及銀行合理收益。
二、銀行理財業務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理財業務順應了居民獲取較高回報率的投資需求。居民作為需求方,獲取最大的投資收益率是參與投資活動的動因。當國民財富積聚到一定程度后,居民財產性收入將呈現出較快增長、家庭收入來源多元化的基本特征。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還沒有完全實現,存款利率仍然實行管制,不能根據物價變化而靈活調整,在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產生了實際利率為負的現象。除了實際利率為負的原因,可供選擇的風險低、收益性高的投資渠道較少也是存款轉向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理財業務開辟了社會正規信貸渠道外的融資通道。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企業資金需求仍較為旺盛。市場的融資主體,主要來源于宏觀調控方向轉變背景下重點調控行業,即房地產與地方投融資平臺以及長年被融資難題困擾的中小微企業。2010年后,地產調控和融資平臺清理使二者均出現資金鏈緊張,被迫尋求外部融資。而眾所周知,中小企業如今在經濟活動中所占比重超過了國企。但相關數據顯示,它們僅能獲得官方融資的30%-40%,因此,不得不在正規渠道貸款之付出更高代價來獲得資金。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通過與信托、券商等機構合作,再把募集來的資金以更高的收益投向資金需求方。
(三)理財業務形成了銀行規避監管和調控的內生動力。從近年來理財產品表外化、短期化的趨勢看,發售理財產品已成為規避監管的一種重要手段。理財業務將銀行表內資產業務轉移至表外,不僅可以改變銀行的風險資產構成,進而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滿足監管要求,而且信貸類理財業務將資金先轉移至表外再放貸,也規避了信貸規模調控政策達到增加信貸投放的目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信貸規模規避主要是通過信貸類理財產品來完成。
三、理財產品形成的風險和影響
(一)理財業務資產期限錯配帶來流動性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后,M2的持續快速增長造成了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寬松的預期。大量的銀行、信托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紛紛采取如發行理財產品借短期投資長期和杠桿投資的策略,投資房地產、地方債、民間借貸等,來賺取超額利潤,金融創新和表外業務的發展也為銀行參與這一類高風險投資創造了便利,銀行的理財產品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布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成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
理財產品的短期負債與長期投資的期限錯配,使得商業銀行需要不時的在貨幣市場籌措資金來償還投資者,甚至可能出現發行新理財產品來滿足到期理財產品資金需求的現象,只要安排好到期資金計劃,通過循環的交易,就可以賺取高額利潤。在經濟繁榮情況下,期限錯配的負面影響會被掩飾起來;而經濟處于下行趨勢時,錯配就會放大銀行經營風險,一些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要維系理財產品資金鏈循環,就不得不格外倚重銀行間市場資金拆借,以調劑頭寸不足。缺乏長期穩定的負債來源,銀行必須尋找更多且更穩定的短期資金來支撐中長期貸款,這不僅存在困難,也使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加大。由于理財產品屬于表外業務,并不納入表內業務核算,表面上看銀行的資金充裕,經營穩健,一旦出現流行性問題,理財產品的違約或虧損就會直接侵蝕銀行的利潤,造成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困難。2013年6月中下旬,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飆升導致市場流動性趨緊的風波主就是前期杠桿率較高的金融機構所引發。
(二)理財業務引發資金空轉,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今年以來,貸款投放量和社會融資規模都出現顯著增長,5月份我國M2存量達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5.8%,人民幣存款余額逼近百萬億元大關,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達到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2萬億元,但是經濟反而不溫不火,體現出實體經濟明顯缺血的狀況。這表明相當數量的資金在金融機構間打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資金“空轉”的表現之一,是銀行理財規模迅速增長。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產生了大量的表外業務,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發行理財等,既躲避了存貸比等指標的觸線,又能實現規模的擴張。因為實體經濟不振,企業再投資需求下降,融得的資金進入到貨幣市場或者股市等金融市場,甚至還有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項目,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原本是從金融業到制造業的信貸業務,在通過一系列加杠桿的金融運作后,變味為從金融業到金融業的資金業務;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游戲,這樣的結果造成了資金價格越來越高,制造業領域融資越來越困難,制約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進行。
(三)理財業務給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
1. 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理財產品一般有3天募集期,這期間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從居民的儲蓄存款或者企業的定期存款轉化為活期存款,理財產品成立時活期存款則轉化為委托投資基金,導致銀行存款減少,理財產品到期時這部分資金又轉化為活期存款。從貨幣流動性層次來看,理財產品的大量發行減少了銀行的儲蓄存款或定期存款,也使銀行的活期存款規模出現大幅波動。顯然,理財產品的發行減少了M2,同時加大了對M1的監測難度,這些都給傳統的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和流動性研判帶來一些影響。
2. 降低貨幣政策工具實施的有效性。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吸收的資金多由存款轉化而來。一方面,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大規模發行減少了傳統的銀行存款的規模,縮小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削弱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對資金的凍結效果,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效力,極端情況下,如果銀行存款全部轉化為理財資金,存款準備金制度就失去了意義。
3. 掩蓋銀行信貸真實投向,規避央行對信貸規模的窗口指導。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盡管銀行信貸規模受到央行的控制,但部分企業還是可以通過銀行信托理財產品渠道獲得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對貨幣政策調控目標造成了沖擊:信托公司所發放的信托貸款不屬于傳統意義上一般貸款的范疇,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中央政府提出新增貸款的調控目標,以至于我們通常統計和觀察到的信貸數量小于實際進入宏觀經濟的資金,使得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大打折扣。此外,信托貸款的隱蔽性也“打亂”了宏觀調控中的信貸投放節奏,直接影響調控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對貨幣信貸真實投向造成了影響。除了總量目標外,商業銀行轉讓過剩或受限行業的信貸資產,還可能掩蓋銀行信貸投向的真實結構,不利于引導信貸結構的優化。
4. 對貨幣政策的價格工具利率產生影響。通脹時期,存款理財化加劇了儲蓄搬家現象,理財產品期限的多樣化以及收益率的形成,對利率市場化都有比較積極的影響。一方面,目前的信貸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幾近貸款利率,遠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存款在期限和收益率檔次上更具靈活性,對存款具有較強的替代性,突破了存款利率管制的上限,同時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以為存款利率定價提供參考,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利率市場化;另一方面,各家銀行理財產品利率相互攀比,使貨幣供給層次結構和流通速度均發生變化,有利于銀行業的戰略轉型。
四、相關建議
(一)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快金融改革。當前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矛盾,既有金融機構過度追求短期利潤的因素,更是體制機制問題的積累,因此,要更有效盤活存量,就需要從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入手。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切實實現利率市場化定價,使利率真正反映資金的成本,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調控效果,讓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扭轉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錯配矛盾。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轉型,加快直接融資的發展,培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金融市場和產品,以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分流影子銀行的融資需求。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銀行理財業務要健康發展,必須擺脫存貸業務工具的陰影,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幫助客戶調整資產配置結構,適時為客戶提供風險預警服務,以豐富銀行理財服務的內涵,提升服務品質。
(二)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首先,做好對資產負債流動性的預測和分析,通過對流動性供給和需求的變化情況預測和分析,完成對潛在流動性的衡量。其次,建立流動性風險的預警系統,包括預測風險警情、確定風險警況、探尋風險警源。再次,建立定期的流動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動性需求分析、流動性來源分析和流動性儲備設計,同時還應當建立流動性風險處置預案,提高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三)改善理財產品的資產負債結構。通過設置資產準入標準、各類資產限額、資產負債錯配缺口限額、資產負債久期缺口限額、確保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率,將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銀行理財資產池要做到“一對一”,并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業務的規范化運營有助于降低整個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促進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
(四)構建理財產品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嚴格規范理財產品宣傳行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積極主動的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要增加產品透明度,把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都要明示給消費者。
參考文獻:
[1]陸暢:影子銀行對銀行經營的影響及風險分析 時代金融 2012.01
[2]王增武:影子銀行體系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為例 中國金融 2010.23
篇6
當前,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業改制正在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規劃的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推進。2011年3月1日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副書記、副署長蔣建國在中央外宣辦舉行的新聞會上指出,全國10多萬家國有印刷復制單位、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全部轉企改制;581家圖書出版單位中,除少數擬保留公益性和軍隊系統的出版單位外,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轉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和注冊為企業法人。對于剛剛或正在轉企改制的新聞出版單位而言,除了繼續發揮新聞出版業宣傳導向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的之外,應該說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如何按照現代企業的經營規則進行摸索,實現“生存”與“溫飽”是大多數單位面臨的重要問題。企業的啟動和發展必須靠足夠的資金來解決,資本的力量正在悄然改變中國新聞出版版圖,截止2010年10月28日,新聞出版系統目前已經有42家上市企業,全國新聞出版集團收入和資產規模排名分析中靠前的企業中多為資本市場上熱門的公司。新聞出版總署高度重視行業投融資工作,明確指出要在國家政策允許條件下,充分利用發行企業債券,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上市融資等多種渠道為企業融資,通過開展與國內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加強建立和發展中小新聞出版企業信用擔保機制,積極引導非公有資本包括外資有序進入政策許可的新聞出版領域,允許投資人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作價出資組建新聞出版企業,為產業發展爭取良好的融資環境。當前,加強對我國新聞出版企業自身特點的研究和對風險投資作用于新聞出版企業發展機制的研究,風險投資業自身與新聞出版企業的需要相配才是更重要的。
一、改制后新聞出版企業風險投資的環境及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出版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整體規模大、覆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中國特色新聞出版產業體系。目前,中國國內的傳媒產業總產值已經達到10600多億人民幣,相當于1500億美元,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很大差距。我國日報出版規模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圖書品牌和銷售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刷服務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三,生產規模和生產總量都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出版大國。媒體數量的增加固然可視為新聞業的長足進步,但這并不意味著媒介市場也相應發展。就我國的情況看見,媒體數量過快增長已形成媒介市場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媒體整體效益下滑。媒介數量過度膨脹,結構小、亂、散,規模效益低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轉企改制后大多數新聞出版企業都存在以下的一些困難:(1)作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人才梯隊建設受市場經濟沖擊嚴重,無法正常實現新老員工的傳、幫、帶,原國有新聞出版行業成為優秀人才就業的墊腳石和跳板;(2)原財政劃撥資金大幅減少,資金缺乏導致作者資源流失、錯過優秀選題;(3)計劃體制下的銷售包辦模式,影響了轉制后企業對市場的適應和開拓能力;(4)由于提前轉企并實現資源整合的“大傳媒集團”在綜合實力上強于中小型或地方新聞出版企業,這些行業巨無霸開始蠶食原屬地方或行業、部門新聞出版企業的市場份額;(5)內部職能部門一例如電子雜志部、市場部等缺失。
二、改制后新聞出版企業風險投資的意義及作用
1.風險投資與改制中新聞出版單位的匹配性
由于中國人傳統儲蓄觀念的影響,改制中的新聞出版單位更多將資金需求訴諸于銀行,但就風險投資與銀行貸款相比較,風險投資似乎比銀行貸款與改制中的新聞出版單位更具匹配性。首先從對風險的駕馭性來說,銀行貸款講安全性,回避風險,而風險投資卻偏好高風險項目,追逐高風險后隱藏的高收益,意在管理風險,駕駑風險;其次,銀行貸款以流動性為本,而風險投資卻以不流動性為特點,在相對不流動中尋求增長;第三,銀行貸款關注企業的現狀、企業目前的資金周轉和償還能力,而風險投資放眼未來的收益和高成長性;第四,銀行貸款考核的是實物指標,而風險投資考核的是被投資企業的管理隊伍是否具有管理水平和創業精神,考核的是高科技的未來市場;銀行貸款需要抵押、擔保,它一般投向成長和成熟階段的企業,而風險投資不要抵押,不要擔保,它投資到新興的、有高速成長性的企業和項目。風險投資是一種長期的(平均投資期為5―7年)流動性差的權益資本。一般情況下,投資者不會將風險資本一次全部投入風險企業,而是隨著企業的成長不斷地分期分批地注入資金。綜上所述,風險投資所具有的高風險駕馭性、資金的相對不流動性、放眼高收益與高成長性、非實物指標考核性及非抵押投資性等特征與新聞出版單位的目前的現狀與特征較為匹配。
2.風險投資對新聞出版企業的促進作用
(1)借助外部第三方機構對企業價值的客觀評估,有利于新聞出版企業吸納更多的資金。
按照風險投資者對目標投資企業的常規收購程序,首先對目標企業提供的書面資料進行初步評審,其次在社會層面對企業的價值和信譽進行初步評估,通過以上初步評估和合作方案要點討論之后,投資人會派出獨立的、權威的第三方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審計評估師事務所對目標企業分別進行歷史財務審計、法律經營業務評審、目標企業資產評估。同時對目標企業的主要客戶、主要供貨商、前10名股東、管理層、進行訪談。在第三方機構進入企業時,會對企業的全體成員發出明確的信號,該企業在風險投資人和外部資本眼中是具有相當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股東股權的價值、優秀管理團隊的價值、產品的品牌價值、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等。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風險投資機構,在對目標企業將來的資本機構中,多會考慮引進銀行貸款,目的是利用低成本的錢,為股東換取更多的回報。資本進入目標企業在側面對銀行起到了擔保和初步評估作用,銀行也愿意增加貸款。同時借助第三方機構廣闊的服務客戶平臺,品牌好、團隊專業性強、有前景的目標企業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在對投資人的討價還價過程中提高股權溢價能力。所以在風險投資進入目標企業初期,會起到資本“放大器”和“宣傳員”的雙重作用。
(2)橫向比較促進新聞出版企業自身管理結構的調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風險投資前期的盡職調查過程也是目標企業自身整理歷史資料、梳理運營模式,自查自糾的過程。最初新聞出版單位僅將工作停留在資料匯總層面,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投資人會要求目標企業闡述現有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目標市
場細分、人才梯隊培養、員工績效考核及配套激勵制度、現有失敗的投資案例等深層次問題,并會對上述問題的待解決方法和已經實施的方案進行匯總,以單純的市場盈利為出發點提出評估意見。這些意見在綜合了目前國際或國內按企業化運作的新聞傳媒企業或相關企業最值得思考、最具有前瞻新、最成功實施的案例和高度濃縮的觀點后,已經成為一本權威的針對目標新聞出版企業的運營管理的教科書。另一方面在與風投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原新聞出版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開拓思路、拓寬視野,吸取先進的管理知識,彌補專業結構的欠缺。
(3)有利于新聞出版企業縱向市場資源的整合和開拓。
21世紀公認的企業發展模式有:對向上下游企業實施擴展兼并,或對本行業做大做深做強。風險投資者最擅長的是以資本為線對不同的資源進行整合,對于新聞出版行業,借助互聯網技術發展電子雜志、網絡報刊,為讀者打造個性化新聞閱讀平臺,為高端人群實施定做式新聞,登錄iPad軟體世界等運營發展模式,可借助風險投資機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實現從資本到技術的“縫隙對接”。另一方面,風險投資機構在林業、造紙企業的投資可能會降低企業的印刷成本,在專業性科研院所設立的研究發展基金可以解決學術出版物的稿源,投資的其他企業的高管和員工則為新聞出版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試驗取樣分析平臺,幫助企業拓寬市場銷售渠道,打通供應銷售一條鏈。
三、新聞出版企業風險投資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對投資企業管理深度不同風險投資分為財務型和企業型。財務型的風險投資主要追求較為純粹的投資回報,而企業型的風險投資則要求的是在得到投資回報的同時也要對自身企業主營業務創造利益,他們往往通過積極參與公司經營決策和日常管理的手段來實現。
1.組織機構:有限合伙企業與有限責任公司
我國目前風險投資進入現有的經營實體多采用兩種形式:有限合伙制或公司制,主要采用何種方式主要取決于合作雙方的價值取向和對公司日常運營的控制要求。
公司制是指風險投資機構以股東身份入資現有的新聞出版公司和與新聞出版公司組建新的有限責任公司,雙方通過協商確定新公司的“三會”和管理層權限和人選,作為股東的風險投資機構會對未來退出時點的企業價值評估、股權轉讓、紅利分配等核心問題作出明確的約定,風險投資機構往往會對要求對總經理、財務經理的任命權,對企業預算、日常支出的審批權,對原新聞出版單位承擔的收入所得的考核權等。
有限合伙是指在合伙組織中至少有一方普通合伙人并且至少有一方為有限合伙人,有限合伙人不參與合伙的經營管理事務,只以出資額參與合伙收益的分配和風險負擔,也僅以出資額為限對合伙的債務負責。普通合伙人對合伙組織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一般地,普通合伙人是資金管理者,而有限合伙人則是主要投資者。2006年8月27日,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新增“有限合伙企業”一章,將合伙人的范圍擴大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并明確規定法人可以參與合伙。這樣的合伙,可以消除大多數投資人對投資失敗后債務承擔的顧慮,從而吸納更多的資金。隨著新修訂的《合伙企業法》的實行,有限合伙制在我國也得到了確認。但是有限合伙制規定由普通合伙人行使管理決策權并以協議的方式來約束基金管理者,很防范基金管理者濫用權利。也出現對基金管理者的人身信用狀況不了解的情況。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風險投資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著檸檬市場,因此普通合伙人有可能利用這個市場,損害有限合伙人的利益。根據“莫里斯一霍姆斯特條件”,在有限合伙制中,普通合伙人的收入由管理費和投資收益的一定百分比兩部分構成。普通合伙人可以有占基金總額2%左右的資金作為他們的管理費用,還可以獲得所實現利潤的約20%作為報酬,在合伙協議中設置對普通合伙人的約束條款,建立市場對普通合伙人的聲譽約束機制。通過建立與管理掛鉤的報酬機制,從而對普通合伙人進行控制。
對于新聞出版行業而言,由于特殊的政治性和專業技術性,參與和吸引外界投資的機會較少,合作雙方需要較長的了解和溝通時間,鑒于此種情況,投資者可考慮作為合伙企業的有限合伙人,原新聞出版單位作為普通合伙人,這種模式有利于體現兩家的優勢一原新聞出版單位在組稿、校對、排版、發行等常規工作方面的專業性;也有利于投資人整合外部資源,拓寬上下游市場。
2.企業評估:核心競爭力一無形資產的財務評估
作為雙方合作的基礎,基于新聞出版企業現狀實施財務評估而形成的財務審計報告是投資人對企業價值的初始數據化印象,也是后續雙方談判“博弈”的重要憑據。以智力成本投入為主的新聞出版機構在財務評估過程中將企業品牌的核心體現“社名”、“社徽”、“管理團隊”、“業內知名度、影響力和公信力”四大指標,以“無形資產”科目作價計入財務報告中。現代企業真實價值應通過人、財、物三個指標對企業的三方面能力進行綜合考量一一盈利能力、續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大多數新聞出版企業在企業人力資本(人)、與主管部門協調溝通(人)、特定市場占有率(物)、公眾及讀者對本刊物公信力(物)、政治和經濟風險因素對價(抗風險能力)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在評估過程中,容易被主觀忽視或抹殺。原因是無法在財務報告中以數字化形式體現,或在評估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現以出版社的“社名”和“社徽”兩項最重要的無形資產為例說明
出版社的社名(即出版社的商號),是出版社在從事出版活動時區別于他人的最顯見最重要標志,社名更是出版社商譽的載體。社名權是出版社對自己使用或注冊的區別性標志依法享有的專用權。這與名稱權有所不同,是兼有人格權與財產權內容的復合權。社名權的法律意義在于:在他人使用相同或類似名稱時,權利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使用;在他人非法侵權而造成損失時,權利人可以要求其賠償損失。
社標(即出版社的商標),是出版社用來區別自己與其他出版者的產品的一種標記。社標權是社標所有人依法對其社標享有的專有使用權。在我國,《商標法》保護的主要是注冊商標,商標權實際上是注冊商標專用權。但是,目前我國的出版社大多都沒有將其社標進行注冊,屬于未注冊商標。對于未注冊商標,除馳名商標依《巴黎公約》的規定受法律特別保護外,其商標使用人不享有法律賦予的專有使用權。因此,對于未注冊的社標,其使用人并不享有社標專用權。在進行體制改革后,各出版社應積極進行社標注冊,防止他人未經許可使用與其社標相同或相近的社標。當然,當未注冊社標遭受侵權時,其所有人可以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目前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多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市場法對資產進行評估,其中對“社名”和“社標”無形資產,多采用收益法和市場法進行綜合評估,作為持有人,新聞出版機構應注意以下要點:(1)目前新聞出版企業的主要收益來源是廣告,但在評估社名和社標等無形資產對廣告收益的正
面作用時,應客觀的評估“社名”和“設標”能否給廣告投入者帶來超額的經濟收益以及帶來多少超額收益,相比較在同地域、同行業、同發行量刊物廣告投入產出比,該地區的平均廣告投入產出比等因素后,才能對它的無形資產價值作出比較接近實際的估價。(2)比較已有的“社名”、“社徽”在前次評估和交易過程中,對應的評估條件,即需要比較前次和本次評估的采樣該數據來源的普遍代表性、市場假設條件、在施財務準則的變化因素。(3)基于對“社名”、“社標”的歷史財務投入記錄,應以不低于GDP比率對折算到現值作為無形資產評價的基礎,同時應參考同級別、同時期、相似交易條件成功案例的價格。
總體而言,對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應當在基本財務估值的基礎上智謀性的調高估值水平。對于已經長期運營的目標新聞出版企業最核心的資產是品牌一一企業商標價值、市場占有率、行業地位;和人力資本一一高層管理團隊、策劃團隊、市場團隊等;企業的特有資源一一包括產業鏈優勢、區位優勢、股東人脈背景等,特有資源是企業發展和上市前景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投資估值中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3.退出機制:公開發行(IPO)與管理層回購(MBO)
篇7
[關鍵詞]擔保 行業風險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擔保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提升我國企業信用水平、改善社會信用環境、活躍經濟和增長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抗風險能力弱、競爭同質化、風險分散機制缺失、政策不配套等問題。
一 我國擔保業的發展現狀
(一)擔保機構的數量與結構
1 擔保機構的數量
近幾年,在財政、金融、工商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主體的擔保機構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2001年~2009年的年均增長率達53%,近三年來增勢放緩,但年均增長率仍近20%。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調查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已達5547家,比2008年增長了30.6%,其中國有及控股擔保機構達1501家,占總數的27%。
2 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規模
截至2009年底,全國5547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共籌集擔保資金3389億元,比2008年增加1055億元,增長率為45.2%。2005年~2009年,我國信用擔保機構籌集的擔保資金翻了兩番,年均增長39.2%。
2007年以前,我國擔保機構的平均注冊資本一直達不到4000萬元,規模偏小。近三年來,我國擔保機構的平均注冊資本不斷增長,至2009年,已達到5960萬元每戶。
3 擔保機構的種類
早在2003年時,全國擔保機構中有305家由政府完全出資,占擔保機構總數的31.6%;321家政府參與出資,占擔保機構總數的33.2%,僅340家由民間出資,占擔保機構總數的35.2%。2007年,全國3729家中擔保機構中,政府完全出資的703家,占總體的18.9%,參與出資的682家,占18.2%,民間出資的2344家,占62.9%,擔保機構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民間資本產生的擔保企業發展非常迅猛,已成為中國擔保行業最重要的力量。
4 市場集中度
十年發展十年整合,過億元擔保機構作用日益突出。2009年注冊資本過億元擔保機構已達1263戶,比2008年凈增540戶。盡管過億元擔保機構戶數占比只有22.7%,但注冊資金合計2053億元,同比增長63.4%,占擔保機構注冊資金總額的62%。2009年,過億元擔保機構共為13萬戶中小企業提供27萬筆貸款擔保,擔保總額達8037億元,占當年擔保總額的74.4%。
(二)擔保機構的經營狀況
1 擔保機構的業務情況
一直以來,受政策推動與市場拉動雙重影響,我國擔保業在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以擔保為主業、中小企業為服務主體的定位日益明確。①以擔保為主業。2007年的數據表明,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并未影響擔保機構以擔保為主業的定位取向。從資金運作看,2007年1774.08億元資本金中,用于擔保業務的資金有1427.08億,占比80.44%;再從收入結構上看,2007年總收入118.85億元中,其中保費收入72.54億元,占比達61.03%。②以中小企業為客戶主體。據統計,1998~2007年,擔保業累計擔保筆數145萬筆,其中小于800萬元的136萬筆,占比93.80%小于100萬元的97.5萬筆,占比67.24%。十年來,累計擔保總數1.35萬億,其中,小于800萬元的8775.39億元,占比65.01%o。受此規模控制,2008年和2009年受保企業戶均擔保額僅為314萬元和292萬元。③以貸款擔保為主。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擔保業務差異化顯現,除了傳統的貸款擔保,我國擔保業務的形式已經拓展到合同擔保、金融產品擔保(包括公司發行債券擔保、抵押按揭擔保、結構融資擔保等)、工程擔保、訴訟擔保和其他非合同擔保等各個領域。但總的來說,我國信用擔保行業的業務結構仍以銀行貸款擔保為主,占擔保總額的90%左右。
2 擔保機構的盈利情況
由于擔保機構的客戶往往是那些信用較差、有效資產缺乏的高風險企業,而且,銀行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也有意將風險轉嫁給擔保機構,因而按照目前市場費率水平,擔保機構普遍盈利能力不強。
2006年,我國擔保行業實現收入258億元,其中:保費收入179億元,占比69%;投資收入50億元;其他收入23億元。2007年我國擔保業的收入降為118.9億元,2008年升為376.4億元后,2009年又降為180億元。
我國擔保業2008年和2009年實現利潤44.7億元和44.5億元,經估算,年股本回報率為1.92%和1.31%,而美國上市擔保機構的平均年股本回報率為15%,我國擔保機構普遍盈利能力不強。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擔保業務集中于銀行貸款擔保,因銀行的約束要求,難以擴大擔保放大倍數;二是擔保資本偏小限制了規模化發展;三是擔保費率偏低,擔保機構所獲取的擔保費收益一般不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50%,風險和收益不對稱。
3 我國擔保業的風險控制能力
2009年全國5547家擔保機構共發生代償5938筆,比2008年減少821筆,降低21%;代償總額29.8億元,占當年擔保總額的0.27%;經追償后實際代償損失5.2億元,占當年擔保額的0.05%。2004年~2009年我國擔保業的平均擔保代償率為0.57%,平均代償損失率為0.07%,風險管理情況較好。
二 擔保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 一些擔保機構業務動作不規范,抗風險能力不強
一些擔保機構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業務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應用識別和控制風險能力不強。有些擔保機構資本金不實,注冊之后轉移資本,虛假注資。
2 擔保機構產品單一,同質競爭加劇
擔保機構的主營業務構成仍然是融資擔保業務,非融資擔保類業務和其他業務在擔保機構業務中占份額仍不多。擔保品種基本上局限于流動資金,很少有設備、技術改造之類的長期貸款擔保。累計擔保責任金額僅為可運用擔保資金總額的2~4倍,沒有起到應有的放大作用。
3 風險收益不匹配,潛在經營風險較大
我國擔保行業收益和風險不匹配,潛在經營風險較大。擔保機構從事的是高風險行業,應該獲取高回報,但事實不是如此。目前擔保公司提供貸款擔保,一般是按貸款額的1%~3%標準收取費用,這與其承擔的高風險不匹配。
4 擔保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不暢,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
擔保機構普遍反映與銀行合作艱難,難建立平等合作關系。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擔保機構設置門檻過高,大部分銀行要求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達1億元以上,且擔保貸款率均上浮10%~30%,擔保機構生存發展空間受限。
5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政策不配套
目前擔保機構不能共享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不能查詢受保企業的信用信息,不利于其有效識別和控制風險,導致擔保機構對企業信用識別要花費更多時間,無形中增加了擔保機構成本,影響了信貸擔保行業的快速發展。擔保機構反擔保登記難落實,一些地方登記部門不為擔保機構辦理反擔保機構登記,不能享受與金融機構一樣待遇,影響擔保機構業務開展和風險防范。
三 政策建議
1 明確監管主體,避免出現監管真空的狀態
我國對擔保機構的監管主體涉及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個政府部門。每個部門都在其主管的領域了一些規章,對擔保機構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同時,各個地方政府也都出臺了一些本地區的擔保業管理辦法。
2 鼓勵擔保機構進行業務創新,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對于擔保業務品種,政策上目前已對擔保企業的行業集中度、客戶集中度、擔保放大倍數等問題作出了原則性的定量規定,在從規模上控制風險的同時,也對擔保企業的業務品種多元化構成限制。
篇8
關鍵詞:商業銀行 投資風險 對策
一、商業銀行投資風險現狀
1、機會成本風險不斷加大
商業銀行為了獲得最大利潤,不斷對外投資,使銀行機會成本風險不斷加大。現在,銀行大多都采取上市措施購買債券,投資股票,無形中也加大了市場風險,由此帶來的機會成本風險也不斷加劇。
2、資金鏈斷裂風險
商業銀行資金鏈具體表現為現金投資—資產運營—增值現金回流的循環,這是商業銀行資本運營的基本過程。商業銀行要維持其正常運轉,就必須保持這個循環良性的不斷運轉。資金鏈斷裂就是說這條循環資金鏈斷裂。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當中,我國多家銀行在國外的投資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現金收不回,更不要提及增值了,從而使得資金鏈受影響。當然這種影響相比較而言是小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威脅著整條資金鏈的運轉。
很多商業銀行資金鏈繃緊并非是因為絕對的資金緊缺,未能有效利用資金才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換句話說,資金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就是資金投資失誤。這是由于缺乏專業的現金管理能力,缺乏專業的投資人才。因此,只要合理地運用現金流,多數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擺脫資金鏈緊張的狀態,從而進行合理的投資,而不會因為資金鏈的斷裂而陷于金融危機之中。
從當今蔓延的歐債危機來看,實際是歐洲的金融業投資資金鏈出現了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借款人信用基礎太差所致。第二個問題是金融創新過度,監管機構監管不力。因此,一旦商業銀行投資業務出現失誤,問題就會沿著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業的方向迅速傳導,最終波及到實體經濟。
二、商業銀行投資風險產生的原因
1、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
例如,如果國家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借款人所持債務的實際價值就會下降,如果利率是固定的,它將縮減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此時銀行將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其利潤,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此時銀行會通過提高利率調節,銀行將會采取通過上市,購買債券、股票等方式,這就產生了銀行的投資,從而導致投資風險的產生。
2、監管機構監管不力
監管當局沒有建立商業銀行評級制度,不能及時了解各商業銀行實際的投資風險狀況,使其在投資管理上不能有所側重;缺乏有效保護存款人利益的措施,容易出現大面積的投資擠兌現象,使個別風險演化為區域性甚至全國性。
3、商業銀行內部管理的局限性
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是其各項業務的綜合性管理。如沒有堅持統一性、科學性、靈活性及全面性的原則,其投資管理就會出現問題,投資業務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最終必將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并造成相應的投資損失。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投資決策機制應該是在確保流動性的前提下,風險一定時追求盈利的極大化;或盈利一定時追求風險的最小化,以保證投資的正常進行。如果不能制定嚴格正確的投資決策,商業銀行投資就會陷于更多的誤區。
三、商業銀行投資風險控制對策
1、建立投資風險預警機制
建立商業銀行投資風險預警機制是防范和控制風險,規范對外投資的有效手段。只有對商業銀行的投資風險進行早期預警,將風險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圍之內,才能防止因投資產生的風險進一步發展和蔓延。投資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部分。定量指標由資本充足度、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五項分類指標組成。同時定性指標包括六項分類指標,分別為管理層評價、經營環境、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與內控、信息披露和重大事件。
把完善的預警系統中融入到商業銀行的財務控制、業績考核、投資分析、投資決策環節中,每個環節之間相互關聯,按照風險嚴重程度設定一級、二級、三級預警。建立和運用切實有效的投資預警系統,商業銀行可隨時監控各項指標,對風險信號實施識別、評價和預警。如出現資產質量下降,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據其形成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時改變投資方向,降低損失程度。
2、加強內部成本效益核算
加強成本效益分析,科學地進行資金投放決策。首先要大力拓展資金的投放渠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投資角度的問題,科學的規劃現金流量,有效的提高資金使用率,減少機會成本損失。其次嚴格執行審貸分離,對放貸的各種風險進行充分的評估,加強成本效益分析,在合理的存貸比范圍內,只對高于其機會成本的項目進行投放。
篇9
從人民銀行的《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數據報告》中了解到,2015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38.14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4%。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92.75萬億元,同比增長 13. 9%,雖然當前經濟呈現下滑的趨勢,但由于中小企業對稅收、就業、GDP 增長有突出貢獻,且在《關于2015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銀監會強調小微貸款由“兩個不低于”調整為“三個不低于”,即:在有效提高貸款增量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于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因此中小企業信貸規模仍保持高速增長,且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但隨之而來的信貸風險也日益加劇。據普華永道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18家上市銀行的信貸風險有所增加,不良貸款率由2014年的1.22%上升到1.65%。
一、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分析
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一方面源于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所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來自于銀行內部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中小企業方面
1. 經營風險
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多以家族經營為主,從而企業內控制度不健全,其經營權、管理權、決策權高度集中在企業主一人手中,缺乏有效約束,一旦出現經營決策失誤,就會影響經營甚至破產倒閉,另外中小企業產品結構單一,生產規模小,產量低,導致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一旦原材料、產品成本及銷售價格、國家政策等朝著中小企業不利的方向變動,企業的經營風險必然會加大。
2. 道德風險
大部分中小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制度不夠健全,信息透明度通常較低,為了能夠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利用銀行掌握信息不對稱的弱點,中小企業往往會對不利的信息和風險因素進行隱瞞,粉飾財務報表,甚至編制虛假財務報表,有的都是稅務一套賬簿、銀行一套賬簿、自己一套賬簿。有的中小企業還可能改變信貸資金的用途,將貸款資金挪用于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甚至將信貸資金用于賭博等違法行為,這些都無疑增加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違約風險。
基于以上分析中小企業自身經營存在較大風險,而且經營持續時間普遍相對較短,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而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2.5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呈現退出市場概率較高的特性,客觀上增大了銀行信貸的風險。
(二)商業銀行方面
1. 貸款管理制度不健全
絕大多數的商業銀行對小企業的貸前調查,嚴重流于形式,只對借款企業的相關財務報表、合同書、資產證明、資質證明等進行形式上的審查,未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融資需求數額、貿易背景方面、抵押財產的真實權屬及評估價值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調查,使得銀行掌握的信息與企業真實情況不對稱。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很少就企業對貸款資金流向、貸款用途及企業日常經營情況、財務情況進行必要檢查和監督,貸后調查不到位的做法必然導致銀行不能提前預警信貸風險的發生。
2. 缺乏創新精神
銀行的產品及流程多為從國外或其他銀行引進或改良而來的,大多適用于大中型正規企業,不能適應中小企業短、頻、快的融資特點,而且處于初創期或者成長期亦或成熟期的中小企業所采用信貸產品及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大部分銀行都無法滿足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發展的需要和風險管理的要求。
3. 無法正確應對銀行間日益加劇的競爭局面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推進,銀行數量的上漲,加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行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銀行利潤空間會進一步縮減,銀行人員為了快速占有市場,增加客戶群,維持利潤的高增長,就會準入高風險客戶,在激烈的客戶爭奪戰中,那么商業銀行無一例外的將中小企業作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向中小企業客戶授信、放款,卻不能理性的評估貸款風險,這必然使得該部分貸款資金的風險加大。
4. 缺乏高素質人才
由于中小企業行業所涉及到的面較廣,且經營靈活多變,那么開展中小企業信貸工作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信貸人員既能夠做到懂銀行業務,又要做到懂得企業生產經營并熟悉行業特點,否則很容易造成中小企業信貸的高風險或業務機會的喪失。然而有些銀行信貸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這方面的人才缺乏嚴重,甚至有部分信貸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素養與專業知識,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此外,信貸工作人員的道德水平也間接對信貸工作的完成質量和風險防范產生影響。
二、商業銀行防范中小企業的信貸措施
1. 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公開查詢系統
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遲遲居高不下,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對稱,要改變這一現狀,僅僅依靠銀行是無法實現的,必須依托地方政府及人行機構,在整個社會中建立一個全面的信息系統,覆蓋企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將企業在人行征信系統、稅務、工商、海關、公安、環保等情況上傳到這個信息系統,這會大大降低銀行的續貸業務及其他業務的調查成本,提高銀行的貸前調查效率,有效防范風險。
2. 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流程控制
加強中小企業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風險控制,實現風險管理關口前移,提早發現貸款風險。貸前風險調查,貸前調查是防范風險的關鍵,貸前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借款人及保證人的經營情況、抵押物等,信貸人員在開展貸前調查時,應圍繞這些具體對象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形成詳細真實的調查報告,讓審批人員能更好地掌握此筆貸款情況,即使沒去現場,也能清楚的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有個準確的了解;貸中落實審批意見,嚴格按照審批意見放款;貸后監管不能流于形式 ,貸款發放后應對貸款的資金流向及貸款用途做專項調查,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現場貸后檢查與非現場監測,分析借款人經營、財務等變化情況,以便掌握各種影響借款人償債能力的風險因素。
3. 發展和創新中小企業信貸產品
創新信貸產品要針對中小企業客戶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合理開發適合中小企業周期性的信貸產品。針對企業發展的初創、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設計配套的金融產品,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通過信貸產品的使用情況來掌握企業的信貸風險特征。
篇10
【關鍵詞】信用風險 Credit Metrics KMV 比較
在巴塞爾委員會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的嚴格要求下,金融衍生品的急劇膨脹、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等因素促使人們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研究。正是在這個時期,涌現出大量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一種傳統的風險類型,幾乎是和銀行信貸業務相伴而生的,世界銀行對全球銀行業危機的研究表明[1],導致銀行破產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風險。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信用風險的關注和研究日益加強,先后開發出了若干種信用風險度量方法。其中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模型、KMV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信貸分析系統——風險中性估值模型是五種最具影響力的模型。本文重點介紹商業銀行中使用的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
一、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介紹
(一)Credit Metrics—在險價值模型
Credit Metrics模型是由J.P摩根于1997年提出的,它是銀行業最早使用并對外公開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之一。該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貸款或資產組合價值的變化不僅要受到資產違約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資產等級變化的影響。Credit Metrics模型的優點是:一是違約概念進行了拓展,認為違約也包括債務人信用等級的惡化;二是該模型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傳統的貸款、固定收益證券、貿易融資和應收賬款等商業合同,而且其高級版還能夠處理掉期合同、期貨合同以及其他衍生工具。Credit Metrics模型的缺點在于:一是大量證據表明信用等級遷移概率并不遵循馬爾可夫過程,而是跨時期相關的;二是模型中違約率直接取自歷史數據平均值,但實證研究表明,違約率與宏觀經濟狀況有直接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三是沒有考慮市場風險。四是模型通過股權回報關系來估計資產回報關系,而這可能影響估計的精確性。
(二)KMV模型—期權定價模型
KMV模型是由美國的KMV公司開發的信用監控模型,該模型的理論基礎是莫頓首先提出的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有風險的貸款和債券估值的模型。
KMV模型的優點在于:第一,根據企業的資產市值估計信用風險波動狀況,將市場信息納入違約概率;第二,模型是一種動態模型,可以隨時根據企業股票的市價來更新模型的輸入數據,反映信用風險水平的變化;第三,模型是一種“向前看”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依賴歷史數據“向后看”的數理統計模型的缺陷。KMV的缺點是:第一,無法確定是否必須使用估計技術來獲得企業的資產價值、企業資產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波動性等數據,估計的準確率不能確定。第二,假定利率是事先確定的,限制了將KMV模型應用于期限長的貸款和其他利率敏感性工具。
(三)信用風險模型的比較分析
CreditMetrics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給定信用資產組合,根據信用評級機構提供的違約率和信用等級轉移矩陣,應用解析方法或模擬方法得出一定期限后組合價值的分布曲線,然后用該曲線計算出組合VaR值。KMV公司推出信用風險模型是以Merton期權定價理論為基礎,由輸入變量估計出股權的市場價值及其波動性,并根據公司負債計算出公司的違約實施點,計算借款人的違約距離,最后使用企業的違約距離與預期違約率之間的對應關系,來求出企業的違約率。其基本思想是當公司資產價值下降至一定水平就會發生違約,其核心是DD-EDF曲線。
二、信用風險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借鑒意義
這兩個模型都是建立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金融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夠比較科學地對銀行所有風險資產進行綜合衡量,但模型也存在缺陷,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最大的問題在于任何一個信用風險模型都沒有全面考慮到信用借款人具體情況,尤其是道德風險,因此在對模型的借鑒時需謹慎。
(一)Credit Metrics模型的借鑒
Credit Metrics模型依賴于銀行的內部評級系統,據此來計提壞賬準備金以及衡量資本充足率水平。當前,國內商業銀行既未建立起有關信用資產的歷史數據庫,也沒有象標準普爾、穆迪這樣的權威評級機構提供相關數據,給信用資產的現值估計造成困難。由于強調信用評級的一致性和一貫性,它是典型的可以在不同行業之間比較的量化方法,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以定性分析為主起到很好的補充。另外,Credit Metrics模型將VaR方法應用于信用風險分析,這有利于衡量準備金和經濟資本,值得我國借鑒。我國商業銀行在開發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時,應根據Credit Metrics模型建立的基礎和框架,進一步來繁榮和完善債券市場,發展信用評級業務,提高評級質量,完善市場運作機制,加強信用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盡快建立大容量、全面的信用數據庫,隨著商業銀行的不斷完善,這個目標的可實施性越來越大。
(二)KMV模型的借鑒
KMV模型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主要表現在:首先,KMV模型的輸入數據為公司股票交易數據和財務報表中的財務數據,因此可以被用于任何股權公開交易的上市公司,同時市場有效性的逐漸提高給KMV模型在中國的實踐創造了條件;其次,KMV模型不要求有效市場假設,這對于中國目前市場的弱有效性預測效果會更好;此外,KMV模型對財務指標的依賴僅限于債務的賬面價值,不同于其他模型對大量財務指標的依賴。當然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不可以忽視模型存在的一些缺陷,主要有:非流通股的定價問題,因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的短,股權分置的問題給非流通定價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歷史違約數據缺乏,這個是利用KMV模型計算違約概率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還有還款人意愿不足等問題的存在,因此KMV模型雖在我國的應用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但是應進一步加強研究,對模型進行適當的修改,更加符合中國企業的特征,加強證券市場的有效性,確保樣本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使KMV模型的適用面更寬。
本文主要介紹了商業銀行中兩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Credit Metrics和KMV模型,對模型的產生背景以及理論基礎等都給出了相應的說明,但由于我國的金融現狀所限,在直接運用時需謹慎。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新興市場經濟中的商業銀行[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
[2]金志博,王紅娟.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比較分析[J].當代經濟,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