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研究范文
時間:2023-03-22 12:1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史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
歷史學在今天已完全是一門社會科學,其基本任務,與其他社會科學如經濟學、社會學或政治學等一樣,是理解過去和現在社會面臨的問題,增進有關問題認識的知識.歷史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不同在于:(1)前者研究社會某一事件的具體經過情況而后者則是有關事件的原理原則;(2)前者研究社會整體,需要運用多門社會科學來幫助選擇和分析史料,因而必然成為它們的公共論壇;而社會科學的原則理論探討,可以分門別類單科進行。正由于如此,希克斯在1942年的經濟學入門書中可以把經濟史學跟應用經濟學等同起來,到1969年在他的《經濟史理論》中(牛津大學出版社,1969,頁Ⅵ,2)也表示應把經濟史學作為“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政治史、思想史和科技史)的公共論壇”了。
(二)我們應與社會史學家密切合作
經濟史與社會史之間的界限大概永遠難以分清,恐怕也沒有必要去勘分清楚。比較更重要的是同社會史學家盡可能合作研究問題。基于下面的考慮,這種合作尤有必要。(工)中國歷史的特點。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復雜社會文化傳統的東方國家,社會發展形態與西方截然不同。中國在漫長歷史時期里,社會主體由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人民構成。士(知識分子)是領導階層,也是歷史上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家庭、宗族(社會制度)與國家政權同一結構體制,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而不是理性選擇成為二千多年來政教社會的行動準則;使用價值而不是交換價值的生產是國民生產的一貫主體,因此,從中國歷史特點考慮,廣泛意義的社會學,而不是新古典或新制度
篇2
《資本主義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視野十分宏大寬廣。“這部著作以總攬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的眼光,應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以堅實具體的實證研究為基礎,構筑成了宏大的資本主義起源的理論體系。”(馬克,序言第1頁)
“本書體大思精,自成一格,既有宏觀理論,又有具體實證研究,是關于資本主義起源問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序言第5頁)
針對資本主義在經濟學研究中主要的三種解釋,作者支持第三種:“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在這種社會經濟制度下,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進行生產,取得利潤,并在此基礎上構成一整套與此相適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第3頁)
“只有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我們才能夠清楚地說明資本主義究竟是怎樣產生的,究竟是怎樣逐漸取代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封建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結束,這種確立和結束只有從社會經濟制度的角度進行分析,才能清楚地說明問題。”(第4頁)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作者提出了解釋資本主義起源的六個概念:原生型資本主義、非原生型資本主義、體制外的權力中心、體制外的異己力量、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制度的調整。這六個基本概念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的起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原生型資本主義中“原生”的含義是:“資本主義起源于本國或本地區封建社會的內部,資本主義是在本國或本地區封建社會解體過程中,由于內部因素的作用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第8頁)
非原生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封建社會內部,即使出現了私人雇傭關系,卻不可能以此為基礎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有賴于某種外界力量的沖擊或壓力,使得那里的條件發生了變化,已有的私人雇傭關系才得以進一步發展,最終或者引致封建社會自身向資本主義社會演變,或者引致代表資本主義的政治力量取代封建統治者,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第8~9頁)
“剛性體制是指:這種體制本身是僵硬的,不容許有什么重大的改變,封建統治者以相對靈活的方式進行統治,以確保制度的存在和延續。彈性體制是指:這種體制在不違背封建統治者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前提下容許改變,封建統治者以相對靈活的方式進行統治,以確保制度的存在和延續。剛性體制同僵硬不變的統治方式相聯系,彈性體制同靈活可變的統治方式相聯系。”(第45頁)
作者認為“西歐封建社會中的體制就是一種彈性體制。”(第45頁)“日本是直接從剛性體制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的,而不像中國封建社會那樣,先由剛性體制過渡到彈性體制,然后封建社會彈性體制長期存在,再逐漸衰敗、解體。”(第521頁)
對于資本主義起源這個問題,書中的看法博采眾家之長,抓住了問題的本質:
“研究資本主義起源,需要從商品貨幣關系的分析入手。”(第34頁)
“在研究資本主義起源時,對產權問題的研究十分重要,特別是對私人產權的確認和有效保護與否,關系到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能否建立。”(第35頁)
“倫理觀念(包括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第35頁)
“在研究資本主義起源時,對市民意識的形成及其作用也要有適當的估計。”(第35頁)
“不管是不是后起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也不管是不是原生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特例,西歐資本主義的起源都應當從封建社會中體制外權力中心(城市)和體制外異己力量(市民以及由市民分化出來的資產階級)的形成原因、過程和后果方面去探尋。”(第417頁)
“除非在封建社會內部出現了體制外的權力中心和形成了體制外的異己力量,否則社會的轉變不會簡單地發生。這就是本書的基本論點。”(第418頁)
篇3
在經濟研究論文中計量經濟學模型大致分為如下幾類:經典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離散被解釋變量模型、受限被解釋變量模型、非參數模型、非線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對這些模型應用研究在清華大學霍玲對1984-2004年《經濟研究》刊登的全部計量經濟學論文模型的類型進行分類分析時得出以下結果:經典單方程模型仍然是計量經濟學論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總數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觀時間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時間序列分析模型、離散選擇模型、宏觀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還有一些新型的計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觀PanelData模型、經典聯立方程模型、其它時間序列分析模型、簡單非線性模型、復雜非線性模型和完全非參數模型等。
她認為之所以經典線性回歸方程仍然在計量經濟學論文中占主導地位,直觀原因是這個方法比較容易直觀使用,另一個原因是相當多的論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對研究的變量產生顯著影響程度,而這背后的經濟理論是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模型假定為線性回歸方程的形式。
二、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應用啟示和展望
1、在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以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為主從以上綜述中得知,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應用研究最為廣泛的是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這兩類模型從需求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兩個方面解決我們面臨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問題。需求性上來說,例如金融市場時間序列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與協調分析等,都是經濟研究中的熱點;從可能性的角度來說,一手數據的是否容易獲取對研究的成敗起決定作用。
2、更為廣泛的經濟社會領域將涉足計量經濟學模型我們已經了解到在西方,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就是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應用到婚姻經濟學、種族經濟學等社會現象中;而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福格爾和諾斯更是在經濟史研究中采用計量分析。由此可見,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注重物質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尖銳,而這些問題與矛盾往往與經濟分不開,就會吸引各個學者的注意力。而學者的研究探討往往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
篇4
【摘要】經濟法是政府干預經濟之法,經濟法實施是實現經濟法的根本目的,實現經濟法治,促進社會經濟的重要舉措,具有綜合性、行政性、程序性、專業性等特點。作者認為經濟法實施機構不獨立、分工不、程序不完善、實施人員素質不高以及缺乏有力監督等是我國經濟法實施的主要障礙,必須盡快予以改變。
一、經濟法實施的概念
經濟法實施是一定主體依照有關程序將經濟法規范貫徹落實到社會現實中,啟動經濟法規范的社會調整功能,實現經濟法的預期目標。
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內涵:第一,經濟法實施依靠一定主體。徒法不足以自行,經濟法實施依靠一定的外在主體去推動,這些主體的地位獨立與否、素質較高與否、構成合理與否、分工科學與否,都直接經濟法實施,只有地位獨立、素質較高、構成合理、分工科學的主體才能有效地進行經濟法實施;第二,經濟法實施必須依照有關程序進行,是一種程序性很強的活動;第三,經濟法實施是實施經濟法,即經濟法是經濟法實施的對象,只有對經濟法具有科學的認識,才能科學認識經濟法實施的特征、意義,也才能科學認識經濟法實施存在的障礙以及解決的對策。反過來,科學認識了經濟法實施的特征、意義,科學認識了經濟法實施存在的障礙以及解決的對策,又可以進一步科學認識經濟法。從這個角度看,經濟法實施也是認識經濟法的活動。第四,經濟法實施是將經濟法規范貫徹落實到社會現實中,將靜態經濟法規范轉化為動態經濟法規范,啟動經濟法規范的社會調整功能,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特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以期實現預定的經濟法目標,即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促使市場經濟協調有序地發展,反對市場經濟的壟斷性,促進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經濟法實施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是一種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活動。
為了加深對經濟法實施的理解,有必要將經濟法實施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
㈠經濟法實施與經濟法效力
經濟法效力,是指經濟法作為一種所固有的強制力,它源于國家對經濟法的制訂或認可。它對受經濟法調整的行為具有約束力,要求有關主體按照經濟法所設定的權利義務、所指引的行為模式從事經濟活動。可見,經濟法效力內在地要求將經濟法貫徹落實于社會現實中,即要求經濟法實施。經濟法效力是經濟法實施的必要前提,經濟法效力喪失,就談不上經濟法實施。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效力的發揮途徑,沒有經濟法實施,經濟法效力就形同虛設。經濟法效力要求、決定經濟法實施,經濟法實施發揮、保障經濟法效力。
㈡經濟法實施與經濟法實效
經濟法實效,它是經濟法在現實中被人們所遵行,使經濟法由觀念形態效力轉化為實際狀態效力;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由靜態效力向動態效力轉變而使經濟法獲得實效。因此,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實效的獲得方式,經濟法實效反映出經濟法實施的狀況,因而是評價經濟法實施的重要標準。
㈢經濟法實施與經濟法實現
經濟法實現,它是經濟法預期目的的達到。只有當經濟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效果呈顯正值狀態時,才有經濟法實現可言。經濟法實現需要各種手段,經濟法實施是達到經濟法實現的一個重要手段。
篇5
長期以來,決策一直是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研究者所努力探索的主題。自19世紀開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理論時都深思熟慮地將人的大腦看作一個黑箱,忽視大腦的細節以及心理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理性選擇模型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現代經典經濟學理論不論是在理論體系上還是在對實際問題的解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一系列經典經濟理論難以很好地解釋所謂“異象”也在不斷出現。行為經濟學借鑒大量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研究個體經濟行為,它認為人們在實際的決策行為中,其選擇偏好并不滿足“理性”假設,而是存在著諸多“非理性”的局限。
神經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試圖揭示大腦在制定復雜決策時實施怎樣的計算、如何計算以及這些知識對于個人行為有怎樣的意義,并通過借鑒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經濟學領域的諸多成果來探尋一種更加準確與完善的決策模型。它不僅為行為經濟學的很多理論和思想建立了初步的神經學基礎,而且,它最大的創新還在于發現了那些對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但卻被理性決策理論低估或忽視的生理學變量。
二、決策的研究視角
(1)古典經濟學的理性決策理論
古典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經濟人,它假定決策者的偏好是固定不變的,遵循貝葉斯理性,并且能夠穩定地對具有不同重要性的各種結果按效用大小做出安排;在此基礎上,理性決策者對可能發生事件的概率做出估計,接著對其決策產生的后果做出預測,最后對所有可能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做出使得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最優抉擇。這種完全理性的決策理論植根于期望效用理論(eut)和貼現效用理論(dut)。
期望效用理論作為不確定情境下個人決策的規范理論框架,它認為,決策者選擇能夠使得最終財富狀態的期望效用最大的方案。貼現效用理論則要求決策者的偏好滿足一系列公理,并進一步假設貼現率是固定的并且效用率最大化,該理論已成為研究跨期決策的標準框架。
(2)行為經濟學的決策理論
行為經濟學引入大量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古典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進行修正,將復雜的非理性人類行為融入標準的經濟理論之中,形成了前景理論、含糊決策以及跨期選擇等主要思想。
前景理論認為在決策時,人們通常不是從總財富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從收益和損失的角度考慮。與期望效用理論相比,它存在以下差異:首先,個體在收益和損失情境中,對風險的偏好是不同的;其次,價值的載體是財富或福利的變化而不是最終狀態,并且這種變化根據對參考點的偏離程度來進行定義,決策行為隨著參考點的變化而變化;第三,前景理論認為偏好是“決策權重”的一個函數,這些權重并不總與概率相對應,它常常會強調小概率事件而忽視一般或高概率事件,這被稱之為“非線性的概率權重”。
著名的ellsberg悖論對期望效用理論構成7很大挑戰。ellsberg(美國,1961)認為相比于擁有含糊概率的選項,人們更偏好具有確定概率的選項,即使這些選擇與期望效用的預期相違背。
近年來,貼現率遞減、量值效用和符號效用等許多市場“異常”的發現,使傳統的指數貼現時間模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大量的行為經濟學實證研究發現時間偏好并不是固定的。其中雙曲線貼現②作為指數貼現的替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至此時間偏好理論研究呈現新的繁榮局面。
(3)決策的神經功能學基礎
神經經濟學引入大量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來探討個體的經濟行為,逐漸打開其經濟行為背后的“黑箱”。經濟決策研究作為當前神經經濟學領域最熱的主題(camerer,美國,2004),正日益對古典經濟學的理性決策模型提出新的挑戰。
諸多研究學者發現大腦的神經運作過程實際上是受控過程與自發過程、情感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統一(camerer,美國,2005)。并且,不同于其他執行系統,大腦的決策制定要求一個范疇很廣的輸入,它包含多模式的感官輸入,基于先驗經驗、感覺和情緒反應的條件,以及對未來目標的預期。為了得到更合理的決策,大腦需要將這些輸入物加以整合,使之與不確定性、期望以及結果相關,并有序地進行處理。
決策制定的神經運作系統由高度復雜、緊密聯系的回路組成。下表給出了一些與決策相關的大腦區域以及相應的功能分類。
三、神經經濟學的決策研究主題
經濟決策的研究或許是當前神經經濟學領域進展最快的主題,而不確定性決策與跨期決策又是其中兩個重要的研究主題。
(1)不確定性決策
根據各選項結果的概率是否可知,可將不確定性決策劃分為風險決策與含糊。決策。近年來,隨著無損傷腦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神經經濟學在此領域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初步成果。例如,smith等人(美國,2002)研究了個體在風險和含糊情境下決策的神經基礎,研究發現:在風險情境下,個體在面臨收益時厭惡風險,在面臨損失時追求風險;而在含糊情境下,個體無論是面對收益還是面對損失都采取含糊規避。而如,smith等人(美國,2002)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將被試的主觀經濟偏好與相應的大腦神經活動相連。該實驗要求被試在每組博弈中做出選擇,實驗發現被試的含糊偏好能夠預測外側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并且該區域的活動與個體行為沖動的臨床測試負相關,這說明大腦此區域主要負責情境分析并且抑制沖動反應;相反,被試的主觀風險偏好能夠預測后頂葉皮質的活動。
與古典經濟決策理論的觀點相反,神經經濟學的實證研究發現風險與含糊情境會影響個體的決策選擇。例如,hsu等人(美國,2005)設計了一個類似于ellsberg悖論的實驗,發現決策時含糊的程度與杏仁核以及眶額皮質的活動正相關,而與紋狀體系統的活動負相關;眶額皮質損傷的被試對于經濟決策中含糊和風險的水平不敏感。這表明大腦可能存在一個神經回路參與不確定性的決策。另外,大量針對猴子的動物研究也表明頂葉以及后扣帶回的神經活動與決策選項值和風險有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風險與含糊情境下決策的神經機制將被進一步揭示。
(2)跨期決策
經濟行為個體在進行跨期決策時,其時間偏好并不固定,而是存在著諸多“異象”。因此,神經經濟學不僅要揭示與跨期選擇相關的神經活動的認知機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能合理解釋這些“異象”的更加完善的神經模型。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神經影像學實驗已經找到了這方面的一些神經證據。
mcclure等人(美國,2004)研究了與即時或延遲的貨幣報酬決策相關聯的神經系統,研究發現,相比于延遲很長的報酬,在面對即時交付或延遲很短的報酬時,大腦的邊緣系統區域能被更強地激活;同時,每一種選擇都會激活外側前額葉和頂葉皮質區域,但是當被試偏好延遲更長的大數額報酬時,外側前額葉區域的激活幅值會升高。這說明人的大腦中可能有兩種不同的系統分別對應于α與β系統:邊緣系統可能與短期的β系統有關,而外側前額葉與頂葉皮質區域則可能與長期的α系統有關。相似的結論在tanaka(日本,2004)等人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2007年,mcclure等人重新設計了實驗,每次實驗的報酬值不同,延遲范圍以分鐘計,而非周或月。實驗結果與前一次相似,因此他們認為有關大腦存在雙重神經系統的猜測,在更短延遲的原發性報酬(即每次出現的報酬都是不同的)情境下,也是成立的。
然而,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有關結論是有爭議的。例如,glimcher等人(美國,2007)測量了不同報酬和延遲下個體層面的無差別的行為數據點,通過適合貼現函數的邊緣系統區域的血氧水平依賴(bold)信號來獲得相關的神經貼現參數。該研究表明邊緣區域的bold水平是與實際的行為相聯,而不是與過于沖動的短期系統相聯。并且,短期的β系統僅在包含即時或短暫延遲的收益的選項集里才會被激活,當集合中的延遲時間相對變長時,邊緣系統不會被激活。而且,目前仍然沒有足夠的神經證據顯示不同的選擇系統到底如何影響決策。此外,對于跨期選擇,目前能支持此雙重神經系統假設的動物實驗證據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發現。
四、總結與展望
神經經濟學在此領域的很多研究尚處于新興階段,將它看成是完全顛覆古典經濟學的新范式還過于樂觀。然而,正如很多學者所述,神經經濟學通過詳細地闡述大腦如何工作來為微觀經濟學奠定更深層的基礎,正逐步打開個體經濟行為背后的“黑箱”。據此觀點,在決策研究領域,神經經濟學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者都認為自發的情感過程會影響個體經濟決策,然而,情緒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不確定性決策?
篇6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理論基礎 模式 研究
一、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的理論基礎
充分了解和掌握經濟責任審計的理論基礎,對于提高經濟責任審計模式運營效率,對提高審計項目質量,提升審計價值,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經濟審計模式的原則、特點、關鍵點等理論基礎進行分析和研究。
經濟責任審計與其他審計一樣,在模式的制定、實際運行、評價以及其他各個環節中都需要遵守《審計法》、《審計實施條例》等相關法規條例;其次,經濟責任審計還需要遵守公正原則、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以及實事求是的原則,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的高效運行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其價值實現最大化。
相比其他形式的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第一,審計目的特殊性。經濟責任審計是審計監督與干部監督的結合,是為制約和監督權利運行服務。第二,審計對象特殊性。經濟責任審計對象為由人而事,這種由特定人的任期來界定審計的范圍和事項,在審計的過程中需要將人和事進行有機的結合。第三,審計程序特殊性。經濟責任審計立項時,審計機關會在征求干部監督部門意見后列入項目年度實施計劃;組織召開由干部監督管理部門和審計機關共同參與的審計進點會,被審計者在進點會上要對任職以來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和廉政建設情況進行報告,并由參加會議的被審計單位人員進行現場測評;審計項目實施結束后審計組會征求被審計者的意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要報送干部監督管理部門。第四,審計內容特殊性。經濟責任審計內容要沿著財政資金走向,更多關注“三重一大”事項決策程序合規性、決策內容合法性及決策結果效益性,關注對下屬單位監督職責履行情況。
由上述對經濟責任審計原則和特點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的構建和運行的關鍵點就是在掌握經濟責任審計的原則和特點,結合各地實際,確保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高效運行。
二、研究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研究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一方面對于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強化領導干部監督管理,推進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現階段我國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還需要不斷完善。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經濟責任審計缺乏相關的計劃和管理。對基礎審計機關來說,每年審計項目計劃中法定項目、省(市)定同步項目占50%左右,余下的就是經濟責任項目。若年度中領導干部人事有所變動,經濟責任項目計劃也會隨之改變,難免影響審計監督的效力和審計項目質量。
第二,審計評價質量不高。盡管各地都出臺了完善審計評價體系及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受審計人員慣性思維影響,沒有正確辨別經濟責任審計與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異同,評價還是圍繞著單位財務收支合規性,沒有將違反決策程序造成重大損失浪費以及個人存在的違規違紀等問題作出正確評價,且評價用語不夠準確規范。也有些將被審計單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內容納入評價,審計評價隨意性較大。
第三,準確界定責任尚有難度。雖然相關《規定》、《實施條例》等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作出具體解釋,但在實際操作中準確界定每一項責任尚有一定難度。有些問題既可以定為直接責任,也可以定為主管責任,有些問題可以定為主管責任,也可以定為領導責任,造成不同審計人員對同一問題定責結論就會不同,增加審計風險。
第四,審計結果運用成效微弱。由于干部人事工作的特殊規律,有些地方干部管理部門在提拔、任用干部時,對審計結果未能充分運用,審計成果的轉化作用難以充分體現。
三、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研究
由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研究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是一項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工作,所以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相關的調查研究從經濟審計的計劃管理、評價體系、責任界定及成果轉化等四方面對經濟責任審計模式進行了研究,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第一,搭建審計項目計劃管理模塊。一是建立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電子數據庫,具體內容除了基本信息外,還要將以往年度審計開展情況、問題審計整改落實等信息輸入數據庫。二是通過與其他審計項目電子檔案結合,整理出問題歸集庫,為項目計劃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二是建立分類輪審制度。根據被審計者經濟管理權限和財政資金使用規模的大小,對被審計者實行分類輪審審計管理制。針對不同的審計對象,可采用不同的審計頻率。三是在制定計劃時要堅持量力而行原則,充分考慮審計資源,可以將經濟責任審計與專項審計調查、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及財務收支審計等項目相結合,避免同一年度同一單位重復進點審計。
第二,建立完善審計評價體系。一是要修訂有關制度規定,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引領作用。對照《規定》要求,分析和研究當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細化和完善有關辦法,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探索建立分類別、分部門相對規范的經濟責任評價體系,切實提高審計責任評價的客觀性、公平性和科學性。二是圍繞領導干部履行“四權一廉”,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的界定標準和審計評價體系,其中要針對不同類別的領導干部,突出各自的審計評價重點。三是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借鑒和吸納聯席會議各部門考核評價標準和意見,使審計評價更加全面和規范。
第三,編制定責實務指南。經濟責任是由領導干部行使經濟職權過程中產生的,這就要審計機關正確判斷領導干部該應承擔的責任是經濟責任還是非經濟責任;根據領導干部的職責分工,充分考慮相關事項的歷史背景、決策程序等要求和實際決策過程,以及是否簽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參與特定事項的管理等情況,依法依規認定其應當承擔的責任。同時,要分清是領導干部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而造成的失誤而應承擔責任。根據以上界定步驟,結合近年來審計所發現的問題,制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定責實務操作指南,將哪些問題列入定責范圍、應承擔哪種責任、責任認定的審計取證要求等編入指南,供審計人員參考。
第四,搭建提高審計成果平臺。審計機關要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公眾對審計工作支持率,同時要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及時讓有關領導和部門掌握,促使黨委、政府在任用干部時,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作為一項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審計結果報告應作為一份不可缺少的內容進入干部檔案。建立經濟責任審計整改工作考核制,促進被審計人員和單位整改糾正問題,對整改工作不重視或整改未到位的接受社會監督。
四、結束語
總之,探究和分析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不僅能夠使目前存在的問題得以有效的緩解,而且還可以不斷的強化領導干部監督的手段,完善既有的監督管理機制,促進新的干部競爭機制的形成。同時有利于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和廉潔從政意識,進一步推進公共行政管理與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可見,研究經濟責任審計的模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的研究和完善我國現有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是審計機關一項長期工作任務和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經濟法 實施 障礙 完善
一、經濟法實施的概念
經濟法實施是一定主體依照有關程序將經濟法規范貫徹落實到社會現實中,啟動經濟法規范的社會調整功能,實現經濟法的預期目標。
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內涵:第一,經濟法實施依靠一定主體。徒法不足以自行,經濟法實施依靠一定的外在主體去推動,這些主體的地位獨立與否、素質較高與否、構成合理與否、分工科學與否,都直接影響經濟法實施,只有地位獨立、素質較高、構成合理、分工科學的主體才能有效地進行經濟法實施;第二,經濟法實施必須依照有關程序進行,是一種程序性很強的活動;第三,經濟法實施是實施經濟法,即經濟法是經濟法實施的對象,只有對經濟法具有科學的認識,才能科學認識經濟法實施的特征、意義,也才能科學認識經濟法實施存在的障礙以及解決的對策。反過來,科學認識了經濟法實施的特征、意義,科學認識了經濟法實施存在的障礙以及解決的對策,又可以進一步科學認識經濟法。從這個角度看,經濟法實施也是認識經濟法的活動。第四,經濟法實施是將經濟法規范貫徹落實到社會現實中,將靜態經濟法規范轉化為動態經濟法規范,啟動經濟法規范的社會調整功能,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特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以期實現預定的經濟法目標,即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促使市場經濟協調有序地發展,反對市場經濟的壟斷性,促進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經濟法實施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是一種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活動。
為了加深對經濟法實施的理解,有必要將經濟法實施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
㈠經濟法實施與經濟法效力
經濟法效力,是指經濟法作為一種法律所固有的強制力,它源于國家對經濟法的制訂或認可。它對受經濟法調整的行為具有約束力,要求有關主體按照經濟法所設定的權利義務、所指引的行為模式從事經濟活動。可見,經濟法效力內在地要求將經濟法貫徹落實于社會現實中,即要求經濟法實施。經濟法效力是經濟法實施的必要前提,經濟法效力喪失,就談不上經濟法實施。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效力的發揮途徑,沒有經濟法實施,經濟法效力就形同虛設。經濟法效力要求、決定經濟法實施,經濟法實施發揮、保障經濟法效力。
㈡經濟法實施與經濟法實效
經濟法實效,它是經濟法在現實中被人們所遵行,使經濟法由觀念形態效力轉化為實際狀態效力;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由靜態效力向動態效力轉變而使經濟法獲得實效。因此,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實效的獲得方式,經濟法實效反映出經濟法實施的狀況,因而是評價經濟法實施的重要標準。
㈢經濟法實施與經濟法實現
經濟法實現,它是經濟法預期目的的達到。只有當經濟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效果呈顯正值狀態時,才有經濟法實現可言。經濟法實現需要各種手段,經濟法實施是達到經濟法實現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經濟法實施的意義
第一,經濟法實施,有利于實現經濟法治。長期以來,我們的經濟是計劃經濟、行政經濟,社會經濟按照行政命令運行,具有嚴重的人治性質,經濟法治無從談起,法律沒有權威,得不到實施。要徹底改變這種現象,必須實行經濟法治,根本要求之一就是加強經濟法實施。經濟法不僅是政府干預社會經濟之法,也是干預政府之法,是政府干預社會經濟必須遵循的法律規則,因此,加強經濟法實施,就是要求政府依法干預社會經濟,樹立法律對政府的權威,要求政府守法。法律對政府的權威是法治的實質,政府守法是法治的核心,而經濟法實施能有力地遏制政府對社會經濟的濫加干預、任意干預、非法干預,從而有利于實現經濟法治。
第二,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的根本目的。列寧曾經說過:“法令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是不是寫在紙上,而在于去執行。”[1]同樣龐德認為:“法的生命在于實行。”因此,無論是經濟法研究,還是經濟法立法,根本目的都在于經濟法實施,通過經濟法實施,實現人們尤其是立法者在經濟法中所寄托的目的。如果沒有經濟法實施,那么,一切經濟法努力,都毫無意義。
第三,經濟法實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這是因為:⑴經濟法實施,表明國家(政府)對法的態度,“言必行,行必果”,法律具有威信,進而影響人們對法的態度,人們信任服從法律,這有利于維護社會信用,形成合理預期,保證投資安全,激發競業信心,減少交易成本,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否真正實施既定的法律,是關系到國家(政府)形象的大事。如果沒有經濟法實施,那就意味著國家(政府)視法律為擺設、兒戲,任意踐踏,國家(政府)不信從法律,那么人們也不會信從法律,結果就會出現社會信用危機,社會秩序動蕩,猜疑敵意盛行,糾紛磨擦頻仍,交易成本激增,這會嚴重地阻礙社會經濟發展。⑵經濟法實施,使經濟法現實化并確實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使凝結在經濟法中的歷史經驗、大眾智慧、崇高理性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如果沒有經濟法實施,那無疑是經驗、知識、理性的重大浪費,這樣就會嚴重地阻礙社會經濟發展。⑶經濟法實施,是在進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斗爭,因而是在貫徹自由競爭的市場法則,是在伸張自由競爭的市場精神,是在檢修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經濟法實施維系著自由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的正常運轉;經濟法實施,是在貫徹宏觀調控法則,使社會經濟發展在法律框架結構內的預定軌道上運行,把社會資源調集配置到法律所支持鼓勵的方向,避免社會經濟運行大起大落動蕩不定,經濟法實施調控著宏觀經濟秩序這一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盤的正確行使。
第四,經濟法實施,有利于經濟法的完善。法是一種行為規則,因而也是一種實踐規則,法只有通過實施才能檢驗法律規范是否切合實際,實效如何,這些信息反饋,便于立法者及時對法律規范進行立、改、廢,從而進一步完善法律規范,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社會現實,更好地發揮調整作用。由于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一種最活躍、最復雜的經濟關系,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規定不可能一蹴而就,經濟法規定與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要求難免不相適應。在哪些方面不相適應?為什么不相適應?怎樣才能相適應?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經濟法實施才能發現,并反饋給立法者,立法者根據反饋回來的信息,及時地對經濟法進行立、改、廢,使之更加完善,更加適應社會現實。因此經濟法實施是經濟法完善之母。
第五,經濟法實施有利于經濟法權利義務的實體化或實定化。權利義務是法的核心,法的實施說到底是權利義務的實施。就經濟法實施來說,一方面在于賦予和保護經濟法權利,一方面在于落實和履行經濟法義務。實踐證明,必須通過經濟法實施才能使經濟法權利義務實體化或實定化,這是由于經濟法實施是通過程序和判決進行的,程序和判決是經濟法權利義務實體化或實定化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力量。“實體法上所規定的權利義務如果不經過具體的判決就只不過是一種主張或權利義務的假象”,只有在一定程序過程中產生出來的確定性判決中,權利義務才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體化或實定化。[2]人們能否真實擁有和行使經濟法權利,是否切實承擔和履行經濟法義務,是評判經濟法實施的重要標準。
三、經濟法實施的特征
篇8
關鍵詞:協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綜合實驗;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4-0277-02
一、引言
2014年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其核心就是以簡政放權的改革為市場主體釋放更大空間。具體到教育領域,作為重要創業支撐平臺的高校實驗室資源,也同樣需要引進新的管理運行模式。尤其是跨多種學科的本科專業,如何能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既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又有助于調動大學生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本科專業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如何整合多種資源的綜合實驗平臺的構建原理。
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學習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熟悉資源環境政策法規與交易規則,掌握資源與環境經濟分析方法及管理技能。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在各級政府、資源與環境管理部門、農林牧漁各業和各類大中型企業以及相關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勝任相關專業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性高級專門人才。學習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在環境資源管理及相關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這是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已有的實驗室運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實驗室建設情況
目前,資環實驗室具體開展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區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價、資源價值評估、資源規劃等。部分實驗內容開展需要相關資源類或環境類理工科專業基礎知識,而對在校的大學本科生而言,接觸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畢竟相對有限。作為一個新本科專業,在專項資金支持下,實驗室各項工作已經在籌備中,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要實現其社會價值,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學生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的要求。從環境影響評價方向的實驗教學體系來看,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實驗實訓設備不夠系統與完善,如該專業方向的專業基礎實驗還需補充。目前已經購買了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系統、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系統、環境風險評價系統等軟件。這些軟件基本能滿足本實驗室設計的環境影響評價模塊的設計。但是這些軟件的使用,如果要能結合實際情況,需要和地理信息系統相聯系,才能實現與學校的石油、冶金等特色專業相結合,實現實際數據統計記錄,得出具有指導意義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為企業解決環境問題提供詳盡的環評結果。目前在已有的軟件情況下,只有通過其他途徑直接獲取相關數據資料,這樣教學實踐效果只能起到熟悉軟件操作、明白環評程序的目的。環境核算體系以及資源價值評估等核心軟件缺失,將不利于學生全方位掌握環境評估程序和獨立實現環境評估操作實踐,通過比較各個區域、各個產業等環評結果,借助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軟件得出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結論,從而無法較系統、充分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更有效率地改變現有的資環實驗設施條件,需要改變以往的購置思維。
(二)可以整合的實驗室資源
1.校內資源。重慶科技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以石油與化工、冶金與材料、機械與電子、安全與環保為特色的高等學校。具有省部級重點(建設)學科4個,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臺10個。現在大多數是按學科設置的專業實驗室。重點特色實驗設備較為先進,也建有專門的實踐基地。這些實驗室具有非常專業的實驗教學資源。然而目前大多數院校的實驗室運作基本上是在原有教育教學模式下進行實驗室建設。由于學科差異性,各學科的學生基本固守在各自為營的二級學院實驗基地、公共大實驗平臺為主的條件下接受實驗實踐教育。實驗室運作并沒有真正地將“協同創新”融入到實驗室管理運作中。2.企業資源。重慶科技學院是以工為主的高校,正在努力建設成為國內高水平的應用科技大學,學校定位就是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石油、冶金兩大行業。隨著校企產學研合作走向深入,學校與企業界合作機會增多,共同研究解決技術問題,雙方都能從中獲益。然而,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僅僅依靠學校內部的實驗室資源,由于缺乏接受實際數據的軟件、數據庫等設備,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效能核算、資源價值評估等方面的設備,因此不能滿足校企技術合作發展的需要。企業有技術實踐背景,也具有豐富的數據資源,而學校具有研發團隊,如果校企聯合創辦實驗室,雙方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則將有利于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協同創新。3.移動互聯網資源。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大多與社會息息相關,資環專業實驗部分涉及環境檢測數據、政府政策等資料,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隨著社會資源的信息公開,直接從互聯網就可以查詢到相關資源。其次,隨著移動終端的快速崛起,天氣狀況、氣溫、地理位置等信息隨時隨地可查詢,足不出戶就可以查詢到這些信息。這些信息是資環專業重要的實時資源,應該納入綜合平臺中去。實驗研究成果需要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從而實現大眾共同培養的目的。
四、整合多方資源共建綜合實驗平臺
在現有的經管類實驗室基礎上,整合校內的石油冶金資源實驗室資源、企業或政府資源、移動互聯網資源等外部資源,共同構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綜合實驗平臺。石油冶金等資源實驗室主要為平臺提供環境效果驗證、資源耗能等專業實驗驗證功能,企業或政府資源主要為實驗平臺提供社會中發生的資源或環境等實踐問題,并提供實驗結果的實踐論證;移動互聯網主要為平臺提供數據庫支持,以及組織社會調研搜資等活動,同時還為研究成果提供宣傳服務。現有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實驗室主要是搜集數據,利用專業軟件處理數據,解決問題的智力中心功能。該平臺跨學科,校企聯合共建,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資源,有助于全方位對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綜合實驗平臺的研究成果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實現關于平臺人才培養模式。資環專業學生可以先學習基本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理論,然后在校內理工科實驗室加強對資源與環境相關的基本專業認知,結合企業或社會需要解決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借助實驗平臺進行綜合研究,提出解決方案。平臺運行模式。可以采用“收益共享,利益共擔”的原則,平臺共建充分借助虛擬的互聯網手段實現,對于解決企業實踐問題獲得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共享給相關參與方。此平臺構建,不僅可以解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而且還有助于資源環境理工類學生經濟管理類公共基礎專業知識的欠缺,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多學科合作,更容易研發創新。平臺運作實際是政府與社會協同育人的一種機制上的創新,也是未來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之一。五、配套措施為實現平臺構建,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改革實驗室資源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各自為政的實驗管理模式,構建資源共享集中統一管理平臺,避免重復建設。二是鼓勵與企業合作,多參加社會調研。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等一些文科專業,更需要了解社會,了解企業運營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有目的的進行學習研究,加深解決實踐問題的動力。三是對實驗教師隊伍的培訓。一般學校的實驗室建設都是由專業教師組成,專業教師需具備豐富的跨學科專業知識,而且需對社會問題較為敏感。這些都需要教師不斷補充知識,擴大知識面。四是觀念的創新。專業人員、管理模式改進以及數據庫的欠缺,都需要轉變思維觀念,平臺構建大膽引入“互聯網+”模式,充分借助網絡資源,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董賀新,王亞輝,王訓遒.構建化工與能源跨學科實驗平臺[J].實驗室科學,2010,13(5):138-139.
[2]王曉崗,趙超,許新華,樊雅娟.分層次跨學科開放實驗教學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9):160-163.
[3]謝春.工程教育創新型學科實驗室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3):189-192.
[4]趙晶.文科跨學科綜合實驗教學模式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108-110.
篇9
摘要:本文以某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為背景,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引出財經類院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財經類;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序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財經類院校學生計算機知識面的要求也逐漸增高。我校作為一所注重培養財經類人才的院校,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已將計算機基礎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非計算機專業的算機基礎教育課程,主要分成兩個層次,依次為“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和“軟件技術基礎(VFP 和VB)”實驗及其相應的理論課程。前者側重軟件的應用,后者側重基本知識的傳授。往往采用:傳授知識-〉軟件應用。本文是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總結兩門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其學生對于課程的掌握程度,從而提出適合實驗課程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進行了相應的實踐。
2本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現狀分析
計算機基礎教育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寬思路,培養計算機意識,以便走上工作崗位后有意識的去開發和應用計算機來解決問題。“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和“軟件技術基礎”實驗,是本校學生進入校門接觸到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礎的計算機課程。我們對1000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作了一個問卷調查。以下將從四個方面(教學內容、授課方式、與生活的結合和興趣度)分別對兩門課程分別來進行闡述。
2.1“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課程
“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課程作為所有非計算機專業新生的一門必修課。從圖1可以看出:有將近30%的學生認為課本教學內容枯燥;20%左右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與平時生活結合不夠緊密,從而失去興趣。但總體來看50%~70%的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興趣度的,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特別是OFFICE系列,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有幫助的。
2.2“軟件技術基礎(VFP)”實驗
“軟件技術基礎”實驗包括Visual FoxPro實驗和Visual Basic實驗。開課時間是大一的第二學期,課本主要講述基本概念、語言的特性、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技巧,以及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思想與事件驅動的編程機制。實驗課的內容主要是針對理論課的進度來設置相應的實驗內容。財經類院校以培養財經類人才為主線,因此其教學主要以“應用”為指導目標來趨勢學生的學習。從圖2來看,將近一半的同學認為“軟件技術基礎”實驗與他們所學習的專業脫離;30%左右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如語言基礎)比較枯燥,很難理解,但是大部分的同學還是可以認同的;其中45%左右的學生興趣度還是很高的,將近一半的學生學習也是為了考試也不是興趣所制。
3問題及應對措施
3.1教學內容方面
存在的問題包括: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版本速度的更新及相應新技術的出現,所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與當今網絡時代的發展不相匹配。“軟件技術基礎”內容的設置和財經類院校專業覆蓋面廣的特點不匹配。
和中學時代的計算機教育銜接不緊密,出現重復知識的學習,導致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就給教師傳授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
應對措施一:對于財經類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采用以應用為向導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體現在知識內容的靈活和新穎。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不斷了解和掌握最新計算機的發展動向,將其滲透到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不僅止于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還有重要的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即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應對措施二:由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和推廣,中學階段甚至小學階段某些地區均已經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內容,導致在部分學生的眼中都覺著這部分知識重復針對這個問題,這就需要根據不同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掌握的不同程度來分階段授課,也是目前我校正在嘗試的一個項目。
應對措施三:不定期開展一些計算機方面的講座及計算機技術最新發展的學術報告;開展各式各樣的計z機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化學生的計算機意識。
3.2實驗授課方式
存在的問題: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本校的授課方式采用:理論課堂講解實驗課堂練習的實驗授課模式。這種模式存在一定的可取性,但在某些知識點上,由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上機的過程中往往就記不得理論的內容,從而無法體會其中的奧秘,造成在實驗的過程中針對一個具體的問題無從下手。
應對措施一:以應用為向導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授課方式上。根據不同應用能力的需求選擇適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實驗課是整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核心,在次針對不同的專業教師提出與專業對應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尋找解決的辦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以“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為主導的啟發式模式。適當結合我校目前的網絡平臺。為了進一步加強我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相關部門正在籌劃雙向網絡教學平臺、計算機輔助教學等。
應對措施二:開設計算機專用教室,理論課堂和實驗課堂合二一,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操作的案例、多媒體教學系統,即“演示案例”-“講解分析”-“實踐操作”,做到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場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項目正在我們目前籌劃之中,也是我們的創新之路)。
3.3從生活的結合和興趣度來看
存在的問題:網絡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無比的學習空間,在這個新世界里,將不存在任何障礙,新世紀的大學生越來越注重網絡的應用,他們不再依賴課本上局限的內容。現在的課本雖然實用但已滿足不了學生對于網絡的渴望。
應對措施:一方面對于課本知識,需要教師采用一定的方法將其以案例或者啟發式來引導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要多開設一些與當前時展相匹配的選修課程,像“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網頁設計”、“MIS開發支持軟件的使用”等多層次的基礎及技術課程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實踐動手的能力,作為選修課主要考慮到如下幾個方面:
(1) 從學生方面來考慮,選修課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以便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2) 從教師方面來考慮,有利于推動教師去掌握最新的計算機動態,有利于水平的提高。
4結束語
本文以我校為背景分析了目前財經類院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的現狀,然后提出了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的改革是一項持久的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實踐,將計算機基礎實驗教育推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
參 考 文 獻
[1] 王麗娜.呂峰. 新世紀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J]. 現代企業教育,
2007,(5).
[2] 秦嘉杭. 加強財經院校計算機教學的建議和設想[J]. 南京經濟學院學報,1997,(2):73-75
[3] 利,將文科. 財經類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推向新階段[J]. 計算機教育,2004,(9):16-17
[4] 德民,孟萬化. 財經類專業計算機課程設置的探討[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3,(12):44-45.
篇10
一、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協調的原因
針對經濟發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必須及時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明確后續干預形式的要求,進而探究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以下將對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協調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價格和價值出現不協調
根據房地產價格形式和價值形式的變化,必須及時對價值形式進行分析,基于已有控制機制的特殊性,如果出現價格過高的情況,則必然會擾亂市場秩序。近些年來隨著房地產價格變化比較明顯,甚至出現泡沫經濟的情況,和市場經濟發展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很難保證房地產經濟的有效發展,減少經濟風險。
(二)干預形式不合理
基于已有發展形式的特殊性,要制定合理的宏觀調控形式,避免出現控制機制不合理的情況。在后續干預過程中政府的干預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必須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預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干預機制不健全的情況,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市場發展形式進行了解,進而出現控制形式不健全的情況。
(三)資源應用不合理
房地產經濟處于開放式管理形式,在實踐過程中必須靈活應用資源,體現出資源應用形式的要求。在具體控制過程中存在土地規劃形式不合理、開發形式不合理的情況。由于我國資源比較少,人均占有量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處理能源矛盾的問題,使其適應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形式的要求。
二、如何保證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
基于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及時對經濟形式進行調整,使其適應協調發展形式的要求,進而促進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以下將對如何保證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分析。
(一)調整房地產商品價格
根究房地產經濟發展形式的要求,在后續控制階段,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控制,則會出現經濟泡沫的情況,增加市場經濟的風險。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及時對房地產商品價格進行調整,強化控制機制。控制控制好房地產商品價值決定價格市的價格并不說一定要強制性將房產價格降下去,應該按照房地產商品的價值制定相應的商品價格。房地產價格過高成為制約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明確價格變化形式,調整工序矛盾,及時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整,保證房地產市場處于穩步發展的狀態。
(二)強化金融監督形式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相關部門的管理和控制機制對整體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整個干預過程中,要及時對房地產經濟進行調整。金融監督管理形式采用的是大規模發展形式,為了避免出現價格控制不合理的情況,必須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相關部門要及時對房地產企業的信息進行了解,提升監控管理力度,及時對貸款機制進行調整,進而保證資源的合理應用。在干預過程中,要及時對存貸形式進行分析,靈活應用資產形式,降低高風險貸款風險,保證市場經濟和房地產經濟的有序發展。
(三)進行經濟轉型
當前房地產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如果控制不當必然會出現轉型機制不協調的情況。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發揮主導性作用,應用杠桿經濟原理,鼓勵相關房地產企業應用智能化發展形式,此外對購買的住宅區進行環保設置。如果存在控制不合理或者經濟發展機制不明顯的情況,則必然會經濟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此外房地產建設形式必須以低碳環保為建設目標,和市場經濟發展保持一致的步調。如果房地產建設不能以低碳環保為建設目標,則必然會出現控制機制不合理的情況。
(四)合理應用激勵政策
基于房地產設計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續干預過程中,則必須從現有發展形式入手,結合后續控制形式的要求,合理應用激勵政策。市場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戰略發展目標,制定合理有效的經濟發展形式。政府在發展過程中,要及時調整貸款形式,吸收更多的購房群體對這種住宅的關注。實踐證明,政策的激勵政策勢必會帶動房地產經濟向著低碳經濟的轉型,工作人員必須在已有設計基礎上,調整經濟發展形式和干預機制,使其適應整個發展形式的要求。
三、結束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