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范文

時間:2023-04-02 05:4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文思想

篇1

關鍵詞:包裝設計;人文思想

弘揚人文精神是當代任何門類所要涉及到的問題,包裝設計也不例外,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使人具備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現代科學創造了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無比豐富的物質產品,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喚起了人性中的“惡”的一面,導致物欲橫流、金錢至上、道德淪喪、價值崩潰,嚴重地壓抑、扭曲、肢解著人性,窒息、扼殺、吞噬著人的心靈,使人變得狹隘、自私、冷酷、片面、機械、枯燥,這時人文科學主義思潮的崛起是勢在必行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人文主義客觀上對精神造成壓抑的勢頭有增無減,設計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哲學被全盤否定,人類對極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對心靈世界的研究也被排除,尤其是反對關于世界和人生終極存在與價值追求被停止,忽視了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精神性需求。高揚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要義,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永恒主題,是指引人類思想文化不斷前進的明亮燈塔。

亞里斯多德既是一位哲學家,又是一位科學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是眾所周知的藝術大師,但他們同時又是科學家,發明家。新時代的設計師應學會善于將科學與藝術結合,科學技術的實驗主義、分析主義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設計師的視野,使其設計活動擺脫了手工業時代的封閉性和凝固性,一個重新建構語言符號范式的分析時代對形、色、線,對制作過程、對材料、結構,對創新與科學原理等的理解與嘗試都建立在人文思想為主線的大設計觀的基礎上。

人文即包括文化、哲學、人類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音樂等門類,作為服務與人的產品包裝設計元素必須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它就像春雨滋潤著設計師的心田,在為人類創造物質產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事一種精神活動,包裝不僅創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產生一種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時更進一步地認知生產的國度、區域、國度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哲學思考、邏輯推理、審美特征、消費心理等全方位的認知、包裝既是產品的營銷工具,也是企業的商口,傳遞著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設計師的高品位的綜合素質,設計出高品質的包裝產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銷的關鍵。

1文化哲理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域差距,不進行哲學深層思考,不研究人民心理、人類社會學、知識甚少,對文學全然不知、找不準賣點,可想而知商品就難以暢銷,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立足。無論是人類文化、世界文化、中華文化都是宏觀整體中的文化形態,如何分析文化,認識文化、找到解開不同文化現象的鑰匙,找到一種像基因那樣的文化建構的控制因素,對文化結構分析既把文化分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質文化、制度性文化與精神文化,除了文化體系的不同而外,普遍存在的是同一文化體系中的不同階層的文化差別,詮釋一件有說服力的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對其文化意蘊的解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文化思辯。從工業革命至后工業革命的精神本體的對話,人類生存的數字化、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跨文化交流盛況空前,跨文化交流中的焦點問題是“誤讀”,所謂“誤讀”是人們與他種文化接觸時,很難擺脫自身的文化的傳統思維方式,往往按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來理解別人。人在理解他種文化時首先按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對之加以選擇、切割,解讀必將導致“誤讀”。“誤讀”是一個既釀成災難又能激活創造的奇特的認知精靈,它會導致隔膜、離異。然而,人對人文和藝術品的“誤讀”會激活想象力和靈感,并可能導致創造的驅動器,但如對商品包裝“誤讀”那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和經濟損失,商品要跨國度、跨地域,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量的加大,交流頻繁,就更需設計師對他國文化特質的了解,無論圖形還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闡釋產品品質以及文化背景、材料特質及性能。

談到哲思,西方哲學和美學流派中的人文主義主潮以極大的努力從各方面為人類精神爭得應有的地盤與位置,對以數理邏輯為主導內容,以主觀經驗為基礎和根據的現代科學理性進行不余力的批判,如克羅齊、弗洛伊德、榮格等都對人類情感和生命形式的關注;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的理論建樹對傳統科學和邏輯理性的攻擊與突破,對人的精神領域中非科學、非邏輯、非理性方面的發現與張揚,也是傳統人文精神所作的一種現代開拓,對建立在數理科學基礎上的近代認識論的批判,為哲學和人文學尋找自身的認識和方法論根基,人文學科要成為“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抗衡,不能沒有自己的認識論、方法論基礎,近代笛卡爾、康德的哲學基本上以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認識論為基礎,伏爾泰在把世界分為自然與歷史人文兩大部分的同時提出了相對應的兩門科學;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主張認識論范圍“擴大”到人類文化的其他領域,重視語言、神話、宗教等和藝術直觀等認識論功能,找到不同于科學主義的獨立的認識論、方法論,有助于使人文科學真正邁入科學殿堂,成為與自然科學并駕齊驅的科學。設計既有科學理性的嚴謹,又有藝術的浪漫;既有西方文化的精華,又凝聚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中國思想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傳統,但它又與西方重視自然科學、高揚自然科學精神不同,中國自古以來重視人自身的精神活動,與人生狀態的體驗,強調人文精神的貫徹,中國一直講求著儒學精神,儒、道、釋都主張“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自然與人本來就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世界是與人的本性,與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方式休戚相關,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體驗人與自然契合無間的一種人生境界和精神狀態,關心人生、人事、重視內在精神境界。

譬如:先秦道家傾向于以人合天;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崇尚自然、天性,提供通過“坐忘、心齋”等修養方式來超越與自然的差別;孔子“禮學”主張“克已復禮”,目標是使“天道在人道”中得到完滿實現。孟子更主張“自我修養,思成盡心”,達到“知天”、“事天”的目的,中國的人倫成分占優勢,具有鮮明倫理化傾向。歷史發展至今,人文思想發展面不斷完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走向現代化,對于中國的發展包括文化發展,從長遠看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步,市場經濟在體制性質而言,對于精神文化的建設也有負面影響,有些追逐高利潤、高附加值的現象不斷出現,過度包裝,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裝,給社會、人類造成危害,只顧眼前小利,喪失了社會責任心和公共倫理道德,這在某種意義是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機。

2審美特征

篇2

1.鉆研課本內容,挖掘人文內涵

課本是歷史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和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依據。特別是現行的中學歷史教材,徹底改變了過去以政治、經濟、軍事為編排順序的情況,增加了很多有關文化、藝術、思想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的內容,其本身就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思想文化本質上就是有關“人”的學問,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眾多的思想流派,具體的觀點雖然各不相同,但無論是根本還是出發點與歸宿點大都是“人”,思想核心也是“人”,只是在對人的價值取向上不同而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運用教材,不斷挖掘出教材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培養和人格塑造的內容,找準歷史學習與人文精神培養的結合點,并從課外渠道豐富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采用科學的方法選擇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

2.堅持以生為本,創新設計教學

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有備“學生”的意識,圍繞學生的興趣與學習需求進行教學設計。例如,新課導入時,不僅要聯系學過的知識,而且要考慮這樣的導入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備課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導入。設計課題提問,首先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其次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真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設計出不同類型和層次有別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時,就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你們了解鴉片是什么嗎?”“英國的鴉片大量的輸入中國,對我國有哪些危害?”“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等,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的問題,能夠探討并得出清政府的腐敗是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達到讓學生深刻了解歷史現象并探尋其實質的目的。通過這樣的設問與解答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智力因素,從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有利于把“教”與“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并且通過不斷的啟發,再由學生自我反思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3.聯系社會生活,發揮人文教育功能

歷史人物的生活年代距我們當今的社會已經非常的遙遠,但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對我們仍然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教學中我們應該抓住社會生活中哪些與歷史人物有關的聯系,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思想教育。如居里夫人與萊特兄弟歷經千難萬苦、追求真理的感人事跡。我們可以聯系時下學生對物質生活的攀比之風,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金錢與名利只是表面的享受,把它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就會偏離方向,無法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每個人在學習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少數學生在考試不理想時就會垂頭喪氣,喪失學習的信心,我們就可以舉一些歷史人物經歷各種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例子,如淮陰侯韓信受胯下之辱,忍得住一時的痛苦,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面對挫折或不幸,要勇敢的面對,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從而形成樂觀自信的人生觀。

4.不斷創新教法,弘揚人文主義精神

新《歷史課程標準》重視學生個人的觀點和行為,鼓勵學生自主獨立地進行創造。因此,所有教學方法都應努力達到這一目標,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其基本思路是: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景,讓學生養成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積極嘗試運用實踐法,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教學課外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提升人文素養。其基本方法有:參觀法、欣賞法、研討法、調查法等,這些方法都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行、意共同發展,進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中國有著富有特色的人文歷史課程資源,如大汶口文化遺址、北京猿人文化遺址等,都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山海之城青島、歷史文化名山黃山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景觀;文化巨人孔子、兵學鼻祖孫武、神醫扁鵲、書圣王羲之等,都是歷史文化名人……只要我們多開展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這些就可為我們所用。

篇3

關鍵詞:人文思想;日本傳統建筑;建筑特點;影響

一、影響日本傳統建筑的人文思想

1)自然觀。

日本人認為自己本身與自然是一體的,一切順應自然的心態是日本人的宗教、哲學等精神活動的本源,其中重要之處就是盡可能去接納自然,親近自然,而盡量排除人為制造的因素和效果,最大程度去發揮自然之物本身的美。日本人以“自然”是藝術遵循的首要標準,自然至上。

2)無常觀。

火山眾多,臺風、海嘯等突發性,這些自然帶給日本人的“無常”災害,很容易致使得日本人產生一種宿命性的“無常”感。無常觀起于佛教思想,指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生滅變化,可常住的。所以日本人很少在事物上追求永恒與絕對性,自然因素與宗教因素共同影響形成了日本人的無常觀。

3)禪宗思想。

日本民族的國花是櫻花,櫻花凋零時,日本國民感受到的卻是凄涼美感,本性透露著悲天憫懷。禪宗思想自然超脫的思想境界,日本民族很容易形成廣泛的認同,形成了日本民族空寂和枯淡的審美取向。

二、日本傳統建筑的藝術特點

1)自然材料的結構和構造。

日本的傳統建筑不論是哪個時代、在何處,基本上都是木質結構的,在日本的宮殿建筑以及宗教建筑也都遵循這一特色。日本居民的房屋屋頂是草葺的,在大多數日本建筑地板的構造形式,都是高架于地面,材質也是木質的,上面鋪有“踢蹋米”,它是由稻草編制而成的墊子,日本人們習慣在其上坐臥。

2)非對稱的空間布局。

日本追求自然協調,認為對稱在自然界中是沒有的,日本建筑師追求自然,空間布局避免沿縱軸對稱。日本法隆寺是典型非對稱性設計的佛寺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金堂和五重塔分別一東一西建置庭院內,在立面高度上金堂形制較低,而佛塔卻比較高,都沒有遵循對稱的佛寺建筑形制。

3)建筑內外裝飾簡練。

日本人在建筑上不靠繁縟的裝飾,而要表現出的是洗練、優雅,整體比例協調與完整。建筑材料都保持材料原始形態,發揮自然材料自有的色彩、肌理,如在木質的部件也不再進行油飾處理,墻壁也都不作濃艷的涂飾。在皇宮的建造上也遵循著這一簡練樸素的裝飾風格,天皇別宮行院中,比較有名的有桂離宮如圖2。

三、人文思想對日本傳統居住建筑藝術的影響

1)建筑結構中的自然觀。

由于日本對然有著極度的尊崇、敬畏,所以一切順應自然的意識致使日本人建筑上多使用不加處理的天然材料,木材是日本取自自然最多的材料,便與加工,所以建筑多采用木質結構,保持其木材原有的顏色肌理等,注重將建筑融入自然。伊勢神宮最有代表性的神社,其草頂和板壁所形成的的主體是渾厚的,整體建筑全為木質結構,如圖3伊勢神宮。

2)空間布局中的無常觀。

無常觀認為一切都是變化無常和脆弱的,這使得傳統的日本房屋基本是由沉重堅固的屋頂組成其余所有各部分則由極其輕甚至是極其容易損壞的襯料制成,不追求房屋建筑的永久性,木造建筑是由支柱支撐屋頂的構造,墻壁不起支撐作用,因此側面可以隨意敞開,輕型結構靈活架搭,內部空間因而自由得多。日本房屋的木骨架是由輕質活動墻組成的,具有隨意合并和分隔空間的無限靈活性。如圖4、圖5為日本建筑的拉門式分隔空間。

3)簡練裝飾中的禪宗思想。

葉渭渠在《日本文明》中寫到日本的審美更趨向于禪的空寂與枯淡,所以這一審美趨勢在日本建筑上多是追求精簡的結構和樸素的內部陳設。日本的茶室內外都避免對稱,小而求變,整個結構自然、樸素,選用材料都是自然之物,整體遵循的就是禪宗的空寂、枯淡。如庵茶室也是以簡練精致。圖6如庵茶室。

四、結語

日本是吸其所需為我所用行為習慣的典范,對待強勢文化能夠適應自身文化的包容性,自然觀、無常觀、禪宗思想等多方面人文思想的影響下,顯示出具有材料自然,空間靈活,裝飾精簡等特點,達到了將人、建筑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形成了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藝術。

參考文獻:

[1]蔡琬英.外國建筑歷史圖說[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2]加藤周一著.彭曦譯.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篇4

關鍵詞:紫砂;造形;藝術;梅竹;傳統文化

1 前言

紫砂是貼近生活從生活中誕生的飲茶茶具,它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使我們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紫砂壺的理念和文化中,能夠體現出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不僅將中國的陰陽五行的哲學理念融入紫砂之中,還將吉祥的美好希望注入紫砂之中,詮釋儒釋道等文化理念,體現紫砂精髓,完美演繹中國茶文化與紫砂的結合,體現出了最純真的紫砂文化。

2 《梅竹雙友》壺的造型藝術和人文思想

筆者最喜歡花貨的自然純真,它可以以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結合紫砂表現自然生命之美,也最能體現紫砂壺的生活情趣,也是最受人們青睞紫砂造型,在傳統的紫砂花塑器的造型中,最受人推崇的就是供春的樹瘤壺,這把代表著花貨第一的壺式,可謂古往今來頗受人們喜愛的器形了。花貨自然有其可愛可親之處,從中體會的人文思想也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體會的。

梅竹自小無嫌猜,青梅竹馬來相伴;梅竹與松相交,是歲寒三友,情意無堅;與蘭菊同道,得“四君子”之美名。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梅常常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之物,傲霜斗雪,凌寒獨自開的精神。竹,經冬不凋、高風亮節、能屈能伸,是高雅之士的象征。千百年來,梅、竹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竹與自有清高處,吾自比梅竹,傲骨錚錚,自有惺惺相惜,融情于物的情感。

《梅竹雙友》壺以紫砂為媒介將梅竹以花貨的組合的形式融入紫砂的造型之中,以梅與竹為題材既是取梅竹青梅竹馬,君子相交之美好友誼為主題核心,梅竹在紫砂造型中相互呼應,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此《梅竹雙友》壺,壺身以光素器的飽滿圓潤為基本形體,提煉取舍,精心設計,制作精細,十分清雅。此壺在以梅竹的塑造上以花貨的形式,在壺嘴處取竹節為形,自然的竹節,粗細皆自然融洽,竹節的線圈裝飾,竹枝虬勁延綿從竹節中蜿蜒至壺腹,竹枝上伸展出幾片竹葉,竹葉俏麗凌風,適然清雅,十分怡人。竹,儒之所(下轉第71頁)愛。“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它正直,虛心,勁節,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為人們所喜愛,也是筆者將之塑入壺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而壺把則是取梅枝干所塑造,壺把以自然之梅遒勁的枝干為形,以梅之曲為美,節疤嶙峋,形態自然而富含力度,遒勁多姿。壺身貼塑梅枝,伸展自然,梅枝上梅花爭相竟放,端莊秀雅、香遠益清,技法老道精湛。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花自然清逸傲雪獨自盛放,精神和氣質感染著人們,遙遙一片,自有香氣飄來。

篇5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人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2-0191-01

1 計算機教學面臨的現狀

1.1 學生文化素質偏低

近年,許多大學與大專都響應教育方針的號召進行了擴招,但對學校錄取門檻的放低使本身文化功底不足的學生進入學校,更有部分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下不注意自我修養的提高而更加散漫,沒有自制力的學生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甚至混文憑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將會給整個教育事業帶來重創。

1.2 學生思想素質不高

我國注重的是系統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以培養“人才”為目的,這種人才大部分是片面的,學生從入學開始就以學習知識技能為主,思想素質的培養被放在不明顯的的地位,這種急于求成的教學方式,造成了高校學生思想素質低下,在這最應該掌握技能的時候才唱起重塑學生思想素質的高調,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尷尬局面,這種局面的產生最應汗顏的就是教育界的同仁們。

1.3 教學方法的單一

計算機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主要靠實踐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傳統教學中“填鴨式”教學以不能適應目前的教育體系與社會人才的需求,單純的灌輸知識同時也是忽略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只用一種方法教學,只會使學生降低對計算機學習的積極性。計算機教學是一門需要理論與實踐嚴密結合的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學,這同時是對學生負責的行為。

1.4 教師的素質

教師做為文化技能的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導。教師的文化素質與人文素質決定著一次教學的效率與效果。計算機應用的快速發展,對計算機教師的知識更新造成很大壓力,但教師對自己知識的完善是教師應盡的義務。同時一個教師的人文素質更加重要,現在教師對學生的不當行為甚至體罰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仍然難以徹底的杜絕這種現象的產生,如果一旦有這種現象必然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對教學的開展造成阻滯。

1.5 考評機制的弊端

應試考試,這是中國國情決定并且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的,但它造成的弊端是一直存在的。這種體制是許多學生失去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是在校生長期心存恐懼、失去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教師對學生的考評不僅沒有更加人性化,而且以成績作為分類標準的教師不在少數,這實在是嚴重打擊的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2 計算機教學滲透人文思想的迫切性

可以理解的是學校不管開展任何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為了讓學生成為全方面人才。何謂全方面人才,毋庸置疑對于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必須具備足夠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技能,同時也具備充足的精神財富。加強人文思想的培養與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對計算機這種高智商人才的要求。青少年成長階段是一個人得人生觀價值觀完全塑造形成的階段,進行人文思想教育是刻不容緩,讓一批重視人文思想培養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扛起建設社會的大旗同時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行為。

3 對計算機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的一些建議

3.1 重視人文思想的宣傳

外界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有極大的影響。計算機教學中學生有更多的接觸互聯網、接觸社會信息的機會,互聯網許多消極因素存在使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不明確。在這中環境下,人文思想的宣傳還應加大力度。學校作為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應該起到宣傳的主體作用,以學校為單位舉行以人文思想為主題的活動,以班級為單位展開學習滲透人文思想的主題班會或集中接受人文思想教育。

3.2 注重計算機教學中以學生為本,使教學方法具有人文性

每個學生做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著不同的差異,因材施教與重視實踐是計算機教學中的關鍵。教師應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注重每個學生吸收知識的不同程度,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自己學習的方法,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教育方法更有人文性。

篇6

關鍵詞: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學習興趣;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受教育體制的限制以及對成績過高的追求,在小學教育中,我們都過多關注學生的認知因素,卻忽視了學生情感因素的存在,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其基本理念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不僅僅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期,也是情感發展的重要期。小學教育的目標不應只重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也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教育者在傳授知識及培養學生能力時,應有意識地激發和調動小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重視小學生的文化熏陶,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情感教育。因而,在人文思想下進行小學情感教育,是小學教育整體目標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一、情感教育的人文能動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清晰地道明了教師本身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與學習興趣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學生的心理分析,情感對于他們的學習活動和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中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他們只是憑著自我感覺而學,好玩就學,不好玩就不學。小學生在學習中易受到各種不同情感因素的影響:如他們的學習動機、性格、價值觀及教師的態度、人格特征、情感投入等。這些情感因素都會交織在教學過程中,碰撞出各種情感結果。其中,最明顯的態度就是樂學或厭學,即積極主動的學或消極被動的學。積極的情感能使學生處于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反之,消極的情感易使學生不思學習,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可見,情感教育體現著積極的能動性。

同時,在小學教育中有意無意地滲透人文教育,發揮情感教育的人文性,能使課堂生機勃勃,激發并保持小學生的興奮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厭學為好學,從而提高小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小學生學會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學會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這也提高了小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獲得情感的、精神的、人格的等全面發展,使其成為一個既善于學習又樂于實踐,既能取材于生活又能運用于生活,積極實現自我健全發展的人。

二、人文思想下小學課堂中的情感教育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曾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和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可見,學生積極的情感學習態度,是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以下就是筆者對人文思想下小學課堂中情感教育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滲透人文理念,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教育中,要關注并實施人文理念的滲透。我國近代教育學家夏丐尊先生曾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非常明確地道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作為小學教師,應該以愛為起點,關心呵護學生,形成自身良好的教學情感,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愛是對“師道尊嚴”的挑戰,是對學生未來的深切關注,是對學生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的完美統一。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以關愛之心行關愛之舉,不斷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用愛打開學生情感教育之門。

小學課堂中,積極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處于良好的精神狀態,刺激其求學欲望的生產與發展,從而樂學好學。由于傳統的小學課堂強調“滿堂灌”“一言堂”“題海戰術”,使剛步入正式學習期的小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境地,學習興趣更是無從談起。因此,作為小學教師,要懂得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等特點及其思維發展的規律,結合豐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努力營造積極輕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并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二)注重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過去的教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不可取的。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不是對知識的簡單接受和積累,而是主體能動性的建構,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學到的不僅是表層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能力。因而,在小學課堂中,要注重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挖掘人文資源,靈活運用教材的豐富內涵

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資源。在小學教材中,許多涉及情感教育的內容占的地位并不明顯,因而,教師首先要更新其教學理念,明確教材的重要性;要認真鉆研教材,靈活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教育融匯貫穿于知識教學中。小學教材絕大多數取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的生活、興趣、愛好密切相關。在小學教學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資源,將豐富的情感貫穿于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的豐富內涵,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處于情感的最佳學習狀態。小學教師要特別注重通過豐富的教材內容來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更要引導學生積極自發地思考,以喚醒學生的人文關懷,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及人文行動。

(四)重視人文情懷,積極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小學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小學教師須具備人文情懷,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認真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身心發展特點,明其所思、所想、所需,并設身處地為其著想,才會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才會采取正確的教育態度、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達到身心的健全發展。教師更要以身作則,以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影響學生,尊重、理解、愛護學生,從思想、生活、學習上關心、了解學生,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使學生感到教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從而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課堂中,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關注學生的情感,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將人文主義的思想應用到小學課堂,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把學生視為有思想、有情感的主體,將“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人文思想融匯貫徹到日常教學中,積極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解讀[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魚霞.基礎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

[4]陳旭遠,孟麗波.生命化教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樣態[J].教育研究,2004(4).

[5]辛繼湘.課程評價改革的當代知識論基礎[J].課程.教材.教法,2005,(16).

篇7

【關鍵詞】美術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2-0007-01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現代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人類的變化、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將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變化…

三、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一)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體驗生活的樂趣。美術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生學習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袋里。

篇8

俄國的羅巴切夫斯基和法國的黎曼提出了與歐氏幾何公理對立的公理,創建了非歐幾何。創新是某種意義上的超越和突破。數學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應由學生依據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數學學習的建構方式是多樣化的,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該充滿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多樣化的數學活動。教學中要杜絕教師“中心主義”,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甚至是錯誤的想法。對高職學生來說,多數人以后雖從事的工作與數學關系不大,但數學思維及數學中變換、化歸等所培養他們思考問題的求異性及靈活性會讓他們終生受益。因此,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深刻內涵,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為富有個性,體現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的過程。

2、科學教育與數學的方法教育相結合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是數學知識的本質。數學思想方法具有比數學知識更為豐富深刻的內涵,是對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素質的高度概括,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性的文化。在數學教育中要把數學知識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傳授給學生,使所學者將其內化在心靈深處,形成自身的一種智力,即數學智力;形成一種素質,即數學素質;形成一種思維方式,即數學式的思維方式,并遷移到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能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競爭和發展,更好地駕馭復雜多變的客觀世界。數學教學只有傳播數學思想方法,才能獲得數學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人的終生學習、終身發展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3、科學教育與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相結合

數學理論是通過邏輯思維建立起來的理論,容不得半點虛假。數學的本質要求數學家始終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不允許有任何弄虛作假的行為存在。數學的結論只符合邏輯的論證,不會盲從任何一個權威。有報道指出,“誠信”是中國學生最缺乏的寶貴品質之一。高等數學教學應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鍥而不舍的精神,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溶入數學每一堂課中,是提高學生思想覺悟,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們在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相關內容中的一些不妥之處,幫助學生樹立“不惟書、不惟師、只惟實”的求真務實精神。在高職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從而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的品質。

4、科學教育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相結合

篇9

關鍵詞:態度 興趣 啟發 鼓勵 贊揚 定位 教育 聯系

一、首先教師態度決定學生的學習態度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身子女,每個都沒有受到過挫折,都是家里的寶貝疙瘩,因此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他才會學你這科,要讓每個孩子感受教師的溫暖和學習的樂趣 。“親其師,信其道”告訴我們,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是學好該教師所任學科的動力和前提,試想: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甚至猶如老鼠怕貓一般,對老師產生恐懼、害怕心理,于情于理都不可能有興趣積極主動參與該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特別是在自己有疑惑的時候,更不可能會大膽發揮自己思維想象或者請教老師,而是很自然地步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作為教師,面對這些學生,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抱怨,更多時候需要我們反思自己的態度,要么是態度過于嚴厲,要么是潛意識里存在歧視他們……不管是哪種情況,我們都應該秉承“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接受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事實,尊重學生的人格,多給孩子們一份關懷,一個微笑,一種理解和信任……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和學習的興趣,放飛他們想象的翅膀,將學習視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比如初二學生陳紅告訴我,她說她本來很喜歡數學的,就因為有次數學老師,因為她線沒畫好,直接吼了她,覺得很委屈,就不想學數學了,甚至不想到學校去了,不想讀書了,我從旁邊分析開導她,才打消她的不開心,才又想讀書了。所以不管學生成績好壞,老師的態度要和藹,人嘛,能力有大小,不能超之過激,慢慢來,學生總會掌握一些的。作為教師要能夠尊重自己的學生,賞識自己的學生同時要做到少批評、少發火,不體罰。初一的學生陳星,她上課老是不聽講,作業做得很糟,開始兩次我說話有點嚴厲,她仍然我行我素,,第三回我輕言輕語的對她說,你做不來的就來問嘛,結果她反而上課聽講了。這充分說明老師要和藹可親,學生才會愛你那門課。當然也不是無限制的溺愛學生,該嚴的時候還是要嚴格的管理的。但要動之以理,曉之以情,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心服口服。

二、其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感興趣,當然也就學不進去。因此,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盡量采取了一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上采取了歌曲、繞口令、小故事和各種游戲活動等形式。學生普遍感到興趣濃厚,學得輕松愉快,容易接受。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得他們的喜愛,課堂常充滿歡笑,教學氣氛輕松、愉快、自然,學生情緒高昂,注意力集中,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在課的開頭導入時,我以一首明代才子倫文敘為坡《百鳥歸巢圖》題的詩引入,“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問:何來百鳥呢?“原來1+1+3×4+5×6+7×8=100.一下就把學生的興趣提起來了。在課的結束時,又以一首詩結尾,“混合運算要注意,運算順序放第一,符號變化要小心,乘方運算要看清。”再配一個人喊喇叭的圖片,引得學生哈哈大笑,學習效果明顯。又比如在學習有理數加法法則時,為了幫助同學們記住同號相加法則,我給他們提了一個問題,做游戲時,如果是一伙的,則要把他們怎么辦?全部拉到一起來,同號兩數相加,做加法。反之,如果不是一伙的,則要把他們怎么辦?把異類踢出去,異號兩數相加,做減法。

三、 再次、啟發才能有收獲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一個好的稱職的教師,不但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上課時應該多用啟發式教育模式,在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比如我在教學,認識準確數和近似數時,就提問學生你從那看出來是近似數?為什么體重、身高是近似數?讓學生自己找到有表示近似數的字,大約、將近、估計有――;以及測量估算出來的數由于有誤差都是近似數。讓學生總結出規律,比老師老師說出規律、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要好得多。特別是學生回答問題,有回答不出來的,多啟發他盡量讓他能回答出來,比如(-2)4與 -24學生常把符號弄錯,就可以提示,4能不能管到負號,他們表達的意義是否一樣?實在答不出來,也不批評,心平氣和的說,請坐下,再想想,聽聽別人怎么說?不給他們壓力和心理負擔。

四、再有多鼓勵、多贊揚學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成功感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贊揚學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高明。”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展他們的積極因素。從這一點入手,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斗志,鼓足學生前進的勇氣,一味地批評、埋怨、勢必給學生造成頹喪情緒,甚至逆反心理,比如上課時,學生回答問題要多給與評價,有時候,那些基礎差的學生答題正確時,還要說,很好、繼續努力、掌聲鼓勵。我把學生排序記載在本上,按照題目的難易抽對應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我班有個周小順,基礎又差,上課時也不愛聽講,我上課時就經常抽他回答問題,還時不時,夸他兩句,答得好,掌聲鼓勵。現在上課他的狀態很好,經常積極回答問題,成績也有所提高。

五、另外教會其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若要有效,除刻苦努力外,正確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之所以成績差大多源于學法不當。在實踐中,大多數學生剛開始還是很努力學習的,但由于學法不當,收獲甚少,于是逐漸產生了悲觀的心理,(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認為再努力學習也考不到高分(或者考不及格),就自暴自棄。古語說“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針對這種現象,我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我首先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預習、要復習。其次多動腦、多做題、通過做題理解和掌握概念、公式。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他們也慢慢掌握了學習的竅門,成績也慢慢有了提高,學習自信心強了,由“厭學”變成了“好學”。比如我教學數軸時,“與表示-3的點相距4個單位長度的數是什么?”就教會學生要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去考慮問題,把數標到數軸上,再去看,這樣學生就不會漏掉另一個數了。又如遇到這種題目若 則 ab是多少?在分析為什么a-2=0,b+3=0時,就滲透數學上的分類討論思想, , 出現四種情況,(1)正數+正數;(2)正數+0 ;(3) 0+正數;(4)0+0.又

a-2=0,b+3=0。讓學生真真理解為何是分別等于0.而不是互為相反數。

六、還有要準確定位

對差生要學生提供恰當的實踐機會,應該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 切忌操之過急。 任何一種急功近利,期待立竿見影的思想都是不現實和不實際的。我們在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找準每一個低差生的突破口,準確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輔導計劃,加強輔導措施的落實,重點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完成等形式,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輔導過程中,可以先充分聽取學生對某些疑惑的自我見解,再有針對性地指出他們的理解錯誤所在,多選擇與生活聯系緊密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可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練習題讓學生鞏固練習,讓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切忌過早用明顯高于學生現有能力的題目去檢驗學生的進步,這樣不但會讓教師對自己的輔導感到茫然,更重要的是會再次挫敗有進步學生的“雄心壯志”,滋生“我不可能有進步了”的消極思想,從而影響整個輔導計劃的落實。還可以制定學習小組,老師輔導組長,組長輔導組員,老師隨時監督,抽查,

七、多進行直觀教學,多采用多媒體

初中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很差,理解能力也比不上高年級的學生,要多進行直觀形象的教育模式,學生掌握知識要快得多,運用起來才得心應手,比如 在教學兩數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時,學生們經常忘了ab積的2倍,可以讓學生畫兩個正方形,一個邊長為a,另一個邊長為b,讓他們共一個頂點拼在一起,小的正方形有兩邊在大的正方形兩邊的延長線上,讓學生觀察兩塊面積和a2+b2,與把四周線添起來邊長為a+b而形成面積(a+b)2的區別,同時在多媒體上演示出來,讓學生能直觀上理解 a2+b2≠(a+b)2 。

八、最后加強思想教育,加強與家庭的聯系

篇10

語言可以傳遞信息,具有感人的力量。教師的語言不但要求標準,還要學會對學生充滿溫情的鼓勵,用語言賞識學生,用尊重與期待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人文關懷。因此,教師那充滿情感的語言能產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來熏陶學生。教師的語言要力求做到和諧、親切,學生聽了才會產生愉快的感覺。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強調了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放大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例如:在教學“內在美與外在美”時,就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人坐公交車,車上沒有空位了,旁邊座位上坐著一位身穿紅色連衣裙,烏黑的長發瀑布似地披在肩上的漂亮姑娘。在下一個站臺的時候,上來了一位抱著嬰兒的農村婦女。這個婦女就站在她的身邊,人多擁擠加上不停的顛簸,那婦女一手緊抓托手,一手抱著哇哇啼哭的嬰兒,不時碰到那位姑娘。于是就連聲說“對不起。”但是那位姑娘一邊拍打著衣服一邊說“:今天真倒霉。”故事講到這里,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平鋪直敘講述下去,而是讓學生討論什么是內在美與外在美。

二、開發人文因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課本中人文素材很多,但畢竟是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教師要學會靈活地處理與運用課本中的材料。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創設與課文內容相一致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挖掘課本中的人文教育資源。通過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人文情境中。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民主的交流討論、合作探究,來感受道德的無形力量,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收獲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學習“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這一課時,就引用當時社會上普遍關注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中國驕傲”、“全國道德模范”的人物評選活動等熱點問題,來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給學生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道德教育課。又如:在教學《家庭保護》一課時,針對新時期家庭教育中,父母打罵子女、家庭暴力、父母干涉子女學習、要求過嚴等行為請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在此之前,還特意給學生推薦了著名女作家畢淑敏的文章《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一文的音頻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聆聽,并談談自己的想法。聽完這篇文章后,學生都深有感觸,并從中對父母的行為又多了一份理解與認同。同時,也更加熱愛父母了。

三、開展社會實踐,教學與社會現實相統一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新課改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的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平等、競爭、參與、積極進取”的意識,實現教學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統一。這對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交往的社會適應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在開展“環境問題”這一課題調查過程中,首先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考證有關本地區河流治理的歷史情況。接著再帶領學生走訪本地規劃部門與環保機構,了解采取哪些具體的整治措施,看看在整治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應該采取何種對策,以及整治后所帶來的各種社會效益。同時,大家還一起調查了市民對治理河道后的意見以及采取何種保護措施等問題。學生能根據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展開熱烈的交流與討論,并形成了一致的共識。最后提出了一些保護環城河面貌的具體措施。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意識到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注人類共同命運的情感,也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