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市場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6:3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市場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證券市場是一個大雜燴,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有的法律規范還是缺少一些具體、合理的規定。對于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而言,證券市場的發展是好事,但總有一部分人和單位干擾市場的正常秩序,鉆法律的空子。我國相關證券立法處于過渡試行階段,法律有自身的缺陷和滯后性,發展不平衡。隨著證券市場的擴大,某些新情況、新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亟需進一步規范,不適應發展需要的應果斷廢止。研究發現,有關規定大而空、不詳細,更不易全面開展。我國應多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實情,引進相關原則、規則。學術與法律、文化無國界,應引入比我國更優秀的文化和制度壯大我國的證券市場。
上市公司及其負責人是證券市場的掌舵人,也是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責任人之一,應該積極履行披露義務。但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一部分人和單位不顧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導致信息真實程度不高、信息披露內容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及時和不嚴肅等問題出現。為什么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在完善過程中會出現上述問題?是市場經濟這雙無形的手失效了嗎?還是我國的自身制度存在缺陷?還是西方發達國家經也歷過這樣的局面?這些問題要想得到真正解決,就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此外,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在職能和管理上做的還不到位。國家有國家的利益,監管部門也有監管部門的利益,但都應做好相應的監管工作。目前,缺乏立法階段、行政宏觀手段,公司也缺乏治理結構。很多公司由于在發展過程中對法律規定不熟悉,或知法違法,比如“內部人控制”使董事會和監事會形同虛設,使公司的“內部信息”和執行命令內容的信息、內容不對稱,只考慮公司少部分大東家的利益,而不考慮所有股民的利益;我國審計職業的規范欠缺,一部分注冊會計師無法獨立、規范執業,執業環境有待改善,很多會計事務所受到外部的壓力和利誘,在知法犯法的情況下不得不為了生存而作虛假報告。筆者相信,國家、證券市場主體、有關執業人員、證券從業人員和投資者都希望證券市場合法、合理、公開、公正、健康、有序地發展。只有對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制度進行規范和嚴懲知法犯法者,才能充分保障披露會計信息行為盡可能地不受干擾,保證披露會計信息內容的真實,以及提供優良的職業環境,這有利于我國證券資本市場的優化。
此外,我國對公司的硬性規定不齊全,有關機構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披露行為,比如完善《從業資格法》、盡快出臺《注冊會計師懲戒規則》和解決“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問題。我國的證券行業處于初級摸索階段,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觀察。而對于公司和公司負責人而言,應遵紀守法、嚴格公司內部審計、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對外公布真實內容、細化各自任務、各司其責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會職責,做到通力協作。然而,當前我國沒有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民事法律責任體系,應從實體法和程序法兩個方面著手,明確民事責任的主體、實體法救濟措施和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等問題。承擔信息披露失真民事責任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信息披露失真行為、主觀過錯、損害后果、信息披露內容失真、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只有存在因不實陳述而導致損害后果的投資者,才可能要求責任人承擔民事責任。
2改善建議
證券發行中失真行為的損害作為客觀存在的現象,具有損害的法定性、客觀性、可確定性和可賠償性等特征,我國證券法中沒有規定因果關系的證明方法,只在《證券法》第63條和第202條規定了因果關系。在我國缺少理性投資者的情況下,要投資者證明對公開文件的依賴不合實際。筆者認為,應采用特殊侵權責任的舉證倒置的證明方法,這樣有利于保護弱者和體現社會公平。同時,我國證券法中沒有對具體賠償額的計算進行規定,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對投資者予以直接利益損失的賠償,以彌補投資者的損失,同時,對犯法者采取懲罰性賠償。除了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外,還可運用刑事責任約束證券市場,完善會計信息披露的刑事法律責任體系,主要完善刑事實體法,強化對會計信息披露犯罪的嚴重失真行為的刑事打擊。所謂“會計信息披露犯罪”,是指在證券發行和交易過程中,上市公司或中介組織、相關工作人員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不真實或不及時地披露應披露的會計信息,給他人造成嚴重的損失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對于制裁會計信息披露犯罪而言,應遵循以下3個原則:①在適用主體上,采取單罰制與雙罰制相結合的原則;②在刑法種類上,采取自由刑與罰金刑相結合的原則;③充分體現罪刑法定、公正、公平的原則。根據上述原則可以看出,法律規范的主體和內容已經很明確,但在實踐中很難規范和證明犯罪本身。對于法律本身而言,一部法律的實施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如果不依法辦事,則都是徒勞無功。具體到司法實踐,要改變“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的現狀,從而使鋌而走險者有利不敢圖,望利卻步。
3結束語
篇2
[論文摘要]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由于信用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導致建筑市場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信用信息供給不足則是產生信息不對稱的根源。通過分析已有建筑市場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現狀可知,由于政府部門擁有的信用信息對社會開放程度低及缺乏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等原因,建筑市場信用信息難以共享。進一步通過數學模型進行機理分析可發現,建筑市場各主體在信用信息供給中存在的“搭便車”現象,是各主體缺乏投資建立信息平臺主動性的原因。應賦予各信用主體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價格,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各主體提供信用信息的積極性,促進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共享。
[論文關鍵詞]信用信息信用主體供給建筑市場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筑市場信用缺失,會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和投資效益,加大企業經營成本與風險。筆者認為,信用主體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導致失信的主要原因,而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供給不足則是產生信息不對稱的最終根源。以下具體展開分析。
一、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供給不足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為響應建設部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以“全國建筑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建筑業企業信用系統”和“中國房地產信用檔案系統”等為標志的信息系統已初步建立,各地建筑市場的征信和數據庫建設也取得一些成果,有關建筑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信用檔案、數據庫等正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但這些與真正的“征信”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數據庫信息不足,信息質量難以保證
目前數據庫中所擁有的信息大多是建筑企業基本情況、行業管理信息和工程業績。這些信息是企業按照系統要求自行上報的,有利于企業的正面信息容易得到反映。建筑市場其他信用主體行為,如:付款記錄、履約記錄、運營狀況等更廣泛的信息則缺乏。
2.信息的動態性和可持續性不夠
由建設主管部門牽頭建立起來的數據庫,主要通過年度審查和通知上報數據來更新,數據滯后,時效性差,缺乏動態性。而國際上大型征信機構的征信數據一般三個月更新一次,并持續跟蹤修正。目前我國建立的建筑市場征信數據庫(信用檔案)多屬于基本信息查詢系統,如何保證其可持續性運轉還亟待研究和開發。
3.政府部門擁有的信用信息對社會開放程度低
政府部門掌握了能夠評價建筑市場主體信用狀況的重要依據。由于缺乏全國性法律法規的支持,存在于政府內部的信用信息,經常與“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聯系在一起而未向社會公開。同時,現實的和潛在的利益也助長了信息的封閉。目前,只有部分地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基本實現了部分信息(如:企業注冊數據)向公眾的開放。長此以往,征信機構根本無法采集到有價值的信息,也難以形成準確、全面、公正的信用評價報告。
4.缺乏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難以實現信息共享
按照建設部的要求,有些地區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信息系統并建立了企業數據庫。開通了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平臺,但由于國家缺少統一的技術評價標準并監督實施,因此各地平臺信息相互獨立,互不銜接,資源不能共享。建設主體在不同地區填報信息時,很有可能錯報或瞞報致使信用信息失真,造成重復勞動,資源浪費。
二、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供給不足的經濟學機理分析
根據建設部2003年制定的建筑市場主體不良行為記錄認定標準,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共同建立了長江三角洲區域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平臺。通過該平臺,可以查詢違規的責任主體、受處罰的項目、不良行為事實、處罰依據以及處罰措施。目前,該信用平臺建設依據比較充分、運行相對完善。雖然長三角地區為全國的試點地區,但是,從信息供給和的實際情況分析,大多數是在出現重大傷亡事故后才進行公告,其他信用缺失等不良記錄很少涉及。各省(市)及信用主體仍然希望盡可能多地提供并自身優良業績,希望盡可能多地從平臺中獲取他方信用信息,而對自身的信用狀況,特別是不良記錄想方設法地掩蓋。出現上述種種情形的深層次原因必須運用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
當前,收集、處理建筑市場信用主體的信息和建立數據庫的成本較高,而從數據庫中調取、使用的成本較低。這就是信用信息具有的高首稿成本和低邊際成本。每個主體都希望以低成本甚至免費從中獲取信息,不愿意投資建立信息平臺,這在經濟學上稱為“搭便車”。下面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分析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供給不足的機理。
建筑市場中信用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建設單位、承包單位、咨詢單位等,為表述方便以i和j代表主體,G代表各信用主體自愿提供的信息量。根據規模報酬不變原理,建筑市場信用信息總供給量是:G=G+G2+G3+AG,(1)設信用主體i的預算約束為Y一PX+PG。表示收人,表示消費私人物品的數量,和P分別表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價格。假設主體只消費私人物品和信用信息一種公共物品,以Ui(X,G)表示效用函數。
由于目前建筑市場未建立相應制度和機制,主體i獨立決定供給量G,其他主體的供給量為G,,可以合理假設認為G固定,且J選擇能最大化u的G。令i的目標函數是Q,并使其最大化
由于J的購買給定,因此(5)式說明主體i會把信用信息當作私人物品購買,即的效用最大化導致公共物品替代私人物品的邊際率等于它們價格的比率,這稱為納什均衡。將方程(5)與帕累托最優條件作比較,使下述福利函數最大化:
其中,所有>0。使w最大化的X和G,會成為一種帕累托最優分配。總預算約束為:
其中是關于預算約束的拉格朗日乘數。(8)式符合薩繆爾森所說的存在公共物品時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并要求所有主體的邊際替代率之和必須等于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價格的比率。
如果信用信息G和私人物品X在各主體的效用函數中是正常物品,則(9)式說明納什均衡條件下所提供的信用信息量極可能小于帕累托最優數量。即滿足(9)方程時所消費的G數量和Xi數量分別比滿足(5)的條件時更多和更少。
在建筑市場中,交易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一方對自己的經營狀況、履約能力及其資金的配置風險等真實情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在交易中處于優勢地位,趨利動機往往誘使其采取損害對方利益的行為;另一方則較難獲得這方面的真實情況,在交易中處于劣勢。由于我國建筑市場目前缺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信用監控及評價機構,信用信息透明度低、搜集企業信用信息困難,因此無法對某一主體的信用狀況進行有效傳播。這種“信息不通”、“信息不對稱”給失信者以可乘之機,方便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被查處之后仍能易地“重操舊業”,能夠毫不畏懼、毫無愧意地與新的契約對象進行不對等的一次性博弈。
同時,由于缺少嚴格的約束機制,每個主體都希望其他主體提供的信用信息能為己用,而很少會主動提供自身信息,特別是不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自愿獨立的信用信息供給量越少,就會導致小于帕累托最優數量的供給量,隨著建筑市場信用主體的增加,兩者差距將會不斷加大,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加劇。
為了更加清晰地解釋,下面考察U作為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數的特征,假設
中國-由上式可知,主體認為其他主體提供的信用信息數量越大,則i的自愿供給量越小。
假設每個主體的收入y相同,所有主體選擇相同的G,經整理分別得到主體i和建筑市場的信用信息納什均衡與帕累托最優供給量
如果t’l>1,兩者比率小于1,隨著的不斷增大,它趨于零。也就是說,隨著建筑市場信用主體的增加,兩者的比率越來越大,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政府、建設單位、承包單位、咨詢單位等信用主體掌握信息的能力、數量存在差異,而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公正、公開和有效傳遞,同時,機會主義行為傾向使得掌握信息能力和數量占優的信用主體,為了謀取在建筑市場上更大的利益,就可能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照自身目標對信息加以隱藏和扭曲。因此,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供給嚴重不足,信用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對比發達國家,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已經成為一種商品,只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就可以了解到市場中其他主體的資信狀況,無形中形成了對建筑市場的信用約束。
三、建立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為了削弱信息不對稱現象,扭轉建筑市場信用缺失的現狀,需要完善制度并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促進信用信息的共享。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信用信息供給責任
立法機構應根據我國建筑市場信用方面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新制訂的國家信用管理法規中,如《征信管理條例》,應包含有建筑市場信用的專門條款,這樣,既有利于解決建筑市場制度供給不足問題,又可防止制度供給過剩。
作為建筑市場信用管理的主管部門,建設部可授權相關協會、學會或金融機構作為建筑市場的信用服務機構,以這些委托機構和民間信用服務機構為主體,制定和完善針對建筑市場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評級和使用的具體標準和實施辦法,并進行宣傳、講解和說明。
2.政府統一制定評價標準,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建立建筑市場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系,整合資源,有序開放,充分利用。具體步驟是:一是鼓勵和支持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按照標準建立數據庫;二是在建立各部門基礎數據庫的同時,建立國家級和省級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信息交換平臺;三是有序開放信用信息數據庫;四是積極推進信用數據庫建設的標準化;五是鼓勵信用服務企業建立自己的數據庫。開發適合我國建筑市場主體特點的評分模型,設計各具特色的征信產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建筑市場信用制度建設中的地位,發揮政府規劃、指導、組織、協調、服務的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參與制定行業規范與標準,分級建立信用信息系統。建立以各級政府為主體和電子政務為基礎的政務信息公共披露系統;以建筑行業協會為主體和會員單位為基礎的自律維權同業信用信息系統;以建筑企業自身為主體和風險管理為基礎的自我內控獨立信用信息系統;以信用服務為主體和市場運行為基礎的信用服務信息系統。因此,建筑市場信用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應是政府、協會、企業、中介服務機構同步發展各自的信用信息系統,最終形成不同層面、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建筑市場信用信息系統。
篇3
【關鍵詞】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藥物非藥物治療
心律失常是小兒常見疾病,期前收縮、快速心律失常較為常見。近年來小兒心律失常的發病率、發現率、就診率日漸增多,已成為兒科臨床常見病之一。提高對小兒心律失常的認識,并給予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極為重要。現對142例患兒臨床選擇用藥的適應證及時機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科就診心律失常的患兒142例,其中男79例,女63例;初診年齡6個月~12.3歲;病程9d~3年。初診時均給予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治療,以及胸片、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各種心律失常。
1.2治療方法
主要針對病因治療,包括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感染、及時有效的氧療、糾正心力衰竭,營養保護心肌治療,以及維持內環境穩定及酸堿平衡,改善循環等治療。在此基礎上部分患兒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根據下列條件來考慮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必要性:(1)患兒心律失常的臨床耐受性;(2)是否有基礎心臟病;(3)心電圖指標室性早搏Ⅲ級以上、室早合并其他類型早搏、傳導阻滯、Q一T間期異常、ST一T改變,運動試驗后早搏增加、Q一T間期延長、ST一T改變明顯、出現多源性早搏。具備以上臨床表現2條及2條以上者考慮給予抗心律失常藥。根據不同的心律失常的起源來選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具體如下:作用于竇房結部位,選用β一阻滯劑、維拉帕米、地爾硫卓、洋地黃;作用心房部位,選用IA、普羅帕酮、胺碘酮;作用于房室結部位,選用洋地黃、β一阻滯劑、維拉帕米、地爾硫卓;作用于旁路部位,選用普羅帕酮、索他洛兒、胺碘酮;作用于心室部位,選用普魯卡因、奎尼丁、丙吡胺,或利多卡因、美西律、妥卡尼,或IC普羅帕酮,或胺碘酮、索他洛兒。
2結果
142例患兒中113例經治療后心律轉為正常,其中46例在治愈原發病后心律即恢復正常,29例經應用抗心律失常藥亦未轉為正常心律,與患兒基礎病因、心律失常復雜程度及病程有關。不伴心臟器質性病變的心律失常發作輕,易恢復;病程2年以上的恢復較慢,大部分3~5年才恢復,極少部分病情反復或加重。
3討論
小兒心律失常臨床上常見,診斷及治療正確與否對患兒愈后有重要影響,嚴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時正確處理可引起嚴重的后果。小兒心律失常以早搏的發生率最高,其中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結性少見。室上性心動過速由預激綜合征引起的占首位,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次之。
對于各種心律失常,應遵循下列基本診治程序:(1)仔細詢問病史,特別是既往心律失常病史和用藥史;(2)生命體征檢查,特別是血壓,評定心功能狀態對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尤為重要;(3)常規心電圖檢查;(4)若非緊急狀態,行24h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臟X線片檢查,以及采血查肌鈣蛋白Ⅰ、肌鈣蛋白T、CK一MB同工酶、抗心肌抗體、血沉、ASO、電解質等,以明確病因或除外器質性心臟病;(5)全面評估心律失常對患兒的影響及其可能預后;(6)決定治療方案,包括是否需緊急處理或進一步觀察[1]。
近年來普遍認為,一般性期前收縮無需用抗心律失常藥,因為使用抗心律失常藥雖可使期前收縮暫時減少或消失,但停藥后又復出現,遠期效果與不用藥無明顯差別[2],甚至長期以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和各種抗心律失常藥治療,帶來的危害遠較期前收縮本身更為嚴重[3]。急性處理應以終止心律失常為首要任務,長期治療應以防止心律失常發生為目的。
嚴重頑固的心律失常,在藥物治療療效欠佳時應考慮非藥物治療。心律失常的非藥物治療包括[4]:(1)射頻消融(RFCA)治療快速心律失常;(2)植入式永久心臟起搏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3)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治療惡性心律失常,預防心臟性猝死。
【參考文獻】
1譚建新,江鐘炎.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現狀及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6~8.
2北京小兒心肌炎協作組.心肌炎期前收縮遠期隨診.中華兒科雜志,1999,24(4):222.
篇4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濟衰退預期信心
從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至今,金融市場動蕩、交易規模下滑、失業率上升,原本寫在書本上的景象正呈現在我們面前,衰退背后是人們對于經濟前景的悲觀和無奈。走向復蘇需要信心,但信心無疑是今天市場上最稀缺的東西,歷史上有關危機過后經濟蕭條的描述讓悲觀預期成為此時行事的基礎,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判斷是理性的。然而單單基于過去預測未來屬于適應性預期,只有最大限度利用所得到的信息做出行動才是理性預期。本文置身充斥消極情緒的環境,分析經濟周期自身屬性與中國經濟運行的真實狀況,以期提升市場信心,實現中國經濟的盡早回暖。
一、市場悲觀預期蔓延加劇全球經濟衰退
過去一年多來,全球經濟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挑戰,自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以來,美國次貸危機逐漸完成由虛擬經濟領域到實體經濟領域、由發達經濟體到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蛻變,演化為一場世紀性的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環境、市場概況以及面臨風險的看法,嚴重挫傷了人們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樂觀態度。悲觀預期,令經濟效率源泉的自由市場運行的流暢程度大大降低,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前全球經濟快速惡化正是交易伙伴間信任關系的斷裂,市場體系內部信用崩潰的表現。
1.悲觀預期促使金融機構紛紛“去杠桿化”
全球金融危機讓金融機構脆弱性暴露無遺,此前已有一些機構由于過高的財務杠桿比率付出慘重代價(見圖1),為了降低財務風險,金融機構紛紛降低杠桿率,防止陷入破產的絕境。隨著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歸入商業銀行體系,投資銀行傳統的約30-35倍的杠桿比率將逐漸向商業銀行十幾倍的杠桿比率轉化。與此同時,對沖機構破產與大幅度削減杠桿比率也將導致金融市場的杠桿率大幅降低。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的行為不僅造成金融市場混亂,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流動性高度緊張,預計全球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資產累計損失將超過50萬億美元。同時“去杠桿化”行為會導致信貸萎縮,影響投資和消費,波及實體經濟,在更大“去杠桿化”規模發生之前,金融市場難以恢復正常,實體經濟穩定和復蘇遙不可及。
2.信心不足引發投入要素價格大幅跳水
受預期需求和產出下行的影響,國際能源、金屬礦石、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經歷劇烈波動。國際原油價格大幅跳水,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從2008年初90美元/桶攀升至年中147美元/桶,年末又大幅降至44.6美元/桶。農產品、黃金、礦產資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也經歷了相似的調整。次貸危機顯現之后,各經濟體也紛紛下調了其國內利率水平。為了強化宏觀經濟政策的干預力度,美聯儲多次降息,聯邦基金率自去年年初的4.25%降至0%-0.25%,降至歷史新低。為了應對經濟衰退,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紛紛采取協調行動,推動數輪大幅聯合降息。與此同時,勞動力價格水平也呈現出下滑趨勢。由于預期消費水平降低,企業主正在壓縮產出、裁員或降薪,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的時候,企業首先考慮的是謹慎行事。
3.市場悲觀態度弱化了政府干預的效果
市場信心與政府干預存在微妙的關系,此前美國政府對貝爾斯登的救助曾一度使危機趨于平緩,但此后拒絕援助雷曼兄弟的戰略性失誤,令危機全面升級,此前暫時重建的信心最終隨雷曼兄弟的煙消云散。丟失信心的市場呼喚政府的介入。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出臺了規模龐大、層次多樣的救市計劃,減息、注資、推出擴張性財政刺激計劃等等。政策效果地釋放離不開市場主體的積極配合,但在悲觀預期的環境中,市場對于刺激政策的冷漠會弱化干預效果。例如,之前美國政府向銀行系統注資來迫使銀行解除拆借限制,但是銀行本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僅僅遵循自身利益行事,銀行間融資壓力并沒有得到緩解。又如,美國政府希望建立公私合營投資基金購買問題貸款和證券的計劃很可能也是一廂情愿,畢竟當前“現金為王”的投資理念很難激發私人資金介入這一領域。
二、客觀審視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經濟走出困境的過程,伴隨著市場信心的重建,如果在經濟衰退時一味強調不利因素,無視經濟運行中的有利因素,就會讓悲觀預期拖延經濟復蘇的時間。日益融入國際經濟秩序的中國沒能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經濟增長放緩已經定局。正因如此,中國更加需要客觀審視此次金融危機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為市場主體重建信心奠定基礎。
1.經濟周期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內在合理性
當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正處在經濟周期的衰退期,盡管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但是不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治愈衰退,衰退總會在一輪繁榮過后不期而至。立足經濟周期視角,當前經濟衰退與8年前美國互聯網泡沫危機有極為深遠的聯系,在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后,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激活了美國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令經濟很快復蘇并趨于繁榮,但是這種繁榮景象的背后并非經濟自我調整后健康機體,從本質上看仍然是一個泡沫,并且比此前的互聯網泡沫更大。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造成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乃至全球不可避免的陷入衰退,事實上,今日的嚴重衰退正是一場姍姍來遲的衰退。
2.外部與內部原因致使中國經濟增速下降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經濟增長趨于放緩。自2008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0.6%,此后四個季度漸次回落,至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速度降至6.1%(見圖2)。全球金融危機首先沖擊了深度參與美國金融市場的經濟體,隨后波及了高度負債和依賴外部融資的經濟體,最后影響了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國家。由于存在資本項目管制并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中國經濟受到沖擊的程度遠遠低于歐盟、韓國、冰島等經濟體,但是隨著危機向實體經濟轉化,中國由于較高的對外依存度而成為危機損失的被轉嫁方之一。與此同時,在危機來臨前的一年多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一直趨于緊縮,為了醫治久久不能平抑的經濟過熱,多次提高利率、調高準備金率、加速貨幣升值甚至直接控制信貸規模和流向,也給經濟增長不小的內在壓力,但是隨著政府轉向擴張性政策的出臺,來自政策方面的壓力轉變為增長的動力。
三、保持中國經濟發展信心的力量源泉
溫總理指出,在經濟困難便面,信心與合作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信心是戰勝危機的力量源泉。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來自于國內經濟增速快于發達經濟體和同類型國家的事實以及中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有力實施。
1.中國經濟增速快于發達經濟體和金磚四國另外三個國家
外部沖擊和此前緊縮性的政策冷卻了一度過熱的中國經濟,但是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自2008年第三季度,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相繼陷入衰退,紛紛出現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的情況;金磚四國的另外三個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在2008年前三季度實現了6%-7%的增長速度,而中國同期增長速度達到9.9%。從投資和消費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略有提高。2009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個百分點。消費增速趨于平穩,2009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0%,未來,消費依然是GDP中相對穩定的因素。
2.中國政府具備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信心和能力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出手快、出拳重的特點充分顯示了我國政府捍衛經濟增長的決心與信心。去年11月份,國務院宣布高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政府籌措1.2萬億,其余來自配套貸款和自籌資金。投資方向集中于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中國政府家底厚,國有經濟部門資產規模大、質量優的特點保證了中國政府有能力落實刺激計劃:第一,2008年,中國外匯儲備增至19460億美元,過去的5年時間中,財政收入一直保持了較為快速的增長,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只有30%左右,銀行和社保基金的隱性債務大幅降低。第二,國有經濟部門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43%左右,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量增至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近60%,且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降至7%左右。隨著各項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實,刺激計劃已初見效果,自2008年12份至今,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回升,并與2009年3月一舉突破標志著經濟擴張和收縮分界點的50點關口,達到52.4。
參考文獻:
[1]吉爾•福斯樂.2009:全球經濟預測與展望.國際金融研究,2009.2.
[2]黃益平.美國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國際金融研究,2009.1.
篇5
關鍵詞:保險市場信用體系行為規范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保險作為一種經濟補償手段和社會產品再分配的特殊方式,與銀行業、證券業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的三大支柱,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經濟學的視角看,信用作為經濟主體間交往行為的自律性規則,既是道德規范的選擇,又是一種經濟利益的選擇。在保險業的發展中,誠信處于道德規范與經濟利益的沖突與摩擦中,信用建設問題已成為中國保險業必須認真思考且積極面對的嚴峻挑戰。
一、當前保險市場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
縱觀目前保險市場發生的各種問題,多與保險信用機制的不完善有關。這些影響誠信建設的問題主要有:
1.競爭主體行為不夠規范,主要表現為違規經營,支付過高的手續費、回扣,采用過低費率等惡性競爭行為,損害了保險公司的社會聲譽;
2.內部管理、險種設計、精算水平、營銷手段、風險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沒有統一的有關信用度的認定機制,缺乏對失信者進行全社會懲罰的措施,對市場參與者的信用狀況難以實施全面有效的評價與監管;
4.在保險業內部,有關信用的信息處于嚴重的不對稱狀態。由于保險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險業務的專業性又強,使保險消費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難以了解保險公司及保險條款的真實情況,如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償付能力及發展狀況、參加保險后能夠獲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憑借主觀印象及保險人的介紹作出判斷,客觀上為保險公司的失信行為創造了條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綜合使用;
5.從業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尤其對保險人的選擇、培訓及管理不嚴,有一些保險公一J誤導甚至授意保險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的活動,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對策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主要對策是構筑保險市場的信用體系。完善的信用體系和規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是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作為具有市場風險、以誠信作為經營基本原則的特殊行業,保險公司更應將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為發展之源,立身之本。具體對策:
1.建立完備、規范的公司內部管理機制,實行集約化經營。要從組織管理、財務核算、責任累積、風險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險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要創新管理理念,廣泛運用當今先進的技術成果來提高管理效率,加速產品開發、數據處理、資金劃撥、成本核算、業務和辦公自動化、網上營銷等業務內容的電子化進程,提高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營風險管理的集約化經營水平。
2.規范人從業行為,加強對公司全體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是提升保險信用制度的重要環節。我們目前仍以保險人展業為主,所以推進人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強化依法經營意識、使現代人了解職業道德和誠信原則的關鍵所在,并將職業道德教育融人常規的職業培訓之中就顯得成為重要。另外,也應加強對公司全體員的教育和培訓。培訓員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員工誠信道德的選擇與評價能力。要創建道德環境,使員工在實踐中體驗和升華道德情感,理解并認識誠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3.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員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感染并帶領一大批具有誠實人格的高素質員工隊伍,各級工作人員之間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的工作關系。要強化“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
4.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是建立保險信用體系的根本途徑。保險是一種無形商品,它作為商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戶往往通過理賠、到期償付、回訪等判斷公司及產品的優劣。因此可以說,企業信譽和服務質量是公司的兩大命脈,誠信服務更是維護客戶權益的重要體現,整個營銷的全過程公司都必須提供始終如一的、全面的、及時的、周到的服務。首先,在客戶買保險時,通過耐心細致、詳細全面、客觀真實的服務,使客戶能明明白白買保險。其次,公司應在保單維持階段為客戶提供長期的優質保險服務。當客戶申請被接受后,通過電話回訪、面見被保險人等方式與客戶聯系。確認保險利益是否存在,客戶的陳述與投保單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實,以便發現問題能迅速處理。切實維護和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塑造專業、真誠、守信的良好企業形象。當客戶發生事故前來索賠時,應盡量合理簡化手續,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通過向社會公開服務承諾,量化服務標準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用真誠、優質的服務贏得客戶和社會大眾對整個保險行業的信任和支持。
5.規范投保人、被保險人的信用行為是保險信用的重要保證,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是誡信原則在保險合同中的具體運用,是保險人估計和判斷風險的一個重要依據。鑒于中國目前的狀況,可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根治個人信用缺失的頑癥,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公認的財富。
篇6
論文關鍵詞: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理念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重視。金融機構評估對手方信用風險的方法、模型合理與否,關系到評估結果的優劣。本文概要闡述了銀行信用風險計量方面的相關理論依據和基本做法。并對銀行間市場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體建議。
一、信用風險評估理論
銀行等金融機構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大致有統計模型、CAMEL模型和專家判斷模型等三種理論依據:
(一)統計模型
利用統計模型進行信用評估的前提條件是有足夠的數據積累,一般至少需要連續3年的相關數據。
1.違約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論
違約概率是預計債務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評估結果與違約率的對應關系是國際公認的事后檢驗評級機構評估質量標準的一項最重要的標尺。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違約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不能按合同要求償還銀行貸款本息或履行相關義務的可能性。如何準確、有效地計算違約概率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評級機構所設定的違約定義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級的質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違約定義相同的評級機構,其評級結果才可以進行比較。有了對應違約率的資信等級才能真正成為決策的依據。商業銀行違約概率常用的測度方法主要有兩種:基于內部信用評級歷史資料的測度方法;基于期權定價理論的測度方法。
2.違約損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論
違約損失率是指債務人一旦違約將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數額占風險暴露(債權)的百分比,即損失的嚴重程度。在競爭日益激烈、風險日益加大和創新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中,銀行對資產風險的量化和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傳統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因過于簡單、缺乏現代金融理論基礎等原因已經不能適應金融市場和銀行監管的需要。以獨立身份服務于全社會公眾投資者、以公開上市債券為主的外部信用評級對銀行內部以信貸資產為主、與銀行自身有著特定聯系的資產組合的適用性也越來越小。因此,銀行開始開發類似外部信用評級但又反映內部管理需要的內部信用評級系統,以適應上述市場和內部管理發展的需要。隨著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銀行認識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評級體系的結構開始由只注重評估違約率的單維評級體系向既重違約率又重違約損失率的多維評級體系發展。歷史數據平均值法是目前銀行業應用最廣泛最傳統的方法,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的許多規定也采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以其簡單易操作而獲得歡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評級體系是目前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信用狀況等進行的一整套規范化、制度化和指標化的綜合等級評定制度。其有五項考核指標,即資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資產質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動性(Liquidity)。當前國際上對商業銀行評級考察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國“駱駝”評級的框架。“駱駝”評級體系的特點是單項評分與整體評分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評級風險管理能力為導向.充分考慮到銀行的規模、復雜程度和風險層次,是分析銀行運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礎分析模型。在具體CAMEL模型的指標及其權重選取及校驗過程中,大多采用了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統計方法。
(三)專家判斷模型
銀行信用評估的起點是對其財務實力的綜合判斷。應從定量定性兩個角度綜合評估。經營戰略、管理能力、經營范圍、公司治理、監管情況、經營環境、行業前景等要素,無法通過確切數量加以計算,而專家打分卡是一種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準值,如信用等級、違約和損失數據等的情況下,開發專家判斷模型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專家判斷模型的特點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專家打分卡建模時間短,所需數據不需要特別的多:專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評估人員的經驗。
二、信用風險評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風險評估的基本思路
評估方法應充分考慮風險元素的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確分析法,并盡可能地運用統計技術。另一方面,不浪費定性參數的判別能力,并用以優化計量模型的預測效能。除CAMEL要素外,還需考慮更多更深入的風險因素。評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價值、風險定位、監管環境、營運環境、財務基本面。
(二)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的構造
數據準備是模型開發和驗證的基礎,建模數據應正確反映交易對手的風險特征以及評級框架。定義數據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開發和驗證所需要的樣本數據集。影響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要素主要有非系統性因素和系統性因素。非系統性因素是指與單個交易對手相關的特定風險因素,包括財務風險、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統性因素是指與所有交易對手相關的共同風險因素.如宏觀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商業周期等。既要考慮交易對手目前的風險特征,又要考慮經濟衰退、行業發生不利變化對交易對手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影響.并通過壓力測試反映交易對手的風險敏感性
(三)變量選擇方法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它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不僅適用于存在不確定性和主觀信息的情況,還允許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運用經驗、洞察力和直覺。層次分析法的內容包括:指標體系構建及層次劃分;構造成對比較矩陣;相對優勢排序;比較矩陣一致性檢驗。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稱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維的思想,通過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在保留原始變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維與簡化問題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復雜問題時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過主成分分析可以從多個原始指標的復雜關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變量的內在聯系,得出關鍵指標(即主成分)。
3.專家判斷
關鍵指標權重和取值標準設定是通過專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共同討論確定,取值標準是建立指標業績表現同分數之間的映射關系。取值標準的設定應能夠正確區分風險,取值標準應根據宏觀經濟周期、行業特點和周期定期調整,從而反映風險的變化。
(四)模型校驗修改
模型構造完成后.需要相應財務數據的不斷校驗修改。財務數據可直接向對應機構索取,也可通過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獲得。直接獲取數據的方式準確性較高,但需對應機構積極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數據錄入、核對和計算。通過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獲取數據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費用,且面臨數據不全、數據轉換計算等問題。在違約概率模型的開發過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賴以建造的數據樣本中的違約率不能完全反映出總的違約經歷,需進行模型的壓力測試,確保模型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獲得合理的結果.并對模型進行動態調整。
(五)引進或自主開發授信評估系統
根據完善授信評估模型,撰寫授信評估系統業務需求書.引進或自主開發授信評估系統,提高授信評估效率。授信評估系統還應與會員歷史數據庫、限額管理系統、會員歷史違約或逾期等信息庫無縫連接,避免各個環節的操作風險。
三、對銀行間市場完善授信評估的啟示
(一)完善授信評估可積極推動銀行間市場業務發展
銀行間市場會員信用評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銀行間市場系統性風險。為防范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市場成員需及時、合理、有效地對相應會員銀行或做市商進行信用評估,并根據會員或做市商資信狀況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為其設置信用限額。
(二)引進成熟的授信評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據巴塞爾協議的有關監管要求,國內大中型銀行都已經或正在國際先進授信評估機構的幫助下,開發PD或LGD評估模型。銀行間市場參與者應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授信評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國際先進咨詢機構作為顧問,構建授信評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進或自主開發授信評估系統
為防止操作風險,提高授信評估工作效率,實現授信評估與機構內部相關系統的連接,銀行間市場參與者需根據授信評估方法、模型、授信資料清單、分析報告模板、建議授信計算公式等內容。撰寫系統開發業務需求書,或引進先進的授信評估系統并進行客戶化改造.或選擇系統開發商進行自主開發授信管理系統。
篇7
一、問題提出
從宏觀的角度看,企業(特別是股份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債權人的信貸決策、對企業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評價、政府對微觀企業的控制、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廉政建設等,都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不僅影響到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群體的經濟利益,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精辟見解,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
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大量存在,其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制約效應,已經顯現。因而,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成為我國會計界、經濟界乃至我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從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產生伊始,人們責備的目光就投向了屬于企業管理體系組成部分的會計工作,以及用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本身。然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和企業會計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卻末能根本扭轉會計信息失真的局面。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這一頑癥的真正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筆者認為,站在理論研究的角度,科學界定會計信息“具真(具有真實性)”與“失真(失去真實性)”的判斷標準,是認識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前提條件;從不同經濟層面分析制約、左右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
二、理論前提:會計信息“具真”與“失真”的判斷標準
1.主要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含義的理解
在會計的發展過程中,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都十分重視會計信息“真實性”問題的理論研究,并試圖界定“真實性”標準的含義。
為明確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在該公告中,FASB正式將“反映真實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之一,并確立了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以下觀點:①認為真實性“就是一項數值或說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現象”。②認為反映真實性與"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主要質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實性存在“反映真實性的程度”、“精確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響”、“完整性”等問題。該公告分別進行了闡述。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FASC)在1989年7月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真實反映”作為“可靠性”質量特征的首要內容,并認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須真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事項”。②由于“所應計量的交易或事項的鑒定,或是能夠確切傳達相應信息的計量和列報技術的設計與運用,存在內在困難”,所以“大多數財務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實反映所擬反映情況的風險”。國際會計準則沒有正面界定會計信息“真實性”之所指。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2001)》將“真實性”作為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首要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釋會計核算所要求的“真實性”的實質性含義。
據此可以得出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標準的幾點初步結論:①盡管不同機構頒布的會計準則都明確要求會計信息具有“真實性”,但其各自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含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含義值得進一步研究。②不同的會計準則制定者總是將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求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質量特征聯系起來進行理解,認為只有具有“真實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須是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反映真實”特征存在“程度”問題與“風險”問題。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反映的真實程度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具有差別,會計信息完全真實地“再現”企業經濟活動的要求具有“風險性”。
2.“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會計信息“反映真實”的“風險”問題,因而有必要區分會計信息“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的不同要求。
會計信息"絕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本來面目的"再現"。這種"絕對真實"是會計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現。實際上,絕對真實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真實性“。而且,絕對真實的會計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會計信息。
“相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的準確描述,其以“不歪曲”企業經濟活動情況為基本判別標準。相對真實是一種現實的“真實性“。在會計實務中,相對真實的判別標準是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即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是否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度來進行,是否符合會計標準的要求。因而,相對真實也可稱為“合法性真實“。對于投資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實“要求,則達到了”可接受真實程度“。
區分“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標準的意義在于:
第一,對于會計學者、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而言,“絕對真實”是其追求的一種“境界”,一種終極目標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標,就是制定出在確保實現會計目標前提下,能夠產生“絕對真實”信息的會計行為標準。追求“絕對真實”,正是不斷優化會計準則,不斷提高會計制度質量的動力。
第二,“相對真實”是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對會計實務處理的基本要求。就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必須能夠導致“相對真實”的信息。否則,依據其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本身就存在“質量”問題。
第三,對于會計實務工作者而言,會計信息“真實性”意味著其必須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要求,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達到“合法性真實”的要求。實際上,會計人員只要嚴格而準確地按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規范處理會計業務,提供會計報告,其行為和結果都應當被認為是“合法”的,其會計信息也是“相對真實”的。以“絕對真實”信息質量標準來要求會計實務工作者,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3.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標準看待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個絕對數,而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值”。這個區間值的上限是"絕對真實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實程度"(即合法性真實)。當會計信息質量低于“可接受真實程度”(合法性真實)時,會計信息“失真”。對于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應當在“合法性真實”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力求會計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實性”,這是由會計學者追求真理的科學研究精神、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所肩負的歷史責任等所決定的;對于會計實務工作者,則必須便會計信息質量達到“可接受真實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實”要求,這是由相關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會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等所決定的。
三、原因分析: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從邏輯上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會計實務中,不符合會計準則精神、不符合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信息,均屬于失真的會計信息。實際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目的出發,有必要確定會計信息失真的“重點”和“難點”。
筆者以為,區分“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和“非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這是我國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則是指“非故意的過失”、“會計人員專業素養”等原因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由于企業會計系統的存在和運行與企業、與整個市場經濟環境等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分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時,應將企業會計系統置于整個企業管理體系中,將企業置于整個市場經濟環境中進行考察。
從宏觀層面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斷企業會計系統運行的制度基礎和環境狀況,這些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往往是根本性的。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判斷:①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程度。包括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關系制度的確立,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場秩序的規范化程度。包括市場機制、市場規則、市場監管制度體系及其執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資者行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資者群體的理性投資理念,投資風險防范與約束機制,等等。④法律約束的有效性。包括對資本市場各個參與者行為的法律約束,對資本市場監管者的法律約束,對企業經營行為的法律約束,對企業會計行為的法律約束,等等。
從微觀層面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斷影響企業會計系統運行的各個決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這些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從企業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組織管理機制、(現代大公司和集團公司的)內部產權規制、企業創新機制、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企業約束與激勵機制等;從企業會計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機制、會計核算規范體系、會計信息質量控制體系、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等。
筆者認為,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動因在于:
(1)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環境條件。主要包括:①市場運行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場管理者及監管者的非理;③市場參與者的非市場經濟意識。
(2)“人的有限理性”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主要包括:①經營者利益與產權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經營者約束機制失靈;③經營者激勵機制不合理;④企業整個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虛設,特別是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規制度的“軟約束”。主要包括:①執法不嚴;②執法不及時;③對資本市場各參與者的法律約束失衡和軟化。
四、基本結論,建議與思考
對于處于轉型期間的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治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刻不容緩。筆者的分析研究結論表明,目前我國企業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會計系統與會計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業會計行為的深層次原因。為此,遏制和消除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的治理與整頓,以及建立科學、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管理制度和約束體系。
2.以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為出發點,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科學化和有效性。
3.以企業經營者為核心,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界定以經營者業績為基礎的經營者權利、責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體系。
4.在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包括會計法規)的同時,強化剛性法律法規的“硬約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進一步完善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末能真正規范運作的市場化企業體系,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也是一種意料之中的結果。筆者認為,我國的會計制度改革正處于一個關鍵而又敏感的特殊時期。對于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與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關系,必須予以正確認識。
1.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制度建設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世界各國會計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低水準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但在高質量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環境中,同樣也會存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正如用質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樣式好看的菜來,用質量上乘的菜刀卻也未必會切出漂亮的菜樣。在美國等會計準則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它們也十分重視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并往往通過極為嚴厲的法律法規來懲處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行為。
2.評價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其能否適應并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幾經風雨,但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其對于我國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會計制度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歷史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篇8
論文內容摘要:新經濟時代,宏觀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進行營銷創新,對企業開創營銷新局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本文通過深入研究,認為企業市場營銷發展的新趨勢主要包括:“可持續發展”的營銷理念、“系統化”營銷戰略、“逆向”營銷策略、“扁平化”營銷組織、“柔性”營銷管理和“混合”營銷領域,并以此為基礎揭示了企業營銷創新的驅動因素,即消費者偏好轉換和企業內部制度創新,進而提出了相關應對策略。
隨著網絡經濟,知識經濟,技術經濟的發展,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的新經濟迅速發展呈現出球市場一體化、企業生存數字化、商業競爭國際化等重要趨勢,為了適應這一瞬息萬變的宏觀市場環境,一場以“營銷創新”為主題的新營銷革命正悄然興起。一般而言,在以標準化、規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和層次化為主要特征的舊經濟時代,企業營銷通常以各種類型的廣告、人海戰術等有形營銷手段為基本手段,以經營業績和股東利益的高低作為營銷業績的衡量標準,而以差異化、個性化、網絡化和速度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時代,企業營銷則日益重視將有形營銷與品牌、客戶關系等無形營銷手段相結合,以客戶的終身價值以及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營銷業績的高低。相比之下,不論是在營銷組織結構還是在營銷管理模式上,舊經濟時代的市場營銷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顛覆或者顯著修正,因此必須關注新經濟時代營銷領域可能發生的新趨勢與新發展,堅持營銷創新,才能夠開創企業營銷工作的新局面,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于不敗之地。有鑒于此,理性分析宏觀環境變化中,市場營銷在理念、戰略、策略、組織、管理和領域上的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通過改革創新、趨利避害,挖掘其內在聯系和作用機理,對還處于發展階段、正不斷向現代化、國際化企業邁進的我國民族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市場營銷發展的新趨勢
(一)“短期”營銷理念向“可持續發展”營銷理念的轉變
傳統市場營銷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銷售業績”作為核心營銷理念,只重視商品一時的暢銷,不注重維護、創造企業的經營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顯。而在新經濟市場條件下,企業市場營銷的核心理念更強調可持續發展,表現在:首先,營銷目標的可持續發展,即以擴大市場或推銷商品為中心轉變為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注重培育和擴大長期客戶群,形成如“全面滿足客戶需求”等新營銷理念;其次,營銷過程的可持續發展,即以競爭為中心轉變為以合作為中心,注重各類營銷資源的整合和營銷關系的培養,如同競爭對手、分銷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雙贏”的營銷戰略聯盟理念,以及重視營銷過程中的人力資本投資和知識資本積累等營銷理念。
(二)“局部”營銷戰略向“系統”營銷戰略的轉變
在傳統營銷理念中并不存在整體營銷戰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明確的營銷目標和長期的戰略規劃,而僅僅只重視局部利益,導致各種短期的、不規范的營銷策略的產生。而在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現代營銷理念影響下,企業營銷愈來愈同企業長期戰略相結合,并形成了獨特企業營銷戰略,即通過營銷戰略的制訂、營銷戰略與戰術的協調以確保市場營銷作用的充分發揮,從而導致了許多現代化的營銷戰略的產生。例如:追求標準化、快速反應的一體化營銷戰略;追求優越服務的差異化營銷戰略;追求優勢互補的聯盟營銷戰略以及追求滿足顧客個性的定制化營銷戰略等。
(三)“正向”營銷策略向“逆向”營銷策略的轉變
在傳統以“產品技術為中心”的短期營銷理念的支撐下,企業的營銷策略主要采用“企業一消費者~企業”的正向營銷策略,營銷策略的設計側重于從企業自身推銷產品的出發,涌現了許多經典的營銷策略,如“4P”和“6P”營銷組合等;而在新經濟條件下,隨著企業營銷理念向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營銷理念轉變,企業的營銷策略也逐步轉向顧客的角度,側重于“顧客一企業一顧客”的逆向營銷策略,強調顧客需求的差異化和企業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樣化和定制化,著眼于企業與客戶的互動與雙贏,從而產生了許多更具生命力、更為互動的營銷策略,如“4C”、“4V”和“4R”營銷組合等,在新的層次上概括了營銷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營銷組織向“扁平化”營銷組織的轉變
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的現代市場營銷要求企業盡可能的貼近消費者、貼近終端市場,因而扁平化的營銷組織取代傳統金字塔式的營銷組織就成為大勢所趨。主要表現在:首先,營銷層級不斷減少,企業往往通過變多層次批發環節為一層批發,或通過建立區域、聯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縮短營銷組織層級以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其次,營銷組織E化,現代電子商務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跨時空、交互式、擬人化的高效率銷售渠道,使得企業營銷組織模式變得更加富有彈性;最后,營銷組織聯盟化,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將擁有不同營銷資源或出于不同營銷區域的若干具有獨特競爭力的企業集結一起,以形成一種網絡化、協同化的戰略聯盟經濟共同體,從而在宏觀上實現營銷組織扁平化。
(五)“剛性”營銷管理向“柔性”營銷管理的轉變
傳統營銷管理的“剛性”主要表現在:缺乏溝通管理、缺乏學習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這同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為主要組織模式的現代營銷明顯是不相適應的,表現在:首先,現代市場營銷強調雙向溝通,包括同消費者溝通、同市場環境溝通等,而傳統營銷則要么只重視內部的產品和人員的管理,要么只重視外部公共關系的開展,而忽視了同客戶、同市場的長期的溝通,因而建立一種圍繞客戶溝通和建立長期關系的營銷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戶關系管理(CRM),其是未來營銷管理發展的重要趨勢;其次,傳統營銷往往采用硬性指標和規章制度來強化對營銷人員的管理,但是隨著現代市場營銷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知識型員工比重日趨增加,因而通過有效的組織學習,建立更具彈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是未來營銷管理的又一重要內容;最后,受“短期”營銷理念和金字塔式的營銷組織體系的影響,傳統營銷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時空所采用的營銷策略和手段的實際效果,而忽視了其內在聯系對消費者的不同影響。與之不同的是,現代營銷管理則更為注重“一個聲音”,即通過管理和協調各種不同類型和不同時空的傳播手段,使其發揮出最佳、集中統一的作用,最終實現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建立長期的、雙向的關系,因而整合營銷管理(1M)將逐步成為現代營銷管理的主流。
(六)“獨立”營銷領域向“混合”營銷領域的轉變
首先,表現在傳統獨立營銷領域的相互融合。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營銷進程的日趨加快,以及未來若干年內,自由貿易區域的擴大和各國政策法規對外國投資的放寬,全球市場必將進一步開放。傳統獨立的國內市場或國際市場正逐步對接、相互融合,形成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之勢,從而不可避免地把現代企業營銷置于一個全球一體化的營銷領域之中。其次,表現在營銷領域和非營銷領域的相互融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以及現代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營銷理念的深化,企業營銷越來越注重品牌社會價值的營造,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依靠同政府組織、大學、社團或其它非盈利性組織的合作,來提升品牌、產品、企業的社會價值、美譽度和知名度,通過塑造品牌形象和企業形象,同各類消費者形成共鳴,因而傳統營銷領域向非營銷領域的滲透已成為現代營銷領域拓展的重要趨勢。
市場營銷發展新趨勢的驅動因素
企業市場營銷的營銷理念、營銷策略、營銷組織等正隨著外部環境激烈變化而不斷變化,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發展趨勢。有鑒于此,探究各種發展趨勢背后的驅動力量,對于企業從客觀上把握趨勢發展的脈絡、提高營銷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研究,從理論上看,現代市場營銷不斷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兩點:
(一)外部驅動力:消費者偏好轉換
消費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市場區域和市場環境下,受各種營銷因素的影響和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某種屬性所表現出來的優先購買的主觀意愿或實際行動。企業市場營銷過程的本質就是刺激消費者偏好向有利于企業產品銷售的方向發展,因而其對現代營銷的發展趨勢具有重要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
根據現代經濟學對消費者偏好的研究進展表明: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營銷過程與消費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同價值和不同興趣的消費者會對企業的營銷過程形成喜好和不滿,進而對消費者的購買決定形成制約。因而為了從消費者處得到持續、必要的支持,企業的營銷體系應該和消費者相互協作,識別價值和利害關系,努力不問斷地、周到地考慮消費者的興趣和需要,最終達到企業和消費者的長期共識和共同營銷,實現企業市場營銷的可持續發展。這正是現代市場營銷逐步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營銷理念和“逆向”營銷策略的根本由來。
對產品價值預期的變化是消費者產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價格預期、質量預期、服務預期和社會影響預期等,例如:有強烈價格預期的消費者,往往對營銷組織的層級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營銷組織結構更容易得到認可;有強烈質量預期的消費者,則對營銷管理的水平敏感,這就需要企業采取整合營銷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現代營銷管理方法;對社會影響預期反應強烈的消費者,就容易關注企業在非營銷領域的表現,如對體育賽事的贊助、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等。有鑒于此,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的消費者預期,對消費者偏好產生了重要影響,進而促使了企業市場營銷做出相應調整,形成了各種發展趨勢。
情感偏好是影響消費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費者的性格、氣質等心理特質和教育水平、人生觀、價值觀等現在或過去的經驗相互綜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對消費者的消費取向和消費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實踐中,為了達到或適應影響消費者情感的目的,企業逐漸在營銷過程中創新’JII9,采取客戶關系管理、與不同區域的競爭者形成戰略聯盟和向為消費者所關心的非營銷領域滲透等長期性的營銷方式,以構筑同目標消費群體的長期情感紐帶,從而進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續發展營銷理念的現代市場營銷趨勢的形成和發展。
(二)內部驅動力:企業制度創新
從微觀上看,企業的市場營銷過程需要依賴各種經濟契約、營銷觀念、法制保障、操作規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業營銷制度的演進與創新過程就是企業市場營銷實現自我突破與完善的發展過程。實際上,營銷制度創新不僅將觀念創新、戰略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等創新活動制度化、規范化,而且還具有引導各種創新的功效,因而是企業市場營銷目標實現的重要前提和保證。表現在:
制度創新為企業營銷的創新提供了創新源泉。隨著買方市場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通過產權制度的創新,如經理人制度、員工持股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勞動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調動了基層營銷人員和營銷管理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高素質的營銷人員和營銷管理人員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有的放矢的進行創造性的營銷活動,從而為企業各種營銷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制度創新為企業營銷的創新提供了有效途徑。一方面,企業依靠制度創新可以將營銷創新的精神、思維方式和方法轉化為企業營銷人員和營銷過程的經營理念行動準則、政策方針和企業深層次的文化核心,實踐中,營銷觀念的轉變、營銷戰略的興起和營銷管理的柔性化都是這一制度化的結果。另一方面,制度創新的根本問題是解決交易成本問題,而交易成本決定企業邊界或企業規模,因而制度創新會通過降低費用的制度安排引導相應的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因而不論是“扁平化”“E化”還是“聯盟化”的營銷組織發展新趨勢,從微觀企業角度上看,是企業組織制度創新的根本結果。
實際上,消費者偏好和企業內部制度創新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消費者偏好作為一種重要信息為企業市場營銷提供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而企業內部制度創新則通過在現有制度和消費者需求之間做出協調以一種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導企業市場營銷創新,保障營銷創新的成果。因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等宏觀環境的不斷變化,正是在外部消費者偏好轉換和內部企業制度變遷的共同作用下企業市場營銷呈現出各種發展新趨勢。有鑒于此,有效引導和管理消費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業制度是實踐現代市場營銷新趨勢的重要途徑和必要保證。
順應市場營銷發展新趨勢的應對策略
篇9
【摘要】文通過研究中小企業在建設和加強聲譽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中小企業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分析,得出聲譽管理中問題的癥結,明確了完善企業信譽信用制度是建立和加強聲譽管理的關鍵所在。
【關鍵字】中小企業,聲譽管理,信息不對稱,信譽制度
一、引言
企業聲譽是一個企業獲得社會公眾信任和贊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構成。聲譽的核心是相互信任。良好的聲譽是企業所擁有的獨特資源,它能在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2000年6月,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說道:“如果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引擎,那么聲譽就是使之運行的燃料。”實踐證明,聲譽是一個企業獲得持續穩定發展乃至生存的重要保障。聲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當前及長遠發展,并對其所在區域的經濟有重要的影響。聲譽管理是對企業聲譽的創建、維護和發揚,是企業以科學決策為核心,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建立并維持與社會公眾信任關系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當在企業中實施這種方法時,它便成為一種有效的管理過程。聲譽管理包括聲譽創建、維護、鞏固、擴張、挽救、修復等環節。作為一種管理方法,聲譽管理是指通過聲譽投資、交往等手段,建立和維持與社會公眾的信任關系。其目標是在公眾和企業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正確決策是企業聲譽管理的核心。美國學者戴維斯·揚認為:“任何一個團體組織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聲譽是至關重要的,聲譽管理是一個價值不菲的產業。”管理學者Hall在1992年進行的調查中發現,英國的經理們把聲譽作為13種無形資產中最重要的一種。2001年,管理學者Hutton和Goodman等人對《財富》雜志評選的500家“最受尊敬的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聲譽管理已經成為這些企業各類溝通與公關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方法,聲譽管理已經越來越成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勝利的一種重要手段。企業強化聲譽管理,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并取得相互信任是其生存之本。但是,企業聲譽的培育、積累非常不易,而損毀卻很容易。因此,對于任何一個致力于長期持續發展的企業而言,加強企業聲譽管理,使企業聲譽得到有效的培育、積累和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小企業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在國內大約有829萬家,總產值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40%,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企業聲譽不僅是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和利潤的源泉,對中小企業而言也至關重要。近年來,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其在聲譽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引起相應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加強對聲譽的管理。
二、中小企業聲譽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長期忽視和弱化聲譽管理有其主觀和客觀的原因。由于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及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中小企業大多處于“溫飽線”上,正進行資本的初級積累,管理者主要精力致力于解決成本、時機、價格、人事等方面的問題,做任何決策時首要考慮的是利潤,確保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對提高企業聲譽管理的意識不強,對聲譽管理的內涵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雖普遍樹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的觀念意識。但是,無論是管理高層還是一般員工,很少有意識地培養聲譽意識和加強聲譽管理,還沒有建立起強烈的聲譽管理意識。即使是在進行企業形象策劃時,也很少從聲譽建立和維護的角度出發,而更側重于企業形象的包裝。同時,不適應現代信息社會傳播方式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和“質量好=聲譽好”的必然邏輯關系的不正確認識還大有市場。即使某些企業存在聲譽管理行為,也顯粗放,其科學性和規范性還比較弱。對于占絕對比重的國有中小企業,企業改制的主要方向是承包、租賃和出售等。經營承包和租賃極易導致短期行為,使大多數企業還沒有認識到或者還不愿意在自身聲譽維護和創建上花更多的精力和一定的投入。另外,聲譽投資是巨大的、明顯的,對短期的利潤有較大的影響,而收益是潛在的、無形的、長期的。企業目前的業績評價體系著重于財務指標和短期指標,這也是導致聲譽管理重視不夠和投入不足。中小企業在規模、技術、人才和結構治理等方面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企業素質較低、技術裝備相對落后,抗風險能力弱,對政府的依賴性強,導致政企不分。政府參與企業管理或直接干預企業經營者的任免,使得經營者難以制定和實施完善的聲譽管理戰略。政府干預有時甚至會使企業本來創建的聲譽減弱或喪失。企業無暇顧及聲譽及其肩負的社會責任。聲譽管理的職能被肢解到多個部門,難以形成合力。在企業里,廠長(總經理)辦公室、宣傳部、人事部、工會、銷售部門等,都承擔了一些聲譽管理職能,但都不重視。在組織機構的設置上,沒有建立專職的聲譽管理機構和專司其責的聲譽管理人員,缺少訓練有素的聲譽管理專業人才奇缺。即使認識到聲譽管理對企業的作用,但卻擔心在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上的投資將來得不到預期的收益,導致較低的預期值,使得管理者不愿在聲譽創建和維護上投放更多的資金。我國市場信用體系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環境不完善,對企業行為缺乏有效約束力,這也導致某些企業常常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不顧及企業長期的聲譽和發展,追求短期利益,違背“誠實守信、依法經營”的原則。
三、加強中小企業的聲譽管理
中小企業聲譽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提升企業競爭力,應對中國加入WTO后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必須建立并強化聲譽管理意識,把聲譽管理作為企業的一種長期發展戰略任務。一般可通過提升企業經營理念、強化聲譽決策意識、提升品質價值觀念、重塑先進企業文化等來加強聲譽管理。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完善企業信譽信用制度。
信譽是在社會經濟活動和交往中以誠實守信為基礎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崇高聲譽,它內蘊著活動主體的品位。在信譽形成的過程中,信用起著基礎和關鍵性作用,應該說信譽是一般信用的升華。當一個企業有了信用,就有了信譽,也就會產生聲譽。企業聲譽是對企業總體的評價。企業信譽是企業聲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信譽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聲譽。信任的建立需要與利害攸關者建立起個人間一對一的關系。比起過去正規的群眾大會或聽講形式,這種方法更有效。在組織團體間培植起的信任遠不及在個人間建立起來的信任。一旦在個人間培植起了信任的關系并使這種關系得以保持,那么在組織團體間就會隨之而逐步形成。由于在市場中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企業在進行聲譽建設時就需要注意信息問題。
在市場中,交易對手進行交易,訂立合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礎上的。由于中小企業的規模小,銀行從中小企業中獲得有用信息的代價高昂,就很難同意給中小企業貸款。這樣,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對于企業融資和信用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就很難得到銀行的信任,在融資上就會很困難,但中小企業在各國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信用的好壞,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正常運行十分重要,正因為此,各國普遍采用的辦法就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這樣就會加強中小企業的信用,從而使得中小企業的聲譽有了明顯的提高。
上述結論也適用于在企業與客戶、企業與員工之間建立互信。企業與客戶之間也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企業要花時間去了解客戶的需要,而客戶同樣需要時間和心思去了解企業的質量和信譽,能夠買來稱心的商品。如果他們之間建立了相互信任,企業的聲譽又很好時,就會使雙方獲利。在企業與員工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樣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企業對員工的能力和潛力不是很了解,就要通過各種手段去了解,員工同樣也要去了解企業是不是適合自己的發展和發揮。如果企業有了良好的聲譽,員工就會很愿意配合企業,使得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更好的發揮。可見企業的聲譽是很重要的。
四、結語
建立和維護企業的良好聲譽是現代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必要條件。對于人力、物力、財力相對較弱的中小企業,加強對聲譽的管理尤為重要,是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獲取信息的成本也會隨之而降低,同時信息的透明度也就會增大,中小企業在市場中就會逐漸占據有利位置,加強自己的聲譽管理,使得外界對中小企業的評價會更好,就會更有利于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戴維斯·楊。創建和維護企業的良好聲譽[M].賴月竹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張其仔等。企業信用管理[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利勝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王新新。聲譽管理理論及其發展[J].經濟學動態,1998(2)
篇10
從1982開始,我國票據市場經歷了起步、快速發展、停滯、規范發展等多個階段,并從1997年進入穩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全國票據業務總量比上年增長了90%,2001年又在上年基礎上增長了88%。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票據市場不僅在量上不斷增長,在質上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控以及在促進經濟金融發展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但近年來管理層出臺的一些管制措施對票據市場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一些地方的票據業務增長幅度急劇下降,票據市場相對萎縮。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以票據業務總量占全國2%的票據中心城市武漢為例,2001年票據業務總量為731億元,同比增72%;但2002年該地區票據業務總量同比增長小于20%,票據承兌、貼現增幅大大下降;2001年一季度再貼現發生額為21億元,2002年再貼現業務沒有發生一筆,完全停滯。國內其他票據中心城市也出現了類似情況,票據業務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由此,嚴厲的金融管制約束票據業務發展與金融創新推動票據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將成為下一階段的主題,金融創新作為規避管制和推動業務發展的有效手段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票據市場的現實需求。
一、當前票據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嚴厲的金融管制
一般認為,金融管制對規范金融機構業務經營、防范金融風險起著積極作用。但這種管制必須適時、適度,即符合當時的形勢需要,否則會阻礙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的健康發展。就我國票據市場而言,近年來已經走上了穩步、快速的良性發展之路,此時首要的是擴大市場規模、培育市場主體,充分發揮票據市場具有的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引導規范商業信用、促進銀行資產結構優化和作為央行宏觀調控工具等多方面作用,其次才是糾正違規和適度管制。2002年我國票據業務量急劇下降,票據市場出現萎縮,與過于嚴厲的管制有著很大關系,這些管制措施不利于市場主體積極性的發揮,對市場的進一步培育和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成了當前我國票據市場發展的“瓶頸”。
1.票源管制:5%的比例限制不利于票據市場規模的擴展。2001年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加強開辦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管理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的承兌匯票規模不得超過上年末存款余額的5%。出臺這一管制措施的初衷在于防范風險,但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卻十分突出。(1)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明顯限制了票據市場規模的擴展。目前銀行承兌匯票是票據市場的主要票源,對總量實行比率限制必將導致整個票據市場票源不足,影響市場的培育和發展。而且實踐中各商業銀行按此要求層層下達比例控制,對票據業務的正常發展產生實際上的損害。(2)無法有效控制票據風險。商業銀行依照規定能夠將承兌匯票業務的規模控制在5%比例之內,但5%比例以內承兌匯票的風險包括偽票風險、套現風險、無真實貿易背景風險等依然存在。(3)不利于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的優化。票據業務不僅為銀行增加利潤,而且是優化銀行資產的重要途徑,商業銀行可以視資金富裕情況,通過簽發承兌匯票、賣出已貼現匯票、辦理貼現或轉貼現等操作,調節資產流動性、提高資產收益,進而達到優化資產結構防范風險的目的。將銀行承兌控制在存款余額的5%以內的規定與原來將貼現納入75%存貸比例考核相比,銀行辦理貼現的空間明顯縮小。
2.利率管制:過高的再貼現利率剝奪了銀行盈利空間。2001年9月,人民銀行下發了《關于提高再貼利率的通知》,將再貼現利率由2.16%提高到2.97%,提高了37.5%。這項舉措減輕了人民銀行的再貼現壓力,但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1)銀行和企業辦理票據業務的積極性明顯降低,票據市場業務量因此萎縮。隨著市場的發展,票據貼現市場上已初步形成了以再貼現利率為基礎,以市場資金供求關系決定的貼現利率,一般在3.3%—3.6%左右,這樣對銀行而言,其貼現和再貼現之間的利差收益只有0.33—0.63個百分點,考慮到貼現和再貼現過程中的各種交易費用,銀行已基本無利可圖。如果銀行相應提高貼現利率,則一方面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不利于促進當前經濟的發展,而且在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民間票據市場的滋長,這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現實。(2)再貼現率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利率具有指導效應,提高再貼現率意味著中央銀行在緊縮銀根,這與目前我國支持擴大內需,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相矛盾。2002年2月21日人民銀行再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唯有再貼現利率沒有下調,從而進一步縮小貼現率與再貼現率之間的利差,票據市場利益決定機制再次受損。
3.苛求的金融監管:擠出票據風險的同時也擠出了票據信用。有效的金融監管對規范票據經營行為、防范票據風險至關重要,但過于苛求的金融監管同樣會對票據業務的發展形成負面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由于信用體系不健全,作為信用基礎的商業信用并不發達,實踐表明,票據業務以商品交易為基礎,以真實票據為前提,對引導和規范商業信用,將分散的商業信用引導到銀行信用軌道上,從而“倒逼”商業信用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來人民銀行以金融監管工作為重心進行機構調整后,監管部門不斷加大檢查和處罰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業務和貼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等違規行為,并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此舉對防范信貸風險起到一定作用,但在目前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責任和利益的不對等的情況下,必然影響到商業銀行開拓票據業務的積極性,從而阻礙票據市場的快速發展;這種將票據貼現資金等同于信貸資金嚴禁入市,過分要求銀行保證企業貼現資金專款專用和全程管理的做法既有悖于票據的抽象性也不切合實際,苛求的金融監管在擠出票據風險的同時也擠出了票據信用。
二、中國票據市場發展的前提:放松管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金融改革如火如荼,金融監管主體不再墨守成規,而是積極順應世界經濟金融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不斷進行金融改革,如美國對商業銀行和存款機構的放松管制,日本近年連續推出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等,這些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放松管制。從我國情況看,嚴厲的金融管制對票據市場的發展已經形成瓶頸,制約著市場擴容和功能提升,我國票據市場要擺脫目前的困境和取得進一步發展,從管理層面上來說,應及時適度放松管制。
1.放松票據市場利率管制,適應市場化需要。目前貼現的市場利率在3.6%左右,這是由市場供求雙方根據銀行貸款利率決定的,反映了以票據貼現方式獲取資金應付出的成本。銀行作為資金供給方,如果提高貼現利率,則企業的資金需求必然減少,這意味著銀根緊縮和票據市場發展受阻;如果不提高貼現利率,則銀行幾乎沒有盈利空間。為加快票據市場的發展,同時給商業銀行一定的盈利空間,人民銀行有必要降低再貼現利率,對再貼現率定位應由市場供求雙方決定,適應市場化需要,而不能由單方確定,另一方被動執行。
2.放松票源管制,取消對銀行承兌匯票5%的比例限制。銀行承兌匯票的需要量是由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易價值量決定,或者說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與銀行存款余額并無必然的聯系;通過5%的比例限制以期達到降低風險的做法既缺乏科學依據和實踐佐證,而且比例明顯偏緊。目前我國的票據市場還不發達,銀行承兌匯票總量占GDP之比還相當低,說明經濟發展對這種信用形式的需求還很大,必須鼓勵企業在商品交易中使用銀行承兌匯票,支持和引導商業銀行發展票據業務。目前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中出現了一些違規和風險問題,有商業銀行原因,有企業原因,還有管理制度不適原因,這些問題通過完善票據業務管理規章、制度,加大事后監督可以得到解決,客觀存在的風險比信貸風險小得多,基本上可以控制,對銀行承兌匯票進行比例限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和控制風險。
3.放松金融監管,創新監管理念,為票據市場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金融管理當局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經濟的正常發展,通過法律、法令對金融機構實行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通過監管,維持金融業的穩定來保持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優化,這是金融監管的最終目標;同時,處在金融監管的環境中,銀行為了實現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市場競爭和金融管制的夾縫中求生存是一個無可厚非的事實。顯然在一個過于苛求的監管環境中二者要達到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平衡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一個高效、寬松的市場環境。對當前的票據市場來說,完善、發達的市場對經濟金融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尤其是作為資金需求者的企業創造了融資便利,由此形成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從目前情況看,過于苛求的金融監管與票據市場的現實發展需要并不吻合,實際上破壞了市場平衡,導致交易量萎縮、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社會經濟效益因此受損,必須放松過于苛求的金融監管,實行適度監管,為票據市場的新一輪發展和質的提升創造寬松的環境。鑒于我國票據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的實況,應樹立邊發展邊規范和在發展中化解風險的理念,切不可采取苛求監管的做法,以致在擠出市場風險同時將信用也擠出。
三、當前中國票據市場的金融創新思路
關于金融創新的成因,經濟學界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金融機構的內在需求,即金融機構為追求潛在利潤而進行的金融創新;另一種解釋認為是外在供給所致,即金融機構為逃避金融管制、規避風險進行的金融創新。縱觀我國票據市場,金融機構將票據業務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外在環境又存在嚴厲的金融管制,票據創新的內在和外在誘因均具備。無論哪種原因,金融創新無疑會起到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充分發揮票據市場融資、信用、宏觀調控、降低風險的功能,使票據市場擺脫目前的低迷和困境狀態,推動票據市場的發展。
(一)放松對銀行承兌匯票必須具有真實性貿易背景的苛求,將其作為融資性票據發展
融資性票據與真實性票據相對應,是指沒有真實商品交易背景,純粹以融資為目的的商業票據。票據在承兌、貼現過程中不強調具有真實貿易背景則意味著這種票據就是融資性票據。它在本質上是一種類似于信用放款,但比信用放款更為優良的融資信用工具。之所以進行融資性票據業務創新,不強調真實性貿易背景,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世界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國進行融資性票據業務創新。隨著世界經濟金融的發展,西方國家早已拋棄真實票據要求(即現在我們強調的真實貿易背景票據),企業憑借自己的信用度來發行商業票據已成為基本的票據融資形式。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融資性票據市場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美國的商業票據市場和歐洲票據市場的主要交易工具都是商業票據,這種商業票據不要求具有真實性貿易背景,企業僅憑信譽就可以簽發,是一種純粹的融資性債務憑證。這些經驗和做法為我國發展融資性票據業務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隨著我國加入WTO后中外資銀行競爭的加劇,中資銀行迫切需要開辦融資性票據業務。
2.我國經濟金融轉軌為融資性票據業務創新創造了適宜的外部環境。我國一直未主張發展融資性票據主要是受限于1995年制定的《票據法》,而當時中國面臨特殊的經濟形勢,通貨膨脹達到了頂峰,整個社會信用、經濟秩序混亂、社會亂辦金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開始實施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經過6年經濟轉軌,當時的通貨膨脹已轉化為現在的通貨緊縮,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現被動收縮,近幾年一些銀行的新增存貸比連50%都沒有達到。而且票據市場已經走上穩步快速發展軌道,在這種情況下,從試點開始逐步開放融資性票據業務就具備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3.融資性票據在我國已經有現實的需求和基礎。盡管有關法律對融資性票據進行了限制,但實際上由于我國融資工具缺乏,銀行承兌匯票已經常被作為融資工具使用。根據監管部門對票據業務檢查,商業銀行已經采取開新票還舊票、超商品交易金額簽發銀票等多種變通方式,對沒有真實交易背景的出票人簽發銀行承兌匯票,這實際上是使用融資性票據。盡管監管部門對這些違規行為進行嚴厲管制,但效果不佳;同時在一些地方的民間票據市場上,融資性票據業務也有較大的發展。這說明融資性票據在我國已經有較大的需求和現實基礎。
4.發展融資性票據可以節約監管成本。目前監管部門對已經有著較大需求和現實基礎的融資性票據業務主要采取了防堵措施,事實證明此措施效果不佳,票據“違規行為”屢禁不止,而且花費較高的監管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成本、監督檢查成本等直接成本,還包括過度監管帶來負面效應形成的間接成本,也就是在擠出票據風險的同時也擠出了票據信用。在這種情況下開辦融資票據業務,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加強引導和規范,有效控制風險,無疑能夠有效降低監管成本,同時有利于中國票據市場的長遠發展。
5.融資性票據更符合票據無因性特征。票據是一種無因的債權憑證,票據的原因作為其基礎關系同票據上的權利、義務是分離的,當債權人持票據行使票據上的權利時,可以不明示其原因,只要占有了票據,就可以向票據所記載的債務人請求票據表示的金額。從這點上說,過分強調票據真實性貿易背景以及嚴格審查票據的原因關系與票據的無因性特征背道而馳;不強調真實性貿易背景的融資性票據則更加符合票據無因性特征,也更能遵循票據演變發展規律。
如同其他金融創新一樣,融資性票據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在對金融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帶來富有建設性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存在著負面效應,其中最大的問題亦即推行融資性票據最大的障礙就是創新帶來的風險。當然這種創新本身會使金融機構資產結構優化,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但這并不意味著消除了風險,相反發展融資性票據在減少風險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風險。因此必須做好配套措施,強化對融資性票據的風險控制。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分階段逐步放開融資性票據,在區域信用環境較好的地區先進行試點,積累相關經驗后由點到面,逐步推廣。目前運作成本較低的方案是直接將銀行承兌匯票“改進”為融資性票據,即選擇一些資信情況較好、經營狀況正常、現金流量穩定的大型企業進行試點,不再強調其簽發的單筆票據的真實貿易背景;然后推廣到效益好、信譽高、管理規范的中小型企業;最后是建立專業性的商業票據發行公司和規范的票據交易所,通過嚴格控制票據再貼現,鼓勵轉貼現和票據轉讓行為,活躍和培育規范、高效的融資性票據市場。
2.實行“一戶一行”管理制度,企業只能在一家主開戶行銀行簽發融資性銀行承兌匯票,這家銀行就是企業的管理行,管理行對企業開票情況進行監控,尤其是對開票限額進行控制:(1)銷售收入控制法,要求企業簽發銀行承兌匯票余額不超過上年銷售總額的一定比例,從實際情況看,生產型企業通常應在上年銷售收入的1/5以內開票;流通型企業按上年銷售收入的1/10控制。(2)資產負債控制法,要求簽發銀行承兌匯票額與企業其他負債之和要小于企業資產總額,其資產負債比率須控制在85%左右。(3)現金流量控制法,從企業現金流量管理中尋求合理的經濟評判標準與監控機制,通過分析和掌握其現金流量,正確評價票據融資的償債能力和資金周轉能力,使票據融資保持在可以控制的安全性、流動性和風險限度以內。應該說這一評判標準較具科學性,因為票據融資的基本功能在于滿足企業短期資金流動性需求,通過分析現金流可以預測一個企業未來某個時期的現金回流情況,以便確保票據融資如期得到償付。
3.銀行在簽發和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時必須如實逐筆將其錄入到信貸登記系統中,由于信貸登記系統所有信息共享,當企業簽發票據與其現金流量不對稱時,銀行可以停止對該企業簽發銀行承兌匯票。
4.建立票據融資企業退出機制,約束企業嚴格守信,對出現銀行到期墊款的融資性票據的情況,由監管當局采取警告并勒令還款、黑名單通報直至取消票據融資資格的處罰,淘汰劣質企業,凈化市場環境,有效降低市場風險。
(二)應大力推進商業承兌匯票的發展
商業承兌匯票作為一種便利的結算和融資工具,在發達國家的信用制度乃至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在我國,商業承兌匯票發展緩慢,基礎薄弱,市場規模偏小,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信用環境不佳,企業逃廢債較嚴重,企業信譽度很低,加上市場缺乏企業以外的強力推動,這些因素使得由企業簽發的商業承兌匯票很難得到社會認同。事實上,從我國當前經濟金融發展形勢以及票據市場現狀看,擴大市場規模,大力發展商業承兌匯票相當有必要:(1)商業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石,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國商業信用不發達使得信用發展不是遵循由商業信用向銀行信用演進的自然過程,而是由銀行信用反推商業信用的發展。當前通過發展商業承兌匯票這一載體將對商業信用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通過授予企業商業承兌匯票簽發資格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逐步改善社會信用環境。(2)簽發商業承兌匯票的成本較低。與銀行承兌匯票相比,商業承兌匯票僅靠企業信用就可以簽發,它不需要企業到銀行三番五次申請,也不需要向銀行交納保證金、手續費,企業花費的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商業承兌匯票主體較簡單,通常只有一對主體,信息容易獲取,銀行監管較方便,管理成本相應降低。(3)銀行能夠通過商業承兌匯票業務操作盈利。商業承兌匯票簽發后,銀行可以對其進行貼現、轉貼現,還可以申請再貼現,這無疑能夠增加銀行的貼現收入。(4)企業自身也愿意使用商業承兌匯票,不僅能獲得融資便利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而且能提高資金利用率,支持企業加快發展,還可以樹立企業形象。因為企業一旦獲得簽發商業承兌匯票資格,首先意味著企業擁有一筆很大的無形資產,說明企業形象、信譽度非常高,這對企業的發展相當有利。(5)商業承兌匯票簽發的安全度較高。與融資性銀行承兌匯票不同,商業承兌匯票的簽發必須強調真實性貿易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商業承兌匯票主要以企業信用作保證,而企業信用尚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通過要求真實性貿易背景限制可以大大降低這種不確定性,排除惡意融資行為;而且,商業承兌匯票簡單的流轉關系,使真實性貿易背景要求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基礎,管理層很容易進行監測和控制,商業承兌匯票必須具有真實貿易背景要求才能有效提高票據簽發的安全度。
我國商業承兌匯票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由人民銀行推動,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主要是如何規范管理和防范風險。實踐證明,通過金融創新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達到有效控制風險的目的。這些創新性制度安排包括:(1)推薦制度,企業的主開戶行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推薦,為人民銀行選優企業提供參考。(2)評級制度,人民銀行認定的權威性評估公司對待選企業進行評級。(3)公示制度,由人民銀行對候選企業名單在銀行系統進行預公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4)審批制度,人民銀行對候選企業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查。(5)管理行制度,企業的主開戶行為管理行,監控企業的開票及承兌情況,對企業簽發的商業承兌匯票辦理貼現和轉貼現,用銀行信用彌補企業信用的不足,為推動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發展提供保障。(6)公告制度,在新聞媒體上公告,列出企業和管理行名單、商業承兌匯票承兌額。(7)檢查制度,人民銀行對簽票企業及管理行的業務開辦情況進行現場檢查,糾正違規行為。(8)評先制度,定期評選商業承兌匯票優秀管理銀行和優秀企業,實行正向激勵。(9)淘汰制度,每年對商業承兌匯票業務開辦不佳、到期未能及時兌付、超限額超期限簽票以及簽發無真實性貿易背景票據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吊銷簽票資格。
通過以上制度創新,解決了票據市場上兩個極為關鍵的問題:(1)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推薦制度、談話制度、公示制度、公告制度的推行,銀行可以獲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和信用情況,企業借助于管理行可以了解簽發商業承兌匯票企業的有關信息,從而大大減少簽票企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機會,有利于票據市場的健康發展。(2)風險分攤問題。簽票企業通過管理行制度、淘汰制度,受到相應的約束和管制,承擔到期不能兌付就退出市場的責任,但企業通過簽發商業承兌匯票增加了一筆無形資產,同時降低了資金成本;管理銀行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企業進行監測管理,但獲得了票據貼現的利息收入,權責對稱;人民銀行對企業進行審查和管理,進行市場準入,要花費成本,同時承擔一定的政策風險,但通過推行商業承兌匯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因此商業承兌匯票的市場風險和收益實現了高水平的對等,較好地解決了風險分攤問題。超級秘書網
(三)建立票據專營公司
所謂票據專業公司,就是專門從事票據市場交易的法人公司。一般來講,票據經營大約有四種運作模式:柜臺交易模式,就是銀行設一個票據交易的柜臺;專營窗口模式,就是銀行開辟專業性的票據業務窗口;交易所模式,就是建立經紀人共同交易的場所;票據專營公司模式,就是建立法人公司,專業從事票據市場交易。從實際來看,前兩種模式我國都已經實行,但成效并不理想。設立交易所則需要標準化的金融產品,以商品交易為基礎的承兌匯票,難以滿足金融產品標準化的要求。從英國、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票據專營公司是一種較好的可行模式。
從我國來看,由于目前票據市場發展存在多重的制度性缺陷和阻礙,成立票據專營公司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有利于解決我國票據市場發展存在的制度性問題。票據專業公司作為高效率的機構,可以加大票據市場拓展力度,促進業務的發展,提升市場規模;有利于防范票據業務經營風險,實現票據業務的市場化和規范經營;有利于形成票據市場發展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競爭機制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票據市場的形成發揮孵化器的重要作用。票據專營公司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監督和管理,采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組建,實行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管理體制,參股單位可以是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業務活動范圍包括:(1)對企業辦理商業票據的承兌和貼現;(2)對金融機構辦理商業票據的回購和轉貼現;(3)與金融機構開展商業票據的買賣;(4)辦理短期信用票券質押;(5)受托辦理企業的短期債券的發行和還本付息;(6)提供短期票券投資和融資的信息咨詢服務;(7)充當票據市場票據交易的中介;(8)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票據鑒定服務等。資金來源可以為自籌,或通過再貼現、回購等方式向人民銀行進行短期資金融通,也可以向商業銀行進行同業拆借,還可以持有未到期票券作為抵押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貸款。
參考文獻
1.闕方平:《票據市場運作原理與實踐》,武漢出版社1997年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