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科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6:5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科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將課文內容作為話題,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課文話題所引出的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是擺在我們外語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而教育學理論中的“近體原則”在中學英語課文教學中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揮其創造潛能和學以致用開辟了一條新路。
“近體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縮小教與學之間的差異,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教師應在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心理狀況、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材,并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縮小教與學之間的時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近體原則”可分為時間近體原則、空間近體原則、心理近體原則和活動近體原則。現分別論述如下:
一、時間近體原則
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時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重大事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創設話題,用課本知識去分析當今國內外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還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時間近體原則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話題: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讓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用英語進行討論。學生人人參與,氣氛活躍,經過各小組發言,歸納出1998年中國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氣候變化,河床抬高,河道變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壞嚴重,圍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著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出另一個話題: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這一問題的提出再一次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討,各抒已見。通過小組總結和歸納,師生們得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
高中英語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課文,例如:動物保護問題----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問題----Thesecretisout;關注地球問題----Savingtheearth;殘疾人問題----Disability;世界糧食問題----Feedtheworld;垃圾處理問題----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災害問題----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引出課文以外的話題,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維,為課堂教學創設出一種緊張、活躍、和諧和民主的氛圍。
二、空間近體原則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選材時不可能選用近期發生在學生所在地區的事例。由于空間距離遠,在教學中直觀性差,感受性弱,學生的興奮點不易被激發,因此教師應以課文內容為依據,盡量結合當地典型事例,從課文中引出最受學生關注的話題。
例如,在教學Disneyland這一單元時,教師如果在課堂上抓住時機,向學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將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樂園彩色模型圖,并作必要的介紹,就能達到進一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師可以作如下介紹: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時,教師如能抓住學生注意力集中、興奮點強的有利時機,創設“輻射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能引起學生一系列的言語實踐活動。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這一系列問題縮短了課文內容與現實問題的空間距離,自然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課介紹了柬埔寨通過對吳哥窟的開發與保護,使其成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學生學習了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引出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保護和開發這一話題。讓學生針對當前就圓明園開發與利用存在著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展開討論,即部分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房地產開發商欲將圓明園開發成一個集商業、貿易、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綜合園林,變廢為寶。同時,圓明園的開發還可成為北京市的一個經濟增長點。另一種是以文史學家、考古學家為代表的意見,即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面鏡子,要讓它保持一片廢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中國近代史上的這段屈辱史。根據這一話題背景,教師可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經過討論,學生得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現存圓明園風貌的基礎上,將其主體部分開發成一個中國人了解近代史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還可以劃出園中一部分把它開辟成一個民俗村和拍攝古裝戲的影視基地;還可以在園內建一個古玩市場,把國內外游客吸引到圓明園,做到以園養園。
三、心理近體原則
心理近體原則是教師從實際出發,了解某一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從課文中引出學生最關注和最感興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學時,學生不禁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此時,教師如能拿出《中華英才》畫冊,向學生展現一幅樸素農民的彩照,讓學生猜一猜他是誰,他有何偉大成就?這一情景一定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經教師提示,學生能夠猜出那位農民是被世人稱為“當代農業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師再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過聯系實際回答問題,學生不僅參與了言語實踐活動,而且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動近體原則
智力的發展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師應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中去發展,在實踐中去進行體驗和回味。因此,課余時間和節假日,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把枯燥的語言課變成談經驗和談體會等的交流會。
例如,教學TheSummerHolidays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談談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報社記者采訪來自農村的學生,談談他們假日是怎樣幫助父母進行夏收的;也可采訪來自城市的學生,談談他們在父母上班時是怎樣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這時的課堂是生活的舞臺,教師是舞臺上的組織者和導演。教師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再如,在教學Travel一課時,教師可在黑板前掛一幅中國地圖,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他們的旅游經歷。這時,有的學生描述了去廣州和深圳的經歷,其中包括怎樣去的,跟誰去的,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時間,買了什么紀念品等內容;有的學生談了旅途中的見聞和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等。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學生個個爭先恐后用自己所學的英語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這樣,不但訓練和培養了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同時也融思想教育于英語教學之中。
篇2
關鍵詞:高校體育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相關要求和目標的不斷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更加重視理論課的進行。由于高校體育課程這一學科主要是以實際體育運動演習來進行學習,所以理論課程相對來講存在一定程度的機械性和枯燥化。而多媒體教學的出現為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極大程度地豐富了高校體育理論課的相關教學內容。但由于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觀念和多媒體教學自身的部分原因,使得我國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多媒體的使用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相關教育教學部門重視多媒體在高校體育理論課中的使用,切實解決問題。
1高校體育理論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盡管多媒體教學的存在為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提供了較大的便利,但由于種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體育理論課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多媒體資源并沒有在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出作用,需要引起高校體育教師和相關教育教學部門的重視。
1.1高校體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認識不足
多年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師都是沿用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和方式進行體育理論課的授課,即高校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將理論知識以自己的方式講解出來,高校學生在課堂上記錄筆記并在課下進行復習,最后通過考試的方式來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由此受傳統講授模式的影響,我國高校體育教師對于新興的多媒體教學無法完全接受并適應,從而出現了高校體育教師不合理運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的情況。高校體育教師由于對多媒體教學的認識不足,而在使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合理安排視頻教學資源和其他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與此同時高校體育教師也會產生依賴多媒體教學資源而不認真備課,使得高校體育理論課的課堂效果較差。
1.2高校體育教師重視課件形式而忽略了課程本質
在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為了吸引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注意力,往往把備課講課的重點放在了課件的精美制作上。高校體育教師往往會在備課課件上加入多種多樣不同類型能夠吸引高校學生學習興趣或與高校學生平時興趣愛好及生活相關的元素,在關注這些外在形式的表現過程中,把課程知識的設計放到了備課的第二位,使得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質量并不高同時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內容也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對于高校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1]。除此之外,當課堂上高校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放在了精美的課件和自己所感興趣的課外元素上時,課件上的有效知識往往不會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的重點,降低了高校體育理論課的課程水平。
1.3強制要求多媒體教學給高校體育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
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高校也更加注重課堂上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和方式的推進。部分高校為了推動本校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和適應新型素質教育的要求,而強制規定所有教師都必須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資源來進行教學。這種強制性規定對于一些年紀較大教學經驗較豐富的老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壓力,這種規定迫使這部分優秀教師不得不改變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并去接觸學習新的教學方式,會讓高校體育理論教師的備課時間增長、備課速度變慢、備課質量也有可能有所下降。這種規定要求不僅不利于多媒體教學的推廣,還有可能導致高校體育理論教師教學壓力過大從而產生教學工作懈怠等問題出現。
2解決高校體育理論課多媒體教學中所存在問題的策略
多媒體教學應該對高校體育理論課的進行起著積極作用,這需要高校體育教師和相關教育教學部門重視高校體育理論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所存在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來提出相應合理有效的解決對策。
2.1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培訓
要使高校體育教師合理使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首先要讓高校體育教師正確認識了解多媒體教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內容。高校可以安排高校體育教師統一進行多媒體教學理論概念和相關操作的學習,在學習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應該隨時記錄相關知識內容,并將自己所不理解的地方標注出來在培訓結束后進行問題解決。在高校體育教師接受多媒體教學培訓的一定時間之后,高校或者相關體育教育教學部門還應該對高校體育教師的學習和實踐情況進行定期檢測,如果在培訓之后高校體育教師仍然存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用不合理的情況,應及時反饋情況并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二次培訓。
2.2高校體育教師應把握合適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在使用多媒體資源進行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劃分清楚教學的側重點。在備課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的課件應該重視高校體育理論知識的安排,以高校體育理論知識為課件的重點內容進行課件設計,在安排好高校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解講授之后,再考慮將一些能夠吸引高校學生學習興趣的元素插入到課件中去。在課外元素與課內知識結合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還應該考慮到課外元素和課內知識的主體地位,切不可放大了課外元素的比重而弱化了高校體育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和存在感[2]。高校體育教師在理論課的講授過程中不一定要僅依靠課件多媒體資源來提高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在高校體育理論課的知識講解中增加一些趣味因素來達到教學目的。
2.3相關部門應合理安排多媒體教學
高校在組織安排高校體育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應該人性化地考慮到高校體育教師的實際情況。會存在有部分高校教師無法接受多媒體教學或不適應多媒體教學的情況,面對這種問題高校應該首先跟高校體育教師進行合理溝通,了解其對于多媒體教學的困難之處,如果有相應的解決辦法那就予以合理解決。如果在溝通之后仍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措施的話那就應該允許高校體育教師沿用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教學,但與此同時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部門也應該對這部分教師提出一定程度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要求。可以給這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規定一個期中或期末教學考核標準,對于教學效果達到了規定標準的高校體育教師可以將其授課經驗分享給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高校體育教師,對于教學效果達不到規定標準的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安排其進行新型教學方式的學習。
篇3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提問語言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敗。而教師提問語言是否準確對學生能否正確理解文本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在“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一教學流程中,有時一個過于深奧的問題拋出以后學生沒有任何反應,只在我單方面給出預設答案后,學生的臉上才會有一些反應,就這樣,學生的陪襯顯示了我提問的“高明”。有時一個問題又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表面氣氛熱烈,其實學生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鍛煉,反而容易讓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時,有這樣兩個教學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看課題《土地的誓言》,結合預習情況想想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還是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生:是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師:誰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師:你們知道端木蕻良嗎?哪位同學來簡單介紹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
師(補充):他是東北作家。那么他對哪兒的土地發出了誓言呢?
生(齊答):對關東原野發出了誓言。
以上教學流程很順暢,教師在提問時教學語言用得很準確,因而學生都能積極有效回答問題,準確理解題目含義。
但是如果教師的提問不夠準確,教學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學片段(二)
師: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學們想想字里行間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1:泛濫著一種熱情。
生2:愛國熱情。
生3:熾痛的熱愛。
生4:很強烈的愛國感情。
生5:愛故鄉。
師(歸納):剛才有同學回答了“熾痛的熱愛”,從課文第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話:“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作者的確是懷著這樣的感情來寫的。
師:如何理解“熾痛”?
生:熱烈而深切。
師:為什么要懷著熱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本文寫于什么時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師:同學們知道“九?一八”具體事件嗎?
生(激動地答):是。
(下面學生一片嘩然。)
師(適時糾正):“九?一八”和東北有關系,不太了解的同學們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適時用課件展示跟本文有關的“九?一八”的視頻介紹,學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師:“九?一八”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于是作者懷著難以遏止的感情寫了這篇文章。
(適時展示有關圖片給學生看,學生看了神情嚴肅。)
安排這一教學環節,本意為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師拋出了問題:“同學們,想想字里行間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預設答案是想讓學生能準確找出文中的“熾熱的熱愛”,這樣教師就可以據此為感情的契機引導學生一步步去理解課文內容,可是學生大都不是這樣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師提問時問得不夠準確,范圍太大了,學生無法捕捉到文中正確的信息,所以這一環節中教師的提問語言不是有效的。
可見“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于導”,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要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全部教學技能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體現。教師的提問語言對學生準確理解文本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提問語言精準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正確理解文本,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讓學生正確理解文本,教師必須先正確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師在《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堅持三個主體性》中這樣說:語文教師的教學主體性在于語文教師有根據自己對文本獨立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來解讀文本和獨立的組織語文教學的權利。語文教師應該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應是一個對課文有著更豐富的體驗和更細致的感受的讀者。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以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認識解讀文本,才能起到將這個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為一個活的語言肌體的作用。語文教學活動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動。最真實的語言,最美的語言,最有感染力的語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從人的真實的感覺、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來的。
二、緊扣住文本,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及心理素質水平,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語文新課標指出,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于鼓勵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健康發展。
當學生真正有了閱讀障礙,需要幫助時,教師的點撥式提問方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美國心理學家古德曼認為,閱讀仍是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他將閱讀看成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其間包括了感知和理解兩個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閱讀上,學生因為知識水平、生活經歷、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對文章某些內容或詞句難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學生,根據其認知水平巧妙設題,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向課外知識遷移、拓展。而太難或太易的問題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問語言要規范、簡潔、科學,有鼓勵性和審美性。
1.規范、簡潔。首先,教師要熟練掌握普通話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要能講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其次,教師在遣詞造句方面要講究語法,要符合語法規律,在敘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邏輯,不出或少出錯誤。最后,教師的語言要注意簡潔。
2.科學性。教師提問的語言要符合文體特點,做到因文而異,正確、完整、周密。
3.鼓勵性。教師提問的對象是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自尊心強,也很敏感,所以在提問時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帶有鼓勵性。
篇4
目前我國體育市場中管理制度中缺少發法律依據,缺少明確規定體育經濟法律法規,對于相關的管理權也不明顯,對于法律的界定十分的模糊。因此在對體育經濟發展中要設定目標和計劃,對體育教學進行規劃有計劃的教學,同時建設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把體育經濟的發展歸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中,樹立正確的目標。同時還有提倡政府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體育經濟的良好發展,還要提高人們對體育經濟機制的認識,不斷激發對體育經濟學習的積極性,對體育經濟進行全方位的提高。
二、在科學發展中深入體育經濟機制發展建設的建議
1.促進體育產業的職業規劃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下,體育職業化的規定是體育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體育產業中必須具有企業的法人資格,推動體育俱樂部的發展,提倡體育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人才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當今素質教育更加強調綜合應用能力,提倡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在這些教育模式下,與其他的產業是一樣的,提高運動員的積極性,不斷的提高技術水平,不斷的規劃體育經濟的發展。同時分層次的教學要求有利于貫穿教學的每個環節,對于目前我國大虛體育教學主要定位在體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將體育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同時體育產業的職業化規定的進程,必須真正的面向市場,改變政府部分過去的被動的局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作為體育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
2.加強體育經濟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我們提高體育經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建立良性的體育產業,不斷的發展良性體育產業,提高體育水平和自身的綜合能力,體育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主動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如,在學習健身操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發揮各自的主動性,這樣可使學生從心理上來適應課堂教學的需求,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改變傳統體育經濟的人才培養的觀念,要擴充體育知識和體育教育內容,培養出既懂體育、又懂經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教育活動,增加對體育經濟學習的興趣。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實踐人才,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也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在這里面既有競爭,同時又充滿了挑戰和機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著各種的成功和失敗,同時在學校群體生活中也會面臨各種不同的社會問題。在體育經濟培訓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建設一支既懂體育、又懂經營的的經濟型符合人才。
3.增加體育經濟的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力度
在社會生活中是復雜多變的,在社會上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在社會中生存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增加體育經濟發展中的法律保護,對體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更具體育經濟的實際出發,滿足體育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長期發展法律效益,促進體育經濟更好的發展。對于體育經濟政府還要不斷加強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改變傳統的體育發展的理念,同時還要對以往的體育設計進行改進,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拓展體育事業的渠道。同時也要盡快確定體育的投資法規,不斷的確定體育投資中的利益,要實現體育水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須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不斷的將體育事業產業化,更好的激活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不斷的提高體育事業的發展。
4.增加科學發展中體育經濟機制的應用
在科學發展中,體育經濟應該協同體育共同開展好體育經濟發展,給體育經濟學習者參與社交和自我鍛煉的平臺,對學生進行生存性教育和適應性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很難完成的,適應能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或者在校外環境中更好地去完成。我們只有提高科學發展的宣傳才能帶動體育的發展,對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之后我們應該大力的宣傳體育經濟機制,增加人們對體育經濟教學的重視。
三、結語
篇5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
xx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從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指導方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在立足于學習、研究有關如何發展的問題上,著眼于運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實現發展這一根本目標。是堅持以認識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認識這一方法論的具體應用。
科學發展觀是改革開放實踐總結,是謀求長遠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迫切需要。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盡管我們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們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學、不符合發展、影響和制約我們進步的理念和行為。從全國大范圍來看,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以付出環境、能源和生態的高昂代價,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還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確的政績觀的誘導下,還有盲目上演的苗頭;從發展理念看,全局和長遠的發展眼光認識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進,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現象還大量存在;當前,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種社會矛盾與沖突也日益凸顯,社會管理的壓力增大,維護穩定、實現和諧還任重道遠。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都只有通過科學發展觀來得到有效解決。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學習實踐科學發展的目的不僅僅是就學習講學習而不講解決實際問題、就學習談不足而不談謀劃發展舉措,其核心目標是提高主觀認識,集中精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解決問題,是在求索的過程中發現病情、診斷病因的前提下開出藥方、驅除病情,是用實質性舉措來革舊出新的攻堅過程,是以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認識來抓落實、抓深化、看效果、看收獲的過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科學發展觀不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騙人的“花拳繡腿”,更不是口若懸河、紙上談兵。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求“黨員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學實干的“練家子”。只喊學而不動手改、不敢觸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動漠視、回避、掩蓋矛盾,這樣的學習實踐無異于因循守舊,遵規蹈矩的守舊主義,與求一時相安無事,圖一時“盛世”安詳,本分地做晨鐘暮鼓的“和尚”并無差別。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處下、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癥結位置上尋求突破口。隨著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觸動的是更深層次、更多領域、更多社會群體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對這些潛在的矛盾和深層次的問題加以解決,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流于形式的秀場,而是養虎為患,遺患長遠的嚴重問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拖延和掩蓋不僅不會使問題消失,而且還使矛盾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積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質激化。不在、不敢于解決突出問題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動小手術,無疑于諱疾忌醫,最終必將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以學習指導實踐,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機寒潮的影響下,促就業、擴內需、保發展等一系列難題使我們在原有面臨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基礎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決矛盾,將其從陰暗的角落中晾曬在陽光之下,對其進行恰當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礙發展的負面影響,使之成為一種促進發展的積極因素,才能實現將科學認識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以科學發展理念指導實際工作的初衷。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學發展觀從書面、口頭上落在實處,使學習調研、分析檢查的問題不至于成為形式主義代名詞,使落實整改從“方案”變為行動。無論從大的國家改革還是小的單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風暴后,在不同的層面、不同的領域中總有一些角落死灰復燃,究其原因就是當時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術方案,拿起了手術刀,然而就是在一環一環、一步一步的“救治”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漠視了矛盾主體的存在,忽略了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實”一詞在時間的流逝中轉移出了人們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們的視野,只是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癢、就活動搞活動的誤區;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真正做到著眼于利澤長遠;才能求得一劑使之不再舊病復發的良方根治形式主義這顆“毒瘤”,為今后發展構建服務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才能使科學發展觀真正成為一種發展理念植根于我們的頭腦中,在實際工作中使科學發展觀成為真正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是學習實踐的關鍵所在。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是“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 民群眾得實惠”。發展成果不是寫出來的,也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只有真抓實干,才能創造實績、結出碩果。不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科學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才能使學習成果得以鞏固和發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了制度創新,出臺科學決策,建立完善規制,從而形成有力于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增強科學發展觀的執行力,促進學習實踐活動的深遠影響。
篇6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
當前中學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不足,效率偏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語文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課堂教學也在變革,但無論教學內容怎樣變化,教學思路怎樣更新,教學方式怎樣改進,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以及對問題設計思路進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語文課堂中的有效問題
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狀態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情景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并且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踴躍地參與進來,啟發學生思考,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有效的教學狀態。有效的課堂提問應當結合學科的實際特點。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提問,讓語文課堂真正變得有效。
二、設計有效提問的思路
1.問題要具有興趣性
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有效途徑,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但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能使學生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尋找教材中的教學突破點,在語文課中擬定情景,來引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可以從文中的人或事物入手,讓學生進行聯想和創造,這既能使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又能夠拓寬教學內容。
2.問題的設計應該具有價值
(1)問題應新穎。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幫助學生增強思維能力并培養注意力。語文的課堂問題需要創新,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授《孤獨之旅》一課時,設計這樣的問題給學生:“假如你是主人公杜小康,在這樣的暴風雨的洗禮面前,你會如何做呢?”此類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從而加強對課文的把握。
(2)問題應有效。語文課堂的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實際,確保所提問題能使學生得到啟發,從中獲益。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的連貫和嚴謹性,保證問題的數量和質量。只有有效的課堂問題,才能保證教學獲得最大收益。
(3)問題應適度。我們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提出的問題應深淺得當、難度適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狀況來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得到鍛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各得其所,如此,才能提高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實際上提高語文課堂的效果。
綜上所述,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不但能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同時,可能發展語言技能并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只有在有交際內容以及交流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課堂上真正一起互動。因此,教師唯有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提問設計以及改善課堂評價,才能真正優化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莊寬.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對策研究:新課程視野下的中學口語交際教學反思之二[J].現代語文,2009(09).
[2]彭衛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何構建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模式[J].青年文學家,2011(13).
篇7
傳統的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的課堂上,大多單純依靠老師的講解。老師為了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難懂的知識點講解清楚,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并且,即使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時因為硬件設計、系統開發等內容,也不容易在簡單的平面教學中清楚地講解,不能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運用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把傳統教學中難講難理解的知識做成多媒體課件,不僅可以節省大量教學中板書的時間,還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一定要經過精心的準備,內容要選擇難講難理解的典型事例,通過仿真把結果動態演示出來,即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解決該課程中實踐性強的知識點,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透徹、清楚的講解,使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更容易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課堂教學,還可利用網絡資源來最大限度的豐富課堂外學習,建立大范圍的教學資源平臺—教學網站,盡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利用教學網站,給學生提供學習與應用單片機技術的網絡平臺,開成良好地互動,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有效整合[2]。
2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課件以滿足教學需求
把多媒體課件應用到單片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得單片機教學不再枯燥,不僅可以使學生提高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而且通過仿真實例可以使學生熟悉單片機系統的開發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實踐的能力。但是多媒體課件良莠不齊,必須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課件否則事得其反。首先,電子課件的開發工具有很多種,每種工具軟件有各自的特點,要合理選擇。在單片機多媒體課件的開發過程中,筆者所在教學團隊,結合了電子課件開發工具PowerPoint和單片機仿真軟件PROTUES,使用PROTUES針對具體實例開發出仿真程序,同時把仿真結果動態的插入到PowerPoint制作的電子課件中,使得多媒體課件能夠演示單片機工作的動態及結果,感性且直觀,同時又增加了課件的趣味性。其次,要及時更新多媒體課件以適應單片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是一門內容多且雜、實踐能力要求高、發展迅速的課程,為了適應數字系統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課件中動態仿真實例要盡可能的選擇新事例,一方面能增加知識量,使課程和發展形勢緊密結合,另一方面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結束語
篇8
通識教育,亦稱之為文雅教育、博雅教育、共同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是與專業教育相對應,溝通現代與傳統文明,彌合不同專業和領域差異,培育共同語言、達成共識,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社會精英而非僅僅技術精英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按照赫欽斯的觀點,“只有這種通識教育才能溝通不同系科不同專業的人,從而建立大學所有師生的共同文化語言。而更重要的是,只有這種通識教育才能溝通現代與傳統,使文明不致斷裂……”,“大學應該是人類文明歷代積累的文化精華的儲存所,并通過現代通識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首先能夠吸取和掌握這一共同文明財產,從而,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aneducatedperson)……”。不可否認,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改革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國很多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正是以美國的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為藍本。事實上,中美兩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經過了傳統文化與經典教育的斷裂時期,在修復教育斷層方面,因為中美兩國的教育環境不同,通識教育在兩國的發展歷程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也決定了盲目照搬美國名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用于指導我國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只能是學其皮毛,東施效顰。
19世紀末之前的美國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國模式,非常重視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學習為主的西方古典人文教育,像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入學考試都要考希臘文和拉丁文,其高等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高度傳統文化修養的統治精英。1870年以后,以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建立為起點,美國逐步構建起了現代大學制度的框架,并確立了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和經濟的高度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國高等教育所效仿的“英國大學模式”被“德國大學模式”所取代,傳統的以古典文化的學習為主的人文經典教育的影響式微,以專注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研究”為取向的專業性教育開始大行其道,很多大學在這一時期陸續取消了對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入學考試要求。可以說,到19世紀末期的時候,美國的傳統教育體制已基本瓦解。但是,美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并沒有沿著“研究”取向的專業性教育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便在1870年到1940年期間推崇自然科學和專業教育的觀點最甚囂塵上的日子里,美國還是有很多老牌的文理學院堅守住了古典人文教育的傳統,沒有加入建設研究型大學的行列。此外,如上所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按現代教育制度要求建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也對拋棄傳統的以古典文化學習為主的通識教育行為進行了反思,并最終在芝加哥大學發動了一場轟動全美的教育大辯論,1945年,哈佛紅皮書的發表則最終確定了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參照了英國和德國的大學教育模式,并最終形成了適合美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通識教育理念。建國后,我國各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則基本都效仿前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其特點就是,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對各方面專業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大學教育主要以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尤其是理工科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為一談。有學者把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總結為“九重九輕”,即“重專業,輕基礎;重科技,輕人文;重做事,輕做人;重技能,輕素質;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灌輸,輕參與;重平坦安排,輕自主除障”。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過早地分專業、過窄的專業內涵、過“專”的技能訓練而形成的過度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當時高校的文化課基本被意識形態很強的政治課所取代,“又紅又專”成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理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理念黯晦消沉。十年,讓國家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都陷入混亂之中,注重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理念更是無從談起。20世紀70年代末期,結束后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教學基本還是按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推行,“路徑依賴”的特征較為明顯。80年代早期伴隨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高等院校也開始逐步推行教學改革。早期的教學改革關注點主要在于彌補過于狹窄的專業教育的不足,拓寬基礎知識學習的范圍,實施學分制,逐步開設選修課,允許學生一定范圍內自由選課等等,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之后,紛紛實行學分制,開設選修課。到80年代末期的時候,這些早期實施教學改革的高校已經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學生自由選課的范圍也大大拓寬。1995年10月,全國高等院校第一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的召開,則把文化素質教育,也就是通識教育的理念在全國高等院校推廣開來。
1999年以后,伴隨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增設了很多非醫學專業。有學者作過統計,在1999年的時候,全國97所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中,64%的院校僅僅開設醫學門類一個學科的本科專業,開設4個以上學科的院校僅占總數的3%;而到2009年的時候,全國102所醫學院校中,有74%的院校開設本科專業涉及到4-7個學科。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截止2012年底,學校已設置21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工學、文學7大學科門類。盡管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趨向全面,但其專業發展其實是不均衡的,傳統的醫學類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發展的主體,這一點與普通綜合性高校是有區別的。再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全校8個山東省“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中,有7個是醫學類的,另外1個是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盡管屬于管理學分支,但卻與醫學專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就是說,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方面,仍然是以醫學類專業為主,專業性教育特征明顯,學校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配置仍圍繞醫學類專業教育來實施,其他非醫學專業,尤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課程在不少醫學院校仍屬“邊緣學科”。另據統計,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軍事體育類課程。這類課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約占全部通識教育總學分的70%以上;人文社科類課程占總課程量的比例小,絕大多數為10%以下,最高僅為13%。甚至有些院校開設醫學類課程作為全校通識教育課,如有的醫學院校開設《臨床醫學概論》等課程作為全校所有專業的必選課程,其他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狀況也大體如此。關于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一些具體數據及其比較,囿于篇幅,此處只做簡要概述,而不再進行單個案例剖析。
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的問題
在詳細探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一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通識教育要實現怎樣的教育目標?實施通識教育是否會降低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準?國內不少高校所借鑒的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何在?第一個問題,在通識教育的定義中實際上已經內含了答案。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科學素養,能夠傳承傳統與現代文明,與不同領域進行對話的“全人”,而非僅僅培養缺乏人文關懷和精神的技術精英。第二個問題,對醫學院校而言,占全校學生絕大多數的醫學類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較多,除去一些必修類的公共課程,如兩課和外語占用了部分學習時間,有限的學習時間還要除去在醫院見習和實習的時間,在課程較多,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是否會影響專業學習呢?就美國高等教育的現狀來說,該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僅以美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實施最好的芝加哥大學為例,其對本科生通識教育的強調,并沒有削弱其研究性大學的地位,事實上,芝加哥大學是歷來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高校,而且尤其以出各種學派而聞名于世,而哈佛大學的狀況也是如此。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醫學類學生而言,他們往往面臨著更大的考研和就業壓力,他們的前途往往依靠考試分數的終結性評價而非通過考察其學習成長過程的形成性評價來決定,因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一定要適合當前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否則,真的會適得其反,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第三個問題,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于共同學習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經典著作,使不同專業的人才都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看到了美國成功通識教育的精髓,并不意味著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移植,美國通識教育實施的背景因素必須加以考慮,如其教育植根于西方傳統文化的深處,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學前兩年不分科,通識教育課程為核心必修課等等。我國的通識教育發展之路,恰恰缺乏類似傳統、經驗及適合改革的各種因素的支持。總的來說,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通識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通識教育理念陳舊
從1995年開始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以來,一些綜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作為教育部批準的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紛紛開設通識教育課程,供學生們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選課。不少理工科院校包括醫學院校也開始設置選修課,力求提供一定范圍之內的課程,供學生們選擇學習。然而,關于實施通識教育的目標及重要性,不少醫學院校自上而下普遍認識不足。首先體現為教育行政部門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我國的素質教育也就是通識教育,從開始之初,就是作為專業教育的一種補充而設計的,并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教育教學模式,更遠遠達不到美國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學校領導對通識教育重視不足,醫學院校的主要領導多數有著醫學類專業的教育背景,對自身教育經歷的認同往往讓他們更偏重自然科學和研究型、專業性教育,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教育;再次,是教師和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在傳統文化和文明被割裂,實用主義滿天飛的今天,“找份好工作”、“多賺錢”遠比“道德高尚”要更有誘惑力,于是,不少教師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只是為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少學生選修通識教育課只是為了多混幾個學分而已。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陳舊。很多醫學院校將通識教育定位于設置大量的選修概論課,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輔助,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專業教育課程或建設綜合性大學的花邊點綴或錦上添花之舉,離“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去甚遠。
(二)盲目模仿國外通識教育模式,忽視不同教育環境差異
很多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參照或效仿美國一些名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而來的,并未深刻比較中美兩國不同的教育環境差異。如上所述,我國通識教育的推行缺乏教育界的共識、面臨傳統文化的斷層和長期專業教育的路徑依賴等諸多問題。共識問題主要是上文所述的對通識教育目標和重要性認識不足,通識教育理念陳舊,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是為了落實教育的理念而施教,而僅僅把教學作為一種滿足最低層次基本生活需求的職業選擇,在我國當前高校行政化相當普遍的情況下,很多學者“學而優則仕”,忙于政治家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而忽略教育家角色的定位與追求。美國與我國都經歷過傳統文化學習的斷層問題,但美國很快就意識到并對這一缺陷進行了彌補,我國則缺乏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和修復,以至于培育“全人”和“通才”的通識教育理念被培養“技術精英”的專業教育理念所置換,專業教育的路徑依賴一直延續到今天,并繼續阻礙著通識教育的順利推行,僅就這一點而言,與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的實施是大相徑庭的。此外,21世紀初開始的高校擴招,也沖擊了對通識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教學資源尚不充足的很多高校來說,能把擴招后的學生安置下來并順利保證畢業就很不錯了,哪里還有精力顧及本科教學的通識教育問題,擴招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為了保證學生畢業季的高就業率,按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強化專業教育,則成為很多醫學院校的不二選擇。中美教育環境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不比較兩國之間的環境,簡單套用美國高校通識教育模式,只能是按圖索驥,東施效顰。比如占醫學院校主體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面臨我國很多基層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普遍學歷不高,專業水平較低這一不爭事實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對其進行專業理論和實習教育,提高其專業水平,進而提高我國醫療機構總體醫療水平,不但是過去,在今后一段時間之內,應該還是高等醫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三)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存在誤區,通識教育效果并不明顯
通識教育理念的落實主要依靠課程設置及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來實現,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通識教育實施的關鍵環節。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及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存在明顯的誤區,影響了通識教育的效果。首先,很多醫學院校將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等同于設置一定數量的概論課來讓學生選修,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涵,未能領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和精髓;其次,指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如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軍事體育等的學習,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尤其是外語,為了期末考試,考四六級,考研,學生專業課學習之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英語,英語學習的效果并未見什么大的成效,但中文的學習卻被大大忽略了,作為中國的高等教育,這肯定是說不過去的。再就是這些指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往往缺乏人文素養的內涵,學生隨學隨忘的特征明顯,難以在其心中形成永久性沉淀;再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既缺乏課程設計的長久規劃,也缺乏推動通識教育理念落實的組織機構,這也是影響通識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與思路
鑒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誤區及教育效果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更新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和思路。
(一)重視通識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涉及到高等醫學院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具備怎樣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重視通識教育是更新課程設置理念的前提。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通識教育,要明確通識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補充或輔助,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獨立的教育模式,要逐步轉變高等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象,把通識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新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去;對醫學院校而言,要按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通識教育課程計劃重新審視本校的課程設置體系,逐步破除只重視專業教育的狹隘教育觀念,對于很多具備醫學類專業背景的高校領導而言,其觀念的轉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然而,“上行下效,捷于影響”,自上而下通識教育理念的轉變對一線教師和學生觀念的轉變肯定會起到很大的示范效應。反之,如果醫學院校領導不重視通識教育的落實,那么一線教師和學生也必然會受其影響。其次,要明確通識教育課程不是選修課,而是核心課,不是概論課,不是對學生的泛泛而談,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選取承載人文素養和傳統經典文明的課程進行學習,宜精不宜粗,力求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與學互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觸動學生的心靈,構建不同專業學生的共同教育背景。再次,對學生綜合水平的考核應從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習的結果,常因“一考定終身”而被大眾所質疑,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的過程,尤其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和發展潛能等。相比而言,形成性評價更符合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在學生期末考試或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采用形成性評價的話,那將會大大淡化專業教育的色彩,進而推動通識教育理念的落實。
(二)理性思考通識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識教育
按上述分析,當前很多高校包括醫學院校效仿的美國通識教育模式,無論是哈佛模式,還是哥倫比亞模式,它們的根都在西方古典文明深處,正如美國的政治文明無法復制一樣,中美教育環境的差異也決定了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被復制到中國高等醫學院校中來。對其中的精髓要理性思考和接受,并根據中國教育環境的特點實施高等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可以直接借鑒的方面包括:要在高等醫學院校中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作為推行通識教育的最高權力機構,享有設計、審查和批準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權力;通識教育課程既然設計為所有專業的核心課程,而且通識教育肩負著培育“完人”的重任,那么這些課程的開設就不是很隨便的事情,不能像現在的選修課設置一樣,隨便一個老師都可以開課傳授,要學習美國大學中只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教授才能擔任通識教育課程授課人的教育傳統;還要學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方式,小班授課,鼓勵學生思考,參與式教學,博士作為教授的助教參與通識教育授課全過程,并代代相傳下去。需要結合中國教育環境理性思考的方面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大學本科生前兩年實施通識教育,不分科,淡化專業教育色彩,這一點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尤其考慮到高等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實施激進改革謀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再就是美國大學商法學院中設置的專業性很強的一些專業,往往都實行“后本科職業教育”,在我國當前就業壓力較大,政府大力推行職業教育的背景下,先讀完本科,再選擇職業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是不會進入政府政策議程的。因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改革,無論效仿西方哪所高校的通識教育模式,其落腳點一定要回到中國現實的教育環境中來。
(三)科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提升通識教育實施效果
要科學設計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首先需要搞清楚高等醫學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在哪里。如上述,盡管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很多高等醫學院校設置了不少非醫學專業,學校專業門類趨向齊全,但醫學及相關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的主體。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2012年面向全國計劃招收本科生3810名,非醫學專業計劃招收本科生為960名,占計劃招收本科生總數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臨床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計劃招收名額占總招生計劃的比例超過了四分之三。因而,從表面來看的話,高等醫學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在于專業間的非均衡發展,醫學及相關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的重心;而其實質方面的差別則在于以醫學及相關專業為主的高等醫學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的。高等醫學院校仍以培養具備醫療衛生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為其主要的教育目標,專業性教育特色明顯要強于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鑒于此,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既要體現所有專業間的同一性,又要體現醫學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特殊性。
篇9
我國提出了21世紀培養的是創新型人才,但如果課程教學方式不夠新穎的話很難培養出國家要求的創新型人才。由于教育技術方向專業課的專任教師少,一個教師平均一個學期要擔任兩到三門的專業課教學,教學壓力大,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局限在傳統教學,教學重點均放到了學生的技能掌握方面,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
二、具有專業特色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模式研究
(一)合理的專業課程設置。在上述基礎上,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應對學前教育(教育技術學方向)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合理化,包括專業設置時間和課程設置方式等。具體規劃如下:1、在第一年的時候就應該進行專業方向的分配,使學生早日融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中;2、《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程也是基礎課程,應將其安排在大一下學期開設,為《教育影視制作》和《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3、《多媒體課件制作》、《電腦組裝與維護》這兩門課程安排在大二上學期,強化學生的課件制作能力和維修電腦能力;4、《教育影視制作》、《計算機網絡基礎》安排在大二下學期開設,培養學生開發教育資源能力;5、安排課程的時候還應考慮到設備的數量情況,只有硬件資源得到保證,才能提升教學質量。
(二)開展“教、學、做”一體化的情境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教學不斷創新,用技術可以變革創新,筆者認為“教、學、做”一體化的情境教學適合用于高職高專的技能課教學。1、“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內涵;“教、學、做”是實現推進深層次工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融‘教學做’為一體”主要內涵體現在“做中學”與“學中做”兩個層面。“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旨在改變傳統的課堂內的靜態教學模式,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身臨其境的氛圍,在項目或任務(或案例)的完成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使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素養養成有效地融為一體,內化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2、開展“教、學、做”情境一體化的教學效果;本課程組在2014年的時候進行了“教、學、做”情境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作為說明。(1)采用項目教學法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師范類生的專業基礎課,是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必修課,本課程采用“理論教學+實訓教學+項目教學”結合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本課程學時安排為34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6個課時,實踐課時為18個課時。本課程根據學生們的現有水平,在“最近發展區”理論基礎上對實踐課時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們循序漸進學到更多的相關技術,以及懂得如何使用這些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2)技術融入教學,化“靜”為“動”。考慮到學生的遷移能力比較弱,在課件制作單元中結合經典的課程來教學生做課件的技巧,可以很好實現動靜結合,化抽象為形象。例如可以結合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多媒體課件制作》,一般教師開展這個活動課的時候是這樣上的:在開始的時候一邊引導小朋友看繪本,說出里面的內容,一邊生動向幼兒描述里面的故事,最后以一個游戲來結束。(有些老師可能還會做一些玩教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做一個簡單的長火車和用紙來畫幾個動物)。筆者認為根據幼兒的游戲天性,教師可以將這個繪本故事用PPT做成一個小動畫,里面可以將各種動物聲音設置懸念,將故事以動態形式出現。
三、結論
篇10
1課程與教學論的本土化
1.1本土化和課程與教學論
本土化是指外來文化與本土原有文化相互碰撞、溝通、融合并形成新的本土文化的變化發展過程。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這是與本土課程與教學論既相聯又相區別的概念,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和本土課程與教學論是指課程與教學論發展的兩種狀況和兩種過程。由于中國現代課程與教學論主要是在移植西方近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幾乎是西方近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的翻版,所以,這里所談論的本土課程與教學論主要是指中國傳統課程與教學論。
1.2中國傳統課程與教學論及其特色
傳統課程與教學論是指在教育實踐歷史基礎上形成的、經歷代流傳的教學思想體系。現代課程與教學論是指以傳統課程與教學論體系為基礎的、在現代課程與教學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與教學思想體系。
2課程與教學論為何要本土化
(1)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是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客觀需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要進一步深化發展并取得良好成效,迫切需要符合我國文化傳統和基礎教育實際的、能夠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的理論即本土化的課程與教學理論。
(2)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是應對國際化課程與教學論思想挑戰的需要,國際化絕不等于全面外化(全盤西化),而是要體現民族化和平等。在引進外國教育理論的過程中,常存在以下問題:
?P全盤照搬,不顧實際。翻開我國出版的各種課程與教學論書籍,內容里充斥著國外的教育理論與學說。不分“土壤”、“氣候”的移植,難免有“南橘北枳”、“食洋不化”之虞。
?Q削足適履,失去自我。把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納入西方課程教學思想的體系中,好像只有這樣才成為真問題的研究,才顯得有真水平,才是真科學。這種做法就使我們的課程與教學論完全失卻了本國文化根脈、喪失了自身特色。
3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建構的內容
3.1本國傳統課程與教學論的現代適切性創造性改造
中國傳統課程與教學論不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而且有許多是反映了課程教學活動規律、經過歷史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優秀的、至今仍具有實踐指導和理論借鑒價值的東西。
3.2本國課程與教學實踐經驗
20 世紀以來,我國在引進外國各種課程與教學論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課程與教學實際進行了多次改革實驗,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與教學實踐經驗,涌現出多種課程與教學思想。
3.3國外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本土適切性改造與轉化
近代以來,我國引進了大量國外課程與教學理論,應當說,這些外來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引入對中國課程與教學論和實踐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引進國外的課程與教學論,必須避免曾經出現過的偏差,需要對其進行語境和文脈的分析與追溯,尋求適應和切合中國文化根脈和教育實踐的契合點,并且進行話語和范式的改造與轉換,使其真正中國化而成為本土化的課程與教學論。
3.4本國課程與教學理論體系與研究范式的建構
長期以來,在教學與課程的關系上,我國秉持以“教學”而非“課程”為主導的話語體系;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著眼于“學”而非“教”;在“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上,不是從純粹“理念”或“概念”(范疇)出發,而是從實踐“問題”或“實用”出發。
這種以解決課程與教學實踐問題、指導學生學習為目的的?n程與教學論與建立在思辨、實驗和邏輯理性、哲學范疇之上的課程與教學論完全不同,正是我們所急需的。本土化課程與教學論建設,應當而且必須植根于本國文化教育傳統的根基,實現理論體系、話語方式和研究范式的轉換。
4課程與教學論本土化的策略
4.1繼承與創造性轉化傳統課程與教學論思想
傳統課程與教學論思想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必須首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所謂繼承就是對傳統課程與教學論思想的精華進行選擇、吸收、利用,將其創造性地轉化成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有機構成部分,使課程與教學論體現出鮮明的本土民族特色。
4.2借鑒與創造性轉化國外課程與教學論思想
所謂“借鑒”,包含兩層意思:借鑒發達國家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成功做法;借鑒發達國家現行課程與教學論的合理成分。前者可以使我們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及其理論建構少走彎路;后者則可為優化我們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方案和理論建設提供參考。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體育課程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