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7:0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外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同時,越來越多的播種機均組合裝有施肥裝備,可以在除茬地里進行復式播種作業。從近期市場上推出的播種機新產品來看,由于均采用電子技術,使得其播種的精確度越來越高。由此可見,今后“精細農業”技術即可在播種機械上得以高效地實施。另外,無論是對于通過動力輸出軸進行驅動或牽引的組合式播種機,還是自走式播種機,由于播種作業寬度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如德國Horsch公司生產的播種機,播種作業寬度最大可以達到24m(Sprinter24NT型播種機),這樣就減少了播種機的功率損失。在市場上推出的新產品中,大部分均能夠在播種的同時,進行覆蓋作業。國外相關公司所生產的播種機新產品,其行播種子的橫向均勻度技術也有了較大的改進。在不少機械式播種機上,播種的各個程序普遍采用電子調節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在播種期間,為了使所播種子的流量達到模量化,廣泛采用無級變速機械系統來控制種子的流量。通過與GPS電子調節導航系統連接,播種機還可以在不同地塊中進行各類特殊的播種作業。在其單粒種子播種機上采用電子機械化裝備,可以達到一粒一粒地進行超精度播種,以保證實現最佳化播種作業。
不少播種機由于裝用了播種標定線路的導航技術系統,可以對播種作業的線路進行校正。當播種機播種速度節奏產生變化以及標定的播種行寬不同時,經常需要對其氣動式播種機進行復雜的變更操縱。對此,近期一些公司生產的新型播種機,就裝有一種可控式種子播撒器,具有極大的可操縱性,當播種機進行通過式定位播種作業時,其每行種子的播種量可以保持不變。當播種機的播種行駛速度節奏產生變化或車輪間隔不同時,為了避免對裝用氣動式播種器的播種節奏進行調整操縱,奧地利Pottinger公司創新設計出了一種IDS型智能化種子分配系統。由于裝有一種可以進行單粒種子控制的種子分配噴頭,極大地提高了播種機作業的操縱柔順性和舒適性,同時,也保證了每行種子播種量的精確度。對播種機車輪的誤差、輪距的寬度以及播種的節奏,均可以通過操縱托架上的控制機構進行選擇。播種機的輪距寬度被定位后,其播種機的種子播種量就會成比例減少,因此,其播種種子量就保持固定不變,達到較高的播種精確度。裝用的播種器可以部分(左邊或右邊)或單個斷開播種噴孔,進行單邊播種作業,這樣,就可以在田邊地頭進行相關的精細播種作業。另外,不少播種機生產公司推出了可以進行單粒玉米和蔬菜(各種豆類)種子播種的播種機,由于采用了較為完善的顯示種子分離的電子顯示設備,因此,在播種機行駛速度高達15km/h的工況下,也可以保證精細播種作業的質量。而實際上,在谷物種子和油菜作物種子播種作業中,需要單粒種子精細播種機的農場用戶越來越多。因此,在近年來的國外播種機市場上,單粒種子精播機的新機型也越來越多。對于播種計量控制技術,則在氣動式播種機創新型產品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即在播種機中央種子箱斗上設計裝有1個種子定量器。因此,播種機在進行播種作業時,種子播撒十分均勻。這種預定量種子的播種法獲得了普遍推廣,主要特點就是在播種機進行行播時,采用了1個種子分配器,對其所播種子進行配量。采用這種播種方法時,為了便于種子的傳送和控制,所播種子一定要保持干燥。為了使來自種子分配器的種子流能夠單粒分離,每次進行行播作業時,種子定量器就將種子維持在犁鏵上面。這些不規則的種子流進入種子定量器,然后經分離被推入播種管內進行播種。當前,在谷物種子和油菜種子播種時,播撒的種子也出現了低密度分布要求的趨勢,這一趨勢也強化了這類農作物單粒播種定量技術創新。這種單粒播種定量技術不僅提高了播種的作業效率,而且也具有播種、施肥和殺菌的綜合經濟性。如德國Horsch公司所推出的一種新型單粒播種定量器,就是在其現有的ProntoDL型播種器技術平臺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的。由于該新型播種機在其裝置的種子漏斗上裝有1個種子播種定量器,使得所播種子可以自動進行定量下播作業。這種種子預定量裝置,通過1個種子分配器采用氣動式分配種子進行行播作業。播種種子運行程序直到犁鏵,完全進行標準化自動操縱,播種器無需進行任何改變操縱。
為了對來自種子分配器的種子流進行分離,播在犁鏵上的每行種子均要經過種子定量裝置的定量控制。在這個種子定量裝置內,無序滾動的種子流被稱重后,經壓力壓進下面的一個種子分離管內。為了維持單粒播種機前進行駛速度10~12km/h的播種節奏,新型谷物單粒播種機也保持了種子高頻率分離的技術創新性能,其種子定量下播密度,在播種機行駛速度為12km/h時達到240粒/m2,播種行距為15cm,振動頻率為120Hz,作業效率達到120粒/s。在較高行駛速度工況下,現有播種機進行田間玉米種子和甜菜種子組合式顆粒高振動頻率播種時,每振動一次也未能達到20%~30%的顆粒變差系數(VK)。然而,使用這種新型種子定量分離裝置后,實際使用的VK值可以達到40%~50%,已十分接近典型的單粒播種機的效率。這種在現有單粒播種機技術的基礎上,采用氣動式播種技術的技術創新,也進一步提高了播種機的使用效率。
篇2
論文摘要:本文概括了德國、美國和中國技術哲學的歷史發展,揭示了當代技術哲學研究的自覺意識,并進而提出,現階段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任務有兩項:其一,面向技術,進行技術創新研究;其二,面向社會,進行技術啟蒙。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技術哲學”研究起源于德國。1877年,德國哲學家卡普(E.Kapp)發表《技術哲學綱要》一書,這是德國系統地進行技術哲學研究的開端。在這之后,基默扼(E.Zschimmer!和德韶爾(F.Dessauer)分別在1913年和1927出版了各自的《技術哲學》專著。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哲學家胡塞爾(E.Husser1)、舍勒(M.Scheler)和海德格爾(M.Heidegger)從現象學和存在論角度對技術作了大量研究。近30年,德國的技術哲學研究又經歷了持續的、系統的增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德國工程師協會人文與技術委員會的研究。該委員會成立于1956年,會員中有德國當代最杰出的技術哲學家胡寧(A.Huning)、倫克(H.Lenk)、莫瑟(S.Moser)、拉普(F.Rapp)、羅波爾(G.Ropoh1)、薩克塞(H.Sachsse)、塔克爾(K.Tuche1)、茲默理(w.C.Zimmerli)。迄今,該委員會的技術哲學家們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倫克的《技術時代的哲學》(1971)、《論技術的社會哲學》(1982);羅波爾_的《系統技術:基礎和應用》(1975)、《有缺點的技術》(1985)、《技術啟蒙》(1991);拉普的《分析的技術哲學》(1978)、《現代世界的動力學》(1994);胡寧的《工程師的創造力》(1974);薩克塞的《技術人類學》(1978)等等。
從整體上看,經過百余年發展的德國技術哲學,雖在學術界逐漸獲得了承認,但仍屬于哲學的邊緣領域。德國技術哲學研究呈現以下特點:…其一,該領域的智力結構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和標準化的。大致有經驗主義、存在主義、實用主義、人類學等不同的研究視角。其二,與技術社會學、技術經濟學和技術政治學等相關的研究聯系密切,彼此的界限不甚分明。其三,技術的倫理、生態和資源問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有突出的現實主義轉向。技術哲學研究由過去的玄思轉向現在的實踐導向。
就世界范圍看,德國技術哲學首先在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和日本有所呼應。20世紀60—70年代始在美國興起。1975—1977年,美國哲學與技術學會(sf,r)成立。1978年開始出版技術哲學年鑒,1981年開始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SPT國際研討會,1995年創辦學會期刊(Techne)。近30年,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發展迅速,出現了一批知名的技術哲學家及其優秀的學術專著。如:米切姆(c.Mitcham)的《技術的思考:工程和哲學之間的道路》(1994);伊德(D.Ihde)的《技術與生活世界》(1990);費雷(F.Ferre)的《存在與價值:面向建設性后現代形而上學》(1996)和《認識與價值:面向建設性后現代認識論》(1998);勃格曼(A.Borgmann)的《技術與當代生活特征》(1984)、《堅持實在》(1999);溫納(L.Winner)的《自治的技術》(1977);費恩伯格(A.Feen—berg)的《追問技術》(1999)和《改造技術》(2002);杜爾賓(P.Durbin)的《科學、技術和醫學中的社會責任》(1992)等。
從整體上看,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的特點是:其一,美國技術哲學研究有了迅速的乃至可說是突飛猛進的發展。近30年中,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的發展,與相關的科學哲學和技術社會學研究的發展相比,毫不遜色。l2J這一點主要表現為高水平文獻的增長,而研究隊伍并沒有擴大。SPT的規模始終保持在成立之初的水平,成員不足300人。其二,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在SPT內部有杜威主義者、埃呂爾主義者、者和海德格爾主義者。其三,美國技術哲學研究中技術批判研究占有突出的比重。在哲學領域中,技術哲學仍處于邊緣。由于許多SPT成員對技術持批判態度,SPT前會長皮特(J.Pit)認為美國技術哲學研究負荷著意識形態框架,其核心是敵視技術。由于不能全面、公正的對待技術的所有方面,皮特認為,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特別是SPT的研究,存在著“智力誠信危機”的問題。
我國技術哲學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在學科建制上已成立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委員會,已有幾個以技術哲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從研究成果上看,1999年陳昌曙先生出版《技術哲學引論》,這是我國第一部標有“技術哲學”書名的學術著作。從總的看,我國技術哲學研究還少有人系統地進行,在哲學大家族中也處于邊緣地位。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自我反思”
綜上所述,技術哲學研究雖然經歷了30年左右的系統努力,但仍處于無統一范式、無哲學地位的困境中。與此同時,人類社會更急劇地步入技術社會,而技術,特別是當代高技術,更尖銳地激起一系列亟待研究的哲學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認識和進行技術哲學研究,便成為當代技術哲學家們思考的主題,從而產生了技術哲學研究的“自我反思”。
關于技術哲學的性質。技術哲學是否是一個新的獨立的哲學分支,研究者們曾進行過爭論。拉普認為,技術哲學既不是工程科學的元理論;也不是社會學或歷史學等獨立學科的一部分;更不能歸結為某一個哲學分支。它與認識論、社會哲學、哲學人類學、歷史哲學和形而上學有密切的聯系,但并不從屬于它們。鑒于技術的認識論、倫理學、文化、社會和形而上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拉普認為有必要發展一個新的哲學分支——技術哲學統一地加以研究。拉普的這個觀點基本上得到了學界的認同:技術哲學是一個新的獨立的哲學分支。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分支,米切姆指出,技術哲學就是關于人工制品的制作和使用的哲學反思。陳昌曙認為,技術哲學大致上可視為自然改造論,主要是對改變自然的窮根究底的反思。
關于技術哲學研究的內容。通常認為,技術哲學要研究技術本體論、技術認識論、技術價值論、技術社會批判論等等問題。而其中哪一類問題是當今技術哲學研究的核心,哲學家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國,張華夏和張志林等先生認為,技術的認識論和邏輯結構問題是技術哲學研究的核心。他們呼吁“技術哲學要轉向技術知識論和技術邏輯的研究”。陳昌曙和遠德玉先生則認為,技術與科學相比,具有更直接、更鮮明、更強烈的價值性,鑒于此,應當把技術的價值論作為技術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美國,許多學者主張技術哲學主要是對技術進行倫理的、政治的分析;而皮特堅持認為,“技術哲學的首要問題是認識論”。他說只有從認識論問題著手研究,技術哲學才可能容身于主流哲學討論之中。應該強調,在討論技術認識論和技術價值論研究孰重孰輕時,不要忽視了兩者的密切關系,特別不要把兩者對立起來,兩者都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哲學所不可或缺的。或許,洞察在特定情景下技術哲學應研究的特定問題更有實際意義。拉普認為,今日技術哲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是研究技術變革的動力學,關鍵是要明確在“技術決定論”中人們可能的作為。
關于技術哲學研究的方法。由于沒有特定的強大的歷史傳統,技術哲學研究缺少公認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手段。從實際來看,米切姆辨別了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或傳統,一種是由工程師和技術專家自己創立的工程技術哲學,這種哲學著重研究技術的內在結構;另一種是人文學者創立的人文技術哲學,這種哲學著重研究和闡釋技術的意義,對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種種后果進行反思。工程技術哲學傾向于分析的和贊成技術的,而人文技術哲學則更傾向于解釋的和批判技術的。從理論上說,技術現象是一種復雜的現象,僅局限于從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或僅局限于從思辨的、“純形而上學的”角度研究技術都是不夠的,而應當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性研究。如倫克和羅波爾所說:“跨越陳舊的系科和學術邊界,尤其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技術科學之間的邊界,進行富有成效的和現實主義的合作,在今天技術哲學研究中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在技術哲學研究中,處理好理論思辨和經驗研究的關系極為重要,“唯理論”或“經驗論”的方法都不可取。針對“唯理論”,拉普指出:“不能無視具體的經驗證據,只根據對技術的邏輯的、不變的本質的思考,演繹出技術的現實特點。為了防止任意的和不可信的思辨,哲學分析和思考必須以有條件的事實為依據。從這一點出發,才能進行概括。”而針對“經驗論”,拉普則指出:“技術哲學解釋必須利用并努力整合于哲學傳統之中。形象地說,哲學傳統是任何哲學解釋得以生長的土壤,不利用這個基礎,為技術哲學研究重新發明‘輪子’是愚蠢的。”應該說,拉普的這個意見是非常中肯的。
關于技術哲學的研究方法,費雷基于幾十年的教學、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四個信條:其一,技術哲學應聯合西方主流的哲學傳統思考技術;其二,應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科學哲學、社會哲學等學科的范疇,能夠闡明技術現象;其三,技術哲學在理解何為合法的哲學方法時應該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其四,一種全面的、批判的、多元的技術哲學研究方法對認識技術和制定有關的社會政策是有益的。
關于技術哲學研究的未來走向。從技術的文化環境看,隨著冷戰的結束,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說過去人們蜷縮在防空洞中,那么現在人們暢游在網絡中。伊德認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應對這種文化環境的變化,反思當代技術世界的新問題,而不能僅是繼續研究與埃呂爾、海德格爾和馬爾庫塞相同的主題。從技術自身看,隨著全球電子媒介基礎設施及其文化的發展,米切姆認為,現代技術(與背景分離化)正在被一種新的“元技術”(meta—technology)取代。元技術正以虛擬的形式重新使分離的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米切姆指出,“過去二十年,技術哲學努力思考我們做的技術,下一個二十年必須努力思考我們作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術。”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角度,杜爾賓則呼喚行動主義。杜爾賓說,雖然需要理論的進步,但更需要的是在解決技術社會的現實問題上取得進步;雖然理解技術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圍繞它們的有關的社會問題做些什么。為此,他呼吁學院的技術哲學家們走進行動主義的領域,加入到解決實際問題韻行列中來。從根本精神看,無論技術哲學研究將怎樣發展,陳昌曙先生提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要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基礎研究和應用。他講,技術哲學研究“沒有特色(學科特色)就沒有地位,沒有基礎(基礎研究)就沒有水平,沒有應用(現實價值)就沒有前途。”
三、技術哲學研究之關鍵:技術創新研究與技術啟蒙
基于上述的技術哲學研究的“自我意識”的考察,本文以為,技術哲學研究在走向繁榮之途中至少有兩項的關鍵任務:其一,面向技術,進行技術創新研究;其二,面向社會,進行技術啟蒙。
進行技術創新研究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點:其一,從歷史實踐來看,技術創新始終是人類社會的軸心,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社會軸心,才能向社會“敞開”,與社會現實相切近。在古代,這個社會軸心是隱含著的,這可以從史前各種傳說中窺其蹤跡,如《易·系辭》講中國先王伏羲作八卦、網罟,神農作耜耒,黃帝堯舜作舟楫、杵臼、弧矢等;在現代,這個社會軸心是顯在的。種種事實顯示,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和社會的活力之源,是經濟發展、生產率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驅動力。可以說,技術創新正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第一戰斗力,成為世界各國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頭等關切的主題。所以,研究技術創新,密切技術哲學研究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從而促進技術哲學的發展和實際社會問題的解決。
其二,從理論邏輯來看,技術創新是技術成為技術的過程,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技術形成的過程,才能向技術“敞開”,與技術現實相切近。通常認為,技術歸根到底是一種實踐活動,而技術創新又是一種最基本的技術實踐活動,因而,技術哲學研究若要反思技術就必然要首先研究技術創新。技術從構思到社會的實際應用,是一個復雜的創造性的技術一社會過程,其中,技術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和自然地理的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終產生與社會相適應的技術。這個技術產生的過程,這個技術成其所是的過程,被稱之為技術創新。所以,技術哲學也只有研究技術創新,才可能切實知曉技術是什么,它何以可能、何以產生、如何產生、產生什么。超級秘書網
其三,從技術哲學自身發展看,技術哲學研究之所以分裂為工程的和人文的兩個對立的流派,主要是因為各自偏執于一端:工程的技術哲學,如德紹爾等以技術發明為研究對象,只關心純粹技術是如何可能的,而忽視了技術與整個社會的復雜關系;人文的技術哲學,如埃呂爾等以技術的社會影響為研究對象,只關心從人文社會的角度評價技術,往往對技術持敵對態度,而忽視了對技術自身的全面認識。由前所述,技術創新是技術成其所是的技術一社會過程,技術哲學研究技術創新,既能向技術“敞開”,又能向社會“敞開”,因此,研究技術創新可以在工程的技術哲學與人文的技術哲學之間架起橋梁,實現兩者的融通,從而為建立一種健全的、連貫的、一致的技術哲學奠定基礎。
技術創新哲學研究至少要包括技術創新實踐論、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內容。技術創新實踐論,是研究技術創新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類型、結構和形態。技術創新本體論,是研究技術創新實踐的“本原”或“本體”,是尋求技術創新成其所是的“最高原因”。技術創新認識論,是研究技術創新認識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技術創新價值論,是研究技術創新的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等問題。顯然,這幾方面的研究內容是相互依賴、融會貫通的,比較而言,技術創新實踐論是其它研究的基礎,由它們共同組成的技術創新哲學研究,實質上可以被視為廣義的技術創新實踐論。
篇3
為確保其所需農產品加工原料的供應,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根據市場需求動態進行新技術、新品種研制和試驗,把原來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企業試驗基地,將科技推廣滲入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形成一條龍的帶動模式,以優質品種投入和科學種植、養殖技術服務于農戶[3]。該體系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自發性等優點,但也具有企業與農戶間就定價易出現矛盾等缺點。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涉農商貿業及各級供銷合作社,在從事農產品供應和生產資料分配中利用自身對市場行情的熟悉和對市場動態的把握,將有關新技術、新品種和市場的質量要求等信息傳達給技術開發部門,技術人員進行相關技術引進、研究,而后以講座、培訓等形式傳播、普及、指導農民生產,實現農資營銷與相關生產技術配套。該體系扎根于農民,緊密聯系農戶,切實解決了農戶生產上的技術問題,形成了技術需求與科技供給的無縫對接,針對性強。
國外農業科技服務推廣與服務體系的發展模式
采用這一體系以中央政府為主導的包括比利時、希臘、俄國、荷蘭、挪威、英國,以及亞太地區的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泰國等較小的國家;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以中央和地方合作推廣的包括日本等;此外,在這一體系基礎上韓國單獨設立了國家機構進行推廣,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則設立了中央立項推廣系統,荷蘭、韓國、日本實行政府與農民組織合作興辦推廣體系[4]。以教育機構為基礎這類推廣組織體系由聯邦農業部設立推廣局進行全面的管理、協調推廣工作,由農業教育機構在州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站作為核心進行農業推廣的組織、協調,實施基礎推廣工作,由縣農業科技推廣站 (相當于教育機構的派出機構)為基點提供信息、技術咨詢、疑難解答。這類推廣體系的典型是美國,其組織機構主要由聯邦農業推廣局、州農業推廣站、縣農業推廣站組成,推廣人員和大學教師實行定期輪崗,推廣經費由聯邦、州、縣三級財政按比例負擔[5]。其特點是將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起來,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自上而下的系統推廣結構。以民間組織為基礎這類推廣組織以農民技術協會以及一些宗教組織為基礎,自發性組成由生產資料、技術指導、產品銷售、信用合作、社會服務、權益保障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較多見于日本、英國、法國。由于這些協會和宗教組織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與基層農民關系密切,可以切實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考慮、制定推廣計劃而不受到政府方針、政策的約束,其具有推廣形式多樣化、推廣布局多元化的特點。以農產品貿易機構為基礎主要是指一些商品生產貿易組織,如地區龍頭企業、農產品開發機構,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企業規模化的經營效益,對本國、本地區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制定一系列要求和標準,指導組織農民生產,以形成生產、開發、貿易、營銷一體化的推廣體系[6]。這種推廣體系常見于以出口某種優勢農產品為主的小國家,例如馬來西亞的咖啡、橡膠推廣體系。這類推廣體系與市場直接對接,具有更強的目的性和反饋能力,能夠極大的發揮地方農業優勢,缺點是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限制。
篇4
關鍵詞 圖書館學 研究熱點 研究趨勢
分類號 G250
Hotspot Analysis about Nearly Five Years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rend Prediction
Li Qian, Xu F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journal of Library Trends's articles from2008 to 2012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207 articles have been organized and counted. Then it analyzes data from aspects such as time, state, and cited number, and finds out the research focus of library science in it.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organized data and results of other researchers, and makes roughly predict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brary science.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Hot issues. Study trend.
0 引言
對國外圖書館學研究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不但可以發現國外圖書館學研究的內容、規律與特征,便于了解國外圖書館學研究的熱點與發展趨勢;而且可以在分析結果的基礎上,為我國圖書館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事實上,國內圖書館學界一直有不定期對國外圖書館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與總結的傳統,代表性的文獻有:2010年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熱點分析[1],國外圖書館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關鍵詞分析[2],近五年來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的計量研究[3],2008年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進展[4]等等。文獻調查表明,國內目前關于國外圖書館學研究成果的分析,有單獨分析某年的,有分析研究生學位論文的,也有分析某個時期的,系統地分析某期刊近五年圖書館學研究熱點與趨勢的比較少見。《Library Trends》是由世界頂尖私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出版社發行的季刊,致力于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學科理論與實踐最新趨勢方面的文章,其2011年的JCR為0.313。《Library Trends》上發表的文章能夠一定程度上代表圖書館學趨勢方面的研究,對其近五年的文章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發現國外圖書館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與趨勢。
1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是一種通過收集和分析當前的以文字、數字、符號、畫面等信息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料,探討和分析各種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及其他社會現象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運用文獻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對《Library Trends》2008―2012年與圖書館學有關的部分文獻進行定量統計與分析,并以各種圖表的形式進一步分析國外圖書館學的研究現狀與熱點問題,使人們對圖書館學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并在此基礎之上對圖書館學的發展趨勢做了大致的預測。
2 數據搜集與分析
2.1 按時間分布分析
某領域學術論文數量的變化是衡量該領域學術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繪制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曲線圖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該學術領域的發展趨勢,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圖1是《Library Trends》季刊在2008―2012年五年內發表的關于圖書館學研究的論文數量年度分布圖,比較清晰地展示了在過去的五年內文獻數量的變化波動情況,總體上每年的發文數量沒有出現太大的波動,由此可以看出在近五年內國外圖書館學研究在文章數量上的發展呈現出相對平穩的趨勢,圖書館學的學科發展也是處于穩定時期。
圖1 2008-2012年間的論文數量
2.2 按國家或地區分析
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圖書館學領域的期刊上發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該國家或地區圖書館學學科的發展態勢,同時也代表著該國家或地區圖書館學發展的程度及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與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將2008―2012年內《Library Trends》上發表的文章數量按國家或地區進行分類,其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2年發文數量(按國家/地區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在《Library Trends》上的作者大多集中在歐美地區。2008―2009年發文作者主要集中在美、英、澳等國家,2010年開始發文作者的國別開始增加,尤其是2011年在《Library Trends》上發表文章的作者來自15個國家,是2008年的3倍,這表明《Library Trends》期刊的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
筆者對近五年內發文量較多的幾個國家進行了二次統計(見圖2),從中也不難發現,美國、英國等國家發表的論文數量占有較大的比例。
圖2 國家/地區發文量比例圖
表1和圖2顯示:《Library Trends》季刊中的論文主要來自于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其中美國的文獻貢獻率最大;在2008―2012年五年間,美國共106篇,占總發表量的68%,遠高于其他國家;其次是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論文數僅占12%。這是因為美國的圖書館事業在世界各國的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也是世界上圖書館學、情報學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該期刊是美國的大學出版的,來自本國的稿源往往要豐富一些。
2.3 按被引用次數分析
從期刊文獻的被引用次數,可以看出被引文獻的作者在圖書館學領域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同時也能夠看出發表該論文的期刊的水平與質量。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被引次數越多,說明該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質量越高,同時也表明該期刊的水平越高。《Library Trends》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前十的論文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被引用次數排名前十的論文全部來源于美國,可見美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處于國際領先位置,美國圖書館學的研究成果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質量和數量都占著明顯的優勢。從這10篇論文的內容來看,有的是討論分布式環境中的機構庫和研究數據管理的問題[5],有的是研究休閑活動中的信息共享問題的[6],有的是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不一致的相關性判斷的影響對信息檢索測試的結果[7]等。其中有許多論文的主題都很有吸引力,如:圖書館機構庫面臨著適應還是死亡的問題,大部分圖書館的持續低資源問題使分享數據的代溝進一步惡化了[8];黑暗數據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它有可能在你還沒有充分利用完它的時候就消失了[9];三個重要人物對塑造圖書館評估活動產生的重要影響[10]等。
表2 2008―2012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
2.4 按主題分類分析
對圖書館學某期刊研究主題的分析,能夠發現圖書館學研究領域的變化情況與發展趨勢,筆者將2008―2012年內《Library Trends》發表的文章數量按主題進行分類,其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按主題分類分析
從圖3中可看出,近五年《Library Trends》發表的論文主題主要有:圖書館服務、圖書館管理、圖書館技術和數字圖書館這四大類。通過對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圖書館服務不僅僅只是對讀者的信息服務,還應該體現在對圖書館的總體質量、圖書館的環境、圖書館的宗旨等方面;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圖書館學從信息層面的研究轉向對知識層面的研究,對知識資源的組織建設與開發管理成為圖書館事業的重點,知識管理成為重要的研究主題,圖書館管理已經從原先對信息的管理升華到對知識的管理;在圖書館學的發展過程中,圖書館技術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圖書館技術為圖書館學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同時,圖書館學的發展也在不斷地使圖書館技術得到完善與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初產生了數字圖書館,此后數字圖書館便成了圖書館學的研究熱點。
3 國外圖書館學研究趨勢預測
3.1 美英國家的圖書館學研究依然是主流
從圖書館學誕生至今,美英等國家在圖書館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的圖書館學家對圖書館學的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美國的眾多圖書館學家如謝拉、杜威、切尼克和皮爾斯?巴特勒等,英國的“公共圖書館之父”愛德華茲以及帕尼茲等都對圖書館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前期的優勢加上后期的努力使英美國家的圖書館學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對圖書館學的發展方向有很大的引領作用。
3.2 圖書館事業方面的研究成為熱點
通過分析近五年《Library Trends》發表的論文可以發現:①2010年對各地國會圖書館的研究非常頻繁,相關研究表明國外國會圖書館的發展主要朝著兩個方向:正在通過整合與其他議會辦公室和部門的服務成為文檔中心;擴展了自己傳統角色,服務于公眾[11]。②2011年研究監獄圖書館事業的論文明顯增多,相關研究表明獨特的監獄環境對圖書館事業的挑戰越發凸顯[12];經濟和組織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囚犯是否能夠從監獄圖書館獲得滿意的圖書館服務[13]。
3.3 出現了一些對圖書館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通過分析近五年《Library Trends》發表的論文可以發現:Gerould James,Lancaster和Webster Duane 等圖書館學家對圖書館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在2008年很多圖書館學者對 Lancaster進行了采訪和研究,Lancaste對圖書館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出版的專著《圖書館服務的評量與評估》是最早將新觀念和新方法用于圖書館服務評量與評估的研究著作之一,成為圖書館績效評估的重要著作,同時也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肯定。閱讀與分析這些圖書館學家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以幫助人們對圖書館學相關研究領域有更深層的理解與啟發,而且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預測圖書館學的發展趨勢。
3.4 一些新的研究領域正成為國外圖書館學的研究熱點
數據分析表明:各地區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依然是圖書館學界關注的焦點,同時人們對圖書館建筑的研究也產生了興趣。在圖書館學的發文中,信息素養、電子化、書目檢索、數據保存等成為研究的熱點。如:一個定性內容分析樣本中的國民信息素質政策是否由國家或專業機構的認可[14];應用數字知識活動可以塑造和敘述過去和現在,從而影響未來的建設[15];對書目檢索提供一個框架,確定具體的證據來支持購買建議的有效系統,充分識別問題與目錄地址本地搜索[16]。因特網的發展,推動了信息服務手段向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數字化搜索引擎得到了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促進著信息素養的發展。
4 結語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Library Trends》2008―2012年所發圖書館學的論文進行了分析研究,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從時間分布、國家或地區、被引用次數、主題分類等主要方面分析了圖書館學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研究表明: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圖書館學事業的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圖書館學事業的主要力量和重要角色;圖書館學的熱點研究問題集中在圖書館管理、圖書館技術、圖書館服務和數字圖書館;圖書館學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傳統的圖書館學研究仍是圖書館學的研究重點,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的大潮下,圖書館學的研究重點轉向了知識管理,對知識資源的開發、組織、利用和管理成為了重要的研究熱點。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圖書館學的研究熱點、預測圖書館學的發展趨勢。同時,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由于《Library Trends》是季刊,本研究分析的樣本數量相對不夠大,雖然該期刊發表的都是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發展趨勢方面的研究論文,但是其他期刊上也有這方面的文章,在后續的研究中可以結合其他期刊關于圖書館學趨勢方面的研究對國外圖書館學的發展趨勢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
參考文獻:
[ 1 ] 柯平,賈東琴,李廷翰.2010年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熱點分析[J].情報科學,2011(9):1281-1288,1293.
[ 2 ] 王知津,李贊梅,謝麗娜.國外圖書館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關鍵詞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6):116-123.
[ 3 ] 邱均平,侯婕.近五年來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的計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6):47-52.
[ 4 ] 孫坦,黃國彬,盛小平,等.2008年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進展[J].圖書館建設,2010(1):23-35.
[ 5 ] Witt M.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research data curation in a distributed environment[J]. Library Trends,2008,57(2):191-201.
[ 6 ] Fulton C. Quid pro quo: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ei-
sure activities[J].Library Trends,2009,57(4):753-768.
[ 7 ] Saracevic T. Effects of inconsistent relevance judgments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st result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Library Trends,2008,46(4):763-783.
[ 8 ] Salo D. Innkeeper at the Roach Motel[J].Library Tr-
ends,2008,57(2):98-123.
[ 9 ] 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0] Kyrillidou M, Cook C.The evolution of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braries:A perspective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J].Library Trends,2008,56(4):888-909.
[11] Galluzzi A. Parliamentary libraries: An uncertain future?[J].Library Trends,2010,58(4):549-560.
[12] Lehmann V.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ments in U.S. prison libraries[J].Library Trends,2011,59(3):490
-508.
[13] Ljodal H K, Ra E. Prison libraries the scandinavian way: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Prison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Trends,2011,59(3):473-489.
[14] Whitworth A. Empowerment or instrumental progress
ivism?analyz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policies[J].Library Trends,2011,60(2):312-337.
[15] Somerville M M,EchoHawk D.Recuerdos Hablados/
memories spoken:Toward the co-creation of digital knowledge with community significance[J].Library Trends,2011,59(4):650-662.
[16] Gallaway T O, Hines M F. Competitive usability and the catalogue:A process for jus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a next-generation catalogue or Web-scale discovery system[J].Library Trends,2012,61(1):173-185.
李 倩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2011級本科生。江蘇蘇州,215123。
篇5
英文潤色,從上世紀末開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為了追求文章產出的最大效率化,大部分科研學者的文章會轉向求助于專業的英文論文潤色公司進行處理。這些公司大部分是來自美國,歐洲等國家(例SCIEditingOrg,LetPub,Editage等),以英語為母語的編輯團隊,再加上各自的學術背景,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英文論文寫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而科研學者更能集中精力處理各自在數據上的采集,實驗創新性地實現方面。
在前些年,中國科研學者尋求國外公司進行論文英語潤色的情況不多見。由于經費的逐漸充足以及論文前期準備分工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找國外公司進行論文的母語化潤色。而中國學者的時間也會更好地分配到論文內容的本身,使科研效率最大化。
論文潤色本身,是一個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在尋找服務公司的時候會出現一些棘手的問題。最為關鍵的是看能否找到非常匹配的專業領域的英語為母語的同行學者進行潤色。畢竟學術論文是非常嚴謹,有深度及創造力的。
篇6
高校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主要研究的對象是云南省曲靖師范學院,從曲靖師范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研究和開發,在對學院實際情況分析研究的前提下,采用軟件工程方法對系統進行系統模型選擇,結合ASP技術,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SQLsevter2000作為開發工具,設計開發一個基于ASP的高校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畢業論文設計和論文撰寫的管理信息化和網絡化,減少師生在畢業設計中的工作量為目的,系統設計完成后管理員能對導師及學生進行相應的管理,導師選題后需經過管理員審核才能被學生選擇。導師可通過網絡提交自己的論文題目和資料,瀏覽已經選了論文題目的學生信息資料;學生可通過網絡直接選老師在網絡上的論文題目,在系統中完善自身資料,提交開題報告等功能;高校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主要是為了使高校畢業論文管理能快捷、方便的進行,以提高工作效率,最終減少師生工作量的目的,高校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開發對改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教育產業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許多高校走上了強強聯合的道路,高校的規模不斷的擴大,為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加強教學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網絡化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目前,很多高校都具備了相關的管理軟件對學生的學籍、成績等都采用了網絡化管理技術,但畢業論文的管理大多采用單機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只能簡單的完成論文的輸入和輸出工作,而畢業設計過程中如:出題、選題、資料交流論文檢查等任務只能靠師生的手工操作來實現。
國外高校很早就開發了實現畢業論文管理網絡化的系統,如英國諾丁漢大學很早就開發了專門的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用于實現畢業設計的網上雙向選擇,國內高校近幾年也有了相關軟件來實現畢業論文設計的網絡化管理,但在服務范圍、服務質量、機構設置等方面與國外高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國外信息化建設起步早,網絡應用及設計都更見成熟并具有穩定的技術隊伍,網絡發展穩定,而國內信息化的建設與國外相比就顯得起步較晚,雖然發展迅猛,但由于缺乏像國外那樣成熟的網絡技術加上信息化發展時間較短。在實現校園管理信息化的進程中,國內各高校面臨既要不斷投資購建各種硬件、軟件和網絡,又要不斷開發各類應用于教學、教務、科研、辦公管理等應用系統的兩大難題,在信息起步晚,技術隊伍不穩定規模不大的背景下,國內高校經過發展雖然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化建設體系,但是由于整體信息化程度落后,信息化建設任務多而重、經費短缺,理論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國內高校教務管理系統仍然不完善。
2.高校畢業論文信息管理系統研究的主要內容
高校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采用ASP的C#編程技術和SQLserver2000數據庫工作平臺結合Dreamweaver作為開發工具進行設計,本系統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以下功能:
(1)學生:能實現選擇自己的導師及畢業論文設計題目,瀏覽公告、修改信息、給導師留言等功能。
(2)導師:能夠通過網站給學生畢業設計的課題,供學生選擇;可以瀏覽本站的所有信息,可以給自己的學生、其他教師和管理員進行留言,并查收自己的留言。
(3)管理員:可以對學生、導師、通知等的基本信息進行修改、刪除等的操作。
3.高校畢業論文信息管理系統功能介紹
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幾個功能模塊來實現的。具體的設計過程如下:
(1)系統登錄模塊:將用戶分為學生、教師和管理員三種不同的角色登錄以實現用戶權限的管理,加強系統的安全性及穩定性。
(2)學生模塊:①查看通知②查看論文題目導師信息并進行選擇③留言:提供學生和導師之間的相互留言。
(3)導師模塊:①查看通知②提交論文題目③留言:提供學生和導師之間的相互留言。
(4)管理員模塊:編輯、刪除、添加用戶,對老師論文題目進行審核,查看修改學生基本信息、導師基本信息、學生和導師之間的留言等,對系統進行全面管理。
4.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
系統要具備易操作、美觀、安全等特點,所以在對系統進行外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網站的可視性及美觀性,界面設計要力求達到層次分明、簡單大氣、兼顧美觀、突出重點、有吸引力等特點。在系統的后臺代碼設計上要能夠精煉,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及安全性。
4.1 系統登陸界面的設計
系統的登錄界面能起到管理系統安全性的作用,高校畢業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的用戶名和用戶密碼保存在用戶表中,本系統有三種權限學生用戶:學生、導師和管理員。不同的用戶在不同的角色選框中進行登陸,系統通過在用戶表中加入power屬性來判斷用戶的權限并進行身份驗證,若用戶名和密碼都正確,系統將跳轉到與角色相對應的頁面,若用戶或密碼錯誤,則提示“您必須輸入有效的用戶名和密碼的提示信息。”
4.2 系統主要界面設計
本系統的主要界面如下:
(1)學生選題界面:本界面主要包含我的信息、修改密碼、修改資料、可選題目、幫助信息、打印本頁、退出等選項,學生從登錄界面正確登錄后將跳轉到本頁面,學生在本界面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操作,可進行修改個人的資料修改密碼,查看可選題目及教師相關信息等操作。
(2)學生個人資料修改界面:本界面的提供學生的基本信息修改功能,學生可在本界面下對自己的功能進行修改和完善。
(3)教師提交選題界面:本界面主要功能是讓教師通過本網站進行畢業論文題目及論文說明的,通過本界面提交畢業論文題目,在通過管理員審核后即可作為學生選題。
(4)系統功能設定界面:此界面是在管理員模塊中的一個子模塊,通過本界面的相關操作,可以實現對選題系統、添加課題、審核課題、學生注冊等功能的開通和關閉操作、實現網站的分時處理,在相應時刻提供相應操作,減少了系統的開發加大了系統的安全性。
(5)審核題目界面:本界面羅列出各教師的相關畢業論文課題的相關信息,通過本界面可以知道老師的畢業論文所面向的專業、學生選擇狀態的信息,通過功能選項可實現對教師作廢畢業論文的刪除操作。
5.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測試
由于條件限制,系統未能經過大規模訪問及超大容量數據庫測試,僅進行了小范圍及叫囂數據庫測試。測試結果為基本測試:測試顯示系統的用戶功能全部實現,能夠滿足用戶的各項要求。并發性測試:系統的并發性測試顯示多用戶同時登錄時未出現不正常狀態,服務器對不同用戶請求進行分布處理,工作正常。容錯性測試:系統對非法請求進行限制,對非法操作進行正確提示,限制非法用戶訪問頁面。
篇7
在高等學校,一方面學生要撰寫畢業論文,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通過撰寫科技論文來達到交流科技成果與推動科技發展的目的,因此論文寫作能力就成為論文撰寫的關鍵。從目前國內高校教師的任職經歷來看,大多數教師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是通過自學、模仿或導師指導的方式而訓練獲得的。這種形式的能力訓練突出的是自我學習和總結。作為一種科技交流,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其自身的要求與特點,比如論文的框架組成、描述的用詞與語句安排、圖表與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著與其他語言作品顯著的差別,而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過專門的訓練會取得顯著提高。目前能撰寫外文科技論文(特別是英文)已成為對高校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但通過初步調查可以發現,我國高校在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方面還沒有固定的機構或者組織,且已有的培訓多注重形式,沒有考慮到實踐可行性,更沒有可持續性的規劃與實施思路。[3]最近幾年,由于職稱評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科研的同時,還需要發表足夠數量的科技論文,這種要求可能導致出現論文重復發表、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雖然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論文寫作的系統培訓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國外大學寫作培訓項目中,通常會安排專門的課程來討論如何分辨重復發表、抄襲等行為,從而避免出現因疏忽而引發的不良影響。對比美國科羅拉多州礦業大學(CSM)的語言培訓項目可以發現,其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寫論文(包括學生畢業論文、科技論文、研究報告等)、論文的語法與表達、對英語是第二語言人員(ESL)的語言培訓、論文相關的倫理與道德等。而國內寫作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畢業論文的寫作、論文學術規范知識。另外,CSM寫作項目的初衷與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從而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更具競爭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終取得更高職位從而影響他們所從事的領域甚至是整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看,開展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目的明確、意義重大。
二、寫作培訓的形式與方法
當前國內高校開展的寫作培訓項目還比較少,盡管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推出了在線培訓課程,但課程只針對教師,且無法系統考慮寫作培訓目的,因此對比美國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探討適合國內高校的寫作培訓形式與方法尤為重要。作為一種能力培訓,講授與訓練必須相結合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培訓首先應該明確培訓的目的,根據目的制定培訓課程大綱。可以通過集中討論授課、集中專題討論(針對某一方面開展專題研討,如針對論文用詞、語法和表達等)、分散教學討論(針對某問題所涉及小群體開展的討論)等形式進行培訓。另外,還可以開展基于網絡的在線培訓。從實踐情況來看,網絡在線培訓具有方便、靈活等優點,但也存在針對性差、不能起到積極督促作用等缺點,因此建議綜合這兩種模式,開展面授討論與網上在線培訓相結合的培訓形式,以達到高校教師寫作(包括學生寫作)能力培訓之目的。在具體培訓方法方面,由于培訓對象多數已具備科技論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訓以理論方法為輔,實例討論教學為主,并結合培訓進展以及教師正在準備的論文進行實際訓練點評,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訓內容涉及的面較廣,因此針對不同內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論文倫理道德培訓方面,除了討論辨別重復、抄襲的技術定義與方法外,更需要結合實例,辨明可能出現的學術不端等行為。另外,對學術不端涉及的法律、規范方面要做出解釋,培養良好、嚴謹的治學與研究操守,這也是我國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寫作培訓機構或平臺
篇8
【摘 要 題】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
【關 鍵 詞】灰色文獻/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
【正 文】
灰色文獻是指通過正常途徑難以獲得的文獻。傳統的灰色文獻主要包括會議論文、科技報告、內部刊物、政府報告、學位論文、檔案文獻、產品樣本、廣告樣本、翻譯文獻等。1997舉行的第三次灰色文獻國際會議,就灰色文獻的定義基本達成了共識,認為灰色文獻是指不受商業出版者控制的,由各級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工商業界生產的各類印刷或電子形式的文獻資料。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傳統的出版費用的增加,通過網絡出版、傳播和獲取灰色文獻成為重要的手段。網絡灰色文獻不僅包括傳統灰色文獻的網絡載體形式,而且還包括許多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學術性的在線信息、電子預印本等。一般來說,網絡灰色文獻資源主要是對科研和生產有較高利用價值的學術信息資源。本文主要對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對策進行探討。
1 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
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建設開展時間較晚,就目前而言,主要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技術報告以及其他學術資源方面的建設。
1.1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一種重要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它是一種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內容專一,具有一定的獨創性,目前,我國的學位論文數據庫方面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CALIS的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該數據庫是一個集中檢索、分布式全文獲取服務的CALIS高校博碩士學位論文文摘與全文數據庫,由清華大學圖書館牽頭組織,協調全國86所高校合作建設的文摘索引數據庫。系統收錄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著名大學在內的83個CALIS成員館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學科領域。
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的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該數據庫是萬方數據庫的子系統,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它的記錄來源于1977年以來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及研究所向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送交的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論文。其文摘記錄數量到2006年7月23為止已達到766609條,每日更新,而全文數據庫收錄了自1986年以來的博碩士論文,涵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學科領域,全文數量到2006年7月23日為止已達到492562篇。
中國期刊網的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該系統是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收錄質量最高、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博碩土論文全文數據庫,至2006年7月23日,它收錄了1999年以來305家博碩士培養單位的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約321506篇。覆蓋的范圍有:理工A(數理化天地生)、理工B(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C(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文史哲、經濟政治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該數據庫及各鏡像站點每日更新,專輯光盤每月更新,專題光盤年度更新。
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收藏中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定的全國惟一負責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國學位論文的專門機構;也是人事部專家司確定的惟一負責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報告的專門機構。迄今已收藏自 1981年實施學位制以來的博士論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單位及其專業)近12萬種,收藏率達98%;收藏近年來碩士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報告萬余種。此外,自 1992年至今,已向海外征集到中國留學生的博士論文千余種。該館并建置了“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自 1986年至今共建立全國65所大學院校、882個研究所的126000余篇博碩士論文的摘要資料。
1.2 會議論文
會議論文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目前,我國會議論文數據庫的建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的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是國內惟一的學術會議文獻全文數據庫,主要收錄1998年以來國家級學會、協會、研究會組織召開的全國性學術會議論文,每年涉及600余個重要的學術會議,每年增補論文15000余篇,數據范圍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林、醫學等領域。到2006年7月,總共收錄會議論文 407004篇。
中國醫學學術會議論文數據庫。該庫是解放軍醫學圖書館數據庫研究部開發的以醫學學術會議論文為來源文獻的數據庫,收集了1994年以來的中華醫學會所屬專業學會、各地區分會以及編輯部等單位組織召開的全國性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的醫學文獻,約700多個會議15萬多篇文獻。會議論文大部分只在大會上宣講或傳閱,只有少部分會議在醫學期刊上。數據庫收集面廣、會種多、內容豐富,是目前我國收集較為齊全的醫學會議文獻數據庫。
中國知網的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 2000年以來(部分回溯至1999年會議論文)中國國家二級以上學會、協會舉辦的重要學術會議、高校重要學術會議、在國內召開的國際會議上發表的文獻。年更新約100000篇文章。至2005年12月31日,累積會議論文全文文獻38萬多篇。中心網站及數據庫交換服務中心每日更新,各鏡像站點每日更新。
1.3 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作為一種重要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國研網的國研報告。國研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創建于1998年3月,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辦、北京國研網信息有限公司承辦的大型經濟類專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它全面匯集、整合了國內外經濟金融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經濟信息。其國研報告是一種有關中國經濟和社會諸多領域的調查報告,內容豐富,設有社會發展研究、宏觀經濟研究、農村經濟研究、金融研究、產業研究、企業研究、政府管理研究、技術發展研究和區域經濟研究等9個專題報告,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預見性。每年約200期,不定期出版,網絡每天在線更新,印刷版每月出版。
中國商業報告庫。它是中國資訊的子庫之一,收錄1993年以來經濟專家及學者關于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市場、行業等的分析研究文獻及政府部門頒布的各項年度報告全文,主要為用戶的商業研究提供專家意見的資訊。到2006年7月23日為止,共收錄218723篇報告,數據庫每日更新。
1.4 電子預印本資源
電子預印本資源是開放存取資源的一種主要類型,也是一種新興起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國內的電子預印本系統建設起步較晚,2003年以來,許多研究機構和個人組織紛紛建立電子預印本系統,收集電子預印本資源,主要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奇跡論文、中國預印本系統等。這些預印本系統提供了向科研人員提供方便穩定的預印本服務,方便科研人員第一時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中國學術界中推廣開放存取的思想和理念。目前,國內的電子預印本系統基本上覆蓋所有的學科。
轉貼于
2 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一個全國性的網絡灰色文獻收集管理中心
國外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灰色文獻的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成立專門性的全國灰色文獻機構,如:英國大英圖書館文獻供應中心、德國灰色文獻中心等,集中收集整理本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灰色文獻,并建立了許多灰色文獻網站,如:灰色文獻網(GreyNet)、美國的灰色文獻門戶網站(GreyLit Network)等。而一直以來,我國由于缺乏對網絡灰色文獻的開發意識,并沒有專門設立一個統一的機構對網絡灰色文獻進行集中、系統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現有的灰色文獻系統一般都偏重于搜集某一類型的灰色文獻,如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政府報告等等,各自為政,缺少合作,同類資源重復建設的現象較嚴重,缺乏系統的開發利用,缺少一個含多國家、多類型、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網絡灰色文獻信息系統。
2.2 網絡灰色文獻類型少,規模較小
國外針對灰色文獻開發利用的類型多種多樣,涵蓋了灰色文獻的所有類型。如SIGLE收集有科技報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譯文、預印本、政府出版物等,另外,除收集本國的各種灰色文獻資源外,還積極開發利用其他國家的灰色文獻資源。
而我國目前對于灰色文獻的開發類型還主要集中在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科研報告方面,近幾年來開展了針對電子預印本資源的開發利用,并建立了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三大電子預印本服務系統,但由于電子預印本系統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論文的提交量還相當有限,其中許多學科提交的論文數量只有幾篇甚至從來就沒有。另外,在譯文方面的開發利用也還未能開展。而且我國的灰色文獻資源來源也主要局限于國內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協會、學會和政府等,對國外灰色文獻的收集和開發利用也很少。
2.3 網絡灰色文獻開發利用缺乏標準化建設
網絡灰色文獻開發利用的最終目的是資源共享,而標準化與規范化則是灰色文獻資源共享的前提,沒有規范和統一的技術標準,資源共享將成為空談。目前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建設仍處在一種零星分散的狀態,數據格式多種多樣,數據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而且數據的建設重復較多,覆蓋的廣度也不夠,這些問題給實現數據共享帶來很大障礙。而國外對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由于有一個相對集中的管理中心,該中心已通過建立起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對灰色文獻進行集中收集和管理。
2.4 網絡灰色文獻的版權保護問題期待重視
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知識產權問題,一般來說,對于任何形式的復制、分發、租賃、存儲等目的的使用權限需要向文獻的版權所有者申請。雖然有合理使用的范疇,但為了不侵犯灰色文獻版權者的權益,在開發和利用網絡灰色文獻資源時,首先要保持文獻資源的完整性,并注明資源版權者的姓名,如帶有營利目的,還應向版權者支付版權費用。就目前來說,許多大的灰色文獻收藏機構往往能夠獲得文獻的版權,并向用戶提供一般意義上的使用權,如個人的研究需要或非商業目的的使用。但有些灰色文獻收藏機構只對一部分特定用戶提供使用權,而大多數用戶在使用或下載時需要申請權限。另外,還有很多灰色文獻沒有明確的版權說明,有些甚至沒有明確的來源信息,更無從考證版權,這些都給網絡灰色文獻的收藏和利用帶來了很多隱患和困難。
3 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的對策
3.1 建立全國性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管理機構
我國政府和各個灰色文獻收藏機構應該重視網絡灰色文獻的開發利用,政府應根據需要制定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的總體規劃,并統一和協調各個灰色文獻收藏機構的具體規劃,從而保證對本機構范圍內的網絡灰色文獻的收藏和開發利用。目前,各種類型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中,學位論文的收藏和利用較為系統化和規范化,建立了國家學位論文服務體系,成為國家科技文獻資源建設與共享服務平臺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其他類型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如會議論文、技術報告、國家標準、開放資源等等的收藏和開發利用并不系統。因此,有必要像歐美國家一樣,成立全國性的、統一的國家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管理機構,加大對網絡灰色文獻開發和利用的資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加強各收藏分機構間的合作,統一協調開發利用工作,避免重復建設,以收集更多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灰色文獻資源服務。
3.2 切實加強收藏和組織利用各種網絡灰色文獻資源
如前所述,網絡灰色文獻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學術信息資源,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種類多,國外針對灰色文獻開發利用的類型多種多樣,涵蓋了灰色文獻的所有類型,如科技報告、學位論文、學術會議論文、譯文、預印本、政府出版物等。而我國對于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建設主要集中在學位論文、學術會議論文和科研報告方面,特別是對于最后幾年出現的網絡開放存取的學術資源,并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收集。另外,除了多途徑多類型、廣范圍地收集各種網絡灰色文獻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開發利用網絡上的灰色文獻,通過有效的方式對灰色文獻資源進行組織管理,并制定管理章程、規范和條例,確定灰色文獻的收藏范圍、原則和保管細則等具體的管理辦法,加強灰色文獻研究與開發,以便人們更好地利用。有必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對網絡灰色文獻開發利用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對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報告的開發外,還要加強對開放存取資源、譯文和政府出版物等類型網絡灰色文獻的開發利用。
3.3 加強對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版權保護
加強對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版權保護有利于灰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持續發展。由于對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翻譯、復制、傳播、利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識產權問題,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版權保護方面存在較大的復雜性和難操作性,有必要重新修訂《知識產權法》中的有關條款,加大對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保護力度和違反后的懲罰力度。同時,應該大力宣傳《知識產權法》,加大宣傳以及采取專門措施,逐步強化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長期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網絡灰色文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4 加強網絡灰色文獻的開放存取
在加強對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版權保護的同時,有必要加強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開放存取,國外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中,有許多是開放存取資源,用戶在遵守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能夠免費利用這些開放存取資源。而國內由于利益方面的問題,資源共享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只停留在本機構范圍內、系統內的資源共享,如大學校園網外的用戶并不能有效利用大學圖書館購買或開發的網絡學術資源,包括許多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因而,有必要進行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開放存取,機構生產者可以在本機構建立機構庫或學科庫,用戶將自己撰寫的灰色文獻資源通過網絡提交到機構庫或學科庫中,而機構庫通過特定的協議如OAI元數據收割協議(OAI PMH)和其它機構庫或學科庫實現互操作,形成更大范圍內的網絡灰色文獻資源的開放存取。
3.5 加強網絡灰色文獻建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
標準化和規范化是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要實現資源共享,就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規范。歐美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完備的網絡灰色文獻數據庫,并遵循較統一的、易操作的標準和規范。我們在建立網絡灰色文獻數據庫時,一定要充分研究與國外接軌的規范和標準,實現網絡灰色文獻資源著錄格式、標引規則、數據指標、符號轉換等方面的標準化,并根據國際標準和通用規范,逐步推出資源標識、描述、存貯、查詢、交換、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形成我國網絡灰色文獻資源建設所需的標準規范體系,真正使我國網絡灰色文獻信息資源能夠被社會以最方便的形式獲取和利用。
【參考文獻】
[1] chinainfobank. com/dir/baogao/bg00. htm
[2] gz. wanfangdata. com. cn/cddb/cddbft. htm
[3] paper. edu. cn/home. jsp
[4] qiji. cn/
[5] prep. istic. ac. cn/eprint/index. jsp
[6] ckrd. cnki. net/grid20/Navigator. aspx? ID=2
[7] edu. drcnet. com. cn/DRCNet. Channel. Web/Report/ index. aspx
篇9
關鍵詞: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測量指標:對比研究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要素。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科研生產活動的主體,高校教師的科研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整體的科研產出水平和創新能力。
因為科研產出具有不確定性(即較多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夠獲得相應的產出結果,在自然科學研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多樣性、連續性(即本期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影響下一期的項目申請)、直接傳播性、社會影響深遠性等,所以,教育界對于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的測量指標莫衷一是。
一、概念界定
科學研究是科學工作者生產知識、應用知識的活動,這種活動屬于高度社會化的一般勞動,使人類擁有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歸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學者趙紅州認為,社會的科學能力應該屬于特殊的生產力,也就是科學領域的生產力或科研生產力。謝彩霞等人指出,科研生產力由科研生產要素構成,整個科學研究過程離不開科研生產要素。姚東瑞進一步指出,科研生產力作為科學研究活動的一種產出能力,既包括通過發現、創造而實現創新理論、生產知識與發展科學的能力,又包括通過整合和應用而實現技術創新、知識運用和轉化的能力。葉鐘靈就美國對科研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進行了綜述,按研究開發工作的成果進行統計,常見的指標有專利發明數、論文出版數、成果得獎數、論文引述數等。科研生產力是科學勞動社會化的必然結果,結合已有研究,本文中的科研生產力是指科學研究活動的產出能力,具體表現在產出的數量和質量上。
二、文獻綜述
(一)數量測量
從國家層面上看,國外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的評價非常重視,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美國主要是從教學、科研以及服務三個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評價,其中科研評價包括學術研究和科研項目。學術研究包括舉行學術報告、展覽,發表學術論文、專著,申請專利等;科研項目包括開展各級政府部門的縱向基金項目研究,為社會上的公司、企業進行人員培訓,提供技術服務等。英國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也比較系統,設有英國大學科研評價體系,由專家組按照統一的標準,依據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數量,將評價結果分為七個等級同。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則包括文獻計量指標和非文獻計量指標。文獻計量指標包括出版物(賦有權重)、引用、展現科研特色的結構指標(包括出版物的領域分布、合作級別、科研類別)。非文獻計量指標包括常用非文獻計量指標(科研人員數量、科研時間、外部資金、研究生數據、榮譽和獎勵、演講、國際訪問),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非文獻計量指標(與校外機構的研究合作產生的方案以及合作發表的出版物、參與大學管理、為社會提供學術服務等),以及適用于創造性藝術學科的非文獻計量指標(舞蹈家、演員、音樂家、劇作家在公開場合的表演,建筑師和設計師的建筑或者創造等)三個方面。
國外研究者認為,雖然用出版物的數量來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產出有諸多局限性,但是從數據的可得性以及可靠性出發,出版物的數量是一個很好的評價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指標。出版物主要指發表的論文和所著專著兩個方面。
國內學者在測量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時,也傾向于采用出版物的數量作為重要指標,但是,考慮到學科性質的不同以及科研產出的多樣性,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國內學者對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測量指標做了進一步整理,主要從指標分類、指標篩選兩個方面進行。他們認為,科研產出主要表現為學術專著、、專利授權、成果鑒定、技術轉讓等方面。
1.指標分類
有學者根據科技績效評價產出指標性質,將指標分為源生指標、追加指標和派生指標三類。源生指標包括論文、專著、專利授權、成果鑒定、技術轉讓、人才培養等;追加指標建立在源生指標的基礎之上,包括科技獎勵、論著引證、文章被索引及摘錄情況等;派生指標是建立在優秀的源生指標和優秀的追加指標基礎之上的,包括學會、研究會、專業期刊的兼職、獲得榮譽稱號等。學者劉丹平、周建方等人采用層次分析法將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即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準則層包括科研項目、科技成果、論文、論著、專利與著作權、科研綜合能力6個方面,指標層包括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科研成果、三大檢索論文、學術專著、發明專利、專業創新能力、學科建設和團隊合作精神等24項。
2.指標篩選
在各類指標中可能存在一些次要的評價指標,因此,需要對這些指標進行篩選,分清主次。通常使用的篩選方法主要有系統分析法、文獻資料分析優選法以及應用數理統計法等。靳希、張火春和姚力等人在總結國內外有關業績考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技術人員業績考核的目的,高校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特點以及模型設計的基本原則,建立了教師業績考核的指標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研究任務、科研專著、科技論文、鑒定科技成果、獲獎科技成果、專利成果以及研究效益7項指標。在這7項指標的基礎上,根據科研績效定量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賀天偉和張景林增加了培養人才這一指標。鄭秀才從承擔的科研任務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兩個方面綜合設定了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指標:科研項目及經費、科研論著(期刊和專著)、科技成果(專利等)、科技成果應用、科技成果獲獎。胡金秀、周國強等人從縱向科研立項、科研經費、成果鑒定、科技獎勵、學術論文、專利及計算機軟件、著作、對合作完成科研業績的分配這幾個方面來考察科研績效。胡俊在分析了國內外教師科研業績以及高校教師科研特點的基礎上,建構了包括學術論文、著作、鑒定成果、技術轉讓等在內的新的指標體系。
為使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的評價科學、合理、全面、有效,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進一步完善了科研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劉仁義選定以下指標作為科研產出指標: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專利申請與授權,科技成果鑒定,研發成果應用和其他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科技獎勵,論著被引、被索及被摘,學術兼職,縱向項目,縱向科技經費,排名與貢獻率,這些指標下又分二級指標,以計算教師的科研產出。吳小妹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高校教師科研能力指標框架進行了修正,其中,科研產出指標又分為、發表專著、獲取專利、獲得獎項、研究報告、項目資助6個二級指標,這6個二級指標下又分論文級別、作者排名、出版社等級、專著字數等15個三級指標。張宏琴在對當前國內許多高校正在使用的評價體系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研究指標、成果指標、學術論文指標、人才培養情況、社會工作情況(指學術講座、黨政職務)等適用于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二)質量測量
國外學者考慮到出版物之間存在著質量差異,高校教師在一本引用率很高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和在一本幾乎沒有人引用的期刊上發表文章所付出的努力和時間是不同的,因此,僅以出版物的數量來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產出是片面的。于是,不少學者在計算出版物數量的基礎上增加了期刊質量權重以及文章引用率,英國學者杰蘭特·瓊斯和吉爾·瓊斯為了區分文章的質量,將出版物分為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學術期刊上的書信、專業期刊上的文章、流行雜志上的文章、專著、書籍、官方報告、對編輯工作的貢獻8類。還有學者認為,不同的學科面臨著不同的文章發表的競爭壓力,因此,不同學科學者的發表文章數量應該用競爭壓力進行修正。而競爭壓力可以用與該學科相關的期刊提供的空間和教師的發表需求之間的比值計算。
國內學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測量的指標進行層層篩選后,國內學者考慮到各個指標對科研生產力評價結果的貢獻大小不同,設計了各個指標的權重。確定權重系數的方法通常有三種:主觀賦權法,如德爾菲法、同行評議法、強制打分法等;客觀賦權法,如熵值法、層次分析法等;主客觀結合賦權法,如高太光、陳培友采用的群決策特征根法(專家評后進行量化評價)計算教師科研產出評價指標權重。
篇10
一,論文的定義
論文是學術論文的簡稱.學術論文是指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
國家標準GB7713-87對學術論文所作的定義:"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二,論文的功用
1,可以記錄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學術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進學術交流,成果推廣和科技發展.
3,促進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識,科研水平的重要載體之一.
國外高校對學術論文寫作教學相當重視,一些發達國家如美,日等,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關于學術論文寫作要講授二,三十課時.
日本長岡技術科技大學校長川上正光在《科學與創造》一書中說:"大學的最大使命是創造出學問,技術,要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說,論文寫作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論文的分類
按功能分:研究論文 考核論文
考核論文:課程論文 學年論文 畢業論文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學士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
考核論文:
⑴ 學年論文: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專業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一般從大三開始(有專業選修課程之后)
⑵ 畢業論文: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考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在導師指導下選定題目,進行研究和撰寫.完成后要進行答辯再評定成績.
⑶ 學位論文:申請學位提交的學術論文,一般分三級,一般同畢業論文合二為一.
學位論文
(1)學士學位論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碩士學位論文 :要求有新見解,反映出作者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4-5萬字)
(3)博士學位論文 :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能從論文的寫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相當熟練的科研能力. (10萬字 )
四,論文的特點
⑴ 獨創性:學術論文不同于教科書,甚至不同于某些學術專著(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常規性的知識講解).
⑵ 科學性: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實際出發,具有現實意義,事實,事物,事件真實客觀,不帶個人偏見,不主觀臆斷,以最充分,確實有力的加論據作為立論依據,論證嚴謹而充分,富有邏輯效果,深層的專業理論知識.
⑶ 創新性:
① 對研究對象經過周密觀察,調查,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別人過去沒發現過或沒分析過的問題
② 在綜合別人認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包括: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