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范文

時間:2024-03-25 17:58: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語文教學;作用

現階段的高職語文教育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目前比較薄弱,在高職語文教育中,相關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并沒有進行相應的重視,因此導致現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了解國外節日和文化,而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在現階段的高職語文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十分必要。文章中筆者針對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對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一、現階段高職語文教學中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并不完全了解現階段在高職教育中,語文課堂的教育由于長時間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上只是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教材的要求,對課文進行學習、背誦,而從根本上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現階段的學生由于受信息交流的影響,對國外的一些文化過于推崇,相反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對屈原以及端午節的由來并不了解,這是傳統文化以及教育的疏忽。學生語文課堂上學習漢字、唐詩、宋詞、元曲,在學習過程中卻沒有深入的了解這些中國流傳上千年文化背后的內涵,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的發展并沒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在語文教育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并不重視在現階段的高職語文教育中,相關院校甚至于相關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并不是十分重視。在考試的壓力下,學校、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的同時往往都是針對學生應試能力進行培養,而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掌握并未進行重視,導致現階段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不了解或是了解存在偏差,因此會導致學生自身的發展受到阻礙,對我國文化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影響。

(三)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存在偏差由于現階段中我國媒體文化的發展,一些影視劇、電影、小說在生活中盛行,其中也不乏歷史劇的播出。然而這些歷史劇以及小說對于傳統文化的表達與正確歷史之間是存在一定出入的,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以為影視劇、電影、小說中的是正確的,形成先入為主的思想,給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造成影響。學生對于錯誤的傳統文化的了解,間接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輸出,給國外一些想要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人們造成影響。因此,學校、教師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確途徑。

二、解決現階段高職語文教學階段存在問題的基本方法

(一)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傳統文化對我國文化發展的意義我國是歷經幾千年發展的歷史大國,在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深厚的歷史底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就相當于了解自己的歷史。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語文教育這門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學科,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是從根本上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其根本是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歷史,學校可以在學生步入高職院校的開始專門開設課程,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體會。隨后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再逐步將傳統文化進行滲入,完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目標。

(二)院校教師對傳統文化進行重視,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相關的高職院校以及教師只是針對考試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學,而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并不重視,從而導致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并不了解。因此,院校方面可以成立相關的培訓小組,對語文教師進行培訓,培養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滲入傳統文化的能力;另外,教師自身也要樹立重視傳統文化教學的意識,教師自身要了解傳統文化,從而對學生進行教學,將傳統文化滲入語文教學中。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古詩鑒賞時,不僅要對學生應試能力進行培養,還要從古詩中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對古詩進行背誦、默寫之外,學生對作者的生平、古詩中蘊含的語言色彩、以及當時詩人當時的心境、古詩的幾種基本形式等等都要進行了解。引導學生從學習的細節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三)開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渠道,引領學生正確了解傳統文化由于現階段我國影視劇、小說的飛速發展,學生對其產生的濃厚興趣,因而從根本上歪曲了傳統文化的正確傳承渠道。由于小說以及影視劇從根本上與正確的傳統文化存在一定的出入,學生在不了解正確事實的情況下很容易先入為主,將存在出入的文化內容定義為正確的傳統文化[4]。因此高職院校方面要從根本上開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遠離影視劇及小說的影響,學習正確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根據課程內容引進相關的歷史事件,采用故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進行滲透,讓學生在傾聽中學習到真正的傳統文化知識,豐富自身的見識。

(四)教師正確選擇語文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高職院校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語文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進行提高,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由于高職院校的語文內容十分豐富,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同時,要將傳統文化教學進行充分考慮,以實現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在進行詩詞賞析的同時,將與詩詞內容相符合的傳統文化內容對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在講解教材內容的同時,將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具體作用分析

(一)促進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掌握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還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了解掌握傳統文化的內涵。對學生今后的個人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發展的過程,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同時學生通過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了解,在今后學生工作的同時,對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因此,高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從根本上促進了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以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掌握。

(二)有利于高職院校形成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高職院校通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入傳統文化教學,從教學模式上進行了轉變,傳統模式的高職語文教學是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學,而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則更加立體的展現了傳統文化對于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加全面的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發展。在現階段信息交流的大形勢下,讓學生不僅了解國外的優秀文化,同時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并且通過一定的學習,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流傳。

(三)有利于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傳統文化,體會我國文化發展歷史高職院校通過語文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在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正確的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夠讓學生在觀看影視劇、小說的過程中,對錯誤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抵制。不讓錯誤的傳統文化對其自己造成影響,從而形成錯誤的文化觀念。學生通過語文課堂上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學習的同時不斷體會我國傳統文化對后世的影響,經過近幾千年的傳承,從中受到的哪些變化,其中哪些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被漸漸取締,哪些傳統文化依然在傳承。學生通過對這些文化的了解,將我國文化的發展過程進行領略,從而體會我國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經歷的文化變故,這些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四)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宣揚正確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在高職語文教學階段,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真正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在學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學生對其樹立正確的認識,從而在學生今后成長的過程中,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發揚,讓傳統文化不僅是在我國進行流傳,在國外甚至是世界各地都進行傳承,不僅僅是國外優秀文化在我國流行,從而真正實現文化的交流,讓各國的優秀文化進行交融。

四.結束語:

篇2

一.關注傳統文化的體現

當下,在改革開發初見成果的今天,中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隨著市場的開放,文化產業受到國外文化沖擊,在歐美、日韓的文化輸出下。很多年輕人,熱衷于國外的文化,尤其是動漫、服裝、家具、室內環境、工業產品尤為嚴重。加上國內的藝術設計嚴重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發掘,盲目模仿導致一堆山寨設計的出現,反而加劇了中國設計的惡性循環。設計產品中缺乏對文化這個概念的體現,是當下面臨的嚴重問題。

經過漫長的歷史時光輾轉遺留下來的工藝文化品,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和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多時代并存的特殊關系,所遺留的工藝文物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提取共通的設計符號對于確定我們當代設計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們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都是通過對其存在的工藝文物的研究而確定的。而我們能反過來通過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文物的研究確定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內核,并加以提取和完善應用于當代的藝術設計中。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有的文化以及內涵,只有民族的設計才是真正充滿魅力的設計,才是國際的設計。一個民族如果拋棄自己的文化盲從大流就會被世界所拋棄。

二.當代生活方式中的藝術設計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20世紀的中國生活方式轉型,首先是從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向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開始轉變。這個過程是伴隨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變而發生的。恰好與當代設計進入中國的時間段重疊,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農業文化為基礎,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代藝術設計卻是以現代生活方式為基礎,以工商和法律作為內核。所以當代的藝術設計是為現代生活的設計。當代設計關注的核心是商業化和工業化,而這正好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所缺失的,加上外來文化對商業化和工業化的包裝,使得我們關注的焦點一直聚集在西方。未能回頭從傳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5000年的文明是傳統文化的具體承載者,而工藝美術品則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的時候,不難發現從夏、商、周的神秘、威嚴到大唐的富麗華貴,再到宋朝的典雅、秀美的作風,都是由傳統文化所串聯起來的。因此,傳統是積淀的、可變的、發展的、發展的、有生命力的。可以概括為(1)傳統對于現代而言,有時序上的先后之別,傳統是舊的,但不一定是落后的,是來自于過去但現在仍有生命活力的東西。(2)傳統是積淀的,從遠古至今,可以說是生生不息,總是不斷延續的。(3)民族的傳統是一個大的系統,這個系統又有無數小的分支,因此傳統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4)多元的傳統又必然是流動的、有機的,而不是僵化的。(5)在時間的流變中傳統是歷史的選擇和人的主體性參與選擇的。因此,傳統是變化的、發展的。所以傳統文化本身也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巨大資源與寶庫,是民族凝聚的力量。

三.整合設計與傳統文化

設計是文化,設計也有自己的悠久歷史傳統。從現代設計來看,傳統的手工藝術實質上可以說是它的傳統。傳統的藝術設計,包括陶瓷工藝、金屬工藝、漆器工藝、染織工藝等等。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以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巧奪天工的工藝,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工藝大觀園。而由這些偉大的創作和設計所沉淀積累的設計傳統,不僅僅代表輝煌的設計歷史,更成為當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歇的文化源泉。

當代設計首先是為當代中國人的設計,為中國人的設計不能不關注中國文化,設計實際上一種文化的設計,這種文化的設計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設計,因此設計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取向是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從當今世界設計看,意大利、法國、日本這些設計大國,其設計無一不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中的設計。

對傳統的理解和接受有個過程,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當代設計的營養,現在主要還是一借鑒為主。更主要的是還停留在形式的表面,有的設計實用的傳統的裝飾紋樣和傳統的造型就有了民族的特色,筆者認為這個是膚淺的。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一直以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建筑、圖案和紋樣。但是日本設計師努力將中國文化提煉成而形成日本獨特的美感。即將傳統的文化經過現代設計思維的消化,融入現代設計中。

所以我們必須把握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并把它融入到我們的設計中,以至在我們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和美感的優秀設計。

篇3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1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過去的五千里發生過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和感人的傳說,在傳統文化的流傳過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總是去粗存精,去偽存精,留下來的都是寶貴的財富,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道德觀念等社會心理。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進我國精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為了能夠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來并且發揚出去,就需要對我們國家的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教育人們要遵守倫理綱常,胸懷祖國,追求人生的真理和理想,進而為祖國文明的發展和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當代高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2.1對傳統文化不了解

在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發現當代的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本身并不是很了解,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學生接觸的都是新鮮的事物,一些傳統文化像是京劇、戲劇對學生反而沒有什么吸引力,學生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由來并不了解,就像前一陣子轟動一時的“端午節”,明明是我們國家為了紀念屈原而流傳下來的節日,學生對于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并不是很清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高職語文教育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在語文課堂教育的過程中,只關注書本上那一點點知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非常少,而且在閱讀、背誦中華古詩詞的時候,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詩詞背后的創作故事和內涵并沒有深入追究,不能內化成為學生自己的思想內涵,把學習傳統文化當作是應付考試,自然也就不能發自內心地去認同傳統文化,說明當代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并沒有起到很好地啟示作用,再加上社會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學生崇洋的情緒特別嚴重,瘋狂追捧外國的奢侈品或是國外的藝術文化,認為本國的傳統文化非常粗俗,就像很多學生對東北“二人轉”、“扭秧歌”的傳統文化存在誤解,覺得這些傳統文化登不上大雅之堂。

2.2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

事實上,我國很多的高職院校對于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很重視,學校領導和語文教師在對語文學科進行教學規劃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試教育上面,比較注重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成績,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比較難以評估,導致對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非常敷衍,學生如果對傳統文化存在什么誤解和疑慮需要尋找答案時,語文教師并不能夠很好地對其進行解答,高職院校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力度不夠,往往也會影響到學生,造成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不重視,不愿意去深入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枯燥無趣,無法打動學生的心靈,最終造成了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失敗。

2.3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存在理解偏差

現代電視劇、電影等影視文化作品常常將傳統文化的東西改變得面目全非,而高職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些影視作品對學生的毒害非常嚴重,在沒有細致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時,就已先入為主地認為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是真的,像古代“封神榜傳奇”中,明明是宣揚紂王無道,西岐姜子牙等正義之人揭竿而起,除惡揚善的故事,卻在影視劇中被改編成妲己愛戀姜子牙,愛戀不得,進而禍國殃民的故事,與過去人們所了解的傳統文化故事存在著非常大的偏差,這種惡搞式的改編,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這使得高職語文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步履維艱,很難破除學生先入為主式的思想偏差,只能是慢慢地轉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觀點,由學校教育來負責正確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理解,而不是繼續誤導學生。

3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對策

3.1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為了讓高職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需要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怎么來的,比如說在高職語文的課堂中,加強對孔孟儒家文化的教育,可以每天為學生帶來一個小故事,在我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一直都流傳著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在高職語文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多看一些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短片,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故事,作為語文教師,還應該轉變傳統文化教育的思維,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比如說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到一些民族小寨中去了解少數民族人民都是怎樣生活的,從直觀角度上加深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且能夠被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所吸引,也就是說,有些傳統文化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環境背景熏陶的,假如學生對朝鮮族的民族舞蹈感興趣的話,可以到朝鮮族聚集區進行參觀考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朝鮮族民族舞蹈、朝鮮族服飾,甚至是對朝鮮族的飲食文化會有更多的了解。

3.2提高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

高職院校語文課堂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源頭上提高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應該把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每節語文課的教學當中,或者是單獨設立一門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并進一步在語文教育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教學,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在語文教研組當中,重新設立一個專門的傳統文化教學小組,小組中的成員平時的工作就是設計一些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方案,準備一系列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繼而開展有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讓傳統文化可以在高職語文教育的課堂上大放異彩。當然了,在高職語文課堂中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對于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讓學生重視傳統文化,首先作為教師自身就要重視傳統文化,才能夠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的教學當中,比如說高職語文課堂在鑒賞杜甫的詩詞《春望》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從字面意思進行理解,更重要的要探索杜甫在作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是什么樣的情景讓杜甫發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從杜甫詩詞入手,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愛國感情,同時在這段傳統文化歷史的學習過程中,也更能夠學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3.3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由于各種電視劇及影視作品的影響,高職語文教育在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改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誤解,教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并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教師應當相應地拓寬學生的求知渠道,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讓他們盡可能地回避那些錯誤的、惡俗的文化,遠離那些嚴重誤導學生的亂七八糟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還要教導學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待那些糟粕的傳統文化必須摒棄,像是部分落后地區的“重男輕女”思想,就絕對應該被扼殺在萌芽之中,再有像是給死掉的人尋找“冥婚”配偶,買賣尸體的封建迷信文化一定要扼除,通過高職語文教育的方式,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反對錯誤的傳統文化,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式開展科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特別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設計正確的榜樣教育,像是在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使用林則徐“”的故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樹立起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操。

綜上所述,將我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職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勢所趨,高職院校必須要提高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且能夠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讓學生都能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開啟心靈,明辨篤行,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可用人才。

作者:謝東華 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雷瑜,劉兆君.論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6(31).

[2]鄺雪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2).

篇4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中華民族在過去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所創造的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的總稱,其滲透在政治、經濟和精神生活等各個方面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內化成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同時還體現在中華民族的飲食建筑、風俗習慣以及生產和生活當中。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愛”、“中和”、“民本”等思想對于開展當代教育有著重要參考和借鑒價值。本文主要從明確指導思想、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育途徑以及創新教育方法等多個方面來探討和分析新形勢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實現的具體路徑。

一、明確指導思想,制定科學的教育規劃

新時期高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在于傳承和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保存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第二種是在當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的優化與整合,以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文化更新能力,促使他們文化素養的提高。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盡管在過去的幾千年發展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所倡導的以人為本、慎獨、修身、講氣節、有骨氣以及愛國主義等核心要素始終處于高度穩定的狀態,這樣就為我國的教育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指導思想。

二、積極拓展教育路徑,豐富課程教育內容

在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特別少,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也缺乏系統性。因此,在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各高校可以通過積極拓展教育路徑的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首先,學校可以通過構建科學的文化課程體系來將傳統文化教學納入到新課程教學計劃當中,如可以開設傳統文化概論、大學語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等課程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感染與熏陶,這樣不僅能夠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還可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其次,學校要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

另外,在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還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教育功能和信息優勢,從而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成為我國當前文化教育的新途徑。在課余和假期時間,高校還可以通過開展暑期下鄉、參觀文化古跡和組織志愿者等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使他們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后,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校可以通過設立國學院等相關部門來進行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加強與國外其他院校的文化學術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促使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吸收與借鑒外國文化的優秀成分來為我所用,從而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三、加強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

在實際的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改革和創新教育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教學實效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雙向交流;第二,教師可以采用滲透式文化傳遞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堂上進行朗誦、講故事和做游戲等方式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第三,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還要以開放性的原則來引導學生對外國優秀的文化成分進行學習,并通過對其改造來使其成為我國新時期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擺脫自身的局限性,進而實現自我超越。

篇5

[關鍵詞]影視動漫;傳統文化;文化傳播;文化產業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惟一不曾中斷其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在這條五千年沒有間斷過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為國產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影視動漫是文化的傳播手段之一,又是一種文化產業。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號召我們:“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興盛必然以發展文化產業來實現。然而,我國影視動漫產業起步較晚,再加上在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使當前國產動漫產業的發展步伐相對緩慢。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國產影視動漫該如何創出自己的特色,如何與西方文化“接軌”,這些都是動漫界議論最多的話題。

一、國產影視動漫的發展現狀

影視動漫包括電影動漫與電視動漫兩類,小時候看的動畫片便是電影動漫。電視動漫多采取每天只播一集或幾集的少量長線作戰策略。我國曾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動畫片的國家之一,也曾是動畫大國,有過曾經的輝煌。20世紀60年代以前,當時的動畫片制作精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傳統特色,如《鐵扇公主》《豬八戒吃西瓜》《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其中《大鬧天宮》是我國動畫史上引以為自豪的巔峰之作,曾獲得“卡羅維發利和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當時法國《世界報》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又是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風格”。這些作品皆是在動畫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在內容上吸收了民間傳說、民間神話、典故等,在制作技術上嘗試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皆中國味十足。[1]

“”時期國產動漫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改革開放以后進入相對繁榮時期,其中《三個和尚》充分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國外的先進技術,是發展民族風格動漫作品的一次新的嘗試。《鷸蚌相爭》以中國水墨畫為表現手段,得到觀眾的認可。同時,國產動漫從電影動漫轉向電視動漫,如《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藍皮鼠與大臉貓》等相繼走進觀眾視線,雖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內容陳舊,畫面色彩沒有特色,被看作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征,處境尷尬。

隨著近幾年國家對國產影視動漫產業的重視,國內涌現出一批動漫創意公司,但國產影視動漫的發展速度仍與強大的市場需求存在著巨大差距。目前國產影視動漫仍內容缺乏新意、形式缺乏創新,教化成分太多,還沒有將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反而被其他國家搶先利用。如我國的民間傳說《花木蘭》被美國制作成動畫片,換來幾個億的經濟效益,《功夫熊貓》集合了“中國功夫”“熊貓”兩個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取得極大成功,在全球取得不俗的業績。這些從表面看來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文化現象,但卻反映了國人缺乏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意識,缺乏創新能力這樣的根本問題所在。[2]

目前我國雖有許多影視動漫作品問世,但整體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差距甚遠。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國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國外的文化與生活影響,使國產影視動漫也有意無意地向西方文化靠攏,導致我國影視動漫作品中傳統文化的缺失,但傳統文化對國人的影響還是深遠而又全方位的,仍然主導著民眾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如果只是單純的模仿美、日、韓等國影視動漫的創作手法,那么與國人的審美情趣實不相宜,將無法滿足國人的精神需求,無法走出他人的陰影,創造自己的輝煌。

二、借助影視動漫這一媒介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現代高科技的沖擊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存發展與傳播弘揚顯得困難重重。由于傳統文化離民眾的生活越來越遠,且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需要尋找更加合適的傳播載體做媒介。影視動漫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應當承擔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我國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應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借鑒。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影視動漫作品之中,將愛國精神、尊老愛幼等傳統的優秀品質融入國產影視動漫作品中,使觀眾通過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感觸到感性的、直觀的力量,感悟、理解傳統文化的人性、道德、倫理內容,而不是刻板的政治教育。[3]

影視動漫是一種視覺藝術,其最大的魅力就是超強的滲透性和互動性,讓人備感親切,也因此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影視動漫藝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以其鮮明的形象性與傳播的廣泛性特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向世人傳播弘揚優秀的中華文明。如《鐵扇公主》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與戲曲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小蝌蚪找媽媽》與《牧笛》將典雅的水墨畫法與動漫相結合;《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與《金色的海螺》把“鏤刻”這一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完美地展現出來。《牧笛》與《山水情》等吸收了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手法,給人以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審美享受,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一脈相承。這些作品的成功也使中國的傳統藝術在世界上得到傳播與弘揚。

三、國產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

目前國產影視動漫產業還處于發展上升階段,中國的影視動漫要想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將動漫產業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影視動漫作品中體現中華傳統文明的深層內涵,扶持和鼓勵國產影視動漫產業走民族風格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的原創之路。國產影視動漫作品《喜羊羊與灰太狼》以小額的成本換來高額的票房收入以及衍生產品的熱賣,對于國產動漫的發展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不僅給國產影視動漫帶來了希望,也為國內影視動漫企業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

(一)注重對傳統文化創新性的借鑒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國產影視動漫作品更應提倡本土化,創作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動漫形象,應在制作、包裝、色彩及音樂等方面充分運用民族元素,尤其是民族傳統的古典音樂、剪紙、年畫、國畫及書法等,從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尋求屬于本民族的藝術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戰略來開拓國產影視動漫的市場。

優秀的傳統文化決定了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等,是國產影視動漫創作的源泉。國產影視動漫借鑒傳統文化的作品不少,但成功的卻不多,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美國作品《功夫熊貓》卻獲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美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是創造性的,而不是簡單地堆砌與生搬硬套。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借鑒,創新表現方式,才更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才會符合市場需求,帶動中國影視動漫產業健康發展。如《喜羊羊與灰太狼》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其中,對傳統文化創造性的借鑒。在該片中羊和狼兩大族群間的爭斗永遠是狡猾陰險的灰太狼輸,機智勇敢的小羊們贏,這正符合了“邪不壓正”的中國傳統倫理觀。小羊們具有的尊老愛幼、寬宏大量及不怕困難的精神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狼在傳統文化中是殘忍、邪惡的代表,但在該片中設計者卻賦予了它溫柔的一面,塑造了“愛老婆勝于愛自己,從不藏私房錢,聰明能干,能討老婆歡心”的顧家新好男人形象,這是該片創新的一大亮點,不僅吸引了兒童的目光,也意外地獲得了成年人的喜愛,特別是年輕女性的青睞。[4]

(二)重視國產影視動漫的深層內涵

《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情節幽默風趣,及貼近大眾生活又具有深層內涵,其臺詞中提到了一些公眾關心的話題,如“山寨”“三聚氰胺”等,無形之中既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又起到了廣泛的教育作用。[4]而早期的一些國產影視動漫作品只重視華麗的色彩和場景制作,內容老套,形式陳舊,其教化的痕跡過于明顯,使觀眾看后無法與作品產生共鳴。因此,國產影視動漫作品的設計應注重故事性、觀賞性,重視內容的深層內涵,將作品設計得妙趣橫生,同時還應拓寬觀眾的年齡跨度,突破以往國產動漫作品的低齡化觀眾群定位,滿足各年齡層觀眾的需求。

(三)培育良好的創業環境

要推動國產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應盡快制定相關的配套優惠政策,如所得稅、制作播放、圖書銷售、衍生產品開發銷售、企業用房用地、專業人才培養引進等獎勵優惠政策;加大投資、融資力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參與動漫制作;引導外商投資動漫產品的研發和創作生產;將具備條件的企業納入到“科技型技術創新基金”的資助范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對動漫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加強運營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類走私、侵權及盜版行為。

(四)加快產業基地集聚園區建設

中國動漫企業起步較晚,雖不乏領軍企業與精英,但終因規模小、分散發展而形不成合力。因此,要積極鼓勵中小動漫企業聯合起來,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地方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共同投資開發,利益共享,建立產業合作聯盟。聯合開發核心技術與衍生產品市場,構建產學研與供銷一體化的國產影視動漫產業集聚園區,聚集國內影視動漫精英,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漫作品。

(五)培養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

要發展影視動漫產業,人才培養是關鍵。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一支高端的編劇隊伍和后期技術團隊,這制約著國產影視動漫的發展。政府應搭建吸引影視動漫人才的平臺,推出引進創新人才的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海外留學歸國的動漫產業優秀人才,培養一批復合型影視動漫專業人才,建立起一支穩定的高端的專業人才隊伍。[5]

四、結語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是國產影視動漫創作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是影視動漫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是其他世界各國所無法比擬的。然而,我國的動漫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步伐緩慢。因此,我們應借鑒動漫產業發達國家的經驗,重視民族文化特色,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動漫產業,推動我國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要倡導動漫產業走民族風格與時代相結合的原創之路,塑造代表中國,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動漫品牌。利用互聯網、手機、電影、電視等媒介來傳播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國產影視動漫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艾蔻.中國動畫發展的四個時代[DB/OL].http://rmloho.eo.

[2] 章莉,景進安.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J].生產力研究,2006(11).

[3] 賈磊磊.中國主流電影與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建構[N].光明日報,2007-03-16.

[4] 江林.國產“喜羊羊”成功的啟示[N].人民日報,2009-03-06.

篇6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室內設計不僅僅是在技術上努力,更加要在文化上良好的傳承。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現下的很多地方,其在室內設計方面,過分的崇拜美國風格、歐洲風格等,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并不高,很多內容的執行均沒有從自身的優勢出發,以至于在當代室內設計上,表現出嚴重的局限性,雖然在表面上造就了“富麗堂皇”的效果,但實際上缺乏“傳統文化”的支持,最終的裝飾效果非常空洞。文章針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傳統文化;室內設計;當代

經過長久的發展和積淀,我國的傳統文化取得了世界上的認可,并且自身的研究也在深入開展。與過往工作不同的是,現下很多地方的經濟層面出現了明顯的進步,以至于在室內設計上,不斷的摒棄自身的傳統文化內涵,過分的依賴于國外的設計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國外的室內設計,與他們的文化和社會具有緊密的聯系。而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想要在未來的發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必須將傳統文化更好的發展出來,否則只會不斷的退步。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分析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同時在很多方面都對當代的室內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近代以后,國家開始高度的對外開放,國外的各種思潮瘋狂涌進國內,產生的影響也不斷的深入。室內設計工作,對民生層面所產生的影響較大,如果不能較好的貫徹傳統文化,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非常惡劣的。

1.在傳統文化當中,室內設計比較講究對稱性,如果是大型的房屋建筑,比方說家族式的群居地方,則需要按照“論資排輩”的原則來實施。可對于現下的很多室內設計而言,更多的是注重“個性化”原則,主要是以持有者個人的意愿來完成,其他人的看法以及一些傳統上的約束,都會被不斷的打破,無法在整體上完成文化的延續。

2.當代室內設計在發展速度上是非常快的,無論是設計的理念,還是具體設計的方法,都在不斷的追求新意。但是從時間上分析,很多室內設計的創新,都沒有取得長久的進步,僅僅能夠在短期內出現流行的情況,經過時間的洗禮以后,更多的是被人所遺忘,不能長久的存在于人們的視野當中。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二者表現出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前者需要借助后者來更好的傳承、發展;后者則需要借助前者來得到深層次的進步,達到長久的鞏固。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的融合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況來看,有些地方對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的,但并不知道該如何的運用,多項工作的開展,都表現出“無從下手”的情況,直接促使當代室內設計走向了錯誤的道路,很多工作的執行都不能較好的完成,最終獲得的積極成果也不理想。此時,應該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保證各項工作的開展,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從而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一)應用傳統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符號所占有的比例較大,并且在不同的時期,會開發出相應的符號,以此來響應時代方面的特征,減少過往各類問題的反復出現,實現自身的較大進步。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傳統符號的應用,既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滿足了主觀上的訴求,同時在室內設計層次上,更加凸顯出精神文明。

1.動物類符號的應用,是比較常見的方法。在傳統文化當中,不同的動物符號做具備的寓意存在較大的差異,并且在很多方面都經過了歷史上的大膽認證。例如,麒麟符號的應用,能夠讓室內設計表現出“古色生香”的特點,同時可以起到“鎮宅”的作用,能夠讓居住者,或者是辦公人員,達到心理上的較大安慰。

2.家族符號的應用,在近代并不多見。我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度,過往的歷史非常豐富。在過往的各個國度當中,均出現過一些龐大的家族體系,這些家族具有自身的符號,后來則經過了不同的加工和研究,演變為各種類型的圖案。將該類型的符號進行應用,可以為當代室內設計增添更多的美感,減少過往設計當中的不足和矛盾,從而推動當代室內設計水平的較大提升。

(二)傳統空間分隔形式的應用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在室內設計當中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自從進入到人類社會以后,室內設計方面的傳統文化便開始不斷的積淀,而后世人的改革、創新、融合、變更等等,更加為室內設計提供了較多的參考與指導。傳統分隔形式的應用,可以將室內的空間進行更好的利用,保證日常生活的同時,還可以為辦公等提供較多的便利性。傳統空間分隔形式,比較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居住者能夠得到較好的體驗,在足夠的空間內做自己的事情,減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擾。

(三)傳統裝飾圖案的應用

當代室內設計當中,對圖案的追求特別明顯,很多方面的內容都必須借助良好的圖案來進行展現。此時,可以嘗試將傳統裝飾圖案,在當代室內設計中更好的運用,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足夠的支持。中國傳統室內設計運用了豐富的、富于變化的裝飾紋樣,而基于整體裝飾布局而言,這些裝飾僅應用于比較重要的局部,比如室內門窗、家具、陳設等均是裝飾重點。其他大面積的背景則崇尚簡潔,比如大面積的素墻。但眾多裝飾均在大面積的背景中融于一體,因此整個設計看上去盡管裝飾繁多,卻不顯累贅。同樣,當代室內設計也可以借鑒傳統設計中的布局形式,通過大面積、大塊狀的造型語言營造一個拔地而起、簡潔有力的造型感,創造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

總結:

本文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展開討論,從已經掌握的情況來看,很多地方的室內設計,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傳統文化的應用、理解、分析,走向了更深的層次,告別了過往的各類惡性循環。今后,應該在當代室內設計方面,開展各個領域的專項探索,保證傳統文化的繼承,得到更多的保障。相信在今后的室內設計當中,傳統文化將得到更加完美的體現,推動社會向前進步。

作者:楊婷 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首飾設計;傳統元素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034-01

在當今的中國首飾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單一化。無論是在昂貴的珠寶首飾店,還是在人頭攢動的百貨商場,首飾的樣式基本上大同小異,沒有什么變化。

其次就是標準化。中國的首飾市場,很少能夠推陳出新,而且很多首飾都是通過模制來完成的,這就造成了市場上的首飾消費品缺少個性,而且樣式陳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設計師思想僵化、首飾生產流水化、市場散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最為常見的現象就是商場里的裝飾品單一化、流俗化,其材料相對統一,而且造型也往往雷同,或是參考同類商品中銷售較好的,或是抄襲國外的一些優秀作品的造型,能夠很明顯地看出其為流水線作業,嚴重缺乏設計性和文化性。

相比國外,中國的設計師更加缺少文化和思維上的東西,而且市場管理和規劃上也相去甚遠。中國首飾設計起步較晚,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思想和文化產品席卷我國,使我國的首飾設計大都模仿自歐美和南韓,缺少本土的設計思想。而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浪潮之下,人們對于審美的需求,對于飾品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缺乏新意、單一、無內涵的首飾勢必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需要。

中國首飾設計師對中國本土文化吸取較少,這無疑是一件相當遺憾的事情。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甚廣,它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狹小的層面,而是保羅萬象。例如語言、文字、建筑、繪畫、音樂、舞蹈、服裝、哲學、戲曲等。中國傳統文化是優秀的中華先祖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為后人留下的豐富而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意展開其中一項,也有說不盡的精彩。

就中國傳統裝飾工藝品這一項來說,就有很豐富的內容。“流傳較為長遠和廣泛的有木板年畫、紙馬、鐵畫、烙燙畫、彩蛋畫、羽毛畫、麥秸畫、泥塑、面塑、糖塑、蠟塑、雕塑、灰塑、石雕、木雕、磚雕、竹雕、貝雕、骨雕、牙雕、蛋雕、根雕、果殼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刺繡、織錦、布藝、紙藝、剪紙、燈彩、臉譜、面具等等”。①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在對現代首飾的制作和研究時都是可以借鑒的寶貴元素。

中國的傳統首飾設計其實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首飾文化被西方的入侵沖擊得支離破碎,直到今天,我們也只能夠在博物館里面對古人精雕細刻的首飾作品長吁短嘆。放眼當今缺乏創新、單一、模式化的中國首飾市場,無限惋惜。

基于此種情況,我所在的李尚婕工作室做了幾年的積累和探索,希望能夠在當今的中國首飾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的問題上做出一點貢獻,供社會大眾參考。

我們在對中國傳統工藝品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了研究與創作。就以圖一為例,這款飾品是用陶瓷的工藝制作而成的,在開始制作時,運用了中國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也就是雕塑。

通過手工制作,進行首飾的造型處理,等陶泥完全干透后,開始進行手工上釉。在釉料上,選擇了黃色、白色和藍色。因為項墜體積小,在上釉的時候用小號毛筆蘸料圖在泥塑上。為了使其呈現出三種顏色相互融合的效果,筆上的釉料需蘸飽滿,在釉料未干時蘸上其它顏色,使其顏色互相滲透,最后入窯燒成。

早在原始時代,我國已經出現了制陶工藝,在隨后的幾千年歷史中,我國的陶瓷工藝不斷發展演變,在世界上都享有廣泛的聲譽。在制作這款首飾時,首先的定位就是運用中國傳統工藝來制作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項墜,因其為項墜,所以體積并不是很大,長度基本有5厘米左右,寬度基本在4厘米左右,高度基本也在4厘米左右。在泥料上選擇了瓷泥,采取了最為古老和傳統的手工雕塑手法。這款首飾以海洋生物扇貝為造型,追求原始、樸實的身邊能發現的美,力求達到自然、清新的風格特點。

在此基礎上,我們工作室又進行了進一步在傳承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以圖二為例,這是在對傳統陶瓷工藝的材料和造型的研究后,進行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力求與當今綠色、環保、和諧的主題相結合,制作的一款首飾。它同樣為項墜,采用陶瓷與有機植物相結合的方式制作而成。長3厘米左右,寬2厘米左右,高4厘米左右。陶瓷瓶子的制作方法與圖一的制作方法相同,也是雕塑而成,葉子則經過化學處理后風干成標本,固定入燒好的陶瓷瓶子內。

這款首飾在造型上力求古拙、隨意、灑脫,與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釉彩上則采用了馳名中外的青花。它將陶瓷和植物的葉子融合,形式不拘一格,使人眼前一亮。還有將中國傳統剪紙文化與玻璃材料相結合,制作而成的首飾。如圖三所示。

這套首飾在制作時查閱了大量的傳統剪紙圖案,在整理后進行解構處理,粘貼在分割成有機形態的玻璃上,再運用傳統的編織工藝將形體組合成一體。在顏色處理上,剪紙圖案的顏色依然采用傳統的紅色為主;在制作上,與流行的裝飾材料玻璃相結合,在傳統中傳遞出現代之感。這套首飾分為項圈和戒指兩個部分,也是對傳統元素與現代材料、首飾的形式相融合的進一步探索。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首飾制作相結的研究,也正符合當今中國的首飾市場,而且具有巨大的商機和潛力。不僅如此,這也同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弘揚,并且能夠在世界經濟的浪潮中增強中國飾品設計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是我國的,也是世界的寶貴財富,如今中國的首飾設計應著眼于歷史的寶藏,把眼光從國外收回來,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現如今,很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文化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迫局面,而中國當今首飾設計卻缺少實質性的內容和內涵,如果將兩者融合,在當今的首飾設計和制作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這將使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現代首飾設計同時迸發出超強的生命力,并在創作中不斷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個性,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文為大連民族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

篇8

作者簡介:朱尉,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伍體,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沈伍合,男,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學教師,主要從事應用數學及彝族文化發展研究。

摘 要: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極度發達,傳播媒介、傳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和獲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異常快速,范圍非常廣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新時代傳播的特性結合起來,使得傳統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培養青年優秀的品質,弘揚中華文明,是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大眾傳播的背景下出發,通過對傳統文化傳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析,尋找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大眾傳播;傳統文化;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64-02

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Internet的出現和高速發展,使得地球各個地區之間信息的交流變的越發的容易起來,地球村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表明全球信息的傳播進入一個高速的、高效的、爆炸式的傳播時代。同時,全球也形成了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傳播陣地,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多方位的、多維度的信息交換平臺,這樣,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較之過去的一百年來說不知翻了幾番。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過后,伴隨而來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因此,近年來,出現了許多以復興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的組織和團體,國內外也興起“孔子熱”,儒家經典大受追捧,民間也出現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但是,學術界對于這些林林總總的傳統文化褒貶不一,有的認為傳統文化便是好的,應當將之發揚光大;有的則認為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應當予以否定。不管這兩種對立的想法如何,其中對于傳統文化來說不可或缺的其實應該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問題,其爭論的核心問題便是傳統文化要不要傳播、要怎樣傳播、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傳播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現今如何傳播

近年來,國內外興起國學熱,在全球漢語熱潮的推動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和發揚,在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化圈,大部分的國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興趣濃厚并且非常重視漢語的教學。 在國內也有了許多傳承者在積極地繼承并傳播傳統文化,國家機構和政府也在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動傳播傳統文化,各地紛紛建立起了孔子學院,用以傳習經典,學習優秀的中華文化,同時民間的公益組織通過募捐、宣傳等方式來傳承傳統文化。

民間的許多組織還通過建立專題網站、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手段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據不完全統計,在百度中有關傳統文化的資訊有9980萬條,多數為傳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視頻、音像資料以及新聞報道,相關的網站有中國傳統文化網、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官方網站、中國國學網等;還有上百個以傳統文化命名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和傳統文化有關的二百余個微信公眾平臺,其推送的內容多為孔孟之道中勸人向善、勤學樂學、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QQ群則多以千人群為主,群成員在群里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二、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

首先,對文化本身而言,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以促進新文化產生、發展,使新發展起來的文化與舊有文化相互融合,消弭相互排斥部分、保留各自精華的部分、滋生交流共生的部分,從而可以促進一個社會多元文化的產生;文化傳播也可以實現文化的儲存和記錄。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同一文化可以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科技水平下實現共同發展,這樣,傳統文化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得到更廣泛人群的認可和接受,也便于得到更完整的保護、儲存和記錄。

其次,對于人類自身而言,傳統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人們的交流共存。文化,廣義來講,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傳統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的經驗總結,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同的經驗總結可以供人們相互交流、借鑒,這有利于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人們更好地遵循客觀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完成人類更多的使命。狹義來講,傳統文化則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同樣地,這些精神產品也來源于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社會實踐,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了林林總總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了人類在物質以及精神方面的升華。

再次,在社會進步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可以促進社會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它使社會中的不同思想、不同價值觀能夠互相理解,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極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通過促進新文化、新思想的產生,從而使人類改變觀念,接受新的、進步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加速全球化進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使人類文化交流完全突破了時空界線,一定程度上掃除了全球化發展的思想障礙,使世界各地人們從思想上接受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全球化進程的發展。

三、大眾傳播將如何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德弗勒認為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份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并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大眾傳播所包含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亞歷山大?戈德說,“傳播是‘使原為一個人或數人所獨有的化為兩個或更多人所共有的過程’”。從字面意義看,文化傳播是指以文化為內涵,各種大眾傳播手段為媒介,將社會中存在的思想、經驗技巧和其他文化特征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從一個地點傳到另一地點的過程。文化傳播也稱作文化擴散,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使得傳播范圍地區內的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洗禮,成為文化傳播的收益者,在這個地區的民眾傳承了傳統文化后,這些民眾就會逐步的向周圍地區擴散,一傳十,十傳百,從而達到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大眾傳播中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的目標是傳統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三個部分。

傳播者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處于源頭的位置,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來源者、采集者、制作者、和者,傳統文化被傳播者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傳播出去,被受傳者所接受。傳播者不僅僅是個人,也可以是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因此,傳播者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就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篩選。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不僅有禮義廉恥、琴棋書畫等非物質的和物質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三綱五常、君臣之道、迷信思想等一些不好的傳統文化。所以傳播者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的時候要起到“把關人”的作用,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把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展現在世人眼前。

傳播媒介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橋梁,傳統文化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途徑被受傳者所接收。因此要加強大眾傳媒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陣地。從而使每一個接收到傳統文化傳播信息的人在自覺和不自覺的情況下,通過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新媒體去傳播傳統文化。同時,還要加強音像、多媒體出版物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比如一些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現狀,反映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音像作品只能在本地區進行少量的傳播,但是這些音像制品卻對本民族的人了解本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只是卻起到了補充的作用。許多人表示,生活變好了過后,本民族的很多人都慢慢的放棄了本民族的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轉而去學習一些外界的不好的東西,比如非主流之類的,但是了解到此現象之后,覺得本民族的傳統必須要保持,周圍的很多人也表示要好好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文字不能讓民族傳承斷在我們這一輩。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來說,信息的載體是文化傳播是否完整、清晰、有效的達到傳播目的的手段,而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受眾就是青年學生,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時刻。因此,把地方高校的教育當做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學校教育將民族傳統文化轉化為教育資源,通過形形的教學設計、校園活動等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使得學校教育功能體現的更為完整。在教學內容中,學校可以把傳統文化作為一門獨立或混合的課程融合在教學總設計中,對于不同的專業,對傳統文化的掌握雖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是立足于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的熟知的背景之下的。各高校普遍開設的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歷史學、考古學、琴棋書畫等,這些專業本就是以傳統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而開展起來的學科,它們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專業課,在課堂上進行系統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熟諳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條件、現今的時代意義、弘揚的價值等各方面,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同時,分門別類的開設各類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使得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另一方面,作為學校主體的青年學生也要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任務。青年學生利用學生社團開展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社團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一方面豐富了校園文化,同時也極大程度上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播。社團舉辦的傳統文化展示節,通過照片展覽、文字描述、現場講述、樂器演奏、服裝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甚至全社會展示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各高校乃至社會、政府機構建立的文化傳習館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強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弘揚傳統文化。高校是傳統文化傳播的最佳場所,借助高校獨有學術氛圍,結合地域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并融入現代高等教育,使傳統文化在校園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與發揚。

四、結 語

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數千年文化沉淀下來的精華,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增加對本民族歷史的了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然而,傳統文化在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還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頸”也不少,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與關心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終實現在大眾群體中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曹鳳霞,李碧權,黃孟彬.從孔子學院看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及反思[J].長春大學學報,2014(1).

[2]陳朝云.先秦中原文化傳播模式探究[J].求是學刊,2009(5).

[3]王秋生,楊永軍.文化傳播的載體:從結繩記事到抽象文化的物化[J].新東方,2006(4).

[4]龍麗雙.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J].新聞愛好者,2012(2).

[5]趙仁龍.傳播學視域下的中醫藥文化繼承與發展[D].陜西中醫學院,2012.

篇9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貴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重人輕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體、學以致用的實用精神;重德尚義的民族精神;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等。《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同時強調“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這為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強化職業技能的培訓,還應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成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專門人才。而現今的高職院校,本著“必須、夠用”的目標來培養高技能人才,導致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比較普遍,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堪憂,因此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緩。

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的現狀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教育一系在2012年上學期舉辦的三筆字大賽中,參賽的作品整體質量都不高,甚至有的作品中還出現了錯別字。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今天,像我們這種師范專業的同學對傳統文化都不是特別地重視,更不要提其他的專業了。筆者通過對廣安職業技術學院部分同學的隨機調查和訪問,重點了解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

(一)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

調查發現,除了語文教育專業的同學系統學習了古代文學知識之外,其他專業的同學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語文課所學內容。就拿語文教育專業來說,了解孔子、老子、莊子、黃宗羲、王夫之等古代哲學家的生平、主要思想的大概有5%,讀過其著作的只有不足5%。對《論語》及其主要思想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上課時老師的講授,真正完整讀過《論語》的只有3%不到,能背誦其中幾個章節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對四大名著的閱讀,完整的讀完的同學只有3%。語文教育的專業尚且如此,就更不說其他專業了。調查表明,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或基本沒有興趣的占80%,他們的購書意向主要集中在考試輔導書籍、雜志期刊等方面,有購買傳統文化書籍意向的只有6%,近期有閱讀傳統文化書籍意向的不足10%,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對自身發展意義重要的占8%,喜歡通過電視節目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明顯高于研讀原著的比例。調查還了解到,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類的課程興趣不高,認為沒有意思或沒有意義的大有人在。這些都不同程度的表明,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夠、熱情不高,這是造成他們傳統文化缺失的內因。

(二)傳統美德缺失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論語?先進》中所列的孔門四科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儒家將德行列于首位,深深寄寓有德行是人之為人的首要問題。而高職學生在美德方面存在的問題恰恰十分嚴重。在社會公德方面,很多同學隨地亂扔垃圾,把早餐帶進教室,在公共場所抽煙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很多同學關系尤其是寢室關系緊張,彼此之間互相猜忌,以至發生打架斗毆等校園暴力事件。而上課遲到、說話、睡覺、玩手機之現象,不絕如縷。在集體主義方面,很多同學集體榮譽感不強,抱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比如開班會或團會,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與自己無關,只要不是自己上臺表演節目,就玩手機、聊天等,既不尊重上臺表演節目的同學,又無視學生會或團委的檢查。就此,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時曾指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雖然擁有優秀的學業成績,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禮貌”。

(三)傳統文化教育力度不夠

現有的高職院校很多非師范專業大學語文每周才兩節課,甚至沒有開設語文課。據了解,廣安職業技術學院非師范專業就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而初等教育專業每周開設三節,總共開設一學期。除專業課外,還比不上英語課。實際上,大多數人一輩子用不到幾次英語,而花在學英語上的時間遠遠比學傳統文學知識的時間多得多。國外的中醫熱和中文熱,世界各地一千多所孔子學院的設立就很好地說明了全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和敬仰,而我們卻捧著金飯碗低聲下氣地去找別人要飯。

二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缺失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本身的失誤

從世界范圍來看,雖然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傾向,即過分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特別是作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來說,這種傾向尤為嚴重,人文教育的缺失,讓整個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受到了很大影響,并間接導致了全社會很多不良現象的發生。如環境污染、精神危機等,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人文素質缺失所導致的結果。所以說,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已經不再單純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進步的需要。如果該問題得不到有效的關注和加強,最終吞下苦果的只有人類自己。

(二)教育價值取向不同

職業院校從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培養方向是以技能為主的,但是這只是一個突出的培養方向,而不是全部,如果將精力全部投入到技能培養上,勢必會使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影響。而且這種狀況在教學實際中也有著鮮明的反應。如一些傳統文化類的課程,與專業課程在數量、時長上都不成正比。除了專業課的學習,很多學生基于就業的考慮,也把課余時間用到了計算機和英語上。所以說,傳統文化教育幾乎無從談起。

(三)學生自身因素

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較低,并沒有很好的文化基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加之近年來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很多新的思想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了鮮明的影響。很多學生都有著強烈功利性心態,只重視當下的生存和就業,并不考慮今后長遠的發展,很多學生并沒有將課余時間用在對自身的豐富和提高上,而是沉溺于網絡、戀愛等。傳統文化教育可謂是舉步維艱。

三推進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

(一)將傳統文化教育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事實上,傳統文化并不是一種隱性文化,而是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一系列活動中,都有著傳統文化的影子。而在課程開設、學生學習時間都難以保障的狀況下,將傳統文化教育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就成為了一個關鍵所在。特別是作為語文這一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力學科來說,更應該主動肩負起這一重任。在教學目標方面,除了語文教學本身目標的實現之外,也要適當的向傳統文化教育目標予以傾斜,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明確傳統文化教育應該達到的效果。在教學方式方面,要改變傳統“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舊模式,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并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從而方便教師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教學實踐方面,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傳統文化教育,都不應該僅局限于課堂中,而是應該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可以多舉辦一些講座、參觀一些展覽,參加一些義務勞動等。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繼而加深他們對其傳統文化的認識,并用傳統文化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優勢作用

高職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習能力也比較強,因而涉及政治理論、思想修養、道德法紀、文學藝術、文化知識、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書刊、資料是他們很好的精神食糧。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大都存在著館藏不足、開放時間短等問題,導致了高職生無法高效地利用圖書館,這一點與本科院校的差距尤為大。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圖書館的資金投入,科學規范管理,提供高質量的讀書服務,讓健康有益的書籍占領高職生閱讀視野和空間,為他們提供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吸取文化營養。

(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

高職院校的學生活動豐富而多彩,但是很多學生活動具有意義不明顯、偏重娛樂性、重復性較高、參與面較窄等缺憾,讓高職生深入思考的地方不夠多。雖然很多高職院校都成立了各種各樣的社團,但社團傳統文化氣息不濃。所以,平時要多組織開展有意義、有影響力的學生活動,比如說成立書畫社、文學社等,舉辦文藝演出、詩歌朗誦比賽、書畫展、寫作大賽和攝影大賽等,盡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四)培養學生主動獲得傳統文化知識的自覺性

“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終身文化意識”是學生獲獵傳統文化知識的基本理念之一。高職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技能培養上,很少關注傳統文化的知識,平時課余可以播放一些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相關的影視,或者開展一些詩歌朗誦活動、或者舉辦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競猜的比賽,以此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養成主動獲獵傳統文化知識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占安,等.當代大學生與中國傳統文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底蘊;傳統文化的缺失;傳統文化教育

引言

隨著現代科學文化技術快速發展,教育界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因此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采用什么方法來培養,成為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卻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導致大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而近來“核心素養”教育政策中的文化基礎又將傳統文化的教育提上日程。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

針對本校本科生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非常薄弱,問卷中所涉及到的問題大多是常識性或者是曾在課堂上學習過的,但在答題的過程中仍存在失分的情況,尤其是關于我國傳統過節日、傳統禮儀的問題,他們更為熟悉的反而是國外的節日、禮儀。其中一個同學談到“想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但在現代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學習傳統文化顯得枯燥無味,反而國外一些文化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1]。可知,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非常嚴重,傳統文化的未來堪憂。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的傳統性

大學生肯定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但由于傳統文化晦澀難懂,沒有更好的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使得大學生將傳統文化視為“守舊”和“復古”的代名詞。在傳統的思想道德文化中傳統文化強調的是“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修身養性,淡泊名利的道德觀念,但是由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導致大學生已將傳承傳統文化拋擲腦后。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單一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但目前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零散,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高校在安排課程時,傳統文化的課程占的比例小,內容多是專家提煉出來的精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全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自己感興趣內容的范圍,使得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只停留表面。

(三)大學生自身文化底蘊薄弱

大學生們了增加自己以后在社會上競爭的資本,努力的學習自己的專業課程,不斷地參與各種培訓,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的考試,參加研究生的入學考試,以此來提高自己競爭的資本。由此看來,當代大學生并不缺乏學習的熱情,但是由于現代經濟的推動,他們學習的內容更多的追求實用性。生活中大學生雖然依舊很崇尚傳統文化,但身邊處處充斥著西方的新鮮事物,只有盡快的接受這些新的事物,才能融入良好的同學和社會關系中[2]。

三、實現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轉變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教育觀念

首先,確定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大學生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對大學生來說,大學是幫助學生形成并完善“三觀’的關鍵時期,文化底蘊的深厚程度將會對大學生以后的發展水平和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其次,要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以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才據學生的需要及時更新教育信息、教育觀念,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

(二)擴寬傳播傳統文化的途徑

建設傳統文化為主題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將傳統文化的元素加入校園的建設中,使之都富有文化的氣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來提煉校園文化,比如校訓、校歌。如北京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思想[3]。該校訓充分體現和展示了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與精神,通過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可達到春雨潤物無聲的效果。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將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知識以生動的活動的表現出來,以便于大學生接受。鼓勵在校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舉辦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文化相結合,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提取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同時也是構建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根”與“魂”。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肥沃土壤”[4]。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校園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不良的影響,受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在校大學生,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獨有的民族標識和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素養,而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以此來幫助大學生抵御社會的不良誘惑和負面信息,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成才、成長,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素養,同時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的現代化人才,也可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未在的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聶翔雁,李大維.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與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6,3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