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建筑文化在近代建筑的衍生研究
時間:2022-11-24 04:23:56
導語:國外建筑文化在近代建筑的衍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繼“”后,中國在建筑業發展開始大力導入西方建筑文化,在20世紀初期就有大量西方建筑作品產生,遍及全國各個區域,因此總結出一系列流派、風格,形成中國建筑的西方文化體現,特別是在人文主義、現代科學等方面。在建筑材料方面,如水泥、鋼筋、鋼管、混凝土等新型材質被大量應用于建筑硬件方面,同時也導入了很多先進的配套應用、安裝等方式,促進了中國建筑現代化發展的轉變。在19世紀中期后,中國建筑行業保留了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通過結合、優化的方式融入了大量西方建筑文化,促進了中國建筑文化各方面的發展,能夠適應時展。如今,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市場格局變化不斷,伴隨著文化的多元高速發展,了解西方建筑文化對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與作用規律以及分析其在中國近代建筑發展過程中的衍生情況,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1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異同
1.1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迥異。從建筑歷史、藝術風格、審美觀念來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許多差異。中國文化以和為貴,整個社會充滿了和諧氛圍,這與西方國家形成強烈反差。中國對于各類事物的態度是對立統一的,以和諧為原則構建相互關系。西方國家則更多注重獨立性,將主、客觀因素分離,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中國古代建筑建造過程在功能、空間、舒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設計,同時注重風水格局,讓人、建筑與環境得以相互融合,更為自然地呈現。在功能方面,中國古代建筑往往不集中居住區域,將各類建筑進行有效統一,使得人們生活更為便利;西方建筑理念則更為幾何化,設計構圖趨于雄偉、壯觀、奪目,與中國建筑形成鮮明對比。1.2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統一。從自然界角度來看,人類社會最早出現各類石頭建筑,促進了時代演變,因此,建筑對于人類的最初作用在于居住。進入近現代后,人們生活方式已經截然不同,對于環境的要求也相應變化,在建筑上的表現主要是各類材料、技術在傳統建筑上的衍生。針對審美角度,需要結合技術、藝術兩個方面,將建筑實用性與美學融為一體,將建筑空間與實體對立統一。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在建筑發展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建筑本身與所在環境的融合,只有將兩者形成動態化、全方位融合才能將建筑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充分展現。所以說,建筑的藝術性與一般藝術是存在本質區別的,能夠有效總結社會環境、人們生活水平、經濟情況等各方面的特征。
2.1巴洛克建筑風格的融合與衍生。在20世紀上半葉,巴洛克建筑風格在中國建筑過程中得到了應用,與傳統建筑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例如,巴洛克建筑在紋飾細節部分與中國民居建筑具有相同之處,因此在融入過程中更為便捷,中國工匠能夠通過一定的改良,有效完成融合,使得建筑紋飾細節部分得到提升,促進字匾、云飾、字紋等各方面的發展。通過巴洛克建筑融合后建立的哈爾濱純化醫院,建立了巴洛克風格門面,保留我國經典的蓮花、牡丹等建筑飾紋,使得創新與傳統得到有效結合,展現出藝術魅力。中國特色巴洛克建筑的另一特點,是將豐富的傳統工藝及工藝材料進行充分融合。具有該特點的國內建筑如長春園的西洋樓(圖1),在巴洛克建筑的裝飾上采用了傳統琉璃瓦,包括漢白玉石雕,這兩項都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使得建筑充滿融合性。在整體結構方面,其正立面基本以西方巴洛克建筑風格為主,但其后仍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重,保留傳統院落,構成一個中西融合建筑。該類建筑通常以多個建筑為單位,綜合為一個整體院落,每個院落都有相應的門洞,人們在通過門洞后就可以進入建筑大院,形成一個良好的視覺沖擊。因為建筑大院顯得異常寬闊,這主要源于中國傳統的欄桿、楣子等結構設置增加了建筑的空間性,給所處其中的人以廣闊、豁達的感覺。2.2哥特式建筑風格的融合與衍生。哥特式建筑風格以羅曼建筑的發展為基礎,然后通過改良,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比較著名的是哥特式教堂,其主要特點在于采用石頭材質制作骨架券、飛扶壁等,其與羅曼建筑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建筑風格源頭不同。羅曼建筑最早出現在英國,哥特式建筑保留了大量羅曼建筑的經典內容,然后通過一定改良,最終出現于法國。哥特式建筑多應用于教堂的建設上,展現了古典建筑風格,能夠為對應的文化傳播帶來作用,同時其表現出的傳統羅曼建筑色彩也最為濃厚。哥特式建筑的風格基礎在于:構建一個矩形或者是正方形,然后在4個角分別建立起柱子,在其上架設拱形頂,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投入,優化建設工藝,因此具有很大優勢。早在19世紀,我國當時的教堂建設過程中就參考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總結了各項優點加以融入,建設了很多適用于中國的現代教堂,例如北京的西什庫天主堂(圖2)。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主體一般由一座3層的哥特式建筑組成,其頂部包含11座尖塔,整個建筑以十字形構建,保留中式臺基并輔以漢白玉欄桿進行環繞,紋飾細節也同樣保持傳統的中式建筑風格,將中西建筑文化良好融合,由此形成中式哥特建筑。2.3古羅馬建筑風格的融合與衍生。古羅馬建筑主要應用于當時的民居,各類建筑具有不同的類型區分,如內庭式、內庭配圍柱式、多層式等。建筑技術在當時也屬于外部引入,具有一定的古希臘建筑元素,特別是建筑藝術方面,但是更多的是建筑結構、工藝等方面的大膽創新。在建筑創新方面,西方古代建筑很早就完成了大量創作實績,古羅馬建筑通過不斷地發展,在公元19世紀就已經對我國當時的民居建設產生了影響,很多古羅馬建筑元素出現在中國,例如中國江南傳統民居——天井,代表了古羅馬建筑在中國通過創新,有效融入了早前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方式和環境特色,通過改良后建筑能夠與中國江南的地理、環境、人文等有效融合,形成古羅馬風格的中國建筑。2.4高技派建筑風格的融合與衍生高技派重要特征是對于技術的追求。高技派建筑彰顯了當下工業技術的水平,是綜合性的呈現,在建筑結構、空間方面融合物理與自然因素,使得建筑具有優秀的外觀與內部空間。針對室內結構中常見的梁板、網架、管道、線纜等部分進行改善,利用先進工藝增加時代感,使得結構更為合理。高技派建筑風格在中國的應用是循序漸進的,在20世紀80年代初次于中國建筑的外立面幕墻上進行應用,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后延伸至建筑內部結構,影響建筑設計的風格。高技派重視建筑材料的特性,在空間構建上應用各種方式以獲得最佳效果。在上世紀末期,我國建筑工匠就充分認識到高技派建筑的優勢,與時展需求相結合,融入生態文化來保持可持續發展,所以當時很多完成的中國建筑都具有智能化、網絡化、仿生化等高新技術的應用,是現代化建筑的標志,例如香港匯豐銀行(圖3)。
3外國建筑文化對中國近代建筑的影響與啟迪
中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不能過于依賴傳統建筑文化的優點,更需要有效總結西方建筑文化的優點,將兩者有效綜合,在發展過程中促進二者的融合,衍生新的建筑成果。另外,中國未來發展目標是全面普及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主義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需要我們在發展道路上擺脫以往的發展累贅,利用先進的科學武器來武裝自己,不讓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滯后發展步伐。目前,市場經濟發展注重全球化、多元化發展,對于西方建筑文化需要保持正確的態度,利用其優點,與傳統建筑文化有效融合,使得先進文化得到包容與接納。因此,需要合理看待中西方建筑文化的關系,保留并弘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優勢,有效篩除西方建筑文化不利因素,最大化發揮兩者的優勢來加快中國城鎮化發展。在引入西方建筑文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一味照搬,需要充分調動積極性,以創新意識進行推動,使得中國近代建筑能夠保持競爭力,讓建筑行業得到良好發展。
本文重點論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分析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國建筑方面的融合,從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羅馬建筑和高技派建筑角度進行深入剖析衍生情況,最后具體研究西方建筑文化對中國近代建筑的影響與啟迪,指出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有效把握好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構建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得兩者的優點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為中國建筑文化的發展構建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曉丹,王其亨,富玫妹.明清時期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國的傳播[J].史林,2011(003):12-18.
[2]徐群英.論西方建筑文化與近現代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之融合[J].學術交流,2013(05):174-178.
[3]周堅,陳順祥.西方建筑文化對貴陽近代建筑發展的影響[J].建筑學報,2012(010):88-91.
[4]朱翔,張琦.兩極之間——論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J].裝飾,2005(12):114.
[5]董雅,潘俊峰.近代中國建筑面對西方技術沖擊的文化回應[J].新美術,2012(006):59-61.
[6]楊秀治.西方大學建筑文化及其教育意蘊[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05):81-90.
[7]張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對云南社會的影響——以云南現存的法式建筑為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8(9):155-157.
[8]張煒.從中西色彩觀差異看中西方設計色彩的異與同[J].包裝工程,2018,374(08):19-22.
作者:黎匯敏 單位:浙江樹人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日資企業文化摩擦研究
- 下一篇:泰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