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建筑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2:53: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本土建筑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本土建筑論文

篇1

1.1動態控制原則土木建筑施工項目成本控制也遵循PDCA原則(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即要求在根據計劃執行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每一個細節來進行反復的檢查各項的消費額和開支標準,對于不符合標準的開支要能夠及時的修改和處理。土木建筑施工項目的成本控制雖然由設計圖紙和合同規定的成本計劃來實施,但是由于施工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成本控制也隨之處于動態的過程。因此,成本控制的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就不斷的修改、反饋、糾偏,才能夠保證完工時的成本控制在計劃范圍內,實現成本控制的最優化。

1.2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原則收支平衡是一個企業穩定發展的根本性條件,在進行施工項目的成本控制時,不能僅僅著眼于企業利潤的提升。對于成本控制,有“進”就必有“出”,一個項目在施工之前,計劃里就應該要使得每一筆費用的支出都要有相應的預算收入,達到收支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一個企業的資金得到良性的循環利用,企業才能夠長久的發展下去。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增收途徑的分析從增收途徑進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是一個最根本的措施。所謂從增收途徑的分析來進行成本控制,就是仔細分析建筑施工之前的資金計劃、消費預算等,準確完善每一項資金預算,通過這個環節的控制來實現成本控制。比如說,在進行施工項目的設計時,就將成本控制的意識加入到其中,對圖紙的審核時,提出有科學根據的合理化建議以及積極的修改意見;再比如說,在進行材料選擇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對所選材料做相關的測試,以保證材料能夠符合設計以及合同的要求。這樣就避免了再施工過程中出現材料不合適而進行重新購置,造成施工過程財力、人力等資源的多重浪費。

2.2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體系此外,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進行成本控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進行成本控制主要體現在建立一個健全的成本核算體系。這個核算體系不僅僅只是針對“物”,還要針對“人”,換言之,即是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要不斷的施工細節進行成本核算,保證其是符合成本預算的,對超支以及減支等情況要及時進行匯報與核算,并分析其原因。針對“人”即是說在成本核算體系的要求之下,所有參與成本控制的工作與管理人員都要定期召開經濟分析會,對近一段時間以來的成本進行一個全面的考核,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的糾正,并對每一位工作人員進行監督。

2.3信息化成本管理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主導的時代,信息技術為人們的生活、教育以及科技等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管理成本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不僅僅是由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以及精確性,信息化管理還保證了施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過程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是目前必須要做到的重要環節。

3結語

篇2

關鍵詞:綠色 綠色建筑 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i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the dominant trend of the future building. In today's era of "green", how to take the road of integrating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and local building,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Only from the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local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the combination of atten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people, buildings, natura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green,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世界經濟不斷的高速增長,環境問題成了全球性的問題,環境污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課題。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保護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變革,其中綠色理論的研究尤為突出。綠色建筑屬技術學研究范疇,它不是獨立于傳統建筑技術的全新技術,而是用“綠色”的眼光對傳統建筑技術的重新審視,是傳統建筑技術核心的相關學科的交叉與組合,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型建筑技術。這是一種與自然合作的技術,它一方面在使用資源,另一方面又使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對我國而言,堅持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在中國發展綠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項意義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現實任務。

一、我國綠色建筑現狀

1、缺乏對綠色建筑的正確理解

有人片面地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和內部加一些綠化就是綠色建筑。人們對于綠色建筑的節能性關注度最高,對于節地的關注度最低,而對現階段我國的國情來說,節地恰恰是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別于國外類似標準的一個重要特征,畢竟人多地少,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基本矛盾。因此,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最終出臺將對統一人們的認識大有裨益。

2、缺乏綠色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綠色建筑的論文,但論文大多都停留在關于綠色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綠色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針對城鎮地區的工程實踐則更少研究。

3、綠色建筑設計缺乏整體的系統

方式對待,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考慮。設計過程中沒有整體綠色化的考慮,建筑師更多的是在建筑設計過程基本完成后才去考慮綠化、圍護結構節能和新材料的應用。但是單一的講圍護結構節能,或是綠化率的提高,并不意味著整體可持續性的提升。

二、尋求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建筑發展之路

我國政府從基本國情出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提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其主要內容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注重和諧共存,強調可持續發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理念。

1、研究和推廣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技術

在中國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我們引進綠色建筑標準和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規定綠色建筑所采用的技術、產品和設施成本要低。比如傣家人的竹樓,為四方形,樓內四面通風,冬暖夏涼,竹樓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內,水也淹不到樓室上它的造價并不高,可以將它進行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一些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造價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2、突破對綠色建筑的認知誤區

如果將綠色節能建筑定位為高端化和貴族化就難以推廣,也不符合我國國情。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彎路,僅將智能停留在安保和音響控制方面,將線路設計得十分復雜,工程造價非常高,但建成后運行成本卻居高不下。所以,這不是我們提倡的綠色建筑,真正的綠色建筑應該是利用信息技術來節省能源,為工作、生活提供舒適和便利。

3、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的標識

目前,由于綠色建筑標識的內涵不明確,國家也沒有制定相關的規范和標準,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為提高房價或推銷其產品,常常就濫用“綠色建筑”的概念做虛假宣傳。介于這點,相關部門應規范和大力推廣“綠色建筑”這一標識,通過建筑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這些具體指標,讓綠色建筑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可測量的量化標準,并出臺相關政策,對達到標準的授予“綠色建筑”標識。這樣,“綠色建筑”才能真正正規地站在人們面前。

4、大力做好宣傳工作,提高民眾的節能意識

民眾是綠色建筑的最終實踐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廣綠色建筑不應只是政府的職責,力爭讓全體民眾提高認識、積極參與其中才是綠色建筑發展的最有效途徑。新建住宅在設計和建造時對建筑節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慮,可部分居民在裝修過程中,把墻體的保溫層拆除,或者換點節能窗,拆掉天花板,這樣就破壞了建筑本身的保溫節能性能。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節能意識,對總體的節能量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如今家用電器設備保有量非常龐大,家電設備在待機狀態下耗電一般為其開機狀態的10%左右;使用節能燈比普通白熾燈可節約70%電量;變頻空調較常規的非變頻空調可節電20%~30%。這些節能意識和習慣看似細小,如長期堅持卻能節省可觀的能源。因此。推廣建筑節能和綠色宣傳應大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廣大群眾從思想和觀念上人是到,推廣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對全社會和個人、對現在和將來都是惠及自己及子孫的好事,而且效果顯著。

篇3

關鍵詞:規劃設計;自然生態;林盤;鄉土景觀;地形建筑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項目概況

1.1項目區位

宏觀層面:三岔湖是天府新區的“后花園”

三岔湖位于四川簡陽市西部邊緣的龍泉山東麓,距成都40千米。擁有27平方千米的開闊湖面,蓄水量為杭州西湖的三倍,岸線曲折悠長,島嶼眾多。

國務院批復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天府新區(圖1)被明確的提出,作為四川省乃至整個中西部重要的發展核心。三岔湖景區正是被劃在了天府新區的范圍之內,位于新區的東南邊界內(圖2),三岔湖重要的自然生態、景觀以及城市休閑服務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其作為天府新區的“后花園”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微觀層面:北游客中心片區是三岔湖景區的“會客廳”

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區位于三岔湖景區輻射范圍內丹景山處,三岔湖湖區東南角,面積2500畝(圖3)。北游客中心片區處在整個景區與成都、簡陽、天府新區連接的門戶位置上,能夠依賴便捷的交通(成簡高速、第二繞城高速,第二國際機場)與外界便利地溝通。出色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讓周邊市民能夠快速擺脫大城市的喧囂和鋼筋水泥的包圍,回歸川中丘陵自然生態當中。

1.2地塊現狀

地塊內現狀開發建設較少,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完整,以山林和農田、耕地為主,另有少量民居,水系豐富。規劃范圍內景觀視線極佳,南緊鄰三岔湖湖區大壩,視野開闊,是進行眺望觀景的理想場所。除大壩外的臨水區域岸線曲折,擁有多個保存完好的半島,水深條件良好,腹地開闊。

今年3月,筆者對該規劃地塊進行詳細調查,并對周邊的山水環境和人文環境做了深入

的分析研究,發現三岔湖地區具有獨特山文化,水文化,島文化,以及林盤文化,集合詮釋出“道法自然”的哲學觀與風水內涵。

2項目定位

2.1相關上位規劃解讀

在《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中(圖5),三岔湖所在的東部片區被定位為:兩湖一山國際旅游文化功能區,以休閑度假、會議展覽、文化交往為主導功能。

2008年,三岔湖新城(圖6)的規劃出臺,新城總體定位為國際性山地湖泊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成都平原城市群新型旅游城市。雖然規劃對項目地塊并未有明確的定位,但我們從交通、規劃結構等多方面可以開出地塊作為配套服務,門戶展示的重要地位。

根據《四川省三岔湖旅游開發規劃報告》的研究,三岔湖的日旅游環境容量控制在2萬人,年控制在400萬人次。根據客源來看,一般以中近距離旅游為主,遠距離旅游為輔,主要以成都市周邊的旅游者為主。旅游者停留時間一般在2到5天,“一日游”也占很大比重。三岔湖景區作為成都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四川省的“后花園”的角色進一步被確立。

2.2總體定位

通過對以上這些上位規劃的解讀,并且根據地塊的自身區位條件,依托規劃背景與現狀分析,我們將天府新區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區總體定位為三岔湖景區北部游客集散、休閑、體驗中心。

2.3功能定位

在功能方面,我們比較分析了國內眾多景區的游客中心,發現大部分游客中心已經淪為旅游紀念品的集中銷售場所,而失去了原本服務休閑的功能。在此次規劃中,我們希望能把游客留下來,而非是經過性的一次性消費。所以,我們把主要的功能定位于生態觀光和休閑度假。另外輔助功能定位于商務會議,康體療養和時尚購物,以期滿足于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齡、層級的游客的需求。

2.4具體項目選擇

在具體的項目上選擇上,遵循生態友誼、功能融合的原則,規劃了一個游客服務中心、一個觀景臺、一個濕地公園、一個旅游小鎮,一個游船碼頭。

一個游客服務中心

筆者認為,游客服務中心不僅是提供游客門票等的購買,以及集散、供游人休息的臨時性的接待區和中轉區,還應該是介紹展示、整個園區的小型博物館。通過服務中心本身建筑和景觀的展示,結合圖片、文字、多媒體的手段,使游客對整個園區產生初步但直觀的印象。

一個觀景臺

利用馬鞍山的天然地形優勢,規劃觀景建筑,包含觀景平臺、展廳和多功能休閑廳,除觀景眺望的主要功能以外,還承載三岔湖景區展示,和游憩休閑的功能。

一個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包括溫室、專類園、采摘園以及原有的農田和水系等。我們希望借由濕地公園的景觀,一方面達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保持物種多樣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營造質樸的田園風光,吸引城市人群。

一個旅游小鎮

旅游小鎮是地塊內最具功能性的一個項目,包括零售、商場、酒店、會所等多個子項目。融合休閑、娛樂、購物、游憩等多重功能,也是地塊內最具活力的區域。

一個游船碼頭

在三岔湖景區的發展過程中,水上交通、水上游覽將占很大比重,地塊既作為游客中心,水上交通的集散點必不可少。在規劃中,我們希望游船碼頭并不只是簡單的交通站點,同時也附有商業、休閑的功能,使碼頭成為一個濱水的重要功能區域。

3規劃結構與分區

依托項目定位,所需項目選擇,根據場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進一步確定規劃結構為:“ 一線、五片、三核心”(圖7)。

其中,五片為西部馬鞍山觀景臺眺望觀景組團,西北部旅游小鎮休閑娛樂組團,中部田園風光組團,東部濕地公園生態體驗組團以及南部碼頭觀光組團。

三個核心為:西部觀景臺觀景核心,中部游客中心文化核心,西部濕地公園的生態核心。

一線指的是一條觀景游線。我們意識到,五個片區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相對獨立,承擔功能也不盡相同,但是讓他們各自成團,進行獨立設計是行不通的。方案用一條觀景游線將五個分區進行功能的串聯,同時觀景游線的景觀效果也從物理空間上對他們進行了縫合。

4規劃與設計策略

4.1規劃理念

無論在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中對山水景觀的利用上,還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樸質的生態觀一直被廣泛運用,嚴格遵守。三岔湖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一草一木,山水之間,都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禪意。筆者認為,只有將自己的設計隱身于場地之內,山水之間,才是對地塊的尊重:1.自然山水始終是此次規劃設計的主題,任何后期的設計都不應該搶掉山體的主體地位。2.對于地塊內友誼的元素,盡可能加以保存和利用。3.借鑒吸取當地的文化元素,聚落格局,使我們的設計更有本土特色。

4.2建筑設計引導策略:生態與當地特色并重,主張自然人文的詩意棲居。

生態與當地特色策略之一:地形建筑的引入——以景觀臺為例

在規劃地塊中,西部的馬鞍山是制高點,是全局的“精神場所”所在。從審美角度看,馬鞍山自高為43米,與南面的三岔湖和北面的丹景山,正好構成前景、中景、背景的山水寫意畫面。 筆者注意到,由于馬鞍山山體不高,體量不大,要想延續原有的山水自然景觀,必須讓景觀臺以一種更謙虛的姿態出現,讓他融入到山體當中。于是,我們借鑒了“地形建筑(landform architecture)”的手法。地形建筑秉承大地藝術的實踐,以人工化方式介入、回應、整合和重構大地的形態。它們的形態以其水平延展的體量、連綿起伏的界面和整體巨大的尺度,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建筑單體/群體的概念而進入了景觀(landscape)的范疇。

地形建筑讓景觀臺整體建筑風格休閑化、生態化。而且建筑更加服從山勢,建筑與建筑,建筑與平臺相互穿插,盡可能少的改變原有地形。例如,我們將多媒體展廳設計在山頂陡坡處,這樣可以利用陡坡布置觀影的階梯看臺,將建筑與山體、環境融為一體。建筑在整個形態上更為舒展,觀景面更寬闊,而且在保證足夠使用面積的前提下降低了建筑高度(建筑主體為一層,最高處12 米)。此外,建筑頂面可以完全開放作為二層觀景平臺。在材質的應用上,除了現代的鋼筋混凝土之外,加入原生態、當地元素,如石材和原木等,使整個建筑進一步隱身于青山綠水之間(圖8)。

生態和當地特色策略之二:林盤模式的借鑒和改良——以旅游小鎮為例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上所獨有的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作為集生產、生活和景觀一體的復合型農村居住風貌,它在特定地域環境與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成為川西傳統農耕時代文明的結晶。 “淺丘林盤”是三岔湖特有的生態農居風貌。其獨特的由林、水、填、屋等要素的組合,共同構成了川西特有的田園風光(圖9)。

旅游小鎮的建筑借鑒了“林盤”的布局模式,方案將林盤建筑中的堂屋、廂房、耳房、天井等進行打散重新排列,有機組合。設計出的每個院落有不同布局、不同體量、不同功能,并不是一個組團的單一復制粘貼(圖10)。

在建筑風格上面,以現代建筑為主,大面積的落地窗和飄窗,加深的挑檐,高度采用了一層、兩層、三層互相組合的方式。但是,建筑還吸收川西民居的建筑氛圍和元素:青瓦白墻,飛檐斗角。立面加入了石材、木材等原生態建筑材料,使建筑形態更加豐富有層次。此外,在個別院落里,設計加入了當地特有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增加建筑的趣味性,同時契合人們對鄉土風情的懷舊需求。

4.3景觀設計引導策略:鄉土景觀元素借鑒,打造恬然迤邐的田園風光

鄉土景觀策略之一:林盤景觀提取——以度假小屋景觀為例

林盤的環境景觀形態就是一幅周邊沃野環抱、中間密林簇擁、小橋流水的美麗畫卷,林盤內建筑聚落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渾然天成的氣質和相映成趣的美感是林盤景觀意向最典型的。田、林、園、水是解讀林盤的環境景觀形態的圖示語言的核心要素(圖11)。

方案在景觀設計上,尤其是建筑周圍的環境營造上,我們提取了田、林、園、水的元素,設計成“大林盤”的景觀格局。在度假小屋的設計中,6間度假小屋圍合而成一個半封閉空間,林盤的宅院空間由中央廣場所替代——建筑和廣場形成一個組團院落的布局。院落周圍環抱以高大的喬木,水系在屋前或屋側流過,組團跟組團之間間隔以大面量的綠地或農田——這也正是沿用了“林盤”的基本格局。

鄉土景觀策略之二:農作物景觀營造——以濕地濕地公園農田景觀為例

在此次方案景觀的設計中,植物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規劃地塊生態保存較好,植被豐富。筆者在調研時,正值當地油菜花開花季節,森林植被與農田植被黃綠相間,一些農舍間雜其中,頗有“室外桃園”的氛圍(圖13)。如何在保證一定開發量的同時,延續這種氛圍,是此次景觀營造的一大難點。

慶幸的是,以農作物作為景觀植物在國內早已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最典型的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景觀:通過將稻田引入校園,使大田稻作既有生產功能,又能滿足校園學習、美育和文化及農業勞動教育的等功能。與案例用現代景觀設計的手法重新打造農業景觀不同的是,我們地塊內的農田是現有的。所以在后期的規劃設計中,我們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地塊內植物的原有內容和肌理,只是用規劃和景觀的手法對他們進行了梳理和引導:

1.改變個別地塊的種植內容,使原本零碎種植的農作物能夠形成片狀或帶狀景觀。當地農田的作物都是農民根據自我意愿種植的,自發性較強,內容比較雜亂。就觀賞性而言,過于隨意,視覺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對一些地塊進行調整。我們選擇了當地最主要的植物油菜進行了整體性設計,形成成片的油菜花田,打造吸引游客的鄉土特色景觀。

2.保留地塊內的原生林。地塊內植被豐富,原生林隨處可見。尤其是一些山林保存完好。我們將一些狀況講好的原生林完全保存下來,并參照其中的植物種類,作為對一些狀況不夠理想的山林進行核心植物的補植和強化的樹種。

3.在新的植物種植的時候,盡量選擇地塊內原有的植物或本土植物。由于植物多樣性的需求,規劃中擬補種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一些喬灌木以及地被植物,核心喬木如:小葉榕、樟樹、桂花、垂柳、禎楠、峨眉含笑、銀杏等;灌木:小葉女貞、火棘、杜鵑、海桐等。地被植物:鳳尾藏、萬年青、麥冬、腎威等。

5總結

三岔湖是擁有獨特山文化、水文化、林盤文化的靈性場所。在對于三岔湖觀景臺片區方案的調整過程中,我們正視了:生態環境、山水景觀始終指引著我們的規劃設計。于是我們通過地形建筑、覆土建筑、林盤格局、農作物景觀等規劃、建筑、景觀的手段,是我們的設計更貼近于場地。真正站在場地的背后,烘托并放大場地的自身價值。

(天府新區三岔湖北游客中心概念性規劃與設計項目參加人員:李翅、朱斯斯、李程、黃哲嬌、石巖、郭琪、高潔等)

參考文獻:

[1] 樊奔. 三岔湖:“風景區”里的城市. 西部廣播電視2009(9)

[2] 崔超.山水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方法初探.研究生論文.2011.3

[3] 華曉寧.地性建筑.現代城市研究.2005(8)

[4] 楊潔 杜娟 周佳..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解讀——以林盤為例. 建筑與文化.2011(12)

篇4

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建筑;啟示

1生態建筑的概念及特點

生態建筑生態建筑,是指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先進技術手段等技術手段等,把建筑物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使各種因素協調起來來,使建筑與環境達到平衡。生態建筑是21世紀建筑設計發展的方向世紀建筑設計發展的方向,它將整個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信息技術及要素的有效布置,充分利用資源用資源,使建筑與環境和諧共處。生態建筑有以下特點:((1)使用戶感到舒適美觀用戶感到舒適美觀;((2)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使各種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減少到最低程度和能源的使用減少到最低程度;((3)減少對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少對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少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少有毒有害氣體排放;((4)通過設定智能化的系統控制通過設定智能化的系統控制,保證建筑設備系統的安全運行筑設備系統的安全運行,提高建筑整體的運行效率。

2國外生態建筑研究與實踐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生態建筑的研究較早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生態建筑的研究較早,且己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德國對生態建筑的研究成果顯著德國對生態建筑的研究成果顯著,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強大的理論研究與強大的理論研究,在建筑節能、高效、降低污染,打造良好人居環境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居環境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生態建筑相關體系與法規筑相關體系與法規。日本推行了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系統(CASBEE),使建筑更舒適建筑更舒適、滿足人們對自然美景、清新空氣的向往。如難波公園公園、澀谷“未來之光”文化中心、虎之門之丘、飯野大樓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難波公園得一提的是日本難波公園,它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購物中心心,使消費者在購物中保持愉悅的心情,欣賞自然美景。集餐飲飲、購物、美景于一體,給消費者帶來極好的視覺享受,完美地展現了生態建筑的美感展現了生態建筑的美感。法國在生態建筑研究方面引入了全新的理念法國在生態建筑研究方面引入了全新的理念,使住宅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自然降雨等,使用自然降雨灌溉植物物,使人與自然處于一個和諧的環境。如法國綠屋頂中學法國綠屋頂中學,這所生態建筑中學將自身與周圍的草地良好地結合在了一起起,從外表看,分不出草地與建筑物,天然的綠草屋頂,起到了隔熱隔熱、隔涼的作用。美國也是開展生態建筑理論研究和實踐較早的國家之一一。1999年年,美國建筑師協會選擇了十座本土建筑,作為現階段生態建筑創作的范例來大力推廣生態建筑設計段生態建筑創作的范例來大力推廣生態建筑設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建了一座建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建了一座建筑,它設計了綠色植被屋頂被屋頂,這種設計節省了材料,便于收集雨水澆灌景觀與綠植植。然而這些都需要高端技術,在發達國家得到了較好的實踐與推廣踐與推廣,對于欠發達國家,這仍需進一步研究與發展。

3國內生態建筑研究現狀

相對于發達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對生態建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起步較晚索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起年代起,生態建筑概念開始引入我國。2001年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制訂了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制訂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要點與技術導則》(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設技術要點(試行稿))。。目前我國生態建筑處于初步階段,還缺乏先進的技術,系統的體系系統的體系、標準,國內外生態建筑領域的合作交流還不夠深入入。目前國內與國際攜手打造的生態建筑經典案例就是碧桂園集團的森林城市園集團的森林城市。碧桂園森林城市位于依斯干達特區碧桂園森林城市位于依斯干達特區,占地面積約2020km2,是由碧桂園投資是由碧桂園投資,連同國際知名科技團隊與設計團隊打造的可容納幾十萬人口的智慧生態大城可容納幾十萬人口的智慧生態大城。建筑布滿植被,使用戶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又擁有親近自然的愉悅心情情。此外還采用云技術,每個居民、每棟建筑都有一個獨立的ID認證認證,科技感十足,生活相當便利。

4國外生態建筑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我國生態建筑尚屬起步階段目前我國生態建筑尚屬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比,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對生態建筑的認識不夠全面對生態建筑的認識不夠全面。雖然在建筑界已經發表了不少關于生態建筑了不少關于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和綠色建筑的論文,但目前仍缺乏對這些概念的深層認識目前仍缺乏對這些概念的深層認識。例如,有人認為綠化好了就是生態建筑了就是生態建筑,有人認為合理布局就是生態建筑,這些觀點是不全面的是不全面的,而且極容易產生誤導,脫離了生態建筑的本質。((2)缺乏結合國情的系統研究雖然我國建筑界的各類學術刊物上已經發表了不少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刊物上已經發表了不少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但不少論文主要偏重于介紹國外的理念及實例要偏重于介紹國外的理念及實例,在如何把國外的理念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方面不夠詳盡國的國情相結合方面不夠詳盡,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起步較早較早,又具有先進的技術、強大的科研能力和研究資金,取得的成果也較為顯著的成果也較為顯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然而,生態建筑需要與各國的國情相結合的與各國的國情相結合的,如果離開本國國情,很多國外的成功經驗不會起到作用跟效果經驗不會起到作用跟效果。例如:美國的許多城市地廣人稀美國的許多城市地廣人稀,因此他們偏重于研究如何通過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而達到節能能、節地的目標;而我國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而我國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因此就不能完全照搬北美的經驗完全照搬北美的經驗。((2)相關政策不到位相關政策不到位。政府應采取鼓勵政策,鼓勵相關地產商產商、企業、高校進行生態建筑的研究與實踐。((3)生態建筑評估體系不夠完善生態建筑評估體系不夠完善,生態建筑相關法規不夠健全健全。((4)宣傳力度不夠大宣傳力度不夠大。相關產業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生態建筑獲得更廣泛的認可生態建筑獲得更廣泛的認可。((5)科技水平有待發展科技水平有待發展。應培養大量科技方面的人才,運用云技術使生態建筑更高效用云技術使生態建筑更高效、舒適。

5結語

生態建筑已成為新時代建筑業發展的潮流趨勢生態建筑已成為新時代建筑業發展的潮流趨勢,在節能、環保環保、高效等方面擁有著顯著的優勢,國外的生態建筑在理論研究與實踐等方面都已經日趨成熟研究與實踐等方面都已經日趨成熟、完善,我國的生態建筑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多不足,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無論是國家無論是國家、政府、企業、個人,都應對生態建筑有著更全面的認識認識,加大宣傳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提升科技水平聯系本國國情國情,打造生態和諧、環境舒適的生態建筑。

參考文獻:

[1]聶晶.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建筑[J].住宅產業,20102010(3):25~27.

[2]田娜,李亞光,田穎.淺談國內外生態建筑的發展狀況[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3]米碩成,宮曉芳,李亞光.淺析我國生態建筑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科技信息,,2007(12).

篇5

論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國傳統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態特征、景觀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對現代村鎮的建設活動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傳統聚落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其間經歷了漫長和復雜的蛻變過程,得以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與聚落景觀,不僅充分展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間,其內斂、樸實、人性化的特征,均是當代城鎮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鑒的地方。

1傳統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態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傳統聚落擅長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間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順應山勢的山地城鎮、臨水跨溪的沿江城鎮,這一獨特的聚落景觀。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鎮的典型代表,整個城鎮順應山勢,從江邊垂直向上攀巖,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個城鎮契合地形高低起伏,與自然完美結合。

1.1.2契合環境,彰顯人性。傳統聚落十分重視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借助聚落選址、空間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與地方環境緊密銜接,求得和諧統一。如我國南方地區建筑普遍小巧宜人、姿態輕盈,屋檐出挑深遠,不僅適應了多雨、炎熱的氣候特點,也與南方人細膩、內斂的個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點。

1.1.3效法自然,渾然天成。傳統聚落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習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區,盛產石材、木材等資源,故而城鎮多以干闌式木結構和羌族石砌建筑群為主;閩西、閩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較為方便,于是呈現出大批方形或圓形的土樓建筑群。由于受資源條件的制約,各地表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格,但均與自然環境緊密銜接,表現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大有“宛若天生、渾然天成”之感。

1.1.4路即軸線,尺度宜人。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多變,城鎮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軸線處理的手法,即不強求一律,不和自然爭強弱,街道隨地勢隨彎就彎,遇轉則轉,成為城鎮發展的主要軸線,城鎮亦沿道路兩側展開布局;城鎮規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產活動、土地供給能力和農業耕作半徑等因素制約,規模相對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間環境親切、舒適。

1.1.5獨立、完整的人工生態系統。傳統聚落常選址于冬季風小且日照多,夏季有涼爽山谷風、河風,近水源之地,且多規劃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這一地區不僅可避開河水的沖刷,還會因泥沙的不斷沉積擴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場所面積;并通過與周邊自然環境的緊密銜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體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崗山、左右護山之間,既可擋北風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勢,形成極其安全的地理環境;通過水體的引人形成了一個大型的水域—月沼,不僅解決了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還極大改善了區域的小氣候環境,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工生態系統。

1.2景觀特征

1.2.1異彩紛呈的地域景觀。傳統聚落由于區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條件、地方文化、風土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各異,故而在聚落景觀上體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格。如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樓、緬寺”,湘黔侗族的“鼓樓、風水橋”,四川臨江聚落的“吊腳樓、坡屋頂”,西北高原的“窯洞”景觀等。

1.2.2形勝取意的符號景觀。傳統聚落為祈求平安、保一方穩定,除十分重視聚落選址,還在聚落形態和空間布局方面大做文章,形成特殊的空間格局。如芙蓉村為期望后代人才輩出,子孫發跡,以“七星八斗”立意構思,整個村落以七顆“星”加以控制,聯系東、西、南、北4條道路,構成完整的道路系統;又以“八斗”為中心分別布置村落的公共活動中心和住宅區,并通過流水系統將8個區域溝通串聯,構成一幅大型的圖案景觀。

1.2.3秩序井然的形態景觀。傳統聚落由于規模小,等級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約,更強調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受中國尊老愛幼傳統習俗和尊卑貴賤等級思想的影響,村落通常以族中長老領地為基準,由內向外自然推進,形成若干個居住組團,且約定俗成村東為長房,村西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區明確的聚落組團,展示出一種奇特的形態景觀。

1.2.4寓意深遠的節點景觀。古人十分講究尊重地形、地物,強調在自然中尋求秩序,尤其體現出對特定自然物的崇拜,于重要節點處常保留特定物件或栽種特定植物,以此寄寓整個村落的興衰禍福,故而受到極大的重視。“風水樹”就是其中的一種,云南大理的白族就將大榕樹視為生命與吉祥的象征,故而幾乎每個村落都種有大榕樹,且整個村落以大榕樹為中心展開布局,構成整個村落的中心和地標,由此形成村落一大重要的節點景觀。

1.2.5色彩斑斕的立面景觀。受地形因素制約,聚落多隨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墻面亦層層上疊,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側立面,展示出數以百計的方格子,由此呈現出層層疊疊、縱橫穿插、錯落有致的城鎮外輪廓空間,黃白相間的方格子不僅增添了景觀的層次感,還極大地豐富了視覺效果,成就了城鎮色彩斑斕的立面景觀。

2傳統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傳統聚落之所以呈現出獨特的自然生態特征和景觀特征,除了體現出尊重自然、適應自然的結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層次內涵。

2.1生態理念中國傳統哲學十分講究“天人合一”的有機思想,強調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類居住的環境特別注重自然山水的保護,強調因借自然,強調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由于枕山可擋冬季寒潮侵襲;面水利于生產、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納夏日涼風,調節區域小氣候;坐北朝南可獲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植被既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調節小氣候,豐富聚落景觀,故而傳統聚落多選擇“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環境。除了對自然的尊崇,傳統聚落還表現出對白然極大的適應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觀呈現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間格局,均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主動適應。如四川沿江地區由于山勢陡峭,故而城鎮只得“吊腳為樓”以節省空間;加之氣候炎熱,城鎮建筑多設天井,并采用出檐深遠的坡屋頂,以此達到降溫排水的目的。

2.2宗族意識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社會,遵循以父系血緣關系區分嫡庶親疏的宗族禮制,外化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各個方面,物質形態主要體現在聚落空間組織、層次分布、房屋等級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間布局模式。不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體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與其他建筑存在明顯的差異,使其在眾多建筑中脫穎而出,成為整個家族的“精神空間”和“引力場”,具有壓倒一切的優勢。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識不僅在傳統社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聚落空間和聚落景觀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2.3耕讀文化“耕為本務,讀可榮身”,一直是我國傳統農業社會時期的至理名言。由于受自給自足生活觀念的影響和儒家理學思想的長期教化,傳統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跡,形成青山綠水、古樸典雅的聚落空間,以此體現“耕者”坦誠、率真、淳厚的胸懷和“讀者”崇尚淡泊、瀟灑脫俗的個性特征。如楠溪江蒼坡村就以“文房四寶”規劃布局,其中筆街直指西面筆架山,村東西各開二池為硯池,硯池旁各置一條石,意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張白紙,以此寄寓村民“興文運、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體現出耕讀文化對傳統聚落規劃布局、聚落景觀等方面產生的重大影響。

2.水理論傳統聚落普遍選擇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風光優美之所,是理想的趨吉避兇的生活場所。不僅如此,傳統聚落還通過對周邊地理形制、聚落形態的構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號,以此寄寓趨吉避兇、光耀門嵋的愿望。上里古鎮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占鎮背山面水,后面山勢蜿蜒,山脈層層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匯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夾角內,有“財源”匯聚寶地之意,周圍18個饅頭式的小山環護左右,又兼十八羅漢呵護上里古鎮之寓意。又如安徽績溪縣的馮村,不僅村落四周地形環境安定祥和,頗具安全感,而且還將村口處幾座護衛的山頭命名為獅、蛇、龜、象,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有56種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雜居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共同的生活促進了民族間文化與信息的交流與溝通,體現在聚落空間、建筑單體上,即表現為異域建筑風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鑒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風貌被頻頻打破,出現一幕幕奇特的異域景觀。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響,被植人了“外向、張揚”的峰火山墻,打破了原有“內斂、保守”的個性特征,為其增添了另一番韻味;又如原本興盛于我國北方的廊坊街,經移民傳人南方,與南方多雨炎熱的氣候特點相得益彰,故而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成為城鎮又一道獨特的異域景觀。

篇6

普利茲克獎堪稱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是該領域的最高榮譽,問鼎者往往會引領建筑界的最新潮流,給建筑美學及建筑價值觀念帶來深遠的影響。雖然中國的建筑設計在世界領域一直處于“沉睡”狀態,但普利茲克獎在中國的影子卻不難捕捉。鳥巢的設計者瑞士人雅克?赫爾佐格是2001年獲獎者,而位于北京望京的銀河SOHO是2004年該獎得主扎哈?哈迪德的作品。

如果不是王澍,大家可能還不知道“澍(SHU)”字怎么讀;如果不是王澍,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普利茲克”獎意味著什么。翻開普利茲克獎33年的歷史,美國有十位得主,日本有五位,貝聿銘的華裔身份雖曾經讓我們感到振奮,但中國本土建筑師卻從未走進過公眾視線。普利茲克基金會此次把獎頒給王澍,就如同1988年張藝謀憑借《紅高粱》為國人捧回金熊。

白描王澍

“生就富態相,外看樸拙放恣,但內心極其靈秀散淡。據傳他不僅擅長山水書法,還能吹簫引鶴,煮黃酒調豎琴。”這是某位記者2005年采訪王澍時對他的白描。王澍有著敦實、粗獷的外表,他是一個北方漢子,1963年出生于新疆,媽媽是教師,北京人,爸爸在鐵路局工作,后來伴隨蘭新鐵路的修建,父母扎根新疆。

他一年有兩次來北京探望姥姥的機會。在新疆開往北京漫長的旅途中,畫筆一直陪伴他,他見什么畫什么。再大一點,王澍被拉提琴的父親告知五音不全后,更是專注于畫畫。后來高中畢業,報考大學志愿,他一心想報一個能畫畫的美術院校。可父母卻希望他能學理工科。最后兩者一折中,父母替他選擇了能畫畫的理工科專業――建筑學。1985年,王澍考入了東南大學建筑系,從此和建筑結下不解之緣。

學生時代的王澍就是個風云人物。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是,在碩士論文答辯時,王澍對著一群老先生說:“我認為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筑師,我是一個,我老師齊康是半個。”結果老先生們被氣得半死,這也成為建筑界廣為傳頌的軼事。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他的恃才傲物:有一次老師看他的方案,一開始就警告他,“你敢這樣做就是0分”,但他不聽,照做不誤,結果卻拿到了全年級最高分。因為他手上功夫極好,老師也不得不折服。

也許是西子湖畔天然的淡雅、恬靜,在那里,王澍博覽群書,沉迷文化,夯實了往往為建筑師所忽視的“文韻”,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發力,伴隨著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寧波博物館和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等一批帶有“典型王澍氣質”的作品問世而蜚聲海內外。

中國古代建筑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建筑師的角色不像現在,是工程師也是藝術家。在古代,建筑師就是工匠。

王澍最欽佩愛干活、會干活的文人李漁。明清時期,傾動一時的李漁是17世紀文人的典范,他不僅能文、繪畫、懂設計、精于造園,而且樂于動手。暖椅、窗、床榻、服飾、器具甚至改進馬桶無所不能。王澍也想成為李漁這樣的人。因而,他將動手能力與建筑聯系到一起,他說:“與西方建筑學教育方式相對應的中國傳統建筑模式就是要真的會做。這種基礎就是生活的真實底色。”

有報道說:“王澍連最基本的繪圖軟件CAD都無法熟練掌握。”也有消息稱:“他收了一個包工頭做自己的學生。”據說,早些時候,他盯項目工程比包工頭還勤快。工人早上8點上班,他也8點到,一站站到夜里12點。

“象山校區”的情懷與精神

阿更在《中國不缺建筑師》一書中記錄了“象山校區”的一段往事。“時光倒退到2001年的某一天,王澍接到他任職的中國美術學院通知去轉塘相地。那天看了轉塘獅子山、象山等四塊地方,最后相中象山。象山又名望家山。山不高,四周為農田,具有典型的江南田園風貌。”

當時,王澍最關心的首先是這座不高的象山如何與總面積6.5萬平方米的校園相容共存。龐大的群建筑如何面對這座山?他們用什么語言來對話?現如今,象山校區在溪流、魚塘、蘆葦間交錯著,校園里分季節種不同的植物,3月份種油菜花,有大片的黃色花海,夏天種三葉草,秋天種葵花,操場就在半山腰,時不時飛過幾只白鷺之類的稀有鳥類。王澍建造的整個房子被滿山綠色裹著,到處散發著江南泥土溫潤的氣息。

房子的瓦片,走道和墻體很像南方古鎮,但建筑外觀和窗戶很多采用極簡大幾何拼接的現代手法。水泥或者木制的外墻體上盤繞著南方特有的爬墻虎類植物,還開著特別漂亮的花。

黑瓦的使用,一直是外界眼中王澍建筑的特色,他曾經講道:“你在屋里就知道了,夏天不用開空調,既節能,也節省成本。中國的房子一直是循環利用的,用過就扔不是我們的傳統,舊瓦的氣息、色澤也完全不同,讓我們的校園一建造起來就帶著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歷史。”據悉,象山校區這樣體量的建筑用了大約330萬瓦片,除了瓦,還有舊磚和石板。

在當代中國,任何一個建筑師都無法回避傳統問題,這是中國建筑師的一個古典情結。阿更還在《中國不缺建筑師》中提到,現在王澍給新生上課,第一件事就是讓學生看杭州最好的房子――吳山民居。那是杭州城里最后的村落。他讓學生觀察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喝茶、幾點買菜、幾點做飯、幾點收 工。鄉親們為何蓋這樣的房子?有什么需要?

王澍的用意大概是想告訴學生們,造房子就是最基本、最樸素的實踐活動,把當地民風、文化、生活習慣融和專業施工相結合似乎就是最合適的。所以這里的黑瓦、青磚、竹坯子、竹膠板都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在哈佛闡釋“建筑的自然之道”

王澍最近在哈佛大學研究生院(GSD)做了主題為“自然形式的敘事與幾何”的講座。他還被聘為2011~2012學年度 “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在闡釋這個看起來有些艱澀難懂的命題時,他拿出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的名作《富春山居圖》給大家闡釋建筑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他總結道:在100年前的傳統中國,城市與建筑首先取決于以自然之道為約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為沉思對象的景觀詩學。事實上,曾經存在一個覆蓋了整個國家的景觀建筑體系,它蘊含了宇宙學、社會倫理學和文人詩學三重意義,對應著國家體制、家庭宗族和個人三重秩序。院落是這個體系的核心。由此,分出院落外的公共空間與與院落內的家族公共空間,分出院落外的自然地理和院落內的自然地理。

“古代、舊式建筑、老杭州”在王澍的腦海里一直封存,他拿著舊時西子湖畔的照片和今日的杭州對比,舊宅、民居的杭州記憶中已經漸漸退去,取而代之的卻是城市化進程下的快速的“拆”和“建”。在王澍作品的清單中寫著:杭州國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毀);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國際畫廊(1991,建成并將拆毀);杭州孤山室內小劇場(1991,建成并已拆毀);杭州斗樂橋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毀)。除了自己的快速“拆”和“建”命運,他還曾經為阻止杭州政府改造南山路做出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今的南山路,沒有了綠苔長滿的民居,呼嘯的汽車取代了樹上鳥兒的鳴叫。

說起杭州不得不提到一段往事。那一年,王澍同濟大學博士畢業后,學校讓他留校,留在上海。但王澍選擇了杭州,他的理由是“杭州才是中國,上海不是中國”。可是,現在老杭州的記憶已經越來越少。

篇7

關鍵詞:房地產,限額設計,造價控制

引言:

隨著房地產項目的蓬勃開發,企業的發展也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的投入優質人力和高檔材料來提升項目的整體素質和買點,獲得較高的企業增長效益,所以紛紛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從自身管理水平上下功夫,進行管理創新,向管理要效益,在這一階段,項目開發者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控制項目前期造價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

降低造價的途徑可歸結為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在既定的經濟規模、技術條件、質量標準條件下,通過降低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措施降低造價;二是改變造價發生的基礎條件來降低造價[1]。在房地產項目建設階段的造價控制就是在第一種情況下的降低造價途徑,而第二種降低造價的方式主要是在開發前期階段的造價控制。

一、項目前期造價管理的不足

項目前期的造價管理主要是指項目開發前的可行性分析,設計和招標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歸結到最后以設計的成品來實現,所有的控制也最終在設計這一階段得以體現。關注到前期,特別是設計階段造價控制是全面控制造價管理工作的關鍵,而可行性分析和招標階段則是為全面控制造價提供了保障。統計資料表明:設計階段影響工程造價的程度為60~70%,而在施工階段影響工程造價的程度只在20~30%[2]。但在目前的項目前期造價管理中往往有以下一些不足的地方:

(1)投資控制研究成果一般體現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但在現行經濟管理體制下,投資者不重視項目前期管理工作,不考慮承擔投資風險,缺乏搞好可行性研究、缺乏提高投資經濟效益的主動性。只有對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更深度和廣度的探討才能更好的挖掘項目的深層次內涵。

(2)可行性研究的時間周期短,缺乏多種投資方案的比選。大多數的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往往只對惟一的方案進行“可行”而開展,缺乏深入論證,對方案中材料、設備的選型并未詳細經過市場的調查及比對,缺乏客觀性及科學性,容易出現投資難以控制的局面。當然,這種情況已在不斷的調整。

(3)設計工作缺乏協調,設計方案深度不夠。傳統的造價管理中,在該階段造價人員未能主動的參與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只要按設計任務書的相關要求及規范進行設計出圖就行了,缺乏必要的工作協調。設計方案的優劣及其所決定的造價的高低與設計單位密切相關,而設計單位習慣要求設計達到工程項目的功能要求不考慮造價的控制,對所設計的產品所選用的材料、設備等等未能經過一系列的造價對比,導致造價管理工作往往趨于被動狀態,無法真正做到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

(4)在當前的經濟體制下,存在著招標過程中很多的舞弊、暗箱操作等現象,對后期的投入存在隱患。

二、房地產開發前期的造價控制做法探討

在充分考慮土地費用、建筑造價、項目定位、城市規劃、 交通 、配套、環境、地塊、社會經濟條件、當地消費能力、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基礎上做好可行性分析,在投資分析和概念設計階段,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討論確定的項目定位,完成項目定位階段的全造價測算來確定項目各階段費用的計劃金額,并向各費用的負責部門交底達成一致,作為各部門的工作目標。在招標、設計方面可考慮以下做法:

(一)選擇品牌設計承包商

在設計發包條件中,明確了設計承包商必須具備甲級資質,設計過同類型以上的作品,并有作品獲得過市級以上的獎項;并通過現場實地考察,細心比選,確定在資金上,在技術上,在社會上有良好的口碑的設計企業作為我們項目的設計承包商。設計是包括規劃、建筑、結構、給排水、暖通、園林、電氣、材料設備、經濟等專業人員的配合。推行設計招標,使技術和經濟有機地結合;需要知道功能適宜,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統一才能體現建筑的價值。

(二)簽訂補充協議,實行節獎超罰

為了能充分調動設計承包商的主觀能動性,雙方簽訂的補充協議中增加設定了設計成果質量獎的條款,該條款規定設計方提交正式施工圖設計成果后,我方委托第三方監理對施工圖進行評審和優化,視評審結果進行支付該獎項。在這種良性且有效的刺激下,設計承包商的設計項目小組工作將會更為主動,考慮問題也會更為全面。

(三)在合同中制定限額設計主要條款

限額設計目標旨在設計階段對建設項目進行造價控制,是房地產企業在設計階段對開發建設造價進行預控的有效手段。限額設計是根據經審核批準的設計任務書和投資估算來控制初步設計,根據審核批準的初步設計概算來控制施工圖設計,也就是將上一階段設計審定的投資額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專業,然后再分解到各單位工程和分部工程,通過層層分解,實現了對投資限額的控制和管理,同時也實現了對設計規模、設計標準、工程數量和概預算指標等各方面的控制;在保證各專業達到使用功能及效果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資限額來控制設計。

(四)設計中注意本土化、居住適宜化和標準化。

1、建筑設計方面

(1)在戶型方面:為提升房屋的居住適宜程度,保證主要功能房間的通風和采光,可以適當的增加入戶花園;在符合光照的要求下減少西北面的外飄窗,增加這兩面的遮陽板,達到更符合熱帶地區居住的習慣。

(2)在室內公共場合的裝修:多采用耐滑,易清洗、厚度硬度和抗氧化的材料,減少用戶不必要的損傷和公共區域的使用壽命。

(3)室外小區設計:以本土植物為宜,提高成活率;多選用常綠易生長的植物,減少清掃和管理造價;為豐富園境以多品種組合搭配;水景不宜過多,在節省造價外能優化小區水循環的系統,降低日后的運營造價。同時,考慮不經常使用時,仍能成為一個良好的景觀設施。

(4)對于人流較少的園路,可以采用自然的鋪設方式,減少工料造價。部分景觀石,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材料,減少運輸造價。

2、結構設計方面:

建安費的控制在主要材料設備選型確定后,需增加主要材料設備的目標造價分析,明確合理控制每平米混凝土含量和鋼筋含量這類大量采用產品的設計指標。如根據同類些大型樓盤的土建結構技術經濟指標后,項目地上高層住宅的砼用量≤0.4立方/,地上鋼筋用量≤55公斤/,地下鋼筋用量≤220公斤/。單這一項的控制可為小區項目節約每平方近一百元的造價。但在結構設計中不能單純的滿足以上的技術經濟指標,同時需考慮施工難易程度、使用后的設備配套消耗等等的情況。

3、多采用新技術的應用

如粗直徑鋼筋直螺紋機械連接技術;大量采用高強鋼筋;如板鋼筋采用冷軋帶肋鋼筋,梁柱采用Ⅲ級熱軋螺紋鋼筋;達到節省鋼筋量的效果;設備給水管道卡壓連接技術等等。

4、采用標準化的產品,可以有效縮短設計技術準備時間,降低設計造價和生產管理造價,降低采購造價,極大地減少技術資料的增量,提高技術資料的重用性。

通過標準化,深化與合作伙伴的合作,比如大宗材料的采購,供應商可以在前期通過設計階段的配合,提供幾套實用方案,而不是簡單地提供上百種產品目錄,做到在設計階段有效控制造價。

(五)設計與預算并行,企業對項目設計細化、設計合理化和設計經濟化的評估,為今后施工的造價控制和減少過程中的設計變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造價控制應該是一項全員參與的工作,比如工程、設計、造價、營銷等管理部門要充分協調溝通,制定詳細的設計要求和設計任務書,并對設計單位的設計方案和施工圖、工程項目的結構形式〔明確結構工程師職責〕、裝修標準、材料設備選型、設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等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審核。

(六)完善的設計達到控制設計變更的效果。

設計變更一般會增加造價而難于進行有效的造價控制;因此,要建立相應的設計管理制度,盡量減少工程設計變更的數量,對非發生不可的變更,應盡量提前實現;同時加強圖紙會審,將工程變更的發生盡量控制在施工之前。在設計出圖前,組織企業各部門,對圖紙技術上的合理性、施工上的可行性、工程造價上的最經濟性進行審核,從各個角度對設計圖紙進行全面的審核管理工作,特別要注意以下經常性發生的造價突破:如基礎土方、主體結構設計變更、外立面裝飾提高設計標準等;以及建設后期為提升項目品質增加的項目導致造價增加,如公共樓梯、電梯間的精裝修、景觀增加軟、硬景標準等等[3]。

三、加強企業內部常規的造價管理認識

(一)建立健全相關工程資料數據庫。

進行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關鍵是要確定造價控制的目標,而目標的制定,沒有大量的工程數據資料的積累及工程造價信息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開發商需掌握大量的工程數據資料,方便設計方案比選或者設計招投標時能對工程造價了然于心;同時要求預算造價人員介入設計工作中,與專業設計人員密切配合,及時提供和反饋造價信息,幫助設計者了解所采用的定額指標、材料設備市場價格水平,能動地影響設計,以保證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因此,準確掌握市場信息、建立設備材料價格信息庫、造價信息庫以及造價人員在此階段融入設計提供相關造價信息等是非常重要的。

(二)全員全程造價管理

目前業內的房地產公司在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只有造價部門參與,多數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影響工作效率。造價控制應該是一項全員參與的工作,比如工程、設計、造價、營銷等管理部門要充分協調溝通,制定詳細的設計要求和設計任務書,并對設計單位的設計方案和施工圖、工程項目的結構形式〔明確結構工程師職責〕、裝修標準、材料設備選型、設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等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審核。

(三)正確對待限額設計

1、提高限額設計的主動性。為體現投資控制的主動性,在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之前應提出具體的限額設計標準。如果在初步設計后方來探討,在與概算比較的過程中再按照限額設計進行調整,必然降低設計的合理性;同時,由于時間的緊迫性,雖然最后滿足了限額設計指標,但設計仍存在需要優化的地方。

2、限額設計中提高價值的途徑包括:造價不變,功能提高;造價提高,功能有更大的提高。單純的獎懲將限制設計人員的能動性。同時單純對建成的造價進行限額,對項目建成后的維護使用費,項目期滿后的報廢拆除費考慮較少,這樣就可能出現前期限額設計效果較好,但項目的全壽命費用不一定經濟的現象。

四、小結:

本文從工程項目的可行性分析、招標和設計三階段進行造價控制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房地產開發前期的造價控制做法,企業必須提升對造價管理,特別是限額設計的認識,從而達到更好的對房地產小區項目開發整體造價進行控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施曉東.成本管理在房地產企業的應用[J.浙江建筑,2005(08)

篇8

【關鍵詞】江蘇省高速公路;景觀;水環境整治;科學設計

江蘇省作為經濟發達但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東部沿海省份,一貫非常重視高速公路建設引起的環境景觀問題。尤其重視科學設計,從源頭上為建設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江蘇高速公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涉及專業領域廣泛,學科復雜,內涵豐富。江蘇省地處平原水網地區的高速公路水環境整治采用多種措施確保科學地開展設計。

1 水環境整治科學設計原則

首先要充分地尊重與利用原有水系;了解項目地域的水系特征,分析水系與地形的關系、水系與道路的關系、水系環境功能的要求等內容。根據對背景的分析和道路視域的研究,提出水系現狀的保護與利用的方向,同時在水景營造中,提煉自然水系的特征元素。

其次水系的營造要符合當地的地形水文特性,具有穩定、安全、適應性強、并能展現本土地域環境的特色。

2 江蘇省平原水網地區水環境背景分析

江蘇省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水系構造呈現河網密布、湖泊眾多。域內行洪河道縱橫交錯,將全省分割形成眾多區域。水域整體呈現流域面積大,流程長,自西向東流,落差小,樹枝狀,河道寬等特征。江蘇境內平原主要由長江、淮河、沂沭泗河三大水系合力沖積而成。不同的沉積物來源和沉積環境使水文地質條件具有較大差異性。依據地表水系流域、地貌單元、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江蘇省內共劃分為沂沭泗河下游平原區、淮河下游平原區和長江下游平原區三大水文地質區。

3 水環境整治科學設計方法

3.1 水系的尊重與利用

對各種水體水系的保護是江蘇省高速公路各專業科學設計的前提。江蘇省高速公路在進行選線設計時就注意保護地面的河流水系,盡量不改變水流方向,必須穿越水系的時候架橋通過,不堵塞水系、阻礙水流。經過飲用水水源時注意避讓,充分保證飲用水源的安全和無污染。對于生態敏感度較高的濕地,優先選擇避讓,盡量增加橋梁比例,注意濕地生態恢復和景觀營造。

高速公路在進入每個城市的入口設計互通,在江蘇省高速公路互通內一般設計取土坑用于路基填土,利用原有水體或者取土坑整治水體,形成相互關聯、寬窄不一、變化有致的水體景觀。而因地制宜的營造水景,是促進生態恢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江蘇省高速景觀科學設計的亮點之一。具有以下意義:

(1)通過營造水景,能夠截留一部分降水,有助于涵養水源,補給當地地下水水源。同時互通內邊坡放緩,雨水自然漫流到互通的水體內,通過涵洞或橋梁與外界水系相連,對互通內外區域的雨洪起到調節和利用的作用。

(2)在營造的濕地景觀中,水位變化幅度較廣,濕地范圍內各種適于不同水分條件的動植物種類都能找到適于自身生長的區域,并有效地吸引動物和微生 物在此棲息生活。

(3)水景的營造,為植物后期養護提供了可靠水源,合理降低了植物的后期養護成本。

(4)互通內營造水景后,互通范圍內省去了大量的土建排水溝工程,有效地節約了工程造價,同時節約了社會資源。

(5)通過適當挖塘,營造水景后,為互通區的地形營造提供了充足土源,有助于互通總體景觀的營造。

3.2 區域背景水系的提煉與優化

自然風景中的江湖、溪澗、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這為高速公路景觀理水藝術提供了創作源泉。能夠有效的反映地域特征的理水,是對當地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煉和再現。

江蘇平原微丘的典型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水體就具有一定的特征,上荊江屬較穩定的微彎河道,沒有明顯的河曲。下荊江有“九曲回腸”之稱。長江城陵磯以下河段河道沿程寬窄相間,寬處分汊,窄處單一,呈二者相間分布的平面形態。河道的江心洲、江心灘、邊灘等淺灘的形態一般是相對穩定的,變化也比較緩慢。

各類水體形態的表現,不在于絕對體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風景特征的藝術真實;各類水體的形態特征的刻畫,主要在于水體源流、水的動靜和水面的聚分符合自然規律,在于岸線、島嶼、磯灘等細節的處理和背景環境的襯托。運用這些手法來構成風景面貌,做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

高速公路景觀中的水體,最常見的以小型湖泊為主,一般比自然界的湖泊小得多,基本上只是一個自然式的水池,因其相對空間較大,常作為互通等區域的構圖中心。湖泊水面宜有聚有分,聚分得體。聚則水面遼闊,分則增加層次變化。岸線曲折,參照本區域自然水系的曲折系數、分叉系數、湖泊特征等通過透視產生水灣港汊的效果。

3.3 自然排水系統設計

對于公路系統來說,排水設施在設計、建設和維護過程中是一個基本元素。排水設施能影響公路系統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周圍區域的環境質量。

3.3.1 路側排水

江蘇近幾年建設的高速公路,如寧淮、寧常、寧杭等高速公路的路段,采用暗埋式排水溝形式,使邊溝內外的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促進了高速公路沿線的生態恢復和發展。

路側排水遵循“寬、淺、隱、綠”的設計原則,放緩邊坡的漫流排水、淺碟形、暗埋式排水溝的處置等,做到安全和環保相協調。路側土路肩明溝柔化為弧線形,并采用滑模施工技術,降低了邊坡的沖刷。

3.3.2 互通區排水

江蘇省高速公路建設近幾年進行大膽探索,將互通區排水與互通景觀綠化整體考慮,通過互通區環境整治工程,合理解決互通排水問題。在寧杭、寧常、寧淮、沿海高速公路等工程中互通區因地制宜營造水景,并通過挖出的土方,營造起伏的地形,形成自然排水坡度,使互通區降水自然匯集到景觀水體中,互通內外水體相互溝通,達到排水的目的,采用多種科學設計手法:

(1)取消排水邊溝,與原地貌保持一致或自然順接;

(2)對容易造成沖刷部位采用土路肩暗排溝、坡面隱形截水溝;

(3)構筑物與水體進行暗管連接,消除構筑物對景觀的影響;

(4)互通內部雨水匯集到濕地、溝渠,通過暗埋PE管排出。

江蘇平原水網區互通及服務區,以淺灘濕地和水面造景相結合,互通區匯水漫流集中到指定區域以滿足互通區景觀需要,配以當地原生喬灌木淺水植物,創造自然、和諧的濕地景觀,為水生動植物提供自然的棲息地。

本文就江蘇省平原微丘地區水文情況以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水文模式,應用形態學、生態學來進行分析并量化研究;同時在排水系統設計中,從路側排水與互通區排水兩個主要方面進行闡述,在設計中引入生態排水設計裝置,科學地實現了高速公路可持續穩定的環境生態。

參考文獻:

[1]張陽.公路景觀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2]約翰·西蒙茲 著[美].俞孔堅譯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80(88).

[3]吳必虎,李.小興安嶺風景道旅游景觀評價[J].地理學報,2001(2).

[4]湯振興.高速公路與沿線景觀協調性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08(05).

[5]王偉,陳宗偉,崔慧珊等.平微區高速公路低路基設計及其水土保持效果初探.交通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