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2:5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診斷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診斷學論文

篇1

目前大多數中醫院校的西醫診斷學教學通常采用傳統的灌輸模式進行,而且教學內容陳舊,更新緩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較差,無法開發其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考試多以筆試為主,學生感覺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所學知識,使得所學基礎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無法應用。

2提高中醫院校西醫診斷教學質量的對策

2.1轉變觀念,增加學時

中醫診療源自豐富的哲學內涵和人體認識,西醫診療則源于精細的人體解剖學知識,中西醫診斷的共識都源自遠古時代的對人體的基本認識[3]。西醫診斷學是解決中醫院校理論與實踐分離、基礎與臨床脫節等弊端的最佳途徑。因此,有必要加強認識,了解西醫診斷學教學在中醫院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保證足夠的教學時數;轉變學生觀念,使其充分認識到學習西醫診斷學的重要性。

2.2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西醫診斷學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有機結合問題式(PBL)與授課式(LBL)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是培養全面型人才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的一種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手段,模擬或恢復教學內容情境[4]。LBL教學法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將學生引入問題后激發其積極思考能力,通過自我討論、探究及總結,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知識[5]。PBL教學法則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學習[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的傳授采用PBL與LBL教學模式進行,臨床實踐中準備典型案例讓學生模擬患者或選擇標準化患者,教師讓學生通過詢問病情、采集病史、書面記錄達到教學目的。學生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3教學與臨床相結合

教學過程別是體格檢查和癥狀學部分應盡最大可能地將書本知識與日常的常見病、多發病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自身患過或接觸過某種疾病的患者,很快會將書本知識與實際認知相結合;講完癥狀及體征后,可選擇常見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及器械檢查等,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疾病判斷等,不但鞏固了學生的課堂知識,而且鍛煉了其診斷能力。

2.4充分利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將網絡、多媒體等計算機技術充分結合的綜合教學技術,是理論知識最好的教學形式。具有內容豐富、直觀、高效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演示視頻、圖片及動畫,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學習主動性的調動都具有重要意義。課堂上采取教師講解一段后,再播放正確的及錯誤的操作錄像,正常的及異常的體征對比,使學生加深印象。諸如,教師可以將心臟雜音和心臟搏動的動畫、心電圖利用多媒體同步播放,再與其他各類型雜音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加深感性認識,提高教學質量。

2.5建立臨床技能培訓室

篇2

論文關鍵詞:診斷學基礎 檢體診斷 教學質量

《診斷學基礎》是研究診斷疾病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方法的課程。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是打開臨床醫學大門的一把鑰匙,也必然是臨床各科的基礎。

中醫和西醫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為中醫、西醫以及中西醫結合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診斷學基礎》的目的是要使他們能初步掌握西醫診斷疾病的方法,為臨床課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為豐富中醫臨床診斷手段服務。但是由于中醫院校的學生,西醫基礎課的學習學時不夠,不扎實,導致學生普遍反應《診斷學基礎》的學習困難。而《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則實踐性更強,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了更好地提高《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的教學效果,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談談本人在《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探索和體會。

1重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動手能力

《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的一個特點是必須熟練地掌握臨床常用的各種檢查方法,其中尤其是體格檢查方法,而這些檢查方法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掌握的,它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也是藝術性的。為達到熟練掌握各種體格檢查方法,必須在自己身上或同學之間反復練習正規、系統的檢查法,再到臨床工作中反復實踐、不斷訓練,逐步達到熟能生巧、學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各種表現后,才能更好地認識病態變化;正常與異常比較,使知識鞏固、理解透徹、體會深刻。

因此,在診斷學開課后一段時間,診斷學理論講授到胸部或腹部檢查后,每周1次(4學時)技能訓練課,共6周24學時。分4階段:第1階段:單元訓練即按順序分一般即皮膚粘膜和淋巴結、頭頸部檢查,胸部檢查,腹部和神經系統檢查,心肺聽診。第2階段:全身體檢。重點強調全身體格檢查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條理性的關系,既要全面檢查,又要避免翻動“患者”。在單元訓練和全身體檢期間,按15~20人為一組將班分組,每個組由1名教師指導(帶教)。試教后2人一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醫生”,進行練習,然后角色戶換。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答疑、糾正錯誤手法。

2探索純理論型向能力型的轉變(檢測與考核)

考試得分是學生最關心的事,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試內容又是指導學生重視哪部分內容的重要導向。因此教學工作的一個核心部分。傳統的考試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筆試輕操作的弊病,為改變高分低能狀況,調整改進考試內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學期2003級中醫7年制的教學中,我們就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數;期末考試增加體檢考試,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時間為40分鐘。按完成操作的質量及時間,結合用物準備儀表態度和必要時的簡要提問等綜合評價。并規定凡全身體檢考試不合格者不能參加理論考試(補考合格方可參加)。獲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他們會利用空閑時間主動聯系實驗室的老師借器械互相練習。另一方面以往診斷學基礎考試純理論筆試成績即為期末的最終成績,常導致學生成績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實驗報告和技能考核做為平時成績后,學生的成績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僅為1%。目前我們教研室已將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推廣到全校中醫本科生《診斷學基礎檢體診斷實驗課的教學中了。

3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隨著招生規模擴大,逐年招生人數的增加,病房的患者無法滿足診斷學實習的要求,近年來,基本取消了診斷學實習進病房,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建立多媒體實驗室,購置腹部電動肝脾觸診儀及心肺觸診、聽診電腦模擬器,許多異常體征可以不需要進入病房就可以聽到、看到,而且一些是臨床上都難以遇到的體征在實驗室就可以聽到和看到,學生可以在多媒體及模型上反復體會,直到掌握。

4課程改革初見成效

針對中醫類臨床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問題,提出建立臨床技能實驗教學體系的概念,將診斷學基礎實驗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加大了學時、教師和資金的投入。2006年學校投資300多萬元成立了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模擬醫院),寬敞明凈,面積1000余平方米;設有診斷技能訓練室、內科技訓練室、臨床思維訓練室等、多媒體演示室;擁有高級綜合模擬人、20臺復蘇安妮高級模擬人、3O套心肺聽觸診訓練系統、30套腹部檢查模擬人、l0余臺心電圖機、4O余臺臨床思維訓練電腦、4套多媒體演示系統及100余種配套教具,擁有診斷學、內科學多媒體教學軟件300余種,完全能滿足課堂教學及實驗教學的需要,實現了診斷、內科學教學的現代化,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該臨床技能實驗教學體系以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從臨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兩方面訓練學生臨床技能。為學生提供了從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訓練的平臺。在檢體診斷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臨床技能實驗中心,對高等醫學專科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5建議

5.1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專業素質

首先,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要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臨床技能培訓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為臨床教學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來抓,做到齊抓共管,并列為教研室的目標管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臨床技能的傳授,要和理論教學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實驗課、見習課,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

其次,教師應站在學科的前沿,對本學科的知識有足夠的積累和把握,同時,還必須精研教學方法,精于組織教學。具體體現為根據教學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統性,又注重實用性。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兩點,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就應該不斷的進行“充電”,多看、多學。學校也應定期選派教師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會議或理論、技能培訓班,更新知識,提高學術水平。

5.2統一備課

實驗課所采用的教師先示范,然后學生邊練習,教師邊巡視、指導和糾正不正確手法的這種授課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教學質量,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個班的小課由幾位教師上,授課的內容與方式、查體的手法和順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個年級或同一班組的學生常常出現檢查同一體征而用不同的查體方法,且查體順序也有出入,有些學生甚至還理直氣壯地說是某某老師教的。針對這些問題,教研室參照教學大綱,認真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對授課教師的講稿及教案集體討論、修改。年青教師由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先行知道、示范教學。組織教師觀摩標準的查體錄象,統一授課內容、手法、順序,達到授課人員不同,但授課內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證高質量的授課,提高教學效果。

5.3依托醫院,開發資源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是提高培養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方法。臨床上的眾多體征如皮疹、紫癜、噦音、心臟雜音、肝脾腫大、錐體束征、腦膜刺激征等,雖可從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從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認識到和體會到,因而必須在反復的臨床實踐中,逐步學會。

目前,教學面臨的困難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所以,必須積極想辦法,開發資源,延伸課堂。如臨床見習,安排在診斷學課程結束后的1個月,作為西醫診斷學的延伸學習,要求他們在1個月內,力爭見識常見病癥狀、體征,熟悉三大常規等常用檢驗項目以及心電圖等各項輔助檢查方法的應用,為后期臨床各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再如畢業實習前的臨床技能強化訓練,與第一臨床醫學院建立的本科生導師制結合,將數百名學生化整為零,利用醫院的師資、場地和病材資源,加強臨床診斷技能培訓。此外,在醫院相關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籌備建立診斷資料庫,更好地利用附屬醫院的醫療優勢,開發教學資源。醫學院與醫院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醫學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決了臨床教學的諸多難點,保證了質量。

5.4建立標準化病人和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模式

篇3

查新范圍

按查新項目的檢索要求分為只檢索國內文獻的國內查新和全面檢索國內外文獻的國內外查新,具體項目數見圖1。圖1顯示,2004-2007年國內查新多于國外查新,但2008年國內查新比例為43.9%(186/424),低于國外的查新比例56.1%(238/424),主要是當年僅要求檢索國內文獻的中醫藥項目查新減少所致。

1查新學科分布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學科標準分類》(醫藥衛生)對查新項目進行學科分類,詳見表2。表2顯示,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項目查新較其它專業多,中醫學與中藥學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學科、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基礎醫學、藥學,其余學科比例均較小。

表3為部分學科進一步細分后的統計結果。選擇研究項目較多或每年數量有所增長的專業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臨床醫學類研究較多的專業依次是腫瘤學、婦產科學、普通外科學、心血管病學等,而近幾年研究也側重于臨床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內分泌學、口腔醫學等,預防醫學類的流行病學和傳染病學以及中醫學和中藥學研究較多,生物醫學工程學每年都有項目查新,衛生管理學2008年增為7項。

2項目負責人職稱

查新項目負責人的職稱統計見表4。表4顯示,20.0%的科研項目由正高人員負責,41.4%的由副高人員負責,38.1%的由中級人員負責,副高人員和中級人員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與人才戰略

甘肅省2004-2008年醫藥衛生項目的科技查新統計結果顯示,查新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年平均查新數量比1999-2001的260項/年增加了65.4%,查新數量的增加可能與國家科技創新的政策密切相關。甘肅省在國家科技創新體制的指導下,加大了科研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增設科研基金項目,增加科技獎項,同時加強科研管理。通過項目申報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復研究,確保了科研質量。甘肅省全面實施了領軍人才工程,強化了高層次人才的帶動效應,副高和中級人員已經成為科研的中堅力量。省級醫療衛生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屬醫院的查新項目增多,承擔了國際前沿科技項目。

比較偏遠的基層醫療單位由于受當地經濟、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響,仍存在專業人員科研水平低,項目文本質量差,低水平重復研究問題。在人才培養上,醫藥衛生行業的傳幫帶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與知識產權意識

查新目的結果顯示,成果鑒定多于科研立項和報獎查新,報獎項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為14.0%;查引和專利申請的查新比例雖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記錄,表明研究人員開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識產權。國內將論文被SCI、EI、ISTP等權威數據庫收錄和引用的情況作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論文查收查引也已成為甘肅省科技獎勵申報的必備材料。

知識產權保護對醫療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加大專利產權的保護,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醫療機構是知識、技術、人才密集型單位,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醫院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是除醫療和教學外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專利保護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體現。做好醫務人員發明創造的專利保護工作,一要加強醫療機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二要強化發明人對產權的保護意識,從而促進科技創新與進步。

3科研方向及專業特色

查新項目學科分類可反映我省醫療衛生科研方向及專業特色。從整體上看,臨床醫學專業仍在科研中占主導地位,中藥學、腫瘤學、婦產科學、骨外科學、心血管病學的研究比較活躍,尤其是腫瘤治療方面。臨床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內分泌學、流行病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和傳染病學等項目較多,表明研究人員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較重視。我國中醫藥學的研究項目數量較大,也是國內項目查新多于國外查新數量的主要原因,占總數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趨勢。

中醫藥研究已成為我省醫藥衛生科研的一大特色。目前甘肅省出臺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甘政發〔2010〕32號),扶持民族醫藥和中西醫結合事業,開展了“西學中”和中醫藥五級師承教育活動,大力提升縣級以上中醫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高度重視“隴藥”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科技體制創新、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行業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促進甘肅省中醫藥科技發展與創新。

篇4

    了解學生班級情況,調整教學目標新的教學理念下的教學目標,首先必須體現它的基礎性和發展性。所謂基礎性,是指不同類別學生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的學科知識原則上按掌握、熟悉、了解三個不同層次來要求,不作太大的變動,體現認識目標的統一性。教學目標的發展性是根據學生班級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案,注重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創造、掌握不同知識點的能力,最終實現教師的教授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的協調統一。例如,《方劑學》在本科中醫等專業,專科中西醫結合等專業,本科中藥學專業都是必修課,但學生的整體情況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教學方案、知識側重點自然有別。五年制中醫班等專業學生前期巳學《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基礎知識扎實,對中醫有一定程度上的認識和理解,多為第一志愿入學,專業思想較穩固,教學中知識點不但要講到一定的深度,更要在理論聯系實際上、教學形式上進行合理的設計,如課堂病案用方討論、模擬臨床、校園網上病案用方分析等,注重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三年制中西醫結合班學生雖然也巳經學習了相關的中醫課程,但學習掌握程度較淺、知識結構層次較低,教學設計中應重點把握應用知識點。四年制中藥班學生只學習了課時很少的《中醫基礎學》《中藥學》,對《中醫診斷學》知識是空白,前期中醫基礎知識淺缺,教學設計中應重點考慮方劑基本理論知識點。2.了解學生知識基礎,調整教學內容學生已獲取的知識和即將開課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已學過的知識與本課程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例如,本科中醫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要求是三點:一是掌握制方步驟方法理論,二是掌握用方步驟方法理論,三是全面掌握100首、熟悉50首臨床實用的古方內容。前兩點的知識內容是《方劑學》的重點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沒有直接關聯,相對體現出《方劑學》課程中知識的獨立性,故教學中應重點講解,并應篩選合理的臨床實例病案讓學生組方用方操作演練。第三點也是教學重點,但每首方劑的具體內容涉及到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掌握好各條項內容的主次深淺關系,把重點放在方劑組方用藥配伍內涵分析上、方劑的臨床運用上講解。

    了解學生心理特征,講究教學技巧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特別是存在于學生當中的共同性心理因素,則能使我們的教學更易為學生所接受,學生聽課的心理特點有以下幾點:(1)求新心理。這就要求教師的信息制作要立意新、內容新、角度新、技巧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去接受、理解信息的熱望和興趣。(2)求真心理。特別是講授專業知識時,只有保證信息內容的科學性、真實性,才是對學生負責,也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與愛戴。否則將會起到誤導作用或導致逆反心理。(3)求近心理。這種求近包括生活、地域、情感、認識、知識上的接近,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師的講課內容應該結合專業的實際,結合人們生活的實際,避免漫無邊際。(4)求短心理。學生普遍喜歡接受那些短小精悍、一目了然的信息。教師應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思想行為,進行教書育人教師既要深入了解不同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傾向,又要了解個別學生的思想問題,并善于區別產生這些問題的不同條件,有針對性地加以教育。例如,醫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兩大思想問題:一是專業思想不夠穩固,究原因有三:(1)中醫難懂、難學,有畏難情緒;(2)認為中醫不科學,經驗性、意識性強;(3)專業就業困難大,畢業后難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由此,嚴重地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備課中應考慮到這些因素,教學中積極疏導,有目的做些思想引導,如學習方法引導、中醫臨床治病效果優勢引導、畢業就業觀念引導等。二是醫生職業道德觀念問題。有些學生存在拜金主義,認為醫生職業能多撈錢,將來出去參加工作,賺到錢就是本事教師應作正面引導,教學中注意選擇古今醫家中濟困扶貧,醫德高尚的一些典型實例介紹,培養他們正確的職業道德思想,明確醫生職業的義務、責仼、使命。

    了解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深化教學改革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均采取填鴨式灌注知識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的培養,使得步入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創新思維、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二個轉變:即從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會學習和創造為主的教育方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培養其創新心理素質。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的方式方法。將最新的學科研究成果及時地融入到教學實踐中,體現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開放性、多元性與全面性。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體參與,如采取啟發式、討論式、精講式、學生講課式教學,課堂提問、課外練習重視選用能力分析、思維開發性題目,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如學科學術專題講座、學科知識竟賽,組織學生開設開放性實驗,幫助學生開展科研活動、課外興趣學習小組、文獻。整理論文寫作小組、網絡專業實踐能力操作練習,等等。改革現行的考試制度,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如書面答卷、科研論文、模擬用方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試,做到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綜合考評,以此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和探索精神。

    了解學生實際困難,給予及時幫助當代大學生狀況體現三大特點:一是正處青春期,思想不穩定,但思維敏捷、思想活躍、有理想、有抱負。大學教師是他們信賴的朋友、傾訴的對象,他們喜歡與老師談生活、談未來、談人生、談愛情、談幸福,老師有責仼、有義務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在思想上、行為上幫助他們、使之健康成長;二是由文化知識學習轉型專業知識學習,由中學被動的學習方法轉型大學自主學習方法,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很多學生存在認識上的障礙,尋求老師幫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合理制訂安排好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三是沒有社會閱歷、生活閱歷,家庭中很多難以避免出現的問題、困難也讓他們牽腸掛肚,但又無好的解決辦法和正常的承受能力,諸如親人病情等,在學生咨詢時,專業教師應詳細了解情況,為其提出處理參考意見。綜上所述,作為教師,應重視備學生環節,如此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理念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以炎癥為核心的,由多因素構成的疾病,它不僅累及氣道,還會影響氣道周圍組織和全身其他部位,是惟一一個近年來導致死亡顯著增多的主要病因。祖國醫學無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這一類病名,根據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喘息、氣短等多被歸屬于為中醫“肺脹”、“喘證”、“喘脫”、“痰飲”范疇[1]。目前,國內外尚無治療COPD的特效藥,中西醫結合是目前治療COPD的有效方法,為了提高療效,除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機理外,COPD中醫證型研究十分重要。因為確定證型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前提,目前對COPD的中醫辨證分型已作了統一規范,這些規范仍停留在傳統的望、聞、問、切上,缺乏統一的量化和客觀公認標準,給目前臨床深入的研究帶來許多困難,因此探索COPD中醫證型與客觀檢測指標間的關系,不僅是中醫現代化的需要,也是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熱點。筆者查閱了近十年的國內COPD實驗室檢測和中醫辨證關系的研究資料,分述如下。

中醫辨證分型研究仍然缺乏統一的、權威的標準

目前,國內外尚無治療COPD的特效藥,中西醫結合是目前治療COPD的有效方法。為了提高療效,除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機理外,COPD中醫證型研究十分重要。筆者查閱近十年公開發表的涉及COPD證型的論文及書籍,COPD的中醫辨證比較混亂,沒有統一的規范。有學者[2]根據經驗將其分為氣陰兩虛證、痰熱蘊肺證、痰飲伏肺證、痰濕內蘊證、肺脾兩虛證、肺腎陰虛證共6型。還有學者將COPD分為四型論治[3],痰熱壅肺型、痰濁郁肺型、陽虛水泛型、氣陰兩虛型。洪素蘭等[4]根據200例COPD臨床辨證,可概括為痰濁郁肺、痰熱郁肺、痰蒙神竅、水凌心肺、水泛脾腎、肺腎氣虛6個證型。還有將COPD發作期分為風寒束肺、風熱犯肺、痰濕蘊肺、水氣凌心、肺腎兩虛5個證型[5]。中醫辨證論治各持己見,雖然臨床非常實用的,但論證強度還不夠,故此分類法更需要進一步規范化研究。

總結各家分型,COPD大致可分為風寒束肺型、痰熱壅肺型、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肺腎氣虛、肺脾氣虛共6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喘病”分風寒束肺、風熱犯肺、痰濕蘊肺、水氣凌心、肺腎兩虛5型基本一致[6]。以上可以看出中醫對COPD的辨證仍然停留在以醫生主觀經驗為主的思維層面上,缺乏統一可參照的標準。因此將中醫宏觀辨證與微觀檢驗相結合是中西醫結合的一種可行的思路。如何將中醫的四診與現代醫學檢測與分析手段結合起來進行辨證,這是發展中醫辨證的重要內容。

將免疫學指標與中醫證型相結合研究可提供中醫辨證客觀化的依據

COPD辨證分型和血細胞計數之間的關系:有研究分析200例COPD患者的血常規與證型的相關性[7],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證型的規律性,得出結論,通過研究發現痰熱壅肺型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與陽虛水停型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

COPD中醫辨證分型與肺功能的關系:蔣寶平等[8]通過對200例慢性咳喘疾病患者肺功能的臨床研究得出結論,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FEV1、FEV1/FVC%明顯降低,風寒束肺型與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發現,隨著疾病的發展,病程逐漸延長,病情逐漸加重,從風寒束肺型與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肺絡阻塞逐漸加重,氣道阻力也逐漸增加,肺通氣功能逐漸降低,FEV1、FEV1/FVC%逐漸降低,并且陽虛水停型、痰濁阻肺型兩型肺功能受損更加嚴重。

COPD中醫辨證分型與血氣分析的關系:朱文娟等[9]研究COPD急性加重期不同中醫證型與動脈血氣分析的關系,動脈血氧分壓(PaO2)在風寒束肺型與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PaCO2在陽虛水停型與風寒束肺型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研究發現從風寒束肺型-痰熱壅肺型-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PaCO2逐漸升高、PaO2逐漸降低,且痰濁阻肺型-陽虛水停型較風寒束肺型-痰熱壅肺型為重。朱文娟等[9]將肺脹患者分為風熱犯肺、痰濕蘊肺、水氣凌心、肺腎兩虛四型,統計其血氣分析結果為水氣凌心型pH值明顯低于其他三型,其他各型間差異無顯著性。水氣凌心、肺腎兩虛型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高于其他二型,且水氣凌心型PaCO2高于肺腎氣虛型。水氣凌心型動PaO2低于其他三型(P<0.05),其他三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討 論

綜觀文獻研究,可以發現,中醫診斷學的發展應該吸收現代檢驗醫學的成就,而現代免疫學檢測技術的發展也使對COPD微觀辨證成為可能。微觀辨證與宏觀辨證相結合可以作為中西醫結合的有效途徑,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都有免疫指標的改變,免疫學的改變是微觀的,也是客觀的。醫生的視覺、嗅覺、觸覺等能力是有限的,借助于現代科學檢測方法可使這些能力得到延伸,從局部或微觀去搜集癥狀,確定證候,即微觀辨證。因此,探討本病中醫辨證分型與免疫學指標關系的研究規律,對進一步提高療效以及促進臨床診斷標準研究的規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相信微觀辨證同宏觀辨證相結合不僅對COPD,對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分型診斷都有相當的借鑒意義。(本文引用了本作者畢業論文的部分內容)

參考文獻

1 孫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醫藥治療[J].蘇州醫學,2007,30(1):12-13.

2 羅仁,楊運高,陳達理.肺系病證妙諦[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330-333.

3 羅麗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機探討[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30(3):13-14.

4 洪素蘭.論腎與血行-對中醫基礎理論教材提點建議[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2):17.

5 于俊生.痰瘀相關學說與臨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30.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52-55.

7 王鴻.腎虛患者甲襞微循環改變的觀察與探討[J].中醫雜志,1980,21(9):31-37.

8 蔣寶平,田磊,俞云,等.復方辛芍對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安徽醫藥,2005,12(8):678-679.

篇6

1.中醫護理本科生畢業實習質量自評問卷的研制

2.中醫本科學生畢業實習質量監控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應用

3.提高中醫畢業實習生綜合素質的嘗試及思考 

4.對西醫院校畢業護理人員進行中醫傳統技術培訓的效果

5.中醫臨床型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6.電子病歷與中醫畢業實習生病案書寫問題芻議

7.中醫院校“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改革在畢業考核中的應用價值探討 

8."導悟式教學"在西醫院校畢業新護士中醫理論與技能培訓中的運用效果研究 

9.高職高專中醫養生與保健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思考——畢業頂崗實習生及其實習單位問卷調查分析

10.加強過程管理,提高中醫專業七年制畢業論文質量

11.中醫婦科畢業實習帶教方法探討

12.中醫本科生畢業臨床考核方法的改革與效果實踐分析

13.中醫院校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現狀及建議

14.中醫護理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的構建

15.OSCE考核模式在中醫內科學畢業考核中的實施 

16.中醫兒科畢業實習帶教探討

17.世界針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首屆國際傳承班在京畢業

18.對中醫函授生畢業臨床實習之管見

19.關于中醫兒科本科學生畢業實習的幾點建議

20.中醫專業七年制畢業臨床技能考核的改革與實踐

21.“中醫針灸”首屆國際傳承班學員畢業

22.中醫兒科畢業實習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討

23.我們是怎樣帶教中醫護士畢業實習的 

24.振興中醫事業 廣開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醫自學考生畢業

25.遼寧中醫學院函授大學中醫醫療專業八七屆畢業典禮在沈陽舉行

26.我校中醫專業畢業考核實踐探索 

27.中醫研究院83名畢業研究生首批獲得醫學碩士學位

28.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2014年博士畢業盲審學位論文查新項目統計分析

29.《中醫內科學》畢業考核方案的探索與實踐

30.中醫專業學生的畢業考核指標和方法

31.85級中醫班中醫診斷學畢業考試試題質量和成績分析 

32.586例膝骨關節炎中醫證型聚類分析及與中醫體質的關系 

33.從辯證的視角看中醫科學性問題爭論  

34.關于改革中醫專業本科生“畢業綜合考試”的構想 

35.淺析中醫跨文化傳播 

36.本院中醫專業78級學生開始畢業實習 

37.中醫藥浴聯合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38.中醫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39.中醫住院醫師畢業后教育初探

40.名老中醫經驗共性規律及個性差異比較研究 

41.中醫研究院首屆中醫研究生舉行畢業論文答辯 

42.在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骨傷科專業畢業典禮大會上的講話

43.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為人民的健康事業奮斗到底

44.在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骨傷科專業畢業典禮大會上的講話

45.我院召開首次中醫系專科定向畢業實習工作會議

46.新疆首屆盲人中醫函授大專學員畢業 

47.我院運動醫學系中醫骨傷科專業舉行醫學士畢業論文答辯會

48.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修科畢業 

49.省中醫學校舉行教學研究班、醫科進修班畢業典禮

50.中醫系中醫專業七七年級學生畢業  

51.遼寧中醫學院八六屆中醫函大畢業

52.中醫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質量分析——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

53.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技能考核模式探索 

54.中醫院校醫學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

55.深化畢業考試改革 培養高質量中醫人才  

56.中醫兒科本科畢業實習階段的現狀及對策  

57.從中醫醫師資格考試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本科生畢業考試

58.中醫兒科畢業實習教學的難點與對策

59.中醫類學生畢業綜合考試改革的初步探索

60.中醫專業護生畢業實習現況調查與分析

61.加強畢業后教育及繼續醫學教育 促進中醫人才培養

62.中醫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63.中醫婦科學畢業實習教學方法探討

64.中醫院校研究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與分析──67名畢業研究生社會適應能力調查報告

65.五年制中醫本科生畢業考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

66.中醫七年制婦科專業畢業實習教學方法探討

67.試論中醫臨床醫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設計與要求 

68.淺談中醫醫學生臨床畢業答辯 

69.“高等中醫教育畢業實習評估體系”研究

70.試論中醫專業畢業實習提前的教學配套改革

71.大腸癌中醫辨證及治療概況 

72.中醫護理大專生畢業實習質量調查分析

73.設立答辯考核環節 確保自考教育質量——中醫自考本科畢業答辯考核規范化研究

74.基于臨床病歷數據化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方法學研究 

75.難治性癲癇中醫證候的判別分析 

76.加強大專畢業護士再培養 造就高級中醫護理人才  

77.我校中醫專業畢業考試的實踐與思考

78.中醫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管理初探

79.轉變觀念抓改革 適應需要求質量──試談中醫高校畢業實習的改進與提高

80.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吳克清在光明中醫函大骨傷科學院畢業典禮大會上的講話

81.為培育中醫新苗貢獻力量——介紹我院指導畢業實習的一些做法

82.繼續發展中醫藥成人教育事業 

83.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本科班79級畢業綜合考試 《中醫婦科學》試題及答案

84.天津市93名考生獲得中醫大專畢業文憑

85.福建中醫學院第四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畢業

86.杰出校友屠呦呦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87.上海中醫學院首屆中醫專業生畢業

88.中醫護理培訓小組的設置與管理

89.中醫院護理人員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效果評價 

90.東北地區銀屑病中醫證候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 

91.多項措施并舉 提高中醫婦科臨床實習質量

92.中醫臨床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93.補瀉兼施 以氣為先——朱南孫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經驗 

94.中醫內科實習中加強急癥教育的做法和體會

95.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醫院的應用研究 

96.中醫胃腸病病機與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訪中醫內科學專家白兆芝教授

97.我院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知識及技能現狀調查與培訓對策 

98.浙江中醫學院恢復中醫函授教育  

99.淺談中醫實習生急救能力的培養 

100.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班(西苑班)招生通知  

101.中醫養生保健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思考 

102.原發性肺癌中醫證型規律與化療及靶向治療的相關性研究

103.關于構建中醫惡性腫瘤療效評價體系的思路和問題  

104.定性訪談法在名老中醫傳承研究中的應用:思路與體會 

105.肥胖、超重與正常體質量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比較研究

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證型分布及證候特點研究

107.中醫辯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網狀Meta分析

108.人類基因組學及基因芯片技術與中醫體質學

109.近30年大腸癌中醫證型和用藥規律分析

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漢、維)中醫體質特點分析及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 

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討中醫外治法和食療在糖尿病中應用規律

112.中醫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進展 

113.中醫護理工作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114.《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修改建議及分析

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醫體質類型與健康狀況關系的分層分析

116.中醫養生探幽

117.中醫健康體檢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118.中醫體質分類判定與兼夾體質的綜合評價

119.660例尋常型銀屑病中醫體質與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研究

篇7

在大學生尤其是醫科大學生就業情況不樂觀的今天,南方醫科大學不僅取得優良的初次就業率,甚至一些2008屆畢業生也早早就被用人單位“預訂”。記者采訪了南方醫科大學校長鄭木明,鄭校長說,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一些成績,主要得益于學校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理工醫結合、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

鄭校長介紹說,學校的“三結合”辦學模式始于20世紀70年代。根據廣東中醫藥資源豐富、全軍中醫藥人才缺乏的實際情況,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學校率先在軍隊醫學院校中成立了中醫系,并提出了建設中西醫結合學科群的思路。隨后,學校還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校辦企業集團;隨后學校又率先在軍內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系。這“三個率先”,實際上是“三結合”辦學模式的雛形。經過長達3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逐步形成了“中西醫結合,理工醫結合,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培養了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視野寬、基礎厚、能力強,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研究應用型專門人才。

中西醫結合拓寬學習視野

學校始終致力于創建中西醫結合的學科環境。學校中醫藥學院有2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一個國家重點學科及一批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專科。30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在附屬醫院開設中西醫結合病房,目前正在建設800張床位的廣東省首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西醫學科群及資源優勢。

學校還致力于培育中西醫結合的骨干人才隊伍,在中西醫結合領域實施了長期的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學校確立了包括中西醫結合消化病、腎病、風濕骨病腦病、心血管病及中醫急癥制劑、新藥研究等臨床與實驗研究方面的6個科研方向,獲多項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并獲“補脾益腸丸”、“尿毒清”、“正天丸”等新藥證書。

學校還致力于深化中西醫結合的教學改革。中醫專業按64的中西比例、中西醫結合專業按46的中西比例開設教學課程。在現代醫學相關專業中,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不同程度地開設了中醫藥基本知識與方法論方面的課程。在教學中實現了傳統方法和現代手段的綜合運用。如教授診斷學,既用傳統的望、問、聞、切來闡述,又用自行研究的脈搏圖和微循環舌像圖作深層次的剖析。

理工醫結合復合知識與能力

學校建立理工醫結合的學科群,優化理工醫結合的師資隊伍,促進了交叉型學科的發展。建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教授領銜的醫學生物力學研究室,以“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陳武凡教授領銜的醫學圖像研究室等理工醫結合的研究室。醫學生物力學研究室承擔的載人航天工程返回艙非正常著落的沖擊研究,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貢獻;學校承擔的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男性“數字人”項目為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項目。醫學圖像研究室承擔的功能化PACC系統于2006年獲教育部發明一等獎,已在全國13家大型醫院使用;在國際上率先解決了“磁共振系統T1加權成像的偽影問題”,2007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等四個環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著力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專業設置上,以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影像專業為支撐專業,近年又增加了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和生物信息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分段開設理工醫基礎課程,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在實踐教學上,通過機電實習、教學實驗、工廠實習、醫院實習、畢業設計等5個階段,循序漸進。在師資隊伍上,對理工科畢業的中青年教師,有重點地實施醫學再教育,對醫科畢業的中青年教師,有重點地實施工程技術教育。

據統計,學校按照理工醫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已培養本科畢業生569名,碩士、博士畢業生145名。近3年,這些本科畢業生當年就業率分別達97.8%、91.4%、100%;2008年畢業的本科生有298名,已有150人被用人單位提前“預訂”。

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能力

學校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內容,公開出版教材10余種。如根據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頭胸導聯”編寫出版了《臨床心電信息學》,根據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成果“核磁共振臨床應用研究”編寫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學》等,使學生及時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發展動態。在此基礎上,學校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本科生開放科研實驗室,鼓勵和指導本科生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或自行開展課外科研活動。近年來,本科生在教師的指導下12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40篇,有效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特別注重科研和科技產業相結合。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以自主研發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無限極口服液”等產品為龍頭,先后成功創辦了南方制藥廠(“三九集團”的前身)、南方李錦記、東方藥林等校辦企業。學校先后研制出了國際上第一個SARS抗原檢測試劑盒、第一臺國產X刀和國家Ⅰ類新藥心臟超聲造影劑。

篇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7)14- 0126-03

doi:10. 3969/j.issn. 1671- 5918. 2017. 14. 047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何為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引發、促進、支持和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以達到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能可持續性地學習奠定基礎。傳統中醫教育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學生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近年來,實踐了一系列的中醫教育的改革方案,雖有很大的改觀但仍不能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在校大學生缺少對中醫的熱情、興趣以及獨立思考、積極答疑的能力。一部分學生能靠被動記憶記下各種病因、病機、病證和方藥,能夠很好地應對考試,但是一旦出現與課本不一樣的病證,便無證可辨、無方可選。再加之現在的課程越來越多,大部分課程的課時被壓縮,學生們課時少,任務重,因此改革傳統的中醫教學模式,構建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有重要意義。溫病學是一門研究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防治方法的學科。主要闡明溫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方法及其防治措施。把探究性學習方法運用在溫病學的教學中,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既能讓教師寓教于樂,教學相長,又能增強學生對中醫的信心,還能鍛煉學生的中醫思維,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引導式探究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突出溫病學整體觀(亦是中醫整體觀)、動態觀和辨證論治(如:三焦辯證和衛氣營血辯證)的精華特色,圍繞溫病學的特點(如:特有的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理論體系以及溫病學的用藥特色、辯舌驗齒),突出重點(對教材的總論做一點一般介紹、減少對重復內容的反復講解、突出講解溫病學的辯證思路和診斷方法)、精講難點(相似疾病的鑒別等)、解析疑點(溫病方劑與傷寒方劑的變通與異同),完成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實現溫病學在中醫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好難點重點的同時,提出自主探究性的問題(探究性問題要難易適度;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允許學生做出多種解釋或結論;問題要有可探究之處),學生則獨立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分析,鞏固原有基礎知識,查缺補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給予學生一些探究和實踐的機會(如:跟診見習、實驗研究)這樣能讓學生聯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因為來源于日常生活和實踐的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吸收,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對于自學性的內容,教師點到為止;對于學生課后反饋的難點(來源于教師與學生課上課下的交流以及學生自主提出所反映的疑難問題),教師應進行答疑解惑或者引出新的知識,并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運用教師本人的學術特長和優勢引導學生。學生方面,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所遺留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問題或者通過查閱資料、文獻和古籍來解決問題,亦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獲取其他不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實踐證明探究性學習教學不僅極大調動學生求知性和主?有裕?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形成。

二、多樣化探究性教學

(一)拓展教學內容

教師基于基礎教學內容(本課程內的基礎知識點、基礎理論)做有深度、有廣度和有意義的延伸,同時要注意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如: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學科的聯系),還要注重教學與臨床的結合。教師可以將一些與溫病學關系密切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人到教學當中(如: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青蒿鱉甲湯的最新應用研究等),使教學內容前沿且新穎。對于一些還未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指出其創新之處的同時又指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和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問題,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

(二)學生跟診

教師開放臨床跟診平臺,讓學生到臨床跟診學習。教師在臨床上選取恰當病例(如:經典所講的肺熱移腸這一證候類型,證見身熱咳嗽、下利色黃熱臭等,這些癥狀可見于病毒性腸炎、肺心病、鼻炎、糖尿病等疾病中,便可以靈活地運用肺熱移腸這一證候的論治方法來治療這些疾病),將臨床的所見疾病與中醫的辯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活學活用中醫經典知識的思維通過臨床傳授給學生。從經典延伸到臨床,又從臨床回歸到經典,讓學生們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為。學生方面,注重教師的方式方法,主動適應教師豐富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條件,完善自己對溫病學以及其它基礎學科的認識,加強自己對臨床的認識,把經典知識學活學通,開闊自己的思維,同時盡早掌握并熟悉一些臨床技能。

(三)開放式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之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實踐(如:臨床實踐、現代藥理實驗等),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本學科的認識并增強學生對中醫的興趣;采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如:網絡課程、微課、慕課、文獻檢索、微信課堂和微信公眾號),給予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提供網絡學習平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良的課外參考讀物讓學生借閱或者推薦一些優秀的書籍供學生自己選擇,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課堂上采用思維導圖和對比記憶等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和區別知識點和疑難點。學生方面,注重教師的方式方法,主動適應教師豐富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條件,完善自己對溫病學以及其它基礎學科的認識,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主動運用多樣化教學,增加知識的儲備,完善知識體系。

三、個性化探究性教學

王秀蓮等提出對溫病學文獻或者相關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選題,利用課余時間在網上查詢資料,這類學生到圖書館查閱書籍或者文獻檢索,然后經過歸納整合,寫成學術性的小論文,教師給予修改建議。對實驗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進行試驗(例如:溫病學中某些方劑對某些特異疾病病原體的效應、溫病學方劑中某對藥對或單味藥物的現代藥理研究),經過篩選,由教師指導并幫助申請實驗,學生具體操作(例如:首先讓學生運用科研思維來設計實驗,獲得實驗數據后利用統計學知識統計和分析數據,做出相關表格,最后得出結論)。對臨床方面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余,加大案例分析的數量和難度,案例由教師精心篩選(然而由于中醫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很多病可以同病異治,有時很難說醫生所給出的就是最佳治療方案。因此教師在引入案例的同時須不斷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擴寬思維),然后學生對病例進行診斷分析(包括病名、病因、病機、辨證、方藥等),學生間相互交流,擴展思維。這類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到醫院跟任課教師跟診見習。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當的病例讓學生模擬處方,從而增加學生對臨床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實踐證明個性化探究性教學,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維習慣及行為習慣,提高了學生對中醫的熱情和對臨床的應變能力。

四、問題式教學

改變傳統的課堂問題方式,采用PBL教學法,把學習置于復雜而且有意義的問題中,例如:編寫課堂病例時,將一些鑒別診斷的內容隱含在其中,有利于學生據此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需要進一步詢問的癥候、現病史、既往史及過敏史等,鼓勵同學提出假設并給出相應的結果。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筆試考試考核模式,加入實踐操作等實際能力考核,讓學生面對模擬患者,應用自己所學知識進行當場診斷(中醫診斷、西醫診斷均可),考察學生的臨床應對能力(可以根據情況建立模擬病房、模擬門診等),在考核的結束后,教師總結歸納出學生出現在考核過程中的問題,給予引導和擴展,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開闊思維。學生方面則應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自己在考試中所出現的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問題式教學幫助學生們建立起了自主思考、自主發現問題的思維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分層次式教學

篇9

【關鍵詞】 癲癇;中醫藥;meta-分析;系統評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pilepsy(EP)and with western medicine.Methods Searched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keyword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epilepsy(EP)by domestic multi-database platform for electronic services system.Then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n by Rev Man 4.2 of the corporative net-work.Results According with the standard of RCTs was 13,on children was 6.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relieving rate was raised and the relapse rate lowe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 EP can be obviously enhanced.Conclus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EP.But the precise effect should be further proved by the multicentre,large sample,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s.

[Key words] epilepsy(E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a-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

癲癇(epilepsy)是一組疾病和綜合征,以腦部神經元反復突然異常過度放電所致的間歇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為特征。目前西醫治療對大部分類型的癲癇能起到抑制發作的作用,但長期服用西藥易產生多種毒副作用,長期使用還產生對藥物的依賴性或耐藥性。這些提示我們要開辟防治癲癇的新途徑、新方法。近年來隨著中藥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藥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同時能增強療效,減少復發,多數研究顯示中藥治療癲癇有穩定的效果且臨床不良反應較小。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1.1.1 研究類型 近10年來國內已發表和未發表的有關中藥治療癲癇的RCTs。

1.1.2 干預措施 中藥治療為治療組;常規抗癲癇西藥治療為對照組。

1.1.3 資料類型 療程明確且相近的計數資料。

1.1.4 療效評定標準 成人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癇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發作頻率減少75%以上,或與治療前發作間隔時間比較,延長1年以上未發作,腦電圖改變明顯好轉;有效:發作頻率減少50%~75%,或發作癥狀明顯減輕,持續時間縮短50%以上,腦電圖改變有好轉;無效:發作頻率、程度、發作癥狀、腦電圖均無好轉或惡化。觀察時間3~6個月。小兒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全國癲癇病學會制訂4級療效判定標準[1]:控制:無發作;顯效:發作頻率減少≥75%或以上;有效:發作頻率減少≥50%或以上;無效:發作頻率減少

1.2 排除標準 非癇性陣發性疾患病例;特殊的癲癇綜合征;發作性感覺異常病例;發作性精神狀態改變病例。

1.3 文獻檢索

1.3.1 檢索文獻截止時間 2008年4月1日。

1.3.2 電子檢索數據庫 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 disc)、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1994~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NKI,1999~2007)、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NKI,1999~2007)、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1989~2007)。

1.3.3 檢索關鍵詞 以中藥治療癲癇、癲癇為關鍵詞,并組合成不同的檢索方式,檢索范圍包括從參考文獻中篩選。

1.3.4 數據提取 從符合要求的文獻中提取有關數據以進一步分析評價。數據涉及研究特征及設計、受試對象及治療方法的特征、臨床結果等。

1.3.5 數據合成 統計軟件采用Cochrane協作網專用軟件RevMan 4.2軟件。對文獻資料進行異質性檢驗,如P>0.05,認為同質性較好,選取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優勢比(OR)分析,分析結果均以95%置信區間(95%CI)表示。

2 結果

2.1 研究的一般情況

2.1.1 文獻檢索分析 按照納入標準,共搜索出中藥治療癲癇的國內文獻共13篇,研究病例統計時間2000年至2007年。13篇文獻中關于小兒癲癇治療的有6篇。

2.1.2 納入研究的Jadad量表法評價結果 13篇文獻均采用雙盲法,隨機分組,均未報道退出或失訪人數其及原因。所有文獻Jadad評分為1~2分,均為低質量文獻[2~14](表1)。表1 納入研究的13篇中藥治療癲癇文獻的基本情況注:抗癲癇藥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CBZ);苯妥英鈉(phenobarbital,PHT);丙戊酸鈉(valproate,VPA);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托吡酯(topiramate,TPM)

2.1.3 納入研究的對象 中藥治療癲癇的病例:13項研究觀察的病例數20~200例,共納入觀察對象1 769例,中藥組共1 067例,西藥對照組共702例。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25年。

2.1.4 干預措施 各型癲癇均以抗癲癇西藥單一或聯合常規治療作為對照組,癲癇持續狀態以安定靜滴作為對照組,中藥治療癲癇作為治療組。

2.1.5 偏倚狀況 治療組和對照組病例具有較好的均衡性,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納入研究的選擇性偏倚較小,治療前后未接受其他處理,研究的實施偏倚亦較小。

2.2 療效分析 文獻質量的異質性分析及模型選擇文獻異質性用檢驗統計量Q表示,它符合υ=K-1的χ2分布,本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均P>0.05,認為研究的同質性較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見圖1~2。

2.2.1 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癲癇有效率比較分析 見圖1。13篇研究入選,中藥治療組共1 067例,西藥對照組共702例,綜合結果表明同質性好(異質性檢驗P>0.05),統計結果顯示:OR=4.68,95%CI(3.52~6.23)>0,P

2.2.2 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兒童癲癇有效率比較分析 見圖2。

圖1 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癲癇療效比較 圖2 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兒童癲癇有效率比較分析 6篇研究入選,中藥組共430例,對照組共261例,綜合結果表明同質性好(異質性檢驗P>0.05),統計結果顯示:OR=4.36,95%CI(2.75~6.92)>0,P

3 討論中藥治療癲癇在近幾年,特別是近5年有較快的發展,本方所選大部分文獻發表于近5年之內,涉及的中藥膽南星、地龍、半夏、陳皮、石菖蒲、天麻、僵蠶、丹參、水蛭等。介紹的方劑有通竅活血湯、定癇丸等,另外還有自擬方劑。治療以清肝瀉火、祛痰定搐、熄風滌痰、鎮心開竅、健脾益氣、養血柔肝為基本原則,并根據病情辨證,隨癥加減。但至今為止,仍沒有中藥治療癲癇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癲癇較為統一的治療方案。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對國內關于中藥治療癲癇病的臨床實驗計算中藥組與西藥對照組完全緩解率的OR;兒童原發性癲癇兩組完全緩解率的OR;外傷性癲癇兩組完全緩解率的OR;以及各自的95%CI,認為中藥治療癲癇病包括兒童的原發性癲癇,以及外傷及腦梗死等引起的繼發性癲癇的緩解率運用中藥的治療效果明顯,同時可降低復發率。綜合納入的文獻,發現國內的臨床實驗存在以下的特點:(1)質量較差,13篇文獻質量評分均為1分,為低質量研究;(2)療程不統一,或不詳細;(3)隨訪時間差別大,且大部分無隨訪;(4)沒有隨機分配的具體方法;(5)沒有失訪或退出的交代;(6)樣本量大小不一,大部分較少。另外,meta-分析也只是為一種觀察性研究并非試驗性研究,其質控標準不可能完全統一,在其研究過程中還可能存在發表偏倚等。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中藥可提高癲癇病的臨床緩解率,并降低癲癇病的復發。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文獻質量不高,數量太少,故結論的可靠性尚有待于大規模、多中心的RCTs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9.

2 偉.葛根僵蠶湯治療癲癇40例.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8(6):387-388.

3 鄧毓漳.寧癇合劑治療小兒癇病60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2):56-57.

4 方婷娜.熄風滌痰湯治療兒童癲癇35例.吉林中醫藥,2005,25(8):20-21.

5 胡桂軒.歸脾湯加減方治療小兒癲癇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2006,15(9):979-980.

6 黃毅.清陽癇速康膠囊治療癲癇痰火內閉證68例.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10):591-592.

7 賈琦.平癇湯治療癇證42 例.陜西中醫,2006,27(5):563-564.

8 馬融,張喜蓮.熄風膠囊治療小兒癲痛強直-陣攣性發作200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2004,44(5):363-364.

9 邵周理.中藥治療癲癇128例.現代醫藥衛生,2001,17(9):838.

10 田振華.天麻定癇膠囊治療癲癇178 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2006,28(7):489-490.

11 王順.癲痛靈免煎劑治療癲痛單純部分性發作29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14(3):207-208.

12 喜斌.復方石菖蒲散劑治療癲癇152例療效觀察.天津中醫,2002,19(1):66-67.

13 徐智.滌痰通關飲治療小兒癲癇23例觀察.新疆中醫藥,2005,23(3):20-21.

篇10

關鍵詞:中醫;弦脈;現代研究

中圖分類號:R2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1-0134-03

Overview of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Wiry Pulse

ZHAO Tingting,LI Guogang,YAN Haixia,WANG Yiqin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s of TCM,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Wiry puls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ulses in diagnosis of TCM is very commom in clinical and become the hotspot in modern research.It's a quite achievement in researching the wiry pulse by modern technology. The mechanism, pulse graph and clinical achievement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CM;Wiry pulse;Modern research

脈診是中國傳統醫學中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是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動脈,根據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別病證的診察方法[1]。弦脈是中醫脈診中非常重要的脈象之一,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古代醫家根據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從脈形、主病、中醫機理等方面對弦脈進行闡述。《素問•玉機真臟論》云:“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這里不僅論述了弦脈的脈形特點,還明確了弦脈相對應的季節、五行屬性和病位。《千金翼方》中云:“按之如琴瑟弦,三關通病,梗梗無有屈撓,名曰弦。”近代脈診專家劉冠軍[2]說:“弦脈是脈管硬而端直,脈幅細而窄,張力明顯,如觸按琴弦,既有勁,又有彈力。”到了現代,醫學工作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一步對弦脈的病理[3]、生理[4]機制,常見病癥[5],脈搏波[6]等方面進行宏觀、微觀和理化參數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從弦脈的形成機理研究、脈圖特征研究、臨床應用研究等方面作一綜述,旨在為深入研究弦脈奠定基礎。

1弦脈的形成機理研究

我國古代醫家認為[1],弦為肝脈。寒熱諸邪、痰飲內蓄、七情不遂、疼痛等原因,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失常,經脈拘急,血氣斂束不伸,以致鼓搏壅迫,脈來勁急而弦。陰寒為病,脈多弦緊;陽熱所傷,脈多弦數;痰飲內蓄,脈多弦滑;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木乘脾土,則脈來弦緩;肝病及腎,損及根本,則脈弦細。如脈弦勁如循刀刃,為生氣已敗,病多難治。

現代醫學通過大量實驗研究,對弦脈的機理基本達成共識,認為[5]弦脈是由多種因素引起脈搏形體改變的脈象,如動脈血管彈性減弱,血管壁緊張度增高,或血管發生退行性變化,呈現出平直搏動的征象。其機理多與心臟泵亢進或正常,心搏排出量增多,血管壁彈性減弱或硬化,外周阻力增加,周圍血管緊張度增加,或局部血管縮小,血壓增高或正常,循環血量增多等因素有關[5]。

目前對弦脈的形成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弦脈與動脈順應性、弦脈與心功能、弦脈與血液流變性、弦脈與甲皺微循環等四個方面。

1.1弦脈與動脈順應性 路永平等[7]認為弦脈的形成主要與總外周阻力和動脈順應性等因素相關。病理性弦脈的形成是由于外周阻力升高,動脈順應性降低所致,是疾病或不健康的表現。生理性弦脈,特別是青少年的弦脈,其總外周阻力與動脈順應性正常,是機能旺盛的表現。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趨向衰退,其弦脈雖出現在正常生理狀況下,但其形成機理卻與病理性弦脈相類似。

周宜軒等[8]對60例弦脈患者進行眼底動脈觀察及動脈硬化指數、血液動力學、流變學參數、血脂等指標測定,實驗結果表明:①弦脈患者76.7%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動脈硬化,即動脈順應性降低,說明動脈順應性降低是弦脈產生的基礎之一。②隨著弦脈患者眼底動脈硬化程度的加重,其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膽固醇(TCH)含量呈顯著增加,血脂及動脈硬化指數(AI)顯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變化不顯著,說明弦脈患者眼底動脈硬化程度與全身動脈順應性降低相一致。③隨著弦脈患者眼底動脈硬化程度的加重,平均動脈壓和總外周阻力呈現同時增加的特征,說明弦脈形成與血管內壓力有一定關系。

1.2弦脈與心血管功能

周宜軒等[9]采用心導管技術,對狗的實驗弦脈模型進行了心肌收縮力和心泵機械功能等血液動力學指標的觀測,發現實驗弦脈模型的LVP、dp/dt max、Vmax呈先增高后降低改變,表明在弦脈初始階段,心肌收縮力增強,其后心肌收縮力將逐漸減弱。表明弦脈早期心功能常呈代償性增強,表現為心肌收縮力增強,每搏輸出量及搏出功增加。當前、后負荷逐漸增大,超過心臟代償能力時,則心肌收縮力減弱,每搏輸出量及搏出功降低。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心室的周期性收縮與舒張所導致的動脈搏動將以波的形式自主動脈根部出發沿著動脈管傳播,這種波就是脈搏波。那么中醫寸口脈就可以看作是脈搏波在橈動脈處的作用結果。據此,上海中醫藥大學四診信息綜合實驗室[10]采用ZBOX-Ⅰ型脈象儀收集平脈172例、弦脈1054例、滑脈228例、弦滑脈659例。研究結果表明,弦脈的脈搏波波速(PWV)、反射因子(Rf)都是4種脈象中最高的。由于PWV與動脈的硬度是呈正相關的,Rf高則說明反射波的強度高,往往提示動脈幾何或物理特性有變化,如動脈彈性降低等。

1.3弦脈與血液流變性

周宜軒等[11]運用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制的脈圖儀、L-100型血液流變儀、體外血栓形成儀、XO-Ⅰ核孔濾膜紅細胞變形測定儀和放射免疫法,對125例弦脈患者進行測定,發現與平脈組相比,①弦脈組的血栓素極顯著升高,而前列環素的變化不顯著,提示弦脈的形成與血栓素的升高及血栓素-前列環素平衡失調有密切關系;②弦脈組患者除血漿比黏度在正常范圍外,全血比黏度呈非常顯著升高,紅細胞電泳速度呈非常顯著減慢,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提示血液黏度的升高,致外周阻力增加,與弦脈的形成有密切關系;③弦脈患者的體外血栓形成無論是長度或干重、濕重均非常顯著地增加,提示弦脈患者體內有血栓形成的趨勢。

1.4弦脈與甲皺微循環

劉承才等[12]采用XQX-I型微循環顯微鏡及光源系統觀察了42例弦脈及24例細脈患者的甲皺遠心端第一排毛細血管的管袢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弦脈組患者的甲皺微循環的管袢排列、管袢形態、血流速度、血色及管袢長度、管袢數目等主要異常指標較平脈組均有顯著差異。與細脈組比較,弦脈的甲皺微循環障礙特點為管袢清晰出現率增高,血流增快,畸形管袢≥40%出現率明顯增高,下靜脈叢出現率增高,黯紅血色出現率增高,出血、滲出出現率增高,管袢增長,管袢數目增加。

2弦脈的脈圖特征研究

《素問•玉機真臟論》認為弦脈:“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如按琴瑟弦。”《脈經》對弦脈的描述為:“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瀕湖脈學》:“弦脈迢迢端直長。”這些對弦脈的脈形特點的形象描述,對后世掌握弦脈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多種脈搏描計器、脈象儀的廣泛運用,脈象的脈圖特征研究成為一大熱點,關于弦脈脈圖特征的文獻報道較多。

2.1弦脈脈圖的時域特征

通過用儀器測量弦脈的脈波[13],發現脈波描記器描繪脈波為振幅較大,升支陡峭,主波角增寬,最大幅度高,高峰期的時間延長,主波峰頂較平坦,可呈平頂,切跡弓背狀或斜切形,重波形的幅度相對較高,重搏波抬高出現的時間也相對較早,接近于主波峰,降支的快速下降時間出現的較遲,降支可呈凸弧形,潮波明顯[5]。弦脈的指壓-指感趨勢曲線呈擬正態型,脈寬較細或正常,脈長可及三部。脈圖呈寬大主波,波谷較高[14]。

吳喜慶等[15]用TD-Ⅲ型智能脈象信息檢測儀臨床采集弦脈200例,研究發現弦脈周期t均值為0.8,與平脈相近;主波時值t1值相對較小;主波幅度h1較平脈明顯增高,提示弦脈脈力較強;重搏前波幅度h3較大,提示重搏前波抬高;降中峽幅度h4較大;重搏波幅度h5較小或者為0,甚至為負;h3/h1、h4/h1較大,主動脈壓力升高的持續時間w/t較大;升支角α明顯增大,主波頂角β較大。

陳冬志等[16]利用NX-3型多功能脈圖儀對弦脈和緊脈脈圖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與平脈組比較,弦脈組主波高(HB)、降中峽至主波終點的斜率(SEG)、降中峽高/主波高(HE/HB)增大,升支最大斜率(MSAB)、降支在重搏前波與降中峽間的最大斜率(MSDE)、主波峰時間/脈動周期(TW/TAG)、重搏前波波幅(HDD’)明顯增大,降支在主波與重搏前波問的最大斜率(MSBC)減小。與平脈組比較,弦脈組降中波波幅(HFF’)減小。從脈圖形態上看,弦脈主波升支陡峭,脈波上升速度快、斜率大;主波高且寬;重搏前波波幅及高度升高;降支在重搏前波前下降緩慢,在重搏前波后下降迅速;降中峽高度升高,重搏波波幅減低。

2.2弦脈脈圖的頻譜特征

洪治平等[17]應用頻譜分析軟件對輸入脈圖圖形波幅進行歸一化處理后,求出幅度譜、相位譜、功率譜和微分功率譜,最后提出特征參量,判斷出弦脈。認為弦脈類Ka值均大于0.6。Si、DKm、A1、Φ、Kd、Kc等特征參量分別逐級判斷出弦脈類中的弦滑、平、平弦、病弦、弦Ⅲ和弦Ⅳ等脈。

3弦脈臨床研究

現代臨床在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發現弦脈是臨床中最常見脈象之一。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四診信息化實驗室[18]針對臨床常見脈象的分布情況,對全國23個省市、55家單位、156位高級職稱中醫師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51位中醫師體會過弦脈,占96.8%,105位中醫師認為弦脈為臨床常見脈象,占95.5%。調查證明弦脈確實是臨床最常見的脈象。

3.1生理性弦脈

弦脈可見于正常脈象,弦脈在時應春,在臟屬肝,故在春季弦脈常被認為是健康人的平脈。《素問•玉機真臟論》云:“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曰弦。”《傷寒論•平脈法》中亦云:“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唐亞平等[19]通過將醫師診脈與ZM-Ⅲc型智能化脈象儀檢測相結合對健康人進行弦脈測定。結果弦脈出現的比率在春季明顯高于其它季節,進一步證實了古代關于弦脈和季節的關系的論述,從而可以認為生理性弦脈在春季多見,且其脈象與病理性弦脈相比較為柔和。

3.2病理性弦脈

病理性弦脈主肝膽,諸痛證,痰飲,瘧疾等。《脈經》中曰:“偏弦為飲,雙弦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備急千金要方》中云:“脈長而弦,病在肝。弦數為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為痛痹,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弦小者,寒。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

現代臨床中,病理性弦脈常見于以下幾方面的疾病中。消化系統疾病[20],如某些急、慢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肝癌、慢性腹瀉、肝硬變腹水、慢性胃炎,胃竇炎、胃神經官能癥、病毒性肝炎、膽囊炎等;神經系統疾病[21],如某些神經官能癥、神經病、神經性頭疼、癲癇等;循環系統疾病[22],如某些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呼吸系統疾病[23],如干性或滲出性胸膜炎后期伴胸膜肥厚,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運動系統疾病[24],如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骨關節炎等。此外也常見于婦科、外科、腫瘤科一些證屬肝郁氣滯型,食積氣滯的疾病[5]。

4弦脈認識的爭議

一些現代醫家認為弦脈和滑脈是不可能相兼出現的,朱秀峰[25]認為弦、滑兩種脈象從形態來看,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而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認為弦脈的形態特征為:較長,滿于三部;脈形較窄,類似細脈;力量較強,脈氣緊張,有繃緊感。而滑脈形態比正常脈象稍寬,速率比平脈略快,觸之往來滑利,如珠滑于指下。根據上述特點,在疾病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兩種脈是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但也有醫家持不同意見[26],認為弦脈是血管壁搏動的體現,而滑脈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一種體現,截然不象浮脈與沉脈遲脈與數脈相對立,因此弦滑脈沒有絕對對立矛盾的存在,二者同時出現是完全可能的。針對以上兩種觀點,筆者認為古代醫家對于脈象的脈形特點的描述是為了后世可以形象掌握,在臨床中更好的識別,然僅拘泥于古人的描述過于墨守陳規反而會妨礙臨床發揮,且不同醫家指感不同,主觀認識也不同,因此診斷病情,一定要結合臨床,脈證合參,才是治病根本。

5研究展望

現代醫學對于脈象的產生和形成機理的研究大多認為和鉀鈉鈣離子、心臟生理特征、血液動力學、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機能的調節等因素有關。關于弦脈,其血液動力學機制和脈圖客觀化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針對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相兼脈對于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弦脈的相兼脈,準確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如果可以實現相兼脈與征候的一一對應關系,對于臨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②目前用于測量脈圖的脈象儀主要是從脈搏壓力、頻率方面確定脈象,如何可以同時檢測脈搏長度、寬度、流利度、緊張度等要素是今后發展的方向。③以往脈診的檢測部位局限于橈動脈,我們是否可以擴大脈診范圍,通過檢測其它體表浮顯動脈,以脈診證。④臨床診斷脈象可以綜合運用多項指標,從而提高診斷正確率。而不同脈象可能有特定的參數作為特異性指標,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77,98.

[2] 劉冠軍.中華脈診[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61-162.

[3] 樊雪紅.淺議弦滑脈[J].河北中醫,2006,28(12):916-917.

[4] 胡光強.淺析脈象產生機制及其解剖生理學基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1):1447-1448.

[5] 楊洪明,楊紹戊編著.脈理探遂[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292,295,249,296-297.

[6] 燕海霞,宮愛民,王憶勤,等.脈搏波傳播與反射理論對深入探討中醫脈象形成機制的啟示[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11):1052-1054.

[7] 路永平,陳騰,邢國勝.弦、滑、澀、芤等脈形成機理及其血液動力學分析[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13(5):59-60.

[8] 周宜軒,魏南珠,方霞,等.動脈順應性與弦脈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6,11(6):22-24.

[9] 周宜軒,戴小華,王億平,等.弦脈與左心室功能關系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4,9(3):56-57.

[10] 燕海霞,王憶勤,郭睿,等.中醫常見脈象脈圖特征分析及識別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12):2295-2297.

[11] 周宜軒,韓明向,林之侖,等.弦脈與血栓素、血液流變性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1):57-58.

[12] 劉承才,呂志平.中老年弦細脈甲皺微循環觀察[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4,18(2):140~141.

[13] 付娟.弦脈與緊脈辨析[J].天津中醫藥,2009,26(4):299~300.

[14] 費兆馥.現代中醫脈診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7.

[15] 吳喜慶,陸小左,張玉蘭.不同年齡生理病理性弦脈脈象特征研究[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338-342.

[16] 陳冬志,牛欣,董曉英.緊脈與弦脈脈圖比較[J].時珍國醫國藥, 2008,19(3):541-542.

[17] 洪治平,張世樞,苗華,等.弦滑脈類的頻譜特征[J].遼寧中醫雜志,1995,22(4):147-148.

[18] 燕海霞,王憶勤,李福鳳,等.中醫臨床常見脈象分布情況調查[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11(3):344-345.

[19] 唐亞平,樊新榮,王飛.生理性弦脈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5):683-684.

[20] 李長林.辨弦脈療疾患[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8):577.

[21] 曹得勝.化痰通絡法治療美尼爾病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0,28(7):106-107.

[22] 林曉忠,潘光明,鄒旭,等.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研究[J].新中醫,2011,43(2):20-21.

[23] 翁詩婷,張曉丹,郝一鳴,等.10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舌脈象特征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11(6):806-808.

[24] 陳伯健,盧頌華,王昭佩,等.單純胸腰椎骨折早期中醫證候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