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營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1:0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本土化營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問題的提出近10年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興市場之一,吸引著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紛紛來投資
與此同時,我國許多有特色優勢的企業也不甘示弱,將業務范圍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爾、聯想。雖然這些跨國公司經營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營銷戰略。所謂本土化戰略,是指一些跨國經營的企業、公司為了在所在國或所在地區獲得最大化市場利益,充分滿足本地市場需求,適應本地區文化,利用本地區經營人才和經營組織生產、銷售適應特定地域的產品和服務,而實行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決策的總和。“本土化”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營銷本土化。
二、營銷本土化勢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種國際發展趨勢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跨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它們不僅要與當地的公司搶占市場份額,而且還要與同在一國市場的其他國競爭對手分羹奪食。因此,誰更了解市場,誰更熟悉東道國的文化習俗,誰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從產品差異細分市場、個性化方面來看,為了迎合不同社會和文化對產品的不同需求,企業必須研究當地社會和文化,開拓當地市場所需的產品。
(二)從哲學的觀點看“本土化”問題—營銷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營銷的成功與否在于企業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場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民風習俗、價值觀念、禁忌愛好、消費觀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對產品的目標市場開拓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美國人在選擇服裝時注重張揚個性,追求標新立異;中國人則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體。由于這些人文因素的差異,世界各國消費者對商品的態度和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導致購買行為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企業只有重視目標市場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鄉隨俗,適市營銷”,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場空間。
三、跨國公司實施本土化營銷的五個方面市場營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諸多營銷要素和營銷手段,是營銷諸要素的整合
因此,本土化營銷要從營銷組合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達成營銷戰略和營銷手段的本土化。具體而言,跨國企業的本土化營銷可劃分為產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價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銷本土化。當然,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界限明朗的,因為它們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互相滲透、相輔相成。
(一)產品本土化產品本土化是產品設計要適應目標的需求和口味,它還包括產品研發本土化。例如,海爾冰箱能在美國市場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為它在美國實施了“本土化”策略。海爾冰箱自進入美國市場以來,由于節能指標達到了美國2001年DOE標準,再加上總部設在洛杉磯的美國海爾設計中心專為美國消費者度身打造,而成為美國消費者喜愛的品牌。當然在實施產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麥當勞和肯德基這兩家快餐巨頭了。在上海,肯德基的營業狀況比麥當勞好,但這并不是因為肯德基進入上海的時間比麥當勞早,而是因為麥當勞剛開始沒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歡吃牛肉。后來,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麥當勞不得不用豬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麥樂雞與肯德基的家鄉雞來競爭。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該公司一直致力于研發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新產品,以取悅于消費者。他們相繼在北京推出“榨菜肉絲湯”,“寒稻香蘑飯”;并在上海推出“海鮮蛋花粥”,“香菇雞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產品戰略的一個主要課題,由于其在市場競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將其從產品策略中分離出來。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國公司自進入中國以來,十分注重適應中國獨有的國情,主動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為產品準確定位,不遺余力地在產品生產、包裝設計、商標名稱、廣告宣傳等各個環節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從而創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標名稱上,跨國企業無不苦心孤詣,力求匠心獨運。20世紀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陸中國,他們在研究了4萬個漢字的基礎上,最后確定了發音相近,讀音悅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樂”四個中國字,所取得的成功眾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樂公司“sprite”飲料,在美國十分暢銷,但“sprite”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為了挺進中國,他們多方征求意見,反復進行論證,經過幾個方案的篩選,最終決定將其直接譯音為“雪碧”,意為純潔清涼之意。還有飄柔、潘婷、海飛絲、舒膚佳、玉蘭油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名稱,也都是美國寶潔公司的產品。
(三)價格本土化由于運往各國的產品運輸費、關稅、經濟狀況不同,跨國企業在向各國銷售自己的產品時,面臨著產品的定價差異問題。同一種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價位,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某種商品的價格可能在一些國家被認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國家卻可能相反。因此,跨國企業在進行定價時,往往要考慮各國目標消費者的經濟收入狀況、消費觀念、價值觀念、群體偏好和消費者對價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當然還要參考一下同類進口產品和當地同類產品的價格區間,盡量使產品價格處在這個價格區間范圍內。此外,當地的市場競爭狀況也是跨國企業制定價格的考慮因素之一。
(四)分銷渠道本土化跨國企業在國外進行銷售時,必須考慮各國分銷渠道的差異。他們在銷售商品時要以適應當地的分銷渠道來進行,并且要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跨國企業(除少數外)在異地銷售往往沒有自己的營銷渠道,因為自建渠道會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而且難度大、不易維護。所以,他們經常選擇與大企業合作的方式來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說,日本三洋與海爾的日中市場互換策略就已開始利用海爾的網絡。
(五)促銷本土化在促銷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國公司用得極其頻繁。他們根據所在國的風俗習慣、民族節日適時地推出了符合當地情況的促銷策略,以此來抓住消費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樂在中國的廣告宣傳就別出心裁,令人叫絕。他們在我國春節來臨之前,向顧客贈送對聯,上聯為“春節家家包餃子”,下聯是“新年戶戶放鞭炮”,橫批則是“可口可樂”。這種采用漢民族特有的對聯形式的宣傳,使我國消費者與可口可樂產品的心理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萊克斯更是將它的親情化營銷演到了實處。為了宣傳變頻冰箱的節能優勢,它打出了“還能再省嗎?伊萊克斯推出日耗電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國人的美德”的廣告語。此外,在媒體選擇上,跨國企業也頗費心思。
四、本土企業也需要營銷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紀90年代初期,武漢長江啤酒有限公司生產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漢電視臺、湖北電視臺上大打廣告,廣告口號是“中德啤酒很德國!很德國!”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國釀造技術、聘用德國專家、引進德國生產設備、純正德國口味的一種中、高檔啤酒。這一廣告至今在武漢市民中仍有較深印象,其廣告投資不能說不大,廣告效果也不能說不好。但是,這一廣告并沒有推動產品的銷售,“中德”啤酒及其生產廠家最終還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購,中德啤酒這個品牌,從此在市場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沒有很好地了解當地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者的習慣,也就是沒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價上,“中德啤酒”的價格是主要競爭對手“行吟閣”啤酒的近兩倍。當“行吟閣”賣一元時,中德賣兩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中、低收入的武漢市民,他們不可能不考慮價格上的對比。因此,定價偏高是中德啤酒賣不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產品口味上,由于武漢天氣較熱,市民喜歡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較濃、酒精含量較高,這是產品本身存在的一個銷售障礙。在銷售網點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過大中型賓館、飯店、涉外飯店銷售,并通過一些中檔以上,裝修較好的零售店銷售,而不在居民區附近的個體戶小店、夫妻店鋪,以維持其中、高檔的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但是,武漢市民購買啤酒一個最大的行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兒買,沒有人會騎個單車花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去找哪兒有中德啤酒。這是中德啤酒在銷售網點上一個重要障礙。超級秘書網
(二)我國企業在本國的營銷也應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個國家并不是所有的企業和產品都要進行國際化的擴張,總有不少企業和產品立足內銷市場。因此,跨國企業的本土化營銷對我國本土企業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環境不盡相同,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各異,城鄉差別,各地政治、經濟環境差異等等,這一切都導致了各個地區人們的消費口味、偏好、甚至價值觀、審美觀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種說法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再比如說,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嬌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裝廠在加工時就應該考慮這個問題,針對不同地區,在尺寸上加工適合當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國的這些“特殊國情”,我國企業在本國進行跨區域銷售時,尤其應該采取本土化營銷策略。在產品上,要深入了解當地人的消費習慣、偏好,來及時調整自己的產品。在價格制定上,要考慮到城鄉收入差別、地區收入差別來及時調整產品在各地區的價位。對于連鎖零售企業來說,應根據連銷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當地市場競爭環境來適當地調整商品的價格。在當地的促銷上,應深入研究當地人接收信息的來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學生、老年人等,他們接收信息的媒體各不相同。老年人傾向于廣播、報紙;上班族多通過報紙和電視來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銷時,應盡量選擇當地人喜歡并信得過的人士,最好這位名人是在當地出生。在分銷渠道上,當然應采取當地的渠道,采用當地的分銷商、商,通過他們在當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營銷網絡來分銷商品,這樣可以節約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
五、結束語
總之,營銷本土化的核心是關系本土化。不論是跨國企業,還是我國的一般性企業,只要進行跨區域銷售,就應該處理好與所在國或地區的各種關系問題,即與消費者、分銷商以及各級政府等之間的關系。因為關系處理好了,本土化營銷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張青山,趙忠華.企業人才培養的當地化和內部化〔J〕.管理現代化,2000,(1).
〔2〕何軍紅.本土化———跨國公司的制勝策略〔J〕.改革與理論,2002,(3).
篇2
論文關健詞:外資商企;本土化營銷;啟示
一、本土化營銷理論研究綜述
當企業從事跨國營銷活動時,則會面臨標準化營銷與本土化營銷(或稱差異化營銷)戰略的選擇問題。所謂本土化營銷戰略是指為滿足各個地區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跨國公司依據各國市場的差異化,設計、生產和銷售適合各地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并有效地協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產經營活動。本土化營銷戰略的實施與標準化營銷戰略截然相反,它首先非常重視市場細分,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顧客需要,研究、開發和生產不同的產品;其次在廣告宣傳、品牌形象設計等營銷策略方面,采用最適合當地顧客需求和觀念的廣告口號和品牌形象,并實施和完善區域性的產品定位。
目前,學術界對于跨國營銷應該采取標準化營銷戰略或是本土化營銷(或稱差異化營銷)戰略仍有爭論,但是支持本土化營銷戰略的學者從市場的差異性出發,提出了本土化營銷戰略實施的必要性。他們認為,用世界市場同質化假設和規模經濟理論來支持標準化觀點存在著一些重大的缺陷,并覺得采用完全的標準化戰略是“過于簡單的方法”、“只是一個次優解”,在實踐中是不可想象的。
Douglas and Wind從4個方面指出了標準化營銷戰略的支持者Levitt(《市場全球化》的假設缺陷。第一,僅僅對一些產品存在具有相同或相似需求的全球細分市場,而且這些全球細分市場往往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市場。因此,這些同質化的細分市場不能反映全球市場各類消費者的需求,或者說,這些同質化的細分市場不能代表全球市場。第二,由于所主張的標準化只注重于各國市場間的相似性,忽略各國市場間的差異性,而各國差異化的市場往往是能產生大量收益的市場。這樣采用標準化戰略就不能從各國大量差異化的細分市場中獲得收益。第三,Levitt觀點的一個隱含的假設是消費者在購買選擇時比起產品特征和設計,更偏好低價格的產品。實際上,消費者往往并不愿意拿產品的特征和設計與產品的價格做交換。第四,規模的經濟性并不只靠生產系統的標準化來實現。最近在制造技術方面的進步使得生產系統更加柔性化,從而使得多國籍企業能更有效地滿足各國差異化市場的需求。
Whitelock和Pimblett指出,從規模經濟性出發,專注于成本,以成本作為衡量標準化戰略的指標反映出的是產品導向或生產導向,而不是營銷導向。另外,通過標準化實現規模經濟性,從而節約成本降低價格的做法,往往會促使其它企業采用價格競爭的方式來應對,容易陷于惡性的價格競爭之中。本土化營銷戰略的支持者提出了支持本土化戰略的兩個理論,即細分和定位理論以及摩擦理論。
二、在華外資商企的本土化營銷戰略
1.外資商企在中國的發展狀況。總的來說,外資商企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期(1992年以前)、中國加人WTO以前(1992年一2001年)、中國加人WTO的前過渡期(2001年12月一2004年12月)、中國加人WTO的后過渡期(2004年12月至今)四個階段。
2.在華外資商企的本土化營銷戰略。改革開放至今,家樂福、麥當勞、沃爾瑪等外資商企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跟其在中國實行合適的本土化營銷戰略有著很大的關系。縱觀其在中國實施的具體的營銷活動,可以歸納出外資商企在中國市場上實施的本土化營銷戰略:
一是品牌本土化策略。外資商企進人中國市場之時往往是高舉品牌大旗,將品牌本地化,使品牌富有本地化的氣息。從品牌名稱的設計到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挑選,從品牌宣傳主題到品牌的宣傳推廣等各方面都致力于與中國文化、社會習俗以及消費者的價值觀念等相適應。首先,品牌本地化應該有一個中國化的名稱。如家樂福,這個品牌的中文翻譯就是品牌本地化的經典之作。該譯名意音雙佳,讀起來瑯瑯上口,同時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符合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其次,在提高品牌知名度,進行品牌推廣的活動中,將國際化的知名品牌的人格化內涵同中國消費者心靈深處的自我形象訴求的心理定位相聯系。如麥德龍針對高消費人群的品牌定位就是很好例子,該品牌迎合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定位,蘊含了強烈的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征性價值,有效地提高了品牌的附加價值,樹立了品牌與眾不同的高貴品質,吸引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二是產品本土化策略。沃倫·基根(Warren Keegan )把適應于外國市場的產品和促銷的策略區分為五種:直接延伸、產品適應、產品創新、傳播適應、雙重適應。
除了直接延伸策略之外,其它四種策略都可以看作是本土化營銷戰略的實施。為追求最佳的國際經營效益,將生產制造中心遷移到中國,利用當地的資源進行生產,以有效降低生產運營成本、銷售成本,是在華外資商企實施本土化營銷戰略的直接體現。如沃爾瑪銷售的很多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實現了本土化。產品研究開發本土化是在產品設計上融合國際先進技術和地方特色。要在中國市場打開銷路,外資商企所提供的產品必須是符合當地消費者的人文情懷和消費觀念的。可口可樂公司針對中國消費者喜歡喝茶的習慣,開發出具有濃郁東方口味的茶飲料茶研工坊。
三是人才本土化策略。人才本土化是指跨國公司在國外子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主要由東道國當地人員擔任。其最終階段就是實現員工的本土化,即全員本土化。如聯合利華中國區工作的外籍員工人數也已減少了80%,目前90%的高級管理職務已由中國人擔任。其次,外資商企在聘用中國員工時特別注重從高校中直接選聘,如沃爾瑪公司已成為中國很多大學生的理想工作單位,主要是因為這家公司每年都要從國內名牌大學選聘優秀畢業生到公工作,且許以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職業生涯設計。
外資商企通過人才本土化策略首先有助于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經營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因為忽視民族文化差異,往往是導致跨國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本土化的中國人擔任管理職責,既精通中國國情,又有跨國經營的知識,有助于形成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跨國企業經營管理,可消除語言、習俗、文化等的障礙,為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其次,中國相對低廉的人力資源,有利于外資商企降低人力成本。中國是人均國民收人較低的國家之一,相對外方人員的工資來說,中國管理人員的工資要低很多。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強了外資商企的國際化形象,也有助于保持經營管理人員的相對穩定。
四是分銷渠道本土化策略。選擇適當的分銷渠道是跨國公司面臨的一道難題,跨國公司一方面沒有自己的分銷渠道,另一方面又不熟悉當地市場狀況,導致使用錯誤的分銷體系從而致使產品無法有效傳輸,錯失大好市場機會。分銷渠道要適應當地市場的分銷特色,并最大限度地促進商品流通。在華的外資商企十分重視分銷渠道本土化的構造,到目前為止,全球跨國公司500強尤其是消費品領域的公司都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完善的分銷渠道網絡和分銷渠道管理體系,在分銷渠道領域取得了oo%的覆蓋率。外資商企根據公司所在行業、產品的特點、消費者購買行為特點和購買模式以及競爭態勢等因素,制定分銷渠道策略,選擇與經銷商的合作方式,采用對經銷商既制約又激勵的方法。如沃爾瑪公司在2002年,將全球采購辦從香港遷到了深圳,10月又在上海成立采購分部,在武漢也傳出將建物流中心。同時由于它宣稱不收“進場費”,更是在供貨商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這使得沃爾瑪公司與供貨商的親密合作關系,供應鏈體系日益完善。
五是公共關系本土化策略。在華外資商企的公關本土化戰略主要表現在重視與政府的關系、回報社會兩個方面。首先,基于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在華外資商企特別重視中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政府對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有著多方面的行為和利益的影響,因此,外資商企努力協調與政府的關系。除了及時了解和熟悉政府的各項政策法令,用法律法規規范企業的經營活動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以博取政府的信任和好感。例如,肯德基支持我國“希望工程”的建設,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樹立了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其次,外資商企的公共關系本土化的另一重點是回報社會,塑造國良好公民的休秀形象。如強生在福建、陜西投資70余萬元建立的數所希望小學,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社會公眾對外資商企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六是廣告宣傳本土化策略。廣告宣傳本土化,這是引起消費者心理共鳴的直接方式。由于各國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性、語言、廣告媒體、政府控制等都是影響廣告效果的制約因素,所以外資商企在華進行廣告宣傳,在廣告策略上,從廣告模特的挑選、廣告訴求點的確定、主題詞的設計到媒體的選擇等都做到了本土化。如可口可樂公司在進行產品廣告時,選擇劉翔、潘瑋柏、張韶涵等體育、影視明星,迎合了國人的追星的心理需求。可口可樂產品包裝上印的中國人熟悉的阿福、麥當勞里面身穿唐裝的吉祥物都融人了中國特色文化和體現中國人的情感訴求。
七是促銷本土化策略。促銷在營銷的要素中最靈活多變,最具創意。外資商企在中國的本土化營銷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豐富的經驗、先進的科技、高超的謀略、全球性的資源配置。
三、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營銷創新的啟示
企業跨國營銷究竟是應采取標準化營銷戰略還是采取本土化營銷戰略從理論上都有相關的理論依據支持,但是對于企業來說,面臨不同的市場環境應恰當的選擇符合市場需求的營銷戰略,才是市場致勝的關鍵因素。外資商企從中國實際的市場環境出發,通過對中外市場差異性的分析研究,從品牌、人才、產品、分銷渠道、促銷、廣告宣傳、公關等方面在中國市場實施本土化營銷戰略,是其在中國市場上獲勝的重要條件之一。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全球各地搞好營銷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慎重選擇標準化戰略和本土化戰略。面對遠比國內市場復雜的全球市場,對標準化戰略或差異化戰略的選擇是企業的一大難題。面臨不同的市場,從產品的角度來說,一般而言,對社會地位和文化差異不敏感的大眾化、廉價產品容易實行標準化;而服務于極少數社會精英的奢侈品,如Tiffany珠寶、勞力士手表,通常也可以被標準化;此外對于代表國家形象、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產品,標準化有助于借助國家形象和民族特色進行推銷,使之在海外市場具有獨特的含義,如美國萬寶路香煙、綠箭口香搪,還有具有中國情調的絲綢、瓷器、功夫鞋等。
從消費者方面來說,青少年和國際旅行者是全球標準化營銷的主要目標群體。其消費品,如印有英語格言的T恤衫、吉列剃刀、柯達膠卷等也更多地采用標準化。與此相反,針對那些文化規范已根深蒂固的中老年所使用的產品,尤其是受文化傳統影響大的消費項目,如服裝、食品等則傾向于使用差異化的策略,而使用條件(包括氣候條件、使用習慣等)、技術標準、政策規定、收人水平的不同也使得一些工業制成品無法標準化。
所以,中國企業在進行國際營銷時,就要針對當地自身產品的特性、目標消費群的構成、消費特征以及當地的文化因素來合理選擇標準化戰略或差異化戰略。
2。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不同的國家、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因素已成為影響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因素。文化差異導致了文化沖突,即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它包括跨國企業在他國經營時與東道國的文化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又包括企業內部由于員工分屬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而產生的沖突。跨越國界的營銷活動必然導致跨文化的協同問題,在華外資商企通過實施本土化的人才策略、文化策略,實現了與中國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因此,中國企業進行跨國營銷時,也應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通過本土化的人才、文化策略,來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消除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溝通障礙,避免跨文化管理可能導致的沖突和決策失誤。
篇3
論文摘要:在國際營銷活動中,只有正確而恰當的理解和運用文化差異,才能在營銷戰略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作為國際營銷中最重要的兩種戰略,標準化和本土化戰略各有其適用的條件,但在實踐當中,由于條件所限,使用純粹的標準化或本土化戰略的機會很少,更多的是對兩種戰略的綜合運用,即全球本土化戰略。另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種營銷策略的有效組合是營銷戰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
一、文化差異及其特性
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它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差異就是來自不同環境中的人們在“共同心理程序”上的差異性,具體表現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
由于不同地域或民族所處的環境總是存在差別,即使在同一種亞文化中,不同國家之間雖有相似的地方,但仍會表現出不同的特色,所以文化差異具有客觀性。相同的語言、動作甚至事件對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往往有著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義,比如,生意約會遲到,在日本、美國和德國被認為是無禮和沒有教養;而在意大利、巴西和印度則屬正常。藍色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是最有男子氣的顏色,而在法國和英國,紅色才有相似的意思。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方面,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產物。所以,文化差異的存在就如同人的存在、民族的存在一樣,世界上的各種文化雖然存在很大的差別,但都是平等的,并無優劣之分。在國際營銷活動中,只有拋棄本體文化的優越感,超越自己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障礙,用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態度,理解并尊重他國文化,才能真正認識文化的平等性,減少文化之間的沖突。
二、文化差異的調適
事實上,每一種文化都是長時間對環境的適應而積淀形成的,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如果能正確地認識這種優勢,對文化差異進行恰當的調適,克服文化障礙,它同樣可以變成一種資源,一種營銷財富,幫助企業提高國際營銷的競爭實力,而這首先需要辨識不同市場上的文化特點。
如果目標市場上的文化開放性弱,變動性小,文化的對應性差,那么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一般是很難改變且不容侵犯的。這時,應采用文化適應策略,企業在制定營銷戰略、決策時,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習俗、宗教禁忌,順應目標市場的需求,將產品、營銷人員、促銷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這也是跨國營銷中一種最基本的策略。在這種策略下,子公司應擁有高度的自治權,通過自主決策,做他們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
如果目標市場具有較高的文化開放性,并且雙方文化不會排斥的情況下,可以在兩種文化中間建立第三種文化,使用文化融合策略,這種策略不是用一種文化去支配另一種文化,而是在雙方文化基礎上創造一個彼此都能接受而又超越各自文化的新文化,這需要兩種文化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文化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同化吸收。
在文化對應性較強,亞文化類型比較多的國家或市場上使用文化變遷的策略比較好,這是指利用母國強大的文化優勢,抓住目標市場文化變遷的時機,使它們的文化順應自身發展的需要而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化,從而營造新的營銷環境,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
當母國文化與當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目標市場存在的時候宜采用文化規避策略,特別是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地區,應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不要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
所以說,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不同的情景下,需要采取不同的調適策略,只有如此,企業才可以不僅克服文化差異給營銷帶來的障礙,還可以使它成為征服國際市場的有力手段。
三、國際營銷戰略理論基礎
在國際營銷戰略選擇上,存在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標準化戰略和本土化戰略。標準化戰略理論起源于對廣告標準化的討論。1961年,E I finder提出要在全歐洲范圍內采用標準化廣告,以迎合泛歐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對廣告標準化與本土化的廣泛關注。后來,Levitt于1983年在《市場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了“世界市場逐漸同質化”的觀點,認為在全球消費者偏好趨同的情況下,企業應該把經營的重點從顧客定做的項目上轉移到向全球提供標準化的產品上,向各國消費者提供先進、實用、可靠和低價的標準化產品,以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降低成本,并擴大企業在全球的品牌影響力。
后來,Levitt ( 1988)又提出了“消費多元化”的概念來補充其全球同質化理論,認為全世界是由包括多種偏好的人們組成的市場,消費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異質性。營銷學者西蒙·馬加羅在其專著《國際市場要素分析:一個進入世界市場的戰略方法》中指出營銷組合策略須與不同國別的環境變量相結合,從而提出國際市場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另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標準化營銷是營銷觀念的倒退,跨國公司必須采取靈活的“本土化”營銷戰略,才能滿足目標市場的特定需求,由于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以及民族之間存在法律、文化、風俗習慣、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不同,國際營銷不可能實行全盤標準化。
標準化和本土化的觀點差別甚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們是基于不同的假定條件提出來的,比如說,標準化戰略一般認為適合于在以下情況中使用:母公司高度集權,產品以母國市場為中心向其它市場推廣,各國分銷渠道及營銷策略等方面有較強的相似性,資本和技術可以在市場間自由流動;而本土化戰略則更合適以下情況:跨國公司高度分權,子公司可自行制定營銷政策,各地消費者需求個性明顯,產品可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進行差異化設計,分銷策略花樣繁多。
標準化和本土化戰略雖然都有各自不同的適用條件,但現實中能嚴格滿足這些條件的機會很少,企業在營銷實務中也就很少使用純粹的標準化或本土化戰略,更多的情況是將二者結合起來使用。這種混合戰略的使用,可以看成是“全球化思考、地方化行動”的結果,因而也稱為“全球本土化”戰略,比如,可以對技術研發采用本地化戰略而對產品采用標準化戰略,這樣做既可以使跨國公司在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的同時又與本土企業保持一定的技術優勢,有利于將新產品快速地推向全球市場以及提高產品質量。同時。與產品有關的因素,如品牌、包裝、生產線等只需進行輕微的改動,以維持較高的標準化程度。
四、文化差異對國際營銷組合戰略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對產品戰略的影響
文化對產品的影響是與其對消費者的,合理影響直接相關的。大多數情況下,產品本身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品會給消費者帶來一些和其物理特征相關的心理學特征,這些心理學特征會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程度。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費者會有各種不同的好惡,只有設計出能迎合當地文化品味的產品才會取得成功。有時,文化會變成僅次于政治的東西,并被用作非關稅壁壘,這在產品設計上必須加以考慮。不同的文化品味常迫使許多公司為取得成功而改變其產品的組成.甚至是整個產品,如雀巢公司根據不同市場上消費者品味的不同,配制不同的咖啡并在各地取得成功。
產品戰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品牌。品牌可以用來幫助消費者確認、指定或拒絕某種產品或服務。一般來說,良好的品牌有著持久的力量,這主要來源于公司為樹立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在促銷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市場上,品牌名稱通常很難標準化,有些品牌在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名稱,因為同樣的名稱在不同的市場可能會包含截然相反的含義。全球化品牌可以立刻被認知,幫助人們躲避使用當地產品帶來的風險,但品牌并不是在全球化市場取得成功的保證,像在法國,由于“減肥”一詞因其醫學含義和象征健康狀況不佳而受到限制,可口可樂公司將其“減肥可樂”產品改為“輕身可樂(cokelight)”。
產品的原產地效應也是產品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產出國效應是生產商所在國家對消費者接受或拒絕某種產品的影響。生產產品的國家、產品的類型、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影響了產出國效應對全球消費者效果的大小。工業化國家通常有著最高產品質量的形象,同時消費者對不同國家和產品有著模糊而清楚的固有形象,如法國和香水、蘇格蘭和威士忌等,這些國家可以多采用一些標準化戰略。
(二)文化差異對促銷戰略的影響
與別的因素相比,促銷在國際營銷中受文化因素的影響更大,國際促銷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適應當地的環境。有些市場需要直銷人員,有些則不需要,而且顧客的接近方式不同,人員推銷和銷售管理比國內復雜。
廣告是應用最廣泛的促銷手段。廣告標準化可以降低廣告成本,保持世界一致的廣告形象,還會帶來學習效應,但標準化廣告漠視了目標顧客群對廣告意義的不同解讀,它是以同質化顧客為假定前提。 轉貼于 標準化的廣告是指在國際上通用的廣告,除了必要的翻譯工作外,其主題、副本和報道都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標準化的廣告對能通過產品形象促銷的產品,如奢侈品和高技術產品是較為容易的,廣告中的可視性元素也是易于在跨文化中標準化的,而下列幾種情況,廣告的標準化戰略是無法實施的: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市場;有不同習俗或社會規范的市場以及不能忽視競爭對手行動的市場。事實上,廣告的標準化是很難實現的,廣告信息如果不能適應當地的文化,試圖將標準化的信息強制傳送給消費者只會導致失敗。
另外,文化對于溝通和信息的反應方式是不同的,在奉行集體主義的地區,其廣告比奉行個人主義地區的廣告含有更多的團體導向;高權力維度的地區比低權力維度的地區有更多帶有地位不平等角色的廣告;亞洲文化能比歐洲文化從情景說明中得到更多信息。同時,低情景文化和高情景文化對同一廣告的反應也不同;對時間持有非線性觀念的文化會提供分散的信息,且沒有清晰的結論,更易符號化,而對時間持線性觀念的文化更趨向于直接指出觀察者的可靠信息來源,并提供合理的論據和可視化信息;非語言和可視化的廣告最有可能滿足某個公司全球化營銷的要求。
(三)文化差異對分銷戰略的影響
分銷渠道是指商品從生產商到最終用戶的通道,國際分銷渠道一般包括分銷商、人、委托機構、進口商、交易商、批發商、貿易公司、合作出口商等。由于不同國家的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不同,因而在分銷渠道上也會因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別。
在有些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分散,存貨量少,單位成本高,成本售價的差額大等原因,其分銷體系多以較小的中間商為主,分銷運作緩慢而低效。同時,有些不發達國家對中間人的態度一般持否定態度,因為在這些國家人們傾向于強調生產力,并認為中間人是無生產力的,在這種情況下,中間交易常常是在暗地里或秘密完成的,這使得分銷變得很困難。然而,低效率的分銷系統并不僅是在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現,有些發達國家的分銷系統由于當地文化的原因也并不高效,如日本的分銷體系通常是多層的,復雜且低效,所以日本的分銷領域仍被看作是經濟中的黑色成分。
盡管監管和非關稅壁壘不受文化限制,但文化和文化中的規范會影響某一國家的制度和法律標準,如果某些制度對于該國的主流文化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他們很快會被淘汰掉。所以,通過審視影響國際營銷渠道的制度規定,同時也可以考察不同的文化。比如歐洲各國和日本,盡管已是發達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在分銷網絡中也有許多限制性實踐。
一般來說,在國際營銷中應更多地使用中間商,因為他們熟悉當地的語言和文化,能在與文化相關的運作中提供幫助,并且可以節省中間交易成本。
(四)文化差異對產品定價戰略的影響
價格是同價值相關的,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既取決于產品本身的價值,也取決于消費者認同的價值,而消費者認同的價值常常與文化背景有關,對于兩個不同文化或國家中的相同產品,兩個不同的價格也許都會被接受。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價格制定的習慣和思維往往也有所不同。在日本,定價是生產商獲取對其分銷渠道影響和控制的一種省力工具,而且,一旦產品的價格確定了,再提價就會有很大的難度,這使得最初定價在日本比在西方更重要,人們不得不選擇一種在能在多年內使用的價格。而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高價格是與高質量和貴重產品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對于質量較高的時尚產品往往定價較高。另外,母公司的文化背景也會影響到公司的定價戰略,如加拿大的公司喜歡市場體系,美國的公司喜歡成本導向體系,而德國則傾向于使用混合體系。
有些跨國公司在定價時偏好標準化的做法,在設定一個基準價格的基礎上,公司給所有目標市場上的產品設定相近價格。盡管這種做法在理論上是精密的,但往往與實踐不符。由于不同市場之間的差異,價格也許是最難標準化的一個營銷要素,因此,在針對特定市場定價時,應該使產品的價格與它實際向消費者傳送的價值相稱。
在產品定價方面,議價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中的消費者一般都會討價還價,從而形成交易中的議價行為,作為一種高度結構化的行為體系,議價以反映威脅、反威脅、放棄興趣和符號語言等文化特征為標志。在現代社會,議價在各種文化中的情形也不同,議價在中東和非洲最常見;在亞太和拉美新興市場中也有存在;而在典型的美國商業交易中,議價并不被認為是一個合法部分;在一些落后的地區,由于許多消費者不會讀寫,議價的傳統對許多商品的交易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
五、結論
綜上所述,跨文化營銷中采用純粹的標準化或本土化戰略是基于對文化差異的不同認識造成的,比如,本土化戰略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每一個目標市場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基因會導致截然不同的消費模式,因而,跨文化營銷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做法,而必須因地、因時、因人而異,采用本土化戰略的公司要把每一個目標市場都作為不同的市場對待,進而采取不同的營銷政策滿足該市場的需求。
篇4
論文關鍵詞:綠色食品;開拓東北亞市場;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市場覆蓋率和市場占有率比較小,市場風險大。因此,我國要把綠色食品營銷戰略重點轉移到東北亞地區,積極開發新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擴大市場的互補性和降低進入壁壘,在東北亞地區產品出口國中尋求合作伙伴,并通過與之開展的多種形式合作和針對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營銷戰略和策略,加強開拓市場的能力,以此不斷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和提高企業競爭力。
一、本土化、區域化、國際化的發展目標
我國綠色食品企業市場營銷在相當長時期內要加強本土化的建設和發展。本土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本國范圍內進一步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國實現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區域化發展,區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國際化發展的前期準備,也是更大范圍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國際化營銷要突出加強的工作
1.擴大基地規模和發展產業集群。已具備發展產業集群的條件,在黑龍江和吉林發展綠色大米產業和山特產品產業集群;在內蒙、黑龍江發展綠色乳制品產業集群;在山東發展綠色果菜產業集群;在浙江、江蘇、福建發展綠色茶葉產業集群等。產業集群的發展是本土化營銷的重點,也是向跨國本土化發展的基礎。在擴大基地規模和產業集群發展中要吸引外資和民營資本的參與,內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萬美元的外資合作,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2.加強龍頭企業建設,發展與跨國本土化相適應的營銷組合。從市場需求、產品質量和特色、價格、渠道與促銷活動諸方面考慮本土化營銷組合及其重點,特別要適應出口國綠色壁壘和新的食品安全標準的要求。在這方面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3.建立與出口國優秀經銷商的合作關系。用國際化的營銷渠道出口我國綠色食品,使國內的本土化與跨國本土化更好結合和融合。如進一步加強與世界著名的零售連鎖公司沃爾瑪和家樂福的合作,可通過這些渠道將我國的產品更大范圍的銷售出去,這是實現由本土化到區域化和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與日本企業合作,將綠色大米打進日本市場,就是一個極好的嘗試。
(二)做好跨國本土化市場定位 國際市場不同于國內市場,由于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市場營銷環境也大不相同,因此,開拓國際市場要求減少盲目性、增強主動性和科學性。首先應全面了解國際市場的特點。目前世界市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市場;第二個層次是以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為代表的中等發達國家市場;第三個層次是以中國、印度、越南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市場。
我國綠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級產品。但隨著質量和標準的與國際化接軌,特別是市場定位(出口國、消費群體、消費習慣、產品需求等)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目標的逐步實現,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營銷戰略目標的實現是有把握的。我國綠色食品企業開拓國外市場應采取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搞好市場定位,提高營銷的針對性,這是成功進入出口國市場,并能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三)國際化的營銷策略 首先,分步國際化的營銷策略。這是一種逐步到位的國際化策略。企業和營銷人員剛進入陌生的國外市場時對市場需求的產品、消費習慣、文化差異的實際情況知之不多,對這些產品的市場前景沒有把握,要求營銷人員自己動手或請專家進行調查研究,從而比較確切地了解現有產品是否可以滿足當地的本土化需要,接著將國外市場信息反饋給產品研發人員,以便開發出能在國外市場受歡迎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國際化營銷策略是逐步實現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國際化營銷策略。企業和營銷人員自始至終以一種整合的全球觀點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它又對營銷人員的責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這種策略下,企業和營銷人員努力挖掘國外市場上與本公司生產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對顧客的類型和行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業和營銷人員還應盡職盡責地做好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競爭,實現雙贏
(一)通過合作競爭開拓國內外市場 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市場覆蓋率和市場占有率比較小,回旋余地小,市場風險大。要積極開發新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擴大市場的互補性和降低進入壁壘,就要在產品出口國中尋求合作伙伴,并通過與之開展的多種形式合作,加強開拓市場的能力。要針對不同市場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營銷戰略和策略,不斷擴大市場的覆蓋率、市場占有率,進而提高利潤率。
(二)通過合作競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 要加強對國際市場需求的跟蹤調研,不斷創新產品,同時大力開發有中國資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國文化特色的綠色產品;在保持傳統綠色產品出口優勢同時,提高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重,特別是AA級產品的比重在上述過程中,要借鑒外國企業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做法和經驗,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一要著眼于做大做強和提高效益,即通過不同形式的合作發展“航空母艦”;二要著眼于特色經營,尤其是中小企業要搞好市場定位,揚長避短,大部分綠色食品企業應在這一戰略指導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發展的空間。
(三)要為投資者提供好的項目和好的合作伙伴
外來資本和投資者到中國投資是來尋求好的投資回報,使其資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項目主要包括:項目所處產業生命周期(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的項目更能吸引投資者,而處于研發期和導入期的項目,由于市場前景不清晰投資者更多的是觀望、等待,擇機行動);項目的規模、投資回報、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前景預測和分析。目前大多數招商引資項目的規模不大,很難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保持和發展競爭優勢。企業規模不夠大,還意味著需要進一步重組和整合,對重組與整合的考慮會使投資者舉目觀望。因此,要加強對投資者對投資項目和合作伙伴選擇的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
三、根據目標市場特點戰略
(一)鎖定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 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出口要在鞏固現有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到周邊國家,實施從本土化到區域化的營銷戰略。美國、歐洲、日本是重要的潛在市場,是我國綠色食品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的出口增長的目標市場。歐盟東擴后,為我們開拓這一市場提供了條件,歐盟的新成員在經濟發展和收入消費水平上與老歐盟成員有一定差距,在對食品消費需求方面更適合綠色食品,這為我國綠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機遇。
1.發達國家的市場潛力巨大。這一市場的商業設施完備、市場環境良好、消費意識和環保意識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潛力。實力較強的企業(特別是AA級食品),可將此作為重點出口市場。
2.我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是適宜進入的區域市場,如港澳臺、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這一市場交通便利、信息暢通、成本相對較低,一些成長中的綠色食品企業和A級產品可先選擇這一地區出口。
3.容易進入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這些國家的市場條件、國民收入、消費水平、產品質量技術標準與我國相當,一些中小綠色食品企業可將A級綠色食品定位于這一市場,逐步擴大出口。 轉貼于
4.扶持重點企業和產品的出口。在選擇重點企業和產品扶植時,主要應考慮以下因素:
(1)企業的產品是否有國際市場競爭優勢。不僅要研究國內市場,還要研究國際市場;既要著眼現實需求,也要著眼潛在需求,重點發展有特色的或市場前景廣闊的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
(2)產業基礎。主要是強調要立足現有基礎,并進一步挖掘出潛力。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優勢。比如,我國的優質專用小麥,盡管專用品種沒有美國那么多,但近年來在品種開發和生產工藝方面有了顯著進步,單產水平高于美國、加拿大,特別是在我國黃淮海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大興安嶺沿麓等地區,專用小麥進一步發展的產業基礎很好。把這些比較優勢發揮出來,轉變為競爭優勢,能夠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3)企業的實力及產品特色。在選擇重點企業時應考慮該企業的實力及產品特色,與出口國的同類產品比是否有比較競爭優勢,以及企業持續的創新和綜合實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的素質及其業績;在此基礎上,再考慮該企業實力是否有滿足出口國需求的潛力,以防止市場開拓后,因供給不足,使他國競爭者趁虛而入。
(4)合作伙伴及進入策略。中國企業要善于利用外國企業在全世界建立的銷售網絡,向更多的第三國市場滲透和開拓。這種合作有兩個方面,一是參加外企的大企業集團在海外的承包項目;二是與外國的企業合作,利用外企的營銷網絡,共同開發產品,合作開拓更多、更大的市場。特別是在中國企業尚未涉足的第三國市場,更適合采取此辦法打開市場。
(二)企業要抓住機遇、做強做大、不斷創新
1.市場定位與目標市場的選擇。
(1)以實力為基礎的市場定位。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力進行市場定位,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的企業可加大有機食品(AA級綠色食品)的開發,擴大出口,增強國際競爭力;規模小、生產能力低的企業,可進行A級綠色產品生產,首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逐漸向生產開發AA級綠色食品的方向發展。
(2)以模式為基礎的市場定位。企業可以發掘地方產品的傳統優勢和特殊的生態條件優勢,將企業定位于綠色+特色模式、綠色+優質模式、綠色+低成本模式、綠色+品牌模式。
2。持質量和信譽取勝的發展方向。“以質取勝” 是產品戰略的核心內容,也是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所在。為此,要牢固樹立“以質取勝和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的觀念,并從思想上對產品質量給予高度重視;加大培育“拳頭”產品,和優質名牌產品的力度,增加研發投入以要適應國際市場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應按著“從土地到餐桌”全過程管理的要求,對產地環境、原料生產、加工流程、產品包裝、儲運銷售等每個環節都強化監管措施,不斷完善安全質量保證體系,靠質量和信譽的不斷提高,實現擴大市場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標。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強品牌的競爭優勢。品牌在開拓市場和提高企業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品牌管理辦法,是指為了維持和提高長期競爭優勢,企業把品牌管理的重點放在建立企業旗幟品牌上;明確企業品牌或旗幟品牌與其他品牌的關系,使品牌家族成員能夠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業現有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進行品牌擴張。
我國綠色食品要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快速發展,就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培育和發展馳名品牌,靠質量和信譽開拓國內外市場,贏得社會經濟效益。但市場品牌雜亂就難免盲目競爭和過度競爭,企業和地區的整體競爭優勢難以發揮。如黑龍江省大米市場上出售的品牌過多(現在有30個以上),不利于發揮黑龍江省“北大倉”綜合競爭力的優勢,品牌過多說明企業規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場研發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還為假冒企業和產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亂真的機會。如能從現有的30幾個品牌整合到l0個左右品牌,則可大大提高競爭力。即集中30個品牌的產品研發和促銷費用,使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的上升都會起到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從地區和企業的角度,統籌考慮綠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場導向為基礎,輔以適當的行政推動,為培育和發展著名品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1.好的市場、法律環境。良好的市場環境是指投資及產品的產銷要體現公平、公正、公開,市場信息暢通及交易條件良好;法律環境是指對投資人的財產和投資行為的合法保護及對其正常經營的合法保護。以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區、大學科技園區、海歸人員創業園區等為載體,實現相關產業的高度集聚,從而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
篇5
期間,一些理論在傳入國內的過程中,或多或少被曲解,以及因為市場環境、文化的差異而出現水土不服或者南橘北枳的情況。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這些系統的理論,使得原本還停留在銷售認識階段的中國企業,得以非常有計劃地開展營銷,并且迅速將營銷提升,融入到企業的戰略層面。
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誕生了一大批熟悉西方經典管理、營銷理論的本土實戰營銷人,這群人分布在咨詢、策劃、廣告公司以及企業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動力量。然而,在運用西方的經典市場營銷理論征戰市場的過程中,這些思路活躍的人逐漸認識到,西方的營銷理論雖然研究的是市場營銷的普遍規律,研究的是營銷行為的共性問題,但是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經濟制度、不同的市場發育狀況下的個性化營銷問題缺乏關注和研究,導致出現一種現象:聽起來頭頭是道,用起來卻處處碰壁。另一方面,現代營銷理論已經誕生多年,而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非常有創新性的營銷手法層出不窮,并且無法在經典理論中按圖索驥地找到。
于是,這些實戰派專家依據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知識,以及在市場一線浸多年后養成的敏銳市場感覺,大都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市場觀和方法論。這可以說是中國本土化市場營銷理論的雛形。可惜的是,這些“大無畏”的、有著創新精神的實戰派專家大都理論視野不夠寬廣、理論研究水平不夠高,立足于本土市場所做的提煉往往只是感悟和體驗,沒有達到非常精細的系統化、理論化程度。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所謂的理論創新,其初衷可能并不是為了理論研究,而完全是為了打造個人品牌,以獲取商業上的咨詢、培訓、策劃訂單。“本土營銷理論”就進一步給人以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之感。所謂新的營銷理論,概念漫天飛舞,但是真正有實戰指導意義的,有思維創新性的,可謂極少極少。
實戰派大都有一定的理論功底,而學院派就可以說是閉門造車了。這話說得可以有些重,但是毫無疑問,學院派本來可以依托其多年的學術訓練、扎實的理論積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為中國本土營銷理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可惜的是學院派最終還是在營銷理論的本土化研究中缺席了。他們的營銷研究成果以及營銷教育工作越來越遠離實踐,就我所知,很多人根本就不熟悉企業,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案頭研究,在故紙堆里翻來翻去,對于市場上的最新動態卻一無所知。要知道,管理、市場營銷原本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美國其相關的教學都是案例式的,然而在中國,學院研究和教育卻停留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在我看來,這種局面的產生和當前科研體制的僵化及落后有莫大的關系。相關的例子可以隨手拈來。比如,在大學里,教授們的管理、營銷實踐是不受關注的,受關注的是你在SCI、CSSCI上發表了多少論文,被檢索引用了多少次,這幾乎成為衡量教師科研能力、教學能力的全部。然而在我看來這簡直荒謬透頂。自然科學有公論暫且不提,但是社會科學原本就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有的只是百花齊放式的爭鳴,是思維的開放。而在中國做的研究就應該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問題,不用太關注“洋大人”的看法,去追求所謂的國際學術前沿。
在我看來,中國大學管理學系、營銷學系的教授們應該全都到市場一線去,深入企業,一邊做咨詢、做企業戰略規劃,一邊進行研究。要解決經營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并且提煉經驗,形成理論觀點,而不是在故紙堆里搜羅而后編造概念,完全脫離社會現實,變成一堆沒有絲毫用處的文字垃圾。
縱觀近年來管理、營銷領域的學術研究,大都是實證分析,談不上有何創意。但怪異的是,在國內恰恰是那些做縱向研究(國家、部委牽頭)的顯得高人一等,而橫向研究(與企業的合作研究)好像不入流。然而,企業最需要的恰恰是貼合其問題、有借鑒意義的市場研究,最終幫助自己做出決策。中國企業渴望得到管理、營銷支持,但學院恰恰將企業排斥在外。比如,商學院的教授深入研究一個企業,為什么就不能算是研究成果呢?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導向錯誤的問題。
好的管理、營銷理論研究應該幫助企業做出決策,或者創新模式,或者開闊企業的視野,如果一條都不搭,這種研究就沒有意義了。可惜的是,國內的理論研究大都還立足于原有邏輯的推演―印證而已。殊不知,一種創新恰恰是對原有邏輯的突破,從顛覆中尋找新的邏輯,從而得到新的認知。
篇6
[論文摘要]奢侈品領域的巨頭,在中國市場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該文通過對奢侈品市場的研究,分析了中國本土奢侈品品牌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促進中國本土奢侈品牌發展的一些對策。
[論文關鍵詞]奢侈品本土奢侈品牌影響因素營銷對策
一、奢侈品以及發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意義
(一)奢侈品的特征
目前,國際上一般把奢侈品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奢侈品是指市場上那些價格和品質比值為最高的商品。無論人們對奢侈品有著如何的理解,無論奢侈品行業如何的發展,縱觀形形的奢侈產品,具有其本身獨特的特征元素。
1.高價格和高品質特征。奢侈品顯然具有高價格,是同類商品中最貴的。
2.稀有性特征。奢侈品是一種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著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資源(如紫檀木、黃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
3.炫耀性特征。奢侈品具有超出實用價值的“符號價值”,是消費者炫耀財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號。
4.地域性特征。奢侈品帶給消費者夢想和品位的同時,而且無論無形當中增加了多少生產成本,奢侈品的歐洲原產地是不會轉移的(奢侈品中只有極少數美國品牌)。
5.文化特征。作為一種藝術美學,奢侈品被賦予了許多的文化、歷史、藝術、哲學和社會涵義,其背后有一個由幾十年或上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體系支撐,是一種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外在體現。
(二)中國發展本土奢侈品的意義
中國奢侈品牌的出現首先要依賴于中國的經濟成功。從更深的角度,中國奢侈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出現及流行,必須有強大經濟實力支持下的中國文化做背景,在這種背景發展起來的中國本土化奢侈品不僅對于中國的經濟,乃至一個大國的形象都有著深遠而廣泛的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均收入和消費支出將大大增加。中產階級家庭的崛起意味著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在平民貴族化風潮下,消費者不再滿足于低質量的廉價品,其消費品位逐漸升級。對于未來的我國市場來說,奢侈品不言而喻是黃金產業,是能夠給企業帶來高利潤、給消費者帶來高層次精神享受的商品。
二、國內奢侈品市場概況以及影響本土奢侈品牌發展的因素
(一)國內奢侈品市場概況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傾向與態度的逐漸改變,使中國正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新的主力市場。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奢侈品市場的年銷售額20億多美元,約占全球650億奢侈品消費的3%,實際上,中國人支撐的奢侈品市場還不止全球奢侈品銷售總額的3%,因為這只是中國國內的奢侈品銷售額,沒有包括在境外的購買量。
(二)影響發展本土奢侈品牌的因素
1.中國消費者偏好國際品牌。中國對奢侈品品牌盲目崇拜,他們心中奢侈品品牌總是和歐洲印象聯系在一起,購買奢侈品更多的是在體會歐洲的一種生活方式。對于奢侈品而言,品質只是一個基本條件,制造地點和歷史往往賦予了奢侈品更多的涵義。
2.國內企業缺乏奢侈品品牌化運作的理念。目前我國國內企業對奢侈品品牌概念還在認識模糊的基礎上,我國奢侈品品牌發展現在處于初始階段,缺乏長期戰略考慮。品牌根本不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甚至3~5年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思路,采取隨波逐流的發展模式。導致國內現有的品牌鳳毛麟角,很多企業還選擇和大牌合資,沿用他們的生產和設計,以至于產品缺乏奢侈品品牌背后的一些元素,比如原創性的設計思想,以及賦予這個品牌的歷史感和品牌所代表的國家形象。
3.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奢侈品牌的產生是歷史積淀的結果,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精心培育,以形成獨特的品牌理念。同時,人們對奢侈品牌的理解與認可也要有一個過程。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在我國,企業對品牌的重視也才一、二十年的時間,奢侈品牌的培育只能說是剛剛起步。隨著全球化和加入WTO,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市場。
三、發展本土奢侈品牌的營銷對策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組合,做到國際品位的時尚化
奢侈品牌的塑造需要很長時間,消費者對奢侈品牌的認同也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因此通過奢侈品牌的運作來實現盈利必須是一個長期的目標。由于奢侈品牌本身就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承載,因此在奢侈品牌塑造上,不但要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品牌資源,創建一個品牌強有力的、極具吸引力的故事;還需要對其注入獨特的中國元素或符號,如絲綢、刺繡、云錦及茶文化等。在此基礎上,運用西方化思維,搜集、保留奢侈元素;借助國際頂級設計師的品牌,中西貫通實現中西合璧,將人們對東方的感覺神秘化、時尚化,為現代新貴族塑造東方生活風格。
(二)立足在全球范圍內發現市場機會,滿足客戶需求
奢侈品牌屬性及消費者奢侈心理的研究結果證實:奢侈需要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與久遠的歷史、不同國別文化的地理跨度,以及卓爾不群的地位高度有關。統計數字表明近年來到海外旅游的中國游客人數的增加大大促進了奢侈品銷售額的增長,雖然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群,但從統計數字來看,對于大多數本土奢侈品牌而言,國內消費市場還不夠成熟;國外市場則可能提供更多的機遇。
(三)遵循奢侈品牌運作的規律,分階段進行營銷規劃
奢侈品牌這一個領域,無論是運作服飾、珠寶、汽車或是名酒,成功的關鍵因素是這個品牌是否能夠成為特定階層的典型標志,是否能夠創造愉悅和舒適的消費體驗。因此不同于傳統實用品牌的運作規律,奢侈品牌的運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
1.鎖定細分的目標客戶。目標客戶就是那些有顯赫身份的金字塔尖人群,與這些富裕人群建立起密切的關系,研究他們的需求,了解奢侈品牌傳承的理念和精神是不是目標消費群最欣賞的。
2.通過專賣店管理客戶,通過高端印刷品做廣告。奢侈品牌的重要支柱就是名望,因此通過系列公關活動,與國際顯赫人群、社會名流建立良好互動關系,在向他們銷售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拉近距離,提升品牌國際形象。
3.通過電視等媒體親近大眾消費者,以記錄片形式進行品牌推廣和奢侈品知識普及。通過大眾消費者對顯赫人群的選擇性的模仿消費擴大奢侈品牌銷量,同時進一步強化品牌區隔。在市場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因此,要維護目標客戶的優越感,就要使大眾與他們產生距離,使認識品牌的人與實際擁有品牌的人在數量上形成巨大反差。
參考文獻
[1]閆文健,奢侈品的含義[J]經理世界,2004(10):26-28
[2]程寶軍,奢侈品中國市場前景談[J]財經界,2006(5):186-187
[3]李冬芹,奢侈品中國人離你有多遠[J]中國教育導刊,2005:23-25
篇7
論文內容摘要:雖然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已是一個動畫大國,但與市場空間巨大之間形成了強烈反差的是,我國動畫的產業基礎脆弱,當前應當正視差距,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發揮本土作戰優勢,從人才的培養做起,推動我國動畫產業從引進為主走向自主開發為主,從學習模仿為主走向獨立原創為主。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動畫形象卻無法走出國門。這里有營銷的問題,有資金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缺乏對受眾的了解。美國人在拍卡通時,十分注意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他們的卡通形象是否認可。因此,我們應當多研究卡通形象的共性與本土化的結合,在強調做好共性的時候,展現自己的個性,而且能夠讓讀者喜歡。讓讀者喜歡是卡通形象成功的前提。
一、思想觀念和產業政策的滯后
“動畫就是為青少年服務的”,這個普遍的觀念長期制約著中國動畫的發展。目前我國動畫產業發展仍受諸多制約 :一是思想觀念和產業政策的制約,大部分動畫制作和播出企業沒有抓住動畫產業成人化趨勢帶來的機遇去創作適合成人的動畫產品 ;二是原創動畫品質與數量均嚴重不足,全國動畫產量不到3萬分鐘,與電視臺規定的播出時間相差一倍,空白只能由進口片填補 ;三是完整成熟的產業鏈有待形成;四是創意和營銷人才嚴重不足。
二、改革動畫的滯后狀態勢在必行
1. 立足于本土化的藝術創新
藝術創新是根本。目前我國動畫片的敘述方法整體上比較保守,手段尚顯單調,很少顯示出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時代活力。一部吸引人的動畫片,最重要的是好的故事——它是否扣人心弦、是否一波三折、是否有親和力、是否打動人心、是否令人蕩氣回腸,關鍵還是在劇本。國產動畫片劇本總體感覺缺乏靈性,單線結構,前因后果交代繁瑣,彈性跳動的調度太少,妙趣、意外、跳蕩、緊張、愉悅都嫌不足。韓國動畫名家申奈舜認為 :中國要搞原創,缺乏的不是深厚的基礎,而是一流的劇本和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內容,這也是國產動畫片與境外動畫片之間的主要差距所在。
2. 打造高價值的原創動畫品牌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在卡通形象的塑造上也有成功的例子,像鐵扇公主、孫悟空、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但即使是距今最近的葫蘆兄弟也是十幾年前的形象了。由于商業運作不足,這些形象的影響力遠不如國外品牌卡通形象大。
3. 體制、政策、市場的落后
體制問題 :我國動畫產業長期受體制問題的困擾,制定規章、實施管理的部門沒有與企業脫鉤,造成不充分競爭,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就無法勝出,生產力也得不到解放。
政策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動畫行業急需依靠政策來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但一直沒有針對動畫產業的發展制定整體或遠景發展規劃,沒有設立專司動畫的監管部門,沒有整套保護、扶持的舉措,對進口動畫片及其播放管理不嚴。
市場問題:A. 長期以來,境外動畫業在影視、音像、衍生產品和形象權出售各方面的業務都十分成熟,投資豐沛,生產規模巨大,迪斯尼、夢工廠、吉卜力等無不是強大的卡通巨擘。在這種情況下,有效保護民族動畫產業極有必要。B. 產業化過渡艱難。動畫片的策劃、制作、發行、形象權銷售以及衍生產品開發系統不協調、不順暢;品牌太少,缺乏可操作元素;中期生產發達,前期創意、策劃和后期編輯合成薄弱,工匠型人員大大超過創制人員,不利于產業整體素質的提高。C.國產片因為缺乏足夠的有價值的原創動畫作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只能靠國外動畫片來填補空缺。
三、從人才的培養做起,探索本土化原創動畫之路
從自身建設看,我國動畫產業原創人才的極度缺乏已經成為制約動畫發展的關鍵。目前,許多動畫企業已與設立了經濟、管理、藝術類學科的綜合大學合作,希望建立一條產、學、研、發的體系和動畫基地。從人才的培養做起,解決我國動畫的后備力量。這是幫助中國動畫企業打持久戰的有力舉措,利于提高動畫人才的素質,為其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基礎。
中國動畫企業需要有創新精神。對企業來說,首先要進行機制創新,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促成企業的良性發展。其次,積極借鑒、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手法,以及成熟的市場競爭的模式。其三,向集約化發展,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行大企業、大品牌、大發展,積極培育能夠享譽國內外的中國動畫王牌企業和動畫產、學、研發的體系。
從外在條件看,在具體產業政策上,中央應增加財政投入,設立扶持動畫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我國動畫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如支持優秀動畫原創產品的制作和推廣,建設民族民間動畫素材庫,完善動畫公共技術服務體系等。 此外,鼓勵對動畫產業的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的投資基金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動畫企業,具備條件的動畫中小企業將被納入“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資助范圍,對符合境內上市融資條件的,將優先予以安排。另外,符合條件的動畫企業還將享受軟件產業的優惠政策。
境外動畫產品在我國動畫片市場上大唱主角已經20余年了,20余年中,國民每花1元錢在動畫上,就有0.85元被國外賺走。我們應該盡早著手消除動畫傳播系統中不利于發展的各個瓶頸,盡快形成適應全球化經濟的體制,形成政府與業界、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形成生產者與受眾的良性互動。只有真正把產業發展和受眾放在首位,才能實現中國動畫的振興。
篇8
案例教學是提高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效果和提升學生營銷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論文對案例教學法的發展、概念和優點進行了介紹,分析了市場營銷課程中案例教學法在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
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實踐能力
一、引言
市場營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學會面對復雜的營銷環境并進行溝通、協調和決策。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營銷課程教學需要解決的重要命題。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并培養學生面對復雜營銷環境綜合決策的能力。而案例教學卻能夠規避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能夠引導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營銷情境中,激發學生進行啟發式思考。因此,在市場營銷的教學中推進案例教學,特別是對于高層次學員(如MBA)來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案例教學法及其優點
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學的法學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案例教學法逐漸在醫學、商學、教育學等領域推廣開來。到20世紀70年代,案例教學已經成為哈佛商學院的主流教學方式,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被稱為商界的西點軍校[1]。營銷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某些典型市場營銷事實與現象為教學信息載體,通過再現真實而復雜的企業營銷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溝通和討論,啟發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營銷決策能力,并培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的教學方法[2]。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灌輸模式,而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強調對復雜情境的體驗和學員間的互動,表現出較大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
1.情境呈現的真實化。
相對于單純的理論講授和舉例佐證來說,營銷案例能夠同時呈現復雜而真實的營銷環境、不同的人員角色、沖突性的決策矛盾設計,讓學生領會到正確的營銷決策需要同時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決策能力。
2.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課堂教學比較,營銷案例教學更注重學生參與。學生需要熟悉案例并進行小組討論和課堂發言,學習變得主動,這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知識來源的多元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知識主要來自于教師的講授。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查閱資料、相互討論、聽取其他小組的發言并展開爭辯,可使知識來源更加廣泛而多元。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多渠道地學習營銷知識。
4.能力培養的多樣化。
案例教學在對學生多樣化能力的培養上表現出較大的優勢。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對各國有關專家的調查,在9種管理課程教學法中,案例教學對分析能力的培養居第一位,在知識傳授、學員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持久性這三方面占第二位,在態度轉變和人際關系能力培養上占第四位[3]
三、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課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據相關調查顯示,雖然學生對工商管理案例教學的期望較高,但是對案例教學滿意度較低,這就說明實際的案例教學課堂與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學課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4]。市場營銷課程的案例教學效果同樣不理想,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優秀本土案例少
案例不同于舉例,好的營銷案例能夠很好地呈現營銷決策的情境,而這樣的案例編寫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和財力。目前國外的營銷案例居多,但由于營銷的環境、消費者的行為等均受到一些本土化的因素影響,學生對國外的營銷環境也不熟悉,導致國外的案例不能很好地滿足國內案例教學的需要。
(二)案例選擇不恰當
好的營銷案例應該具有典型性,能夠較好地體現理論知識點,知識的寬度和深度恰當。但是開展案例教學的教師經常對案例的選擇不恰當,無法在典型性與知識點寬度上很好地把握,導致花了很多時間進行討論案例,無法較好地涵蓋理論知識點,案例情境的可遷移性較差。
(三)學生參與度低
雖然營銷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引導和點評,但是由于案例討論的考核方式單一,分組討論中經常有學生出現搭便車現象,不參與討論或者很少參與討論。
(四)優秀師資缺乏
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從案例的選擇到案例討論中的組織、引導、考核和點評,都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案例教學的技巧與經驗。然而,由于國內案例教學尚處于初期階段,多數教師的技能仍然是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具有優秀案例教學能力和經驗的師資較缺乏。
四、市場營銷課程中的案例教學策略
案例教學在市場營銷課程中的優勢和現階段存在的諸多問題,要求市場營銷課程案例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本土營銷案例庫建設
把本土營銷案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推進案例大賽,提高獎勵力度。特別是學校層面,劃撥專項經費推進案例庫建設,并把優秀案例與科研分相關聯,提高優秀案例的科研分值和等級;鼓勵MBA學員通過挖掘所在企業的優秀案例完成畢業論文,多方面推進本土營銷案例庫的建設。
(二)案例教學師資隊伍打造
組織教師參與案例教學的觀摩、培訓和學習,鼓勵優秀教師分享案例教學經驗。如果條件允許,邀請案例企業參與案例討論,交代企業情境并進行討論。
(三)案例教學過程控制優化
優化營銷案例討論過程,特別需要解決學生討論中的搭便車現象,通過小組內匿名評分或者教師隨機點名提問的方式,提高學生案例討論的參與度。
作者:孫洪杰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商務策劃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剛.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作用機制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5):89-91.
[2]王雅麗.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79-80,
篇9
關鍵詞:體驗經濟 本土化發展 勢態分析 政策建議 發展前景
一、引言
在經濟的發展與變革中,新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體驗經濟”(The experience economy) 。體驗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的出現改變了企業的生產與運營方式,更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與消費方式。體驗經濟使得企業的經營活動有了更新的思路,為其經營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給消費者參與經濟行為帶來了更多的機會與選擇。對此,孫芳在“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行為分析”(2005)中提出:一是目前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市場競爭加劇,對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娛樂化,休閑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劉鳳軍在“體驗經濟時代的消費需求及營銷戰略”(2002)中表示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給傳統的商品交換方式帶來強烈沖擊,從而為消費者實現購物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提供了可能。吳曉達在“基于消費行為特征的體驗營銷策略探討”(2009)一文認為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消費者更重視能體現消費者自我與價值取向的象征性消費。
在研究了近幾年的針對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者行為分析研究的調研文獻資料后,本文總結了以下幾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逐漸將注意力從原來的物質轉向情感等精神層面享受,而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帶給消費者更多的安慰和追求,也給予企業、商家等供給者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隨著體驗經濟概念的逐步引入和融合,本文基于對對體驗經濟具有的優勢、劣勢,以及存在怎樣的問題提出了疑問,并對體驗經濟目前本土化發展的情況進行了研究。
二、體驗經濟本土化發展情況的分析
在實證研究中,首先調查“體驗經濟”的概念名詞在消費者中的認知程度和接觸程度。在 “Q1:請問您聽說過‘體驗經濟’這個詞嗎?”該抽樣調查中發現只有38%的人聽說過,而62%的受調查者表示未聽說過。調查結果如圖1中樣1所示。在向接受調查者解釋了體驗經濟的概念后,提問“Q2:您是否光顧過體驗經濟經營模式的商店呢?”。調查結果如圖1樣2所示。
調查顯示20-30歲人群對“體驗經濟”這一名詞的了解程度最高,接受能力敏感度最高,而60歲以上老年群體對它了解程度幾乎為零。可見對于體驗經濟概念的認知主要集中在年輕群體。其中選擇沒聽說過“體驗經濟”一詞的被調查者當中,選擇有光顧經歷的占87.4%.這一調查結果顯示出體驗經濟的概念在中國并未深入人心,雖然人們已經不斷參與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式消費,但并未感知到專有概念的存在。
體驗經濟的含義是廣泛多方面的,通過消費者對“您認為‘體驗經濟’的含義是以下哪些內容?”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人們對“體驗經濟”含義的理解。在調查中發現人群對于體驗經濟含義的認知大都選擇貼近生活,且是比較實際的感知,認為“體驗經濟”就是消費,就是購物以及或者到參與產品設計而形成的印象。而與企業相關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相對遙遠,認為與體驗經濟沒有太大的關聯。如圖2所示,人們對于體驗經濟的理解主要側重于消費體驗與購物體驗。折射出了目前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最重視的仍停留在消費購物過程中的體驗。其次“愿意將自己的消費感受告訴他人”、“對企業產品設計的參與”,以及“參與企業活動”則是消費者們對于體驗經濟這種經營模式含義的又一種詮釋,這也是體驗經濟模式獨特之處的主要表現。也有調查對象認為“對購買和使用企業產品感到滿意”、“量身訂購企業產品”,以及“到企業參觀”也是體驗經濟需要包含的重要部分。
對消費人群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路徑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消費者對消費路徑選擇的排序和對路徑的評價,從而尋求如何為體驗經濟選擇更符合大眾消費習慣的路徑的基本依據。本文通過設定體驗路徑、調查路徑采取情況、對相關消費路徑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等方式對消費者關于體驗路徑的選擇進行研究,以觀察消費者進行體驗行為的基本狀況及與相關消費路徑的選擇,依此發現并確立消費者所愿意選擇體驗路徑的行為導向。調查結果顯示,按遞減排列順序,前三項分別為:一是從商場選擇品牌二是網絡或電話,從廠家購買三是提出要求,按要求加工。
三、不同人群對體驗經濟的選擇
受訪人群的消費經歷表明,運用體驗經濟經營模式的產品并不像大多數所認為的那樣因價格偏高而難以尋找到客戶群。體驗經濟適合各消費水平的人群,其消費額度也可以有從50以下到500以上不等,主要還是取決于所消費產品或服務的類型。
對于“這次消費是否能激發你的二次消費欲望?”在體驗經濟店進行消費的人群中,66.2%表示本次消費能夠激發其二次消費的欲望。而對顧客再次消費的周期調查中,其中29.79%的人表示會在一周后再次消費,48.94%表示會在一個月后。如圖3所示。表明體驗式消費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物質與心理需要,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對商家來說,這樣可以實現消費者的再次消費,提升顧客對企業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四、體驗經濟的優勢分析
以消費者在星巴克中購買咖啡為例,其愿意為購買服務與環境帶來的心理滿足感即體驗所支付的價格表現出體驗式消費相對于普通的產品與服務,其為消費者提供參與企業產品設計或定制等特有的服務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結果表明63.38%的比例認為通過提供體驗能為商家創造高于或與產品本身同樣大的經濟效益,而有84.51%的人認為體驗式消費所能提供的特殊服務使得其所能獲得的效益翻倍。
“如果能力支持,同行之間,您是否會更偏向于在體驗經濟的商店進行消費?”一問,73.24%的比例表示會優先選擇體驗經濟模式的商店,這一數據顯示了運用體驗經濟模式相較同行業中其他經營模式具有優勢。其獨特的運營理念更能吸引消費者并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調查顯示消費者認可的體驗經濟所具有的優勢以及能帶來的好處排第一的是提升生活品質、其次是能深入的了解該企業文化,第三是緩解壓力,暫時離開現實忘卻煩惱。為了更確切了解體驗經濟模式的優勢發揮的途徑,本項目對在運用體驗經濟模式的商店中進行消費的人群做了調查,接受調查的消費者表示此類商店的購物環境令人愉悅,特色的企業產品文化,新穎的體驗銷售模式是最吸引人之處。而到位的服務和品牌的高知名度、以及周邊方便的交通環境同樣是消費者選擇的影響因素。如表1
五、 體驗經濟本土化存在問題的分析
由于目前體驗經濟本土化處在發展階段,體驗式營銷相對零售、直銷等方式相比還未穩定成熟,不排除急于求成的現象存在。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于體驗經濟模式的排斥原因主要集中在低性價比方面,其次就是受到傳統的消費習慣影響。而國內的體驗店也折射出類型單一的弊端,使得消費者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局限。
通過調查顯示的數據也發現確實存在不重視產品質量的現象,如圖6。沒有控制好成本,最終也無法使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此類體驗價值不足的情況也并不是少數的個例。被調查者反應在國內去過一些華而不實的體驗店。在刨去調查者中未經歷過體驗經濟模式的比例,國內體驗店存在華而不實的現象是毋庸置疑的。體驗經濟模式著重強調個性化的實現,吸引消費者互動參與,以此提升相應的產品和服務的體驗價值,但質量和成本問題并不能被忽視。在發展過程中也要積極尋找消費者接受的合適的體驗形式,創新體驗主題,讓消費者更好地感受到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
六、政策建議
隨著大部分的消費者開始并逐漸重視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消費者的目的并不只是得到產品或服務,而是整個消費過程的體驗。調查顯示,67.4%的消費者把產品和體驗所帶來的價值看的同等重要,甚至有12.3%消費者認為體驗價值大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這就說明企業的任務不再僅僅是開發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和服務,還有圍繞著產品和服務設計獨特而恰當的消費主題。也就是說,各行業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體驗經濟。
且調查中消費者對非正式性的體驗,如有中間環節的體驗(非品牌擁有者借助于知名品牌所從事的活動)被動性的強迫體驗(被媒體所牽動的活動)對正常工作與生活有擾動性的體驗(如電話擾動郵件擾動和上門擾動等)反感性強烈。其規律表現為:消費者不喜歡被動性體驗活動,不喜歡強制性和無準備性體驗。因此供給者在提供體驗的同時,要注重消費者的心理情感。
此外對于如何選取合適的營銷途徑,企業可適當采取多種路徑為消費者提供體驗式服務,可多注重從段一所述調查顯示的三條最符合大眾消費習慣的途徑出發,從而更能迎合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喜好。
在體驗經濟的優勢分析中,不難發現消費者普遍重視購物環境和服務的創新性,體驗營銷能真正從消費者的感受出發,細心體察與呵護消費者的感情,在消費前做到產品價格,企業信息的透明化,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在消費中為消費者提供愉快的購物環境,提升與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在消費后提供周到的售后的服務,進行必要的技術支持。總之,細致周到的服務可以有效加強體驗價值,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七、總結與發展前景探析
綜上總結,從需求角度來看,隨著對生活質量提高的追求,顧客更希望通過產品或服務的消費過程完善自己、發展自己、享受生活或體驗生活,以滿足自身的個性化需求。而從前未有機會得到的消費的精神層面的享受在體驗式消費中得到了滿足。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設計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購物環境或其他體驗模式,引導消費者從產品或服務的消費過程中獲得某種體驗,進行體驗式營銷,從而與客戶群體產生良好的情感共鳴,為產品找到新的價值和發展空間。體驗經濟為供給者們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另外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里說要促進體驗經濟的發展,并不是要否定其它的經濟形式,也并不是說所有的企業都應該向體驗經濟的方向發展。拿近年星巴克與雀巢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體驗經濟模式的運用和零售行業相比其在銷售數量和毛利潤上并不占優勢。所以,現階段可能是我們國家幾種經濟形式并存的一段時期,當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或服務的同質性較強,而目標市場又有足夠支付能力時,朝著體驗經濟的方向發展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劉香毅.房地產體驗營銷策略[J].商業經濟文薈 2006(2): 19?-21
[3]伯恩德.H.施密特.體驗式營銷[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1
[4]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5]孫芳.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行為分析[N].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5-7
[6]劉鳳軍,雷丙寅,王艷霞.體驗經濟時代的消費需求及營銷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2(8)81-86
篇10
2.,品牌經營戰略理論
2.1.1品牌的起源、定義
品牌(BRAND),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經濟時代放牧主給自己的牲口打上財產歸屬標記,以區分與他人的財物。現代品牌是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出現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商品貿易的增長,需要一種能普遍用來辨認商品的標記,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稱之外起個名字,品牌由此廣泛流行。現代品牌與早期品牌標記最重要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區別在于:它已不是一種單純的品牌標記,而成為一種可以轉讓買賣的工業產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無形財產。品牌作為無形資產與其他財產一樣受法律保護。現代營銷學的發展,使品牌的概念得以延伸。根據美國著名營銷學者菲利普·科特勒的表述,“品牌是一種名稱、名詞、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勞務,并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或勞務區別開來。……可分為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及企業品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使現代品牌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它被賦予越來越豐富和廣泛的含義,成為一種復雜的信息標識系統。它代表企業的產品、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以及企業的形象。
2.1.2品牌經營的一般戰略
品牌的基礎在企業品牌的經營管理戰略來說是企業經濟戰略的一種,所謂品牌經營管理戰略,就是指企業為了提高產品競爭力而進行的,圍繞著企業及其產品的品牌而展開的形象塑造活動,其直接目標是發展名牌。品牌經營的一般戰略有:
(1)品牌延伸戰略
一品牌延伸就是利用已經成功的品牌名稱來推出新產品。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①產品類別延伸。這是企業為順利、快速地實現向其產品領域的擴張,利用已有品牌進行的一種延伸。例如,TCL品牌從彩電向手機市場的延伸。②產品線延伸。這是為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在同一品牌名稱下不斷延伸產品線,即推出不同功能、不同產品形態、不同規格、不同包裝的產品。品牌延伸被認為是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的一種有效方法,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采用。
(2)品牌組合戰略
品牌組合戰略又稱為多品牌戰略,是實行多元化經營,特別是不相關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常采取的一個品牌策略。企業利用不同的品牌占領同一產品領域高中低不同檔次的市場、也可利用不同品牌進入不同的產品市場。多品牌經營應注意保證個品牌互不干擾、各自得到很好發展的同時,為了公司的整體目標,各品牌能協同作戰。
(3)品牌更新
隨著時間的流失,一個品牌如果無所變化,就會顯得老化,逐漸失去已有的魅力,最終被市場拋棄。根據目標消費者及競爭者的變化隨時調整品牌策略是保持品牌長盛不衰的重要保證。品牌更新的主要方法有:不斷開發新產品,保持產品的吸引力;挖掘產品的新用途;通過品牌延伸,用新產品賦予品牌新形象;改變目標消費者等等。
(4)品牌全球化
品牌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圍內使用統一的品牌名稱、標識、定位、廣告策略、產品和包裝等。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性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的必然結果。使用全球性品牌策略可以獲得規模效益、有助于提高產品知名度、引發積極的品牌聯想。但全球化應結合本土化共同實施,即所謂的“彈性全球化”,也就是從全球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地區情況著手采取行動。包括本土化的產品設計、本土化的廣告宣傳、本土化的品牌定位等。
2.1.3品牌的功能特征
對于消費者而言,品牌執行了以下四種主要的功能;(l)識別:品牌代表了產品的一定質量和特色,可方便消費者選擇。(2)信息濃縮:識別性要求以消費者把握的關于品牌的所有信息的概要形式出現。品牌滿足了大多數購買者的需要,是購買者獲取商品信息的重要來源。(3)高安全性:消費者購買一個熟悉的品牌能夠給其帶來更多的信心保證。品牌能夠保證消費者提供他期待的這種利益。(4)提供附加價值:品牌能給客戶提供比一般產品更多的價值或利益。對于生產經營者來說,品牌可以增加企業的無形資產,有助于企業細分市場,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另外,還可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
2.2消費者心理與品牌
品牌是企業商品個性化的沉淀和凝結,是在競爭激烈的同質化市場中引起消費者注意或購買的重要識別特征。而成功品牌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始終如一地將品牌的功能與消費者心理聯結起來,通過對消費者心理的研究,更好地將品牌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在企業進行品牌經營的策略中,重點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消費者一般心理過程的特征以及品牌名稱和視覺形象的重要性,決定了品牌設計中應結合消費者的心理,力圖使品牌具有統一、穩定的視覺形象,簡潔、易記的記憶特點和良好的情緒聯想。
2.2.1消費者心理與品牌定位
(1)品牌定位的意義
埃里克·喬基姆塞勒和大衛·艾克從品牌擁有者角度認為,品牌定位是任何品牌創建計劃的基礎,強大的品牌通過品牌定位來提高起知名度。綜合他們所研究過的每一個品牌的基礎上認為:凡是成功品牌都意識到加強品牌定位的重要性。何燕華、盧泰宏認為,從廣義而言,定位的戰略意義體現在五個方面:定位能創造差異:定位是基本的營銷戰略要素;定位是制造各種營銷策略的前提和依據;定位能形成競爭優勢;定位是廣義的成功之道。林恩·阿普紹在《塑造品牌特征》一書中,從品牌定位與品牌特征的角度論述了品牌定位的戰略意義,認為品牌定位是品牌創建的戰略起源,品牌定位是品牌特征的羅盤,品牌定位指向品牌最能發揮威力的地方。品牌定位不僅能讓品牌在所屬產品類型中脫穎而出,還能幫助品牌在消費者生活中建立一個有力的支撐點。
(2)與定位有關的消費者的心理機制
特勞特、瑞維金在《新定位》一書中指出,營銷的終極戰場是消費者的心靈。品牌擁有者知道的越多,品牌定位就越有效。經過多年對消費者行為的細致觀察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了影響傳播溝通的消費者大腦運行機制,并將之概括為消費者的五大思維模式:大腦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大腦容易產生混亂,喜簡煩雜;大腦的不可靠性,因缺乏安全感而跟隨;大腦對品牌的印象不會輕易改變;大腦不能喪失焦點,而品牌延伸容易讓大腦模糊。五大思維以消費為中心,分析了信息傳播不能到達消費者的原因以及無法占據消費者心靈的根源。在此基礎上,該書作者相應地給出五種解決辦法:使傳播的信息成為消費者的關心點;應使用盡量簡化的信息;利用市場研究和消費者資料,加強消費者的安全感;定位要著眼于長遠的目標并保持穩定性和持續性;應進行有效的品牌延伸。
(3)消費者心理與品牌定位
由于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有不同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特征,同時,社會文化習俗和消費習慣也會對消費者產生影響。正因為如此,做品牌定位時首先要對消費者進行定位,明確這一品牌當前及今后將用于哪個行業、哪個領域,其消費者是哪一群人,他們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構成如何?為品牌定位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研究不同的消費者,從消費者的消費特點、文化習俗、消費習慣及需求等方面為品牌尋找到一有力的位置,然后綜合運用品牌所有的營銷要素去占據和適應這個位置及其以后的市場變化,便能獲得較持久的市場份額。
2.2.2消費者心理與品牌設計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心理活動,一般總是從對商品的認識過程開始的,而在激烈的同質化市場上,品牌成為人們選擇商品的重要依據,因此,品牌設計也就顯得猶為重要。
(l)品牌設計主要包括品牌的名稱、標識物和標識語的設計:
①品牌名稱:通常由文字、符號、圖案或三個因素組合構成,涵蓋了品牌所有特征,具有良好的宣傳、溝通和交流作用;
②標識物:標識物能夠幫助認知、聯想和使消費者產生積極的感受、喜愛和偏好;
③標識語:標識語的作用一是能為產品提供聯想,二是能強化名稱和標識物。
(2)消費者購買的心理過程: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一般心理過程包括了對商品的認知、注意、記憶、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企業為使消費者在眾多商品中選擇自己的產品,就要利用品牌名稱和品牌的視覺形象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品牌才會日漸走進消費者的心中。人們對品牌的信息大部分是從視覺中獲得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品牌視覺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品牌的視覺形象必須是統一的、穩定的,這是品牌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條件之一。美國司坦福大學商學院1996年一份關于世界100家最知名品牌的研究報告顯示,著名品牌創辦有一半歷經百年依然勢頭強勁,如寶潔(1837年)、工BM(19n年)等。品牌視覺形象的統一和穩定,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文字、圖形、顏色以及由文字、圖形、顏色的有機集合所反映的立體式視覺形象。哈爾濱工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2.2.3消費者心理與品牌創新
雖然不同的消費者其消費的個性心理特征不同,不同的消費者群體也有其不同的特點,但隨著消費的日益多樣化,消費者在商品選擇時總是存在一種求新的思想,這一心理在品牌營銷中也無例外。因此,品牌創新是品牌的生命力和價值所在,是獲得心理效應的重要舉措。品牌創新包括創品牌和品牌更新。一方面,任何產品都必須創立自己的品牌,產品具有品牌特性,別具特色,才能吸引消費;另一方面,已經創立的品牌,也有個再創和更新的問題。
2.2.4消費者心理與品牌文化
(l)品牌文化與企業文化
日本學者青木貞茂指出,商品一旦被確立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特性,而帶有某種象征性,于是商品被予以“圖騰化”。當一個品牌準確找到了自己的社會定位,切入了社會某種訴求的需要,幫助消費者完成對這些情感訴求提出,企業文化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要創建品牌與發展品牌,必須形成強有力的企業文化體系。所謂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主要是指企業文化對企業的品牌經營有較強的支持作用。同時,企業文化通過品牌將文化效應轉化為市場效應。
(2)消費者心理與品牌文化
現代消費者是自信、成熟且富足的。他們更加重視通過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表現出其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生活情趣和個人修養,以獲得個性的張揚、精神的愉悅及心理的滿足,消費者所消費的產品或服務的品牌能夠傳遞出產品和消費者的品位與個性、生活方式等。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要創建品哈爾濱工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牌和發展品牌,必須塑造鮮明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文化。品牌是與經營特色密切相關的。只有具備一定的特色,才能便于消費者識別,才能有利于品牌競爭。大凡成功的企業及其品牌都具有特色,要么性能先進,要么工藝獨特,要么設計精巧,要么包裝新穎。這樣,它才能在眾多的同類商品中鶴立雞群。而在營銷活動中,企業面對變幻莫測的文化環境,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同消費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從而對消費者購買欲望和購買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文化因素往往會對企業營銷活動是否正常開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品牌競爭中,應對目標市場的文化環境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深入的了解,考慮品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這已成為研究品牌競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品牌文化傳統和取向是企業品牌塑造的重心所在。品牌中的文化傳統部分,是喚起人們心理認同的最重要的因素,甚至作為一種象征,深入到消費者的心中。未來品牌的競爭能力,實質體現在品牌對文化傳統的融合能力;一是品牌與文化傳統的價值,如真、善、美的融合;二是品牌與消費者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的融合,如環保意識等。
2.3強勢品牌形象的塑造
品牌形象就是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一個較穩定的綜合用法。在衡量某個品牌時,常采用市場占有率這個指標,因為我們在判斷事物的時候總是以“成敗論英雄”。但對品牌而言,并不能簡單的從市場的角度去看,一個品牌形象是否具有強勢是一個更為重要的視角,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場占有率只是相對的、短暫的,而依靠強勢品牌形象塑造建立起來的消費者認知是較為長久的,可以轉化為品牌資產。
2.3.1強勢品牌的標準
如何判斷一個品牌形象是否為強勢?根據LevinL·keller(1998)的觀點,品牌形象的強弱可依據以下三標準來評價:
(l)品牌聯想的強度
品牌聯想的強度是指消費者回憶品牌的難易程度。這一標準用以評價品牌傳播是否能在消費者腦海中留下印跡。但是,品牌聯想的強度只是反應了品牌回憶的難易程度,至于這種回憶是否正面則不得而知。所以,高強度的品牌聯想是強勢品牌形象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
(2)聯想的美譽度
品牌聯想的美譽度是指消費者對品牌正面的態度。這種正面態度的形成源自品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消費者需求通常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Park·Jaworski和Mae·Innis(1996)認為對這幾種需求的滿足需要品牌分別提供功能性價值、體驗性價值和象征性價值。品牌價值的高低反映了品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如果品牌能為消費者提供符合甚至超越期望的價值,則品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強,品牌將具有很高的美譽度,而美譽度通常是消費者選擇品牌的決定性祛碼。如世界級的品牌都能提供高于一般同類產品的額外價值,其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很強,因而美譽度也大大高于一般同類商品。這些品牌往往是同類產品的標準。
(3)品牌聯想的獨特性
品牌聯想的獨特性是指品牌在消費者腦海中產生的異于競爭品牌的聯想。這些差異聯想使得品牌能在眾多競爭品牌中脫穎而出,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品牌聯想的獨特性有兩個來源:與產品相關的獨特物理屬性和與產品無關的獨特象征性形象。其作用就是在消費者心里烙下了一個清晰的品牌印象,以便在他們購買時產生影響力。由上可知,這三個標準都分別只是強勢品牌形象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如果僅僅強度大,那只能說明品牌易被消費者回憶;僅僅是美譽度高,則只能說明品牌給消費者的感覺好;僅僅是獨特性強,也只能說明品牌與眾不同。惟有當一個品牌聯想的強度大、美譽度高、獨特性強三個條件同時存在時,品牌才具有一個強勢的形象。
2.3.2強勢品牌形象的塑造
從傳播的角度考慮,品牌形象是品牌傳播的結果。一般來講,品牌傳播主要有靜態和動態兩種方式,即品牌識別和營銷活動。任何品牌形象的樹立都是這兩種傳播方式整合運用的結果。從整合的前提出發,強勢品牌形象的塑造問題可以分解成品牌聯想的強度、美譽度和獨特性等三個方面。
(l)品牌聯想強度的塑造
品牌聯想強度的大小是由品牌信息的內容和數量決定的。從廣義上來說,品牌信息不僅包括品牌的識別元素(如品牌標志、品牌名稱等)和廣告信息,果品牌信息能夠在內容上吸引甚至打動消費者,那么品牌很容易被記起;而如果品牌信息能夠積累,那么消費者也能產生較強的品牌聯想。基于此,品牌聯想度的塑造對品牌信息的傳播提出了兩條要求:
①品牌信息的關聯性
品牌策劃中必須認真研究目標消費者,根據他們的興趣以及尚待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廣告信息和策劃營銷活動。根據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刺激信息的重要性是信息接受者高度還是低度關注信息的決定因素之一(張春興,1994)。消費者因為品牌信息與自身利益相關,而會對展露在其感知范圍內的品牌信息主動積極介入,這種信息處理模式通過品牌信息內容與消費者信息需求心理的對接深化了品牌聯想的強度。
②品牌信息在時間上的延續性和空間上的協同性時間上的延續性要求不同時期的品牌信息具有繼承性,不偏離一根品牌發展的主線:而空間上的協同性則要求不同形式的品牌信息相互關聯,圍繞哈爾濱工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個共同的品牌核心來組織傳播。所以,對品牌信息在時空上的要求本質上要求品牌管理者應具有戰略眼光,應對品牌的發展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規劃。這其實就是整合營銷傳播(工MC)的思想。
(2)品牌聯想美譽度的塑造
在消費著購買過程中,品牌選擇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度如何,即品牌是否具有美譽度。要使品牌聯想具有美譽度,品牌必須具有高于競爭者的功能性價值、象征性價值或情感性價值,并且這些價值能夠傳遞給消費者。因此,品牌聯想美譽度的塑造就必須從品牌價值及其可傳遞性兩方面入手。
(3)品牌聯想獨特性的塑造
品牌聯想包括:共享性聯想和獨占性聯想。共享性聯想是隸屬同一類別的品牌共同擁有的聯想。獨占性聯想是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產生的獨一無二的有益聯想。在同一類別品牌內部,品牌必須通過塑造獨占性聯想把自己從同類中凸顯出來。塑造獨特的品牌聯想主要考慮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獨特的品牌聯想物。品牌聯想物包括特定的人、事件、物品。典型的以人為聯想物的情況是名人代言品牌,這種建立品牌聯想的方式也為大多數企業所采用。另一方面是獨到的品牌傳播方式。要構思獨到的品牌傳播方式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信息載體、傳播時機、傳播情景、傳播依附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