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決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22:2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預決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財政預決算論文

篇1

【關鍵詞】 政府會計信息; 信息披露; 政府會計體系

一、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概述

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利用某些媒介,將反映政府財務運行狀態和績效的相關信息公之于眾的行為。在我國,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包括披露各種國家機關及納入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于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其出臺是為了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使公民的知情權得到更好實現,以便參與民主管理。政府會計信息作為公民了解政府財務運行狀況的重要途徑也必然需要公開,《條例》第十條第四項規定“財政預算、決算報告應該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主動公開”為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在現實中,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有很多不足之處,不僅披露的信息質量不高,而且許多有價值的信息本應成為公民和社會團體進行經濟決策或民主監督的依據,卻只在政府機關內部流傳,當權者在這場會計信息監督的博弈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者,成為唯一的信息壟斷者。

二、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使用者范圍狹窄

政府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不能忽視的一個群體,信息披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獲知需求,對使用者的正確定位至關重要。

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將自身的權利讓渡一部分給政府是為了國家整體秩序的維護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因此廣大民眾必然具有知情權和監督權。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是政府的義務和公民知情權和監督權實現的基礎,每一位普通的公民都應該被納入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我國現行會計規范并沒有對信息使用者范圍進行清晰的界定,但從已有的零星規定來看,公民的權利沒有得到足夠重視。1997年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第12條規定:“總預算會計信息,應符合預算法的要求,適應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上級財政部門及本級政府對財政管理的需要”。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政府會計信息主要供相關國家機關使用,作為國家主人的廣大民眾并不是信息的首要使用者,在這個信息社會中,廣大民眾由于被信息邊緣化而失去了群眾財務監督及作出相應經濟決策的依據,民眾和國家機關嚴重信息不對稱。

(二)信息披露不完整

1.我國預算會計制度采取收付實現制的核算基礎,收付實現制強調收入與支出和現金的收支行為的緊密聯系,所有非現金交易不計入收入和支出,許多隱性債務諸如政府為企業擔保產生的或有債務或者政府拖欠的工資等通過收付實現制并不能得到反映,這易產生政府財務信息不完整的惡果。財務信息不完整使政府對于負債缺少危機感,使相關國家機關進行預算管理和民眾進行經濟決策時易出現失誤,對于政府的財務運行狀況失去準確的評價依據。

2.我國還沒有實行統一規范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政府會計信息披露主要通過將政府的預決算報告公布的方式,預算報告主要反映政府的預算規劃,決算報告反映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并且現行預算會計包括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三個部分,各個部分采取各自形式的財務報表,三者在報表制定方面沒有統一規定。通過預決算報告披露給廣大信息使用者的只是政府財務預算和決算方面的信息,并不能反映政府財務信息的全貌,對于收益、負債與凈資產等重要信息沒有全面的反映,在預算編制粗放時,更無法很好反映政府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對于相關國家機關來說,由于缺乏政府資產和負債的整體情況,不利于其分析政府的財務績效,作出正確的政策選擇;對于公眾和社會團體來說,不利于其利用政府披露的財務信息進行投資判斷和社會監督的執行。

(三)信息監督機制不完善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會計監督工作日益重要。在我國,政府的預決算報告由審計部門這一國家機關進行審計,缺乏中立審計機構監督,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政府向外公布的預決算報告的真實性得不到保證。在美國,不論是聯邦還是地方政府的財務報告都必須經過獨立的審計機構進行審計后才能交給國會,審計機構的中立性是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真實性的重要保證。

除了審計部門的審計工作,人大對政府預決算報告的審查也是重要的監督機制,我國人大的審查時間一般為1個月,而國外立法機關對政府預算報告的審查時間普遍長于2個月。在德國,立法機關對政府預算的審查時間一般為4個月,美國的國會預算審查可能長達8個月,印度和我國一樣是亞洲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同為“金磚四國”的成員,其立法機關對預算的審查時間也有75天左右。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其對政府預決算報告的審查是加強政府財政監督的重要途徑,是保證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真實性的重要保障,雖然審查時間的長短不能說明一切,但是其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的確亟待完善。

三、完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一)制定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規

法律是改革的先行者,法律能為改革掃除障礙,以其強制力為制度構建提供幫助。縱觀美國政府會計改革的歷史可以發現法律在其整個過程中的作用難以估量。

為完善我國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應該首先從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入手,由于相關制度還不成熟,而法律具有穩定性等特點一旦制定修改難度比較大,可以嘗試從制定譬如《政府會計信息公開條例》等行政法規開始,明確規定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方式、內容、時限和違法責任,對于信息使用者狹窄的問題,在行政法規中應該明文規定公民和國家機關具有平等的信息獲取權利,將信息披露規定為政府的義務,以保證信息披露的及時有效,使公民的知情權能落到實處。

我國于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雖然在促進政府信息公開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其對于“國家秘密”沒有準確的界定,致使實踐中政府在信息公開時常以此理由搪塞。為解決政府會計信息披露中出現的類似問題,在《政府會計信息公開條例》中應該對何為涉及“國家秘密”的政府會計信息進行明確的界定,以更好地促進政府會計信息公開。

在條件成熟后,可以嘗試制定《政府會計信息公開法》,從行政法規上升為法律,提高其法律位階使政府會計信息公開得到更好保障。

(二)建立政府會計體系

我國現在只有預算會計制度,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會計體系,改革現行預算會計制度,建立完善的政府會計體系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求。

預算會計著重關注的是預算的規劃和執行,并不能完整反映政府的整體經濟資源狀況和實際負債。為了更好地掌握國家的整體經濟運行情況,對于資源和負債都了如指掌,需要嘗試建立政府會計體系,將預算會計作為政府會計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政府會計的職能和作用,使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更完整,透明度更高。

(三)會計核算基礎的綜合運用

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基礎有自身的優點,其以應收和應付為標準來計算收入和支出,可以真實反映政府某個會計時段的財務信息,但參看各個國家的政府會計改革經驗,都是在考慮自身實際的情況下采取適當的權責發生制,很少有國家在采取權責發生制以后就完全放棄收付實現制,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國家也有一張“現金流量表”,即是其沒有完全放棄收付實現制信息的明證。在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者之間,還存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和修正的收付實現制。

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各有其側重點,相對于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也有其自身的優點,并且其并非不能并存,只有將它們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反映政府財務信息的全貌。應該在逐步向權責發生制靠近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政府業務活動,靈活綜合運用會計核算基礎,發揮其各自的優勢為我所用,達到全面反映政府財務信息和效率的目的。

(四)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

在建立政府會計體系和采取適度的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的條件下,應該嘗試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構建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是最近討論比較多的話題,也是急需嘗試建立的制度。

現行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主要采取公布預決算報告的形式,但由于其主要反映的是預算規劃和執行情況,因此無法實現將政府財務整體情況公之于眾的目的。而譬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與政府財務有關的信息,但缺乏財務基礎知識的人很難將其與政府的財務活動聯系起來。只有在政府會計體系下,采取適度的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建立真正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公布政府整體財務運行狀況,才能體現政府受托責任的真實履行情況,增強政府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公民對政府的信任。

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在公布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的同時,加強對報表的注釋,將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部分通俗化,使普通民眾都能正常理解,同時通過注釋將一些抽象報表無法解釋清楚的信息詳細化,增加報表的信息披露量。

(五)轉變政府和民眾的觀念

我國由于長期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方面政府高高在上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民眾權利意識比較單薄。我國是人民民主的國家,政府需要牢記的是其管理國家的活動最終目的不是維護自身的統治,而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幸福最大化,其只是公民權利的受托者,披露政府會計信息只是忠實履行自身義務,不是一種恩賜,并且充分披露會計信息,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很多政府官員唯恐會計信息披露會導致社會失控,不能正確看待信息公開化,需要做的便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國家機關的內部懲罰措施及批判的輿論氛圍助其轉變執政觀念。

現在是一個公民權利意識得到發展的時代,但很多公民對自身的政治權利仍陌生,需要廣大媒體的幫助,營造一個重視自身政治權利的氛圍,并且信息社會中信息就是資源,可以直接轉化為財富,鼓勵公民強調自身的知情權,不僅是公民財政民主監督的基礎,也可以通過政治權利從而間接創造經濟利益。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只有公民的權利意識提高,重視自身權利的維護,才能從根本上給予政府壓力提高政府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六)加強政府會計信息監督

加強政府會計信息監督,保證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首先改變我國由審計機關對會計信息進行審計的方式,審計機關作為國家機關與財政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必然難以做到完全的中立,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由獨立的審計機構對政府會計信息進行審計是解決此問題的不二之選。在實踐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需要受到獨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查,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并在考慮我國實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與社會上存在的優秀審計師事務所簽訂定向合同,由其進行政府會計的審計工作,同時出臺相關的法律規定對審計事務所的行為進行規范,加強社會輿論和公眾監督,一旦發現包庇行為,立即廢止合作合同,以保證審計工作的中立性。

加強人大對于政府會計信息的審查也是強化監督的方式之一,人大對于政府提交的預決算報告不僅需要延長審查時間以保證質量,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人大代表對預決算報告的重視性,人大代表享有人民所賦予的神圣權利,是通過選舉出來的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因此需要為了人民的權益認真審查預決算報告以了解政府的財務狀況,清楚政府是怎樣花費納稅人的每一分錢,保證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路軍偉.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取向定位與改革路徑設計[J].會計研究,2010(8).

[2] 李曉慧.基于多元化目標的政府會計管理范圍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5).

[3] 王淑杰.論我國政府預算制度的完善――兼論美國現代政府預算制度[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2).

[4] 劉光忠.關于推進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若干建議[J].會計研究,2010(12).

篇2

內容提要: 我國司法改革進程中,法院的財政保障構成了司法成本的主要問題。從長遠的觀點看應建立中央統一的司.法財政與決算制度。此外,為了有效遏制司法腐敗和從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通過漸進和配套的制度改革,將法官從一般公務員系列里獨立出來并給予相對高的報酬仍應作為司法改革的一個努力方向。

一、法院的財政保障問題

總之,從收入報酬的角度來考慮對法官激勵的話,無論依照的是“級別”還是“績效”,看來都存在某些難以和司法審判本身的性質特征相適應的難點或問題。但目前在 中國 的法院,短時期內要揚棄或者僅是弱化這兩種激勵機制,恐怕都還不具備條件。現在的相關改革大都是在作為基本激勵方法的兩種機制之間選擇或是進行增減式的調整,或者突出某一機制,或者以其中一種為主再適當輔以另一種,等等。這些改革在當前的語境之下確實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就應該看到,把法官這個具有特殊性的職業群體從一般的公務員及行政級別中獨立出來并給予其相對較高的報酬,很有可能構成從根本上防治司法腐敗和提高法院公信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諸多條件的配合,或許需要經歷一段不會很短的過程。這些條件既包括法官從事的審判業務不僅是糾紛解決,還包含更多的創制規則或引導“秩序形成”等內容,⑩也包括法官在 法律 職業自尊感及職業操守或自律能力方面的建構,還包括法官資格及員額的限定等帶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條件,不一而足。WWW.133229.CoM如果把上述每一條件的具備都作為某個特定改革之目標的話,對于法官的 經濟 性激勵又構成了達成這種目標的必要條件之一。盡管通向整個司法制度改革完善的道路還很曲折而漫長,但考慮到一個真正獨立的司法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 政治 體制改革中可能具有的“平衡器”功能,或者,考慮到一個真正享有公信力的司法在遏制腐敗及社會不公正中可能發揮的“最后一道防線”作用,任何有益于建構這樣一種司法的努力——包括本文所關心的改善法院財政保障和對法官的經濟激勵機制在內——都是我們決不該輕言放棄的。

注釋:

⑴就我國一般的公共財政而言,可以說更加透明完整的國家及地方預決算體制也仍在改革和建設過程之中。關于中國公共財政制度的一般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參見[美]勞倫•勃蘭特、托馬斯•羅斯基編:《偉大的中國經濟轉型》,方穎、趙揚等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394頁。

⑵作為筆者對《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一個批評及有關該法規實施狀況的評論,參見王亞新:《〈訴訟費用交納辦法〉須有公共財政支撐》,載《法制日報》,2007年1月27日;《訴訟費用與司法改革——〈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施行后的一個“中期”考察》,載《法律適用》2008年第6期。

⑶綜合各種信息渠道得到的數據,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這種專項資金2007年為30億元,2008年為40億元,2009年也為30億元。例如2007年的數據可參見高紹安:《〈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后的問題與對策》,載《中國審判》2007年第5期。

⑷近年來經過最高人民法院的爭取,中央出臺了為所有具有審判資格的法院工作人員發放“法官津貼”的政策。不過僅為一、二百元的這筆費用提高法官待遇的作用仍十分有限,且因還要看同級財政是否切實執行該政策而在不少地方處于不甚穩定的狀態。

⑸從比較法角度來看,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從上個世紀開始逐漸建立司法會議、司法行政局和司法管理中心等機構,雖然有資深法官參加管理,但這些具體執行司法行政工作的機構都設置在法院之外。就大陸法系的一般情況而言,除了日本和韓國等少數幾個例子,大部分國家法院系統的司法行政都由法院外的機構(多為行政機關)行使管理權限。即便是司法行政管理由法院自身負責的日本和韓國,也都是最高法院統一對全國法院系統行使該項權限。參見蘇永欽:《司法行政組織的 發展 趨勢——從審判獨立與國家給付司法的義務的緊張關系談起》,載《法治與 現代 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 論文 集》,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⑹關于中國法院內司法行政管理與審判業務管理交織混合的狀況,參見賀衛方:《中國司法管理制度的兩個問題》,載《中國社會 科學 》1997年第6期;張衛平:《論我國法院體制的非行政化——法院體制改革的一種基本思路》,載《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與上述兩位學者對這些所謂“法院行政化”的現象持尖銳批評的觀點有所區別,蘇力則對此類現實情況表示了更多“同情的理解”。不過他也指出,“法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可能侵入、侵蝕審判制度,造成正式審判制度的變形”。參見蘇力:《論法院的審判職能與行政管理》,載《中外法學》1999年第5期。

⑺這種情況在當下的中國不僅為法院為所獨有,而是幾乎在所有公共權力機構都可看到的日常情形。關于這種量化目標或責任的指標體系在行政機關工作中起到的正面作用、負面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悖論,參見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載《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⑻在中國這樣的情形同樣并不限于法院,不妨說法院只是“理所當然”或“不言而喻”地運用了通行于公共權力機構的一般管理模式而已。一些外國學者通過觀察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地方政府行為而提出的“地方政府 企業 說”,也能夠被視為從一定側面反映了這樣的管理模型。參見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45 world politics(1992).

⑼“陽光工資”從2004年前后在北京和廣東等地開始推行。關于對這項改革內容更全面的介紹以及“陽光工資”推行以來的正面效果、可能伴隨的負面作用等,可參見祁光華、孫竹君:《北京市“陽光工資”實施效果的調查與分析》,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⑽目前法院正在推進的“指導性案例”制度,就可以理解為拓展司法審判在創制規則方面空間的一種改革。關于這項改革的內容、含義及進展情況,參見張騏:《論尋找指導性案例的方法——以審判經驗為基礎》,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3期。

[1]蘇永欽:《司法行政組織的發展趨勢——從審判獨立與國家給付司法的義務的緊張關系談起》,載《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篇3

[論文摘 要]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動中用于培養學生所耗費的教育資源的價值。從會計學的角度來定義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為培養學生所耗費的能夠用貨幣來可靠計量的教育資源耗費。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控制的基本思路應遵循現行事業單位和學校會計制度前提下的雙軌制。因此教育成本核算及控制應以高校現有的會計資料為基礎,在滿足國家預算管理和遵循現行事業單位財務準則和學校會計制度的前提下,借鑒企業成本核算思路和方法,對現有的會計信息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轉換。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

1.高校教育成本應包括人員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資本性支出的分攤:人員支出是指支付給教學和為教學提供服務的各類在職人員的人員成本;商品和服務支出是指為學校教學及相關事務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資本性支出的分攤;資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支出。

2.不應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辦產業支出,校內各種非獨立核算單位的經營性支出;各種附屬單位的支出;上繳上級支出;已經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金;高校的賠償、捐贈、災害事故損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與培養學生無關,不應計入教育成本。

3.不應全額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為教育教學改革而設立的校內教育教改科研項目所發生的支出,和學生培養直接相關,應當全部計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為鼓勵和支持科研,對有關科研項目進行的配套資助與獎勵所發生的支出應視為學校為社會的一種直接貢獻,也應計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縱向、橫向課題所發生的支出,因為每個課題都有相應的課題經費來源,并且能做到單項課題收支平衡,但是這種課題研究與學生培養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不能計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門給師生員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務的必要開支。在進行教育成本核算過程中,應遵循相關性原則,對已經從學校剝離出去組建的獨立核算的后勤集團或經濟實體發生的支出不應計入教育成本,學校支付給這些單位的與學生相關的費用允許計入教育成本,未實行后勤社會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與學生相關的費用應計入教育成本,但屬于有償服務性的費用不應計入教育成本。3.獎助學金支出:不包括從銀行取得的助學貸款和以單位或個人捐贈、贊助形式設立的專項獎學金,因為這類資金屬于社會資金,其來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除此兩項之外的普通獎學金、物價補助、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等其他形式獎助學金均應計入成本。轉貼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設立教育成本項目

成本項目可分為教學成本、業務輔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務成本、學生事務成本、常規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項。

教學成本:指高校教學單位為培養各類學生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類費用;業務輔助成本指高校圖書館、計算中心、網絡中心、電教中心等教學輔助部門支持教學所發生的各類費用開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務所發生的各類費用支出;后勤服務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發生的各類費用開支;學生事務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學生事務的開支;常規科研成本指高校與培養學生有關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項目中的其他與學生培養有關的支出。

2.對成本計算對象進行分類

高校教育成本的計算對象是高校培養的各類學生。高校的學生類型多種多樣,有不同的學歷層次,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年級。為便于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可按學歷層次、專業和年級分類。

3.確定成本計算期

成本計算期是指按成本計算對象確定核算、報告教育成本的周期。從正確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業務運作周期為成本核算的期間比較適當。這里所說的培養周期是從培養對象入校至畢業的時間。由于學校的教學是按學年組織的,學費的收取也是按學年收取的,這個“年”應該是學年比較合適,可真實反映高校辦學耗費,滿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計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項成本項目設置主要的總賬科目,同時增設“高校教育成本”科目,該科目借方反映“教學成本”、“ 業務輔助成本”、“ 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務成本” 、“學生事務成本”、“常規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轉入數,貸方反映期末轉出數,在成本計算單中分配相關費用,分配的標準可以有多種選擇, 通過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后,各項相關費用已計入各成本計算對象的相關成本項目,從而可得到成本計算期內的總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的財務管理由計劃經濟下單一的財政撥款預算,轉向預算內撥款、預算外多渠道創收的的財務管理。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應從簡單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轉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財為主的市場經濟財務管理的新模式。必須在從計劃到實施的辦學全程中貫徹執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則,引入市場經濟新理念,把握辦學過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使高校的理財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1.預決算計劃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預決算計劃必須以教育成本預測為基礎。財務預決算是指預算收入與預算支出財務決策的全部,決策的關鍵在于正確進行辦學全過程的教育成本測算。教育成本測算是對未來財務預算真實性與決算可靠性的一種預期的推斷,是辦學全過程各類決策不可缺少的依據。做好教育成本預測是加強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環節,是編制預算的基本依據。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教育成本預測是這一過程的開端,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為主轉到事前控制為主的具體體現。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構成和大量財務數據的基礎上,結合高校的辦學規模、發展趨勢,兼顧當前與未來的科學方法,對預決策意義重大。

(2)教育成本費用計劃是預算計劃中教育成本控制的關鍵。高校的財務控制就是辦學教育成本的控制,教育成本費用計劃是教育成本費用預測和決策方案的具體化,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據。它以貨幣數量的形式預先規定高校各條塊的教育成本費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標的書面文件,編制教育成本費用計劃是加強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

2.預算實施過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與管理

預算實施過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財務總體有其特殊的一面,科目繁多、細目復雜、分類錯綜等。必須根據高校的特點來理財與控制。注重月度各報表分析,提出全過程“在線”控制策略。充分重視各報表的月度分析,找出資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觀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在辦學決策過程中實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體制不斷深化改革,使單一依靠撥款的辦學模式逐步轉向多渠道創收的辦學新模式。高校的運行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既要講社會效益,也不能不講經濟效益。自覺運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則進行辦學決策是決策者的必然選擇。

(1)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教育成本控制達到最經濟辦學的目標。高職院校要在“按需辦學”的同時考慮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養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場先導原則。 “人才市場”與“生源市場”合二為一,而且要考慮高校自身的條件。其次是投入產出原則。以往辦新專業,以填補計劃空白為目的,精雕細琢,不考慮經濟效益。但目前高校經費的60%來自于學費收入,不得不考慮投入產出原則。一個實驗實訓設備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萬,規模過小,無法攤銷這些“固定教育成本”,即使滿足了社會需要,也會給高校帶來經濟上的壓力。三是資產保值原則。高校辦學與企業一樣,設備、房產、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舊。事業單位不提折舊,不用“折舊更新”的辦法,久而久之,設備陳舊老化會直接影響學生技能的提高和學校的教育質量。我們一直在維修與更新部分設備,使固定資產保值,從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以現代科學管理的理念,在宏觀管理中貫徹教育成本控制。在辦學中會有許多教育成本,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從科學管理的角度看,要宏觀控制教育成本。一個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設備費,成本如何控制,評估指標給出了較合理的標準,人為降低投入,會直接影響教育質量;任何一項投入,績效評估是最關鍵的,離開了成本與績效評價的項目,會給決策帶來盲從。

(3)在辦學決策中樹立教育成本比較與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較分析是辦學決策可行性分析的關鍵內容,其內涵主要有:決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較。對高校的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的研討、制定要進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較與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項目的建設,從立項、設計、施工到使用,必須在方案中進行多個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較;決策前期調研的教育成本測算與風險防范。在高校的許多決策方案形成前期,應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對教育成本進行全面測算。無論是新專業建設,還是基本建設,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都應一一仔細測算,對基本建設、校宿擴建等重大項目,還應進行可行性分析,設定風險防范。

由此可見,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財中的核心問題,只有認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績效顯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等師范院校財務管理研究會課題組 高等師范院校生均培養成本研究《教育財會研究》2005年第4期

[2]韋德洪 王珊珊: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年第1期

[3]肖慕鴻 張帆:淺議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 第6期

[4]黃曉蘭: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財會研究》2009年 第23期

[5]齊義山:高校成本控制問題初探 《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 第2期

篇4

【關鍵詞】 戰略地圖; 預算管理; 績效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6-0080-04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在經費預算安排上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甚至要考慮一些市場因素,并需從戰略高度對高校的預算進行管理。以戰略為導向的預算績效管理不僅能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提高辦學競爭力。當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成為政府部門預算改革的主流[ 1 ]。績效管理改革和新績效預算管理模式的推廣運用,讓政府部門從政治、財政、信任危機的陰霾中走出。戰略地圖是在平衡計分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平衡計分卡四個維度的目標進行進一步分解,將每個維度分成更多的要素,并結合戰略規劃,繪制相互之間關系圖的一種管理會計工具[ 2-3 ]。戰略地D的應用,要綜合考慮人力資本、信息資本和組織資本等學習與成長層面的要素,優化內部流程,促進目標客戶的認同,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 4 ]。因此,從戰略地圖出發來研究高校的戰略預算績效管理,將極大地促進財務優化,推進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基于戰略地圖的高校績效預算流程設計

制定學校發展戰略,是戰略預算的首要環節。高校要根據國家和地方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比較所在區域各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實力,結合自身特色,制定學校發展戰略。根據既定戰略,運用戰略地圖描述學校在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的戰略重點。根據學校中長期發展戰略,確定適應發展戰略的學校組織架構,將戰略目標分解到各責任部門,設定關鍵指標,確定關鍵指標的目標值和權重。責任部門為實現戰略目標和考核指標確定必要的措施。同時結合發展戰略,采用目標引導的規則,編制3―5年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根據戰略預算分配的年度目標,編制年度部門預算。針對相對穩定項目和新增項目分別采用基礎+增量和零基預算的編制方法。但是無論用何種方式編制的預算,業務部門均需對項目的績效目標進行描述和確認。在預算執行過程中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及時反饋溝通預算執行情況。對一些不確定性所產生的預算偏差,根據法定程序進行調整或追加、調減。年末對預算績效進行評價,將評價結果與業績考核掛鉤,同時將結果應用于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修正戰略預算。基于戰略地圖的高校績效預算流程如圖1所示。

三、基于戰略地圖的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

高校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內容,涉及辦學的方方面面。一是辦學方面,如辦學規模、辦學層次、隸屬關系、管理水平等;二是財務方面,如資金來源、會計制度、預算管理、預決算口徑等。高校的預算績效評價工作不同于企業,可以用成本、利潤、產出等指標來進行評估核算,需要從教育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進行評估。因此,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資金的配置、運行及其效果。運用戰略地圖,A高校可建立一套較全面、動態的預算績效指標體系[ 5-6 ]。

(一)制定學校發展戰略

根據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及高校的辦學情況,A高校將發展戰略定位在“服務于地方的,為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服務的多元化教育單位”,教育對象主要為在職人員、社區居民和老年人。目前的教育服務產品包括:在職學歷教育、非學歷技能培訓、老年教育、社區教育、成人全日制大中專教育等。在目前這么多的教育類型中,學校辦學該如何選擇呢?

用波士頓矩陣分析A高校的業務(圖2),可以看出A高校在學歷本專科教育的相對市場占有率比較高,但是由于該市場趨于飽和,并且存在市場總量下滑的趨勢,劃分在金牛區。

大專的全日制教育市場相對占有率較低且市場增長率較低,劃在瘦狗區,若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此項目可以放棄。

非學歷技能培訓項目相對市場占有率較低,但是具有較好的市場增長空間,該項目劃在問題區。

老年教育目前市場增長率較高,相對市場占有率高,屬于明星區。

因此,A高校的發展戰略可以定位在穩住本專科學歷教育,做強做大老年教育,大力開拓非學歷技能培訓。對于大專全日制教育可以選擇放棄。但是,從學校教育的社會效益來分析,全日制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A高校也可以通過“全日制學歷+技能”的辦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職業人才。

(二)描述戰略地圖

A高校根據學校中長期發展戰略,確定適應發展戰略的學校組織架構,根據教學業務類型可以調整組織結構,將業務部門分為:學歷教育中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老年教育中心,三個部門均為收支責任中心,各自的目標客戶不同,需求不同,業務流程不同。學校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描述戰略重點,將戰略目標分解到各責任部門,形成戰略地圖(表1)。

(三)設定戰略指標、目標值及權重

A高校戰略指標設置的時候因為戰略要求不同,因此在指標的選擇上側重不同。即使采用相同的指標,一些指標的比重也不同,指標權重相對較大的,在績效評價中比重越高,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A高校對不同的教育類型設定不同的戰略目標,以學歷教育為例,可作設計如表2。

四、基于戰略地圖的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保障

(一)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的本質是為實現組織戰略目標而采取的一種分工協作體系,并根據組織的重大戰略調整而調整。在實現組織目標時,必須對組織結構的管理工作進行分工,形成職務范圍、責任、權利等方面的分工協作結構體系,并遵循相應的組織結構原則,如任務目標原則、專業分工原則、責權利相結合原則、內部控制原則、精簡機構原則等。高校戰略預算的實施必須在一定的組織結構體系下進行,通過分工協作來實現高校的戰略預決算管理目標。

(二)預算全過程管理

預算是一種治理機制,通過表格化、數據化和程序化的形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高校應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健全預算編制規則,采用目標引導規則和業務驅動規則來編制戰略預算和年度預算。預算編制過程中引入績效預算,對基本支出可以采取定額基數的方法,對項目支出可以采用績效預算的方法,加強項目可行性研究和預期績效目標的編制。對于重大項目,要建立專家論證制,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論證分析,才能上報預算。預算“二下”下達后,不得S意調整項目內容、縮減投資規模、拖延實施時間。加強項目的過程管理和績效跟蹤,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時掌握項目實施的進度、支出執行的進度和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未經規定程序報財政部門批準,不得變更項目內容或調整預算。財務部門對項目支出進度偏慢的項目或資金支出不合理的項目及時提出意見,上報相關領導,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三)信息一體化建設

隨著“互聯網+”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校財務、業務、技術一體化建設更加迫切。高校戰略預算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基礎上實施,在績效評價中,評價指標的選擇、評價內容的確定、評價標準的界定,都必須以一定的數據信息為依據。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管理平臺,將各部門相關的信息,如項目信息、項目評審、資金預算等信息有機結合,實現學校各部門的信息系統聯網,資源共享。高校要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加強財務人員隊伍建設,深化財務管理職能,更好地發揮財務參與決策的職能。

(四)績效考評與考核機制

建立一套基于戰略的、適合單位長期發展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尤為重要。將考評結果與預算編制、執行相對接,將部門預算資金與其上年度績效評價結果相掛鉤,將考評結果作為校內部門申請以后年度撥款、編制下年預算的重要依據,切實發揮預算績效評價的應有作用。學校建立預算績效評價小組,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各院系、部門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確定部門的績優或績差等級,以此為據對下年度的預算進行分配和調整。

綜上所述,高校需要樹立戰略預算意識,嘗試編制適合自身發展的滾動預算,從戰略發展的角度設計符合自身發展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從而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增值,實現經濟、社會效益。對于一些正處于轉型發展中的高校而言,通過對其辦學定位的分析,運用戰略地圖和關鍵指標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建立基于戰略的高校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尤其必要。

【參考文獻】

[1] 許云.預算管理研究:歷史、本質與預算松弛[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 羅伯特?卡普拉,大衛?諾頓.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M].劉俊勇,孫薇,譯.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1-259.

[3] 方振邦,鮑春雷.績效管理工具的發展演變[J].現代管理,2010(4):204-206.

[4] 張遙劉蕾.戰略地圖:高校績效管理的基石[J].經營與管理,2010(9):94-95.

[5] 阮平南,邵亞平.基于戰略地圖的戰略性績效管理研究:以GW公司為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2):74-76.

篇5

關鍵詞:政府衛生投入 資金 績效管理 指標

2009年以來,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各級政府對醫療衛生行業加大了資金投入。政府衛生投入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通過支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使人人能夠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政府撥入專項資金管理的現行基本模式是:醫療衛生資金在各級財政預算中以單獨的類款項存在,醫療衛生機構將全部經濟活動納入預算編制,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與控制。財政補助資金將以績效目標審核作為安排預算的前提,使用時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此管理模式在程序上相對完善,然而實際運用中,還存在衛生經費投入與民眾健康績效、民眾醫療保健滿意度的不匹配,也就是政府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仍沒有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滿意度。因此,要充分發揮衛生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做好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是必要的手段。

績效是指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取得相應結果的有效性和效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績效”和“績效管理”開始引入政府公共管理,績效管理成為提高財政資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成為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績效管理的“3E”原則(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可對衛生投入資金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追蹤問效,通過績效評價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學性、效果性,保證公共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一、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的內容

目前政府投入醫療衛生機構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承擔的衛生公共任務。衛生資源的配置重點是保障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與人民群眾需求相統一,因此強調產出或績效撥款比以投入撥款為基礎的模式更有效率。對資金投入項目績效管理不僅是對衛生投入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和監督,更是以政府衛生投入活動的效果為最終目標,其核心是政府衛生投入活動的目標與結果,以及結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確定績效管理的內容: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目標要制定合理明確;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對績效目標管理結果、績效跟蹤情況和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實施考核與評價;強化考評結果的應用,落實整改措施,增強支出責任,壓降運行成本,促使政府衛生資金投入公平有效。

二、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專項資金投入的制度與規則

做好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的專項管理,首先要從項目管理的各環節入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項目立項必須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衛生事業發展的技術經濟政策;其次對專項經費撥付與使用形成科學的運作流程,對開支范圍、核算方法和經費補助將實現的目標,做到事前控制;最后在項目建設過程、完工驗收后要通過績效評價體系進行跟蹤問效,確保以制度規范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和控制。

(二)對政府衛生投入資金實行全面績效預算

績效管理良好的開端就是要做好全面合理的績效預算。績效預算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以項目成本為衡量標準.以業績評價為核心的一種新的預算管理模式。績效預算的明顯優點主要有兩點:一是易于橫向比較。同一水平的醫療衛生機構完成同樣任務,資金如果存在較大差距,可對差異進行分項比較,則低效或無效資金的使用部分就會顯現出來。二是便于縱向比較。在專項資金使用跟蹤過程中,定期將預算執行情況與預算的計劃目標和時間節點進行對照,查找問題,及時調整偏差。績效預算實行目標管理的流程一般為: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項目數據庫,按照輕重緩急原則,選擇下一年度優先進行的項目,可自行成立績效評價工作組、明確項目負責人,收集績效評價數據和材料,對項目首先自評。在編制下一年度收支預算時,同時根據自評結果編制項目立項報告,在立項報告中對項目進行具體的可行性論證,將申請資金的理由、預算資金構成以及未來能達到的績效等作詳細論述。財政專家將根據立項報告對項目進行評審,通過后,財政撥款才正式下達。通過績效預算,大大提高了政府衛生資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三)強化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監督機制

在財政部等五部委《關于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政策意見》別強調“要加強對政府衛生投入的管理監督。政府衛生投入資金要依法接受人大、審計部門和社會的監督”。有效的監督是保障政府衛生投入資金安全使用和發揮效益的關鍵。因此以政府審計為主導的監督體系至關重要。醫療衛生機構要結合實際工作,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內部審計制度,以政府審計、社會審計為主導,將審計監督全覆蓋于項目實施過程中。審計結論應向政府和人大報告,向社會公眾公開,使政府資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監督之下。這都將加大社會對公共資源使用的監管和督察力度。通過建立問責制,落實經濟責任,也有效防范醫療衛生機構違規使用資金的行為。

(四)財政衛生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的使用

對衛生支出項目的績效評價,包括對項目的合規性、效果性、效率性、可持續發展及公眾滿意度綜合分析評價。按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操作性與經濟性相結合原則,選擇相關的評價標準,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結合不同項目性質,可研發運用個性指標及績效標準。在使用績效評指標時,應結合項目實施部門提供的項目申請書(含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支出預算表)、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完工報告以及部門年度預決算。

三、合理選擇績效評價指標

近年來我院根據以上績效管理思路,合理運用績效評價指標對撥入醫院的各類財政性資金進行績效跟蹤評價,都較好地完成了績效目標任務,使政府投入的衛生資金在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發展、病人救助等方面充分發揮了效益。現以醫院專科建設,使用財政補助資金為例,介紹績效評價指標的使用。

(一)合規性指標

實際到位率:醫療衛生機構實際收到的專項資金÷預算安排到位資金總額×100%

資金流失率:被截留、擠占、挪用等資金總額÷醫療衛生機構實際收到的專項資金×100%

資金使用率:該項目專項資金實際支出÷全部專項資金實際支出總額×100%

預算完成率:項目實際支出資金÷實際到位資金×100%

財政資金投入乘數:(項目投入金額合計-財政投入金額)÷財政投入金額。指因財政資金而能帶動的全部資金倍數,反映出財政投入外自我創收的能力。

通過以上指標評價資金到位及使用情況,可以對具體項目實施和衛生專項資金使用的合規性進行評價,資金使用部門可深入分析是否因項目資金未及時、足額撥付到位或資金流失等情況影響項目實施進度及項目效益的發揮。及時采取措施,保證對專項資金從撥付、使用到最終決算都得到全程監督和控制。

(二)效益性與效果性指標

效益性與效果性指標應是指標體系的重點,一般可以從五個方面對產出的效益進行衡量:對醫療產出的影響、對科教產出的影響、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對社會效益的影響,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于項目性質的不同,可選擇投資回收期、機器設備使用效率、教學效能、各級別科研項目數量、科研論文數量、資產收益率、應急突發事件能力、服務費用等指標搜集數據分析評價。

醫療衛生專項資金支出能夠實現多大程度目標可通過效果性指標反映,代表性指標為專項資金目標實現率:專項資金實際實現目標÷專項資金預定實現目標× 100%

需強調的是根據專項資金支出的目標性質,有些項目的效益與效果用單一指標難以全面表示,可使用綜合指標進行計算。在各分目標單一指標的基礎上,再按各分目標的重要程度加權平均,最終以綜合指標反映。如重點專科建成后本地區病人可得到及時救治,降低轉診率,有效解輕病人醫療負擔,醫療機構通過人才培養與醫療技術提升,彌補該學科空白,創造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假設項目預定實現的目標為新增固定資產情況、人才培養、項目對新醫療技術創新、新技術應用到臨床等貢獻能力、醫療新項目開展病人受益情況、病人滿意度等6項,總分100分,可根據分目標設置6個參數,前面五項權數為15%,病人滿意度的權數為25%,項目考核專家對該項目的評分分別為88、93、96、91、95、92,綜合計算該衛生專項資金目標實現率為92.45 (88×15%+93×15%+96×15%+91×15%+95×15%+92×25%)。

(三)持續影響與發展指標

可持續性評價可在項目建成投入運行后,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要求,對既定的績效目標是否按期實現,決策程序是否具有可重復性、項目是否可持續保持產出較好的效益等作出評價分析。可持續性包括:項目效果的持續性、醫院發展需求的持續性、人才培訓的持續性、社會效益的持續性、環境保護的持續性等。

(四)社會評價指標

政府衛生投入支出的社會效益是長期的、間接的,很難用價值來衡量和評價。可使用定性指標,如受益單位或公眾滿意率、患者投訴發生率等。通過社會評價指標促使醫療衛生機構一切以人民群眾利益為主導,將保護人民群眾權益等真正融入到日常運作中,并保持良性循環。

四、結束語

對政府衛生投入資金做好績效管理及評價,使僅對資金投入的關注轉移到對投入效益與目標實現的關注。醫療衛生機構根據投入資金績效管理所形成的相關項目論證信息、考評報告及自評報告進行研究分析,可以合理準確地做出項目計劃進一步安排,提高政府資金管理決策水平,使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時也會建立健全政府對衛生投入的引導機制,積極吸引社會有效資金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衛生投入體系,做好保障人民健康的戰略投資。

參考文獻:

[1]陳工.加快構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J].中國財政,2008;8

[2]萬青.財政科技支出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7

[3]張馨,袁星侯.績效預算改革探析[J].財政研究,2005;10

篇6

一、總體要求

2013年工商系統財務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圍繞中心工作,加強財務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努力提高預算執行效果,著力化解歷史遺留債務,全面規范基建財務管理,注重抓好內部審計質量,扎實推進財會基礎建設,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為全系統履行職責提供經費保障。

二、主要任務

2013年工商系統財務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對省局明確的工作任務要認真予以落實;對預算規定的各項指標要切實加以執行;對基層建設的經費要按規定的標準給予保障;對歷史遺留的市場建設債務要徹底進行化解;對財務內控制度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和落實;對內部審計的工作任務和審計結果要追蹤、督促落實;對收費等涉財事項引起的社會矛盾要慎重進行應對;對符合政策規定的干部職工的利益要主動進行協調;對系統事業發展和基本建設要有初步規劃和計劃;對財務會計工作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探索解決的新辦法。

三、具體工作

㈠繼續做好退付預收“兩費”的后續工作

繼續辦理“兩費”退付。2013年要嚴格按照規定的退付要求,積極協調和解決基層在退付預收“兩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認真落實退付結果公示和月報制度。

㈡積極化解歷史遺留債務

在2009年核查歷史遺留債務的基礎上,按照《全省工商系統化解市場建設遺留債務方案》(蘇工商財〔2009〕391號)的規定,在一季度統籌使用省局化解市場債務專項補助經費,同時要多渠道籌集配套資金,做好市場未脫鉤人員處置及債務清償的后期工作。各直屬局、分局5月15日前向市局提交化解債務工作總結報告。市局5月底前向省局提交化解債務工作總結報告。上半年擬對全系統近三年債務償還情況進行調查,7月份組織開展對中央和省化解債務專項補助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

近幾年來工商系統債務總額逐步減少,償債力度加大,各單位要繼續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分清輕重緩急,有計劃的償還各項債務,盡可能在2013年內化解絕大部分歷史遺留的債務。

㈢努力提高預算執行的效果

根據省局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系統部門預算編制、執行、調整、決算的操作規程,規范實施系統國庫集中支付,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執行方式,強化預算的約束力,提高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的質量。

1、優化部門預算的編制。加強會計核算,注重日常基礎數據的歸集、整理及運用,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度,要整合和優化部門專項經費,切合單位工作實際,從而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2、加強預算執行。各級工商局要適應當前財政和經濟形勢,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持依法理財,嚴格按照批準的預算的用途、規定的范圍和標準使用行政經費,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壓縮行政開支,降低行政成本。增強全員預算意識,規范預算執行的部門包干、歸口管理和結果公示,控制預算支出的序時進度。

一是機關繼續推行非資本性項目支出的預算執行歸口到處(科)室和部門包干,每月對執行結果進行公示,用財務公開來加強和推進預算的執行。

二是加強基層經費的保障和專項經費支出預算執行情況的考核。根據省局要求,2013年要制定《工商局基層經費保障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基層分局(所)行政、事業、社團開支范圍,明確基層分局(所)行政經費保障標準。為此,各直屬局、分局要在對2009年基層分局(所)經費保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基層分局(所)公用定額經費與項目經費結構,對基層分局(所)日常公用定額經費按不低于財政綜合定額標準的比例給予保障;同時要根據本地經濟戶口管理、市場監管、執法辦案等因素,制定基層分局(所)企業監管、市場整治、消費者權益保護、執法辦案等專項經費的保障標準。上述比例和標準在2月底前各單位要以書面形式向市局財務處提出建議,市局在一季度綜合各單位的比例和標準制定《工商局基層經費保障標準》,并以文件形式抄報省局財務處。標準制定后,市局將對基層分局(所)比例和標準執行情況進行跟蹤,2013年市局確定丹陽工商局新區分局、潤州工商分局金山所和丹徒工商局高資分局、句容工商局華陽分局、揚中工商局城區分局、京口工商分局象山所、新區工商分局大路所為基層分局(所)經費保障情況的跟蹤和數據直報點。為了做好基層分局(所)經費保障工作,要求:一是各單位要做好基層分局(所)經費保障比例和標準的測算工作;二是各級財務部門在年初就要加強基層保障經費和會計核算,注重日常基礎數據的歸集整理。從基層經費的保障比例、標準和核算二個方面都要做到精細、到位。

三是強化對預算執行過程的控制。對固定資產采購、基建維修等重大支出項目進行過程控制,做到“事前有計劃,事中可控制,事后能追述”,科學合理使用好預算資金。

3、做好非資本性項目績效評價的試點工作。省局把2013年財務監督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以后項目經費分配的重要依據。市局根據省局這一要求將加強本級和各單位財務監督和績效評價,今年選擇兩個以上的非資本性項目,從項目的預算執行,經濟業務的合理性、科學性及資金使用的效果等方面對項目支出實行績效評價的試點。

4、根據省局的工作要求,上半年市局將對2009年制定的系統《國庫集中支付實施細則(試行)》的執行情況和全系統基層分局(所)經費保障情況進行檢查。

㈣強化會計核算和財會基礎工作

1、完善和落實《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統會計基礎工作暫行規定》,制定“工商局財務會審工作操作辦法”。加強和規范財務會審工作,把財務會審打造成為系統財務人員交流學習、檢查基層財務工作、提升會計核算工作的平臺。

2013年我局將至少開展兩次集中會審。對財務會審發現的基層財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將通過以會代訓、集中培訓、主題講座等形式,多方面加強財務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和會審問題的整改,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單位財務核算工作的質量。

2、精心組織、積極參加省局組織的財會知識競賽和財務制度的評展活動。在三月份組織系統財會人員進行參加省局財會知識競賽的選拔,對組團人員進行進一步強化訓練;在五月份前各級財務要完成本級財務制度的完善整理工作,五月份市局組織系統財務制度評展。通過評展進一步完善我市工商行政管理財務制度,提高財務管理的整體水平。

3、加強社團、事業單位的經費管理。修訂和完善《工商局掛靠社團、中介機構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加強預算和目標管理,實現收支兩條線,堅決杜絕收入不入賬和坐支行為。年內結合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對掛靠社團、中介機構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情況進行一次檢查。

4、完善和落實“機關財務定期分析制度”。2013年各預算單位在7、12月對半年和全年的財務工作進行一次系統分析,為領導提供決策信息,當好領導的參謀助手。

5、加強財會人員培訓。2013年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進行一次會計核算培訓和預決算編制業務培訓,著力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技能。

6、加強財務工作調查和業務研究。2013年各單位要根據財會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調查,總結和歸納單位財務管理經驗,有針對性進行財會業務和管理工作的研究,每個單位年初至少上報一個研究課題,并撰寫研討論文。市局將在下半年進行財務工作研討和論文交流評比。

7、加強往來賬項和暫付款的管理。按照系統財務管理辦法的要求,嚴格控制往來賬項,尤其是暫付款的規模,落實承辦部門和人員的清理責任,往來賬項在發生當年內因故無法結清的,要履行書面報批手續。

8、加強系統銀行賬戶管理。要按新的系統銀行賬戶管理規定,對銀行賬戶進行清理、撤并和管理。

9、認真落實《財務信息化管理制度》。各單位要根據《財務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本級“財務信息化管理操作細則”,市局上半年對此項工作進行檢查。

10、制定“工商局財務人員服務工作規范”,強化財務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加強服務職能的履行。

㈤提升內部審計工作力度

嚴格按規定做好各項審計工作。2013年我們將在審計結果的利用上做文章,制定“2013年審計工作計劃”和“工商局審計結果跟蹤督查辦法”,重點在審計結果整改上下力氣,將內部審計監督和加強財務管理有效結合起來,規范和提升財務管理工作。

1、根據審計工作計劃,開展對各直屬局、分局2009年度財務收支情況審計。對所屬單位、掛靠社團的常規審計不少于每兩年開展一次;會同相關部門做好部分單位領導干部任中經濟責任審計;落實干部監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擴大內審工作公開、公示的面。

2、做好基建工程項目的審計及監督檢查。對基本建設項目的結算審計做到應審盡審,不留失職、瀆職的盲區,同時要規范審計中介機構的選用和考核;

3、促進內部審計建議的整改和落實,建立后續審計信息數據庫。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管理,對屢查屢犯的問題,要認真分析,區別對待。屬于制度不完善的,要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完善的制度;屬于人為的問題,應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通報,監督和督促審計結果的落實。

4、創新審計工作理念,嚴把審計工作質量,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和計算機審計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審計資源提高審計質量,確保審計資料齊全、證據采集規范。加強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認真聽取意見,確保審計項目事實百分百清楚、定性百分百準確、處理百分百合法。

㈥規范基建財務管理

要嚴格執行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加強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基本建設資金均須納入單位預算。根據省局要求,從2013起,要將基本建設的立項、建設到竣工各階段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情況在內網上按季進行公示,接受干部職工的監督。向銀行貸款、向其他單位借款或讓施工單位墊資必須逐級報批,未經省局批準一律不得向銀行貸款、向其他單位借款或讓施工單位墊資;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集資、攤派。防止超概算、超標準建設,杜絕不顧財力上項目。經批準立項的基本建設項目,資金籌集達到概算的50%以上方可開工;建設過程中要嚴格按工程進度和合同約定付款,規范基本建設會計核算管理。項目竣工后一般在3個月內完成工程結算審計并編制竣工財務決算。

四、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和工作統籌。今年是全省工商系統的考核年,也是新三定方案實施的第一年,各級要加強對財務工作的領導,要按照財經法規和新三定方案的要求,配備會計人員,明確會計人員崗位職責,健全財務制度,完善財務部門內控機制。各單位要根據今年的財務工作的任務,做到統一領導、統籌安排、分工協作、責任到人,忙而不亂,扎實、高效的完成財務工作的各項任務。

2、要加強財會業務和法紀培訓。要采取分級培訓的方法,市局要加強會計負責人和主辦會計的業務和法紀培訓;直屬局、分局要加強基層分局(所)負責人和報賬人員的業務和法紀培訓,將培訓定期化、制度化。

3、嚴格勞動用工制度。要嚴格按照省局的要求落實勞動用工的清理,將勞動用工占行政編制數比例控制在財政規定標準內。

4、嚴格落實財務報表的定期報送規定。規范財務報表的定期報送,提高財務報表報送的質量。

5、加強財務檔案管理。要推行檔案達標活動,除因特殊情況需要延期保管之外,應及時清理銷毀保管期滿的會計、票據和審計檔案。

篇7

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242家科研機構的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其中,131家進入企業;40家變為科技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18家變成為技術服務的中介機構;3家并入高校;18家劃轉到其他部門或取消;29家轉為12個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共涉及職工17萬人,其中在職人員12.2萬人(科技人員7.4萬人),占中央屬科研機構職工總數的2/5,離退休人員4.7萬人。從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共有200家科研院所轉為科技企業,按企業化運行機制運行。筆者認為,這是自一九八五年科技體制改革以來最大的改革,即單位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事業單位管理體制轉化為企業管理體制,在這一歷史性的轉制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筆者主要就財務會計問題進行探討研究。

一、國有資本金問題即注冊資本的問題。注冊資本是企業法人登記的一項重要內容。按照國科發政字[1999]143號《關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科研機構轉制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其現有全部國有資產(包括土地使用權)轉為國有資本金"。這就首先要界定"全部國有資產"的范圍,如何界定,實施意見中沒有具體辦法。按照國資事發[1995]17號文的規定:國有資產"是指由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確定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表現形式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從"國有資產"的定義與143號相比較,顯然"現有全部國有資產轉為國有資本金"的提法不太準確,應改為將"現有全部國有凈資產(所有者權益)轉為國有資本金"更為準確,即現有全部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轉為國有資本金。主要有以下4種方法,但各有優缺點。

1、以科研院所轉制前經過國家批復的一九九八年會計決算報表中賬面凈資產作為注冊資本。 優點:這種方法優點是易操作、速度快。 缺點是: ⑴、由于時間滯后,不能反映轉制時凈資產情況。轉制是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而決算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這中間有些院所財務狀況變動較大,與實際情況不符。 ⑵、現在242家轉制的科研院所執行的是財政部、國家科委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頒發的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執行的《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這個會計制度的資產負債表中的"凈資產"共包括6項:"固定基金、事業基金、專用基金、撥入專款結存、財政補助結存、未分配結余",而"專用基金"中的"職工福利基金、醫療基金、住房基金"應進行分析,其中福利費、醫療基金在企業會計制度中是在"應付福利費"中反映;"住房基金"在"長期應付款"反映,都是作為負債處理的,而現行的科研會計作為"凈資產",是"所有者權益",所以應扣除福利性的專用基金之后轉為資本金。 ⑶、凈資產中"固定基金"不真實。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規定,購買固定資產做雙分錄,虛增了凈資產;另一方面規定不提折舊,十幾年前購買的固定資產按提折舊的方法凈值已無、但賬面上固定基金仍是原值;再一方面、科研單位的固定資產大多是專用設備,并不能產生效益,非良性資產如全轉為經營性資產,會給以后的經營者經營帶來很大困難。還有已出售給職工的住房,仍在固定資產中應該剔除。 2、把現有有形資產全部進行評估,按評估重置后的凈資產登記為企業的注冊資本。 優點:相對準確的反映了科研單位資產的真實價值,使注冊資本與實際占有的凈資產一致。 缺點: ⑴、評估所需時間較長,過程復雜。143號文件和197號文件要求,242家科研單位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轉為企業,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為企業法人。資產如果現在評估,那么登記注冊必須在評估完之后才能進行,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拿不到營業執照,科研院所會出現既不是企業又不是事?quot;真空"、有可能會影響科研院所的正常工作。 ⑵、資產評估費用問題。大院大所的資產也較大,請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費用支出也不是一個小數,現在科研單位的資金比較緊張,國家不給經費,科研單位自己不愿支出,可能也是一個難題。另外還有資產登記時印花稅的問題,支出也很大。 3、科研單位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同時進行評估,評估之后的凈資產作為注冊資本。科研單位的無形資產是不具有實物形態而能為單位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和其他財產權利。按照《公司法》的規定,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額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九九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將這一比例上限提交到35。 優點:這種方法對科研單位資本運作有較大益處,有的大院大所已成立三、四十年,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有些科研成果并未入帳。另外,科研單位的土地使用權,主要是國家行政劃撥獲得的,此次143號文要求土地使用權轉為國家資本金,依此為契機可以獲得土地證。 缺點:同上面的第二種方法。 4、按賬面價值進行資產增減。此種方法以一九九九年六月三十日的"資產負債表"為基礎,加上沒有入帳的無形資產的價值,減去不良資產和應提的折舊等,以增減后的凈資產數,報國家財政部門批準,作為注冊資本。這種方法既可以節約時間,簡便手續,又真實反映了科研單位的實際資產狀況。但此種方法要經過財政部門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審批。 二、關于優惠政策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等部門關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和科技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的優惠政策有八條:⑴原有正常事業費,繼續撥付。⑵職工養老保險方面,根?quot;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進行。⑶非經營性建設基金繼續由中央給予兩年補助支持;⑷稅收優惠方面,提出從一九九九年起五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免征技術轉讓收入的營業稅、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⑸享有自營進出口權;⑹享受國家支持科技型企業的待遇;⑺科研項目競標的權利;⑻已批準科研項目按原計劃實施。 以上優惠政策,屬財務會計方面共有3項,應該認真分析。

1、稅收優惠政策。五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免征技術轉讓收入的營業稅、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上述稅收優惠政策與改制之前相比并沒有大的變化,⑴所得稅,財稅字[1994]001號中規定對科研單位技術收入暫免征收所得稅,而143號文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即對產品收入,其他收入等也免征所得稅,有所擴大。⑵營業稅與原來政策相同。(94)財稅字第010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科研單位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的通知》中規定:"對科研單位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⑶土地使用稅。1998年9月27日國務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規定,免征土地使用稅。⑷科研用品免征進口稅收方面143號文沒有涉及、應該明確。科研用品的進口是直接用于科學研究的,不以營利為目的,仍應鼓勵,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2、原有正常事業費繼續撥付。這部分事業費主要用于解決轉制前已經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自一九八五年科技體制改革以來,事業費逐年減撥,到一九九九年大部分技術開發類型的科研單位事業費已減撥到位,但基數很低。后來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對科研單位在事業費中增加了專項經費。此次改制如果減掉專項經費和行業工作經費,絕對值將會很低,要解決轉制前已經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是不可能的。以我所為例,按143號文件規定,估算正常事業費每年是180萬元,而現在離退休人員的每年支出是400萬元左右,缺口很大,如何解決是值得研究的一大難題。科研單位以前沒有參加社保局的各種社會保障金,而企業早已參加社保局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一位退休的資深專家坦言:"自己以奉獻精神干了幾十年,沒考慮到國家現在不管了,感覺很突然"。 3、非經營性建設基金繼續由中央給予兩年的支持。這部分是在過去5年平均水平的基礎上、結合在建項目給予支持,如果沒有在建項目,將很難給予支持。 以上這些優惠政策,科研單位如果進行認真研究,充分利用,將有力地促進科研機構平穩轉制,在市場競爭中盡快發展狀大。 三、轉制后科研單位適用何種財務會計制度問題。

科研單位現在執行的財政部、國家科委頒發的從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開始施行的《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和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開始施的《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務制度已執行2年多,會計制度執行了一年多,從實際效果來看,現行的科學事業單位財會制度規范了科研單位的財力行務和會計核算行為,推動了科研院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面向市場、服務經濟,既滿足了向國家財政報帳,又滿足了科研單位內部經濟核算的要求,執行的效果是好的。

科學事業單位如不改制,執行現行會計制度是合適的,但從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改為企業之后仍執行現行會計制度,將會有以下方面問題:

1、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242家科研院所已改為企業,而現行科研財會制度是"事業單位"財會制度,制訂財會制度遵循的是《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企業"單位執行"事業"財會制度顯然不合適。

2、242家科研院所中有200家科研院所進入企業或轉化為企業,6家并入高校,如仍執行科學事業單位財會制度,進入企業集團的科研單位的財會制度,會計報表很難與上級企業集團進行銜接,進入高校的科研單位也較難銜接。

3、現行財會制度有些缺陷,不符合會計基本假設,在實際操作上有困難。

⑴、資產負債表有兩個,其中資產負債表㈠設計不盡合理。資產負債表㈠分左右兩部分,左邊是"資產部類"包括"資產類"和"支出及成本費用類";右邊部分分為"負債部類"分為"負債類"、"凈資產類"、"收入類"。從名稱上看,左邊稱作"資產部類"但卻含有"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期間費用;右邊稱作"負債部類",但卻含有"收入"、"凈資產"等內容,顯然名不符實。其次,從內容上看"資產負債表"是靜態報表,是時點指標,而"收入"項目和"支出"項目是時期指標,時點指標和時期指標的簡單相加,合計數沒有任何經濟意義,還可能引起報表使用人的誤解。由于現行財會制度沒有規定結帳時間,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

⑵、購置固定資產帳務處理違背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則。現行財會制度允許購置固定資產可直接在有關成本項目中列支,將應"資本化的支出"按"收益性支出"處理,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利于項目成本的歸集與分配,破壞項目成本的可比性。現行會計處理方法是雙分錄:①借:試制成本等,貸:銀行存款,同時②借:固定資產,貸:固定基金。這樣購買的固定資產直接在成本中列支,不必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始終相等(融資租賃除外),結果是擴大了單位資產規模,虛增了凈資產,造成會計報表失真。

⑶、科研項目收入、支出確認的原則不同。現行財會制度規定,科學事業單位的科研收入采取合同形象進度法確認,"科研收入"在會計期間以合同完成的比例來確定,是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確定,而又規定"科研成本"年末無余額,即當期發生的支出全部結轉,不是按合同比例確認,屬于"收付實現制"。對同一事項,收入和支出確認原則不同違背了"配比原則",影響了收入支出與結余核算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準確性。

4、現行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會計報表中無"實收資本"科目,登記注冊后確定的"國有資本金"無法核算。科研院所轉為科技企業之后,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為企業法人,注冊資本是一重要內容,現行會計制度卻不能反映。

5、轉為企業后,科研單位是否仍要向國家財政報帳,如仍向國家報帳,現行會計制度還要繼續執行。 筆者認為,科研單位轉制之后應區別不同情況,分別執行不同的會計制度。進入企業集團的、應執行企業集團的財會制度;進入高校的執行高校會計制度,轉為中央大型科技企業的科研單位執行相近行業的企業財會制度。但這個問題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國家應盡快制訂出詳細文件,如會計科目之間的對轉等,以便轉制后的科研機構財會工作順利進行。

四、科技產業化投入問題。 科研單位轉制之后投入是阻礙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需要巨大的投入,而這些投入的風險很大,科研單位依靠自身的積累,很難滿足激烈市場競爭對其提出的不斷增長的資金需求,有些科研單位由于歷史原因負債很大,商業很行對其新建項目由于風險大而很難給予支持,建議國家建立"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允許符合條件的科研單位加快發行債券、股票上市的速度,募集資金投入高科技產業;科研單位也可以在單位內部搞股份合作制,這樣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調動職工積極性,提高職工凝聚力,加快產業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和高科技產業發展,使轉制后的科研機構自主、自立、自我發展。

個人簡歷:

蔣占華,男,1963年9月1日生。現任國家人工晶體研究院副院長,高級會計師。1985年畢業于陜西財經學院,近年來在財務會計學術研究,技術經濟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獲得"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獎"一項,部級獎四項.被國務院聘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顧問",擔任中國建材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出版等著作兩部,在,,,,,,,等國家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參與制定編寫了,,主持承擔,等大型科研項目十余項. 1999年起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院,在職攻讀mba碩士學位.

通信地址:北京733信箱 郵政編碼:100018 聯系電話:010-65798629,13601161073

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對我國宏觀 經濟政策進行評析

蔣占華

摘要:本文運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方面對我國現行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評價,論述了我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中不宜減稅的原因,分析了我國國債的情況和存在的風險,提出了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西方;宏觀經濟學;評析;我國宏觀經濟政策。

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在人類的歷史上由來已久,但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上升到理論研究,是以一九三六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keynes)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后為代表才正式形成的。宏觀經濟學是從整體上研究國民經濟的運行及其規律的。 一、西方宏觀經濟學內容: 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認為,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形成的對商品的總購買小于整個社會所提供的商品價值時,它會導致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在相反的情況下,則會出現通貨膨脹。因此,政府要采取一定的經濟政策來減少失業,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從需求理論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兩個方面的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支出和稅收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在經濟蕭條時采用膨脹性的財政政策,即政府采用減稅、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增加投資等措施;而在經濟高漲、通貨膨脹率上升太高時,政府會采取增稅、減少政府支出等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以控制物價上漲。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在經濟蕭條時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增加;反之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過高時,采取緊縮貨幣供給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生產和就業減少些或增長慢一些。前者是膨脹性的貨幣政策,后者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擴第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能產生增加國民收入的效果,而影響的效果不同,下表是擴張性政策對利率、消費、投資,gnp(國民生產總值)的影響。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政策種類 對利率

的影響 對消費

的影響 對投資

的影響 對gnp

的影響 財政政策

(減所得稅) 上升 增加 減少

增加 財政政策 (增加政府 開 支) 上升 增加 減少 增加

財政政策 (增加投資)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貨幣政策 (擴大貨幣 供 給 ) 降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二、我國現行的宏觀經濟政策及其含義 由于我國目前出口受阻、物價下降、內需萎縮,經濟運行處于低谷,失業下崗人員繼續增加,所以我國在一九九九年仍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 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一九九八年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對啟動經濟增長,調整投資結構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加大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發國債從而增加財政支出來實觀的。 "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主要是為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我國兩年連續6次降低銀行存款利率,現在一年期人民幣存款利息率已低于美元的存款利息率。由于東南亞發生的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增加造成巨大壓力,國內消費需求不旺,啟動政府投資需求,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沒有采用減稅的辦法,本文后面會進行討論。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作用及是否會引發通貨膨脹 我國政府決定今年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作用有以下4點:①能增加社會需求;②能帶來工資和利潤的增加;③能刺激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④能拉動相關產業,間接增加社會需求。根據西方宏觀經濟學中財政政策乘數效應,間接增加的總需求往往數倍于財政支出本身的擴張。擴張的財政政策,會產生一定的財政赤字,下表是我國98年及99年的財政預決算情況: 財政收入 財政支出 財政赤字 98年(決算) 9853億元 10771億元 918億元 98年(預算) 9679億元 10142億元 960億元 99年(預算) 10809億元 12312億元 1503億元 從目前的經濟和財政情況看,財政赤字是控制在國民經濟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的,1999年財政赤字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低于國際公認的3%的警戒線,99年的財政赤字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12.2%,低于國際公認的15%的警戒線,從上表可以看出1999年的財政預算赤字比1998年擴大43億元,在實際執行中有可能還會加大,對于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來說,不會造成新的通貨膨脹,因為現在的增長率還是一個負增長的態勢,全國產成品存貨很大,所以和財政赤字相比,不會造成通貨膨脹。采用這一措施是可行的,增加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基礎產業的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因此這一短期的財政擴張措施并不影響我國長期財政政策和目標的實現。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應注意處理好的兩個關系: 1、謹慎處理好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財政收支平衡的關系。筆者認為現在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只能作為短期措施,其赤字不能有太大增加。而各級地方財政除了管理好中央轉借給地方政策的5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外;應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不得編制赤字財政預算,更不得向銀行、單位借款周轉、虛收稅款、挪用專款、欠撥支出等,搞"假平衡、真赤字"這是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保障。 2、妥善處理好擴大公共財政支出與涵養財源的關系。隨著國家職能的擴增,政府從事的各項活動不斷增加,所需的經費開支也相應上升。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人民日益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將增多的國民收入用于社會的公益事業,改善人民活。特別是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由政府來提供財力保障。在著力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把加強基礎投施建設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立足更大范圍和更多層次上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增加財政投入與改進投入方式相結合,立足于引導社會資金擴大投資需求。 四、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我國不宜減稅 按照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當經濟處于不景氣狀態時,除了增加政府開支以外,還可以通過減稅政策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供給,從而使國民收入以稅收乘數增加。但我國在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時卻不宜采用減稅的政策,理由有以下5點。 1、減稅和增支雖然具有同向擴張效應,但在實際運用中雙管齊下的并不多見。除非經濟面臨崩潰境地,出現極度恐慌,一般都不會二者并重。因為兩種政策并使要受到政府預算、債務及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的制約。美國在30年代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政府為迅速擺脫危機采取的是政府支出擴張的政策,而沒有采取減稅政策。60年代肯尼迪時代傾向于減稅,而沒有采取政府支出擴張政策。所以我國已傾向于支出擴張,不宜再實行減稅。 2、我國稅制結構決定了當前不宜減稅。根據減稅效應理論,減少直接稅的擴張效應大于間接稅的擴張效應。"直接稅"主要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主要特點是累進征稅,稅負難以轉嫁;"間接稅"主要是流轉稅以增值稅、消費稅為代表,實行比例稅率,稅負容易轉嫁。削減直接稅的結果將使公司和個人擁有更多的稅后利潤,使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提高,有利于刺激投資和刺激消費,向市場提供利好信號,又因為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有助于整個社會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使經濟擴張。而減少間接稅,首先使商品和勞務的價格相對下降,個人收入會降低,有刺激企業增加生產的作用對刺激消費的作用不大。所以當直接稅在稅制結構中的比重大時,降稅效果較為顯著。下表為部分國家1997年直接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 ━━━━━━━━━━━━━━━━ 比重 直接稅比重 () 國家 ━━━━━━━━━━━━━━━━ 美國 55.40 加拿大 80.70 日本 65.50 中國 16.20 ━━━━━━━━━━━━━━━━

從表中可以看出1997年我國直接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僅為16.2,其中:企業所得稅占13,個人所得稅占3.2,而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為65.4。所以在我國減直接稅效應較弱,而減間接稅又會使物價下降,在我國現在物價是負增長,長期物價不增將不利于經濟增長。所以稅制結構制約我國目前不宜減稅。 3、我國稅收環境狀況不宜實施減稅的措施。我國多年實行計劃經濟,對稅收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稅收的剛性不強。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以后,重視了稅收的作用,但稅收執法環境尚未形成,全社會的納稅意識不強,偷、逃、騙、欠稅現象相當嚴重,對稅的執法力度不夠。在此種環境狀況下減稅,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4、我國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稅收,減稅后無法支撐財政。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應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0-30%,發達國家30-50%,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收入占gdp的比得一路下滑詳見下表: 我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年 份 財政收入(億元) gdp(億元) 財政收入占gdp比重% 1990 2937.10 18547.90 15.80 1991 3149.48 21617.80 14.60 1992 3843.37 26638.10 13.10 1993 4348.95 34634.40 12.60 1994 5218.10 46622.30 11.20 1995 6242.20 58260.50 10.70 1996 7366.61 67800.20 10.90 1997 865.57 7457 11.60 1998 9853 79459.67 12.40

自90年代以來我國財政收入的90%以上依靠稅收,1997年這一比重達到95%。如果現在采取降稅,會產生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降稅必然會降低財政占gdp的比重,就會增大赤字規模和中央政府的財務負擔;二是國家財力有限,降稅力度過大必然會沖擊正常的財政支出;三是運用財政支出拉動經濟,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過多的減稅不利于財政支出政策作用的有效發揮。 5、我國稅負不高,不好再往低處減。我國全部稅收占gdp比重僅11%左右,發達國家50%以上,發展中國家30%左右。如發展中國家一般所得稅稅負中企業所得稅率70%,個人所得稅率48%,而我國名義企業所得稅率33%,實際上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不到15%,內資不到30%,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為45%,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但如果考慮稅收流失,實際稅負很低,所以無論從我國所得稅名義稅率還是實際稅率,都不宜再降稅率。我國企業去年超過一半是虧損,對這些無利潤的企業來講,降低所得稅稅率更加毫無意義。 五、我國國債及應注意的風險 彌補財政赤字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政府借債;另一種是銀行透支。用銀行透支的方式彌補赤字,會造成貨幣貶值和引出通貨膨脹,是不可取的。解決赤字的方式主要通過借債的方式解決。我國1994年頒布《預算法》,禁止財政赤字向銀行透支。國債太多當然不是什么好事,我國的國債現在是多還是少呢?下面進行分析。 1、赤字財政是凱恩斯經濟理論一個最主要的財政政策。彌補財政赤字主要靠發行國債。國債并不是任何人購買都有助于"醫治"蕭條,只有商業銀行的錢放不出去時、只有居民和企業手頭有閑置資金而又不打算存入銀行或購買商品時,才有助于擴大總需求。 2、國債的適度。國際上公認累計國債余額占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60%為警戒線。從財政支出上看,國際通常認為當年國債發行,不能超過當年財政支出的3%。 3、從居民的購債能力來分析國債。到1998年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3407億元,國債余額7771億元,兩者之比為6.9∶1。現在居民投資領域和渠道比較狹窄。從九九年年初國債發行的情況看,今年國債發行是供不應求。所以國債對居民的購債能力來說是少了。 4、從國債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進行分析。我國1998年底國債總額占gdp的比重為9.5%,大大低于國際公認60%警戒線。從這個意義上分析國債少了。 5、從財政收支進行分析。國際上認為當年國債發行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在10%為宜,而我國98年國債發行3891億元,98年實現財政收入9853億元,比重為39.49%;國際上公認的當年國債發行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30%,而我國1998年的比例為36%(98年財政支出10771億元)。從國債占財政收支的比重來看,國債發行是多了。 6、債務增加,注意風險。自1981年以來,我國發行國債9000多億元,98年底國債余額7771億元。1999年將發行國債3415億元,比98年少發行476億元。盡管目前國債余額占gdp的比例和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處于較安全的范圍之內。但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已高達50%以上。償債率很高,給中央財政造成了巨大壓力,財政風險加大。所以在國債發行規模上我們既要適時適度,又要慎重行事。否則中央財政風險愈來愈大。 六、實施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要注意的問題 從長期來看,實施積極財政貨幣政策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要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靈活地調整存貸款利率。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實行的一系列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貨幣政策,力度很大,容易引發經濟過熱。國家宏觀經濟部門尤其中央銀行要密切關注經濟景氣指標,及時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靈活調整存貸款利率,保證貨幣供應的穩定、有效,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出現經濟出現通貸膨脹和經濟"滯賬"的危險。 2、嚴密監控經濟運行,防范不可預見債務對財政的沖擊。 我國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盡管均在國際安全線以內,但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的隱性債務負擔和隱性財政赤字。如國有銀行的呆賬、國有企業的潛虧、糧食企業的掛帳、各級政府欠發的工資、失業養老金支付的缺口等,這些都構成巨大的潛在債務負擔,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必須嚴密監控宏觀經濟的運行,掌握不可預見債務的變化情況,切實防范不可預見債務對財政的沖擊,提高財政抵御風險的能力。 3、從長遠決策,我國不能靠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大量舉債搞建設。我國財政目前很困難,大規模舉債和擴大政府開支,實施反周期調節,是財政為支持經濟發展作出的必要貢獻,筆者認為它只能是在特殊情況下實施的一項短期政策。在金融風險加劇和堅定推行國有銀行改革的情況下,為切實提高經濟效益和投資效益,必須發揮市場在拉動投資和消費中的作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防止爆發債務危機、金融危機、財政危機和經濟危機。 4、嚴格限制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 除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外,還應將政府投資與產業政策相結合、收入政策和地區發展政策相結合,如將部分財政債務資金投向刺激居民消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扶貧力度,增加公務員工資等,使國債起到杜桿作用或催化劑作用,通過財政的投入發揮"財政支出乘數"效應,將54000億元的居民儲蓄調動起來,推動經濟適度穩步增長。 5、實行積極地財政政策,較大幅度地增加財政支出,一定防止浪費,在重點投資中,絕不能花錢大手大腳,應以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把資金用好,所有財政支出,一定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最大的效益。

篇8

在近年來開展的廉政風險排查和防控機制建設中,全省各級審計機關認真按照審計署、省廳和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的部署要求,全面開展了涉及審計機關各部門、各崗位、權力運行各環節的廉政風險排查和風險等級劃分,圍繞權力行使的重點部門和運行的關鍵環節,從體制機制上進行了改革創新,制定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防范監控措施。近兩年來,全省各級審計機關共查找出廉政風險點2361個,制定完善廉政風險防控制度、措施932項。目前,全省90%的審計機關實行了審計外勤經費自理和同城報送審計,建立了審計監督范圍定期交叉輪換制度和審計人員定期交流輪崗制度。超半數以上的審計機關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風險監控,提高審計質量和工作效率。省廳和設區市審計機關全部建立了審計立項權、審計權和審理復核權相互分離制衡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制定了《審計廉政風險目錄》、《審計重點關注問題目錄》、《審計質量風險目錄》和《廉政與效能巡查辦法》等一批風險防控制度措施。

各級審計機關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中還探索創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廉政管理新舉措。省廳針對審計項目管理中易出現的一些潛在風險,自主研發了《陜西省審計廳審計項目內部控制系統》,通過對審計項目的過程控制和節點控制,解決了審計項目工作量核算、進度控制、財務報銷、報送審計中心房間管理等問題,實現了廉政建設與審計質量管理要求的有機融合。寶雞市審計局針對差旅費報銷問題,探索實行了在外地審計的差旅費先由紀檢組核定,再由辦公室財務審核、轉賬結費的監督檢查措施,有效控制了差旅費支出。榆林市審計局針對查找出的廉政風險和潛在誘因,建立了廉政風險信息庫。延安、漢中市審計局繪制了權力運行流程圖和廉政風險防控措施一覽表。咸陽、安康市審計局制定了《廉政風險點預防及控制辦法》和《廉政風險防控責任制》。商洛市審計局在市、縣兩級審計機關全面推行了聘請被審計單位紀檢監察干部為審計組廉政監督員制度,從制度上防范了自我監督中易存在的監督不力問題。渭南、銅川市審計局還通過進一步健全完善廉政檔案、實行紀檢組長帶隊對審計項目進行審計檢查和審后廉政回訪等措施強化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

(特約記者)

城固縣審計局加快經責審計規范化

城固縣審計局規范審計文本格式,統一經濟責任工作要求,實現了經濟責任審計規范化。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統一審計報告格式,既體現了政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通過文字格式,統一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和涵蓋面,對被審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專款收支、重大經濟事項決策、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等情況進行審計;對報告內容和審計評價進行了規范。通過附表格式,在報告正文后附被審收支匯總表、支出明細表,壓縮了報告文字內容和篇幅,報告簡潔清晰,被審單位的收支情況一目了然,有利于領導層快捷有效運用審計結果。(本刊通訊員)

銅川市審計局重視依法

銅川市審計局重視依法審計宣傳,不斷優化審計執法環境,不斷創新依法審計宣傳的方式方法,通過以審釋法的方式,把依法審計宣傳工作深入到實施審計的全過程。在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作用的同時,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大政府網及門戶網站審計法制宣傳力度,促進社會各界對審計工作的認識和理解,為依法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咸陽市審計系統廉政風險防控工作扎實有效

去年以來,咸陽市審計系統扎實開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做法有三點:一是廣泛宣傳,全員參與。市縣兩級審計機關普遍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在審計機關建立廉政風險防控機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營造全員參與、全員排查、全員防范的良好氛圍。二是認真查找“廉政風險點”。 在廉政風險排查中,組織機關干部圍繞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制度機制和外部環境等方面,通過自己找、相互幫、領導提、集中評、組織審等多種形式,全面查找廉政風險點。重點關注容易發生不廉潔行為的重點崗位和關鍵環節,并對廉政風險點進行合理歸并和風險等級評定,確定防控重點,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共查找“廉政風險點”100多個。三是分析風險點、制定防控措施。各局對查找出的廉政風險進行歸并、分析和評估,確定防控重點,并從廉政風險點的表現形式、防控重點、防空辦法及廉政風險防控職責與責任追究等方面制定防控措施,不僅較好地促進了反腐倡廉建設,也有力保證了審計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杜明 )

鳳翔縣審計局三舉措服務投資發展環境

一是圍繞中心,找準服務保障切入點。認真履行投資環境保障責任單位職責,組織審計干部深入有關鎮村、職能管理部門、重點企業開展調研活動,收集社會各界對審計機關服務發展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服務保障的路徑、措施。結合重大部署和重點領域,以營造誠信有序、廉潔高效的投資發展環境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服務保障措施和實施方案。

二是發揮職能,保障投資建設健康運行。以“如何把眾多的政府投資管好用好,確保重點建設項目優質高效完成”為課題,積極開展跟蹤審計和工程決算審計,重點對工程量計算、綜合單價執行、合同外新增項目綜合單價測算及其定額套用等進行全面審計。積極參與“三帶三進三促”包抓幫扶新農村建設工作,深入開展惠農支農專項資金審計調查。

三是改進方式,提高審計服務能力水平。以規范管理為重點,完善審計管理體系,新增修訂業務管理制度9項,細化審計工作規程和業務工作流程,規范各個審計環節。(張宏偉)

興平市審計局投資審計出實招見實效

一是針對本地投資項目數量不斷增加、投資審計任務重和審計力量薄弱的問題,新組建成立了投資審計二科與原投資科并行,以滿足投資審計業務發展的需要。所有投資審計項目由建設單位提出審計申請,局內再統一公開分配,兩個科室在今年的工作中比學趕幫,互相促進,有力地推動了投資審計工作的開展。二是局領導和全體投資審計人員共同學習研究《國家審計準則》、《興平市國家建設項目工程變更簽證管理暫行規定》等規定,大家通過學習、談心得、提問題,相互交流,促進提高,為實施項目審計工作奠定了基礎。三是在審計實施中緊緊抓住虛報工程量、工程甩項、違規變更這三大難點,充分發揮審計監督職能,以建設程序、項目資金、變更簽證和預決算為工作重點,審深審透。同時在工作中創新工作思路,打破審計常規,前移監督關口,積極探索對全市重大建設項目進行全程跟蹤審計,參與項目前期論證,監督項目招投標,深入施工現場,了解設計、施工、監理等情況,檢查資金的籌集使用及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檢查變更簽證的必要性、合規性和審批程序的合法性。(李靜)

嵐皋縣審計局管理出效益 創新求發展

近年來,嵐皋縣審計局面對新形勢下愈加繁重的審計任務和嚴重不足的審計力量,增強信心,樹立科學審計理念,在管理上出實招。

一是認真學習貫徹《審計準則》。新的審計準則修訂頒布后,先后派人參加省廳組織的培訓,并由骨干組織全體干部反復學習,做到入心入腦。二是健全制度。先后完善了《審計組長、主審管理辦法》、《審計實施方案編制辦法》等八項制度,規范審計人員行為。三是嚴把關鍵環節。第一,把好審前調查關。要求審計組必須深入被審計單位,了解相關情況,確定審計重點。第二,科學編制實施方案。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由審計組長編制實施方案,報分管領導審定,重要的審計項目報局長或局長辦公會議審定,突出方案可操作和風險防控等方面。第三,嚴把審理復核關,實行多層復核制。每個審計項目要由審計組長、業務股長、主管領導復核并簽署具體意見,再召開局長辦公會議,進一步核準查實,最后召開審計業務會議審定,確保每個審計項目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處理得當,經得起檢驗。審計質量逐年提升。(張仲翠)

鎮巴縣審計局不斷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審計監督制約機制

今年,鎮巴縣審計局進一步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審計中工程造價審計的監督制約機制,不斷提高政府投資審計質量和水平。一是進一步修訂完善了《鎮巴縣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工程造價審計協議》,規定了審計機關、建設單位、中介機構的職責劃分、執行程序及工

商南縣審計局規范審計程序

商南縣審計局自從《審計準則》(8號令)頒布實施后,對審計程序進行規范。在審計中,以審前調查為出發點,把審前調查作為第一關口,從單位性質、人員狀況、供養方式、會計制度、內控情況等方面,摸底調查,采取內部詢問、查閱資料、外部調查等方式,做好審前了解記錄,做到有的放矢,為編制審計方案準備好第一手資料。以審計方案為載體,確立審計項目實現目標。根據項目不同情況,編制切實可行有效的實施方案。以審計證據為支撐點,保證審計項目順利實施完成。在實施審計過程中,要求證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據法》規定,保證取證程序合法性;以事實為依據,確保證據的充分性、充分性。以審計報告為落腳點,作出適當審計結論,也是審計結果的最終表現。從審前調查、編制方案、審計取證、編制報告、審計結論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殷世鴻)

陜西省內審協會積極開展理論研討活動

陜西省內審協會以推進內部審計科學發展為中心,深入開展內部審計基礎理論與實務的研究,組織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推動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發展。今年的研究重點是圍繞中內協確定的“審計質量管理”課題進行。協會通過理論研討、經驗交流、優秀論文評選等形式,提升內審人員理論水平和研究興趣,并倡導采取內審機構與高校聯合、理論與實踐互為補充的形式開展深入研究,鼓勵廣大內部審計人員積極參加,通過理論研討活動提高了廣大內審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擴大了內審工作的影響力。

(齊冊文)

漢中市審計局全面運行審計管理系統

為了切實推廣和使用好審計管理系統,漢中市審計局采取多種措施推行審計管理系統。一是多措并舉,全力推行。局領導不再簽發紙質公文,對使用紙質簽發的公文辦公室不予編排文號和加蓋公章。同時,綜合法制科對各科室使用審計管理系統進行監控,對不使用和使用審計管理系統少的科室定期進行通報,并納入到年底考核。二是加強培訓,保障運行。有計劃地對局領導和各科室分批分次、有計劃地進行培訓。培訓結束后要求各科室將2012年簽發的文件全部錄入審計管理系統,以促進對審計管理系統的熟練使用。(肖鑫)

紫陽縣加強審計隊伍建設

篇9

[論文關鍵詞]審計  信息化  計算機審計

一、我國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審計適應環境變化的需要

隨著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企業管理正由”實物流”價值流向信息流轉變,很多企業實現了管理自動化和網絡化.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電算化正在普及。另外.電子商務的興起,使得大量的經濟業務通過網絡進行實現了貿易無紙化。這些變化對審計的對象范圍.線索以及審計程序造成很大影響.迫使審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化。

2信息化是加入WTO后審計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國的審計行業,尤其是社會審計機構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審計市場競爭的關鍵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業務范圍二是執業成本。目前,發達國家的會計師事務所在信息化方面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如AICPA和CtCA在1997年就將業務范圍拓展到電子交易網站的審計.香港會計師公會也推出了“網譽認證”服務。與之相比.我國還有一定差距.如對信息系統的審計還鮮有觸及。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盡快實現審計信息化。

3信息化是審計自身發展變革的需要

從審計自身的發展來看,也涌動著變革的動力,主要表現在審計效率和審計風險的矛盾;中突上。傳統手工審計條件下.審計人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常采用抽樣審計方法.而抽樣審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審計信息化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因為利用計算機不僅使抽樣技術更科學.還能對某些重要項目進行詳細審計,這就在大大提高審計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審計風險。

二、我國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1審計信息化建設已經起步但仍處于較低層次

審計不實現信息化就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觀點已經引起我國政府和審計界的高度重視。2002年審計署啟動了審計信息化項目金審工程的建設。兩年多來.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審計工作急需的被審計單位資料庫、審計專家經驗庫、審計文獻資料庫三大數據庫業已建成。可以預計,”金審工程”的建設必將使我國的審計工作發生歷史性變革.必將極大地推進我國審計信息化的建設。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審計信息化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在審計實踐中.許多審計人員還是繞過計算機系統.采用手工方法進行審計.因而難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審計質量難以保證。

2審計軟件開發取得顯著成果但還不夠完善

我國的審計軟件開發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步.特別是在審計法規檢索系統.審計信息管理系統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功。基建工程預決算審計、財政預算執行審計.銀行審計、海關審計等多個行業審計軟件得到成功開發和推廣應用。但是由于我國審計軟件市場不夠完善,審計軟件的開發模型不像財務軟件那樣清晰,使得審計軟件的開發難度遠遠大于財務軟件眾多的軟件開發商熱衷于通用性高、維護成本低的財務軟件.而不輕易涉足審計軟件。

3培養了一批審計人才,但整體上利用計算機審計的能力不足

隨著審計信息化的多年準備和逐步發展,我國審計行業已經培養了一大批計算機審計人員.但總體上還達不到審計信息化的要求。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審計軟件的操作技能.但在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編寫相應的審計程序模塊等較高層次的應用方面還很欠缺還離不開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協助。

三、我國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構想

我國的審計信息化建設應該遵循“先易后難、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分三個層次來逐步推進。首先是要實現計算機輔助審計.其次是構建審計信息系統.第三層次是達到信息系統審計。

1計算機輔助審計

計算機輔助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利用計算機設備和軟件來輔助審計工作。計算機輔助審計可以使審計人員從冗長乏味的計算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于那些需要專業判斷的部分.從而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具體來說.計算機技術可以輔助審計人員完成以下工作:(1)數據采集與轉換。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識別不同會計軟件的數據格式并將其轉化為通用的數據格式。(2)審計抽樣。在手工條件下需要人工計算的總體容量.抽樣容量及標準估計值等工作均由審計軟件自動完成.因而方法更科學.結果更客觀。(3)數據分析與計算。將計算機技術用于分析性審計程序.可以非常快捷、方便地得到分析結果。(4)項目管理。計算機軟件可以輔助審計人員完成編制審計計劃.記錄審計日志、生成審計底稿、撰寫審計報告、管理審計檔案等工作。

2審計信息系統

審計信息系統(AIS)是在計算機輔助審計得到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將多種審計模塊集成到企業管理信息系統(MIS)中構成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多種功能.既可以對企業的投資決策、生產經營和財務管理等進行全過程動態審計.也可用于進行經濟責任審計,還可以充當企業經營管理.輔助決策的工具。

審計信息系統的構建是審計適應企業信息化的重要體現.其主要作用是:(1)將審計模塊集成到企業MIS中.對經濟活動進行實時監控.變事后審計為事中或事前審計。(2)對審計對象全過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變靜態審計為動態審計。(3)變監督為服務.審計不再局限于監督.而是可以為企業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4)AIS與MIS的緊密結合,使審計突破了對單個對象審計的局限,實現由戰術審計向戰略審計轉變。

3.信息系統審計

隨著網絡經濟的出現,人們對處理和傳遞信息的計算機系統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更加關注。這就要求審計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系統處理的結果,而要延伸到系統本身,即對信息系統進行審計。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建立信息系統審計制度,開展信息系統審計已是大勢所趨。

信息系統審計是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與評價的活動,一般包括系統開發審計.系統運行審計和系統控制審計。主要作用是(1)評價系統處理流程的可靠性,提高系統的安全性。(2)驗證系統信息的正確性、適當性和數據的完整性。(3)促進企業充分利用系統的各項資源提高系統運行效率。(4)提高系統的合法性,確保系統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

四、我國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幾項措施

1提高對審計信息化的認識

要加強對審計信息化的宣傳力度,提高對審計信息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同時也應認識到我國開展計算機審計的時間還不長,無論是審計人員還是被審單位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不能盲從或過分依賴計算機,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將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審計中來。

2完善計算機審計規范

我國審計信息化的制度規范還不完善,尤其是多數財務軟件在設計時不考慮審計的需求,導致審計軟件與財務軟件難以對接這對審計的效率和質量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加強計算機審計的立法,進一步制定并完善計算機審計的制度規范顯得尤為迫切。

3注重應用,在實踐中提高

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審計實踐,增加審計的技術含量,提高審計的質量和效率是審計信息化的根本任務,但是審計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實踐,逐步提高。因此審計信息化建設要注重應用,講求實效。在組織力量對審計軟件進行攻關的同時,也要根據審計的實際需要開發一些具有行業和地方特色的小軟件、小模塊,從一個個小閃光點做起.積少成多。

篇10

關鍵詞:承德市開發區,建筑安裝行業,稅收征管

 

近年,承德市積極實施城市化“南擴北進”戰略,開發區逐漸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特區、高新產業的平臺,全區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2004年以來,建筑業稅收平均每年以超過60%的速度高速增長,為全區地方稅收的快速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各大行業中,建筑業稅收比重名列第三,2004年開發區建筑安裝行業稅收占全區地方稅收的13.91%,2007年上升到21.55%。但是由于該行業業內管理混亂、業主流動性強、資金到位困難以及稅務機關自身管理等原因,建筑安裝行業稅收的征管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開發區建安行業稅收征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財務核算不規范,企業所得稅流失嚴重

1.賬務核算普遍不規范,營業收入申報不真實。由于建筑企業掛靠戶多,財務制度不健全,賬證不規范,誠信度不高是普遍現象。有的單位僅就需要開具建筑安裝專用發票的收入入賬,將工程款結算收入或工程差價收入、合同外工程收入掛“其他應收款”。對于涉私建筑項目,例如私人合伙建房等部分的收入入賬價格五花八門,有的按合同價格入賬,有的干脆就不入賬,進行賬外經營,有意偷漏稅款。工期持續時間超過一年或跨年度工程部分項目已完工的,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收入實現,而按收付實現制或視成本情況確定工程結算收入。在收付實現制的核算方式下,企業只確認部分收入,卻將全部工程成本計入同期,造成大部分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從而導致企業所得稅流失、稅款遞延以及國家稅款被占用。

2.企業在成本費用的列支方面隨意性比較大,成本費用偏高。虛列各種支出,如工人工資缺乏真實性,加之稅務機關對企業工資發放沒有統一規范的管理措施,給一些納稅人偷逃稅造成可乘之機。特別是借款利息、業務招待費、人工費、廣告費等費用,納稅人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沒有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調整,導致成本費用偏高,賬面利潤減少甚至虧損。

(二)個人住宅裝修稅收征管難

其征管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尋找納稅主體難。目前裝修隊伍中,各種經濟類型應有盡有,但個體、私營業戶占到90%以上。這些裝修隊基本沒有辦理工商、稅務登記,更沒有資質證書,常被人們稱為“裝修游擊隊”。其行業特點是經營地點分散、隱蔽且不固定,經營時間(裝修工期)很短,專業分工很細等。,承德市開發區。這些行業特點,給稅收的日管帶來了許多阻力和困難。因為當前人力有限,稅務人員不可能到每一個小區跟蹤這些納稅戶,往往工程已完工稅務人員還沒有發現,即使發現了,裝修人員也會以“我們不是老板”為辭進行推脫。,承德市開發區。稅務人員找到“納稅主體”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核實“應稅收入”難。核實應稅收入額必須有依據,這需要業主和包工人員提供裝修合同,可是業主和包工人員之間在業務往來上往往既無合同,也無字據,使用的還是現金交易。即使有合同雙方也不愿意提供,因為裝修隊怕提供了要據實征稅,業主提供了怕裝修隊以要繳稅為由抬高裝修價格。,承德市開發區。無法核實其真實收入的情況下,稅務機關只好依據有關規定核定其應納稅額,但裝修隊多數不能接受。

(三)建筑安裝業行內管理不規范影響了建筑營業稅征管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1.由于建筑安裝企業大多數實行個人承包經營,企業財務管理往往是承包者個人說了算,加之財會人員未經過專業化培訓,所以建筑安裝企業普遍存在賬務不健全、財務管理混亂等情況,給稅務機關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

2.建筑安裝營業稅納稅人納稅意識不強,政策水平不高,導致納稅申報質量不高,申報的準確性較差。大部分建筑安裝企業在平時按月申報納稅時,往往都是零申報,不能按工程進度申報納稅,只有向建設單位領取工程款時,才到稅務機關開具發票繳納稅款。一些建設單位接受的發票不是“建筑業專用發票”,有的發票甚至是國稅部門或者財政部門開具的發票,建設單位的財會人員往往認為只要是正式發票就可以付款,對發票管理的一些具體規定了解不多。

三、就如何提高征管水平,加強征管力度,促進稅收收入的提高,提出如下建議。

(一)深入實施建安業稅收管理改革

1.全面采集工程項目信息,建立健全單項工程項目稅收管理臺賬的基本資料,是實施工程項目稅收管理的重要依據,貫穿于稅收管理的全過程。通過實施定期巡查走訪制度等,多渠道獲取工程項目的建設信息,及時掌握轄區內工程項目的具體開工建設情況,凡達到一定規模(即:投資額在50萬元以上)的建設工程項目,一律由屬地主管稅務機關納入“建設工程項目稅收監控管理臺帳”,及時登記單項工程項目名稱、座落位置、開工竣工日期、合同金額、工程預決算、款項收付情況、發票開具及完稅情況等,做到底數清、心中明,確保轄區內的工程項目均及時納入管理之列。同時屬地主管稅務機關應及時以書面形式告知建設單位各項涉稅事項,監督企業按進度自行申報地方各稅,保證稅款的及時足額入庫。

2.實行專業化稅收管理。,承德市開發區。為便于對跨區域從事工程項目建安企業稅收的管理協調,避免因稅務機關內部部門或人員之間的信息割裂而造成管理缺位,應按照稅收管理專業化的原則及要求,以設立專職管理組為基礎實施對轄區內建設工程項目稅收的統一監控,促進工程項目稅收屬地管理舉措落實到位。同時應加強對專業管理人員對建安行業有關知識的培訓,以便提高檢查和管理水平。

3.推廣稅控發票。廣泛宣傳,稅控發票的推廣對防止偷漏稅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應該大力推廣使用稅控發票,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積極向納稅人推廣安裝稅控機。人們通常認為只有增值稅發票的違法才會引起犯罪,對普通發票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企業對零星采購不按規定取得發票而以白條入賬的情況比比皆是。,承德市開發區。為此,稅務機關應深入企業、個體工商戶開展發票管理宣傳與輔導,使廣大納稅人認識到違反發票管理規定就是違法,就要受到處罰,直至追究法律責任。此外,稅務部門還應積極幫助企業建立健全內部發票管理制度,切實落實發票管理責任制,做到按月申報,規范使用。,承德市開發區。

(二)推行住宅裝修業委托代征工作,有效監控“裝修游擊隊”。

針對住宅裝修業的行業特點,充分利用街道辦、居委會、物業管理部門的優勢,委托以上部門對住宅裝修業的稅收進行代扣代繳,建起廣泛的代征網絡,對“裝修游擊隊”實施有效監控。如可要求“裝修游擊隊”進場施工前先在物業管理部門進行登記,繳納稅收保證金,完工后再進行結算。通過委托代征,從源頭上杜絕“裝修游擊隊”偷漏稅,節省稅務部門的人力物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要加大檢查力度,特別是對無證裝修公司、私營和個體裝修業戶的檢查。加強與公安部門的協調,加大對住宅裝修業戶偷稅行為的打擊。

(三)發揮協護稅作用,加強與相關部門聯系,從源頭搞好稅收控管。

稅務部門應與建安行業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建立協稅護稅網絡,共同完善建筑安裝業稅收的管理。建筑管理部門在把好建筑質量關的同時,還應協同稅務機關加強對行業稅收的管理,對無證個體包工頭進行清理,以促進建筑市場的健康發展,實行源頭控管。為了及時掌握建筑市場的動態,了解有關稅收信息,稅務機關應與城建、工商等部門建立協調配合制度,多渠道收集稅收信息,減少對建安行業稅收征管的盲點、誤區。同時可以從資質等級管理部門和工程質量監督部門每年的審驗和考核通報情況中,較為全面地掌握區域內建筑、安裝工程的進展情況,從而為稅務部門掌握其稅源變化提供詳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