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8:5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影像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靈活多變的案例教學的方法歸納有以下四種:一是個別解決法,每一個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要寫一份案例分析報告,即病例報告,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臨床表現、臨床診斷、鑒別診斷,并提出每個人的理論看法和診斷依據;二是分組討論法,先是各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再由全班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一起課堂上討論案例,教師的作用是匯總各個小組的討論結果,并分析各個小組對案例討論結果的正確與否,以及討論的不足之處;三是智囊團法,邀請有經驗的醫學影像專家分析案例,具體就是臨床上遇到些疑難復雜及典型的病例邀請權威專家進行會診,讓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參加進來并發表個人見解,權威醫學影像專家給予點評;四是角色扮演法,由醫學影像研究生扮演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還可以戲劇的形式將案例的內容表演出來,[2]就是讓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分別扮演病人和醫生,醫生給予病人診療,在這一診療過程中,教師和其他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對這位“醫生”的醫學理論基礎及言語舉止進行點評,并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先期的文獻學習,我們的研究結論是:案例教學法對于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消化和臨床應用理論起到了由理論到實踐的橋梁作用。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案例教學法的醫學影像研究生接受效果,廣泛地征求醫學影像研究生在案例教學法教授過程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尚待改進提高的地方,給出開展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案例教學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二、具體過程
在前期國內外文獻整理和解析的基礎上制定歸納出案例教學實施的基本原則,就是選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典型病例作為案例教學的案例,組織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根據案例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適合單人獨立完成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報告的形式;適合分組討論的案例進行分組討論;臨床上遇有些疑難復雜及典型的病例邀請權威專家進行會診,讓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參加進來并發表個人見解;適合醫學影像研究生扮演標準化病人的案例,還可以戲劇的形式將案例的內容表演出來。在實施過程中的每天課程結束后,及時地觀察和訪談一些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了解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對案例教學實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對醫學影像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不足,認真總結,從教師層面進行改進,最后在整個教學過程結束后發放研究者自編的有關案例教學法學習效果的問卷調查。
三、研究內容
案例教學法的案例必須要求真實、有代表性,具有啟發性,具體教學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動態跟進、開放深入的過程。目的是提高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加深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對醫學影像理論基礎理性認知程度。好的案例選擇也更應遵循一定原則,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完整性原則、問題性原則、啟發性原則以及客觀性原則等。[3]因此,醫學影像學的案例可以取材于日常臨床診療過程中的真實病例,能對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有啟發作用的代表性病例。對于每個病例,在課前均需進行認真仔細的研究準備,以使病例更加適合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的要求,另外案例可以具備一定的興趣性,以便更好地讓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參與其中。具體來講,就是根據教學理論的授課重點選取典型的臨床病例,授課教師有重點地敘述病人的基本情況(年齡、性別、籍貫、民族、職業等)、病史、臨床表現(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等,這些都有利于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對案例記憶,授課教師通過惟妙惟肖的講述也會增強案例的豐富色彩,案例選擇的得當,才能真正地協助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提高臨床技能。而在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不等同于隨便舉例子,而更應該是一個可進一步研究探討動態、開放的過程。因為醫學影像學研究生并不一定能把握住案例中所包含的所有理論知識,教師應引導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可以采用啟發式向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進行提問,采用開放性問題對所選取的案例進行設置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一環緊扣一環,以便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而使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更主動地、更富有個性地掌握醫學影像學的理論知識。以往的醫學影像學講授的教學重點只放在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傳遞,而醫學影像案例教學的關鍵點不是為取得那些固定格式的原理或原則性理論知識,而是通過引導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總結,進而更好地促使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真正達到實現培養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醫學影像學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
通過問卷調查,案例教學法促進了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醫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增強了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間通過廣泛交流,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對案例教學法也提出了一些感受和建設性意見。首先,案例教學法運用于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是有必要的,可以推廣。其次,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和個人作業的方式,能提高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再次,案例的選擇必須針對性強,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安排好討論的時間,討論確保充分。
五、結論
篇2
WBS的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膦酸鹽化合物通過化學吸附或離子交換作用而沉積在骨骼內,使骨組織聚集顯像劑而顯影。骨骼攝取顯像劑的多少取決于血流量及代謝活躍程度,因而局部骨骼血供豐富、骨骼生長活躍、新骨形成時顯像劑聚集增加而形成放射性濃聚的“熱區”;骨骼血供減少、出現溶骨時,則顯像劑攝取減少表現為放射性稀疏缺損的“冷區”。WBS的優勢在于,一次檢查可以對全身骨骼進行觀察,能敏感地反映各個局部骨骼的血液供應和代謝變化,可比X線提前3~6個月發現骨轉移病灶。但是由于常規的WBS缺乏病灶的精確解剖學信息,加上創傷、骨折、退行性病變等也會造成顯像劑攝取增加,全身骨顯像對骨轉移瘤的特異性不足,尤其是對單發或少發病灶的良惡性鑒別診斷存在困難。發展日趨成熟的SPECT/CT融合顯像,將核素骨顯像靈敏反映代謝變化與CT成像精確顯示形態解剖變化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果,明顯增強了診斷者信心。Zhao等研究125例惡性腫瘤患者的141個骨骼病灶,最終診斷63個骨轉移灶,78個骨良性病變,SPECT、SPECT+CT、SPECT/CT診斷骨轉移的靈敏度分別為82.5%、93.7%、98.4%,特異度分別為66.7%、80.8%、93.6%,準確度分別為73.8%、86.5%、95.7%。一般認為病灶的性質與病變累及部位有關,當病變侵及椎弓根或椎體及椎弓根時,常考慮為轉移性病變;當病變僅位于椎小關節或椎體皮質時則考慮為良性病變可能性大。毛新遠等對72例惡性腫瘤患者及其113個脊柱放射性濃聚灶進行了全身骨平面顯像、局部SPECT及SPECT/CT顯像,回顧性分析發現上述3種方法診斷符合率分別為45.1%、83.2%、94.7%,證實SPECT/CT融合顯像對脊柱病灶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江勇等也報道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脊柱骨轉移的靈敏度為96.00%,特異度為96.43%,準確度為96.23%,明顯高于平面骨顯像。對WBS顯像發現的可疑病變部位加行SPECT/CT融合顯像,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但是由于同機CT配置不高以及2種檢測手段本身的不足,仍存在部分誤診及漏診病例。Ro-mer等報道SPECT可疑病灶,經SPECT/CT融合顯像后,92%的病灶得以明確診斷,但仍有8%的病灶不能定性。隨著CT配置的不斷提高,新型顯像劑的研制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相信SPECT/CT融合顯像一定能在臨床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X線平片
骨轉移瘤在X線上可呈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以溶骨型病變最常見,開始呈局部蟲蝕樣改變,進而大面積骨質破壞,發生在脊椎椎體的骨轉移瘤一般不超越椎間盤,破壞椎體可呈扁平壓縮樣變形,而外傷性壓縮性骨折多為楔形改變。成骨型轉移較少,主要表現為斑點狀、片或結節狀邊緣模糊的高密度影。X線平片圖像重疊結構較多,檢測骨轉移瘤的敏感性較低,其診斷主要取決于病變脫鈣或鈣質沉積導致的骨質密度變化,約50%以上的骨質破壞后,才能出現陽性結果。此外,骨轉移瘤易出現在老年患者,這類患者常伴發骨質疏松,也會導致診斷特異性下降。但是X線檢查經濟、簡單,在重疊較少的四肢骨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病灶的范圍、形態,對于其他部位的骨轉移灶,也可以靈活變換投影獲得最佳診斷圖像,因此X線平片在臨床上仍可發揮重要作用,應合理選擇應用。
3CT掃描檢查
骨轉移瘤的CT表現可為局灶性骨破壞或骨缺損,彌漫性或局部斑片狀密度增高,有的還可見范圍較局限的軟組織腫塊,CT可判斷軟組織內壞死、囊性變及出血等。CT成像解剖定位清楚,密度分辨率高,特別對顯示骨皮質破壞有明顯優越性,可以顯示X線難以發現的微小骨質改變,并且可以觀察轉移灶的范圍、血供情況以及與鄰近軟組織的結構關系,診斷骨轉移瘤的靈敏度較X線平片明顯提高。另外在CT引導下穿刺活檢,定位更加精確,可提高穿刺活檢準確性。對于脊椎轉移瘤的患者進一步行脊髓造影,能提供脊髓受壓部位及受壓范圍等信息。但是CT對一些良性骨骼疾病如骨結核、骨囊腫、骨纖維化不良等仍難以定性,對于早期尚無明顯骨質密度變化的轉移灶診斷亦有困難,局部檢查也無法反映全身骨骼的病變情況。有文獻報道多層螺旋CT可以作為篩選骨轉移瘤的方法,但是全身CT掃描增加患者輻射傷害。低劑量螺旋CT是目前研究的熱點,研究表明,與常規劑量多層螺旋掃描相比,低劑量螺旋CT掃描對病變的定性與定量診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輻射劑量有大幅度下降。
4MRI檢查
惡性腫瘤細胞隨血液循環到達骨骼時,首先侵犯骨髓,高含水量的轉移灶與正常的脂肪有很強的對比性。當病變在T1WI上呈低信號,STIR呈中等或者高信號,尤其是脊柱病變呈膨脹性改變并可見椎旁軟組織腫塊時,排除退行性病變等因素后,通常考慮惡性病變。有文獻報道MRI在兒童及青年人骨轉移中有很高的靈敏度,Daldrup-Link等分析研究了39例兒童及青少年惡性腫瘤患者的全身核磁共振顯像、WBS及18F-FDGPET顯像,確診其中26例患者的51處骨轉移灶,發現MRI檢測骨轉移灶的靈敏度為82%,高于WBS(71%),稍低于18F-FDGPET顯像(90%)。MRI掃描能發現早期僅存在于骨髓的轉移灶,較WBS有更高的靈敏度。此外,MRI成像能準確顯示骨轉移瘤侵犯部位、范圍及周圍軟組織受累情況,有助于臨床治療決策。沒有電離輻射傷害的優勢,也使其具有更高的臨床接受程度。但是由于呼吸運動的影響,可能會漏過易彎曲骨骼處的病灶,比如肋骨等。文獻報道MRI在探測脊柱病灶方面優于WBS,在肋骨病灶方面次于WBS。Altehoefer等回顧性分析了81例乳腺癌患者的MRI及WBS,MRI檢測出全部54例存在脊柱骨轉移的患者,其中7例WBS表現為假陰性;上述54例患者中的26例,WBS檢測出較MRI更多的轉移灶,其中有20例患者多檢測出的轉移灶存在于肋骨。全身MRI檢查的應用也有報道,由于線圈及掃描范圍的影響,一次只能對一個部位進行掃描,檢查時間長、后處理數據較復雜等因素的影響,限制了其臨床應用。隨著MRI全景矩陣成像技術(totalimagingmatrix,TIM)的應用,無需患者重新擺位或更換線圈,數據一次采集完成,聯合采取快速STIR序列和SET1WI,更容易發現骨髓內異常信號,提高了診斷的陽性及陰性預測值,已有報道稱新開展的全身MRI顯像探測骨轉移瘤較PET/CT有更高的靈敏度,但其應用價值尚需大量臨床病例證實。
518F-FDGPET/CT掃描檢查
PET/CT顯像是正電子計算機斷層顯像(PET)與X線計算機斷層顯像(CT)結合的影像學新技術。除了骨骼還可以同時探測全身其它臟器及組織病變,在惡性腫瘤診斷及臨床分期方面有特殊的優勢。18F-FDGPET/CT顯像可同時提供代謝、功能及解剖信息,診斷骨轉移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均較高。原發灶不明的骨轉移在臨床上也不鮮見,有文獻報道約60%的骨轉移是在明確原發腫瘤部位前發現的,CT、MRI及X線平片檢查僅能發現40.63%的原發灶,而PET/CT檢查則能發現80%以上的原發腫瘤部位,對患者的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在骨髓轉移的早期診斷方面,18F-FDGPET/CT顯像可以顯示僅限于骨髓尚未引起成骨或溶骨反應的轉移性病變,較CT有更高的準確率。Metser等對PET/CT融合顯像發現的51例患者共242處骨轉移灶進行了回顧性研究,單獨分析PET、CT及融合圖像,發現PET(96%)單獨檢測出的惡性病灶較CT(68%)多,PET及CT的特異度均為56%,而PET/CT融合顯像靈敏度及特異度明顯提高。但是,18F-FDGPET/CT顯像對成骨性病變的敏感性較低,對炎性及感染性等良性病變的鑒別缺少特異性,易導致骨轉移瘤診斷的假陰性和假陽性。比如發生在骨骼系統的結節病,其在放射性核素骨顯像上的表現呈多樣性,與骨轉移瘤的MRI表現也極其相似,多發的骨結節病灶在18F-FDGPET顯像上更常誤診為廣泛骨轉移。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PET/MRI逐漸走入臨床,利用MRI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及更好的軟組織對比度,結合PET反映的病灶代謝、增殖變化,將有望使骨轉移瘤的診斷正確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6結語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 國內外 文學評論 影響
目前,文化分布呈現多元化格局,各個民族擁有自己獨特文化,這種文化差異在文學評論中產生一定的影響。文學評論主要是指借助對優秀文學作品評論的分析,揭示此部作品或者此類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發展規律,從而使讀者進一步把握文學作品內涵。影響文學評論的因素較多,其中文化差異的影響程度最大,這主要是因為文化博大精深,對人們日常生活影響較大。文學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寄托形式,一定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且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作品自謝,還影響著讀者。因此,本文對于文化差異對國內外文學評論的影響的探討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東西方文化概述
(一)文化精神核心
文化精神核心是東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人文理念是東方文化的精神核心,而科學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在東方文化中以中國文化為主,注重對人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考慮,西方國家因堅持科學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西方文化觀,進而導致東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看待相同問題其切入點各不相同。文化差異作用在世界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含文學評論。
(二)語言
語言是研究文化差異的主要手段和評估標準之一,因為,語言代表著人類思維活動。例如,漢語,中國人在文化系統中注重意境,因此,漢語的精華就是它善于制造空間,創設意境。因此,越精妙的漢語,越讓人捉摸不透,這也是其價值所在。而在西方國家中英語是主要語言,英語和漢語相比,缺少嚴謹性,且語言是最能代表文化精神核心的內容,對比漢語和英語可知,中國對于文化藝術追求意境,而英國人則注重科學性。
(三)藝術差異
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注重寫意,而西方國家恰恰相反,注重寫實,由此可知,前者追求一種心境,注重和自己內心深處的交流溝通;后者追求求實,注重對客觀世界的描繪。在文學藝術中,我國抒情內容較多,例如我國的古詩,敘述類相對較少,而在西方文學藝術中,即便年代久遠的詩歌,均蘊含著深刻的敘事內容,例如荷馬史詩。
二、英美文學發展與特點
(一)英國文學發展與特點
英國文學在英美文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美國文學建立在英國文學之上。在英國文學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遵從內部發展規律同時,與之相應的政治、歷史等均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英國文學從盎格魯撒克遜過渡到文藝復興,再到新古典主義,又到浪漫主義,最后發展至今天的代表性的現代主義。英國文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下,轉變了自身的發展風格,從最初的寫實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帝國敘事是英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烏托邦文學是其代表性傳統,這里面蘊含著經驗主義。
(二)美國文學發展與特點
自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文學逐漸脫離英國文學,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雖然在初始發展階段,散發著英國文學的味道,但是在后期發展中逐漸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在美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經歷了三次重大改變,第一次為民族文學,后兩次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影響。對于美國現實主義文學而言,鄉土主義是其首要代表,它在早期的美國均有所體現,后來美國文學結構便朝著女權主義、后結構主義的方向發展。
三、英美文學評論
文學是展現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智慧的結晶。英美文學為世界范圍內的人們認識英美文化提供了平臺,英國文學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史,在每一個發展時期都綻放異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文學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美國文學建立在英國文學之上,外來文化對其影響較大。美國文學在初始發展階段只是單純地模仿外來民族文學,直到十九世紀,才擺脫外來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在上世紀初期,美國文學步入繁榮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文學與舊文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斗,導致美國文學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英美文學評論是一種借助文學理論思索文學作品的活動,旨在通過對文學作品發展規律的揭示,來為進一步創作發展奠定基礎。英美文學評論按照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將其劃分成小說、散文、戲劇等不同體裁的評論。通過對文學作品所包含的內容的分析和評論,來提升閱讀者的鑒賞水平,進而較好地把握作品傳達的信息是文學評論的根本目標。英美文學評論建立在作品分析之上,并更加透徹的分析和從更深層面評論文學作品,由于英美文學評論和普通的作品分析相比,較為深入透徹,因此,它區別于作品分析。文學分析注重作品自身的特性,而英美文學評論強調對其藝術表現形式和外部表現的評論。
四、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文化發展載體差異的影響
語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它也是名族文化的具體體現。因此,民族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在語言載體上也有所體現。文學作品中的所使用的語言均是作者進過深思熟慮得到的,文化差異在文學評論中的影響,主要表現英式語言與美式語言差異的影響。因此,以語言差異為切入點來研究文化差異對文學評論的影響獨具代表性。英國文化歷史博大精深,具有較長的發展史,且英語是語言正宗,具有優越的發展優勢,這主要是因為它較好地傳承了文化遺產,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也許是因為此原因,大多數評論家在評論英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會格外小心的運用語言,也許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崇拜和敬仰才會產生這種現象,他們害怕侮謾英國傳統文化。因此,評論家在評論英國文學作品時,運用語言時循規蹈矩,缺少一種個性和創新。美式英語建立在英式英語之上,與英式英語相比,雖然沒有本質性的改變,但是美國是一個更加崇尚自由、民主的國家,在獨立戰爭中,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等均進行了更新,且美國民主革命相對成功,歷史遺留不大,這點表現在文學評論中,便是美國文學家評論時相對張揚,看不到小心謹慎的痕跡,有時還體現出一定的創造性。美國文學評論的創新與自身獨立、自由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語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文化發展的具體體現,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文學評論語言差異,我們能從更深層次挖掘文化差異對國內外文學評論的影響。
(二)文化內涵差異的影響
英國文學評論主要掙扎在傳承和擺脫傳統文化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典型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掙扎在復仇中,此時期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均具有此類特點。在十七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逐漸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逐漸向荒誕過渡,這是在傳承和擺脫中掙扎的具體體現。進入二十世紀后,其文學評論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重新思索和定位原有理論,此時期涌現的文學作品的風格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綜合來說,伊格爾頓是英國文學界最具代表性的評論家,截止到目前為止,仍發揮著較大的影響。英國文學評論正在向著后現代主義的方向發展,在文學評論中應進行系統性的審視和思索,進而構建滿足時展的文學理論。對于美國文學評論,我們應注重對美國文學的探究,這是因為評論源自文學。美國屬于殖民地,大陸文學、英國和印第安學均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文學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雖然其它文學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最主要還是自身。美國文學建立在英國文學的基礎上,并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更新,然而美國文學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獨立個體,相應的文學評論也是如此。
(三)文化歷史差異的影響
人本主義是英國文化歷史的主要特征,在具體的英國文學評論過程中,關于人本主義的觀點相對保守,這主要是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自身性質決定的。例如,莎士比亞在評論自身作品時,宣傳人本主義的較多,這種主義處在發展金字塔頂端,旨在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制約,真正實現自由、和平。莎士比亞的人本主義評論在英國文學作品評論中發揮著代表性的作用,它在后續評論中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穩固的人本主義評論觀。然而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學的發展,這種評論觀開始受到質疑,有些甚至否定此種觀點,這主要是因為,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助推劑,而相對保守的人本主義觀只有在特定的時期才能發揮自身價值,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條件。而美國文學評論針對人本主義觀點,具有激進性和獨創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與英國相比,文化歷史負擔相對較重,且歷史遺留問題不多,外加美國的獨立戰爭的影響,形成了一種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文化氛圍,為美國文學評論發展減輕了負擔。因此,在美國文學評論中,大部分作家對人本主義抱有激進的態度,有些還進行了一定的創新。
五.結語
篇4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美文學;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對于英國以及美國的文學評論來說,受到的影響有多方面的。比如說,文化的氛圍、環境因素以及評論家自身的素質與水平、興趣、專業等等。以上因素會對英國以及美國的文學評論內容和風格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該作品是否會受到關注。
一、英國美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以及特征
對于英國以及美國的文學作品來說,是當地的人民使用英語進行情感、思想表達的重要工具。英語本身具有比較強的表達的能力,使用英語能夠很好地將作者的情感以及思想表達出來。
(一)英國文學歷史及其特征
在英美文學的體系之中,英國的文學能夠使用源遠流長來進行形容,其發展也是經歷了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等多個發展階段,在每一個發展的時期以及發展的階段都會有自身的特征和獨特之處,在二戰結束之后,英國的文學不僅經歷了寫實主義,還經歷了實驗主義,當前正在邁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二)美國文學歷史及其特征
對于美國的文學來說,受到英國文學的影響比較大。一開始,美國的文學只是在一味的對英國的文學進行模仿。可是由于美國的獨立意識以及自主意識的出現和不斷增強,在十九世紀后半夜的時候美國的文學已經擺脫了英國的文學成立了一個單獨的分支,當前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美國開始在多個方面擺脫英國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初期的是皇后,有較多的文學作品以及學者開始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美國文學的大力繁榮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也使得美國的文學和英國的文學開始出現對抗,真正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學體系,在二戰之后,美國的文學在經歷了實驗主義以及斗爭影響之后,在當前美國的文學中,不再受限于主義,更多的是向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邁進。
二、語言上的差異對英國以及美國文學造成的影響
對于一個民族或者國家來說,語言使其文化的傳播渠道,沒有了語言,那么當地的民族以及國家的文化也就會小時,在這一程度上說,語言上所存在的不同給文學造成的影響與給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幾乎沒有兩樣。在文學作品中所出現的語言,往往都是經過仔細的提煉或者是加工而成的,因此也就更能凸顯出其中的文化不同,使得文化更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英國的英語有著比較久遠的歷史以及文化,其傳承的作用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展現。但是因為該國的評論家在使用語言的時候往往會有比較多的顧及,在文學評論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就是規規整整的。
在美國,英語是外來品,盡管有保有一定的關鍵性內容,但是作為一個新誕生的國家,美國的政治、國家以及文化等都是嶄新的,這樣就會有一定的創新和叛逆的成分。由于美國沒有久遠的歷史和文化,在對語言的使用上也就顯得更加的隨意和張狂,這樣就會有比較多的創新體現,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精神也是相契合的。對于美國的文學評論來說,其對語言的使用上就能體現出來。
三、文化差異的背景下人道主義的見解
不管是美國的文學還是英國的文學,對人道主義的堅持是其典型的特征之一。對于美國以及英國的文學來說,人道主義由來已久,和人文主義有著緊密的關系,同時是和神權主義以及禁欲主義相對的。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英國的文學對人道主義的涉及一般都比較保守,但是美國正好相反,就相對具有比較強的創新性。
對于英國的文學作品來說,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典型和代表。其對英國文學乃至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由于收到他人文主義的影響,整個英國的文學對于社會革命,尤其是對于暴力革命,都有一種否定和懷疑的態度,這樣的一種思想也使得其他的歐洲國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說歌德是比較傾向于使用改良的方式而不是使用革命的形式,狄更斯同樣對暴力型的革命有反對的態度,在其小說中曾經對進行了批判,對暴力的批判以及對寬恕的提倡是當時人道主義一個非常主要的核心內容。
英國的文學評論相對保守一些,在受到英國文學評論影響的文學者看來,人道主義一個重要的級別就是要對全世界的有愛以及和平進行積極的倡導,突破階級的束縛以及等級觀念的束縛。很多人對以上的觀點都有反對的態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社會的完善以及改革是需要社會的革命進行推動的,當時必須要意識到革命的性質以及必要性。由于所有的被革命者都不會情愿的把政權叫出來。第二,改造人的思想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進行充分的認識,要承認人自身所具有的獨立性。第三,很難去對道德的約束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衡量,所以說,也就會對別人的自律缺少相應的信心。
對于美國的文學評論來說,因為其沒有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那么久遠的歷史文化,進而也就沒有了歷史的包袱,因此也就能夠比較輕松地避開革命與道德的問題。總的來說,美國的文學在遇到人道主義的時候,就會顯得更加的有創造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英國和美國文化以及歷史中存在的差異和不同之處,會對其文學評論產生較為重要以及深遠的影響。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靈魂都有比較強的差異性,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當前的世界文化格局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當地的文化的氛圍、環境因素以及評論家自身的素質與水平、興趣、專業等等都會對英國以及美國的文學評論內容和風格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該作品是否會受到關注。在創新性的表現方面,美國的文學評論會在一定程度上遠遠優于英國的文學評論作品,但是就傳統性來說的話,英國的文學評論作品是遠遠超過美國的文學評論作品的。
參考文獻:
[1] 肖思新.倫理建構與神性啟示――論十九世紀西方文學中基督人道主義的內涵[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9)
篇5
關鍵詞:教學決策;意義;影響因素
教師教學決策的研究,實質是從決策理論的角度去描述或者規范教學行為,創新教學研究與實踐。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1947年發表了其代表作《管理行為—管理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一書,書中有句名言:“管理就是決策”。“決策”不是教學研究的內生術語,“決策一詞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管理文獻中出現。”而“最先把‘決策’引進教育領域,提出‘教學決策’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亨特(HunterM.)。1979年,亨特發表了《TeachingIsDecisionMaking》一文,其中把教師定義為教學決策者。
1教師教學決策的涵義
根據概念的種屬關系,“教師教學決策”是種概念,而“決策”是屬概念,后者的外延包含前者的外延。要理解“教師教學決策”,首先要探討“決策”的內涵aM.W.艾森克和M.T.基恩在《認知心理學》的“決策”一節中開篇就說:“當我們面臨個人選擇時(例如是去法國還是西班牙度假),幾乎每一個選擇都是得失相伴。那我們該如何決策呢?”他們道出了“決策”出現時最重要的特點,即人們面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時,只能做出一種抉擇,難以“魚和熊掌兼得”。孫綿濤教授在其《教育行政學概論》中說:“所謂決策,就是對若干個準行動的方案進行選擇,以期優化地達到目標。在管理經濟學中,以赫伯特·A·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認為,“決策貫穿于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成員(包括管理人員和職工)都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選擇手段的決策者。”所以,決策就是抉擇,具有目的性。具體地說,決策是指為了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主體在多個備選方案之間進行抉擇的過程。顯然,決策的情境包括四個要件:一是出現問題;二是存在目標;三是備選方案不止一個;四是要花費一定的資源(即時間、精力和物力等)。
教師教學決策按照不同的標準和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一種常見的分類是按照課堂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分為教學前決策、教學中決策和教學后決策三種,這種分類有助于對課堂教學的全程進行決策分析。按照決策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教學理念決策、教學計劃決策、教學模式決策、教學目標決策、教學內容決策、教學方法決策和教學評價決策,這種分類有助于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所有要素進行配套性的決策分析。按照教師教學決策的積極程度,可以分為主動教學決策和被動教學決策,這種分類可以用于考察教師對職業發展的具體態度。主動教學決策是動態決策,它使教師不斷“思變”,積極改變教學方式,追求卓越;被動教學決策是惰性決策,只要沒有外界的變革壓力,教師就不會改變教學方式。按照每次決策有效時間的長短,決策又可分為瞬間教學決策、短期教學決策、中期教學決策、長期教學決策和終身教學決策,這種分類有助于考察教師教學決策的連貫性。
2教師教學決策的意義
西南大學教科所宋德云博士和李森教授指出:“長期以來,教師的決策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通常被認為僅僅是‘決策的執行者’,而非‘決策者’。這就導致了教師自身的決策意識淡薄。”同時,教師教學決策有如下意義:(1)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本質問題的進一步認識;(2)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3)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其實,概念的內涵決定著概念的意義。根據教師教學決策的涵義,教師教學決策意味著教師不斷地尋找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案,即教師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尋找和比較多種備選的教學方案,以實現最有效地進行教學。這是一種創新教學的方式。“數量孕育著質量”,教師通過不斷地尋求最有效的教學方案,創新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教學決策的意義在于:不斷尋求教學創新。教師尋找和比較多種教學方案的過程,其實就是創新教學,搜索最佳教學方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教師不一定能夠找到和實施最佳教學方案,但有望找到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案,從而實現教學創新,提高教學能力。教學決策和教學設計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學決策強調不斷尋求新的教學方案,努力進行教學創新。
3影響教師教學決策的因素
3.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包括跟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現時政策和學校規章制度,它規定著教師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制度規制著教師教學決策的自邊界,對教師的教學決策權具有決定性影響。例如,在招生錄取方面,中國采取的是統一招生考試制度。這種制度決定了教師在統考科目上的教學決策權較小,因為教師必須圍繞著考試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應試教學,必然導致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單一化。
此外,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具有行為準則的作用,因而教育制度還包括國家和社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1991年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出的原則要求,成為教師教學決策過程的基本價值追求。
3.2教師教學決策的動機
所謂決策動機,就是教師發動和維持教學決策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教師進行教學決策的內在動力。根據心理學原理,動機由需要和誘因引起,當遇到教學問題時,教師教學決策的需要就會產生;當這種需要可能得到表達和滿足時,教師教學決策的誘因就會出現。教學決策的需要和誘因,無論是來自外部,還是來自教師自身的體驗、愿望和行為,都會促使教師產生解決教學問題的決策動機,根據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決策。因而,決策動機的產生對教師教學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教師教學決策的動機決定教學決策的傾向性。教師的決策動機一旦形成,就會使實現教學目標的意義明確起來,從而使教師在眾多備選的教學方案中盡快選擇。其次,決策動機決定著教學決策的積極和自覺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決策的質量和效果。教師只有具有水平較高、強度較大的決策動機,才會在教學決策中確定明確的決策目標,并為之采取積極的行動,決策效果更加明顯。
教師的抱負水平和進取心是實現某種理想的自我期望與要求,它長期影響著教師教學決策的動機水平。如果一個教師擁有較高的抱負水平和進取心,就會對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標準,從而促進教學決策。反之,則工作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很少產生解決問題的動機和愿望,也就不會有高質量的教學決策。因此,教師應當具有某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學生和教學敢于負責,以最大的毅力去完成所承擔的教育教學任務和使命。教師教學決策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的“今天”,更應該緊緊盯著學生的明天。
3.3教師的決策能力
教師的決策能力是指對教學方案拿主意、下決心,做出最佳選擇的能力。教師只有深謀善斷,才能敏捷而準確地發現教學問題;只有能夠確定合理、明確、可行的目標,才能正確地分析、對比多種教學方案,權衡利弊得失,做出更為理想、更為經濟、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決策,進行更為有效的教學。顯然,教師要提高教學決策水平,就要把增強決策能力放在優先位置。
一般而言,知識水平高的教師,教學決策能力也強。豐富的知識是教師獲得教學決策信心、控制教學決策過程、確保教學決策成功的基礎。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知識存量迅速增長,因此,教師必須加強知識和經驗的學習與積累,系統理解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擁有熟練的專業知識,深人了解決策理論,廣泛涉獵綜合知識,并自覺地在教學決策實踐中磨練決策能力。
3.4社會支持的程度
一個充滿鼓勵、信任的外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決策的信心和質量。而一旦處于負向激勵的環境,教師在面臨困難時就極易放棄。所以,教師獲得同事、領導,以及管理制度的支持,對教學決策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當然,在教學決策上,教師可以主動爭取社會支持,爭取各種力量的配合。
篇6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應用翻譯 非文學性
經濟快速增長,對外開放不斷加劇,社會對外語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大。但是在此種社會背景下,英語專業已經失去原有的社會尊位。此種社會形勢受到教育專家的深思。在英語專業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始終秉承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宗旨,各高校與教育部也對此進行摸索,取得顯著成果。但在此期間也存在著較多迷惑之處。為促進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促使英語專業人才符合社會需求,需對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進行進行探討。
一、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翻譯是英語教學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期間,特色化進程較為緩慢。翻譯課程改革更為急切。分析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現狀,其體現出這么幾項特點。
首先,課程定位模糊。事實上,對許多院校來說,發展英語專業面臨著較多的困難。立足于實際,外語院校、綜合性大學以及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各方面相對較為良好。但理工院校與公共英語教學面臨著較大的發展弊端。應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根據傳統理工專業建立,理工性特點表現的非常突出。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此類院校的英語專業邊緣化顯得非常明顯,而英語翻譯更是如此。并且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在發展期間,針對翻譯課程存在著邊緣化的現象。即便教學大綱規定翻譯課程課時,但是大部分的應用型英語專業只開設一學年的翻譯課。在有限的課時內,院校只能進行普通翻譯課程教學,講授英漢互譯的基本理論和技巧。而具有時代性特點的應用翻譯并沒有開設。
其次,教W內容雷同。在高校擴招與升格期間,英語專業已經在各類院校中廣泛普及,而地方應用型本科室升格與擴招的主要構成體。在英語課程設置與培養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由此造成人才培養同質化。受到英語教育部要求的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再局限校際的差別,英語人才培養均采用標準化。由此造成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很難在就業中體現顯著的特點。教學內容的雷同性特點,導致人才培養難以達到特殊化的要求。
最后,軟硬件投入不足。教學質量的提升,必須具備教學軟硬件設施的支持。如果教學軟硬件設施難以保證,那么教學質量就很難提升。從學校性質與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的發展受到師資力量與教學環境的影響。學科性質決定了英語在文學與語言上的優勢,并對翻譯課程的師資力量要求較高。而我國翻譯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這一點并不僅僅體現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軟硬件設施不齊全,由此造成了教學質量不理想。
二、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非文學性轉向的思考
了解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了解我國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的基本情況,對此深思其非文學性轉向。
1.課程模塊。傳統的英語專業培養模式對非文學翻譯教學的展開并不能產生良好的效用。對此,就需要創新課程模塊,將其分為通識類、翻譯基礎類與非文學翻譯實踐類。通過創新課程模塊,才可促進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非文學性轉向。從課程目標上出發,通識類課程就是解決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現狀。非文學性轉向的難點就在于理工與經管類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科詞匯、術語與獨特語言結構和使用慣例等。可通過與其他院系合作,在英語專業低年級階段開設理工、經管等學科知識概述類課程,普及這些學科的基礎理論和術語,為“多面手”人才培養打基礎。一般情況下,大二下專業四級考試后才會開設翻譯基礎類課程。在整合傳統英漢互譯課程利用60學時左右的時間,講授翻譯基礎理論與常用技巧,以此就能夠解決學生翻譯實踐中需要應用到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而在高年級就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非文學類翻譯課程。此類非文學性課程應主要是通過特定文體與慣用語法進行實踐性翻譯,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翻譯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市場適應能力。
2.教學模式。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應根據辦學的實際情況,靈活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常見的就有任務型、情景式、批評性、探究式等,都能夠適用于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中。根據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將翻譯教學內容展現于學生的學習中。教師采取任務型教學模式中,就在學生學習中強調英語翻譯。通過翻譯真實化、課堂社會化,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中獲取到相應的知識內容。而情景式教學就強調學生擁有的翻譯能力能夠在真是的或模擬的翻譯情境中培養,并展現出市場化的需求,以此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翻譯問題。在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轉向非文學性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指導,能夠在多媒體環境中加強翻譯教學、虛擬團隊翻譯教學的研究,以此強化網絡資源的應用,輔助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非文學性的轉向。
三、結語
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在我國英語教育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當前的社會現狀,就需要改革翻譯課程教學結構,推行非文學翻譯教學,以此才能夠豐富學生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篇7
1.1特定組織的藥物親合影響
在臨床醫學治療中發現某些特定組織因為藥物會產生一定的親合力作用,會造成相應組織產生危害。例如,抗凝藥肝素的使用會造成機體脂蛋白酶的大量釋放,影響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左旋多巴是治療臨床山治療震顫首選藥物,但左旋多巴的使用會造成尿中酮體的異常變化,影響正常的反應效果,掩蓋正常的臨床反應結果,造成結果的判斷困難;青霉素和紅霉素的藥理特性是具有一定的弱酸性,經腎臟的排泄過程會與尿酸的分泌產生競爭問題,造成血液中尿酸濃度的升高;利尿藥物會對腎臟造成保鈉排鉀的作用,造成血液中鉀離子的含量明顯下降,這直接影響整體鈉元素、鉀元素的臨床檢測結果。
1.2干擾素的臨床藥物影響
藥物會影響藥理學產生一定的臨床醫學效應。例如,半胱氨酸會造成血液中酮體的陽性,影響實驗結果;酚酞會造成尿液成紅色,影響酚磺酞的排泄,加快其排泄的速度;吡嗉酰胺與硝基氰組合作用影響尿的測定,影響檢測結果;青霉素類的藥物會造成紅細胞的非特異性與白蛋白結合。另外,藥物的代謝產物也會對臨床檢測結果產生一定的干擾,苯湖泊會造成尿呈桔紅色,氨苯蝶呤造成尿呈藍綠色,維生素類藥物的服用會造成尿呈黃色。酚酞類藥物服用后,一部分會被人體吸收,由尿排出,尿液呈現紅色;利福平眼藥水或口服液會造成肝臟分解成乙酚基產物,呈現橙紅色,甚至造成痰、汗液等呈現橙紅色。
2加強藥物藥理研究,保證臨床醫學結果的合理預防
2.1合理的分析藥物信息的查詢
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和各地的臨床反饋信息完成藥物信息資源的統計,合理的對藥物的質量繼續合理的穩定控制,保證企業的藥物品種和藥理藥性的多重檢驗,藥品的檢驗與快速檢測判斷相互結合,充分的發揮檢驗技術的有效發展作用,從而發現藥物檢測過程中的可以問題。將藥物檢測工作與臨床性藥物性質相互結合,確定重要的藥物品種和藥物機理性質,監管藥物檢測工作保證藥物臨床的準確性。
2.2開展對于應急臨床問題的檢驗工作
藥品在臨床實驗使用的過程中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應當及時從技術層面完成相關原理內容的分析,確保藥物質量的有效機理檢測過程。建立良好的應急檢測組織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應急組織管理領導隊伍,從而有效的處理在實際藥品臨床使用過程中發生的突發事件。在平時要加強應急工作的演習,開放應急藥品處理的綠色通道,保證應急藥品的技術監督和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質量控制。
3結束語
篇8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5月臨床確診為轉移性骨腫瘤的23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齡38~76歲;原發性惡性腫瘤:前列腺癌4例,乳腺癌術后1~3年5例,肺癌9例,結腸癌2例,直腸癌1例,鼻咽癌1例,涎腺粘液癌1例;X線檢查23例,CT檢查17例,MRI檢查16例。
1.2方法
儀器:SiemensAristosVXDR機;SiemensSOMATOMVolumeAccessCT機;SiemensAvanto1.5TMRI檢查儀。CT掃描層厚5mm,螺距1.2,部分圖像進行2mm的薄層重建。MRI掃描常規SET2WI脂肪抑制序列,SET1WI及T1WI脂肪抑制序列矢狀位及橫軸位,平掃及增強掃描,DWI橫軸位掃描,矢狀位層厚4mm,層間距10%,橫軸位視病灶大小及范圍,其層厚5~8mm,層間距10%~30%。
2結果
23例X線檢查12例發現病灶,11例陰性;17例CT檢查12發現病灶,5例陰性;16例MRI檢查均發現病灶。X線檢查陽性率52.2%(12/23),CT檢查陽性率70.6%(12/17),MRI檢查陽性率100%(16/16)。病灶分布情況:4例前列腺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腰椎、骶椎、骨盆;5例乳腺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顱骨;12例肺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股骨頸;直腸癌、結腸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骨盆、腰椎、骶椎,1例鼻咽癌鄰近顱底斜坡侵犯,1例涎腺粘液癌下頜骨受侵犯。21例為溶骨型,X線及CT表現為松質骨內不規則的斑片狀低密度區,邊界模糊,伴骨皮質破壞,呈蟲蝕狀改變,未見骨質硬化邊及骨膜反應,部分病灶周圍有軟組織腫塊;MRI檢查表現為松質骨內片狀長T1長T2信號,邊界不清楚,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軟組織腫塊亦表現為邊界模糊的長T1長T2信號及不均勻強化表現,DWI像上病灶呈高信號表現。2例前列腺癌為成骨型轉移,X線及CT檢查腰椎椎體及髖骨骨質密度均勻明顯增高,骨質外形無改變;MRI檢查表現為長T1短T2信號。
3討論
篇9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才發展起來的教育學習理論。在網絡環境下,為了更有效地促進信息用戶認知發展,建構信息意義,我們借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提出了“創設信息服務情帚”和“協作與會話”兩種網絡信息服務方法。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個人的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構建的,由于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于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
(一)基本概念
圖式,是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因此,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認知發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即同化、順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學習個體對刺激輸入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順應,是指學習者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當學習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
平衡,是指學習者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二)基本觀點
皮亞杰關于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牛改變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人能用現有罔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處于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或修改或創造新圖式(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人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信息服務的關系
(一)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興起的原因來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雖然在上個世紀中期就由皮杰和維果斯基奠定了基礎,但是為什么到了9O年才興起?建構主義在上個世紀9O年代興起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信息技術發展可以為信息表達提供豐富的媒體元素,可以為信息展示提供一個可以超越時的信息空間。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新興的信息技術作為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理想學習環境下的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才使建構主義理論走出心理學家的“象牙塔”,開始進入各級各類課堂,成為支持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論基礎。從這個背景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是信息技術推動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反過來,我們可不可以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實踐經驗用來指導信息服務呢?
(二)從情報學認知觀的角度來看
我們為了能夠清楚地揭示學習與信息服務之間的關系,這里再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建構主義學習觀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認知結構(皮亞杰稱為圖式),有時我們也稱它為知識結構。我們下面就分析信息與認知結構的關系。
英國信息學家布魯克斯曾提出了著名的信息與知識基本方程,以闡述信息與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并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信息是能改變人們原有知識結構的那一小部分知識”。這就是說,信息對接收者的主要影響是改變其原有的認知結構。那什么是認知結構呢?“認知結構是指一種反映事物之問穩定聯系或關系的內部認知系統,或者說是一個人的全部觀念內容的組織。人的認識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形成發展成對事物結構的認識后就形成了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人主動參加獲得知識的過程,主動對進入感官的信息進行選擇、轉換、存儲和應用。也就是說人可以積極主動地選擇知識,記憶知識和改造知識,而不是一個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認知學習主義認為學習只有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樣。個人的學習都是通過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去積極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從宏觀方面分析,信息對認識結構的影響和作用,存在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認知結構能解釋、說明的信息。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沒有根本的沖突時,要適當地改變原來“結構”中的某些部分,調檔成適當的“新結構”。現實中人們往往窬易接受與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相關的信息,并借此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補充和更新。
其二:與認知結構毫無關系的信息。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幾乎不相關,就無法改變原來“結構”中的某些部分形成“新結構”。現實中人們在荻得與原有知識結構無關的信息時,往往如過眼州云,習慣于保持自已原有的認知結構。
其三:認知結構不能解釋或與之相矛盾的信息。人們在獲得與臼已原有知識結構相反或相矛盾的信息時,常常面臨十分困難的選擇。一種是追根究源,否定自原有知識結構中不科學或錯誤的東西,代之以科學先進的知識,實現知識結構的一次飛躍:一種是抱殘守缺,,人去一次重要的知識糾錯更新的機會:再一種則是盲從,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受到極大破壞,這可能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很大危害。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網絡信息服務中的應用
源自認知主義,在信息技術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多實踐經驗。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實踐中如何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如“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些支踐經驗可以為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另外我們從信息服務的角度來看,信息服務除了為信息用戶提供具體而有使用價值的信息內容外,最核心的是要激發信息用戶的情感因素,促進用戶對具體信息內容價值的認知和體驗,形成與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認知結構。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和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和方便信息獲取手段。這為用戶與網絡空間交流互動以及用戶認知潛能的發揮提供了必要條什,但也由于網絡空問結構呈多維網狀結構和無限擴展性,導致用戶信息活動時面臨空前復雜的認知選擇,這必然增加對信息環境方面的認知負擔和信息超載。此如何減輕用戶認知負擔,增加用戶情感和心理體驗.提高用戶在信息服務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忡可以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創設方法。
(一)創設“信息服務情景”
網絡信息服務環境中的“服務情境”必須有利于用戶對所需信息意義建構。從信息牛態學的觀點來看,信息用戶是信息牛態環境中認知的主體,是信息意義的建構者。信息建筑師的作用是幫助信息用戶理解信息,促進信息用戶建構意義。并不是僅僅要求信息建筑師直接向信息用戶傳遞信息。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信息服務理論來指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然不合適宜。這里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信息構建理論融合的觀點出發,提出如何創設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情景”。
1、多種媒體元素融合,多利-形式展示信息主題在網絡信息空問中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體方式,可以把信息實體分割成由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單元組成的節點,按照符合用戶“聯想”的方式組織成概念間的網狀結構,靈活建立不同的通達路徑。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路線在網絡空間中較為自由地訪問有關信息,從而使用戶能夠產生一個“浸潤”感覺。這樣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通達同一個概念,多種感覺通道同時作用,平行處理的信息蛀更加巨大,有利于激發并調動用戶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來選擇、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構其意義。具體實現的手段可以采用XML作為底層技術支持。建立主題圖的方式(TOPICMAP),把具體任務或信息內容分成互相關聯的概念網絡。
2、建立隨機通達路徑。信息構建先驅Wurman先生一再強調,信息構建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使信息可訪問。在這里為創設信息服務情景需要,不僅要求信息可澇問,而且要求隨機通達。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用戶類型多樣,知識背景各不相同,任務目的多種多樣,如何才能把從網絡“四面八方”來的用戶引導到具體的信息內容上去呢?也就是要為不同信息用戶建立不同的信息路徑,進入到相同的信息內容中去,這是信息建筑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要實現不同路徑條件下,使信息可以訪問這一目標,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建立語義導航系統。關于如何建立語義導航可參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玉峰教授的論文《基于Ontology的語義導航研究》。
3、建立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表征環境信息的一種認知形式,是人們通過多種手段獲得空問信息后,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認知環境的“抽象替代物”。認知地圖對于人類存儲與使用環境信息的活動,如超媒體信息空問導航活動都十分重要,是一利1網絡信息服務情景營造的重要手段。就認知地圖內容而言,不僅包括對象的空知識,還包括對象的其他屬性,例如,可訪問性——訪問某個對象的難易程度:感知經驗——聲音、色彩等;還包括情緒注釋、評價感覺等。
4、營造語境效果。美國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認知語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認為在語言交際中的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聽話者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用戶對外界的認識與理解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的。這就形成了用來處理新信息的認知語境。語境不僅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下文、對象環境等具體的語境眭j素,也包括個人的知識因素。如已知的全部實事、假設、信念以及個人的認知能力。我們從前面的分析知道信息與認知結構相互作用有三種結果,構造“if=}境效果”是指新信息與已知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原有認知語境發生改變,產生新的認知語境。在網絡信息空間中.可以使用超媒體交互技術來建立一個信息用戶與網絡空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過程,具體來說可以采用隱喻的手段把背景信息與相關信息鏈接,建立一個本體與喻體、環境信息與目標信息之間的映射,從而達到減輕信息用戶認知負擔,促進信息理解和信息意義的構建。
(二)信息服務“協作與會話”
網絡信息服務中什么是“協作與會話”?這里指的是信息服務人員與用戶、信息建筑師與用戶以及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在整個信息服務活動過程中都始終存在。如果我們把網絡信息環境中信息用戶、信息內容、網絡信息環境看做一個信息生態系統的話,信息交互是這系統的“紐帶”,它把信息生產者(包括信息建筑師)、信息環境、信息內容與信息用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網絡環境中為了實現信息用戶理解信息,建構信息意義,信息用戶與信息環境交互(交流與會話)作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實現“協作與會話”?最傳統的“協作與會話”形式是參考咨詢。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采用電子郵件、即時視頻與音頻通訊工具、還可以通過專題的服務主題論壇把信息用戶聯系在一起。在信息服務人員的組縱和引導下,信息用戶可以一起討論和交流、相互協商,通過這樣的協作信息環境,信息用戶群體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所有的用戶共享,即整個信息用戶群體共同完成對所獲取信息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信息用戶完成意義建構。
網絡信息服務中“協作與會話”還有一種重要的形式就是“用戶界面”。用戶界面是服務交鋒時刻信息服務機構給信息用戶最直接的情感體驗。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人員不直接與信息用戶接觸。而是通過信息系統為中介來實現服務人員與用戶對話和交流。我們要讓用純粹技術理性構造出來的信息環境具有人性的感覺,因此“用戶界面”的作用不能忽視。用戶界面是信息呈現給用戶的方式,它既需要邏輯性來連接界面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內容,也需要有形象性來表達信息內容。
篇10
移動課件在網絡教育應用的適切性
終身教育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人們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加入了學習的隊伍中。這部分學習者隊伍龐大,且學歷層次復雜,能力結構差異大,傳統的培訓不能因材施教。而由于移動課件的個性化特征,完全個性化的終端,支持功能強大的個人定制,智能地提供符合個性化的服務,實現真正地因材施教。同時由于這些學習者不像在校學生那樣擁有集中的學習時間,他們社會活動頻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多。因此,只能利用分散零碎的時間進行學習,比如在等車、做家務或休息時進行學習。從客觀方面來說,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移動課件在網絡教育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中國手機用戶眾多,這些都加速了移動課件于網絡教育的應用。手機支持MP3、MP4等格式都能播放移動課件。這樣就可以實施移動教學,教師和學生隨時隨地“輕松面對面”。
從主觀方面來說,社會中學習者的學習特點也適合于移動課件模式,這些學習者社會活動頻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很多,集中學習的時間比較少,需要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學習。并且進行移動課件的工具一般都是手機、電腦等。移動課件在網絡教育中的應用,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公平的學習權利,有助于擴大教育規模,為邊遠山區帶來新的希望,為構建學習化社會注入鮮活動力。考慮到這些地方因為地理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師資配合存在差異,學習者不能進入學校進行直觀的學習。而當今手機成為一種通用產品,一般手機支持MP3、MP4的格式都支持移動課件的學習。移動課件下載到手機上,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移動課件符合了終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進終身教育的發展。移動課件的開發和設計,也促進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進,可加速網絡教育資源 的優化、整合。
移動課件設計的原則
移動課件是學生利用手機等便攜設備進行網絡學習的重要手段,根據網絡教學的特點,移動課件在設計時,要重視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特征,要注重知識的重構性。在制作移動課件前,要根據課程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老化的周期日益縮短,在設計移動課件時候,要遵循動態化設計原則,隨時擴充新的知識內容,保證學科內容的先進性。移動課件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移動課件在網絡教育中應用的學習效率性。因而在制作移動課件的知識內容時候,要對教學資源和學習者進行考慮。教學資源分析,確定教學資源的內容和所要插入的PPT、圖片和flash等素材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程度。學習者分析主要是學習者學習的時間有效果性、認知特征、知識背景、社會背景等。還有就是網絡教育支持的各種媒體。對于計算機的配置和智能手機等,采集和制作媒體時,要采用占帶寬比較小和技術比較先進的媒體。我們一般采用WMA和MP4。使用的圖片格式采用GPEG或者是GIF等格式。這些都影響制作移動課件的設計與。移動學習資源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種教育教學原理和開發技術,并且還要根據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學習工具及學習過程的特殊性進行設計開發。移動課件的設計內容要符合學習者利用零碎時間學習的特點,在制作移動課件時候,設計的手法和策略要適當。要考慮到課件設計的合理性和生活性,和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要明確移動課件的制作過程的重點和難點,不要做成教學材料的說明書。移動學習課件不是教材搬家,要注意圖片、PPT、和動畫等教學資源的優勢,注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
移動課件的教學資源處理
(一)媒體元素選擇處理策略
在制作移動課件的過程中,初始視頻課件源的視頻質量一定要合乎要求,質量源要清晰,視頻的音質要清晰不要有其他雜音的干擾。移動課件視頻源滿足的基礎上,相應的PPT課件的字體最好設置成黑體,黑體在后期渲染成移動課件后,在移動設備上的顯示才會更加清晰。為了增強移動課件的鮮活性,我們在加入教學資源時,除了加PPT內容外,還會選擇一些圖片和視頻片段插入其中,圖片的內容要大致符合PPT的內容,視頻片段的選取時間不宜過長,以防喧賓奪主。PPT內容加入的時間一般在3秒至1分鐘,其出現的時間也不宜過長,要顯示出教師的形象,給學習者以視覺的轉換,增強學習的興趣。PPT內容的選擇要考慮移動課件內容,不能僅是課件內容的簡單展示,而是要結合移動課件內容,有選擇性地采用PPT。使PPT內容和課件內容保持一致。圖片一般選擇GPEG、GIF等格式,圖片的分辨率和采集的視頻源分辨率保持一致性,這樣既考慮到移動課件的質量,又考慮到了學習者學習的終端設備要求的特點。當然對flas的選擇也是有所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動畫都適合插入課件中,同樣要把移動課件的內容結合起來,鮮活地展示移動課件,促進移動課件在網絡教育中的應用。
(二)技術處理策略
1.文字、視頻的結合。目前手機支持的圖片文件格式主要有bmp、jpg、gif等位圖文件,這三類文件中,由于gif格式的壓縮比高、磁盤空間占用較少、下載速度快,還增加了漸顯方式等優點,因此在移動課件中用這種文件格式處理我們需要的圖片有著比較大的優勢。由于移動課程是通過手機、電腦等學習終端呈現的,學習終端在數據處理能力、內存容量、接收速度、屏幕尺寸等方面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并且學習者極易出現學習倦怠。因此,面向移動教育的技能培訓課設計與傳統培訓模式下的課程設計不盡相同。結合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體的呈現規律和應用特點,針對不同的移動教育內容,設計有效的媒體呈現形式,如基本概念或事實的教學內容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現,真實場景重現的教學內容要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形象化、過程化的知識要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等。
2.學習單元。由于便攜式移動終端的屏幕比較小,一般采用縱向穿插的方式制作課件。移動學習中的任何“學習單元”都可以應用移動學習資源模型進行資源和學習活動的規劃,為移動學習資源的建設提供了參考標準和模型。移動課件學習主要是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學習,移動設備顯示屏一般較小,因此要求導航和菜單明了。移動課件資源的信息內容承載量要小而精。移動課件的靈活性和隨機性很強,對學習內容的獲取是隨機的,所以在構建移動學習資源的時候,要運用學習單元的思想。移動課件資源的構建要考慮使用對象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化特點。移動課件學都是在年輕人當中展開,在進行移動學習資源構建時候,移動課件的制作要考慮到學習氛圍的創設,學習者一般是在分散的、移動的、嘈雜的外部環境下進行的,學習環境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很最要,在制作移動課件時要考慮到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3.視頻信息。通常情況下,攝像機拍攝出來的視頻文件格式都是AVI文件,這種文件的特點是分辨率比較高,兼容性比較好,許多媒體播放器都能夠支持。但是這種文件格式制作的視頻文件太大,手機等手持設備無法運行。目前的手機普遍能夠識別并播放的視頻文件是MP4文件格式,因此,課件中的視頻應該先用相應軟件進行格式轉換才能夠使用。為了提高移動課件的音頻、視頻質量,我們在錄制課件時,通常把課件錄制成WMV的格式,一般的AVI格式雖說質量比較高,但是其分辨高,考慮到移動課件的終端學習設備是手機較為普遍,我們通常把課件錄制成WMV的格式,減少視頻從AVI格式轉換成WMV之間的視頻質量影響。WMV音頻格式為WINDOWSMEDIAVIDEO9,屬性為32KBPS,32KHZ。視頻畫面尺寸為320×240,幀率為15,關鍵幀間隔為8秒,碼率為93K。按照一節課40分鐘來算,一般視頻大小為25KB左右。在錄制視頻的時候,要保證視頻質量的完整性,以免修改視頻,減少視頻的清晰度和音質的影響,從而在制作移動課件時,增大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4.素材。在WMV格式的視頻基礎上,視頻插入PPT、圖片、動畫等素材,插入的每一張PPT的時間不宜過長,應適當地在PPT和教師形象之間進行交替,給學習者以視覺上的沖擊,激發學習興趣。當然,對插入其他的圖片也有所限制,圖片的分辨率和視頻的分辨率應當相匹配。在編輯移動課件的第一步就應在屬性下拉菜單中,選擇320×240,和視頻源相匹配。對插入其中的動畫,應當和所講內容相適應,動畫、圖片等這些只是作為移動課件的輔助學習資源。
5.移動課件格式。在制作移動課件時,課件的選擇格式是畫面尺寸是多媒體320×240,幀率為29.970(NTSC),可變碼率為768000,平均為512000。包含音頻,取向頻率為48000,碼率為128000。參數設置完成后,就進行相應的編輯,編輯移動課件時,要做到PPT內容和教師的音頻、視頻相同步。編輯移動課件的軟件有CoolEditPro、VEGASPRO等軟件。一般我們采用VEGASPRO軟件進行移動課件編輯,在編輯完成,只需按照所設置的參數渲染即可。當然我們在編輯的過程中,最好相應一節課程的PPT、圖片和動畫,WMV視頻放在一個文件夾,保證素材在編輯過程中的完整性,以免在渲染移動課件時,出現移動課件素材的丟失。渲染后的移動課件大小一般為80KB左右,最后壓縮為RAR格式為60KB左右。上傳到服務器里面。
6.下載移動課件。制作移動課件的網上連接,上傳、連接都正常后,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學習者都能進行下載到相應的終端設備上進行學習,或者是通過光盤把移動課件拷貝在終端設備上,便可以進行相應的學習了。移動學習課件的終端手機、電腦等的尺寸與重量大為減輕,方便隨身攜帶,符合了移動學習“隨身”的要求,為學習者提供了方便。學習者在任何移動的地方,只要他們想學習又處于空閑就可以進行學習。對于參加工作的人而言,可以解決開放教育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矛盾,實現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