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化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1: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學文化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學校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學校教育受文化的影響具有時代性,沒有學校教育文化就缺失了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導致很多文化可能會失傳。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沒有文化,學校教育的內容就會顯得空洞乏味,因為學校教育是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主,并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由此看出,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是密切相連的,武術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關系顯得更為錯綜復雜。
2武術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價值
武術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價值主要從武術文化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和民族精神這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2.1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武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放在很高的地位。我國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師重道、謙虛禮讓、勤勞節儉、重義輕利、重信守諾、積極進取等美德為歷代習武之人遵守和傳承。為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傳授武術技術的同時,重視用傳統武德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學生自信、自立、自強品德的形成。
2.2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日趨激烈的競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于學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時的教會學生如何調節壓力直面競爭。我國的家庭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從小嬌生慣養,導致他們受挫能力差,心理素質差,面對競爭和壓力容易逃避。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武術套路的學習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發展學生的協調性、靈敏性和柔韌性,而且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能磨練學生的意志,使學生學會吃苦耐勞,不懼辛苦。教師在教授學生武術文化的過程中,應多給學生講解古代俠義人士在面對苦難時所受的屈辱和痛苦,讓學生明白面對逆境要學會百折不饒,面對競爭和壓力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解決困難,通過對武術和武術文化的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學會助人為樂,尊重對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2.3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動力。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涵豐富多彩,在這種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出現了一批具有先進思想并頑強奮斗的杰出人物,他們高揚時代精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斷探索。武術文化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向學生講述民族精神中的歷史人物和典故,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學生的素養,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學校教育傳承武術文化的構想
3.1建立健全武術文化教學體系,轉變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樣如此。武術文化真正要傳承發揚光大,必須把武術和武術文化納入到正規的教育體系中。當今武術文化發展暫時處于落后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校教學思路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以進行及時補充和更新,并對原有知識進行整合,還需要調整自己原有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模式適應新的教育形式。不能再用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機械的學習套路,而忽略武術的技擊性。在課堂中,教師應多講武術的技擊原理,攻防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不僅身體素質得到鍛煉,還能傳承武術文化。
3.2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利用學校廣播、黑板報、櫥窗、文化廣場、食堂等公共場合作為媒介,對武術文化進行廣泛的宣傳,有利于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校園武術文化氛圍,有利于武術文化在校園的傳播。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武俠電影,用廣播宣傳武術賽事介紹武術文化的歷史,用藝術節進行武術套路表演和宣傳,開展與武術有關的知識問答。學校運動會、課余體育活動、體育文化節、體育訓練隊、班級體育活動和各種體育競賽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可以讓學生在校園中充分了解武術和武術文化。其中,武術協會作為武術愛好者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地方,在營造良好的校園武術文化氛圍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武術協會定期進行武術訓練和武術表演,可以普及武術文化知識,傳授武術技術,使武術在學生尤其是對武術有興趣的學生群體中得以不斷傳播和發展。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性質的武術比賽,不僅可以得到學習和提高,而且能加強武術運動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促進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發展。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內容
篇2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創造優化的教學情境
化學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一般的步驟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并拓展。多媒體課件多感官的綜合刺激在創設情境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例如我們在講解滅火的方法這一知識點時,播放了一段衡陽市2003年“11.3”特大火災的視頻圖象,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火失控后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然后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滅火的方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受到了感染,同時使課堂教學效果及其教育功能達到了最佳狀態。
二、靈活使用課件,使化學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
化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維方式是微觀與宏觀的聯系,建立對微觀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學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也是其他課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學階段學生抽象思維有了很大發展,但具體形象思維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學化學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用動畫表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團的分與合形象地、動態地展現出來,生動活潑,吸引力強,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形成直接學習的動機,增加無意記憶和聯想記憶。多媒體課件在物質微觀結構的展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觀性為我們在教學中架起了微觀和宏觀的橋梁,對于學生微觀想象力的培養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們在進行原子的結構、水的電解、氯化氫的形成等知識點的教學中,都采用了Flas,讓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中形成自己頭腦中的微觀想象。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化學實驗進行仿真演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們在化學教學中發現的最大難題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差,每次實驗課,老師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糾正同學們的錯誤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數眾多,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為此我們在學校計算機房中裝了一個《化學儀器隨意組合》這樣一個小軟件,學生在上機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仿真實驗演示。通過仿真實驗的訓練,再進實驗室做實驗,我們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網絡優勢,實現交互式和協作式的建構性學習。
計算機網絡上豐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建構化學知識提供真實、豐富、復雜的學習情境。信息時代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接受著大量信息。在建構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充分。網絡信息的“互動性”為交互性和協作式學習提供了最佳物質基礎。在化學學科中,信息處理能力主要指能從多樣話媒體中獲取和處理人類與化學環境有關的化學圖象、化學數據、化學文字信息的能力。信息網絡技術的開發,使多媒體不僅成為學生查找信息的資源庫,而且成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環境下的一種認知工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揮小組學生性格各異、思路各異、方法各異的學習優勢,利用網絡交互的特點,進行多向思維的碰撞,通過這種交互、協作、溝通、碰撞,每位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多種解決途徑,從而對建構化學知識產生創新的洞察力。
篇3
化學平衡理論是學生在高中化學就重點學過的知識點,在分析化學中講解影響沉淀溶解度因素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化學平衡理論分別來解釋同離子效應、鹽效應、酸效應、絡合效應對沉淀溶解度的影響,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師教學魅力和人格魅力。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分析化學課教師的教學和人格魅力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學魅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能震撼學生心靈的力量。教師必須有淵博的知識背景,在講解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原理、每一步反應都清晰準確,這就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鉆研教材,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感悟和不斷完善所達到的一種至高境界,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鼓舞力、親和力、向心力與號召力的總和。教師要儀表大方得體,語言優美動聽,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學生,讓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
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富有邏輯性、系統性、藝術性,提問要引人入勝,充分利用聯想式啟發、對比式啟發、由淺入深啟發、總結式啟發等方法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分析化學內容較多,計算繁雜,很多學生在初學分析化學時都會產生畏難情緒而影響對課程的學習。如在講授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方法時,在高錳酸鉀法中,應注意“三度一點”,其中“一度”是指酸度,那么應該選什么酸呢?鹽酸、硫酸還是硝酸?讓學生自己分析每種酸的優缺點,鹽酸容易揮發,硝酸是強氧化劑,容易對反應產生干擾,那么一般我們就用硫酸來提供酸性條件。通過提問,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答案,這樣學生掌握知識才牢靠,印象才深刻。然后在講解重鉻酸鉀法測定全鐵含量時,要加入硫酸———磷酸混酸,提問為什么要加入混酸,是不是提供酸性條件?通過對比,從而加深對加入混酸的目的并不是提供酸性條件。
類比式教學法
在講授酸堿指示劑的作用原理時,我們可以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酸來堿擋,堿來酸擋”的順口溜,聯系日常生活事例,讓學生從感性上易于接受。在講授酸堿滴定時,先講授強酸與強堿的滴定,把滴定過程中pH值的變化、滴定曲線的繪制、滴定突躍、影響滴定突躍的因素講解清楚了,在后面學習強酸與弱堿或弱酸或弱堿滴定時,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在絡合滴定中,指示劑的封閉和僵化是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同學們經常混淆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解金屬指示劑作用原理時,要非常詳細,一步一步把反應歷程寫出來,并把每一步反應溶液所呈現的顏色分辨出來,讓同學們清楚地知道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溶液顏色的來源,這樣在講解指示劑的封閉和僵化時,就會得心應手,同學們也會很好掌握。還可以根據封閉和僵化的字面意思來加以區分,如僵化,可以聯想到僵尸,而僵尸的形成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進程,所以由于置換反應速率慢而使顏色變化不明顯就是指示劑的僵化現象。如在講解碘量法時,碘量法可分為直接碘量法和間接碘量法,直接碘量法又稱為碘滴定法,而間接碘量法又稱為滴定碘法,這兩種滴定法運用類比式教學法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找出兩種碘量法的相同點,相同點是兩種滴定都是在酸性或中性條件下進行。而后找出不同點,找不同點時根據它們的別稱,分別畫出滴定裝置圖,碘滴定法,碘是滴定劑,裝在滴定管里,錐形瓶中裝的就是待測的氧化物和指示劑;滴定碘法,碘是被滴定劑,錐形瓶中裝的就是碘溶液和待測的氧化物,然后根據反應,找出它們二者指示劑顏色的不同變化,這樣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講解沉淀滴定法時,運用類比式教學法也是不錯的選擇,如將莫爾法、佛爾哈德法、法揚司法三種滴定法的所用的指示劑、滴定劑、滴定反應、指示反應、酸度、測定對角加以類比,有利于學生的掌握。
篇4
1.公共性和公平性。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藝術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藝術教育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的藝術教育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權利學習和享受人類優秀文化藝術遺產,使每個學生都具有為生活增添色彩的藝術能力。”說明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個學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藝術教育的權利。
2.導向性和內發性。
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通過發揮藝術教育實踐活動開發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合格公民的優良品質,具有鮮明的正面導向。與此同時,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采用誘導和情境滲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過微妙的情感體驗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達到精神滋養、情感熏陶、知識積累和素質提高的教育目的。這種情感的轉變和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具有內隱性和漸進性。
3.適宜性和實效性。
高校的大學文化是藝術教育的源泉,藝術教育的發展和特色化必須實現與大學文化的對接與融合。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更要結合財經類高校大學文化的內涵,根據當代財經類大學生的專業特點,選擇適合方式來幫助大學生脫離低級的物質功利需求,升華為生命情感和價值需求。
4.傳承性和創新性。
一所大學的精神文化是其長期歷史積淀的思想精華,具有異質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同樣反映在財經類藝術教育過程中。財經類高校的藝術教育應當反映出自身的歷史積淀和價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群體意識和情感氣質等,做到以“美”為核心的文化傳承和創新。
二、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
1.制度化僵硬,忽視協同教育。
調查發現,我國財經類高校的藝術教育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藝術類課程短斤少兩、師資失衡、教學設施匱乏、相關研究不能深入等問題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僅僅把藝術教育僅當作開設幾門藝術類課程或者通過鼓勵文藝類學生社團舉辦活動來應付,不能有效地與大學人才培養體系相融合。
2.專業化過度,忽視普及教育。
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專業化主要體現在:一是隨著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調整,很多財經類高校開設了藝術類專業,特別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的通知》中,將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了出來。有些高校將藝術教育的任務放到了藝術專業教育相應院系,但是藝術專業院系的重心在于藝術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教育工作,基本處于應付狀態。二是有些高校將藝術教育作為學校對外宣傳的手段和門面,藝術教育的氛圍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濃厚,實際上是成了“特長教育”。
3.功利化嚴重,忽視內涵教育。
由于學科專業的特點,財經類高校更為關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一些財經類高校從經濟效益和市場需求的角度評估和調整人才培養的體系和結構,藝術教育類課程基本被作為通識選修課來對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發揮,導致學生價值觀趨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續化越軌,忽視創新教育。
藝術教育是啟迪人的藝術潛能與創意的教育。有些財經類高校對藝術教育過程省略化、成果凸顯化的要求,導致藝術教育的負責人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眾作品或一般層次的藝術作品,不能創作出體現財經特色的高品質作品。
三、基于大學文化建設的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特色化路徑選擇
財經類高校的藝術教育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借用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審美高度;加強與專業教育的密切聯系,創設特色顯著的教育模式;通過大學文化視域的路徑選擇,構建一個立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藝術教育模式,推動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化、特色化、長效化。
1.科學規劃,將之納入高校文化競爭戰略。
財經類高校要把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專業教育的附屬物來看待。財經類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異質獨特性,把握社會發展潮流和機遇,將藝術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競爭戰略,體現在大學文化具體化的內容層面,如觀念、品牌、制度等領域;要設計和規劃藝術教育內容如何由淺入深、分門別類地系統進行,如何實現與專業教育的對接,如何對學生實現時間與空間的全方位覆蓋,如何實現教育的全員與全過程的對接,如何展現和反映財經類高校和“經濟人”特有的品位、氣質和神韻等。
2.健全管理機構,明確目標責任。
高校藝術教育的順利實施需要有健全的組織管理機構作為保障。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可以從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成立專門教學管理實施機構、健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入手,優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組織領導機構結合學校財經管理類特色,立足全體學生,明確管理體制、工作目標及任務措施,統籌協調第一、二課堂之間的關系。可以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兼副校長牽頭,下設專門的教學管理部門和實施院系,輔之以相應的學生團體為支撐實現三級聯動。
3.創新教育載體,完善教育模式。
財經類高校只有結合自身學校特色,開辟新載體,拓展新形式,才能促進藝術教育規范化、特色化發展。一是深化藝術課程教學改革。要合理設置藝術教育課程門類和學分,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內容。二是加大師資培養引進力度。在校內要提升藝術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素養;在校外要與社會相關藝術團體銜接,邀請有關藝術專家擔任客座教授。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建設一支專業能力強、藝術素養高的藝術教師隊伍。三是加大教學硬件投入。要建設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文藝活動中心,配備固定的教學設施和教育設備。四是積極開展各類校內藝術實踐活動。聘請校內外藝術家擔任指導老師,組織各類藝術表演和比賽。五是加大對外交流,加強與國內外藝術團體的合作交流,讓學生感受藝術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藝術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從教學環節、學習環節到課外活動、實驗實踐環節、創造環節,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專項監督考評機制。
4.建立CI系統,注重實體文化的熏陶。
關于大學文化的認識,有“泡菜理論”和“熔爐理論”之爭。但無論何種理論都表明,作為大學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教育不僅體現為藝術理論教學和實踐等直接的教育活動,標識美和建筑美也屬于財經類高校藝術教育實踐活動的范疇。一是校園形象標識系統要實現與藝術美的結合,其品牌形象設計必須考慮到大學歷史背景、學科特點、地域文化和辦學特色等方面,經過藝術的再加工,才能體現學校實質。二是校園環境及建筑設計要體現財經特征。校園內雕塑的設立、文化墻的建設,要與學校的傳統、人文、建筑、環境相契合,兼有合適的藝術形式、藝術表現和校園特色。
四、結語
篇5
1提供直觀感知,優化知識形成
要化解數學學習抽象性所造成的學習困難,將抽象內容直觀化無疑是一個好的方法。數學的思想方法都是經過數學家的歸納概括抽象而成,教材中呈現的都是最終的結果,體現的是一種“冰冷的美麗”。數學教師的教學所要做的就應該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再次經歷知識(包含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的形成,以此促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火熱的思考”。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時,通常教師是首先給出一些圖片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發現如果將它們疊在一起它們就能重合,從而得出結論:兩個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稱為全等圖形。以上教學設計的實施并沒有對學生理解全等圖形的概念有不利的影響,但學生失去一個了解圖形能夠重合的變化過程,即缺少了過程性體驗,也不利于后續形成有效的“數學化”。如圖1所示,使用超級畫板軟件制作的課件可以“化靜為動”,通過對“平移”“旋轉”“折疊”等變換過程的觀察,學生“看”到兩個圖形能夠重合。這里通過讓圖形自己說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總結來得到結論,往往要比觀察靜止圖片的效果更好。此外,通過超級畫板軟件的直觀演示,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全等圖形的本質特征,并為今后學習全等圖形的證明打下良好基礎。教師應該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對應”的思想。而“對應”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往往難以一步到位地完全理解和掌握。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制作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圖2是為介紹“對應”而設計的一個課件片段。教師點擊動畫按鈕就可以使綠色的三角形慢慢移動到藍色三角形的位置,從而在動態演示中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對應”。除了動畫演示外,還可以通過拖動變量尺的滑條慢慢呈現變化過程,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分別從邊、角等方面進行觀察總結,進而思考得到結論。以此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讓學生經歷過程性體驗的理念和要求。再比如,初一的學生在遇到判斷“前面帶負號的數一定是負數嗎”這個問題時,由于在小學階段遇到的主要是具體的數,而到了初中開始出現用字母表示數,過去的學習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局限導致部分學生在判斷時出錯。為了化解這個學習的難點,數學教師可以使用超級畫板制作“-a一定是負數嗎”的課件,如圖3所示。首先測量出數軸上的任意一點a的橫坐標,修改測量文本的顯示為紅色的“a=”,然后作出數軸上與這個點關于原點對稱的點-a并測量其橫坐標,再修改測量文本顯示綠色的為“-a=”。當拖動紅色的點a不斷改變其值時,會發現a與-a的關系,從而讓學生理解了“-”的意義,也讓他們了解到a代表的數可能是正數、負數、零,應該分類考慮[2]。中學數學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而且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應該體現在每一堂課和每一個數學問題的研究解決中。在解決上面“前面帶負號的數是負數”問題時就體現了分類討論的思想。但是,學生對這一思想的認識可能需要不斷地深化。因此,課后還可將問題進行延伸,讓學生自主探索a與1/a、a與2a之間的大小關系。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和能力。中學數學里有些內容在過去是說不清的,如一張紙對折30次后有多厚?這個問題很多時候被用來讓學生受到震撼,以此說明經驗的局限性。但230具體有多大,許多人并不了解。實際上這個問題屬于數學的指數增長問題,它的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在于幫助學生理解指數的爆炸性增長。沒有計算機工具,人們可以用估算的方式得到近似數,但是使用超級畫板,中學數學中面對的一切計算問題就都不再是問題了。與此問題相關的是比較31000和10003的大小。圖4所示是在超級畫板中分別計算的31000和10003的結果。運算結果的呈現,學生可以立馬從觀察結果上領會“爆炸性”的意義,誰大誰小也顯而易見。
2顯示變化,消除疑惑
現實中,不僅是學生,一些中學數學教師也對數學中的一些問題心存疑惑。這些問題的形成有的與教材的編寫有關,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規定,弄清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問題與數學教學的工具有關。如初中學習繪制二次函數圖像時,為什么在描出五點后用“光滑的曲線”將這些點連接起來?如果利用直線段連接就無法做出二次函數的圖形嗎?由于二次函數圖像是由無窮多個點組成的,而這無窮多個點組成的圖像事實上是一條光滑的曲線拋物線,所以在五點作圖時要用光滑的曲線連接。這里應該是先有“二次函數的圖像是光滑的拋物線”,然后才有“用光滑曲線連接五個點”。傳統教室里,教師用黑板、粉筆授課時用光滑曲線連接的合理性正在于此,而不是一個必須的規定。其實只要描點足夠多,即使用直線段連接仍然可以做出二次函數的比較準確的圖像。圖5、圖6所示課件可用來說明“用光滑曲線連接”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圖5是在(-3,3)區間上描9個點后用直線段連接這些點作出的y=x2圖6則是(-3,3)區間上描100個點后用直線段連接這些點作出的y=x2圖像。從兩個圖像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描點數的多少對函數圖像準確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哪怕是點之間用直線段連接,只要描點足夠多,一樣可以做出“準確”的二次函數圖像,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函數圖像實際上是點的集合”的認識。
3模擬實驗,深化理解
篇6
高校美術教學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應有的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還可以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國的發展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的歷史,我國多民族的特點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高校美術教學可以兼容多種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既可以為學術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學資源,又可以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現階段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無人可傳的困境,代代相傳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但是很多民間藝人已經老去,新一代年輕人對老朽的民族文化不感興趣。其次,這種困境也與當今社會浮躁的商業氣息、沉重的社會現實壓力有關系,文化不能換取更好的生活物質條件,在現實社會中民族文化的地位逐漸變得越來越低。再次,與高校美術教育的職責缺失也有關系。高校美術教育缺少對學生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學生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環境,沒有形成對民族文化的整體性認知,民族文化與現今大學教育體系下的學生的聯系性越來越少,離教育越走越遠。民族文化承載著各地人民的智慧,對于傳遞人類文明,培養文化和美學欣賞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美術教育加強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繼承和發揮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各民族形成凝聚力。高校教育體系一直提倡“重理工輕文科”的辦學思路,使得藝術學科長處于弱勢地位,自然也影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品德人格、文化修養等方面的培養。
二、高校美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1.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修養
我國傳統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形式豐富多彩,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風格。傳統民族美術文化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流傳于民間的美術文化有:民間印染藝術、民間剪紙藝術、民間刺繡藝術等,這些美術藝術都創造于勞動活動中,有著土生土長的鄉土文化色彩的烙印,經過世代相傳,制作工藝不斷精益求精,不僅豐富了生活的文化內涵,也表現了人民的思想品德、人生信仰等。民族美術透過民俗活動展現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節假日、婚喪嫁娶活動中春花燈、年畫、泥塑等美術形式會隆重登場。可以說,民族文化融合了生活實用價值與人文審美價值為一體,體現了一定的藝術水準,是人民精神生活一個側面的寫照。
2.擴寬民族文化的教學應用
高校美術教學方式應該大膽創新,可以因物設景,根據高校的人文環境特點,利用本地鄉土文化書籍作為教學教材,重新梳理美術知識課堂教學主線,設計和優化美術教學知識授課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在美術教學中貫穿進民族文化教育。我國高校美術關于民族文化方面的內容還是以鑒賞性教學為主,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不夠。民間美術能夠跨越悠久的歷史也證明了其生命力的頑強,主要原因還是其與人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勞動生活中產生和不斷創新。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美術的根文化,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大家走訪一些有特色美術文化的地區進行實地調研,還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民間美術弘揚活動,比如“年畫你我他比賽”“剪紙現場學活動”“泥塑最漂亮”等活動,不僅擴大了美術專業學生以外的群體,還培養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3.更深層體會民族文化內涵
民族美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很多民間美術藝術品都有著相似的特點,它們是勞動過程的產物,由勞動者親手制作,制作材料取材簡單,制作手藝精湛,構思設計巧妙,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不同的民族保留著自己特有的文化特點,美術教師可以利用多種途徑還原民族文化的立體形象,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和認識民族文化在空間和時間坐標上的印跡。比如系統講解民族文化知識體系,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文化館、博物館等。還可以通過對比不同民族藝術的產生背景、工藝特點、藝術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美術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產生真摯的熱愛,提升美術的鑒賞力、審美品位,從內在改造學生物化的價值觀念。
三、高校美術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的途徑
隨著高校美術教學方式的現代化改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很普遍,美術課堂上通過與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融合,生動地展示了美術作品的特點,延伸了美術作品的教學范圍,但是有些美術課堂過分依賴和重視現代教學手段,使得教學內容與形式無法做到有效統一和結合,片面注重美術知識灌輸,沒有回歸到美術教學的深層次的人文素養、文化內涵、藝術鑒賞場面的培養上。有些高校美術課堂為了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擴大與其他領域知識的融合性、關聯性,安排了大量與美術不相關的內容,這些知識太零散、太龐雜,導致學生們無法理清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美術之間的關系,無法真正消化和吸收。有些美術教師急功近利,很看重美術技能性、專業知識等方面的教學,對美術的人文價值與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并不關心,這也弱化了美術的美學觀、文化觀的教學目的。
1.高校方面:提升民族文化教學地位
高校美術教學應該將民族文化教育重視起來,將民族文化作為教學資源利用起來,提高民族美術教學的課時和學分。高校組織美術教師創立自己的民族美術資源信息庫,以當地民族文化為主,以其他地區、其他民族文化為輔,對民族文化資料進行系統整理,提高民族文化信息庫的文化的多樣性,為民族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源渠道,也加強了美術教師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能力。其次,相關教育部門組織民族文化專家、美術專家等共同編寫教材,該教材要兼容時代特點和傳統文化內涵,通過與其他課程、其他活動的結合,對學生做好民族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為學生創設一個可以耳濡目染學習民族文化的氛圍。再次,高校美術教學應該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美術的知識體系,提高美術的專業技能,加強創新能力意識。合理調節及平衡好傳統民族文化與新技術、新知識、新理念之間的關系,相互汲取兩者的特長,互相彌補兩者的不足。美術專業學生既要學習經典的、傳統的美術作品、美學理論和文化,又要學習現代美術發展的新思想、新技能。
2.授課方面:不斷改善課堂教學方式
為了提高民族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滲入程度,需要制定教學計劃,完善教學方案,改革教學方式。由美術教師對我國浩瀚的民族美術作品進行系統整理和歸納,從中篩選出適合該階段教學的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民間美術杰作,告訴學生這些美術作品的來源、產生的文化意義、歷史的發展變化等,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藝術的鑒賞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審美觀。為了提高美術專業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在課程設置環節可以大膽創新。美術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性的作業,比如請同學們利用互聯網搜索工具對某個民族美術作品的發展脈絡、表現特點、文化起源等做專題分析。請同學實地去調研當地的某個民族文化美術作品的生存及發展現狀。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的形成,通過組員互助完成一些較難的學習任務,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實際體會,還會提高對民族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3.教師方面: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建設
高校應該提高民族美術的重要性,而美術教師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其自身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效果。高校應該注重美術教師的隊伍建設與業務考核,由學校出面成立美術作品研討會、民族文化交流會、原創民族美術作品欣賞大會等,鼓勵藝術院系教師相互之間公開或私下交流,互相汲取經驗,加強對民間美術深厚文化內涵的理解。學校還應該鼓勵美術教師自己主動去學習,建立起持之以恒的終身學習觀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任務中,為學生起示范作用。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方面的考核。為了提高美術課堂民族文化教學的地位,可以提高該項的考核分值,以督促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高上課的責任心。
4.實踐方面: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及調研
篇7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中國文化失語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21-02
一、引 言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其生命力在于傳播。就外語教學而言,除語言本身所隱含的民族文化語義外,它還包括語言使用過程中涉及的社會文化知識和背景等。學習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近年來,隨著學界對語言、文化、交際三方面關系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認識到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以及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英語教學中的外國文化教學受到了空前重視,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然而,目前中國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卻是過于注重目的語文化的傳授,對于我們的母語文化卻一筆帶過甚至避而不談,甚至將其視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負遷移,使學生長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超過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同,導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文化單向性傳輸和母語文化“失語”現象。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跨文化交流是指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活動,是一種雙向性的交流,意味著對交際雙方文化的吸納與傳播。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文化教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文化教學過于注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強調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輕視母語文化的輸出,忽略母語及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從而在對外交往中很難聽到中國文化的聲音。
“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他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中指出:在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一些有較高英語基礎水平和較高中國文化修養的博士生始終顯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應該具備的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難以表達出國人為之自豪、外國人為之神往的諸如Confucianism/Taoism(儒家/道家)的真諦。在一些教學理念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學生只會用英語表達目的語文化,對母語的英語表達能力較低,出現了較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或者說文化逆差現象。這種非平衡發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自然導致了不平等的跨文化交際和單向文化傳輸。在如今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從叢教授指出,“中國文化失語”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缺陷,要克服這一缺陷,加強中國文化教育至關重要。
三、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
1.中西方政治經濟發展失衡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的政治軍事強權和經濟霸權,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取得了話語霸權,成為強勢文化,凌駕于弱勢文化之上。發達國家的經濟軍事優勢助長了他們的語言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并利用語言這個媒介對第三世界的文化、意識形態進行潛移默化的殖民。正如A shcroft等人所說,“對于后殖民話語來說,語言是基本的斗爭場所,因為殖民的過程本身是從語言開始的。”西方人在文化傳播中積極主動,而中國人則消極被動地接受;西方文化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而中國文化則受到了沖擊。因此,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上漸漸失去了話語權,中西文化交流隨之失衡。外語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西方社會文化傳播的工具,其價值觀和世界觀慢慢滲入到中國,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在中國任意橫流,淹沒了中國文化。
2.對跨文化交際的錯誤理解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特定的語言必定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們錯誤地認為對目的語的導入就是跨文化交際的全部,冷對甚至完全漠視母語文化的輸出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論文寫作時大多數學者使用的術語及運用的理論幾乎都來自西方,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證明其研究的學術價值,對于我們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中國文化視而不見,出現親西方文化的一邊倒的局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少人士提倡在學習西方文化時應采用“浸入式”的學習方法,強調用西方的思維方式、話語習慣學習西方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道德理念等,漠視甚至拋棄我們的優秀文化,使很多大學生怠慢母語學習,對母語文化的精髓茫然不知,成為崇尚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主流。
3.對中國文化學習的缺乏
在21世紀的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蘇,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一席之地,必須要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作為軟實力之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場中國和世界的對話中起著巨大的橋梁和溝通作用。然而,中國大學生十分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對很多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翻譯讓人啼笑皆非,這反映出學生不但英語水平欠佳,對中國文化的積淀也相當薄弱。良好的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中國文化本身的了解。改革開放前,“”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和顛覆使民族文化幾乎喪失殆盡,為傳統文化的承繼和推廣造成了巨大困難,也使中國學生忽視本國的優秀文化。同時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下,學校和家長只關心考試分數,對于提升分數作用不大的中國文化的學習興趣索然。即使在各高校中,也鮮有大學用英語開設專門的中國文化課程,使學生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處于劣勢,最終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出現。
四、應對中國文化“失語”的措施
1.遵循文化交流原則
文化相對論認為,文化的價值是多元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要以平等的心態來對待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先生指出:“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人對人,人對社會,人對自然的基本關系,而且與文化的自覺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著更為密切的關聯。”要想獲得“他文化”對“我文化”的尊重,首先要學會自我尊重,不能因對西方的“技術崇拜”而一味盲從西方文化。在學習和理解目的語文化、進行對外文化交流時,幫助學生樹立平等的交際意識和中國文化輸出意識,遵循對比習得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原則,即通過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比較才能深入理解目的語文化,忽視母語文化則喪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畢竟,跨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從而實現在此基礎上的發展。
2.加強中國文化教育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即是宗教、藝術、文學等上層建筑的載體。洪堡特認為,語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精神密不可分,甚至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行使著越來越重要的話語權,作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并代表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漢語更應得到廣泛的使用和推廣。然而,中國的文化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未能充分彰顯其作為人類重要文明發源的文化地位。因此,必須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提升中國文化地位,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我文化”和“他文化”這兩個維度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英語教師應加快從單角度的語言技能教學向多角度的語言能力教學的轉變,引導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在了解“他文化”的同時,維護“我文化”的自我認同并推而廣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使漢語更“熱”,“孔子學院”在各國的覆蓋面更廣,“中國年”活動家喻戶曉。
3.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是我國學生學習外語的主渠道,教師是教學的絕對主導。外語教師既是語言的教授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的中國文化知識、教學理念及教學內容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要想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講解,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有較豐富的西學知識,還要有較深厚的中文修養;既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需具備很強的跨文化意識和用英語準確表達“我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真正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及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對所有大學英語教師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外語教師必須改變教學理念,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中國文化素養和用英語傳輸中國文化的能力,擔負起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有意識地對比講授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提高學生的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束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都處于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之中。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不但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吸收目的語的文化精髓,更要傳承和弘揚母語文化。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有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幫助大學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環境中理解、體現、保護、增強、促進和傳承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以及國際文化和歷史文化”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E.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 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4 陳曉靖.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傳輸的雙向性:談“中國文化失語現象”[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4)
篇8
關鍵詞: 新課改 數字化學習 中學語文教學 學習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等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數字化為人們構筑了全新的生存、工作和學習環境,教育也面臨數字化環境的改革。多年來,信息技術已在各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逐步普及,不僅要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輔助教學,而且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具有的數字化優勢,強化信息技術與的課程整合。
越來越多的高中實現了“校校通”,多媒體網絡已遍布課堂、圖書館、閱覽室、家庭等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數字視頻、數字音頻、多媒體軟件、網站等數字化課程資源和全球共享的數字化學習素材隨手可得,信息檢索、提取、組合工具及學習平臺多種多樣,這些為我們進行數字化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數字化環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數字化學習工具,形成了海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以上因素的迅猛發展使得數字化學習成為可能也成為必然。
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改浪潮推動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腳步,已經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如何貫徹新課改理念,搞好中學語文教學就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建立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與學的新理念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數年,教師也理解了新課改的理念,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存在于語文課堂,課堂上太多的分析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一個又一個瑣碎的質疑、討論、習題填空把優美的文章變成了毫無生氣的詞語拼盤,雖然應試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都不適應新課改要求,但在高考的推動下,應試教育仍然是中學教學的主方向,適合新課改理念的數字化教學和學習往往被淡化。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徹底轉變教學思想,學習新課改理論,并盡快應用于教學實際中。根據現代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是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輸知識,而應當是信息的主動加工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且知識的建構應當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學習情境中。由于數字技術能夠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協作學習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還能夠提供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大量資源,因此,數字技術在教育上的普及和應用,為營造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為新課改和數字化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在實施教學設計方案和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新課改理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習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課堂教學要達到“三變”:由以教師為主變為以學生為主、由邊教邊學變為先學后教、由課后訓練變為當堂訓練。把教學的價值取向的主要著眼點,放在分析所有學生在這一個階段中的學習過程上,教師的教學藝術價值的重心,被置于指導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謀略藝術上,再也不是把教師的表演藝術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學生學習要實現“三改變”:改變學習的空間觀念,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全球共享,學習不再局限在學校、家庭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改變學習的時間觀念,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不能獲得夠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要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改變學習方法,由接受式學習向研究、探索式學習轉變。
學生要改變陳舊的學習觀念,每個學生都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個體的終身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社會和工作的需求,確定繼續學習的目標,并有意識地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是“講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學生的目的不是“學會”而是“會學”,學習水平不是看獲得知識的數量而是看獲得知識的能力。
二、開發具有中學語文教學特色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開展新課改下的數字化學習,必須有充足的適應新課改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目前,網絡上與中學語文的教與學有關的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但能貫徹新課改理念,適合中學生心理特征,突出中學語文教學特色的學習資源還不充足,也不系統,有待于增加和改進、整理。
首先應當形成系統的數字化教材。數字化教材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走出傳統的教與學模式,促使學生逐步建立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數字化教材不應是印刷文本的翻版,應在保持印刷教材的邏輯性基礎上,充分體現數字教材的超媒體性、交互性和智能性。數字教材可以將不同媒體所記載和表達的信息融為一體,提供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呈現方式的學習材料,滿足學習者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需要。這些學習材料不是學生學習的提綱,不是限定學生的視野,而只是給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方便學生分解、組合、檢索、提取與利用,方便不同學習習慣、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性地“讀”教材。嚴格地說,數字化教材應當是數字化“學材”。
其次要廣泛建立專題學習網站和開發網絡課程。把相關主題的學習內容集中在專題學習網站和網絡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器在網上進行學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教與學環境,也可以通過E-mail、BBS、聊天室、電子論壇、留言板、微博等方式實現網上討論、網上答疑、網上作業,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提供了多種交流途徑,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要發揮語文教師和網絡技術人員的團隊優勢,網站不應是知識資源的簡單堆砌,資源的選擇和運用應與知識的自身結構、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層次密不可分。網絡課程應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在該環境下能仿真實際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由于網絡自主學習的特殊性,學生圍繞學習主題進行意義建構的這一認知過程,一般不可能準確地限定在一節課內顯現出它的階段性效果,有必要打破一節課為單位的備課程式,因此專題學習網站和網絡課程都應以主題或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整體設計。
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思想性,語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語言作品,其中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應更多地強調學生從字里行間體味其所蘊含的思想意義,把握語言的深層內涵,因此在數字課程資源的設計中既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圖文并茂,情、聲、色、意俱在,創設各種意境,或提供所需情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迅速沉浸到作品的情意之中,又要防止將教師想象的結果直接展現給學生,剝奪學生想象的權利,更不能把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繽紛、聲像泛濫,過分強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努力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
數字化學習要求教師和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只有培養教師和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理解信息帶來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結構。信息素養包括三個方面: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加工處理和呈現交流的技能;對信息內容的分析、批判與理解能力,即對信息的檢索策略、對所獲得的信息內容進行評估,在接受信息之前,會認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陳述的準確性,識別信息推理中的邏輯矛盾或謬誤;能根據社會需求,整合信息、創造信息的態度和能力,要求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具有與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創造力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教師和學生要掌握的數字化學習工具包括: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的學習工具,作為協商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的實踐工具,作為自我評測和學習反饋的檢測工具。
四、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注重語文綜合能力訓練
語文學科一個突出特點是具有工具性,語文教育必須突出“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增強語文訓練的應用性,做到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培養學生準確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必須給予學生大量接觸語言的機會,以便他們模仿學習。數字化學習能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各種練習方式和機會,便于學生觀察、理解、練習,提高語文訓練的應用性、廣泛性、即時性,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綜合教學質量。
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認讀、理解、識記、速度四個因素。理解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領會字詞的含義和感彩,領會文章的表現方法特點,領會文章的脈絡思路,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義。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創設課文情境,再現寫作背景,渲染氛圍,幫助學生領會文章主旨,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效率。也可以把文章中語言文字描述較為抽象的過程,或現實生活中一時難以見到的客觀現象,運用數字化技術化古為今、化遠為近、化慢為快、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化微觀為宏觀,再現這些事物或過程,幫助學生讀懂詞句,理解課文,突破難點。
寫作能力包括觀察力、表達力、思考力、想象力。通過數字化技術將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各類人物、各種材料直觀生動地提供給學生練習,既能滿足教師寫作訓練設計的要求,又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練習寫作,學生思維活躍、有話可寫、有情可抒。運用數字技術把稍縱即逝的情景、受觀察時間、地點條件限制的場景展現給學生,能提高觀察效率,引導學生思維。
聽說能力訓練包括聽的能力、聽記能力、聽說能力、說話能力的訓練。運用數字技術模擬說話情境,為學生創設更加鮮活真實的說話情境,學生圍繞某一話題,開展網絡討論,身臨其境,有內容可感、有話可說,而且可以跨越空間限制,不同地區學生都能加入訓練中來。真正發揮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實踐。利用專用工具軟件,輔助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方便教師聆聽并指導學生練習,可以給學生提供發音、語速、聲調、重音、停頓等方面的示范,學生也可以隨意選取一段進行反復跟讀,而且在同一時間內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練習不同的說話技能,而教師能夠在不干擾其他學生學習的情況下指導個別學生、提高訓練效率。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演講、辯論等活動,從而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五、探索適合中學語文教學的數字化學習模式
數字化學習已經逐漸普及,但學校教育形式和課堂教學模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是主要的中學教學組織形式,要在學校教育中充分發揮數字化學習優勢,就必須探索數字化學習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最佳模式。這種模式應該不是唯一的,適應不同的教育目的、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涉及不同的網絡范圍等都會有不同的模式。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教學中使用數字化教學技術教給學生知識,流暢、簡練、準確、優美、幽默的語言,基本的手勢、體態語言、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仍然是必需的。課堂教學要把數字化教學演示與傳統的板書、朗讀、表演等現場活動結合起來,不要認為把老師講解變成計算機演示就是實現了數字化教學。理念不改變,只是用數字化技術教知識,課堂結構還是“滿堂灌”,只是由“人灌”變為“機灌”,由“照本宣科”演變成“照屏宣科”,淡化了現場感的刺激效應,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中學語文新課程和數字化教學的更好實施有賴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實施需要教師不斷提高素質。對教師的素質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挑戰。教師不但應具有超前意識,而且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采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創新。數字化教育環境正在促進教育的革命和學習的革命,中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完善的數字化環境中變革,數字化教學必將推進新課改的深入。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電化教育研究,2001,8、9.
[2]吳伯凡.從“死書”到“活書”――超文本技術及其文化.微電腦世界,1998,4.
[3]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中國電化教育,1997,12.
[4]顏韻,鄧杰.論在網絡化學習環境下英語交際活動的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1,2.
[5]魏國良.現代語文教育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9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詞匯文化內涵教學的必要性,闡述了詞匯文化內涵教學的內容,提出了詞匯文化內涵教學的四種途徑,以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英語詞語,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無誤地使用目的語詞匯。
詞匯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對學生進行成功、有效的詞匯教學將是一個直接關系到外語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以及培養什么層次的人的問題。而詞匯是文化的載體,它與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詞匯教學就是文化教學。然而,長期以來,外語教學忽視了對詞匯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使其處于外語教學的附屬地位,停留在讀音、拼寫、詞形變化、字面意義等表面層次,對詞匯的文化因素
更缺乏足夠、普遍的重視,這就造成了許多學習者詞匯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響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一、大學英語詞匯文化內涵教學的必要性
1、一般詞匯與文化詞匯
就語言的要素與文化的關系而言,語音與文化的關系最密不可分,語法次之,而關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詞匯。有的學者將詞匯分為一般詞匯與文化詞匯,指出"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文化詞匯與其他一般詞匯界定有以下兩點:一是文化詞匯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隱含著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含義。文化詞匯的另一特點,是它與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說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種關系,有的是該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龍、鳳、華表’等;有的是間接反映,如漢語中的紅、黃、白、黑等顏色詞及松竹梅等象征詞語;有的和各種文化存在著淵源關系,如來自文化典籍的詞語及來自宗教的詞語。
將這樣一部分富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挑選出來給予特別的研究與描述,這無疑對于外語教學有實際幫助,但是,將這些詞語分離出來,稱之為文化詞匯,容易給人這樣的印象,即它們不是一般詞匯,而事實上,這些詞同時也具有一般詞匯所具有的特點。對于這類詞匯較好的處理方法是從詞義入手。
2、概念意義與內涵意義
英國學者Geoffrey Leech提出,詞義可以分為七種主要類型,即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感情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及主題意義。概念意義是言語交際中表達得最基本的意義。沒有概念意義無法進行言語交際。內涵意義是附加在概念意義上的意義,它可以因人而異,因年齡而異,也可以因不同的社會、國家或時代而異。正因為如此,內涵意義往往是不穩定的,舊的內涵意義可能消失,新的內涵意義可能會產生。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詞匯"也可以坐這樣的分析,即一些詞匯除了具有概念意義之外還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表達同一概念的詞,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用下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詞匯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內涵意義。這種內涵意義與詞語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在說者(或作者),聽者(或讀者)的文化知識基礎上,在特定的語境中,對于一個詞所產生的某種特定感受。不了解這種內涵意義的差別,就不能完全接受一個詞承載的全部語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中,恰當地了解掌握所學語言的文化才能充分理解詞匯內涵意義,才能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
二、詞匯文化內涵的教學內容
在大學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學中,應傳授哪些內容?由于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共性的方面,故而一些詞匯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內涵,對于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學生容易把握,這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如上文所提到的,不同的民族存在方方面面的差異,同一概念的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內涵意義,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的差異正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語可概括為以下幾類: (1)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詞匯; (2)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部分相同的詞匯; (3)概念意義相同,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內涵意義,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沒有的詞匯; (4)各自文化有的詞匯,即文化中的詞匯缺項。
1、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詞匯
在不同語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以起完全不同的聯想,即詞匯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這里主要討論有關動物和顏色的內涵意義。在中國,狗被認為是令人厭惡的東西,象征卑劣可惡的品性。漢文化中帶狗的詞語幾乎都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奴才"、"狗頭軍師"、"狗血噴頭"、"狗嘴里長不出象牙來"等。在西方,"dog"被看作心愛的東西(pet)和人類最忠實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故英語里有"doglike"(忠實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 dog"(幸運兒)。
對中國人來說,黃色是尊貴之色。中華民族發源于黃河兩岸的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區。這里土地是黃顏色,所以黃色是萬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被尊為帝王之色。漢語中,"皇帝"一稱就是用黃色作謚號的,皇帝的文告叫"黃榜",天子穿的衣服叫"黃袍"。"黃袍加身"是指被部屬擁立為帝。而英語中yellow含有膽小卑怯之意。例如: 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美)膽小鬼。
2、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部分相同的詞匯
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 這類詞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聯想,而在其他方面卻會引起不同的聯想。就聯想意義相同的方面來說,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相同點;而對于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聯想說明了各個民族文化間的差異,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個性的差異。這類詞在英語和漢語中也有不少。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中都象征著愛情,但有關rose的英語成語如under the rose卻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這反映了在會議桌上方懸掛玫瑰花意味著所有與會人員必須保守秘密的古老習慣。這一習慣又源于希臘神話: Cupid給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花以防止他泄露維納斯的不檢點行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常用帶刺的玫瑰來比喻那些容貌美麗、但卻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對于學生來說,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的相同之處比較容易掌握,卻常常忽略了它們的文化內涵的不同之處。
3、概念意義相同,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內涵意義,在另一語言中卻沒有的詞匯。
在數字中,13在西方語言中普遍認為是不吉祥的數字,以為這個數字與猶大出賣耶穌,耶穌受難相聯系。人們通常避開13這個數字,在旅行時有其避開13號星期五,訂婚結婚也避開13號,有的寫字樓、酒店不設13層,避開13號作為房間號碼。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日本《鐵臂阿童木》中,世紀末日定在13日13點3分3秒。而在中國文化中,由于8和"發"在粵語里諧音,因此不少香港人認為8是一個吉祥的數字。經80年代以后影視媒體的渲染,加上在普通話和絕大多數漢語方言里都有這種諧音,因此,現在廣東地區以外的許多華人也有相似的聯想:8表示"發"。對于英語國家人來說, eight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并沒有特殊的內涵。
"松"在中國文化中象征"長壽"與"骨氣",而pine則不含此義。英美人只知道pine是一種常青樹,可提供優質木材。在英美有一種樹的象征意義與漢語"松樹"的象征意義相同,那就是森林之王橡樹(oak)。
4、各自文化有的詞匯,即文化中的詞匯缺項
漢民族兩千年的封建文化使稱謂關系復雜化,漢語中表親關系涇渭分明,既要說出性別,區分大小,還要說出分屬父子、母子,因而有"表哥、表妹、表弟、堂兄、堂姐之分"。而英語卻籠而統之,一律稱為"cousin"。至于漢語中的"干爹、干媽、結拜兄妹"等稱渭在英語中根本沒有對應的詞。漢文化是講究禮節的文化,大量使用敬辭和謙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點。如漢語中的"高見、大作及愚見、拙作、鄙人"等在英語中很難找到等同的表達方式。同樣,英語中有些詞匯在漢語中也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匯。比如: cowboy, hippie這兩個詞是美國文化特有的產物,與美國早期開發西部地區有關。關于他們的傳說總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和傳奇色彩。在美國人心目中的文化形象是:無拘無束、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浪漫性格。在漢語中把cowboy譯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這種意義。漢語中把hippie按譯音為"希比士"或"嬉皮士"反映不出六七十年代那些行為古怪的美國青年的特點。他們并不是嬉皮笑臉的人,當中不少人對待社會問題還很嚴肅,只是生活與眾不同,要反映其真正意義只能加解釋說明了。以上例子說明,由于受文化背景制約,表達某些事物或概念的詞匯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沒有。
三、詞匯文化內涵的教學途徑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了詞匯所負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這在詞典里一般是查不到的,沒有大量的閱讀和學習很難掌握它們的確切含義。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詞匯教學為切入點,既講語言又講文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去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
1、注解法
即教材編寫者將教學材料中容易引起學生理解上困難的詞語或表達法在課文后用專門篇幅加以注解。
2、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將文化內容與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如語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紹目標語文化習俗、詞語典故、歷史事實等。
3、實踐法
實踐法是指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等學習和了解目標語社團的文化知識。包括觀察、看錄像和電影、舉辦專題講座等。
4、比較法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標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總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英語教師應該意識到文化與語言并存。教師既要加強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同時又要擴大他們的漢語文化視野,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乃至應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馬菡:試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12)。
篇10
關鍵詞: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J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3)09-0147-02
文化是一個多樣性的整體,其中包含了知識、信仰、風俗、道德等人的社會能力和習慣。語言可以表達任何文化,它本身也是文化。然而,語言因其自身的差異和使用其民族的文化特性的不同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尤其在不同文化的語言交際中不可避免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障礙。解決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語言障礙,就要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結合起來。因此,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漢文化的教學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
語言的表達習慣差異是最為形象和直觀的,是我們在開展語言教學時比較關注的。作為分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的語言,漢語與維語在表達習慣上有著很大的差異。這里主要探討與文化有關的差異現象。
首先,從語法角度上看,漢語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有著較大的不同。以維語為例,漢語是“主--謂--賓”形式,而維語是“主--賓--謂”形式。從小習慣母語表達方式的維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漢語里的一個很常用的日常用語:“你去哪里?”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卻依照本民族語言的語法習慣表達成:“哪個地方去你?”其次,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較為普遍,而維語中很難找到一一對應的解釋,這就必然會給學生的深入理解造成一定困惑,特別是一些詞語的引申義的變化。例如,“吃醋”指產生嫉妒情緒,“王牌”比喻最強有力的人物、手段等,“死棋”比喻一定失敗的局面。這些詞的引申義在維語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解釋,因此學生在理解及翻譯時顯得較為困難。最后,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較為迅速,漢語中不斷有大量的新詞匯和表達方式補充進來,如“下海”、“沖浪”、“炒股”、“走穴”等等,這些新詞,對于漢族中知識閉塞的一部分人來說理解起來尚有一定困難,少數民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就更是存在著相當大的障礙。
二、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
(一)歷史文化背景差異
由于各民族發展的歷史狀況不同,積累下來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其中體現了各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熟語”。漢語的“熟語”一般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格言警句等;而維語的“熟語”則主要是諺語和成語。少數民族學生在接觸漢語中這類文化色彩很濃的熟語時,理解上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困難。例如,“塞翁失馬”、“亡羊補牢”、“望梅止渴”這類成語,都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民族文化氣息濃厚且含義雋永的寓言故事,學生若是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難正確把握其所表達的含義了。當然,學生也可以借助工具書進行學習、幫助理解,但是,還有很多表達方式是很難在工具書中查到的,如“清水衙門”中的“清水”、“三顧茅廬”中的“茅廬”,就很難在字典詞典上查到它們的比喻,這給學生的自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需要老師給予詳盡的解釋和介紹。
(二)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宗教文化中的哲學觀念、宗教典故等等,更是融入到了民族文化的生活中,成為日常語言的一部分。佛教、道教對漢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反映出蘊涵其中的宗教文化色彩。例如,“無常”、“隨緣”、“因緣”等詞匯,就體現著強烈的佛教文化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樂天知命”等又體現著道教文化的影響;“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俗語,更是體現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漢族文化生活中的深入人心。漢族和維族的傳統不同,因此,漢語和維語中所蘊涵的宗教文化信息也不盡相同。學生在學習漢語時,老師應對此類文化差異做一一的講解,必要時應該給學生補充和擴展相關的宗教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
三、語言的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延續至今的風尚和習俗。它是伴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實踐活動而產生、發展和變化的,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風俗習慣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在這里,我們主要談談飲食習俗及傳統節日習俗兩個內容。
(一)飲食習俗。飲食習俗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穩定性和民族性的內容之一。漢民族是一個在飲食上極為講究的民族,不僅烹飪手法十分講究、樣式繁多、形制復雜,而且對菜肴的命名也大有學問。例如,“狗不理包子”,這名稱乃是一個人名,來自該小吃的創造者的小名。而“年糕”、“湯圓”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年糕”表示年年高升、“湯圓”象征合家團圓。還有漢族婚禮時放在婚床上的紅棗、花生、桂圓等象征“早生貴子”,除夕夜的年夜飯必有魚象征著年年有余等等。這些充滿了民族特色、文化特征和象征意義的語言文化現象,就不是非母語的學生所易于理解的了,在文化接受上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障礙。
(二)節日習俗。傳統節日是體現著一個民族共同感情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其獨特的意義。在一次口語測試中有這樣一道題:“請你談談中秋節”,結果有近一半的民族考生回答“不知道這個節日”。中秋節是漢民族的傳統佳節,體現了月圓時節家人團圓的美好心愿,像這樣的節日就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漢民族風俗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漢民族獨特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維。不了解這些習俗及背后的文化含義,就難以真正理解與之相關的很多語言內容和文化內容。例如,與中秋節有關的漢語作品數量極大、且佳作頗多,是漢語教學時難以回避的。可見,了解民族的風俗文化對我們學習該民族的語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對語言文化教學的建議
為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掃除文化障礙,筆者認為應該大力開展語言文化教學,將學習語言和傳播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文化的學習為語言的學習掃清障礙。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材中相關知識的豐富和擴充
教材是語言教學的最直接的途徑和承載手段。目前,在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學習漢語的教材中存在著重語言輕文化、重語法輕應用的現象,涉及漢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的內容相對較少,造成了學生接觸和了解漢族文化背景知識的機會相對缺乏。筆者認為,我們應將漢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等的背景知識和語言教科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教材和教學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以真正體現語言文化教學的嶄新語言教學觀念。
(二)教學過程中注意語言教學與文化介紹的合理結合
語言教學畢竟不是文化教學,它的側重點在于語言本身。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在語言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文化知識的介紹和補充,以增添語言教學的趣味性、針對性、知識性,提升語言教學的文化品位。這不僅能使語言教學掃清文化障礙,最終還能使語言植根于相應的文化當中,成為鮮活的語言,而不是脫離了母體文化的干癟的詞語和語法。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語言學習上真正成功的例子,必然是對該語言背后的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的緣故。因此要使學生學好漢語,就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學生對于漢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要注重平時教學過程中的點滴培養,熏陶感染;要耐心細致地向學生講解和傳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培養出對于漢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將語言學習自覺擴展為文化學習,這將為語言教學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撐。
五、結語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果在少數民族漢語學習的過程中忽視民族之間的語言表達習慣、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差異,必然會導致溝通交際出現障礙。因此,我們要重視語言文化教學在少數民族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意義,正確理解各種差異,努力縮小各種差距,同時還要善于利用不同文化傳統中的有利因素,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以進一步推進少數民族漢語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花.少數民族漢語教學與語文教學之比較[J].北京:中國民族教育,2006(05).
[2]王本華.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應該重視的問題[J].北京:中國民族教育,2003(01).
[3]劉高輝.漢語文化與少數民族漢語教學[J].烏魯木齊: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3).
[4]姚愛興.民族地區普高教育低水平發展問題亟待解決[J].北京:民主,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