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語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09:29: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韓語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韓語教學論文

篇1

漢語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目前中國內地的所有版本,都將其安排在了一年級的第一學期。而聲調的掌握是拼音教學的又一重要環節,也是教學中學生較難掌握的一個環節。細細分析原因,其發音上有漢語言中各地方語言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深遠的,正所以“鄉音無改鬢毛衰”;其外形上又完全的抽象,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那完全是一堆沒有情感的符號而已。因此,孩子們的學多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盡管我們可以借助各種媒體(精彩的圖文、多彩的課件等等)吸引孩子們,而且大部分孩子能在這種狀態下達到我們的教學要求。可真正讓孩子能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還是顯得牽強。

肖川認為 :“發展的即時感受大多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表現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也許你會認為一個小小的聲調不值得如此用心,其實任何一個教育細節都可以印證你所掌握的教學規律。在這小小的聲調上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種自身的投入來感受想像所帶來的樂趣。

一年級的孩子最具模仿性,他們可以跟著老師讀,跟著老師做,但如果只是讓他們為了模仿而模仿, 這種模仿就會逐漸消磨掉其智慧。 常常聽到孩子們“ā á ǎ à”地讀著,可一待停下來,隨便指出其中的某個帶有聲調的字母時,他們便顯得無措,有的必須暗暗地從第一聲再次讀起,至所指字母處再響亮地讀出來。當然憑借天長日久,他們也能很快地辯論出其準確讀音。但這樣的收獲完全是一種外在的填入。我根據四聲的不同外形(其實蘊含著語音標調的規律,不直接告訴孩子們專業術語,并不表示排斥滲透),把它轉化到孩子的身體中來:利用雙臂將四聲改編成形體造型(就是以雙臂平伸為第一聲,左低右高為第二聲,雙臂上舉為第三聲,左高右低為第四聲)為了幫助孩子記憶,我還編了《聲調歌》配合動作展示:

一二三四,伸出手,

我將聲音做成球兒,

一聲平平左到右,

二聲向上爬山頭,

三聲先下拐向上,

四聲一路往下溜。

這不僅符合孩子們形象理解抽象事物的規律,也有利于課堂上學生生理的調節。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形體操。我告訴孩子們:“你將自己的聲音想像成一個運動球,就像體操運動員那樣,將這個球兒,按照要求在你的手臂上滾動。”每學習好一個韻母,在聲調練習中我們就來一段這樣的形體操。下面以“ɑ”為例,談談具體操作: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做《聲調操》吧!

生起立,邊唱兒歌,邊運動。

師:好,現在我們來做“ɑ”的第一節,請小朋友們將雙臂平伸,將“ɑ”做成一個球兒。將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平伸雙臂,雙目緊盯著自己的左手指尖。

師:準備好,我們一起將這個球兒平穩地滾到你的右手指尖。開始。

生:ā——(目光從左手指尖平移到右手指尖)

師:真好,你能將速度加快嗎?

生:ā (音長變短)

師:第二節,請小朋友將左臂側下垂,右臂側上舉,兩臂成一條直線。將“ɑ”做成一個球兒,將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做好動作)

師:哎,這下子要將這球移到右手指尖,可有點難度哦。來吧!

生:á——(艱難地)

師:非常好,雖然爬山有點難,可難不倒我們小朋友,加快速度吧!

生:á(縮短音長)

師:第三節的動作有些復雜,老師想讓一個小朋友上來邊做邊講解。

生:兩個手臂都是側上舉,讓聲音球先從左手指尖上下來,在脖子這個地方拐個彎兒,再爬上去。

師:講得多清楚啊!大家一起跟著這個小老師做一遍。

生:ǎ

師:我想第四節,大家都已經會了吧!擺出你的造型。

生:(左手臂側上舉,右手臂側下垂。) à

師:現在我們將四節操連起來做一做。

篇2

對外漢語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理解指多媒體漢語教學,如影視教學、電化教學、函授教學、個別教學、自學等。狹義的理解即課堂教學。盡管多媒體教學發展得很快,但目前課堂教學依然占據著中心位置。可以說,設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國內高校,都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仍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方式。“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和構想、教學的原則都要靠課堂教學去落實;各種課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靠課堂教學去達到和完成;對外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聽、說、讀、寫諸項基本技能,從而達到能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也要通過課堂教學去實現。”既然課堂教學占有這么重要的位置,那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法教學也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外國留學生在基礎漢語學習階段是從零開始的,為培養漢語方面的語言技能,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這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唯一途徑,也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特點。或者說,學生的語言技能,單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學生自己也要勤學苦練。如果在課堂上忽略了這一特點,教師講得再多也無濟于事,有些教師甚至使用外語講課,這更是犯了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大忌”。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開口,多加練習,直至能夠流利運用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影響,留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中國學生不盡相同。留學生的難點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難點:一方面要精心備課。在備課中對“難點”做出初步預測估計;另一方面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發現“難點”。在課堂上可以采取由學生直接提問或教師在課堂練習中尋找的方式。例如,一個學生在讀課文時念道“馬飛,快地跑過來”,那么教師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飛快”一詞的含義,所以斷句斷錯了。這時教師示范朗讀就等于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或者再領讀一下,效果會更好。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真正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是順其自然的,是“教無定法”的,即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這里簡單談一談教學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心理,有的放矢地教學

一般情況下,一個班集體是由幾個國家的學生組成的。首先,教師要從總體上了解教學對象所在國家的概況,包括政治、歷史、文化、風俗等;其次,要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漢語程度等。

據筆者統計,外國留學生來華情況有如下幾類:

1.外國公司派來的,來自日本、韓國的居多;

2.國家間互派的,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居多;

3.對中國感興趣,以后想在中國工作的;

4.所學專業與中國文化有聯系的;

5.旅游、經商、消遣或者看朋友的。

因前四種情況來華的留學生學習目的比較明確,有學習動力。而“旅游、經商、消遣或者看朋友者”則只想學點兒口語,目的性不強。教師對他們既不能強迫學習,又不能放任自流,應該采取積極引導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抱什么目的而來,只要走進我們的課堂,教師就有義務教好他們,讓他們學有所獲。他們都是成年人,自尊心都比較強,教師要盡量多引導啟發,少批評說教,鼓勵他們多開口說,還要讓學生都有同等的練習機會。

(二)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寓教于樂”是中外教育學家總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學生在愉悅中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是任何課堂教學都需要的。此點對外國留學生尤為重要,多數外國留學生比較看重“自我”,如果他們覺得乏味,就會喪失學習漢語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在娛樂中學習。可是,在有限的漢語水平制約中,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呢?有人曾提出把“腦筋急轉彎”引入到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中來,以促進留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形象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腦筋急轉彎”是作為一種益智類語言游戲出現的。巧妙運用漢語中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文字、修辭等語言現象創作的“腦筋急轉彎”,能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漢語這種獨特的符號系統自身具有的美學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也“腦筋轉了一下彎”,嘗試著把“腦筋急轉彎”這種語言游戲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達到教師“潤物細無聲”,學生“輕松學漢語”的良好效果。具體做法是:把“腦筋急轉彎”當作一個“引子”,由它引入所要講的語言知識點,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漢語語言現象。把它當作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調節劑,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漢語中的一些語言現象。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語法教學中巧妙運用“腦筋急轉彎”,有利于學生理解所要講的語法點。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在語法教學各個階段的側重點和講解方法問題上,人們卻各持己見。但總的來說,必須堅持的原則是語法教學不宜過分強調,不能為了講語法而講語法,而是應該讓學生接觸語言事實。正如趙金銘所言:“與其講語法不如讓學生接觸有關的語言材料,這也許是掌握語法的最好途徑。”的確,課堂語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師的“腦筋”也要嘗試著“轉彎”,讓學生在“轉彎”中輕松學語法。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式教學和隨機教學,排除學生學語法的畏懼情緒。教師在講語法時可以嘗試加入“腦筋急轉彎”這種引子和調節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們來看具體教學方法中“腦筋急轉彎”的運用:

1.趨向補語的教學

趨向補語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難點問題,即對漢語趨向補語的掌握和運用問題。如何使學生掌握趨向補語的趨向意義和引申意義,正確地理解并加以運用,需要一個很好的“引子”。教師在講解趨向補語時可以舉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

(1)——一個人走在獨木橋上,當他走到橋中央的時候,抬頭一看,前面過來了一只狼,扭頭往后一看,身后站著一只老虎。可是這個人卻過去了。問:他怎么過去了?

——昏過去了。

這是典型的動趨結構,即“V+復合趨向補語”的用法,并且涉及趨向補語的另一個重要用法,即趨向補語“過去”的引申義。趨向補語“過去”有三個相關意義:單個詞的意思是,離開或經過說話人或敘述的對象所在地向另一個地點去;用在動詞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過去,把信封翻過去等;用在動詞后,表示失去原來正常的狀態,如:病人暈過去了。是利用“過去”的多義雙關的第三種用法。我們還可以引申到“過去”的婉辭用法:“死亡”。從而引出一個專題:“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讓學生了解一個系統的趨向補語的用法。

2.“比”字句的教學

(2)——為什么青蛙能跳得比樹高?

——因為樹不會跳。

這兩句對話真實信息的語法結構應當是“青蛙跳得比樹跳得高”,而非“青蛙跳得比樹高”。前一個句子利用語音的歧義,通過省略把一個比較狀語從句結構變成了后一個句子中的補語結構。我們用這個“腦筋急轉彎”是為了引入“比字句”的結構和用法,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法結構之間的關系。

搞好課堂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師的根本任務,而要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生動、有序的課堂氛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方法要靈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課堂氣氛的意識。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特殊性、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漢語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差異的特殊性等因素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要求。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語文教學時就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師備課和課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教師通過“腦筋急轉彎”這種靈活的形式,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漢語中生動有趣的語言現象。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有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做到“樂教”和“善教”,寓教于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運用“腦筋急轉彎”,需要教師在充分而合理地運用教學機制的基礎上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選材取例上要難度適中。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針對不同等級水平、不同學習階段的留學生,要考慮他們已經掌握的語言技能及其所達到的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腦筋急轉彎”,內容上也要與他們的生活有聯系,這樣才能生動有趣。

第二,發“問”要巧。由于“腦筋急轉彎”主要由提問和回答兩部分構成,目的在于通過問答句來引入語言現象,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敘述問題和答案的技巧和方式,正確地引導到所要講的語言點上,做到巧妙而又讓學生有所收獲。例如,引入趨向補語的方式,例(1)問“他怎么過去了?”要比“他怎么過去的?”更有提示作用。而有時候為了制作“腦筋急轉彎”而故意設置的語言障礙要在游戲之后給學生予以糾正,敘述正確而完整的表達方式。

(三)對漢語語法難點講解過程中語境理論的運用

關于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有人曾提出運用語境理論來進行對漢語語法難點的講解,希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境,即語言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語境即語言本身的環境,指語言結構中的上下文;廣義語境指使用語言時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包括言語交際活動中的主、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如使用語言者的身份、職業、修養、處境、心情等,客觀因素如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也包括語言的社會環境,如時代、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的特點。

目前的語法課教學,仍然偏重于講解語法學知識,片面、孤立地分析說明一些語法規則、結構等,沒有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其實,有些令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棘手的語法難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1.關于“了”的用法

一般的對外漢語教材及相關的語法書都把“了”分為動態助詞“了1”(在動詞后)和語氣助詞“了2”(在句子后),但留學生通常都不理解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因為有時候語氣助詞“了2”也是表示動作或行為的完成,如:

(3)我買到書了。

(4)我買了一本書。

例(3)中的“書”是特指,交際雙方以前談論過關于這本書的話題,因此,雙方有共享預設,說話者強調的是一件事情的完成。例(4)中“一本書”是個新信息,說話者著重說明的是動作的執行。聯系語境來說明,比起讓學生簡單地記住用“了1”與“了2”的語法規則要更為有效。

再比如:

(5)在韓國學習漢語一年了。

(6)開學以前,我想在我們班至少有兩個男同學,不料連一個人也沒有了。

(7)早上的空氣很涼快了。

(8)在西安過了三天了。

上述句子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成立的,但聯系到學生使用時的實際語言環境,便都成了病句。例(5)的說話人如果在韓國,這個句子沒問題,表示已經學了一年漢語,并且還要繼續學下去。但是說話人現在已經在中國,因此不能用“了2”,應改為“在韓國學習了一年漢語”。例(6)的說話人希望班里至少有兩個男生,但實際上一個也沒有,而按照字面解釋,好像是說本來至少有兩個,后來沒有了,因此,也不能用“了2”。例(7)的說話人如果在北京已生活了一段時間,體驗到氣候的變化,那這個句子是對的,實際上說話人剛來北京,所以也不能用表示變化的“了2”。例(8)句的說話人如果還在西安,句子可以成立,但如果已回到北京,那么也不能用表示繼續的“了2”。

留學生在學習“了”的用法時,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目前使用的對外漢語教材與語法書中,通常把句子當作最大的單位,沒有擴展到句群、段落,也就沒有講清用“了”與不用“了”的句子交叉使用的情況。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9)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會后,自己便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了下來。他也在遠遠的一塊石頭上坐下,把槍橫擱在腿上,背向著我,好像沒我這個人似的。

(10)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和三十日,我采訪了陳俊華和郝永云夫婦。與郝永云交談時,他們可愛的小女兒正在床邊玩耍。她不時地扭過頭來,好奇地睜著大眼瞅著我和她的媽媽。她顯然是出生于地震之后。將來,這個天真活潑的小東西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原本不會有她。因為,一場震災險些奪去她父母親的生命。那會兒,他們剛剛結婚。

(11)星期天上午,阿婆早早地弄好了飯,待一家人吃過飯,收拾完了,阿婆說要帶我去外邊走走。我們一起來到展覽館。展覽館里有許多字和畫,玻璃柜里還有雕塑和古董。阿婆什么也不看,只在那些字幅前面走來走去。阿婆看不懂字,連標簽上的價錢也看不懂。她不停地問我,這幅多少錢,那幅多少錢。那些字都很貴,最便宜的要三百元,最貴的要六百元。阿婆說,想不到真有這么貴的字,一幅字就是好幾千斤谷,難怪你爸爸要心疼哩。

上面三個例子都是以句群為單位的。在這些句群中,第一個句子與后面的句子是連貫的,并且后面的句子大多是描寫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在敘述過去發生的事情時,第一個句子是強調事情的發生與完成,所以要用“了”,而描寫之后發生的動作時,往往不需再用“了”。在某一個具體語境中,這種交叉情況是一個連續體。

2.關于“是”的用法

現代漢語中,“是”表示肯定,有“的確、實在”義,需重讀,不能省略。如:

(12)昨天是冷,一點不假。

(13)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

(14)溥儀的童年是比較開心。

(15)日語和漢語是在很多地方不一樣。

(16)寫信是不太好。

從語法形式上看,例句(12)(13)與(14)(15)(16)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例句(14)(15)(16)從語法上看沒有錯。但是,例句(12)(13)的交際雙方對于“昨天天氣冷”與“他手藝高明”有共識,也就是說,這兩個句子是有前提的,而聯系例句(14)(15)(16)的上下文,卻沒有共享預設,因此,這幾句中的“是”都不能用。

運用語境學的理論,能夠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也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總結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目的在于教給留學生正確的漢語語法規則的輸入,使留學生能夠在交際過程中正確運用漢語語法,從而達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將“腦筋急轉彎”這種益智的語言游戲應用到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使留學生快速掌握漢語語法。將語境理論應用到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也能夠幫助留學生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漢語語法的具體使用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將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以提高教學質量。

論文關鍵詞:漢語語法腦筋急轉彎語境理論

論文摘要:漢語語法一直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感到頭痛的一大難題,所以,如何對留學生進行語法教學就成了理論界爭論的焦點。課堂教學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課堂教學中“腦筋急轉彎”這一益智游戲與語境理論來探討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提倡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未.語境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江蘇社會科學,2000,(6).

[2]趙金銘.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2).

[3]張文元.激發興趣感在現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咸陽師專學報,1997,(5).

篇3

關鍵詞:電路分析雙語教學教學改革多媒體課件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加嚴格,培養出具有較強外語應用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積極開展課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部將開展雙語教學作為提高高等學校英語教育質量的舉措后,各個學校在雙語教學中都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我校從2003年起,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中挑選了英語和數學基礎都比較好的學生開展部分課程的雙語教學試點研究。從2005年起,又將自動化專業的招生全部改為雙語改革試點班。電路分析課程因為課程性質和地位,比較適合開展雙語教學,從2003年起就被指定為雙語教改課程,至今已有四年的教改實踐。本文結合筆者在南昌航空大學開展的電路分析雙語教學,談談筆者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和同行進行交流。

一、對雙語教學的理解

1.理論定位

《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給出“雙語教學”的定義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簡言之,“雙語教學”的界定是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課堂教學和有意識構造的特定語言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中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目前絕大部分是用英語。它要求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但不絕對排除使用漢語,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應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雙語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堅持使用目的語——學生要掌握的外語,鼓勵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使用目的語,這是雙語教學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兩種語言能力。但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不是在學校里開設兩門獨立的語言課程,例如,把英文和中文作為兩門獨立的課程,而是指通過采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幫助學生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學會兩種語言的使用技巧。兩種語言中有一種通常是學生的母語,另一種是目的語。也就是說,雙語教學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使學生通過授課語言的運用來達到掌握兩種語言的最終目標。

3.教學形式

雙語教學項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①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為:浸入型雙語教學;②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外語或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這種模式稱為:保持型雙語教學;③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外語或第二語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為:過渡型雙語教學。中國不是一個雙語國家,語言環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國的雙語教育環境決定了它的目的。在中國,雙語教育屬于“外語”教學的范疇,而不是“第二語言”的教學范疇,中國的雙語教育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雙語教學”。

二、電路分析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

我們開設雙語教學的目的是既能實現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又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這幾年我們開展電路分析雙語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實踐經驗:

1.英文教材的選取和處理

雙語教學必須使用英文原版的學科教材,沒有原版教材,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套優秀的原版教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關鍵。

我們選用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alsofELECTRICCIRCUITS》作為原版教材。這本教材和國內通用的電路分析教材在體系結構和內容編排上最為接近,內容體系完整,例題和習題豐富多樣。除狀態方程、非線性電阻電路分析和傳輸線理論外,涵蓋了目前我國電路教學的基本內容。為彌補內容上的不足,我們還推薦學生選擇了邱關源編著的《電路》作為參考教材,這兩本對照性比較好的教材可以給學生在課外復習和自學中提供幫助。

除此之外,這本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點是語言淺顯易懂,解釋詳盡,對于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基本上都能夠獨立地讀懂。由此可見,教材的選取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也非常重要。比如,在節點電壓法一節中,對含電壓源的電路原版教材介紹了一種非常簡便的方法——“generalizednodeorsupernode”用來處理非參考節點之間通過電壓源直接相連的電路,這種方法比中文版教材中介紹的方法更簡潔;但是,通過觀察法列節點方程在原版教材中卻介紹的過于簡單,而這一點在中文版教材中是花重筆墨書寫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的做法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同時兼顧。

比如,課堂上老師介紹專業名詞時會一并解釋其中文涵義,比如“thepassivesignconvention”字面意思是無源元件的符號慣例,用術語表達即關聯參考方向,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文教材時就很方便,理解也更透徹。另外對于原版教材和國內教材在元件符號和書寫符號上的差異,老師在課堂上需要向學生明確指出。另外由于該原版教材的例題和習題難度偏低,我們在課堂講解中還引入了大量中文參考書和輔導書上的例題作為補充。

2.外教集中上課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我校自動化本科專業在2005級、2006級實行雙語教改試點,并且與荷蘭澤蘭德大學開始中外合作交流。從二年級開始,除了每學期開設兩門雙語教學課程外,還有荷方派外教到我校就合作課程進行集中授課。外教集中授課一般安排在每學期的中后期,此時由我校老師開設的雙語課程的大部分課時已經結束,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再由外教授課進行綜合提升,既提高了學生的外語聽說讀寫水平,又使他們的專業知識得到了運用和提升,同時也學習到外教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求真求實的精神。

三、英文多媒體課件的研制

1.英文多媒體課件的研制的意義

開展雙語教學既要充分地利用雙語教學為契機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能力,最終實現學生掌握目的語的目標;又要兼顧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因此,在總學時不增加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內容必然更為豐富復雜,這無疑對授課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定的挑戰。

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較好地完成雙語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授課效果,我們制作了針對原版教材的多媒體課件,實施全程多媒體雙語教學。一方面,照顧到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尚未完全過關,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跟上講課進度。另一方面,作為非英語專業的老師,英語的流利程度也會給老師用英文講述專業知識帶來一定的挑戰。使用多媒體形式上課,既幫助了老師順利授課又節省了板書時間,老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于目的語的教學交流之上,為提高雙語課堂教學效率贏得了時間。

2.英文多媒體課件的研制和使用

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有好的選題。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以動畫、影像等形式將教學內容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變微觀為宏觀,所以,那些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且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的內容,就可以成為好的選題,比如一階、二階動態電路、交流電路功率分析等。由

于電路分析課程理論性較強,可以搜集到的動畫和影像比較少,因此我們在課件中加入了一些Pspice仿真,通過波形的顯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加深他們對電路現象的理解直至運用分析電路。

其次,多媒體課件還應具有明晰的結構、順暢的邏輯、合理的色彩搭配。既要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能感受到聲、光、色的愉悅,更要突出課程重點,為教學內容服務。

當然使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并不排斥傳統的黑板教學,實際上傳統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有的優勢,更能體現師生間的交互,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應該將兩者的教學理念和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

實踐表明,多媒體電路分析雙語教學,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授課效果良好。到學期結束時,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英語書面表達、口語表達都有較大的提高,同時實現了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實現了開設雙語教學的初衷。

四、電路分析課程雙語教學的體會

在開展電路分析課程雙語教學的四年來,我們感覺到在一般工科院校開展雙語教學還是可行的,關鍵是要具備兩個要素——第一是要有專業能力過硬、教學方法高效的師資,以及授課教師對雙語教學的投入;第二是要有學生的積極配合。可以考慮以下方法和建議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

1.專業課程開始前,學生的外語學習和運用能力需要達到能基本滿足專業課程學習的要求,這樣才能很好地貫徹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思想和達到教學目的。

2.要提供較為充分的專業課程的目的語相關閱讀材料,使學生在課堂外能較方便地接觸到目的語的同時還能強化專業課程的學習,這樣學生就會對雙語教學產生更濃的興趣,從而形成雙語教學的良性循環。

3.加強雙語課教學的專業課教師的師資培養,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外語水平。

4.建立較完善的雙語教學的研究和交流機制,加強同外語課程及其他雙語教學的專業課程的教師的交流,加強校際間同行的交流。

五、結束語

在高等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具有較強外語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為此,在開展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雙方都應該積極投入,樂于付出。尤其是老師,應該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做出新嘗試和創新,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學生的外語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提高,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自如的利用外語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CharlesK.Alexander,MatthewN.O.Sadiku.FundamentalsofELECTRICCIRCUITS.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JackC.Richards,Jhonplatt,Heidiplatt.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6

3馮曉毅、段哲民、李宏.以學生為本,提高電路課程雙語教學效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4顏秋容、譚丹、李妍.電路理論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2)

5劉沛津、韓行.電路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3)

篇4

關鍵詞:文化;漢語教學;教學內容;教學途徑

前言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漢文化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漢語教學中漢文化的重要性,借此初步探索漢文化教學的內容與途徑。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每種語言都有其多承載的民族文化,通過學習內容來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語言。對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學習漢文化知識作為學習漢語的一個切入點,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

一漢文化教學和漢語教學的關系

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雙語政策的實施,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漢語教學也得到了發展。對漢語教學的研究也更較深入,漢語教學中韓文化的教學便突出出來,本文為了研究漢文化的教學,首先看一下漢文化教學和漢語教學的關系

1、漢文化的定義

漢文化的定義至今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說法,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歷史事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的,其內容和結構總是在日益豐富,其地位和作用總是在不斷調整。中國古代文獻中,“文化”作為一個整合詞的形式出現是在西漢以后。目前中國學術界多數人的意見,文化游和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中國傳統文化是通過儒家經典反映出來的。“傳統文化”是在過去的一個很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葉這三千多年歷史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文化。另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是指過去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東西,傳統文化是官文化的反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穩定的狀態的東西,但又有動態的東西包含其中,是過去和現在交融的過程,滲入了各個時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中國傳統文化從根源上講不是一源分流,而是殊途同歸,是各種文化的大融合。由于漢民族在中華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使漢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

2、漢語言教學的任務

對于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正確認識漢語教學的任務是教好漢語課的前提。

漢語教學的任務:向學生講授漢語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漢語的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力,通過教學內容的感染,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3、漢文化教學與漢語教學的關系

漢語教學及時語言教學,同時用時文化教學。語言和文化教學方式的統一性,是漢語教學最根本的特性。

漢文化教學是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漢語教學作為教學的宏觀方面來把握,那漢文化教學作為漢語教學的一部分,則以一個微觀的側面進行把握。漢語教學面廣,內容豐富,與之相對漢文化教學則面窄,內容偏居一面;漢文化的教學將促進對漢語言本身的理解,從而推動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漢語教學的發展也勢必會促進漢文化教學的發展,促進漢文化的傳播。

二漢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漢語教學中漢文化的教學內容點多面廣,加之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中如若進行“窮盡式”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本論文中闡述的漢文化教學的內容,主要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漢文化教學的內容。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每種語言都承載著其民族的文化。不同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也不同,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成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障礙,漢語學習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屬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兩種”。

1、交際文化的定義及內容

所謂“交際文化”是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進行交際時,由于缺乏這種知識而產生誤解,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

對少數民族進行的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社會禮俗屬于漢語教學中交際文化教學內容之一,①其中表示問候的:漢民族見面問候時常說:“你好,您好!”,對年齡相仿和自己同等社會地位的人說:“你好”,對自己年長和社會地位高的、自己特別尊重的的人說:“您好”。因為漢族人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②又如漢族人打招呼時常說:“吃了嗎?”,如果不了解漢文化的人肯定會想:“難道他想請我吃飯?”。③詢問年齡,年輕者向年長者詢問一般說:“您高壽啊?”“你多大年紀啊?”向同齡人問可說:“你多大啊?”“你多少歲啊?”向年幼者可問:“你幾歲了?”“你多大了?”等等。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會和少數民族學生母語產生交際文化的差異和沖突,①例如在文化心理和宗教習俗的不同,漢語中諸如“上西天”、“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悟性”、“蕓蕓眾生”、“闡”、“功德圓滿”等詞語都浸透著佛教或道教文化的痕跡。對這些詞語講授時應多講文化背景。②與漢族心理有關的教學方面,如“天”“真命天子”“天命”“天意”“蒼天有眼”“老天爺保佑”,漢民族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神,是萬物的主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命運好轉、遭難尋求解脫時,都會用到上述詞語來表述。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解釋漢民族的宗教情節和獨特的心理感受,這樣就便于少數民族學生理解了。

漢民族習俗和其他民族不同。習俗是習慣和風俗的簡稱。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的總和。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不同。包括打招呼、問候、告別等用語的規范使用,比如送生日禮物,不可“送鐘”,因其諧音“送終”。又如過年時“拜年”,有極少數的少數民族學生會對老師說“老師,您怎么不給我拜年去”,這樣有時會讓你哭笑不得。因此要加強漢語教學中交際文化的教學,以提高漢語教學的水平,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2、知識文化的定義及內容

所謂“知識文化”是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培養出來的人進行交際時,對詞語的使用不產生直接影響的文化背景知識,交際的雙方或其中一方不會因缺乏這種知識而產生誤解。

詞匯屬于漢語教學中知識文化教學的內容之一。詞匯作為語言建筑材料,每種語言都有其特定的詞匯,兩種語言中必定有不可互譯的詞語,如對該民族文化理解不深或不理解,就難理解這些詞語了,譬如:大多數的漢族菜肴、部分成語、俗語等在維吾爾語言、柯爾克孜語言中就沒有現成的詞語。“月老”一詞源于漢民族民間傳說,全稱“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間婚姻的神,職責是將隨身攜帶的袋子里的“赤繩”暗中系在男女雙方的腳上,使之結為夫妻。這樣理解就可避免學生單純從字面把該詞理解為“月亮下的老人”或“月亮老了”。常常作為“媒人、介紹人”的代稱。“河東獅吼”,維吾爾語可譯為“hotun yaman”。宋代陳季常(自稱龍邱先生)之妻柳氏異常嫉妒且兇悍,管束丈夫極嚴,每逢她大聲呵斥時,陳季常就不由得心驚膽戰,因柳氏系河東人,后來坡就以“河東”一詞指代柳氏,將此事寫成一首打油詩:“龍丘居士亦堪憐,談空說有夜不眠;一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此,后人用“河東獅吼”比喻具有嫉妒心理而又性格厲害的婦人。“精衛填海”中“精衛”是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名。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后用來比喻不畏艱難,意志堅強等就要通過表達解釋文化背景來解釋這些詞語。漢族和維吾爾族對親屬稱謂的表述有所不同,漢族人的親屬稱謂詞分的很細,父親的親屬,母親的親屬,妻子的親屬各有嚴密的稱謂法。而維吾爾族人則不然,對男性親屬長輩稱aka taha,對女性親屬長輩稱aqa hede等。因此知識文化的教學是極為必要的。

3、對漢語教學中的漢文化教學要進行批判的 “教”與“ 學”。

歷史悠久的漢文化并不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石,它也存在著瑕疵之處。像“三從四德”、“男尊女卑”這樣的封建文化,我們就要堅決抵制。

對文化的講授時,作為教師自己應注意到要把優秀的漢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漢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講授。塞選知識點時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作為少數民族學生根據自己培養起來的文化修養,也應對文化的教學內容進行批判的學習,并加以繼承。逐步培養起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觀。

三漢文化教學的途徑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要通過一定的途徑來實現。簡單的說,就是如何讓少數民族學生學得漢文化。漢文化教學任務的完成,我認為要通過如下相應的方法和途徑來實現。

1、進行漢文化的教學要對漢語文化進行相應的補充。

漢語教學中尤其是課文教學中,很容易遇到文化的內容,這時如何來給學生講呢?譬如在古漢語作品中(文言文中),出現“虛左以讓”。在教學中就要給少數民族學生講清楚,“為什么要虛左位以讓呢?”這在中國古時,以“左”為上位,表示尊敬,所以是“虛左以讓”。這樣解釋清楚“虛左”的歷史文化背景,就能更好地讓少數民族學生理解漢語知識,學習漢語。

2、創造漢文化環境。

第二語言教學中主要是交際文化的影響最大。我們就可在課余對話中或實際生活中解決這些問題。在公交車上各民族同胞之間對老幼、孕婦互讓座位不僅體現互相的尊重,傳揚了美德,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團結。高校民漢學生合住宿舍,是民族學生置身于漢文化環境的一種好辦法,這樣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漢文化。民族學生到漢族家庭做客、居住、生活,也可使他們獲得漢民族日常的文化習俗。這樣得來,會使他們深刻理解這些知識。

3、開設專門的漢文化課程,加強漢語教學。

通過漢文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究竟要如何給學生提供漢文化知識呢?我認為要做到漢語言教學與漢文化教學相結合的同時,還要開設專門的漢文化課程來系統地傳授文化知識,且開設專門課程以傳授文化知識是必要的,但從理論上講,從多快好省的角度看問題,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并行更合理。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語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一大組成部分,只教語言,不談文化,實踐上行不通,而且必然會影響到語言知識與語用技能的傳授和習得;二是文化教學應是漢語教學必須貫徹始終的任務。語言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齊頭并進應是漢語教學的奮斗目標。當然,傳授文化知識的各種專門課程,就理論歸納和總結而言,仍有其存在的必要。

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儒家經典反映出來,學習漢文化,開設漢文化課程,不是為發思古之幽情,不是為了復興儒學,而是想通過對漢文化的系統闡述來把握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讓少數民族同學更好地認識漢文化,促進漢語教學的發展。從而重新來認識中華民族、中國傳統文化,可加深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解。

4、通過生活習得漢文化常識,深入理解漢文化。

對漢文化的學習中有很多常識是可以通過生活習得的。譬如: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學生,便可以通過生活習得實現。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次加以慶祝,也是慶祝新春的延續。元宵節燃燈、猜燈謎、吃“元宵”這些都是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的習俗;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吧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圓。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漢文化知識都是可以習得的。

5、漢文化的教學途徑中,也要注意到漢語教師自身文化修養的提高。

漢語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雙語能力,培養自己的雙語文化意識。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授關系密切。在進行漢語教學過程中,應時時注意漢文化有機滲透,將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貫穿于漢語教學的始終。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教”與“學”相長的過程,在教授少數民族學生漢文化知識的同時,作為漢語教師也要不斷進行學習,加強自身的漢文化修養。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一知半解,敷衍學生或回避漢語教學中存在的漢文化問題,要又進取學習的精神,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來影響身邊的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加強漢文化教學。

結語

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提高漢語教學水平和質量,其中漢文化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漢文化教學的深入開展和逐步推進,來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漢語學習的認識。對漢語教學整體而言那就一個全面的教學,其內容也必然包括漢文化教學,它們之間將形成互補關系,互相影響并促進共同發展。通過上述漢文化教學的內容和途徑,來更好的完成漢語教學任務,使學生樹立起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觀,通過漢文化教學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對時代的了解,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司馬文杰. 文化社會學【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8

【2】劉介民.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8

【3】蔡崇堯. 漢語教學法概論【M】,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6

篇5

所謂買賣婚,就是把女子當做貨物,用其它的財物交換以作為自己的妻妾的一種婚姻方式。“嫁”這個字就形象的反映了這一婚姻方式。在古代,女子的婚嫁,是以男女家庭不平等為前提而成為事實的。《漢字簡史》認為“:嫁”得名于“賈””沽”“購”,而“賈“”沽”“購”都有買賣之意。《說文》:“賈,市也”。“市”就是買賣。“沽”亦為買賣之意,《墨子•公孟》“:當為子沽酒。”成語“沽名釣譽”“、待價而沽”里的“沽”也是買賣之意。“購”的意思則是重金收買。而且,在先秦“,嫁”字確實有“賣”義。《戰國策•西周》“:臣恐齊王為君實立果,而讓之于最,以嫁之齊也。“”嫁之齊”就是賣給齊國。可見“,嫁”表現了古代的買賣婚俗。正是因為有了買賣的性質,所以就產生了嫁女的補償問題,也因此出現了女人的高低貴賤之分。

二、從“姑“”舅”看表親婚婚俗

在我們現在的觀念中,我們都知道,“舅”是指母親的弟兄,“姑”是指父親的姐妹。但是在古代的文獻中,“舅”“姑”這個稱謂和我們現在的理解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在古代,這兩個稱謂不僅指父親的姐妹和母親的弟兄,它還可以指公婆。《爾雅•釋親》“:婦稱夫之母曰姑”。這是妻子對婆婆的稱呼.除了公婆這兩種稱謂外“,姑”字還是女婿對岳母的稱呼。《禮記•坊記》:“昏禮,婿親迎,見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親的兄弟外,又是媳婦對公公的稱呼,亦為女婿對岳父的稱呼:“為出生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成辭受帝衣中密詔,當誅曹公。”理論上說,舅姑表婚有三種基本形式。從男子的角度來說,一種是與父親的姐妹的女兒結婚,一種是與母親的兄弟的女兒結婚,還有一種最普遍的是雙向的姑舅從表婚,即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結婚,這個女子既時他父親姐妹的女兒,又是他母親兄弟的女兒。產生這種婚姻的原因并不是一代產生的,而是上一代的婚姻也是從表婚產生的。在有些地方,這三種形式不一定并存,但它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是有一定的遺存,如云南滄源侗族中就曾經十分盛行雙向交錯從表婚。

三、漢字婚俗文化的教學原則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個體的不同,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就顯得略有不同,這就顯示出了因材施教原則的重要性。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而差別性的選擇教學方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體現出三個特點。第一,教師應體現出動態性。所謂的“材”就是指的學生,學生是活動的,變化的,因此在婚俗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變化來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第二,教師要體現出整體性。在婚俗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是針對個別的學生來進行教學,而是針對全班同學進行教學,教師教學的目的是提高班級的文化能力。第三,教師應體現出階段性。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質的飛躍,當不同的學生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時,教師就應該相應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句話說的很好:“事異則備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這些方面來看,對外國留學生進行進行區別性教學顯得很有必要。

(二)循序漸進

對教師來說,婚俗文化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婚俗文化的學習也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進步的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人的認識過程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規律,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在婚俗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從慢到快,從少到多的教學節奏。在剛開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教學生們進行漢字的書寫,如:“婚”“嫁”“娶”等等。在學生掌握這些漢字以后,教師開始逐步地對學生們講解這些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在學生能夠逐步掌握這些文化知識之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加快教學的進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個緩沖的過程,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保持客觀中立態度的原則

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要用客觀的態度來上好每一節課。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強國,婚俗文化又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教師給學生講授婚俗文化知識時,不應該夸大其詞,更不應該賣弄、炫耀,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在講解婚俗文化的特點時,應該客觀地去講解,不能私自夾雜個人的感彩。教師更不能私自評價其他國家婚俗文化的優劣,這樣容易打消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可能引發學生的反感。因此,在以后的婚俗文化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教師也應該盡量避開,從而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四、結語

篇6

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授課教師只要經過正規的師范院校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證以后就可以進行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對于教師本人的學歷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師的選擇方面則對與教師的選擇提出了一個比較高的標準。因為外國留學生的母語不是漢語,所以在日常的學習與交流過程中,他們還需要借助母語的環境來進行相關語法項目與語言點的學習。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至少要通曉一門以上的外語,幫助外國留學生在某些知識點存在一定的認知難度的時候,可以運用相應的外語知識來進行及時的指導與幫助。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的協同與指導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為畢竟漢語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還只是第二語言。因為對外漢語教師所面對的學生都是來自海內外各個國家的學生,他們對于自己的漢語學習充滿了興奮與欣喜,同時也會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定的畏難情緒,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要從高度的職業自豪感出發,切實履行自己的使命與義務。但是在這些不同的背后,我們還可以在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找到一些想通的地方。例如,兩者都需要學習漢語的基礎知識,從起初的拼音的識記,到漢字的認讀與書寫。另外,兩者在教學過程中都需要對漢語的文化進行一定的學習,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只有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語言的學習才會真正實現語言的交流。需要指出的是,在對外漢語的學習過程中,隨著外國留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外漢語教師也可以引導其去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這一點,將會隨著外國留學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對位漢語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最終稱為未來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主要方向。

二、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對比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一點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獻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很多學者主張對外漢語教學實施中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這一點是很不科學的,所以從根本上認識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區別所在,在指導日常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因材施教,滿足外國留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要。在我國古代,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經提出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來對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思路直到今天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外國留學生無論從認知心理還是從知識儲備等方面都與中小學生相比具有很大的成熟度,雖然在漢語言的相關知識的儲備方面還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與水平。但是語言的學習能力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因勢利導,合理化的安排教學的內容與進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外國留學生在漢語言學習方面的成長需要。就如同上文所說的一樣,外國留學生在剛剛接觸漢語的學習時,是抱有很大的興趣與信心的,可是由于語言學習本身的難度與乏味,在加之漢語與歐美語言在語言的形式及文法的規則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從具體的學習問題出發來探究對外漢語學習的思路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利用母語的正向遷移,促進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外國留學生與我國的中小學生的區別,除了表現在年齡的層面,更大的區別體現在母語的不同。在當前我國的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外國留學生的數量與國家類別目前已經超過了近幾十個國家,這些不同的國家所涉及的語言也是不同的。大體上,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等,其中使用比較廣泛的應該還是英語。很多專家曾經研究發現,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母語對其第二語言的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按照母語對第二語言影響的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母語的正向遷移,或者是母語的負向遷移。顧名思義,在母語的正向遷移的過程中,母語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掌握起到促進的作用。對于很多剛剛接觸對外漢語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而言,漢語的字正腔圓讓他們感受到了象形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語言魅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漢語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們會開始發現,漢語的學習其實沒有那么簡單,除了與他們的母語不同的語法體系外,漢字的發音讓他們不知所措,很多留學生甚至失去了對漢語學習的勇氣與信心。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從外國留學生的具體的母語情景中出發對其語言的學習進行正向的母語遷移是可以提高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的學習效果的。以我們所熟知的英語為例,在具體的拼寫與構詞方面,英語與漢語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從字母的發音,我們可以看到漢語的拼音與英語的音標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淵源與聯系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漢語拼音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將兩者的相似之處進行對比分析,讓外國留學生在原有的母語基礎上,進行漢語的學習與理解,將會取得一個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就嘗試將漢語的拼音中的聲母與韻母和英語中的元音與輔音進行一定的對比研究教學,結果發現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學習無論從速度還是效果都較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當然,以此類推,漢語在具體的語言項目方面,例如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以及相關的詞性的界定與使用都與英語的語法項目存在著很大的聯系。這種建立在外國留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與語言基礎上的對外漢語教學,符合了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維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論,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3.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從目前的對外漢語的教學實踐來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教育與學術領域的話題。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目前,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水平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亞太地區我們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很多國家學習的榜樣。前不久,國務院總理在緬甸訪問時,曾經發表公開講話提出,在未來的時間里,中國將會在緬甸等國家招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我國進行學習與深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而外國留學生的設置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促進活動。

4.有的放矢,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正如,我們在上文的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與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區別所描述的一樣,兩者在具體的教學目標維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了解它們兩者之間的這種差異,才會在今后的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語言的應用水平。具體來說,這里的語言應用水平主要是從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的入手。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漢語的學習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在中國的生活以及未來的生活與發展需要。考慮到留學生未來的就業與發展并不是局限在中國,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我們要將目前的漢語具體使用方法與要求進行梳理。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設計方面近可能的符合外國留學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說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其漢語的應用水平為教學的出發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在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以為強調知識與技能而忽視對外國留學生綜合語言能力與素質的引導與培養。我們比較熟悉的在我國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生考試的分數很高,可是在語言的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卻出現了聽不懂,說不出的尷尬,因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進入這種不好的境地。雖然同樣是第二語言的學習,我們要將語言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只有培養出來一批具有漢語應用能力的外國留學生,我們的文化傳播,中西交流才不會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相反的,我們要避免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唯教學考試論,唯證書論等等不良的教學思想。這些思想,已經阻礙了我國中小學生在第二語言的學習,因此,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在科學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明確教學發展的方向與思路。但是,由于時空在不斷的發展與演變,很多過往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夠帶來相應的好處或者效益,所以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我們也應該從時代的變化中進行梳理與變革。

三、結語

篇7

論文關鍵詞:中級韓語精讀,教學方法,初探

 

中級韓語學習者經過初級階段的學習,一般已經掌握1500~2000個詞匯,能夠聽、說、讀、寫基本的韓語,具備日常生活所需的語言能力,對韓國社會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零起點大學韓語專業學生年級來劃分,中級韓語大致是指韓語專業學生大二一學年的學習內容。在各高校韓語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中,中級韓語精讀(以下簡稱中韓精讀)一般被指定為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是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慮到中韓學習者的水平和特點,筆者參考一些論文、專著,結合語言教學的規律以及自身教學經驗,對中韓精讀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在任何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要素都在于學習者本身,韓語學習也不例外。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者和引路人,對學生“授之以漁”,幫助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教育論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練習,提高學生韓語應用能力,這其中應該以聽、說能力突破為教學重點。

二、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中韓精讀教學中,采用以講授法為主,以討論法、練習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學習法等為輔的教學方法。

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全部用韓語授課,到高韓時則全部用韓語授課,同時也要求和鼓勵學生在課堂和生活中盡量使用韓語。

在詞匯講解時,韓語單詞并非個個必講,但重點單詞、詞組或慣用語要講深講透并逐個舉例說明;同時舉一反三,將該詞匯的近義詞、同義詞、反義詞等加以歸納總結;重點講解并歸納單詞的構詞方法和規律,比如“被動詞”、“使動詞”、“名詞化語尾”、“接頭詞”、“接尾詞”等的構詞規律。

在語法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語法進行分類匯總,講清楚相似語法在意思和句法等方面的異同,比如連接詞尾“-(?)??”和“–?/?/??”在表示原因、理由時的異同,以及連接詞尾“–(?)?”和“-??”在表示假設時的異同等。在講解完后要讓學生背誦典型例句并利用所學語法造句,教師給以批改,以加深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記憶。

活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高學生韓國綜合應用能力。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指定發表主題和發表小組,發表主題盡量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上課時由小組代表用韓語進行發表,學生進行提問,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以我系使用的中韓1精讀教材延世大學《韓國語教程3》為例,教材共分“?? ??”、“?? ??”、“??? ????”、“???????”、“?? ???”、“??? ??”、“??? ? ??”、“?????”、“??? ??”、“????”等10課。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10個小組,每組3人,由各小組輪流對每課相應的主題進行發表,各小組之間展開競賽。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授課內容進行語言知識層面的講解,還要對其所蘊涵的社會文化進行深度解讀教育論文,做到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緊密結合。

注重模仿和背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通過朗讀、背誦來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增強語感,培養韓語思維能力,減少中式韓語的使用,提高韓語水平。

重視復習,溫故知新論文服務。韓語學習的重點不在于學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復習在韓語學習中十分重要。每次講授新課前抽出幾分鐘時間對上次課所學內容進行復習,檢查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對新課中出現的已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再次講解等方式不斷復習,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每次課前由一名學生進行不限主題的3分鐘韓語演講,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情景對話,課外開展韓語第二課堂、校園韓語角、韓語演講比賽、唱歌比賽、韓語戲劇表演等活動。

三、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

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佳。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以及網絡課堂教學等方面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教師面授+學生自主學習+網絡課堂+輔導、答疑”的全方位、立體化教學。

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可以制作或下載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背景介紹、圖象、視頻等資料,在授課前介紹給學生。這樣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題,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像和視頻等向學生演示各種實際場景,為學生創造出真實、生動的韓語應用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對于課文中出現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重點、難點進行反復講解、練習。

課堂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對不同的學習者來講,它也存在著側重點和針對性不強的不足。多媒體教學軟件和網絡課堂教學則很好的克服了這些不足,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學習。各種專項隨教軟件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相應方面的水平,比如發音軟件、聽力與口語軟件、詞匯與句型軟件、韓語打字軟件、寫作軟件、韓國語能力考試輔導軟件等。另外,通過中韓精讀網絡課程教育論文,學生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四、建立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

評價方法恰當與否對于提高學生韓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關系很大,應當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中韓精讀課現行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由平時評價、期中評價、期末評價三部分組成。平時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上課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和階段測驗等;期中、期末評價以考試、考查為主,提交小論文為輔。平時評價成績和期中評價成績各占學期總成績的20%,期末評價成績占60%。由分值比率來看,平時和期中評價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比率偏低,應當對分值比率進行適當調整,平時成績占40%,期中、期末成績各占30%的比率較為合理。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帶著公正、公開、積極的態度來工作,對評價結果進行及時反饋和處理,及時解決評價結果所反映出的問題和不足,關心、幫助學生,使學生在韓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

五、結語

中韓精讀教學是中韓教學的重點。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對于中韓精讀教學,我們可以參考借鑒其他高校韓語專業或者英、日、俄等其他語種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其教學方法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胡緒俊.韓語基礎課教學方法初探[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2]鄭春梅,金英子.高職韓語專業“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3]宋英華.韓國語會話教學研究芻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

[4]盧廣偉,周文雯.淺論多媒體技術在韓語教學中的應用[J].消費導刊,2010,(05).

[5]汪潔.淺談推進優質韓語教學[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6]王沐陽.高職應用韓語教學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4).

篇8

(一)研究性教學的類型研究性教學的類型

主要有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第一課堂教學指的是專業教學計劃之內的教學過程,而第二課堂教學是正規教學計劃之外的教學過程。第一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是主體,第二教學課堂更強調應用性,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為密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性教學以第一課堂教學為主,但也要充分考慮第二課堂的教學,即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研究性的作業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際調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課堂所學知識。

(二)研究性教學的方式

1.案例式教學

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就是由教師或學生提供案例作為教學對象。教師和學生一起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學習、借鑒案例提供的策略,吸收案例討論中有價值的觀點、方法,內化為自己所學知識,增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專題式教學

就是教師或學生提出有代表性的問題,在課堂上以專題的形式進行教學。基于提出的具體問題,師生間可以充分地互動,相互探討。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最后,針對提出的具體問題,教師總結歸納,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性教學的手段

1.課題牽引,以研促教

現在,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授課教師,手里都有立項的課題,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把課題相關的內容帶入課堂教學之中,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性的觀點或方法傳授給學生,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一方面說明學生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提升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師對研究的課題認識得更為深入,可謂一舉兩得。

2.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為研究性教學提供了設施條件上的保證,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它比傳統板書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使課程內容由無趣地灌輸變為圖文并茂的動態傳播,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量,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既緊張又活躍,需要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培養學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黑龍江省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性教學的成果與收獲

(一)形成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科研———教學”一體的專業特色

“研究性教學”不需要固定不變的教學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教學方式的靈活變通。學生從問題出發,在教師引導下自由探究,既獲取知識,又產生問題意識,形成研究習慣,增強研究與創新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漢語言文學這一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主的專業,逐步發展成“科研———教學”一體的專業,既保持了該專業原有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加入了應用性、社會性、研究性的要素,這也是時展的需要。

(二)推進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改革

漢語言文學專業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等10來門課程,我們應將課程進行科學的優化,將課程的內容進行必要的精簡,每門課程內容的設計都要綜合考慮最新的知識結構,結合社會發展和新知識結構,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內容;將課程結構合理優化,考慮學科的基礎,科學設計內容體系;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減少或避免內容的重復。另外,為了提升該專業學生的能力,還要將課程內容設計得具有一定的應用性,結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讀、寫、說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研究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運用知識、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原有的知識權威優勢不復存在。這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傳統教學方法更高的要求。同時,研究性教學也給師生間提供了更多接觸的機會,這有助于拉近師生間的關系,這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也使得教學在相互配合的良性氛圍內有序地進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四)培養了大批研究型教師

篇9

漢語最根本的特點在于缺少形態變化。學俄語的人都知道,俄語有著豐富的詞形變化,性、數、格、時、體、態這些語法范疇都可以靠詞形變化來表示。英語的形態變化雖然不如俄語豐富,但也不少。而漢語缺少形態變化,是一種“孤立語”或“詞根語”。“鳥飛”“飛鳥”中的“鳥”和“飛”盡管語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詞形卻沒有任何變化。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詞序和虛詞。“老師問學生”和“學生問老師”意義不一樣,因為詞序不同。“父親的母親”與“父親和母親”意義不一樣,因為虛詞不同。漢語中詞的語法功能比較寬泛。名詞不僅可以作主語、賓語,也可以作謂語;動詞不僅可以作謂語,也可以作主語、賓語;形容詞不僅可以作定語,也可以作狀語。漢語詞的兼類是重要的語法現象。“在”既是動詞,又是介詞,也是副詞。漢語詞類活用現象較多。“春風又綠江南岸”之類的句子幾乎隨處可見。

漢語的上述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這一特點使得語法規則的強制性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表達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而在閱讀中;感悟的意義則更大。語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多讀。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式,才能更好地比較和區別各種表達式的表達意義,才能了解不同表達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二是反復地讀名篇佳作。只有反復地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過來體悟某些表達式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中也應當包含這樣一個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當前,特別應當提倡朗讀。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

上述特點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詞序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靠語感,而虛詞的使用則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常口語。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水平。而且,虛詞的使用與思維的發展關系密切。當然,虛詞的教學也應當是動態的,結合語用實際的。比如副詞“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為例。這句話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去掉“才”試試,立刻變得冷冰冰的;再換一個“已經”試試,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長了。這樣學生就能生動地領悟到恰當使用虛詞的重要。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著很強的歷史繼承性。現代漢語中活躍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不必說句法結構的基本格式“主—謂”和“動—賓”貫穿古今,也不必說“天”“地”“山”“水”“生”“死”“上”“下”這些基本詞匯活躍始終,單是具體的表達方式就很多。現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漢語“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騖伏矣”中的“犬坐”“蟄伏”都是名詞作狀語,“發揚光大”“嚴肅黨紀國法”中的“光大”“嚴肅”是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表達方式的繼承,“天地之間”“為語言的純潔而斗爭”中“之”“而”的意義和用法與古代漢語完全一致,這樣的表達式仍然非常能產。就連作為現代漢語一般詞匯的大量雙音詞,其詞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漢語的詞匯。

從這一特點出發,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那些文言文讀得多學得好的人,在運用現代漢語時,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蒼白和飄浮;多一份精練和輕靈,少一份蕪雜和笨拙。教材的選文,如果說現代文應當多選優秀時文,那么文言文則應當多選傳統名篇。文言文的教學更應提倡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精神境界,領悟孔孟的莊重與熱烈、老莊的智慧與灑脫、墨家的思辯與求實。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可進行對聯鑒賞和屬對練習。屬對是一種充分體現漢語特點、集語音、詞匯、語法于一身、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

作為漢語書面符號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與漢語少形態變化、多同音詞的特點有關。表意文字的根本特點是字形有意義。從符號的編碼系統來說,漢字符號是多碼的。它不僅有音碼、義碼,而且有形碼。符號的編碼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給人的刺激和聯想就越多;同時,掌握的難度也越大。漢字的多碼性至少決定了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初學難,另一方面是對于漢語書面語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魯迅曾說:“寫山曰‘嵯峨'''';狀水日‘澎湃'''';‘蔽芾蔥寵''''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篇10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主觀能動性;創新改造

一、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課堂內得到廣泛利用,有的教師為了凸顯創新,廣泛搜集網絡資料以豐富課件內容,同時設置多重引導情境,盡管這種課堂交流氛圍十分熱烈,但是卻很少能夠貼合教學實際需求。同時由于漢語講解人員自身語言魅力不足,致使課堂預設的靈活指標也難以順利貫徹,學生也因為課程內容過于單調而不愿主動參與交流,思維捆綁危機隨處可見。總的來講,漢語言文學課堂效果是指導教師刻板陳述,學生人云亦云,根本無法開拓出創新的空間;加上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的課程限制,學生漢語言文學的研習績效就更難提高了。

二、我國漢語言文學創新化教學的引導模式

1.全面突破既有課程結構限制,完成教學內容深度創新改造

處于該類專業研習領域的學生,日后就業空間范圍較為廣泛,但是因為自身技能、素質不夠,因此競爭實力相比其余專業學生顯得不強。因此,教師日常教學過程要主動擺脫語言、文學控制,能夠更加靈活地結合漢語言文學和就業狀況開展教學。實際上,包括新聞、廣告、文秘、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都是建立在漢語言文學理論基礎之上延展開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一切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并全面突破既有專業界限,使漢語言文學專業優勢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鞏固。如今諸如新聞傳播、文秘和公關、社區文化管理等職業領域,都被視為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流滲透控制單元,學生只有系統化梳理并掌握知識,才能養成獨特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從業技能,避免在激烈社會崗位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2.集中精力開展學生個體思維創新構建

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性要求學生能經過逐層素質和技能養成后,自覺通過多種途徑積淀起最為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在如此強烈的文化特征影響下,日常教學方式也將對學生漢語感情造成決定性影響,包括東方文化的親和力和文學創新精神動力的養成,因此,漢語言教學理當關注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模式。

第一,教師要全面彰顯創新教育理念,愿意在教學內容模式開拓創新上投入足夠的精力,利用實驗探索獲取搜集整理豐富的經驗。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單純的話語教育并不能順利地貫徹文化創新傳遞任務,教師有必要聯合不同文化評論途徑以激活學生個體思維,督促他們針對最新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評價,微博、微信上的文化傳播內容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創新文學應用技能的鍛煉途徑。

第二,教師要更加靈活地處理好思維、實踐的銜接轉化,將學生思維創新潛能激發出來。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存在不一樣的特性,要求學生擺脫以往沉默寡言的習慣,將言行結合起來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困難,從而樹立起堅定的信心,保留愈加成熟的思考能力。

第三,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漢語言文學課程專屬教學交流平臺,鼓勵學生在閑暇時候將自己未能解答的問題到平臺上,交由教師解答為學生漢語言文學課程自行研習提供較為豐富的參考素材。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工作涉足領域較廣,包括學生思維結構改造、文學閱讀分析和寫作技能訓練、今后就業方向鎖定等。作為專業化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不同途徑掌握最新文學知識點,自覺參與到各類文學創作競賽等實踐活動之中,由點滴進步開始,聚沙成塔,逐步建立起穩固的自信心,消除今后步入社會產生的任何懈怠和逃避行為,最終為國家文化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