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9:5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鄉規劃設計論文

篇1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本科生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平臺,是大學生創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問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如何提高對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概況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其目標是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過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能夠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我國處于資源環境問題空前嚴重、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應發揮本專業的強大優勢和積極作用,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論文(設計)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得尤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針對社會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為即將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專業實戰訓練的平臺,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雖然歷年畢業論文(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但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完善。

1.面對就業壓力和專業技能的欠缺,學生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由于畢業論文(設計)在時間安排上與學生求職時間沖突,加之當前頗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準備中。同時,由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具有較高的制圖軟件使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專業技能而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2.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中不夠重視

由于高校教師具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沒有太多精力關注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一些具有博導、碩導資格的教師,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養任務過程以及較多的科研課題,完全淡化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在工作中的地位;個別專業教師由于專業水平有限,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指導。同時,由于畢業論文(設計)沒有與教師的職稱晉級、評獎評優等掛鉤,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

3.由于選題的問題,畢業論文(設計)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具有較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問題,但在選題中,部分題目與實踐相脫節,使得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機制上不夠健全

學校及學院雖然制訂了諸多規章制度,但大都是對閱讀文獻、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視了對畢業論文(設計)起關鍵作用的指標和標準,嚴重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三、新形勢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途徑

1.加強師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重要性的高度認識

思想上的高度認識和統一是畢業論文(設計)順利完成的前提。應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培訓會、宣講會等方式,使師生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學四年所學理論與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即將走入社會、與行業對接前的重要實戰訓練。因此,指導教師不但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對于應用性極強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培養當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不但是順利畢業的重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專業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要認識到,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作品可以作為求職材料中的亮點,是反映一個畢業生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縮影。

2.夯實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基礎性工作

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大學四年積累的一個過程。(1)在大一新生入學階段,要對學生深入開展專業認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好本專業,樹立對專業的信心;(2)大二、大三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思維,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等理論課程,同時,要加強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驗實訓和規劃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以及專業技術手段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諸如,3S技術、規劃制圖以及3D技術的教學實踐;(3)大三、大四階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只有大學各個階段不斷地積累,才能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3.提高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尤其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要結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新型城鎮化以及鄉村發展等問題進行選題,這樣不但問題針對性強,更重要的是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綜合的專業思維能力。在選題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求教師能夠認真負責,并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為學生提供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2)在選題的支撐上,要盡可能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校學生創新科研基金項目、規劃策劃大賽以及暑期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為主,一方面要通過大量調查問卷的一手數據和官方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區域的基礎數據,對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制訂研究區域的發展規劃方案。總之,通過對選題質量的把關,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4.制訂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制度

規范科學的制度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基礎。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問題,應該積極完善各項有利于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制度或機制。(1)適當調整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生求職時間嚴重沖突的問題,建議對論文寫作的時間期限進行適當地調整,可以考慮在大四上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題目選定、開題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組織專家對選題進行把關。在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征集后,邀請學院內部專家進行題目篩選,方可允許學生進行選題;(3)嚴格實施二辯制度。對于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必須實施嚴格的二辯制度;(4)實施指導教師獎懲制度。建立指導教師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結果作為指導教師的晉級和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欣.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99-101.

篇2

關鍵詞:城鄉規劃 生態建筑 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方面的資源浪費嚴重,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人類的居住和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衡,這種現象尤其表現在一部分較為發達的城鄉地區,盲目地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環境嚴重破壞,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人類社會面臨的這一問題,我們要構建出真正適于我們人類生存的生態聚居環境。而一直以來,中國建筑的理念大多是借鑒一些西方的建筑理念,沒有對自身的情況有足夠的認識,事實證明我國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和人類居住等一些社會問題已經不是借鑒西方建筑理念能解決的,所以我們必開拓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獨立的建筑理念,也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貫徹到城鄉規劃中的建筑中去。

一、城鄉規劃中生態建筑設計的概念

城鄉規劃就是相關部門對于城鄉各方面的發展以及空間布局的合理建設進行統一的規劃,合理節約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改善人們所生活的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城鄉規劃不論是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是對居民的生活都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城鄉建設的規劃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建設現代化城鄉結合的工作進程,在進行規劃時,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合理協調和處理經濟、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發展狀況,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保障文化的同步發展,還要符合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發展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要注重人們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重視建筑和周圍環境的融合。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設計要求建筑本身的風格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融合,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建筑理念和生態理念的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盡量發揮自然資源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來塑造建筑本身的生態環境,建筑與生態環境融合的過程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的理念以及建筑物的風格等許多因素的融合,要在不破壞本有環境基礎的前提下,最大化原有保留環境中的初始狀態,真正做到建筑與環境的自然融合。第二,建筑材料的應用一定要綠色環保。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所選用的建筑材料一定要綠色環保才能夠體現生態建筑的根本理念,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建筑工程中所選用的建筑材料質量不過關,達不到環保的要求,這不僅會破壞周圍的環境,還會對人們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而生態建筑主張的是全程采用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又能夠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受到影響。第三,建筑周圍的人文環境的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能夠對人的心情和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讓人們生活在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中,讓人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情,現代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良好的人文環境能夠幫助人們釋放心里的壓力,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城鄉規劃生態建筑的趨勢。

二、我國城鄉規劃中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2.1.不能深刻認識生態建筑的概念

目前國內外對于生態建筑有著許多不同的概念,但是其核心的內容是一致的,就是生態建筑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生態理念和建筑理念的融合,根據當地環境的實際情況,將建筑和周圍環境中的奇特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建筑真正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同時建筑物內部氣候條件還要保持良好的狀態,建筑本身要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還要還要具有壽命長、無污染、節約資源、改善周圍環境等優勢。但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的眼里,建筑物周圍只要有一定的綠化就可以被稱為生態建筑,又或者建筑物的內部加一下植物的點綴就是生態建筑,這些都只是對生態建筑比較淺顯的認識,并沒有深刻地對其含義進行研究,是對生態建筑的片面認識。

2.2.缺乏現代化技術的應用

隨著建筑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到建筑的設計中去,城鄉規劃的生態建筑更加應該加入更多的現代化技術,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城鄉建筑的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增強建筑的節能功能。但是由于人們觀念的落后,盡管現代化技術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卻沒有在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中得到充分的應用,這就導致建筑設計中的生態理念無法完全的被表達出來,降低城鄉規劃中生態建筑的現代化水平。

2.3.無法理論結合實踐

隨著生態建筑的理念的越來越深入,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也逐漸成熟,很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也為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提供了理論支持,但是目前在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中,卻沒有很好地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導致理論與實踐活動的脫離,還有的直接套用理論,忽略了結合當地建筑的實際情況,造成建筑的不合理等情況。

三、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改進措施

3.1.加快城鄉規劃制度改革的進程

加快城鄉規劃制度的改革,要求我們發揮創新的思維,對城鄉規劃中的不利因素進行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將城鄉規劃與神態建筑設計完美的結合,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加快生態建筑設計在城鄉規劃中的工作進程,以保證城鄉規劃的良好發展。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包括生態建筑的合理需求和當地的環境現狀來制定改革的方針政策,提倡城鄉規劃時堅持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理念,最大限度上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3.2.創新生態建筑觀念和設計方法

城鄉規劃在對生態建筑進行設計時,要不斷的更新現有的理論知識,從觀念和方法方面進行創新,爭取將生態建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最大的發揮,對于生態建筑以往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參考其設計精髓,在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讓生態建筑和周圍的環境能夠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改革傳統的建筑理念中錯誤的或者落后的觀念,創新思維,融合多種設計理念和思維,使生態建筑的設計達到最佳效果,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的城鄉規劃進程。

3.3.增強生態建筑的自我調節能力

生態建筑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將居住者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有效地連接起來,在對建筑物進行建造和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其狀態,增強建筑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能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建筑物的內部要的布局設置要做到科學合理,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注重生態建筑的內部采光,與環境更加和諧的溝通,加強建筑的對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在生態建筑的內部要盡量多的放置一些綠色植物,凈化室內空氣,調節室內的空氣濕度,使內部的環境達到最佳狀態,內部環境得到充分的優化,才能夠更好地與室外的環境融合,進而增強生態建筑的自我調節能力.

四、結論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人們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是在城鄉規劃中,生態建筑的理念很好地解決了我國目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難以協調問題,我們要大力弘揚生態建筑的理念,為我國的城鄉規劃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地方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科特性及其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地理學為背景,以人地關系與區域規劃理論為依托,以現代信息管理和3S技術為支撐。其核心知識體系涵蓋地理學、數學與信息學、規劃學、管理學和環境科學等多學科內容,是一門有著豐富自然和社會科學屬性的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性綜合學科。該學科具有地理學的三大學科特性:綜合性、區域性和社會實踐性。

人文地理c城鄉規劃專業區域性和社會實踐性的學科特性,決定了該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型道路。國家教育部2012年專業目錄,已清晰地為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構建了“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1]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框架。在此專業指引下,畢業生應具備三大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即所有專業學生大學教育階段均應具備的共性技能;專業基本技能,即學生必須掌握的與本專業相關的基本技能;專業創新技能,即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通用技能和專業基本技能綜合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2]。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示例

韶關學院地處粵北山區,為典型的地方高校。該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在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基礎上,根據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要求拆分,于2013年開始專業招生,目前已招收在校生近150人,制定并實施了2013版、2014版、2015版共3個版本的人才培養方案。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學校“內涵發展”、“轉型發展”和“地方性應用型大學”的指引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日益明朗、清晰。

1.以“三性、兩需”為目標凝練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植根于地方,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當前和未來需要,是地方高校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這需要認真分析專業和社會需求關聯性,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和社會需求變化,及時把握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動態,面向區域經濟建設未來。以“三性”(即地方性、實踐性、創新性)、“兩需”(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當前急需和未來潛在需要)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圍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當前急需和未來潛在需要,遴選、調整專業方向,凝練專業特色。

充分考慮到粵北山區社會經濟發展、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對人才需求,以及珠三角地區高校畢業生不愿入職粵北的現實情況下,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確立了“立足粵北、面向廣東”、“強化應用、凸顯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緊扣粵北山區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強調主動對接粵北山區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為粵北山區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專業方向與地方特色的凝煉,緊緊圍繞粵北山區城鄉建設、旅游業發展需要。結合學校、學院實際,以專業學生就業為導向,遴選出“社區規劃與房地產管理”、“旅游規劃與景區管理”2個專業方向,得到韶關市城鄉規劃局、韶關市城鄉規劃與市政工程設計院相關專家的認可。

2.以“依托學科、注重實踐”為原則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課程體系建設。地方高校“依托學科、面向應用”,堅持“厚實基礎、適度口徑、注重實踐、提煉特色”的總體原則,通過厘清職業崗位、專業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和核心課程之間的內在關系,構建起面向職業需要的、培養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3],以及基于“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實踐應用”的專業核心課程群。突出專業技能課程和實踐應用課程在核心課程群中的地位,減少或刪除與專業能力培養無關的基礎課程、理論課程和校內課程的設置。增加實訓(實驗)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和校外課程比重。通過“三減”、“三增”,進一步優化課程群內部“基礎”、“技能”和“應用”結構,形成一套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注重行業特色的理論基礎適度、專業技能厚實、應用實踐凸顯的專業課程體系。

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依托地理學科基礎,以“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為原則,構建起具有專業適用性的“基礎平臺+專業方向+實踐應用”、“2年厚實基礎、1年專業方向分流、1年實習實踐”的211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上,減少數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理論性課程課時數,增加數字測圖、畫法幾何、園林規劃、城鄉設計等技能型、實踐型課程。突出快速手繪、微觀空間設計與宏觀空間規劃在核心課程群中的地位,構建從單功能景觀設計混合型街道(片區)規劃設計城鎮總體規劃設計的自小到大、由微觀到宏觀的實踐、實操性課程體系。增強三性(即“綜合性”、“設計性”和“實踐性”)、三型(“技能型”、“應用型”和“創新型”)在實踐課程的學分比重。

3.以“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式”為導向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改變傳統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課堂教學體系,重理論教學考核、輕實踐教學評價的傳統教學理念,建立起課內外聯動、校內外協同、產學研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需要更注重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強大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問題探究式教學。實踐教學需要構建一體化的教學體系,通過校內實訓(實驗、實習)與校外實習實踐相結合,促成課程實驗實訓、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專業實習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課程(或環節)的體系化。課程考核需要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考評制度,增強考核自主性、過程性和創造性。

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通過將常規課堂教學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結合、教師主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的“三結合”,積極探索和運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競賽教學”等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如《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性學習、《城市設計》的“經典著作閱讀”和“小組學習匯報”、《村鎮規劃》的“真題剖析”與“規劃實踐”等,即是立體化、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有益嘗試。以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科技創新、暑期“三下鄉”、“挑戰杯”、“專業技能大賽”等為平臺的第二課堂,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具體科研、教研和行業規劃項目實踐,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全方位培養。校內院系間、校地間教學資源、實習實踐基地的共建共享,人才培養方案、教學任務、實用型課程的共同分擔,規劃實踐活動、規劃項目、人才培訓的校地對接,促進了本專業教學模式的全方位、立體化開放。

4.以“雙師、雙證”為重點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水平

“雙師型”教師是指專任教師既具有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教育教學能力,又有科技開發、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實踐能力[3]。“雙證型”教師是指專任教師擁有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又有行業崗位所需要的執業資格證書。“雙師雙證型”教師是支撐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相比較而言,他們跟行業聯系溝通密切,熟悉行業動態、操作流程,更容易把行業、崗位上的相關信息、知識和技能帶入課堂,指導實習實踐更具有針對性。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必然要求師資隊伍中擁有眾多“雙師型”、“雙證型”教師,并充分發揮他們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指導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和實習實踐中的骨干作用。這是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依以實施并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發展中提出建設一支行業職業素質高、教學科研水平高、社會實踐能力強的“雙師雙證型”教學團隊的師資培養方案。一方面,通過外聘途徑,邀請規劃、測繪、園林、地理等專業專家學者以及政府行業相關專業人士來校授課、實踐指導,充實師資隊伍;另一方面,鼓勵專任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深入行業企業隨崗培訓和掛職鍛煉,激勵專任教師考取行業執業資格證書。人才招聘注重引進具有行業實踐經歷或具有行業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教師。目前,本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5%;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0%。其中,3人擁有“注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證,2人被聘為“韶關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委員”,4人有在規劃設計部門1年以上的工作經歷。隨著“雙師雙證型”教師比例大幅度提高,我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地方服務”的特性和水平進一步得到加強。

5.以“兩體系、一辦法”為抓手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管理

良好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過程管理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這需要地方高校根據自身特點,提出符合學校實際,具有技能型、應用型專業特色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督導監控與評價制度、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機制等,建立健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控制機制和質量反饋機制。尤其是需要“兩體系”、“一辦法”教學過程管理,即建立和完善基于“知識、技能和素質”的三維專業評估、人才評價體系,基于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師生評價、實習實踐、教學競賽、畢業論文、社會反饋等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獎懲激勵辦法。

為此,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改變了傳統課程成績的3∶7(即30%的平時成績+70%的期末考試)比例設置,創新考核模式,設計開卷考試、小組作業、課程設計、實踐實訓等多種考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成績。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質=30%∶50%∶20%”的三維評價體系,突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型(技能型、應用型)和兩性(綜合性、設計性)的專業特色。建立起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師生評價、實習實踐、教學競賽、畢業論文到社會反饋等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獎懲激勵辦法。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校地協商制度;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與變更制度;教師教學效果的學生、同行與督導專家的“三S”考評制度;學生能力考核的學校、實習基地、用人單位及行業部門共同參與機制等。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教學改革;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5001003寧夏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創辦于1994年,學制4年,最初從屬于土木工程專業,僅開設了城市規劃原理、地下空間利用、土地管理等幾門區別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課程。經過17年的探索、實踐,在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隨著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以及城鄉規劃學提升為一級學科后對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新要求,寧夏大學城市規劃專業亟需新一輪教學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城市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一、城市規劃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培養計劃不完善,專業課時較少

與2005年執行的城市規劃專業培養計劃相比,2008年新修訂的培養計劃中新增了城市經濟學課程,從而城市規劃專業八門核心課程①齊備。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了共9個學分的大學生創新實驗。另外,新計劃調整了部分專業課程的先后順序,比如將第三學期開設的城市規劃原理與第四學期開設的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互相調換,讓學生在了解中外城市規劃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再學習規劃原理,易于理解。最后,基于專業課程總學時壓縮以及保證教學質量等問題,刪減了部分課程,如城鎮體系規劃。

盡管如此,城市規劃專業的培養計劃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安排在第七學期的畢業實習一共5周(暑假3周,第七學期前2周),實習時間之短使學生根本無法從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大部分實習生反映剛適應工作環境、進入規劃師狀態,實習就結束了。另外,學校對專業總課時的壓縮,減少了專業理論課課時,城市規劃原理由過去的68學時變為51學時;中外城市建設史也由過去的51學時減少為34學時;設計課的課時更是無法滿足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需求。課時的減少導致教師的講授蜻蜓點水,無法深入展開。(二)專業教室欠缺,設計能力較弱

城市規劃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專業學習的氛圍、相互交流的平臺、學習榜樣的樹立是實現這一途徑的基本保障。由于學校教學、科研用房緊缺,建筑與城市規劃系僅有2個專業教室供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8個班級使用。專業基礎設施欠缺和設備落后使學生拿到設計任務書后往往只能回宿舍閉門造車,交作業時才“彼此相識”,這就無法互相交流、借鑒,難以提高。

另外,城市規劃專業開設的設計課程除畢業設計外,有建筑初步、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共6門。由于教學經費的不足,設計課都是1位教師指導,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每個班約40個學生),師生比遠低于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要求,加之專業課時減少,指導教師根本無法“一對一”有效開展,詳細講解。這使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設計課不能有效開展達不到專業培養預期目標。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單一

學校建筑與城市規劃系共20名教師,其中副教授10人,講師9名,助教1名。碩士學位8人,在讀博士生5人,在讀碩士生1人。教師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不合理,加之校內專業發展平臺難以吸引國內知名院校畢業的教學及科研能力強的人才,所以城市規劃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缺乏高職稱人才及學科帶頭人。

另外,教學方式單一,專業理論課往往是重講授而輕參與,重說教而輕啟發,典型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不能激發學生思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思維性、創新性也被逐漸消蝕,學習熱情也大打折扣。

二、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

借鑒國內同行院校的先進經驗,寧夏大學應從培養模式、教學計劃、專業特色、教學方法和辦學環境等層面提出適合自身需求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體系,從而達到教學品質的提升。

(一)構建科學的培養體系

1.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構建科學的培養模式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指出:“要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確保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寧夏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可以實施“1+2+1”培養模式,第一年著重基礎教學,第二、三年進行專業教學,第四年完成實踐教學。

在學校現有4個固定實習單位的基礎上,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與社會、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畢業設計可以考慮結合實習單位所做的實際項目,選擇符合寧夏大學畢業設計要求的作為畢業設計題目,每個學生由1位校內教師和1位實習單位的師傅共同指導,采取“雙導師”制聯合培養。

2.以設計課為主干,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

隨著中國城鄉規劃事業的推進,當前城市建設的復雜性、社會性、文化性、技術性等現實需求,使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由培養“工程型人才”目標逐步向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實踐型人才、社會型人才的“四才” “復合型人才”指適應城鄉規劃要求的技術、管理與實施型的全面人才;“創新型人才”是指能夠經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歸納,找出問題緣由并提出解決辦法的人才;“實踐性人才”是指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溝通協調能力,可以保證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人才;“社會型人才”是指以城鄉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為研究對象,能夠對城鄉規劃全面認識,具備發現社會問題能力的人才。體系變遷[1]。合理、完善的教學培養計劃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不斷成長、成熟、成才,進而實現“四才”的培養目標。

鑒于寧夏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教學現狀,構建以設計課為主線的教學培養計劃是可行的改進措施。比如城市規劃專業的設計課體系為設計初步(第一、二學期)—建筑設計(第三、四學期)—修建性詳細規劃(第五學期)—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第六學期)—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總體規劃(第七學期)—畢業設計(第八學期)。每一門設計課都需要幾門相關的理論課來支撐,以設計類課程為主線串聯相關理論課程,構建基于設計課與理論課耦合關系的培養體系[2],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另外,與設計課對應的原理課可以由1位教師承擔,但每門設計課應配備至少2位專業教師來指導,這樣不但能夠保證教師與學生一對一溝通,而且不同的教師帶來不同設計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

(二)營造突出的專業特色

專業特色是專業發展的關鍵,是學校鮮明的教學風格、獨特的教育教學機制與教學模式[3],要在設有城市規劃專業的180多個學校中嶄露頭角,就必須尋求自己的特色之路。目前,不僅“老八校”,其他國內眾多城市規劃院校也在進行著極具特色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如重慶大學在山地建筑和山地區域規劃方面獨樹一幟,探索地域性教育之路;沈陽建筑大學注重于北方寒冷地區及老工業城市地域的城鄉發展模式研究。

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強調:“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加強內涵建設,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整體實力。” 寧夏大學地處全國唯一的穆斯林省份,城市規劃專業教學也應立足于這一特殊環境,以每年在銀川舉辦的中阿經貿合作論壇為契機,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培養計劃,逐步形成凸現地域文化的專業特色。例如,結合回族建筑和回族聚落規劃設計的科研項目把回族聚居區規劃設計、城市回族風貌區的改造、回族村莊的規劃、伊斯蘭建筑文化等課程納入培養計劃中。

(三)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教與學”,重心在教師的“教”上。城市規劃專業的實踐性決定了學生要有很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所以今后的教學應該改為“學與教”,強調“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尤其是枯燥而重要的理論課,任課教師可引入探究式教學法(inquiry based teaching),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進度計劃設置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每次占用一小部分的課堂時間讓學生闡述、思辨,從而達到對專業知識理解、消化的目的[4]。另外,還可采用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強調“學”的培養方式旨在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也就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如創業大賽、挑戰杯大賽等,并參與教師實際工程項目,讓學生將每次的調研成果或設計方案制作成PPT講解,成員組其他學生提問、討論、補充,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四)創建開放的辦學環境

城市規劃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需要規劃師具有很寬的知識面,學科的這種特性其實也決定了規劃教育要向開放化辦學模式轉變。比如,邀請國內外專家作學術報告、講座;邀請銀川市各大規劃設計院的工程師或規劃管理局的行政管理人員講課,結合實際案例剖析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城市規劃教育水平。

另外,配備完善的教學設施也是當務之急,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設計空間,加強相互間的交流與借鑒。

三、結語

寧夏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應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回族聚居地規劃特點,因地制宜地營造專業特色。通過整合當前辦學資源、重構教學培養體系、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營造開放的辦學環境提升教學品質,這將是寧夏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實現“四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和平,徐煜輝,聶曉晴.基于城鄉規劃一級學科的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C]//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3-8.

[2]趙敏.專業成長期漸進式教學模式研究——以城市規劃專業設計課為例[C]//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57-62.

[3]呂文明,劉海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辦學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3-26.

[4]陳芳,張金荃.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的探究式教學實踐與探索[C]//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77-282.

Teaching reform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MA Dongmei, WANG Xiaoyan

(College of Civil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P. R. China)

篇5

[關鍵詞]城市總體規劃 教學方法 精品課程 銜接 拓展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總體規劃是專業指導委員會確定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法定規劃中居于核心層面的規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體系中處于整體集成和綜合檢驗的地位。由于能夠將多門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到該課程的教學中,因此內蒙古工業大學教研組申請《城市總體規劃》為精品課程。獲批后以該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內蒙古工業大學通過調整課程體系設置、改革教學方法等手段,將區域規劃、城市經濟運行、行政管理等相關知識融入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中,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構架,實現該課程與前置和后續課程的有效銜接,廣泛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對學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城市規劃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與特征

(一)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設立于2002年,現行教學體系建立在建筑學大平臺之上,課程設置采取2+3的培養模式。城市規劃專業一、二年級專業課程設置與建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較為接近,進入三年級之后逐漸開設城市規劃專業課程,形成以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發展史等理論課和城市規劃設計課程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其中,城市總體規劃開設于第七學期,共108學時,采取真題真作和真題假作的方式,完成一個小城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學生通過現場調研、基礎資料搜集整理、分析預測、方案設計、圖文表達、方案匯報等學習過程,將前期有關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和城市經濟學等課程的知識應用于規劃實踐,培養學生熟練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綜合知識進行方案設計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對學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規劃理論課程開設時間與教學內容均與規劃設計課程相配合,注重與規劃設計課程的前期調研環節、基礎資料整理分析、規劃預測等內容的有效銜接。城市總體規劃的前置課程有:城市規劃初步、城市規劃原理、中外城市發展與規劃史、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地理學等,分別開設于1~3年級;與總體規劃課程同時開設于第七學期的課程有:城市經濟學、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等;后續課程有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師業務實踐和畢業設計等。

(二)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1.系統性

城市規劃課程設置采取“2+3”的培養模式,前兩年的課程設置與建筑學專業基本相同,從第五學期開始開設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發展史等城市規劃專業理論基礎課,為后續城市規劃設計課程奠定先期理論學習基礎;第六學期開始開設規劃設計課程,轉入城市規劃設計學習階段。這種從“建筑初步”、“城市規劃初步”到“建筑設計”再到“規劃設計”的課程設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規律,系統性較強。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建筑學專業訓練后,具有一定的空間把握和形體塑造能力。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居住小區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間穿插城市設計及景觀設計內容,課程設置也是由簡及繁的漸進式、系統性教育方式。

2.綜合性

內蒙古工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以復合型人才培養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學院學科特征和城市規劃專業辦學特點而產生的具有專業稟賦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城市規劃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建筑學、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領域的知識。

按照這個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和景觀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較強,畢業生可從事規劃設計、規劃管理、建筑設計、建筑咨詢等工作,就業面較為寬泛。

3.實踐性

城鄉規劃學科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城鄉規劃教育也是圍繞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為核心,學科基礎課和實踐教學為輔助,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包括總體規劃在內的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課程題目的選擇、教學過程安排和作業成果制作,均模擬實際項目運行過程,讓學生盡早在實戰中融匯專業知識,增長實踐技能。

三、總體規劃教學方法探索

(一)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城市總體規劃與其他學科基礎課高度關聯,所學相關內容易于在城市總體規劃教學中得到綜合應用,改善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效果,對于提高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水平、提升專業影響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倡導選擇合適題目 “真題真作”或“真題假作”,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性、自主性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參加專題研究,將學習成果作為實踐項目的組成部分,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服務的有效銜接。

真題性題目選擇,能夠將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科研活動有機結合,依托實踐項目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解決相關理論課程相互獨立、缺乏實踐支撐的問題,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得到真實的訓練,運用多學科相關知識解決城市問題提高了對城市綜合性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做到對其他相關課程的有效銜接和專業知識領域的拓展。

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擴大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大膽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開放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建立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多項交流的教學平臺。

城市總體規劃教學中,突出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發現問題,養成以問題為導向,運用所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專題研究,主動查找文獻、解析案例、探索解決方法的良好學習習慣,全面鍛煉學生的調查、分析、研究、規劃和表達能力。

將教學成果作為實踐項目成果的組成部分,鼓勵學生參加實踐項目,成為實踐項目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從現場踏勘、基礎資料收集整理、現狀分析、方案設計、成果匯報等各環節均由學生作為主要完成者,全面鍛煉學生的基礎調研、方案設計、組織協調和圖文表達能力。實踐環節的參與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專業特征的認知程度,加深了對城市的理解和對城鄉規劃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

城市總體規劃涉及城市經濟、社會、文化、交通、等許多領域,綜合性較強。與此相適應,目前開設的其他學科類課程有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等課程,作為總體規劃課程學習的輔助。課程開設時間與教學內容均與規劃設計課程相配合,注重與規劃設計課程的前期調研環節、基礎資料整理分析、規劃預測等內容的關聯銜接。

通過《城市地理學》的學習,培養學生宏觀區域分析能力,為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提供區域和城鎮體系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城市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注重城市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城市規劃分析預測方法的講授。通過《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我國城鄉規劃法規體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規劃管理的內容和方法。通過《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等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總體規劃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識,并為總規課程的學習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交叉學科知識的學習,實現專業知識的銜接與拓展,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各類社會現象和城市問題,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專業調研》中的基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論支撐及方法,并與《社會綜合實踐調查研究》等實踐環節相配合,讓學生了解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為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人口、城市化、經濟分析預測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

(三)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傳統的“滿堂灌”授課方式難以應對信息化時代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沖擊,城市規劃教學中的理論課程講授需要具有靈活性和啟發性,要引導學生學習相關學科的已有理論成果,關注城市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現象,不斷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本次精品課程建設中,為達到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內蒙古工業大學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實踐案例的教學方式方法。以經典案例評析為依托,講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基本內容、方法和編制程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直觀、便于理解的實際案例分析深化理論知識學習。

第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便捷化,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傳統講授式的課堂方式很難滿足學生獲取知識多樣化的需求,教師需及時改革教學模式,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直觀地通過圖片、視頻介紹規劃案例。

第三,課堂中引用并推薦恰當的閱讀書目和資料也是增強學生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設置熱點問題討論環節,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自主完成資料查閱和問題分析,以課堂分組討論或小論文的形式完成。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從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理背景等多個方面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擴寬了知識面、培養了邏輯分析能力,不同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對城市要素的分析成為學生完善規劃設計構思的基礎。

第四,開展專題研究教學。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需求,增加有關區域分析、人口、城鎮化和產業分析預測、環境生態保護建設等專題講座,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根據城鎮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規劃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對多重目標模式和多重行為主體利益關系的協調,一個合格的規劃師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扎實的基本功和廣博的知識,并具備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和持續的規劃創新能力,因此城市規劃教育中應更加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總體規劃教學中,通過現狀調查、現場踏勘、資料分析、方案討論、成果制作等途徑,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首先,城市總體規劃綜合性較強,教學中將多學科知識貫穿其中,引導學生熟悉現狀、認真進行現場踏勘、方案構思和多方案比較,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和知識獲取能力。工作中不斷更新觀念,迅速吸收新知識,獲得新信息,沖破傳統物質空間形態規劃的束縛,從城鄉的空間布局、經濟功能、生態環境、社區結構、文化氛圍、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其次,應具有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一個好的規劃一定是設計團隊集體創作的成果,創作過程中經常要協調各種關系,因此協調溝通能力成為規劃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城市總體規劃課程中,應通過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綜合溝通、團隊協作能力。

再次,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總體規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圖文表達能力。教學過程中,現狀調查、初步方案構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學生匯報,匯報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準確、熟練地表達出規劃意圖。由于總規編制中的文本和說明書撰寫要求較高,這也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處理能力;而草圖和最終成果制作,也鍛煉了學生的圖文處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結語

城市總體規劃是綜合性極強的課程,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體系中處于整體集成和綜合檢驗的地位。借助城市總體規劃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通過課程體系的完善、教學方法的改革,及時轉變教學思路,將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經濟類課程與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現更好的銜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產、學、研、用相結合,增強城市規劃的專業特色。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光杰.城市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規劃師,2011,10(27):111-114.

[2] 顧鳳霞.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東,楊娜.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社會經濟類課程設置探討[J].中國建設教育,2010,1(2):51-53.

篇6

關鍵詞:城市設計; 歸位; 美化; 健康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規劃編制工作越來越重視,各種規劃百花齊放,其中發展最為迅速的要數城市設計。如今城市設計受到與其在城鄉規劃體系中的地位不相匹配的高度追捧的同時,其對城市建設的作用卻遠遠低于設計者和管理者的預期。盡管隨著規劃建設對城市設計需求的增加和實踐的不斷推進,關于城市設計的專著和論文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這些文獻對完善城市設計編制,提高城市設計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目前城市設計在編制體系中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當大家都認為城市設計水平提高了的背景下,無數所謂的優秀設計束之高閣,或者是城市設計被一次次翻新而建設卻沒有根本變化。為此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建議,為有效解決理想與現實脫節,真正發揮城市設計的積極作用提供參考。

二、城市設計的定義及歷史功能界定

城市設計在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者眼中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而在城市空間研究者眼里它是一個重要課題。1950年代,歐美國家大學中才開始廣泛地成立相關學程,設置城市設計專業與研究領域,這時城市設計才開始普遍地為世人所認知,并逐漸與城市規劃、景觀建筑、建筑學等范疇的關系日趨綿密復雜,也逐漸與城市工程學、城市經濟學、社會組織理論、城市社會學、環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城市史、市政學、公共管理、可持續發展等知識與實務范疇產生密切關系,現已成為一門復雜的綜合性跨領域學科。

綜合相關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普遍接受的定義:城市設計又稱都市設計( urban design ),是一種關注城市規劃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的特點,但是它與景觀設計或建筑設計存在區別,多半是為景觀設計或建筑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通過對物質空間及景觀標志的處理,創造一種物質環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勵其社區(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夠帶來整個城市范圍內的良性發展的設計工作。

關于城市設計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查理士‧埃布爾拉姆斯(Charles Abrams)的和諧統一觀點――認為城市設計是一項賦予城市機能與造型的規則與信條,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鄰里內各結構物間的和諧與風格一致;喬拿森‧巴挪特(Jonathan Barnett)的唯美造型觀點――認為城市設計乃是一項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體印象與整體美。富蘭克.艾爾摩(Frank L. Elmer)的功能健美觀點――認為城市設計目的是將構成人類城市生活環境的各項實質單元,如住宅、商店、工廠、學校、辦公室、交通設施以及公園綠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滿足人類在生活機能、社會、經濟以及美觀上的需求。

三、城市設計在我國城鄉規劃體系中的地位

根據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我國的城鄉規劃體系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而詳細規劃又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從以上的規劃層次中得知城市設計并未納入法定規劃的行列。

由于新的城鄉規劃編制辦法尚未出臺,重點依據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該《辦法》規定了個各層次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城鎮體系規劃重點研究區域結構,對城市設計沒有要求。在城市(鎮)總體規劃包含對應的區域體系和中心城(鎮)區規劃,這里的體系規劃規劃同樣沒有城市設計的要求。在中心城(鎮)區規劃部分要求明確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和其它用地的安排,明確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同時還要求確定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積率、人口容量等),確定市級和區級中心的位置和規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等內容,這些內容和城市設計密切相關,然而《辦法》并沒有明確提出城市設計的要求,因此在落實以上要求時候常常依靠個人經驗和平面分析,成果顯得格外粗略和模糊,充滿了不確定性,僅僅算是一種導向。當然總體規劃不可能直接指導建設,接下來就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辦法》對控制性詳細規劃有“提出各地塊的建筑體量、體型、色彩等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的要求,而對控制性詳細規劃核心要求的“確定各地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等控制指標”并未明確提出依托城市設計的要求。對于修建性詳細規劃,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城市不久未來的簡單表現,這里的城市設計就簡化為幾張表現圖了,深層次的設計和研究也就少了,以至于《辦法》對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也未提出城市設計的要求。

總之,無論是在規劃層次還是在規劃編制要求中,城市設計都未得到與其現在受到追捧熱度相當的重視,值得規范制定者、建設管理者和規劃設計者共同反思。

四、現狀城市設計功能發揮途徑

和超生孩子一樣,不管他最初是否在計劃之列,只要他出世就應該得到基本的尊重,何況城市設計那么招人喜愛,一定對我們的城市建設存在非常的意義。既然如此,我們有必要為其搭建表演舞臺――明確需要城市設計的層次,同時賦予城市設計階段性的歷史使命――完善編制內容以順應城市建設不同時期不同對象的需要,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對城市建設的積極作用。在此之前我們得弄明白現狀城市設計都通過哪些途徑發揮其作用。

由于城市設計“血統不正”,其存在和寄存的環境也各不相同,對應的名稱也不拘一格。對于獨立的設計項目有直接稱呼城市設計,有的區域較大稱做概念規劃,針對現狀建成區和歷史街區有的稱作整治規劃或者保護規劃等等。同時,城市設計不斷加強對城市總規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滲透,在很多時候城市設計是作為其他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或者是重要的支撐條件來考慮。當初城市總體規劃大都采取平面化的表現方式,少許三維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文字表達層面,當然也有經濟條件特別好的城市做有城市沙盤,但那畢竟是少數。但是,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的重視,希望能直觀看到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山水環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融合,因而要求總體規劃中有城市建設體塊與山水空間環境關系的三維空間研究和表現,這為城市設計拓展了新的空間。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歷來都有城市設計的要求,但現在的要求已經不再局限于“提出各地塊的建筑體量、體型、色彩等城市設計指導原則”,更多的希望通過大家認可的一個個城市設計來反算和確定地塊的容積率、密度、建筑限高和綠地率等各項指標,尤其是當下的很多城市建設管理者他們已經厭倦了以往通過經驗指標和規定指標對地塊開發進行控制的模式,這為城市設計功能發揮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城市設計的運用不僅在規劃層面上得到延伸,在服務對象方面也有全面突破的趨勢。早期城市設計運用最多的是某某城市重點地段,或者因為這里公共建筑集中,或者這里有重要地標建筑,或者這里是城市的門戶,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等。由于城市設計具有公共服務的特性,因此幾乎聽不到居住區城市設計的說法,居住區在城市設計表現中大都以背景襯托的形式出現,除此之外,如今城市設計服務對象覆蓋了包含工業倉儲區、車站碼頭在內的幾乎全部公共建設區域。

可以說現在城市設計正游弋于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的空隙之中,對城市建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正如君友會王愛君所說:城市設計的范圍或規模,可大可小,從整個城市三度空間架構的制定,到地區內外部空間的安排,甚或一條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棟歷史建筑物或地區的保留、維護,以及一個紀念碑、一棵樹的設計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設計的范圍內。它不但處理建筑物個體與個體間,同時也處理個體與群體間相互的關系。在城市整體發展過程中,城市設計實扮演著聯系上下(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協調整體的重要角色。

五、現狀城市設計主要內容和特點

城市設計不是法定規劃,也沒有法定的編制要求,其的編制內容根據對象的不同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而改變。不過也存在很多共識的地方,通過學習各地的城市設計導則和有關城市設計研究,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對現狀城市設計的階段和不同階段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概括:根據城市設計功能發揮的途徑分為總規階段、控規階段和獨立城市設計三個階段層次;每個階段層次的工作各有側重。

總規階段――宏觀研究確定城市空間的總體形態,提出改善城市景觀形象和空間環境質量的總體目標,構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態格局和人文活動場所框架。主要設計內容包括研究確定城市空間功能結構、景觀結構、開敞空間系統等。

控規階段――提煉特定區域的景觀要素,重點塑造區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觀系統、深化用地布局、交通組織、空間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質。主要設計內容包括研究確定用地功能布局和結構、景觀風貌、建筑容量、高度控制、交通與社會活動系統、開敞空間、界面控制和實施策劃等。

獨立城市設計――以上層次城市設計為依據,對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間形態結構、景觀結構體系(重點界面、建筑形體、開敞空間、廣場綠地)、道路豎向、市政設施、環境小品及人文活動場所進行詳細安排與設計,明確地塊性質和開發強度,并提出實施策略。

從內容可看出城市設計就是總體規劃到詳細工程規劃之間的深入分析與策劃,推進規劃落實的過程,是規劃設計理論研究到城市建設實踐途徑的探索過程,其重要意義可見一斑。從“過程”層面來說,與其說是“城市設計表達”不如說是“設計城市過程”更為貼切,然而現狀城市設計剛好就是注重了外在的分層細化表達,而忽視了作為設計過程的內在需求研究。當然外在表達是城市設計重要而且必須的內容,也是最終的表現形式,但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單向外在推演研究,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內在回饋分析,尤其是要加強對設計內容的內在適應性分析,形成雙向互動,彼此反饋驗證的設計過程。

六、城市設計愿景與現實差距

做城市設計的計師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做了這么多城市設計,有多少是按照你們的意思實施的”,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能驕傲自豪地回答這個問題。多數人能找出很多理由去解釋“沒有多少實施了的”,也許你能告訴別人你的設計有多么優秀,得到了多少人的贊揚,獲得了多高的獎項,你可以把一切責任推給建設管理和執行者――實施不得力。就當一切都是真的,卻無法掩蓋未按你的設計實施的現實,這是作為設計師的傷痛。為了不讓自己隨時傷痕累累,何不反思一下你為別人設計的城市除了美的外表,你考慮了實施途徑,途徑有效嗎?你擬定了目標,目標的表達符合實際嗎?如果你的目標實現,你考慮過其周邊和整個城市產生的連鎖反應嗎?如果這些都沒做到,你做的一切就只不過是總規意向細化的美麗表現圖而已,對推進城市建設沒有實質意義。只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你的設計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現有的“優秀設計”沒有實施也不光是設計者的問題,也有城市建設管理者的問題,且不說少數為了私利或者面子去做城市設計的,就算那些要求做城市設計是為了讓自己的城市建設發展得更快更好的,同樣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如前所述城市設計不是法定規劃,也沒有法定的編制標準,因此,管理者的需要和選擇就是城市設計的編制目標,城市設計的好壞往往就取決于管理者和他組織的專家團隊的認知水平。大多數人都認為城市設計是很直觀而靈活的設計,給了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權,這也是他們熱衷編制城市設計的原因之一。然而,從“優秀設計”無法實施的現狀看來,這種所謂的直觀和靈活是很有限度的,甚至有時候還得問問這個設計有必要做嗎?大的不必說,就拿樂山大佛博物館設計來說吧,其設計理念和設計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以至于它能和北京的鳥巢和水立方媲美,同時獲得設計金獎,而且也得到較好的實施,也許你會認為這設計非常成功,你可曾想到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財力建成博物館以后,突然發現根本沒有展品可以陳列。在大家覺得滑稽的時候,應該對城市設計還有個新的認識,即關注常規應該做什么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到底能做些什么,分析設計內容的科學性和必要性。

七、城市設計歸位與完善建議

總規研究宏觀框架性內容,局部出現與現狀實際脫節是常有的事,而在編詳細規劃的時候容易出現兩種極端,要么重視與現狀的結合,忽視基本的背景條件分析,就事論事;要么全盤肯定上位規劃,詳細規劃就是對上位規劃的逐級細化分解表現。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之間跨度過大,缺少雙向互動的反饋階段和程序,很顯然僅僅采用現行的兩個規劃層次指導城市建設存在較多的問題,而城市設計擁有探尋規劃實施路徑的作用,是消除現狀城鄉規劃編制體系弊端重要途徑,也是現狀城市設計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因此,城市設計不宜再游離在編制體系之外,宜根據其特點歸位編制體系和程序。由于城市設計偏重多種可變過程的研究,不宜作為一個單獨的規劃層次進入審批程序。建議在城鄉編制體系中明確規定城市設計應該涉足的范圍,明確不同層次中需要城市設計輔助和支撐的內容,如總規中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邊界應該有城市設計輔助表達;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建筑限高等各項指標應該有城市設計作為支撐,直觀全面地分析設計城市的合理性,而不再依靠憑空想象和簡單的指標套用;此外,建議在審批前的公眾參與階段,借助城市設計方法讓更多的人了解規劃的意圖和內容。總之,通過城市設計實現總規下延和詳細規劃上溯,使我們的編制體系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在解決城市設計合理歸位的前提下,深化完善城市設計的編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市設計覆蓋的對象十分廣泛,不同對象設計的要求和重點也不相同,不可能一一羅列,但概括起來不外乎就是要解決城市外在美化、內在健康和增強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問題。和人一樣,健康美比外在美更為重要,而目前城市設計編制重視外在美而忽視內在健康美,導致出現很多難以實現的畸形美和嫁接美,如僅僅為了嘩眾取寵,設計各種稀奇古怪的造型,在長時間不可能拆除的現狀建成區內大搞綠化和廣場,在不到5萬人的小鎮設計超大規模的都市化的商業區、辦公區和摩天樓等等,還美其名曰很具有超前性。設計者和管理者都應該結合具體實際,不僅要明白需要做什么,更要明白真正能做什么,要知道也許美人嘴里長出一對美麗的象牙就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更談不上美與健康,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避免一些目標方向性的錯誤。

外在的不健康容易發現,而一些影響健康的內在“疾病”則需要我們深入“把脈”。以廣佛南海地區的一個升級改造城市設計項目為例。規劃區域內存在大量雜亂無章的工業、傳統村落和少量的城市開發用地,根據上位相關規劃和現狀條件的分析,提出對該區域的發展戰略:一是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二是增加居住開發;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和城市公共配套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假設戰略是完全正確,并據此提出了規劃方案,也許此時有人會認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事實上這僅僅是城市設計工作的開始,僅僅是粗略的定性分析,為深入的城市設計樹立了靶子,接下來根據初步設計結果反轉的驗證過程更為重要,此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包括:在滿足整體功能分區協調和城市形象統一的前提下,因為你的設計可能導致交通流的變換,原有的交通體系是否能適應,是否與交通實現有機銜接,如何確保不成為區域交通的堵點,也不至于過多增加交通的壓力;如今廣佛同城區域化發展,城市規模空前巨大,所做設計的任何功能不可能全城覆蓋,日常性的配套更是如此,因此,在設計之前是否進行了城市功能單元的劃分,在你的城市設計成果融入單元以后,單元內的就業、居住和公共配套的比例能否保證一種平衡關系;正如定義所述城市設計是一門綜合學科,如果完全依靠現場觀察和平面分布圖,不全面了解區域內的人口、經濟和社會,你怎么知道哪些企業發展前景好,需要保留和增加發展空間,哪些需要限制、轉移或者關閉,否則何來集聚、轉型與升級,最多就只能做點表面的風貌整治罷了;如果不了解政府、社區和市場對地區規劃建設的影響力,城市設計選擇的發展途徑可能根本就行不通,沒有合理的運行機制再好的規劃設計都無法實現,為此該項結合地區實際正探索一條由政府主導建設向社區主導建設轉換的“綜合社區”發展模式。當然不同的項目需要深入分析的內容不一樣,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從上位規劃分解下來的城市設計目標僅僅是開始的假設,需要返回到系統中去檢驗其科學合理性,進而不斷修正設計內容,力保設計的“健康”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據此落實各項開發控制指標和要求,回歸外在美的表達。

八、結束語

城市設計的歸位與完善需要法規制定者務實遵酌,恰當地將城市設計納入有關編制條款,做到物盡其用,發揮城市設計更大作用;需要建設管理者轉變觀念,對城市設計的優劣有更科學合理的評判標準;需要規劃設計者深入研究,采取雙向互動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設計理想與建設實踐更有一致性。由于涉及面甚廣,筆者學識有限,部分觀點可能欠妥,但是為了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建設水平,不惜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幫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7年10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七十四號;

[2]《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5年10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 第146號;

[3]盧濟威. 論城市設計整合機制[J]. 建筑學報,2004,01:24-27.

[4]扈萬泰. 城市設計實施管理技術研究[J]. 建筑學報,2004,08:79-81.

篇7

隨著各界對規劃的重視,各層次規劃水平不斷提高,并積極指導城市建設。但是,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城鄉規劃成果“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局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規劃與實際發展情況相差甚遠,規劃的成果無法具體實施,至此引起了學術界、規劃界對規劃可操作性問題的探討。 

2規劃可操作性的研究現狀 

可操作性是行政法規、管理措施等對團體、個人的約束條例進行人為控制效率的度量。目前很多情況下,規劃與實施產生了嚴重的脫節現象,規劃的可操作性不強,其主要原因有:①偏重對空間等“硬”規劃的研究,缺乏對實施機制“軟”規劃的認識,規劃的實施與政府的行政體制、財政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關系密切,規劃編制需要與之有效銜接,才能保障規劃的可操作性;②規劃缺乏彈性,對實施路徑、建設時序的考慮不足;③規劃方案的唯一性導致規劃缺乏科學性,目前的規劃忽視了城市發展存在多種可能這一客觀事實,而把城市規劃成一種發展可能,降低了規劃的可操作性;④規劃設計缺乏民意基礎,沒有充分反映民意(趙振湘,2008)。 

3規劃可操作性提高的前提研究綜述 

規劃可操作前提條件包括:①規劃師與規劃享用者之間、各類各層次規劃之間充分、平等、理智的信息交流是根本前提;②規劃方式的機動化、綜合化及對市場的充分理解是保證規劃可操作的基礎條件;③對規劃權限進行有機分配和組合是滿足規劃可操作性的彈性要求;④促進規劃機制的完善,保證規劃管理機構的審批、政策制定、監督、控辯等權利,規劃制度則應強調公益和協調(王鉞等,1999)。 

31規劃編制 

從編制角度來看,除規劃設計水平以外,城市規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還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具體包括:①城市政府對城市規劃的重視程度,政府需要投入足夠的資金保證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使規劃編制單位對城市的基礎狀況有較為準確的把握;②在規劃編制中,必須加強規劃前期的研究,對城市產業、宏觀環境、發展趨勢、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等從定性和定量方面進行論證與深入分析(趙振湘,2008);③提高規劃編制可操作性的關鍵是對規劃進行充分的論證。需要城市各部門的參與與研究,為城市規劃編制的成果能真正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打下基礎;④積極推動城市規劃成果向地方性法規的轉化,提高城市規劃的土地;⑤加強對城市規劃管理與實施的研究是提高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徑,在規劃管理和實施中,重點研究如何處理好城市的更新發展與現實經濟的關系;⑥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提高公眾對規劃的認識水平、建立公眾參與機制,監督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從而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周國艷,2001)。 

32制度政策 

為使城市有序發展,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從制度政策層面探討可采用的手段:①資源適度共享:城市資源為不同主體適度共享,在一定程序上消解資源的壟斷利用,盤活操作主體,實現自我發展。②利益流轉與兼顧:在兼顧各種利益的前提下,促使各種利益相互轉化和置換。③政策監控與引導:對城市發展方向性進行引導和策略性監控。通過引導,使城市成員在一個基本面上形成一致的方向。通過監控,將城市置于框架性組織之下,保障城市規劃論文有機生長(王鉞等,1999)。 

4各層次規劃可操作性提升方法研究綜述 

41城鎮體系規劃 

對于城鎮體系規劃,應當提高其科學性,從而奠定可操作性的基礎。具體可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①充分認識城鎮化發展的規律,從整體空間角度,研究城鎮空間發展,充分研究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之間的關系,使其協調發展;②從本地實際出發,借鑒國外和外地的模式或經驗,不能簡單的“移植”;③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規劃意圖,通過宣傳、解釋,積極推進小城鎮組合成為小城市或大城鎮,中心城市的定位應當由生產型轉向經營服務型;④客觀分析城鎮或區域條件,采取針對性措施,揚長補短,樹立開放競爭的觀點,以此確定區域在地域分工中的特色和功能(馬建軍,2004);⑤規劃編制單位應與政府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單位交流規劃信息,吸收或應用最新規劃成果,重視新技術對城鎮發展和體系結構的影響;⑥將環境保護規劃改為生態環境規劃,從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出發,將建立區域性生態骨架和環境建設結合起來(馬建軍,2004);⑦貫徹執行城鎮發展相關的政策,提出因地制宜的有利城鎮體系健康發展的規劃方案、對策措施、實施政策(周復多,2001)。 

42城市總體規劃 

我國城市總體規劃研究的深度不夠,多注重對形體的構思,而缺少對方案的比較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需要在城市規劃現實性,城市發展合理性的基礎上,認識城市發展各方面的因素,使規劃目標的確定獲得充足的依據(朱江, 1997)。 

43控制性詳細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在編制與實施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控規的可操作性不強:①規劃編制的依據不足,《城鄉規劃法》取消了大中城市分區規劃的編制要求,使控規編制主要依靠資料收集和主觀分析,其科學性大打折扣,另外,強制性內容分類過細且缺乏制訂依據,例如容積率,主要是憑借主觀經驗,致使其科學性受到質疑;②規劃內容不夠規范,缺乏統一的編制標準;③控制內容缺乏彈性,根據現行“六線”管理辦法和《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制定的控規缺乏彈性,批量確定每一地塊的所有指標,在規劃實施中,各種因素使控規的指標經不起推敲,甚至有些不修改就難以實施;④規劃成果可操作性不強,控規的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控規往往強調對目標的描述,而缺乏提出實現目標的過程,在具體的控規實施中還存在違法或行政不作為等各種問題,從而使得控規不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4專項規劃 

對于各專項規劃,若要提高其可操作性,則需要在與城市總體規劃及相關規劃相協調、深入了解現狀的同時,從規劃方案、規劃控制及實施管理三方面入手,建立規劃、管理、實施的對應關系。不同專項規劃在不同層面可能存在不同的問題,需要針對問題具體分析,提出解決方案(曾九利,1999;羅玉雯、母少輝,2010)。 

5結論 

對規劃可操作性問題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對影響規劃可操作性的原因和提高規劃可操作性的手段、方法的探究。現有研究多基于自上而下的規劃,探討其可操作性問題,較少從以下角度來增加規劃的可操作性:如何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規劃相結合;如何通過處理好利益相對人和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來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鉞,張壯云,呂迎澤規劃可操作問題芻議[J].城市規劃,1999(23):50-51 

[2]朱江論城市規劃的可操作性[J].中外房地產導報,1997(23):25-28 

篇8

一、四項主要工作

在堅持招商引資第一要務,完成協議引進項目5個,協議引資總額5.9億;竣工投產項目1個,引資額5000萬元的同時,全力推進城鄉規劃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規劃龍頭作用得以增強。

20__年以來,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進,規劃引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一是計劃引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職能充分發揮。20__年底,我局即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發展需求,超前啟動了《20__年度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編制工作。《計劃》將規劃愿景細化為具體項目,實現了城鄉規劃戰略意圖的貫徹,避免了項目實施的盲目和無序。二是規劃引導城鄉科學發展職能充分發揮。圍繞高質量實現規劃全覆蓋的工作目標,起草并報市政府辦公室下發了《20__年中心城市規劃編制及研究計劃》,同時,我局又下發了《20__年縣城及村鎮規劃工作要點》,對全市規劃編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項規劃編制任務中,部分規劃編制因總體規劃修編暫緩,其余18個項目均已編制完成或正在調整完善;各縣規劃編制工作也在快速推進。全市城鄉規劃全覆蓋的目標基本實現。三是政策引導城市產業發展職能充分發揮。年初即起草并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明確市區高層建筑重點發展區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發展檔次和品位。圍繞進一步促進中心城市房地產業和商業發展,于10月初起草了《關于促進中心城市房地產業和商業發展的政策規定》。《政策規定》實施以來,市區商品房銷售量迅速提升;大潤發超市、國泰廣場、__一百三家大型商貿設施開業。四是掛鉤引導新農村建設職能充分發揮。大力開展鄉鎮和村莊規劃調研,編制并印發了《__市農村集中居住點規劃實施分類指導目錄》,提出了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農村集中居住點的意見。同時,全力抓好全市15個康居示范試點村規劃指導和服務工作,開展了對15個康居示范試點村的規劃方案、建筑設計方案把關審查工作,提升了示范點建設質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個集中居住點建設規劃編制任務。在規劃的指導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快速推進。

2、改革創新工作取得突破。

20__年初,提出“致力創新突破”的總體目標,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工作力度,推動城鄉規劃水平的持續提升。為此,我們印發了《__市規劃局20__年創新工作實施方案》,對年度改革創新工作提出了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在《方案》的指導下,各項改革創新工作深入開展。圍繞精心精細服務,不斷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制定下發了《免費規劃報建服務實施辦法》等四項制度,使規劃行政許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發展需求;圍繞規范規劃編制工作,推動規劃設計招投標及規劃市場管理創新,出臺了《__市規劃編制項目招投標暫行管理辦法》、《__市城市規劃設計市場暫行管理辦法》;圍繞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啟動了“地理信息系統建設”, 完成總體框架編制,2.4平方公里的三維虛擬城市演示系統、元數據管理系統等三大基礎平臺建設,8555平方公里航測影像圖、400平方公里航測影像圖和市區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圖數據采集錄入工作正加速推進,地下管線數據普查工作即將開展。圍繞提升測繪院發展水平,擬定了改革創新工作方案,從企業內部管理、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等方面明確了改革目標,測繪院年內即將實現資質升級。圍繞促進規劃院科學發展,幫助企業多方開拓市場,強化內部規范性管理系統建設,確保了規劃院企業經濟效益和自身建設的齊頭并進。預計20__年度該院合同總收入將達到1200萬元,比改革前的20__年增加3倍。

3、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20__年我承擔了多項重點工程牽頭推進任務,經過精心組織,嚴格督查,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__1897及東大街項目:完成項目三套規劃方案及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積極聯系,多方出擊,項目合作開發單位基本確定,項目將擇機啟動。百棟高層推進工程:制定了市區百棟高層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確立了年內已建、在建高層建筑80棟的工作目 標,并通過政策引導、督促檢查、現場觀摩等形式,大力推進工程進度。目前,市區已建、在建高層建筑已達到105棟,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安居工程:精心組織各片區和相關主管部門,加速推進市區藍領公寓、拆遷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設。目前,市區經濟適用房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17.3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15萬平方米)的115.3%;藍領公寓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23.02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21.6萬平方米)的106.6%;拆遷安置房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39.6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37萬平方米)的110.8%。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雪楓公園:積極配合公園管理單位,高標準推進公園維護和后續管理工作,積極服務好公園配套用地開發項目建設,科學嚴謹地組織好公園決算審計工作,確保公園建設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還積極協助市水務局完成大運河水利博物館選址,并積極做好規劃方案編制工作;優質高效地完成了__商檢、海關大樓、古黃河濱水核心區、明城墻遺址保護等市政府實事項目規劃服務工作,促進了項目的快速推進。

4、和諧團隊創建效果顯著。

在全力推進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狠抓規劃干部隊伍建設,和諧團隊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強化服務創新,行風建設深入推進。圍繞政(行)風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的工作目標,不斷強化工作措施,重點圍繞創新服務理念,出臺了《__市規劃局免費規劃報建服務實施辦法》、《市規劃局特別快車綠色通道服務制度》等四項規范規劃行政服務工作的新機制、新制度,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評議政(行)風活動中,我局在15個行政執法單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規劃處在熱點崗位評議中排名第二。我局駐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多次獲得“流動紅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強化和諧發展,爭先創優扎實開展。圍繞打造和諧社會、和諧規劃的工作目標,以扶貧、雙擁、等工作為著力點,以競爭考核為抓手,全力推進爭先創優工作。扶貧工作中,以確立發展規劃、培育致富產業、實施實事幫扶和幫扶困難戶為工作重點,大力實施實施四大幫扶工程(規劃幫扶、科技幫扶、實事幫扶、貧困戶幫扶),已完成扶貧工作投入12萬余元,較好地實現了扶貧工作目標;雙擁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與駐宿廣大官兵的聯系溝通,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工作中,以解決群眾的困難為出發點,堅持做到“有登記、有交辦、有責任人、有處理、有結果、有監督”等“六個有”,充分發揮規劃的協調和引導職能,幫助群眾化解矛盾,處理問題,并通過采取回訪、下訪、約訪等有效形式,深層次推進問題處理,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三是強化競爭考核,隊伍建設逐步完善。在干部隊伍建設中,全面引入競爭考核機制,以此激發干部職工的創業熱情和創優激情。完成了局機關中層干部輪崗工作,促進了業務工作交流,激發了干部職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熱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長助理公推公選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干部隊伍梯隊建設,使一部分年輕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得到充分調動;實施了部分重要崗位工作人員的公開招聘,引入了一批專業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充實,促進了各項業務工作和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理論學習和廉政建設

1、理論學習

堅持將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確保做到自身素質和水平的與時俱進。堅持做到“自學與制度化學習緊密結合”、“學習與交流緊密結合”,在認真抓好規劃專業理論和管理知識自學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市委中心組學習活動,全面領會和掌握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制定了市規劃局制度化學習機制,組織開展了黨組中心組學習、辦公會學法、菜單式學習等多種長期性、制度性、剛性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還堅持學以致用,加強調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考察報告》、《桂林“兩江四湖”考察報告》、《增強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問題研究》等多篇論文,并先后兩次在市委黨校組織的干部培訓班上就自身學習成果及工作體會作了講座。

2、廉政建設

始終堅持“兩手抓”,積極履行“一崗雙責”,作為第一責任人,全面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在制度建設方面,先后組織制定了《__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辦法》、《__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報告制度》、《__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辦法》、《__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機制進行了全面調整完善,進一步明確了責任制落實機制和具體措施;在教育學習方面,組織干部職工開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動落實好快干”大討論活動、到洪澤湖農場接受警示教育活動和市規劃系統反腐倡廉專項警示教育活動,經常組織各種案例教育,做到警鐘常鳴,確保全局干部隊伍不出問題;在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方面,以廉政文化進機關、進行業活動為重點,深入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出臺了《關于在全局領導干部中開展“讀廉文、思廉政”廉文薦讀活動的意見》,編制印發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職工學習;在加強干部廉政建設方面,組織中層以上干部開展了公開述職述廉活動,并先后組織召開了兩次黨組中心組民主生 活會,分析研究干部廉潔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實紀檢監察機構派駐統一管理方面,自覺接受監督并著力加強干部選拔任用、資金運行、國有資產運營、黨務與政務公開、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等六個重點環節和部位的監督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在此基礎上,本人也認真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報告制度和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堅持做到胸襟坦蕩,對組織、對領導從不隱瞞個人任何問題。

篇9

學校設有建筑與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和國際交流學院等18個院(部),開設本科專業45個,涵蓋工、管、理、藝、文、法六大學科門類。學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3萬人,研究生近千人。土木工程、建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設計學等7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涵蓋了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方向)近30個。另有管理學和理論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還有建筑與土木工程、工業設計工程2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以及工程管理等5個專業先后通過全國土建類專業教育評估,工程管理專業(國際工程專門化方向)通過國務院學位辦審批并獲得雙學位授予權。建筑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3個學科為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有包括“松遼流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內的14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研究中心),有建筑設計院、工程勘察公司和工程監理公司等實訓基地。學校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億元,圖書館藏書200余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12萬余冊)、中外文期刊1400余種。

學校有教職工11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700余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400余人,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600余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300余人。學校擁有中央直接聯系的高級專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人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錄選人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留學回國人員以及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吉林省跨世紀學術學科帶頭人、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跨世紀中青年骨干教師、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第一二三層次人選和吉林省勘察設計大師等40余名,省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

學校在北方寒地建筑節能、先進建筑結構材料和綠色建筑材料、先進工程裝備制造、熱能回收與利用、流域水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城市規劃設計等重點領域開展重大工程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為推動區域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并獲得國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國建設系統科技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39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0余項;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32項,省部級以上勘察設計獎勵20余項;教師公開發表學術科技論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國際重要檢索機構刊物收錄650余篇。

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及各類建筑、規劃、結構設計競賽等重要賽事中,獲得國家級、省部級表彰、獎勵300余項。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篇10

論文摘要:一個地區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對吉林市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現狀情況的論述,指出其中存在問題,并提出發展方向,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建設提供保障。

近幾年,隨著我市市政基礎設施的不斷配套建設,城市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也存在著計劃性不強、規劃標準不統一、配套不到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開發建設質量,為切實完善城市功能,有必要對我市的市政基礎設施現狀以及存在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針對性措施,保證城市的正常發展秩序。

1 城市給水及排水能力建設

1.1 城市供水情況及處理辦法

吉林市市政供水主要供給全市綜合生活用水及少量的工業生產用水。其水源除少量滲渠取水及滲渠取水外,其他皆為地表水,即松花江水。市內各企事業單位的自備水源也基本取自松花江。松花江水源水質比較好,PH值為6.8~7.4,按照地表水源地必測項目10項指標考核,水質達標率為100%。

隨著城市的發展,各工業開發區發展及用水人口的增加,給水管網的修建不能與城市發展建設同步,可能會造成現有的供水能力滿足不了城市供水需求問題的出現。

此外,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的提高,部分按原標準設計的構筑物因其工藝設備陳舊,也不能滿足新規范要求的標準。

完善城市供水設施,首先必須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執行飲用水源保護區有關規定,使水質符合規定的水質標準。其次,根據實際需要擴建市政水廠,確定水廠供水規模和布局,并在改造完善現狀管網的同時,重點配套新、擴建水廠的輸配水管網。

1.2 城市排污問題及處理辦法

城市污水主要指的是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及工業企業生活污水。對于這些污水的排放問題,分流制排水未能完全實施,部分老城區采用仍是合流制排水。此外,排水管網部分老化,排設施陳舊,年久失修,嚴重淤堵,且管徑偏小,也是造成排水不暢的主要原因。

對于污水處理問題,盡管目前吉林全市現有規模較大的污水處理廠6座,均為二級處理。但污水回用率較低,缺少污水回用工程,從而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

對于上述污水排放及處理過程存在的問題,吉林市采取了擴建污水處理廠,另新建中水回用設施,來補充新立熱電廠生產用水和市區綠化及澆灑道路用水的方式。同時,要求各企業的污水處理廠需根據本企業發展及工業廢水量的增加,有計劃地進行更新改造,使本企業工業廢水能夠得到全部達標處理。

為實現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我市還在用水量較大的企業推廣中水回用工程,主要用于企業生產用水。

2 城市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2.1城市供電系統問題及處理措施

吉林市城網以220千伏為主干網架,具有較高的供電可靠性。但是,目前500千伏電網主干網架沒有形成,一旦包家變電站全停就會影響東北電網的北電南送,同時切斷了吉林市城網與500千伏主干網架的唯一聯系,吉林地區電網也將失去一個重要的電源受入點,系統電壓可能嚴重降低。此外,220千伏、66千伏變電容量及布局不合理,部分設備陳舊老化,安全可靠性差。

針對吉林市供電系統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組織協調利用土地增值等手段,嚴格控制電網設施發展用地和線路走廊用地。同時,在市中心區和外圍地區采取不同的電力設施用地規劃政策,如城市中心區內按集約性方針,向用地小、容量大等方向發展;城區外圍,向用地相對寬松方向發展。

2.2 燃氣供應現狀及處理措施

吉林市燃氣事業發展始于1973年,經歷了焦爐煤氣、油制氣、水煤氣和液化石油氣等多種氣源。目前吉林市中心城區所使用燃氣主要為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還有少量人工煤氣。

目前,吉林市的天然氣資源嚴重不足,無法按照實際需要進行發展,并且用氣結構不合理,客觀上造成燃氣輸配設備的限制和浪費。為了彌補氣源的不足,使用了各種替代燃料,形成了較大的資源浪費,致使經濟發展緩慢。

基于高標準的城市建設目標,應加快燃氣管道化供應的發展,優先滿足居民生活及公建用戶。同時,堅持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因地制宜和合理利用能源的發展方針,充分利用現有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氣源,遠期以利用俄羅斯天然氣為主。

2.3 熱源供用問題及解決措施

吉林市現有熱源主要分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熱源、區域鍋爐房供熱熱源、分散小鍋爐房供熱熱源三種。市區內現有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熱源四座,區域鍋爐房三座。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分散采暖小鍋爐房254座,總供熱面積為572萬平方米。

目前,我市熱電廠的供暖存在溫差小、流量大、管網壓力損失大,前端用戶超流量、過熱,后端用戶達不到設計流量,水力工況嚴重惡化的問題。一些地區的管網供熱站由于采用直接連接的方式,存在運行管理麻煩,系統失水多,失水不易控制,運行成本高,水力工況差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可通過下面一些措施予以解決,如擴建熱電廠,提高熱源的供熱能力;擴大市中心部分主干線的管徑,增加部分街道的主干線及各個管網之間的連通線,提高各個管網之間的互補能力;通過聯網運行增加管網的互備能力,提高供熱的可靠性;熱力干管以支狀為主,局部連接成環;供熱干管通過熱力站間接連接至熱用戶;采用直埋敷設,覆土深度不低于1.5米,現狀熱水架空線路逐步改造為地下直埋敷設。

3 城市信息建設

我市現有通訊運營企業3家,郵政局1座,廣播電視中心1座。這些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分割、重復投入現象嚴重。同時,城市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沒有形成統一體系。隨著我市城區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媒體宣傳的要求越來越高,與之配套的廣播電視設施將越來越多,而現有的場地不夠。此外,現有微波發射臺站及微波通道較多,微波通道在空中形成相互交叉,彼此產生干擾,且覆蓋了城市中心區上空。

要解決我市信息產業現狀,需要結合用戶分布和規劃布局,進行郵局擴建及新建工程。同時,大力發展數字電視,拓展服務業務,為市民提供豐富的數字廣播電視及增值業務。

在新建、擴建的同時,還有堅持保護、完善、控制相結合的原則,如保護和完善廣播、電視、軍事設施微波通信的使用和安全需要,調整其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控制其他部門微波通道系統的發展等。

4 結語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其標準和質量的高低,影響到城市的檔次和形象,對提高城市功能、促進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并通過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管理,才能使我市的市政基礎設施得以順利發展,才能更好地為城市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