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收支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17:1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匯收支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外匯儲備多元化經濟貿易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所占比重大約是70%。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國實際持有美國國債的總量為2500億美元左右。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人民幣的升值就意味著美元的貶值;雖然升值意味著購買力的增強,但是由于外匯儲備幾乎都是美元資產,又意味著外匯儲備的跌價。因此,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今天,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和必要了。
一、關于外匯儲備
(一)什么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并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二)外匯儲備的作用
1.調節國際收支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于穩定。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為了保持穩定,本國管理機構可以通過自己手中持有的外匯儲備,去進行干預。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他的經濟實力上,經濟發展是基礎。外匯儲備是最直接的保證能力的體現。
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外匯儲備代表著我國央行的資產,外匯儲備越多,央行資產就越多。我國進行國際事務就越有經濟支持。同時,當國際發生金融危機時,我國就越有能力去面對。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
(一)現狀
自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便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期。從體制改革之后的1995年到2005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從736億美元迅速擴張到8189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將近10倍。這在我國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增長的歷史上都是從未有過的。進入2006年以來,由于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增長的繼續推動,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至2月底攀升至8536億美元。與日本同期8501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額相比,高出大約35億美元。這意味著我國首次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上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二)存在的問題
1.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意味著我國大量的資源正被國外利用。國外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內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但也意味著我國大量的資源被外國所利用。大量外匯儲備的背后,實際反映的并不是國民財富的增長,而是我國大量的實物資源不斷地輸送到美國等國家。
2.外匯儲備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額成本。我國外匯儲備70%以上是美元資產,而美元匯率自2002年至今已縮水40%以上,且市場預期,今年美元會持續貶值,潛在的利率損失不容忽視。因此,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意味著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3.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容易引發通貨膨脹。1994年匯率并軌以來,外匯儲備的持續快速增加,使得外匯占款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途徑,這會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形勢構成不利影響,給我國貨幣政策帶來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
4.外匯儲備過多,將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從2006年7月21日起,美元與人民幣的固定比價被顛覆,漸進式升值已成定局,這會導致我國商品出口競爭力的削弱,繼而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外匯儲備也不宜過多。
5.大量的外匯儲備,不利于對外低成本融資。
(三)實行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必要性
由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現在超儲備的情況下,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尤其是我國外匯儲備中,以美元所占份額最大,而從全球經濟情況來看,美元在持續走低,并還有進一步貶值的風險,這無疑對我國外匯儲備大大縮水。中國現本身是一個非常需要資金的國家,卻用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元資產,等于變相地向美國提供了低息貼現貸款。
三、我國實行三、外匯儲備多元化對我國經貿的影響
(一)外匯儲備多元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1.匯率體制的改革。外匯儲備要想保值必須進行多元化投資,如實施多元化的外匯儲備策略,加大其它貨幣的投資權重等。但現在政府的決策也是步履維艱,如果提高利率,則會抑制消費信貸和投資的增長,目前互補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所以匯率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2.產業的升級。實行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過程多,過多的貨幣儲備政府應如何處理呢?我認為政府可以將這些外匯儲備投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通過資本來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升級,同時,這也有助于企業在不同區域開展不同的生產經營計劃,緩解沿海地區的生產壓力,實現區域的平衡發展。
(二)外匯儲備多元化對我國貿易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的儲備主要是美元,其在美國的投資渠道主要是美國國債和銀行儲蓄等。RoubiniGlobalEconomics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塞澤爾表示,估計中國外匯儲備中大概有70%為美元資產,20%為歐元資產,另外10%為包括日元和韓元在內的其他貨幣資產。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便是美元比重過大的問題。我們實行外匯儲備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有利于我國貨物的出口。尤其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就顯得更加重要。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這只是一條緩兵之計,最終出口形式又不是外匯儲備多元化所能根本解決的。
四、做好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的見議
(一)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是一個漸進過程
首先,中國直接通過國際金融市場調整外匯儲備的數量非常有限,這既不符合中國利益,也可能人為加大來自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壓力。無論將美元資產換成何種形式的外匯金融資產都可能導致美元貶值或美國債券價格下跌,這將給本已受累于貿易伙伴制裁的中國企業制造更多麻煩。
其次,中國目前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配合經濟改革和宏觀調控。
(二)應加大黃金和能源儲備比例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約為600噸。目前我國黃金儲備僅占外匯儲備的1.3%,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采用的3%-5%的一般標準。而在當前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中,我國是惟一尚未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而美、日、德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消費量。所以黃金和能源儲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錢榮,《國際金融》,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張泰欣,“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有望突破5%外儲運用成焦點”,《中國證券報》,2007年02月09日版。
篇2
摘 要 從1997年起,開始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聯合年檢,在2007年對外企又開始了網上申報聯合年檢,年檢形式的改變使得公司證照的年檢工作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于外商投資企業的證照年檢與其內資企業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外匯收支情況表的編制與審核。本文旨在對外匯收支情況表的編制方法進行淺述。
關鍵詞 外匯收支情況表 外匯收支情況表編制
一、外匯收支情況表總體說明
眾所周知,我國是資本管制國家,資本管制要求系統監測宏觀外匯風險,并適時采取調控和管制措施減少外匯風險。我國已加入WTO,外匯收支流量和規模將進一步加大,面臨的涉外經濟風險也將相應增加。但由于我國現行的外商投資企業財務報表體系不能充分披露企業面臨企業的個體外匯風險,不僅企業管理者、投資者無法正確評估企業價值,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整體外匯風險也無從測算。為防范涉外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促進我國利用外資質量的整體提高,有必要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外匯審核工作,準確合理的編制外匯收支情況表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外匯收支情況表反映的是外商投資企業與境外企業、機構和個人進行的經濟交易以及與境內企業、機構、個人進行的符合外匯管理規定的外幣計價、結算交易。同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一樣同為權責發生制。該表以資產負債表的樣式來揭示外幣資金的流動,其本質為外匯的現金流量表。它所披露了外商投資企業從設立到年檢年度為止所有外匯交易的余額數。外匯收支情況表它的借方表示:貨物或服務的進口,金融資產的增加,金融負債的減少,外方權益的減少;貸方表示:貨物和服務的出口,金融負債的增加,金融資產的減少,外方權益的增加。
二、我們如何利用現有的財務數據來編制外匯收支情況表?
其實外匯收支表的每一項內容可以看作為一個會計科目使用,采用復式記賬的方法來記錄。現在我們簡述一下各科目的使用與會計處理的異同之處。
1.收到境外股東投入的資本金:會計分錄涉及實收資本,資本公積銀行存款科目,而在外匯表中涉及資產外匯貨幣資本金―資本金賬戶存款和實收境外資本―外國直接投資,對于資本溢價部分也計入實收境外資本――外國直接投資項下。
2.銷售商品收到貨款或享有應收債權時:會計分錄涉及銀行存款(應收賬款)和主營業務收入,同時相應結轉主營業務成本;外匯表中計入外匯貨幣資金-經常項目賬戶存款(應收外匯賬款)和經常項目差額。外匯表中的只用經常項目差額。
3.收到銀行存款利息會計科目:銀行存款和財務費用,外匯報表涉及科目為外匯貨幣資金和經常項目差額。
4.用外幣支付境外差旅費;會計科目:管理費用和銀行存款―外幣賬戶,外匯報表中涉及經常項目差額和外匯貨幣資金。
5.購買物資已支付價款:會計科目:物資采購和銀行存款,外匯表中涉及科目經常項目差額和外匯貨幣資金。
6.支付外籍人員工資:會計科目:應付職工薪酬和銀行存款,外匯表中涉及科目如果是用外幣資金支付所用科目為應付外籍人員工資和外匯貨幣資金;若是用人民幣支付涉及科目為應付外籍人員工資和非外匯形式資產――人民幣。
7.購買固定資產或其他物資已付款:會計科目:固定資產(工程物資)和銀行存款(應付賬款),外匯表中涉及科目:經常性項目差額,外幣貨幣資金(應付外匯賬款)。
8.外方投資中成本核算會計科目涉及長期股權投資和銀行存款(或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外匯表中分為境外投資與境內外匯投資兩類針對境外投資則涉及表中境外投資與外匯貨幣資金(非外匯形式資產)如是境內外匯投資則需用到境內外匯投資項。
9.實際支付給外方投資現金股利:會計科目:應付股利和銀行存款,外匯表中涉及科目應付外匯股利和外匯貨幣資金。
10.外商投資企業向境外(境內)外匯借款會計科目:銀行存款和長期借款,外匯表中科目為外匯貨幣資金――外債賬戶存款和境外借款(境內外匯借款)。
11.外商投資企業外方股東以其境內舉辦的其他外商投資企業獲得的分配利潤、清算、等所得的人民幣資金增加本企業外方投資會計科目:銀行存款和實收資本而外匯表科目非外匯形式資產――人民幣和實收境外資本。
12.外商投資企業接受境外股東以境外機器設備、無形資產等投資會計科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實收資本,外匯表涉及科目:非外匯形式資產――固定資產或是無形資產和實收境外資本――外國直接投資。
13.外商投資企業以機械設備、無形資產收回境外投資會計科目為:固定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應收股利或投資收益)外匯表中涉及項目:非外匯形式資產―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和境外投資(境內外匯投資或是應收外匯股利)。
14.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股東將股權轉讓給外方股東會計科目實收資本――中方和實收資本――外方,外匯表中項目非外匯形式資產――資本對價轉移和實收境外資本。
以上14筆比較分錄涉及企業大部分的業務往來,對在日常的工作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本論文只是淺論了一下外匯收支情況表的編制問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需各界同仁把握好各科目的準確定義及原則,靈活掌握,以便順利通過每年的聯合年檢工作。
參考文獻:
篇3
外匯儲備經濟分析的核心內容是外匯儲備規模問題。本文在考察世界主要國家的外匯儲備、國際收支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金融體制的具體情況,著重從內外均衡的角度剖析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問題;從國際收支的角度探討外匯儲備的供給來源問題;從開放經濟條件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保持貨幣金融穩定的高度,探討了九十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金融危機,歸納出貨幣金融當局需要密切關注的幾項重要指標,并運用本文提出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標準,論證了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外匯儲備的不充足性,進一步印證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維持充足的外匯儲備對于國家經濟安全、對于貨幣金融穩定的重要性。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
1.從國際經濟交易、外部均衡的角度探討外匯儲備需求問題,研究表明,比例分析法和現有的儲備需求模型都不能準確揭示儲備的需求,實證分析方法有助于把握外匯儲備需求的主要決定因素。
在國際資本流動不充分、規模有限的情況下,用儲備/進口的比例衡量儲備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儲備的作用是為貿易差額融資,而貿易差額與貿易總額之間并沒有穩定的比例關系,因而,比例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在國際資本流動日益頻繁的今天,許多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取決于資本和金融帳戶,而且儲備不僅用于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還用于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國的匯率和充當償債的準備,這樣,儲備/進口的比例越來越具有局限性,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次暴露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
現有的儲備需求模型均沒有將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個宏觀經濟目標納入分析,而且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政策基本上局限于支出削減政策,因此,這些模型也無法準確衡量儲備的成本和收益,無法準確衡量儲備的需求。
本文采用實證分析方法,以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實行浮動匯率以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需求為研究對象,運用充分調整和部分調整模型就國別數據、截面數據和平行數據對外匯儲備需求的主要決定因素(如經濟規模變量、經濟開放度、國際收支擾動等)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充分調整模型中,GDP都是顯著的;在部分調整模型中,上一期的外匯儲備都是顯著的;與充分調整模型相比,部分調整模型的擬合效果更好,本期期望的外匯儲備水平和上一期的實際外匯儲備水平的差距只有部分得到了調整,而且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不同時期的調整速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對我國外匯儲備需求的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表明,在我國外匯儲備需求模型中,國際收支擾動變量始終是顯著的;在未引入貨幣供應量之前,經濟規模變量中只有國內生產總值是顯著的;在引入貨幣供應量之后,經濟規模變量都是不顯著的,而貨幣供應量則是顯著的。
2.從物價穩定、內部均衡的角度探討了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從理論和實證分析兩方面論證了我國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不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外匯儲備經由外匯占款、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幾個中間環節作用于通貨膨脹。本文歸納出外匯儲備來源的三種渠道:(1)干預外匯市場購入外匯;(2)借入外匯補充外匯儲備;(3)用外匯儲備收益補充外匯儲備。其中,第一種渠道涉及外匯占款。1994年后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均來自于第一條渠道,這表明在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增加時,外匯占款也應相應增加,但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卻無法
按照官方匯率和外匯占款一一對應,本文給出了導致該現象的主要原因:(l)額度外匯的特殊處理方法;(2)1993年6月后中央銀行干預外匯調劑市場,按調劑價格買賣外匯:(3)1995年后中央銀行的一些凈購匯沒有計入外匯儲備。雖然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會導致外匯占款的相應增加,但由于外匯占款只是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之一,在外匯占款增加時,我國中央銀行通過回收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等手段減輕了對基礎貨幣調控的壓力,因此,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并不具有正向相關關系。本文又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與此同時,本
本文就我國中央銀行對政策性銀行的再貸款和外匯占款剛性增長以及準備金制度改革的條件下,中央銀行回收再貸款、調控基礎貨幣的能力進行了分析。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中央銀行的對沖可行性如何,取決于經濟發展對貨幣供應量的需求以及影響貨幣乘數的現金.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的變化。在我國中央銀行對政策性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只有7469.18億元(1997年7月)的情況下,如果不采取其它辦法,中央銀行的對沖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頻率,改革的力度越大,頻率越高,中央銀行的對沖能力就越小。因此,中央銀行需要綜合外匯占款和央行的政策性貸款的發展趨勢、考慮經濟發展對貨幣供應量的需求和準備金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密切監控貨幣乘數變化的基礎上,利用基礎貨幣的吞吐調控貨幣供應量使之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穩定幣值的目標。
3.運用內外均衡的綜合分析方法,探討了我國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問題。筆者認為在確定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下幾點:(l)外匯儲備的宏觀成本和收益。我國外匯儲備的迅猛增長是漸進的外匯體制改革和宏觀調控的結果,1994年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穩定、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經濟保持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狀況良好、國際收支平衡,這從效果方面反映出我國外匯儲備的宏觀收益是高的,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是適度的。(2)外匯管理制度。我國的外匯管理制度不但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異,就是同發展中國家相比,也較為嚴格,缺少民間外匯的蓄水池,因此,外匯儲備是我國對外支付能力的主體;(3)外匯儲備增長的來源。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主要是來自于凈資本流入,具有借入儲備的性質。(4)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確定方法。比例分析法和儲備需求模型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而實證分析方法也不能確定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筆者認為,適度外匯儲備區間的下限可以用結合進口支付和外債償還的擴展的比例分析法來說明。如果說進口支付反映了經常項目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那么外債償還則反映了資本和金融帳戶對外匯儲備的需求。(5)要從八十年代中期外匯儲備急劇下降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不能輕易斷言“外匯儲備多了”。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如進口、外債還本付息等因素),提出了我國適度外匯儲備區間的上下限,下限由4個月的進口需求、10%的中長期外債和30%的短期外債償還準備來確定,上限是不危及一國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外匯儲備水平。
4.分析了外匯儲備供給來源問題,闡述了用結售匯報表分析外匯儲備來源的局限性,給出了結售匯報表和國際收支平衡表在具體項目上差異的原因,指出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分析我國外匯儲備來源的有力工具。
目前我國使用結售匯報表來反映外匯收支的情況。從結售匯報表看,貿易和非貿易項目的順差是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結售匯報表和國際收支平
衡表的根本差異在于兩者編制原則的不同:結售匯報表反映的是進入結售匯體系的外匯收支(外匯供給和需求),而國際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經濟價值的交換和轉移,不管這種經濟價值的交換與轉移是否涉及外匯供求。由于結售匯報表(以及1994年前的國家現匯外匯收支平衡表)只反映了我國外匯收支的一部分,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匯收支不通過結售匯體系,結售匯報表的覆蓋面和解釋力將日趨下降,因此,用結售匯報表來說明外匯儲備的來源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隨著意愿結匯的推行,用結售匯報表來說明外匯儲備來源的局限性會越來越大。
此外,結售匯報表和國際收支平衡表在具體項目上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1)兩者在具體項目上的口徑并不完全相同;(2)結售匯報表不能反映未形成外匯供求的國際交易(如外商設備投資以及利潤再投資);(3)我國目前的結售匯體系只包含了部分外匯收支,結售匯報表在反映外匯收支方面的不完全性是其與國際收支平衡表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表明結售匯報表無法準確分析外匯儲備的來源。目前世界范圍內普遍使用國際收支平衡表分析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平衡表編制原則的統一性和資料的可得性,使得我們可以依據國際收支平衡表對各國外匯儲備的來源進行比較。筆者認為,不同來源的外匯儲備具有不同的經濟意義:來源于經常帳戶順差的外匯儲備增長是本國儲蓄的積累,是一個國家的凈財富;而主要來源于金融帳戶的外匯儲備增長實際上是以負債的增加換取外匯儲備的增長(在國際投資頭寸表上(IIP上),外國居民在一國的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均被視為該國的負債),這樣的外匯儲備增長具有借入儲備的性質,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提醒我們審慎看待源于凈資本流人的外匯儲備的增長。
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國近幾年的外匯儲備增長主要源于巨額的凈資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對外負債的增加換取外匯儲備的增長。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對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對于正確認識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5.在對九十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金融危機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要保持貨幣金融的穩定,貨幣金融當局需要關注的幾項指標:外匯儲備水平和相對規模、匯率水平、經常項目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資本流動結構、外債期限結構和風險狀況。
篇4
論文提要: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的金融聯系更為緊密,也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再次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一)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創設了具有超主權貨幣性質的特別提款權,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缺陷,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別提款權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它的擴大發行有利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因此,當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推動改革特別提款權的分配,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應綜合考慮一國國際收支狀態和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以此來降低某些經濟大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可動用資金來應對危機。
(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載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被弱化和異化,因此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廣泛的改革。(1)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的范圍,強化其國際最終貸款人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個國際的最終貸款人,顯然是難以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實行資金援助時,不僅要考慮恢復受援助國的對外清償能力,還要考慮促進其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改變將短期內恢復受援國償付能力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并把重點放在危機防范而不是補救上;(3)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和信息功能。當成員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內經濟政策提供建議,并為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4)促進交流與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加強與成員國交流的同時,還應積極促進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改善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性。金融全球化為資本的無序流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世界上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度波動,為發展中國家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也使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發達國家應主動擔起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這就要求各國加強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這是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基礎。從國別上看,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協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各發達國家之間應經常相互協調與溝通,共同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并以積極的態度,加強各國在貨幣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二是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關系。在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注意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強區域性經濟貨幣政策的合作。在總結歐盟與歐元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一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共同探討區域性貨幣合作的有效途徑,以抵御外部危機對該區域經濟體的沖擊。此外,從加強合作的領域看,還應加強國際金融經營環境、國際金融內部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約束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
(四)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督機制已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開披露有關信息;(2)抑制國際范圍內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特別是加強對“對沖基金”、離岸金融中心的監管。對對沖基金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已成為國際貨幣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3)加強對銀行的跨境監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這無疑中增加了資本無序流動的風險。因此,對銀行的跨境監管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轉貼于
主要參考文獻
[1]冉生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國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經濟研究,2009.2.
[3]周文貴等.國際貨幣體系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論文摘要】:中國國際收支失衡現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國國際收支長期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使得對沖外匯儲備過多而引起的流動性泛濫成為現在貨幣政策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分析我國當前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和部分嚴重的影像,可以對我國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的選擇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正式加入WTO之后,對外貿易總額持續高速增長,出口商品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促進了我國經濟長期的穩定增長。但是隨之產生的問題也非常嚴重,尤其是貿易失衡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2004年我國外貿順差總額僅319.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5.6%;2005年我國外貿順差總額已達1018.8億美元,是2004年的3.19倍;2006年我國外貿順差總額達1774.7億美元,又較2005年上升74%。
一、導致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原因
國際產業的分工理論說明產業在某個國家發展到成熟期后,都會引起產業外流。從二十世紀70、80年代開始,美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亞洲國家,造就了亞洲的新型工業化國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又開始轉向我國,與我國豐富低廉的勞動力相結合。這是我國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進口卻沒有隨著國民收入提高而大量增加。
1. 有效需求不足
我國進口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近年來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進口增長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如2005年我國對歐盟、美國的進口增長率僅為5%和9.1%,遠遠低于2004年的28.8%和31.9%。而2006年由于我國所進口的飛機、集成電路等歐美發達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金額增長較快(較2005年分別增長了71.5%和30.4%),因此我國和歐盟、美國之間的進口增長率2006年呈現回升趨勢,但仍低于2004年水平。而同期我國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進口增長率仍然保持下降趨勢。
我國進口增長率大幅下降深層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容易導致產能過剩,降低企業的利潤率,使企業缺乏擴大再生產和技術革新的資金和動力,進而影響了生產資料的進口。另一方面,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所導致的一些高能耗行業,如造紙、電解鋁等在過去兩年中所出現的投資過熱現象。
2.國家政策偏向出口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并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3.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制造流動性過剩。
4.客觀存在的統計差異
出現統計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五方面:(1)香港轉口及加價,(2)離岸價與到岸價的差別,(3)統計范圍的差別,(4)未統計服務貿易,(5)未統計電子商務等無形貿易。隨著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生產網絡造成的生產國際化,現在的"貿易收支表"編輯已經非常過時,并且有極大的誤導作用。雖然跨國公司擁有其自己的資產負債和財務數據,但美國等國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和國際貿易組織者卻并不能準確全面地了解國際間的貿易活動。
二、國際收支順差影響分析
國際收支雙順差影響國內的整體經濟結構,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由于我國特殊的外匯政策和貨幣政策,導致我國現有的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壓力大。
1.外匯儲備激增,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壓力大
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地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近年來,由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2.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
三、治理國際雙順差的對策
如果一國不主動采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么,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1.限制外資流入與投資流域
我國現存通貨膨脹的壓力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國外流動性過剩的輸入。因此要減緩流動性壓力,必須在外資可投資領域進行嚴格限制,對外資流出入進行嚴格監管。在我國房地產行業,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對外資可投資的二級市場和三級市場進行嚴格控制,減少外資對房地產行業的投機,減緩房價上升的壓力,控制外資對民生嚴密相連的行業進行投機。另外,國家也可嘗試對其他投資過熱的行業進行控制,控制外資在大型項目中的比例,對其進行登記備案、嚴格監管。
2.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限制資源型產品的出口
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型產品,而在技術和營銷管理方面較為落后,附加值相對較低。一些高能耗產品的大量出口也會進一步加重我國能源的緊張局面,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從政策上給予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更多的出口優惠待遇,并逐漸減少高能耗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比重, 以促進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貿易平衡。
篇6
論文摘要:從中國現今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現實入手,分析了中國外匯儲備過剩的現狀,指出了現今過度的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困境,如通貨膨脹的積累、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以及資源的損失等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1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現實分析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所持有的用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以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外國貨幣,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中國黃金儲備的各年變動量均為零,特別提款權等3個小項目在儲備資產增減額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所以儲備資產變動主要表現為外匯儲備的變動。在中國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幅度和外匯交易會員持有頭寸一直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在中國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雙順差”的制約下,外匯儲備只是中央銀行為了使外匯市場出清而被動交易的結果。其實,在固定匯率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下,中央銀行始終有干預外匯市場的義務和動機。這很有可能使國家外匯儲備的實際持有額與適度規模不相稱。1994-1997年,中國外匯儲備年平均增加額為301.21億美元,經過1998-2000年的低速增長后,2002年開始高速增長,到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萬億美元,至200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53萬億美元。
但外匯儲備額并不是越多越好。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一些國家外債規模的擴大,一些經濟學家從外債與外匯儲備應保持一定的正比例關系這一角度來分析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即一國應把外匯儲備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以外債規模來度量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標準,強調的是外匯儲備的支付和償債功能。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中國存在嚴重的外匯過剩。
2過度外匯儲備的困境
外匯儲備的積累和減少是針對外部失衡而采取的臨時性緩沖政策。當出現外部失衡時,一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擇調整還是融資。如果選擇以融資為主,則主要是通過使用國際儲備來維持經濟穩定。如果選擇以調整為主,則必然要采取針對國際收支逆差的需求緊縮政策。因此,盡管各國的情況不同,但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過多地持有外匯儲備,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1)大量外匯儲備會積累通貨膨脹,降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外匯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并持有的,它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應項就是對外占款,而外匯占款構成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體部分。由于中國目前債券市場還不發達,債券規模不大,根本滿足不了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于是為了對沖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不得不發行央行票據進行對沖,以阻止基礎貨幣投放過多所導致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發行嚴重制約了中國的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如果不發行央行票據對沖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則勢必由于基礎貨幣投放過多而引發通貨膨脹。
(2)大量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匯率有很大的升值壓力。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于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3)外匯儲備過多會導致資源的損失。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主要為美元,外匯儲備的利用主要是投資于美國的國債,這從經濟上來看極不合算。第一,持有美元儲備意味著向美國上繳鑄幣稅。據美聯儲估計,美國每年獲取的鑄幣稅高達1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第二,存在利差損失。作為發展中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即美國國債,則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第三,美元匯率的變化導致美元儲備賬面損失。如近年來美聯儲連續下調其主要利率,結果使美元與歐元、日元匯率持續貶值,這給中國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的賬面損失。
3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
綜觀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既有經濟層面的,但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從經濟運行層面來說,外貿需求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因此貿易項目的順差仍將繼續。WTO過渡期的結束、服務項目的開放、外資并購的加速等因素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基地,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資本與金融項目保持順差。中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雙順差”的局面,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仍將維持高增長。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困境促使我們必須探討出路。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是一方面在既定的國際金融體系內提高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尋求某些制度上的創新,破解外匯高儲備之兩難。
(1)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反觀眼前的外匯儲備問題,妥善管理才是較為現實可行的做法。可是要調整美元主導的資產結構,卻缺乏足夠的可替代資產。歐元前景雖被較多人士看好,但也難以承接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的轉換;日元自顧不暇,波動太大,日元計值債券市場發展滯后,流動性也不夠。至于增持部分與中國貿易量大的亞太經濟體貨幣,如韓元、澳元、新加坡元等,都不可能分流大部分美元儲備資產。而短期內將美元國債調整為美元公司債券或政府擔保的抵押債券,也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逐步調整單純利用外匯儲備平衡和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國際支付、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防范金融危機的功能,加快金融制度的微觀變革,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通過適當的國際儲備管理戰略,協調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之間的關系,使匯率政策兼顧內外部經濟的平衡,制定將外匯儲備在國際收支、戰略資源和軍事政治等領域運用的中長期戰略目標,從單純服務于匯率、貨幣政策轉化為服從國家整體戰略。
第二,借鑒美英日、歐盟、新加坡、中國香港等經濟體的經驗,由國務院牽頭,組成財政部、發改委、央行等部門參與的國家外匯儲備管理委員會,制定運用儲備干預外匯市場的戰略及儲備管理的指引意見,建立統一、多層次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區分戰略決策和策略執行。
第三,通過多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外匯儲備經營機構,設立外匯平準基金,并將中央匯金公司納入財政框架之下,將其轉換為國有金融控股公司,增強匯金運作的透明度,剝離其為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的功能,并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外匯融資。
最后,制定詳細的外匯儲備結構調整計劃,實現儲備資產的幣種多元化、資產多樣化與多個市場的選擇,逐步推進,優先在增量資產中實施。當然,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調整將是緩慢和長期的過程,而且應保持政策操作的隱蔽性,從而將短期的外匯市場波動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幅度。
(2)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鼓勵外資企業境內融資。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些產業和企業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有些產業還出現了過剩的生產能力,急需進行產業調整,客觀上提出了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要求。因此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積極主動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既是進行產業調整的需要,也是緩解巨額的外匯儲備壓力的一個舉措。
由于國內儲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資本已經比較豐富。但外國直接投資除了資金上的作用外,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以及制度上的好處。因此,可以采取鼓勵合資企業向國內銀行借款,在國內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形式獲得融資,減少外國直接投資中的資金流入的規模,而這又不會影響中國引進外國技術。另外,取消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稅收優惠,為國內企業的發展創造與外資公平競爭的環境,從而有效利用外資的積極作用,抑制大量外資進入對外匯儲備造成的壓力。
(3)擴大消費需求,緩解由于經濟失衡而出現的貿易順差。
經過連續幾年的外貿高速增長,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超2萬億美元,貿易依存度超過67%,遠遠超過日本和美國,如此高的貿易依存度蘊藏著很大的風險。在對外貿易高增長的背后,中國國內消費率卻連年下降。從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可知,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目前內部不平衡的情況是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內需不足,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主要是對外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加。因此,我們認為解決外部不平衡的根本舉措還在于解決內部不平衡,就中國而言,關鍵就是要擴大消費需求。
(4)積極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促進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最終實現減持外匯的目標。
繼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國家積極探討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在《清邁協議》、亞洲債券基金及對話與監控機制的基礎上(包括東盟監督機制、馬尼拉框架組、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進一步討論了東亞貨幣體系安排。同時,東亞國家在國際儲備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了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發展亞洲債券市場有助于吸收亞洲各經濟體的大量外匯儲備,防止大量資金在投向美國和歐洲市場后又回流的不利狀況,并將本地區的儲蓄在該地區內使用。而中國應大力推動人民幣債券在東亞國家的發展,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在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高額外匯儲備,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減持美元外匯儲備。
4結論
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因國內經濟不平衡而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表現。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探討高外匯儲備的綜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還需從多角度入手,化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擴大消費需求,以保持內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鑒于當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高外匯儲備的優勢,協同東亞高外匯儲備國家,通過合作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最終實現貨幣合作的目標。中國應在此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東亞貨幣合作中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同時,東亞各國也需要通過協調和磋商,不斷加強其自身內部的貨幣合作,而這可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麥金農.美元本位下的匯率——東亞高儲蓄兩難[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李揚,曹紅輝.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研究[J].日本學刊,2005,(1).
[3]亞洲開發銀行編.東亞貨幣與金融一體化:發展前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李素琴.中國外匯儲備過剩的原因、負效應及其對策[J].新金融.2006.
[5]傅自應.中國外貿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J].中國對外貿易.2007.
篇7
論文提要:繼2006年我國部分行業產品價格有所上升后,2007年、2008年又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壓力趨于加大;而人民幣升值壓力最初起源于國際社會,但國內經濟基本面、匯率制度、經濟政策也構成了升值壓力的重要來源。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分析,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自信用貨幣產生以來,通貨膨脹就成為影響一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通貨膨脹,經濟學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權威的說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萊德勒和帕金將其定義為:“通貨膨脹是價格持續上漲的過程,或者從等同意義上說,是貨幣不斷貶值的一種過程”。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美元兌人民幣的價格自公告之時起調整為8.11元/美元,人民幣升值了2%。這一標志性的事件,拉開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勢。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為7.0752元/美元。
一、我國出現通貨膨脹壓力的原因
對于通貨膨脹的成因,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主要有四種類型: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混合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貨膨脹。另外,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通貨膨脹的國際間傳遞也是一國(地區)出現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出現的通貨膨脹壓力不能簡單歸為上述幾種類型中任意一類。其既有需求擴大導致供不應求的原因,也有成本價格上升引起的產品價格上漲。具體分析,我國現階段通脹壓力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過快,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本輪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商品既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工業生產的上游產品,當其價格上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傳導到下游產品。由于這些產品的產業關聯度強,其價格上漲會導致諸多產品價格的上漲。
2、貨幣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增加。貨幣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并對價格上漲形成了強勁的推動力。我國貨幣流動性過剩主要是由貿易順差過大、國際熱錢不斷涌入、信貸規模擴大等因素造成。
3、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固定投資過熱。自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1.5%。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通過固定投資的高速增長實現的。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局部過熱現象,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4、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及股市的財富效應。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別是近兩年,國家大幅提高了公務員、教師等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待遇;2004年以來出現的“民工荒”使得農民工工資有所提高,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使得農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消費的增加,繼而對價格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人民幣升值這一現象是多個因素、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內因是關鍵和根本,而外因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簡言之,人民幣升值是歷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1、內因
(1)國際收支順差。雙順差是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源頭。若一國收入大于支出,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這意味著該國外匯市場上匯供給大于需求,因此外幣將貶值,而本幣必將升值。我國近年來持續出現雙順差現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格局。其中,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因此,人民幣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繼續出現升值預期就不為奇了。簡言之,雙順差是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匯儲備。外匯儲備過多表明:在外匯市場上供給大于需求,同樣會引起外幣貶值以及本幣升值。我國2006年2月外匯儲備高達8,751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國家。外匯儲備反映了一國國際支付能力和外債償還能力,具備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保持一個國家經濟穩定的重要指標。然而,由于機會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匯儲備反而會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
2、外因。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持續施壓成為人民幣升值的外因。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只要滿足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幣貶值就能改善貿易收支。因此,他們施壓逼迫人民幣升值,目的是維護其本國的利益。他們企圖通過阻礙中國商品過大規模地進入其國內市場,打擊中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美國為例,實施 “弱勢美元”政策,力圖扭轉其國際收支逆差局面。
三、政策建議
鑒于我國目前面臨的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由諸多因素導致的,筆者認為,緩解當前通脹壓力也應采取“一攬子”措施。
1、實施多種貨幣政策的“組合拳”出擊面對國內出現的通貨膨脹壓力。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如央行2007年已經連續10次上調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普通存款金融機構將執行 14.5%的存款準備金標準。根據我國當前資本泡沫迅速膨脹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實施貨幣政策的“組合拳”出擊。央行應繼續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形成穩定的緊縮性政策預期,抑制貨幣需求,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投資過熱現象降溫。同時,應輔以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央行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適時適量地出售有價證券,以緩解貨幣量供應過度的局勢,還可以向部分貸款數額增加較快、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發行定向央票進行貨幣回籠。
2、針對特殊行業采取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以調整供需結構。本文所說的特殊行業是指對通貨膨脹壓力的產生起主導作用的行業。鑒于房地產行業和生豬養殖行業供不應求的結構問題是我國此次通貨膨脹壓力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將上述二者歸為“特殊行業”。
3、逐步調整外貿政策。貿易順差導致我國基礎貨幣供給增加,減少貿易順差自然成為解決貨幣供給過度的強有力手段,即要控制出口,擴大進口,并適時適度地促進人民幣升值。
在控制出口方面,2007年我國已經對出口退稅作出了3次調整。鑒于我國出口以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產品居多的現狀,筆者建議加大出口退稅結構調整力度,在現行稅率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稅率的資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數量,并相應上調資源稅。在擴大進口方面,重點對象應該是國內短缺的資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設備,因此對這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可作適當下調。
4、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力度,防止資本快速進出。為了控制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防止國際游資進出對我國資本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應當加強對國際游資出入境的監管力度。筆者建議借鑒國外的做法,如對以非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外國資本實行半年期的沒有補償的儲備要求方案,超過半年后方可使用;對以非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國資本征稅,比如對外國資本投資本國股票征收1%的稅;或者限制短期外匯信貸或持有外匯頭寸的規模。通過以上做法可緩和國際資本迅速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引起價格的哄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內的撤離行為引起的經濟動蕩,保證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此外,還要搞好相應的配套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現行的結售匯制度。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很充裕,不僅足以保障對外貿易活動的需要,而且也為選擇更加寬松的外匯管理制度創造了條件。因此,適時調整強制結售匯制度,實行意愿結售匯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目前,可先進一步放寬所有出口收匯企業的留匯額度,再逐步變一些項目的強制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二是改革現行儲備制度和儲備政策,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可以增加進口石油等戰略物資儲備,減少外匯儲備;增加企業和個人持有的外匯,減少國家的外匯儲備等。這樣可以減少經常項目順差,既可緩解資源壓力,又可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三是運用市場機制緩解由外匯儲備增加所引致的基礎貨幣投放量增加問題。可考慮通過將中央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債務證券化回籠一部分發行在外的貨幣,以及將央行現有的一部分外匯儲備資產證券化等措施,對沖由外匯儲備繼續增加給貨幣政策造成的壓力。在鼓勵資本流出的同時,加強對資本流入的管理,改變資本流出和流入不對稱的狀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一些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的同時,抑制一些不必要的資本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主要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外匯儲備;結構;激增;原因;對策
1.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現狀
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到2005年超過8000億美元,9年間增長近7倍。特別是近3年來,儲備增速進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儲備都超過4000億美元。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大國。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達到3.0447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時幾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擁有的外匯儲備的三倍。外匯儲備激增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們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表中我們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國積累了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是8000多億美元,到2008年,已經達到19460.30億美元。也就是說,三年的時間里面,總共有11200多億美元的外匯新增。
2.我國外匯儲備激增原因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國際競爭力以及對外資吸引力的逐漸增強等,歸結起來可分為四個因素:
2.1 根本原因
從宏觀角度來說,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可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來看。從國際層面來看,在當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國為首的發展中經濟體處于國際分工的中末端,承擔了大量的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轉移,從而在貿易創造和轉移過程中創造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同時,自2000年以來的本輪世界經濟增長周期中,我國等發展國家資本回報率優于發達國家,使得大量外資以戰略投資等渠道涌入國內,從而通過資本項目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從國內層面來看,近年來宏觀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對外經濟交往的擴大是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內在原因,在此過程中以出口為導向、以引資為重點的對外經貿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2 外部環境
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深入,世界各國金融、貿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貿易額高速增長,資本流動速度加快,跨國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在這種潮流下,我國享受到了國際分工帶來的好處。從國際貿易看,在不斷增加的世界貿易額中我國所占份額逐年增加。
2.3 直接原因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分析從國際收支表來看,外匯儲備增長的直接原因可歸結為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長期的雙順差。資本項目順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形成的,我國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戰略,相關政策的優惠、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中國。資本項目順差是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來源,但這些債務性儲備穩定性較差,并且隨著美元的貶值趨勢,使得我國巨額外匯儲備蘊涵著一定風險。
我國近幾年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連續出現順差,并影響到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的大幅增長。因為近幾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有關項目的比例大體一致,所以下面僅以2010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為例說明影響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
從上表可知2010年我國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都發生了雙順差,并且資本和金融項目的差額遠遠低于經常項目的差額。經常項目順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貨物貿易,而服務貿易出現了逆差。服務貿易的逆差說明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差,尤其是在運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項目的逆差比較嚴重。在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項目,并且該項目當中的直接投資所占的比重是較高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我國外匯儲備變動中發揮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資,尤其是外國在華的直接投資,也就是說我國的外匯儲備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債務性儲備所構成的。
2.4 制度原因
首先,我國外匯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外匯儲備的增長。1994年初,我國取消了外匯留成制度,實行強制結匯和有條件售匯制度。強制結匯制度使得居民和企業所創造的外匯必須出售給國家,使外匯資源集中于央行,從而促使外匯儲備規模增加。其次,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制度也促使外匯儲備規模迅速增長。1996年,我國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完全可兌換,這一制度使企業在經常項目交易下,可自由兌換外匯,進一步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及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
另外,人民幣匯率制度也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急劇增加。在2005年7月匯改之前,我國匯率制度名義上是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動匯率制,但實質卻是固定匯率制,出于維持匯率穩定的需要,央行被動地動用吸收外匯儲備,從而加劇儲備的增長。在匯改之后,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制度,匯率浮動區間有所擴大,部分緩解了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壓力。但在當前匯率制度下,人民幣的持續升值預期增加了人民幣需求,在套利因素驅動下,大量外匯通過多種渠道涌入國內,反而加大了外匯儲備增長壓力。
3.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管理與營運的對策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較快和儲備規模較高,意味著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長期如此,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害無利,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加以解決。在當前條件下,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應從兩方面著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決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另一方面要提高現有儲備資產的運用效率,兩者不可偏廢。
3.1 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
當前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減少外匯資源的低效和浪費,減輕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良的影響,是我國最明智的選擇。關于如何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存量,一般來說,可以確定一個下限和上限。即根據一國經濟發展水平,保證該國最低限度進出口貿易總量所必需的外匯儲備來確定下限;同時,充分考慮該國經濟發展最快時,可能出現的對外支付所需要的外匯儲備來確定上限;下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臨界制約點,而上限則表明該國擁有充分的國際清償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間,形成一個適當的外匯儲備區間。
3.2 適度調整外貿、外資和外債政策
在對外貿易方面,傳統的出口指標、導向、激勵機制需要調整,要改變出口量多、價低、靠出賣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換來短時發展的局面。不要再過分追求外貿順差,做到進出口基本平衡即可。在引進外資方面,改變“招商引資是政績的做法,做到“適度引進”,取消各種引資優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標,減輕地方政府的壓力,并提高外資進入我國的“門檻”,歡迎高新技術的外資進入我國,堅決杜絕資源消耗大或污染密集產業的外資進入我國。在外債方面應嚴格控制,以使用國內外匯資源為主,數據來源將國家外匯儲備充分利用起來。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內外部均衡,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3.3 嚴格控制國際短期投機資本(熱錢)的流入
國家外匯管理部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辦法,切斷熱錢進入我國的渠道及方式。要強化對貿易、非貿易、外商投資、外債、地下錢莊的外匯管理,要加強各類外匯流入的真實性審查,特別是對于熱錢容易進入的渠道更要重點布防,嚴加盤查,發現問題及時查處,決不能姑息養奸,任其自由。外匯銀行要加強與外匯管理部門的配合,要充分認識到國際短期投機資本(熱錢)對一國經濟金融的危害性,協助外匯管理部門做好“把關”除此而外,外匯管理部門還要與海關、公安、司法、商、稅務等部門加強聯系,形成合力,時刻注意國內外熱錢的一舉一動,堅決打擊國際熱錢的投機套利,護我國經濟金融的安全。
3.4 建立外匯“雙藏”機制
在發達國家,國家的外匯儲備和企業、民間持有的外匯都非常多。而我國存在的問題是,國家外匯儲備的池子過滿,而企業、民間持有外匯的池子幾乎是空的。其中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在2003年為855億美元,2004年802.37億美元,2005年大約仍然是800億美元左右;比居民外匯儲蓄更慘的是企業外匯存款,連續多年徘徊在700億美元左右,而此間我國對外貿易額早就翻了幾番。這一點外匯存款僅僅相當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目前國家已經開始放松外匯管制,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個人持有一定的外匯,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可以利用此契機,建立“藏匯于企業”“藏匯于民”的外匯“雙藏”機制,改變原有的“藏匯于國”的策略,鼓勵企業和居民持有外幣,讓企業、民眾與市場分擔匯率風險,改變國家被動吸納外匯導致儲備大幅增加的被動局面。
3.5 促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采取相應的戰略逐步讓人民幣融入到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去,打破現在美元、歐元主導下的西方世界的儲備貨幣格局,建立多極的儲備貨幣體系,則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也是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應當采取中國一貫的漸進性策略,首先讓人民幣在與文化相近、經貿關系更緊密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成為主要的結算貨幣后,再讓它成為這些國家的儲備貨幣之一。其次,則是應當發展以人民幣計值的、開放的國際資產市場,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幣金融資產選擇。只有這樣一個階段,我們才不會再為外匯儲備的多寡而傷腦筋。
4.結束語
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加了我國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了我國的經濟地位。但是持有如此巨額外匯儲備不僅成本是巨大的,并且還需要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各種不利影響。因此我國必須及時的采取適當的有效措施,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在充分發揮巨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優勢基礎,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加以調整,進行消化吸收,從而提高我國國際競爭能力,更快的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爭取早日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唐藍星,胡志才.淺析我國外匯儲備規模[J].市場論壇,2008(12):94-96.
[2]鄭艷娜.山東縣域金融發展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01).
[3]郭娜.完善我國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01).
篇9
[摘要]《國際金融》是一門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課程,內容龐大。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問題,并學會運用基本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摘要]國際金融理論教學課堂討論
《國際金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從《國際金融》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等方面看,該課程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把握是搞好《國際金融》教學的基礎。
第一,課程內容豐富。從知識結構上看,《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關國際收支方面的問題。例如,國民收入賬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賬戶及其編制;國際收支口徑及探求改善國際收支的各種理論等。二是匯率問題。它主要闡述匯率的相關概念、匯率政策的概念及匯率形成機制、外匯管制的概念、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內容。三是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四是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問題。五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危機等方面的問題。上述研究內容使得《國際金融》的研究和教學口徑寬廣,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第二,課程的知識綜合性和關聯性強。從《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看,該課程同其它一些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系。一是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例如,國民收入賬戶的推導、新劍橋學派和貨幣學派的國際收支理論、乘數理論和吸收分析法、匯率形成機制中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論都必須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二是貨幣銀行學中的系列理論。例如,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應理論、利率理論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學科。例如,《國際金融》要用到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原理;對《國際金融》原理的闡述還要涉及到一些初級的高等數學知識。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較好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
第三,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快。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例如,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新變化、WTO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問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和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和升值壓力等熱點和核心問題。
上述這些特點要求《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在精確地闡述國際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理解、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國際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國際金融乃至整個國際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密切關注我國對外金融活動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這體現在教學中,必然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基礎理論的講述、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等。讓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其學習國際金融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課堂理論教學
作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采用順序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1.順序法
是一種把相關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具有一定順序的內容,如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時間順序)、國際結算(操作順序)、經濟事件的影響(空間順序)等。
2.比較法
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羅列比較。如國際金融機構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可以用比較法來對四大全球性機構及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比較說明。
3.引導法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在講解教材中的三角套匯問題時,在按教材講清了三角套匯的基本思路后,引導學生使用另一條套匯路線去套匯,但套匯的結果是虧本。學生陷入迷惑:如何套匯才能賺錢?經過思考,發現關鍵在于正確選擇賣點:選對賣點,賤買貴賣,盈利;選錯賣點,賤賣貴買,虧損。
4.自學與教學相結合
幾乎所有國際金融教科書中,都有兩章分別論及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許多歷史資料及發展的淵源,如果由教師講學生聽,常常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較好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設計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學。如國際金融機構有何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最后由教師做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重點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運用網絡教育技術,組織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網絡技術實施課程教學,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把網絡教育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建立課程網頁
主要包括教材(教參)選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進程)、章節要點輔導、章節練習、作業布置、答疑,還可以包括教學建議,熱點討論等內容。前三項為常駐內容,其他內容可隨著教學進度進行更新。課程主頁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網絡支持服務,也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基本的教學條件;二是可以增加教學透明度,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標一致,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三是建立了師生網上交流的綠色通道。
2.進行網絡交流
學生在教材自學和網上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可通過課堂面授由教師點評,但這往往會受時效的限制。通過網絡就可解決這個時效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大量的學生郵件,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程,還有很多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問題。網絡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教與學的協調奠定了基礎。
3.進行網上教學。
經濟類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變化快,政策性、經濟性因素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較大。在國際金融中,匯率的變化、存款利率的變化,以及不可預期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國際金融產生影響。如伊拉克戰爭就引起了油價變動——以石油為原料的商品的價格變化——匯率風險;美國出兵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影響——美元匯率變化,等等。網絡教學使信息零距離,可以為我們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三、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實踐教學不能單純地以實驗、實習去理解,特別是《國際金融》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的途徑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實驗、實習以外,還應該包括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參觀等形式。也就是說,除了課堂理論講述外,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1.案例教學法
篇10
論文關鍵詞: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困境;出路
論文摘要:從中國現今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現實入手,分析了中國外匯儲備過剩的現狀,指出了現今過度的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困境,如通貨膨脹的積累、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以及資源的損失等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1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現實分析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所持有的用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以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外國貨幣,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中國黃金儲備的各年變動量均為零,特別提款權等3個小項目在儲備資產增減額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所以儲備資產變動主要表現為外匯儲備的變動。在中國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幅度和外匯交易會員持有頭寸一直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在中國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雙順差”的制約下,外匯儲備只是中央銀行為了使外匯市場出清而被動交易的結果。其實,在固定匯率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下,中央銀行始終有干預外匯市場的義務和動機。這很有可能使國家外匯儲備的實際持有額與適度規模不相稱。1994-1997年,中國外匯儲備年平均增加額為301.21億美元,經過1998-2000年的低速增長后,2002年開始高速增長,到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萬億美元,至200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53萬億美元。
但外匯儲備額并不是越多越好。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一些國家外債規模的擴大,一些經濟學家從外債與外匯儲備應保持一定的正比例關系這一角度來分析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即一國應把外匯儲備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以外債規模來度量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標準,強調的是外匯儲備的支付和償債功能。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中國存在嚴重的外匯過剩。
2過度外匯儲備的困境
外匯儲備的積累和減少是針對外部失衡而采取的臨時性緩沖政策。當出現外部失衡時,一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擇調整還是融資。如果選擇以融資為主,則主要是通過使用國際儲備來維持經濟穩定。如果選擇以調整為主,則必然要采取針對國際收支逆差的需求緊縮政策。因此,盡管各國的情況不同,但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過多地持有外匯儲備,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1)大量外匯儲備會積累通貨膨脹,降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外匯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并持有的,它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應項就是對外占款,而外匯占款構成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體部分。由于中國目前債券市場還不發達,債券規模不大,根本滿足不了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于是為了對沖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不得不發行央行票據進行對沖,以阻止基礎貨幣投放過多所導致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發行嚴重制約了中國的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如果不發行央行票據對沖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則勢必由于基礎貨幣投放過多而引發通貨膨脹。
(2)大量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匯率有很大的升值壓力。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于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3)外匯儲備過多會導致資源的損失。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主要為美元,外匯儲備的利用主要是投資于美國的國債,這從經濟上來看極不合算。第一,持有美元儲備意味著向美國上繳鑄幣稅。據美聯儲估計,美國每年獲取的鑄幣稅高達1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第二,存在利差損失。作為發展中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即美國國債,則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第三,美元匯率的變化導致美元儲備賬面損失。如近年來美聯儲連續下調其主要利率,結果使美元與歐元、日元匯率持續貶值,這給中國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的賬面損失。
3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
綜觀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既有經濟層面的,但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從經濟運行層面來說,外貿需求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因此貿易項目的順差仍將繼續。WTO過渡期的結束、服務項目的開放、外資并購的加速等因素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基地,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資本與金融項目保持順差。中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雙順差”的局面,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仍將維持高增長。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困境促使我們必須探討出路。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是一方面在既定的國際金融體系內提高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尋求某些制度上的創新,破解外匯高儲備之兩難。
(1)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反觀眼前的外匯儲備問題,妥善管理才是較為現實可行的做法。可是要調整美元主導的資產結構,卻缺乏足夠的可替代資產。歐元前景雖被較多人士看好,但也難以承接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的轉換;日元自顧不暇,波動太大,日元計值債券市場發展滯后,流動性也不夠。至于增持部分與中國貿易量大的亞太經濟體貨幣,如韓元、澳元、新加坡元等,都不可能分流大部分美元儲備資產。而短期內將美元國債調整為美元公司債券或政府擔保的抵押債券,也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逐步調整單純利用外匯儲備平衡和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國際支付、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防范金融危機的功能,加快金融制度的微觀變革,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通過適當的國際儲備管理戰略,協調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之間的關系,使匯率政策兼顧內外部經濟的平衡,制定將外匯儲備在國際收支、戰略資源和軍事政治等領域運用的中長期戰略目標,從單純服務于匯率、貨幣政策轉化為服從國家整體戰略。
第二,借鑒美英日、歐盟、新加坡、中國香港等經濟體的經驗,由國務院牽頭,組成財政部、發改委、央行等部門參與的國家外匯儲備管理委員會,制定運用儲備干預外匯市場的戰略及儲備管理的指引意見,建立統一、多層次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區分戰略決策和策略執行。
第三,通過多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外匯儲備經營機構,設立外匯平準基金,并將中央匯金公司納入財政框架之下,將其轉換為國有金融控股公司,增強匯金運作的透明度,剝離其為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的功能,并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外匯融資。
最后,制定詳細的外匯儲備結構調整計劃,實現儲備資產的幣種多元化、資產多樣化與多個市場的選擇,逐步推進,優先在增量資產中實施。當然,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調整將是緩慢和長期的過程,而且應保持政策操作的隱蔽性,從而將短期的外匯市場波動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幅度。
(2)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鼓勵外資企業境內融資。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些產業和企業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有些產業還出現了過剩的生產能力,急需進行產業調整,客觀上提出了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要求。因此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積極主動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既是進行產業調整的需要,也是緩解巨額的外匯儲備壓力的一個舉措。
由于國內儲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資本已經比較豐富。但外國直接投資除了資金上的作用外,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以及制度上的好處。因此,可以采取鼓勵合資企業向國內銀行借款,在國內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形式獲得融資,減少外國直接投資中的資金流入的規模,而這又不會影響中國引進外國技術。另外,取消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稅收優惠,為國內企業的發展創造與外資公平競爭的環境,從而有效利用外資的積極作用,抑制大量外資進入對外匯儲備造成的壓力。
(3)擴大消費需求,緩解由于經濟失衡而出現的貿易順差。
經過連續幾年的外貿高速增長,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超2萬億美元,貿易依存度超過67%,遠遠超過日本和美國,如此高的貿易依存度蘊藏著很大的風險。在對外貿易高增長的背后,中國國內消費率卻連年下降。從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可知,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目前內部不平衡的情況是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內需不足,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主要是對外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加。因此,我們認為解決外部不平衡的根本舉措還在于解決內部不平衡,就中國而言,關鍵就是要擴大消費需求。
(4)積極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促進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最終實現減持外匯的目標。
繼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國家積極探討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在《清邁協議》、亞洲債券基金及對話與監控機制的基礎上(包括東盟監督機制、馬尼拉框架組、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進一步討論了東亞貨幣體系安排。同時,東亞國家在國際儲備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了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發展亞洲債券市場有助于吸收亞洲各經濟體的大量外匯儲備,防止大量資金在投向美國和歐洲市場后又回流的不利狀況,并將本地區的儲蓄在該地區內使用。而中國應大力推動人民幣債券在東亞國家的發展,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在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高額外匯儲備,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減持美元外匯儲備。
4結論
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因國內經濟不平衡而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表現。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探討高外匯儲備的綜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還需從多角度入手,化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擴大消費需求,以保持內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鑒于當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高外匯儲備的優勢,協同東亞高外匯儲備國家,通過合作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最終實現貨幣合作的目標。中國應在此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東亞貨幣合作中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同時,東亞各國也需要通過協調和磋商,不斷加強其自身內部的貨幣合作,而這可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麥金農.美元本位下的匯率——東亞高儲蓄兩難[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李揚,曹紅輝.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研究[J].日本學刊,2005,(1).
[3]亞洲開發銀行編.東亞貨幣與金融一體化:發展前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李素琴.中國外匯儲備過剩的原因、負效應及其對策[J].新金融.2006.
[5]傅自應.中國外貿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J].中國對外貿易.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