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投資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07:4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投資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財政投資論文

篇1

國外學者對創業投資的政策扶持研究主要包括稅收政策、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及財政補貼等。一方面,學術界對于稅收政策的討論相對較早,內容豐富,也相對成熟(Abbott&Zuckert,1941;Poterba,1989;Cumming,2005),多數研究表明,稅收政策調整對創業投資的影響因具體稅種不同而有差異。另一方面,隨著創業投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理論焦點轉移到制度層面,學者們對于補貼政策的關注比較少,只見Keuschnigg&Nielsen(2002)構建起一個包含創業投資人部門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并在該框架下研究了投資補貼以及產出補貼對創業投資人部門的作用,發現投資補貼與產出補貼能夠激勵創業企業家的努力程度,這與此前Keuschnigg&Nielsen(2001)的研究結論相似。之后,Keuschnigg&Nielsen(2004)轉向創業投資機制的微觀研究,構建了一個雙重道德風險模型,在該模型中創業資本家與創業投資人的努力都不可觀測,此時無法用財政補貼方式量化糾正資源的無效配置。我國創業投資發展起步較晚,雖然當前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在于直接扶持手段,但關于財政補貼研究基本停留于宏觀分析,甚至直接納入在籠統的政策扶持定性討論中(王關義、陳裕,2000;申金升等,2001),很少有單獨的定量分析。王彥等(2001)在分析我國創業投資存在的問題時,指出發展創業投資除了拓展風險資金來源、培育多元化的創業投資主體以及完善退出機制外,還應該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為創業投資者和創業企業提供政府補助、建立政府擔保機制等。最近,李吉棟(2011)基于配置決策模型的定量研究指出,政策扶持不僅能夠增加創業資本供給,還能提高創業投資人的努力程度。但上述分析是在完全信息情形下進行的,缺乏對現實中的信息不對稱性的考慮。此外,模型直接假定政策扶持會提高創業投資項目的期望收益率并降低收益率的標準差,這就默認了政府扶持的有效性,否定了可能的“政府失靈”問題。縱觀國內外研究文獻,不難發現財政補貼對創業投資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相對缺乏,尤其是我國在其量化分析方面基本空白。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其定性分析結論比較明確和成熟,難以引起學者的研究興趣和關注;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我國目前理論研究的模型數量分析技術還不夠成熟,加之國外政策扶持領域的研究也不夠充分,使得定量分析的開展受到一定局限。

2財政補貼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機制研究

2.1經濟學分析:外部性傳統經濟理論分析通常把政府對創業投資的參與和支持看作是對“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的糾正(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1998;戴志敏,2002;李萬壽,2006;Rinetal.,2006)。“市場失靈”是指,指在自由放任的基礎上,市場經濟在其自身的運行中自發產生的缺陷或弊病。“市場失靈”是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在幾百年運行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的問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個人本位和私有經濟的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這個“市場”在古典經濟學家眼中幾乎是“無所不能,完美無缺”的,它具有自我調節、自動均衡的強大能力,從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到薩伊“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定律,再到馬歇爾“市場自動趨于充分就業均衡的假設”,使西方社會對市場效率充滿了信心。但是這個無比“有效”的市場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個個“失靈”面前終于失去了它“萬能的光環”。市場失效的出現使人們對市場的認識更深刻了。廣義的“市場失靈”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微觀經濟無效率,二是宏觀經濟不穩定,三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其中,創業資本市場的“市場失靈”問題可以歸結到微觀經濟無效率下的外部性問題。外部性理論是市場失效理論的一個重要領域,它所揭示的矯正外部效應方法與資源配置效率密切相關。外部性(Externality)也被稱為外部效應、外在性等,指的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影響了他人,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的現象。或者說,外部性就是指未被市場交易價格反映的額外經濟交易成本或收益。當市場交易導致了對第三方的影響,而價格機制又不能為之提供正確信號時,就必然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在這里價格機制的失靈導致了市場機制的失靈。正外部性的產品或勞務,由于其價格只反映了其私人邊際收益,而不能充分反映其社會邊際收益,導致產出供給不足,從而給生產或消費者帶來了額外的效益損失,根據“黃金規則”MC=MB=P,存在外部性下的資源配置亦是無效率的。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正外部效應的產品或勞務的生產與消費將呈現不足狀態,而提高它,增加其供給,社會將因此而獲得凈效益。正外部效應產品或勞務的私人標準均衡和社會標準均衡對比情況可見下圖。在圖1中,當不考慮額外收益的補償時,自由競爭市場會使正外部性產品按照私人邊際成本(MarginalPri-vateCost,MPC)和私人邊際收益(MarginalPrivateBenefit,MPB)決定的均衡價格(P0)和均衡產量(Q0),來配置資源,它反映了私人的最佳資源配置,但卻偏離了社會的最佳資源配置。這時,產量過少,價格偏低。在圖2中,當政府對額外收益進行補償時,正外部性產品將會按照社會邊際收益(MarginalSocialBenefit,MSB)和社會邊際成本(MarginalSocialCost,MSC)決定的均衡價格(PS)和均衡(QS)產量進行資源配置。這時,產量較Q0增加,價格提高。由于政府擁有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強制力,如征稅權、禁止權、處罰權以及交易費用優勢等,因而政府在糾正“市場失靈”方面具有某些明顯優勢,這也是由政府來糾正創業投資“市場失靈”的理論依據所在。

2.2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不對稱信息但是,“市場失靈”并不是政府干預的充分條件。政府干預經濟的理論前提是:首先,必要條件。市場存在失靈,而政府又是為追求公共利益去彌補市場缺陷。其次,充分條件。政府的活動的確比私人的活動更成功、更優越。即政府的經濟活動在取代私人活動后,能經受市場考驗,表現出更高的效率。最后,優勢條件。政府擁有政治強制力。這使得政府在糾正“市場失靈”方面具有某些明顯的優勢。如:征稅權、禁止權、處罰權、命令權等。政府通常利用政治權力監管私人經濟活動,并利用稅收和補貼來影響資源使用的動機。對政府行為來說,“市場失靈”是必要的而不是充分的條件,“市場失靈”本身并不能構成政府部門干預創業投資市場的理由。因為政府干預本身也有可能造成扭曲從而缺乏效率,即政府行為不能增進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給那些不應當獲得這種收入的人,由此導致政府失靈。事實上,政府機構確實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沒有任何摩擦和成本就能運轉的。低效率、決策失誤、腐敗等等,都確確實實地存在著。基于以上理論分析,財政補貼能夠促進創業投資的觀點不能僅立足于創業投資“市場失靈”本身,而應該進一步深入分析財政補貼能否確實提高創業投資活動的經濟資源配置效率。也正因為如此,下文基于局部均衡模型(PartialEquilibriumMode)l對政府扶持的微觀效率展開數理分析,特別地,該模型在不對稱信息情形下論證了創業投資市場上的政府干預是否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

2.2.1模型設定基于前人的研究框架,本文將通過構建一個簡化的局部均衡模型來研究政府設備投資補貼和產出補貼對創業投資的影響機制。假定在時間總量為1的情況下,創業企業家最基本工作時間為0<δ<1,δ是可觀測的,而其余私人時間1-δ無法被創業投資人觀測。如果創業企業家積極努力工作,則意味著他會私人時間1-δ里也從事于創業投資工作;如果創業企業家消極怠工,即意味著他在私人時間里會另尋私活。我們已經知道創業企業家的努力對創業投資的成功具有關鍵作用,假定創業企業家付出的努力程度為e,如果創業企業家全身心投入,即e=1-δ,創業企業的工作才有可能以P>0的概率實現創業投資最終成功(退出);如果創業企業家把私人時間用于兼職其他工作,即e=0,則創業企業成功的概率P=0。假定創業投資人通過提供內部增值服務a,如管理咨詢、行業經驗等可以提高創業投資的成功率p,而一些政府也會免費為創業項目提供外部增值服務g,如培訓、信息服務以及行政管制解除等,從而也提高創業投資的成功率,體現在函數性質上即為。假定:①創業投資人接私活,即e=0時,則創業投資人提供的增值服務也無益于提供創業投資成功率,p=0;②政府對創業企業的產出補貼率為σ,設備投資補貼率為z,創業企業家的基本工資為b,初創時的固定設備投資為K,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價格為Q,則創業企業的總收入為(1+σ)Q,凈利潤為(1+σ)Q-b-(1-z)K。但若創業失敗,則血本無歸。因此,創業企業的期望凈利潤為:pQ(1+σ)Q-b-(1-z)K。由于創業企業家只有創業項目,故創業資本需由創業投資人提供,其注入的成本投資為I=b+(1-z)K。作為對價,則創業企業總收入(1+σ)Q中固定比例1-s的部分必須歸創業投資人所有。假定創業投資人提供內部增值服務需要花費a個勞動單位。其中,創業企業家的期望收益c應為機會工資加上風險溢價補償。

2.2.2不對稱信息下的契約激勵假定創業企業家面臨收益風險時為風險規避型,而創業投資人由于擁有許多的創業投資項目因而可以完全規避非系統性風險①,基本工資加產出提成模式能夠激勵創業企業家全心投入創業投資工作(呂朝暉,2005)。在給定了基本工資b與產出提成比例s以及外生的政府外部增值服務支出g后,創業企業家選擇努力程度e。以上三方面因素共同決定了創業成功的概率。則創業投資人的最優化問題分為兩步:第一步,在給定內部增值服務水平a和相應的創業投資成功率p時,確定創業企業家的基本工資b與產出提成比例s,以最小化其支付c。由模型設定部分知,如果創業成功,則創業企業家總收入為sQ(1+σ)+b;而如果創業失敗,則其創業工資僅為b,但可能從私活中獲得其他收入(1-δ)w,這種情況下,創業企業家的總收入為b+(1-δ)w。其中,參與約束(PC)表示,創業企業家從事創業投資工作產生的期望效用要大于其機會工資,而激勵約束(IC)表示,創業企業家全心投入創業投資工作帶來的期望效用要大于其接私活產生的效用。在完全信息情況下,創業企業家的努力是可觀測的,激勵約束就可以剔除。成本最小化的解為:b=w,θ=0。但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參與約束(PC)和激勵約束(IC)束緊,故In(b+(1-δ)w)=In(w),求解得b=δw,代入參與約束(PC)得。第二步,創業投資人最優化選擇要求先確定創業投資成功率p如何影響激勵相容契約的成本。創業失敗時,創業企業家有固定工資b,這并不依賴于創業投資成功率p,但p的提高會改變創業企業家在項目收入中的收入份額。給定市場需求價格Q與產出補貼比例σ,(8)式的解決定了創業企業家的收益在項目收入中的占比,s=θ/[(1+σ)Q]。由(9)式可以看到,鄣θ/鄣p<0,即更高的創業投資成功率會降低其收入占比s,這是因為創業投資人通過降低來維持激勵支付θ不變。對于創業企業家而言,創業投資成功率p提高可以降低收入風險,故可以接受s下降。此時,激勵契約成本c=pθ+b所受創業投資成功率p的影響取決于。上述①式和②式可以看出,p對c有兩種相反的影響效應。一方面,更高的p會提高相應的支付成本θ;另一方面,項目風險降低會使創業投資人以更低的風險溢價來保證參與約束。而當彈性μ>1時,后一種效應大于前一種效應,從而邊際成本降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基本工作時間比重δ的上升導致道德風險空間縮小,相應的風險溢價支付也會隨之減少。

2.2.3財政補貼對創業投資的影響政府通過財政政策補貼設備投資與產出,降低了創業投資成本,促進創業投資市場的形成和創業企業的發展。財政補貼的作用機制可以分別從對創業投資人和創業企業家的影響來分析。本文把m稱為統計意義上的“創業成功成本”,下面本文要論述的是,政策扶持會通過降低“創業成功成本”來促進創業投資人進行創業投資,從而推動創業投資市場的形成。由(7)式與(8)式可知,財政政策只能通過影響創業投資成功率提高創業企業家的期望收益,而沒有直接的影響效應。在支付最小化問題中,由包絡定理可得。財政補貼在降低“創業成功成本”后,創業投資產業發展使得需求價格不斷降低,直至市場利潤為零。最后,盡管產出補貼不影響“創業成功成本”,但會提高創業投資人的收入,從而激勵創業投資活動,這符合Sobe(l2006)的研究結論。②財政補貼對創業企業家的影響假定創業投資市場上有E個創業企業家,給定創業投資成功率為p,則市場上成功的創業企業數為pE。在每個創業企業產出為1的情況下,pE即為行業產出總量。給定需求函數D(•),當且僅當下式成立時,市場出清。由上式可以看到,設備投資補貼通過需求面和供給面促進創業企業家的供給,特別是在市場需求影響下,通過增加創業企業家來增加市場供給。而產出補貼由于市場價格降低,只通過需求面效應激勵創業企業家的供給。財政政策目的在于降低創業投資風險,鼓勵創業企業發展。在創業投資行業產出pE一定的情況下,若創業投資成功率上升,則所需創業企業家減少。而(16)式最后一項是通過改變創業投資人增值服務而產生的間接供給效應。如果鄣p′/鄣g<0,政府扶持會“擠出”內部增值服務,而降低創業投資成功率。在創業投資行業產出pE不變的情況下,所需創業企業家增多。通過對(16)式提取公因式鄣p′/鄣g≤0可知,當需求彈性大于臨界值,即η≥η*m/(m-c′)時,η*<1,凈效應為正。如果進一步假定鄣p′/鄣g≤0,那么財政補貼對內部增值服務的效應為負,由上述分析知,財政補貼會促使創業企業家的供給數量增加,由此市場對創業企業家的需求價格降低。綜上所述,本模型在考慮了信息不對稱下的契約激勵后指出,財政補貼政策一方面通過降低“創業成功成本”并提高創業投資人的收入激勵創業投資活動,另一方面在創業投資行業產出不變的情況下,“擠出”創業投資人的內部增值服務,從而增加提高創業企業家數量。在兩種渠道共同作用下,財政扶持將推動創業投資活動的開展乃至創業投資市場的深化。

3總體評價

本文回顧了國內外關于財政補貼對創業投資中影響與作用機制的文獻,發現多數研究停留于定性討論,缺乏量化分析,并且基本局限于完全信息情形。基于此,本文先就創業投資的外部性分析了財政補貼的必要性,進而基于局部均衡模型論證了財政補貼政策在扶持作用上的充分性及其作用渠道。本文認為,設備補貼能夠降低“創業成功成本”,而產出補貼會提高創業投資人的收入激發創業投資積極性,同時設備投資補貼通過需求面和供給面促進了創業企業家的供給。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我國創業投資的財政補貼政策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具體措施:①加大扶持力度,借鑒美國1982年制定的《中小企業技術革新促進法》,政府可以建立類似技術創新基金的機構,專門負責按較高比例對高新技術創業企業提供各種資助和發展經費,補償創業投資可能的風險損失,從而最大程度地吸引風險資本進入高技術領域。特別地,考慮建立反向的補貼申請與審核制度,由創業投資企業根據企業實際發展需要和政策規定自行申請補貼,再由相關執行單位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審核;②加強有關財政補貼政策宣傳,擴大政策的普適性,并采取措施監督落實我國當前有關稅費減免、小額貸款、培訓補貼、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和資金補貼等各種優惠政策,提高政策的執行度。此外,必須建立一套相應的懲罰制度,對財政補貼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記錄和處罰;③盡快完善創業投資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等支撐條件的建設。鑒于創業投資主要是以股權投資形式開展,為防止資本市場的投機與欺詐操縱行為,政府需制定有關法規以規范市場交易,保證投資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

篇2

一、基建財政財務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財政收回原中國建設銀行代行的基建財政財務管理職能后,財政部門根據基建財務管理涉及領域寬、政策性強、技術要求高、延伸面寬的特點,結合本身熟悉財務管理的優勢,在增強基建領域的宏觀調控能力,強化基建財務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了基本建設經營性資金管理辦法,改變了過去以計劃代預算的辦法,簡化了資金撥付程序,強化預算約束等。各有關主管部門也積極加強基建財務管理和項目管理,努力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投資效益,認真做好國有建設單位年度財務決算的編審工作,加強財務監督。目前,財政部門暫按預算級次實行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基建投資和財務,其中中央級財政投資項目的資金委托項目所在地的經辦建設銀行辦理結算業務,其財務監督管理由財政部駐各地的專員辦事處負責,地方投資的建設項目的資金和財務管理,由地方財政部門負責。在各級財政部門的努力下,基本實現了基建財政財務管理職能、業務管理工作運轉的平穩過渡。但是目前的管理體系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還有許多待完善的地方。財政基建財務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投資領域中存在一些問題:

1、新開工項目過多,投資規模大。投資規模應同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應控制在國家財力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但在現行投資體制下,出于利益機制驅動,一些部門和單位,千方百計上項目,擴大建設規模,再加上審批制度不健全,導致新開工項目過多,甚至有的低水平、重復性建設項目也能蒙混過關。據統計,從1991年到1995年,全國基建投資規模年均遞增31%,超過同期國民經濟年均遞增12%的水平,大大超過了國家財務所能承受的能力。

2、建設資金不落實,投資缺口大。在大上基建項目的同時,基建資金不足卻是擺在建設單位面前的棘手問題。有的基建項目是在資金來源不落實的情況下倉促上馬的,項目開工后基建資金遲遲不能到位;有的項目則是受建筑材料、設備價格、人員工資等市場因素變化,加上建設期間工期延長,不可預料的地質、地形等情況,工程建設所需資金超出預算的范圍;有的項目一開始就搞“釣魚”工程,釣到多少資金就建多少,釣不到就擺在那里,處于半建半停的狀態,人為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

3、概預算審查不嚴,三超現象嚴重。投資領域內普遍存在“三超”現象,即建設項目概算超計劃、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三超”現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建設項目不是嚴格按批準的可行性報告開展設計工作,編制設計概算,甚至有的設計部門為能多收設計費人為抬高設計概算,使編制的概算一開始就超計劃;二是人為壓縮概算。有的建設項目開始申報時為能申報,爭取上項目,或為減輕稅費負擔,人為壓縮概算、預算,一旦項目批下來,又把攤子鋪大;三是概預算審核不嚴。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的概預算審核不嚴,或是審而不調,對有的建設項目概預算應做調整的不及時調整或不調整,使實際施工遠遠超出原定的概預算。

4、基建投資成本高,投資效益差。目前施工管理普遍不嚴,施工質量差,建設過程中損失浪費嚴重,加上基建單位的財會人員素質低,會計核算、成本核算弱化,而伸向建設工程的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一個項目下來,各項稅費開支占總投資的30%左右。有的項目的基建資金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貸款來的,投資期的利息負擔很重,建設成本過高,資產交付生產部門后效益往往不理想,有的重點建設項目成了重點浪費項目。

5、基建資金分散,財政可控性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投資領域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資金來源多渠道的局面,其中屬于財政性的資金但由其它部門、單位掌握和支配的資金越來越大,相當一部分資金脫離了財政預算管理的軌道,不少的部門、單位利用自己支配的資金大搞基本建設,大量的基建資金沒有按照基建程序來管理,基建資金的源頭失去控制,對基建投資規模膨脹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對整個投資計劃沖擊很大,不僅不利于財政監督,而且分散了有限的財力,降低基建投資的整體效益。

二、產生問題的根源分析

基建投資領域存在以上各種問題,同我國現行的投資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完全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1、投資體制不健全,機制有缺陷。理論研究和基本建設實踐證明,一個科學的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體系要由三個因素組成:一是行政約束機制,二是利益驅動機制,三是風險約束機制。這三個機制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國投資體制,應該說風險約束機制沒有真正形成,一項投資,在大多數投資者心目中,僅僅著眼于利益,而不注意風險,因此全國范圍內形成投資沖動,爭上項目,造成基建投資規模膨脹。

2、考核制度不完善,領導工程多。我國這幾年投資體制改革,包括目前推行的項目法人責任制,都只停留在決策后的實施階段,沒有對項目決策階段的責任問題真正涉及到,造成責任制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不對稱,而且即使有責任制,也沒有將基本建設投資、生產、經營聯為一體,對投資的改換往往脫離開對生產經營的改換而單獨進行。由于決策階段責任不明,加上目前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有的領導出于樹政績、樹形象考慮而盲目決策一些項目,或為爭取部分上級資金上了些可行性研究差的項目,資金雖爭取到了一點,但卻給地方財政帶來了沉重的包袱,畢竟大部分基建資金須由地方政府籌集,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難以取得應有效果。因此,投資效益的問題在投資領域少有人問津。

3、預算約束不嚴,資金到位率差。基建預算是保證投資計劃按時、按質、保量完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基建支出預算和施工圖預算。目前投資領域中集中體現為預算約束不嚴,基建資金到位難于達到施工進度的要求,其中自籌資金到位不足尤其突出,往往是財政資金用完以后,項目就停建。不少財政困難的縣市,財政基建資金集中在年底一次性撥,造成有的項目建設資金得不到滿足,而有的項目則資金閑置,財政宏觀調控的力度弱,有的縣市財政對上級追加的基建預算限于財力被挪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建設過程中預算往往得不到有效執行。

4、機構建設滯后,財務管理弱化。財政收回職能后必須配備相應的機構和人員,積極開展基建財務管理工作。目前的狀況是不少的財政部門尤其是縣市級財政部門人員機構建設滯后于管理的需要。以贛州地區18個縣市為例,據統計,只有8個縣財政部門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并且都是與預算部門合署辦公,其人員由預算部門的人員兼任。從人員的業務素質看,除個別縣調入專門人員外,其余的原來都未涉及工程建設方面的業務;從各縣市開展的工作看,除個別縣市業務開展比較順利外,不少的縣市基建財務管理工作僅局限于撥付預算資金,編報會計報表,不能有效擔當起管理基建財務的職能;從建設單位看,負責基建管理的人員不熟悉基建程序,對基建會計、財務核算比較陌生,財務管理混亂,有的地方基建財務管理工作處于無人管的狀態。

5、制度不夠健全,管理不夠規范。財政收回職能已有兩年,但在投資領域中并沒有制定出一套比較規范、完整的制度,大部分仍沿用當時中國建設銀行代行職能的制度,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不少的制度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部門、單位的法規、文件和財政有關法規、規定有沖突和矛盾,各主管部門和單位為維護本部門、本單位的利益各行其是,給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各級財政部門基建財務管理工作,由于缺少統一規范的制度指導自己的工作,都處于一種摸索前進的過程,業務工作開展被動。

三、構筑基建財政財務管理體系的設想

財政部門作為基建財務的主管部門,應從深化改革入手,加強制度、業務、機構隊伍建設,逐步形成以提高投資效益為中心,基建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中心,按照“制度辦法統一、管理要求統一、撥款方式統一、會計核算統一”的“四統一”要求,實行由建設項目所在地的財政部門統一管理中央和地方投資建設項目資金和財務,避免機構和管理重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建財政財務管理體系,指導各級財政部門基建財務管理工作。這一體系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規范財政職能。建立新的基建財務管理體系,首先是要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要求,規范財政管理基建財務的職能。根據基建投資的特點,財政管理基本建設的職能應包括:

第一,強化宏觀調控,參與投資計劃研究。財政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調控手段,要通過管理基本建設投資,參與投資計劃研究,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職能,一是搞好投資規模總量控制;二是要制定好一定時期的投資重點,產業政策;三是要制定和實施政府的投資、融資改革,引導資金按市場的要求優化配置;四是立法建制,規范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撥付配置基本建設資金。把有關的資金配置到基建項目上去。

第三,搞好財務管理,包括制定和實施基本建設過程中的財務管理制度,確定各種收費開支標準,進行項目建設成本控制,開展效益評價。

第四,實行項目監督管理。包括參與前期研究和招投標管理,對項目工程概預算、決算進行審查,搞好國有資產移交,對社會中介機構業務實施監督。

總之,通過規范財政職能的目標是要實現對項目建設全過程的財政財務管理。

2、強化預算約束。確立新的基建財政財務管理體系,必須加強基建預算管理,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要求辦事。一是要建立計劃和預算相結合的制度。財政部門應加強同計劃、城建等部門的協調,共同搞好投資計劃的制訂,防止以計劃代預算,重計劃輕預算等情況的發生,切實建立計劃和預算相配合和制約的機制。二是財政用于基建的支出要統一口徑,歸口管理,加強監督,防止用款單位將單位經費和建設費用混用,人為造成本部門內部多口管理和項目資金來源復雜化,逐步向項目預算過渡。三是要把其它的基建資金、各專項建設基金逐步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對投資規模和投資總量實施宏觀調控,保證建設資金及時到位,專款專用,在財務許可的情況下,按照“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合理確定支出預算,并對支出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及根據需要及時調整預算。

3、嚴格資金管理。資金管理是財務管理的核心,必須建立統一規范的資金管理辦法管理基建資金,實行源頭控制。一是要建立資金審查和專戶存儲制度。凡對投資資金來源不落實,來源不合理或屬重復性、低水平建設的項目,財政部門應協同有關部門一起,嚴格控制,計劃部門不得下達投資計劃,財政部門不安排預算,城建部門不發給開工證。對末經批準擅自上項目的要按違紀處理,嚴格查處。基建資金應實行專戶存儲。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要求,對屬于財政性的資金必須納入財政部門在銀行開設的“基本建設資金專戶”,實行專戶存儲。包括預算內基建撥款、預算外用于基建的資金、用于基建的各專項事業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專項基金。由財政部門負責統一管理和會計核算。其它的基建資金、銀行應定期向財政部門報送有關的財務會計報表,共同搞好基建資金的管理。二是規范資金撥付程序。財政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資金撥付辦法來規范資金的撥付。建設單位按規定的程序每月向財政部門報送用款計劃,請領資金。財政部門應根據批準的投資計劃、支出預算、施工進度逐期撥付建設資金,保證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上級財政部門補助下級財政的基建資金可采取劃轉預算或劃轉資金形式,保證一些財政困難地方的基建資金及時到位。三是建立考核和獎勵制度,監督檢查資金的使用,評價建設單位的財務管理。

4、強化項目管理。基建項目管理是財務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難點,要求的技術性、專業性高。針對財政部門現有的人員力量,必須建立財政管理和社會中介機構辦理相結合,以財政部門委托業務性強的業務給中介機構辦理的管理模式,對建設項目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一是要積極參與項目工程立項、設計審查、招投標等管理工作,這是實施財政監督,加強項目管理,管好用好資金的前提;二是建立項目檔案,掌握一些必備的基礎資料。

事中管理:必須堅持“四按”撥款原則保證資金用到實處。

事后管理:一是檢查工程設計、概預算執行情況;二是建立項目跟蹤問效制度;三是建立項目清理制度。工程竣工后,財政部門應積極組織好殘值處理,基建收入上交,包干投資的結算等工作,不僅可以創造財政收入,還可以為以后基建撥款提供準確的參考資料,擴大財政部門管理基建財務的社會影響。

篇3

關鍵詞:家庭投資理財,行為分析,投資收益,投資風險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金融資產的不斷增加,投資理財已成為日益重要的問題,家庭投資理財是針對風險進行個人資財的有效投資,以使財富保值、增值,能夠抵御社會生活中的經濟風險,不管是儲蓄投資、股票投資,外匯、保險投資,由于投資品種日益增多,所需的專業知識也不盡相同,投資方法也很難完全掌握,家庭的資產選擇、組合、調整行為均定義為家庭對某一種或某幾種資產所產生的需求偏好和投資傾向,本文對家庭的投資理財的這一行為進行了分析,并對家庭投資理財制勝之道和家庭投資理財風險及其規避進行了分析,希望對家庭投資理財的實踐有所幫助。

一、家庭投資理財的選擇

(一)、進行家庭投資理財選擇的必要性

家庭在投資時,首先面臨的就是投資方式和領域的選擇,一般應以資產的收益與風險以及相互制約關系為考慮基本點,選擇某種或某幾種資產,并決定其投人數量與比例。改革開放以前,在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眼里,“投資理財=銀行=儲蓄所”,個人金融投資給老百姓帶來的僅僅是“存錢生利息”。今天的老百姓不但有能力“穿金戴銀”,個人可支配的收人也達到了數萬元。新的投資品種逐漸成為個人投資理財的重筍組成部分。諸如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新興的個人投資理財工具層出不窮,對現代個人理財投資組合影響很大。在眾多的資產選擇方式中,及時引導家庭利用資金市場的不景氣,以較低的成本籌措社會游資,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進行理性投資,就是一種不景氣市場條件下的資產選擇策略。

如2006年前的中國股市十分低迷,有不少頭腦清醒,有遠見的投資者,敢以兩分的利率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借錢和籌集未到期的銀行定期存單,他們將存單用于銀行的抵押貸款,并將貸款和借來的資金存入銀行用于購買股票,由于投資機會把握準確,投資方式選擇合適,結果不到一年,2006年下半年股市興旺,他們購買股票的收益率達到100%,獲得了令人咋舌的高回報。理論與實證分析表明:家庭對資產的選擇標準大都是以帶來近期新的收人或收人相對量的增加。根據財力和能力使投資多元化,但要避免盲目從眾投資、借錢投資。金融投資工具大體分為保守型的如銀行存款,成長型的如債券、基金等;高風險高收益型的如期貨、外匯、房地產等;精專業知識的如郵品、珠寶、古玩、字畫等。盡可能地使投資多元化,但切記不要盲目從眾投資,要發揮個人特長,盡可能多元投資,獲得最大收益。

(二)、家庭投資理財的品種

當前,新的投資品種逐漸成為個人投資理財的重筍組成部分。諸如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新興的個人投資理財工具層出不窮,對現代個人理財投資組合影響很大。現在家庭投資理品種主要有:

1.銀行存款。對普通百姓來講,存款是最基本的投資理財方式。與其它投資方式比較,存款的好處在于:存款品種多樣、具有靈活性、具有增值的穩定性、安全性。在確定進行儲蓄存款后,投資者面臨著存款期限結構的選擇。投資者選擇的主要是活期還是定期,在定期存款中,是只存一年還是更長的時間,這主要看將來的收人和支出狀況,以及對未來其它更好投資機會的預期和把握。

2.股票投資。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股票(普通股)可以說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工具之一,特別是從長期投資的角度看,沒有一種公開上市的投資工具比普通股提供更高的報酬。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為籌集自有資本而發給股東的人股憑證,是代表股份資本所有權的證書和股東借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己成為家庭投資的重要目標。

3.投資基金。不少人想投資股市,但是不懂得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股票,最理想的方法是委托專家代做投資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便是基金。投資基金是指通過信托、契約或公司的形式,通過發行基金證券,將眾多的、不確定的社會閑散資金募集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信托資產,交由專門機構的專業人員按照資產組合原則進行分散投資,取得收益后按出資比例分享的一種投資工具。與其它投資工具相比,投資基金的優勢是專家管理、規模優

勢、分散風險、收益可觀。家庭購買投資基金不僅風險小,亦省時省事,是缺少時間和具有專業知識家庭投資者最佳的投資工具。

4.債券投資。債券介于儲蓄和股票之間,較儲蓄利息高,比股票風險小,對于有較多閑散資金、中等收人家庭比較適合。債券具有期限固定、還本付息、可轉讓、收人穩定等特點,深受保守型投資者和老年人的歡迎。

5.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是指房產與地產,亦即房屋和土地這兩種財產的統稱。由于購置房地產是每個家庭十分重大的投資,所以家庭要投資于房地產應該做好理財計劃;合理安排購房資金并隨時關注房地產市場變化,以便價格大幅度看漲時,賣出套現獲取價差。在各種投資方式中,投資房地產的好處是其能夠保值,通貨膨脹比較高的時候,也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時期;并且,可以房地產作抵押,從銀行取得貸款;另外,投資房地產可以作為一份家業留給子女。

6.保險投資。所謂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按規定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險費,建立專門的保險基金,采用契約形式,對投保人的意外損失和經濟保障需要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方法。保險不僅是一種事前的準備和事后的補救手段,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投保人先期交納的保險費就是這項投資的初始投入;投保人取得了索賠權利之后,一旦災害事故發生或保障需要,可以從保險公司取得經濟補償,即“投資收益”;保險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只有當災害或事故發生,造成經濟損失后才能取得經濟賠償,若保險期內沒有發生有關情況,則保險投資

全部損失。家庭投資保險的險種主要有家庭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目前,各大保險公司推出的扮資連結或分紅等類型壽險品種,使得保險兼具投資和保障雙重功能。保險投資在家庭投資活動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最必要的。

7.期貨投資。期貨交易是指買賣雙方交付一定數量的保證金,通過交易所進行,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某一特定品質、規格的商品的標準化合約的交易形式。期貨交易分為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兩大類,對期貨交易的選擇要謹慎行事。

8.藝術品投資。在海外,藝術品已與股票、房地產并列為三大投資對象。藝術品與其它投資方式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投資風險小。藝術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具有極強的保值功能,其市場波動幅度在短期內不很大,所以投資者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安全性強。二是收益率高。藝術品的不可再生性導致藝術品具有極強的升值功能,所以藝術品投資回報率高。但同時,藝術品投資缺陷也較突出:一是缺乏流動性,一旦購進藝術品,短期內不一定能出手,其購人與售出之間的期限可能長達幾年、幾十年、上百年,對于資金相對不太寬裕的一般家庭是不現實的。二是一般情況下藝術品的鑒別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不具有鑒定能力的家庭和個人還是謹慎行事。

二、家庭投資理財的組合

不管是金融資產、實物資產,還是實業資產,都有一個合理組合的問題。從持有一種資產到投資于兩種以上的資產,從只擁有非系統性的單一資產變成擁有系統性的組合資產,這是我國家庭投資理財行為成熟的重要標志,許多家庭已經認識到具有實際經濟價值的家庭投資組合追求的不是單一資產效用的最大化,而是整體資產組合效用的最大化。因為資產間具有替代性與互補性,資產的替代性體現在各種資產間的需求的多少。

相對價格、大眾投資偏好,甚至收益預期的變動均可能呈現出彼消此長的關系。資產的互補性表現為一種資產的需求變動會聯動地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投資品的需求變動,如住宅和建材、裝修業的聯動關系等。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不難證明,過多地持有一種資產,將產生逆向效應,持有的效用會下降,成本上升,風險上升,最終導致收益的下降。這不利于家庭投資目標的實現,而實行資產組合,家庭所獲得的資產效用的滿足程度要比單一資產大得多,這經常可以從資產的持有成本,交易價格、預期收益、安全程度諸方面得到體現。比如,市場不景氣時,一般投資品市場和收藏品市場同時處于不景氣狀態,但房市、郵市、卡市、幣市、股市、黃金首飾、古玩珍寶的市場疲弱程度并不相同,有的低于面值或成本價,有的維持較高的價格,也是有可能的,這時頭腦清醒,有鑒別能力的投資者,會及時選擇上述形式的資產中,哪些升值潛力大的品種進行組合投資,也會獲得可觀的效益。我國已有不少家庭不僅可以較自如地運用資產組合的一般投資技巧,在投資項目上注重資產澡的替代性和互補性,做到長短結合,品種互補,長期投資與短期投機互為兼顧,并且在市場的進人與退出技巧上亦能自如運用。自有資金與他人資金互相配合,從而使家庭投資理財的效益大力提高。這是效益較佳的資產組合方式。

資產投資需要組合,才能既有效益又避開風險,許多家庭已懂得這一道理,并付諸于自己的投資活動中,但通過大量實證分析,我們發現,有不少家庭,只是單純地將增加幾種投資品種,缺乏內在聯系的“湊合”在了一起,并不考慮資產間如何組合才能做到有比例地相互聯系和相互結合。其實資產組合是優化家庭財產結構和資產結構,變短期的低收益資產組合為長期的高收益資產組合的一系列活動。有一部分家庭,以中老年家庭為主要構成部分,他們的資產組合中,投資意識不強,保值的意愿使其資產過份向低風險低收益的品種集中,比如儲蓄可能占銀行與金融資產的85%以上,證券投資的比重過小,其家庭的實物資產多選擇有較強消費性質的耐用消費品,是一種較典型的低效益資產組合方式;也有的家庭,以年輕夫婦為重要構成部分,其家庭投資又過份向高收益高風險的品種集中,帶有明顯的追求投機利潤的家庭投資組合,如過份投向股票、期貨、企業債券、外匯等形式,甚至為貪圖高利參與各類社會集資,一旦失手,往往可能血本無歸。這也是一種低效益的資產組合方式。還有的家庭雖然也認識到了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道理,并開始按多品種,多期限組合投資項目,但對投資與投機的雙重功能,相互關系,對投資項目的市場分割與轉換認識不足,以及自有資產與他人資產的關系處理上容易失誤,這也是低效益的資產組合方式。

三、家庭投資理財的調整

資產的組合要長期且經常處于效益最大化的狀態,資產的組合就不能只是短期的靜態剖面,而是一個動態的非線性過程,是對各種市場因素進行合理預期后,不斷修正完善已實施的資產組合方案的過程。所以資產組合實際是一系列變動因素組成的函數,不斷進行合理地有效地調整的依據是決定這一函數的基本變量是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家庭在占有信息并不充分的情況下進行投資組合,信息的無限性與信息占有的有限性間的矛盾始終存在,資本市場的不均衡是經常的,均衡是偶然的瞬間的,這里存在市場預期的困難,此外,政府的干預更具有不確定性,我國投資市場的政府干預力度較大,有時干預的依據不足,隨意性的主觀存在,使家庭關注客觀經濟運行走勢的同時,經常要揣測政府對資本市場的政策干預,以此來決定投資組合與調整,比如我國股市的大起大落和其基本運行趨勢,經常與政策的干預有關。

資產調整基本反映出家庭對自身擁有資產的均衡預期的要求,家庭在投資調整過程中,決定各種資產相互依存關系并合理構筑自己的資產需求函數時,首先要考慮資產構成的均衡狀態,是以市場上供求關系,所決定的資產偏好,收益支付能力為依據,從中發現最優的資產構成及實現方式,其次是對資產變動進行合理預期,使效益不僅在短期內符合收益最大,風險最小的原則,而且在長期運行中,也要使資產的效率最大,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資產選擇

與調整理論:資產的組合順序是,先選擇無風險資產,再選擇風險和收益都一般的資產,最后追加風險和收益都較高的資產投人,這樣的資產調整是按照風險收益的要求進行的,符合資產組合的層次性,系統性要求,這樣的資產調整是高效合理的。

確認家庭是投資市場的一個重要主體的地位,認識其投資行為正不斷趨于成熟,賦予他們更多的投資品種的選擇,尤其是從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不同方面拓展渠道和品種是政府從宏觀角度應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以金融資產的多元化提供為例,在金融工具的提供上,在普通股之外,能否考慮增加優先股等種類,能否在現有國債的基礎上增加品種,擴大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股票期貨,指數期貨,債券期貨等也不應持拒絕排斥的態度,衍生工具有投機性強、風險大的一面,但管理得法,規范得當,還有降低風險的一面,發達國家對衍生工具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四、家庭投資理財如何獲取收益:

現在,不少家庭投資理財收效不理想,有的甚至因投資失誤和理財不當而造成嚴重損失。那么,家庭投資理財,到底如何進行,才能取得預期收益呢?筆者進行了探討:

(一)、制訂投資理財計劃堅持“三性原則”—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所謂安全性,將家庭儲蓄投向不僅不蝕本、并且購買力不因通貨膨脹而降低的途徑,這是家庭投資理財的首要原則。所謂收益哇,將家庭儲蓄投資之后要有增值,當然盈利越多越好,這是家庭投資理財的根本原則。所謂流動性,即變現性,家庭儲蓄資金的運用要考慮其變成現金的能力,也就是說家里急需用這筆錢時能收回來,這是家庭投資理財的條件,如黃金、熱門股票、

某些債券、銀行存單具有較高的變現性,而房地產、珠寶等不動產、保險金等變現性就較差。

(二)、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和學科的知識。在進行家庭投資理財過程中,將涉及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保險計劃等組合投資,因而,首先要了解投資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據個人的投資偏好和家庭資產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風險大小不同的儲蓄、債券、股票、保險、房地產等投資工具,制定有效的投資方案,最大限度的規避風險、減少損失。了解國家的時事動向,掌握宏觀經濟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家庭投資離不開國家經濟背景,宏觀經濟導向直接制約投資工具性能的發揮和市場獲利空間;同時,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使得投資合法化,不參加非法融資活動,在可能的情況下通過合理避稅提高收益。

(三)、家庭投資理財要有理性,精心規劃,時刻保持冷靜頭腦。

科學管理如何妥善累積人生各階段的財富,并且將財富做有計劃有系統的管理,是現代家庭必備的理財觀。(1)建立流動資金。流動資金的規模通常應該等于3個月或6個月的家庭收入,以防可能出現突發的、出乎預料的應急費用。流動資金的合理投資渠道應是銀行的常規性儲蓄存款、短期國債等可變現資產。(2)建立教育基金。當今高等教育的成本有著顯著的上升趨勢,如果現在預測的資金需求在十幾年后可能會與實際的需要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要達到這些目標就得進行長期的資產積累,并保證資產免受通貨膨脹的侵蝕。目前很多理財專家都推崇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方式,您可以選擇一股只有增長潛力的股票或偏股票型基金,每月定期購買相同金額,通過時間分散風險。(3)建立退休基金。在開始為退休做準備的早期階段,投資策略應該偏重于收益性,相對也要承擔較高的風險;而越接近退休,退休基金的安全性就越發重要,保險方面也要進一步加大養老型險種投入。

(四)、計算“生活風險忍受度”,量力而投。所謂“生活風險忍受度”是指如果家庭主要收人者發生嚴重事故,家庭生活所能維持的時間長度。因而對家庭主要收人者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大人身保險投保力度,尤其是家里有經濟上不能自立的家庭成員,要為其做好一段時間的計劃,以免在主要收人者發生意外時他們無法正常生活;此外,在正常生活過程中也要預留能維持3個月左右的生活開支,然后再選擇投資,以備急需之用;同時,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而過度投資。

五、家庭投資理財風險及其規避:

凡是投資都有風險,只是風險的大小不同而己,家庭投資亦如此。家庭投資理財可能遇到的風險: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從而對投資過程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一旦不利的影響或不利的結果產生將會對投資者造成損失。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主要由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引起,如國家政策的大調整、經濟周期的變化等;非系統風險主要由企業或單個資產自身因素導致。家庭投資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指因國家經濟金融政策的出臺實施或調整變化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法律風險,指因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進行金融投資而形成的風險。市場風險,指因市場變化而造成的風險。機構風險,指因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不善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詐騙風險,指家庭在投資過程中被人詐騙而形成的風險。操作風險,指家庭進行金融投資的過程中因操作不當而形成的風險。

(一)建好金融檔案。在家庭金融活動頻繁的今天,眾多的金融信息已經很難僅憑人的大腦就全部記憶清楚,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問題:有的銀行存單和其它有價證券被盜或丟失后,卻因提供不出有關資料,無法到有關金融機構去掛失;有些股民股票買進賣出都不記賬,有關上市公司多次送股后,竟搞不清帳上究竟有多少股票,以至錯失了高價位拋出并盈得更多利潤的良機;有的將家庭財產或人身意外傷害等保險憑據亂放,一旦真的出了事,卻因找不到保險憑單而難以獲得保險公司理賠,等等。

只要建立家庭金融擋案,這些問題就完全可以避免。建立家庭金融檔案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入檔內容。(1)各類銀行存款和記賬式有價證券存單姓名,賬號、所存金額和存款日期及取款密碼;(2)股票買賣情況記錄;(3)各類保險憑據;(4)個人間相互借款憑據;(5)各種金融信息資料,如銀行分檔存款利率、國庫券發行和兌付信息、股市行情信息等;(6)家庭投資理財方法和增值技藝的資料。其次,掌握入檔方法。家庭投資額不多的,可專門用一個小本子記載即可;如投資較多,則應建立正規賬冊,區別類型,分別將家庭金融內容逐一記入,并將每次金融活動內容一筆筆記清;家庭有電腦的,則可發揮這一優勢,將個人家庭金融檔案存入電腦,以便隨時檢索。再次,把握重點問題:入檔要及時,不能隨便亂放導致金融資料散失;內容要全面,應入檔的各種金融內容,都要完全齊備地進入檔案;存檔要保密,對存單(身份證、個人印章、取款密碼等有關家庭金融安全的重要檔案資料,要分別存檔,電腦建檔還應設置密碼;資料要納新,定期清理老資料,存入新資料,使檔案任何時候都有投資參照價值;應用要經常,堅持常翻閱,常研究,籍以提高理財本領,提高投資效益,同時,防止存款到期忘記支取,避免家庭投資利益損失。

(二)、打造個人信用所謂個人信用,即個人向金融機構借貸投資或消費時,所具有的守信還貸紀錄。它是公民在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通行證”。目前,居民建立個人金融信用,可采取兩種辦法:其一,利用銀行金融創新機遇證明個人信用。近年來,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信用卡、貸記卡,持卡者守信還貸,就能建立起個人信用。其二,借助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個人信用。如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就為銀行和個人提供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服務。通過個人信用信息采集、咨詢、評估及管理,建立個人信用檔案數據中心,為市民申辦信用消費提供配套的個人信用報告。廣大居民在進行冢庭借貸投資或消費時,應借助這樣的中介服務,建立個人信用,取得向多家銀行借貸的“通行證”。

(三)、家庭投資者要及時查明實際遇到風險的種類、原因,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由于外部原因引起的風險,如存折丟失、密碼被盜等造成的風險,應及時與銀行聯系掛失;如由于金融詐騙所形成的風險,應及時采取多方式、多手段進行摧收,直至訴諸法律,以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由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造成的風險,應及時調整修改投資計劃和投資方案,如利率下調,就調整儲蓄結構;如資本市場不景氣,就調整股票、期貨、基金、債券結構。

結論:家庭投資理財是一項家庭中的系統工程,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來周密規劃、精心搭理;要科學合理地掌握理財原則,擴大投資渠道,運用各種理財工具,科學組合、分散風險,走出理財誤區,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使用效應。總之,家庭投資理財的健康發展,一方面需要加強家庭理財的科學規劃,建立適合自身的理財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機構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理財產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優化使用家庭的投資資金,提高其投資的收益率,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動員家庭家庭持有的資金,從而實現家庭財產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使家庭投資理財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家庭投資理財ABC柯靜時代金融2004年第11期

2.家庭投資理財之我見董雪梅金融理論與教學2003年第2期

3.家庭投資理財之道薛韜國際市場2001年第11期

4、家庭理財與保險投資張勤樸上海保險1998年第08期

篇4

內容回顧-績效評價被稱為公共財政支出管理的技術保障,還被認定為“解決公共財政收支矛盾【會計論文】的會計論文范文手段”,從此,績效評價被廣泛應用到公共財政支出管理活動中,公共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也得以發展和完

《怎樣寫西方國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踐的啟迪范文》由會計整理提供,轉載請保留地址: 繼續閱讀:怎樣寫價值漏損對推遲發明專利商業化投資的影響探討論文范文

西方各國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方式上,方式后的效果評價項目投資對推動

篇5

一、黑龍江省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資金總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總供給矛盾突出,涉農金融機構較少且高度集中,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格局仍占主導。

據保守測算,黑龍江省2億畝耕地,每畝生產投入500元,按60%貸款需要600億元;發展5000萬頭生豬和1000萬噸奶,按50%貸款需要450億元;農村1800萬人、600萬農戶,按20%的農戶每戶建房貸款10萬元,需要120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0億元;全省1200億斤商品糧,加上包裝貸款可達1500億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貸總需求就達4000億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3821.9億元,滿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測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面臨四大突出矛盾,即農業弱質性與信貸資金趨利性的矛盾,農業金融服務需求結構多樣性與金融功能單一性的矛盾,農業資金需求量大與資金吸納能力差的矛盾,農業地區閑置資金“充裕”與金融機構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農村金融發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響。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擁有省級銀行類金融機構65戶,其中發放涉農貸款年末平均余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8家。“三農”所需貸款主要依賴農村信用社等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2009至2011年,省農信社累計投放農業貸款2472億元,農業貸款增量份額占全省金融機構的85%以上,支農主力軍作用凸顯。

(二)大農機、大合作和城鎮化的推進,悄然催生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發生質的變化,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產品創新及信貸投放能力,尚不能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1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1774個。農民社員發展到20.6萬人,帶動農戶近100萬戶,約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4。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初期的以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許多合作社經營活動已擴展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經營全過程。農村經濟組織以及經營結構的變化,使得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均產生了質變。僅以黑龍江省558個千萬元規模的大型農機合作社為例,每個合作社承包流轉1萬畝土地需支付300萬元左右承包費,加上購買種子、化肥、柴油和農藥等生產資料需300多萬元,每年籌集正常生產資金600多萬元,558個合作社每年需要33.5億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較少,造成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近三年來,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僅為84.26億元,與千萬元規模大型農機合作社每年生產資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農村信用社現有體制已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與肩負的支農責任、主力軍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類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實行省、市、縣三級法人體制,全省設立了7個市地級聯社(法人管理機構)、6個辦事處(省聯社派出機構,非法人管理機構)、81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機構)。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股東小、股權分散,真正意義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額多戶式的傳統信貸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

(四)國有銀行占有存款資源數量巨大,綜合存貸比率較低,支農貢獻度極低。存款資源大部分上存,較大程度上造成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

據統計,截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6大國有銀行省內分支機構存款余額合計為10197.3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總數的66.8%;貸款余額合計為4084.7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數的40.49%,存貸差6112.6億元。其中,涉農貸款投放746.7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18.28%,占其存款余額的7.3%。存款資金的大量外流,使本來十分短缺的農村資金更顯捉襟見肘。同時,還帶來“擠出”效應,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貸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信貸資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資金方法,間接加重農業信貸成本。

目前,金融機構正在逐步轉變“三農”弱質產業觀念,一系列針對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鏈條的金融創新模式應運而生,集約化、批發式“大農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內金融機構多限于本系統內實施推廣,銀行間相互借鑒較少,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財政促進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財政金融政策一端連著財政,一端連著金融,是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動的有效杠桿。要充分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積極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發揮地方金融機構了解省情、貼近“三農”的優勢。

1.在貫徹實施國家對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助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注入村鎮銀行資本金。建議通過有資質的省屬企業,每年有重點地選擇10戶擬組建的村鎮銀行注入資本金,每戶不超過500萬元,省財政股權5年內不參與分紅。按照黑龍江省目前村鎮銀行每戶資本金平均3200萬元測算,每年大體需要省級財政資金3200-5000萬元。

2.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給予村鎮銀行民營資本初始投入額5%的財政獎勵政策。按照每年15戶村鎮銀行每戶有3戶非銀行類民營企業(每戶占總股本5%以上的大股東)參與占總股本30%測算,每年大體需要財政獎勵資金720-2250萬元。

3.在深入貫徹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擴大政策實施范圍,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小額貸款公司年末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給予2%獎勵,促進小額貸 款公司加大支農力度,實現持續發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年末余額超過15%部分約25億元測算,需要財政獎勵資金約5000萬元。

(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財政扶持政策為支撐,依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解決農村“信用不足”問題,發揮政府“增信”和“調控”功能,促進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發展。

1.重點選擇和支持部分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借鑒美國等國家為農場貸款擔保成功經驗,選擇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有意愿的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主要為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貸款有效抵(質)押不足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研究制定農民、合作組織等農業貸款主體既有的直補資金、農業保險受益權等預期財政補助資金作為銀行貸款擔保的措施,引導和撬動信貸資金投向農村。例如:銀行根據農民未來應得到的財政直補資金情況,為農民設計直補資金擔保信貸產品,解決農民資金需求,同時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積極性。

3.試行縣級財政資金存放與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貢獻度掛鉤,發揮財政“調控”作用,有效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問題,實現不花錢也能辦成事。縣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域金融機構處于“金融支農”的最前沿,縣(市)財政部門可結合縣域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貢獻度為主要考核指標,按照“統籌安排,獎貸掛鉤;存量(暫時)不變,增量調劑;動態管理,考評兌現”的原則,研究制定“縣級財政資金存放銀行類金融機構考核激勵辦法”,加快實現縣域內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目的,有效解決存貸比過高的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和拉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

4.發揮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將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視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范圍,以緩解合作社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

5.研究探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規模和險種,開展銀行與保險合作,充分利用農業保險“增信”作用,促進參保農戶容易獲得貸款。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分為種植業(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養殖業(奶牛、能繁母豬)兩大類、6個險種。建議結合實際,開辦森林、甜菜、馬鈴薯等方面的農業保險,在穩步擴大原有保險基礎上,積極研究開辦新險種,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分擔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銀行、擔保機構涉農業務風險。借鑒國內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經驗,研究制定銀行類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風險補償辦法,對其年度新增涉農貸款,按照一定比例(5‰)給予風險補償。研究制定擔保機構涉農貸款擔保代償風險財政補助辦法,對擔保機構為涉農貸款擔保新發生的代償,按照日均擔保責任額的一定比例(10‰)給予風險補償。

7.積極支持農村物權改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財政部門應積極配合和支持有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關部門推進農村物權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深化林權及流轉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轉管理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靜態資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使農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權、林權、土地經營權、土地收益權等均能夠作為銀行貸款擔保和抵押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進度,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村資產和權益合法、有序地轉化為可交易金融資產。

(三)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市場化、金融化運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專業優勢、市場優勢,形成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有機結合,支持農業重要領域的發展。

1.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重點農業項目,推動形成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結合,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投融資體系。借鑒財政部“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運作模式,建議從目前省財政支農資金中拿出5億元資金,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包括地方財政資金)參與,設立10億元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省財政廳負責制定基金管理辦法并實施監督管理。投資基金委托省屬有資質的企業負責運營管理。投資基金受托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將財政資金投入到政府重點支持的農業生產領域和產業項目,實現政府資金市場化運作。

篇6

論文關鍵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問題,改進方式

 

2006年2月14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隨后又出臺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企業會計準則解釋》和《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等對新準則進行補充解釋。新準則中《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實施能夠改善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但其在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界定和核算的有關規定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含義及核算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含義

在投資分類上,新準則引進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改變了過去的按投資期限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的方法,采用了按金融工具的屬性進行分類的方法。將金融資產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此種分類方法使金融資產的分類更加精細化、管理更加明確化,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指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未被列入其他三類的金融資產。通常包括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投資、基金投資、債券投資等雜志網。同時,基于企業風險管理需要且有意圖將其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基于資本管理需要或特定風險管理金融論文,企業也可將某項金融資產直接指定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二)現行會計準則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交易費用應當計入初始確認金額,取得的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債券利息或現金股利,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與現金股利,計入投資收益,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并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確認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初始確認與計量方面

我國準則對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認定比較明確,但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劃分認定標準比較模糊,沒有明確劃分標準,應用指南中也沒有對此問題進行明確的補充說明且可操作性較差。而且現行準則的規定主觀性很強:例如初始確認時,對某項金融資產企業管理當局可以按其持有該金融資產的目的,并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風險管理要求和投資策略,將其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處理,也可將該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與基本準則不一致,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1條明確了2006年準則頒布的目的。首次在準則中單獨以一章規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彰顯了本次準則頒布的核心精神—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規定:資產負債表日金融論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并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確認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資本公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公允價值變動”;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轉回時,根據該準則第47條和第48條規定,可分為兩種情況處理: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股票等權益工具時,原已確認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而通過權益轉回,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債券等債務工具,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轉回計入當期損益,借記“可供出售金資產一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產減值損失”。這與基本準則相關規定相悖,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

(三)關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核算,影響會計信息可靠性原則。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如果公允價值下降是非暫時的,則按減值損失處理;如果公允價值下降是暫時的,則按公允價值變動處理。這樣的判斷標準很難讓人準確把握金融論文,給會計實務操作帶來許多麻煩雜志網。此外,無論是公允價值變動還是發生減少,我們都很難從賬面上區分相關數據;原因是會計分錄的貸方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籠統、模糊。而且由于核算標準的不確定性和標準的操作性差,很容易造成人為操縱利潤。導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下降,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的改進建議:

(一)完善金融資產初始計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從金融資產初始計量方面來看,一項金融資產,往往由于管理當局主管意愿的不同、劃分歸類的不同,而造成初始確認金額的差異和當期利潤的不同。我們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認定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應更加具體明確的設定分類的條件,盡量減少其自身的不確定性,使之操作性較強,減小企業管理層利用金融資產歸類調節利潤的選擇空間,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此外,發生的交易費用在初始確認時的處理應保持一致,建議初始確認的成本中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以保證資產計價的一致性,因為它也是為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支出金融論文,應當與其他

資產支出一樣計入成本,同時也與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納稅調整,簡化了會計核算。

(二)完善相關準則體系,提高準則的可操作性

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強、社會影響面廣泛、操作性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講解和會計準則解釋制定、頒布過程中,相關準則當事人都應一起研究,協調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證準則內容的一致性、嚴肅性和權威性,以有利于會計準則體系的有效貫徹實施。同時,《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中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方面的例子和賬務處理,大都是有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公允價值變動、出售這些環節的業務處理。而22號準則和相應指南、解釋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更多只停留在文字形式的說明、解釋上,基本上沒有具體實例和具體賬務處理過程,而且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會計的較少,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處理文字部分說明非常簡單,缺乏詳細說明和指導并且實例方面也非常欠缺。因此,建議對各個易混淆的、易誤解的重點、難點問題,給出嚴格的劃分標準,準則制定相關專家們應進一步檢查并完善相關準則體系金融論文,并結合實例加強準則的可操作性、系統性雜志網。

(三) 以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為主線分別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標準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債權工具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權益工具減值轉回的規定容易使人產生誤解而且債券投資和股票投資會計核算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債券投資核算比較復雜。而現行22號準則將金融資產按照持有目的和管理當局的管理意圖來劃分。因此,建議可按照金融資產投資性質,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為主線分別規定其會計核算,這樣讓學習者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四) 為區分公允價值變動和減值損失應設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按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最大的特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核算主要涉及的賬戶是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該賬戶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品種和類別,分別設置“成本”、“應計利息”“利息調整”、“公允價值變動”等進行明細核算。在資產負債表日,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時,都是通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核算。因此,為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和減值損失核算分開,建議在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時設置像“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那樣也應設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科目,以方便區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公允價值變動還是減值損失。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F].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F].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王玲.淺談民營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J]. 科技經濟市場,2006(10).

[4]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 人民出版社, 2008.

[5]徐晟.金融穩定性與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優化[J]. 會計研究, 2009(5).

[6]馬力.民營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模式及其控制[J]. 企業導報,2009(3).

[7]柳曉秋.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空間分析[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0.

[8]李錦燦.個人投資者股市投資收益分析[J]. 財會通訊,2010.

[9]李曉敏.金融資產的分類與計量問題研究[D]. 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2010.

篇7

參考文獻的寫作是為了方便讀者在同一學術研究的時候指引方向,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那么人身保險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標準格式大家都知道嗎?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人身保險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閱讀借鑒。

人身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尹德富.我國農村人身保險市場幵發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2]盧雯.我國農村人身保險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3]徐利軍.我國人身保險的保險利姐問題研究[D].揚州大學,2014.

[4]梁霄.中國人身保險市場結構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5]湯琳.我國農村小額人身保險問題研究[D].廣西大學,2014.

[6]周淑芬.我國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現狀分析[J].農業經濟,2012.

[7]龐睿.我國人身保險發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視點,2014.

[8]吳建廣.我國農村小額人身保險制度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2.

[9]馬延霞.淺析我國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發展現狀[J].濟寧學院學報,2013.

[10]張弛.中國人身保險業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2.

人身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趙晨.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原則問題分析[J].投資與合作,2011(7):291

[2]謝光義.論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J].企業研究,2014(6):155

[3]陳麗潔.論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主體范圍的界定[N].柳州師專學報,2012,27(6):53-56

[4]張學森.把握保險利益原則,正確購買人身保險(上)[J].科學生活,2016(9):15

[5]庹國柱,王德寶.我國農村小額人身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研究[J].上海保險,2010.1.

[6]楊保軍.基于“長尾理論”的利基市場營銷分析[J].商業周刊,2007.10.

[7]胥寧.市場轉移的新動向:在“金字塔底層”掘金[J].中國總會計師,2006.7.

[8]梁濤,方力.農村小額人身保險[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9]周淑芬.我國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現狀分析[J].農業經濟,2012.9.

人身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民事訴訟法/楊榮馨主編,—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7

[2]保險原理與實務/吳定富主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2

[3]保險法律評論/2010年.第1集/胡曉柯,陳飛主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

[4]保險法/李玉泉主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

篇8

關鍵詞:水管體制,改革,問題,對策

 

1水管體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水管單位的定性問題

水管單位大都存在定性不準的問題。畢業論文,改革。如有主要擔負著防洪、排澇、抗旱任務的水管單位;有大中型水庫因灌區未配套又無灌溉效益且主要承擔防洪、攔洪任務的水管單位;既有防洪任務又兼顧灌溉、供水、發電效益的水管單位等。畢業論文,改革。如何定性,界限不清,既不利于工程管理,又不利于單位自主經營,較大程度上阻礙了水管單位的發展。

1.2機構臃腫、人員超編、人才匱乏、效率低下

水管單位嚴重存在人員超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等問題,加之基層水利單位大多處在偏遠地區,工作條件艱苦,工資福利待遇低。按現有低標準的工資,有的單位遠不能按時發放,職工就醫難,孩子上學難,單位難以引進和留住人才,造成管理隊伍不穩、人才缺乏、素質不高。如此長期下去勢必影響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1.3經費匱乏問題及對防洪工程的影響

近幾年來,水管單位的大量公益性支出得不到財政負擔,工程損耗、防汛歲修、管護經費來源渠道少,單位機構的正常運行經費和人員工資保障均遇到諸多困難,形成了“重建輕管”的惡性運行局面。由于長期以來經費嚴重不足,導致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積嚴重,防汛物料質差量少等問題出現,直接影響到防洪安全。

1.4水利經濟發展困難重重,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水管單位收取的水費,水價偏低,成本較高,水利工程供水尚難保本經營;水利旅游尚未形成規模;水利規費收取困難,到位率較低;單位依托自身優勢,利用水土資源,開展多種經營困難重重;水土資源開發潛力不大,效益不高,難以實現良性循環。水利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發展緩慢。

2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

2.1單位定性事企不分

水利工程大部分為綜合利用工程,社會公益性和經營開發性工程合在一起,管理單位內部長期事企不分,監管與運營的職責不清,資產管理方式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兩類資產混在一起,界線不清,致使水管單位既不像事業單位,又不像企業單位。既影響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由于事企不分帶來單位內部人員混編混崗,職責缺位,工作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程公共職能的有效履行和單位整體效能的發揮。畢業論文,改革。

2.2人員結構不合理

大部分水管單位人員總量過剩與結構性人才缺乏并存,人員嚴重超編、結構不合理。近年來為安排職工子女就業和隨意安置人員等原因,隊伍不斷膨脹,職工人數比原來將近翻了兩番。而水管單位真正急需的具有高、中級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技術力量薄弱,嚴重影響了水利基礎設施的良性運行和發展。

2.3水利建設資金缺乏保障

水管單位兼有社會功能、經濟功能和改善生態環境功能,其經費本應為各級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但大都被定為差額補助的事業單位,有的甚至被定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即使有撥款,也遠遠不能滿足工程運行費用和人員工資。隨著形勢的變化,大多數水管單位自身無效益,經費無來源,管理設施簡陋,職工收入無保障,工程管理難以為繼,越來越無能力支撐和保障工程的運行管理。

2.4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水價偏低,供水成本偏高,水費收取困難。供水水費是水管單位主要收入來源,但目前供水水價偏低使得供水不能收回成本,不能形成供水產業,實現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大多數水管單位沒能依托行業和自身優勢,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大力開展多種經營。一些水管單位資金缺口越來越大,負債包袱越背越重,面臨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

3水管單位改革的對策

3.1正確界定水管單位的類別和性質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根據水管單位承擔的任務和收益狀況,將水管單位定性為三類。

第一類是指承擔防洪、排澇等水利工程管理運行維護任務的水管單位(稱為純公益性水管單位),定性為事業單位。畢業論文,改革。

第二類是指承擔既有防洪、排澇等公益性任務,又有供水、水力發電等經營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運行維護任務的水管單位(稱為準公益性水管單位)。準公益性水管單位,依其經營收益狀況確定性質。不具備自收自支條件的,定性為事業單位;具備自收自支條件的,定性為企業。

第三類是指承擔城市供水、水力發電等水利工程管理運行維護任務的水管單位,(稱為經營性水管單位),定性為企業。

3.2推進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堅持精簡效能的原則,按工作需要因事設崗,盡量避免或減少崗位之間的交叉,增強崗位之間的協調;二是崗位名稱和干部職數確定后,按上級有關規定和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上崗條件,打破界限,競爭上崗;三是根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方法,將員工的工資收入與崗位業績、實際貢獻以及成果轉化生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直接掛鉤。

3.3實行管養分離

通過改革,實現管養分離,理順水利管理體制,明晰產權,強化水利資產的管理,使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效益。水利單位職工按照工作分工,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類是行政管理人員,職責為管理單位的行政管理、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等,這部分人員可由上級財政全額撥款,另一類為養護人員,職責為水利工程、堤防、河道的維護工作,這部分人員的工資可由上級財政撥一部分款,職工自己掙一部分。畢業論文,改革。

3.4建立多元化、多層次水利投入新機制,改變“重建輕管”問題

改革水利建設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新機制。畢業論文,改革。對防洪、除澇等純公益性項目,按照事權劃分,明確由各級財政投入建設;對供水等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項目,推向市場,吸納社會資本;對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的綜合水利項目,劃分事權,明確利益,該由政府投資的由政府投資,該由市場融資的由市場融資。

3.5深化水價改革,實現以水養水,激活水利經濟

水價嚴重偏離成本,按照《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規定,盡快出臺水價改革方案,使非農業水價盡快達到規定的水平,農業水價在成本內逐步提升。深化供水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調動農民積極性,使小型供水設施建設和經營走上以存量變增量,賣舊建新,滾動發展的軌道,激活水利經濟。

3.6利用水土資源,大力開展多種經營

水管單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管理的庫區、堤防、土地及閑置的房屋開展養殖業、種植業及加工業等多種經營項目,進一步優化土地種植結構,完善土地管理模式,提高土地經濟效益。根據各自不同情況,分別采取租賃、拍賣,發展堤防經濟林等形式,以增加單位收入,促進水利發展。

篇9

【關鍵詞】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貿易;替代融資

宏觀經濟政策是為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國家或政府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有四個:持續均衡的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水平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依據,國內和國外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關系的文獻還很缺乏,但已經有學者關注相關內容,本文綜述了相關文獻。

一、宏觀經濟政策與國際貿易

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經濟的工具,國際貿易與宏觀經濟變量緊密相連,一國的經濟狀況影響對外貿易,而對外貿易也會反過來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國際貿易量對宏觀經濟政策很敏感。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開支,對進口商品的支出也會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據具體的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影響金融市場,刺激資本的流入和流出,這個過程和國際貿易也是緊密相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目的是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經濟穩定增長消費增加,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也增加,國內生產出口產品的廠商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需求會將生產資源轉向國內,一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相反情況,如果一國消費需求減少,國內生產商會主動開拓國際市場,貿易收支情況改善。國家或地區根據國內外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而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貿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關系的研究綜述:

2008年的金融危機伴隨著貿易量的減少,這引發了貿易怎么依賴金融市場的問題。傳統上說,金融危機是國際宏觀經濟學領域的主題,而不是貿易方面的;同時還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貿易在全球商業周期中如何扮演傳輸渠道的角色。國際宏觀經濟學和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者都被這些問題吸引,并且在使用聯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國際銀行問題,自從2008年銀行倒閉和金融危機,這個問題引起了宏觀經濟學領域的極大興趣。論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國向國際銀行市場開放,本國能否從中獲利,并且怎樣依賴國內市場結構。假設貸方是異質的、不完全競爭的,模型顯示,FDI能提高利潤(常用的人存貸款利差的凈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時,當地競爭使銀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許國際銀行通過收購國內高效率銀行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會導致國內競爭下降,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響市場上次有效率銀行的基礎上,最有效率銀行會提高自身利潤來轉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過降低借款利率。允許跨境貸款的替代選擇可以使國內借款人受益于外資銀行的效率,并且不會對國內市場結構產生負作用。全球金融市場開放提高的是效率還是不穩定性;在金融體系改革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開放形式,論文得出的結論對當前這些爭論有重要影響。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領域的一個主題,一直以來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認的。在相關文獻中,最有力的結論之一是國際開放對發展中經濟體的積極作用。國內投資是資產積累和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條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實證研究貿易和FDI能否提高國內投資總水平。研究發現兩者關系不明顯。基于國際和國內投資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國的投資總水平。文獻顯示,貿易和FDI在不同國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對投資水平的作用依賴于國家已存機構的復雜程度。在人力資本和金融體系發展不成熟的國家,貿易不利于國內投資,而FDI有積極作用。在機構發展成熟的國家情況正好相反,貿易比FDI發揮更有利的作用。這些結果為國家決定貨物和金融市場的開放順序提供政策建議。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專業化和貿易在中間投入的影響,用新凱恩斯模型重現和解釋了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的商業周期。該論文的關鍵創新點是引入更豐富的垂直結構,順序聯系——三級垂直結構,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進的貝葉斯統計估計模型參數,結果顯示模型成功重現了體現國家利益的一系列商業周期時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現了在商業周期中,提高跨國貿易結果的經驗觀測值,這個結果對許多假設不太豐富的模型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另外,該文獻為全球經濟中出現的傳統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新穎的、重要的見解。

在金融危機中貿易量下滑嚴重,在“大衰退”中產量下降明顯,然而貿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們懷疑,金融市場混亂導致產量下降的同時引起貿易量劇烈下降,人們也懷疑企業貿易活動與金融市場關聯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機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公司水平數據驗證后一種假設。論文的一項貢獻是為公司應對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議,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約束帶來需求下降的負面影響。通過實證分析顯示:如果危機前金融狀況比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響;公司替代融資的能力——用貿易信貸融資替代外部金融融資——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響;在金融脆弱性給定的情況下,替代融資能力差的公司銷量下降的多。論文為金融異質性和公司為應對危機選擇融資渠道替代帶來的后果給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視運用財政政策管理宏觀經濟,用財政政策代替已經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國家頒布“購買國貨”的條款,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費在國內而不是進口商品上,這些政策在國際上引起巨大爭議。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運用財政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貿易和財政理論數據創建模型,確定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應該排除進口。研究發現,一方面,購買國貨條款可以消除傳統外部性,在由國內納稅人確定的成本水平,財政支出對國外生產者有益;另一方面,購買國貨的財政政策會提高成本,因為消費者不能購買比國內商品便宜的外國商品,這會降低整體消費和福利水平。文獻研究如何從國際貿易理論中汲取經驗教訓,并有效地應用到公共經濟學領域。

長期以來,在國際宏觀經濟學和國際貿易領域,企業基于國內和出口市場的定價行為是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經典主題。不同的定價策略影響貨幣政策在國際和國家間的傳導,相反地,貨幣制度的性質可以跨市場影響企業的定價行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過分析法國出口商向EMU國家出口商品時的定價行為,研究歐共體內的金融與貨幣聯盟(EMU)對出口公司定價行為的影響。該文獻發現,EMU對價格離散有顯著影響:相對于EMU以外的歐洲地區,轉變成單一貨幣時減少的價格離散大約是出口價的1%。作者運用高度分散的數據研究公司異質性的作用,數據顯示采用歐元對大出口商的定價慣例有重要影響。當把異質性考慮在內采用單一貨幣時,減少的跨市場價格離散比例更大,相對于非EMU地區達到4%。因此,對于傳統爭論,是否應該采用統一貨幣加強市場整合并減少偏離一價定律,文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過研究廣延邊際對金融摩擦和國際貨物貿易可能出現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見解,用實證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參與國際貿易貨物的范圍。采用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發現,無論是在廣延邊際還是集約邊際,信貸緊縮會減少貿易量,后者是每種貨物的貿易量。從理論上講,論文創建了隨機動態模型,把貿易理論中的元素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約束的報關決策,固定和沉沒成本是宏觀經濟學中的元素;信貸限制的金融約束,信貸基于企業價值以及由此預期到的企業利潤。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沒有的固定和沉沒成本,模型顯示,出口商為獲得每單位利潤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貸款。較高的貸款利潤率意味著金融約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約束的沖擊。關于為什么金融沖擊對貿易影響特別大,模型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參考文獻:

[1]徐松,戴翔.宏觀經濟政策對對外貿易的影響[M].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篇10

關鍵詞:港口建設,基礎設施,投融資,國際經驗,機制創新

 

近年來,隨著江蘇“沿江開發戰略”的逐步推進,鎮江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港口航線逐步增多,吞吐量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態勢。但比起南京港、連云港港等省內一些港口建設發展較快的城市,鎮江的港口建設還相對滯后。調查發現,建設資金不足是制約鎮江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借鑒國外港口建設投融資經驗,創新港口建設投融資機制,解決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問題,是港口建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國外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框架

縱觀歐、美、亞多數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地主投資型港口和政府投資型港口。

1.地主投資型港口投融資體制

地主投資型港口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港口采用的模式,美國、歐洲大多數國家以及改革后的東歐國家港口均采用這一模式。地主投資型港口基本特點是:通過港口規劃,包括現有布局規劃和長遠發展規劃,界定港口的區域范圍。凡是港口區域范圍的土地交由港口管理機構(港務局)或者政府主導組成的一個公共企業(其性質類似于我國三峽建設總公司和長江口建設總公司)進行規劃,并按照規劃進行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然后將符合建設碼頭、庫場等條件的岸線、土地出租給港口經營企業,建設碼頭或庫場等從事經營,收取岸線或土地出租費用;或者自行按照規劃,建設光板碼頭、庫場出租給港口業務經營企業從事經營,收取碼頭或庫場租用費。論文大全,港口建設。港務局或者這個公共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通過規劃、建設實施政府對港口的管理職能,不參與市場競爭,與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因此其土地或者碼頭、庫場等的租金收入免交各種稅費,全部用于港口基礎設施的再建設,即通過土地運作,實行滾動開發。地主投資型港口的最大優點是確立了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長遠固定投融資渠道,不需要各級政府的投入(各級政府財政往往不投入),實施滾動開發,對港口的長遠發展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不論是政府管理部門管理的港口,還是由公共企業管理的港口,地主型港口的模式無疑是促進港口持續、有序發展的重要途徑。

2.政府投資型港口投融資體制

各級政府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直接投入資金建設港口基礎設施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如:日本、新加坡,歐洲的法國以及我國的香港、大陸港口,由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用于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日本為例:日本港口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建設,凡新建、擴建港口,由地方政府擬定五或十年港口發展規劃,報國土交通省審批。涉及陸域或建設省主管的岸線時,還需報建設省審批。重要港口新建或改建公眾使用的水域設施,外圍設施或泊位設施,工程費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半分擔。特別重要港口、避風港口75%由中央政府負擔。論文大全,港口建設。海關、商檢等配套單位的建設投資由其主管部門負責撥款。日本港口的碼頭投資主體分為三類:港灣局建設和管理公共碼頭,出租給港運企業(即裝卸、運輸企業)經營;廠商自行建設、管理其使用的專用碼頭;埠頭公社建設、管理輪渡碼頭和集裝箱碼頭,出租給船公司使用。

二、國外港口基礎設施投融資的基本經驗

調查研究許多國家港口基礎設施和經營設施的投融資體制和政策,可以發現兩條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經驗:

1、突出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負責

所有港口不論是地主投資型港口還是非地主投資型港口,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都由政府負責。地主投資型港口是由政府港口管理部門或者行使政府職能的一個公共企業(即公司制形式)通過規劃或立法界定一定區域的土地使用權或所有權。港口管理部門或者這個公共企業通過對土地、航道、水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可建碼頭的岸線,出租給經營人建設碼頭泊位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門或者這個公共企業建設好碼頭或碼頭水工部分出租給經營人從事碼頭經營業務(如德國的租賃港、北歐及東歐國家的港口、日本埠頭公社的碼頭等),而經營性的設施基本都由經營人自行建設、維護和管理。

從表面上看,其管理模式似乎各不相同,政策不一,但是在上述港口投融資體制的基本問題上所采取的模式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這是基于港口是一個區域(不是一個企業),在這個區域內,存在若干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港口都是一個綜合性的交易市場,它既構成與其他港口(另一個市場)的競爭,也構成一個港口(一個市場)內部競爭,在這種多種產業產品匯集、多個企業參與經營的情況下,基礎設施特別是公用基礎設施只能由管理港口的政府部門負責建設、維護和管理。這與我國界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政府職能是完全一致的。

2、堅持港口規劃、建設與維護相統一

不論是地主投資型港口還是非地主投資型港口,港口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無一不是始終捆在一起,統一由負責港口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門或者承擔政府港口管理職能的一個公共企業來負責的。論文大全,港口建設。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港口規劃與公共基礎設施布局、安排建設實際上作為政府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共職能和對港口發展起主導和導向調控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港口規劃由政府管理部門制定,而基礎設施則由某一個企業去建設和管理,往往建設會偏離規劃,難以真正使規劃得到落實。我國港口在港務局政企不分的時候,港務局所作的規劃和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都是圍繞自身企業的經營來進行的,港口規劃嚴格地說是一個港口企業的發展規劃,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部港口的發展規劃。即便如此,那時的規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港口實行政企分開之后,作為管理某個城市整個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法律已經賦予他制定港口總體規劃的職責。要真正使整個港口規劃得以落實,使港口能按科學規劃進行有序的發展,港口的基礎設施,應當由這個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建設、維護和管理,這是世界各國港口管理的共同內涵和共同特點。

三、鎮江港口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創新思路

借鑒國外經驗,結合鎮江政府財力、金融體制和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創新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用活用足國家優惠政策,搭建投融資平臺,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探索資本運營方式,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格局,保障港口建設對資金不斷投入的實際需求。

1.用活用足國家優惠政策

研究把握和深刻領會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沿江開發實施意見的精神實質,用活用足國家支持沿江開發和沿海開發的優惠政策。通過有效運作,爭取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十二五”港口建設重大項目,力爭得到國家和省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用于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務院支持江蘇沿江和沿海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強與國家機關和省直機關的溝通聯系,爭取更多港口建設項目落戶鎮江港。

2.盤活港口現有資產

推行“地主港”經營模式。由政府委托特許經營機構代表國家擁有港區及后方一定范圍土地、岸線及基礎設施的產權,對該范圍內的土地、岸線、航道等進行統一開發,并以租賃方式,把港口碼頭租給國內外港口經營企業或船舶公司經營,實行產權和經營權分開,向經營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設的滾動發展。

鼓勵央企、大型公司和外商,以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參照BOT(特許權融資)、PPP(公私合營)等方式,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資和經營主體。論文大全,港口建設。

出租、出讓或完全出售港口資產和港口服務,引導鎮江的優勢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港口經營,有重點地開發港口中轉和港區配套服務項目,擴大港口的規模效益。

3.創新招商引資項目

積極研究央屬大型企業、省屬企業和跨國公司以及臺灣重點企業的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創新招商引資項目,通過政府招商、媒體宣傳、對外推介會等多種形式,推出一批與港口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附加值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大的石化、能源等港口投資項目,吸引擁有市場和貨源、實力雄厚的中遠、中海等國內外大航運集團、大船公司、大貨主來鎮江投資港口開發建設。同時,加強與國司合作,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強國家和省級開發投資公司在鎮江的投資信心,引導國司擴大投資規模,加大對鎮江港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發投資力度。

4.搭建多渠道投融資平臺

完善港口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和擔保機構。配合中央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每年從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港口建設的貼息、補助、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技術改造與創新、人才培訓等。積極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成立由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擔保公司,為港口建設貸款提供擔保,開辟港口融資綠色通道。

借鑒國外著名港口以及江蘇張家港、江陰港的經驗作法,整合優質資源,成立股份制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公司債券和定向增發股份募集資金收購重大優質資產,壯大上市公司總資產。建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大航運集團等參股,以便把更多與港口發展相關的投資主體聯合在一起,形成港口的規模化經營積聚效應,打造利益共同體,共謀發展,做到既有效破解港口建設資金瓶頸制約,又保持穩定貨源,使招商引資建設港口的過程成為開拓貨源、擴大市場的過程,成為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建立鎮江港金融合作試驗區,實現多方共贏。搶抓國家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長三角金融中心的新契機,爭取海外更多的民營金融機構落戶鎮江參與港口建設,促進鎮江金融合作。支持金融系統積極開展“委托貸款”業務,引導民間過剩資金投向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浙江地區)的民間資本雄厚,投資遍布各個領域。可以參照上海一些外資銀行采用的“委托貸款”方式,利用銀行網點分布廣泛、經營優勢明顯等特點,向民間個體或企業資金過剩方宣傳、解釋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引導過剩的民間資金向需求資金的港口建設方向流動,并協助資金過剩貸出方對投入用于港口建設的資金合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論文大全,港口建設。同時,銀行本身也可以按比例收取一定的中間費用,開創建設方、貸出方和銀行方多方共贏的局面。

搭建債券、基金融資平臺。論文大全,港口建設。發行港口發展債券、企業債券,依托銀行,設立港口產業發展的投資基金,鼓勵發展各類產業基金、創投基金、私募基金;探索港口產業基金、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發行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