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體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7:3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體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小企業會計服務系統,以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由于信用問題而導致的與資金供應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存在的市場失效問題。分析了中小企業會計管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中小企業會計服務系統的思路、方法、途徑、措施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頒布以來,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最新統計資料表明,中小企業數量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6%,創造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8.5%,吸納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社會銷售額占58.9%,進出口額占68%左右,上繳稅收占48%左右。中小企業發明的專利和研發的新產品分別占66%和82%。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和擴大就業的生力軍。然而,一些中小企業的信用缺失,造成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而存在市場失效問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構建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特別是解決中小企業的財務信用缺失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融資活動中,資金的供給方需要對資金的需求方的資信狀況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核實,為此要求存在一個規范的中小企業資信評估市場。縱觀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狀況,大量的中小企業都曾提供過虛假的財務報告,企業為了逃稅避稅,與審計機構串通一氣,制造虛假的財務數據。虛假財務信息也欺騙戰略投資者和銀行,造成大量資本金的誤投和流失。由此看來,要解決中小企業財務信用缺失問題,首要的基礎性工作是提高財務信息的披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銀行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種信息不對稱問題既與企業有關,也與整個會計師行業有關。所以,提供中小企業的會計服務,解決財務信息不真實、不準確、不及時的問題,才能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中小企業會計的現狀
(一)會計基礎工作薄弱
在被調查的20家中小企業中,有70%的調查對象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不符合會計規范的要求。在會計機構設置上,有的獨資小企業干脆不設置會計機構,有的企業即使設置會計機構,一般也是層次不清、分工不明確。
在會計人員的任用上,小企業最常見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親屬當出納,外聘“高手”作兼職會計,一般定期來做賬。有些企業管理者也愿意聘請能力強的會計人員,但是,中小企業由于其發展前景不好、社會認可程度較低以及較差的工作保障等原因,對優秀會計人員的吸引力較弱。在中小企業中,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認定及規范考核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不具備專業技術資格的人較多,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培養工作幾乎沒有進行。
(二)不依法規范建賬會計核算違規操作
有些中小企業賬目設置混亂,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設兩套賬或多套賬。有關人士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中小企業存在兩套賬的比率高達78.36%,這表明我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三)知識老化難以適應新的業務工作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中小企業管理者在起用會計人才時,有85%的企業傾向于聘用有經驗的老會計,有些會計人員知識結構老化、專業知識水平較低,使得許多理論上完善的會計方法與復雜的會計技術無法應用。
(四)沒有履行內部會計監督職責
會計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實行會計監督,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保證會計行為的合理、規范。內部會計監督要求會計人員對本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但是,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常干預會計工作,會計人員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驅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圖行事,使會計的監督職能形同虛設。
(五)制度缺失
中小企業內部牽制、稽核、定額管理、計量驗收、財務清查、成本核算、財務收支審批等基本制度,總的來說殘缺不全,或者雖有其中幾項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不能認真執行。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者也認識到這些問題,但是依靠現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無法建立健全這些制度。
(六)現行會計法規體系容易造成會計信息混亂
我國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修改了部分會計法規。目前,我國會計法規體系主要包括《憲法》、《稅法》、《證券法》、《公司法》、《中小企業促進法》、《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現行的13個行業會計制度。我國現行的13個行業會計制度規定,不同行業的企業,可按不同的制度來提供會計信息,這使得會計信息出現混亂,中小企業也不例外。由上述中小企業會計管理的現狀,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增強中小企業提供會計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完全依賴其內部管理越來越難以應對外部市場環境和經濟業務的變化,所以,筆者提出會計工作的業務外包,借助于會計服務提供方來加強監督,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
二、中小企業會計服務現狀
目前,我國的會計服務提供者,主要是會計師事務所。會計服務的審計市場,呈現出三個市場的競爭格局。三個市場分為高端、中端和低端,高端市場是指到美國、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審計費用較高,審計成本較低,這個市場為“四大”壟斷(即德勤、安永、畢馬威和普華永道);中端市場指國內大型企業、滬深上市公司和優質高科技企業;低端市場是指中小企業,這種市場被國內中小事務所把持。可見,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是中小企業會計服務的主要提供方。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現狀。1)市場化發展步伐緩慢。由于我國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多數來源于原來的掛靠單位,有其歷史淵源,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依賴于業務量的大小,而業務量受當地財政、稅務、工商等行政部門的控制,如此形成的由行政部門壟斷的會計服務市場本身是與會計師事務所整體市場化發展相違背的。2)規模小,人才匱乏。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普遍存在執業人員素質不高和后續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在與大事務所進行人才選拔的爭奪中,中小事務所存在著明顯的劣勢。3)業務范圍。中小企業會計報表審計,不同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目的,一般是為了報稅或者籌資需要。中小事務所的廉價收費,更容易滿足中小企業實力不足、節約資金的服務需求。另外,中小事務所以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提供的記賬服務填補了大事務所不能為或不屑為的業務空白,是其另外一個利潤來源。4)執業質量。目前,中小事務所的整體審計質量不高。盤點、函證、現場勘察、分析性復核等諸多重要而最有效的審計程序常常被省略了。大部分中小事務所都有提高審計質量的愿望,但這種愿望受到市場、收費和市場環境的諸多限制。首先,受市場和收入狀況的影響,中小事務所的人、財、物有限,審計的方案設計、程序設計、證據搜集就免不了會簡化。而人力資源數量、質量的欠缺,往往又使它所承擔的審計方案實施效益大打折扣。同時,審計人員面對低廉的審計收費,心理上已缺乏專業信心和熱情。其次,對于中小事務所的審計,社會各界的關注度相對較弱。因此,執業質量自然不會很理想。中小事務所想提高質量,缺少內外部的驅動力,缺乏實力。5)內部無序競爭。在中小事務所之間,普遍存在無序競爭的問題,在客戶選擇時,容易急功近利,使審計意見會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且沒有其擅長服務的領域,因此,它們之間的競爭往往演化為服務價格的競爭。另外,為了爭奪客戶資源,許多事務所違規操作,遷就被審計單位,出具與被審計單位真實情況不符的審計意見。
三、中小企業會計服務市場存在的問題
1)政策法律上的扶持力度不夠。目前,從法律體系上來說,《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國家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但實際操作中卻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使得社會力量很難將中小企業納入其服務范圍。由于缺乏利益的驅動作用,社會各方力量很難積極介入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2)市場供需存在較大矛盾。整體的會計服務需求量大,而社會供給不足。3)服務品種單一。外部經營環境劇烈變動,而中小企業會計基礎較差,除了傳統的記賬、審計會計業務外,中小企業在管理咨詢、理財、資產評估、稅收籌劃、經營診斷以及進行市場調查、情報搜集、信息處理等方面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社會所提供的中小企業會計服務品種單一。4)服務質量存在較大差距。中小企業貸款有急、頻、少、缺、高的特點,即時間急、頻率高、金額少、缺抵押、費用高。與貸款相關的會計服務也要求快、頻、全、準、低,即速度快、頻率高、信息全面、數據準確、成本低。目前,由于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與質量問題相關,因此,很難擺脫這個怪圈。5)社會參與度不夠。社會缺乏對中小企業會計服務體系的充分認識,缺乏信息協調共享平臺。各自為政導致的是信息透明度低,信息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很難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交流和共享的社會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該由各個職能部門包括經貿、財政、金融、稅務、工商、民政、公安、外匯管理、海關等部門緊密配合,而目前尚不能實現這種部門聯動,信息共享平臺的搭建亦需時日。
四、現階段發展中小企業會計服務的措施
應努力構建以中小企業社會信用建設為核心、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會計服務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增強財務信息的透明度為突破口,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信用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
(一)政府在建立健全會計服務體系中應發揮關鍵作用。會計服務體系的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部分,政府應將中小企業信用評價職能賦予中小企業會計服務機構,增強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成本,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社會力量參與。根據實際,不搞重復建設,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制度要求的中小企業信用等級制度。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歸集體系,現階段的做法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政府部門牽頭,聯合各行政單位、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大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歸集檔案。其二是發揮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優勢,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網絡和信用監督體系。兩種做法都可以在條件成熟后逐步推向商業化。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要有先進的技術平臺,具有動態錄入、數據共享和數據查詢等功能,相關主管部門要重視信用交易的鼓勵和監管工作。
(三)規范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服務行為。加強行業監督和管理,規范會計市場主體的行為,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的自律和監管,加大行業監督處罰力度,建立健全嚴密、系統、高效的監督、管理體制。制定合理的中小企業會計服務收費標準,防止亂收費和高收費。對中小會計服務機構實行收益保護,各地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補貼或是減免稅,保證中小會計服務機構得到一定的收益。超級秘書網
(四)針對中小企業會計服務供需矛盾,建立協調機制,引導各社會力量參與,增加供給。由政府牽頭解決該問題已初見成效,2005年底,河南省首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管理咨詢團在鄭州市成立。由河南省中小企業服務局、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協會牽頭組建的這個組織,吸收管理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作為成員,旨在為全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提供管理培訓、企業管理診斷及其相關服務,引導企業利用“外腦”。目前,已有成員單位l4家。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以下做法:1)中小企業管理局下設中小企業會計服務部門,具體負責中小企業的會計服務工作;2)以民間協會的形式,嘗試對會員中小企業實行會計委派制;3)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形成的會計師事務所或會計服務公司,考慮采用股份制。成員可以由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服務中介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等組成,將社會力量納入服務體系中,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降低信息成本。
(五)提高會計服務質量,對中小事務所實行準人制度,進行資格認定。促進中小事務所的整合,扶持中小事務所的發展,并吸引外資所和國內大型所的業務向中小企業傾斜來擴大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另外,針對中小事務所以及中小企業會計人員素質不高的現狀,可以進行不定期低收費或免費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六)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適應市場需要,靈活轉變經營戰略。根據自身規模小、底子薄的特點,將業務重點集中在“小而精”上,走特色化經營之路,辦出專門化特色。
會計師事務所專門化方式有兩類:一類是服務業務專門化。根據自身優勢可以在審計、驗資、評估、會計咨詢、稅務等方面選擇一種或幾種作為業務重點。另一類是服務對象專門化。根據客戶行業不同,經營方式、業務范圍不同,可以考慮在一個或幾個相關行業內發展,以提高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取得相對其他事務所的特色優勢。
篇2
如今,企業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傳統管理會計的會計方法與彈性制造、全面質量管理、適量生產等理念已完全脫節。不僅不能適應企業外部環境,傳統的管理會計甚至不再適應企業內部環境。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傳統管理會計存在的局限性有以下幾點:
(一)會計方法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
傳統的管理會計體系是建立在傳統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基礎上的。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企業外部環境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的資本化和科技化改變了產品的成本結構,以原材料和人工費為主體的直接成本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不斷降低,資本、技術、機會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不斷上升。這種顯而易見的變化使得傳統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控制方法已經不能發揮企業管理決策輔助的作用。
(二)會計信息單一
管理會計設置的初衷是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系統。管理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應包括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所有決策信息。傳統管理會計立足于企業個體,以財務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提供的會計信息在數量、質量和范圍方面都不能滿足于企業決策。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非財務信息,比如產品質量信息、市場需求信息、顧客反饋信息等,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傳統的管理會計體系并不具備這一點。
(三)投資分析
缺乏理性傳統管理會計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重視企業的短期經營成果。這容易導致企業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忽略長遠發展。同時,這種短視化的特點也易造成企業投資分析缺乏理性,從傳統的成本會計出發所做的投資分析往往不能與實際投資風險相匹配。
二、管理會計體系戰略化設計的原則
所謂管理會計體系的戰略化,指的是管理會計人員從企業內外部環境的戰略化角度出發,關注企業資源在內部如何分配和利用,企業競爭力如何在市場中得到提高,從而達到輔助企業管理者做出經營決策,創造競爭優勢的目的。與傳統的管理會計相比,戰略管理會計首先更注重企業長期持續的發展,從長遠利益來分析評價企業的資本投資;其次,戰略管理會計更注重企業全面綜合的管理。除了生產經營活動,戰略管理會計也重視人力資源等企業其他管理活動;第三,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更加的多樣化,包括成本費用等成本信息、競爭對手的信息、企業績效信息等,為企業經營提供多角度的分析。
(一)管理會計體系戰略化基礎內涵
1.戰略環境分析
戰略環境分析是通過對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出本企業的發展戰略。環境分析固然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戰略指導,同時也是存在著風險的。這就要求企業在做好環境分析的同時能及時應對環境的變化,接受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
2.戰略決策分析
戰略管理會計從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全局出發,在充分考慮各項成本的前提下,以實現最大贏利為目的,把決策方案分析得更科學更合理,制定出最大限度實現企業良好效益的生產戰略決策。
3.編制平衡計分卡
如何實現戰略環境分析和戰略決策同步性,不使戰略決策停留在紙面上而不能執行,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平衡計分卡。
4.戰略業績綜合評價
從戰略立場來看,企業要具備強大的競爭能力必須能及時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市場的競爭有長遠的估量。這樣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使得企業的組織體系合理化。在這樣的形式下,企業的管理者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優勢權。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摒棄傳統的業績財務計量方法,實行戰略業績綜合評價。
(二)管理會計體系的戰略化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
1.繼承性原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的變化,我們在傳統管理會計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把其優點進行繼承,對其缺點進行管理和改造,在此基礎上就產生了戰略管理會計體系,這是對傳統管理會計的繼承和發展。
2.邏輯性原則
管理會計戰略體系內容是我們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構建所產生的,盡管角度不同方法不一致,但是遵循的原理是一樣的,即符合構建的邏輯性。只有在邏輯性的指導下,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實現整個體系的科學緊湊有序,有效得避免目光短淺。
3.完整性原則
篇3
關鍵詞: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局限性;必然性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快速進步,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不斷變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企業運營環境的巨大變化和戰略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蓬勃發展為我們重新審視管理會計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傳統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問題驅使我們加強對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上的研究,建立符合管理會計發展規律的理論方法體系,以便很好的指導實踐。戰略管理會計是“為企業戰略管理服務”[1]的會計。它不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分支,而是傳統管理會計在新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管理環境下的發展。它從戰略高度,圍繞本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組成的“戰略三角”[2],既提供顧客和競爭對手具有戰略相關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對本企業的內部信息進行戰略審視,幫助企業的領導者知己知彼,進行高屋建瓴式的戰略思考,體現了現代管理會計新的發展方向。從管理會計時展到戰略管理會計時代,既有理論和規律上的“應然”,更有企業現實運營中的“實然”。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對戰略管理會計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學者的認識尚不統一,然而都反映出戰略管理會計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視外部環境和市場、注重整體等。筆者認為,戰略管理會計是指為企業戰略管理服務的會計信息系統,即服務于戰略比較、選擇和戰略決策的一種新型會計,它是管理會計向戰略管理領域的延伸和滲透。具體說,它是指會計人員運用專門的方法為企業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場以及競爭者的信息,通過分析、比較和選擇,幫助企業管理層制定、實施戰略計劃以取得競爭優勢的手段。戰略管理會計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對傳統管理會計的否定和取代,而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對傳統會計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戰略管理會計的宗旨立足于企業的長遠目標,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將視角更多的投向影響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與傳統管理會計相比,戰略管理會計有以下一些特征:
1、戰略管理會計提供更多的非財務信息
戰略管理會計克服了傳統管理會計的缺點,大量提供諸如質量、需求量、市場占有份額等非財務信息,這為企業洞察先機、改善經營和競爭能力、保持和發展長期的競爭優勢創造有利條件。這樣既能適應企業戰略管理和決策的需要,也改變了傳統會計比較單一的計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戰略管理會計已不是會計”[3]的觀點。
2、運用新的業績評價方法
傳統管理會計績效評價指標只重“結果”而不重“過程”,其業績評價指標一般采用投資報酬率指標,忽視了相對競爭指標在業績評價中的作用。戰略性績效評價是指將評價指標與企業所實施的戰略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戰略采取不同的評價指標。而且戰略管理會計的業績評價貫穿于戰略管理應用過程的每一步中,強調業績評價必須滿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3、戰略管理會計運用的方法更靈活多樣
戰略管理會計不僅聯系競爭對手進行“相對成本動態分析”、“顧客盈利性動態分析”和“產品盈利性動態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產品生命周期法、經驗曲線、產品組合矩陣以及價值鏈分析方法等。
二、戰略管理會計興起的必然性
時代的變革導致企業經營環境變化,經營環境的變化推動管理科學的發展。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戰略管理應運而生。戰略管理一經產生,即以強調外部環境對企業管理的影響、重視內外協調和面向未來等為特點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4].企業管理觀念和管理技術上的變化,對傳統的管理會計產生巨大沖擊。以戰略管理思想為指導,對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加以完善和改進,將其推進到“戰略管理會計”的新階段,是邏輯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1、基于理論角度的戰略管理會計產生的邏輯必然性
(1)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和管理決策理論與技術密不可分,把戰略因素引入管理會計分析體系,發展戰略管理會計是現行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一個非常值得同時又是非常自然和符合邏輯的擴展。20世紀40年代盛行的成本會計未能把20世紀50年代已經開始流行的決策分析框架納入其體系中,因而缺乏決策相關性。這導致管理會計取代成本會計成為一種新的決策框架。戰略管理這一新的決策分析范例的蓬勃發展,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現行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并普遍認為其缺乏戰略性。傳統的管理會計不能提供諸如企業所處的相對競爭地位的信息,提供有利于企業競爭戰略調整的會計資料,達到預警目的。事實上,“傳統的管理會計只從短期的觀點出發,依據投資報酬率和其他財務數據進行管理”[5].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將戰略的因素引入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中,從而將其逐步推向戰略管理會計的新階段。管理理論中出現的戰略管理理論、全面質量管理、柔性管理思想,經濟學中的委托理論,行為學派的行為理論和權變理論等,特別是管理會計方法的發展為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2)“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2].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戰略管理信息是多維的。從時間區間上講,它跨越歷史、現在和未來;就會計主體而論,它涉及會計主體及其競爭對手的內外部會計信息;依會計信息的形式來分,它提供的既有財務信息也有非財務信息。傳統管理會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企業內部管理與運作,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采取降低成本措施來實現成本控制的目的,力求在工作現場不浪費資源、節能降耗、防止事故,以招標方式采購設備和原料,這些都屬于降低成本的初級形態。在預測與決策內容上,傳統管理會計把模型應用和結果計算放在首位,忽視模型應用的前提分析和取數過程,以致影響了支持預測、決策信息的準確性。在業績報告內容方面,傳統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財務信息,忽略了非財務信息對企業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管理會計有可能以較低的成本及時提供戰略管理所需要的上述信息。另外,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信息技術將會越來越多的用于解決管理會計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管理會計人員就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解決戰略水平上的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講,信息技術把管理會計推向了戰略管理會計新階段。
(3)研究戰略管理會計也是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目前管理會計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紹引進國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國家管理會計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高度發達的經濟背景,我國管理會計的研究與發展應當立足于自身的經濟條件,建立在自身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基礎之上。管理會計的一些方法是在實踐中得來的,是經驗的總結,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鑒經濟學和統計學得來的,如回歸分析、邊際成本、經濟批量、經濟成本等。引入這些方法是管理會計的進步,但實際運用這些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在管理會計中導入戰略管理的思想,實現管理會計功能上的擴張,是管理會計發展的必然結果。事實上,企業中的各項決策和計劃以及為實現其戰略目標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不僅與現代管理會計所確定的控制內容與目標密切相關,而且它們的實現也都離不開管理會計功能作用的發揮。再者,現代管理會計的重要歷史使命也在于服從企業戰略經營和戰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點也應放在配合企業的戰略管理措施的實行方面。2、基于企業經營環境角度的戰略管理會計的現實必然性
(1)企業的內外部環境是管理會計進行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企業環境復雜多變需要戰略管理會計。會計是環境的產物,環境決定了戰略會計的形成和發展。會計是在其各種環境下孕育成長起來的,當會計環境變化時,會計必然作出相應變革。“不同發展階段的會計有著不同的客觀條件,如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還包括會計內在本身的條件,即會計理論水平和會計人員素質”[6].這些因素中,經濟環境對會計模式起著主導的作用。從單式簿記到復式簿記,從自由放任的會計核算到會計準則的出現,從各國會計自成一體到會計國際化的趨勢,都無不體現了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的要求。當戰略管理深入企業管理之后,借鑒戰略管理的思想,提出戰略管理會計這一范疇進行研究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它將有利于進一步深入考察企業環境對管理會計的影響和作用,從而使管理會計的眼界更加寬廣,以至于適應企業戰略管理的要求。
(2)研究戰略管理會計也是我國企業管理的需要。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的經營管理環境也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死板走向靈活,企業的戰略管理日益重要,而戰略管理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現行的管理會計是不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使人們認識到傳統管理會計不能適應制造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如不能考慮新環境中成本形態的變化,在實務中“從屬于”財務會計,扭曲了產品和勞務的真實成本;不能反映質量、可靠性、生產的彈性、顧客的滿意程度等一系列與企業戰略目標密切相關的指標;缺少重視外部環境的戰略觀念,不能提供成本、價格、業務量、市場份額、現金流量等方面相對水平和變化趨勢的會計信息。而戰略管理會計則可以彌補傳統管理會計的缺陷,可以為企業從戰略的角度審視企業的組織機構設置、市場營銷、資源配置。從整體上全方位的迎接管理會計面臨的挑戰。
三、構建戰略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思考
戰略管理會計在國外是個新興研究領域,其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尚未建立,國內研究亦剛剛起步。筆者認為,從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過程和特點看,戰略管理會計體系是圍繞戰略管理展開的,應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
1、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環境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機遇,另一方面又制約企業的經營活動,甚至可能會帶來風險。企業必須充分適應環境變化。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和反應能力以及對環境變化的適應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前景。與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會計信息,不僅包括企業內部信息,而且應該包括與外部環境相關的信息。戰略管理會計對與企業外部環境因素相關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業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修改原有發展戰略,制定新的發展戰略,使企業戰略能夠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如戰略管理會計通過分析、判斷經濟周期的變化情況來確定最近的投資,又如技術進步既可以創造新市場,產生大量新型的和改進型的產品,也使得現有的產品與服務過時。不論屬于哪一種情況,技術環境因素的變化會改變企業在產業中的相對地位及其競爭優勢。因此,戰略管理會計必須根據企業特點及其所在的行業特點,關注宏觀環境的變化,研究與判斷宏觀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機會與威脅,提供相關信息,并對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議,使企業戰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分析的基礎之上。
2、企業價值鏈分析
企業產品的生產過程是價值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費用發生過程和產品成本形成過程。企業將產品移交給顧客時,也就是將產品的價值轉移給顧客。價值是一次移交的,但產品的價值卻是在企業內部逐步形成、逐漸累積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序進行構成了相互聯系的生產活動鏈,生產經營活動鏈也就是企業的價值鏈”[7].企業的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基本活動涉及物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中的各種活動。基本活動可以劃分為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銷售、服務。內部后勤是與接受、存儲和分配相關聯的各種活動,生產作業是與將投入轉化為最終產品相關的各種活動,外部后勤是與存儲和將產品發送給買方有關的各種活動,市場銷售是與提供一種顧客購買產品的方式和引導他們進行購買有關的各種活動,服務是與提供服務以增加或保持產品價值有關的各種活動。價值活動是構筑競爭優勢的基石,對價值鏈的分析不僅要分析構成價值鏈的單個價值活動,而且,重要的是,要從價值活動的相互關系中分析各項活動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價值鏈分析的任務就是要確定企業的價值鏈,明確各價值活動之間的聯系,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效率,增加企業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為企業取得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提供條件。
3、企業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即是引起成本發生變化的原因,多個成本動因結合起來決定一項既定活動的成本,一項價值活動的相對成本地位取決于它相對于重要成本動因的地位。對成本動因的細致劃分難以窮盡,但從戰略高度看,影響成本發生深刻變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成本動因,如規模經濟、生產能力利用模式、價值活動之間的聯系及其相互關系、時機選擇、企業政策、地理位置等,這些成本動因對企業的成本發生持久的影響。企業特點不同,具有戰略意義的成本動因也會有所不同。這些成本動因或多或少能夠置于企業的控制之下。識別每種價值活動的成本動因能夠明確相對成本地位形成和變化的原因,為改善價值活動和強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徑。由于企業的特點、條件不同,在進行成本動因分析時,除了要認識一般的成本動因外,還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分析對企業影響重大的成本動因。
4、企業業績綜合評價
從戰略角度看,企業競爭能力受到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競爭態勢的強烈影響。競爭使企業經營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市場增長、顧客需求、產品生命周期、技術更新等的變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簡便的方式滿足顧客需求,如何構造企業組織體系以便能夠對環境變化作出靈敏反應,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獲得優勢是管理當局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傳統的業績財務計量方法受到挑戰,需要在業績的財務計量基礎上,對業績進行綜合評價,以便從更高層次上對企業的業績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業績的綜合評價包括業績的財務計量和非財務計量兩個方面。“業績的財務計量在傳統上占主導地位”[8].然而,當競爭環境越來越需要經理們重視和進行經營決策時,像市場占有率、革新、顧客滿意、服務質量、業務流程、產品質量、市場戰略、人力資源等非財務計量指標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業的業績,在企業業績計量方面起著更大的作用。業績的非財務指標必須結合公司的行業特點、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加以確定。不同行業的企業和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其目標、使命和戰略各不相同,其業績衡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參考文獻
[1]余緒纓管理會計[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戰略管理會計述論[J]成都大學學報(自科版),2001,(2)
[3]ShankandVGovindarajanStrategicCostManagement[M]TheFreePress,1993:76
[4]王德中企業戰略管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52
[5]孫茂竹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3
[6]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題(1999)[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40
篇4
關鍵詞: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引言:醫保
資金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資金,醫保資金主要來源于企事業單位和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主要用于職工個人的醫療資金支出和均衡社會資源,幫助更有需要的人民群眾享受國家醫保福利待遇,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在我國醫改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醫保資金的管理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將有限的資源用于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中去,發揮醫保資金資源的有效性,使得醫保資金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民群眾的普遍福利待遇,是醫保資金管理的主要目標。會計管理體系的建設是醫保資金管理的重要手段與抓手,是能夠全周期提升醫保資金管理水平的主要工具。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醫保資金管理提升的基礎,同時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醫保資金對于人民群眾的使用效率提升。
一、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醫保資金全周期管理的必然選擇。醫保資金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人民群眾享受醫療保障待遇起著關鍵的重要作用。醫保資金也是均衡我國醫療資源,優化配置醫療資源的重要支撐。對于醫保資金的管理,在我國的管理體系建設中往往存在很多制約因素與不確定因素,如資金的征繳問題、資金的使用效率問題等等。醫保資金的有效使用需要從全周期加強管理,并不斷提升醫保資金的管理質量。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醫保資金全周期管理的主要抓手,通過發揮會計在經濟活動反應與監督職能的基礎上,以醫保資金繳納、使用、監督等流程為管理對象,實現對醫保資金的全周期管理,進而優化醫保資金的使用與配置,提高醫保資金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的必然選擇。醫保資金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醫保資金通過對企事業單位的征繳規定與要求,將資金集中起來,并通過制度體系建設,將資金用于人民群眾,提升社會整體醫療保障水平。這其中醫保資金資源的配置是醫保資金管理的最終目標。在醫保資金的管理過程中,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醫保資金使用效率提升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會計管理已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并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革,管理會計已成為我國會計人員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特別是在會計信息系統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建立會計管理體系,將會計的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出來,能夠對醫保資金管理質量與效率的提升起到促進與支撐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三)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提升國家治理水平的必然選擇。醫保資金在我國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與人民群眾福利待遇的普遍提升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是我國國家治理水平能力質量不斷提升的重要支撐。醫保資金的有效使用是人民群眾對國家信任與依賴的重要基礎。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是對我國醫保資金的系統化管理,特別是會計在對經濟活動的全方位呈現和全過程監督的作用發揮,將進一步幫助我國醫保體系建設者與管理者充分掌握醫保資金的征繳與使用情況,并在會計分析判斷中發現醫保資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國家不斷提升醫保資金在人民群眾中的重要作用發揮更大的效能,指導我國醫保資金管理制度,乃至國家治理層面提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二、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基礎建設仍需提升。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是對醫保資金全周期管理的體系,覆蓋資金的征繳、政策的制定、資金的投入、資金的劃撥等流程。在醫保資金的會計管理體系建設中,不同的區域發展并不均衡。有的區域在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的認識方面較為初級,會計管理仍然停留于會計核算,沒有在會計數據整理與分析上下功夫,使得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較低。也有的區域在國家政策執行方面沒有應用會計管理體系這一有力抓手,沒有通過會計反應與監督,發現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難以對國家政策制定提出有改進意義的建議,使得醫保資金使用政策的改進與提升缺乏抓手。還有的區域沒有建立會計管理體系系列制度,在醫保資金的核算與管理方面,特別是程序流程方面缺乏制度規定,造成無規可依的尷尬局面。(二)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有效實施仍需提升。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有效實施,通過實施會計管理,促進醫保資金用到最有需要的地方,以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水平。在我國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實施中,有的區域醫保資金會計人員安于現狀,對于資金的管理停留于最基本的會計核算,沒有發揮會計對政策制定乃至實施的促進與決策依據作用。也有的區域在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實施中,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統與平臺,在醫保資金使用方面的數據集成與分析作用發揮較弱,難以對實踐提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會計管理的效率相對較低,難以達到預期。(三)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評價改進仍需提升。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是一個不斷提升與改進的體系,需要依據國家發展政策導向不斷完善,以發揮醫保資金的最大效用。在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與發展中,有的區域對于會計管理體系沒有建立評價改進機制,使得會計管理體系常年保持一個狀態發展,沒有與時俱進,難以發揮預期效果。也有的區域在會計管理體系評價中,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沒有發現實際存在的問題,沒有對問題提出有效的實施改進意見,使得評價效果甚微。還有的區域在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改進提升中,缺乏決策機制建設,對于發現的問題,停留于紙面,沒有通過集體決策,采取正確的措施,將會計管理體系改進完善意見落實到位,使得評價機制有始無終,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
三、加強醫保資金會計管理體系建設的主要措施
篇5
【摘要】文章在提出管理會計的定義和職能基礎上,分析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應用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管理會計;應用;職能;對策
一、管理會計的定義及職能
(一)管理會計的涵義
管理會計即在一個組織內部對管理當局用于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信息進行確認、計量、積累、分析、處理和傳遞的過程,以確保其資源的利用并對他們承擔經濟責任。管理會計形成和發展是以適應市場競爭、滿足經濟組織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它是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并發展起來的現代會計的一個分支,對會計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管理會計的內容看,他完全沖破了傳統會計的束縛,廣泛吸收了現代行為科學、管理科學和系統理論,形成了一門綜合了多學科的科學。它既是會計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
(二)管理會計的職能
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能是為了提高企業經濟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種會計控制制度.編制提供企業內部管理會計需要的各種數據、資料等,也就是說,管理會計是運用適當的觀念和技術來處理企業個體的歷史或預測性的經濟資料,已達到預期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規劃經營目標、控制經濟過程、考評經營業績的目的。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急需將以往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提高,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二、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作用
(一)管理會計的主要作用
1.成本性態分析。所謂成本性態,是指在業務量變動的情況下,某一類成本的變化形態.按成本性態分類,可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態分析,是研究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依存性(即成本性態),考察不同類別的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特定數量關系,把握業務量的變動對各類成本變動的影響.由此可見,成本性態問題,實際上就是將成本按其同業務量的相互關系,進行適當的分類。研究成本性態,主要是處于兩個方面的需要:一是成本控制需要.二是計劃編制工作的需要。進行成本性態分析,有助于企業從數量上具體掌握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規律性聯系,為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實現最優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2.CVP分析。CVP分析,是在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計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一種分析方法。CVP分析,全稱為:成本一業務量一利潤分析,是研究企業內的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三者之間變量關系的一種數學分析方法。具體地說,它是建立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以數學化的會計模型與圖示,來揭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額、利潤等變量之間的內在規律聯系,為會計預測、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
CVP分析是管理會計中一項重要分析法,其對于正確進行決策分析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廣闊用途,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預測盈虧臨界點;規劃目標利潤,編制利潤預算;預測保證目標利潤實現所需要的目標銷售量和目標銷售額;為生產決策和定價決策做出最優選擇;通過對利潤的敏感分析,估量售價、銷售量和成本水平的變動對目標的影響,并可據以進一步控制目標成本;可以應用于企業的全面預算、成本控制和責任會計等方面。
3.投資決策。投資決策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貨幣的時間價值;投資的風險價值。資金在不同的時點上,其價值是不同的,由于不同時間的資金價值不同,所以,在進行價值大小對比是,必須將不同時間的資金折算為統一時間的資金價值不同,所以,在進行價值大小對比時,必須將不同時間的資金折算為統一時間后才能進行大小的比較。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企業投人生產活動的資金,經過一定時間的運轉,其數額會隨著時間不斷增長。企業將籌資的資金用于構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借以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實現價值轉移和價值創造,帶來貨幣的增值。除了包含時間價值因素以外,還包括通貨膨脹等因素。
(二)我國企業中的管理會計的特點
1.受地域經濟影響較大。沿海開放和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受外部環境沖擊較大,經濟發展較快,管理要求迫切,管理會計方法應用較多,如上海、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區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基礎較差,內部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經驗,應用管理會計的觀念較淡薄。
2.上市公司、外商投資企業比較重視管理會計的應用。這類公司和企業管理人員素質較高,管理手段新,比較注重管理會計的應用;而其他中小企業,由于受地理環境、傳統觀念和人員素質的影響,則很少意識到管理會計的作用,有的就根本未涉及管理會計這個領域。但即便在應用比較好的企業,管理會計也只注重短期經營考核和歷史性后顧信息的傳遞,而忽視了長期戰略決策和前瞻性預測信息的提供。
3.我國管理會計方法與國外先進管理會計方法有一定的差距。企業現在多沿用一些傳統的管理會計方法,如各種預算方法、本量利分析。而國外新興的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在我國的運用程度太低,并且與其他國家的差距甚大。但在全球競爭市場上,這些國家亦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如此大的管理會計實踐差距,必將影響我國企業的管理效率,進而影響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一)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會計缺乏嚴密、完整、有效的理論體系。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缺乏可靠的理論依據。相關學科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統,只是對管理會計某些假設進行個別修改,許多只是處于定性的分析階段,缺乏實際應用價值。
2.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還局限于對國外著述的翻譯介紹,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面還做得很不夠,沒有總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方法、體系。
3.管理會計的發展難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向知識經濟轉變過程中,行業類型的多樣、企業形式的演變、經營狀況的不定,要求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時。但我國現行的管理會計教材中,大都是以工業企業為例講解的,研究領域比較狹隘,理論創新沒有跟上經濟環境的變化。
4.會計人員素質與管理會計要求有一定差距。會計人員對管理會計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會計人員的素質來體現的。但我國現階段會計人員的總體素質還比較低,突出表現為會計人員的知識層次低,知識結構不合理,在專業教育方面水平低。
5.經營決策者的管理意識有待提高。企業經營決策者的重視程度已成為能否提高管理會計應用水平的關鍵因素,這實際上反映的是企業經營決策者的素質問題。但目前有相當多的企業經營決策者不懂財務和會計,更不用說管理會計,其結果直接影響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從企業管理角度出發,改變傳統觀念。努力提高企業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素質。企業的管理者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程度和應用范圍,所以企業的管理者注意學習現代管理知識,了解管理會計的理論和作用,加強對管理會計課的教學和進行管理會計培訓。
2.管理會計系統研究。推廣管理會計,首先應該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我國的管理會計應定位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密切結合中國企業實際情況,加強對現有的理論體系重新評價。應該設立一個專門機構來研究和指導管理會計工作,展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創辦專門的管理會計刊物,促進學術交流;拓展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加強有針對性的系統研究,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
3.加強典型案例研究,促使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管理會計能否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推廣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及時地將實踐中得到的成功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整理推廣,形成示范效應,使一些實用、有效的方法很快得到推廣和應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革現階段會計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改革現有的管理會計教材,解決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內容重復的問題,引入案例教學方法,增強所學模型的實用性。
5.將管理會計推向職業化。管理會計實現職業化,首先需要一個專業機構來引導和管理。現代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有管理會計師協會,作為管理會計師的專業組織。這些專業組織的成立不僅推動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發展而且加強了管理會計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我國應根據實際情況并借鑒國外的做法,創建管理會計學術和職業組織。
【參考文獻】
[1]阿布來提·阿不都熱西提.淺議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06,(3).
篇6
摘要資本成本會計在西方會計理論界曾經引起長時間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現行財務會計實務是否應該確認和計量權益資本成本。通過對穩健性原則、主體現念、債務資本與權且資本的界限、成本觀念和利息資本化等理論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財務會計體系中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不僅是可行的而五也是有益的。
關鍵詞權益資本成本資本成本會計計量
資本成本會計(AccountingfortheCostofCapital)在西方會計理論界曾經引起長時間的熱烈論爭,但主要局限于財務會計如何對資本成本進行核算,未涉及其較深層的理論問題,而且論爭之焦點集中在現行財務會計實務是否應該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尤其是權益資本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相關問題。有鑒于此,本文擬以發達的金融市場、完善的現代公司制度和會計信息系統為依托,對這些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以求達成共識,推動資本成本會計盡早付諸實施。
一、權益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與穩健性原則
穩健性原則(ConservatismPrinciPle)作為一項修訂性慣例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它曾經對財務會計實務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其要旨在于:如果某項業務有幾種會計處理方法可供挑選時,應當選用對服東權益產生樂觀影響最小的那種方法。比如說,對資產的計價,如果有兩種價格可供選擇的話,就應該選用較低價格入帳;如果是對負債的計價則相反。但是,“對于費用與其遲確認不如早確認,而對于收入則與其早確認不如遲確認”①。一句話,穩健性原則要求“寧可預計損失和費用,而不可預計收入”。
按照資本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在確認權益資本成本時、借記“利息匯總”帳戶,貸記“留存收益”賬戶。據此,有人認為在計量權益資本成本的同時,也確認了權益資本的收益。這種在收益實現之前便確認的做法,違背了現行財務會計的穩健性原則。
我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這是因為:
第一,權益資本成本帳務處理的過程,一方面確認相計量了權益資本成本,而另一方面也確認和計量了留存收益。它既確認和計量成本(費用),也確認和計量留存收益,其結果對股東權益總額并沒有什么影響。之所以這么說,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如果公司沒有固定資產,也沒有存貨(即產銷完全平衡,實現零存貨),那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權益資本成本增加,當期凈收益必然以相同的數額減少,而這減少的數額不就是記入“留存收益”帳戶貸方的數額嗎?
相反,如果公司既有固定資產,又有存貨,這時,權益資本成本要在固定資產、存貨和銷售成本之間進行分配,當期有一部分權益資本成本轉化為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成本,只有由銷售成/1擔的這部分權益資本成本作為當期的費用與當期的收入配比,由此得到的凈收益自然小于記入“留存收益”帳戶貸方的數額。但是,如果我們從持續經營的角度來考察,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化為固定資產和存貨成本的權益資本成本部分最終會轉化為銷售成本,從而與某期的收入配比。這樣,在某個特定的期間,留存收益總額還是不變的。這與不同折舊方法在固定資產使用期限內不影響整個使用期限的利潤總額道理相同。
第二,如果把穩健性原則表述成“某項業務有幾種會計處理方法可供挑選時,應當選用對股東權益產生樂觀影響最小的那種方法”的話,那么,應該說,違背穩建性原則的不是資本成本會計而是現行的財務會計。因為在現行財務會計程序和方法下,當期的凈收益包括權益資本成本和真實的利潤兩部分。把本應屬于成本的部分作為凈收益,顯然高估了當期的凈收益。就當期而言,這能說穩健嗎?
第三,根據實現原則,收益只有實現才能加以確認。這一點我堅信不疑,但是,我認為資本成本會計對權益資本成本的確認與實現原則無關。因為它影響的僅僅是成本和留存收益,頃與收益概念無關。恐怕沒有人會認為收益就是留存收益。因此,那種認為資本成本會計“在收益實現之前便確認它的做法、違背了現行財務會計的穩健性原則”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當然,收益與留存收益并非毫無關系。眾所周知,收益是引起留存收益變動的一個主導因素。沒有收益就沒有凈收益,沒有凈收益又哪來的留存收益呢?即使如此也無妨。因為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創新,未來收益實現的確認標準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第四。穩健性原則在現行財務會計實務中最有代表性的例證就是存貨計價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勘storMarketwhicheverisLower)。有人擔心如果推行資本成本會計,在存貨成本中計入部分資本成本會不斷增加存貨的價值,從而使存貨價值超過市場價格,違背穩健性原則。②其實不然,如果存貨成本超過市場價格,仍然可以根據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按市場價格計價,并對存貨成本進行調整。我認為如果真的出現公司存貨成本超過存貨的市場價值,這個信息將更有意義。因為這對公司是一種警告,說明公司存貨生產或銷售存在某些問題。公司必須注意這個問題并設法改進。
其次,穩健性原則在當今財務會計體系的地位已是日暮西山,今非昔比。穩健性原則從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與企業的組織形式和金融市場相聯系。從企業組織形式來看,穩健性原則適應于獨資或合伙企業組織形式;從金融市場來看,穩健性原則適應于金融市場欠發達,企業資金主要靠銀行、財團和其他金融機構直接提供,即主要來自直接融資,而不是靠金融市場間接融資。隨著形勢的發展,穩健性原則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金融社會,發達的金融市場促進了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而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改變了整個企業的組織形式和資本來源渠道。因此,也改變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體,即從以債權人為主體轉化為以股東為主體,包括其他與公司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單位和個人的多元化信息使用者集團。在發達的金融市場和完善的現代公司制度下,作為曾經保護債權人利益,防止公司將資產作為股利分配給股東的穩健性原則,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現代財務會計要求客觀和公正地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情況,穩健性原則顯然難當此重任。因此,我們不能再用穩健性原則作為否定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的依據。
二、權益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與主體現念
在19世紀,所有權觀念(ProprietaryConcept)主宰著財務會計。當時,大部分企業組織都是獨資或合伙企業組織形式,由其所有者直接管理,公開持股的公司十分罕見。根據所有權觀念,企業的全部資產歸所有者所有,企業全部的負債也由所有者承擔,構成所有者的義務。企業由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或幾個人擁有。在這種情況下,單獨確認和計量權益資本成本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因為從所有者的角度來看,債權人是唯一、真正的“外來者”‘在滿足了這些“外來者”的權益之后,剩下的就是企業業主的利潤。因此,在金融市場不發達和企業組織形式以獨資或合伙形式為主體時,重要的是如何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而不是權益資本成本。
以后,隨著金融市場和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后來居上。這時,財務會計的基本觀念發生相應的變革,從原來的所有權觀念轉變為主體觀念(EntityConcePt)。根據主體觀念,公司被認為是一個與其所有者獨立的個體,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相聯系的公司通過兩個渠道來籌集其所需要的資本,即從債權人那里籌集債務資本,或通過發行股票從股東那里籌集權益資本。這時,從公司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角度看,無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相對公司這個獨立的“人格化”主體而言,都是“外來者”。至于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如何組合,這是公司理財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就需要對這兩種資本來源的特點和成本進行權衡。既然現行財務會計已經確認和計量了債務資本成本,再確認和計量權益資本成本又有何妨呢?
根據主體觀念,所有的資本都是由公司主體的“外來者”提供的,無論從哪個渠道取得資本,對于獨立的“人格化”的主體而言,都是有代價的。然而,遺憾的是現代財務會計師一方面傾向于接受主體觀念,另一方面卻在會計實務中的某些領域繼續采用所有權觀念。資本成本的處理就是其中一例。根據主體觀念,無論是債務資本成本還是權益資本成本都應該作為成本處理。因為從公司作為獨立的主體而言,它們都是公司使用資本的代價。在現行的財務會計實務中,不論是債務資本成本還是權益資本成本都不是作為成本處理。對于債務資本成本,以利息的形式支付債權人,作為利息費用處理;對于權益資本成本,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給股東,作為留存收益分配處理。因此,我認為當前財務會計不僅理論與實踐相背離,即使就理論本身而言,也不是那么一致。
主體觀念還認為債務利息從性質上看并不是費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對各種權益所有者進行的分配,均屬于公司收益的分配。例如,美國會計學會會計概念和標準委員會在1957年曾經指出,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均屬于利潤的分配。根據主體觀念,主體本身的經濟活動與主體的所有者如股東以及其他主體必須區分開來。因此,從理論上說、利息費用、所得稅和服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費用。但是,當前的財務會計理論卻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利息費用和所得稅作為費用處理,而股利作為留存收益分配處理,顯然,違背了主體觀念。它把公司這個主體的所有者——股東與公司主體本身混淆起來了。這不能不說,財務會計理論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三、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與成本觀念
上面我們從主體觀念討論了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問題,下面我們以此為基礎從成本觀念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從總體上說,財務會計記錄各種成本,而各種資產通常以其成本來計量,凈收益便是收入與為了取得收入而發生的各種成本之間的差額。因此,如果利息確實是成本,那么,利息就應該記錄在會計成本帳戶上。
什么是成本呢?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名詞委員會發表的第4號“會計名詞公報”曾經對成本下過如下定義:“成本是指由于取得或將能取得資產或服務而支付的現金、轉讓的其他資產、結付的股票或承諾的債務。所有這些不同的支付方式,都可用貨幣表示其總額。”④這個定義基本上還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它還不能明確地表述出成本總是指“某物”的成本這一層含義。這里的“某物”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本目標”。例如,某建筑物的成本就是為了取得該建筑物而使用的各種資源的總額。如果是用現金購買該建筑物,這個總額便可以用現金表現;如果是公司自行建造該建筑物,那么,這個總額就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和其他資源成本的總和。
同樣地,如果產品是外購的,那么,其成本可以用耗費的現金數額或發生的負債數額來計量;如果產品是公司生產,其成本可以用人工成本、原料成本和其他資源成本的總和來計量。因此,成本計量了成本目標所使用的各種資源。公司在生產產品時,使用的人工用人工成本計量,使用的原料用原料成本計量,使用的各種服務用類似的項目來計量。所有這些項目構成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
同理,公司還應用各種資本即應用各種資本來取得各項資產。如前所述,這些資本來自兩條渠道: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但是:
1.債權人不會為需要資本的公司提供債務資本,除非這樣做他們可以得到回報。這個回報,在會計上稱為“利息”,就是公司使用債務資本的成本。
2.來自公司股東的權益資本同樣也有成本。股東不會為需要資本的公司提供資本,除非這樣做他們可以得到回報。這個回報就是公司使用權益資本的成本。根據主體觀念、應用權益資本的成本與應用債務資本的成本沒有什么區別。
債權人提供債務資本可能得到的報酬是標明的利息,而股東提供權益資本預期的報酬包括兩部分:(1)各種股利;(2)股票市場價值的增值。他們當然不希望股利就是全部的報酬;相反,他們期望其投資所得到的部分收益將留存于公司,而這些留存于公司的收益所創造的收益以及其他因素將帶來公司股票市場價值的增值。將股東的報酬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與使用權益資本需要成本的結論并不矛盾。這個成本正是股東提供資本給公司時要求得到的報酬。
根據上述分析,目前所用的“股利”這個名稱有點詞不達意。因為如果股東得到的報酬只是目前公司支付的股利,那么,他們是不會投入他們的資金的。他們之所以投入其資金是因為他們期望所得到的報酬率高于目前的股利率,并且期望將來能得到較高的股利或者當他們出售股票時能得到較高的市場價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正因此,股利率一股低于債務利率。因此,用“股利”來表述權益資本成本低估了它。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凈收益”也有點詞不達意了。“凈收益”計量公司的經營業績,它本身不是一種成本,而是刁耗用的成本即費用與收入的差額。按照現行的財務會計實務,“凈收益”包含了一部分成本即使用權益資本應負擔的權益資本成本,但是,“凈收益”并不等于權益資本成本。凈收益還包括卓越的管理、優質的產品、良好的市場占有率以及其他因素所帶來的酬。
四、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與兩類資本的界限
公司所需要的資本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用發行債券或股票籌集。從廣義上說,權益是指資產的所有權,也就是投入資產的資本來源。權益包括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有人擔心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會混淆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的界限。債務資本及其利息是對資產的一種法定求索權,而權益資本只有剩余的求索權。⑥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首先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都是公司的資本來源,對公司這個獨立主體本身而言都是有代價的,因而,需要確認和計量其成本。這只是其共性。我們并沒有否認其個性。其次,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對于在資產負債表上分別報告各項負債和股東權益沒有影響。進一步說,確認和計量資本成本不僅對資產負債表沒有影響,就是對收益表也沒有什么影響。在這時,成本中包含資本成本與包含折舊費用并沒有區別。它們都不是“法定的求索權”,也都不是當期的現金流出量。
五、資本成本確認和計量與利息資本化問題
如前所述,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將使一部分資本成本資本化為存貨、廠房和設備的價值。對于存貨項目,按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34號準則公告,其利息成本不能資本化,更談不上權益資本資本化了。但是,我認為這個問題對于會計信息系統而言無關宏旨。因為在未來高新技術環境下,公司將以銷定產,實現零存貨,也即銷售多少才生產多少。這時,資本成本是否資本化對公司當期損益沒有影響。如果公司存在一定量的存貨,那么,資本成本是否資本化對公司當期的損益可能有影響,但是,存貨總是要出售的,如果從持續經營的角度來看,對公司整體的損益也沒有什么影響。至于固定資產項目,按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34號準則公告,只有符合條件才能將債務資本成本資本化為固定資產價值。但是,“從會計理論來看,計列應負利息是一種最合理的會計方法”⑥。這里的“應負利息”包括實際支付的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兩部分。根據前面的分析,權益資本成本是否資本化為固定資產的價值,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內,對公司的損益也沒有什么影響。
西方現行會計實務允許公用事業企業在固定資產價值中計列應負利息。這是因為公用事業的收費標準和盈利水平,嚴格控制在政府的監督之下。“為了保證公用事業企業能夠獲得正常的投資收益,允許在其投資總額內計列應負利息,這樣,按照控制總額所規定的盈利水平才是合理的。”⑦既然公用事業企業的固定資產利息已經資本化,要把它延伸到所有的公司又有何難呢?
篇7
【論文摘要】: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管理,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確保企業改革和國民經濟穩健推進的重要條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客觀上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家以財政部的名義向社會公布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抽查結果,曝光了一些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有的問題甚至很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宏觀調控質量和市場經濟秩序。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要求,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強化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督,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程度。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及原因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形式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集中表現,其具體形式五花八門、錯綜復雜,主要可以歸納為:
1.資產不實。主要有人為隨意虛增資產;資產損失未進行及時處理,如期末不進行盤點,該處理的存貨損失不處理,虛增資產;資產應攤未攤,如待攤費用、低值易耗品等不攤銷或少攤銷,虛增資產;少提折舊以虛增(減)資產。
2.所有者權益不實。一些企業為了擴大影響和提高企業信譽,注冊資金很大,而實收資本長期不到位,甚至有的企業隨意抽逃資金,形成資本空殼;有的任意高估無形資產價值,虛增資本公積。
3.利潤不實,主要有多計收入。一些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追求政績,采取多結轉收入的辦法;另一些企業領導為了逃稅,采取隱瞞轉移收入、多列支費用、多轉成本,企業為了達到少繳所得稅等各項稅金的目的,擠占虛列成本費用。
4.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一些企業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也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
(二)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企業領導和財務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不夠,《會計法》貫徹落實得不到位。雖然新《會計法》頒布以后,普遍對企業領導和財務人員進行了《會計法》的培訓,但應該看到,有相當一部分人學習不認真。同時,《會計法》的貫徹落實是一個過程,致使企業沒有真正按照《會計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規范會計工作。
2."委托-"制的固有缺陷。企業所有者將經營管理企業的權利委托給經營者,是一種典型的"委托-"制。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備等特性,從而形成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原因。
3.財務人員素質偏低。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主體行為日益多樣化,會計程序和技術方法不斷科學化,對財務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企業中的財務人員多數對會計理論缺乏系統地學習,對會計的核算原則、方法認識不全,理解不透,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二、對加強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管的建議
針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失真的問題,作者建議要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其目的是通過懲治違紀、糾正失誤、治理失真、嚴肅法紀來促進企業強化財務核算,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管理,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一)加大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政府監管力度
在我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占有主導地位,即使是在實現公司制改造的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中,國家控股企業也占多數。在國有控股企業中,國有股的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政府作為投資者和所有者,理所當然地是企業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一方面出于研究制定和調整完善政策的需要,要獲取充分依據;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監控企業執行財會、財政、稅收政策情況,以維護所有者合法權益,使國有資產良性運行,發揮最佳經濟效益。另外,我國證券市場雖然已經發展多年,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機構投資者相對較少。上市公司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分散的投資者力量不突出,他們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影響和牽制力不是很大。因此,作為政府部門的證券管理機構,在證券市場既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對會計信息進行規范、監管的職能機構。
因此,最關心企業會計信息的是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他們最能對企業會計信息施加影響,同時也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督的主體。財政部門是政府的經濟綜合職能部門,是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也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者,這在新《會計法》及有關規章制度中已有明確規定。因此,對企業會計信息及其質量的規范、監督和管理,是財政部門義不容辭的工作職責。各級政府要建立監督檢查制度,財政等會計監管部門要定期對企業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其他財務專項檢查,實現會計檢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
(二)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和執業監管
以質量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是注冊會計師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近年來,國內外一批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由興到衰、直至消亡的例證,往往是毀于注冊會計師失信問題,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自律誠信體系建設,提高其執業水準,是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1.逐步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體系。從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入手,著力解決好注冊會計師行業抓業務和抓職業道德"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和業務培訓,使廣大從業人員增強職業道德修養和職業自律意識,使之能規范執業,正確披露企業的會計信息,更好地行使社會監督職責。
2.加強行業監管體系建設。會計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要按照分工,認真履行職責。會計行政管理部門側重嚴把審批會計師事務所入門關口,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堅決不予審批;行業協會側重嚴把注冊會計師入門關口,嚴肅考試制度,嚴肅查處弄虛作假騙取注冊會計師資格的行為,對年檢不合格的執業注冊會計師,要撤銷注冊。
3.建立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體系。制定會計師事務所考核評價指標,并據此定期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為政府部門、企業選用會計師事務所提供信息平臺,促進會計師事務所依法經營,誠信執業,使當前存在的出具虛假審計驗資報告、賣牌子賣章子賣簽字、濫設分支機構、掛名兼職、跨所執業、抵毀同行、以個人名義掛牌為他人舉辦會計師事務所等有損行業形象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三)多措并舉,完善企業會計監督管理機制
1.推行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會計委派制。對國有企業采取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會計委派制的辦法以控制企業內部人造假等行為,是克服"委托-"制缺陷的有效措施。實行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會計委派制,能有效地降低監督成本,避免經營失敗的突發風險。同時,還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在產權明晰基礎上的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
篇8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的初次分類,是財務報告最根本的組件,通過會計要素的劃分可以概括反映企業資金運動的全貌。在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將會計要素劃分為六大類,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但筆者通過多年的理論教學和實際操作,發現當前會計要素的分類存在一定的弊端,并想通過本文談談自己對會計要素重新劃分的設想。
一、當前會計要素劃分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將會計要素分為六大類,其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稱為靜態會計要素,收入、費用、利潤稱為動態會計要素,并以等式描述了這六大要素的內在關系。即靜態的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動態的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動靜結合的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并將靜態的會計等式和動態會計等式分別作為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理論依據,但筆者認為此分類存在以下的弊端:
(一)收入、費用的概念與動態會計等式的表述不統一我國會計要素中所定義的收入和費用僅僅只反映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營業收入和營業費用,不包括利得和損失,而動態的會計等式表述為:收入-費用=利潤,如果按照會計要素定義的收入和費用,此等式的利潤僅僅只是營業利潤,而不是利潤總額,所以我國只有把利得和損失先歸入利潤要素,繼而再分步求利潤。這樣使利潤要素的內容非常不清晰,也給會計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在這之前,也有不少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發現,收入、費用的學習對會計初學者是一個重點和難點,而利得和損失往往是放在利潤要素中一筆帶過,使讀者對此內容容易產生忽視,不利于以后對投資等重要業務的學習和理解。
(二)利潤作為單獨要素,使所有者權益要素內容不清晰為了表述收入、費用的結果,我國將利潤作為單獨的會計要素存在,筆者認為此種做法有以下弊端:
1•對利潤要素而言,它本身已是資金運動的結果,不能再稱為動態指標,而且利潤這項經營成果歸所有者所有,所以,利潤則是靜態要素所有者權益中的一部分,而不應該單獨作為會計要素存在。
2•按照會計要素的類別對賬戶進行分類,“本年利潤”賬戶屬于利潤類賬戶,“利潤分配”賬戶屬于所有者權益類賬戶,而“本年利潤”每年末才將本年實現的凈利潤歸入“利潤分配”賬戶,那么在年中的每月末,會計等式則表現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而非會計準則表述的期末靜態會計等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樣混淆了利潤就是歸屬于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所有者權益這一概念。
3•由于上述概念的偏差,造成很多基層會計工作者在每月末編寫資產負債表“未分配利潤”這一項目時,只根據“利潤分配”賬戶的余額填寫,而遺漏掉了“本年利潤”賬戶的余額,造成會計報表信息失真。
二、國外有關會計要素劃分的借鑒
(一)美國會計要素的劃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論財務會計概念第6輯———財務報表的要素》中,將會計要素劃分為資產,負債、權益、業主投資、派給業主款、總收益、營業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十大要素。美國會計要素劃分的主要特點是:①突出了總收益要素,不僅要求提供經營性收支———營業收入和費用,而且要求提供非經營性收支———利得與損失。②突出了權益要素,不僅要求提供權益靜態信息,而且要求提供權益重要變動的信息,有利于維護所有者權益。
(二)國際會計準則對會計要素的劃分國際會計準則在《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會計要素劃分為資產、負債、產權、收益和費用五大要素,此收益要素包括營業收入和利得,費用要素包括日常生產經營費用和損失。國際會計準則對會計要素劃分的主要特點是:①取消利潤要素,表明利潤只是所有者權益的一部分②明確收益要素包括營業收入和利得,費用要素包括費用和損失。超級秘書網
三、我國會計要素重新劃分的設想
借鑒國外會計要素劃分的長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對我國會計要素的劃分有以下設想:
(一)增設利得和損失要素,并同時取消利潤要素。即我國的會計要素可劃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共七大要素。之所以仍單獨設置收入和費用要素,是因為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發生的收入和費用之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而利得和損失之間則無因果聯系。因此將收入和費用仍作為單獨要素存在對研究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所耗和所得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
篇9
【關鍵詞】企業;會計;質量;監管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客觀上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家以財政部的名義向社會公布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抽查結果,曝光了一些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有的問題甚至很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宏觀調控質量和市場經濟秩序。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要求,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強化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督,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程度。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及原因
(一)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形式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集中表現,其具體形式五花八門、錯綜復雜,主要可以歸納為:
1. 資產不實。主要有人為隨意虛增資產;資產損失未進行及時處理,如期末不進行盤點,該處理的存貨損失不處理,虛增資產;資產應攤未攤,如待攤費用、低值易耗品等不攤銷或少攤銷,虛增資產;少提折舊以虛增(減)資產。
2. 所有者權益不實。一些企業為了擴大影響和提高企業信譽,注冊資金很大,而實收資本長期不到位,甚至有的企業隨意抽逃資金,形成資本空殼;有的任意高估無形資產價值,虛增資本公積。
3. 利潤不實,主要有多計收入。一些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追求政績,采取多結轉收入的辦法;另一些企業領導為了逃稅,采取隱瞞轉移收入、多列支費用、多轉成本,企業為了達到少繳所得稅等各項稅金的目的,擠占虛列成本費用。
4. 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一些企業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也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
(二)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 企業領導和財務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不夠,《會計法》貫徹落實得不到位。雖然新《會計法》頒布以后,普遍對企業領導和財務人員進行了《會計法》的培訓,但應該看到,有相當一部分人學習不認真。同時,《會計法》的貫徹落實是一個過程,致使企業沒有真正按照《會計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規范會計工作。
2. " 委托- " 制的固有缺陷。企業所有者將經營管理企業的權利委托給經營者,是一種典型的"委托-"制。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備等特性,從而形成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原因。
3. 財務人員素質偏低。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主體行為日益多樣化,會計程序和技術方法不斷科學化,對財務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企業中的財務人員多數對會計理論缺乏系統地學習,對會計的核算原則、方法認識不全,理解不透,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二、對加強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管的建議
針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失真的問題,作者建議要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其目的是通過懲治違紀、糾正失誤、治理失真、嚴肅法紀來促進企業強化財務核算,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管理,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一) 加大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政府監管力度
在我國, 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占有主導地位,即使是在實現公司制改造的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中,國家控股企業也占多數。在國有控股企業中,國有股的比例一般都在70 % 以上。因此,政府作為投資者和所有者,理所當然地是企業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一方面出于研究制定和調整完善政策的需要,要獲取充分依據;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監控企業執行財會、財政、稅收政策情況,以維護所有者合法權益,使國有資產良性運行,發揮最佳經濟效益。另外,我國證券市場雖然已經發展多年,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機構投資者相對較少。上市公司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占的比重相對較大, 分散的投資者力量不突出,他們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影響和牽制力不是很大。因此,作為政府部門的證券管理機構,在證券市場既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對會計信息進行規范、監管的職能機構。
因此,最關心企業會計信息的是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他們最能對企業會計信息施加影響,同時也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監督的主體。財政部門是政府的經濟綜合職能部門,是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也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者,這在新《會計法》及有關規章制度中已有明確規定。因此,對企業會計信息及其質量的規范、監督和管理,是財政部門義不容辭的工作職責。各級政府要建立監督檢查制度,財政等會計監管部門要定期對企業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其他財務專項檢查,實現會計檢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
(二) 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和執業監管
以質量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是注冊會計師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近年來,國內外一批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由興到衰、直至消亡的例證,往往是毀于注冊會計師失信問題,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自律誠信體系建設,提高其執業水準,是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1. 逐步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體系。從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入手,著力解決好注冊會計師行業抓業務和抓職業道德" 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和業務培訓,使廣大從業人員增強職業道德修養和職業自律意識,使之能規范執業,正確披露企業的會計信息,更好地行使社會監督職責。
2. 加強行業監管體系建設。會計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要按照分工,認真履行職責。會計行政管理部門側重嚴把審批會計師事務所入門關口,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堅決不予審批;行業協會側重嚴把注冊會計師入門關口,嚴肅考試制度,嚴肅查處弄虛作假騙取注冊會計師資格的行為,對年檢不合格的執業注冊會計師,要撤銷注冊。
3. 建立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體系。制定會計師事務所考核評價指標,并據此定期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為政府部門、企業選用會計師事務所提供信息平臺,促進會計師事務所依法經營,誠信執業,使當前存在的出具虛假審計驗資報告、賣牌子賣章子賣簽字、濫設分支機構、掛名兼職、跨所執業、抵毀同行、以個人名義掛牌為他人舉辦會計師事務所等有損行業形象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三) 多措并舉,完善企業會計監督管理機制
1. 推行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會計委派制。對國有企業采取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會計委派制的辦法以控制企業內部人造假等行為,是克服"委托-"制缺陷的有效措施。實行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會計委派制,能有效地降低監督成本,避免經營失敗的突發風險。同時,還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在產權明晰基礎上的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
篇10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信息孤島;數據安全;中國
中國的會計信息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財政部對作為第一家試點單位的第一汽車制造廠撥款500萬元人民幣,幫助其在會計工作中應用電子計算機。1981年8月,為了總結第一汽車制造廠在會計工作中應用計算機的情況,在財政部、第一機械工業部和中國會計學會的支持下,由第一汽車制造廠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發起了“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專題討論會”,在這次討論會上提出了“會計電算化”的概念。在1999年召開的“會計信息化理論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們認為,隨著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會計電算化”的功能不斷拓展和豐富,將“會計電算化”改為“會計信息化”更有利于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推進新形勢下會計研究和發展。至此,“會計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國正式被提出。
一、會計信息化的含義
目前,關于會計信息化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謝詩芬認為,會計信息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重構,并在重構的現代會計模式上通過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會計信息資源,建立技術與會計高度融合的、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何日勝認為,會計信息化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的會計模型進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現代會計基礎上,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高度融合的、充分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這種會計信息系統將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系統,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夠進行主動和實時報告會計信息。它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運用于會計上的變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種與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相適應的新的會計思想。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化是一個現代會計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互相融合并逐漸發展的產物,它引發了對現行會計規則的挑戰以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整合,并帶來了會計觀念的更新、會計目標的重新定位、會計對象范圍的拓寬、會計管理職能的增強、會計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變等一系列歷史性變革。
二、中國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會計信息化已開展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中國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會計信息化發展還存在較多問題。
(一)對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全社會對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沒有足夠的認識。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實現會計信息化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會計人員從復雜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勞動效率,提高信息輸出的速度,并沒有認識到會計信息化建設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人認為不加強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企業也能搞好。還有人將會計信息化等同與會計電算化,認為企業實現會計電算化就夠了,沒必要再實現會計信息化。
(二)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滯后
會計信息化理論來源于會計信息化實踐,同時又指導會計信息化實踐。只有將會計信息化理論的基本問題研究透徹,會計信息化才會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會計工作,才能使會計工作在實現信息化后更加規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強,才能更好地為管理決策服務,以實現會計信息化的效益原則。中國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嚴重滯后于實際應用的發展,目前僅涉及會計理論、會計報告和會計信息系統等部分,其余部分幾乎是空白。
(三)會計信息化人才匱乏
會計信息化是現代會計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需要精通信息技術與會計專業知識的人才來推動,因此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會計信息化復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約中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問題。雖然有不少部門組織各種培訓,但由于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單位事務及個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約,會計信息化方面的人才總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中國許多單位、部門的會計人員對會計業務比較精通,但是對計算機知識了解極其有限,無法將計算機知識和會計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四)“信息孤島”問題嚴重
企業在生產、銷售、控制和預測的經濟活動中,主要表現為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統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企業各個部門尤其是業務部門必須將軟件功能將延伸到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財務信息和其他業務信息彼此共享,實現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一體化,才能真正從全方位、多層次體現可信的決策信息。但是,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企業由于對會計信息化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將會計信息系統納入企業信息系統的一體化規劃,會計信息系統處于封閉運行的狀態,沒有很好地融入企業的業務流程,不同的業務系統之間形成相互獨立的“信息孤島”,數據不能共享。
(五)數據安全問題突出
在信息系統條件下,會計信息所面臨的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電子符號代替了會計數據,磁質介質代替了紙介質,財務數據流動中的簽字蓋章等傳統確認手段不復存在,信息的安全受到了嚴重挑戰。另外,如果企業內部信息使用者的權限劃分不當,內部控制不嚴,也容易造成信息濫用和泄密。當前,大部分的會計信息系統當將重點放在了完善會計功能和適應財務制度上,忽視了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系統一旦癱瘓,或受病毒侵襲,會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提高會計信息化水平的對策
為了盡快提高中國的會計信息化水平,針對會計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提高全社會對會計信息化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充分了解會計信息化建設在信息社會背景下的重大意義。同時,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讓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會計工作人員從信息社會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到實現會計信息化的作用,認識到開展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別是企業的領導層。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領導的重視,這是會計信息化成功的保證,因此一定要使企業的領導層對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有正確的理解和足夠的認識。
(二)強化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
會計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要從政策上給予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人員以支持,幫助其把握好理論研究的著力點,并把時間和精力放到關鍵問題的研究上,切實加強會計信息化理論的研究。而對于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來說,最重要的是會計信息化理論體系的構建。會計信息化理論體系是會計信息化理論的基礎和支撐,指導會計信息化理論的發展,因此在對會計信息化理論進行研究時要特別重視會計信息化理論體系的構建,通過對會計信息化理論體系的研究帶動會計信息化理論的研究。
(三)加快培養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會計信息化成功之本,會計信息化建設必須培養大量信息化人才。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高等學校相關學科的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根據會計信息化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企業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推進員工的培訓,加強對會計人員的信息化技術培訓,加強信息技術人員的現代會計理論與知識培訓,培養既能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又能掌握現代會計知識和管理理論與實務的復合型人才。
(四)推進會計信息系統與其他系統的整合
會計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信息化的建設應當從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高度,立足于企業整體來定位它的發展方向。在縱向上,會計信息化應該不再局限于提供傳統的核算型財務信息,而要為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提供更為完備的信息支持;在橫向上,會計信息系統應當和企業內外部其他信息系統融合在一起,成為整個企業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要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財務與業務一體化工作,即應用統一的計算機財務管理軟件,實現財務信息與業務流程一體化,實現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成和數據共享,保障企業預算、結算、監控等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高效化。
(五)加強信息系統安全建設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立法,加大對計算機犯罪的懲處力度,從法律層面保護信息系統的安全。企業必須克服“重建設輕安全、重技術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檢查與管理、保密與防護、檢測與防治、測評與服務”為基本架構的安全管理和技術系統,通過管理和技術兩種手段,使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風險防范能力不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具體可以包括建立嚴格的系統加密措施、建立嚴格的數據存貯措施、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措施等。
參考文獻:
[1]謝詩芬.會計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義[J].湖南財政與會計,1999,(11).
[2]何日勝.中國會計信息化問題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