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5:0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易成本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國務院的《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誠信建設戰略思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科學、合理、權威、公正的信用服務機構;嚴格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逐步形成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信用服務體系的方針和目標。
目前我國的信用評價和監管機制不健全,一些信用評價機構本身服務的誠信可能就有問題,甚至出現3A評級也可以隨意買賣的現象,全社會的誠信意識還沒有建立,一些個人和企業沒有為經常性的違約、失信而付出代價。這種“守信卻得不到更大利益”、“失信也不會得到更大懲罰”的現象,給商業交易帶來了很高的交易成本,也制約了傳統商業走向電子商務的步伐。
一、構建信用體系的意義
傳統商業相比,電子商務通常是買賣雙方不見面的,更加需要參與者誠實守信:買賣雙方信用狀況信息不對稱甚至缺失,往往憑經驗直覺、網上交流、網下調查等進行綜合判斷,而網下調查的成本很高,有些業務很難調查到,這就很容易出現在交易信息、供貨、付款等方面出現誠信問題,影響用戶對網上交易的信心;為了促進電子商務行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我們希望傳統商業模式下的信用模式盡快完善,信用數據盡快共享;同時我們認為需要為電子商務的參與者建立必要、實用的、符合電子商務特征的信用模式和信用數據管理機制;健全我國的信用管理體系,涉及的因素較多,但與信用有關的立法、執法是重中之重。我們已經有了一部《電子簽名法》,未來可能還需要有電子商務企業信用的管理辦法、網上拍賣交易管理辦法、電子商務稅收及發票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金融領域的信用管理體系也很重要,他直接影響到電子支付和正常服務的履約,影響電子商務的效率和質量。底層的信用體系,會影響到客戶端對電子商務的信任、信心與效率。市場經濟是信用化的商品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生命線,特別是在經濟進入全球化的過程中,信用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商業活動,信用同樣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二、我國信用管理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體系包括國家關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執法;政府對征信行業的監督管理;行業自律等方面。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仍然存在嚴重的不足,并未建立起健全的征信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失信、違規行為監督懲罰機制。我國尚處于信用制度建立的初級階段,各個方面還是不太規范,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市場化運作模式雖已初露端倪但運作存在不規范現象
拿企業誠信來說,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不同類型的誠信公司按照商業化原則在市場上開展競爭的格局,目前已有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等知名征信機構。然而與之相配套的監管體制相對落后,缺乏對誠信機構、誠信活動有效的管理。出現了一些誠信機構采取低價格、高回扣、高評級的手段搶奪市場,使評級結果成為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的不規范的情況;
(二)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機制
多頭管理現象仍然存在,管理要求不一,給企業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負擔。同時,各部門未形成合力,又缺少對整個行業行使統一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門。
(三)行業自律尚未形成
從事征信行業的隊伍總體素質和水平偏低,缺乏對從業人員必要的管理,以及行使行業標準制定、行業國際交流的職能機構。
三、構建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的思路
(一)政府應實施積極的電子商務政策,設立全國電子商務協調指導小組,統一協調全國電子商務推進工作
建議國家設立全國電子商務協調指導小組作為推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常設機構,統一協調各部門、各行業和各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并注意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城市和行業電子商務試點為突破點,加強推廣工作。
(二)以大中型企業和傳統產業為先導,加快實施企業內部信息化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應以大中型企業和傳統產業的內部信息化為依托,通過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供應鏈和產業生態群帶動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要重點抓好示范工程,注重改造企業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優化企業流程,培育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三)構建網上信用銷售評估模型
在電子商務交易之前,首先通過兩種方式評估客戶信用,一種方式是根據客戶的財務報表進行評估,另一種方式是開發出適合本行業特點和本企業特征的信用評估系統。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只有一部分外貿企業吸收了最近幾年的經驗教訓,已經開始重視收集客戶的信息資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應收賬款逾期率、壞帳率大幅下降,企業效益明顯回升。
(四)加強網上客戶檔案管理
歐美企業對賒銷客戶的檔案一般進行定期(一般是半年)審查,根據客戶信用信息的變化,及時調整信用額度,而我國企業不能及時根據用戶信息的變化及時調整信用額度,使得優良的客戶定單得不到增加;也不利于及時發現信譽較差的客戶,造成壞賬損失,給企業蒙上了一層陰影。歐美國家普遍實行信用卡消費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信用保障體系,這為電子商務的網上支付問題解決了出路.細致說來,歐美國家的信用保證業務已開展有80年的時間.在歐美國家,人們可自由流動,不用像中國一樣受戶口的限制,為方便生活起居,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不能偽造并伴隨終生的信用代碼,持此信用卡進行消費,發卡銀行允許持卡人大額度透支,但持卡人需在規定時間內將所借款項歸還,如果某企業或個人惡意透支后不還款,那也就意識著以后他
無論走到何地,他的信用記錄上都會有此污點,不論他想貸款買房,購車或辦公司,銀行都不會貸款給他,這在貸款成風的西方世界是及其可怕的!因此,西方人普遍將信用看作自己的第二生命,誰也不愿意貪小利失大義,當在網上購物時,他們會在點擊物品直接輸入密碼,將信用卡中的電子貨幣劃撥到網站上,商務網站在確認款到后,立即組織送貨上門。
(五)完善第三方支付
篇2
一、交易成本理論概述
自1937年科斯發表《企業的性質》這篇跨時代的論文以來,交易成本的概念首先被提出來,不過科斯未給出可操作的概念和清楚明了的界定方法。之后經濟學家和學者們紛紛加入到對此概念的進一步探索之中,對交易成本的內涵進行了各種界定。在眾多理論中,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最為重要,他認為,要準確把握“交易成本”,需要從內涵與外延兩個層次上進行探索與界定。
1、交易成本的內涵
肯尼思•阿羅(1969)在他的論文中提到交易成本這一概念,阿羅認為在市場的形成過程中,交易成本會起一個反方向的阻礙作用,交易成本屬于一種經濟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費用。威廉姆森認同阿羅對交易成本的看法,按照威廉姆森的觀點,交易成本就是從交易合約出發,使用不同的組織和各種制度的成本費用。
2、交易成本的外延
交易成本在實際中具體包括哪些項目類別,就是交易成本的外延。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威廉姆森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事前”交易成本;“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就是在簽訂合同過程中,編寫擬定合同、交易雙方談判以及為保障合同可以被執行的成本。“事前”交易成本的產生,是因為未來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交易雙方都難以把握,需要提前制定好規則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事后”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四種:第一,在交易合約執行過程中,交易行為偏離最初雙方的合作目標,給交易雙方帶來了不適應感所產生的成本;第二,交易雙方為控制未來可能產生的不合作風險,所進行商討帶來的議價成本;第三,為預防和解決合同執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而產生的運行成本;第四,雙方承諾會履約所產生的保證成本。
3、交易成本的決定因素
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交易成本為什么會產生,它是由哪些因素所影響的,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許多經濟學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索,試圖找到交易成本的影響因素。威廉姆森對此也有研究。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主要與人、特定交易、市場環境三個維度的因素相關。威廉姆森認為市場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行為人還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特定交易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可以影響交易性質的因素。市場環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就是指在現行市場中,某項交易可能存在多少交易對手。
二、食品安全問題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
1、食品安全問題現狀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食品安全是指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生產商對質量的擔保以及購買者在使用時,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食品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的一個標準是消費者的健康是否被損害。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是目前社會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它緊緊關系著大眾的身體健康,在國際社會上,食品安全是一個國家政府監管力度的代表。近幾年,雖然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督不斷加強,但安全問題仍然頻發,因此規范食品質量安全,打擊違法企業已成為當務之急。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也和行業特點有關,食品的加工生產涉及多個過程,原料來源是否有保障、加工過程是否衛生、運輸過程中的存儲是否得當都會對安全產生影響。且中國食品企業大部分規模都較小,缺乏對安全問題的重視,只有很少部分擁有合格的生產設備。不只小企業會出現問題,三鹿、雙匯等大企業也發生過重大安全問題,導致了市場購買者對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產生懷疑。
2、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監管食品安全的交易成本。政府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經濟人,但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其也是有限理性的,它也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考慮現實問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其在進行食品監管時也會有一定的獲益,但同時也是要付出成本的。顯性方面的成本有各種政府在行使管理責任時的費用以及處理訴訟糾紛時的費用。隱性成本主要是為了提高監督力度而雇傭更多工作人員和增加監督次數而產生的,因為政府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會隱藏違法生產,政府要想有力監督,必須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財力,因此,政府的交易成本會非常高。且目前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屬于好幾個機構部門的任務,在監管過程中存在重復投入問題,發生問題時,機構之間會相互推諉。(2)企業生產安全食品的交易成本。產權界定成本是食品生產中安全問題方面的一項重大交易費用,但生產商在尋找合適交易對手,商議食品成交價格和食品合約的擬定與執行中還存在著許多交易成本。食品企業作為一個企業,其目的也是利潤最大化,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它會采取各種辦法來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取利潤。在這個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企業會將消費者的健康問題拋到一邊,在生產過程中添加各種化學物品。在政府加大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監控的過程中,受管制的企業必然要引進新的設備來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筆生產成本以外的費用,會提高總的成本數額。如果食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添加一些有安全隱患的添加劑,一旦被監督機構發現,則會被懲罰,所以企業會衡量違法生產的收益和被發現的罰金數額,如果收益大于罰金,則企業會違法進行生產。目前,中國政府監督部門對食品企業違法生產的處罰力度較小,所以,很多企業都抱著僥幸心理違法生產,只為了追求短期的高利潤,使用劣質食品原材料與化學添加物,無視消費者的健康。通常這些企業規模都不大,而小型企業并不太注重企業的聲譽形象。但也有一部分大企業在利潤的驅使下違法生產,例如三鹿的奶粉問題,這些現象會發生,最終原因都是違法生產的成本低,而收益很大,趨利性使得企業無視自己的社會責任生產劣質產品。(3)監督組織的交易成本。目前,中國大部分食品加工企業規模都比較小,70%的企業都屬于小作坊只有十幾個員工,衛生情況較差,想對目前的這種狀況進行全面整改,交易成本巨大。而食品檢測組織和政府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責任主要有政府承擔,第三方組織基本不會受到影響。相關的行業協會雖然也會對食品安全問題制定質量標準,但通常協會工作人員都與食品企業有種種聯系。所以各種第三方組織和行業協會為了自己利益考慮,會與企業合謀,這樣就會產生食品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
三、政策建議
從交易成本理論角度來看,雖然無法徹底消除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但可以通過一些手段降低該類問題的發生頻率。
1、健全食品安全制度規范
制度的一個重大作用就是降低交易的成本,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從側面也反應出中國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政府可以從制度方面著手,來對食品生產者的行為進行規范。雖然中國自2009年就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條例,但是該條例還難以遏制許多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為防止企業違法生產,政府應該加快步伐對相關制度領域進行建設,制定更嚴格和明確的食品標準體系。
2、提高相關機構的失職成本
目前,食品安全監督的技術水平還不夠發達,監督部門的責任不夠明確,為了防止監督部門與一些企業進行合謀,要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整個監管部門都應該被追責,并且對其要從重罰,以降低其犯錯的概率。當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時,還要嚴格追究食品檢測機構的責任,要求其對問題負責。
3、增大食品企業違法生產的成本
對于一些存在失信行為,忽視社會責任而違法生產的企業,政府要對其進行懲罰,例如可以吊銷違法企業的營業執照,對于一些違法行為較為嚴重的企業,在必要時,要追究其刑事責任,使其承擔高額違法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失信行為所取得的利益大于失信行為的成本下,該失信行為將不會停止;相反,收益小于成本時,失信行為將會大大減少。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應該增加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違法生產企業的失信成本,使得企業規范生產,遠離失信行為。
4、加強社會公眾和媒體對政府部門的監督
中國食品問題不斷涌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存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所以,應激勵社會公眾和媒體對政府部門進行全面監督。可以賦予公眾一些例如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權等監督權力并且使其合理化。政府也應該允許媒體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以及報道,使食品安全得到透明化管理。有了以上這些社會監督的存在,政府監督部門的交易成本上升,機會主義行為將會減少。
作者:劉玲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孫經緯譯.普特曼.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張群群,黃濤譯.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經濟學—兼并、協約和策略行為[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朱舟,黃瑞虹譯.約翰•克勞奈維根.交易成本經濟學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王鐵生,葛立成譯.迪屈奇.交易成本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篇3
【關鍵詞】 交易成本 談判費用 關系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TC)最早起源于制度經濟學, 科斯(Coase?R?H )認為交易成本(費用)就是市場上發生的每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費用[1]。1937年科斯第一次開辟了交易費用分析的新思路[2]。科斯通過研究企業性質,認為市場運行過程中,各組織的交易存在著交易費用,它是“運行價格機制的成本”,包括2 項:(1)獲取市場信息的費用;(2)談判和履約的費用。科斯首先打破了交易零成本的觀念[3],認為任何交易都會產生正成本;然后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中對企業之間的交易展開了分析,指出從現實環境的觀察中,經濟學家同意價格機能是一種較佳的協調機制,但也承認企業家的協調功能。
后來,阿羅認為[4] “交易活動是構成經濟制度的基本單位”,把交易費用定義為“經濟系統的運行費用”,“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運行的成本。”
達爾曼(D ahlm an?C?J)認為[5],交易成本包括獲取信息的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成本以及執行和控制成本。這些都屬于傳統的交易成本理論。
威廉姆森在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內容前,曾分析不同資產專用性下的治理成本,并總結了不同的治理結構[6]。后來在1996 年出版的《治理機制》中提出交易成本包括:(1)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成本;(2)使協議適應預期不到的突發事件成本;(3)實施協議的成本;(4)終止協議的成本;(5)獲取市場信息的費用;(6)為避免沖突而進行的談判并付諸法律而支付的費用。
1986年,馬修斯[7]提供了這樣一個定義: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準備合同和事后監督及強制合同執行的費用,與生產費用不同,它是履行一個合同的費用。
1999年,Aidanving和 steven Globeman把交易費用分為談判費用和機會主義費用[8]。談判費用包括:談判本身產生的費用;修改合同的談判費用;對外部的監控費用;產生沖突或解除合同所引起的制裁費用。機會主義費用是任何一方為了自身的利益行使機會主義而產生的費用。
張五常將交易成本定義為制度成本[9],張五常在其《企業的契約性質》一文中以記件工資契約為例[10],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發生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所有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指導的生產和交換活動,都是有組織的活動。
有學者在交易成本的范疇研究中提出交易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1]。狹義交易成本僅指雙方或多方在交易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而廣義交易成本則包括為了進行交易而發生的所有耗費,其中包括維護關系的成本。雷星暉等(2008)在解釋廣義交易成本中提到:作為供應鏈間接活動的交易成本屬于狹義交易成本的范疇,而作為供應鏈質量保證活動的交易成本則是區別于純交易過程發生的費用,這部分成本通常是為了獲得、維持和發展供應鏈上企業關系而耗費的成本,是能夠創造關系價值,并反過來影響狹義交易成本的成本,稱之為關系成本。而Heide,Jan B(1994)也認為,交易成本與關系的建立、發展與維持的全過程是相關的[12]。
桂良軍(2006)認為[13]關系成本包括改善溝通技術與方式的成本、技術支持成本、資金融通成本等側重于影響發展雙方關系的成本,關系成本包括了交易成本,或認為關系成本即為交易成本。
現階段對于交易成本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的內涵,應建立在廣義交易成本的解釋之上,既包含了狹義交易成本(以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的經濟學解釋為基礎),又包含了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之間為發展和維護關系而發生的所有耗費(以桂良軍等歸納的關系成本為基礎)。
參考文獻:
[1] Coase?R?H ,Nobel Lecture: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Pro- duction,in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Evolution,and De- velopmen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30
[2] 張五常,交易費用的范式[J],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1期:1-9
[3] R.E.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4] Arrow.K.J,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issues perti- 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A], In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C], The PPB System,1969,1:59-73
[5] Dahlman?C?J,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2:141-162.
[6] Williamson.O.E.Strategizing,economizing,and economic orga- 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91,12:75-94
[7] Matthews,R.C.0,The Eeonomie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
ces of Growth,Eeonmi[J],Journal,1986,96:903一910.
[8] Aidan Vining Steven Globerman,A Cone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 souring Decision[J], European nage- ment Journal,1999,6:645一650
[9] 夏林,基于交易成本的企業縱向關系治理機制選擇分析[D], 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2007年
[10] 尚琳琳,企業性質分析的雙重標準:交易成本與效益[D], 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廈門大學,2001年
[11] 雷星暉,張柯,基于企業關系分析的供應鏈交易成本的研 究[J],經濟經緯,2008年,第5期:123-125
篇4
關鍵詞:人力資本;交易成本;遷移成本;區域經濟差異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6)01―0081―06
一、引 言
篇5
關鍵詞:IT外包 關系期限 影響因素
1.研究回顧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IT外包運作過程中雙方合作關系的風險管理,特別是運作過程中的風險,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出了有效的結論。
董堅峰,肖麗艷(2008)針對合同風險提出可以根據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程度決定外包實施中的風險監控級別。章寧,孫寶文(2009)基于委托理論,從服務接收方和服務提供方兩個角度對BPO伙伴關系進行分析。
本文是以IT外包關系期為出發點,基于相關理論,確定影響IT外包關系期的風險因素,提出了研究假設。
2.理論與假設
2.1基于核心能力理論的ITO期限選擇
ITO的目標在于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是組織通過長期的不斷學習逐漸積累起來的、獨特的、難以模仿的知識和技能,它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通過非核心IT活動的外包,客戶公司可以更加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而且在IT外包的過程中,通過與供應商交流和學習,客戶公司也有可能會增強自身的核心能力。
H1:核心競爭力的保持能力越強,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2.2 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ITO期限選擇
資源依賴理論表明,如果組織不能自給自足就會更加依賴外部資源。然而,如果外包的IT活動對客戶的IT產品或服務有重要戰略影響,則客戶公司很可能希望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將外包的IT活動視為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H2:IT活動的戰略重要性越大,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2.3 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ITO期限選擇
交易成本理論將交易成本分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包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和保障契約成本等;事后交易成本包括適應性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建構及運營成本和約束成本等。這些成本是決定組織經濟活動效率的關鍵因素,也會對IT外包關系期限產生重要影響。其中,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會導致雙方交易成本的急劇增長,也降低了合作關系的穩定性。
H3:不確定性因素對IT外包關系期限有一定的負向影響,不確定因素越多,IT外包關系期限越短;反之,期限越長。
特定關系投資是指IT外包定的知識、技術和其他客戶要求的專用資產。交易中資產的專用性越高,則資產的其他用途就越受到限制。
H4:特定關系投資對IT外包關系期限有一定的正向影響,特定關系投資資源越多,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當交易的規模很大而且非常重要的時候,雙方更趨向于建立一種長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會增加外包的穩定性,也會減少監控費用的支出,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H5:交易規模越大,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2.4 基于委托理論的ITO期限選擇
委托理論是以非對稱信息博弈論為基礎,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供應商通常比客戶更熟悉IT活動,這種有利于服務供應商的信息非對稱性會增強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供應商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而損害客戶利益以及雙方的合作關系。
H6: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對IT外包關系期限有著負向影響,機會主義行為存在的可能性越大,IT外包關系期限越短;反之,期限越長。
由于外包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和信息不對稱,在交易過程中可能存在合同執行風險。在合同執行過程中,雙方對合同的理解不一致會導致提供的服務與要求不符,引起爭執和糾紛,損害雙方的合作關系。
H7:合同的完整性越好,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2.5 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ITO期限選擇
社會交換理論將外包關系理解為雙方特定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雙方分別為對方開展活動并交換有價值的資源。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供應商和客戶關系的結束或持續依賴于雙方對關系和外包效果的滿意程度。
H8:外包效果的滿意度越好,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如果雙方能夠建立和保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合作關系,那么雙方獲得的利益會隨著時間延長而增長。另外,客戶和服務供應商的關系越融洽,則雙方越能夠通過及時的溝通與協商來應對突發事件和不確定性因素,而且雙方能夠共同承擔風險,使外包活動得以順利完成。
H9:關系的融洽性越好,IT外包關系期限越長;反之,期限越短。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表明,本文總結出影響IT外包關系期限的重要變量包括不確定性因素、特定關系投資、交易規模、合同的完整性、IT外包活動的戰略重要性、機會主義行為、核心競爭力的保持、關系的融洽性和外包效果十項。另外,將組織規模、外包經驗和外包IT活動的類型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
3.研究結論及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論文分析了影響IT外包關系期限的因素,確定了影響IT外包關系期限的九項指標。本文的研究局限于理論分析和提出假設,沒有采取大量樣本進行實證分析以檢驗模型的準確性。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采用實證分析檢驗本文的研究假設,也可以結合IT外包實際的合作時間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確定這些因素對IT外包關系期限的具體影響。
參考文獻:
[1]董堅峰,肖麗艷.IT外包商選擇和管理中的風險及其管理策略,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85
[2]章寧,孫寶文.業務流程外包伙伴關系的風險管理,經濟管理,2009.3:133-138
篇6
相關概念的界定
價值鏈定義。價值鏈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家公司均是在設計、生產、營銷、傳遞與輔助相關產品時開展的一系列項目的集合體,這些全部活動均能夠通過單項價值鏈加以說明。公司價值的創造須經過一系列的活動所構建,上述活動主要包括基本性的活動與輔的活動兩種,其中前者主要有生產作業、內部后勤、外界后勤、市場、營銷以及服務項目等,而后者則主要涵蓋有購置、技術研發、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公司基礎設備等。上述各異卻相互存在著關系的生產銷售活動,即構建起創造價值的實時流程,也就是價值鏈。制造和銷售分離的定義。本文中所指的制造和銷售的分離并不是針對公司銷售產品的范疇展開的區分,而主要基于國際視角來區分集團公司下各個分企業的職能與功能加以分離,也就是根據生產和銷售的職能區分構建單獨核算的職能企業。具體而言,生產公司專門負責的是生產與制造產品,營銷企業專門負責的是產品的營銷和市場,二者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通過相互協調配合的方式展開營銷。區域產業鏈定義。區域產業鏈的概念定義代表學者是陳朝隆。他指出,區域產業鏈是指某類特定區域內所構建起的產業鏈條或是鏈段,是整條產業鏈在確定區域范疇的一種形態。他基于系統論的視角深入地把區域產業鏈的定義加以詮釋,指出區域產業鏈屬于一類區域性的經濟組織機構,其運作與發展的主要規律與地區發展與產業機構運作的基本規律相關。不足的是,就有關區域產業鏈出現的層面而言,并未把產業鏈與區域產業鏈二者加以有效地分離。區域產業鏈的主要構成是被視作經濟行為的主體鏈環,其鏈接方式主要是串接。產業鏈的流程是不同公司內部產業通過聯系與締結之后所產生的。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新型國際勞動也得以分工,并呈現出相應的區域經濟邏輯化的特征:第一,國際勞動分工的發展所具有的動力更為多元化。不單擁有數量豐富的低廉勞動力,同時涵蓋了功能完備的市場吸引力、優惠的招商政策、低廉的土地成本、交通運送和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貿易政策的改變等。第二,技術發展與全球化的向前推動深化了國際勞動分工的級別與水準。和基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為特征的新型國際勞動分工相較而言,ICT產業變成新型的國際勞動分工的支柱型產業,同時也是新型國際勞動分工的一個核心推動力。第三,全球范圍的市場競爭日趨明顯,電子信息與通信等在西歐、美日等國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以后工業化為主的國家也面對著相似的問題,經過國際范疇的布局協調,維持制造業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實力,變成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區域的首選對象。第四,新型的國際勞動分工解構了以往只是生產制造流程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推論。研發、管理、營銷與服務等各個生產業活動和生產制造活動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變成價值鏈創造的一個核心步驟而被納入至新型的分工系統內。第五,先進的技術推動了新興產業的崛起與發展,然而更為關鍵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全球金融資本跨界式的流動,領先的交通運送技術確保國際價值鏈區域經濟的合理配置,包括市場原料、生產制造以及產品市場的國際化配置,從而提供更為完善的國際化生產網絡系統。綜而論之,新型的國際化分工系統體現出多層次化的特征,涵蓋了多種產業及其產品在制造與銷售方面的分工情況,同時也包括了相同一種產品中各個增值步驟的多個領域的分工情況,此類發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國際化價值鏈中區域經濟的多種分工的范疇、潛力與深度,同時打開了提高生產率提升與促進經濟遞增的新型格局,從而使得原先國際化價值鏈分工系統更趨邏輯性。上述研究系統構架的前提是價值鏈的總結以及商品鏈的定義,在此前提下輔以空間與網絡等定義,從而在更為廣泛的研究系統中詮釋當下國際生產組織出現的新改變,形成當下全球化和區域發展分析的關鍵性研究構架。這種宏觀性的構架正體現出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
制造組裝和品牌營銷的分離理論構建
建構制造組裝和品牌營銷分離的理論模型。分析一個包括兩個不同國際化區域的經濟體單位,其中一個區域位于發展中國家,其表示參量為o;另外一個區域位于發達國家內,其表示參量為c。全部的經濟主體兼具生產者(涵蓋有品牌商)與消費者的雙重角色,能夠表達成生產方-消費方(或是品牌方-消費方)。假設經濟主體的集合是一個連續統,全量表示成參量M,其中的區域o與區域c所表示的經濟主體數量參量依次是Mo與Mc,且有Mo=Mc。而在此經濟體系內有兩類最終的商品x與y能夠生產與消費,全部的經濟主體均對它們有著消費偏好。出于滿足消費的目的,他們能夠自主性地生產或是由市場環境加以購置。結合相關的研究目標,本論文在此基礎上深入假設:商品x與y包括了兩個生產程序,其一為制造組裝程序,其二為品牌營銷程序。其中,前者的目的在于生產產品,后者的目的則是銷售產品。假設品牌營銷程序所達到的功能是減少商品買賣的雙方主體在交易時所產生的交易開支。須留意的是,若經濟主體只是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即x與y時,品牌營銷則無存在的需要。反之,若生產方-消費方并不進行品牌營銷,而僅僅通過專業品牌方加以提供,那么此時能夠被視作生產方-消費方過渡至專業品牌方購置品牌方面的服務,此時即出現品牌服務的相關交易活動,此流程自然會出現交易的成本。學者龐春將此營銷活動視為一類交易,據此構建起一個內在分工的一般性均衡模型,并詮釋交易服務的內涵。根據他的建模理路,本論文將品牌營銷流程(相應的經濟主體是品牌商)納入到基礎性新型的古典模型系統結構中,并依次用x與y參量(x與y均不低于0)來表示生產方-消費方對兩類消費品的自給量參量,同時用xs與ys(xs與ys均不低于0)依次表示生產方-消費方對兩類制造商品的供給量參量,用xd與yd(xd與yd均不低于0)依次表示生產方-消費者對兩類制造商品的所需量參量。相應地,依次用r、rs和rd(r、rs和rd均不低于0)表示品牌服務項目的自供量、供應量與所需量參量。制造商品x與y(相應于制造組裝流程)、品牌服務項目的生產關系式依次表示為(相應于品牌的銷售流程,此處假設x與y兩類制造商品對于品牌服務所提出的要求是一樣的)o;x+xs、y+ys和rs依次所表示的是制造商品x、y與品牌服務產量的參量。此處須假設的是制造組裝流程的生產效率的系數一致,同時固定化的學習成本亦一樣,也就是依次的參量是φi與a(φi與a均大于0);品牌銷售流程的生產效率系數與固定化學習的成本參量依次表示成ηi與b(ηi與b均大于0)。還假設如下:各個區域生產流程的生產效率系數存在著差異性,主要的表現是區域c就制造組裝程序中對應著并不高的生產效率,至于品牌銷售程序上則擁有不低的生產效率,函數式為ηo<ηc,且φc<φo。從而可以推導如下:(4)從上式(3-4)可知,區域o就制造組裝程序而言擁有外生的對比長處,而區域c就品牌銷售程序則擁有外生比對的長處。因為制造組裝程序歸屬為低端的生產程序,品牌銷售程序則歸屬為高端處的生產程序,因此假定制造組裝程序的固定化學習成本少于品牌銷售程序,也就是b>a,那么參量Lx、Ly與Lr則依次表示經濟主體應用于x的制造組裝程序、y制造組裝程序以及品牌銷售程序的勞動份額參量,就是專業化的水平情況。假設經濟主體相應的稟賦制約性函數式表達為:(6)其中,上述式子中的px、py與pr依次表示制造商品x參量、制造商品y參量以及品牌服務參量r相應的價格。借助于柯布-道格拉斯型的效用關系式來表達經濟主體效用函數式如下:(7)上述式(7)保證了經濟主體所加以的多元化的消費偏好參量。為了使得便捷且沒有失去一般性的特點,假設經濟主體對于x與y的消費品擁有一樣的偏好,也就是α=0.5。若并不是自給自足類型的生產方-消費方,即非自我供應品牌的服務,就須從市場購置品牌服務項目,那么此市場交易流程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交易成本。本論文表示品牌方-減少交易成本的參量是1-λ(λ∈(0,1)),其交易成本和提高技術進步與產品創新是相同的,均為廠方爭取規模更大的市場、完成更多的利潤方式,消費方向其余區域的生產方-消費方(包含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生產方)銷售品牌服務過程中所制造出的單位交易開支,那么λ參量所表示的是此交易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交易效率。因而,品牌服務買方現實所獲取的品牌服務參量是λrd。相類似地,表達生產方-消費方的參量是1-k*(k*∈(0,1)),包含有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生產方。替其他的生產方-消費方銷售產品x或是y所出現的單位交易成本參量,那么k*表示此交易流程中所出現的交易效率參量。據此,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買方現實所獲取的交易量是k*xd或是k*yd參量。可見,相同交易于區域中與區域內部的交易效率并不相同。假設因為存在著空間距離的緣故,區域中交易的相應效率超出區域內部的相同種類交易,假設相同種類的交易于區域中與區域之間的交易效率參量k*依次表示成k與k1,那么可以推出:0<k<k1<1。
篇7
論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A股上市公司達到上千家,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應該看到,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資為目的的現象,這被學術界稱為“中國股利政策之謎”,股利政策已成為國內外公司財務、金融領域的一個研究重點。
論文關鍵詞: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股利政策
公司稅后利潤究竟應該分配給股東還是留在公司內部?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給股東?應該分配多少股利給股東?股利分配的金額和方式對公司價值和股東財富有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問題也成為公司財務領域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一、國外研究
西方國家對于上市公司股幣政策的研究歷史較長,最先是和證券估價分析聯系在一起,還沒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對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兩位財務學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發表了《股利政策、增長和股票估價》一文,股利政策一時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此后,很多財務學家對此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并形成了傳統股利政策理論與現代股利政策理論。前者主要側重于研究股利政策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方面,形成了股利無關論與稅差理論;而后者側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價格變動的原因,形成了追隨者效應理論、股利信號傳遞理論和成本理論。
(一)傳統的股利政策理論
傳統股利政策理論認為,投資者更喜歡現金股利,而不大喜歡將利潤留存給公司。這是因為:對投資者來說,現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鳥”,是實在的,而公司留利則是“躲在林中的鳥”,隨時都可能飛走。既然現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轉化為未來的股利,那么在投資者看來,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場價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學約翰·林納(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為的理論模型,拉開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鳥在手”理論。“~鳥在手”理論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眾多研究的基礎上推導出了戈登模型。該理論基于投資者偏愛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確定性的特點,認為股票價格變動較大,在投資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資帶來的資本利得更為可靠,由于投資者一般為風險厭惡型,寧可現在收到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擔較大的風險等到將來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資者一般偏好現金股利而非資本利得。在這種思想下,該理論認為股利政策與股東財富息息相關,股利支付的提高將會增加股東財富。
2.股利無關論。最著名的MM股利無關論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為兩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均為M而簡稱為MM理論。Modigliani和Miller認為,在一個信息對稱的完善資本市場里,在公司投資決策既定的條件下,公司的價值和公司的財務決策是無關的,因此,是否分配現金股利對股東的財富和公司價值沒有影響,股利政策與股價無關,公司的股利政策不會影響股票的市價。
3.稅收效應理論。法勒(Farrar)和塞爾文(Sel—wyn,L)通過研究認為,在不存在稅收因素的條件下,公司選擇何種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現金紅利和資本利得可以不同稅賦,如現金股利稅賦高于資本利得的稅賦,那么,在公司及投資者看來,支付現金股利就不再是最優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見,存在稅賦差別的前提下,公司選擇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僅會對公司的市場價值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也會使公司(及個人投資者)的稅收負擔出現差異,即使在稅率相同的情況下,資本利得只有在實現之時才繳納資本增值稅,相對于現金股利課稅而言,仍然具有延遲納稅的好處。
(二)現代股利政策
現代股利政策認為,在完善資本市場環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個股東都能無成本地選擇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適應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響公司價值。但是,在現實經濟中,由于資本市場存在不對稱稅負、不對稱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種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將對公司的價值產生影響,這時股利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要。
1.追隨者效應理論。追隨者效應理論是稅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股東的稅收等級不同,導致他們對待股利水平的態度不同。有的稅收等級高,而有的稅收等級低。公司應據此調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東的愿望達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一類追隨者,由處于低邊際稅率等級的投資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另一類追隨者,由處于高邊際稅率等級的投資者持有。
2.信號傳遞理論。股利具有信息內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個股利的信號傳遞模型。該學派從放松理論的投資者和管理當局擁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發,認為當局與企業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管理當局占有更多的有關企業前景方面的內部信息。
3.成本理論。Jensen和Meckling(1976)的成本學說為整個公司的委托——問題研究奠定了理論框架和分析基礎。Jensen和Meckling將關系定義為一種契約,在這種契約下,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人)代表他們來履行某些服務,其中包括把若干決策權托付給人。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由此他們將成本定位為委托人發生的監督支出、人發生的約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擔的剩余損失。
4.股利信息不對稱理論、交易成本理論、成長機會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公司管理者與投資者在有關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時間及數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資者占有更多的內部信息,且在時間上也比外部投資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雖然股東可以創造自制股利或將其所獲股利用于再投資,但是在交易中會發生交易成本(如經紀人傭金等)。成長機會理論指的是當公司進入成就期后,通常從某一時刻起開始支付股利,并逐步提高所付股利占凈利潤的比例。經驗證據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變,當股利政策改變時,股票平均價格會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穩定的股利政策。
二、國內研究
我國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建立了資本市場,90年代中后期逐步開始股利探索。翻譯借鑒西方成熟而完備的股利理論與實證,研究方法結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情況的股利研究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理論和實證研究對股權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對股權結構主要探討股權結構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并已有多項實證結果。對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偏向于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多項因素的綜合分析,較少從股權結構方面展開進行分析。二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兩者均較少涉及股權結構和配政策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對于經營業績的研究是針對一個過程的結果,屬于事后控制的范疇,而股利政策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選擇不利于公司發展的分配方式,將會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另一方面,公司業績反過來又會成為發放股利的一個制約因素,兼具事中和事后控制的作用,可以幫助投資者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1999年,呂長江和王克敏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對可能影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構造了8個與現金股利有統計顯著性的因子,進一步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法研究因子與股利支付水平之間的關系顯示,國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內部人控制度越強,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國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傾向于將利潤留存于未來發展,易采用股票股利代替現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01年,趙春光、張雯麗、葉龍選取1999年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為樣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選擇動因,結果也表明股權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紅旗2001年在對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1994-1997年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進行橫截面分析,結論表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存在通過現金股利從上市公司轉移現金的行為,而對以股票股利留存于公司內部的資金存在浪費現象。魏剛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個樣本觀察值為基礎,采用Legit多元回歸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權結構的關系,發現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篇8
摘要:信用卡業務在我國方興未艾。據中國銀聯的統計,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信用卡發卡量累計已達4000萬張,國內信用卡透支余額將近150億元人民幣,發卡量和透支余額均快速增長。
關鍵詞:信用卡利率搜索與轉換成本逆向選擇消費者行為
一、引言
信用卡業務在我國快速發展是與該業務潛在的高利潤性分不開的。目前,我國信用卡客戶主要是交易用戶,這類客戶不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交易客戶的行為似乎是理性的,他們不愿承擔高額利息。但就循環用戶和便利用戶而言,二者則愿為其透支行為支付利息,這似乎與理相悖。此外,銀行能否通過降息吸引便利用戶透支消費?對上述問題,本文將作較為深入的理論探討。
二、搜索成本、轉換成本與信用卡利率
一種解釋信用卡高利率現象的理論是搜索成本與轉換成本理論。Ausubel(1991)認為,信用卡市場上的搜索成本和轉換成本主要包括:(a)尋找低利率發卡商所帶來的信息成本;(b)申辦新卡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以及情緒(有可能被拒絕)等方面的成本;(c)較長時間地持有某家銀行的信用卡可以獲得較高的信用評級和較高的信用額度,放棄這些收益而導致的成本;(d)申辦新卡與取到新卡存在時滯。轉換成本的存在導致了壟斷租(monopolyrent)的存在。因此,持卡人在面臨轉換成本時,即使銀行對信用卡收取較高的價格,也可以將客戶鎖定。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到,信用卡持卡人面臨搜索成本和轉換成本,進而導致壟斷租的存在,因而可以部分地解釋信用卡高利率問題。但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人類已經步入信息社會,搜索成本也隨之下降,但信用卡利率依然維持高位,因而消費者搜索理論不足以解釋信用卡利率行為。
三、逆向選擇與信用卡利率
(一)基于消費者非理性的逆向選擇理論
Ausubel(1991)提出,可用基于某種非理性的逆向選擇理論解釋信用卡的高利率現象。設想有這樣一類非理性的消費者:他們并不打算用成本很高的信用卡透支消費,但后來發現自己還是不斷地這樣做。這類用戶即為所謂的循環用戶,不妨將其稱為第一類持卡人(客戶)。從銀行的角度看,第一類持卡人是最優質的客戶。他們以較高的利率借款,并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夠償還貸款。同時,第一類客戶不太可能對利率的下調做出反應,因為他們一開始并不打算借款消費。第二類持卡人則是這樣的持卡人:他們有足夠的意愿用信用卡透支消費,但信用狀況不佳,同時也缺少其他成本更低的借款渠道。從銀行的角度看,第二類客戶不太理想,因為他們透支的數額不但高,而且還經常違約。但有趣的是,同第一類客戶相比,第二類客戶卻更有可能對不同信用卡的利率進行比較,因為他們原本就打算支付較高的借款費用。第三類客戶是便利用戶(含交易用戶),很少使用信用卡借款并支付利息,因此對利率的變動沒有反應,故不在討論范圍之內。Ausubel(1991)稱第三類客戶是理性的。在對客戶作出上述分類以后,銀行將不愿意在利率層面上進行競爭,因為通過降低利率所招攬的客戶大多屬于第二類,因此面臨逆向選擇問題。既然逆向選擇使得銀行不愿意降低利率水平,那么銀行就只能通過其他方法招攬客戶,例如,提供寬限期(graceperiod)、降低年費、提供交易補貼等等。這樣,基于非理性的消費者的逆向選擇理論就解釋了信用卡的高利率現象。
Ausubel(1991)的逆向選擇理論成立的關鍵是存在非理性的第一類持卡人。例如,許多消費者可能對信用卡利率的運作并不太了解,進而低估了透支消費所產生的后果,這類消費者就是非理性的。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信用卡市場上確實存在非理性的持卡人。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不斷地、頻繁地透支消費,甚至不承認自己在那樣做。此外,根據信用卡推銷人員以往的經驗,許多消費者似乎對年費的增加更加敏感,盡管事實是他們為透支消費支付了占相當大比重的利息。
Ausubel的逆向選擇理論提供了一種思考問題的視角,但有關消費者非理性的論斷卻值得商榷。消費者或許在前幾次透支消費時,沒有意識到高利率問題或者對利率結構不甚了解,從而承擔了原本不想承擔的高額罰息。但消費者不會總這樣錯下去。消費者完全可以在以往信息的基礎上對以后的透支消費行為做出貝葉斯調整。但Ausubel(1991)設想的非理性消費者更像是在隨機游走,沒有記憶性。
(二)基于轉換成本和搜索成本的逆向選擇理論
Calem和Mester(1995)認為,維持較高信用卡賬戶余額的消費者具有較高的搜索成本,搜索活動具有負效用。由于消費者心理上的原因,那些不愿意把時間耗在搜索活動上的持卡人更偏重于當前消費,即持卡人在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的選擇上表現出強烈的不耐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信用卡公司降低利率,那么吸引過來的客戶將是那些維持信用卡余額較低的消費者,這顯然會降低信用卡公司的利潤水平。因此,存在搜索成本的情況下,銀行面臨逆向選擇問題。
關于轉換成本帶來的逆向選擇問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首先,信譽高的客戶面臨較高的轉換成本,因為如果轉投其他公司,將不得不放棄累計起來的較高的信用等級和信用額度。此時,信用卡公司降低利率,招徠的客戶很可能是一些信譽較差、風險較高的客戶。其次,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維持較高信用卡余額的客戶申請被拒可能性也高于余額較低的客戶,因為發卡公司很難了解其轉換的動機。盡管維持高余額的客戶可能是優質客戶,但道德風險的存在使發卡公司趨于保守,結果降低利率招徠的只是維持信用卡余額較低的客戶,公司利潤水平因此受到了影響。
四、理性框架下的消費者行為與信用卡利率
首先,對信用卡的平滑確定性收入或消費的功能進行了分析。假定信用卡貸款利率為i,資產的收益率為r,假定i>r,消費者的目標是在滿足消費開支約束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貨幣余額與信用卡賬戶余額,使得終期的財富最大化。均衡結果表明,在整個考察期內,消費者在前一段時期使用現金消費,在后一段時期則使用信用卡借款消費。當信用卡利率高于其他資產的利率時,消費者的消費開支一部分用現金滿足,但r/i部分的消費開支則通過信用卡貸款解決。如果存在寬限期,則消費者在整個時期內都使用信用卡消費。
其次,將信用卡貸款作為銀行貸款的可選項,進而研究信用卡在消費中的作用。假定消費者在支付了固定交易成本K后,可以從銀行那里獲取貸款(假定貸款利率為r),進而為消費融資。通過比較兩種消費融資方式所導致的成本,Brito和Hartley(1995)得出的結論是,即使交易成本K較低,也會導致大量的信用卡貸款。換句話說,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信用卡透支同其他銀行貸款相比,更具吸引力。進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同的信用卡如果年利率的差異在3%以內,那么,維持平均透支余額水平的消費者不太可能轉向其他信用卡公司。對于那些在整個年度都不打算留有正的透支余額的消費者(這類客戶更接近便利用戶)來說,較低的交易成本就可以使得他們放棄換卡的念頭。交易成本進而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因為具有較高透支余額的消費者對利率的下調會更感興趣,因此,銀行降低利率,吸引過來的客戶很可能具有較高的信用風險。
再次,考察消費者渴望獲得的消費水平遭到非預期的沖擊時信用卡所起到的保險作用。結果表明,未來的消費支出越不穩定,持卡人的平均透支余額就越高。進一步,將代表沖擊的隨機變量引入消費者的時間可加跨期效用函數中,考察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問題。結果表明,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將使得現金余額的預期流動性價值與信用卡余額的預期流動性價值的比值為r/i。消費者利用信用卡一方面可使得手中持有的現金較低,另一方面,當渴望得到的消費水平受到沖擊時,還可以利用信用卡平滑消費。
最后,對信用卡市場的均衡問題進行了研究。先考察單個客戶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結論是,資金成本的下降有可能使得每家銀行擁有的信用卡客戶數量增加了,但違約風險也增加了。資金成本的下降僅使得信用卡利率出現了輕微的下調。將分析推廣到市場包括多個信用卡利率以及零利潤的情形,并按照風險特征對信用卡客戶群體進行分組,假設有K組。假設位于第k組的潛在客戶受邀申請利率為ik的信用卡,由于轉換成本的存在,對于新推出的信用卡來說,如果利率降得不夠低,將不能吸引到客戶。
篇9
1.1.1 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國企業新機遇
在國內市場不能滿足企業發展所需時企業必然會選擇走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道路,企業之間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就是說國際化經營是企業發展必有之路。經濟全球化讓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約束力也不斷增強。在這個時代,世界各國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加入這個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國際分工利益,與世界先進經濟技術同步前進。加入世貿組織可以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
1.1.2 中國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走出國門,跨國公司迅速發展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入世和國內市場的開放,很多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因此,國內外企業競爭激烈。另外,生產能力過剩、內需不振,自然資源短缺,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比例失衡,中國外貿出口深受貿易保護主義的侵害等原因,1988 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發展戰略。“走出去”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要要求,是市場經濟開放性、競爭性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可以使企業更廣泛的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中國企業將產品市場和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市場向外延伸,并著眼于整合全球資源,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國門,對外投資增長很快,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目前,中國投資區域已遍布世界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從 2002 年起,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幾乎成倍增長,從 27 億美元上升到 2007 年的 265.1 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的海外企業近萬家,分布在全球 173 個國家和地區。2003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發展中國家居第二位(新加坡第一),2006 年在發展中國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國家(地區)排名中居第 13位。到 2012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了 840 億美元歷史紀錄,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通過對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戰略的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目的:分析研究背景、明確研究意義、梳理國內外文獻綜述和相關理論,介紹外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總體情況;回顧中國在越南跨國經營發展歷程、闡述跨國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運用SWOT 分析法指出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詳細分析中國企業在越南所選擇的跨國經營總體戰略及不同行業投資越南所選擇的經營戰略;提出對策建議。
1.2.2 研究意義
1.2.2.1 理論意義
這幾年來中國企業紛紛到越南進行跨國經營,中國在越南跨國經營研究成為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但是從文獻上來看,對中國企業在越南的跨國經營研究則不多。本論文通過跨國經營理論的基礎,對中國企業在越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內容與成果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同時,本文梳理了國內外關于跨國經營的相關研究,以進一步豐富適合于發展中國家跨國經營理論。
? 1.2.2.2 現實意義
(1)對越南企業:本文介紹了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發展歷程,現狀和經營戰略的選擇。因此,可以讓越南企業更加了解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等方式,進而學習中國企業的優點和創新點。
(2)對中國企業:本文讓中國企業更加了解越南投資環境的總體情況,從而找出適合企業自身的在越跨國經營戰略。
本研究具體思路框架如圖 1-1 所示:
........................
第二章 跨國經營戰略相關理論
2.1 國際化經營理論
企業國際化是指企業經營發展逐漸由國內轉向國際化的過程,它強調的是企業經營活動的跨國性以及經營的過程性。英國斯蒂芬楊(Stephen Young)教授在《國際市場進入與發展》書中說,國際化是“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所有方式”,包括產品出口、直接投資、技術許可、國際分包生產、特許經營等活動。
有關國際化理論,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Uppsala 國際化過程模型,該模型是20 世紀 70 年代由烏普鏟拉大學的一批經濟學者提出的,以企業行為理論研究方法為基礎的一種國際化模式。該模式基于“企業的目標是增收益減風險”的假設,將企業的國際化看成一個發展的過程,強調企業的知識和學習能力對于企業國際化的重要影響。(2)交易成本分析模型,該模型認為企業的交易行為是成本分析的基本單元,企業擴張勢必帶來交易成本的上升,公司的組織形態應以成本最小化為基本原則,因此公司為了減小交易成本都傾向于垂直一體化的組織形態。(3)企業國際化網絡模型,該模型是由瑞典學者提出的,他們認為產業系統就如一張網絡,它由眾多從事生產、銷售、服務的企業組成,這些企業之間聯系密切,有很強的合作和互動關系,存在大量的產品、信息等資源的交換。
.......................
2.2 國際市場進入戰略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的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是一些北歐學者通過典型案例研究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企業國際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其中,海外市場知識的多少等因素對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方式選擇影響最大。1981 年,鄧寧提出了一個與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戰略決策有關的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企業可以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來進入國際市場的條件是企業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1998 年,托賓·佩德森和本特·比特森提出企業國際化四要素模型,他們認為企業國際化受到海外市場知識,生產要素數量、企業市場份額的市場競爭結構四個要素的直接影響。Root 于1994 年對國際市場進入的所有方式進行 整合性的分析,他認為每一種進入方式的投入、風險與收益都有差異,企業在作出選擇時必須考慮企業的戰略目標,資源能力,政府法律法規,目標市場特點等因素。
第三章 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現狀 ............................. 15
3.1 外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總體情況 ...................... 15
3.1.1 外資進入越南的發展歷程 .................. 15
第四
章 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 SWOT 分析 ........................ 26 4.1 優勢分析 ....................... 26
4.1.1 越南自然資源豐富 ......................... 26
第五章 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戰略選擇及對策建議 .............. 32
5.1.1 市場進入戰略 ...................... 32
5.1.2 行業選擇戰略 ....................... 33
第四章 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 SWOT 分析
4.1 優勢分析
4.1.1 越南自然資源豐富
北方的紅河水系與南方的湄公河水系,給兩大平原帶來了大量的腐殖質,使土地相當肥沃。這兩大平原的稻田占了耕地面積的 90%左右,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谷倉”之一。越南近年來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抓了農業革新,穩住了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連續多年保持了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的地位。越南今后為了加快發展,也將會繼續發揮這一有利條件,同時進一步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越南的礦產資源、特別是能源豐富。這幾年,原油成為越南的第一大出口產品,煤炭也進入了主要出口產品的行列。2008 年原油出口創匯高達 103.568 億美元,煤炭出口創匯13.88 億美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 50 億噸,估計儲量高達 100 億噸。已探明的煤炭 100億噸,估計儲量約 2200 億噸,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盆地,2100 億噸煤炭分布在紅河三角洲 3500 平方公里范圍的低下 100—3500 米深處。幾乎所有礦產資源在越南均有分布,大部分有開采價值。尤其是鐵礦,已探明儲量 10 億噸,估計總儲量在 18 億噸左右,鋁土礦儲量約 66 億噸。在今后的加快發展中,越南將繼續抓好油氣工業,提高其加工能力。同時將利用好其他的礦產資源,為工業化、現代化服務;此外,越南還有比較豐富的林業資源、漁業資源、旅游資源等,這些資源將會進一步得到開發和比較充分的利用。
...................
第五章 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戰略選擇及對策建議
5.1 中國企業在越南跨國經營總體戰略
企業跨國經營戰略是指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通過系統地評估自身實力,確定基本任務和目標,并根據變動的國際環境擬定必要的行動方針和政策,采取相應的行動,為求得企業在國際環境中長期生存和發展,達到企業既定目標所作的長遠的總體謀劃。
進行海外投資,建立跨國企業是當代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近年來,中國的海外投資企業發展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推進,越南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所瞄準的重要目標市場。積極發展對越經貿和投資往來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但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地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制定出符合中國企業在越南的跨國經營戰略。
5.1.1 市場進入戰略
跨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可分為兩類:契約式和非契約式。契約式進入指在不涉及資產所有權的條件下,通過契約轉讓某些無形資產(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等) 的使用權加入目標國市場。
篇10
關鍵詞:企業并購;權益結合法;購買法
【分類號】F275
一、我國中小企業并購的概述
(一)企業并購的含義
企業并購的內涵非常廣泛,迄今為止,國內外專家學者均為對其形成權威且統一的概念。一般意義上而言,企業并購是指企業收購和企業兼并的總稱,是指企業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基礎上,以一定經濟形式獲取其他企業產權或經營權的行為,是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和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
(二)我國中小企業并購的形式與動因
1、我國中小企業并購的形式:
(1)從并購形式上,企業并購分為善意并購、敵意并購。善意并購,是指并購雙方相互配合及洽談,簽訂并購協議。敵意收購,是指并購企業私下收購目標企業的股票,從而轉移其經營控制權,達到其控股的目的。
(2)從行業角度上,企業并購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混合并購。橫向并購,是指同屬于同一個行業,在市場中有一定的競爭關系,如德國施耐德被TCL收購。橫向收購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消除市場競爭,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生產規模,當然,容易引起市場壟斷行為。縱向并購,是指生產或經營過程中緊密相關的企業間的并購,如生產商與客戶等,便于形成銷一體化。縱向并購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對產品的銷提供有效保障。當然,縱向并購會使其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市場壟斷性。混合并購,是指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的企業之間的并購行為。混合并購可以提高市場活力,分散經營風險。
2、我國中小企業并購的動因
(1)擴大規模,降低成本
通過企業并購可以擴大企業規模,以此對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配置,讓有限的資源得以充分的利用,降低了材料成本的費用。
(2)提升企業知名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企業規模擴大,生產規模日益壯大,在提高企業知名度的同時,也為企業在經濟市場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確立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3)取得先進技術經驗,實現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在并購活動中,收獲的除了目標企業的資產以外,還包括生產技術、人力管理資源及先進經驗等等,這些對日后公司的發展起到尤為關鍵的作用。
(三)我國中小企業并購的現狀
1、企業并購數量和規模日益增長
企業并購已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從未淡出人們的視野。一些中小企業面臨債務危機、岌岌可危時,更青睞于被有實力的大企業兼并,由此,企業并購便成為中小企業得以生存的重要途徑。我國的企業并購日益壯大,據有關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的企業并購交易總額占亞洲地區近40%,比2010年翻了近4番。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企業并購活動仍以每年60%左右的增速繼續增長,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地保證。
2、外資并購比比皆是
自中國加入WTO,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在世界的經濟舞臺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國外重投資企業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參與到中國的并購活動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西方元素,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并購方式多種并存
近年來,隨著并購浪潮的愈演愈烈,并購方式也隨其發生多樣的變化。如間接收購、代為收購、控股、拍賣股權、吸收股權、承擔債務等等。
(四)我國中小企業并購的作用和意義
1、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行業整合
時下,面對眾多的中小企業的日益崛起,行業的整合就凸顯的尤為關鍵。許多中小企業孤軍奮戰,無法適應市場競爭而瀕臨破產。對于處于劣勢的企業而言,被收購無疑是其必然的選擇。不僅對相同企業進行產業調整,也使得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降低交易成本,節約生產成本
企業并購,可以對相同的行業或企業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盈利,形成銷一體化,節約生產成本,滿足資本的增值,減少企業負擔,鞏固企業資源,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3、擴大經營規模,提升國際競爭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孤軍奮戰的劣勢小企業很快會被市場所淘汰。而相同的行業或企業并購為一家大型企業,可以擴大其經營規模,提升企業知名度,形成經濟規模效應,提升市場競爭力,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機遇。
二、中小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核算主體界限不明晰
我國的中小企業中,由于并購活動的發生,形成新的企業,導致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界限劃分不夠明晰,許多中小企業的投資者兼具多重身份,作為企業投資者、法人的同時,也在行使著經營者的權利,對于個人財產與企業財產混為一談,挪用公款,導致企業會計日常核算難度加大,對企業并購活動及日后的經營活動帶來極大不便。
(二)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存在差異
企業并購業務常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包括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兩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理論不同,它們的選擇與使用也會導致最終結果的不同。權益結合法是按照賬面基礎進行計價,它的理論基礎是持續經營假設,所以,權益結合法并未考慮賬面價值的時效性與真實性,難以保證最終結果核算的準確,為最終的財務報表造成隱患,給信息使用者帶來困擾。
(三)政府缺乏配套政策,未能發揮職能
隨著企業并購活動的與日俱增,其中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沒有優惠政策的扶持,市場化與規范化難以實現,而作為特殊角色的政府,卻在并購活動中并未起到相應的引導與監督作用,政府職能的缺少,導致并購活動的雜亂無章。我們的政府還應向西方先進國家借鑒經驗,在并購中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