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開發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6:0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資源開發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旅游開發對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的影響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管理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
旅游資源與環境共同構成了旅游地的生態系統,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普通地區相比,旅游區的環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環境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旅游區旅游資源與環境消長情況的監測,并按照更加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做好旅游區的環境治理工作,保證旅游地的優良環境,給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1]楊貴華.旅游資源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2]
篇2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此后邯鄲又作為漢代趙國都城400余年。綿綿7000多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歷史文化層次————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據多年考古調查,邯鄲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文物古跡多達1500余處。其中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即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縣漳河流域和礦區滏陽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鄴城遺址、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主要有叢臺、黃粱夢呂仙祠、張莊橋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級文保單位近300位處,縣保文物150余處。這些文物涵蓋古遺址(磁山)古墓葬(趙王陵)、古建筑(黃粱夢)、石窟寺(響堂山)、石刻、古文獻、革命紀會舊址等多方面的內容。成為邯鄲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二、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資金緊張,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限;2.宣傳力度不夠,文化遺產價值未充分體現;3.旅游開發層次較低,缺乏文化內涵;4.旅游資源開發為單向開發;5.開發主體單一,以政府主導型為主。
三、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針對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開發時應考慮到長遠利益,明確歷史文物旅游資源首先是“文化遺產資源”,然后才是“旅游資源”,在開發的同時要注重保護,必須制止破壞性的商業行為,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利用。針對保護方面資金不足的最大難題,要從旅游收人中劃出專項資金用于其維護工作。另外還要創造條件,爭取將該歷史文化遺產列人世界遺產備選名錄,這樣既能使該資源獲得全面的保護,還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區性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2.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對外知名度。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邯鄲歷史文化。如政府與新聞、出版、文化等部門密切協作,利用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期刊雜志、宣傳畫冊等等傳播手段,印發有關體現當地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及民間文化傳統,展現當地自然風光的旅游冊;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或代辦點,積極參加國內各種旅游交易會,邀請國內外記者進行考察、拍攝專題片、進行專題報道;通過舉辦大型活動,如永年廣府太極文化節、成語典故文化節、夢文化節、磁州窯文化節、響堂寺廟會等活動,不斷擴大邯鄲歷史文化價值的影響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編制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把旅游地資源、客源市場、旅游服務與旅游設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三者同步規劃為其指導思想,對旅游業發展作出戰略構思。在市場定位上,根據旅游業發展現狀,以周邊地區為發展重點,著重面向晉冀魯豫四省地區以內的游客,采取階段性發展的步驟,逐步擴大影響;在景區規劃上,應以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媧皇宮等國家重點文物資源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形成頗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旅游專線,打造旅游品牌。在項目開發上,充分利用優越自然環境,挖掘當地的風土人情,使文化遺產游與自然風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相結合,針對過去歷史文物古跡旅游知識性強而趣味性弱的情況,加強其參與性與娛樂性,把以觀光為主的單向旅游開發逐步發展為觀光、度假、療養、娛樂等多種功能并存的雙向旅游開發。延伸旅游產業鏈條,使旅游資源真正轉化為旅游經濟。
4.突出地區特色,加大開發力度。旅游的本質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應遵循特色原則,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突體現文化遺產一定時間和地城范圍內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價值,同周邊的地區形成優勢互補.如磁州窯文化旅游開發應收集磁州窯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設磁州窯博物館和陶瓷會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參與性、互動性強的特點,開展傳統陶藝制作旅游項目等,為保護磁州窯文化遺產,弘揚磁州窯文化,發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載體;而響堂山石窟開發就應將其與周圍的風月關、老爺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形成響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專線,并根據元寶山風景區與南響堂寺石窟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陽河水為媒介,結合文化遺產與自然風光資源,建設成為集文化、山水、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提升其整體吸引力。
篇3
關鍵詞: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發展開發對策
旅游地質資源的涵義
關于旅游地質資源的涵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對旅游地質資源定義為“具有旅游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馮天駟在《中國地質旅游資源》中把地質旅游資源概括為“由地質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資源都可稱為地質旅游資源”。本文結合《中國旅游資源普查綱要》中的關于旅游資源的概念,從旅游的角度為旅游地質資源進行界定,認為旅游地質資源應該是那些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并能為旅游業所利用,由此產生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的地質事物和地質現象,它包括地質遺跡和地質體、與地質作用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和地質現象等。
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陳安澤認為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直觀、可讀性的天然記錄,是提供研究巖石圈、生物圈、水圈與大氣圈相互作用、地殼演化、海陸變遷、生物進化的樣本、典型和天然資料庫。它屬于自然遺產,是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環境、歷史與文化性。地質遺跡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地質遺跡就是指地質景觀和地質現象。地質景觀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在內外地質營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保留在巖層中的生命遺跡和地質構造遺跡。狹義的地質遺跡是指古生物化石產地、古冰川遺跡、地質災害遺址及遺跡、地質構造剖面等。
旅游地質資源的特征
旅游地質資源是旅游資源中物質資源部分,因為它與地質作用、地質體密切相關,因而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
(一)時空的定位性和永續性
旅游地質資源的時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質資源具有一定的時間和地域空間上的固定性。從地域上看,旅游地質資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間,并具有不可移動性。旅游地質資源不僅占有一定的空間位置,而且還受巖性、構造、地貌、水文、氣象、水文地質、海陸分布以及人類長期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旅游地質資源與其它自然旅游資源相比,季節性變化很不明顯,除氣候地貌外幾乎沒有季節性。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和漸變性的地質運動、長期的外營力作用可以改變地質地貌的形態,但它們是難以預料的突變。特別是地質作用是非常緩慢的,對于人的生命和社會歷史而言,有些地質景觀和地質現象是不能用肉眼來判斷其增減,所以可以在旅游開發中忽略不計。因此旅游地質資源具有永續性。必須注意開發中的保護,否則這種寶貴的地質遺產就會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質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類活動或突發性事件破壞了旅游地質資源的物質部分時,這些物質就會受到損壞,不能恢復原貌。這一點告訴我們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要注意保護,并進行科學的評價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質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質資源既具有科學性又有普及性。與其它旅游資源相比,旅游地質資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學性。它們是天然形成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具有某種典型性,對于地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有些旅游地質資源還是地學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質資源開發會吸引很多地學研究者或愛好者進行研究、求知等學術旅游活動。同時,在旅游業發達的今天,增強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產品的品味,也需要開發旅游地質資源,并大力宣傳與之有關的地質科學知識,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學基礎知識,宣傳保護、愛護地球的意識,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質,讓游客既能觀光游覽又能使地學科學知識得到普及。
(四)時代性和變異性
旅游地質資源的時代性特征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原來不是旅游地質資源的事物和現象現在變成了旅游地質資源。例如,現在在日本已經開發了觀看火山噴發景觀,觀看火山噴發景觀已成為重要的旅游地質資源游覽項目。
旅游地質資源的變異性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旅游需求的變化,原有的旅游資源會對游客失去吸引力,成為一般資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質資源具有文化屬性。它也具有美學觀賞性,文化的品味性。對于旅游地質資源而言,人們通過觀光、游覽等旅游活動得到對大自然美的享受,實現自我價值,也就是馬斯洛的五個層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質資源時都能得到滿足。這種文化屬性所蘊含的內容是豐富的。
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開發存在的問題
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即地質公園。長期以來,一般人并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對地質公園予以關注,而更多關注的是它的旅游觀賞價值。伴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強度、范圍的增加,重旅游開發,輕遺跡保護,致使很多珍貴的地質遺跡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甚至受到破環,導致存在的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形勢嚴峻。
(一)對地質公園缺乏科學研究
目前很多人對地質公園的理解就是狹義的科普旅游和地質遺跡保護。許多地區的政府的有關部門在開發地質公園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地質公園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系統調查、研究及綜合評價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學科綜合性調查、研究等方面還不夠,需要地學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會各界宣傳,讓更多的人關心、研究和建設地質公園。
(二)地質公園環境問題凸顯
旅游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加重了資源供需的失衡,生態系統的破壞與環境退化成為地質公園地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特別是地質公園內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得地質公園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破壞。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環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旅游業發展迅速,又缺乏規劃和管理,部分民眾的生態意識較差。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物劇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比較普遍。
(三)地質公園開發障礙
旅游開發很注重景區的主題形象,由于我國景區多功能性,導致旅游開發主題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區既是森林公園又是地質公園、風景名勝旅游區等,顯得名稱混亂,造成主題功能不突出,多頭經營,使得很多景區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在旅游開發中,要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有重點地建設地質公園,特別是功能分區上要很好的進行規劃,使游客能夠在旅游中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很多旅游專業知識。
(四)地質公園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
在管理體制上:地質公園景區管理體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資源管理的障礙。我國旅游景區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特別是跨行政區的風景區,更是管理混亂。而沒有制度保證旅游景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相當困難;在員工素質上,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亟待提高,輕視培訓又不主動引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情況一直未得到解決;在人員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員不足,淡季工作人員閑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國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礙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市場營銷,地質公園與其他各旅游利益主體關系問題,也深深影響著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開發對策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思想的指導下,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發展要采取的對策:
(一)實行產學研一體化開發模式
地質旅游作為一種高品味的科學旅游活動,其科學含量與科技含量必須在景區的開發、建設和保護中得到充分體現。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積極性,促進行業協作,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共同促進地質景區的發展。
(二)開展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協調人地關系的重要選擇,生態旅游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同其他旅游產品相比較,在景觀上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活動的自然性、內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具有典型特征和壟斷性,開展生態旅游是符合地質公園建設要求的。在生態旅游活動中,游人不斷探討自然奧秘,揭示自然規律,并受到生動的環境保護教育。
(三)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地質旅游資源的特點要求高素質的旅游專業人才,其應該具備地理學和環境學等方面的知識。地質公園要科學合理地安置員工,挖掘員工的潛力,對員工進行旅游地學知識的培訓。
(四)嚴格控制地質公園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規模是地質公園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所以地質公園游客的數量要在合理的范圍內。旅游景區必須認識飽和與超載的危害性,應隨時掌握旅游景區的客流量,關注可能引起飽和和超載情況的發展,設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將游客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五)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品牌優勢
地質公園的促銷是指向潛在的旅游者傳播旅游景區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和價值,是地質公園的產品和服務被大眾所知曉,以建立潛在旅游者對景區形象的認知。旅游景區產品促銷要突出產品特點,強化競爭優勢,樹立品牌優勢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導旅游的消費為目的。
(六)加強地質公園的危機管理
危機管理意識是現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地質公園發展危機可能是周圍地質地貌環境的穩定性、災害性自然及天氣情況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區以外的大環境引起的。建立地質公園危機預警系統,才能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
(七)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
不論是在旅游開發、設計和經營過程中,都要堅持循環經濟的道路,合理的組織旅游產業,進行旅游開發,并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探索出一條新的旅游經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孫文昌.現代旅游開發學[M].青島出版社,1999
2.牛繼強,徐豐.廬山地區地質地貌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篇4
摘要:遵義土司文化以其軍事城堡的海龍囤,南宋雕刻藝術代表的楊粲墓,蘊含深邃土司文化的遵義老城與楊氏墓葬群,體現出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再加之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文化價值高、藝術觀賞價值強等優勢,正以其神秘感吸引著眾多的人們,故應采取加強保護、突出特色、制定科學的開發與利用方案、組建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分期開發客源市場、結合其它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等旅游開發措施來進一步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遵義古稱播州,自唐貞觀十二年置播州始,至明萬歷二十八年止,共延續了961年,于公元876年設置播州宣慰使,從而開始了遵義土的司文化時期。楊氏對播州的統轄始于楊端,止于楊應龍,長達725年。雖然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都曾經實施過,土司文化也非遵義所獨有,但由于播州一直是楊氏家族世襲統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楊氏家族統治播州的歷史。加之楊氏先祖楊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漢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進了民族間的進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龍囤、楊粲墓、播州城等許多特有的、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遺跡。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著更多人的關注,重新審視和挖掘這種文化的差異性、獨特性,釋放其蘊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產品,是提升遵義旅游層次和吸引力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一、遵義的土司文化旅游資源
1.中國中世紀軍事城堡——海龍囤。海龍囤位于遵義縣太平鄉龍巖山東部,又名龍巖囤,僅山后一線仄徑可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楊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寬約5公里的山頂上圍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樓房、倉庫、水牢于其間。囤前設銅柱、鐵柱、飛龍、飛鳳、朝天、萬安等九關,各關之間以護墻相連,隨山勢綿延十余里,氣勢恢宏。除囤前遺址,還有囤頂朝天關、飛鳳關、宋代老王宮、明代新王宮、采石場、繡花樓等遺址,囤后有環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從高到低組成三道關口的萬安關、西關、后關三座城門,此外,囤周圍還有養馬場、校場壩等遺址,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
2.楊粲墓。楊粲墓位于遵義市東南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系宋代白錦堡,后為播州楊氏墓地,史稱冉家林,后又因楊粲墓規模宏大為境內所未見,而被時人稱之為皇墳嘴。該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是南宋播州安撫使楊粲夫婦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內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龍床龍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譽為“西南古代雕刻藝術寶庫”,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
3.遵義老城。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襲土司楊軫將行政中樞(土司府衙)從穆家川南面約20華里處的白錦堡(今遵義縣南白鎮)遷到穆家川(遵義老城)后,遵義老城就開始成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歷史。古老的遵義城留下了許多歷史的積淀,當年的標志性建筑有三街六巷九獅子,三街即梧桐街、楊柳街、朝天街;六巷為撈沙巷、狗頭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當時老城的建筑門口能擺有大石獅子就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門、廟宇,均有石獅相配,但老城玉皇觀不知什么原因卻獨缺一只石獅子,所以有九獅子的說法。
4.楊氏墓葬群。高坪楊氏墓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高坪鎮鳴莊村,距210國道0.5公里,有小路直通墓地。高坪楊氏墓群即播州土司楊氏家族靈魂憩息之地,分別為播州土官十五世楊文,二十一世楊升,二十二世楊綱,二十四世楊愛及其妻妾子女分室合葬墓,墓群規模宏大,雕刻精湛,經歷了平播戰爭的煙熏火燎,也遭受過無數盜賊的洗劫,幾百年地形變遷、至今古墓群石構建筑未變形走樣,保存完好。楊氏墓群,除了四組墓葬外,還有許多小墓,均為播州楊氏子孫的塋冢,是貴州最大的土司墓葬。
二、遵義土司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勢
1.自然條件優越,吸引物配套性好、品位高。貴州獨有的亞熱帶溫濕氣候為遵義文化旅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旅游、休閑、娛樂、度假等旅游項目。土司文化聚居區大都位于遵義市近郊,如城東南皇墳嘴有南宋播州安撫史楊粲夫婦合葬的大型石穴墓室,北郊有明萬歷年間播州土司楊應龍的軍事要塞“海龍囤”,均與210國道、貴遵高等級公路和遵崇高等級公路毗鄰,為省內外,國內外游客由遵義市進入土司文化區,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另外,土司文化大部分聚居區內都有規模宏大的古代城堡建筑群、清新秀麗的森林、險峻雄奇的高山峽谷、飛珠濺玉的溪流瀑布、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等,形成獨特的彼此相鄰、相對集中的難得綜合景觀。再加之海龍囤與會址,婁山關戰斗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粲墓,共同構成黔北旅游觀光游覽線,以走向勝利里程碑的婁山關戰場,朝廷結束土司農奴制的海龍囤戰場,集中展現播州中世紀文化的精髓和革命紀念體系的精華,構成復合值極高的古今戰場游覽線。
2.歷史文化價值高。播州土司歷經唐宋元明四朝的歷史反映了中央王朝在這一千多年中對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從起源、形成、發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個過程。雖然現存的一些土司文化遺存修建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時期,但卻折射出楊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區的統治由盛而衰的整個過程。其土司衙署在我國目前尚存規模較大的同類型古建筑遺址中,歷史最悠久、傳承歷史時間最長,對研究古代播州社會生活、政治制度,乃至中國歷史是重要的資料來源之一。因此,對這一文化遺存進行研究、保護和開發,無疑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3.藝術觀賞價值強。盡管楊氏土司文化遺存的空間位置、建筑規模、建造時間以及藝術特點不盡相同,但它們無不將自然賦予遵義的有利地形、地勢利用到極致。所不同的是,海龍囤山勢雖險,山頂卻平整開闊,方圓10公里的地面可容數10萬人居住,歷經戰火洗禮和400年的風雨侵蝕,部分建筑已損毀,只存遺址,但仍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而楊粲墓所在地——皇墳嘴面積不到1公里,峰高也不及海龍囤的1/10,雖不及海龍囤壯觀宏偉,卻以其巧妙的布局和技藝精湛的石刻藝術珍品聞名,被稱之為“地下宮殿”,墓中出土的約101件精美石刻,是宋代雕刻藝術的珍貴遺存,其中不少人物肖像更是技法純熟,在刻畫技法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成為我國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4.科學考察價值突出。遵義土司文化是研究土司制度、楊氏家族歷史和宋代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的活材料。土司制度作為在我國歷史上存在過的一種制度,不僅歷史悠久,實施面廣,而且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央王朝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因而一直以來都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資料欠缺。而楊粲墓、海龍囤、楊氏的古墓群、楊氏莊園、家廟等土司文化遺存的陸續發掘,為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歷史物質生活文化資料、建筑雕刻藝術資料、戰爭防御軍事資料。尤其是海龍囤外的《驟騎將軍小諭龍巖囤嚴禁碑》、楊粲墓中出土的精美石雕、鎮墓石、墓碑、墓志、買地券,楊氏墓葬群中出土的《楊文神道碑》等文物,對于研究土司制度、楊氏家族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生產關系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5.擁有較高的聲譽和社會影響力。遵義海龍囤戰役,曾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列入“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次戰爭”之中、確曾
改變了貴州版圖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其遺址被專家譽為“中國中世紀最大的軍事堡壘”,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貴州最大的“戰爭博物館”,具有一定的聲譽和社會影響力。如果配之以其他旅游設施,必將成為貴州文化旅游的一個圣地。田、宋、安、楊四大土司的統治圍繞涵蓋整個貴州,時間長達數百年與1600年不等,自唐末至明末,統治播州的楊氏土司家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晚期后,西南地區落后社會制度的重要代表。所以,土司文化開發應作為貴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一個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對遵義土司文化進行旅游開發的建議
1.加強保護是前提。對土司文化古遺跡,應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把保護放在首位,大力宣傳文物保護的重大意義,要多向群眾,特別是向領導宣傳,提高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形成群眾關心文物,領導重視文物,人人愛惜文物的社會風尚,防止一切可能毀壞行為,做好文物保護管理部門保管室、陳列室、資料室、辦公室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而組建遵義市博物館,在博物館內設立考古研究機構,文物保護研究機構,以提高對全市文物工作的考古發掘能力、提高文物鑒定水平、文物保護研究水平、古建維修設計水平,多方籌措資金,做好文物搶救維修,修新如舊,恢復原有風貌,保證文物的永續保存和永續利用。同時,建立館(所)藏文物檔案,加強文物藏品管理,做好館藏文物的保護陳列展示工作,在大力作好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永續發展。
2.突出遵義土司文化的特色。楊粲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內外分布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石刻裝飾,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為主,有的細部還彩繪貼金,現雖已大部剝蝕,但仍可依稀辨出當年的豪華氣派。婁山關最具特色的是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海龍囤作為“平播之戰”的主戰場,隨著楊氏土司統治的終結,塵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風采。400多年來,這座堪稱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土司囤堡建筑,默默無聞地靜臥于龍巖山上。當前,對于土司文化旅游來說迫在眉睫的是在保護好楊粲墓、海龍囤等歷史遺跡的前提下,打造播州土司文化品牌,突出與其他地區的不同點,打造其最具特色的獨特性,實現遵義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唯我獨有”的土司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3.制定科學的遵義土司文化開發和利用的方案。按主次輕重,統一規劃,分期逐步開發、建設和發展。向土司文化開發較好省份取經,征詢土司文化開發的建議及意見,組織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遵義土司文化開發和利用的方案,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的文化內涵,打造土司文化品牌。如應充分發揮海龍囤中世紀軍事城堡景區距遵義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區域位置優越的優勢,突出中世紀軍事古城堡景觀罕見的特點,以觀光游覽、科學考察、休閑避暑為重點,在保護的前提下逐步開發風景資源,帶動遵義市旅游業、交通運輸業、土特產加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綜合發展,力求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4.組建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由于面對相關行業和部門間諸多因素的制約,用組建旅管委這個既協調議事,又具有半政府職能的機構去對旅游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和管理,將收到階段性的統籌效應。當各相關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初步完成,全社會初步實現資源重組,發展旅游的社會合力初步形成,旅游業發展進入支柱型產業階段后,管理委員會就應遵循市場規律,逐步減少行政干預,轉而采用經濟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5.分期開發客源市場。土司文化景區景觀獨特、類型豐富,有鮮明的特色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在國內可以獨樹一幟,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旅游都有較大的吸引力。開發前期,可以遵義市、貴陽、重慶為第一客源市場。待景區建設逐步完善后,還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客源地組團游覽,也可以通過與各大旅行社聯營,組織到大西南地區的團隊,到海龍囤游覽開辟廣西、廣東、上海、成都等城市為第二客源市場。最后,還可吸引日本、韓國等與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淵源很深國家的游客到海龍囤品味古代播州的歷史,遺址的奇特。中國古代城堡的神秘感,戰爭遺址的宏大氣魄和豐富內涵會產生很強的感召力,能夠吸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游客。
6.結合其他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在對土司文化自身進行開發,做好楊粲墓、海龍囤等播州歷史遺跡的保護利用,打造播州土司文化牌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文化品牌、酒文化品牌、尹珍文化品牌、抗戰文化品牌、沙灘文化牌,以及茶文化品牌等工作,發揮土司文化的特色作用,將其納入旅游規劃和旅游線路中,形成以文化為核心的遵義特色文化旅游圈。以此來增加旅游商品多樣性和豐富性,吸引更多游客來遵義旅游,改變遵義旅游主靠門票收入的現狀,增加游客的消費,解決遵義留不下客的遺留問題,使遵義旅游更快更好的發展。
7.加大土司文化的宣傳力度,增加市場識別力。以贏得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睞便成為旅游宣傳的最終目標和努力方向,以人文關懷為準繩,產品質量為保證,優質服務為手段,商業獲利和旅游長足發展為目標,加強宣傳推介力度,采取創作土司風情系列節目、編纂土司文化讀物、出版專述遵義土司文化書籍、發表土司文化專刊、繪制楊氏20任土司油畫等渠道來宣傳自己的文化品牌,特別要重視對包括雕塑、宣傳廣告的布置要到位等為內容的城區內宣傳,全面提升土司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讓客人感受到遵義優秀旅游城市的氛圍。比如,可強化楊粲墓雕刻藝術的宣傳,其內外分布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人物、動物、花草、器物五類石刻裝飾,其中的“野鹿銜芝”、“鳳穿葡萄”、“雙獅戲球”、“侍女啟門”等浮雕均構思巧妙、雕工精美,極富生活氣息,是發展地區精美雕刻藝術的寫照。而仿木構建筑,門窗戶壁、梁柱斗拱均為當時建筑格局的兩室六座壁龕,又為現代人追求獨特建筑裝潢提供了極大的參考實物。
參考文獻:
[1]況紅玲.開發利用遵義土司文化[J].四川烹飪學院學報,2005:3-8.
[2]呂虹.遵義海龍囤軍事城堡保護與開發的研究[R].貴州:貴州省圖書館,2001:41-42.
篇5
【關鍵詞】旅游業激勵 激勵理論
中圖分類號:TU26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加入WTO我國逐步開放旅游市場,對旅游業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國內旅游業人才普遍匱乏,因此如何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現在的企業人才狀況,應重視使用激勵的手段。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強調指出:“ 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本文將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起我國旅游業人才激勵機制問題。
一、我國旅游業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
1、旅游業人才流動的不均衡與人才流動率過高并存
所謂人才流動,就是作為人力資本的核心與精華的人才,在工作地區、部門、行業以及工作崗位上的變動,亦即人才工作內容和生活空間的移動和變遷。人才流動是社會各系統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變換的關鍵。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條件。而我國旅游業人才的不合理流動及流向不合理的現象十分突出,由內陸地區向沿海沿江沿邊流動的趨向相當明顯。西部擁有數量豐富的有待開發的旅游資源,然而由于地區經濟于東部沿海地區,加上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人才,致使人才東南飛的現象十分嚴重。
2、旅游業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極度缺乏
我國現階段的旅游業人才資源存在著一系列結構上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即熟悉計劃經濟的人過多,熟悉市場經濟的人才少;二是層次結構不合理,即中初層次的人才多,高層次的人才少;三是學歷結構不合理,即低學歷的人員多,高學歷的人才少;四是職業結構不合理,即事業單位的人才多,企業的人才少;五是區域結構不合理,即東部地區的人才多,而西部地區的人才少。具體而言,就是那些熟悉國際國內旅游市場,能熟練運用現代經營手段和管理技術的專業適用型人才以及金融運作人才等高級專家和高級管理人員極為稀缺。
3、加入WTO后將使我國旅游業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WTO后,大批跨國集團進入中國旅游市場,憑借他們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管理上的優勢,使大批優秀的高素質的人才外流,將會嚴重削弱國內旅游企業的競爭力。
二、我國旅游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激勵的原理分析及應用情況
1、激勵理論是關于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方法的概括。總的說可劃分為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三類。三者在旅游企業實行激勵機制過程中有不同的應用。
(1)內容型激勵理論是針對激勵的原因與起激勵作用的因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的。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從低到高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的五種需要;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將作用于職工的心理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旅游企業要確定需要的主次順序和結構及滿足人才特定的需求目標才能以最大的激勵來吸引、留住、開發企業所需的人才。
(2)過程型激勵理論是研究人的動機產生到最終采取行為的心理過程的理論。主要有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過程型理論就是要找出對員工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某些關鍵因素,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預測和控制員工行為。
(3)行為改造理論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們的行為使其達到目標的一種理論。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亞當斯的“挫折理論”,斯金納的“歸因理論”。應用行為改造理論要求企業幫助員工確立正確的戰勝挫折的方法,按照員工的不同需要進行強化訓練,弄清員工行為的真正原因以正確決策。
2、對激勵的層次和類別的分析
旅游企業管理激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激勵體制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如經濟激勵、目標激勵、動機激勵、工作激勵等等。按激勵本質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物質激勵,一類是精神激勵。物質激勵是管理者激發員工積極性最基本的方法,正確運用物質激勵的手段,滿足人才的正當合理的需求,可以調動人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其工作熱情。精神激勵則是滿足其精神需要來調動人的工作激情,可以彌補物質激勵的不足,且能進一步推動物質激勵的發展。與物質激勵相比,精神激勵的范圍更廣、方法更多。企業在人才開發與管理中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的方法相互配合,優勢互補,使激勵作用效益最大化。
3、旅游企業中仍有激勵不足的現象
(1)物質激勵使用不靈活使激勵作用大為降低。大部分的旅游企業仍奉行以計時工資或計件工資制的工資制度,忽視服務行業的特殊性,工資報酬不能體現出人才工作質量的高低,即沒能把勞動差別與工資收入差別聯系起來,造成干好干壞一個樣,無法實現激勵的促進作用。
(2)物質激勵的分配不公、利益均勢失衡,甚至使激勵作用走向反面。物質激勵做到公正、公平、公開,避免暗箱操作。如果該激勵的沒激勵或激勵不及時以及成績是在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最后卻只由高層管理人員獲得獎勵,由此不但不能激發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反而挫傷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愿望,使激勵作用走向反面效果。
(3)精神激勵同物質激勵未能很好的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勵作用的效果。精神激勵應該是物質激勵的重要的有益的補充,單純的使用物質激勵或精神激勵都不能很好地發揮激勵的作用,而只能是兩者的結合使用。鑒于現在的經濟水平,應以物質激勵為主,輔之以精神激勵,才能充分顯示激勵的作用。
(4)激勵手段單一,難以滿足人才需求的差異性和動態性。不同激勵的種類、手段各有其不同的效用、功能和使用對象,加上人才的動態變化,如果企業僅憑主觀愿望認為只要有獎勵即可,圖省心省事,不注重激勵手段的動態性,將失去激勵應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企業將激勵制度化、規范化,把激勵的手段揉進企業制度中固定下來,形成完整的激勵型人力資源管理體制。
三、建立激勵型的人才開發機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型用工、培訓和晉升制度。
旅游企業要建立優勝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競爭上崗的激勵體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你追我趕,人人爭先,富有活力的企業用人環境。就要打破傳統計劃經濟下的“大鍋飯”式的平均分配主義和用工晉升機制,實行業內待崗和員工流動制,從而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
2、建立公正嚴明的激勵型的考核和評估制度。
對人才進行公正合理的評價,反映其素質和工作潛能,為評估提供客觀依據。(1)逐級、逐日考核制。實行逐級管理體制,由上級考核員工,將其工作效率、服務態度、業務技能、勞動紀律、管理能力等與獎金報酬掛斷。(2)過失提醒制。對于員工的工作失誤以書面提醒的形式給予警告,并鼓勵其改正。(3)實行獎勵證書制。對于工作表現提出、成績顯著的人才,應及時給予表揚、獎勵,并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以激勵先進帶動一般。(4)實行年終綜合考核考評制。在每年底,可對員工工作技能、崗位適應性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綜合測評,肯定成績,找出不足,并幫助其制訂新的奮斗目標,同時把考評的結果作為其加薪、調職、晉升等重要依據,激發其進一步認識自我、強化自我、發展自我的意識。(5)實行管理人員民主測評制和每月工作報告制。由各級員工對管理人員進行民主的評價,并由其個人做工作報告,激勵管理人員不斷改進工作。(6)實行外語水平考試制。由于旅游業的發展日益國際化,國外游客來華增多,外語對于旅游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應鼓勵他們提高外語能力,把考試結果適度地與薪酬福利、晉升機會等聯系起來,并適當提供補助和培訓機會,促進學習外語的熱情。(7)實行各級管理人員研討制。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級管理人員一起暢談行業、企業發展的現狀,競爭上的優、劣勢及未來發展的形勢等問題,可以不受約束,各抒己見,實現不同思想、觀點的大碰撞,使各級管理人員從中獲得啟發,把握行業、企業的發展形勢,更加提高工作的積極性。
3、建立靈活自主的激勵型工資分配制度。
(1)實行崗位等級工資制。將崗位分成不同級別,每一級別又分成不同檔次,每一職位等級視情況可設最低工資,但可以不設最高工資額度,實行下不保底,上不封頂的靈活機制,同時又上、下適當交叉,以崗分級,以能定崗,一崗多薪,崗變薪變的動態式管理。(2)擴大工資分配范圍,簡化員工收入結構。(3)實行質量考核加薪制個人加薪不是根據年齡、工齡和資歷,而是根據工作實績嚴格考核后決定。(4)實行競爭性工資分配制。在一些重要的崗位和優秀的人才上應給予高于一般崗位和一般人員的工資,實行高薪養才,這不僅可以增強員工的積極性,而且保持人才競爭的優勢。
4、建立民主的管理體系和富有人情味的企業用人文化。要進一步激勵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需深入發掘中國傳統的“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營造民主的企業氛圍,重視人才的主人翁地位,通過法制、制度等多種渠道實現人才的民利,積極鼓勵人才對行業、企業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行發明創造革新,鼓勵員工的發明創造和服務革新,改進服務質量;同時,鼓勵人才對企業管理積極思考和探索,并對員工的成就和合理化建議給予肯定和贊揚,并同個人的加薪、調職等相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喻小航齊善鴻,管理學原理 1997年,南開大學出版社
2、甘朝有 齊善鴻,旅游心理學 1994年,南開大學出版社
3、張四成王蘭英,現代飯店人力資源管理1998年 廣東旅游出版社
4、李力,現代飯店管理概論 995年,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篇6
關鍵詞:武功山 體育旅游資源 開發模式
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指開發主體實施的體育旅游資源轉化為體育旅游產業的一般過程和基本方式的總和。它是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在時間過程和實現方式上最一般特點及其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來源于眾多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活動。不同的開發模式,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對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研究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的意義,就是通過探索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活動的基本方式與規律,為武功山體育旅游及其開發活動選擇最適合、最優化的方式,以利于武功山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中國旅游強省――江西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相對比較理想的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勝地。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于一體的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地跨萍鄉市的蘆溪縣、吉安市安福縣、宜春市袁州區三地,現已規劃景區面積160平方公里,規劃景點200余處,武功山水,不僅唯美, 而且非常適合舉辦滑翔、攀巖、公開水域游泳、懸崖跳水、登山等多種類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如果能把武功山開發成集健身、探險、競賽、刺激、體閑、養神為一體的天然的體育旅游勝地,不但可以增強武功山的旅游競爭力,也能填補江西省在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運用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方法對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遇到的實踐問題進行探討,實現武功山體育旅游規模化、規范化、效益化、等級化的目標,逐步使武功山旅游業成為贛西的支柱產業之一。
利用周末及節假日在景區現場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的游客所反饋信息為研究對象。共發放游客調查問卷500份(周末300份、國慶節200份),有效回收問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發放專家調查問卷20份,有效回收問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一般分成產業類和資源類兩類,
(一)產業開發模式
1.“旅游+體育”模式
“旅游+體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依托開發體育旅游產品。就是充分利用資源條件,尋找開發體育旅游的切入點,增加旅游活動的內容,提高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過程中的各種體育現象可以包括:旅游者的各種身體娛樂、身體鍛煉、體育競賽、體育探險、體育購物、體育觀賞、體育考古、體育會議、體育保健及康復等內容。目前,武功山以體育旅游依托開發的體育旅游產品目前有登山、野營、溯溪等。“旅游+體育”模式的開發,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體育。由于它又有別于單純的體育運動,因此旅游中的體育又稱為“旅游性體育”。
2.“體育+旅游”模式
“體育+旅游”模式是指以體育資源為依托開發體育旅游產品。即充分利用體育旅游競賽、表演或節慶活動,擴大宣傳、提高組織規格,吸引更多的觀摩者,以提高舉辦地的對外影響和增加經濟收入。同時在以體育資源為依托開發旅游產品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城市管理和規劃,尤其是該舉辦地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建設。通過對體育賽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圍、體驗性體育旅游活動的策劃等,能讓觀眾親身參加體驗性體育活動,并熔入帶歡樂、刺激的氛圍中,給旅游者帶來視覺、聽覺、觸覺的全方位沖擊,使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在體育觀摩中有旅游活動。目前,武功山開發出來的這類型體育產品有登山賽、滑翔傘等,由于這種旅游活動有別于傳統的旅游,因此,還可以把這種體育中的旅游稱為體育性旅游。
3.從專家問卷和游客問卷的結果看
綜合專家和游客對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應走怎樣的產業模式調查統計如圖1顯示:認為要以旅游資源為依托,開發體育旅游產品的“旅游+體育”模式占72.19%,認為應以體育資源為依托,開發體育旅游產品的“體育+旅游”模式占26.41%,認為兩者平衡發展的占0.84%,而認為采用其他的開發模式的占0.56%。結合上述調查結果和武功山資源特點,對產業類開發模式的選擇應以“旅游+體育”模式為主實施對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充分挖掘體育和旅游兩大產業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實施對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圖1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產業模式調查統計圖
(二)資源類開發模式
1.專項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所謂專項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指以某一種體育旅游產品為開發目標,將體育旅游開發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單純的為這一產品而來。目前依托武功山的自然資源開發攀巖、滑翔傘、跳傘等。
2.組合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所謂組合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是指將體育與其他旅游資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資源開發過程中,體育資源不具有獨占地位,而是和其他產品相互融合。以這種形式進行開發,主要是針對體育資源較為豐富,同時又具有資源占有一定分量。對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觀光游覽的目的不僅僅是參與當地體育活動,而且需要游覽當地優美的自然景觀,體會當地濃厚的人文氛圍。開發工作應著眼于整合資源優勢,規劃“生態――體育旅游”專線,做到體育與旅游產業的捆綁互動,協調發展。
3.附帶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所謂附帶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動中附帶介紹體育知識,旅游過程中或結束時觀看體育表現,或參加體育娛樂等活動。附帶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與組合中所占的份量較小,起附帶性作用。比如,導游在講解的過程中,滲透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知識,或滲透對某些文化遺址所擁有的體育文化內涵的講解,或者是組織旅客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或民間體育活動的表演,或組織觀看體育圖片展覽等。
4.專家問卷和游客問卷的結果看
綜合專家和游客對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應走怎樣的資源模式調查統計如圖2顯示:認為要以設計一系列供旅游者參與的專項體育旅游項目的專項型開發模式占26.74%,認為應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結合,形成新型體育旅游產品的組合型開發模式的占63.56%,認為要以擴大景區景點建設規模,深度挖掘體育與旅游契合點的附帶型開發模式的占8.94%,而認為采用其他的開發模式的占0.76%。結合上述調查結果和武功山資源特點,對資源類開發模式的選擇應以“組合型”開發模式為主,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現有旅游資源,充分挖掘各資源的多功能性,同時又可以做到體育資源與其它旅游資源的交匯與融合發展,實現現有旅游資源淘汰的再生性開發,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從而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2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產業模式統計圖
三、結論
(一)綜合專家和游客對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應走怎樣的產業模式調查統計顯示:認為要以旅游資源為依托,開發體育旅游產品的“旅游+體育”模式占72.19%。結合調查結果和武功山的資源特點,對產業類開發模式的選擇應以“旅游+體育”模式為主,對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開發和利用。
(二)綜合專家和游客對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應走怎樣的資源模式調查統計顯示:認為應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結合,形成新型體育旅游產品的組合型開發模式的占63.56%。結合調查結果和武功山資源特點,對資源類開發模式的選擇應以“組合”開發模式為主,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現有旅游資源,充分挖掘各資源的多功能性,同時可以做到體育與各種旅游資源的交匯與融合發展,實現現有旅游淘汰的再生性開發,提高現資源的吸引力,從而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江西省人文社科基金課題《武功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系列論文,批準號TY090。
參考文獻:
[1]張強,柳伯力.國內外體育旅游業發展概況[J].四川體育科學.2003(2):1-2.
[2]譚白英,鄒蓉.體育旅游在中國的發展[J].體育學刊. 2002.9(3):22-25.
[3]楊紅偉.四川省體育旅游市場的優勢分析及開發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3):35-37.
[4]李香華,鐘興永.體育旅游與健身[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5]劉凱,柴新.體育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32-34.
篇7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指標體系;高州木偶戲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53-03
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文化及價值觀,具有獨一無二的魅力和特色,是一種很有開發潛力的文化旅游資源。旅游開發是當前利用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價值的評估,是實現非遺傳承和旅游開發共贏的基礎。
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是一門融合了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等諸多要素的民間戲曲藝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具有極高的工藝性和藝術性。2006年5月,高州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強勢經濟及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觀眾劇減、演出市場萎縮、木偶藝人收入微薄、后繼乏人,高州木偶戲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亟待保護和傳承。作為傳統的表演藝術,高州木偶戲是否適宜旅游開發,這就需對其旅游開發價值進行評價。本文通過構建非遺旅游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對高州木偶戲的旅游開發價值進行定量評估,為其相關旅游開發活動提供依據。
一、高州木偶戲旅游開發價值評價過程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評價一般應從資源的內部特性和外部開發條件來進行評估,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稀缺而脆弱的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傳承”應貫徹于整個旅游開發過程。基于旅游開發和非遺傳承共贏的原則,并借鑒前人研究成果[1-3],本文從非遺的資源條件、旅游開發條件、保護和傳承三大方面來構建旅游開發價值的評價體系(見表1)。
1.資源條件是其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價值所在,是旅游開發的基礎。衡量指標中的遺產等級和傳承集中度能反映非遺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地域非遺文化氛圍,非遺等級和傳承集中度越高,旅游吸引力就越大。而遺產物化多樣性和游客體驗性兩個指標是基于體驗經濟視角提出來的。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消費模式已從被動觀光轉變到主動參與,非遺旅游資源作為一種活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無形,需將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及精湛的工藝轉換成形式多樣、體驗性強的旅游產品,才能滿足游客參與性、個性化的體驗需求。所以遺產物化多樣性與游客體驗性越高,其旅游開發潛力越大。
2.遺產地旅游開發條件是決定非遺旅游開發價值的外部條件,通達的交通、發達的經濟及廣闊的客源市場能為非遺旅游資源提供良好的開發環境。如果遺產地具有類型豐富的旅游資源,會有利于非遺資源跟相鄰旅游資源的捆綁式開發,既能提升區域旅游開發的內涵和層次,又有利于非遺旅游產品的推廣,提高其旅游開發價值。
3.資源保護和傳承是非遺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保證。文化原真度反映了非遺的傳承現狀;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傳承下去的關鍵因素;政府保護支持度和民間保護意識直接決定非遺資源保護和傳承的大環境。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確立
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專家打分法與AHP法。[4-5]權重計算使用9級標度法,根據專家打分結果,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和構建判斷矩陣,權重計算過程采用yaahp層次分析軟件進行處理,所有判斷矩陣的,說明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從而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值W,計算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資源條件在三大條件中所占的權重最大(0.625),直接決定了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從各指標權重的排序可知,影響非遺旅游資源開發價值的主要指標依次是遺產物化多樣性、游客體驗性、客源市場、遺產等級、遺產原真度等,其中遺產物化多樣性(0.3305)即非遺資源的旅游產品轉化能力,是影響其旅游開發價值的最關鍵因素。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評價指標賦值
單個指標的評分依據參考前人的研究[1-2],并參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相關評價標準,采用模糊數學五分制記分法,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評價指標評分標準。在此基礎上綜合專家打分和自己的研究分析,對高州木偶戲的各項指標給予分值(見表2)。
(四)綜合評價結果的確定
式中:E為綜合得分值;Qi為指標i的得分值;Wi為指標i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非遺旅游價值評定結果參照國標(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資源“計分與等級劃分”標準評定其等級結構,并按照綜合得分分為五級(見表3)。通過計算得出,高州木偶戲的綜合得分為7.52,屬于第四級非遺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二、結語
作為表演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偶戲歷史悠久,藝術性和工藝性強,可從木偶的制作、劇本、表演等方面轉換成體驗性的旅游產品,資源條件較好,加上高州市日趨完善的旅游開發條件,高州木偶戲旅游開發價值很高,很適宜進行旅游開發。但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注意:一是重視與區域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提升區域旅游的整體競爭力;二是重視旅游產品的設計及宣傳,提升知名度,擴大客源市場;三是重視木偶戲的保護和傳承,政府與旅游企業合作,通過旅游開發來提升民眾對高州木偶戲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對木偶傳承人的培養和管理。
參考文獻:
[1]張希月,虞虎,陳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評價體系及應用――以蘇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8):997-1007.
[2]王海鎣.山東半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及開發研究[D].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蓮花山“花兒”為例[D].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吳娟,甘永萍.基于AHP法的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價值評價[J].廣西師范W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6):17-21.
[5]代凌枝,代合治,趙汝磊.基于AHP法的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23(1):64-70.
作者簡介:
篇8
一、旅游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1.旅游開發對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的影響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管理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
旅游資源與環境共同構成了旅游地的生態系統,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普通地區相比,旅游區的環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環境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旅游區旅游資源與環境消長情況的監測,并按照更加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做好旅游區的環境治理工作,保證旅游地的優良環境,給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論文關鍵詞:旅游開發;環境保護;問題
論文摘要:在旅游開發的熱潮中,存在以犧牲旅游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旅游大發展的眾多問題。本文對我國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與對策。
參考文獻:
[1]楊貴華.旅游資源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篇9
關鍵詞:循環經濟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這種要求與以旅游資源寫作旅游論文為依托的旅游業發展模式是一致的。該文在對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的分析基礎上,從企業、政府、社會三個層面提出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應?
1. 引言
近年來,學術界一直在呼吁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理念相結合,促進資源的保護與循環利用。目前,循環經濟正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旅游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
2. 循環經濟的認識
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旅游活動的進行有必要利用循環經濟的原則指導各種旅游活動的進行,在旅游活動尤其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應盡量減少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系統地進行合理的資源規劃,并有效考慮旅游資源以及環境的自我修復功能和各種資源及環境的資源化轉化問題,從而促進旅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應該利用智力資源產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動所帶來的資金以對廢棄旅游物品和環境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開發,產生新的旅游資源。近年來在旅游業的各個方面已經開始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改變旅游業“重開發、輕保護,重經營、輕管理”的傳統模式,通過預防代替末端治理,強調各個環節全方位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是在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3. 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桂林擁有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其旅游業發展奠定了豐富和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隨著桂林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進入二次發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資源環境污染和破壞程度日益嚴重,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1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統一規劃、重復建設
桂林市的各級黨委、政府都認識到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多種效益和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加大了對旅游資源開發的投入,但是部分縣仍缺乏旅游總體規劃的指導,對縣域范圍內的河流、洞穴,一般的水庫(湖泊)盲目開發,開發效果令人失望,或一開始就失敗,或只有短時間的興旺就很快進入衰退時期。有的景區在地理上本是一個完整有機體,在規劃和管理中卻被生硬地分成兩部分,缺乏整體的考慮和統一的規劃,導致出現旅游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現象。
3.2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存在建設性破壞現象
桂林的旅游資源優勢在于風景資源,而桂林風景資源的主題是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但是,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有些景區內建造了一些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人造景點,對原有景觀破壞較大,而且很多景區的環境衛生較差,廢棄物到處亂丟。另外,有些開發程度較低的景區,由于交通不方便,影響了景區內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迫切心情與落后的基礎設施形成的矛盾,已導致村民盲目的修路架橋,破壞了景區的自然景色;同時,由于村莊人口的增加,缺乏景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指導,村民修建的民居建筑從景觀、外形、體量、結構等存在著與傳統的建筑風格不協調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傳統建筑的景觀。
3.3旅游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需進一步改善
由于桂林市國民經濟建設總量偏低,旅游投資還顯不足,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薄弱。部分景區道路交通不暢,可進入性差。對桂林市區及十二縣的景區交通情況調查表明:旅游景點交通狀況好的占7.7%,狀況較好的占15.4%,狀況一般的76.9%。多數旅游景區通訊設備匱乏,旅游宣傳經費短缺,促銷乏力。
4. 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從企業層面
要求桂林市旅游景區的開發者、旅游飯店的經營者及其它旅游企業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以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規范自己,將循環經濟的“3R原則”應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
從旅游企業長遠發展來看,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最大化減少旅游資源的使用量,可以盡量減少或避免人類活動造成的對旅游資源的濫用和破壞,對旅游景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的干擾和破壞,從而保證旅游區的生態性和吸引力,同時也不斷提高自身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
旅游景區方面,旅游景區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降低景區污染物的排放;應考慮旅游景區的生態承受能力,盡量減少景區的生態成本投入;有針對性地編制旅游解說系統,加強游客對景區旅游資源的認識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引導規范游客和工作人員的行為符合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生態教育使旅游可持續觀念深入人心。
4.2從政府層面
完善評價體系,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管理體系,把綠色GDP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目前桂林衡量旅游發展的指標以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創匯水平、就業率等指標為主,并沒有考慮自然界的投入貢獻,沒有考慮對生態環境的損失多少,從系統角度看這些指標具有片面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綠色指標評價體系,從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態等多角度、全方位來衡量桂林的旅游發展。針對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應理順旅游業管理體制,加大主管機構的執法力度,加強旅游法規的完善,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管理體系,確保旅游市場向旅游資源優化、管理現代化、環保增值方向發展。
4.3從社會層面
重視旅游可持續發展倫理教育,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理念的實現。社會層面要求桂林市政府、旅游管理者、公眾共同參與旅游發展,倡導包括抵達桂林的游人、當地居民、旅游經營者的旅游可持續發展倫理教育,對桂林旅游業各相關利益團體進行環保教育。
通過社會輿論、行政力量、榜樣感化和利益約束等手段,確保各利益團體按可持續發展要求,調整自身行為,以營造良好的倫理環境,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理念的實現。桂林市政府還應宏觀調控旅游的發展,對公眾進行生態教育,在公眾中大力倡導生態旅游和綠色消費,對旅游業發展循環經濟給予政策上的鼓勵和扶持。
參考文獻:
[1]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3).
篇10
體育旅游作為旅游市場一種新型的旅游項目,正以其獨特的功能和魅力成為旅游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體育旅游在保定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著名的旅游景區有狼牙山、白洋淀、野三坡、阜平天生橋瀑布、清西陵等。在現有的基礎上如何合理的挖掘和開發保定市的體育旅游資源,對于進一步促進保定市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保定市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
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盡管一些體育旅游活動如全國空竹比賽等一系列體育賽事為保定體育旅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由于人們對體育文化的熱衷程度不夠,花錢買健康的體育消費觀念還沒有形成。保定市的旅游資源具有高品質,品類齊,數量也多的特點,但是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相對滯后,配套措施相對滯后,多數景區只能提供簡單的食、住、行、游、購,這就嚴重制約了體育旅游的發展。另外,保定眾多的地文景觀、民族民俗類和水域類體育旅游資源中,如漂流、劃船、攀巖、野外生存等一些拓展性旅游商品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體育旅游的市場發展和體育旅游的整體開發。體育旅游的季節性影響較大,如白洋淀、狼牙山等地,受季節性影響大的景區,目前還沒有有效地方法彌補這一缺陷,這就要求我們盡快拿出可行方案解決或盡量彌補這些季節性弱勢。
二、保定市開展體育旅游存在的問題
隨著體育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生活的主流,并影響著人們的出游選擇。在旅游的過程中能夠達到身心合一的全面凈化和提高,這是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研究發現開發保定市體育旅游存在如下問題:
1.體育旅游模式過于簡單化
在體育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絕大多數是“旅游――體育”的單一模式,體育活動只作為旅游的附帶產品。在旅游資源中對體育因子的開發比較粗淺并且將體育活動生搬硬套在旅游過程中,沒有融入其中。例如游玩景點的時候,一般安排登山、徒步等體育活動,這類活動顯得過于表面簡單化。
2.體育旅游中新型體育項目開發力度不夠
體育旅游過程中對新型體育活動的開發不夠,只停留在體育旅游自然資源開發,未對富含體育因子的旅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例如保定市擁有不少獨特的山體、濕地等體育旅游資源,但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僅局限于觀光徒步、游泳等一般性產品,缺乏高品位、高層次、有競爭力的如高山滑雪、蹦極、摩托艇等高端項目。
3.體育旅游專業化不足
體育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進行操作和輔導。例如專業的水上旅游是針對體育旅游主體需求的一種重要的開發項目。但是保定市目前還沒有向游客開放較復雜的水上運動,只有簡單的游艇或客船供游客游玩。
三、保定市體育旅游的開發策略
1.嘗試開發多種體育旅游模式
運動是保定市體育旅游的主要動力,它使傳統旅游過程變得更加有趣,使整個旅游經歷變得更加精彩。可以豐富體育旅游的模式,多開發旅游項目并結合體育因子創建更多鮮活的、能夠吸引旅游者的體育活動。可以多借鑒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和體育旅游模式,并結合自己城市旅游資源的特點開發自己獨特的體育旅游模式。
2.大力挖掘文化因子,開發民族體育文化項目
保定市擁有多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將自己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保留下來,這些活動體現了各民族的民風民俗、舞蹈藝術和民族文化。如回族的趕木球、爬木城、擲子、木球等,滿族的珍珠球、賽威呼、雪地走、打得栲等。將這些民族體育活動與體育旅游結合到一起,在旅游過程中開展一些民族體育文化和節慶慶祝類活動,以特色的民族民風來吸引游客們觀光,拓展旅游業的發展空間。
3.開發高端體育旅游項目
目前的體育旅游項目過于簡單,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需求口味。可以多開展具有現代文明藝術特點的項目,例如沙雕、沙灘排球等。還可以開發橫渡、、漂流、劃雪、拓展訓練等新型活動,加深保定市體育旅游的市場吸引力。同時為了與國際接軌、打造國際化的休閑度假旅游勝地,還應該開發一些前衛的并具有一定刺激的山體、水域體育旅游產品,以滿足大眾化體育需求。
4.標志鮮明特色,樹立品牌形象
山體、水域相結合是保定市的地理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強化旅游項目,創建綠色和健康出行的旅游內容,打造保定市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根據保定市的地理環境優勢和資源特點,設計多樣性特色的體育旅游與健康項目,以滿足游客們對多樣化、個性化的高端項目的需求。同時還應舉辦各種主題類活動進行宣傳和推廣,承接國內大型體育賽事以使保定市做全國更加有影響力。
四、結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區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