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區管理規定范文

時間:2023-07-31 17:4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景區管理規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旅游景區管理規定

篇1

面對我國旅游景點價格近年來的迅速上升,正確理解此規定具有重要意義。理解如下:

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耗費了公共資源,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因此其收費定價不能完全由市場來決定,政府應當有一定的行政管制。所以,對于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包括景區的門票以及景區內的游覽場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費項目,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嚴格控制價格上漲,確保公眾利益。

公共資源是指那些沒有明確私人所有者,人人都可以自由獲得、免費利用的資源,如海洋、湖泊、草場等。在我國,公共資源屬于非私有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憲法》第6條、第9條、第1.0條和《物權法》第41條、第58條明確規定了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物,即公共資源。公共資源具有公共性,公共資源的使用權應該屬于公眾,其應服務于社會公眾的利益。所以,任何漠視公共資源的公益性,壟斷或獨占公共資源,對公共資源擅自定價的行為都是對社會公眾利益的侵害。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是指政府利用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的資源,如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地方財政部門撥付的款項、政府有關部門征集的捐款等,來建設的為旅游者提供游覽服務、有明確的管理界限的場所或者區域。門票,是指進入景區的憑證,又被稱為人場券。門票一般是一次性的,而且需要花錢購買;也有門票是磁卡或電子卡,通過刷卡繳費,可儲值并多次使用。另行收費項目,是指除景區門票以外的任何收費項目,包括景區內的游覽場所、交通工具、特殊景點、游玩項目等的收費。政府定價,指依照《價格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權限和范圍制定的價格。政府定價的定價主體是政府,具體價格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有關部門按照定價權限和范圍制定。政府定價具有強制性,屬于行政定價性質。凡實行政府定價的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不經價格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變動。政府指導價是指依照《價格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權限和范圍規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指導經營者制定的價格。政府指導價一般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物價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根據自己的權限和市場現狀,通過規定基準價、浮動幅度、最高限度和最低保護價等,指導制定的商品價格和收費標準。

如果景區管理部門欲收費或者提高價格的,應當按照《價格法》和《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的規定,遵守行政程序法中的聽證制度,舉行聽證會,征求旅游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以下內容:其一,必要性,即為什么一定要收費或提價;其二,可行性,即擬采取的收費或提價幅度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行得通。聽證會應當遵循公正、公開、公平、效率的原則,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證會程序還應當至少包括公告、通知參加、開會和決議等環節。

對于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情況設立另行收費項目,如景區內由私人投資建設的游覽場所。但是,不得通過增加另行收費項目變相漲價。對于已經收回投資成本的另行收費項目,所收費用僅用于支付維護成本,因此應當相應地降低價格,甚至取消收費。

由于公益性的城市公園、博物館、紀念館等,本質上屬于公共資源,是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的公共設施,使用政府財政公共開支,因此,應當對公眾逐步免費開放。

文物保護單位一般是指我國確定納入保護對象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統稱,并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文物保護單位都是古代科學技術信息的載體,對于科技史和科學技術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其級別分別由國務院、省級政府、市縣級政府劃定保護范圍,設立文物保護標志及說明,建立記錄檔案,并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文物保護法》第13條規定:“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在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直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國務院核定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報國務院備案。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設區的市、自治州和縣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并公布。”根據《文物保護法》和《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文化部2001年第19號令)規定: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為一級文物;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二級文物;具有比較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三級文物。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一般文物。

篇2

國慶將至,為做好國慶節期間及近期森林防火工作,認真貫徹落實9月15日全國森林防火工作視頻會議精神,現將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切實加強國慶節期間森林防火工作的領導。各鄉鎮領導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把國慶節期間及近期森林防火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安排部署,分管領導要親自督促檢查,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林業部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防火辦負責同志原則上不得離開責任區,確需離開的,要向縣政府請假,并履行好責任交接手續。一旦發生森林火情,不論荒火、林火,鄉鎮和林業部門領導要立即趕赴火場指揮撲救。

二、切實加大森林防火宣傳力度。國慶節期間及近期,各地要根據森林防火工作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針對旅游景區、農林交錯區等重點區域和林區外來游客、林緣種地農民和農村少年兒童等重點人群,大張旗鼓地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活動。一是在林區內的村莊學校、溝口路口、景區景點和農林交錯區大量刷寫防火標語、掛設防火彩旗,時刻提醒人們“野外不用火,森林才平安”;二是聯合教育部門和學校、幼兒園,在國慶放假前,對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進行一次森林防火安全教育;三是組織管護員佩戴防火袖標、攜帶廣播喇叭,深入山莊窩鋪、田間地頭、旅游景區廣泛開展面對面宣傳;四是組織一批森林防火宣傳車,深入重點林區、景區開展不間斷的循環宣傳,真正做到“標語掛起來,彩旗插起來,袖章戴起來,喇叭響起來,車輛跑起來”,大力營造濃厚的森林防火氛圍。

三、切實強化野外火源管控。一是嚴把入山檢查關。全縣旅游景區景點管理單位和國有林場等重點林區,必須切實擔負起森林防火責任,要在通往景區、林區的路上設立臨時防火檢查站,對進入景區的每一位游客,都要發放森林防火管理規定,嚴格檢查、保管隨身攜帶的火種,堅決將火源擋在山下林外。二是嚴把野外巡護關。各基層有林單位和林區行政村要按照網格化管理的要求,科學劃分管護網格,配足管護人員,健全管護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加強巡查巡護。特別要組織森林消防專業隊等骨干力量,加大對旅游風景區和農林交錯區等重點區域的巡邏巡護密度,堅決制止和打擊焚燒秸稈、燒荒燎堰、吸煙野炊等違規用火行為。

篇3

關鍵詞:公益性景區;景區容量;容量測定;景區管理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62-03

旅游容量是對某一旅游地而言無害于其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量,景區容量就是景區所能承載的無害于其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量。景區容量是一個空間和時間描述范疇,總是對應于某個有限空間時才有效,因此存在資源的空間分配問題,同時內涵于其中的是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涉及到資源的代際分配問題,涉及到人的感知和產業發展諸多問題。

一、公益性景區容量的測度方法

一個景區的接待能力有多大,受制于旅游資源、生態環境、旅游設施和基礎設施狀況以及游客、景區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公益性景區這個系統功能的發揮,必須以系統中各個功能因子的協調運行為前提。所以景區在某一時間內的容量,是由其環境容量、經濟容量和社會容量各個限制因子中任意一個瓶頸因子所決定的。

具體測度時,基本要求是對資源容量和設施容量進行測算,對生態環境容量和社會環境容量進行分析。有條件的話,也應對后兩個容量進行測算。如果上述四個容量都有測算值的話,那么一個公益性景區的環境容量取決于生態環境容量、社會心理容量、空間容量與設施容量之和的最小值。

1.環境容量測度。景區的資源容量、生態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共同構成景區的環境容量。心理容量從旅游者的需求出發,資源容量和生態容量從旅游供給出發,只有當資源容量和生態容量合理時,才能滿足旅游者心理需要,反之亦然。所以實際測量時一般不再區分三者,而測量能同時滿足三方面需要的環境容量。測量公式是:

Rc=×

Rc為景區基本空間旅游環境容量(景點、道路、設施);A為可利用基本旅游空間規模;A0為基本空間標準(單位利用者在一定時間內所占用的空間規模或設施量);T為每日開放時間;T0為人均每次利用時間。

表1 部分旅游場所容量的基本空間標準

2.經濟容量測度。決定經濟容量的因素很多,可分為內部因素(旅游接待設施如食宿、娛樂設施等)和外部因素(基礎設施、支持性產業等)兩個方面。就滿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而論,景區經濟容量大小可以食宿與娛樂設施的供給能力為指標。以食宿為限制因素的經濟容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Ec=

Bc=Bj

其中,Ec為主副食供應能力所決定的旅游容量;Di為第i種食物的日供應能力;Ei為每人每日對第i種食物的需求量;m為旅游者所需食物的種類數;Bc為住宿床位所決定的旅游容量;Bj為第j類住宿設施的床位數;n為住宿設施的種類數。

3.景區容量測度。一個公益性景區往往包括若干個景點、若干條連接景點的道路和非活動區。景區容量的測定包括景點容量和景區內道路容量的測定。景點是旅游者從事旅游活動的具體場所,以及圍繞這一場所的短暫休息和即時服務使用的空間。故景區容量的測定公式是:

C=Si+Ri

式中,C為景區容量,Si為第i個景點容量,Ri為第i條景區內道路容量;m、n為景點數和景區內道路條數。

在測量公益性景區容量的實際工作中,對不同的旅游容量有不同的測量方式,有的是量取極限容量,有的則應量取合理容量。對于經濟發展容量,一般只關心設施容量;就設施和自然生態來說,合理容量難以把握,所以一般取其極限容量。資源的合理容量一般和心理容量一起考慮。容量計算中的時間單元,可以是某一時點容量,也可以是較長時間如日容量、周容量、月容量和年容量等。社會容量的測量很困難,一般是通過社會學者運用民意調查方法來確定,也可簡單的根據當地居民對待旅游者的態度作為衡量社會容量是否合理的標志。

二、公益性景區容量的調控手段

(一)限定上限

凡資源導向型的景區如森林、溶洞、古跡等應盡可能多地通過資源的承載力來限制景區日最高接待量,以減少客流過大對于資源的破壞。如莫高窟每日限定數百游客進窟參觀,九寨溝每日限定12 000名游客進區旅游,并實行網上預售。黃山則實行輪休制度以保護資源。

(二)容壓平抑

容壓指的是資源利用強度與容量的比值。容壓平抑是當今以至未來中國客流調控的最突出問題。容壓平抑可從穩壓、防壓、調峰、調價、分壓、擴容等方面著手。

穩壓:把握促銷時機與力度,維護供需平衡。

防壓:建設安全設施,重視安全宣傳,規避超載事故。

調峰:管理交通、交叉口或入口,調節客流峰值。

調價:應用價格杠桿,調節需求高峰。

分壓:改善結構布局,調整容量配比。

擴容:改善供給,擴大設施承載容量。

三、公益性景區容量管理的對策

(一)景區容量管理的目標

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的保持是景區容量管理的首要條件。公益性景區的各類資源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達到以下目標:(1)增進人們對旅游所產生的環境效應與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2)促進旅游的公平發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區的生活質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5)保護未來旅游開發賴以存在的環境質量。

(二)景區容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1.健全法律體系。中國旅游業相對重開發、輕保護,重經營、輕管理,旅游環境與資源保護措施落后。目前,綜合性的旅游基本法還未出臺,不能滿足旅游資源保護的需要。旅游資源的法律保障還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相關條文主要散布于各環境與資源單行要素保護法律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中。就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專門立法的,現在全國有廈門、內蒙古和汕頭經濟特區等,其分別制定了《廈門市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暫行規定》、《內蒙古旅游資源開發管理暫行規定》、《汕頭經濟特區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規定》。

完善中國旅游資源保護立法應不斷完善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規,如《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特別區域保護法,針對自然文化資源的整體性與特殊性,適當時候應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對自然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并以之為依據,完善、協調、充實有關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的保護管理條例、標準和規范。如《景區管理法》、《旅游資源保護法》等。

2.加強科學規劃。制定公益性景區總體規劃。通過規劃對于景區內各種旅游活動進行合理的設置和建設、對接待容量進行科學的確定以及合理進行功能分區等,使得景區內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效益達到最優化,最終實現景區的持續發展。如按照景區的類型和資源性質,將其分為核心保護區、游憩緩沖區和密集游憩區。核心保護區禁止游客進入,以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游憩緩沖區內嚴格限制游客數量和活動類型,一方面減緩人為活動對于核心區的保護,另一方面擴大核心區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密集游憩區可允許較大數量的游客進入,但也要對最大容量進行限制。 目前絕大多數景區都制定了相關的規劃,但有些僅限于“紙上畫畫,墻上掛掛”,景區在實際開發建設中,并沒有按規劃制定的方向和內容操作。其中一個原因是對規劃的不重視,只是把它作為應付檢查的工具,沒有按規劃行使也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導致開發的隨意性和破壞性。因此應加強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同時加強規劃的約束力。

3.建立監測系統。加強對公益性景區及重要旅游城鎮的環境綜合治理,搞好城鎮、景區垃圾和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實施“凈水、凈氣、凈聲”工程,對景區附近的工業企業實施搬遷,避免對景區大氣的污染。在景區服務行業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使用無毒無害無污染的材料,使用基本不散發有害物質的辦公用具;選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高效安全的照明設施。例如為減少煤煙的污染,近年來廬山投資5 000萬元實施“煤改電、油改電”工程,在全國首創了“無煙山”;投資7 000多萬元建設污水治理工程,對生活排水進行控制和處理,防止水體和大氣的污染;在全山推行垃圾袋裝管理化,收集率達100%。

4.做好宣傳教育。人是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與公益性景區發展密切相關的人有景區管理人員、景區內居住的居民、游客以及其他相關人員。作為景區發展最迫切也是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加強景區管理人員和當地居民的宣傳教育,樹立“環境興旅”的觀念和目標,使他們知道景區的持續發展和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樹立保護景區自然生態和當地文化傳統的良好意識。具體可通過設立生態保護警示牌(宣傳欄)或櫥窗、指示牌等;對景區管理員和當地居民進行生態環保知識的培訓;通過企業內部布置和公益活動,對企業員工進行綠色消費、文明消費、節約型消費的宣傳。特別是通過景區人員的身體力行和周圍社區的環保氛圍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還可以在景區內部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對旅游者的行為進行約束,避免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如美國旅行社協會(ASTA)則提出生態旅游者十條“道德標準”,對游客行為進行約束等。

參考文獻:

[1]劉益.大型風景旅游區旅游環境容量測算方法的再探討[J].旅游學刊,2004,(6).

[2]田勇.旅游環境容量調控系統的探討[J].旅游科學,2000,(2).

[3]郭亞軍.旅游景區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宋玉蓉,姜銳.景區管理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7.

[5]王響雷,楊永平,郭亞軍.旅游景區空間容量控制方法新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

篇4

一、嚴格執行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各縣區、各單位在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中,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不得擅自拆除、遷移。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村鎮,要整體規劃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空間尺度以及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不得擅自在原址重建、復建。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縣區政府要依法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不得將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機構作為企業的下屬機構或交由企業管理。國有其他文物也要按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嚴格管理,不得贈與、出租或者出售給其他單位、個人,也不得抵押或作為企業資產經營。

二、嚴格執行涉及文物的開發建設活動審批程序。各縣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編制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編制旅游等開發建設規劃時,要堅持文物保護優先,把確保文物安全放在首位,與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相銜接,在服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前提下,編制專項規劃。在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以及歷史建筑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的,事先必須依法征得文物、規劃、建設部門的同意,規劃部門要按照《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有關規定進行審批;未經文物、規劃、建設部門同意的,不得立項,更不得開工建設。

三、合理確定文物景區游客承載標準。文物、旅游等部門要立足文物安全,科學評估文物資源狀況和游客流量,抓緊研究制定文物旅游景區的游客承載標準,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各級文物部門每年都要對利用古遺址、古建筑、石窟寺等易受損害的文物資源開展旅游等開況進行安全評估,對可能造成文物資源破壞的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確保文物安全。

四、加大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各縣區政府要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增加。要切實保障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保護投入和日常維護經費。要加大基礎建設投入,改善文物本體及其環境狀況,加強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和安全設施建設。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事業性收入要專門用于文物保護。文物旅游景區門票收入、經營性收入要優先用于文物保護,具體比例由縣區政府確定。

五、加強文物旅游的指導和監管。各縣區文廣、旅游等部門要將依法保護文物、確保文物安全列入旅游景區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對文物保護與安全管理規定不落實,造成文物破壞、損毀的,要依法依規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要建立文物旅游突發事件應急預警機制、巡視檢查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定期組織評估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狀況并向社會公布,促進文物保護和文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六、切實落實文物保護責任。各縣區政府及其文物部門是文物保護的第一責任主體和直接責任主體,要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把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文物保護機構隊伍建設,解決文物保護面臨的問題,做到文物保護與其他重點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督查、同落實。各縣區政府要定期組織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檢查活動,并將檢查情況及時上報市政府。市政府每年組織開展一次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落實及文物保護工作情況的督促檢查,對領導不力、決策失誤、失職瀆職,造成文物破壞損毀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篇5

一、安全生產考核指標

1、全市旅游行業杜絕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2、遏制一般事故的發生,避免各類生產經營性死亡事故。

3、減少各類生產經營性重傷事故的發生。

二、工作任務

1、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生產法》、《陜西省安全生產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做到人員落實、責任落實、計劃落實、制度落實、經費落實責權一致。層層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到實處,保證安全生產各項規章制度得以全面落實。

2、認真貫徹落實《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以建立消防責任人制度為重點,全面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

3、制定安全生產工作計劃和應急預案,對本單位存在的事故隱患、危險源點、安全防范重點部位要做到心中有數,并登記造冊報市旅游局備案。

4、每季度召開一次安全生產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安全生產工作,并做好專題會議記錄或紀要。積極參與全市旅游行業的安全生產檢查和評比工作,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做到有計劃、有布置、有檢查、有記錄、有書面匯報材料和總結。

5、認真落實"隱患治理年"的各項工作任務,將深入開展排查治理隱患作為全年工作重心,每季度組織一次安全生產隱患排查,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發現的隱患限期整改,對確認的事故隱患要登記建檔,制定方案,專人負責,落實責任,明確分工,防范事故發生。

6、加大對旅行社安全用車督導力度,按照交通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租用有資質的合格車輛和駕駛員,確保游客旅游用車安全。

7、積極組織認真做好本單位安全生產培訓工作,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及特種作業人員必須進行安全資格培訓,由安全監管部門考核合格,持證上崗,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8、經常開展安全生產自查自糾工作,及時發現和消除事故隱患,定期開展消防演練、熟練掌握和使用消防器材,不斷提高處置突發事故的能力。

9、充分發揮圖片、宣傳欄、黑板報、內部刊物等宣傳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全員安全生產防范意識。

10、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各旅游景區點及游樂設施的安全檢查工作,確保各旅游景區點和游樂設施的安全運行。

11、認真做好"旅游黃金周"、"圣誕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的安全工作,及時上報旅游安全相關方案和統計資料,按時完成行業管理部門安排布置的各項安全生產工作任務。

三、獎勵與懲處

1、對認真履行安全管理職責,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完成各項考核目標,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將給予表彰和獎勵。

2、對未認真履行安全管理職責,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落實不力的單位,將予以通報批評。

3、對疏于管理,工作失職或管理不到位,導致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在評優評先時實行"一票否決",并按照安全責任制的要求追究責任。

4、市旅游局與各旅游單位簽訂安全責任書后,將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并將旅游安全納入到日常行業管理之中,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將責令其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到位的將取消旅游行業從業資格。

此責任書一式兩份,由市旅游局同各單位簽字后生效。

xx市旅游局 責任單位:

局長:xx 負責人:

篇6

云臺山景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總面積190平方公里,擁有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遺產等七個國家級稱號。從1984年開始旅游資源考察到發展至今,云臺山景區的發展速度受到世人矚目,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年間,景區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連續穩定增長(如圖1所示)①,同時,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被旅游業界稱為云臺山模式。這引起了學界從資源稟賦、景區管理等不同的視角分析其快速發展的原因。但是,對于云臺山景區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問題,學者們還未給出較多的解釋。而且,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諾斯(1994)認為以往所有經濟學家提出的各種經濟增長決定論,包括資本決定、技術決定、人力資本決定等都是不正確的,所謂的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累積等各種因素都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而是其結果,是其外在的表現,而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②。余鳳龍等(2008)也認為中國旅游的發展實際上伴隨著許多相關制度的演變與創新,并明顯地與制度變遷相聯系,制度是影響區域旅游發展水平和旅游經濟差異程度的重要原因③。賈生華(2002)也指出旅游管理體制變遷是我國旅游產業演進的重要動因,而不同時期的不同類型的制度創新都是基于特定的環境和誘因的④。因此,我們認為云臺山景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與其制度安排緊密聯系的,為了全面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將云臺山景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來分析:

第一階段,景區未開發階段(1984年以前)。在這一時期,云臺山景區所處區域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四小工業的基礎上,即小煤窯、小造紙、小水泥、小磚窯。這些污染大、勞動密集程度高但科技含量低、無競爭力的四小工業,對云臺山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著掠奪性開發和破壞,其景觀價值未能得到開發和利用。

第二階段,景區粗放管理階段(1984-1999年):這一時期,全國旅游業開始蓬勃興起,旅游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熱點,在這樣的環境作用下,修武縣政府認識到了云臺山的旅游資源的價值,關停云臺山景區范圍內的四小工業,阻止了其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同時,由于有了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就需要對旅游業發展所依賴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因此,在這一階段,首先成立了云臺山景區管理機構,并且在景區管理體制、運作模式和景區規劃開發等方面開始了圍繞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建設。但是,在這一階段,景區管理機構更多地關注旅游資源可被利用的經濟價值,而且在景區發展初期,缺乏充分的景區管理經驗,再加上較少的游客量未對景區環境帶來壓力,景區的環保意識也相對較弱。

第三階段,景區規范經營階段(2000-2004年):這一時期,云臺山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和提升時期,主要表現在景區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4A景區,這也要求景區進行新的制度安排,注重景區的規范管理和環境保護,以保障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階段,景區可持續發展階段(2004年以來):2004年,云臺山景區成功人選世界地質公園,景區的所有利益主體參與景區發展,制度結構不斷完善,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支配和規范社會中個人行為活動和相互關系的一套行為規范和規則,它旨在激勵和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和經濟單位內部合作和競爭方式的一種安排。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因此,本文在接下來的部分中,基于制度變遷的視角,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個方面分別對云臺山景區不同發展階段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制度安排進行評述,探索云臺山模式背后的本質根源。云臺山景區游客量與門票收入統計如圖1所示。

2正式制度對云臺山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分析

正式制度主要是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政府政策和命令等形式表現出來,由人有意識地設計并有組織地加以保障實施的規則,而制度變遷主要表現在新制度開始發揮作用和舊制度的退Hi的過程。因此,在云臺山景區發展的不同階段,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正式制度安排主要體現在其發展不同階段的法律法規、管理體制、運作模式、技術標準和社區參與等方面。

2.1 景區未開發階段

制度安排及其作用的發揮是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的。在景區未開發階段,云臺山不具備旅游業發展的背景和動力,沒有專門的旅游管理機構,因此,也就未能產生保障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

2.2 景區粗放管理階段

在這一階段,云臺山景區處于起步階段,景區的正式制度主要體現在管理體制和技術標準方面,還未能從法律層面提供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

2.1.1 管理體制

在構建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制度時,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黃少安(2000)認為政府以行政手段推進市場化進程是轉型國家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①。并且政府為追求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目標也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②。因此,在改革發展的初始階段,制度以及制度變遷一般是由政府供給和推動。從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政府不僅具有旅游資源配置的力量,而且也具有巨大的能力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障礙,換句話說,旅游業的制度變遷是政府以行政力量推動的強制性變遷過程。我們也可以通過云臺山景區發展初期的政府行為得以驗證,在云臺山景區發展初期,沒有與旅游經濟相適應的市場主體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市場主體缺位,市場機制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因此也就需要政府的力量通過制度變革來推動旅游業的發展。1988年4月,云臺山成立了最早的開發機構修武縣旅游籌備處,1989年1月更名為修武縣旅游管理局。1989年4月,修武縣委、縣政府根據云臺山景區的開發建設存在與地方事宜難以協調的情況,又把修武縣旅游管理局更名為修武縣云臺山風景區管理局,并采取景(云臺山景區)鄉(岸上鄉)合一的管理體制,將景區內的岸上鄉黨委、鄉政府與景區管理局組成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合署辦公。

云臺山景區發展初期的景鄉一體的管理體制的重要優勢在于這種體制在制定政策和旅游發展目標時,有利于發揮政府在旅游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雙重作用,有利于將景區開發和環境保護相結合。但是,在景區發展初期,這一制度安排還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所有問題,如云臺山景區的茱萸峰、子房湖、百家巖等景點仍分別隸屬于林業、水利、文化等單位管理,還是會出現政令不暢、發展不均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景區的整體開發和環境保護。

2.1.2 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主要是指在云臺山景區旅游規劃開發以及景區管理中使用的相應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環保技術等,技術因素在推動景區管理和產品不斷創新與升級的同時,技術開發水平也促使了景區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1984年,云臺山景區資源考察隊開始旅游資源考察工:作,并在1987年1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12月,完成了云臺山景區的第一部總體規劃《河南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它為此后云臺山景區的各項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1993年5月,云臺山被林業部命名為云臺山國家森林公園。1994年1月,河南云臺山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5月,又編制完成了《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編制以及景區技術標準的不斷升級,確定了景區開發建設的基本原則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思想。從景區開發與管理的角度來看的話,技術標準也代表了為景區的開發和管理提供了相應的制度安排。但是,在這一時期的開發過程中,景區的開發建設還更多地表現在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規劃,以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但對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還存在不足。

2.3 景區規范經營階段

2.3.1 管理體制

這一時期,云臺山景區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而這又是由這一階段的制度安排所推動的。首先,在1999年,修武縣確定將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旅游興縣戰略推動了云臺山景區跨入了飛速發展的軌道。其次,景區景鄉合一進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為景區發展充分授權,使景區在市場主體、企業運作的過程中,得以政令暢通,在最大程度上享有了政府資源配置的諸多優勢。這樣,云臺山景區在各方面都擁有很大的主動權,可以將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持續發展上,為景區在內部與外部都創造了良好寬松的發展秩序和環境。最后,除了政府給予景區充分自主權之外,為整合全縣旅游資源,進一步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2003年5月,修武縣政府將云臺山和青龍峽兩個景區合稱云臺山風景名勝區。2003年9月,修武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采取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將國家森林公園、子房湖水庫、百家巖、青龍峽景區管理局等納入到云臺山景區管理局統一管理框架下,實現了人才、資金、資源、建設、管理上的統一調配、合理使用。2006年11月,又將峰林峽景區納入云臺山風景區管理。這一階段的改制使云臺山景區大大提高了景區的影響力,更加有利于景點間的協調開發和景區的整體環境保護,為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體制上的保證。

2.3.2 技術標準

這一時期,云臺山景區的規劃和開發也不段升級,其中,較多地體現在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上。2000年以來,云臺山風景區管理局重新編制了《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云臺山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云臺山旅游深度開發規劃》等系列開發規劃。按照規劃,為了加強景區環境保護,實現持續發展,對景區經營飯店等所有污染項目進行了集中整治,徹底取締了不安全、有污染燃料,切斷了可能污染水質的污染源;對采礦業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關閉取締了117家采礦點,在景區全面實施了退耕還林;從2003年7月開始,引進先進的液體噴播技術,對景區破壞山體進行了綠化、美化,并投資安裝了噴灌系統,由專人負責綠化養護,使景區周邊資源及生態環境得以有效保護。除了硬件建設之外,更把軟件(服務)的提升看做是打造云臺山品牌的核心,在景區全面實施了ISO9001和IS0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開展了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創建工作,這些技術標準都有助于提升景區的管理水平和景區形象,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2.3.3 行業管理

云臺山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賓館飯店的劇增,對旅游相關行業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勢必造成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進而導致服務水平和質量的下降。為此,修武縣旅游局先后制定了《修武縣旅游定點飯店等級標準》和《修武縣旅游定點飯店暫行管理辦法》,明確了旅游飯店的硬件設施和服務標準,規定只有取得定點資格后,方可接待旅行社組織的國內旅游團隊業務,同時,還制定了《旅游定點賓館飯店行業誠信經營自律公約》,要求行業內部之間嚴禁惡性競爭。行業管理規定從制度上保證了行業的經營規范,營造了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旅游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服務,促進了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2.4 景區可持續發展階段

2.4.1 法律法規

在經歷了景區的飛速發展和人選世界地質公園之后,標志著云臺山的資源保護丁作已經走上更高的層次,保護意識逐漸強化,保護措施更加健全,保護力度越來越大。而可持續發展制度的確立則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來加以維護和實施,但是,在我國的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旅游立法明顯滯后于旅游產業的發展。因此,云臺山景區依據《環境保護法》和《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景區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了《關于加強云臺山風景區資源保護管理的規定》等規章制度,從法律層面做好資源保護工作。同時,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對景區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每次規劃都將資源保護作為重要內容,從而保證景區資源保護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

2.4.2 運作模式

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政府所采納的旅游發展戰略,其核心是在堅持政府對旅游經濟起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①。云臺山景區在發展起步階段就確立了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協調的運作模式,在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調配和環境保護上的優勢作用,確立保護性開發的基本原則。而在景區山水旅游品牌的營銷上,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主導加市場機制的運作模式在云臺山發展初期,既提高了云臺山水的知名度,也使景區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而在旅游業發展成熟期,應該實行以市場主導、政府調控為特征的市場主導型發展戰略模式,這種轉變是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是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進一步發揮和加大宏觀調控作用的客觀要求②。同時,旅游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也需要向有限政府主導模式轉變。對于云臺山景區而言,在可持續發展階段,云臺山也進入成熟期,也需要由政府主導模式向市場化模式轉變,2009年12月,云臺山景區以焦作云臺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和青龍峽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為主體,整合神農山索道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青天河游船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和云臺山國際旅行社為子公司,組建成立焦作云臺山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涵蓋了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六大要素。云臺山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說明了云臺山景區的發展充分發揮以企業為市場主體的運作模式,云臺山景區在規范的公司運作模式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公司規范化運營。這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性作用,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將提升景區的旅游形象和核心競爭力。

2.4.3 技術標準

2004年,云臺山人選世界地質公園。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就要求云臺山景區的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不斷加以提升。為了降低游客和車輛尾氣排放對景區環境和植被地貌的破壞,2005年,景區建成了一個集主體山門、售驗票房、游客中心、購物中心及大型綠色生態停車場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區,并投入使用150輛尾氣排放達到歐Ⅲ國際標準的豪華綠色觀光巴士,建立了環保高效的內部交通網絡,積極規劃和實施了環境監測等數字工程系統,實時監控生態環境變化。針對景區的環境保護,2007年10月重新編制完成了《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根據規劃,景區保護規劃將景區分為三級保護區,并確定了每一級的保護標準。一級保護區:即游客對云臺山產生景觀特征總體印象的主要游覽區域,嚴禁建設與風景無關的設施,自然資源必須保持其原有風貌,人文資源設置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進行必要的維修,嚴格控制游客量等;二級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可以安排少量的旅宿設施,但必須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建設,限制機動交通工:具進入,嚴禁開采山石,并控制游客量;三級保護區:要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并應與風景環境相協調,嚴禁對景區造成污染的各種生產和活動。除此之外,云臺山景區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學習吸收世界先進經驗,將云臺山的資源保護工作與國際接軌,這些措施都為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確定了新的技術標準。

2.4.4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也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景區發展初期,社區居民參與旅游主要體現在經營旅游服務攤點,主要經營旅游商品和旅游紀念品。隨著景區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游客人數迅速增加,云臺I山景區所處區域的社區居民開始通過家庭賓館的形式提供住宿餐飲等旅游接待服務。旅游服務市場的迅速形成,也帶來了管理上的問題,出現了欺客宰客、脅迫消費、惡性競爭等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旅游者的消費權益,而且嚴重影響了云臺山景區形象。如何通過制度來規范和約束社區居民的參與行為也成為景區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景區管理局針對原有的經營攤點,明確了其所有權,規范其經營。對于家庭賓館業,為了規范家庭賓館的經營環境,確立了規模經營、家庭經營、承包經營和經營四種經營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并成立了家庭賓館協會,制定了統一結算、統一收費、統一管理的管理辦法,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優質服務、文明經商培訓,引導村民誠實守信、規范經營,樹立了景區居民的良好形象,促進了家庭賓館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一制度安排也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如景區附近的岸上鄉岸上村,2000年還是貧困村,人均收入只有260元,村民依托旅游業和云臺山品牌,2006年人均收入已達到5萬元。社區居民參與旅游并從旅游發展中受益,促使社區居民有了更高的主動性和熱情去保護環境以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非正式制度安排對云臺Ⅲ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分析

相對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交往中而形成的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規則,它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文化觀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存在為人們減少了相互間交往的摩擦,降低了交往成本,其對正式制度的變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可以降低制度創新和發展的成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配合在一起為社會提供規則并維持秩序的。對于云臺山景區的可持續發展,非正式制度主要體現在價值理念和旅游倫理等方面。

3.1 價值理念

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造成生態破壞、環境退化及人類與自然關系利益上的沖突的根源不在于人類利益本身,而在于人類對自然認識上的誤區。因此,我們應該拋棄人類中心主義,樹立生態中心主義的觀念。從云臺山景區發展歷程來看,一般而言,在景區開發初期容易表現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認為人類在旅游發展中處于主體的地位,就是在人類自身利益的驅使下,對旅游業發展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掠奪式的開發,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極少考慮其行為所帶來的生態后果。而且在云臺山景區開發初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社區居民的盲目參與及利益競爭都對景區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加,這一環境壓力表現得更加突出,如郭全成(2010)指出云臺山景區游客人數劇增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驅動力,是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變異的重要因素①。李若凝等(2010)通過對云臺山景區生態安全進行評價后指出云臺山處于亞安全狀態,一些游客比較集中地段附近的水體水質有惡化趨勢,存在較高的生態風險,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管理,則可能導致旅游區生態安全危機,危及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②。而隨著云臺山景區發展的逐步深入,景區管理層也逐漸認識到要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落后的經營和發展觀念,樹立生態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價值理念的轉變激勵了景區采取措施進行環境保護,如綠色環保觀光車的投入,生態環境的監控,社區參與旅游的規范等一系列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的改進都是生態價值觀理念這一非正式制度發揮作用的外在表現,這些措施能夠有效地阻止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有利于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3.2 旅游倫理

旅游倫理是人們在旅游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③。旅游倫理是作為法律制度之外的保障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為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道德層面的支持④。在旅游實踐上,旅游倫理就是如何處理在旅游活動中的各種關系,旅游景區作為旅游倫理的重要主體之一,不僅要處理景區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且還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要注重和加強對景區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旅游倫理教育以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云臺山景區的旅游倫理教育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是對景區的管理者而言,實現由追求單一的旅游效益向追求經濟和生態等綜合效益的觀念的轉變,這也是對環境保護最重要的層面。第二,是對旅游社區居民進行旅游倫理教育,主要是通過對社區參與旅游進行集約化的管理以及保證其分享旅游收益,促使其認識到環境保護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第三,是對旅游者的教育,通過游客服務小心的服務和幫助促使游客文明旅游。通過以上幾個層面的旅游倫理教育,使景區的利益相關者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對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促進對旅游環境的保護,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4云臺山景區可持續發展制度安排評價

4.1 強制性制度變遷

林毅夫(1994)認為有兩種類型的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與此相反,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臺山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景區強制性制度安排的結果,政府在景區發展的每--階段都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如在景區的開發初期,政府為了通過旅游發展獲得旅游收益,景區的規劃開發和環境保護必須由政府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來推動。景區管理體制的變革、景區開發與管理技術標準的制定、行業管理和社區參與的模式和規則等都是在政府和景區等的強制性力量下制定并實施。換句話說,政府是制度供給的主體。很明顯,這種強制性的制度變遷雖然有利于景區的開發管理和環境保護,但是,旅游景區的資源具有白發性壟斷特征,另外,加之景區管理主體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制約,難以完全避免管理者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作為政府監管部門還必須加強對景區的管理主體進行監督,真正發揮制度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旅游景區產權

長期以來,旅游景區的產權問題一直是制約景區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主要障礙。我國法律規定,旅游資源屬于全民所有,因此,必須尋求人來實現對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正是因為這種委托關系,各種廣:權關系缺乏明確的界定,國家作為國有旅游資源的所有者無法對人實現有效的監督,使得在旅游開發和經營過程中出現旅游資源閑置和浪費以及利用的低效率,甚至出現破壞風景資源的現象,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從產權理論來看,產權是一組權力,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根據產權的可分割、可轉讓特性,當產權被禁止處置的時候將會降低財產的實際效用,而在不改變所有者性質的前提下,可以使同一資源滿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的不同需要,而且只有在產權可以被分割的情況下,才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為了實現對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對旅游景區產權委托結構進行調整,建立一個責權明晰、激勵有力、約束有效和各種利益兼顧的旅游景區管理和運營機制,正確地處理好景區風景資源的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云臺山景區屬于典型的公有產權,政府作為人來實現對景區的經營管理,在景區的發展初期,這種模式對景區發展和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云臺山景區通過組建云臺山旅游集團等體制變革和創新,明確了景區的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使景區的產權關系更加明晰,實現了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但是隨著多種旅游經營主體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仍會產生搭便車的行為,如果缺乏對參與主體有效的監督和激勵仍將對旅游景區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而且,從景區的現有產權界定狀況來看,雖然景區實現了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但是,對于旅游資源的交易和所有者的權利保障等法律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旅游資源的自發壟斷和無價狀況也不利于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持續發展。

4.3 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在云臺山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上,實現了由政府主導到有限主導的轉變,景區逐漸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以實現對景區的獨立經營和管理。但是,從目前的組織結構來看,政府和景區管理機構仍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容易產生企業行為政府化的問題,進而產生職權不清,管理越位的問題。因此,如何認清自己的角色,發揮其在旅游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真正實現從政府指令性決策向市場導向性決策轉變,仍將需要新的制度安排進行明確。

4.4 旅游倫理觀念

旅游倫理觀念是非正式制度,但對正式制度的變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降低制度創新和發展的成本。旅游倫理觀念指引著人們如何處理旅游活動中涉及的各種關系,通過旅游倫理,可以更好地規范人們的行為,實現景區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從云臺山景區的旅游倫理觀念變革可以看出,在對待旅游發展中的人與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關注旅游資源帶來的經濟效益,到注重對環境的保護,進而注重對景區的全面保護,這一變化過程充分體現了景區在經營與發展理念上的變革,它不僅僅激勵和約束了人們的行為,而且,它還大大地降低了正式制度變遷的成本,使人們更積極地響應制度變遷,更好地發揮了制度的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從整體上而言,景區的利益相關者還存在著觀念扭曲、倫理道德淡薄等現象,還需要對其進行倫理道德教育,使景區所有利益相關者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倫理意識。

5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正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進了云臺山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體現在云臺山景區的發展速度上,而且更體現在云臺山景區的環境保護,這一制度安排和變遷的過程,創造了云臺山模式。但是,制度變遷的過程也就是新制度的產生和舊制度的消失、制度結構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過程。并且,制度的需求和供給以及制度的變遷是與其所處的環境是相適應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原有的制度安排則會進入不均衡的狀態,這就需要景區要隨著環境的變化來適時地供給相應的制度。

5.1 加強政府監管,規范景區管理主體行為

云臺山景區已成立了獨立的企業實體,企業享有對旅游景區的經營權,政府也實現了由開發管理職能向監管服務職能的轉變。因此,政府也應從旅游資源的長遠保護和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景區管理主體的監督,避免其對景區的過度開發和出現機會主義行為,真正保障景區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使用。同時,還要避免景區為了當前利益而吸引大量游客進入景區,引起游客量超過景區最大容量,進而破壞景區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如劉燕(2007)指出在黃金周景區接待游客量遠遠超過景區最大游客容量,景區數字化監控設施可以對游客數量進行監控,但是景區的超載問題沒有得到改善①。政府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控,真正發揮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5.2 提高旅游倫理道德意識

旅游倫理觀念強調正確認識旅游活動中的各種關系,注重人類利益與自然利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和諧發展。通過旅游倫理建設可以引導人們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而旅游倫理建設主要依靠對景區各利益相關者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加強對各利益相關者的自律行為進行監督。對于景區管理者而言,要放棄人類主體觀念,關注自然主體和自然的價值,摒棄極端人類小心主義和極端生態中心主義的傾向,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生態中心主義。對于旅游者而言,要積極倡導文明的旅游方式,自覺遵守對環境的保護措施。總之,通過旅游倫理教育,形成尊重自然的責任意識,完善旅游道德倫理的規范和約束機制,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5.3 完善旅游資源定價和交易制度

云臺山景區現有產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實現了景區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但景區的經營者在獲取經營權的過程中,缺乏競爭主體,這就會使在旅游資源的交易過程中出現旅游資源低價或無價的狀況,不利于旅游資源價值的實現和旅游資源的保護。因此,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資源的定價和交易制度,吸引多元主體參與到旅游資源的定價中來,真正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確定旅游資源的價格,保證旅游資源公平和公正交易,實現旅游資源的真正價值,從而自發地形成對景區管理主體的約束,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使用和持續發展。

5.4 促進社區參與和利益分享

社區參與旅游對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云臺山景區發展的過程中,社區居民的參與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促進了其對旅游發展和景區環境保護的認同。但是,要實現景區的持續發展,不僅僅要實現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而且還要加強其對旅游發展規劃、旅游環境保護和旅游社區文化建設的全面參與,將景區發展和社區發展統一起來,真正營造和諧的旅游社區環境,以獲取社區居民的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7

一、整治目標

通過對各類公共廁所進行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使我市公廁衛生狀況明顯改觀,達到衛生廁所標準,營造我市良好的衛生、投資和旅游環境。

二、整治范圍及內容

(一)范圍:全市范圍內由城管系統直接管轄的環衛廁所和各類開放性經營服務場所的社會廁所。

(二)內容:在強化公共廁所日常衛生管理的基礎上,重點整治各類公廁存在的“臟、臭”問題。

三、整治標準

(一)有健全的衛生管理和衛生保潔制度,有專人進行管理和保潔。

(二)蹲位、門窗、墻壁、燈具、洗手池整潔衛生,地面整潔、無積水、無紙屑、煙頭、痰跡和雜物。

(三)大便器清潔、無積糞,小便器(槽)內無積存尿液,無尿垢、雜物。便器定期噴灑藥物消毒。

(四)有自然通風或獨立的機械排氣設施,基本無臭味,無蠅蛆,無亂刻亂畫。

四、實施步驟

(一)集中整治階段:年8月下旬—年9月30日。

1.宣傳動員。8月22日,市政府召開由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市公共廁所衛生集中整治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整治方案,提出整治工作具體要求。

2.自查整改。8月23日—31日,各區、市、縣和相關部門進行安排部署,對照整治標準進行自查整改。

3.督導檢查。9月1日—9月30日,市愛衛會組織市文明辦、市政府督查室、市衛生局、城管局、林業綠化局等部門組成督導檢查組,按照整治要求對全市范圍內的公廁進行檢查考核,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在督導檢查過程中,建立紅、黑榜制度,及時在市主要媒體上公布衛生狀況好和衛生狀況差的公廁和管理單位名單。

4.表彰和處罰。9月下旬進行總結表彰,對在集中整治階段取得明顯成效的單位和部門以及衛生狀況優良的公廁和管理單位予以分類表彰和獎勵。對整改不力達不到基本衛生要求的公廁,市城管部門將依據《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及《市市容環境衛生監察處罰規定》予以處罰。

(二)長效管理階段:年10月1日以后。

1.將公廁管理納入市愛衛會、文明辦和城管局等單位的目標管理范圍進行考核,實施長效管理。

2.堅持相關單位定期聯合督查制度,嚴格按照《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和《市城市公共廁所管理規定》進行管理,每季度在市主要媒體公布紅、黑榜名單,實行動態監管。對長期達不到基本衛生要求的公廁,市城管部門依據《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及《市市容環境衛生監察處罰規定》予以嚴處。

五、組織機構

市成立公共廁所衛生集中整治領導小組:

六、職責分工

(一)市委宣傳部負責整治活動的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清潔衛生的公廁環境迎接“十一”黃金周和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二)市政府督查室將集中整治工作完成情況納入今年各區、市、縣和相關部門新增目標內容進行考核。

(三)城管部門負責環衛廁所的維護管理和清掃保潔,對全市范圍內達不到管理要求的各類公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四)衛生部門負責對各類附設衛生間的公共場所單位和飲食行業進行檢查督導。

(五)旅游、林業綠化部門負責公園等旅游景區內公共廁所的維護管理和清掃保潔。

(六)環保部門負責對“臟、臭”問題嚴重的公廁內空氣質量進行采樣監測,為相關部門依法處罰提供依據。

(七)其他社會廁所(如車站、賓館、飯店、醫院、娛樂場所等)的維護和保潔,由產權和管理單位負責。

(八)各區、市、縣負責本轄區內管理的各類公廁的監督。

七、工作要求

(一)協調配合,落實責任。公共廁所集中整治行動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翔實具體的工作,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來完成。各方要切實負起責任,精心組織,做到各負其責,齊抓共管,通力協作,形成合力。

(二)強化宣傳,營造氛圍。要深入開展宣傳活動,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各種媒體開設專版、專欄和公益廣告,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型、滾動式的宣傳報道,對管理不到位、衛生條件差的公共廁所和管理單位及時予以曝光,引導市民共同參與和監督。

篇8

一、強化組織領導,迅速采取行動

近日發生食用散裝白酒中毒事故,情節十分嚴重。為此,省食藥局要求在全省范圍內迅速組織實施餐飲服務環節白酒專項檢查工作,進一步規范餐飲服務環節白酒采購、索證索票行為。我局以對廣大人民群眾飲食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迅速展開餐飲服務環節白酒專項檢查工作,加強了組織領導,明確了工作目標、具體任務和工作要求,落實了餐飲服務單位主體責任,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調配合,確保了整頓工作深入扎實開展。

二、強化采購管理,嚴防非法流入

督促各類餐飲服務單位嚴格執行《餐飲服務食品采購索證索票管理規定》,明確白酒采購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制度。督促餐飲服務單位到證照齊全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或批發市場采購白酒,查驗、索取并留存有供貨方蓋章(或簽字)的購物憑證(包括供貨方名稱、產品名稱、產品數量、送貨或購買日期等內容);從流通經營單位(商場、超市、批發零售市場等)批量或長期采購的,應當查驗并留存加蓋有公章的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復印件,留存蓋有供貨方公章(或簽字)的每筆購物憑證或每筆送貨單;餐飲服務單位長期定點采購的,應與供貨方簽訂包括保障食品安全內容的采購供應合同。

篇9

第二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從事旅游規劃設計業務的獨立法人,均可申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

從事旅游規劃設計業務是指:編制各級旅游發展規劃,包括全國旅游發展規劃、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地方各級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各類旅游專項規劃,包括旅游景區規劃、景觀設計、活動策劃、營銷策劃、資源開發方案等;提供與旅游規劃設計相關的其他服務。

第三條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分為甲級、乙級和丙級。

第四條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的認定,遵循自愿申報、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

第五條國家旅游局負責制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管理辦法,負責對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工作進行監督管理。

第六條國家旅游局組織設立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負責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工作的組織和管理。

各省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設立省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并報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備案。省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根據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的委托,負責本轄區內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工作的組織和管理。

第七條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負責甲級和乙級資質的認定和復核;根據資質等級認定需要,對甲級和乙級資質單位的旅游規劃設計成果進行評價。

各省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負責本地區丙級資質單位的認定和復核;負責向全國旅游規劃設計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推薦本地區符合條件的甲級和乙級資質單位,并協助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對本地區甲級和乙級資質單位進行成果評價。

第八條申請甲級、乙級資質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須向所在地省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提出申請,由該委員會初審通過后,向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推薦申報。丙級資質旅游規劃設計單位由省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認定委員會直接認定,并報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備案。

第九條甲級資質旅游規劃設計單位應滿足下列要求:

(一)獲得乙級資質一年以上,且從事旅游規劃設計三年以上;

(二)規劃設計機構為企業法人的,其注冊資金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規劃設計機構為非企業法人的,其開辦資金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

(三)具備旅游經濟、市場營銷、文化歷史、資源與環境、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方面的專職規劃設計人員,其中至少有五名從業經歷不低于三年;

(四)完成過省級以上(含省級)旅游發展規劃,或至少完成過五個具有影響的其他旅游規劃設計項目;

(五)項目委托方對其成果和信譽普遍評價優秀。

第十條乙級資質旅游規劃設計單位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從事旅游規劃設計一年以上;

(二)規劃設計機構為企業法人的,其注冊資金不少于50萬元人民幣;規劃設計機構為非企業法人的,其開辦資金不少于50萬元人民幣;

(三)具備旅游經濟、市場營銷、文化歷史、資源與環境、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方面的專職規劃設計人員,其中至少有三名從業經歷不低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過三個具有影響的旅游規劃設計項目;

(五)項目委托方對其成果和信譽普遍評價良好。

第十一條丙級資質旅游規劃設計單位應滿足下列要求:

(一)從事旅游規劃設計一年以上;

(二)規劃設計機構為企業法人的,其注冊資金不少于10萬元人民幣;規劃設計機構為非企業法人的,其開辦資金不少于10萬元人民幣;

(三)具備旅游經濟、市場營銷、文化歷史、資源與環境、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方面的專職規劃設計人員,其中至少有一名從業經歷不少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過一個具有影響的旅游規劃設計項目;

(五)項目委托方對其成果和信譽普遍評價好。

第十二條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每兩年復核一次。復核通過的,換發新的資質等級證書;復核未通過的,由具有相應權限的資質等級認定機構作出撤消或降低資質等級的決定。被撤消資質等級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一年內不得重新申請資質認定。

第十三條取得資質等級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具有相應權限的資質等級認定機構撤消其資質等級:

(一)違反法律法規被追究法律責任的;

(二)違反旅游行業管理規定造成惡劣影響的;

(三)轉讓資質等級證書的;

(四)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變更名稱,未報原認定單位備案的。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規劃設計資質等級單位,降低其資質等級:

(一)違反旅游行業管理規定造成不良影響的;

(二)項目委托方評價普遍較差的;

(三)資質條件發生變化達不到原等級要求的。

第十五條各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證書由全國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委員會統一印制,由認定單位頒發。

第十六條旅游規劃設計資質等級單位變更名稱,應報原認定單位備案,并換發新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證書。

第十七條旅游規劃設計資質單位的規劃設計文本和圖件,須注明資質等級和批準證書編號。

篇10

確保市民“拾物有處送、失物有處尋”根據《市拾得遺失物品管理規定》政辦發〔2011〕13號文件印發)經市政府同意,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強領導。

成立市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協調小組(名單詳見附件,為進一步加強對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的領導。以下簡稱市協調小組)市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公安局,聯系電話:具體負責組織和協調全市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

并提供相關技術保證。市政府辦公廳負責在中國”政府網站上設立拾得遺失物品招領和報失窗口。

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市拾得遺失物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規定;介紹拾得遺失物品招領和報失工作流程及送交、查找、認領途徑等;宣傳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市委宣傳部負責通過廣播、報刊、電視等媒體。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并會同市公安局等部門組織實施。市精神文明辦負責將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工作。

市政府法制辦負責為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證。

開展拾得遺失物品的收集、登記、保管、招領、發還、上繳,市公安局負責設立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及招領點;組織指導全市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并建設拾得遺失物品信息管理系統。

接受并依法處置逾期無人認領的拾得遺失物品,市財政局負責會同市公安、物價等部門。處置收入用于懲辦拾金不昧行為;依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原則及有關規定,安排和撥付拾得遺失物品招領和報失工作所需經費。

并協助市財政局依法處置。市物價局負責對逾期無人認領的拾得遺失物品進行價格鑒定。

市民政局負責對本市拾金不昧且生活特別困難者給予補助。

公園、廣場,市服務業委、交通局、教育局、旅游局、城建局、工商局分別負責協調和指導商場超市、餐飲服務業。公交、出租車行業,大、中、小及相關所屬院校,星級飯店和旅游景區,影劇院、娛樂服務場所,大型集貿市場等拾得遺失物品招領點的建設,并開展招領和報失工作。

各區市縣、各有關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

二、分級負責。

兩級招領,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實行“三級管理。兩套程序”

并做好相關工作。三級管理”即市、縣、街道(鄉鎮)三級各負其責、分層管理。市協調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和檢查全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和報失工作;各地區協調小組負責組織、檢查外地區拾得遺失物品招領和報失工作;街道、鄉鎮負責在轄區內設置拾得遺失物品招領點。

通過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招領公告,兩級招領”即市和街道(鄉鎮)兩級負責拾得遺失物品的招領。市級由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負責。并組織開展招領工作;各街道(鄉鎮)以公安派出所為主,負責通過物品信息就地直接查找或利用轄區內機關團體、社區公告欄、廣播等方式招領公告,開展招領工作。

依照“隨接受、隨招領(報失)隨發還”原則,兩套程序”即慣例和便當順序并用。慣例順序一般應按照受理、招領(報失)發還、保管、移交上交、處置等順序料理拾得遺失物品招領和報失。便當順序是指根據實際情況。由拾得遺失物品招領點工作人員或派出所民警就地受理、就地查找失主,對歸屬清楚的物品就地登記發還。貴重物品一般不適用便捷程序。

三、搭建平臺。

各企事業單位捍衛部門參與,為確保市民“拾物有處送、失物有處尋”全市以公安機關為主。搭建和形成拾得遺失物品收存平臺和網絡。

(一)市公安局巡警支隊設立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并設置招領窗口。以公安派出所等為依托,全市設置招領和報失服務點。各地區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固定或流動招領點,以方便群眾送交、報失和查找拾得遺失物品。

(二)依托市公安局辦公網絡平臺建立“市拾得遺失物信息管理系統”由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負責管理。各公安派出所負責每日在網上登記本轄區拾得遺失物品的接受、報失情況。同時。以方便失主招領和報失。

(三)除公安派出所外。應在1個工作日內移交所屬公安派出所,公安派出所應及時查找失主,并對歸屬清楚的物品就地登記發還;對無人認領或價值較大的遺失物,各公安派出所應在30日內送交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對經招領公告超過6個月仍無人認領的拾得遺失物品,由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交市財政部門按規定處理。

(四)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及各招領點應提供網絡、電話等多種服務;招領點應設置統一的標識標牌。各招領點要樹立服務意識。對行動方便等原因不能親自料理有關手續的應主動上門操持,更好地服務群眾。

四、強化考評。

并依據《市拾得遺失物品管理規定》實施獎懲。同時,市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全市參與拾得遺失物品管理工作的單位和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考核。對拾金不昧者給予懲辦和獎勵。

(一)主動送交拾得遺失物品的市拾得遺失物品招領處頒發“榮譽證書”并在失物招領網榮譽欄()予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