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服務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3:29: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險服務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保險市場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保險險種不斷增加,保費收入由1982年7億多元,猛增到1997年的1080億元,保險公司也由原來壟斷經營,發展到現在的以“中保”為主體,多家中外保險公司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據國外權威機構預測,中國保險需求將以每年10%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00年保費收入將達到2480億元,保險密度為19165元,保險深度為283%。同時據蓋洛普調查公司最新調查(1999年)顯示,未來兩年百姓打算購買什么,選擇彩電為33%,選擇人壽保險占22%,名列第二。所以,作為保障經濟和社會安定的中國保險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與保險業發達國家相比較(如1991年,瑞士、日本、英國、美國的保險密度,分別為3002美元、2487美元、1999美元、1931美元,該年保險深度超過8%的國家有:韓、南非、英、美、日、瑞士等),中國保險業尚處在一個拓寬時期。隨著加入wto的日益臨近,保險市場將逐步加大對外開放步伐,中國保險業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應對挑戰,筆者認為,根本對策是全面提高保險服務質量。
一、保險營銷的本質在于提高服務質量
1960年,“ama”最先給服務定義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產品連在一起出售的活動、利益或滿足感”。作為一種無形的、以風險為對象的特殊商品,保險商品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服務。與有形物質商品相比,它具有如下幾方面特征:1、不可感知性。是指保險服務的特質,組成服務的元素是無形無質的,以及使用服務后的利益讓人不能觸摸。2、不可分離性。即保險商品的生產與消費,在時間上存在一致性。3、不可儲存性。基于上述兩個特征,使保險商品不像有形商品一樣,可被儲存起來。4、不穩定性。保險商品很難像一般工業產品實行機械化或標準化生產,質量缺乏穩定性。5、價格相對固定性。保險商品遵循的是非價格競爭原則。保險商品的上述五方面特性,決定了保險營銷的根本方向在于全面提高保險服務質量。
同時,據菲利普·科特勒的“顧客讓渡價值”理論,在保險營銷活動中,其營銷核心是提高服務質量,因為服務質量的提高,一方面增大了“顧客總價值”,另一方面減少了“顧客總成本”。從而達到了“顧客讓渡價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保險市場的顧客需求。
但是,在我國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狀況又如何呢?上海保險同業工會1998年曾就服務問題,進行過市場調查。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調查資料表明:成交后業務員與顧客從未聯系過的占367%;保戶打多次電話業務員才回應的占36%;保戶因找不到業務員而要求退保的占205%;保戶發現正式保單條款與業務員推銷時承諾不一致的占64%;業務員要求保戶退保、轉投自己的占26%;業務員在保戶面前貶低其他業務員、抬高自己的占218%。服務質量較高的“平安”保險公司尚且如此,可見,中國保險業服務質量的確難盡人意。難怪有848%的上海市民,呼吁保險公司要提高服務質量。
二、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的現實意義
優質的服務有利于保險公司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信任感,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更好地滿足保戶的需要,從而達到提高保險公司續保率、增加新“保單”的目的。所以,優質的服務,能為保險企業帶來銷售,創造利潤,是一種“雙贏”策略,即顧客滿意、企業獲利。從保險業成功人士的一系列事例中,同樣也能得到印證,如美國保險協會會長梅蒂先生,被譽為保險業傳奇人物。
相反,低劣的服務,將嚴重損害保險公司的形象,流失原有顧客群,導致保戶退保、斷交保費、拒絕續保以及失去顧客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據統計,一個不滿意客戶,會將自己的抱怨平均告訴8人至10人。著名的推銷員喬氣拉德曾說過:每一個顧客背后都有250個關系人,因此,提高服務質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保險服務質量測量標準
既然服務質量是保險營銷的核心問題,那么,怎樣判斷服務質量的高低呢?美國著名學者白瑞及西斯姆等,提出服務質量模型,據他們的理論,保險服務質量有五個測量標準:1、可感知性。是指服務產品的“有形部分”,為各種保險、服務人員外表等。2、可靠性。指保險企業準確無誤地完成所承諾服務。3、反應性。指保險公司隨時準備愿意為顧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務。4、保證性。即保險服務人員的友好態度與勝任能力,它能增強保戶對企業服務質量的信心和安全感。5、人情性。指保險企業要真誠地關心顧客,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并予以滿足,使整個服務過程富有“人情味”。據上述五個標準,白瑞等建立了“servqual”模型,測量服務質量,即:servqual值=實際感受值-期望值。
據此模型,企業服務質量的優劣,取決于其實際提供服務狀況(即顧客實際感受值)與顧客期望值之間的差額。由此推斷,保險企業的服務重點(或判斷核心標準),在于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期望值,即顧客渴望從保險公司得到的滿意服務。
我們將保險企業的實際服務,按其滿足顧客期望值標準,分為如下五個等級。1、基本服務。如業務員親自向顧客遞交保單。2、標準服務。如保戶生日、婚慶或節假日,業務員是否送賀卡等。3、滿足服務。如保戶出險,業務員是否親自參與理賠,若保戶依約無法得到理賠時,業務員是否帶一份禮物以示安慰。4、超值服務。如保戶是一名球迷或戲迷,業務員是否想方設法送去緊俏的戲票、球票。5、難忘服務。如保戶生病住院無人照顧,業務員是否及時照顧保戶,甚至做保戶的陪夜人。
在上述五個等級服務中,一般認為,第一到第三等級servqual值為0,第四至第五個等級servqual值大于0。若連第一等級服務都做不到的,則保險企業將失去顧客群;servqual值若等于0,則保險企業將可能擁有游離顧客群。只有servqual值大于0,保險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有可能擁有忠實的顧客群,不斷擴大顧客源。
四、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的基本策略
就保險企業而言,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的基本策略有兩大類。
(一)標準跟近策略
它是指保險企業將自己的服務同市場上競爭對手的標準,進行對比,在比較和檢驗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服務水平的一種策略。保險企業在運用此策略中,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營銷策略方面,保險企業應將自身的策略與競爭者成功的策略進行比較,尋找它們的相關關系;2、在服務經營方面,保險企業主要集中于從降低競爭成本和提高競爭差異化的角度,了解競爭對手的做法;3、在服務管理方面,保險企業應該根據競爭對手的做法,重新評估那些支持性職能部門對整個企業的作用。
(二)藍圖技巧策略
它是指分解組織系統和架構,鑒別顧客同服務人員接觸點,并從這些接觸點出發,改進保險企業服務質量的一種策略。從而借助流程圖的方法,來分析服務傳遞過程的各方面,包括從前臺服務到后勤服務的全過程。它通常涉及四個步驟:1、把服務的各項內容用流程圖畫出,使服務過程清楚顯示;2、把容易導致服務失敗的點找出;3、確立執行標準和規范;4、找出顧客能看見的服務展示,而每一展示將視為保險企業與顧客服務的接觸點。
五、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的具體措施
(一)樹立保險服務至上的營銷觀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險企業只有樹立正確的營銷觀念,才能確保營銷戰略、策略的科學制定和實施,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各種需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保險公司要想提高其服務質量,首先應樹立“服務至上”的營銷觀念。世界著名企業ibm公司的宗旨是“服務”,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是“信譽第一,效率第一;顧客至上,服務至上”。
(二)加強企業員工的專業培訓,全面提高員工的素質1、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員工熱忱、負責、高尚的修養,以及誠實守信、服務至上的職業道德。2、訓練員工擁有廣泛精湛的專業知識、嫻熟高超的服務技能。3、培養員工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及誠實、守諾的工作品質。4、要求員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三)提供專業化、系統化保險服務保險企業服務的完整過程,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務三個基本環節。
1、售前服務。指從開始接觸顧客前的準備,至保險業務促成歷經的服務過程。售前服務的核心任務,是樹立保險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其主要服務內容如下:(1)通過有形展示,建立保險企業良好專業形象。有形展示的基本要素有:實體環境、信息溝通、價格。(2)關心準顧客個人及家庭健康狀況。(3)協助準顧客的事業。(4)設計、制作針對準顧客需求的險種、計劃書。(5)準確的銷售說明。(6)每個營業部開設24個小時熱線聯系電話等。
2、售中服務。指從保險業務促成至遞交保單所歷經的服務過程。售中服務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服務內容如下:(1)建立客戶咨詢電話;(2)將保費交給公司辦理;(3)親自送客戶體檢或財務檢查;(4)為客戶盡量減少投保手續、流程,建立“綠色通道”;(5)親自遞交保單;(6)寄一份感激客戶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務。指遞交完保單后的一切服務過程。售后服務的目的在于:提高客戶信心,避免保單失效以及發展顧客源,改善保險企業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務,有利于刺激保戶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續保率。
通常售后服務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對客戶家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給予關心和關注;(2)定期訪問;(3)不定期聯系;(4)承諾重于一切,一定要履約守信;(5)隨時為客戶提供答疑咨詢;(6)向客戶傳遞反饋各種信息;(7)妥善處理客戶的投訴,讓客戶滿意;(8)加強防損防災服務。
【參考文獻】
[1]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篇2
1.1汽車保險與理賠的含義
汽車保險作為財產保險的一部分,又被稱為機動車輛保險,是以汽車本身包括其相關利益作為保險標的的一種不定值財產保險類型,通常情況下汽車保險由基本險和附加險這兩個部分組成。而理賠指的是被保險人在發生了與保險公司約定的保險合同中的保險事故時,保險人需要履行賠償保險金的責任義務,這個履行的過程被簡稱為理賠。需要注意的是理賠和索賠的意義是不同的,在因保險合同發生爭議后,違反合同的一方給另一方直接或間接帶來的損失,受損方有權利要求違約方在約定的期限內做出賠償,即為索賠。
1.2汽車保險理賠服務模式的內容
汽車保險基礎服務的基本內容包括售前、售中、售后和附加值服務四個方面,而售后服務正是汽車保險理賠服務中的關鍵環節,是汽車保險公司在顧客購買汽車并簽定保險單之后,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售后服務大致的內容包括防災防損服務、汽車保險理賠服務、處理顧客投訴服務,當然售后服務中以汽車保險的理賠服務作為重點。在保險合同中的保險事故發生之后,保險人則需要以保險合同中的規定執行理賠服務,包括查勘人員及時到達現場、現場定損服務、收集保險事故的材料以及進行理賠支付服務等,在這樣復雜的理賠流程中,需要保險公司必須要迅速、合理地處理好理賠事務。
2.目前汽車保險理賠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2.1汽車保險賠付率高
就目前汽車保險行業統計的數據來看,我國車險服務行業的賠付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一直都保持在50%以上。給汽車保險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于機動車輛自身的時速快、質量大,并且我國汽車的數量只增不減,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不斷上升,進而導致了汽車保險的賠付支出大大增加。另外由于保險公司自身的管理能力不夠,只注重爭奪汽車行業的市場,而不去關注保險合同中保險金額的合理設置,在發生了保險事故之后也只能自認倒霉。除此之外,我國汽車保險行業的發展也沒有完全成熟,在汽車理賠服務中相關的賠付折扣設置并不合理。
2.2汽車保險欺詐騙賠
在我國汽車保險行業發展到至今,車險的欺詐騙賠一直是汽車保險公司非常頭疼的問題,在車險理賠中大概有20%屬于欺詐騙賠行為,不僅嚴重影響到汽車保險行業的形象,也傷害到了消費者的利益。汽車保險詐騙一般有三種形式,分別是在投保時詐騙、出險報案時詐騙、索賠時詐騙。這三種形式的欺詐騙賠行為都會給汽車保險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個損失不僅是經濟利益上的,也包括保險公司的形象問題,嚴重威脅到了汽車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這種欺詐騙賠案件的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由于汽車保險本身存在缺陷,例如汽車保險中被保險范圍廣,保險標的的流動性強,戶籍管理不完善的等問題的存在都使得汽車保險在財產保險中容易成為受到欺詐騙賠的對象。另外在保險事故發生后,保險人通常是在接收到被保險人通知后才開始介入事故中,而這其中多出時間為不法分子策劃欺詐騙賠案件提供了機會。除此之外,汽車修理廠在受到利益驅使后,容易與被保險人串通勾結,虛報汽車維修的價格進行欺詐騙賠。
2.3汽車保險理賠糾紛
在實際的汽車保險理賠服務的處理中,被保險人經常會由于車險賠付金額、相關人員勘查定損以及車險理賠時效等問題與保險人產生糾紛。有的被保險人在進行車輛投保時沒有意識到車險的重要性,只是隨意的投了幾個險種,但是在車輛出險后又要求保險人賠付超過約定的保險金額。當然在汽車保險的理賠服務中也存在“高保低賠”的情況,被保險人通常按照新車的價格進行投保,而在車輛全損時卻要按照當時的實際價值來賠付,雙方由此糾紛不斷。在保險公司相關人員進行車輛查勘定損時會存在定損差價問題和定損時效問題,通常保險公司會依據市場平均的保修價格進行賠償,但是在出險之后很多車主愛車心切會在汽車4S進行維修,維修費與保險公司規定的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經常會導致矛盾糾紛。另外如果保險公司定損的時間過長,影響到了車主的車輛使用,也會造成被保險人和保險人之間的糾紛。
3.關于汽車保險理賠服務模式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3.1針對汽車保險賠付率高的解決措施
針對這個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加強交通道路環境的管理,從根源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一方面需要新交規的不斷完善來規范駕駛行為、預防交通事故,另一方面駕駛人員也應當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增強自身的安全意識,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汽車的維修和保養,保證車況處于良好的狀態能大大減少交通事故隱患的發生。保險公司需要嚴格按照相關保險規定的保險金額進行理賠,不能縱容客戶非法理賠的要求,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保險公司失去信譽,讓其他客戶效仿,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對于汽車投保人來說,應當樹立正確的投保理念,購買車險的主要目的是將巨額損失平均分攤到可能會面臨相同風險的投保人,但是在出現小金額的損失時,汽車被保險人完全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尋求保險金額的賠付。
3.2針對汽車保險欺詐騙賠的解決措施
由于我國汽車保險行業起步較晚,大多數人對保險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對欺詐騙賠的問題不夠警惕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保險公司應當與政府相關部門結合起來,加強保險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人民的保險意識,提高人民對于欺詐騙賠問題危害性的認識。另外汽車保險公司也可以設置獎懲機構,對于欺詐騙賠的不發分子進行嚴懲,而對于舉報欺詐騙賠行為的人進行獎勵。保險公司也應當加強汽車修理廠的審查和監督,在對汽車修理廠各方面進行考察后再選擇合格的汽車修理廠進行合作,對于發現參與欺詐騙賠行為的汽車修理廠不僅要立即終止合作,而且還應當追究其法律責任。
3.3針對汽車保險理賠糾紛的解決措施
保險公司應當加強保險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并且加強他們的專業技能培訓,靈活運用各項保險條款。保險公司積極提供優質的保險服務,有利于把握住保險市場份額和贏得更多的客戶。另外汽車保險人在簽訂保險合同前,應當認真閱讀保險條款中的內容,并且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險種,切忌不明就里的簽訂合同,導致日后的理賠糾紛不斷。被保險人在發生交通事故之后,應當積極搜集證據,等到保險公司人員現場勘查定損完畢以后再進行汽車的修理,私了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保險公司也會因此而拒絕理賠服務。
4.總結
篇3
【關鍵詞】進入壁壘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產品差別化垂直一體化
一、當前中國保險服務貿易出口現狀
當前國際服務貿易主要是以跨境交付、國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方式進行。而中國的保險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是以商業存在的形式為主。主要表現在:截至2007年8月,在境外中資共設立了保險營業機構42家,保險代表處或聯絡處9家。但是其“走出去”的困境也日益顯現:一是營業機構主要以產險為主;二是經營地域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區、英國和美國;三是出口額很低。2000—2006年中國保險服務貿易出口額如下:2000年為108百萬美元,2001年為227百萬美元,2002年為209萬美元,2003年為313百萬美元,2004年為381百萬美元,2005年為549百萬美元,2006年為519百萬美元。2000—2006年中國保險服務貿易增長率:2000年為110.2%,2001年為-9.7%,2002年為49.8%,2003年為21.7%,2004年為44.1%,2005年為-5.5%。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保險業服務貿易出口形式單一、數量少,呈現出急劇的波動狀態。這充分顯示出中國保險服務出口仍處于很低的水平,中國保險公司的潛能尚未得到有效發掘。主要是因為:一是“水土不服”,中國保險業發展時間不長,還不能完全與國際接軌,中資保險公司進入國外市場有些不適應,其本土化需要一個過程;二是中資保險公司風險意識、國際適應能力不足;三是國際壁壘嚴重阻礙了中國保險公司的進入。這樣,從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中國保險業進入國外市場的障礙性因素。
二、中國保險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進入壁壘的類型和特點
中國的保險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壁壘主要有:一是來自供給方的技術規模經濟、絕對成本優勢、必要資本量、學習效應;二是來自需求方的產品差別化壁壘等;三是政策性壁壘。
1、政策性壁壘。當前對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充分開放國家和地區只有美國、加拿大、中國的香港地區,而大多數國家對國外保險公司的進入該國設置多項壁壘,其開放領域和地區依然有限。如歐盟、日本的進入壁壘很高,設置了嚴格的行政性市場準入制度、規制政策壁壘、法律壁壘。從政策的層面上來看,政府認為在一個行業或地域中只適合于一個或幾家保險公司就足以,為了避免出現過度毀滅性的競爭局面,政府往往會對這一行業或地域的國外保險公司經營進行限制。如公司的經營需要獲得批準和執照,注冊資金以及資金的來源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甚至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雖然在某些程度上,保險產品理想的分銷渠道已被本國企業所占據,政府依然對其分銷渠道進行控制。如采用頒發數量、原產地許可證的方式,阻礙別國保險產品進入該國市場。
2、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壁壘。歐美、日韓等國家保險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擁有一批相當有實力的寡頭保險公司,他們資金實力雄厚,有著良好的風險防范體系,信用水平高,同時涉足多種金融領域,進行多角化經營,擁有雄厚的資金、技術、經驗開發新產品,無論是從業務類型還是產品的種類,都具有雄厚的分散風險的余地和范圍經濟的利益。同時他們擁有一流的管理團隊,在保險的規模、投資能力、費用控制能力、盈利能力、經營效率和分銷、營銷等方面都有強大的優勢,規模經濟優勢相當明顯。而中國的保險與之相比資金的不足在資金運用率、運用范圍、運用效益無法與國外同行相比,償付能力不足,保險企業的規模較小,聲譽較差,產品的研發能力較弱、險種單一、創新能力很低,風險控制意識薄弱,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低下,服務能力和水平較低。這種不對稱的地位使中國的保險行業面臨相對較高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壁壘,這也是長期以來中國保險國外競爭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3、產品銷售垂直一體化戰略性進入壁壘。國外本土保險公司通過上下游的集中控制保險產品的營銷渠道,并通過對營銷資源和管理營銷人員最大限度的綜合利用大大降低了其銷售成本。這樣從保險公司企業價值鏈的角度分析,通過運用垂直一體化的營銷方式就可以將不同環節的利潤內部化,促使保險公司利潤的增加;同時又由于通過垂直一體化戰略的實施,擁有了一流的營銷人員和管理經驗,掌握了大部分消費者的意見反饋和產品需求信息,可以為企業產品定價和服務決策提供良好的市場信息。通過垂直一體化戰略,將供應鏈收益內部化,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效力,同時又可以避免流通中的風險,但是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控制了大部分資源,提高了國外保險企業的進入壁壘。這樣,中國的保險企業要想獲得相同的競爭力,至少要同時進入兩個市場,同時生產兩種以上互補的產品,但是由于中國的保險企業缺乏一定的用戶基數和影響力,難以實現協調效應,這樣也進一步加劇了成本負擔。
4、消費者偏好所形成的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由于國外廠商進入市場的時間較長,消費者對該公司的聲譽,售后服務,銷售渠道,產品設計等方面積累的偏好就越多,對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就越忠誠。相反,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廣泛存在,即使進入該國市場的中國保險企業在各方面都比在位企業優勢更加明顯,消費者也不會選擇一個一無所知的產品。因此,即使在位廠商沒有采取阻止,這種消費偏好和不確定性也構成了新進入廠商的進入壁壘。因此,對于中國的保險企業來說,由于進入時間短,所以消費者不可能對它形成一定的偏好,中國保險企業想要獲取或轉移這種偏好所需的成本也可能越高,將必須付出較高的學習成本、雇員重新培訓成本、產品的搜尋成本、消費者的心理成本等。
5、廣告所形成的結構性進入壁壘。廣告是一種有效的實現產品差異化手段。一般來說廣告有兩種效應:一是提供信息,二是勸說購買。對前者而言,廣告通過借助一定的媒體宣傳一個保險產品組合,推出新產品和新品牌;而后者主要是通過廣告誘導消費者購買該企業或目標產品,并有效的將該產品和其他與之相替代的產品區別開來。因此,只要企業能夠實施有效的廣告策略,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產品的有效宣傳,都可以使消費者對本企業的產品形成偏好并持久維持,從而使得自身更具有競爭力。廣告的這種累積效應可能使消費者持續地對一種產品或品牌產生偏好和忠誠。這樣,中國的保險企業想要獲得同樣的競爭力,就必須支出更多的廣告費用。由于廣告投資完全是一種沉淀成本,這更加重了中資保險公司的成本負擔。
三、提高中國保險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鼓勵資產質量高、規模大、管理水平先進的大型保險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降低中國保險出口公司的成本,不斷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同時,鼓勵有實力的大公司加快國際收購、兼并和重組步伐,擴大公司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
拓寬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收益,防范投資風險。首先,應該根據國際國內經濟金融運行環境,結合中國保險業經營風險的特殊性,借鑒國外優秀的管理理念,遵循保險資金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原則,逐步放開保險資金運用領域和范圍,分散系統性風險。比如放寬現有投資品種的種類的限制、加大對國外國家重點基礎建設和水、電、交通、通訊、能源等的投資、允許進行股權投資、適度允許投資金融衍生產品。其次,應提高總體風險控制。如完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投資管理架構設置、投資決策管理系統設計、交易風險流程控制等重要內容。此外,還要健全投資風險預警體系,包括對投資領域、品種和工具的總體和個別風險預警,將全部投資活動納入風險管控制度框架內,使公司經營更加審慎和穩健。
實行產品差異化戰略,加快創新步伐。首先,應該對各個細分市場的規模、需求、競爭狀況進行詳細的了解,選擇能夠發揮資源優勢、規模適宜且前景看好的細分市場,加快保險產品創新,確定產品合理組合的寬度、深度和關聯度,優化產品結構,盡快設計一批品種多、質量高的條款,提高保險產品的科技含量。其次,更新服務理念,樹立大服務意識,設立專職的服務機構,負責保險契約的保全,接受客戶的咨詢、投訴、、查詢,及時了解客戶的意見和建議,并通過研究、開發、設計、改善保險的服務工作,開拓客戶的售前、售中、售后的附加延伸服務,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保險服務使每個客戶都可能享受到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務,樹立中資保險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此外,還可以逐步建立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的綜合客戶服務平臺。
不斷增強市場開拓和維護能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通過市場開拓,選準市場定位,制定良好的營銷組合策略,通過建立包括產品品牌的定位、品牌延伸、品牌革新、品牌廣告和品牌公關等一系列組合策略,培養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忠誠和偏好,滲透并逐步占領市場,滿足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服務過程中與客戶深入溝通,預見性識別出客戶的潛在需求,為企業的未來產品創新和戰略發展確定方向選擇合適的流通渠道,設立自己的營銷公司,實行垂直一體化的銷售模式,同時實行特許經營權等縱深等營銷模式,增強中資保險企業市場維護能力。
增強團隊學習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學習,提高企業的組織學習能力,實現資源向能力的轉化,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核心競爭力。同時應該加強適應國際保險業市場競爭的中資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對員工的專業培訓,全面提高員工的素質,緩解保險公司人才瓶頸的制約。
【參考文獻】
丹尼斯卡爾頓、杰弗里佩羅夫:現代產業組織[M].上海三聯書店,1998.
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臨江:引入外資后中國保險產業組織研究[M].中國過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篇4
從1998年下半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拉動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政府的赤字率(財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和負債率(政府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等顯性指標都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見圖1,圖2)(注:之所以稱為“顯性”,是因為赤字率指標反映的是財政預算內的收支差額,對債務負擔的衡量也僅僅是從政府發行的具有法定清償責任的顯性債務的角度入手的。)。2002年中央財政的預算赤字突破3000億元,中央財政赤字率首次超過了3%.
積極財政政策造成的赤字率和負債率的提高引發了人們對我國財政風險的關注。但就顯性指標而言,如進行國際比較,不難發現其實中國的赤字和顯性負債水平是相對較低的。在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 )對世界上68個國家2000年政府債務負擔率的統計中,中國排在第63位,不但低于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經濟最發達的西方七國,也低于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等新興市場國家以及俄羅斯、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克羅地亞等市場轉型國家(注:資料來源:標準普爾公司網站,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re
,09-Oct-2001.)。圖3進一步展示了中國與CIS (獨聯體國家)、CEE (中東歐轉型國家)和Baltic(波羅的海國家)在整個轉軌期內赤字率方面的比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中央財政赤字率要遠遠低于CEE 和CIS 國家,即使是財政狀況良好的Baltic三國,其總體上的赤字水平也是高于中國的。
然而,赤字率、負債率等這些顯性指標相對較低就能說明我國目前的財政風險不高嗎?換言之,赤字率、負債率等這些顯性指標相對較低就能說明我國目前的財政風險不高嗎?換言之,赤字率、負債率等這些顯性指標能完全反映中國這樣的轉型大國經濟的財政風險程度嗎?世界銀行研究財政風險問題的著名經濟學家Haria Polackova Bnxi等(1999)發現:和大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期出現的嚴重財政赤字狀況不同的是,捷克和馬其頓這兩個國家在整個經濟轉型期內都保持了財政預算的基本平衡。他們的進一步研究表明:這兩個國家的財政平衡是通過把大量政府活動轉移到預算外,以大量積累或有債務及隱性負債的形式隱藏了一部分預算內的政府赤字和債務而達到的。大量隱性和或有負債的積累使捷克和馬其頓財政風險事實上很高。
圖3中國與前蘇聯和中東歐轉國家赤字率的比較
那么,中國政府有沒有隱性和或有負債?這些非顯性負債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會對我國的財政風險產生什么樣以及多大的影響?這些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二、政府隱性擔保與我國政府的隱性和或有債務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政府債務的種類,這里先引入Hana Polackova Brixi(1998)的財政風險矩陣。她認為政府面臨著四種財政風險:顯性的、隱性的、直接的和或有的財政風險。每一種風險從廣義上都可以定義為負債,Polackova Brixi 將政府負債分為四種類型,即:直接顯性負債、直接隱性負債、或有顯性負債和或有隱性負債(見表1)。按照傳統的財政預算方式,只有直接顯性負債是直接、即時地被納入到財政預算中去的,而后三種類型的負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隱蔽性。相對于僅從赤字率、負債率等直接顯性負債指標來判斷一國的財政風險,財政風險矩陣有利于更全面地認識國家的負債及財政風險狀況(見表2)。
資料來源:劉尚希、趙全厚:《政府債務:風險狀況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直接顯性負債在政府預算表中都有清晰的描述,本文主要關注的是政府的隱性和或有負債,對表2中的隱性和或有負債項目進行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政府主要的或有和隱性債務都是源于政府的擔保,并且大部分是隱性擔保,如政府對國有商業銀行、國有政策性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機構、國有企業、社保基金等提供的擔保(注:政府擔保是指政府作為擔保者(Guarantor )向受益者(Beneficiary )或是直接向債權人(Creditor)作出的在擔保受益者(即債務人)違約時支付債務的承諾。當債務人發生債務違約時,將由政府代替債務人向債權人償付債務。)。之所以稱為“隱性”,是因為,與顯性擔保不同,隱性擔保是一種沒有明確完整的擔保合同作為依托、沒有嚴格法律約束力的擔保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明確規定“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但經國務院批準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轉型時期的絕大部分政府擔保部屬于隱性擔保。
在經濟轉型期內我國形成了一個以中央政府為核心的完整的政府隱性擔保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四個層次:一是中央政府對國有經濟部門(包括國有銀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包括國有糧棉流通企業在內的國有企業及其他國有附屬機構)的隱性擔保;二是中央政府對資本市場的隱性擔保;三是中央政府的社會養老金隱性擔保;四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隱性擔保。在對國有銀行、國有企業等提供隱性擔保時,政府沒有負債;但是,如果債務人發生違約,政府將有義務償還債務,此時,隱性和或有負債將成為政府的實際負債。(注:比如1999年“廣信”破產時,雖然根據1995年《擔保法》政府并沒有代償“廣信”債務的法定義務,但政府還是部分地履行了1995年以前的隱性擔保承諾,承擔了一部分的對內對外債務。)因此,判斷我國的財政風險,不能僅僅停留在赤字率、負債率這樣幾個顯性指標上,還需要(或更需要)關注由我國龐大的政府擔保(主要是隱性擔保)體系所引發的政府或有及隱性債務。
三、補償替代:一種解釋
對政府提供隱性擔保的經濟部門進行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這些部門,如銀行證券等金融部門、社會保障、國有企業等都是我國漸進式改革較晚才觸及的部門(如表3)。這時的改革步驟仍要具有“帕累托改進”的性質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非帕累托改進”就必然意味著改革會面臨來自各方面現實和潛在利益受損者的阻力,在客觀上加大了政府推進改革的難度。
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政府的一般做法是對利益受損者進行“補償”或“贖買”,以換取人們對改革的最廣泛支持。通常的補償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顯性補償和隱性補償。顯性補償往往動用政府財政資源對利益受損主體進行直接補償,這種方式在我國又分為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樊綱所說的“讓利”行為,中央政府“讓利”行為的實質是把本應納入到財政收入中的一塊收益讓渡給企業或地方政府;政府給予某項改革涉及到的潛在利益受損者直接的財政補貼,典型的是70年代是80年代初進行的對城鎮居民的糧價補貼(注:農村改革能夠提高農業的產出和農民的收入水平,但糧食價格的提高卻可能損害到城鎮居民的既得利益。胡汝銀(1992)就曾指出,政府在推進農業改革的同時,通過一種配套性的財政補貼政策對城鎮居民進行補償性的糧價補貼,便既可增加糧食供給,又能夠使得城鎮居民成為農業發展的受益者和農業改革的支持者。)。顯性補償在財政風險矩陣中表現為政府直接顯性負債。而隱性補償最主要的就是政府在經濟重構過程中為各經濟部門提供的顯性或隱性擔保,這些擔保產生了政府的隱性和或有負債。
當改革進入“攻堅戰”階段,為減緩或消除改革的阻力,政府對潛在利益受損者的補償將加大。此時,政府將面對兩種補償方式的選擇問題。William Easterly(1999)從政府資產凈價值的視角出發構建了“財政調整假象”模型,分析了政府財政調整的過程(注:模型請參見Easterly,William ,1999,"When Is Fiscal Aajustment an Illusion?",EcoaomicPolicy(April ),p.57-86.)。本文將對Easterly模型加以簡化來分析政府在漸進轉型過程中對不同利益補償方式的選擇及其對政府債務的影響。
中國政府被視為一個經濟主體,有自己的效用函數。政府的效用函數取決于政府的消費量,政府在整個經濟轉型期間的動態最優化問題就是如何使自身跨期消費的效用現值最大:
(公式略)
其中C 代表政府的消費,ρ代表政府的貼現率,t 為一個連續的時間變量。
(公式略)
其中A 代表政府的資產價值(包括稅收部分)(注:鑒于或有債務的不確定性,所以這里的Lc實際上是一個期望值E (Lc)。),代表政府的直接顯性負債;代表政府的直接隱性負債,Lc則代表政府的或有負債,它包括或有的顯性負債和或有隱性負債兩個部分。政府資產的回報率和債務的利息率都用常數r 來表示。這里政府每一期的消費C 不僅包括政府本身對公共資源的消費,還包括政府在轉型期內給予不同利益集團的優惠和租金,即“贖買”或“補償”。從這個角度看,除了財政領域,有一部分政府效用來自贖買改革的社會收益。
政府跨期效用函數的預算約束條件為:
(公式略)
這個不等式同時也是政府具備跨期清償能力(Inter-temporal Government Solvency)的條件。根據Ramsey-Cass-Koopmans一階條件,可以得出
C/C=r-ρ(4)
這時政府的跨期效用達到最優狀態。由此也可以推出政府的資產凈值占其消費的比率為政府貼現率ρ的倒數:
(公式略)
ρ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變量。它主要是用來衡量政府“財政不負責任”(Fiseal Irresponsibility)的程度,ρ值越大,代表對當前消費的主觀評價也就越高。
由(5)式可以得出:
(公式略)
這就意味著政府的財政調整可以圍繞政府資產和各種形式的負債來進行權衡。當政府面臨外部財政約束時,比如法律規定的不能超過一定的上限時,政府就可以選擇通過變現資產,或者是增加的方式來繼續維持原有的ρ值。
在漸進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雖然沒有面臨諸如歐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等規定的外在財政約束(注:歐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了申請歐元貨幣區成員國資格的國家必須滿足3%的赤字率和60%的負債率上限。),但內在的財政約束卻是一直存在著的。1994年《預算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三條就明確規定“各級預算應當做到收支平衡”。盡管轉型期內的絕大多數年份都出現了財政赤字,但中國總體的赤字水平是相當低的。從1998年開始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加大,但這并不能表明中國放棄了財政預算平衡的長期目標。補償替代模型較好地解釋了在贖買式漸進改革策略下,政府對其資產和不同形式負債的權衡問題。中國在轉型期內的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內,債務負擔率在20%以下,原因就是,在內在財政約束條件下,政府通過增加的方式成功地對進行替代,以保證政府以一個較高的ρ值平穩推進改革進程。當然,中國政府也可以選擇將政府資產A 貼現的方式,比如政府曾經希望通過減持變現部分國有股權來補充社會養老基金的虧空,但迫于社會公眾和利益集團的壓力,政府還是選擇了維持政府資產A 的現狀。(注: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決定通過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以籌集社會保障資金。但該方案出臺后,大多數流通股股東選擇“用腳投票”,股指一路下跌。2001年12月23日,中國證監會不得不宣布暫停執行《暫行辦法》。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
在漸進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通過提供隱性擔保補償的方式保障了整個經濟轉型的平穩推進。在短期內,政府以最小化的財政支出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收益。
四、隱性擔保對財政風險的影響
在隱性擔保的框架下,政府可以用最小的顯性財政成本平穩地推進漸進改革的進程。因此在短期條件下,隱性擔保似乎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政府補償手段。這就往往會使政策制定者忽略政府擔保的另外一面:政府擔保所導致的負債問題。“過去,不管是公眾還是政治家都有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貸款擔保對政府的成本是零,除非最后發生了嚴重的‘短缺量’”(Merton and Bodie,1992)。而實際上,受保主體把信用風險部分或全部地轉嫁給擔保者,受保主體違約時,提供擔保的政府將不得不承擔轉嫁來的債務,隱性債務會顯性化,而或有債務也會變成直接、必然的債務。
事實上,隱性擔保的廣泛實施已經使得中國政府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隱性和或有負債。馬拴友(2001)在國內首先運用財政風險矩陣對我國公共部門的債務進行了估算,指出“我國政府總債務占GDP 比重已相當高,單國內債務負擔率1999年合計已達72.4%,財政的潛在風險已經很大”。而劉尚希、趙全厚(2002)的估計是2000年中國政府總債務規模占到當年GDP的130.6%,其中或有債務占GDP 的比重為65.6%(數據見表2)。前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Pieter Bottelier(2001a )從三個層面對中國中央政府2000年的總負債規模進行了估算:第一層面為中央政府的顯性債務和債務擔保,占GDP 的43%-44%;第二個層面是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或有債務,占GDP 的37%-44%;第三個層面是還沒有納入到個人養老基金賬戶的國家養老金隱性債務,占GDP 的45%-95%,國家總負債規模為125%-183%(這里還沒有包括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
標準普爾公司2001年公布的2000年底68個國家政府在金融部門中的或有負債狀況則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為評價中國或有負債的規模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證。標準普爾估計的2000年中國政府在金融領域中的或有負債為當年GDP 的43%-86%,在68個的國家中是最高的。(注:資料來源:標準普爾公司網站,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ress,09-Qct.-2001.)
政府或有債務和隱性債務的大量積累也就是政府財政風險的大量積累。“由于體制的漸進式推進,各種經濟關系中的風險可以無限外推,并最終向財政轉移,財政風險同社會各種風險構成強的相關性,各種風險潛存于制度變革之中,為了推進漸進式改革,往往人為限制風險的暴露。結果將導致制度變遷的壓抑性和風險、危機的突發性。”(傅志華,2002)
從長遠的眼光看,隱性擔保將會導致更高的財政風險,這主要是因為隱性擔保合同會扭曲受保主體的激勵結構,引致嚴重的道德風險,從而加大隱性擔保的最終財政成本。道德風險首先表現為政府的隱性擔保使受保主體意識到政府會在自身發生財務危機的時候幫助其擺脫困境,因此它們也就放棄了投資決策中的審慎原則而偏好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審慎原則的放棄和過度的風險偏好必然帶來受保主體違約率的非正常提高,由此提供擔保的政府將承擔更多的轉嫁來的風險。道德風險還包括受保主體及其經理人員的敗德行為。隱性擔保并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合同,作為擔保者的政府和受保主體之間的委托-關系是模糊和殘缺的。在政府與受保主體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政府不但無從了解受保主體的努力程度和風險傾向,更難以設計出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來約束其行為。于是,受保主體的敗德行為便成為其理性的選擇,比如國有銀行的經理人員混淆政策性損失和商業性損失的界限,把經營不善導致的資產損失也納入政府隱性擔保的框架;國有糧食流通企業利用國家對“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擔保,故意壓低糧食收購價格(低于保護價),這就不僅把政策性收購的風險全部轉移給政府財政,還從政府手中套取了一塊額外的收益;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會隱瞞貸款項目信息,改變資金用途,把本來用于“安定團結”或是企業技術改造、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挪作他用,有些貸款甚至被企業轉貸或用于管理人員的職務消費;等等。這種惡意的風險轉嫁將引起政府財政風險的進一步提高。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政府將本應在預算內進行的大量補償性財政活動轉移到預算外,以隱性擔保這種“準財政活動”部分地替代政府預算內的財政活動,從而緩解了政府當前的財政壓力,改善了政府的收支平衡表,表現出了較低的赤字水平和顯性負債水平。短期內,政府所采用的這種策略在充分保障國有經濟部門順利融資的前提下做到了財政顯性成本的最小化,這對于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平穩推進經濟轉型都具有重大意義。
但這種策略的實施也使得政府在漸進轉型的后期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支付壓力。為了償付隱性擔保所形成的國有經濟部門中的巨額或有債務,政府將為此付出沉重的財政代價。同時由于隱性擔保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受保主體激勵結構的扭曲必然導致道德風險的蔓延和政府財政成本的增加,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財政風險。
要想繼續發揮政府擔保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監控和化解政府擔保可能導致的財政風險,必須進行財政創新并對傳統的政府隱性擔保機制進行徹底改造:首先,必須改善擔保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實現隱性擔保顯性化。目前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1)加快構建覆蓋各種類型金融機構的存款保險體系;(2)在各級政府介入的擔保活動中,必須有要件完整、條文明確的具備法律效力的合同作為擔保的基礎,合同應當明確風險分擔的機制、受保主體的義務和責任、發生損失后的補救措施等內容,最大限度地做到激勵兼容;(3)逐步相機減少擔保范圍,當政府在負外部性威脅和社會預期的壓力下不得不對顯性擔保框架之外的經濟主體進行擔保“補償”時,應堅持審慎原則,補償之前要向社會公眾闡明政府救助的必要性、原則、范圍和方式,補償過程中要明確政府與利益相關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以期將道德風險遏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其次,盡快實現預算體制由收付實現制向權責發生制轉變、建立財政資產負債管理體系。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財政收支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政府的風險狀況,而在以權責發生為基礎的財政資產負債管理制度下,隱性和或有債務被納入管理范圍,政府必須從自身所擁有財政資源總量的角度去權衡承擔所有債務的最優數量,必須對從事的任何一項導致隱性和或有負債產生的活動負責并作出解釋說明,這就在源頭上有利于財政風險的預測、監督和控制。
最后,政府還可以在事后(擔保關系正式確立之后),以市場為導向,大量應用市場化的手段(如利用金融工具對沖風險,進入國內、國際的保險市場和再保險市場分攤風險)和機制(如建立風險儲備機制)降低和轉嫁財政風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這種利用市場化的手段規避和轉嫁自身風險的行為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完全具備可操作性的。
「參考文獻
[1]Easterly,William ,"When Is Fiscal Adjustment an Illusion?",EeonomicPolicy(April ),1999,pp.57-86.
[2]樊綱:《論改革過程》,盛洪主編《中國的過渡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傅志華:《國家財政安全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胡汝銀:《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盛洪主編《中國的過渡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劉尚希、趙全厚:《政府債務:風險狀況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6]馬拴友:《中國公共部門債務和赤字的可持續性分析》,《經濟研究》2001年第8期。
[7]Merton,Robert C.,and Zvi Bodie ,On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Guarantees.FinancialManagement 21(Winter),1992,pp.87-109.
[8]Pieter,Bottelier ,Implications of WTO Membership for China's State-OwnedBanks and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Finances :Issues and Strategies.Working paper,200l.
[9]Polackova Brixi ,Hana,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A Hidden Riskfor Fiscal Stability.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1989,1998.
[10]Polackova Brixi,Hana,Ghanam Hafez,and Islam Roumeen ,Fiscal Adjustment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Case Studi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and Macedonia.WorldBank Working Paper,No.2177,1999.
[11]Standard and Poor's: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ress.
[12]Tanzi,Vito &George Tsibouris ,Fiscal Reform Over Ten Yesrs of Transition.IMFWorking Paper ,June(2000),No.113,p.2-29.
篇5
一、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
出口信用保險具有防范收匯風險的作用,同時具有融資條件寬松、手續簡便易行的特點,日益成為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模式的首選。隨著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專業化發展,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貿易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出口保險的發展速度來看,根據中國信用出口保險公司的統計數據,中國信保在2002年的承保額僅為275億美元。而2009年,中國信用保險及擔保的承保金額達到1166億美元,同比增長858%。其中,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保額806億美元,增長2053%;投資和租賃保險保額543億美元;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保額8413億元,新增擔保金額9億元。2009年,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達到987億美元,是過去七年(2002-2008年)出口信用保險承保總額的69%。到了2010年中國信保累計實現保險及擔保業務保額為19643億美元。
從保險產品的種類來看,最初主要承保短期出口信用險、中長期出口信用險,而后擴大為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投資保險、信用保險貿易融資業務、資信評估服務、賬款追收服務、擔保業務等。
從出口保險的滲透率來看,2002年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滲透率(即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險額占同期全國一般貿易出口額的比重)僅為22%,而截止到2009年,我國出口保險的蓋滲透率已達到179%,較2002年增長了813倍,并且滲透率179%也已超過了近幾年國際平均滲透率15%左右的水平。
二、當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監督機制不完善
出口信用保險并不屬于商業保險的范疇,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及其業務活動也不受針對商業保險的一般保險法的限制。各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都有專門的法律作指導,如美國的《美國進出口銀行法》、英國的《出口擔保和投資法》、日本的《貿易和投資保險法》等。各國政府通過單獨制定法律或法規對出口信用保險的性質和宗旨、地位和作用、經營目標、財務核算等進行規范。在中國,不但在中國人保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時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規范與保障,而且新成立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迄今仍然沒有相應的專門法可依。現行的《保險法》只是一部商業保險法,其中第156條規定:本法規定的保險公司以外的其他性質的保險組織,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2004年7月實施的《對外貿易法》也僅僅是在第53條中對出口信用保險作了簡單的一般性規定,即國家通過進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及其他促進對外貿易的方式,發展對外貿易。因此,出口信用保險立法的滯后,導致了難以有效保障和規范中國信用保險的業務運作,從而嚴重影響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2、出口信用保險預算問題
(1)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偏高
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平均費率基本上在08%~1%之間,對東歐、南美、非洲等風險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平均費率高達2%。如此高的信用險費率使得大部分外貿企業望而卻步。尤其是不少外貿公司認為,出口信用保險作為國家政策性保險業務,是國家出錢辦保險,本來就應該堅持盈虧基本持平的經營原則。我國現行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平均為1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平均費率在1%以下。再考慮到出口信用保險規定的一旦出現保險責任事故,保險公司只負責賠償承保額的80%~90%左右,外貿公司得自己承擔10%~20%左右這一實際。在當前整個世界市場都處于買方市場、外貿出口只有微利的情況下,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險費用實在太高。
(2)風險基金不足導致承保能力有限
篇6
[摘要]本文認為:我國保險公司應適應變化,在汽車保險產品開發上、汽車金融保險服務上、汽車保險行業信息共享上加強建設,從而推動汽車產業鏈的做大做強。
[關鍵詞]汽車保險汽車產業鏈
當今中國的汽車行業正處于一個令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汽車產銷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0倍。
另一方面,包括保險在內的下游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將有力地推動汽車產業上批量、上水平。因此,我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需要保險業的有力支持,同時也為保險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機。
一、從國外的經驗上看,保險貫穿于汽車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各環節
1.就制造商而言,產品責任險和產品召回險可為其轉嫁巨大的經營風險。在產品責任上,據JVR(JuryVerdictResearch)資料表明2,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間,汽車與汽車配件(如:座椅、安全帶、輪胎等)產品責任險的案均賠款高達400萬美元,交通工具類的案均賠款為270萬美元;汽車配件在不同事故中的賠款差異最大,從1.3萬美元到2.85億美元不等;
在汽車召回上,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美國共召回超過2億輛整車和2400多萬條輪胎;在日本,自1969年至2001年間,也共召回缺陷車輛3483萬輛。而且,當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車型的日益多樣化、復雜的制造工藝以及研發時間較短,汽車召回越來越頻繁,2004年美國汽車召回創紀錄,通用汽車公司當年召回約2500萬輛汽車;在2002年到2004年兩年間,雷諾被迫采取召回行動18次,寶馬10次,尼桑9次,馬自達、奔馳各8次,奧迪、KIA、沃爾沃、大眾各7次;菲亞特、本田、美洲豹和SAAB各5次等,在召回的汽車中,約40%屬電子系統出現故障,60%則是由于汽車存在機械方面的隱患。
可見,汽車整車或配件的潛在缺陷、汽車召回制度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其產生的損失和費用也是昂貴的,因此,發展汽車產業,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風險規避機制是必要的。
2.就銷售商而言,汽車金融將有力推動汽車的銷售。國際汽車企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汽車金融公司既是汽車公司推動銷售的利器,也是公司的盈利點。在美國,80%的新車是通過貸款購買的,即便是印度也有60%~70%的貸款購車比率;同時,通過汽車金融公司,汽車企業可以培養用戶的消費忠誠度——當用戶二次購車時,可以通過汽車金融公司直接置換該汽車品牌的新車,從而實現用戶持續購買的功能。
3.就車主而言,機動車強制保險和商業保險可為其自身和公眾的風險損失提供保障。對于車主而言,車輛保險是對自身或第三方提供一種風險保障,不少國家采用了強制保險制度。對于發達國家,如美國,其各州在強制車險的保額設計上,不但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定最低的責任險保額,使得當交通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負責理賠受害者本人的醫療費用,而且還考慮了對受害人治療恢復期間的收入損失進行經濟補償,有些州的責任險甚至將治療期間傷者的護理費用和家庭內未成年子女的看護費用也納入其承保范圍,該車險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受害人在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并保障其家庭經濟來源不受影響。
二、群策群力,發展我國汽車系列保險,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發展
1.共同開發和推動汽車系列保險產品發展,推動汽車產業協調發展。積極開發和推動汽車召開保險,為汽車制造商解除后顧之憂。我國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一汽集團則于2004年開創我國首次汽車召回的先河,對馬自達6CA7230AT型轎車進行召回維修;同年11月,上海通用則由于真空軟管問題可能影響制動,首次召回2.7萬輛2.0升型君威轎車;而最大的一次召回當屬重慶長安鈴木,于2004年9月對15.7萬輛電噴奧拓轎車實施召回并免費維修。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探討開發和推動汽車召回保險產品,為汽車廠商提供風險轉嫁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應積極開發商業車險新產品,提高其保障程度。2006年7月1日,我國已正式實施了交強險,但在商業車險上,目前仍處于較低水平的保障,主要體現在產品較單一,保險責任限額較低,在間接損失的保障上不足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使商業車險的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與之相對應。
2.風險共擔,恢復和經營好汽車信貸保證保險,促進汽車銷售。我國自1998年10月銀行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至今,信貸購車比例不足汽車總銷售量的10%,保險公司也積極開辦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予以配合。然而,由于我國個人誠信體系的缺失,加上汽車銷售商在售車商的信用行為不一,銀行和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風險管控上的認識和做法不一,以致在爆發井噴的2001年~2003年里,出現汽車個人消費信貸的大量壞賬。從2003年底起,保險公司退出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銀行退出汽車信貸市場。目前,隨著個人誠信體系的逐漸健全等制約汽車消費信貸的障礙逐漸消除,車貸市場出現復蘇的跡象。但是,汽車銷售商、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否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共同在風險的識別、管理以至最后的風險承擔上,建立起有效的分擔機制,則是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重新開辦并取得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3.信息共享,共筑誠信,做大汽車產業價值鏈,服務好共同的消費者。保險業和汽車產業應建立信息共享的機制。一是在公共信息上。二是在私有信息上,各行業間應進行互利的共享,以推動產業做大。
篇7
關鍵詞:醫患保關系,和諧
有效遏制醫療費過快增長,杜絕和減少醫保基金流失,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社會公平性,既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醫保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論文參考網。因此,建立醫院、患者和醫保經辦機構三方約束機制,構建和諧醫患保關系,把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才能事半功倍。
1.關于定點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服務
定點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服務,主要內容應包括:一是以患者病情實際需要并兼顧醫保政策規定和醫保基金支付能力的診斷檢驗措施,符合醫保用藥范圍的用藥治療方案,排除來自外界因素的干擾,為患者提供經濟適度、保障基本醫療的醫療服務,尤其是不得誘導參保人員“超值”消費或過度消費。二是為患者提供促進身心康復的“軟環境”服務,包括適度優雅的醫療環境、溫馨熱情地護理服務以及耐心細致和誠實守信的醫療咨詢服務等等。論文參考網。三是合理收取醫療費用,包括依據物價部門批準的收費項目和標準合理取費,不隨意增加收費項目或變相提高收費標準;制定切合實際的經濟適度的診斷治療方案,在保證基本醫療的前提下,擬定個人自負費用占總醫療費用的控制比例,減少大型檢查費用和“新特藥”的使用;控制藥品供應環節,降低藥品附加費用;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管理費用等。
2.關于參保人員醫療消費心理預期的調整
患者是醫療消費的客體,而在主觀上如對醫療保險政策的理解程度、心理素質狀況等都直接或間接地牽動著醫療消費。一是要正確理解基本醫療保險的深刻內涵。醫療保險是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具有三個特定含義:(1)醫療保險的立足點是保障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基本醫療是指基本用藥、基本技術、基本服務和基本費用支出。基本醫療保險只能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繳納的醫療保險費也只能維持基本醫療費用支出,享受基本醫療服務以外的各種醫療服務,只能是自己負擔或通過商業醫療保險來解決。(2)享受醫療保險的服務對象只能是投保單位的參保人員本人,誰交費誰受益,不交費不能受益。(3)醫療保險是對參保人員因病所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補償行為,醫療費用由醫保機構和參保人員個人按不同比例合理負擔。二是自覺接受醫療咨詢,有梯度地選擇就醫醫院。參保人員隨機發生的醫療需求,在程度上大致可劃分為輕重緩急。對于頭疼感冒等常見病、多發病,可根據自己掌握的基本醫學知識,到社區衛生所或定點藥店取藥醫治;對于一般性疾病,能在門診處理的就不能住院治療,能在社區衛生所或一二級醫院治療就不要到三級醫院治療,杜絕小病大治,實行合理的梯度消費。三是自我約束消費行為,倡導理性消費。雖然病情相對比較重,也要認真接受醫生的指導,確定經濟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案,對癥治療,合理用藥,減少大型檢查和貴重藥品的使用,尤其是盡量減少醫保規定范圍以外的醫療服務,杜絕過度消費和超值消費,并認真遵守醫院出入院管理規定。論文參考網。
3.關于醫保部門的責任
3.1完善醫療保險稽查制度,對定點醫院實行動態、適時和制度化監督管理
一是建立定期稽查制度,實地稽查與住院費結算資料核查相結合,實現醫療稽查常態化。二是突出稽點,重點核查檢查治療方案的經濟合理性、與患者病情的符合程度、有無濫檢查亂拿藥現象、醫保用藥范圍、服務項目以及收費標準執行情況、甲乙類藥品分類結算情況等等,保證稽查效果。三是創造條件實現醫保機構與定點醫院住院管理系統的聯網,應用計算機管理系統輔助完成“同步”和“隨時”監控,由事后“算帳”轉向事前、事中控制,增強稽查工作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四是注意方式方法,取得院方的理解和支持,營造一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套聯動的工作環境。五是注重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擴大稽查效果。醫療稽查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違規隱蔽性和稽查難度會越來越大,僅靠醫保部門稽查,工作力度是不夠的,還應該設立舉報監督電話或信箱,廣泛發動社會力量來共同參與監督。
3.2實行定點醫療合同管理,明確責任權利,約束醫保機構和定點醫院的服務行為
醫療合同除明確規定醫療質量、服務水平、醫療費結算方式、醫療保險用藥范圍和特殊檢查治療項目審批制度外,更應進一步地明確收費標準、醫療服務工作量、年度醫療費用控制總額和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罰規定,尤其是要明確對責任醫務人員在職稱聘任、職務晉升以及經濟處罰等方面的規定。嚴格獎懲兌現,是保證醫療合同履行的關鍵,也是其履行情況的鑒證。完善優勝劣汰的準入與退出機制,促進醫療單位合理有序競爭。
3.3建立醫療服務綜合評價體系,有效降低不必要住院費用
有關機構研究表明,近年來不必要住院費用有逐年上升趨勢,占總住院費用的7.14%,有些醫院的個別病種比例更高。建議由教育、衛生、醫保部門和部分醫院的專家學者組成調研組,查閱住院病例,分析住院費用,評估醫療服務水平,評價定點醫院醫保政策執行情況,提出定點醫療合同修訂意見。
篇8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問題,農民工,全球化
起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爆發兩周年,國內外各種有關研究和反思這場危機的著作和文章鋪天蓋地般不斷涌現。從中國的角度考察,這場金融危機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一方面,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出口下降曾帶來農民工大規模失業返鄉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沿海地區某些出口行業的產業結構偏低和工資待遇偏低又使得很多企業出現了“民工荒”和“招工難”的問題。
國內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研究和討論非常多,由于觀察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結論也千差萬別。當今的世界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共同體,從國際經濟政治大背景演變的角度來研究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的影響并找出應對之策,應成為今后我們重點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農民工返鄉和“民工荒”現象都是“開倒車”
20世紀的幾次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都是西方國家金融政策的失誤和金融市場管制的失靈,而發達國家總是試圖把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對中國而言,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直接后果就是歐美國家消費中國產品的能力銳減,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外貿出口。金融危機發生后,南方許多出口加工型企業大量減少員工雇傭數量。據農業部的統計測算,全國離開本鄉鎮外出就業的農民工總量約為1.3億人,2008年,其中約有15.3%的農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人數達2000萬人力資源管理論文,致使大批來自中西部省份的農民工不得不從沿海地區返鄉。這種農民工返鄉的“倒流”現象是極不正常的,將大大減緩我國正在迅速推進的工業化進程,大大減緩我國的城市化速度。而且我們知道,我國政府出臺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勵農村地區開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使留在農村的農民能夠迅速富裕起來,實現中國農村的現代化。農民工返鄉的新情況,導致我國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重新擴大,使未來的農業規模經營變得很困難。這種現象非常不利于我國正在進行的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農業的發展,將給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帶來巨大的阻力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有效的處理方式,這種“開倒車”的形勢在短期內將得不到扭轉,將給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出口形勢出現復蘇增長的較好局面,然而又出現了新的“民工荒”問題,東南沿海很多出口加工型企業的勞動力嚴重不足。以用工大省浙江省為例,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2009年7月的供求報告顯示,企業需求總人數為60.3萬人,求職總人數為35.4 萬人,用工缺口達25萬人!用工需求無法滿足使出口企業不得不放棄大量海外訂單,企業生產設備大量閑置。“民工荒”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國沿海地區原來的很多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價值很低,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非常慢,以致工人的工資水平普遍偏低,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吸引力越來越小。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減少,加上未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民工荒”問題可能會愈演愈烈,并將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從宏觀經濟層面考察,我國現階段在農村人口比例依然較高的背景下就過早出現了“民工荒”問題,實際上減緩了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開倒車”,應引起國家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資本和勞動力要結合起來“走出去”
當前,隨著我國企業資金實力的逐步增強,“走出去”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對外投資的總量和投資的產業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企業本身屬于贏利性組織,其投資決策的目標主要還是在國際市場上追逐更高的利潤率,因而有可能忽略國內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最終的情況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將打造更多的中國跨國企業財團,使更多的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同時卻又導致大量的工作機會流失到海外,而我國國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依然居高不下。
資本和勞動力在經濟學上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兩大生產要素。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出現了資本過剩和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現象。一方面,國內的過剩資本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大量涌入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造成股市泡沫和樓市泡沫,為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國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總數依然較高,“民工荒”現象反映出的不是我國就業機會過多,而是能夠提供給農村剩余勞動力預期工資水平的就業機會嚴重不足,并且使得我國農民收入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現在的國際投資戰略,也應該緊密結合當前的國內就業問題,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必須以對外投資為依托,在國內就業市場的基礎上去開辟一個更為廣闊的國際就業市場,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就業市場,為農民工出國就業、創業提供服務,將國內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引向國際就業市場。
三、在“全球化”視野下解決國內就業問題的若干政策建議
從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采取的若干應對措施來看,主要側重于保就業、保增長、保穩定,如果從國內層面分析,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我國的出口行業也出現了企穩回升的勢頭,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但我們有必要打開視野,從全球化的角度來進一步研究探討我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全球就業問題,讓資本和勞動力結合起來“走出去”變得切實可行。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通過海外直接投資,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去”創造機會
當前,我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和外匯儲備資金主要都是通過國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主權財富基金操作的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司對美國黑石基金的投資,但投資的效果并沒有我們設想的明顯,投資的風險卻又大大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國龐大的政府外匯儲備主要投資美國國債,雖然能避免較高的投資風險,但這種投資的收益率又比較低。在西方國家資本市場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輕工業、礦產資源開采、服務業等方面的直接投資,這種海外直接投資不僅能夠開辟外匯儲備對外投資的新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我國國內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引向國際就業市場。
在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資中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必將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很大的國際壓力。堅持商業化、市場化運作,將有利于降低我國海外投資面臨的種種國際政治阻力。例如,我國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農墾系統,都是由政府部門具體管理,可以考慮將這些機構逐步改制為大型的農業公司或農業投資公司,通過股份制改造來優化資本結構并同時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然后重點考慮對海外地區進行農業投資,與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開展農業技術合作,承租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再招聘國內的農民工去發展規模農業,進而帶動我國農民工出國打工、種地、定居、創業。這種投資以市場化為導向,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可以很好地解決深層次的經濟體制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國際政治阻力,順利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幫助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海外就業。而且,這種對農業技術項目的投資,有利于吸引廣大農民工在海外長期扎根工作,可避免以往海外工程建設項目勞務輸出中普遍存在的用工短期化、不穩定、臨時性等問題。
(二)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持,鼓勵國內企業與勞動力結合起來“走出去”
從發達國家的國際投資發展路徑來看,來自大型企業的國際投資是主體。目前我們要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同時對于大型國有控股企業而言,其資本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然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解決我國國內就業問題方面。因而,在指導思想上,我國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對外投資戰略的目標定位之一應是為國內失去就業機會的農民工開辟一條全球性的就業道路,將資本與勞動力結合起來“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都有強烈的海外投資意愿,但在海外投資實施方面又存在種種顧慮,包括不熟悉海外的經濟法律制度、缺乏國際投資經驗、擔心海外投資中遭遇政治障礙等等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在法律法規制度、金融資本支持、外交外事服務、信息系統管理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和支持。我國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控股企業的對外投資應以企業為獨立主體,以市場化運營為基本手段,以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為背景,統籌考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帶動我國的商品、資本、勞動力等同步走向世界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這其中,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全球化尤其要關注考慮,為國內出現的農民工返鄉問題提供一條新的解決方式。
(三)提供培訓、外交協調、護照辦理等系列服務,切實幫助農民工“走出去”
由于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國內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國際經濟政治知識缺乏了解,在出國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國內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做好信息支持、技術、語言培訓等方面的保障工作,為中國勞動力進入世界就業市場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要在海外使館設立專門的部門,協助解決我國農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種種困難,幫助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能“出得去”,出去后能“站得穩”,并盡快在海外取得較高的預期經濟收入。
由于中國現在具有比較充沛的外匯儲備、數量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夢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但這一趨勢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不愿意看到的。現在西方國家在宣傳“人權高于主權”等意識形態的同時,又同時利用簽證護照等國家行為限制中國人走向世界,這些都客觀上限制了我國農民工順利走向國際勞務市場。為此,國內外交部門應盡量協調解決農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國家的簽證問題,爭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國家給予中國“免簽證”政策或“落地簽”政策,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也應盡量配合簡化農民工的護照辦理手續和其他出國手續。
(四)提供貸款資金支持與保險保障服務,切實支持農民工“走出去”
目前一個農民工要出國就業,辦理包括體檢、培訓、簽證、機票等各項手續的費用,至少要花費1-2萬元,高的甚至可達3-5萬,這筆錢對許多農村勞務工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經濟負擔。我們建議,為鼓勵更多的農民工“走出去”,自籌資金不足的出國打工農民工,可申請不超過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并由政府財政予以全額貼息,將小額信貸作為出國務工的啟動資金,鼓勵返鄉農民工借助貸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這項鼓勵政策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同時在鼓勵更多的農民工“走出去”的同時,還必須向農民工提供必要的保險保障,結合海外勞務輸出現狀,開發在海外推廣適用的保險產品,為外出農民工提供包括意外險、醫療險等在內的綜合保險服務。保險服務的提供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建議采取“政府資助引導、商業保險運作”的方式,由政府對出國務工農民購買保險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讓農民工以更少的保費支出獲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導農民工積極購買保險,為農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駕護航”;同時還應鼓勵出國務工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對于出國務工期間按時繳納養老保險金的農民工,返鄉后可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外出務工者的后顧之憂。
既然西方國家把金融危機的影響帶到了中國,那我們也應該在全球視野下考察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為減緩我國國內因為農民工返鄉問題帶來的壓力,確保我國國內的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不被中斷,解決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的矛盾,我們必須統籌安排,從戰略角度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高度考察國內剩余勞動力走向國際就業市場的問題,扎扎實實做好“走出去”戰略的引導工作,將國際投資戰略與“走出去”戰略結合,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向國際市場服務,確保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也要“走出去”,在“全球化”視野下解決國內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黃婧、紀志耿.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民工荒”問題探析——基于小農“生存倫理”的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0,(2).
[2]簡新華,黃錕等.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工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蒯鵬州.后金融危機下的“民工荒”問題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篇9
一、黑龍江省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資金總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總供給矛盾突出,涉農金融機構較少且高度集中,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格局仍占主導。
據保守測算,黑龍江省2億畝耕地,每畝生產投入500元,按60%貸款需要600億元;發展5000萬頭生豬和1000萬噸奶,按50%貸款需要450億元;農村1800萬人、600萬農戶,按20%的農戶每戶建房貸款10萬元,需要120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0億元;全省1200億斤商品糧,加上包裝貸款可達1500億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貸總需求就達4000億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3821.9億元,滿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測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面臨四大突出矛盾,即農業弱質性與信貸資金趨利性的矛盾,農業金融服務需求結構多樣性與金融功能單一性的矛盾,農業資金需求量大與資金吸納能力差的矛盾,農業地區閑置資金“充裕”與金融機構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農村金融發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響。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擁有省級銀行類金融機構65戶,其中發放涉農貸款年末平均余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8家。“三農”所需貸款主要依賴農村信用社等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2009至2011年,省農信社累計投放農業貸款2472億元,農業貸款增量份額占全省金融機構的85%以上,支農主力軍作用凸顯。
(二)大農機、大合作和城鎮化的推進,悄然催生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發生質的變化,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產品創新及信貸投放能力,尚不能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1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1774個。農民社員發展到20.6萬人,帶動農戶近100萬戶,約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4。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初期的以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許多合作社經營活動已擴展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經營全過程。農村經濟組織以及經營結構的變化,使得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均產生了質變。僅以黑龍江省558個千萬元規模的大型農機合作社為例,每個合作社承包流轉1萬畝土地需支付300萬元左右承包費,加上購買種子、化肥、柴油和農藥等生產資料需300多萬元,每年籌集正常生產資金600多萬元,558個合作社每年需要33.5億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較少,造成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近三年來,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僅為84.26億元,與千萬元規模大型農機合作社每年生產資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農村信用社現有體制已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與肩負的支農責任、主力軍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類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實行省、市、縣三級法人體制,全省設立了7個市地級聯社(法人管理機構)、6個辦事處(省聯社派出機構,非法人管理機構)、81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機構)。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股東小、股權分散,真正意義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額多戶式的傳統信貸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
(四)國有銀行占有存款資源數量巨大,綜合存貸比率較低,支農貢獻度極低。存款資源大部分上存,較大程度上造成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
據統計,截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6大國有銀行省內分支機構存款余額合計為10197.3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總數的66.8%;貸款余額合計為4084.7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數的40.49%,存貸差6112.6億元。其中,涉農貸款投放746.7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18.28%,占其存款余額的7.3%。存款資金的大量外流,使本來十分短缺的農村資金更顯捉襟見肘。同時,還帶來“擠出”效應,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貸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信貸資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資金方法,間接加重農業信貸成本。
目前,金融機構正在逐步轉變“三農”弱質產業觀念,一系列針對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鏈條的金融創新模式應運而生,集約化、批發式“大農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內金融機構多限于本系統內實施推廣,銀行間相互借鑒較少,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財政促進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財政金融政策一端連著財政,一端連著金融,是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動的有效杠桿。要充分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積極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發揮地方金融機構了解省情、貼近“三農”的優勢。
1.在貫徹實施國家對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助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注入村鎮銀行資本金。建議通過有資質的省屬企業,每年有重點地選擇10戶擬組建的村鎮銀行注入資本金,每戶不超過500萬元,省財政股權5年內不參與分紅。按照黑龍江省目前村鎮銀行每戶資本金平均3200萬元測算,每年大體需要省級財政資金3200-5000萬元。
2.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給予村鎮銀行民營資本初始投入額5%的財政獎勵政策。按照每年15戶村鎮銀行每戶有3戶非銀行類民營企業(每戶占總股本5%以上的大股東)參與占總股本30%測算,每年大體需要財政獎勵資金720-2250萬元。
3.在深入貫徹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擴大政策實施范圍,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小額貸款公司年末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給予2%獎勵,促進小額貸 款公司加大支農力度,實現持續發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年末余額超過15%部分約25億元測算,需要財政獎勵資金約5000萬元。
(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財政扶持政策為支撐,依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解決農村“信用不足”問題,發揮政府“增信”和“調控”功能,促進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發展。
1.重點選擇和支持部分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借鑒美國等國家為農場貸款擔保成功經驗,選擇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有意愿的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主要為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貸款有效抵(質)押不足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研究制定農民、合作組織等農業貸款主體既有的直補資金、農業保險受益權等預期財政補助資金作為銀行貸款擔保的措施,引導和撬動信貸資金投向農村。例如:銀行根據農民未來應得到的財政直補資金情況,為農民設計直補資金擔保信貸產品,解決農民資金需求,同時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積極性。
3.試行縣級財政資金存放與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貢獻度掛鉤,發揮財政“調控”作用,有效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問題,實現不花錢也能辦成事。縣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域金融機構處于“金融支農”的最前沿,縣(市)財政部門可結合縣域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貢獻度為主要考核指標,按照“統籌安排,獎貸掛鉤;存量(暫時)不變,增量調劑;動態管理,考評兌現”的原則,研究制定“縣級財政資金存放銀行類金融機構考核激勵辦法”,加快實現縣域內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目的,有效解決存貸比過高的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和拉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
4.發揮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將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視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范圍,以緩解合作社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
5.研究探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規模和險種,開展銀行與保險合作,充分利用農業保險“增信”作用,促進參保農戶容易獲得貸款。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分為種植業(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養殖業(奶牛、能繁母豬)兩大類、6個險種。建議結合實際,開辦森林、甜菜、馬鈴薯等方面的農業保險,在穩步擴大原有保險基礎上,積極研究開辦新險種,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分擔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銀行、擔保機構涉農業務風險。借鑒國內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經驗,研究制定銀行類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風險補償辦法,對其年度新增涉農貸款,按照一定比例(5‰)給予風險補償。研究制定擔保機構涉農貸款擔保代償風險財政補助辦法,對擔保機構為涉農貸款擔保新發生的代償,按照日均擔保責任額的一定比例(10‰)給予風險補償。
7.積極支持農村物權改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財政部門應積極配合和支持有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關部門推進農村物權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深化林權及流轉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轉管理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靜態資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使農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權、林權、土地經營權、土地收益權等均能夠作為銀行貸款擔保和抵押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進度,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村資產和權益合法、有序地轉化為可交易金融資產。
(三)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市場化、金融化運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專業優勢、市場優勢,形成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有機結合,支持農業重要領域的發展。
1.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重點農業項目,推動形成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結合,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投融資體系。借鑒財政部“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運作模式,建議從目前省財政支農資金中拿出5億元資金,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包括地方財政資金)參與,設立10億元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省財政廳負責制定基金管理辦法并實施監督管理。投資基金委托省屬有資質的企業負責運營管理。投資基金受托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將財政資金投入到政府重點支持的農業生產領域和產業項目,實現政府資金市場化運作。
篇10
論文摘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就難以和諧,而沒有養老保險,社會保障體系就不會健全。本文通過分析壽險公司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及企業年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就壽險公司如何在“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議。
當前,我國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內在要求。
一、壽險公司應積極參與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的建設
首先是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等社保基金提供“第三方”管理。保險資金是我國資本市場上安全程度最高、收益最平穩、運營最規范的一類長期資金,適應社保基金市場化運營趨勢,壽險公司提供的專業投資技術和投資管理服務,可以有效彌補政府在管理社保基金方面經驗不足,缺乏保值增值和規避風險手段的現實問題。其次,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探索一條商業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尤其是商業保險參與農村養老體系建設,讓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成果惠及農民,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更是壽險公司擴大業務領域,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本質要求。
二、壽險公司要抓住發展企業年金的機遇,推動“第二支柱”又快又好地發展
發展企業年金是金融體系和社保體系建設的共同要求,也是壽險公司發揮資金融通與社會管理功能的有機統一。壽險公司必須抓住這次做大做強保險業,提升行業地位的歷史性機遇,動員行業整體力量和資源在企業年金領域樹立先發優勢。目前,壽險公司發展企業年金已經具備了充分的客觀條件:條件一,從2003年起,在勞動保障部和中國保監會的推動下,太平人壽成功參與了遼寧省企業年金市場化運營試點工作,促成中國第一筆合格的企業年金計劃,為壽險公司開展企業年金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條件二,全國已經有8家壽險公司獲得了企業年金基金的運營資格,可以為企業提供包括受托管理、賬戶管理和投資管理在內的“一攬子”運營服務;條件三,壽險公司在長期資產負債管理、精算技術及風險管理、賬戶管理與服務以及資金運營等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條件四,我國企業年金政策環境已經成熟,巨大的市場潛力正在演變成企業的現實需求。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險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