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范文

時間:2023-03-18 20:22: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過度消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過度消費

篇1

“情懷”可謂是近兩年的文化熱詞,以至現在無處不情懷。情懷作為賣點和噱頭屢屢出現在商家的各類廣告中,已然成為被過度消費的對象。必須指出的是,情懷消費和情懷營銷之所以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其實是抓住了當下人們尤其是中青年的文化追求和消費心理。

首先是個人生活和事業發展“實現不足”所產生的補償心理,在當下一些年輕人中存在的這種不足心理通過社交媒體形成共振效應,如何補償這種不足成為人們共同探討的話題,而情懷則成了極具誘惑力的心靈雞湯,至少從表面上填補了心理的某種缺憾。其次是滿足人們的懷舊欲望。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社會轉型步伐加快,人們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變換頻繁,導致一些文化記憶斷裂。人們希望通過某種情懷來修補裂痕,抓住一些不變的、能夠堅守的東西。因此,情懷帶有極濃厚的懷舊意味。再次,當下反智的、快餐式文化易讓人產生厭倦心理,不少人轉而尋求一種新的寄托,將情懷背后的文化符號理想化、經典化,以此傳達對文化現狀的反叛姿態。此外,情懷所代表的是共同的文化經驗和文化記憶,由此聚集著一批擁護者,大家談論共同話題,體驗共同情感,以滿足情感的交流和溝通,總之,普遍存在于中青年一代的求償心態、懷舊欲望、反叛意識和溝通渴望,形成了精神消費的需求,為商家的情懷營銷提供了社會基礎。

其實,情懷與消費并非格格不入。如果先入為主地將文化情懷與商業消費切割開來,給后者套上“原罪”的枷鎖,似乎也不公平。在商言商,商人講求利益很正常,并不必然妨礙講情懷,然而許多商人卻打著情懷的旗號,盯著眼前的那一點利益,并沒有用誠意講好關于情懷的故事,僅僅將其包裝成一種消費符號,消費文化以其強大的整合和滲透能力,將許多原本純粹的東西變成功利性的市場附庸。在消費文化語境中,情懷的懷舊傾向變成對傳統的消解,價值追求變成消費的符號,智性訴求變成反智主義的狂歡,一些商家的營銷炒作講情懷卻沒內涵,拼煽情卻沒故事,有符號卻沒文化。情懷所包含的美好意義與精神價值被解構、惡搞和戲仿,成為蒼白的消費符號,尤其是在互聯網消費時代,海量的商業信息流中,情懷的含義無限膨脹,直到再也無法維持原先的意義空間,面臨著全面崩塌的危險,最終成為當下消費文化的“擦腳布”。

情懷是潛藏在人們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東西,將其融入生活,包括消費行為,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提升生存體驗,促進價值實現。然而,如果商家只是將經營情懷作為賺錢手段,無休止地透支人們的記憶和情感,使情懷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虛,形式越來越假,吸引力越來越弱,這種營銷就會逐漸為人們所唾棄,況且理性的消費者并不會僅僅沖著情懷就痛快買單,畢竟要看產品質量是否過硬、價格是否合理以及消費體驗如何。假大空的情懷營銷難以持久,它不是文化消費的強心劑,而是一劑毒藥,不僅欺騙消費者感情,惡化消費市場氛圍。而且影響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各方應該協力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監管和自律,杜絕夸張虛假的情懷炒作,倡導一種風清氣正的消費風尚和消費文化,讓情懷變得盡可能純粹,真正回歸文化本身,成為現代人咀嚼有味的精神食糧。

(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3月3日,有刪改)

篇2

樸槿惠:背水一戰

編輯人語:韓國新一屆總統大選其實就是兩個人的戰爭:執政黨新國家黨候選人樸槿惠和在野黨民主統合黨候選人文在寅。這不僅是韓國歷史上首次男、女總統候選人的“雌雄對決”,對于樸槿惠而言更是其政治生涯中的“大戰”。作為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的長女,樸槿惠獲得保守派的廣泛支持。但這個身份也讓民主統合黨指責若樸槿惠當選即意味著歷史輪回。樸槿惠在2007年敗給了李明博,若此次再敗,也只能像她說的那樣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了。

姚明:姚博士的價值

編輯人語:香港大學最近授予姚明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姚明本人的回應頗為謙虛——“很沉重,且受寵若驚。”但毫不意外,有不少人在爭論姚明到底配不配這個博士頭銜。名譽博士是根據學術成就或對國家和社會所作出的貢獻而授予的榮譽學位。不進行考試和論文答辯。姚明因其社會價值而獲名譽博士頭銜并無不妥。

斯塔諾:國安換新帥

編輯人語:大連阿爾濱前主帥斯塔諾耶維奇確認接任國安新帥。上賽季結束后,國安已有換帥之意。斯塔諾對中超的適應度,個人的溝通能力和以往的戰績應該是國安選擇他的主要原因。不過在斯塔諾和國安的合同中,有很多限制條款。比如斯塔諾每年必須帶隊打進亞冠聯賽,否則合同自動解除。斯塔諾不但面臨上賽季遺留的外援問題,還要迎接新賽季的挑戰,要坐穩主帥之位,斯塔諾的壓力也不小。

“白日夢”約等于一個偉大創想

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他們偉大理論的提出往往來源于頭腦短暫放空后的靈光一現。

愛因斯坦16歲時的突發奇想為相對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牛頓被熟透的蘋果砸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浴缸里發現了浮力定律。這些被普通人看作是癡人說夢的設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家們的努力慢慢地被他們證實,被人們認同。而這些偉大的創想最開始卻來源于令人嘲笑的“白日夢”,我們的生活往往也受益于這些“白日夢”。

一位研究人員本杰明·貝爾德說,“許多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產生的靈感,不是在從事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時產生的,而是在做其他不相干事情時瞬間產生的想法”。這項研究表明,人們在做一項艱巨工作陷入焦頭爛額的時候,停下來休息片刻或者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能給我們艱巨的工作創造出一個突破口。因此請正視自己在閑暇時候做的“白日夢”,它也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意想不到的幫助。

吃肉的男人更有男子氣概

美國貝拉明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多吃肉,能夠使他們更具男子氣概。

羅瑟伯爾教授稱,“吃肉與男子氣概、力量和剛強有力地聯系在一起”。在研究中一些男性被提問是否吃肉食,他們的回答僅是味道太鮮美不宜過多食用;一些女性則回答稱吃肉食對動物太殘忍。

這項研究調查了125位心理學大學生,這些學生的年齡多是20歲左右的青少年。羅瑟伯爾研究發現,喜歡吃肉的男性,并不在乎動物被屠宰時所承受的痛苦,他們認為動物的生存價值在人類之下,不吃肉的理由僅是和健康理由等因素,認為人類吃肉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同時,羅瑟伯爾認為這項研究具有局限性,他認為一些男性更有壓力,他們通過吃更多的肉來證明其男子氣概。

羅瑟伯爾教授稱,他試著發現為什么一些美國人盡管吃肉對于自身健康和生存環境有害但仍然堅持這種生活習慣。有時他們明白卻不做任何改變。

夏天出生的孩子數學較差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在夏季出生的孩子可能會在數學能力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落后。數據顯示,在五月至八月間出生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數學訓練。

然而不用擔心的是,只要進行適當的學習訓練,這些孩子還是可以跟上學習進度的,跟同齡人無異。研究顯示,經過3.7個月的集中訓練,這些孩子的數學能力達到了15.7個月的普通學習效果。除此之外,進行2人或3人間團隊學習的孩子獲得的學習效果跟與老師進行一對一學習的孩子是一樣的。

最終,這些曾經數學能力較差的孩子有將近四分之三在后來通過了預期的考試。但好景不長,在之后更高級的考試中他們并沒有任何長進。

為此,一些大學和機構也為幫助這些孩子開發了相應的程序,并向學校和老師提供幫助。Every Child A Chance Trust 機構的主席 John GriffithJones 表示:“這些社會的幫助和舉措十分好,對縮短天才學生和能力有限學生之間的距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3

[關鍵詞] 非理性消費 消費自尊心理 后現代主義思潮 文化消費主義

在當今社會高消費水平的思潮下,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生活消費呈現出獨有的消費特征,總的來說其消費比較科學合理。但是也有相當部分大學生的消費狀況令人擔憂,尤其在吃喝、電子、服裝和化妝品等方面上的消費,更是以女大學生為主,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學的畸形消費傾向,這給他們自身和家庭及社會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示。因此,關注大學生的畸形消費狀況,把握其特征,并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畸形消費進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實踐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的畸形消費

大學生畸形消費的社會心理學分析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上述各種畸形消費問題,除了有著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時代因素以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原因。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畸形消費可以歸因為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虛無主義、非理性主義的傾向。從觀念上看,主要表現為反傳統、反權威、破壞規矩、反理性;從心理上看,主要表現為追求舒適,尋找感覺。從行為上看,追趕時髦,好表現,強調自由,不愿受拘束,把放縱與享樂始終放在第一位。大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現實社會環境中,勢必影響其身心及未來的發展。

調查發現,我校學生2007級有69.8%的學生每月開支為300~750元,在大城市的大學生消費就更高,月平均消費額約為1000元,最高月消費額達到1500元左右。有些大學生電子游戲花費近2000~3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大學生收入與支出存在嚴重的反差。他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卻享受著高檔次的生活,且消費水平和質量往往超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呈現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費現象,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和危害。

1.追求超前高消費

就目前大學生的飲食和穿戴費用已升至總支出的60%,與此同時,時尚消費更看漲,通訊費用已占總支出的20%。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社會風氣、學校風氣的影響,消費趨于早熟,超前消費、借款消費正在逐步火熱起來。這無疑會加重家庭和個人的經濟負擔,也會影響其健康成長并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2.追求高檔型消費

大學生消費的內容呈現出多樣化、多變性,高檔型的消費傾斜以女大學生為主,男子大學生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傾向,女性則有相異的傾向,即男大學生盡可能地與別人相似,女大學生則力求與眾不同,追求一種脫離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個人承受能力的消費。他們常把高檔消費當作趕時髦、表現現實社會優越感和滿足虛榮心理的手段,把對消費品的占有、享樂作為彌補精神空虛的手段。目前大學生手機擁有率為90%,此外還有電腦及相關消費,小至一張幾十元的電話卡,大到相機、mp5、服裝和化妝品、發型、生活用品等都是當代大學生的新寵。這些消費行為正在導致一些大學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的大發展,導致少數大學生道德滑坡、法紀淡漠和犯罪。

3.追求攀比性消費

我校和大城市高校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年消費平均略高于9000元左右(包括學費、住宿費、其他雜費),最高的達到26000元,最低的只有4000元,差異巨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也不都是量“財”而行,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是爭學習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費上與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學生自尊心、好勝心以及虛榮心較強,在吃、穿、用等方面講排場、擺闊氣,認為在同學、老鄉面前缺乏豪舉有失體面。消費行為上極易滋生壓倒對方而尋求獨領的畸形心理,從而產生攀比消費、炫耀消費的行為。這種現象給家庭尤其是貧困的家庭加重了經濟負擔,也阻礙了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還會導致部分學生誤入歧途。

二、群體消費心理的影響

大學生受群體思維影響的消費心理指遇有權威的人采取某種行為或觀點,處于生理相對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學生,其辨別力不太強,消費決策時往往傾向于按照社會名家或周圍有影響力的朋友、同學或老師作為參照。另外,大學生喜歡模仿權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機會接觸媒介,這就為他們模仿名人創造了條件。有的還不惜金錢和時間從頭到腳都把自己包裝成明星的樣子。不僅僅是服飾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檔餐廳、KTV的行為舉止等。總想尋求權威以及同伴的認同,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三、消費心理分析和大眾文化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消費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費主義思潮在社會上蔓延開來。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致使這種消費主義思潮迅速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但它帶給大學生的影響卻日益嚴重,如有的大學生把消費主義作為自己的一種價值觀,一味追求高消費,追求時尚和個性,忽視了學業和個人的發展。大眾文化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其特有的消費娛樂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強有力地吸引著大學生,影響著大學生文化的變遷軌跡和健康成長。受到大眾文化的沖擊,它對大學生消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從眾、暗示、時尚消費心理

從眾性消費是大學生的自主意識不足下,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學承認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從而導致他們為了錢而做出違法行為。暗示性消費指在無對抗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和接納一定的意見、思想。時尚是指社會上相當多的人在較短的時間內萌生的時髦消費理念和采取的相應生活樣式,即趕新潮。在社會性較強的高等學府里,時尚總會迅速地擴散和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大學生的時尚觀念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名牌意識上。

大學生通過消費來彰顯自己的個性以立異于其他社會群體的同時,也常把該類消費看作了較高生活質量的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思維超前而富有膽識,有的大學生不顧自身的條件,不加選擇地盲目追求潮流、趕時髦,結果不僅浪費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錢,也耽誤了學業。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長、大學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與作用,針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征,合理的、科學的措施正確處理消費與金錢、精力、學業之間的關系,樹立理性的消費生活觀和科學的消費方式。

參考文獻:

[1]徐萍.消費心理學教程[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李紹先.失落的瀟灑――畸形消費面面觀[M].人民出版社,1994.

[3]胡娟.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

[4]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4

一、準確把握消費信貸創新的結構與內涵

奧地利學者約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概念時,就指出創新就是在原有的制度結構里增加“新的組合”,引起“生產函數的變動”,即通過引入新技術、采用新方法、開辟新市場、構建新組織,改變生產函數的技術構成,引起效率提高和產出增長。筆者認為,金融創新就是一種針對銀行活動的創造,一層意思是創造一種新的制度、市場、機構與產品,表現為一種金融制度增量;另一層意思就是對現行制度的一種否定與揚棄,表現為一種金融制度質的規定性的提高。據此,我國消費信貸創新最主要的就是消費信貸增量創新,即制度、市場、機構與產品的創新。這些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沿著特定的路徑演進,形成內在的創新模式與機制。如何看待和監管消費信貸的創新?對于微觀上的消費信貸創新的監管,由于我國目前消費層次還比較低、技術含量也不很高,目前尚未成為銀行監管當局的監管重點,但正在密切關注住房消費按揭貸款的風險問題,特別是“房奴”問題,筆者認為,“房奴”問題實質上是掠奪性開發住房消費信貸者的購買力,這種購買力如果瀕臨枯竭,就會傳導和表現在銀行的賬簿上。消費信貸風險具有長期性、隱蔽性。住房按揭貸款過度發放,造成房地產虛假繁榮,甚至是泡沫問題、“房奴”問題。經歷一個經濟周期的冷熱疊加,會加劇宏觀經濟的動蕩,甚至是經濟倒退,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引發的嚴重經濟低迷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費信貸過度引致。

二、正確把握消費信貸創新的現狀與趨勢

銀監會唐雙寧副主席將我國金融創新狀況評價為“起了步,上了路,水準低,不平衡”。筆者認為,這不僅符合中國實際,也符合當前消費信貸創新的特點與現狀。過去幾十年,銀行業務一直是傳統的老三樣:“存貸匯”,但貸款的業務領域則發生了深度變化,表現在消費信貸創新則是住房按揭、汽車按揭,貸款范圍更是擴大到教育貸款、醫療貸款、婚喪嫁娶、休閑旅游貸款、信用卡消費透支等,以及與消費結算相適應的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業務。2004年,針對房地產不良資產,嘗試“準資產證券化”品種,募集資金支持各種“胡子工程”和“爛尾樓”建設資金需求,由于缺乏切實可信的信用擔保、“資產池”難以保證未來收益要求權等問題,未能全面推開,但是消費信貸創新由此邁出了“實質性創新第一步”。由于我國消費信貸的蓬勃發展,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4月末,某市消費貸款規模達到39.7億元,較年初增加3.03億元,增長8.27%,同比增加7.8億元,增長24.4%。其中:住房消費貸款余額28.9億元,較年初增加0.68億元,增長2.4%,同比增加4.7億元,增長19.6%;汽車消費貸款余額5.6億元,較年初增加0.03億元,增長0.5%,同比增加0.09億元,增長1.6%。置放POS機613臺,工行“金融e通道”、農行“金e順”、中行個人網站、建行e路通、華夏互聯通等網上銀行全部開通運轉,各類銀行卡持有量達到116.4萬張,2006年1-4月份累計刷卡消費15億元。傳統的“節約就是節儉”、“消費就是浪費”的觀念正在發生悄然變化,當然也出現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超前消費問題。在消費信貸創新水平上,消費信貸制度趨于規范統一,行為更標準,發展更理性;消費信貸市場趨于完善和發達,容量和規模不斷擴大;消費信貸品種趨于多元化,信貸方式更加豐富和靈活。金融創新的層次、技術含量、附加值還較低。消費信貸產品主要也是簡單地復制與模仿國外產品,特別是機械地營銷上級行推出的相關產品,服務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人無我亦無,人有我亦有,怠于創新,惰于開拓。消費信貸市場容量相對狹窄,市場環境有待完善,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營銷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消費信貸創新意識差、運作經驗少。各機構、各地區之間差距較大。在產品開發、市場營銷、風險控制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

三、辯證看待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問題

消費信貸創新打開了居民消費的閘門,擴大了居民消費的缺口和空間,形成居民消費在時間與空間上資金安排錯位,給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創新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但消費信貸創新風險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就是出于規避風險的需要防范了大量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創造了大量的風險。在加入WTO的后過渡期,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業務信息化的發展,受電子信息技術、流程銀行再造等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的沖擊,各種金融衍生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理財產品等層出不窮,創新浪潮方興未艾。面對金融創新的持續發展,應當主動適應和調整消費信貸創新的風險監管理念、方法、手段。金融消費信貸創新是大勢所趨、是歷史潮流,必須面對、必須適應、必須跟上。不創新就要落后,不創新就要被淘汰。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銀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在“發展中化解金融風險”,必須要堅持“鼓勵與規范并重、培育與防險并舉”的消費信貸風險監管戰略。

(一)對消費信貸創新的認識不足。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即將結束的宏觀背景下,中資銀行面臨著盡快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緊迫要求,監管部門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創新。商業銀行要按照“需求跟進”與“供給領先”的模式,加大金融創新的力度,第一步就是要引入國際上比較先進、成熟的消費信貸制度、市場、機構與產品,進行跟進、模仿和移植,實現跟進制度本土化,同時加大消費信貸基礎建設,達到一定的消費信貸規模,實現數量擴張型消費信貸創新。第二步就是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國消費習慣的消費信貸制度,積極培育消費信貸市場,引進國外消費信貸機構的戰略投資者,能夠自主創新消費信貸產品,以消費信貸供給引導居民需求,進行內涵式消費信貸創新。

(二)消費信貸創新的機制不完善。從我國消費信貸創新監管實踐和經驗看,構造消費信貸創新的內在機制,是保持商業銀行具有消費信貸創新的持續動力。綜合國內外成熟的做法,筆者認為,當前商業銀行要加強消費信貸資金的對稱、消費信貸的質量保證延伸、消費信貸要素分解、消費信貸條款的增溢與組合、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技術擴展機制建設,實現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創新所帶來的風險能夠在資本的約束下,實現自我平衡、不斷降低。

(三)消費信貸創新的風險可控性問題突出。加強消費信貸市場制度建設,擴展消費信貸市場的功能,合理安排消費信貸序列,針對消費信貸東中西部梯次明顯、城市優于農村、消費貸款比重低、風險偏高等特點,著力擴大消費信貸市場,吸收和消化消費信貸風險。商業銀行要改進消費信貸服務,推動居民消費升級,創新消費信貸級次和梯次。不斷提高消費信貸的覆蓋面,優化消費信貸的地區、客戶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加強資本約束。建立與其業務規模相適應的信貸文化,提高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技術,形成不同的風險組合。實行模塊化管理,降低消費信貸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促進消費信貸的穩健發展。

(四)消費信貸創新與規避監管的關系處理失當。進一步理順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創新與監管的組織架構,提高對金融創新風險管理的認識,有效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動,嚴格消費信貸產品市場準入的風險管控標準和政策,并加強跟蹤調查和研究,為消費信貸創新監管提供專業的和技術的支撐,厘定消費信貸創新的審慎監管標準,規范消費信貸創新的監管專業化操作規程,確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消費信貸創新業務監管總體策略,提高風險監管的水平。

四、消費信貸創新的風險監管建議

(一)加強消費信貸的基礎制度建設,完善消費信貸創新運行環境。重點要制定《消費信貸促進法》、《個人信用管理法》、《物權法》等法律制度。完善個人破產程序,修訂《破產法》。改進消費信貸司法審判制度,明確消費信貸的債務糾紛不得援引“保護和支持弱勢群體”原則。建立消費信貸監管制度,維護消費信貸秩序,增強信貸消費安全。開展消費信用調查,加強消費信貸的對象、程序、用途以及消費信息的披露,維護消費信貸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消費信貸法制化發展。

(二)活躍消費信貸市場,提高市場運行質量。要推動商業銀行按照“先城市,后農村;先中等階層,后低收入階層;先東部,后中西部;先住房與汽車,后醫療與旅游”的原則,創新消費信貸級次和梯次,實現消費信貸產品的多元化,以點帶面,實施立體營銷,細分消費信貸客戶,引導城鄉居民消費。同時規范和深化一級市場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費品抵押二級市場,提高消費信貸資產的流動性,鼓勵商業銀行發行按揭抵押證券,為按揭貸款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甚至是國際化的市場,推動消費信貸國際化發展。

篇5

去年3月的一天,李娟在商場買東西,偶遇大學同學,一看到她的小肚子,就拉著她一臉欣喜地說:“哎呀,你懷寶寶了呀?”尷尬不已的李娟還來不及說話,同學就拉著她的手,向她傳授孕育經驗和心得。

“我當時好尷尬呀……”李娟說,自從那次經歷后,她開始了瘋狂減肥。

為讓自己瘦下來,李娟在網上找了很多偏方,吃了幾種朋友推薦的減肥藥,還去健身房跳操,每天晚上堅持不吃晚飯,最后干脆連肉都不吃了……

今年年初,李娟雖然瘦到了50千克,但卻背上了另一個更大的苦悶。

過度減肥,導致不孕

李娟和在老公是大學時代的戀人。他們大學畢業之后立馬加入了“畢婚族”的隊伍中,結婚這幾年來,小兩口的小日子也過得十分甜蜜。

今年年初,眼看著減肥成功,李娟夫妻倆決定今年生一個龍寶寶。可是,幾個月過去了,肚子依然沒有動靜。

李娟和老公商量,去醫院檢查下,結果顯示,老公身體并無異樣,原因出在李娟身上。醫生說,李娟過度減肥,營養不良,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她不孕。

早知道后果這么嚴重,就不減肥了。李娟說,現在她已經遞交了辭職申請,準備把身體調養好。

合理飲食,快樂減肥

科學研究證明,為保證女性正常排卵,至少需要22%的身體脂肪。如果使用各種不恰當的方法,短時間內使脂肪量劇減,脂肪含量過少就會影響正常排卵。此外,人體的脂肪量過少也會導致瘦弱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進一步降低,從而影響其生育能力。

廣東省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朱嘉銘教授說,過度節食之后,人需要的營養不能正常供給,不僅會導致體重下降,還會影響到女性的排卵規律。其次,人體內的脂肪組織要有一定的量,這就要求懷孕的婦女最好要保持正常的體重,如果人的體重在一段時間內急劇下降,脂肪代謝就會發生紊亂,引起內分泌失調,造成女性月經不調繼而引發不孕。

篇6

[關鍵詞]配方施肥 常規施肥 增產率 產投比 肥料利用率 準確度評價

為展示測土配方施肥效果,進一步校正施肥技術參數,優化肥料配方,我們在我縣糧食中產區安排了3個試驗田,進行了小麥測土配方施肥田間示范。

一、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一:安排在趙堡鄉坡底村三組周新春責任田內,東經112°02′28″,北緯34°26′13″,海拔206米,丘陵緩坡地貌,土壤為立黃土,土壤耕性好,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為450千克,土壤養分含量為:全氮0.76克/千克,有效磷16.63毫克/千克,速效鉀129毫克/千克。小麥生育期內降水15次,降雨量為127毫米。2011年3月15日澆水一次35方/667平方米。3月21日中耕除草一次, 3月25日防治病蟲害一次,4月20日防治病蟲害一次。

試驗地點二:安排在三鄉鎮西王村韓紅躍責任田內,東經112°46′15″,北緯34°34′30″,海拔269米,丘陵緩坡地貌,土壤為立黃土,土壤耕性好,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為350千克,土壤養分含量為:全氮0.7克/千克,有效磷21.28毫克/千克,速效鉀161毫克/千克。小麥生育期內降水15次,降雨量為127毫米。2011年3月15日澆水一次35方/667平方米。3月21日中耕除草一次, 3月25日防治病蟲害一次,4月20日防治病蟲害一次。

試驗地點三:安排在鹽鎮鄉中裕村張三娃平責任田內,東經112°04′34″,北緯34°34′11″,海拔118米,屬洛河二級階地,土壤為兩合土,質地中壤,耕性好,排灌方便,地力水平較高。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為450千克,土壤養分含量為:全氮0.82克/千克,有效磷13.48毫克/千克,速效鉀131毫克/千克。小麥生育期內降水15次,降雨量為127毫米。2011年4月5日澆水一次35方/667平方米。3月20日中耕除草一次, 3月15日防治病蟲害一次,4月15日防治病蟲害一次。

二、 供試材料與方法

1. 供試材料

小麥品種為豫麥49—198,2010年10月16日播種,播量為10千克/667平方米。供施肥料為48%(26—11—11)復合肥,12%過磷酸鈣,46%尿素。

2. 試驗方法

處理1:配方施肥區 小區面積200平方米,肥料用量為底施48%(26—11—11)復合肥25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667平方米,返青拔節期追施尿素8千克/667平方米, N∶P∶K(折純)比例為10.18∶8.25∶2.75。

處理2:習慣施肥區 小區面積200平方米,坡底村肥料用量為底施尿素25kg+磷酸一銨20千克+硫酸鉀10克/667平方米,N∶P∶K(折純)比例為13.7∶8.8∶2.5。西王村肥料用量為25—13—7復合肥50千克/667平方米,N∶P∶K(折純)比例為12.5∶6.5∶3.5。中裕村肥料用量為底施28—6—6復合肥40千克/667平方米,N∶P∶K(折純)比例為11.2∶2.4∶2.4。

處理3:空白區 小區面積30平方米,不施任何化肥。

三、 示范結果與分析

1。試驗結果見試驗地點小麥校正試驗考種測產記載表。

2。示范結果分析

① 小麥成產三因素分析 配方施肥區穗粒數、畝穗數、千粒重分別比習慣施肥區增加1.37粒、1.36萬和1.77克,比空白區增加3.37粒、2.5萬和3.6克。

② 產量分析(增產、增產率) 配方施肥區產量463.92千克/667平方米,習慣施肥產量408.08千克/667平方米,配方比習慣增產55.84千克/667平方米,增產率為13.68%,空白區產量344.39千克/667平方米,配方比空白增產119.52千克/667平方米,增產率為34.7%。

③ 經濟效益分析(增收、產出投入比) 從施肥成本比較,配方施肥區投入97.34元667平方米,習慣施肥區投入94.39元/667平方米,小麥按市場現行價1.80元/千克計算,配方施肥區分別比習慣施肥區和空白區增產節支97.56元/667平方米和117.8元/667平方米。配方施肥區投入產出比為 1∶7.58,習慣施肥區投入產出比為1∶7.08。

④ 肥料利用率

配方施肥區施肥折合純氮10.18 千克,純磷8.25千克,純鉀2.75千克。根據小麥形成100千克籽粒需用氮、磷、鉀3∶1.25∶2.5計算,氮、磷、鉀利用率分別為35.22%、18.10%、108.66%。習慣施肥區施肥折合純氮11.2千克,純磷5.9千克,純鉀2.8千克。根據小麥形成100千克籽粒需用氮、磷、鉀3∶1.25∶2.5計算,氮、磷、鉀利用率分別為17.53%、17.24%、58.78%。肥料利用率氮肥提高17.69%、磷肥提高0.86%、鉀肥提高49.88%。

四、結論

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小麥中產區在氮磷鉀配比上采用降氮、增磷、穩鉀和前氮后移的技術增產效果顯著,肥料利用率高。增產55.84 千克/667平方米,增產率為13.68%。節本增效97.56元/667平方米。配方施肥區投入產出比為1∶7.58,習慣施肥區投入產出比為1∶7.08。

篇7

關鍵詞:保險消費者教育 現狀 加強原因 建議

以消費的自智、自立、自覺等為主要特征的成熟消費者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因素。消費者越成熟,對各行業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要求就越高,對行業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就越大。消費者的成熟離不開消費者教育,研究保險消費者教育對促進保險消費,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的保險消費者教育

(一)保險消費者教育的內涵

19世紀,西方國家相繼出現消費社會形態,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經常遇到商品市場顯性或隱性的欺詐問題,另外,信息不足及虛假廣告的投放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力,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于是,有助于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作出理性選擇的消費者教育應運而生。

狹義的消費者教育,是指有計劃、有組織地向消費者傳授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其科學、文明的消費觀念,倡導維權意識,提高消費者自身素質的一種社會教育活動。但是在社會生活中,很多人作為消費者的同時,又是生產銷售消費品的生產經營者,隨著角色的轉換,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不相同的。因而,廣義的消費者教育是指對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傳授有關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正確的消費和生產經營觀念,提高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自身素質的活動。

從邏輯上講,保險消費者教育也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就狹義層面而言,保險消費者教育是指對保險消費者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有關保險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的保險消費觀念,提高保險消費者自身素質的一種社會活動。本文研究的保險消費者教育是屬于狹義的保險消費者教育,是針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所進行的保險消費者教育。

(二)我國的消費者教育

我國的消費者教育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后。1984年3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國著名消費經濟學家尹世杰教授的《對消費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一文,意味著我國開始認識到消費者教育的重要性。我國明確意義下的消費者教育,是由中國消費者協會在1986年的第二次理事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自1994年1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來,消費者教育事業得到發展,“健康消費、科學消費”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共識。

目前,我國的消費者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開展;二是通過出版書刊、舉辦展覽、開展街頭宣傳咨詢等形式開展;三是學校教育,如開設《消費經濟學》等課程。由于受許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發展至今,我國的消費者教育仍然明顯落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廣泛、全面得在全社會開展,消費安全、消費環境和消費者侵權等問題仍比較突出,然而,廣大消費者希望通過消費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以正確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所提高。

二、我國保險消費者教育亟待加強的原因

(一)養老保險中的非理性消費決策

養老保險以年金方式獲得終身養老金,是管理長壽風險的理想工具。按照消費經濟理論,理性消費者會妥善安排或分配其一生的收入,以獲得理想的終身消費模式,實現終身效用最大化。然而在現實中,人們的非理性消費決策常常體現在:

1、不把養老當做問題:由于信息缺乏、知識缺乏,嚴重低估了安逸退休生活所需的財富數額,簡單認為社保養老能夠滿足養老需求。

2、即便認為養老是問題,也會拖延處理:認為當下消費和子女花費更為重要;主動冒險趨利消費者會進行炒股等投資,而被動避害消費者必須被養老危機喚醒后才會處理。

3、即便認為養老問題需要處理,也不會選擇養老保險:認為傳統養老保險收益率太低,會選擇其他投資渠道以獲得上不封頂的投資收益率。

(二)人身保險的地區發展不平衡

《2009-2010年度中國居民人身保險市場調研總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身保險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在業務開展中是始終存在重城輕農,重東輕西的經營策略問題,目前各保險公司幾乎都將人身保險業務發展重點放在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而對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地區的業務發展很不重視。

我國約70%的人口分布在農村,他們又是享受不到社會保障體系的群體,更需要商業性人身保險的介入。當前我國農村居民對人身保險的認知水平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我國現有的人身保險險種、各個保險公司保險產品的區別、保險產品與其他金融理財產品的區別等相關知識均需普及和宣傳。

(三)保險消費者的盲目性

我國保險消費者保險意識和保險消費理念滯后、保險消費水平低、消費結構畸形等因素,導致了保險消費的盲目性。

保險市場上的產品按功能基上可分為保障型產品和投資型產品。就我國目前大多數保險消費者收入狀況而言,本應首先選擇風險保障型產品,然后再考慮保險“投資”。但現實情況卻是,投資型的保險產品一經問世,那些連風險保障都不足的保險消費者卻把資金投向了投資型保險產品險。數據顯示,我國一推出投連險,次年保費收入就高達106.52億元,占壽險市場份額5%至6%。而在保險業較為發達的英美等發達國家,他們自20世紀60年代推出投連險以來,直至80年代末,投連險在壽險市場的份額也不過在2%至3%之間。這不僅說明我國居民對未來預期信心不足之外,也說明保險消費的盲目性。

(四)我國保險消費水平較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服務行業保持著快速增長,但從總體來看,保險消費水平卻一直很低。從保險普及程度來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國的保險密度為121.2美元,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95.1美元,位列全球64位;從世界保費收入份額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國保費收入位列全球第7位,僅占世界份額的4.01%;從保費收入與城鄉居民儲蓄額比例來看,2009年原保費收入僅占城鄉居民儲蓄額的4.27%;從保費支出所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來看,也明顯低于儲蓄和住房支出,2009年家庭儲蓄所占比例為53.76%,居住類支出占10.02%,而保費支出僅占1.71%。

三、加強我國保險消費者教育的建議

(一)根據指導思想,明確工作原則

根據《加強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的指導思想,在具體工作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1、風險提示與知識普及雙管齊下。以風險提示為重點,加大對保險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保護力度,加強保險消費知識和風險知識的普及教育。

2、消費者教育與加強監管相結合。加強對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的制度規范、引導督促和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強化消費者保護,落實消費者教育責任。

3、整合行業多方力量齊抓共管。建立以保險監管部門為指導,保險社團組織積極參與,保險機構和保險中介機構主動配合的工作機制,全方面開展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

4、目標明確、穩步推進。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不僅要明確各階段的工作目標、工作重點,也要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成效。

(二)結合主要目標,細化具體內容

結合進行消費者教育的目標,實施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包括:

1、普及風險和保險知識,提高保險消費者的消費知識水平。掌握一定的消費知識,是消費者進行科學消費的基本前提。保險消費知識主要包括保險與風險的基礎知識、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各種保險產品和服務的基本信息等。

探索以開辟專欄、連載文章、專題訪談、公益廣告、有獎征文等多種形式,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上開展保險消費者教育宣傳,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監管部門和保險機構參與專欄寫作和答疑。組織編寫保險消費知識讀物,有助于提高保險知識和風險管理知識的普及程度;通過有關媒體進行報道,有助于提高公眾保險意識和行業認知度。保險消費者掌握了足夠的消費知識,才能提高其消費質量和消費水平。

此外,我國農村居民接受消費者教育的意識較為淡薄,應當重視開展農村消費者教育,使消費者教育的重點向農村轉移,將消費維權的力量重點向農村消費者傾斜。具體來說,可以建立農村消費教育學校、鄉鎮消費者投訴站、聯絡站,向農民消費者宣傳保險的基本知識,在農村集貿市場創辦農民消費教育流動課堂,調動新聞媒體的積極性和影響力,做好對農村消費者的宣傳教育工作。

2、倡導理性消費觀,構建“科學壽險消費觀”。消費觀是消費主體在進行消費活動時,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評價和價值判斷,是消費者消費心理的基礎與消費行為的指南。理性消費觀是有利于消費者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有利于消費與自然、消費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消費觀念。

消費者對壽險功能及其行業特性的認知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壽險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需要一種科學的壽險消費觀念引導消費者,提升消費者對壽險的正確認知。所謂科學壽險消費觀,就是建立一個科學的理論框架,把與壽險消費相關的主要觀念進行系統梳理,從而引導消費者對家庭財務規劃進行系統思考,科學確定目標,高效利用壽險理性消費,最終實現個人和家庭生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增強消費者的權利意識,提高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市場經濟是消費者的經濟,應當通過消費者教育強化消費者的權利意識,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鼓勵消費者有法有據地與侵害行為進行斗爭。

保險消費者的權利意識教育,一方面在于建立、健全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體系,完善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知情權和隱私權等權利的制度和工作措施,重點提示消費者保護自身權益的注意事項,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不足。另一方面要開展以新《保險法》為主題的保險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對新《保險法》中增加的有關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內容的宣傳,提高廣大消費者的法律意識。

4、形成保險監管部門、行業組織、經營者和社會公眾等多方參與的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機制,切實有效地保護廣大保險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保險監管部門主要發揮主導作用,負責擬定消費者教育工作規劃、修改和完善消費者教育相關規章制度、確定階段性工作重點,組織、督導、協調、檢查消費者教育工作。

保險學會應發揮學術研究優勢,開展保險消費者教育的相關研究。組織會員及專家學者開展保險消費者教育和權益保護的相關調研,通過學術探討推動消費教育。

保險行業協會應當按照中國保監會的要求和協會章程,發揮協會的自律、協調、引導作用,組織協調會員單位配合保險監管部門開展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

保險機構和保險中介機構應將保險消費者教育有機融入客戶服務體系之中,加強經營管理,結合自身特點,積極主動配合做好保險消費者教育工作。

市場經濟是消費者的經濟,消費者的消費知識和技能不僅關系到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消費的合理化,而且關系到國民經濟能否良性運行。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消費者教育幫助廣大消費者正確認識保險業、提高全社會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為保險業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對促進保險業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盧嘉瑞.消費教育的內涵、目標和途徑[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4)

[2]彭振武.平衡人生五大關系,保險消費需要科學和理性[N].中國保險報,2009,07,17

[3]武宗志.論消費者教育的內容[J].消費導刊,2007,(2)

[4]魏迎寧.發展保險教育提高保險意識,促進保險業更好地服務和諧社會建設[J].保險研究,2007,(4)

[5]劉云生.我國人壽保險現狀調查報告[J].健康必讀,2009,(2)

[6]孫成聚.強化保險消費者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N].中國保險報,2009,09,21

[7]劉昕.加強保險消費者教育的建議[N].中國保險報,2011,06,20

篇8

關鍵詞:能源消費強度;影響因素;空間計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7月21日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全面、高速、持續發展,GDP以年均9.8%的增長率增長,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能源消耗量也大幅度提升,2010年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國外學者對能源消費的研究起步較早,由于經濟體制的限制,國內學者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步開始對能源問題的研究。目前,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能源消費強度問題:

(一)能源消費強度總體趨勢研究。由于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選取不同,因此國內外學者對于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的趨勢存在不同的判斷。Ma and Stern(2008)利用中國1980~2003年的經濟數據考察了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趨勢,發現1978~2000年之間呈現下降趨勢,2000年后又開始回升。但是,對于2000年是否是我國能源消費強度變化的拐點,依然存在爭議。Liao et al.(2007)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從2003年起我國的能源消費強度才開始上升,章爽(2013)也持相同觀點。王安建和王高尚(2010)的研究表明各國能源消費強度在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每個國家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基本上都呈現“U”形分布。馬小微(2007)的研究結果表明1953~2005年間,中國能源消費強度變化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較為吻合。類似結論還有史丹(2002)、余甫功(2007)、張建文和劉學之(2010)。

(二)能源消費強度影響因素。諸多學者從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等多個角度考察了經濟因素對我國能源消費的強度影響,并得出了有價值的結論。Garbaccio et al.(1999)用投入-產出模型創建了能源消費強度指數,分析了1978~1995年中國能源消費的數據,發現技術革新是中國能源消費強度變化的主要因素。Perry(2011)運用異質面板回歸技術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研究發現收入提高可以降低能源消費強度,而工業化會使能源消費強度提高。劉滿平(2006)分析我國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及所面臨的能源供給約束,并從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供給相協調的角度出發,提出能源發展戰略及產業調整政策。但是,其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沒有細化,只是泛泛而談調整重工業輕工業比重、國有經濟比重等,同時缺少對各省份產業結構差異的考慮。關于能源消費強度和FDI的關系,部分學者認為“FDI的規模對能源消費強度具有負效應”(Mielnik and Goldemberg,2002;齊紹洲和云波,2009),持否定態度的學者有Huble and Keller(2009)。

結構因素、技術因素和對外貿易因素是國內外學者在研究能源消費強度問題上經常考慮的指標。大多數學者得出了能源消費強度的相同影響因素,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增加了政府支出這個變量,希望在回歸結果上更有說服力。

(三)能源消費強度區域差異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我國能源消費強度區域差異的研究開始關注,但是大多數研究只停留在表層階段,粗略的劃分出能源高耗區和能源低耗區,研究方法局限于面板數據、省際因素分解等模型。國涓等(2009)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將中國各省市劃分成高增長高能耗、低增長高能耗、低增長低能耗和高增長低能耗4個區域,并運用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與誤差修正模型,對影響各區域能源消費強度的長、短期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目前,運用空間計量方法系統地研究中國能源消費強度相關問題的文獻較少,部分文章在數據的全面性和方法的正確性方面還存在欠缺。張賢和周勇(2007)曾利用空間自相關和空間回歸模型,發現FDI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對本地區和周邊地區能源消費強度的降低具有明顯的作用。宋馬林等(2012)采用LISA統計分析空間聚集和擴散模式,結合Moran’s I和Geary’s C方法,對這88個地市產業發展所處的狀態進行綜合判斷并進行相關預測。姜磊和季民河(2012)利用Moran散點圖分析得出我國能源強度存在空間集聚效應,但是其沒有建立空間計量模型。袁梁和王軍(2011)研究表明我國能源消費強度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并建立相應的空間計量模型,但是他們的研究沒有進行殘差的空間相關性檢驗、異方差檢驗等,模型的正確性不能保證,所以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類似的研究還有闞大學和羅良文(2010)、吳玉鳴(2012)。本文在綜合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空間計量方法對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的空間相關性及影響因素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分析。

二、研究設計

(一)變量定義。作為復雜經濟系統中的一個指標,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以及中國經濟最終能耗水平的形成實際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變化、市場化水平、政府規制、產業發展特征、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模式等經濟系統的諸多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能源投入的多少以及產出水平的高低,并最終通過能耗強度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綜合相關文獻的分析,本文選取以下幾個指標作為能源消費強度水平的影響因素。

1、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影響能源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國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因素,不同的產業結構會對能源消費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影響能源消費強度高低。本文產業結構選取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變量代碼為SE和TH。

2、能源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反映的是能源消費中各種能源的比例關系問題,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發展方向和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特殊的資源稟賦和能源消費習慣決定了煤炭、石油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絕對比重,而新能源、清潔能源的發展會有效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本文選取煤炭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來表示能源結構,變量代碼為MT。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影響能源消費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能源消費強度等于能源消費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兩者增加的幅度和速度不同會對能源消費強度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經濟發展水平用各省的人均生產總值來表示,變量代碼為GDP。

4、技術進步。科技投入帶來的技術進步對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有著積極的作用。技術進步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并且可以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同的條件下降低能源消費強度。科研經費的投入是影響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節能降耗的根本途徑。Keller(2002)認為,R&D投入越多,有效的研發勞動也越多,對技術進步的促進能力也越強,R&D有利于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本文選取R&D經費支出代表技術進步,變量代碼為R&D。

5、外商直接投資。首先,外國直接投資會帶來先進的技術,從而促進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水平;其次,外商直接投資也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影響能源消費強度。張賢和周勇(2007)從空間效應因素驗證了外商直接投資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因此,預期外商直接投資會促進能源消費強度的降低。本文用各個省的外商投資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外商直接投資,變量代碼為FDI。

6、政府影響力度。政府影響力可以制約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國家的各種政策對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政策的側重點不同將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領域的不同,進而導致不同的產業結構、不同地區發展目標,這些都會引起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本文政府影響力選取的是財政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變量代碼為CZ。

(二)數據來源。文中數據來自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3》、《中國統計年鑒2013》等,部分數據來源于《自治區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數據為2012年截面數據。為了消除異方差現象,本文對R&D經費支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等指標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

(三)模型設定。國內外學者對于能源消費強度的研究多從全局來入手,忽略了區域性差異因素。然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引入空間因素到相關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方法,建立能源消費強度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模型,包括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

1、空間滯后模型。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主要是探討各變量在某一地區時有擴散現象(溢出效應)。其模型表達式為:

式(1)中,EI為因變量;SE、TH、MT、GDP、R&D、FDI和CZ為變解釋量;ρ為空間回歸系數;W為n×n階的空間權值矩陣,一般用鄰接矩陣(Conti-guity Matrix);ε為隨機誤差項向量;參數β分別反映了解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空間滯后因變量 WEI是一個內生變量,反映了空間距離對區域行為的作用。

2、空間誤差模型。若地區間的相互作用因所處的相對位置不同而存在差異,則需要采用空間誤差模型。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模型形式為:

其中,ε為隨機誤差項向量,λ為n×1階的截面因變量向量的空間誤差系數,μ為正態分布的隨機誤差向量。SEM中參數β分別反映了解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參數λ衡量了樣本觀察值中的空間依賴作用,即相鄰地區的觀察值EI對本地區觀察值EI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存在于擾動誤差項之中的空間依賴作用,度量了鄰近地區關于因變量的誤差沖擊對本地區觀察值的影響程度。

三、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

(一)空間相關性檢驗結果。應用空間計量方法首先要檢驗我國能源消費強度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本文自相關統計量采用的是Moran’s I,選用的是rook一階、二階和三階空間權值矩陣。檢驗結果如下。(表1)

表1中Rook1、Rook2、Rook3依次為rook一階、二階、三階空間權值矩陣。從表1可知,能源消費強度一階權值矩陣的 Moran’s I通過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并且Moran’s I的值為0.3838,說明能源消費強度存在明顯的空間自相關。同時發現,權值矩陣所選的階數越高,Moran’s I值越低,說明能源消費強度的空間相關性符合地理學第一定理,即各個地區的空間聯系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而呈現降低的趨勢。因此,在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中選擇rook一階空間權值矩陣。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出我國能源消費強度不同省份的集聚類型,本文給出了中國各省能源消費強度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的Moran散點圖和局域空間自相關LISA集聚圖,參見圖1和圖2。(圖1、圖2)

Moran散點圖是以能源消費強度的原始值為橫坐標,以空間滯后值為縱坐標。從Moran散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多數省份分布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圖2的LISA集聚圖紅色區域表示高-高集聚地區,表示該區域自身和周邊地區的水平均較高,存在較強的空間正相關,包括內蒙古、甘肅、新疆、和青海;深藍色區域表示低-低集聚地區,表示該區域和它周圍的其他區域都是低水平的區域,包括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地方;淺藍色區域表示低-高集聚地區,表示高水平的區域包圍著一個低水平的區域。該區域的水平與周圍鄰居相比是比較低的,意味著該區域的空間差異的程度是比較大的,存在較強的空間負相關,包括四川和海南。

通過以上空間效應檢驗可以看出,總體來看我國省際能源消費強度以第一象限L-L、第三象限H-H型為主,表示我國能源消費強度存在明顯的空間集聚和空間依賴性。

(二)空間計量模型估計結果。經典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假設空間是均質的,而空間自相關性是客觀存在的,空間效應會使得普通最小二乘估計無效(Anselin,1988;LeSage and Pace,2009)。因此,需要建立空間計量模型來克服普通最小二乘法無法解決的空間依賴效應。但為了與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結果進行對比,本節先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然后再建立相關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

由于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建立模型之前,首先通過計算出6個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來檢驗多重共線性。(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選取的6個解釋變量方差膨脹因子的值都小于5,所以可知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可以用來建立相關的模型。

1、經典最小二乘回歸模型估計結果。通過建立OLS得出相關結果如表3所示。(表3)

從經典最小二乘模型中,可以知道擬合優度為0.6935,F統計量為9.05156,模型整體也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因此模型的擬合程度很好。解釋變量MT、SE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解釋變量INRD、CZ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而INGDP、FDI沒有通過檢驗。

通過最小二乘法同時得到Lagrange乘數判斷的結果,以下檢驗結果可以作為如何選擇空間模型的參考,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表4)

診斷結果中給出了5個Lagrange乘數檢驗統計量。從表4可以得出,Lagrange multiplier(lag)通過了檢驗,而Lagrange multiplier(error)未通過檢驗,可以理論上推出空間滯后模型比空間誤差模型更合適。但這并不是絕對的檢驗方法,具體選擇建立哪個模型,還需要結合兩個模型的檢驗結果比較,以及根據與經典的最小二乘模型的比較結果來決定。

2、空間模型估計結果。本文采用空間統計軟件GeoDa095i建立空間模型,空間鄰接矩陣選取一階鄰近矩陣,估計方法為極大似然估計。為了選擇合適的計量模型,本文列出了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的估計結果,并將其進行對比分析。(表5)

從空間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空間滯后模型的ρ均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因此空間滯后模型是成立的。模型中第二產業比重、煤炭消費比重、R&D經費支出、財政支出通過了10%顯著性水平檢驗,地區生產總值和外商直接投資沒有通過檢驗;空間誤差模型的也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因此空間滯后模型也是成立的。模型中第二產業比重、煤炭消費比重、R&D經費支出、財政支出及外商直接投資通過了10%顯著性水平檢驗,只有地區生產總值沒有通過檢驗。

表6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的Breusch-Pagan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模型均不存在異方差性。從兩個模型的殘差空間自相關性檢驗來看,模型的殘差的Moran’s I沒有通過檢驗,所以不存在殘差空間自相關性,說明空間模型將殘差的空間相關性消除了。(表6、表7)

3、OLS、空間滯后模型與空間誤差模型對比。從表8可以看出相比OLS,空間計量模型的Log likelihood都有顯著增長,同時AIC、SC有所下降,表明空間模型估計結果更為穩健。然而,綜合比較OLS、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的統計量,空間滯后模型不但比最小二乘法計量模型擬合的好,而且比空間誤差模型擬合的好。(表8)

結合Lagrange乘數檢驗和表8的比較結果,本論文最后選擇空間滯后模型作為空間計量模型來說明能源消費強度的相關影響因素,空間滯后模型為:

EI=-0.1220+0.4419WEI+0.0877SE+0.2231MT-0.3097INRD+0.2370CZ+?著

R2=0.7452 Log likelihood=5.2457

AIC=5.5086 SC=14.9805

(W為n×n階的空間權值矩陣)

從空間滯后模型各個解釋變量的彈性系數數值來看,與普通最小二乘估計的系數有所修正,因此可以說明考慮空間效應的空間滯后模型的估計結果更為穩健。空間滯后模型中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煤炭消費總量比重、各省科研經費投入、各省財政支出比重通過了檢驗,下文將重點分析空間滯后模型中的這四個變量對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

4、空間滯后模型結果分析

(1)能源消費強度在省域之間形成顯著空間擴散效應。空間滯后模型的ρ十分顯著,說明了能源消費強度在省域之間形成了空間擴散(溢出)效應,空間滯后效應較強,也就是說相鄰兩個地區能源消費強度互相產生影響。ρ值為0.4419,說明周圍地區能源消費強度每增加1%,本地區能源消費強度就會提高0.44%,空間滯后效果相當明顯。

(2)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各省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代表產業結構,模型的回歸系數為0.0877,符號為正,與預期相同,并且在0.1的顯著性水平通過了檢驗。說明能源消費強度與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存在正相關關系,即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每增加1%,會導致能源消費強度增加0.09%。國家應盡量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增加第三產業比重,以降低我國能源消費強度。

(3)能源消費結構是制約能源消費強度降低的重要原因。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代表能源消費結構,其在模型得到的回歸系數為0.2231,在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回歸結果說明能源消費結構對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比較顯著,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每增加1%,就會使能源消費強度增加0.22%。然而,由于資源稟賦的限制,我國以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短期內不會有顯著變化,能源消費結構嚴重制約著能源消費強度的下降。國家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逐步以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

(4)技術進步是降低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的關鍵因素。R&D經費支出代表技術進步,由模型得到的回歸系數為-0.3297,符號與預期相同,并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實證結果表明,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能源技術的進步,對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技術進步是解決我國未來能源危機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可以強有力地降低能源消費強度。

(5)財政支出的增長導致能源消耗強度上升。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代表政府影響力,由模型得到的回歸系數為0.2370,符號為正,在1%的顯著性水平通過了檢驗。即財政支出所占比重增加1%,會導致能源消費強度增加0.24%,這就要求政府在合理的情況下應盡量減少財政支出,適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四、政策建議

(一)重視區域經濟間相互影響。基于區域相關性的調整策略是指從區域經濟受相關區域影響角度出發,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時要考慮到受其他相鄰區域的經濟影響,各省份制定的產業政策要有協同性,形成系統性的全國區域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東北工業振興等區域政策尤其要考慮對相鄰區域的影響,鄰近省份的產業政策、能源消費強度變化。對于一個空間統計上表現為離群現象的省份,比如西北地區的陜西省,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到周邊省份能源消費強度的負相關性,合理的調整政策力度。

(二)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是能源消費強度下降的物質基礎。就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重工業增長明顯加快。因此,要嚴格控制第二產業、工業和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提高高耗能行業的進入門檻,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布局,由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轉化也顯得尤為重要。

(三)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現狀,但由于煤炭利用技術不成熟,使得煤炭利用率較低,造成了能源浪費和大量的廢棄排放。特別是那些資源稟賦豐裕的地區,應該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發展煤炭、石油深加工行業,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此外,應加大對新能源、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科技、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不斷優化能源結構,采取多元化能源結構的發展戰略,提高優質能源比重,努力實現能源工業的均衡發展。

(四)提高科技水平。實證分析表明技術的進步對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新工藝、新技術都可以強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的強度。所以,技術進步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并且可以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同的條件下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國家應鼓勵科技的創新,加大科學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同時能源方面的科學技術進步同時也會促進新能源、清潔能源的發展,降低傳統能源使用規模,從而降低我國能源消費強度。

(五)合理控制財政支出總量。我國目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迅速,不可避免地會積極實施財政政策,而且在諸多領域都需要財政支出,因此盡管降低財政支出可以降低能源消費強度,但是應該合理控制財政支出,不能一味為了能源消費強度的降低而影響經濟發展。此外,可以在財政支出的結構上加大控制力度。比如實證分析結果顯示R&D經費支出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所以對于此類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能降低能源消費強度領域,政府可以多投入一些,這就能在保證國家政策落實、維護政府控制力度的前提下,既促進經濟增長,又降低我國能源消費強度。

主要參考文獻:

[1]Apergis N,James E.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entral America:Evidence from a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J].Energy Economics,2009.31.2.

[2]Blanco L R.The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of FDI in Latin America[J].World Development,2012.40.7.

[3]Hang L,Tu M.The impacts of energy prices on energy intensity: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2007.35.5.

[4]Jorgenson D,Garbaccio R,Ho M S.Why Has the Energy-Output Ratio Fallen in China[J].General Information,1999.20.3.

[5]Karen F V,Jefferson G H,Liu Het al.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 Energy Economics,2004.26.1.

[6]Keller W.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2.1.

[7]Lei S,Cheng S,Gunson A J et al.Urbanization,sustainabilit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J].Cities,2005.22.4.

[8]Ma C,Stern D I.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08.30.3.

[9]Mielnik O,Goldemberg J.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2.30.2.

[10]Rey S J,Montouri B D.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J].Region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1999.33.2.

[11]Sadorsky P.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frontier economies[J].Energy Policy,2011.39.2.

[12]Sun J W.Three types of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an explanation for the decline of energy intensity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3.31.6.

[13]Wu Y.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J].Energy Policy,2012.41.

[14]Zheng Y,Qi J,Chen X.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exports on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1.39.5.

[15]崔亞飛,宋馬林.我國省際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強度的策略互動性――基于空間計量的實證測度[J].技術經濟,2012.3.4.

[16]高振宇,.我國能源生產率的地區劃分及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23.9.

[17]國涓,王玲,孫平.中國區域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2.

[18]胡玉敏,杜綱.中國各省區能源消耗強度趨同的空間計量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11.

[19]黃軼.中國地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強度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07.7.

[20]劉暢,崔艷紅.中國能源消耗強度區域差異的動態關系比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21]馬驪.空間統計與空間計量經濟方法在經濟研究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7.19.

篇9

審計結果就是審計提出的問題及其處理意見和建議。審計結果的應用,就是對審計提出的問題及其處理意見和建議的整改程度。整改力度越大,對審計結果的使用越充分,經費監督的效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發揮。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內部審計決定不能有效執行,極有可能產生審計風險或審計失敗的隱患,從而對審計雙方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建立有效的審計決定整改機制,是目前工會內部審計不容忽視和亟待研究解決的當務之急。在工會內部審計工作中,內部審計決定是審計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終體現,而內部審計決定的有效執行一直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制約審計工作質量、影響審計公正執法的關鍵所在。

一、影響工會內部審計決定有效執行的制約因素

(一)只重視審計的過程,而忽視審計決定的利用

目前,工會內部審計有符合工會實際情況的審計程序、操作規范和行為守則,在開展審計工作時有一系列規范性的要求。但在現實工作中,內審部門和審計人員往往只重視審計過程,輕視審計決定的利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審計決定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內審部門只重視現場工作,忽視項目審計結束后對被審計單位整改決定的督察、督辦和責任追究,認為只提出審計報告、下達審計意見,就已經完成審計目標任務,并不關心審計決定的利用,使處理決定的執行和整改要求的落實缺乏有效的監督,影響預期目標的實現。二是整改或責任追究落實不到位。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人情或隸屬關系,使內審部門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責任追究執行不到位,只要被審計單位在限定期限內提交了整改報告,內審部門就認為已經整改,沒有真正實施整改跟蹤或審計回訪,這就很難驗證整改情況的真實性和解決問題的徹底性。

(二)外部的因素減弱了審計決定的利用價值

1、被審計單位原因。被審計單位對在審計意見中的表揚與肯定是十分愿意接受的,而對要查處和必須糾正的事項卻能拖就拖,遲遲不加以解決。部分被審計單位法制觀念淡薄,對工會內部審計工作認識不清,對審計決定的強制性和自身違紀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到位,認為內部審計是自己人,出了問題好說話,因此,缺乏執行審計決定的自覺性。有的被審計單位對查出的問題避重就輕、尋求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在內部審計決定下達后拒不執行;還有的被審計單位認為如果對以前遺留的壞賬、報廢資產進行處理,就會影響當期預、決算,從而致使其缺乏執行內部審計決定的積極性。

2、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

由于工會內部審計所涉及的工作都是工會系統內部熟知的人和事,普遍存在不愿得罪人的思想,對于內部審計決定的有效執行也就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內部審計決定的執行,單靠財務部門去完成是有一定困難的,需要其他部門之間的協作與配合。

二、有效利用內部審計決定,使審計價值實現增值

良好的審計環境決定了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效果。內部審計決定有效執行既是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又是審計工作的落腳點,更是保證審計工作質量和防范審計風險的重要環節。

(一)拓展審計決定,實現審計價值增值

內審部門應當提倡審計人員在完成規定任務后的創新創優活動,發掘基礎素材,對存在的問題及潛在的風險進行探索,延伸審計的范圍,形成各種形式的審計決定,增加審計附加值。一是抓好審計決定的綜合分析。首先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分析并歸納出規律性的問題傾向;其次要提高分析的綜合性,將審計中發現的問題與各項內控制度的實施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歸納;再次要標本兼治,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不能就事論事,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跟蹤審計決定的執行整改落實,切切實實的實現審計的監督確認和咨詢作用。審計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規范、正本清源,體現審計成果,因此必須關注審計決定的整改落實情況,堅持審計決定跟蹤檢查。

(二)建立有效的審計整改機制,提高工會內部管理能力

基于工會內部審計的特殊性,審計決定的有效轉化應當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

一是堅持與內部控制相結合,把審計決定運用到日常內部管理工作中去,審計決定的運用要有經常性、長遠性的思想。首先要與完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相結合,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從制度層面進行研究、分析、評價,尋求制度建設的缺陷,這樣不僅可以讓領導層從中找到內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起到完善和防范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使離任或新到任的領導及時更正以往的不足,探索并制定完善制度控制的有效路徑。其次是堅持與制度執行審計相結合,按照問題的性質判斷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尤其是領導層履行職責的意識、能力和效率,將內部審計的成效作為內審后續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以保證內部審計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篇10

20世紀60年代前,英國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主要依據傳統的普通法。經過判例的發展,在約款是否構成契約內容,對契約條款的解釋原則,基本義務的違反法理等幾個方面形成了判斷準則。但是,由于受傳統的“契約自由”思想影響,普通法對契約內容尚缺乏規制制度,對消費者利益保護的力度明顯不足。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對契約內容進行規制的必要性逐漸提高,人們認為。傳統普通法對契約內容的規制過于消極,應當通過立法解決。在此背景下。英國1973年的《動產供給法》對動產買賣中部分無效免責條款進行了規定。1977年《不公正契約條款法》在較大的范圍內規定了契約中無效的免責條款,盡管對保護消費者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該法僅對契約中無效的免責條款進行規制,所以,法律作用的范圍有限,并且,該法沒有設立消費者團體訴訟制度。

1993年英國采納了93歐盟指令,為將指令國內法化,于1994年制定了《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但該規則僅將事前禁令訴權賦予了公正交易廳長官,這與93歐盟指令要求的賦予消費者團體訴訟權限的規定有所差別。之所以出現這一差別,是因為貿易產業部當時認為:“英國法中并沒有承認代表訴訟的一般性權利,所以,賦予消費者團體事前禁令訴訟權限是不適當的,也無這樣的必要性”。由于1994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未賦予一般消費者團體訴權違反了93歐盟指令,故消費者團體對此進行了強烈批評,甚至英國最大的消費者團體――消費者協會(CA)還就此向歐洲司法法院以英國政府不履行93歐盟指令為由提訟。當時。英國正值政權交替時期。政府的政策也有所改變,新上任的消費者大臣表示應當賦予消費者團體禁令訴權。在這一背景下。1998年1月,貿易產業部公布了提案文書。結果,英國于1999年7月廢除了1994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制定了新的1999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

1999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的主要變化是將從前僅賦予公正交易長官的禁令訴權擴張到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公共機關的長官以及地方的交易標準局,更為重要的是,除了上述公共機構外,私的團體也被賦予了禁令訴權,但當時僅有消費者協會這一私的團體享受這一權限。《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僅適用于賣主和商品供給人與消費者之間簽訂契約時的不公正條款。對于經營者實施的不公正條款之外的對消費者經濟利益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當時,只能依據1973年的《公正交易法》由公正交易長官提起尋求禁令的訴訟,但一般要滿足一定的前置性條件。比如,在提訟前。應當努力要求經營者提出旨在保證不再繼續實施違法行為的誓約書。由于1973年《公正交易法》規定的禁令訴訟不但浪費時間而且程序復雜,故對抑制違法行為的效果不理想,因此,2001年英國出臺了作為1973年公正交易法特則性質的《禁令命令規則》(The Stop Now Orders)。根據該規則,對于違反98歐盟指令指定的且國內法化的行為,獲得公正交易長官及國務大臣指定的消費者組織以及歐盟名單記載的團體,均可以對該違法行為向法院尋求禁令。

2002年,英國制定的《企業法案》(Enterprise Act 2002),將1973年《公正交易法》和2001年《禁令命令規則》進行統合。廢除了上述兩部法令。《企業法案》作為競爭法的主干法律之一,從公正交易廳的改組、競爭法的修改到消費者的保護和企業破產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規定。在消費者團體訴訟制度方面,除了修改禁令命令制度外,還導入了消費者請求賠償制度和調查申請制度。

二、消費者團體的訴權范圍

(一)禁令請求權

消費者團體禁令訴權來自1999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和2002年《企業法案》。依據1999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第12條之2規定,規則附表中記載的適格消費者團體可以對使用不公正條款的經營者或推薦使用者向法院提起禁令請求訴訟。但消費者團體對使用不公正條款行為提起禁令訴訟的14日前,應向公正交易廳進行書面的訴訟通知,如果在14日內提訟必須得到公正交易廳的允許。公正交易廳根據通知將進行調查活動,調查結束后,公正交易廳可以決定自己提訟,也可以指示消費者團體提訟。

該規則中的不公正條款是指非個別交涉契約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給消費者的權利義務帶來重大不利益的條款。判斷條款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法院一般考慮四個要素:當事人之間交涉能力的強弱:消費者在契約達成方面合意余地的大小: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是否有消費者預約:經營者公正、適當對待消費者的程度。為了明確不公正條款的范圍,《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在附表3中例式性列舉了17種不公正條款。這17種不公正條款分別是:1、就消費者死亡或傷害免除經營者或商品供給者責任的條款:2、對經營者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契約行為排除消費者主張權利的條款:3、約定僅依據經營者的意思決定是否提供服務_的條款:4、約定消費者如不放棄預付款或定金不得中止締結契約或解除契約的條款:5、對消費者約定過高違約金的條款:6、約定經營者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解約、但限制消費者此方面權利的條款:7、經營者不經事前通知可以任意解除連續性合同的條款:8、不合理的自動契約更新條款:9、條款內容在事前未向消費者明確告知或條款內容模糊不明的條款:10、經營者可以單方變更契約條件的條款:11、經營者可以單方變更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但限制消費者此方面權利的條款:12、未有特別事由經營者也可以單方提高商品或服務價格的條款:13、經營者保留最終解釋權或判斷權的條款:14、在經營者名義下由受任者締結的契約中就債務對經營者限制責任或者就債務的履行要求遵守特別方式的條款:15、經營者逃避不均衡義務的條款(如約定盡管經營者未履行契約,但消費者必須履行契約的條款):16、不經消費者同意可以轉移權利義務的條款:17、限制消費者尋求法律救濟的條款。

消費者團體依據禁令訴權獲得勝訴判決后,判決效力的主觀范圍原則上僅及于訴訟當事人。但受到禁令判決的法人如果是有關法人組織的一員,則法院可以命令該判決對該組織的全體成員發生效力。如果受到禁令判決的是法人。則在一定條件下,法院可以對法人的代表人和實質上支配法人的人發出禁令。經營者受到禁令判決后如果不遵守判決,法院可以侮辱罪判處罰金或自由刑。

(二)損害賠償請求權

2002年《企業法案》對1998《競

爭法》追加了47B條,設置了消費者團體損害賠償請求制度。即對反競爭的合意以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經公正交易廳、國內法院及歐洲司法法院認定為違法行為的,有訴訟資格的消費者團體經2名以上受到損害的消費者同意,可以其向競爭上訴法庭(CAT)提起損害賠償訴訟,這一權利又稱為消費者請求權。為了促進這一團體訴訟的發展,消費者的概念被定義得很寬泛,間接購買者,以及最終的消費者都被包括在其中。需注意的是,有訴訟資格的消費者團體僅能在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消費者個人提起損害賠償訴訟,不得為了該團體自身的利益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并且。被者必須是消費者,非消費者提起的訴訟將被法院駁回。消費者團體因勝訴獲得的賠償金,在扣除訴訟費用后。原則上歸消費者個人。但如果與消費者存在合意,也可以由消費者訴訟的團體取得賠償金。

英國的民事訴訟中存在代表訴訟、集團訴訟命令、訴的合并等制度。這些制度主要是為了更方便地解決多數人糾紛,但實際上這些制度與消費者團體上述的“請求權”并非同質。從被國務大臣指定的消費者團體才具有提訟的權限以及訴訟必須經過至少2名消費者同意這方面看,“請求權”制度與美國的集團訴訟也存在著區別。

三、行使訴權的資格要件

消費者團體要想依據1999年《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行使禁令請求權,必須首先成為該規則附表中記載的適格者。希望成為適格者的消費者團體應當提出認定申請。當規則制定者國務大臣認為有必要改正規則時,則修改規則增加新的適格消費者團體。目前,作為訴訟適格者被記載于附表的組織主要是公共性組織,民間組織中僅有消費者協會(CA)。依據1998年的《關于消費者及使用者權利的規則》之規定。消費者團體申請成為《消費者契約不公正條款規則》中指定的訴訟資格者。應當具備以下要件:一是該團體成立三年以上,屬于非營利組織,團體章程明確表明保護消費者利益是該組織唯一目的:二是該團體具有記載每年會員變動情況的名單:三是該團體人數占全國人口的萬分之五以上,并且至少在全國5個州或5個自治縣擁有會員,每個州或自治縣的會員數占該州或縣總人口的萬分之二以上:四是該團體擁有記載每年收入及支出情況的賬簿:五是該團體的法定代表人在代表該組織活動中未受到任何刑事處罰,以及該團體法定代表人未在該團體的活動領域內于生產或服務企業擔任管理者之職。

能夠依據《企業法案》提訟的消費者團體必須經過國務大臣指定,具體執行認定的機構是貿易產業部。申請認定者應當提交書面文件。為了保障審查程序的透明性,所有的申請都,由貿易產業部對外公布,貿易產業部一般每經過2年對訴訟資格進行重新審查,如果發現該團體不再滿足基準要件,則由國務大臣取消指定。截至2007年底,英國還沒有一般的消費者團體被指定為《企業法案》中的訴訟資格者,但已經有幾個消費者團體提出了認定申請。根據國務大臣的命令,能夠申請行使消費者團體訴權的條件是:(1)申請者的組織、運營和管理具有獨立、公平、完全的清廉性,并且具有適當的處理內部利害對立的程序。“獨立性”要求該組織獨立于特定的經營者,不受經營者的管理和控制。為了判斷組織是否具有獨立性,一般要審核團體的主要構成人員的履歷情況。(2)申請者具有促進或保護消費者集團性利益的經驗、性質、專業性知識。申請者為具有專業性知識的個人或組織的承繼人時,則參照該組織或個人的專業性。(3)申請者必須具有通過高水準的清廉性和公平運營來保護消費者團體利益的能力。(4)具有調查違法行為和進行(法律規定的)法律執行程序的能力。(5)申請者在執行法律方面具有依據最善慣性的準備和意思。(6)申請者應當具有與公正交易廳以及其他有訴訟資格的團體或個人進行合作的意愿及準備。在以上條件中沒有從法人格、團體構成人員的規模及財政性要件上進行限制,英國貿易產業部表明,之所以沒有設置法人格要件,是因為與是否具備法人格相比,能否代表消費者的利益進行活動更加重要。而沒有從團體規模上規定條件,是因為像全國消費者評議會(Na-tional Consumer Couneil)這樣的組織雖然在組織構成上不存在會員,但在保護消費者利益方面卻發揮著重要作用。關于財力要件,一般認為,雖然消費者團體是否有能力推進訴訟與財力要件有關,但是僅就提訟行為來看,即使缺乏財力要件,公正交易廳也可以接替案件,所以,沒有必要設置財力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