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范文

時間:2023-04-07 08:17: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

篇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內蒙古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發的樣品測試內容對奶粉中所含食源性致病菌進行檢驗,對檢驗結果實施定性分析。生化反應鑒定要求到屬或者種。

1.2方法

1.2.1儀器、試劑

檢驗所用主要儀器設備為恒溫培養箱,VITEK2-compact細菌鑒定分析系統(生產企業: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所用培養基以及試劑主要由BD、北京陸橋技術、法國科瑪嘉、青島海博有限公司提供。經過檢定及校準,研究中所用儀器設備、試劑等均在有效期內。

1.2.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以《2016年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工作手冊》、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標準[1]作為參照,對所選樣品實施微生物檢驗。在檢驗過程中實施室內質量控制,保證檢驗所得相關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和準確性。

1.2.3實驗室檢驗

①無菌操作分別將樣品接種mLST-Vm肉湯、李氏增菌肉湯LB、緩沖蛋白胨水、腸道菌增菌肉湯、氯化鈉堿性蛋白胨水(3%)、改良EC肉湯、氯化鈉肉湯(7.5%)、胰酪胨大豆多粘菌素肉湯中,然后放置于恒溫培養箱中適當溫度環境中進行適當時間的培養。②分別挑取以上增菌液接種至阪崎腸桿菌顯色平板、TSA、PALCAM平板、沙門菌顯示平板、HE、XLD、TCBS平板、弧菌顯色平板、MAC、大腸顯色平板、金黃色葡萄球菌顯色平板、B-P平板、MYP平板中,放置恒溫培養箱適當溫度環境中進行適當時間的培養。③對增菌液中細菌的生長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平板上菌落特點進行密切觀察;④在MAC菌落特點為粉紅色、中等大小菌落,大腸顯色平板上為藍色菌落。阪崎腸桿菌顯色平板上為藍綠色菌落,在TSA上為黃色菌落。其它平板上無可疑菌落。⑤選取平板上可疑菌落進行涂片染色鏡檢;挑MAC、大腸顯色平板、阪崎腸桿菌顯色平板及TSA上可疑菌落接種至TSI(三糖鐵)、MIU(動力-靛基質-脈酶)、普通平板中,并進行培養。⑥對MIU、TSI結果進行觀察,選取普通平板上出現的菌落實施氧化酶實驗。選取兩種可疑菌純培養物行生化鑒定。

2結果

主要檢出致病菌為大腸埃希氏菌和阪崎腸桿菌。增菌之后行接種選擇平板相關操作和所獲得的結果均與直接接種法相同。本次研究結果上報內蒙古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質控樣品檢驗獲得“滿意”結果。

3討論

在實施食品安全微生物檢驗中,微生物實驗室間比對試驗為一種對實驗室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準確性進行驗證的最有效措施之一[2]。目前,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室間,主要選用該種方法對微生物檢驗結果實施質控考核。在質控考核過程中,相關分析工作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實驗室檢測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同時還必須對醫學檢驗、食品衛生檢驗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操作步驟和流程等均有全面了解,并嫻熟掌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須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對污染樣品中可能存在的相關病原菌進行全面考慮[3]。在實施細菌鑒定過程中,工作人員須時刻保持清晰思路。同時實施增菌、直接劃平板,對增菌以及分離培養基進行合理選擇,保證培養基營養狀況以及培養環境的溫濕度等能夠符合培養條件,在檢驗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漏檢率,提高檢出率。在常規樣品檢測、實驗室間質控考核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均須首先要保證室內質量控制,保證實驗室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同時,在檢驗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檢驗及分析工作人員必要要重視每份樣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和標準實施檢驗流程及操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樣品微生物檢驗過程中設計的樣品采集、樣品處理、細菌染色、培養基選擇、試劑使用等各個環節均能夠保持良好的精準性,進而保證樣品微生物檢驗結果的可靠及準確性。在食品衛生檢驗工作中,食品微生物檢驗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點內容。相關機構必須定期對食品微生物檢驗實施實驗室間質量控制考核,對實驗結果進行嚴格把關,進而推動衛生檢疫人員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技能及素質,促進實驗室檢測水平得到不斷提升,進而保證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能夠有序、快速進行,并保證檢驗質量,進而為衛生監督執法部門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依據,保證食品衛生安全。

作者:曲桂娟 許杰 單位:內蒙古赤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參考文獻

[1]柳勤,葉新,張惠文,等.2015年天河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微生物結果與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14(10):540-541.

篇2

1對象與方法

1.1監測對象。以“餐車經營、集體用餐、臨客供餐、散裝食品”等高風險領域為重點,隨機抽取轄區食品銷售經營者、餐飲服務經營者、單位食堂等地點進行采樣。共采集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533份。1.2監測方法和項目。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匯編》要求[1],委托具有檢驗資質的蘭州鐵路局疾病預防控制所嚴格按照各類抽檢食品及相關產品的檢驗方法和項目進行檢驗[2,3]。1.3統計分析。資料用Excel軟件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

2監測結果

2.1不同種類食品及相關產品抽檢情況見表1。2.2不同采樣地點食品及相關產品抽檢情況見表2。

3討論

3.1從抽檢情況看,食品安全風險因素主要存在站。車食品經營單位銷售動車盒飯和散裝食品中,其中動車盒飯不合格指標為菌落總數、大腸埃希菌超標,不合格原因分析為加工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或運輸、貯存等環節未做到全程冷鏈;散裝食品不合格樣品指標是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超標,不合格原因分析為自身衛生條件不符合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要求,如無上下水設施,運輸工具不符合相關規定,剩余食品未按規定處理等;不同采樣地點、不同包裝食品及相關產品之間無統計學差異。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重點環節應加大監管力度,確保食品安全。3.2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食品安全監管中很重要的一項基礎性工作。[4],通過科學的檢驗手段和方法,鑒定食品安全質量和動態變化,評估食品安全風險。我轄區根據食品季節性特點,加大高危食品抽檢力度,重點對“餐車經營、集體用餐、臨客供餐、散裝食品”等高風險領域進行抽查,同時對抽檢不合格的食品及相關產品從原料采購、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的全過程進行監管,對發現隱患較多的單位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增強了旅客及職工家屬消費安全感,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3.3強化從業人員衛生意識對保證食品安全、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食品從業人員衛生知識相對缺乏,我們將集中培訓與日常監督過程中的宣傳培訓相結合,規范經營行為,改變不良習慣,提高了自律意識。加大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宣傳力度,并完善消費者投訴快速反應機制,對經查實的違法案件依法處理,營造了全民參與監督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匯編[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6.

[2]蘭州鐵路局勞動和衛生處.關于印發《蘭州鐵路局2015年衛生防疫日常工作任務計劃》的通知[R].2015-02-02.

[3]蘭州鐵路局勞動和衛生處.關于印發《蘭州鐵路局2016年衛生防疫日常工作任務計劃》的通知[R].2016-02-01.

篇3

關鍵詞:憑祥市;食品安全;微生物

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水平高低,關系著社會穩定與否,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1]。據統計,美國致病菌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4000例,對經濟造成的損失每年超過65萬美元,個別年份高達349億美元[2]。面對嚴重的食品問題,憑祥市依據國家下發的檢測項目來對該市的超市、農貿市場等場所中的食品進行風險評估,以期降低對人們健康的危害。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014年憑祥市市區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冷飲店、學生宿舍、中學食堂、餐飲店等場所的食品作為樣本,包括奶粉、蛋糕、牛奶、醬鹵(豬耳朵、白煮鴨、燒鴨、白切雞等)、礦泉水、飲料、米粉、鮮榨果蔬汁等樣品。憑祥市2011年~2014年食品安全監測的項目主要包括志賀菌、大腸埃希菌O157、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金斯、敦沙門氏菌等。

1.2樣本采集方式及其運送 對于散裝食品,檢測中心事先準備一次性滅菌袋進行采集,或食品銷售方提供的包裝袋進行包裝;對于定型的包裝食品,檢測中心不予另外進行包裝。24h以內,檢測中心將樣本全部送至檢測微生物的實驗室進行冷藏,但是新鮮食品必須當天采集樣本同時當天完成微生物檢驗[3]。

1.3方法 檢驗部門嚴格依照國家衛生部關于食品檢驗的相關標準進行采集、運送、檢驗、保存、增菌、鑒定、分離等程序。

1.4檢測使用的試劑 檢測過程中所采用的顯色培養基、干粉培養基分別購買于北京科瑪嘉、北京路橋技術等公司,同時全部藥品以及試劑都在有效期的時間內使用。

1.5質量控制 微生物檢驗中心不僅對采集回來的樣本進行檢測,而且將已經標準陽性菌株作為相關的跟蹤對照,例如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等,確保檢驗過程中采用的儀器、試劑、培養基都正常使用[4]。

1.6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通過χ2檢驗,并且利用P

2 結果

2.1檢測樣本數以檢測結果 2011年,憑祥市抽檢的樣本數為536件食品,檢測出的致病菌為12株檢出率為2.24%,其中8株金黃色葡萄球菌,3株蠟樣芽孢桿菌,1株阿貢納沙門氏菌。2012年,憑祥市抽檢的樣本數為328件食品,檢測出的致病菌為15株,檢出率為4.57%,其中7株金黃色葡萄球菌,4株蠟樣芽孢桿菌,4株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013年,憑祥市抽檢的樣本數為133件食品,檢測出的致病菌為10株,檢出率為2.24%,其中8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株蠟樣芽孢桿菌,,1株金斯敦沙門氏菌。2014年,憑祥市抽檢的樣本數為166件食品,檢測出的致病菌為2株,銅綠假單胞菌1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株[5]。

由上述可知,2011年~2014年憑祥市共抽檢1163份食品,合格的樣品達到1124份,合格率達到96.65%。其中蔬菜、水產品尚未檢出致病菌,檢出致病菌較多的食品樣品是涼拌菜、熟肉類。此外,檢測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出率最大,并且較為常見,主要出現在牛奶、快餐、糕點、醬鹵肉中;蠟樣芽胞桿菌常出現在桶裝水、米粉、蛋制品中。

2.2對比不同來源樣品的合格情況 由表1可知,餐飲行業、超市、農貿市場的樣品合格率分別為89.610%、98.980%、96.078%,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

3 討論

食品安全監測本質上通過監測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況,對食品安全情況進行評估,根本目的在于掌握一個地區或者某個場所的食品安全情況,從而針對監測中發現的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食品安全監測主要監測有害因素、致病菌等對象,本次研究主要是檢測憑祥市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情況。食品安全監測具有以下作用:①可掌握當地食品安全的真實現狀,有利于科學分析食品安全問題對人們身體存在危害,同時為制定食品安全相關的規章制度提供數據支撐;②間接反映管理工作的水平,便于調整今后的工作方向;③及時安全預警,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本次檢測結果顯示,2011年~2014年憑祥市共抽檢1163份食品,合格的樣品達到1124份,合格率達到96.65%。其中水產品的合格率為100%。餐飲行業、超市、農貿市場的樣品合格率分別為89.610%、98.980%、96.078%,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

有關部門應當按時檢測當地農貿市場、學校、超市等重要場所的食品情況,并且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本次實驗發現,熟肉類、生肉類等食物是主要的污染食物。為此,管理部門應當重點加強對這些食品的貯存、銷售、加工、生產等各個階段進行全面的監管,并且完善當地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此外,管理部門應當深入分析食源性疾病影響因素,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曾玉明.靈川縣2011年食品微生物安全風險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業,2014,12(25):2-4.

[2]韋太煥.2012年崇左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4,30(8):1066-1068.

[3]鐘天輝,張輝,譚燕妮,等.2011年德陽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3,29(1):75-76.

篇4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問題;優化

前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作為人類生產的必需品,必然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現階段,我國尚面臨著嚴峻的食品安全風險,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食品安全風險檢測不僅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必然手段,同時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概念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對于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質量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就食品安全而言,要求我國的食品均無毒無害,并且能夠符合相關的營養學要求,對于人體健康不會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是慢性的傷害。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已經制定出了相關法律法規開始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對食品化學污染物及其有害物質的監測也在2000 年開始實施。但在當時僅有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和9 個省級的疾病控制中心對食品安全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同時監測的項目也僅限于重金屬污染、兒童食品致病菌污染以及農藥的殘留。但經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在正式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法》后,這種情況開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目前我國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面的工作開展較好,幾乎全部的省級、市級以及大部分的區縣級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部分的食品檢測實驗室均可以進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同時在監測的過程中,范圍也擴大到了食品生產原材料、食品包裝材料、半成品視頻等,并且監測的項目也擴展到了獸藥殘留、有害元素污染物、半成品食品、真菌毒素、致病菌以及食品添加劑等,在指標上也擴大到了上百個。這些指標能夠為我國各級部門科學的開展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充分并且全面的科學技術依據,并且能夠對我國的食品安全控制提供非常充足的資料。

2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2.1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工作現狀

我國關于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工作最早開始于2000 年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在2013 年以前,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是采取兩個環節相互獨立的管理模式進行,初級農產品的食品安全監測是由農業部門進行,而加工食品的安全風險管理則是由質監部門負責。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信息化基礎較為薄弱,統一性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系統尚未建立。

2.2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當前階段我國在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化監測方面的工作經驗不足,同時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整體的設計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

(1)食品安全監測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規劃設計存在問題

食品安全監測是一項較為艱巨的任務,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與整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以信息化技術為依據,建立自動化的信息監測系統。但當前階段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各個部門對信息化監測系統的規劃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從而導致了信息化監測的效率不高。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管理信息化系統仍處于早期的規劃設計階段,每個部門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出發進行相應的系統建設,缺乏橫向的發展戰略支持,這就導致現階段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系統在資源分配、發展戰略、總體方案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2)食品安全監測信息共享嚴重不足

在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中,分離化的監測模式導致了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未及時建立橫向與縱向的信息交換機制,而各種數據資源也相對較為單一,缺乏相應的分析系統,無法為食品安全工作的開展及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3)食品安全監測信息化硬件基礎建設較為薄弱

當前階段的食品安全監測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都是由各個部門自主建立起來的,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的限制,導致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監測硬件設備的基礎較為薄弱,在網絡帶寬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同時也不能滿足當前信息化管理軟件的運行需求。同時,在信息化技術方面,采用的還是較為傳統的信息化技術,未對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興信息化技術進行充分的利用。

3優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信息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3.1重視信息化系統的規劃設計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統一預算,健全制度;統一管理,優化資源;統一標準,共享互通”的建設原則,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采取平臺、主系統和子系統共同規劃設計,各有關單位分頭組織實施的方式,實現信息化系統的數據共享、系統智能、操作簡便和功能完善,建立具有預測預警功能的風險監測系統平臺。

3.2完善現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系統

以衛生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系統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樣品數據庫,為產品溯源和數據深度挖掘提供保障;增加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產品數據庫,運用條形碼、二維碼等技術,自動錄入采樣信息中關于產品部分的信息,增加系統自動化、人性化用戶體驗,提高錄入數據的準確性,為數據挖掘和統計提供可靠數據基礎。

3.3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系統的基礎建設

充分利用現有的系統,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系統接入到相關的系統中去,不僅能夠實現資源與信息的實時共享,同時也能避免資源的浪費。此外,在現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相關部門應不斷加強對云技術、大數據等新興網絡技術的利用。

3.4深入數據挖掘, 提高監測結果的使用

食品安全監測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數據, 我們需要將這些數據進行深入挖掘, 通過分析監測數據所表現的系統性食品安全風險。目前雖然各個部門同時進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 然而各個部門通過獨立的方式進行數據庫結構和上報系統開展數據挖掘, 因此存在數據的深入和統一分析的障礙。此外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 及時發現問題并盡快開展相應的處理工作, 防止這種隱患擴大。此外通過公開解讀食品安全監測數據, 引導社會輿論向正確的方向進行, 增加數據監測的社會價值。數據挖掘工作作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最基本的工作, 通過深入分析監測工作數據存在的問題, 來為今后的監測工作提供幫助。

4對食品安全L險監測信息化的其他問題與建議

隨著我國對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問題的不斷重視,諸多的問題開始得到了解決。首先在人員問題上,可以加大對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單位的人力和財力投入。在人力資源方面,其主要的部門需要按照疾病控制系統人員的配置標準對其進行增加編制的處理。尤其是可以著重引入高素質高學歷高知識水平的檢驗專業人才,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明顯提升檢驗專業人員的比例。另外可以提升檢驗專業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通過這種手段能夠留住這些檢驗專業人員,并可以明顯的激勵檢驗專業人員,讓他們有著工作的動力,并能夠愛崗敬業,自覺的學習新技術并開展新項目。有關部門可以加大對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驗室的撥款,讓實驗室能夠采購一些全新的檢驗儀器,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檢驗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是關系到民生的重大問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信息化建設對保證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在本文中,筆者對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化建設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論述,希望對我國的食品安全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篇5

一、食品安全標準工作

一是重點做好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工作。2013年全面清理現行近5000項食品標準,2014年在標準清理結果基礎上,全面啟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重點解決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存在的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為做好標準整合工作,我委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李斌主任為組長的整合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部門協調會商,解決標準整合中的重大政策性問題;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方案(2014年~2015年)》,明確了標準整合原則、方法和具體安排,落實標準整合項目工作任務;成立由37名相關學科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技術組,做好技術把關,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承擔標準整合的日常技術工作。二是加快重點和缺失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目前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429項。三是不斷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管理和企業標準備案管理,組織編寫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工作程序手冊》,拓寬公眾參與和標準征求意見的渠道、方式,加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組織管理,做好審評委員會換屆工作。四是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跟蹤評價。標準的生命在于執行。制定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跟蹤評價規范》,及時了解標準實施情況,組織起草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跟蹤評價技術指南》,加強對標準跟蹤評價工作的組織管理和技術指導,推進標準的貫徹實施。

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

著力加強風險評估制度和組織機構建設,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優先評估、應急評估、食物消費量調查,打牢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基礎,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科學支撐。已經完成30多項優先評估和應急評估項目,2013以來相繼在部分省份啟動了居民食物消費量調查工作,系統研究中國人膳食暴露和消費結構。及時修訂、完善新食品原料等安全性審查制度,加強源頭把關,印發了《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嚴格規范安全性審查的程序。制定食品安全相關產品評審專家管理辦法,加強評審專家庫及專家管理。2013年共審查通過了新食品原料18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37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8種。完成了食品包裝材料清理工作,公布第三批258種食品包裝材料用添加劑名單。

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

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并組織實施國家年度風險監測計劃。在2142個縣區設置食品污染物監測點,2013年共監測42萬件食品樣品、涵蓋307項各類監測指標,獲得監測數據493萬個。監測結果表明,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并不斷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況趨于好轉,獸藥濫用以及非法添加情況有所遏制;同時監測也發現了因環境污染、生產環節控制不嚴、以及違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質等導致的食品安全隱患。進一步加強食源性疾病防治,在全國設置食源性疾病監測哨點醫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報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數14413人。監測顯示,化學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趨勢,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賓館飯店、食堂等集體供餐場所是主要暴發場所。此外,誤食有毒動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強化能力建設。加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分中心建設,在全國32個省級疾控中心加掛“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省級)中心”牌子,作為國家風險監測的省級核心技術機構,同時確定6家有條件的機構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參比實驗室”。啟動地市級疾控機構風險監測設備配置項目,改善監測條件,加強人員培訓和質量控制,不斷提升監測水平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國務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要求,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標準方面。一是落實食品安全標準整合方案,通過2014~2015兩年的努力,使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框架、原則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標設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并適應中國膳食結構和食品產業國情。二是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糧食、包裝飲用水、調味品等一批重點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一步滿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產業發展需要。三是開展對《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重點標準的跟蹤評價,掌握標準執行情況,分析標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收集監管部門、行業、消費者等各方意見和建議,為標準修訂提供依據。四是改進標準宣貫和服務工作。近期正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宣傳和實施工作的通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標準宣傳教育,推動標準貫徹實施。同時,為方便各方查詢和使用標準,開發了食品添加劑標準查詢軟件,將于近期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和我委網站開通啟用。

(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方面。一是強化評估工作的規范化建設,加強風險評估制度的頂層設計,完善配套工作規范。二是夯實評估科學基礎,有計劃推進食物消費量調查和總膳食研究、毒理學計劃工作,加強數據共享機制建設和評估方法學研究。三是加強能力建設,繼續細化年度風險評估計劃的同時,著手制定我國2016~2020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規劃。逐步建立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為龍頭,部門、相關科研院所和地方具備能力的技術機構為支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四是強化風險交流和科普性宣傳,發揮風險評估結論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中的引導作用。五是加強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工作。

篇6

關鍵詞: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餐飲服務行業也在迅速的發展,所以相關食品安全部門對餐飲服務食品監測檢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餐飲服務食品監測檢驗一般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食品的衛生情況進行抽樣調查,這樣不僅可以保證食品安全,而且還可以提高食品的質量保證。對于一些大型的就餐場所,就需要經常的進行食品監測檢驗,但是,目前監測檢驗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餐飲服務行業的發展。所以一定要探究一種新的監測檢驗方法,對食品安全進行監測檢驗。

1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現狀

目前,食品的安全問題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對食品進行檢測檢驗的組織有許多,包括衛生安全組織、世界糧農組織等許多國際組織。對于食品安全的監測檢驗,許多發達國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完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近幾年,我國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方面不斷地進行改革嘗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出臺[1],這部法律初步明確了分工負責與統一協調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以及食品安全評估機制。各級政府按照相關的規定不斷的對監管機制進行完善,希望有效的促進監管能力,提高食品監管水平。

自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始履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職責以來,開展了許多的食品安全調查以及評價工作,不僅對食品的佐料進行了監測檢驗,而且對食品的安全也進行了監測檢驗以及評價。為了食品監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政府不斷的對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進行規范。然而,目前我國的食品正處于一種安全風險高發期狀態,影響食品安全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著隱患。

2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的必要性

近幾年來,我國不斷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媒體對餐飲食品安全的報道越來越多,其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瘦肉精、口水油等,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從而使群眾對食品安全問題充滿了擔憂。根據相關研究部門的調查顯示,近幾年全國產生的大多數食源性疾病中,其中有70%~80%是發生在餐飲行業。一直到2009年,全國的食物中毒事件中,餐飲行業的中毒為51起,中毒人數為2821人,中毒死亡人數為5人,與往年相比較死亡人數增加了3人[2]。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促使人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

餐飲消費環節是市食品供應的最末端,是整個食品生產以及加工中,所有不安全因素集中暴露的環節。食品安全問題一次又一次成位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加強食品監管機制建設,是政府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食品安全監管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還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新形勢下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是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基礎性工作,不僅要及時的對餐飲食品安全機制提供科學的依據,而且還要為地區食品安全進行有效的評價。由于條件的限制,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工作還沒有得到大力的推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監管機制,政府對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很有必要。

3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監測檢驗

餐飲服務活動主要指的是給消費者提供及時加工的食品、就餐的場地以及良好的服務等活動。我國餐飲經營者的管理水品很低,對于食品的安全意識以及風險意識很薄弱,在對食品原料的選擇以及加工過程中,不注重衛生問題,導致餐飲行業的發展出現參差不齊以及操作不規范的現象[3],這就給餐飲食品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隱患。特別是在大型的用餐場地,食品安全風險發生率比較高,例如,學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目前,政府推廣使用HCCCP全程監控體系,這種體系主要是通過政府立法、在企業實施的一套食品安全控制,HCCCP全程監控體系以科學為主要依據,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對食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評估,將食品的安全生產以及消費,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應用HCCCP全程監控體系,可以有效地將食品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4 構建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系統

在食品安全新形勢下,一定要保證食品安全監管技術以及風險評估具有一定的準確性,進而才可以了解餐飲服務安全風險的管理是否有效。根據食品安全新形勢,構建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系統,各級檢測檢驗機構應該具備相應的監測檢驗技術以及信息交流平臺,面對突發的食品安全事故,作出及時的反映,還應該對食品安全有一定的評估能力。因此,各級檢測檢驗機構應該適應餐飲食品監管機制的發展,要對餐飲食品安全工作進行一定的調整,政府應該將檢驗餐飲工作的模式轉變為分析餐飲風險的工作模式[4],這樣不僅可以提升餐飲服務的安全控制能力,而且還可以提升餐飲服務的水平。政府應該對餐飲監管人員進行一定的培訓學習,不僅要完善監管的基礎設施,而且還應該提升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的能力,這樣就可以滿足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的需求。相關檢測檢驗部門一定要注重提升檢驗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強監測檢驗技術人員隊伍建設。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食品安全監管的新形勢下,政府應該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作為食品安全評估的基礎,不僅要快速提高食品監測檢驗的能力,而且還要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同時要加大對食品安全監測檢驗的力度,這樣才能促使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得道一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丁宏,崔生輝,權婭茹,等.論新形勢下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J].中國藥事,2011,25(6):527-530.

[2]孫悅.論新形勢下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檢驗[J].中外健康文摘,2014,(25):48-49.

篇7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督;抽樣;風險;對策

1引言

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是國際公認、普遍采用的食品安全基本管理措施,是從整體上統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環,也是監管工作由事后查處為主向關口前移、預防為主轉變的重要舉措[1]。從2014年至今,國家、省、市、縣等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把年度抽檢監測作為重要抓手,逐步加大抽檢監測頻次和品種覆蓋范圍,加強抽檢信息公布力度,有效推進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全過程包含了計劃、抽樣、檢驗、核查處置等一系列程序,首先由總局年度食品安全抽檢計劃,規定總局、省級局、市縣級局的抽檢監測食品品種、批次、抽檢對象等,各級局根據總局計劃逐級本級抽檢方案,然后通過直接委派下屬檢測機構或公開招標等方式選擇承檢機構,由承檢機構按照要求組織人員開展抽樣、檢驗工作,出具檢驗報告,將抽檢監測結果匯總上報給組織抽檢監測工作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對不合格情況進行核查處置。抽檢監測全過程中,抽樣工作的規范性、代表性、公正性和時效性,將極大的影響抽檢監測結果的質量[2-4]。本文基于抽檢監測技術管理機構和承檢機構的實踐經驗,對抽樣環節存在的風險開展討論,并提出降低和消除這些風險的對策建議,籍此提高抽樣工作的規范性、代表性、公正性和時效性,確保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結果準確可信。

2抽樣環節各要素風險分析

2.1抽樣人員

2.1.1抽樣人員的風險

一是抽樣人員能力培訓不充分。目前針對抽樣人員的培訓來源于兩個層面,一是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組織針對承檢機構人員的集中培訓,這類培訓時間較短,參加人員有限,無法覆蓋所有承檢機構的所有抽樣人員;二是由承檢機構自行培訓抽樣人員,培訓的內容、標準無法統一,培訓效果無從考證[2-5]。二是抽樣人員專業知識不足。抽樣人員未完全具備食品安全相關專業知識,未熟練掌握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監測的法律法規、工作規范和程序,未充分熟悉食品分類,了解所有被抽檢樣品的屬性、檢驗項目及檢測標準,不熟悉抽樣方法等[6,7]。三是抽樣人員組織溝通協調能力不足。抽樣工作往往時間緊,任務重,接觸被抽樣單位數量多,抽樣人員不具備一定的組織和溝通協調能力,就無法科學合理掌握抽樣過程的工作節奏,無法爭取被抽樣單位的積極配合,導致無法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抽樣工作[8-10]。

2.1.2抽樣人員風險導致的后果

上述風險一旦發生,將對檢驗結果的有效性產生影響,進而影響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的結果質量。如:食品分類錯誤,造成計劃中的某類產品多抽,另一類產品少抽;食品分類錯誤,造成檢驗人員按照錯誤的產品類別進行檢驗和結果判定;抽樣單中被抽樣單位信息填寫錯誤,造成檢驗報告相關信息有誤,造成核查處置困難;樣品抽取時發生污染、樣品保存不當、抽樣數量不足等造成無法檢驗需要重新抽樣;與被抽樣單位發生糾紛,導致抽樣失敗;抽樣進度慢,導致未在計劃時間內完成抽樣,影響后續檢驗進程等。

2.2抽樣方法

2.2.1抽樣方法風險

《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5]第十八條規定,應“隨機抽取樣品”,也就是說應避免在選擇樣品時的人為主觀傾向性。但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歷年的《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實施細則》未針對每類食品和各類抽樣場所規定更詳細的隨機抽樣方法。在被抽樣單位的經營場所抽取哪個區域、哪個批次的樣品、如何抽取均是由抽樣人員確定的。另外,每年食品安全抽檢監測計劃規定了需要抽取的食品類別,卻未指明類別中的具體品種。基于上述原因,可能存在以下風險:一是不同機構的抽樣人員可能采用不同的抽樣方法,選取不同的食品代表品種;二是部分抽樣人員憑主觀意愿隨意抽取樣品。如:為節約買樣成本,有意規避價格高的品種,只抽取廉價食品;為提高抽樣速度,在同一被抽樣單位集中抽取大量樣品等。

2.2.2抽樣方法風險導致的后果

不同的抽樣方法可能使同批次產品在不同檢驗機構做出的檢驗結果存在差異,而隨意抽樣或規避高價食品等行為則必然破壞抽檢監測樣品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2.3抽樣地點選擇

2.3.1抽樣地點選擇風險

抽樣地點的選擇則更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一是人情因素干擾被抽樣單位的選擇,如“有關系”的不抽,“沒關系”的抽,“關系不好”的多抽;二是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交通不便,抽樣人員為避免路途勞頓和交通成本的增加,盡量不去這些地區抽樣;三是農貿市場、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等場所抽樣配合度不高,而且難以獲取正式發票,造成買樣費用報銷手續繁瑣。抽樣人員更愿意進入商超等經營場所抽樣,降低農貿市場、食品“三小”等場所的抽樣比例;四是生產環節抽樣時,經常會遇到被抽樣企業地址不詳細、所處位置偏遠、企業沒有明顯廠牌等情況,造成尋址困難。

2.3.2抽樣地點選擇風險導致的后果

一是憑抽樣人員主觀意愿選擇抽樣地點破壞了被抽樣單位的隨機性,可能產生不公正,甚至是廉政風險;二是交通不便地區抽樣量偏少造成抽樣區域的代表性受到影響;三是諸如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等食品安全風險更高的生產經營場所游離于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體系之外,人為降低了問題發現的幾率。四是抽樣人員掌握生產企業信息不齊全,降低了抽樣效率,影響了抽樣進度。

2.4被抽樣單位的配合

2.4.1被抽樣單位配合度風險

在實際抽樣過程中,被抽樣單位由于法律法規意識不強,不理解抽檢的目的意義,甚至自身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欠佳,對可能的處罰有懼怕心理,從而以各種形式阻擾抽樣過程。如:在生產企業抽樣時,企業以負責人、倉管員不在或聯系不上、企業停產、產品全部出廠售完等借口逃避抽樣;少數被抽樣單位用各種借口質疑抽樣人員的身份,尋釁滋事,甚至給抽樣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一些食品經營商戶得知抽樣正在附近進行,以關門閉店形式拒絕抽樣。

2.4.2被抽樣單位抵制抽樣所導致的后果

少數被抽樣單位抵制抽樣的行為打亂了抽檢監測工作計劃,在其他被抽樣單位面前帶了壞頭,對抽檢監測活動的正常開展造成了較嚴重的干擾和影響。

2.5“抽檢分離”的執行

2.5.1“抽檢分離”的執行風險

《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工作規范》明確規定“抽檢監測工作實施抽檢分離,抽樣人員與檢驗人員不得為同一人”。目前抽樣與檢測工作均同時由中標的承檢機構承擔,所謂“抽檢分離”僅僅在承檢機構內部實現,即承檢機構組織專職抽樣人員抽樣,化驗室人員開展檢驗,從而可能產生風險:一是由于缺乏有效外部監督,為節約人力成本,可能出現同一人既承擔抽樣又開展檢驗的情況;二是檢測機構內部抽樣與檢驗兩個崗位的信息未有效隔離,內部制度規范無法確保抽樣和檢驗人員公正性,檢驗結果易受被抽樣單位利益干擾,檢驗人員存在“權力尋租”可能。

2.5.2“抽檢分離”未有效執行造成的后果

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是為監管服務的,是提高食品安全監管靶向性的重要技術支撐。抽檢實際未分離,導致抽樣公正性存疑,降低了抽檢監測活動的公信力。檢測機構自抽自檢得出的檢測結果可能無法真正為監管部門提供監督執法的依據,無法真正指明風險研判的重點方向。

3降低和消除抽樣環節風險的對策建議

3.1建立統一的抽樣人員資質保證制度

一是規范培訓程序。制訂抽樣人員必須學習的各類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標準等學習目錄,通過統一集中培訓、網絡培訓、承檢機構組織培訓、人員自學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采用學時學分制對培訓內容完整性進行評價。二是統一考核發證。對完成培訓學時學分的人員進行統一考試,考試合格后統一發放資質證書和工作證。抽樣人員資質設置為承檢單位參加抽檢監測任務投標時必須滿足的條件。三是通過承檢機構飛行檢查考察承檢單位培訓程序的履行程度和抽樣人員的持續勝任程度。四是完善抽樣人員監督懲處機制,在發生因抽樣環節重大失誤造成食品監督抽檢監測結果失真、引起企業異議投訴并被證明為抽檢實施部門責任、發生“吃拿卡要”等廉政問題等情況后,相關抽樣人員可禁止其參加食品監督抽檢監測工作,構成違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懲處[11-15]。

3.2完善隨機抽樣規范

建議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牽頭,組織權威技術機構和專家,制定抽檢監測隨機抽樣規范,針對不同種類食品和不同抽樣場景的特點,遵循統計科學,細化抽樣方法,規范抽樣部位、抽樣數量、抽樣工具、樣本組成方式等,從而使各承檢單位的抽樣方法保持一致性。

3.3改進購樣經費管理

為了防止中標單位為降低買樣成本只抽取廉價食品的傾向,各地在抽檢監測經費管理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招標中規定買樣費用不得低于某個額度;或者設置抽取高價食品的比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議進一步改進購樣費管理,設立購樣費用專項基金,承檢機構憑購買憑證實報實銷,不占用中標金額,杜絕只抽取廉價食品抽取傾向。

3.4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加強宣傳引導

建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引導被抽樣單位正確看待抽檢監測的作用和意義,促使其提高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以抽檢監測為契機,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積極主動配合抽樣。對拒絕抽樣甚至野蠻干擾抽樣工作的企業和商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處置,維護抽檢監測工作的權威性。

3.5探索實施

“抽、檢機構分離”建議在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監測中實施抽樣機構和檢驗機構分離,同一批檢驗任務,抽樣機構和檢驗機構不得為同一機構。建議由各抽樣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托原有稽查、執法人員,在內部組建專職食品安全抽樣隊伍,由于這樣的隊伍為財政供給,沒有盈利性質和動機,又了解轄區食品生產經營質量狀況,相較于第三方機構,更能夠忠實的執行抽檢工作規范,把握監管靶向性,提高問題發現率。

3.6在抽樣中貫徹

“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建議在抽檢監測抽樣環節加快貫徹“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即在抽樣過程中隨機抽取抽樣對象,隨機選派抽樣人員,抽樣情況及抽樣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建立健全被抽樣主體名錄庫和抽樣人員名錄庫,推廣運用電子化手段,對“雙隨機”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實現責任可追溯。這樣就堵住抽樣和被抽樣雙方“通氣”、“打招呼”等漏洞,“檢查誰、誰去查、怎么查、何時查”全部由平臺隨機公開抽取,保證了抽樣的公正公開。另外,通過“雙隨機一公開”機制確定被抽樣單位后,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摸清地址和經營情況,必要時可請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給予配合,對各種形式的逃避抽樣行為采取預防和處置措施。

3.7完善承檢機構檢查機制,確保抽樣過程合法合規

建議對承檢機構繼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在飛行檢查中考察抽樣文檔記錄、抽樣影像等資料的完整性,檢查抽樣硬件裝備的實際配備狀況,考察抽樣人員的培訓經歷和實際能力。還可以在承檢機構抽樣實施過程中隨機派出觀察員,考察承檢機構的現場抽樣行為是否合法合規。

篇8

關鍵詞: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機構;國內外對比;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9-00-01

根據最新的《食品安全法》2014修訂稿,食品中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的限量規定及其檢驗方法與規程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國務院農業行政部門制定。屠宰畜、禽的檢驗規程由國務院農業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應當經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的專家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的代表組成。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負責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等進行審查。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同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質量監督、農業行政等部門,分別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適時組織修訂食品安全標準。

也就是說,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主要由衛生部負責制定、公布,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同時衛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負責審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委員會下設10個專業分委員會,包括污染物、微生物、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營養與特殊膳食食品、食品產品、生產經營規范、食品相關產品及檢驗方法與規程,專業分委員會負責本專業領域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工作。專業分委會審查通過的標準最終要經主任會議審查通過,方可經衛生部正式。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也下設秘書處,承擔委員會日常工作,并借鑒法典的管理模式,注重秘書處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協調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素養的加強,使秘書處人員能夠積極配合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工作,保障標準審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對于食品中農藥和獸藥殘留的規定,由于該領域特殊的專業性,將其單獨管理。

我國的對于食品安全的機構設置基本上就是模仿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機構設置,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機構設置也基本相同,都基本采用食品安全標準由1~2家主要機構負責制定,但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主要由衛生部門負責制定,農獸藥殘留限量由農業部牽頭制定,歸衛生部門管理。

在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程序上,大部分的發達國家都己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或技術法規的制定程序,將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建立在科學評估、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在食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程序中均堅持了風險評估和監測的科學和公開透明原則。在風險評估工作的基礎上,還針對食品中有害物質開展監測工作,對食品中污染物質均開展了相應的監測工作。歐盟在2000年成立的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專門從事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工作,歐盟委員會在制定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及技術法規時,為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和技術法規的制定提供了科學基礎,在“食品安全白皮”中規定消費者有權利在任何環節對感興趣的事項提出評議。美國從1995年開始就要求對國家經濟影響重大的標準在之前應該開展成本-效益分析,負責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的機構同樣承擔相關的風險評估工作,通過“藍皮書”和“紅皮書”的形式每年公布殘留監測計劃,以及殘留監測數據,為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進一步提供數據支持,在一項法規公布之前,均有較長的公眾評議期。

我國在2011年10月成立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CFSA),承擔與我國食品安全相關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測工作,同時也負責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程序方面類似,但由于時間關系很大差距,我國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中也同樣遵循了公開透明的原則,但社會公眾的參與發達國家也有距離。與法典標準的制修訂程序相似,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程序包括七步:確定標準制修訂計劃、起草標準、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審查標準、批準和標準、跟蹤評價標準、修訂和復審標準,并增設了網上征求意見階段,提高了標準制定過程的透明度,同時,借鑒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做法,以法典標準為科學基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秘書處對相關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技術性要求等進行了整理,進一步細化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程序和工作內容,形成了便于管理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工作程序手冊》。。《程序手冊》中明確規定了食品法典框架內應研究結果用的風險分析工作原則、關于科學在法典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及在何種程度上考慮其他因素的原則聲明,以及由污染物、添加劑、獸藥、農藥及營養與特殊膳食委員會制定的應用于各自委員會的相應的風險分析原則,為各委員會的工作提供指導。在我國,食品安全法中也明確規定,衛生部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風險評估。按照這一要求,衛生部己成立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對重要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進行風險評估。此外,程序手冊中制定了關于食品添加劑、污染物、微生物、相關產品、營養與特膳、理化檢驗、農殘標準制修訂的技術原則,為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我國迫切需要重點解決產品標準目前存在的重復、交叉和矛盾的問題,進一步理順產品標準的分類體系。另外,尤其需要加強對食品過程控制的管理,抓緊清理并理順我國食品生產經營規范等過程標準,鼓勵行業和企業制定HACCP體系,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以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好地促進我國食品標準體系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和發達國家標準體系的接軌。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食品;監測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1082-02

為加強食品與相關產品的衛生質量監測,及時評估食品安全風險因素,促進監管工作部署的合理性,2012年河南省新鄉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對全市食品共抽檢了29類1485份食品與相關產品,詳細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河南省新鄉市的1485份食品安全監測報告為研究對象,抽檢范圍囊括醬腌菜、非發酵豆制品、水發產品、鹵菜、蛋制品、面粉、蔬菜等29類,抽檢場所包括食品小作坊、小攤販、蔬菜批發市場等。

1.2 抽樣與監測方法 依據國家各類食品衛生標準、農業行業標準、水產行業標準等確定監測項目、監測方法以及監測結果。抽樣方案由各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制定。

2 結 果

2.1 不同類食品與相關產品的監測合格率比較 各類食品抽檢樣品中合格率較低主要集中在醬腌菜、非發酵豆制品、鹵菜、水發產品、調味品、干鮮蔬菜及瓶裝水等,本年度抽檢樣品總合格率為84.18%,見表1。

3 討 論

2012年度抽檢的各類食品樣品中合格率較低的主要集中在醬腌菜、非發酵豆制品、鹵菜、水發產品、調味品、干鮮蔬菜及瓶裝水等。其中醬腌菜及鹵菜因無需再加工而直接食用,要引起大家重視,在質量不合格的前提下會直接損害食用者的健康,甚至會導致食物中毒[1]。豆制品合格率較低主要是由于加工場所過于簡陋、衛生設施缺乏、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原因造成的[2],同時豆制品多數為散裝,主要不合格指標是微生物超標,但由于豆制品適用前會再加工能有效殺菌,能降低其食用風險,但食品監管部門依然要加強管理,規范生產和銷售行為。水發產品的主要質量問題在于甲醛的加入,甲醛能使蛋白質變性,能使得水產品表面光鮮、口味勁道,延長食品保質期,但甲醛超標會直接導致中毒,嚴重危害消費者健康安全[3],食品監管部門要著重管理水產品中甲醛的加入量。本次分析發現2012年河南省新鄉市的食品安全風險在于醬腌菜、非發酵豆制品、水發產品、鹵菜、蛋制品、面粉、蔬菜等食品出現的農藥殘留、微生物超標、食用添加劑過量、添加非食用調料、及重金屬污染等不合格。針對上述特征,下一年度食品監測管理要著重改善上述不合格情況,進行有重點的針對性管理,以期提高我市食品整體安全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銀萍.2010年太原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2,24(2):166-169.

篇10

 

關鍵詞:《食品安全法》 消費者 安全權 完善

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近年來層出不窮、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刺痛了老百姓的神經,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國家立法機關加快《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步伐,五年磨一劍,經反復打磨,2009年2月28日,《食品安全法》草案獲得通過,并已于同年6月1日開始實施。

    所謂消費者安全權,是消費者在購買生產經營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時,為保證其自身在消費該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身心健康和安全而享有的、獲得質量保證、絕對安全可靠的衛生健康的產品或服務的權利。作為一部專門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的法律,《食品安全法》對消費者安全權的保護機制做了大量創新。

    以前,為把握好消費者“吃”的安全問題,農業、質檢、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各負其責,共同管理食品安全了。但是這些部門職能交叉、責任不清,食品監管容易出現真空,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安全權。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社會上要求改變現有監管體制,真正實現有效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此,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和機制。

    一是對實行分段監管的各部門的具體職責進一步明確。衛生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范的制定,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農業部門主要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進行監管,但制定有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公布食用農產品安全有關信息則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

    二是在分段監管基礎上,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協調、指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三是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管職責。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管的工作機制;統一領導、指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行評價、考核。此外,為了確保責任對口、政令暢通,地方政府還要依法確定本級衛生、農業、質檢、工商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食品安全監管機關享有檢查權、檢驗權、查閱、復制權、查封、扣押權等權力。

    四是國家鼓勵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基層群眾組織開展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益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的活動,首次規定新聞媒體有對侵犯或可能侵犯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責任。

2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對食品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的科學評估。在當前食品工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有對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才能從“源頭”上維護消費者食品安全權川。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因為缺乏及時權威的聲音,各種說法相互矛盾,使老百姓無所適從。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幾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先被消費者或媒體披露出來的。

    為此,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和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由國務院衛生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同時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成立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衛生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信息,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可能具有較高程度安全風險的食品,應及時提出食品安全風險警示,并予以公布。

3統一食品安全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食品標準“不標準”。一方面,我國的標準太老太少,未與國際接軌,比如食品中是否含有“蘇丹紅”,歐盟標準早就有了明確規定,我們的標準卻“先出事后”,標準的預警功能嚴重缺失;另一方面,我國食品標準又太多太亂,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國家標準、企業標準……各標準間重復交叉、層次不清。

    為了解決目前一種食品有食品衛生和食品質量兩套標準的問題,食品安全法確立了統一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原則,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科學合理、安全可靠”。今后,我國只有一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除此之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為保障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標準的知情權,《食品安全法》特別專條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應當供公眾免費查閱”。

4對食品添加劑實行“有害推定”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人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瑟’〕。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2類2022種,其中包括添加劑290種,香料1528種,加工助劑149種,還有膠姆糖基礎劑55種。

    針對目前食品生產經營中存在的添加劑不規范使用甚至濫用問題,《食品安全法》進一步加強了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一是食品添加劑目錄由衛生部門組織專家制定,食品添加劑依據風險評估證明確實是安全的,才能加入到食品中。二是添加食品添加劑必須具有技術必要性,也就是說添加劑應對食品的質量、營養等的改善是必要的。如果沒必要,比如面粉增白劑,加與不加都不影響面粉類食品的正常食用,所以衛生部門已從添加劑的目錄中將其刪除。按照這一法律條款,添加了食品添加劑目錄以外的物質,哪怕是對人體無害,也是違法行為。這為“蒙牛”特侖蘇事件作了注解。三是食品生產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關于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和用量的規定使用添加劑,不得在食品生產中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或者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