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方案范文

時間:2023-04-05 20:5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監測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監測方案

篇1

一、目標與任務

(一)檢測目標

全面查清我區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現狀及其動態變化情況,分析動態變化原因,更新石漠化土地基礎信息數據庫,編制并提交石漠化監測圖斑因子與圖形調查成果數據,為國家及地方制定石漠化綜合防治政策和有關規劃,推進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科學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二)監測任務

1、按照國家統一的技術規定,結合區特點,以鎮為基本單位,調查的石漠化土地的面積、程度、分布情況。

2、掌握監測間隔期內全區石漠化土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情況。

3、掌握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進展情況,對工程效果進行科學評價,為國家和地方制定防治對策提供依據。

4、深入分析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對巖溶地區石漠化過程的影響,提出針對性的防治對策與技術措施。

5、更新我區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地理信息數據庫(與上期相對應),進一步完善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信息管理系統。

二、監測內容與范圍

(一)監測內容

1、石漠化土地狀況。包括監測市域內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面積、程度和分布現狀,以及動態變化情況。

2、石漠化土地演變評價。對監測區域內石漠化演變情況、演變原因進行分析、評價。

3、土地利用狀況。包括監測區內各類土地利用類型的現狀和動態變化,以及引起變化的原因。

4、植被狀況。包括監測區內植被種類、起源、生長狀況、主體植被蓋度和植被總蓋度。

5、土壤狀況。包括監測區內巖溶地貌、母巖、土壤類型、土壤質地、土層厚度等。

6、石漠化治理狀況。對監測區內治理石漠化采取了生物、工程和綜合措施的情況進行調查,對沒有采取治理措施的提出建議采取措施。

(二)監測范圍

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范圍為:板橋鎮、泗渡鎮、高坪鎮、團澤鎮、董公寺鎮、高橋鎮等六個鎮。

三、組建工作機構

我區巖溶地區第二次石漠化監測工作在市林業局的統一部署、安排下,組建區級石漠化監測工作機構,承擔并完成我區第二次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工作任務。成立區石漠化監測領導小組。

四、監測工作程序

(一)監測工作技術準備

1、落實調查工組數和人員(工組長、組員)配備。

2、落實遙感影像解譯標志建立、數據錄入與統計、圖件制作、監測報告編寫等專業人員及技術負責人。

3、明確技術分工與合作事項。

4、收集監測區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和氣象水文資料。

5、購置必要儀器、工具。

(二)開展技術培訓

依據《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技術規定》和《省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調查)實施細則》,對所有參加監測工作的技術人員進行全員培訓,使所有參加監測工作的人員全面掌握監測工作的技術標準、操作方法與成果要求。請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相關專家指導技術培訓、做石漠化監測專題報告。

1、實施單位:由區石漠化監測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

2、培訓人員:全區參加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的專業技術人員。

3、培訓目標:保證參加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人員,嚴格掌握技術標準,熟悉監測工作方法,提高監測數據精度,保證監測工作質量,提交合格監測成果,為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提供科學依據,為巖溶地區生態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三)圖斑規劃及外業調查驗證

在建立解譯標志的基礎上,按照技術規定圖斑區劃條件和要求進行變化圖斑區劃,并到現場進行驗證和調查,修訂圖斑界線,填寫各項調查因子。

區林業局負責完成本轄區圖斑區劃及外業調查驗證、圖斑因子調查表填寫、質量檢查;轄區圖斑數據庫與圖形庫數據錄入、邏輯檢查;沒有條件完成本轄區圖斑區劃及外業調查驗證與數據庫建立的市轄單位,由市級石漠化監測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實施單位,組織技術力量完成。同時接受上級監測機構的監測質量抽查與驗收。

(四)監測成果與成果匯總

1、監測圖斑因子數據匯總。以區為單位進行監測圖斑調查因子數據錄入,提交區級石漠化監測圖班監測因子縣級數據庫。

2、監測圖斑圖形數據匯總。以鎮為單位進行監測圖斑圖形數據匯總,由區林業局進行區級監測圖斑圖形數據庫匯總。

3、區級監測報告。在完成監測圖斑因子數據與圖形數據錄入工作基礎上,編制區級石漠化監測報告。在區級石漠化監測報告和質量檢查報告的基礎上,編寫《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報告》,報請市林業局石漠化監測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對區級監測成果進行評審,并按規定程序上報。

五、區級成果的提交

(一)區級監測成果

區級監測成果經檢查驗收合格后直接向市級監測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交。成果內容包括:

1、區級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遙感解譯標志庫(含影像、照片)。

2、區級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各類面積統計表。

(1)石漠化監測因子調查表

(2)土地利用情況統計表

(3)石漠化治理情況統計表

(4)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試點完成情況統計表(1)

(5)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試點完成情況統計表(2)

(6)氣象因子調查表

(7)水文情況調查表

(8)社會經濟情況調查與統計表

(9)石漠化狀況及程度分行政單位統計表

(10)石漠化演變類型分行政單位統計表

(11)石漠化狀況及程度分地類統計表

(12)分土地使用權統計表

(13)分植被綜合蓋度統計表

(14)分石漠化治理措施統計表

(15)分石漠化變化原因統計表

(16)石漠化狀況動態轉移表

(17)石漠化按行政單位動態變化統計表

3、區級基本圖和石漠化狀況分布圖、石漠化程度分布圖、石漠化動態變化分布圖、石漠化演變類型分布圖等專題圖件。所提交圖件圖幅以A0幅面為準(以光盤為介質提供),提交巖溶地區shape格式的地理信息圖形數據庫。

4、區級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報告。

5、區級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工作總結。

六、質量管理

為了統一全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調查成果與國家標準保持一致,保證石漠化監測成果質量,按照國家“建立‘三查一驗’的檢查驗收制度”要求,落實調查工組自查,做好省級和國家級質量抽查,確保一次性通過國家林業局組織成果質量驗收。

檢查驗收方法、內容及標準,嚴格執行國家《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技術規定》(修訂),按照《省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調查)實施細則》進行操作,確保監測過程執行技術規定,嚴格掌握標準,做到界線區劃準確,調查因子全面、數據正確。

七、工作進度安排

進行技術培訓,由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專家負責培訓;完成外業調查及外業調查成果審查;完成調查成果數據錄入和圖紙制作等內業成果,并接受市檢查組驗收;12月底完成區級數據匯總及調查成果上報工作。

八、保障措施

(一)技術保障

成立專業技術組。本項目涉及林業、生態、地質、土壤、地理、信息等多個專業學科,技術內容豐富,按專業不同,在項目責任制的基礎上,成立因子調查、錄入統計(數據庫)、區劃制圖(圖形庫)、分析報告等專業技術組,每個專業組重點負責項目相關內容的過程指導、質量控制與省級質量驗收,并接受國家級檢查驗收。

(二)質量保障

1、制定質量管理辦法。為確保我區石漠化監測成果質量,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以及參加石漠化監測工作的技術人員,分別明確任務,落實質量責任,分級落實責任制度,制定《質量管理和檢查驗收辦法》,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檢查與核查,加強培訓和監督,確保監測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2、成立區級石漠化監測工作專家指導組。由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隊長梁曉林任組長、主任工程師吳遠由等人員組成的專家指導組,分別深入到各工組現場指導。

3、組織區級石漠化監測成果專家初審。由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對各地石漠化監測成果進行初審。

(三)人力組織

1、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負責協調本轄區石漠化監測工作區質量檢查和配合市級驗收與成果統計、分析,數據庫與圖形庫建立。

2、區林業調查規劃隊負責本級石漠化監測外業調查、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圖形制作、調查報告編制等,向市級石漠化監測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交本級石漠化監測成果。

篇2

一、意義和目的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我市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逐年減少的趨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是難以逆轉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會日益突出。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除嚴格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外,還要大力發展科技,挖掘土地內涵和外延生產潛力,努力提高農作物單產和總產;嚴格控制非農業占地,保護好基本農田;開發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盡量保持耕地(或農用土地)占補平衡。開展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就是要進一步摸清全市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分布,綜合評價其開發潛力,提出開發利用的方向和對策。因此搞好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對最大限度地擴大耕地(或農用土地)面積,提高土地產出率,緩解人口增加與土地減少的矛盾、經濟建設與農業生產用地的矛盾,實現經濟、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調查的主要內容

本次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研究的對象,既包括那些適宜開發但尚未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地、荒灘、荒水和干廢坑塘、廢棄灌渠、廢交通占地、廢棄窯坑、墳丘占地等閑散廢棄土地,也包括那些土地資源潛力尚未充分發揮的中低產農田、低產果園、低產林地和低產水面等。各縣(市)、區除監測調查各類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的面積、分布、形成原因外,還要對鄉、村、場或其他經濟組織合理開發利用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的典型開展調查。各類后備農用土地資源劃分標準如下:

1、中低產農田:指糧食耕地年畝產低于200公斤為低產田,201~400公斤為中產田。

2、低產果園:指蘋果畝產500公斤以下,梨750公斤以下,桃750公斤以下,葡萄1000公斤以下,雜果250公斤以下,紅棗(鮮)250公斤以下的果園。

3、低產林地:指中齡林年材積生長量每畝在0.2立方米以下(其中慢生樹種在0.1立方米以下),以獲取用材為經營目的的人工林;年產量低于當地相同條件下近四年平均年產量1/2的經濟林(本項調查未含果園);以及其他一些低質林等。

4、低產水面:本項調查只限內陸水面及海水對蝦養殖。海水對蝦養殖水面,畝產對蝦15公斤以下。在內陸水面中:坑塘,畝產魚50公斤以下;專用養魚(蝦)池塘,畝產150公斤以下;河溝,畝產25公斤以下;湖泊,水面1000畝以下,畝產低于40公斤;1000~10000畝水面,畝產低于25公斤;1萬~10萬畝水面,畝產低于15公斤;大于10萬畝水面,畝產低于5公斤;水庫,小型水庫畝產低于30公斤;中型水庫低于20公斤;大型水庫低于10公斤。

5、荒山荒地資源:指適宜發展農、林、牧(草),但目前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

6、荒灘荒水資源:荒灘指除海岸灘涂以外的河灘、湖灘、庫灘等內陸水域灘地;荒水指可以養殖但尚未開發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庫、池塘、河溝等內陸水面。

7、閑散廢棄土地資源:指散布在村鎮周圍、曠野之間的干廢坑塘、廢棄窯坑、廢棄灌渠、廢棄交通占地、以及墳丘占地等。

三、調查及匯總方法:

1、調查方法: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擬以鄉、鎮(農場)為單位,以村為調查單元,逐地塊進行普查。調查的項目及標準參見調查表及標準劃分。后備農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經驗、做法、基本思路及典型調查采取走訪座談的調查方法。本次監測調查以2008年底為調查基期。

2、匯總分析方法: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監測調查數據匯總擬以行政村為單元、以鄉(鎮、場)為單位,采取普通匯總的方法進行統計,即各行政村數據相加為鄉(鎮、場)數據;各鄉(鎮、場)數據相加等于全縣(市)、區的數據。強調縣、鄉兩級的數據能單獨為本級政府決策服務。市、縣兩級除對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的分布、成因等情況進行現狀分析外,其消長變化情況還要與1991年開展的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市辦擬在適當時間對外業調查及數據匯總情況組織核查。

四、主要成果及時間要求

本次監測調查從今年3月中旬開始,6月底完成外業調查,9月底前縣級調查工作全部完成,并按以下時間和方式向市農業區劃辦公室報送相關成果。

1、數據匯總成果:各縣(市)、區于6月20日前完成以鄉(鎮、場)為單位的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數據的微機錄入,并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將調查匯總數據上報市辦(電子郵箱:tsnyqhb@)。

2、各縣(市)、區于7月底前依據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結果,在1:5萬行政區劃圖上分別繪制完成本縣(市)、區“四低”、“四荒”和閑散廢棄土地資源分布示意圖一式兩份報市。

篇3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義務教育學校為監測單位,充分發揮學校監測員的工作積極性,真實采集數據,科學匯總分析,準確得出反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指標系數,按時向上級報送相關數據,為各級政府制定教育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二、監測對象

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

三、組織機構

為切實加強對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成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長:

副組長:

張龍

成員:

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政府教育督導辦公室,王賢銀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王秀君同志任縣級監測員。

四、工作任務

(一)建立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網絡。建立三級監測員工作制度,即具有法人資格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務主任為校級監測員,鄉鎮學校核算點會計為鄉鎮級監測員。監測員工作職責:校級監測員負責采集各項監測數據,填報《數據采集表》,審查各種數據的真實性,建立學校基本信息數據庫,按時向鄉鎮級監測員報送相關數據。鄉鎮級監測員負責指導校級監測員采集各類數據,并審查數據的真實性,按時向縣級監測員報送相關數據。縣級監測員負責培訓鄉鎮級、校級監測員,整理、分析全縣監測數據,撰寫研究報告,按時向上級報送相關數據。

(二)舉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業務培訓。縣級監測員根據監測方案和上級下達的監測任務,對全縣監測員進行相關業務培訓。

(三)采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數據。監測員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責,客觀真實地采集監測數據,填報監測數據采集表冊。

(四)逐級審核、報送監測數據。各級監測員認真審核采集到的數據,在確定準確無誤后,按時將數據傳送到指定的信息接收單位或網點。

(五)建立分校監測數據庫。各校監測員應按照監測內容建立相應數據庫,以便在上級下達監測任務后,能及時、快捷、準確地調用,并將相關數據及時上傳縣級監測員,以便建立全縣義務教育學校監測信息庫。

五、工作步驟

(一)2012年7—11月,討論制定《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工作方案》、《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數據采集表指標解釋及填報說明》,討論通過后將資料下發各義務教育學校。安排學習《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數據采集表指標解釋及填報說明》,把握每一項指標的含義和要求。

(二)2012年12月,各義務教育學校確定監測員名單,并填寫《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校監測員基本信息表》,上報監測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開展監測員培訓工作。

(三)2012年12月下旬前,各校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填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數據采集表》。以紙質(加蓋學校公章)和電子文檔兩種形式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數據采集表》報送領導小組辦公室。縣級監測員匯總整理全縣數據,報相關領導審閱通過后,上傳至省、市,同時上報紙質文本。

(四)2012年12月31日前,縣監測員完成數據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報送到省、市。

(五)2012年以后的監測工作根據上級要求,參照以上操作步驟進行。

六、工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確保監測數據真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是一項時效性、準確性、客觀性很強的工作。各學校務必高度重視、精心部署、扎實工作,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工作任務。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組織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本次監測數據采集工作。校長是學校監測數據采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采集的各類數據的真實性負責。建立數據審核工作機制,學校監測員和校長共同對采集的數據審核簽字后向鄉鎮報送,鄉鎮監測員對報送來的數據審核簽字后向教育局報送,教育督導辦公室對采集的數據審核后報局長同意簽字后,方可向上報送。在數據采集過程中,上級監測員對下級監測員提出的疑問應及時解答,必要時應現場進行指導。

篇4

1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要點分析

確定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要點時應考慮三方面因素。首先,海洋功能區劃既有對管轄海域的整體約束,也有對具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但前者最終也是要通過后者來體現的,所以海洋功能區劃監測應立足于對各個功能區的監測;其次,海洋功能區的位置、范圍和功能定位是人為劃定的,對功能區的監測,主要是指對功能區內開發利用活動狀況的監測;第三,由于目前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系統主要采用的是中高分辨率的光學遙感數據,因此,遙感監測對象主要考慮水面及以上的目標,且目標的空間尺度應在數十米以上。基于以上考慮,對照1.1中海洋功能區劃的效力點,排查得出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要點如下:(1)功能區內規模較大的用海地物。據此可評估功能區內的用海布局、強度和集約度等開發利用情況。(2)用海地物對應的海域使用類型。據此可評估功能區內用途管制要求的落實情況。(3)用海地物對應的用海方式和占用岸線長度。據此可評估功能區內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和圍填海規模控制指標、自然岸線長度保留指標的落實情況。

2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關鍵技術分析

要實現利用遙感數據監測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的目標,必須具備檢測用海、鑒別用海和分析用海的能力。為此,需要解決幾個關鍵環節的技術問題。

2.1地物識別和信息提取遙感圖像的光譜信息是檢測地物目標并實施分類的依據。像元間的光譜差異主要緣于對應地物的材質不同,但在海洋開發活動中,地物的材質與用途沒有絕對的對應關系,如碼頭、橋梁、道路、平臺等都有可能采用砼質材料。因此,用海信息的提取不能采用傳統的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而應采用人工干預下的面向對象的影像分類方法。面向對象的影像分類方法要以適宜的尺度分割為基礎,目前已有不少旨在實現圖像最優分割的方法,效果較明顯[1]。將專家在目視解譯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和經驗歸納成規則集,可用于鑒別分割出的對象[2]。完備的知識系統是十分復雜的,實際應用中常采用部分簡單的知識規則來識別對象,一些學者[3-4]將這類方法應用于養殖用海的識別,取得了較好效果。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但尚需針對光學遙感所能監測的各類用海,制定有效的分類規則體系。

2.2海域使用類型和用海方式判別海域管理中對海域使用類型、用海方式和用海面積的界定是按照現有行業標準《海域使用分類》(HY/T123-2009)[5]和《海籍調查規范》(HY/T124-2009)[6]執行的,海域適用分類以行業用途為主要依據,用海方式是按對海域自然屬性影響程度和特殊管理要求劃分的。而遙感手段僅能監測到用海地物,不能直接判別行業用途和特殊管理要求。因此,對海域使用類型和用海方式的判別,需要根據用海地物的特征進行推測。

2.3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輔助分析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分析的范圍是整個管轄海域,它的基礎是每個功能區的監測結果,包括功能區內開發利用狀況及其區劃符合性兩部分內容。對此,應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3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方案設計

3.1主體思路監測方案設計既要瞄準業務化應用需要,又要充分發揮目視鑒別的直觀性和計算機分析的高效性等優勢,盡量簡便易行。較為成熟的思路是在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系統平臺上,在人工干預下,利用遙感技術對海洋功能區實施監測,輔助分析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在檢測功能區內用海活動時,參考視覺注意機制,執行從區域用海到用海單元,再到用海地物的檢測流程;而在鑒別用海活動時,則執行從用海地物,到用海單元,再到海域使用類型的推測流程。用海活動鑒別采用視覺鑒別、計算機輔助分類和環境關聯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3.2基礎條件(1)信息系統平臺。應在現有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系統基礎上,擴充具有圖像多尺度分割處理功能,并能統計圖像對象的光譜特征、幾何特征等特征參數的遙感影像處理模塊。(2)資料基礎。應在信息系統中準備以下資料:1)當前時段的監測資料。即經幾何糾正和輻射校正的光學遙感影像數據,波段數至少3個,空間分辨率優于10m。合成影像一般采用真彩色合成模式,或以近紅外、紅、綠波段數據為RGB的組合模式。2)前一時段的監測成果資料。包括前一監測時段獲得的海陸分界線,要求采用線型矢量數據格式;前一監測時段的海域使用現狀分布資料,采用面狀矢量數據格式,并含用海項目名稱、用海地物名稱、海域使用類型、用海方式等屬性信息。3)現狀基礎資料。包括海洋功能區劃資料,要求采用面狀矢量數據格式,并含功能區等級表中所有的屬性信息;現行有效的海陸管理界線,采用線型矢量數據格式;現狀水深數據,以理論最低潮面為基準,采用柵格數據格式;現狀海岸地貌數據,采用面狀矢量數據格式,并含沿岸植被、底質分布等屬性信息。

3.3監測流程與方法(1)劃分監測單元。將海洋功能區劃圖層與遙感影像疊置,按二級類海洋基本功能區界線(未細分二級類海洋功能區的按一級類功能區界線)劃分對應的影像區域。(2)比對前一監測時段功能區內海域使用信息。將前一時段的監測成果資料與遙感影像疊置,先判定前一監測時段已明確的用海單元,其次確定監測時段內的用海動態及變化區域,然后確定需要鑒別的新用海地物。(3)影像特征目視鑒別。目視檢測用海目標,總結目視鑒別指標,包括地物位置、(與周圍水體、地物的)顏色差異、空間結構、方向、尺寸、(與其它地物)相鄰關系。(4)分析用海環境條件。提取影像單元周邊的自然狀況和開發狀況信息。自然狀況指標有平均水深、離岸距離、海岸底質等。開發狀況指標有周圍臨海地物、周圍海域使用類型、周圍用海方式、周圍用海地物等。(5)提取影像特征。先選擇適宜的尺度參數,在影像區域內進行影像分割處理。再在有待鑒別的海域使用目標區域,針對每個分割后的影像單元,統計表1所列光譜特征、幾何特征等標志信息。(6)鑒別用海地物。這一步驟是功能區遙感監測流程中的關鍵,需要根據各影像單元的特征標志,對照用海地物判讀標志,鑒別用海地物。用海地物按表2分類。各類用海地物的鑒別規則由目視指標、影像特征測算指標和用海環境指標組成,以人工島為例,鑒別規則如表3所列。(7)推斷用海類型和用海方式。根據用海地物類型和用海環境條件,對照用海地物鑒別規則和《海域使用分類》(HY/T123-2009)、《海籍調查規范》(HY/T124-2009),判別用海單元及其用途與范圍,推斷海域使用遙感目標的用海類型和用海方式。(8)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分析。先利用空間分析工具,按照相應指標,分析功能區內的開發利用狀況,再按照相應標準,輔助分析用海活動的海洋功能區劃符合性。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分析內容和指標見表4所示。(9)監測成果編制。生成定制格式的監測圖件和監測報告。

4海洋功能區遙感監測方案適用性分析

上述方案的實質是針對海洋功能區劃的效力點,明確了海域使用遙感監測的技術流程,以及其中各環節的監測分析內容、方法、指標或規則。筆者的應用經驗表明,該方案適用于對海洋功能區內開發利用活動的快速檢測和對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情況的輔助分析。方案的適用性來自以下幾方面的保障:(1)新一輪的海洋功能區劃(2011~2012年)中的目標指標和功能區管理要求都比較明確。(2)海域使用絕大部分在海面上都能得到反映。目前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采用的遙感資料的空間分辨率已經很高,具備應用于海洋功能區監測的能力。(3)面向對象的遙感分類技術已在海岸帶地區得到成功應用,特別近年來對各類用海分類規則的歸納越來越趨于成熟,使海域遙感分類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5結語

篇5

一、穩妥、有效開展健康教育和營養干預計劃

(一)工作目標和時間安排

1.全面開展血鉛異常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使群眾知曉血鉛異常可防、可控和可治,穩定血鉛異常兒童和家長的心理情緒,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率達到100%;3月3日至3月18日,目標村和村小組人群健康教育率達到80%;血鉛異常防治知識健康教育貫穿防治工作始終,使防治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2.全面開展營養干預,目標兒童營養套餐服食率達到100%,3月6日至5月6日為第一階段營養干預期;5月6日至6月6日為鞏固期。

3.6月份為血鉛監測期,血鉛異常兒童監測率達100%。

4.第一階段營養干預期后,視干預效果持續或調整營養干預方案。

(二)工作內容和職責

1.積極開展兒童血鉛異常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工作

(1)在電視媒體播放兒童血鉛異常和兒童鉛中毒防治知識。

(2)舉辦兒童血鉛異常和鉛中毒防治知識培訓班,培訓對象包括:托幼園所和中小學教師,縣、鎮駐村干部。

(3)結合康復工作開展送醫送藥、義診義治活動。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和中心衛生院參與,邀請市相關專家協助開展活動。

(4)張貼和發放宣傳資料。在縣城公共場所宣傳欄、全縣衛生機構、、村張貼宣傳欄、宣傳畫、宣傳橫幅和宣傳資料。

(5)開展進村入戶康復指導和營養干預計劃的督導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包干到戶工作,并督導血鉛異常兒童實行營養干預套餐。組織醫務人員進村入戶,重點針對血鉛異常兒童開展健康教育、衛生指導和營養干預工作。

(6)大力開展個人衛生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期檢查兒童的衛生狀況。

2.穩步實施兒童營養套餐計劃,實行營養干預

(1)分步驟穩步實施兒童營養套餐計劃。每日營養套餐為:雞蛋一枚、牛奶一盒、維生素C一片、葡萄糖酸鈣片一片、葡萄糖酸鋅片半片或一片(12周歲以下每日服半片,12周歲以上服一片)。連續服食三個月,前二個月為康復期,后一個月為鞏固期。兒童營養套餐計劃在血鉛異常的兒童群體中實施。

(2)食用含鈣充足的乳制品和豆制品;含鐵、鋅豐富的動物肝臟、血、肉類、蛋類、海產品;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等。

(3)不食用含鉛食品,如皮蛋、罐頭和爆米花等。

3.做好醫療救治準備工作

制定醫療救治預案,做好藥品適度儲備工作,對達到中度鉛中毒以上血鉛標準的兒童及時轉到綜合醫院或專業醫療機構治療。

二、開展各年齡段血鉛異常兒童的健康知識宣教和落實營養干預工作

做好居家嬰幼兒、兒童、中心小學和中學轉學血鉛異常兒童的健康知識宣教和營養干預工作,以教師、醫務人員教育指導相配合,全面開展好下述工作:

(一)組織醫務人員做好中小學、托幼園所教師培訓工作,指導開展營養干預計劃的實施。對0—3歲嬰幼兒實行入戶指導,開展健康教育、衛生指導和營養干預計劃。做好血鉛異常兒童營養干預計劃后的血鉛監測工作。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中小學校和學校教師的培訓,指導開展營養干預計劃的實施。縣婦幼保健院負責托幼園所教師的培訓,指導托幼園所開展健康教育、衛生指導和營養干預計劃。

(二)做好0—3周歲血鉛異常嬰幼兒和學齡前居家兒童管理。組織醫務人員每日一次入戶指導,向家長開展涉鉛知識宣教、健康指導和督促營養干預計劃的順利實施,并填寫入戶指導工作表和營養干預計劃服食情況表。

(三)做好托幼園所血鉛異常兒童管理。縣婦幼保健院組織醫務人員對范圍內的托幼園所教師進行培訓,并指導做好營養食譜,保證兒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增強兒童體質。縣衛生局組織醫務人員每日一次入戶做好健康指導,開展涉鉛知識宣教、衛生指導和落實營養干預計劃。

(四)做好6—14周歲已上學血鉛異常兒童管理。由學校教師對在校兒童做好健康知識宣教、衛生指導和營養干預計劃的落實工作,在縣婦幼保健院的指導下,執行營養食譜。縣衛生局組織醫務人員每日一次入戶做好健康指導,開展涉鉛知識宣教、衛生指導和落實營養干預計劃。

三、科學嚴謹地開展兒童血鉛和環境樣本監測工作

(一)兒童血鉛監測時間

1.第一階段營養干預計劃(三個月)完成后,6月份實施全體血鉛異常兒童血鉛監測。

2.從二0一二年開始,每年六月份開展一次兒童血鉛監測和環境樣本監測。在冶煉廠1公里范圍內的全體14周歲以下的兒童進行免費血鉛監測。對距離冶煉廠1公里范圍外五個村委會部分村小組的14周歲以下兒童血鉛實行免費抽樣監測。

(二)兒童鉛負荷與健康效應監測

1.監測對象:在縣村委會連續居住6個月以上,14周歲以下兒童。樣本含量要求能夠反映當地該人群的總體水平,各村委會的監測對象要求在30名以上。

2.檢測方法與指標:按整群抽樣原則對監測對象分別采集生物樣品(靜脈血)進行人群負荷指標(血鉛)和人群健康效應指標(血常規、紅細胞鋅原卟啉〔ZPP〕)的檢測。血液樣本送市職業病防治院進行檢測,環境樣本送市職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

(三)環境鉛負荷監測

1.生活飲用水鉛含量監測

采樣點設置:為了使采集的水樣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以冶煉廠為原點,采取等距分層抽樣原則。距離冶煉廠100米、600米、1000米分別設置A、B、C三類(層)采樣點,距離冶煉廠等于或大于2000米設置對照點D(層)。每層采3份井水、1份自來水。另采集1份縣銀龍供水有限公司水廠出廠水1份,共4(層)×4+1=17份生活飲用水進行鉛含量檢測。水質檢驗和結果評價分別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執行。因縣疾控中心食品中鉛含量檢測條件不夠完善,請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檢測。

2.粉塵及空氣鉛含量監測:對疑似以廢氣形式排放含鉛顆粒物的污染源,根據污染源的地理分布、當地氣候條件等因素,在監測對象居住地室內室外和學校設立空氣采樣點,進行鉛含量檢測。因縣疾控中心不具備空氣鉛含量檢測條件,請市職業病防治院對該指標進行檢測。

3.食品鉛含量監測:采集當地自產的食物樣品,包含糧食(主要是大米)及其制品、根及葉類蔬菜、肉類、乳類及其制品,水產品如田螺進行鉛含量檢測。

(1)為消除混雜因素,反映劑量-效應關系,使采集的食物樣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取等距分層抽樣原則。采樣點設置:以冶煉廠為原點,距離冶煉廠100米、600米、1000米分別設置A、B、C三類(層)采樣點,距離冶煉廠等于或大于2000米設置對照點D層。A類(層)采樣點有:紅星鐵廠組、鐵屎嶺一組、鐵屎嶺二組、黃泥嶺組;B類(層)采樣點有:高宅大村(一、二、三、四組)、紅星向東組;C類(層)采樣點有:五一太坪組、高宅羅屋、高宅茶廠、紅星向陽組、紅星東風組。對照組采樣點有:紅星前進組、紅星光明組、紅星躍進組。

(2)采樣種類及數量:A、B、C類(層)及對照組采樣點分別采集大米、葉類蔬菜、根莖類蔬菜各10份,共采集120份樣品(樣品90份,對照組30份)。另外,每個村委要抽田螺、空氣粉塵、大米、蔬菜各一個份。

(3)檢測方法與指標:食品樣品鉛含量檢測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鉛的測定》GB5009.12-2010進行。因縣疾控中心食品中鉛含量檢測條件不夠完善,請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檢測。

(四)監測數據分析與報告

1.兒童鉛負荷與健康效應分析:兒童高鉛血癥率、含量分布、時空分布、病例--對照分析、回顧定群分析、劑量—效應關系分析等。

2.環境鉛負荷水平分析:水鉛含量與分布分析、空氣鉛含量與分布分析、食品鉛含量與分布分析。

3.報告與反饋:兒童鉛負荷與健康效應監測結果、環境鉛負荷監測結果、數據分析報告等應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五)監測組織與實施

1.監測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縣衛生局副局長)

副組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2.監測工作實施

監測工作小組成員負責血液樣本、環境樣品的采集檢測送檢和健康教育宣傳等工作。

四、工作保障

篇6

調查范圍

根據國家隨機抽樣原則抽取3個鎮(街),8個村(居)10個樣本點,200名流動人口為2013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

根據第一階段抽選鄉鎮街道,第二階段抽選村(居)委會,第三階段由市人口計生委統一依照國家“流動人口抽樣系統”隨機抽取每個樣本點中20名流動人口為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的范圍:在流入地居住一個月以上,非本市戶口15—59周歲的男性及女性流動人口。

每個樣本點隨機抽取的20名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對象若在調查實施階段流出現居住地,應由村(居)根據被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流入時間等要素在該樣本點未抽中的人員中篩選替換對象,并填寫市流管站統一編制的報表經鎮街審核、區級復審、最后報市流管站。

調查內容

采用國家統一印制的個人問卷和社區問卷進行調查。個人問卷分為基本情況、就業居住和社會保障、婚育情況與計劃生育服務等四部分;社區問卷分為人口基本狀況、社區管理與服務、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落實等。

實施步驟

(一)選定調查員、指導員(4月15日前完成)

由抽中的鎮(街)在各樣本點的村(居)選調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顧大局、講奉獻、能吃苦、工作細致認真,關于做群眾工作、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強的業務骨干作為本次抽樣調查的調查員。每個樣本點配備2名調查員,對往年調查中培養產生的業務骨干給予優先選用,調查組合中采用以老帶新,責任到人的方式全面負責入戶調查、問卷問卷填寫、質量檢查等工作。

海滄街道、新陽街道選派2名、東孚鎮選派1名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指導員全面負責本單位動態監測的現場督導、質量檢查、數據錄入、數據上報等環節的進度和質量把關工作。

(二)人員培訓(5月8日)

對全區20名調查員,5名調查指導員就流動人口監測工作現場調查方式、方法,調查問卷填寫、質量檢查、數據錄入、數據上報等進行培訓。

(三)現場調查(5月9日至17日)

1、現場調查時,調查員應佩戴國家人口計生委統一印制配發的《調查員證》。入戶調查,也可在流動人口的工作場所進行,應同時將“致調查對象一封信”和紀念品送給調查對象。

2、為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事先“預約”的方式約定調查時間和地點,應注意避開被調查對象工作較忙的時間,盡量不要過多增加被調查者的不便。

3、調查對象居住較為偏遠的,應嚴格雙人調查制度,增強安全防范意識。

(四)問卷質量審核(5月9日至24日)

1、調查員在離開調查對象前,應對所填問卷進行檢查,避免出現遺漏或重復。每個調查結束后,調查員應對當天完成的問卷再次進行檢查,各樣本點兩個調查員應互相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回訪、更正,并將完成的問卷上交所在鎮(街)調查指導員。

2、鎮(街)調查指導員要督促調查員對調查問卷進行自查,當日對調查員完成的問卷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及時更正。每天必須將完成調查進度及相關情況上報區指導員并由區指導員報市流管站。

3、區級將對調查點進行巡查,或組織鎮(街)之間進行核查。

4、區流管站重點對今年新增的樣本點進行檢查指導。

(五)問卷錄入(5月30日前完成)

1、以鎮(街)為單位,負責監測數據上報工作。

2、鎮(街)必須在5月30日前完成問卷錄入。

3、完成錄入工作之后,將調查問卷集中送至區流管站統一保管。

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統一思想認識

今年的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我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今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各級要充分保障流動人口監測工作調查指導員員和調查員的工作時間,保證調查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

2、認真培訓,掌握調查要求

5月7日-9日全市組織的業務培訓班,將調查業務培訓工作落實到每個調查員、調查指導員。要仔細研讀文件,領會新的精神,牢固掌握技能;各鎮(街)間應積極交流工作經驗,認真總結,學習借鑒;注意對調查員的分類指導,對老調查員要嚴格要求,防止懈怠,對新調查員要加強指導,做好傳、幫、帶。

篇7

關鍵詞:測量控制網、工作基點、監測點、水準測量、全站儀、GPS、觀測方法、測量精度、誤差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several common 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in Myanmar the Shweli during operation of a hydropower station the safety of the main building and landslide monitoring, and error control method.Keyword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etwork, working basis points, monitoring points, leveling, total stations, GPS, observation, measurement accuracy, error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K0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概述

瑞麗江自南畹河口進入緬甸國境后,即由瑞麗盆地進入山區,江面突然變窄,河床變陡,江水流速加快,電站流域內地貌以高山深谷為主。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位于緬甸北部撣邦境內緊鄰中緬邊界的瑞麗江干流上。瑞麗江主體工程所處位置河段兩岸山坡陡峭,河床深切,水流湍急,植保良好。

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變形監測項目分為內部觀測和外部觀測兩部份。內部觀測包括應力、應變、溫度、收斂、裂縫、地下水位等傳感器觀測,所有傳感設備均已經在建設期間埋設在建筑物內部,觀測時只需在接口處用專門的儀表在接口處讀取數據即可。外部觀測主要為平面位移與沉降觀測,在電站施完成后在大壩兩岸邊坡、廠房后邊坡、廠區進場公路滑坡體埋設有大量監測點,需要對監測點每月進行一次觀測;在壩區和廠區監測點周圍穩定區域各埋設一組控制網,控制網點包含水準基準點、水準工作基點、平面基準點、平面工作基點,控制網作為監測點觀測的首級控制點和對位移進行判別的基礎需要每年復核一次,以確保監測點的觀測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方案選擇和誤差來源

高程傳遞方法主要有三角高程、水準高程、GPS高程、重力高程等幾種,工程上經常采用三角高程和水準高程,三角高程大多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施工控制測量,水準高程則用于精度要求較高的控制網,變形觀測控制網高程控制基本采用水準高程。水準高程可采用光學水準或電子水準方案,目前多數單位均采用電子水準方案,電子水準相對于光學水準的優點是讀數快、自動計算、無需手工記錄。電子水準能加快水準測量速度,同時也避免了人為讀數誤差,在容易產生沉陷的軟土地段能快速通過,減小儀器和尺墊沉陷引起的誤差。

較高等級水準測量時需要采用支架支撐水準尺、嚴格整平汽泡、松軟土質地段采用尺釘、嚴格控制前后視距差、往返測量分別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進行、限制水準尺最小讀數、縮小視距等措施,可有效提高觀測精度。

平面控制網的精度主要與控制網形和觀測方法有關,因水電站選址的特殊性,控制網基本采用三角形連接而非導線連接,網形可優化的空間比較小,提高控制網精度的辦法主要是選擇合適的觀測方案和合適的觀測儀器,通常采用GPS靜態測量或全站儀邊角測量方案,兩種方案均為成熟的技術方案,在多數情況下可任選一種進行平面控制網的觀測,但兩種方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殊情況下需要根據外部環境選擇其中一種觀測方案。

平面控制測量的誤差來源比較多,不論是采用GPS還是全站儀測量,對于變形監測項目而言均應采用強制對中方式安裝儀器或覘標,安置基坐時要嚴格整平,量取儀器高和覘標高時應注意卷尺零點誤差并盡可能量取直高而非斜高,觀測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外部環境干擾。

高程控制測量

水準測量是目前精度最高的高差測定方法,工作基點在有條件時應當盡量采用水準測量的方法與水準點聯測,在通過河流或太陡的山坡時可采用三角高程傳遞。變形監測點基本上都是布置在開挖后的高邊坡上,無法采用傳統的水準測量方法直接測定,監測點一般采用三角高程方法從工作基點測定高程。少數處于廊道內的監測點可采用傳統的水準測量方法進行高程測量。

瑞麗江變形監測項目在廠區和壩區遠離工程影響的區域分別埋設了三個水準基點,每年對三個水準基準點及監測工作基點的高程穩定性進行一次復測。首先對三個水準基點之間高差進行檢查,將三個基準點之間高差與初始測量值或上一期復測的測量值進行對比,排除產生沉降的基準點,如有基準點產生沉降則采取補救措施,重新埋設基準點并測定高程,確定未產生沉降的基準點可作為控制網計算的起算點,確定好起算點后再測量各工作基點和水準基準點之間的各段高差。高程控制網采用電子水準測量方案,按二等水準要求施測,當各測段往返限差和水準環閉合差符合要求后進行水準網平差。在平面控制網測量時測定儀器高和覘標高,數據處理時可以得到各控制點的三角高程或GPS擬合高程,將三角高程或GPS擬合高程進行對比可以估算GPS擬合和三角高程的誤差范圍,在以后的測量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高程測量方式。

表1 廠區水準網平差精度統計與GPS高程擬合對照表

表1是瑞麗江一級電站廠區控制網測量水準網平差結果和GPS靜態測量擬合高程對照表,水準平差和GPS高程擬合時均以Ⅲ20點作為起算點,水準網平差后點的高程精度在2mm以內,可認為水準高程為準確值,從GPS網擬合高程與水準高程之間對比來看,兩者差異十分明顯,最大差值接近100mm,可以肯定GPS擬合高程誤差很大,筆者認為GPS擬合高程不能代替等級水準進行較高精度高程傳遞。

表2 壩區水準網平差精度統計與三角高程對照表

表2是瑞麗江一級電站壩區控制網測量水準網平差結果和三角高程平差結果對照,起算點均為Ⅲ1點,控制點水準高程精度在1mm左右,三角高程與水準高程最大差值約5mm,從對照表可以看出三角高程代替三等水準進行高程控制是完全可行的。在日常的施工控制網中三角高程的精度足以滿足使用要求,除部份對高差要求較高的安裝工程外可以用三角高程代替水準測量進行高程傳遞。

三、平面控制測量

廠區邊坡及進場公路處于山體同一邊坡上,高差將近450m,公路由多個回頭彎組成,廠房與公路監測點遍布不同高度的范圍,山體整體呈“凸”字形,加之樹木高大,各控制點之間相互通視困難,無法構成傳統的邊角網,但可以做到每一個控制點都有另一個控制點與之通視,監測點日常觀測時全站儀只要有一個后視點定向即可,加之廠區控制點天頂方向視野比較開闊適合采用GPS測量,最終確定在廠區采用靜態GPS觀測方案。平面控制網觀測采用雙頻GPS接收機進行多時段全組合觀測,每個組合觀測2~4個時段,每個時段連續觀測2小時,基線解算前人工剔除少量信號質量不好的數據,基線解算合格后按城市二等GPS網指標對重復基線、同步環和異步環限差進行檢查,檢查合格后進行網平差。為了避免約束平差時約束邊本身的誤差對觀測邊平差精度造成不利影響,只對控制網進行無約束二維平差,采用一個已知點Ⅲ20坐標作為起算數據,平差完后再利用兩個已知點方向對平差成果進行坐標系旋轉,使平差成果坐標系與已知點坐標系保持一致。表3為廠區控制網GPS靜態測量平差后的的精度統計,平差后的點位誤差為2mm左右。

表3 廠區GPS平面網平差精度統計表

壩區變形監測點分布于大壩兩岸邊坡上,故控制點也應分布于兩岸,因壩區地形狹窄、山體高大,兩岸邊坡均比較陡,不利于GPS信號的接收,如將工作基點全部布置在山頂則可以解決信號遮擋影響,但不利于日常對變形監測點觀測。狹窄的兩岸地形導致兩岸控制點距離過短,GPS靜態測量很難提高精度,最終采用全站儀邊角測量方案。

壩區邊角網采用全站儀自動觀測方案,觀測采用方向法9測回觀測,一次照準后同時測量斜距、水平角和垂直角,觀測開始與結束時觀測氣像元素,觀測完成后將斜距進行氣像改正,然后計算平均高程投影面上的水平距離及高差,因測區范圍小不再進行邊長的高斯投影改正。經概算外業數據合格后進行平差,平差時起算點為J01,以J01、J02方位角為起算方向,表3為平差后的精度統計,可看到控制點平差后點位誤差在2mm以內。

表4 壩區邊角網平差精度統計表

通過廠區全站儀測量與壩區GPS測量的精度統計表可以看出兩種方案在平面控制網測量中都能達到很高的精度,在沒有地形條件限制時平面控制網測量可以采用任一方案作業。當控制點之間通視困難或邊長較長時適合選用GPS靜態測量方案,控制點之間通視條件好且邊長較短時適合采取全站儀觀測。

監測點觀測

監測點觀測的精度要求相對于基準網要低,但是監測點數量較多,觀測頻率也比基準網點高,監測點測量占整個觀測項目大部份工作量,因此需要采用測量速度快、比基準網觀測精度稍低的測量方法。目前監測點測量一般采用全站儀正倒鏡測三維坐標,衛星信號好的地方也可采用GPS RTK測定三維坐標,兩種方法測定坐標時根據精度要求對監測點坐標進行單次或平均值測量,監測點誤差大小主要與儀器精度、距離工作基點遠近、測量次數有關,基本可達到cm級甚至是mm級。除了全站儀和GPS RTK進行監測點坐標采集方案,現階段有些項目已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監測區域表面進行數據采集,可對地表或建筑物進行整移分析。也有些項目采用實時動態GPS對監測點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監測。兩種方法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較高,目前采用這兩種方案的項目還不多。這兩種方案將是以后變形監測手段的發展方向,隨著未來技術發展和制造成本降低,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項目運用這些新技術監測方案。而攝影測量方法因為精度難以控制和內業工作量較大,已很少在變形監測項目中使用。

瑞麗江一級水電站變形監測點測量采用全站儀進行自動觀測,在工作基點架設好全站儀后對邊坡上的多個監測點進行重復測量,正常情況下對20個目標點進行4次正倒鏡測量所需時間在一小時左右。多年觀測數據表明廠房后邊坡、大壩兩岸邊坡無明顯位移,說明這些部位巖體很穩定;廠區公路邊坡則存在很大沉降和平面位移,最大位移速度每月5cm以上,距初始觀測時總位移量達到3m多,產生位移的主要原因為公路邊坡的土質為高嶺土及當地充沛的降雨量,另一個原因為周圍邊坡上有大量農田,農戶在水稻栽種期間對邊坡排放多余灌溉用水引起邊坡地下水位升高,為穩定公路邊坡業主方采取在公路邊坡上修建多處截溝和構建多個排水孔降低地下水位,在采取這些措施后邊坡位移速度明顯下降。

結語

變形監測控制網的精度要求因項目而異,當高程精度要求較高時應當采用水準測量方式進行高程控制網的測量,精度要求不高時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測量。平面控制網則需要根據通視條件、網形、衛星信號接收條件不同采用全站儀測量方式或GPS靜態測量方式進行觀測,兩種方式均滿足要求時可優先采用GPS靜態測量方式,以降低對氣像條件要求和觀測人員的勞動強度。監測點觀測可根據項目精度要求及自身技術設備情況選擇經濟實用的觀測方案。我們在利用現有成熟技術方案完成項目的同時應極積嘗試新技術、探索新的技術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擴大應用范圍。

由于本人學知有限,若本文內容有何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指正。

參考文獻:

[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2]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2006

[3]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 GB18314-2009

篇8

關鍵詞:監測 測點 控制

1 工程概述

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古運河樞紐古運河樞紐穿石太高速公路暗挖段,起點樁號為(237+442.6)″,終點樁號為(237+522.6)″,本工程為三孔一聯鋼筋混凝土拱涵,長80m,結構凈空為6.6×8.2m(寬×高),主要工作內容是土方洞挖25813.2m3,初期支護混凝土3300m3,襯砌模注混凝土C30W6F150(二級配)9202.4 m3,鋼筋制安1031.9t(不包括初期支護鋼筋用量)。

2監測目的

通過對暗挖結構和周圍環境的監控,掌握圍巖和支護的動態,在對量測數據的分析處理和必要的計算和判斷后,于設計和施工,確保施工安全以及石太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3監測方案設計

3.1監測方案設計原則

3.1.1本工程監測方案以安全檢測為目的,根據施工步序、地段和參數等確定監測項目、監測儀器及精度、測點布置等項目,監測頻率及變形速率為主要的報警值,針對監測對象安全穩定的主要指標進行方案設計。

3.1.2本工程項目監測點的布置應能夠全面地反映監測對象的工作狀態。

3.1.3采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監測技術,如計算機技術等。

3.1.4各監測項目能相互校驗,以利數值計算,故障分析和狀態研究。

3.2測點布設原則

3.2.1觀測點類型和數量的確定結合工程性質、地質條件、設計要求、施工特點等因素綜合考慮。

3.2.2為驗證設計數據而設的測點布置在設計征位置和特征斷面上,為結合施工而設的測點布置在相同工況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時反饋信息、指導施工。

3.2.3表面變形測點的位置既要考慮反映監測對象的變形特征,又要便于應用儀器進行觀察,還要有利于測點的保護。

3.2.4埋測點不能影響和妨礙結構的正常受力,不削弱結構的剛度和強度。

3.2.5在實施多項內容測試時,各類測點的布置在時間和空間上應有機結合,力求使一個監測部位能同時反映不同的物理變化量,找出內在的聯系和變化規律。

3.2.6根據監測方案在施工前布置好各監測點,以便監測工作開始時,監測元件進入穩定的工作狀態。

3.2.7測點在施工過程中遭到破壞時,應盡快在原來位置或盡量靠近原來位置補設測點,保證該點觀測數據的連續性。

3.3監測內容

根據設計要求對洞身初期支護、二襯結構及其受施工影響的周圍環境。監測的項目以位移監測為主,同時輔以應力、應變監測,各種監測數據應相互印證,確保監測結果的可靠。

3.3.1建筑物的原型監測

對于本工程明挖施做的引水建筑物要根據施工圖紙的要求進行監測,指導施工,確保結構和施工的安全。原型監測工作內容包括觀測儀器設備的采購、運輸、驗收和保管,儀器安裝前的率定、安裝埋設和維護,施工期間觀測資料的整編、觀測儀器設備和觀測資料的移交。

(1)測儀器設備的安裝和埋設

①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和制造廠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儀器設備的安裝和埋設。

②儀器埋設中使用經過批準的編碼系統,對各種儀器設備、電纜、觀測剖面、控制坐標等進行統一編號,每支儀器均建立檔案卡。

③施工中不慎造成觀測儀器設備的損壞,作好詳細記錄。

(2)施工期觀測及觀測資料的整編

①施工期觀測

a.儀器設備安裝完成后及時記錄初始數據,并按監理批準的觀察規程進行施工期觀測。

b.在施工觀測期間,按期向監理提交觀測資料。

c.施工期間,除了按照施工圖紙和監理的要求進行觀測外,同時派專人對工程建筑進行巡視檢查,并作好記錄。若發現工程建筑物出現異常情況時,增加觀測儀器的測讀次數,并及時報監理。

②觀測資料的整編

a.按照發包人和監理機構批準的格式將各項儀器的有關參數、儀器安裝埋設后的初始讀數和全部儀器設備檔案卡等整編成冊。

b.在施工期間及時整理分析全部觀測資料,繪制測值變化過程線,并將觀測成果分析報告報送監理。

c.根據監理要求和工程安全檢查的需要,按SDJ336-89的規定,及時向監理報送工程建筑物監測報告。

3.4監測項目的實施

3.4.1地表及高速公路路面沉降

⑴監測儀器

NA2002全自動電子水準儀,玻璃鋼瓦尺等。

⑵監測實施方法

①基點埋設:基點應埋設在沉降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并且應埋設在視野開闊、通視條件較好的地方;基點數量根據需要埋設,基點要牢固可靠。為了保證測量數據的可靠性,對基點要定期復測。

②沉降值計算:施工前,由基點通過水準測量測出沉降觀測點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過程中測出的高程為Hn,則高差H=Hn-H0即為沉降值。

⑶數據分析與處理

地表及路面沉降量測隨施工進度進行,根據開挖部位、步驟及時監測,并將各沉降測點沉降值繪制成沉降變化曲線圖、沉降變化速度、加速度曲線圖。

3.4.2拱頂沉降監測

⑴儀器設備

NA2002全自動電子水準儀及鋼尺等。

⑵監測實施方法

①基點埋設:基點埋設在受施工擾動范圍以外的結構物上。

②測量方法:觀測方法采用精密水準測量方法。基點和附近水準點聯測取得初始高程。首次觀測應在初支混凝土噴射完成后及時進行,觀測時,對測點進行連續兩次觀測,兩次高程之差應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為初始值。

③沉降值計算:由基點通過水準測量測出拱頂沉降點的初始高程H0,施工過程中測出的高程為H0,則高差H=Hn-H0,即為沉降值。

⑶監測頻率:開挖面距離量測面L〈10米時,1次/天;開挖面距離量測面10〈L〈20米時,1次/2天;開挖面距離量測面L〉20米時,1次/周。

⑷數據分析與處理

拱頂沉降監測隨施工進度進行。根據開挖部位、步驟及時監測,并將各沉降測點沉降值繪制成沉降變化曲線圖、沉降變化速度曲線圖。

3.4.3凈空水平收斂監測

⑴監測儀器

收斂儀等。

⑵監測實施方法

①監測頻率:開挖面距離量測面L〈10米時,1次/天;開挖面距離量測面10〈L〈20米時,1次/2天;開挖面距離量測面L〉20米時,1次/周。

②監測要求:凈空水平收斂在初支混凝土噴射完成后及時進行,4小時內取得初始值,最晚不得超過12小時。

⑶數據分析與處理

根據變形值繪制變形-時間曲線圖和變形-隨開挖距離的曲線變化圖。

3.4.4底板隆起監測

⑴監測儀器

NA2002全自動電子水準儀,銦鋼尺。

⑵監測實施方法

①基點埋設:基點埋設在受施工擾動范圍以外的結構物上。

②測量方法:觀測方法采用精密水準測量方法。基點和附近水準點聯測取得初始高程。首次觀測應在初支混凝土噴射完成后及時進行,觀測時,對測點進行連續兩次觀測,兩次高程之差應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為初始值。

⑶監測頻率:開挖面距離量測面L〈10米時,1次/天;開挖面距離量測面10〈L〈20米時,1次/2天;開挖面距離量測面L〉20米時,1次/周。

⑷數據分析與處理

根據變形值繪制變形-時間曲線圖和變形-隨開挖距離的曲線變化圖。

3.4.5鋼筋應力監測

(1)儀器設備

鋼筋計及鋼弦式頻率儀。

(2)監測實施方法

①測點布設:

②測試頻率:在埋設初期1次/天;10天后1次/2天;1個月后1次/周。

⑶數據分析與處理

量測所得結構鋼筋軸力的數值繪成軸力、應力變化曲線。

注意事項:安裝時應注意盡可能使鋼筋計處于不受力狀態,特別不應處于受彎狀態,將鋼筋計的導線逐段捆在臨近鋼筋上,引到外露的測試匣中,噴砼或二襯混凝土施作后,檢查鋼筋計的電阻值和絕緣情況,做好引出線和測試匣的保護措施。

3.5施工監測控制標準

在信息化施工中,建立Ⅲ級管理標準,監測后應及時對各種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判斷其穩定性,并及時反饋到施工中去指導施工。

Ⅲ級管理標準表

管理等級 管 理 位 移 施 工 狀 態

Ⅲ U0〈Un/3 可正常施工

Ⅱ Un/3≤U0≤U n2/3 應注意,并加強監測

Ⅰ U0〉Un2/3 應采取加強支護等措施

表中:U0―實測位移值,Un―允許位移值,Un的取值,也就是監測控制標準。根據國內暗挖施工經驗、有關規范及招標文件和設計要求,提出控制標準見下表。

監控量測控制標準表

序號 監 測 項 目 控 制 標 準 依 據

1 地 表 沉 降 30mm 招標文件、設計要求及相應的規范、理論計算

2 拱 頂 下 沉 設計值

3 底 部 隆 起 設計值

4 暗挖結構水平收斂 30mm

根據上述的監測管理基準,可選擇監測頻率:一般在Ⅲ級管理階段監測頻率適當放大一些;在Ⅱ級管理階段則注意加密監測次數;在Ⅰ級管理階段則密切關注,加強監測,監測頻率可達到1―2次/天或更多。

3.6監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饋

3.6.1監控量測數據的分析與預測

(1)量測成果整理

每次量測后,將原始數據及時整理成正式記錄,對每一個量測斷面內每一種量測項目,均應進行以下資料整理:

1)原始記錄表及實際測點布置圖。

2)位移(應力)值隨時間及隨開挖面距離的變化圖。

3)位移速度、位移(應力)加速度隨時間以及隨開挖面變化圖。

(2)數據處理

在取得量測數據后,要及時進行整理,繪制位移或應力的時態變化曲線圖,即時態散點圖。

在取得足夠的數據后,根據散點圖的數據分布狀況,選擇合適的函數,對監測結果進行回歸分析,以預測該測點可能出現的最大位移值或應力值,預測結構和建筑物的安全狀況。

典型時態回歸曲線示意圖如圖所示。

時態回歸曲線示意圖

我們常采用的回歸函數有:

U=Alg(1+t)+B

U=t/(A+Bt)

U=Ae―B/t

U=A(e―Bt―e―Bt0)

U=Alg[(B+t)/(B+t0)]

本工程擬采用:U=Alg(1+t)+B

式中:U―變形值(或應力值)

A、B―回歸系數

t、t0―測點的觀測時間(day)

為確保監測結果的質量,加快信息反饋速度,全部監測數據均由計算機管理,每次監測必須有監測結果,及時上報監測日報表。

(3)監測資料的收集整理

1)根據提供的量測網點、量測數據資料、報警值要求,編制監控量測計劃及測點布置平面圖,經批準后實施。

2)編制量測意見報告,包括施測方法、操作規程、觀測儀器、設備配備、計算方法、量測人員設置等。

4結語

篇9

2013年每季度一次。

二、監測范圍及對象

(一)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監測。監測范圍及對象為我市轄區內雞、豬屠宰、批發零售市場、農貿市場、商場超市等生產中或市場上銷售的豬肉、雞肉產品。

(二)肉類產品“瘦肉精”監測。監測范圍及對象為屠宰和市場流通環節的豬肉、牛肉、羊肉。

(三)養殖環節“瘦肉精”監測。監測范圍及對象為育肥牲畜(豬、牛、羊)養殖、屠宰、加工、流通方面的育肥牲畜。

(四)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監測范圍及對象為奶牛場、生鮮乳收購站、生鮮乳運輸車輛、鮮奶吧等環節生產、收購的生鮮乳。

各縣區各類監測具體抽檢重點根據本地實際,重點加大對高風險、地域特色明顯、公眾消費量大、社會關注度高等畜產品的監督抽檢力度。

三、監測內容

(一)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內容:主要為氯霉素、呋喃唑酮代謝物(AOZ)、四環素類(7種)、磺胺類(15種)、氟喹諾酮類藥物(恩諾沙星等13種)等5個檢測項目。

(二)動物及動物產品“瘦肉精”監測內容:主要為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三)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內容:主要為蛋白質、脂肪、密度、非脂乳固體、PH值、體細胞數、抗生素、黃曲霉毒素M1、三聚氰胺、β-內酰胺酶、含水率等11項檢測指標。

四、抽樣要求

(一)抽樣方法。抽樣工作按照農業部《官方取樣程序》、《獸藥殘留抽樣檢測技術操作要點》、《無公害食品豬肉、豬肝、豬尿抽樣方法》、《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工作規范》和《生鮮乳抽樣方法》等規定執行。被抽檢單位、抽取樣品按照隨機抽取的原則確定。

(二)抽樣數量及要求。

1.動物尿液監督抽查工作單及獸藥殘留監測抽樣單格式詳見附件1,生鮮乳抽樣單用市畜牧獸醫檢測檢驗中心提供的抽樣單。抽樣人員、程序、封存包裝運輸流轉樣品要求、抽樣單填寫、簽字等抽樣行為依據有關規定執行。

2.抽樣數量。各縣區抽樣任務數量詳見附件2。另外根據本區域行業特點和監管情況需要增加或調整抽檢數量的,請提前與市局檢測中心聯系確定。

五、檢測方法、標準及判定原則

本次監測采取初篩檢測與確證檢測相結合的方式。

1.初篩檢測。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初篩檢測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有關檢測標準及判定原則見農業部《2013年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規定;動物“瘦肉精”初篩檢測方法及標準為:動物性食品中克倫特羅殘留量的測定—酶聯免疫吸收法(GB/T5009.192—2003),豬尿中克倫特羅檢測方法—酶聯免疫吸收測定法(農牧發〔〕38號),動物性食品中萊克多巴胺殘留檢測—酶聯免疫吸收法(農業部1025號公告-6-2008),沙丁胺醇采用試紙法篩選;生鮮乳檢測依據《生乳》等乳品質量安全檢測國家標準等執行。

2.確證檢測。由有關檢測機構根據相關檢測標準實施。

3.判定原則依據國家、農業部有關標準、規定執行。

篇10

(松原市環境監測站,吉林 松原 138000)

【摘 要】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加重。本文分析污染原因并盡快制定治理措施及環境監測方案已成為近年環境監測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 農村環境污染;原因;防治;監測

近年來,隨著工業和城鎮生活點源污染得到了逐步地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已逐步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主體。我國是世界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化肥和農藥年施用量分別達到了4700萬噸和130多萬噸,而利用率僅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農藥造成了地表水富營養化、地下水污染、農田土壤以及空氣的污染;另外生活垃圾的處理沒有形成規模,幾乎全部露天堆放;大量的生活污水也全部直排,這些都致使農村的環境質量已普遍開始惡化,所以盡快在農村開展全面的水、氣、土壤、生物的監測工作,根據監測數據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治理措施,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化肥與農藥對環境的污染

1.1 對地表水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化肥隨農田徑流帶入地表水體的氮占人類活動排入人體氮的51%,這些江河水域中氨氮和硝酸鹽都是主要污染物,富營養化日趨嚴重,同時又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農藥對水體的染污也很普遍,全世界生產了約150萬噸滴滴涕,而其中的100萬噸左右仍殘留在海水中。[1]

1.2 對土壤的污染

長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別是大量施用銨肥,使土壤逐漸酸化,板結。一些地處熱帶的農田長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機肥,致使土壤嚴重板結,最終喪失了農業耕種價值。農藥在其使用過程中,約有一半藥劑下落在土壤中,而由于農藥本身不易被陽光和微生物分解,對酸和熱穩定,不易揮發且難溶于水,故殘留時間很長,特別對粘土和含有機質的土壤殘留性更大。

1.3 對大氣的污染

農藥微粒隨著蒸汽散發空中,隨風飄移,污染全球。特別是滴滴涕,它除了化學穩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滴滴涕還具有獨特的流動性,它能隨水汽共同蒸發到處流傳,致使整個生物圈都受到污染。

2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

據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部分污水直接進入到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農村全年產生生活垃圾約1.2億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全部露天堆放,垃圾臭氣直接在空氣中傳播,大量細菌、各種微生物、病毒對農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

3 畜禽養殖對環境的污染

農村大量畜禽養殖都是圈養或散養,圈舍很少定期消毒,空氣污染嚴重,另外大量的畜禽糞便都是露天堆放,然后經過自然發酵后才能成為農家肥,在此過程中對空氣造成二次污染,同時堆放時沒有進行防滲、防漏處理,部分滲濾液直接進入地下水,然后通過地下徑流進入地表水,對水質造成污染。

4 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科學施用鉀肥、磷肥、廣泛施用有機肥、積極推廣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因地制宜,綜合多種因素進行考慮,合理并科學地施用化肥。有機質是農作物營養元素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的源泉,同時還能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以及施用的廄肥、人糞尿和綠肥等,很多營養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也要通過微生物將它們分解,變成可溶性物質,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垃圾堆肥和垃圾復合肥的產生,既處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生產出能夠滿足農業需要的高質量的有機肥料。

4.2 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搞好農藥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制定工作;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農藥;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使用農藥之前,首先必須調查研究各種病蟲害的起因和發生的條件,做到能預測預報,對癥下藥。其次是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的農藥,以防止產生抗藥性并保護害蟲的天敵;另外還要注意改進農藥使用性能,改進農藥在使用中的某些缺點。[1]

5 農村環境監測方案

5.1 建立建全地表水監測系統

在地表水流經的區域以村鎮為單位,以村鎮的排污口及取水口為界點,設置一個或幾個村鎮的采樣斷面,每年定期進行地表水項目全分析,在每年的農村灌溉期增加監測頻次,分析上、下游水質各項指標的變化規律,并將監測結果進行流域內的全程比對,以便于發現其污染程度和變化規律,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以求盡快改善水質狀況。

5.2 建立地下水監測體系

根據地下水的流向、經過的巖層、地下水水深,以村鎮為單位設立監測點位,每月進行一次地下水水質監測,著重開展化肥、農藥涉及項目,同時進行同一地下水系間的監測數據比對,結合當地化肥、農藥使用的品種與數量分析地下水變化規律,分析污染原因及變化趨勢,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5.3 建立空氣自動監測站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村為單位設立空氣自動監測子站,在鄉鎮設立數據終端,設專人進行數據傳輸和系統維護,各三級監測站可以時時監管、監控全縣各村鎮的空氣變化情況。另外,同時可以在村屯增加臨時監測點位,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增加監測項目,這樣農村的整體空氣狀況就會形成全縣、全省乃至全國的監測網絡,使農村的空氣監控成為可能。

5.4 定期開展農村土壤監測

目前在全國開展的農村環境普查工作已經進行三年了,應該盡快將這項工作做為監測站的例行監測工作,加大監測頻次,增加監測點位,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應出農村土壤現狀,極時發現土壤變化趨勢,將已經出現板結狀況的土壤盡快進行改良,將出現輕微污染的土壤馬上改變種植方向及化肥、農藥的施用方案,對于土質優良的土壤盡量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保持土壤現有的狀況。

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不容樂觀,農村環境監測工作又將面臨涉及面積廣、人員多、設備和技術人員短缺、工作環境艱苦等等問題,所以盡快建立起農村的環境監測體系將是對環境監測工作的又一次重大考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