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淪喪范文

時間:2023-03-22 19:1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淪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道德淪喪

篇1

以前我很討厭在各種創業大賽當中有那么多人在發亂七八糟的廣告,其實這些廣告沒有什么任何用處,大多數都是騙人的如果有人點進去之后就很容易會被盜號。

甚至有很多時候我們想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自食其力的人不去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而是靠這種欺詐行為,也許是他們覺得沒有什么實名制,根本就不需要負責任嗎?

還是說在這樣的發展過程當中,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淪喪

也許以前的時候我們在說這些話,都把他當成了一個玩笑。但是當我們終于明白之后,才會感覺這樣軟件的普及,其實也是有好處的,就好像你無論在哪里下載都能夠找到他的存在。

也許我們根本就不覺得這樣的途徑對于我們來講又有著什么樣的收獲,可是過去那么長的時間,我們依舊抱著自己原本的信念聚聚都行。

篇2

我們是華夏古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積淀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曾讓她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傲雄于不敗之地。曾幾時的夜不閉舍,路不拾遺的民風村俗,到現實的雷鋒精神,焦玉祿式的好干部,人們的道德文明都極具水準。盡管物質生活貧乏,但道德文化的修養及精神世界充實,人們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放心的工作,一派和睦美好的景像。

在當下經濟繁榮的現實社會里,人們的道德修養并沒有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是每況愈下,人們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社會里,道德的淪喪和文明的缺失,打破了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人們冷漠,無情,欺詐。不再揚善抑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不管不問,縱容犯罪,使道德敗壞者有恃無恐,大白天小偷就可以在鬧事區堂而皇之的偷竊,所向披靡;可悲!對于倒地的老人不再出手相扶,以免招惹麻煩;可憐!在商場上爾虞我詐,缺少誠信,可恨!自私自利不盡贍養之義,可氣!人們麻木不仁,社會道德淪喪到了極點。

重視道德修養,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人是道德的載體,自身修煉而成。當下社會缺失道德的教育,和諧社會將不復存在。經濟也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前途無望。只有培養有德有才的人才,以德治國,讓善發揚光大,讓惡無處可逃。人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溫馨和諧,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讓我們祈禱道德的回歸,文明的重現,把我們五千年道德文明留芳千古!

篇3

18比1,不是小學時代的一個簡單的數字;18比1,不是哪個學校的性別比例;18比1,不是作業的答案,不是價格的對比。18比1,是現實對人性的考察,是事實對道德的鞭撻!xx年10月13日,一個純潔的如同清泉一樣的靈魂在18個人的漠然中離去,兩輛車的碾壓,18個人的漠視,1個人的援手,這鮮明的數字對比,讓這一天永遠的刻在了人們的心中!道德,在那一天被我們自己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這就是在網上,在現實中引起軒然大波的小悅悅事件。它也再一次引起了整個社會對中國人性的思考!但是今天,我不想再談中國人自己對道德的拷問,請大家聽聽日本媒體是如何解讀中國的小悅悅事件。

在朝日電視臺的時政節目中,主持人多次提到冷血這兩個字,嘉賓也說出了這樣的話“犯人居然打電話找女孩的父親談判,這種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這說明,中國的司法社會還不成熟,有些人還以為有錢可以擺平一切,中國離法制社會還很遙遠”。“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社會的道德淪喪?或者金錢至上?”這是主持人對此事的評論。甚至一位日本女星說:“這樣的事情在日本是無法想象的!”如果說日本媒體的說法還有諸多顧慮的話,那日本民眾的話就足以反映日本社會對中國小悅悅事件的看法了。在面對記者的采訪時,一位日本民眾就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現在是一位金錢富翁,但是毫無疑問,同時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貧窮的國家。”

我不知道,當我們這些熱血青年看到了這樣的評價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可是,如果說小悅悅事件只是一個個例并不能代表中國道德危機的話,那我們怎么解釋藥家鑫事件,怎么解釋三聚氰胺事件,怎么解釋地溝油問題,怎么解釋瘦肉精問題!難道,一次次的事件,一次次的悲劇,一次次的拷問只能是讓我們心痛而毫無行動嗎?道德的鎖鏈,是人性的冷漠,是信仰的偏離,是社會價值觀的淪喪。斬斷道德的鎖鏈,需要我們的行動。守住道德,溫暖你我,也將是最真實的圖景!

篇4

前不久,在一次出差過程中有幸觀看了某劇團演出的現代小戲曲《保姆》,戲還沒有看完就有了要寫點感想的沖動,這不僅因為我是一個從事舞臺藝術的演員,更因為這出戲的確深深地打動了我。這位母親的無比寬容、無比慈祥的形象,加之演員非常生動而有分寸的、簡直無可挑剔的表演和委婉的唱腔,以及流暢而又活潑的唱詞,使我一邊看戲一邊落淚。我被這出戲征服了,幾天后在給別人講述劇情的時候,我仍然激動得不能自已。

劇中的兒子全保為了保全婚姻而不惜委屈(折磨母親,給母親帶來錐心般的痛苦)母親而撒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彌天大謊。不論理由多么冠冕堂皇,也不論健在的母親對這個理由多么自愿地承受――在她眼里兒子的婚姻是高于一切的大事,她愿意承受任何委屈,編造這樣的謊言都是一種罪過。它所掩蓋的是一種道德倫理的淪喪,一種良知良心的泯滅。正是在這個問題的深處,它所爆發的悲劇力量不停地撞擊著觀眾的心胸。最后給觀眾心靈慰藉的是,真實而虛擬的劇情終于引發了全保及其媳婦玉蓮的感情爆炸,在三年的故事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找回了良知,也找回了新的自己。劇情戛然而止。我們希望在這樣的感情爆炸之后,能在這片道德與倫理的廢墟上建立起良知與良心的美麗宮殿。

劇情中的不同角色,經歷著不同的心路歷程,全保母親的藝術感染力,令觀眾也經歷了同樣的心理歷程。劇場里似乎有一個道德的幽靈在徘徊,我們無法回避它的逼視――它在責問我們懂得愛戴父母嗎?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什么?三歲孩童都知道那就是母愛。但是,每個孩童都會長大,長到懂事的時候,他們便會發現,他們與外婆家的關系更親密些,也會發現父親母親在親情關系上存在不能互容的分歧,再后來更發現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報答偉大的母愛。到了長大成人,男孩子到了身為人父之后,他們也會重復父輩對母愛的隱蔽的回報方式。倫理觀念與表達方式的沖突在無奈地延續著。于是,一代又一代都存在著的社會現實,塑造了一個廣義的婦女形象――她們成為一個最懂得愛戴父母的群體。于是,城市公民開始修正傳統的重男輕女的觀念,開始普遍認識并把生一個女孩看作是自己晚年幸福的寄托。《保姆》的批判性就在于,它讓人們更加確信這個現象的普遍以及男人們的無奈。

近年來,應該說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戲劇作品并不少,包括電影、電視劇。《保姆》讓我們每一個觀眾都感到羞愧,感到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存有全保和玉蓮的影子。我們的社會已經到處充滿了麻木,是因為我們這些追名逐利的現代人對于親情的漠視,是因為我們認為道德的責任會阻礙獲得幸福的機遇而寧愿麻木,抑或我們已經默默承認了自己的不孝并非常適應了。道德淪喪與良知泯滅或許正是由此開始――一個兒子連對母親的孝道都不能盡奉而且不能并不敢自責,那我們還能指望整個社會的道德提升嗎?《保姆》絕不是僅僅對男性道德的指引和呼喚,我們每個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都需要反省和懺悔。

篇5

【關鍵詞】道德觀;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088-02

美國幾乎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躲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襲擊,并且在戰后進入了為期十年的繁榮,城市在飛速發展,人們進入了享樂主義的巔峰時期,但是在思想和道德上卻迷失了自己。“所有的神都已經死光,所有的戰爭都已經結束,所有的信念都已經通通完蛋”。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作者菲茨杰拉德用生動的筆法描繪了美國繁榮的物質社會與淪喪的道德精神之間鮮明的對比。

小說以尼克為主線展開了敘述,尼克一開始說自己聰明理智,反應林敏,名校畢業并堅守著傳統道德,但是到了小說的后半部分,尼克發出了“我現在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對生活的變幻無窮和多姿多彩,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厭惡”為何這樣的變化會出現在主人公身上呢?

這一切都要歸結于小說的主人公蓋茨比。蓋茨比出身低微,父母均是終日操勞的鄉下人,但是年輕的蓋茨比并沒有認命的繼承父母的思想,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并且將自己原本的名字詹姆斯•蓋茨改成了杰伊•蓋茨比,在英文中這聽起來像是“上帝的孩子”,也由此展開了他追求事業成功的腳步,終于,當蓋茨比獲得了大筆的金錢,也有能力奪回自己的愛情時,卻死于了愛人和其丈夫的陰謀,結束了此生。

美國夢與其道德觀

實際上,道德觀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普遍的共通性,例如善良、誠信等,只是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價值觀而已。美國最初是由英國的移民建立的國家,這些移民同大多數歐洲人一樣信仰基督教,《圣經》與《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三者共同構成了美國社會的文化基石。直到今天,美國總統在就職時,都必須將手按在圣經上宣誓。宗教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會約束人們的行為,并逐漸在社會群體中形成一定的關于道德的基本評判標準。在《圣經》中,摩西接受上帝的十戒可以視為西方社會基督教道德意識的基礎,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良心,無法當別人承受痛苦時視而不見,同情心、良知等是人們道德的基礎。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美國夢的實現其實與道德觀有背離之處,作者菲茨杰拉德通過蓋茨比的遭遇闡述了重商主義腐化了美國理想這一主題。以湯姆和黛西為代表,重商主義者的種種不道德行為已經將一戰后美國充滿生機的社會變為了道德淪喪的荒原。人們在大把的金錢營造的生活中失去了原本的信仰,也注定著美國夢難以實現。

尼克的道德觀

尼克擁有良好的出身,這也使得他擁有著在道德上的優越感,他的出身讓他形成了理解、寬容待人的態度,對于那些道德層次比較低的行為或者言語有比較大的接受度,因此,蓋茨比才把尼克當成朋友,尼克才能有機會參與到蓋茨比的每一個重大改變中,其他人也愿意聆聽尼克的意見。在整個小說中,尼克一直是一個比較中立的身份,他能夠比較客觀理智的判斷每個人的行為和道德。

尼克道德觀的形成與他所居住的環境有關。尼克所在的西部一直沿襲著貫通的文化和道德,多年的西部生活讓他已經養成了以傳統的道德眼光評判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而中部與西部則完全不同,中部地區的道德觀非常松懈,終日沉浸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誠信缺失,體現出資本主義發展最初的野蠻、血腥。在尼克剛剛到東部區的時候,尼克下定決心也要像東部區的人一樣,獲得大筆的金錢和工作上的成功。他羨慕蓋茨比的生活,但是卻不知道,蓋茨比之所以努力從底層打拼,金錢并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想挽回昔日的戀人,在他心中,昔日的戀人黛西是那么純潔,她是蓋茨比心中所有美好的綜合體。但是一切并不像蓋茨比幻想的那樣,他最終死在了自己營造的幻想之中。尼克在蓋茨比死后盡心盡力的為蓋茨比操辦喪事,蓋茨比生前與那么多權貴相交,但是在死后卻只有他的仆人和父親愿意來參加他的葬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尼克在短短一年中進入了美國的上流社會,并窺視到了美國上流社會的道德觀的種種表現,他認為蓋茨比是上流社會中執著于理想并且具備高尚的道德觀的人,但是蓋茨比的遭遇卻讓尼克質疑這種道德,尼克認為蓋茨比的這種道德觀讓他無法適應這個社會(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作者通過尼克前后道德觀的變化體現出來的)。

湯姆和黛西等人的道德觀

蓋茨比死后,尼克聯絡蓋茨比生前的好友,希望他們能出席蓋茨比的葬禮。但是湯姆和黛西很早就出門了,沒有留下聯系的地址,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這就是蓋茨比用生命愛的女人,到蓋茨比去世的時候,甚至連葬禮都懶得參加。除了黛西外,蓋茨比身前的好友沃爾夫也表現的相當冷漠,說自己正在辦理非常緊急的事務,還說根本不認識蓋茨比家里的人。從芝加哥打來的電話一聽接電話的不是蓋茨比本人,又聽說蓋茨比已經去世的消息后,驚叫一聲然后掛斷了電話。更有甚者,有人打電話來不是為了安慰蓋茨比的家人,而是為了討要留在他家的一雙鞋……從這些蓋茨比身前好友的種種表現來看,那些所謂的之交好友甚至受了蓋茨比恩惠的人,表現出的人走茶涼讓人心寒。

當尼克沒有辦法找到沃爾夫而直接來到其辦公室時,沃爾夫終于不再推脫有重要的事情要辦,而是說“我們都應該在朋友活著的時候講交情。在人死后,我個人的原則是不管閑事。”這個曾將對尼克說他和蓋茨比“就像兩個指頭一樣親密”,他們將“永遠在一起”,卻在蓋茨比死后連葬禮也懶得出席,頗具諷刺意義。終于,蓋茨比的葬禮只有管家、父親、尼克和牧師出席,同情心在此刻顯得那么微不足道。蓋茨比身前最親密的生意伙伴以及愛慕的女子對于他的死沒有一點同情心,就更不用提那些在蓋茨比舉辦的宴會上不請自來的男男女女了。

這人的道德觀念充分體現出了當時重商主義下美國社會缺乏同情心的現狀,當一個人可以利用時,所有人都是他親密的盟友,一旦人不在了或者沒有利用價值了,立刻棄之如敝屣。除了缺乏應有的同情心外,湯姆和黛西之流還缺乏誠信。華盛頓用小斧頭砍櫻桃的故事在美國家喻戶曉,是美國家庭教育孩子誠信的典范事例,可見誠信這個品質在美國是多么的受到重視。然而,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黛西失手撞死了湯姆的情人,事后黛西與丈夫一起將罪名扣在了蓋茨比頭上,被激怒的威爾遜殺了蓋茨比。當警察調查死者的妹妹時,她謊稱自己的姐姐生活美滿,夫妻和睦,盡管她知曉姐姐與湯姆之間的關系,并且還對尼克說過姐姐早就應該離開威爾遜,她說的謊讓自己都深信不疑,可見這個群體對于“誠實”的品質看的很輕很淡。

菲茨杰拉德道德觀矛盾之處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悲劇的原因看似是因為金錢,本質上蓋茨比是新一代資產階級與老一代資產階級在都斗爭中的犧牲品。蓋茨比的死亡并不是因為他沒有錢,而是因為他對金錢仍然抱有幻想。他認為金錢可以幫助他實現夢想,他所有的浪漫愛情幻想都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他舉辦奢侈的舞會,他竭力的結交名流仍然沒能擺脫命運的定數,因為蓋茨比的夢想超越了金錢能夠給予他的。蓋茨比的悲劇是美國社會新一代資產階級的普遍問題,他們懷揣理想和幻想,對于得到財富后的生活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但是這些都不是金錢能夠給予他們的,如約翰•亨利•瑞雷所說:“沒有誰比蓋茨比更清楚,世界上沒有什么能最終與他自已壯觀華美的想象相媲美;不僅美國夢被腐化,而且部分地講,因為這夢想需要人付出巨大代價,它必將被腐化。塵世間既便是最美好的事物都只不過是這夢想的一種歪曲”。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菲茨杰拉德的階級立場及其道德觀中的矛盾之處,老一代的資本主義能夠輕易的剝削年輕人的夢想,并且擁有更多的特權,美國夢在他們的阻攔下實現變得更加艱難。蓋茨比最后的命運預示著組著不相信在當時的美國實現美國夢是不可能的,菲茨杰拉德認為,如果沒有金錢,就無法接近夢想,更加沒有機會意識到其實那種美好的生活只是一場虛幻,作者對于湯姆之流其實是羨慕的,雖然他在作品中表達了他對湯姆所代表的老一代資產階級的不滿。

菲茨杰拉德道德的矛盾及其對于金錢的態度讓他能夠站在兩個不同的階級立場看問題,并且對于兩個階級的道德展開評判。新一代的資產階級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金錢和地位,但是他們與老一代資產階級的鴻溝將永遠存在,在世襲有產者的道德觀眾,排除異己是本性,因此他們只接受同等級的人融入生活圈,絕對不能容忍來自下級的人與他們平起平坐甚至分享他們的勝利果實。縱觀美國歷史,其實就是一場理想主義與重商主義的戰爭,他們雙方水火不容,但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又不斷融合,一些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資產擁有者同時對于國家和社會也抱有理想主義,他們一直在尋找理想的道德類型,希望重新塑造已經崩落的道德體系。盡管菲茨杰拉德認為在道德上蓋茨比是遠勝于湯姆的,但是他也清醒的認識到,在20年代的美國,蓋茨比注定是悲劇的。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展現了20年代美國社會中形形的道德類型,雖然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讀者依然無法找到一種理想的道德類型,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有這樣的認知:如果非有一種道德類型是高尚的、理想的,那一定是以蓋茨比和尼克的道德類型為基礎的,因為他們的人性中擁有更強的道德意識。也有學者認為,菲茨杰拉德將自己的道德觀加注在了尼克和蓋茨比的身上,蓋茨比是比較浪漫自我的一半,尼克是比較理性道德的另一半。他們在書中是至交好友,從他們的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菲茨杰拉德看來,這兩種道德類型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統一的。將二者結合則構成人類思想和其存在的最基本之分歧。

《了不起的蓋茨比》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一種哀傷的情緒,表達了作者對于當時社會道德淪陷的失望,他以銳利的眼光看到了當時美國社會道德層面的問題,看到了繁華背后所隱藏的道德危機,被當之無愧的“爵士時代”的代言人。

參考文獻

[1](英)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原著,許洪珍譯.了不起的蓋茨比[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

[2]張樹光.注定的悲劇情緣――解讀《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對黛西的愛戀[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1)

[3]王琰.《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尼克的道德演變分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1)

[4]張金鳳.置身其中,游離于外――評析尼克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起的作用[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03)

篇6

關鍵詞:公共領域;道德缺失;社會價值觀;問題改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倫理學中的道德研究,雖在學科建設、研究領域拓展、學術著述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相對于社會的變革和利益格局變化的需求而言,仍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深入和重視。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變動也急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在經濟問題上的生疏和在道德領域的冷漠.因而公共領域的道德問題不簡單地只涉及它的品性的改變,還涉及到由其品性的改變所導致的功能的變化——這種變化將使公共領域變成社會進步無足輕重的要素,甚至成為社會進步的一大負擔。

一、公共領域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征

(1)公共領域的含義。“公共領域”一詞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于爾根哈貝馬斯的一本名著(Habermas,1962/1989;哈貝馬斯,1999a)中被概念化了。所謂公共領域,哈貝馬斯意指的是一種介于市民社會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利領域之間的機構空間和時間,其中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并組織對抗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與公共權力形式,從而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2)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征。對于公共領域的特征分析,就我理解,我國當前公共領域的活動特征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信息化背景。當今世界范圍內正掀起一場以計算機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為先導,以加速社會信息化為宗旨的全球性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熱潮。全球化背景。全球化與現代化和信息化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為當今世界信息傳播和人口流動的便捷性,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已經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

二、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原因所在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貨柜車碾過。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在公共領域道德淪喪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制度原因——直接原因。從政府目標角度問題,發展經濟作為首要目的是必須的,首先得把蛋糕做大,但是在做大蛋糕之后,就應該關注怎么切好蛋糕了。現在中國的情況是蛋糕越做越大,可是卻分不好這個蛋糕。人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融資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機會不均等,人們獲得資源的機會不均等。比如,教育,醫保,福利這些都很少。(2)文化影響——重要因素。1.政府在經濟轉型期間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略精神道德的價值導向的引導。中國從改革開放的時候,確定了政府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從原來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本來這種理念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趨勢的。2.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傳統社會,人際交往主要在血緣和地緣基礎上展開,其特征是熟人信任。隨著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人們將與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交往,而且與有些人的交往可能僅此一次。在傳統社會,人際信任的保障機制主要是關系加上個人特質如良好的人品、聲望等。(3)公民社會尚未真正形成。阿爾伯特·赫希曼曾指出,“‘公共’包括公共行動、追求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幸福的行動,也就是政治領域中的所有行動,以及公民參與公共與社區事務的行動。”在此意義上,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得到了體現,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實質體現在民主參與、共同關注、平等地交流與互動以及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等方面。

三、重建公共領域道德體系

(1)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面共同治理。治理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牽涉到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治理就是把集體和個人行為層面,政治決策的縱橫模式都包羅在內的過程。(2)加強公共領域道德缺失的法律束縛。我們在提倡以德治國在建立良好的社會體系對公民的社會道德修養進行道德教育的引導的同時,通過立一些專門的法律來保障公共領域的道德缺失問題的治理也是一條不可或缺的途徑。(3)堅持以先進典型帶動公民道德建設。道德在本質上講是自律的,是人內心對自我的自覺要求。但道德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只有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才能為大多數成員自覺遵守和奉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全體成員人人自覺參與、長期堅持不懈,需要一部分人先行,最終達到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堅持以先進典型帶動公民道德建設,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環節。

四、結語

沸沸揚揚的小悅悅事件已經過去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還沒結束。從這起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民眾的公共道德意識的缺乏和道德準則的喪失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國民頭腦中公共意識的缺乏和心中公共道德的偏失,是嵌生在中國人的公共生活環境中的。正如同這個公共生活的環境,是嵌生在整個社會的文明進程中的。我們可以追究公民教育中的失敗;可以尋找公共秩序維護中的粗疏;可以反思公眾參與的不足和公共空間的狹小;可以追溯道德觀念在社會激蕩中的起伏流變———與所有大命題牽扯在一起的這些起因,都提示著同一個結論,但罪魁禍首還是當今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所致,這是根本原因,所以我們要從根本抓起,從本質上提高國民的素質,從根本上改善公共領域的道德缺失現象,要真正的根除國人社會道德理念的淪喪只有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改變,這或許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此我們要有耐心。

參考文獻:

[1]武術霞:《誠實信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J〕,《發展研究》,2007年第三期.

[2]龔群:《論公共領域與公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J〕,2008年第一期.

篇7

【 論文 關鍵詞】

如果說《寂靜之城》、《來看天覺》這樣的烏托邦要表達的是以科技為工具的極權制度對個人的遏制和摧殘的話,那么發表于2006年的科幻小說《審判》和《鏡予》則是從人類道德缺陷方面論證了“烏托邦”存在的不可能性。《審判》和《鏡子》中都有一個類似最終審判的評測人的道德裝置,但兩篇文章各有其著重點:前者的道德裝置被道德惡劣的人改造并占有,從而因無法驗證自身的道德性而宣告失敗;后者的道德裝置的確消除了人類道德中所有“惡”的一面,卻導致了人類創造力的喪失最終使人類社會走向死寂。這兩篇小說都表達了對 現代 社會人類道德的失望態度,正如劉慈欣在《科幻世界》長篇連載小說《三體》中所寫到的:“人類真正的道德自覺是不可能的,就像他們不可能把這自己的頭發離開大地。”

反烏托邦小說之所以顯示出這種失望,原因在于,現代工具理性所關心的主要是行動的效果和實現目的的手段的有效性,以及對手段和行為后果的算計,現代:具理性的擴張,導致了一個無(道德)價值判斷的社會評價秩序,道德上的善惡價值被抹殺。可以說,反烏托邦小說在解構現性的秩序化社會的同時,也解構了現性的價值觀。正如王晉康所說:“的確,現代文明、現代科技造就了太多太多精致的規則,它們構成了莊嚴的陷阱,使我們陷身其中而不自覺”“科幻文學理應在闡述大智慧上多做一點事。”“在現代性的社會背景下,科幻文學所闡述的“大智慧”是值得現代人深思的。

三、未完成的現代性

科幻小說對于它所描述的社會報有深深的憂慮,而它所描述的那個社會又或多或少地反映著現實之中的那個現代社會。科幻文學的人文關懷是其與生俱來的特征。波德萊爾曾這樣為現代性下定義:“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現代性的這一特征使現代人在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隨著市場、貨幣、消費、科技等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傳統的超越性價值秩序和道德優先性的價值觀念已然瓦解。面對現代社會道德淪喪的現實,科幻創作者并非視而不見,他們試在小說創作中建立起一個道德完善的幻想世界,樹立一些古典的道德楷模。

篇8

時代楷模,是一個充滿陽光的稱謂,是與“最美”連在一起的贊譽。代表的是一件件感人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樹立了崇德向善的社會新風尚。

我們都知道,學習時代楷模,就是要學習他們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學習他們寶貴的利他精神,奉獻心安的幸福觀。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助人為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似乎正逐漸消失。老人摔倒了無人管,救助受傷老人反被誣為肇事者,還有轟動一時的佛山“小悅悅”案件等等,一時之間,“好事難做、不敢做”“沒人做好事了”“社會道德已經徹底淪喪”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但這些時代楷模,卻以自己的行為打破了這些言論。他們也不是什么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也不是什么知名人士,只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能做,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我們每一個認認真真做好身邊事,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舉手之勞做起,力所能及的幫助、關愛周圍人,崇德尚義,積小成大,那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繼續傳承,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社會總體文明程度也會得到提升。  

學習時代楷模,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弘揚職業精神。學習時代楷模的職業精神,我們要樹立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扎實工作。 

我認為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在學習時代楷模的活動中更應該走在前列,充分發揮模范作用,樹立榜樣,結合目前創先爭優的活動,將創先爭優的成果真正落到實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一定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提醒自己,向時代楷模學習,做一名合格的地質工作者。

篇9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not the good faith phenomenon, elaborated the social good faith's flaw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influence, proposed establishes one market economy system which supports by the social good faith is rai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ood faith level the efficient path.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缺失 社會原因

key word:University student Good faith flaw Social reason

作者簡介:李蔚,男,(漢)族,1981年5月出生,武漢市人,大學學歷,江漢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哲學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為政》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①在現代社會,誠信對于個人和社會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后備力量,備受國家和社會關注。但近年來,高校中出現了一些誠信缺失的現象,如考試作弊、學術抄襲、求職作假、故意拖欠國家助學貸款、評先評獎時拉選票等行為,這些不誠信現象存在于大學生的政治誠信、學習誠信、經濟誠信、就業誠信等各個方面。然后,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質時論斷道:“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大學生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其道德觀念也離不開社會的影響。

一、歷史積淀的負面影響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上,雖然有樸實的形容誠信的“童叟無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經典語句,但封建專制體制的長期統治下,剝削階級的消極腐敗及貪圖享樂等不良影響一直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老實人吃虧”這些市井俗語也道出了說謊獻媚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好處,仗義執言卻常常吃虧遭殃,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識扭曲著人們的誠信意識,是社會誠信意識缺失的內在原因,而這些歷史積淀中的負面因素還影響著當代的大學生。

二、開放型社會帶來的誠信挑戰

中國從古老的封閉型社會轉型為現在的開放型社會,在封閉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是“透明人”,一個人如果有偷盜、欺騙等違法、違背道德的行為,他一輩子都無法抬起頭來做人。但在開放型社會,人的流動性加大了誠信缺失的可能性,現在城市的住宅樓里,大多數人不會認識對門的鄰居;現在的辦公室里,也許過一天,旁邊的座位就會出現新的同事。更多的“隱形人”出現在我們周圍,如果有人失信于人,不再受到他人的信任,他可以一走了之,不必顧及身邊的人對他的看法,因為明天,他將會出現在另一群新的面孔周圍。相對于古老的封閉型社會而言,如今的開放型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更多的不誠信現象。

三、現實中失信成本偏低

所謂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誠信缺失行為而付出的代價。如果失信代價很大,人就會感到畏懼,不會做出失信行為,雖然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發自內心的誠信,但畢竟可以約束一些人的失信行為,如果失信代價很小,在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不強時,則會導致普通的誠信缺失行為。

去年,上海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成了課題組,對上海社會誠信問題展開調查,調研結果顯示:誠信作為社會行為中最重要的準則,在具體的經濟和社會交往中并未得到肯定,反而成為“吃虧”的代名詞。這種“講誠信吃虧,不講誠信占便宜”的觀點固然與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有關,但其根本原因是誠信成本太高,而失信成本太低。守信者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鼓勵,反而處處碰壁;而失信者則能得到很多不應得的收益,即便騙局被揭穿,也很少受到懲罰。從社會各個領域的腐敗現象到社會關系中人際交往感情的淡薄、安全感的缺失,使人們對傳統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動搖,也影響到當代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

四、缺乏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道德倫理機制

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果是可喜的,但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背離誠信道德,唯利是圖,但如果把中國現在的誠信缺失、道德淪喪等問題都全歸結為市場經濟帶來的,歸結為西方思想帶來的后果,并不完全正確。因為在很多西方國家,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很強烈,拼命追求財富,卻很少胡作非為,他們的理性能指導他們的欲望,使國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修煉了道德,富而有德,其道德意識普通較高。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建立了市場經濟這樣一種經濟體制,卻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道德倫理機制,只借鑒了市場經濟的硬制度,沒有借鑒市場經濟的軟制度,而傳統的儒家道德教育與社會現狀脫節,解釋不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各種現實,新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又打破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使原有的價值觀沒人信,新的價值觀又沒有形成。這樣,擁有特權的階層依靠制度漏洞和社會不公快速富裕,大量沒有道德修煉的暴發戶成為社會道德淪喪的毒瘤,使整個社會信奉投機取巧而不是勤勞致富,這其實是違背市場經濟理論和商業道德倫理的。

高等教育是在社會環境下開展的,沒有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環境,任何教育都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營造一個具有誠信政府、誠信社會、誠信個人的社會大環境非常重要,這也是提高大學生誠信水平的前提。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社會缺憾需要文化作為補充。”③社會誠信直接決定了經濟效率。因此,我們想要提高大學生誠信水平,首先必須構建一個由社會誠信所支撐的市場經濟體制。

注釋:

① 《論語?為政》,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P23

篇10

1、吸毒嚴重摧殘青少年身體的同時,還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吸毒可讓人在虛幻的體驗中不能自拔,喪失對人際交往的興趣,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在精神上越來越墮落,成為的奴隸。

2、當無錢購買毒資的時候,極有可能不擇手段去偷搶、甚至。荒廢學業、道德淪喪,極易導致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危害家庭和社會。青少年是家庭與祖國的希望,沾染猶如希望之花被夭折,青少年正處于特殊的成長時期,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對其積極開展禁毒預防教育。

而對于已經深陷毒海的青少年,我們應給予更多的包容與幫助,選擇一家正規的機構及早進行戒毒治療、助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迫不及待!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