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材范文

時間:2023-04-02 02:5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英語教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英語教材

篇1

CBI是近年來一種備受關注的語言教學模式和理念,主張基于某主題或學科來開展語言教學,提倡以內容為依托,把語言和知識的學習有效緊密地結合起來,語言教學的重心由語言本身的教授轉為通過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來獲得語言能力。

二、現有大學英語教材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內容難度缺乏時代性。教材的難度取決于英語教學大綱。教育部頒布的最新大綱距離現在已超過十年,現行的教材編寫卻仍然以此為依據,內容缺乏時代性。第二,內容陳舊,實用性不足,缺乏針對性。由于大綱未及時調整,使得應有的指導不明確,教材的編寫無據可依,大多數英語教材內容和題材無太多變化,僅僅是對中學的通識英語教學素材簡單延續,編撰不具針對性,與學生的專業化學習完全脫節,實用性不足。第三,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的導入。語言交流本身是雙向的,我們在了解對方文化的同時,同樣需要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而在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中,中國文化元素嚴重缺失。

三、以CBI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

(一)實現內容層次化、模塊化

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都存在著差異。教材編寫就應考慮實行“一綱多本”,甚至是“多綱多本”,“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大學生編寫多本不同起點、適合不同類型學校的教材”[1]。教材內容上還要適當覆蓋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內容,從而為學生提供與自己專業學習相關的語言表達的機會,增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材還應兼顧模塊化,即語言素材的選擇上設計不同模塊。每一個模塊內容無論是在橫向還是縱向都是有所關聯的,以豐富的內容代替傳統的語法詞匯講解,使得教學更成體系,學生興趣更大。

(二)引入中國文化元素

以CBI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應注重內容的廣泛性和全面性,中國文化元素的引入必不可少。在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變革當中,翻譯和閱讀都多次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教材的編寫也應順應這一趨勢,可引入中國京劇等國粹藝術、傳統節日,神話傳說,風俗民情,歷史遺跡等的介紹,以及一些英文版的唐詩宋詞、名人名言、名人軼事等作為課余欣賞。

(三)以多元化的教材評估為參照

以CBI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要求對教材內容多元化評估,給新教材的編寫提供必要的參照。這包括主體多元化(學生必須是教材評估的主力,教師、教材設計與編寫人員、相關課程規劃與實施人員);評估視角多元化(從理論上評估教材是否符合教和學的相關理論,從設計上評估教材是否符合課程與教學目標,從實踐中評估教材是否符合師生需求),以此使教材在“使用—評估—改進—再使用—再評估—再改進”過程中日臻完善。

(四)注重對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促進

CBI教學理念要求教材在內容上應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的發展。國紅延、戰春燕[2]曾指出:大學英語教師的教材使用能夠促進其語言能力和教學能力提高[。所以,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應多呈現出比較實用和前沿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注重精選能幫助啟發和更新教師教學觀念的教學素材,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英語教學的水平。

(五)注重提供原始素材,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CBI教學要求教材提供原始素材(即不列出生詞解釋和背景知識的課文)為學習內容。傳統的大學英語教材提供詳細的生詞中英文解釋、背景知識、難句釋義、課文翻譯、易讓學生養成惰性,習慣被動接收而不主動探究。因此,CBI指導下的教材編寫僅標注生詞,不給解釋,培養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和動手查字典的習慣;對于背景知識和一些術語,僅提供一些權威網站供學生課前查找相關資料,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應以CBI為導向,以出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英語教材為目標,從而全面和科學地推進英語教學。

作者:彭靜 單位: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英語電影英語教材改革元途徑

一、大學英語教材現狀

在我國,大學英語可以說是規模最大、耗時最多的一門課程。CET4和CET6是世界上單科規模最大的考試,也是遭社會非議最多、學生最感無奈的考試之一。許多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教師、專家運用國內外英語教學理論的最新成果,對大學英語教材改革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現了許多優秀教材。這里僅舉一例。

《大學體驗英語》充分研究了國內外各教育層次的英語教材的編寫原則與特點,既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科學性和打好語言基礎,又注入國外社區教育、大眾教育、終身教育的實用、應用型教學的特點;既注意打好語言基礎,更側重實際使用英語進行涉外交際的能力。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加強聽、說、寫、譯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尤其注重口頭和書面實用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它特別注重培養表達能力,強調交際內容的實用性,強調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相結合,重視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意識”,注重“教、學、考”相互照應,呈現立體化特色。

《大學體驗英語》共分四級,每級由《綜合教程》、《擴展教程》、《聽說教程》、《教學參考書》以及配套的多媒體學習課件、網絡課程以及電子教案等組成。專門編寫了《大學體驗英語――基礎教程》,供入學水平低于第一級起點要求的學生使用。各冊均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聽說、閱讀、寫作和文化沙龍四個部分組成。《綜合教程脂》配有教學參考書、錄音帶、教學用CD、網絡課件、多媒體學習光盤和電子教案。《聽說教程》錄音帶和CD光盤原汁原味,配有教學參考書、錄音帶、教學用CD和自學CD。《擴展教程》以閱讀和練習為主,各單元的主題與《綜合教程》-致,附有一張多媒體學習光盤,供有較高要求的學校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提高使用。

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概括地說,聽、說、讀、寫、譯“五龍治水”,“胡子眉毛一把抓”,樣樣都重要,一樣也不能少,導致重點不突出。在新一輪大學英語教材改革中,雖然教學目標規定為培養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但是為“應用”而“應用”就好比“頭痛醫頭”一樣很難達到目的,這就要求將原來以聽、說、讀、寫、譯齊頭并進思路編寫的教材進行重大改革。

二、英語電影里的聽、說、讀、寫關系

英語電影具有三大特質:有文本,有聲音,有圖像。《論英語電影文本的讀寫關系處理》中指出,Krashen(1989:440-464)認為二語習得最好的課堂應該給學生提供大量有趣的、可理解的、與學生有關的輸入。沒有一定的目的語的輸入,輸出很難產生。英語電影文本閱讀對英語寫作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體現在為寫作儲備實用的、豐富的語言知識、培養語感、提供廣泛的寫作素材。英語電影文本閱讀對于提高英語寫作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大量閱讀英語電影文本,可以促進英語寫作。英語電影文本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沒有足夠的“輸入”就談不上“輸出”。《談英語電影與大學英語學習》指出,現在很多大學生學習了多年英語,可還是聽不懂,說不好。過去的、甚至現在的英語教學不是特別重視聽說訓練之間的關系,不符合先聽、后說的語言學習規律。英語聽說的難度比英語閱讀的難度還要大,大量的“聽”才能對“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讀與寫、聽與說的關系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的關系。

三、大學英語教材改革的元途徑

綜觀以上,不難得出如下結論。聽、說寫、譯并不是“平起平坐”的,教材改革要抓住最為關鍵的、貫徹始終的途徑即元途徑:聽力途徑和閱讀途徑。具體細化如下:

第一、聽力與閱讀統領大學英語全局,聽力與閱讀“兩分天下”,它們才是不斷提高水平的真正源泉。

第二、聽說教材要以聽力為主,讀寫教材要以閱讀為主。

第三、要充分利用聽力材料,總結并積累大量的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組織朗讀、會話和演講,提高聽力材料的利用率,改變為“說”而“說”的漫無邊際的所謂“綜合應用”的學習習慣。

第四、要充分利用閱讀材料,確定相應的或者相關的寫作題目,對閱讀材料進行充分消化并轉化成自己的作文。

第五、要正確處理聽力與閱讀中的翻譯問題。對于聽力和閱讀中難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查字典,可以提問題,可以搞討論,通過翻譯(中英或者英英)完全可以讓學生越過理解的障礙。

篇3

>> 淺析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 論大學英語教材中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處理 淺析文化的分類對大學英語教材文化內容選擇與教學的啟示 淺析大學英語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淺析大學英語教材教師用書的問題與對策 分析和評估大學商務英語教材中所設計的目標語言輸出的機會 大學英語教材的語塊組合分析 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人本觀” 淺議高中與大學英語教材的銜接 大學英語教材實施中的問題分析 教改后的大學英語教材評估芻議 大學英語教材的非致學性剖析 大學英語教材中的非規范漢語 試論大學英語教材的質量評估體系養成 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詞族分布研究 大學英語教材的“二次開發” 大學英語教材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解讀 大學英語教材的發展與現狀研究 也談大學英語教材的使用 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K

[12]Richard,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

[13]Guariento,W.& Morley,J.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J].ELT Journal,2001.55.4.

[14]Chavez,M.,Learner’s perspectives on authenticity[OL],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98,Vol.36(4):277-307.

[15]Essberger,J.Are you netting the world’s best ESL resource Internet Tools for Teaching ESL. Available at http:///tefl-articles/best-esl-resource.htm.

篇4

關鍵詞: 地方性院校; 大學英語; 教材;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2-0080-02

一、地方性院校大學英語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的靈魂。對于具體的院校而言,大學英語教材改革就是一個需要具體分析的具體問題。地方性院校編寫一些適合自身特點的大學英語教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為從市場上征訂的教材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不足。比如,對于以“地方性,民族性,師范性”為辦學定位、以“辦特色之校,育特質之才”為辦學理念的貴州凱里學院來說,市面上就不可能有為其“量身定做”的現成教材。市面上的教材一是內容太多,使用者們難以消化;二是體例設計難以滿足地方院校大部分學生的需要,難以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英國語言學家哈默(Harmer1983)曾經說過,評判教材的依據和前提是看它是否能夠滿足學習者的需求。[1]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院校教師們對自己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目的、興趣、習慣和方式都有較充分的了解,在選編課文材料時他們更方便注重材料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教材生動有趣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院校中也不乏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的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畢業的中青年教師,大家分工合作,統籌協調,齊心編寫適合自己院校的大學英語教材并非不可能。

二、關于自編教材

我們的自編教材除了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外,還要注意幾條大的原則,比如教材要體現以學生為主的理念,教材要有利于任務型教學法實施,教材應該立體化、教案化等等。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體現足夠的實用性。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2]幾十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學了的沒用,要用的沒有學”,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另外,缺乏英語真實環境,授課班級學生人數過多,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師生比例嚴重失調,總體缺乏理論指導等都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特殊現實。那么在自編教材中如何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呢?

首先,可以嘗試為不同專業編寫(包括改編)不同的教材。縱觀我國各級英語教材,中學階段就已經基本覆蓋了常用的語法知識點。到了大學,很多知識點都是中學內容的重復。而大學里面的大學英語教材,就選材、體例等方面來說,和大學英語專業教材也沒有什么明顯差別,相當于學生們在不同級別不同階段中都在“原地踏步”,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大同小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在邁向專門用途英語學習之前有必要先打好語言基礎,以避免日后的囫圇吞棗。但是近些年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大學階段直接結合專業知識來學習英語不但是可行的,避免了中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且是效益更好。他們呼吁編寫更多的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具有不同需要的學生的大學英語教材,即又回到1985年前的做法。當然這種分門別類不是出于一種形式主義,而是基于現階段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做出的務實的調整,即把不同專業不同學習階段和不同的學生水平納入到教材的編寫構思中。筆者認為這在當前很多老師在面對大學英語教學時都感到很艱難的情形下至少值得做實驗。蔡基剛和唐敏(2008)提出了開發四種不同類型的教材的設想,[1]可供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材編寫工作者參考。對于那些仍以打基礎為目的的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他們主張還是沿用傳統的結構主義教材,以便為學生們打好語言知識和技能基礎。對于那些以培養交際能力為目的、英語基礎已經比較扎實的學生,他們建議為其編寫任務交際型教材。當然這兩種類型的教材不是截然分開的。學生交際能力的訓練、語言能力的提高和語言基礎的鞏固要適當結合,只是各有側重。他們所說的第三種教材是文理分科教材,就是按內容題材編寫的教材,如文科教材可以是文學、藝術、教育、哲學、歷史、旅游方面的題材;理科是物理、數學、環境、生物、航天、信息方面的題材;醫學可以是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日常保健護理這方面的題材等等。這是一種可謂“一石擊二鳥”式的通過知識的學習來提高語言水平的思路,讓學習者在內容的引領中“不知不覺”地夯實了語言基礎。還有就是專門用途教材,即在第三種教材的基礎上將內容進一步專業化。“在通過接近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繼續學習語言,繼續擴大詞匯量,提高語言能力。”[1]

基于蔡先生的設計之上,針對地方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生水平,我們也分門別類地對自編或改編教材做了初步設計。

1.因為地方性院校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而言都偏低,故傳統的結構主義教材還要保留,而且難度要降低,甚至有必要從音標開始,重新教會他們拼讀單詞。只有突破了讀的難關,他們能開口了,才有可能談得上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讀英語時受到母語或方言的干擾很嚴重。對此不在教材中做出一定的設計,不下力氣去糾正的話,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英語說得越流利越讓人聽不懂。

2.因當前學英語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以針對那些目的是培養交際能力、英語基礎已經比較扎實的學生我們應該編寫任務型、交際型教材系列。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看到老師們真正在“teach English”而不是整天還在“teach about English”。

3.文理分科的教材值得上馬,作為一種實驗,看看與以往從市面上征訂的教材使用起來哪種效果更佳,看看通過知識的學習是否更能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4.對于英語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為他們編寫專門用途教材,即在第三種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接近專業,這對他們今后的考研乃至工作都是很有益處的。如為理學院學生編寫的教材,可以將物理常識、數學常識、物理學家數學家成長、研究過程中的一些趣事、物理數學知識的日常生活應用等納入其中。為法政學院學生編寫的教材就可以把重點放在與法律相關的內容上,諸如一些案情的介紹、國內外一些典型案例的審判、國內外一些法律理念的異同、律師的生活狀態等等。

5.鑒于地方院校,尤其是西部地方院校的“地方性”、“民族性”比較突出,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眾多,可以為這一部分學生編寫一些與當地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緊密相關的教材,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向外傳播本地區少數民族極具原生態色彩的文化。

這些教材應該是立體化的,結合多媒體技術編入一些視頻片段,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語言的運用。相信這樣的教材更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它符合了“學以致用”的原則,畢竟,當下就業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大學生們學習的功利性已變得空前突出,對他們而言,學的東西首先要有用,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教材的編寫可以就此因勢利導,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學校的大學英語采取了分層教學的做法,這無疑是科學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學生分層了可教材還沒有分層分類,這就導致教學改革難以收到實效。

三、結語

進一步提高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其中,教材改革是一個重要方面。以上是我們對地方院校自編或改編教材的一點初步設想,期望這樣的教材對教與學都帶來積極的變化。自編教材除了要注意一些大的基本原則外,還要特別照顧到地方院校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低的現實、以及各學校的辦學特色,把英語學習和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有所用”中把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起來。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唐敏.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原則[J].中國大學教學,2008(4):85-90.

篇5

【關鍵詞】文化分類;英語教材文化;內容;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6-159-01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語言教學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文化教學獨立進行,否則教出來的語言只會是僵化的、不符合語言使用習慣的毫無意義的符號。

長期以來,由于文化教學大綱的匱乏,大學英語教材中文化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不系統也不全面,體現的文化內涵相對淺顯。原因之一是從事文化編寫與教授者對文化內涵認識以及重視不夠。從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如何正確認識文化及其深層內涵對于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與教授意義重大。

一、文化的定義和特點

長久以來關于文化的定義個說紛紜,不同領域的學者從各自學科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廣義來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來說,文化特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區別人類和動物的主要標志。文化是社會遺產,而不是生理的遺傳;文化中大部分是不自覺的,是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的;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習得的;文化規定、支配、約束著人們的言行,是人們行動的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

二、文化的三種劃分方式

(一)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

克拉克洪(Kluckhohn, 1946)認為文化可分為顯性文化(大文化)和隱性文化(小文化)。人類可以直接觀察感受到的,稱為顯性文化,比如服飾,音樂,禮儀,手勢,文字等;不能直接觀察感受到的稱為隱性文化,比如時間觀念,交際模式,家庭關系,人生觀,價值觀等。事實上,文化大多數是隱性的,顯性文化可以說是隱性文化的載體和表象,隱性文化才是文化的本質和核心,才正真體現了該文化群體對世界的態度和價值取向。

隱性文化與顯性文化的劃分對英語教材文化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有一定作用,究竟哪些文化內容是學習者可以直接觀察和感受到的?哪些是需要在教授過程中專門進行分析和說明才能使學習者認識體會到的?這種劃分方式的強調促使學習者在觀察和感受的同時,不僅能意識到某種具體的文化形態,更能敏感的去探尋這種文化形態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導向和價值取向。也就是說這種文化的劃分,有利于培養和增強學習者對顯性文化背后隱性文化即真正體現目的語民族最本質核心文化的觀察、思考、分析和客觀認識的敏感度。

(二) 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

海默里(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于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這種劃分方式給英語教材文化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提供了便利,目前大多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多可以這種劃分方式為基礎進行分類,這種劃分方式下,不同類別的文化范疇界定明晰,使教材編著者易于區分不同范疇的文化內容,在選擇時易于對其進行歸類。使用教材的教授人員可按不同類別的文化范疇進行課程安排,輔助材料的整理、收集和編排,進行相應的話題討論和任務分派,具有較高可操作性和明確的評估標準,更便于學習者記憶和吸收相關的文化知識。

(三)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

張占一(1983)從語言教學的角度出發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指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指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這一劃分方法是為了突出交際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隨著世界語言教學的發展,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已經逐步成為外語教學的首要目標,這種對交際文化的強調正是對此目標的肯定和響應。

這種劃分方式促使教材編著者和使用者有意識的對文化、交際、語言三者的關系給予更深層次的思考和重視。以這種劃分方式對文化內容進行分類傳授,使學習者不僅對"靜態"的"知識文化"進行分門別類的習得,更使學習者認識到如何在復雜具體的交際環境中正確適宜有效的使用"動態"的"交際文化"知識來順利成功的達成交際的目的,從而培養和增強了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畢竟在特定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才是語言學習的意義所在。

篇6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英美文化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

一、前言

目前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及國家大學英語教學方針的確立,大學英語改革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進行。而作為如今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2),是旨在培養英語學習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是一套集現代信息技術為一體的大學英語教材,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

若讀者細細翻閱該書,就會發現本系列教材書不僅秉承一貫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學習技能,而且彌補了作為非英語專業用書中可能會遺漏的英美文化知識的介紹,如英美文化、歷史、地理、人物知識的講解和相關知識的鏈接。這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使他們在日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有效地使用英語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日后國際交流的需要。

二、英美通俗文化的展現

《新視野大學英語》(以下簡稱《新視野》)充分抓住當前學生的心理需求,將其關注的社會現象和產物展現在文章之中,引發其共鳴,使之對西方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了解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目的。

如《新視野》(第一冊)第二單元“Deep Concern”,描述的就是當前熱議社會話題之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問題。文章中15歲的女孩Sandy扎耳洞、化濃妝、聽搖滾樂、穿奇裝異服、不聽父母管教,簡直就是一個“問題少年”。這樣一個人物讓學生們表現得異常興奮、興趣盎然。原來在發達的西方國家,家庭關系也與世界其它地方的家庭類似。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甚至爆發了激烈的辯論,整個課堂氛圍濃厚,充分展現了話題對學生參與興趣的激發作用。通過最后總結,學生發現親子關系的和諧不僅是我國父母、孩子關注的話題,整個世界的父母、孩子雙方都需為之努力奮斗。

再如《新視野》(第一冊)第七單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文章中竟然還提到了中國孩子喜歡吃的美國快餐肯德基炸雞塊。學生們都知道肯德基這種食品,但是一旦問及它的起源、歷史和文化史,大家就知之甚少了。所以這個時候適時地將美國餐飲文化呈現給學生,學生的興趣就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并且主動參與的熱情也會高漲。而課后有一項Online Resources把相關的網頁也列舉出來,方便學生查找相關信息,可謂非常體貼周到。

三、英美社會文化的體現

“The Trashman”來自新視野(第一冊)第六單元,講述的是一位垃圾工的故事。文章中一段話讓中國學生感觸到中西方職業地位的差異:

“...‘Listen,lady,I’ve got an IQ of 137,and I graduated near the top of my high school class.I do this for the money,not because it’s the only work I can do’...”(第九段第三行)

讓學生感到詫異的是,為什么做垃圾工可以make money(賺錢)呢?原來,在西方做體力勞動的人較少,因此像管道工、垃圾工等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在多勞動的前提下是可以賺不少錢的。

美國人留給學生的感覺普遍有以下幾個特點:開朗、樂觀但散漫、時間觀念差等。而“Time-Conscious Americans”這一課的學習(出自《新視野》(第二冊)第一單元)為美國人正名。原來除了以辛勞、認真、視時間為生命而聞名世界的日本人和德國人之外,美國人也有緊迫的時間危機感。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以往供英語學習的教材僵化死板,只就語言點的講授而學習,這樣的教材只講皮毛,不能深入考察英語國家的文化內涵。語言學習者只有充分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將語言應用自如,在文化交流中不犯錯誤。

四、英美歷史文化的展現

《新視野》(第二冊)第五單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中提到了一種名為Prince Albert(阿爾伯特親王)品牌的香煙。而Prince Albert正是Queen 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學生們雖然對于英國歷史并不太了解,但是大概都知道英國歷史中有一位杰出的女王――維多利亞。利用現有知識做基礎,再加上教師之后的補充,一堂課下來,學生對英國十九世紀的社會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從一個知識點擴大,再延伸,學生的知識就由點及面了,日后還會形成立體知識,自然也就融會貫通了。

五、結語

大學英語教材的設置應充分關注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載體,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在傳授語言的同時,要把課本和相關背景文化知識結合起來,這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其英語水平起著積極的作用。將文化元素加以擴大,使其全面完整,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這應該是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篇7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材;Cunningsworth;教材評估理論;調查評估

教材作為教師與學生課堂教學和學習的基本工具,應當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為目標。學生在課堂學習的主要指導來源于教材而非教師,尤其是學生的課后作業更是由教材來指導的。因此在選擇教材上,教材評估日漸受到廣泛的關注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教材評估理論介紹

隨著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不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越來越高,特別是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得到重視。從而我們迫切需要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來分析各套教材的優缺點以供廣大教師和學生能夠科學的選擇教材。Cunningsworth(2002)認為以下標準適合于任何教材的評估:

1、應當與學生的需求相一致,并符合語言學綱的要求。

2、應當反映出學生現在或將來對語言自主使用的要求。

3、應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學習,而不是強硬式的灌輸。

4、應當清晰明確的定位自身的輔助角色,和教師一樣,教材充當的是目標語和學生之間的傳媒。

筆者根據Cunningsworth提出的相關教材評估理論,對當今比較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李蔭華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能否有效提高在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綜合能力進行了調查和評估。

二、教材的分析和評估

1、教材分析

Cunningsworth 認為:“有效的評估取決于詢問合適的問題并解釋問題的答案”(2002:vi)。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的五項基本技能,這五方面語言技巧的平衡問題也成為選取教材的核心需求。以下筆者從這五方面入手對該教材進行問題分析與評估。

(1)聽力

a教材中聽力部分的錄音是否清晰,發音是否標準,語速是否適合學生的水平?

B教材中聽力資料有哪些形式?主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聽力技能?

C聽力資料能否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興趣?

(2)口語

a教材中口語部分的練習設置是否合理?主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口語技能?

b口語練習能否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能否改變非英語專業學生“啞巴英語”的現狀?

(3)閱讀

a教材中講授文章的內容難易程度如何?有無充足的可閱讀材料或者課外補充資料?

b教材中可閱讀的材料能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否達到擴大學生知識面的要求?

(4)寫作

a教材中寫作部分主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寫作技巧?

b教材上引導學生話題寫作的技巧是否有作用?能否使學生有效的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

c教材中寫作部分的設置是否阻礙了學生在寫作上的自由發揮?

(5)翻譯

a教材中英譯漢句子、漢譯英語篇出自哪里?是否能有效鞏固課本學習的知識?

b教材中的翻譯練習是否能有效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技能?

2、對上述問題的解析

(1)聽力

a聽力部分均有光盤刻錄,錄音清晰,發音較為純正標準,語速適中。

b聽力材料以歌曲、詩歌、人物軼事等形式出現,并設置有相應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c每單元都有專門的聽力內容作為導入學習,其主題與本單元學習內容一致,其形式能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第六單元以歌曲 I Am Women導入主題Women, Half the Sky。

(2)口語

a口語練習的形式主要是與課文話題相關的問題和討論,旨在培養學生對所學課文的理解且能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b口語練習中問題部分與課文知識緊密聯系,在課本中多有具體答案解析,從而可以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內容。而問題討論部分多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性提問,同時也鼓勵了學生大膽的獨立思考并敢于“張口”表達自己的觀點。

(3) 閱讀

a教材中講授文章難易適中,每單元均有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精講文章詞匯量較大,篇幅文字大概一千字左右,能夠適合大學一年級學生第二學期的學習水平。課外閱讀文章生詞量明顯少,主要提高學生英語泛讀技巧。

b教材中無論是精講還是泛讀的文章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涉及學習、倫理、科普、勵志、社會和自然等知識領域,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4)寫作

a教材中寫作部分的話題都以本單元學習內容的主題一致,編者同時給予要點提示或者范文演示。如:第一單元要求學生以How I Learning at College為題目使用對比比較法習作,這與本單元課文A內容是一致的。

b教材上編者明確的給出了寫作技巧,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短文習作的練習,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有效的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

c學生可以通過對寫作技巧的掌握,自由的對寫作練習進行有創造性地發揮,從而達到了對寫作技巧的融會貫通。

(5)翻譯

a教材中英譯漢句子都出自教材中課外閱讀的文章,大多來自記敘文,主要選自英美教材、報刊雜志和一些專著。漢譯英語篇練習多為陳述句,其核心詞匯源于教材精講文章。教材中英譯漢、漢譯英練習基本能有效鞏固課本所學知識。

b教材中的翻譯練習以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課堂知識和有效掌握課堂知識為目標,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技能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材評估

根據Cunningsworth(2002)提出的適合于任何教材的評估標準,筆者設計了相應的四個問題:(1)教材是否能滿足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五大技能逐級提高的需求,是否能符合語言學綱對該階段學生所要達到的英語水平的要求?(2)教材是否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內容豐富、真實有趣、切合實際的資料,以便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語言運用能力?(3)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能否以教材所設定的邏輯順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掌握教材相關知識,是否能促進學生二語習得能力的提高?(4)教材是否能夠充當教師與學生教學之間和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輔助作用?結合第一部分教材的具體分析,對以上四個問題的總結性解答如下:

1、教材要求學生在深入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從詞、句、語篇等角度進行語言技能操練,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教材每個單元按照聽、讀、說、譯、寫的模式組成,并形成由易向難的階梯狀結構。聽力和口語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薄弱環節,需要常抓不懈,教材中聽力部分每單元從輕松的音樂、詩歌或者人物軼事開始能較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口語部分別是討論性問題的設置,學生借課文知識的學習,敢于思考并逐步擺脫中國式“啞巴英語”。閱讀文章中詞匯量雖然比較大,但大多是高頻使用詞匯,第一冊的詞匯在第二冊中有多次重復出現,課后詞匯練習有效的促進了學生詞匯知識的逐步擴大化積累。文章中的語法每單元都有明顯提示,能有效鞏固學生以前所學內容。寫作部分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第五、六單元中,寫作技巧是繼第一冊第四、八兩個單元的擴充和完善,使得學生能逐步全面的進行學習并能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習作中去。翻譯練習中篇章翻譯的長度和句子都有所加長,表明學生不僅要更好地掌握句子之間的銜接和連貫,而且對學生翻譯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2、教材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內容豐富、真實有趣、切合實際的資料,以便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語言運用能力。

3、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能以教材所設定的邏輯順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掌握教材相關知識,能夠滿足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基本的需求并能對學生語言學習習得能力的提高給予有效的幫助。

4、教材中每單元的重點內容是課文A,但課文篇幅長,生詞量大,段落多,使得學生感覺無從下手。而編者在編寫的過程中,在文章段落的劃分上,每單元都有明確的要點提示,并兼有從文章大標題上或在文章的段落間隔上給予提示,針對生詞量大,編者在正文后都附有詳細具體的解釋,同時對學生此階段生詞的掌握要求給予明確標示。同時課后備有大量練習,從詞匯――語法――句式――翻譯各個角度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加深記憶并予以鞏固。在教師課堂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后,教材上寫作checklist部分能夠幫助學生自測習作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因此,教材能夠充當教師與學生教學之間和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輔助作用。

四、教材調研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此次調研,筆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通過對使用本教材幾位教師的深度訪談和對某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貿易、環境工程三個專業18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教師教材使用訪談方面

(1)教材中課文選材均源自公開發表的原始材料,語言純正地道,材料新穎,能夠培養學生以英語的思維方式來更好的學習英語,對英語國家文化習俗和英語國家社會狀況等等能有較好的理解和掌握。

(2) 教材中詞匯部分編者從四級到六級都分別給予標示,詞匯量充足,滿足了學生對英語詞匯在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需求,為在校學生順利通過CET-4&CET-6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教材中寫作部分的寫作技巧在精講文章中都有具體體現,教師在課堂講解時能夠更加有目的進行詳細具體的闡述,使得學生也能明確本單元寫作練習的要求而更加透徹的進行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習作技能。如:

習作: How I Learning at College (見第29頁)

根據要求:要求學生以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方式作為對比來習作。

a教材中課后練習形式多樣,練習量大,而非英語專業課堂學時有限,說明編者有意側重于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作業,教師只是輔助引導性地對其有選擇的講解,從而使得學生達到對課堂知識的強化,真正完全地掌握所學知識,也使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b教材中課后練習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緊扣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甚至題目要求。寫作上,2012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作文:How Should Parents Help Children to Be Independent? 其寫作方法就是歸納概況法,這一寫作技巧學生在第四單元習作練習中有過學習;快速閱讀、閱讀理解、完型填空和翻譯,其題型模式在教材中都有具體參照,編者全方位的內容設置展現了這本教材的可取之處。

2、學生問卷調查方面

此次調查共發放180份問卷,有效回收172份,問卷有效率96%。問卷調查內容具體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喜歡教材中的課文題材嗎?

喜歡____ 一般____不喜歡____

你比較感興趣的文章題材有哪些?(可多選)

娛樂____ 中國文學____ 外國文學____ 中國文化____ 外國文化____

體育____ 科技____ 其它____

你認為教材中的詞匯難嗎?

難____ 一般____ 不難____

(2)你認為教材中的文章難嗎?

難____ 一般____ 不難____

(3)你認為教材是否有助于語言技能的提高?

很大____ 一般____ 幾乎沒有____

具體體現在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選)

聽力____ 口語____ 閱讀____ 寫作____ 翻譯____

(4)你認為教材是否有助于自主學習?

很大____ 一般____ 幾乎沒有____

你認為教材是否能滿足自己現在需要發展的技能?

很大____ 一般____ 幾乎沒有____

(5)具體體現在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選)

聽力____ 口語____ 閱讀____ 寫作____ 翻譯____ 綜合性技能____

(6)你認為將來工作中最需要的語言技能是什么?(單選)

聽力____ 口語____ 閱讀____ 寫作____ 翻譯____ 綜合性技能____

(7)你對英語教學的總體看法是什么?有何期望和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合對教材的分析和對上述問題調查的結果顯示如下:多數學生雖然比較感興趣娛樂方面話題,但英語畢竟是以學習為目的的,學生還是希望教材的題材偏向外國文學、外國文化、科技方面。針對第2、3問題,學生普遍認為難,主要原因是詞匯量大,課文篇幅長,而令學生矛盾的又是詞匯一定要滿足他們學習的基本需要,所以雖然詞匯記憶困難,但教材上匯總的詞匯表不失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生最關心的是教材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技能(見圖1)和對英語的學習需求(見圖2)這兩方面,從圖1看,學生認為教材基本能滿足自己在校學習英語的需要,對本教材提升閱讀、翻譯和寫作能力持相對肯定態度,聽說語言技能所占的比重稍低,但中國學生聽說能力普遍較差,教材中的聽力部分只是引導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所以學生單憑教材提高聽說能力無疑是不現實的。因此,本教材學生語言技能提升上能起到積極作用。從圖2看,筆者發現教材所授予學生的語言技能與學生對現在需要發展的語言技能和畢業后工作中語言技能的需求有一定偏差。教材中注重學生的讀、寫和翻譯技能,而學生更加關注的是聽說技能和語言綜合性應用技能。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當適當對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方面下功夫,使得學生的語言技能得以均衡發展和提高。關于最后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認為英語教學依然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學生對老師和教材的依賴性比較強。希望教師在講授時多介紹一些相關背景知識,改變由于教材所導致的模式化課堂;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主要是考試和工作,希望教師在學習方法上能給予明確引導和指導;希望有機會多接觸英語,特別是加強英語的實踐能力。

語言技能 聽力 口語 閱讀 寫作 翻譯

比 率 38% 47% 72% 67% 54%

圖1

人數

技能 現在需要發展的技能

(多選) 將來工作需求的技能

(單選)

聽力 52% 31%

口語 71% 55%

閱讀 48% 26%

寫作 39% 22%

翻譯 43% 36%

綜合性技能 63% 42%

圖2

五、結語

通過分析得出,該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資料,有很高的學習價值和實用性,有效提高了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但該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筆者總結如下并期望對教師的教學有一定幫助:

1、教材的導入形式可以多元化,如圖片、視頻或者具體教具,進而達到更直觀的效果。聽力練習單一,不利于學生聽力技能的提高。

2、教材中詞匯部分側重認知,阻礙學生對詞匯的運用能力。對一些重點高頻詞匯編者可以給出例句及相關大學英語四級題。

3、教材中翻譯練習能緊跟在校學生應試需求,但缺少翻譯技巧的講解,也未涉及相關專業知識,使得學生翻譯綜合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4、教材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一定幫助。但其缺少網絡課程,使網絡時代的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受到很大限制。

【參考文獻】

[1]Cunningsworth, A.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 [M]. Heinemann Education Books Ltd: London, 1984.

[2]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趙勇,鄭樹棠. 幾個國外英語教材評估體系的理論分析―兼談對中國大學英語教材評估的啟示[J]. 外語教學,2006(5).

[4]趙玲,涂艷蓉. 基于學習者需求調查的大學英語教材的編選[J]. 經濟師,2009(12).

[5]孫其標. 評《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全新版)一項語料庫輔助的大學英語教材評估[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6]何蓮珍. 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 (4).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自主性學習 教學自主性 教材的使用 實現途徑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習與教學自主性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外語教學中引入“自主學習”這個概念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育者開始關注這個領域,中國教育部更是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列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學習并不是學習者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己進行的學習,相反,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英語教師的自主性,教師必須有自主學習方面的理論和技巧,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自主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先決條件,離開了教的自主性,學的自主性無從談起。教師的自主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任務,反思教學效果,并幫助學生形成學習自主性的一種能力。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和信息革命的推進,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已經成為培養自主的英語學習者,而培養自主的英語學習者離不開英語教師的自主性。

二、教材使用自主性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辭海定義,教材是指根據教學大綱編選的供教學使用和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材料。而教材的定義和作用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的。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學者藤岡信勝立足于教學論視野,從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出發,對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材概念給予了清晰的界定:

教師——(教材)——學生

教學是在班級這個場所內進行的,是以教材為媒介構成的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教材是構成這種完整教學過程的一個要素,并擁有決定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充分使用可以為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好的教材是課堂內容、活動和課堂組織的有形載體。而教材的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其編纂者,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其使用者,即使用它的教師和學生。在過去傳統的教學中,廣大教師過度依賴于教材,把教材當作“圣經”一般照本宣科,原封不動地向學生灌輸教材所有的內容。受此影響,他們不但不懂得如何以批判的思想看待教材,反倒成了教材的奴隸和附庸。這樣,就嚴重扼殺了教師教的自主性和學生學的自主性。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可能處理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不可能滿足學生和老師多樣性、多層次的要求,所以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性。大學英語教師使用教材的自主性可以通過創造性使用教材、教材反思和教材研發三種途徑達到。

三、教師教材使用自主性實現的途徑

如何在英語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性?必須創造性地使用現有的教材。

英國教育家Neville Grant在其《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一書中提出了處理教材的五點建議:

(1)如果合適,可原封不動地使用教材的內容和方法。

(2)如果不合適,可修改教材的內容或方法,或對這兩方面進行修改。

(3)如果有更合適的內容和方法,可以把原教材中所使用的內容或方法替換出來。

(4)刪除不相干或不合適的練習。

(5)如果教材缺乏某方面的內容,可以補充現有的資料。

很早以前日本就有一種說法,即“不要教教科書,而要用教科書教”,這話很有道理。但是,更妥當的說法應是“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

教師對教材的評價和反思是教學自主性的主要體現之一。教師不僅要了解教什么、怎樣教,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為什么教,所以教師對教材的評價和反思是教師必備的一種義務和權利,對教師進行此方面的教育培訓可以提高教師這方面的水平。另外,教師的自主學習能使得他們了解需要什么樣的教材、分析教材、刪除和補充教材,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師可以投入研究和開發優質教材,促進教材及教科書的多樣化發展,同時為教師自身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和無窮的機會,使其他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自主地選擇和使用適合的教材。

參考文獻

1、Grant N.2002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M].lohgnanic.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material resources from the teacher's role and the learner's rol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on problems in teaching material use.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語言;教材資源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language;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4-0235-03

0 引言

以教材為基礎,由教師組織、由學習者參與的學習過程即為課堂教學。因此,所有教師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有效地教材資源。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英語教學工作者而言,最值得研究的問題就是如何合理的利用教材資源以創造良好的語言習得環境,以求為學習者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是由語言教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語言教學,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與其它課程的顯著區別在于它是技能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傳授。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材的作用與其它課程的教材是大不相同的。

1 教師的作用

按照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這一作用在現代教育中應該得到新的詮釋。對于語言教學來說,教師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引導學習方向、組織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從教材資源利用的角度分析,教師的作用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1 加強學習者對于語言學習的元認知知識。最早,美國的心理學家J.H.Flavell (1971)提出了元認知。他認為元認知就是指認知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知,不僅包括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以及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識,同時也包括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評價以及調節。它包括三方面,即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

元認知知識是指主體關于認知活動的一般性知識,是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關于影響認知活動的因素,各因素的作用以及其結果等方面的知識。Flavell把個體的元認知知識分為個體有關認知主體的知識、個體有關認知客體的知識和個體有關認知策略等三方面的知識。學習者個體在這三方面的知識互相作用,并使學習者形成自己有關學習的獨特的觀念,而這些觀念又會作用于認知主體的認知活動。個體對于認知客體,即認知對象和認知任務的知識,是指個體對于認知活動的內容、目的、要求的認識,對認知材料的性質、結果特點、熟悉度、難度等方面的認識,也就是對在完成認知任務或認知目標中所涉及的各種信息的認識。

具體到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其認知客體就是英語語言本身。學習者對英語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如果對英語缺乏科學的認識,那么學習者在學習時就會缺乏必要的信心,或者為自己的語言學習失敗進行開脫,將原因歸到語言本身,而不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反省、正確地評價和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對語言本質的理解也是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認知對象元認知知識的一部分。

大部分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難題:學習者認為從教材中學到的知識與考試無關,與英語能力的提高也無關。這里學習者就是由于缺乏元認知知識,特別是有關認知客體,即英語語言及語言學習的元認知知識。教師在教學的初始階段以及在教學活動始終,都應該加強學習者的元認知知識。使其認識到教材是語言學習的工具,通過教材,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學習者進行語言實踐活動,逐步提高各項語言技能。

1.2 科學地對所使用的教材進行分析和評價。這里所說的對教材的分析和評價與通常意義的教材評估含義不同。后者一般是對教材編寫者和教材出版者來說的,其考慮的標準會更廣泛一些。由于適用范圍較大,一些參數和指標只能采取中間值。而對于英語教師來說,所要分析和評價的是一套經過編寫者和出版者評估了的教材。教師的作用是分析教材的特點,評價它的哪些部分適用于自己所面臨的學習者,決定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這些適用的資源。由于適用范圍的具體以及學習者特點的不同,對于不同的學習者群體、有時是學習者個體可以采取不同的參數和指標。具體地說,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評價。

①教材的整體思路。即教材反映了怎樣的教學思想。

②教材的整體結構。即教材包括哪些部分,分別培養學習者何種能力。

③教材的難度。即教材從前到后、各級教材梯度是否合適。

④課文內容。包括文體的全面;內容的時代性、趣味性、所含信息量和所涉及的背景知識;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⑤練習內容。包括難易程度;量的多少;與課文內容的聯系;培養的各方面的能力;語言的準確性。

⑥其它。包括詞匯表的編排;國際音標的標注;插圖;配套磁帶或光盤,等等。

1.3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習者為中心”是當代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學習者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是課堂活動中最主要的參與者,因此,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保持學習的系統性,除了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外,一定要注意不能脫離教材。沒有教材的英語教學無法想象的,因為學習者必須接觸一定的語言材料。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對教材分析和評價的結果,最合理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教材。

1.4 對教學效果及時評估。由于學習者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習策略的不同,教學產生的效果也千差萬別。雖然在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評價時已經考慮了學習者差異這個因素,但是實際的教學效果還需要進行及時評估。一般說來,在教學的開始階段,評估周期應該比較短。建議在大學英語教學的第一個學期,前兩個月每個月進行一次評估,在學期結束時再進行一次。教師應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及時改進教學環節。特別要對幾次評估的結果進行比較,以確定教學的改進是否取得了正面效應。在教學效果不斷改進的基礎上,評估的周期可以為每兩個月一次。

教學效果評估應包括對學習者的問卷調查、教師自身評估及教師間的相互評估。對于學習者的問卷調查除了詢問對于教材本身、教材使用的意見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以外,還應該包括元認知知識的內容。教師自身評估要求教師應經常寫教學日記,記錄課堂教學的情況,將課前對教學的預計和實際的教學進行對比。教師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經驗、聽課,按照同樣的指標對自己和他人進行評估。為了避免教師的教學方向或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成為“應試教育”,建議教學效果的評估不包括通過考試這一間接手段來測試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學期考試的結果可以作為教學評估的參考。這里所談到的評估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教材使用情況的直接評估。

2 學習者的作用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學習者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他們的作用對于課堂教學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影響。對于教材使用來說,學習者的作用和上述教師的作用是對應的。下面對學習者將會對教材資源的利用產生的影響作簡要的論述。

2.1 加強元認知知識。學習者一般對于語言學習和語言本身缺乏科學的認識,教師有意傳授有關第二語言學習的元認知知識以后,理想狀況應該是學習者能夠正確地認識到教材的作用,摒棄“教材無用”論或“教材至上”論。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學習者就能夠配合教師,合理利用教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領會教材的教學思想。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僅僅注重教材的知識點而忽略了教材作者或者編者在教材中貫穿的教學思想。對于語言學習和教學兩江,教材的編寫思路也隨著教學思想的轉變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分析和評價教材是英語教師的任務,但是對于學習者而言也不應當局限于學習語言教材。為了使得學習者領會教材的教學思想,在開始學習之前應當瀏覽教材并注意閱讀教材的前言或簡介。

如:國內許多高校目前正在使用的《新編大學英語》,在前言中就指出:整套教材采用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教學模式”。詞匯、聽力、閱讀等均符合新大綱的各項規定以及量化指標。讀、聽、說、寫、譯的技能也是按新大綱規定的“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兩個層次要求編寫的。“以學生為中心”旨在理解和體現學生在知識、智力、情感、個性等方面的需求。“主題教學”指以主題為依據,選取了與學生的校園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語言最佳樣本。

從以上一段話中,學習者可以了解到,大學英語的學習中,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可以了解新大綱對于各項語言技能的要求——“讀”的技能是出于第一個層次的,要求最高。其它的技能處于第二個層次。同時,通過對“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題教學”的解釋,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前對教材的瀏覽,對教材教學思想的領會,將對以后的學習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2.3 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這是對學習者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仍舊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學習者認為教材的內容都在書上而忽視了記筆記,因此大大降低了課堂的學習效率;還有一些學習者認為教師講不到的部分是不需要看的。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者沒有充分了解教師是針對一個學生群體進行教學活動的,而學習者還應當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點。由于選取的教材內容是經過編者科學評估的,因此,學習者不應當輕易放棄任何教材中的語言材料。關于一些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將在后文詳述。總之,只有學習者能夠充分利用教材,才可以說教材資源沒有浪費。

2.4 積極進行反饋。在上文提到的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中,學習者的意見反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分析總結得失,對教材和學習效果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配合教師評估教學效果,改進教學環節,在以后的教學中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3 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于教材的利用上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及時解決。

3.1 教材眾多,各有利弊。教材資源能否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選擇最適合的教材是關鍵的一步。而目前我國已出版了許多大學英語教材,不能絕對地說哪一套最好。最重要的是,英語教師應該試圖找到最適合本校特點的一套教材。要解決教材選擇的問題,需要英語教師對多套教材進行分析和評價,然后進行比較。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在主要使用的教材以外,選擇其它的教材進行教學試點(試點不適于太多),通過學習者反饋及教師自身評估確定試點的教材是否更適合教學。只有選擇了最合適的教材,教材資源才能夠最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利用。

3.2 課堂教學過分依賴教材,照搬照用,教學缺乏靈活性。這個問題的存在看起來不是特別廣泛,但由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時之間難以全部被接受,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依然以傳授知識為主。教材好像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實則將教材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單一局限于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忽略了課堂應該是學習者進行語言實踐的活動場所。要解決這個問題,高校應該組織相關的專題講座,從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知識理論的角度,使英語教師認識到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和學習者各自應該發揮的作用。

3.3 課堂教學對教材利用不充分,忽視了教材的作用。這是對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的誤解所導致的。由于很多教師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強度學習者的自主性,尤其在口語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揮而不加以限制,這對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是沒有好處的。而教材一般會對口語活動的主題和步驟進行限制,教師也應該發揮組織者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教材的課堂,才是有組織的,有效率的。

3.4 學習者盲目選用流行教材。也許這個問題看起來超出了課堂教學的范圍,但是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中教材的利用。不部分的學習者雖然有著學好英語的強烈愿望,并且課外進行自學。但是由于很多學習者沒有充分認識學習英語的目的,并且國內目前流行的英語教材五花八門,從而使得學習者在選擇的時候迷失了方向,盲目的自學影響了課堂的學習以及課內教材的充分利用。英語教師針對這個現象,首先就是應當讓學習者明白,學習英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并且這些能力之間是相互促進的。如:不是依靠一套口語教材就能給練好口語的,也不是能夠說美國人一樣的英語就認為英語學好了。應當讓學習者了解到,課堂使用的教材是為了有效的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能力,但是前提是必須充分的利用好這套教材。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習者學習其他教材,但是必須將經過教師認真研究后的,同時在學習中還要給予學習者一定的指導。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教材資源的利用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習者雙方的問題。應該從元認知知識入手,首先對語言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此外,教師和學習者都要對教材有整體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教師應及時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做到了這些,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將能夠獲得最好的效果,學習者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Elaine Tarone, George, Yule. 2000. 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范燁.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訓練”[J].外語界,1999(03).

篇10

摘要:目前市場上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教材種類較多,但較少能與高職院校多層次生源學生的英語水平、專業特點、未來職場需求等有效對接。高職院校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英語校本教材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大學英語校本教材開發應以市場調研為前提,遵循教材編寫規律,以學生未來職場環境為背景,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

關鍵詞 :高職英語校本教材

作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必贅述。幾乎所有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將大學英語列為必修課程,并對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隨著高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由此形成了一個廣闊的教材出版市場。現在的高職大學英語課的教材較多,各種教材雖然都是專家編寫并由大型出版機構出版,但教材質量良莠不齊,且不能較好地與高職院校多層次生源的英語水平對接。有些教材雖推出新的版本,但只是版面設計做了改變,內容多年沒有更新,相當數量的教材出現文章陳舊過時、實用性不強、詞匯量不當、練習題設計單一不實用、聽力訓練完全朗讀腔調、口語訓練話題脫離現實等諸多問題,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出現了同一本教材,全國各地學校、各專業通用的現象,未考慮地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學生的專業及職業需求。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校本教材的開發已經迫在眉睫。

一、開發高職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意義

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優劣是由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業務能力、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等多方面決定的。在英語教學中,教材不能對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但編寫一套適合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突出高職院校專業特色、滿足學生畢業后學習和工作需求的大學英語教材對高職英語教學有重要意義。

第一,可以促進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為真正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第二,由于校本教材立足于本校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背景和專業特色以及學校的主客觀條件,可以更貼近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每一節課更有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光盤、教案也齊備的教科書,上課的思路受到限制甚至被固化,缺乏創造力。高職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給教師們提出新的挑戰,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讓教師更全面、更有高度地把握英語教學。

二、高職大學英語校本教材開發的建議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編寫必須以提高本校英語課教學質量、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為目標,教材開發的主體必須是有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教材的開發以學生為服務對象,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核心。高職院校開發大學英語校本教材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充分做好調研

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進行論證,校本教材開發前對不同生源學生的學習水平及需求、專業設置及專業課開設情況、畢業生英語使用需求、人才市場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按教材編寫規律,制定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設計思路、構建教材結構、選取教學內容,包含教學時數、詞匯量、語法、章節結構、應用能力訓練方式與內容、總體難度、社會文化拓展等方面,以此解決學生和英語教學需要什么樣的教材以及怎樣編寫的問題,為校本教材的開發做好理論及實施的準備工作。

2.英語校本內容應以學生未來職場環境為背景

高職英語校本教材的內容應以學生未來職場環境為背景。所選取的教學內容尤其是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的部分應基于職場環境,貼近工作、生活,確保聽力和口語訓練的素材是工作生活中真正使用的語言,尤其是錄音部分,不應不分文體、環境,一律以朗讀腔調呈現。同時,語言素材要新穎,兼顧思想性。

3.做好與學生入學前英語水平的銜接

高職院校生源復雜,有五年一貫制學生,中專技校對口招考的學生,也有通過全國春季夏季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其中農村生源學生占大多數。生源的復雜性使得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在所有學科中差異最大。筆者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發現,高職學生中大部分只可以進行簡單日常交流,對英語國家的語言和社會文化知識了解不多。所以,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應根據本校生源狀況分層次進行,同一個地區或同一專業群的教材也應有所差異。

4.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以應用為目的”的原則

不要照搬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材的模式,使之成為本科英語教材的壓縮版或簡化版。高職英語教學有不同于本科英語教學的特點,應注重實用性,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所選取的教學內容應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不必對學生要求過高,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能滿足職場和生活的基本溝通需要、達到正確順暢交流即可。

5.信息化教學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大學英語教師面對的學生是相對高智商、高知識水平的群體,由于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多渠道快速地獲取知識、信息,他們思維更加活躍,個性更強,教師如果不加強學習、不去創新,教學工作必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教材不是簡單的一本書,英語教師在開發英語校本教材的過程中,應打破傳統教材模式的束縛,更新觀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庫,便于學生課余自主學習。

三、小結

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職院校學生要“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特別提出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應“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還要求英語教學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專業特色結合。上述要求的滿足需要有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材作保證。高職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培養有特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陳麗云.高職院校英語校本教材的編制[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27).

[4]劉平娥,羅建遠.高職高專校本教材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 2005(26).

[5]于麗燕.高職英語校本教材開發的原則和策略研究.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6]朱容影.高職公共英語拓展課程開發:系統論視角[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