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范文

時間:2023-04-10 23:3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字經濟

篇1

1.從資訊的不對稱性,改為資訊的民主化;

2.從替精英分子制造商品,改為替每個人制造商品;

3.從先產后銷,轉變為“先感應后回應”;

4.從本土經濟轉變為全球經濟;

5.從報酬速減的經濟,轉變為報酬速增的經濟;

6.從擁有資產轉為有渠道取得即可;

7.從公司治理轉變為由市場掌控一切;

8.從大眾市場轉變為專屬個人的市場;

9.從“及時生產”轉變為“即時生產”;

從資訊的不對稱性,轉變為資訊的民主化

經濟學家主張,加入資訊是完整且具對稱性,同時,各資訊媒體的市場力量和流動性也不分高低的話,那么市場便是分配資源的最佳機制。然而在真實的世界中,這些假設并不存在。基本上,銷售者取得的資訊要比消費者為多,相比之下,顧客所取得的資訊較少,這不僅是因為資訊是由營銷人員所掌握,也因為交易是由營銷人員所發起的。結果便造成所謂的“獨占式競爭———在此情況下,便是由銷售者制定交易的條件,而消費者只能依賴品牌認知度、公司聲譽和目不暇接的廣告等因素來做判斷。

數字科技大幅改變了這種資訊和力量的失衡狀態。由于進入網絡并不難,所以會有愈來愈多的銷售者投入網絡的市場空間中;同時也會有愈來愈多的顧客,得以摘取任何產品、服務或公司的資訊。資訊可說是無所不在,而且取得的成本很低。

企業和消費者都可自這場資訊革命中獲利。企業若運用電子采購系統,便能夠比較供應商的價格,并降低采購成本。

企業若裝設與供應商和經銷商之間的外部網絡,便可以降低訂貨、交易和付款的成本。此外,這些也能夠讓企業比以往更容易評估需求和供應的情況。企業還可以實用動態的演算法,以調整價格和產出,并使資源管理更有效率。

從替精英分子制造商品,改為替每個人制造商品

在舊經濟中,各企業都發現,要針對自己確實想掌握的個別顧客來從事營銷,成本恐怕很高。顧客則面對了商品難以取舍的困境———一邊是價格相對較低、卻只是還好的商品;一邊則是商品價格偏高、感覺卻對了的商品。只有富有的顧客才能獲得較為量身打造的商品和服務。

而在新經濟中,有愈來愈多的人能取得量身打造的商品和服務。數字式科技已降低了同一批次的制造成本。我們可從各網站上看到此種證據,例如戴爾電腦。幕后的推手是創造出全球化和標準化溝通基本架構的網絡以及網絡瀏覽器。華德·漢森教授認為“為顧客量身打造”可帶來“商品的民主作風”。

從先產后銷,轉變為“先感應后回應”

長期以來,“先產后銷”已成為商場中行之有效的典范。“先產后銷”的企業借此估計市場需求、規劃生產與建立庫存來從事競爭,以符合供需的要求。它們主要是依賴達到規模經濟、加速員工的學習曲線并執行已經界定的程序,以與擬定的企業計劃并行不悖。

今天,許多企業是在“先感應后回應”的典范之下進行競爭。“先感應后回應”的企業,會邀請顧客界定出他們的廣義需求,甚至讓顧客參與選擇他們渴望的到底是哪些特質;它們會應對顧客所下的訂單。“先感應后回應”的企業之所以優于“先產后銷”的企業,乃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1.它們可以刺激出更具原創性的產品發展;

2.它們能更迅速地制造出技術更優異的產品;

3.它們能更加以顧客為中心并更有效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4.它們能帶來更高的獲利。

從本土經濟轉變為全球經濟

網絡能夠讓企業在擴張地理范圍時,以指數成長的方式在進行。在新經濟中,即使企業的規模不夠大,也可以成為全球性企業。這是小企業第一次可以接觸到存在世界各地角落的潛在顧客,他們可以位居任何地方。相反的,在各地有多處據點的大型企業,可能必須重新思考自己到底需要多少個據點。依照羅伯·柏達克的說法:

在紡織等產業中,直接推銷也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在光碟等多媒體的輔助之下,歐洲和美國的成衣業買主,可以和在印度以及遠東地區的工廠直接溝通,于是在許多情況下,買方在這些地方可以不必設立商。在紐約的設計師可以用電子郵件等方式,傳遞最新的設計圖樣給位于亞洲的工廠,然后工廠再根據訂單大量裁剪縫紉,這些訂單都是從世界各地集合在一起,然后再通過網絡傳送到工廠處。惟一需要實體運送的部分,只有成衣本身而已。

企業必須從網絡的角度來思索國際營銷的重要性,因為網絡同時代表了優勢和劣勢。關鍵的推動性平臺,向來都和是否具有售后服務(例如聯邦快遞的服務)和財務機構(例如信用卡公司)這兩項條件有關。如果能夠具備這兩項條件,從事國際易就會像是在當地交易一樣的簡單。

加入可從國外的低價廠商手中購得相同的商品,顧客就不必再像冤大頭般向本國的高價廠商購買。此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各國政府立法限制民眾利用網絡從國外訂購商品。

從報酬速減的經濟轉變為報酬速增的經濟

在工業時代,企業的成長會受限于報酬速減法則的效用。企業略具規模之后,緊接著便會出現官僚氣息、回應時間緩慢以及更加厭惡風險的情況。市場領導廠商會試圖去掌控供應的來源、獲利專利,并對違犯的新廠商采取法律行動,以權利保護自己的地盤。舉例而言,寶潔公司便發展出新產品和產品延伸的做法,以控制貨架空間;而家庭貨倉也通過更低的價格,來提供更多種類的商品,而大舉攻占當地的五金行。

在新經濟時代中,資訊已然呈現爆炸的狀態。我們可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復制、儲存、轉移、結構以及重組資料。在網絡上,貨架空間沒有任何限制。購物的網友可進入任何一個網站。即使是資源有限的企業,也可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新經濟時代中的成長,乃是受到自我強化的周期所左右。讓我們來看看麥特卡夫法則:網絡的成本會隨著網絡的規模呈直線型擴張;但網絡的價值,卻是呈指數型增加。許多從事電子商務的公司,需要相當多的網絡會員人數;而且會員的利益將隨著會員人數的逐漸增多呈非線性的增加。

早在1998年便開幕的“電子準備公司”,從公司名稱上完全看不出該公司提供的是何種產品或服務。該公司的所有權人,打算讓網友自行找出主頁背后所代表的事物。該公司只提供一件事:每位網友在登錄之后,便可免費得到十股該公司的股票。結果在短短的數周內,在該公司網站上登錄的人數,便突破300萬人以上。在短短的數月之中,“電子準備公司”便從這些經常造訪該公司網站的客戶身上,建立起一個虛擬的購物網絡。

在市場空間中,企業必須毫不猶豫地做大手筆的投資,以創造出產品服務,并建立起網絡,但隨后的變動成本便會相對的合宜。有些產品和服務(例如資訊和音樂軟件),能以數字化的方式加以復制,并可以說是邊際成本為零的電子化方式傳送。企業所能發揮的空間愈來愈大,再加上網絡無遠近差異的特性,此種微不足道的成本,更刺激了需求的快速成長。因此,新經濟會隨著規模擴大而報酬迅增。

在新經濟中,企業必須涉及各式各樣的策略,以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資源,在某一產業類別中,達到廣大客戶的第一家網絡公司,由于其知名度和口碑已經打開,所以就可以用低了許多的成本,來吸引額外的用戶。艾爾·黎斯和羅拉·黎斯所提倡的“突出定律”,主要的內容是,若某家網絡廠商已經在該產業類別占有絕對的優勢,其他家公司便只能毫無希望地尾隨其后。

從擁有資產轉變為有渠道取得即可

在新經濟的體系中,許多廠商正重新評估它們是否該擁有某些資產,還是可以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通過預訂、加入會員、租賃、保留等方式來取得它們。孟山都的執行長官鮑伯·夏皮洛,以極具煽動性的問題,來強調此議題:“搞不懂為何人千方百計想要擁有所有東西?”事實是:當今,有許多企業在與人一決雌雄時,已是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資產,而非是否擁有資產。事實上,擁有實體的資產,已經變成一種負債。所以,全球各地的企業已通過分散資本的方式,來轉型成“精簡型”組織———將活動外包出去、出售實體資產、出租設備并縮減流動資本。今日,許多企業寧愿擁有一個品牌,而不愿擁有一座工廠。

消費者所扮演的角色也正在改變———從產品的擁有者轉變為產品的租用者,例如租用汽車而非擁有汽車,而且可以從軟件到火爐等無所不租。讓我們來看看雷諾今日提供給潛在汽車買主哪些東西:

雷諾汽車所提供的套裝服務,已經包含在一開始的租金當中。它有效地把汽車出租給顧客,讓他們免于在購車合約上討價還價,并且負責出租期間的保養和維修服務(顧客惟一要做的事,只有買汽油而已)。雷諾相信,通過此種方式,顧客

不僅能在車輛的使用年限上得到更多價值,而且必須支出的費用較少;雷諾還計劃運用此種方式,在顧客全部的開車生涯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以獲取利潤。從公司治理轉變為由市場掌控一切

只要企業是由外部來取得產品或服務,而不是由內部自行生產,便會招來所謂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了搜尋成本———消耗在找出最佳供應商和最劃算交易上的時間、金錢和資源。企業能夠借此運用中介來提品資訊,以降低此種搜尋成本(但無法完全消除)。而當交易需要一種獨特、或是一種延伸的價格協議與合約時,便會產生所謂的簽約成本。最后,還有協調資源和過程的成本。

依照柯爾斯的說法,“一家廠商會持續地擴張,直到在廠商內部進行下一筆交易的成本,與在公開市場中執行同一交易的成本相當時為止。”企業會在內部執行具有成本優勢的活動,并將其他活動外包出去。

資訊革命已讓企業更能協調復雜的活動,并做出決策。資訊愈來愈容易取得,也已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愈來愈多的交易,正從企業現有的內部層級式協調,轉變為在市場上進行協調。有更多的交易將會通過電子的方式加以執行。隨著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的下降,電子市場和電子中介將會變得日益重要。

現在,企業愈來愈把重心放在顧客和核心能力之上,并將其他活動外包出去。想要在今日的市場中獲得成功,便需與顧客、供應商和企業伙伴發展出密切的關系。在打造和管理顧客關系上的技巧,是一種愈來愈重要的能力。

從大眾市場轉變為專屬個人的市場

在新經濟中,營銷基本上已完全轉向,從“替產品尋找顧客”轉變為“替顧客尋找產品”。數位科技使企業得以追蹤每一名顧客,把傳統“一對多營銷”轉變為“一對一營銷”。依照瑪莎·羅杰斯和唐·派柏斯的看法,采行“一對一營銷”的公司,乃是收集個人的資訊,并與他們直接溝通,以形成持續、融洽的商業關系。

所有即時的推動要素———速度、價值鏈整合、新的中介———使企業能夠執行一對一營銷,而不必以資本密集、或以規模為基礎的方式來營運。體質最棒的小企業最能夠與其他顧客維持不錯的一對一關系。想想看,你家附近書店的做法:“瑪莉,真高興見到你!你喜歡我上次推廣給你閱讀的《湯姆·杰佛遜自傳》嗎?真好!接下來你可能會欣賞這本有關邱吉爾的新書,我已經先幫你保留起來了。”這種關注個人興趣的做法,會讓每位消費者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從“及時生產”轉變為“即時生產”

隨著資訊愈來愈易取得以及資訊傳播速度愈來愈快,企業所獲得的需求反應,將可說是即時的(real-time)、尚未受到扭曲的需求。同時,企業也能夠迅速地做出回應,并且與市場做緊密的聯結,讓供應量能配合需求量。資訊已經取代實體庫存、使供應鏈進行重大的重組。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例子:

沃爾瑪商場掌握了庫存和數千種存貨商品每日銷售量的資訊、讓大型的供應商(例如寶潔公司)隨時可查詢,并讓寶潔公司自行盤算每天應運送多少箱的紙尿布、洗潔精和牙膏等產品至沃爾瑪商場各分店。

戴爾電腦公司是在收到訂單后,才開始組裝電腦。1999年,此策略大幅降低了戴爾電腦的庫存期間———從商業界平均的60至70天,下降到只有6天而已。戴爾電腦的庫存周轉率也增加到每年58到60次。相比之下,康柏電腦是每年13.5次,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則是9.8次。

篇2

關鍵詞:數字經濟;歐亞經濟聯盟;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6)05―0027―04

當代全球化的經濟,同時被分解為“金融經濟”(Ю.М.奧西波夫認為,在沒有貨幣金本位制和任何介質標準的情況下金融資本在經濟中的統治地位附屬于總債務,即實體經濟的信貸能力取決于自我的財力狀況。)和“技術經濟”(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電子計算機革命和技術突破是所有產業和整個人類生活技術化的特殊現象)以及二者的結合,經濟全球化正變得越來越依存于貨幣的高科技。電子經濟學是現代生活的產物,包括網絡、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它們通過數字通信、信息與通信技術(ИКТ)來運行并且形成了數字空間、區域空間和全球空間。黑龍江省自然也被包括在其中。

在新經濟和歐亞經濟聯盟(ЕАЭС)與絲綢之路經濟帶(ЭПШП)對接框架下,不僅是俄羅斯與中國,還有更廣泛的跨國合作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一體化合作的最新合作模式,都要求俄羅斯和其他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在社會、文化、經濟、貨幣金融、創新基礎設施和政治體制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中國也該如此。在當展新范式和獨創模式――“新常態”基礎上,為實現國際合作和完成相關任務,全世界都在進行充分的準備,中國也制定了超長期發展規劃。國際合作的實施不僅是中國到歐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和實踐活動的復興,而且也是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框架下完成對巨大經濟空間和數字空間的控制任務,以及借助于基礎設施、物流、貨幣金融及其他項目的落實來完成區域生產管理、基礎設施、軟硬環境、貨幣金融機構的改革,其中包括在區域經濟范圍內的數字化、創新化和制度化改革。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框架下統一數字空間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今后俄中、整體上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經濟安全合作歷程已經開始了。

一、作為新經濟的數字經濟的發展階段及其范圍

在當代經濟最高形式新經濟背景下,什么是數字經濟?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代表著什么?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經濟哲學學院院長Ю.М.奧西波夫寫道:“計算機與信息非常發達并普及,不僅改變了信息本身的性質(信息被編號賣到網上),更無限地擴大了它的工作范圍,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征服的不是時間而是空間,確保了高速運算的兼容性,它們還改變了所有的經濟生活:從生產、交易、消費到工藝、研發、通訊,囊括了所有的經濟。”更確切地說,改變了所有的成本和價值。

信息化和技術化導致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這引起新產業和生產、經濟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新模式的出現。它實現了“對空間和時間的真正征服”,使“經濟變得輕盈、靈活、飛速發展”。云計算技術出現了。Ю.М.奧西波夫指出,經濟及其背后所有價值的獲得都歸功于覆蓋全球的電子信息網絡的出現(是獨特的集體的電腦)……經濟突然從自由中間商集團變為強制性“情報網”,還從競爭一協調大中心區分出結構和可操縱的層次。網絡突然成為網絡“蒼蠅”,或者網絡“蜘蛛”,包括在更大甚至巨大的“蜘蛛網群”中。這個社會階層的出現是網絡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所致。

新經濟經過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技術革命世界上成立了數字重新調整中心,數字自動化中心,虛擬環境設計中心,創建了快速還原系統。數字經濟最鮮明的例子是歐洲阿姆斯特丹橋梁的施工借助于3D技術和機器人的幫助。技術革命被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別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在2016年達沃斯論壇上,施瓦布教授已經論證了區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依據:一是世界經濟發生變化的速度;二是其影響的范圍;三是后果的系統性。數字革命創造了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這一術語是其創造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1995年提出的。其實質在于技術融合,以及消除物理、數字、生物系統之間的界限。這個概念與信息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相關,是基于納米電子學的第六代技術規范,后來還出現基于量子技術的第七代技術規范。И.М.圖什卡諾夫認為,數字技術不是終點,量子技術將出現來解決主要的“源泉”問題。數學儀器已經為采用疊加原理和產生真正隨機性的量子計算機的制造做好實際準備。

數字經濟已成為電子信息革命和數字化的產物。經濟的數字化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存在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根據И.М.圖什卡諾夫的建設性意見,數字化只是一個工具,它有助于解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國家任務(科學發展、教育、重新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政府調控和經濟規劃等等),并實現一系列過渡性目標。數字化的宗旨是成為國家工業、農業等行業發展、預算支出透明、經濟商反饋等的平臺。對于個人而言,數字化應用的便捷性在于,在經濟活動中規避中介機構直接獲取資源,項目實現集約化(采購、施工)。

在經濟生活中,電子信息革命對經濟轉型的顯著影響已有四十余年,導致在生產關系和制度層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變革。在數字經濟中,當增加一些算法時,經濟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變得復雜化。生產或經濟關系變革的特點反映出,在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使用)過程中,信息相較于其他商業和經濟活動顯得更重要,并會對其產生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電子信息革命導致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化,全球機構間的因特網(網絡互聯)正式聯網,嚴格規定了電信網絡的布局和信息的傳播。一般來說,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化和計算機化的進程是衛星通信。技術經濟使從世界上任何沒有有線通訊設施的地方傳輸信息成為可能,形成了云計算基礎架構。事實是信息通信技術的開放和發展使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都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目前,已經有近40%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聯網,而中國這一數據為60%。每天互聯網上都會出現新用戶。甚至在占全世界20%的貧困家庭中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人有手機。

伴隨著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的出現,當代經濟日益虛擬化。事實上,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理財學以及技術經濟不是極限,電子信息革命及其產物――電子和數字經濟改變了全球市場經濟領域組織和機構之間的經濟關系(最終試圖在機器與機器的關系中改變人與機器的關系)。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全球的經濟部門,如金融、貿易以及工程、農業、建筑、交通、通訊、醫療、教育等都被卷入電子數字經濟之中。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查,2010年互聯網經濟達到2.3萬億美元。牛津經濟報告顯示,2013年數字經濟的規模走低,為204億美元。

在現代技術的第六代技術規范形式上,信息作為生產的主要因素,借助于以下方法和因素給出了經濟量化增長的極大可能性:

第一,網上商務平臺、電子商務發展、網上商品交易、金融(股票和外匯)市場的無限無界性;

第二,為了獲得市場競爭的成功,企業規模縮小,橫向管理系統得到開發并出現了虛擬企業(公司)和機構,也被稱為“智能企業”;

第三,重復使用同一物質、勞動等資源,在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態系統的專業區域集群和企業云基礎框架下提供各種服務;

第四,互聯網覆蓋范圍限制經營活動的規模;

第五,對于數字經濟來說,客戶端轉變為某種“神”,即數字化拜物教信徒;

第六,數字化產品的經濟效益全面提高,包括通過降低生產成本;

第七,最重要的是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數字谷”(在垂直整合系統內大學的基礎上)。

但應同時考慮到數字經濟的范圍。這首先是在亞里士多德理財學和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它的基礎和應用方面被開發,也就是В.Ю.卡塔索諾夫所說的“貨幣文明”。Т.Н.尤吉娜認為依據亞里士多德經濟學原理其并非是對社會有用的和諧(處于靈魂與自然的和諧之中)的道德經濟。

第一,數字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忽視了倫理和精神道德原則。從這個角度無法評估機器人制造項目。

第二,眾所周知,由于無法控制流通和涉嫌洗錢的極大可能性,俄羅斯禁止虛擬貨幣(比特幣)。

第三,產生和加寬數字鴻溝問題。信息壟斷權是獲取知識租金和高額利潤的要素。

第四,經濟關系變得越來越失去個性,增加了經濟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數字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科學研究,只能運用跨學科研究法,特別是經濟哲學、經濟理論和政治經濟學以及應用數學的相互交叉。經濟數字化――是區域和全球數字空間形成的客觀過程。

二、歐亞經濟聯盟和俄數字空間的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經濟數字化的新問題

2016年3月17日,歐亞經濟委員會將提案籌備工作制度化,在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委員(部長)К.米納相領導下建立歐亞經濟聯盟數字空間。

2016年3月25日,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成員工作會議在莫斯科舉行。К.米納相和俄羅斯通信與大眾傳媒部部長Н.尼基福羅夫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EAOC)數字空間的建立問題。

上述兩位部長評價了一體化進程中的數字現代化進程,數字化市場、數字化平臺和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下的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制度法規。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信息系統的持續運行問題、建立可靠的跨國空間問題,以及一些經濟部門的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的標準化問題。

K.米納相強調:“我們必須在選定的公共自動化進程中加快發起協同動作,在試點項目框架內解決技術和監管問題。這將創造出新的一體化效應,歐亞經濟聯盟的數字空間將迎來新的發展前景。”

俄方強調本國的企業界和科研中心參與對歐亞經濟聯盟數字空間建立提案的進一步審查研究的必要性。

在俄聯邦經濟中,新技術旨在推進生產多樣化、重新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世界銀行的專家指出新經濟獲得成功。所以,А.霍瓦特給俄聯邦的新經濟如下評價:“俄羅斯第一大搜索引擎(Яндекс)、卡斯佩爾斯基在線出租車服務(Т.Н.尤吉娜補充:如優步打車軟件等)只是國內信息技術發展的幾個例子。此外,俄羅斯是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重要的是政府層面的工作:‘創新技術被運用到公共服務中,公開的數據系統得到發展,創建了電子政務系統。”’A.霍瓦特指出:“利用信息技術,產權登記期限縮短為10天”,這個成功的例子使俄羅斯在“做生意”(Do-ing Business)指標排名中被評定為第八位。

三、在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背景下以及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統一的數字空間建立與發展的制度進程

2015年5月18日在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上,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框架下討論了“上海合作組織與歐亞經濟聯盟的新現實、新機遇、意向性合作和財務機制”,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部長K.米納相定位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方式,以及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數字化和對接問題。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俄羅斯遠東發展部、俄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政府、俄羅斯工商會和巴基斯坦工商會以及俄羅斯商會派代表參加了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

K.米納相強調,上海合作組織不僅地理上相連,更是在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下周邊國家建立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組織。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同時都是兩個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而白俄羅斯和亞美尼亞則在尋求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的聯系。K.米納相指出:“歐亞經濟聯盟和上海合作組織合作前景廣闊。更何況成為兩個組織的成員國將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伙伴討論商業經營規程,聯盟平臺還會考慮到歐亞經濟聯盟條約框架內的責任義務。因此,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將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談判的參與者。而且這與聯盟的許多目標是相吻合的:修建更有效的基礎設施、發展交通運輸業、投資合作、貿易和服務便利化、簡化海關程序、協調技術監管規程等。”

K.米納相強調:“在上合組織烏法峰會框架內討論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兩大項目對接的相關問題,顯然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考慮與兩大倡議對接進程的協同動作。因此,應該形成總體方針。”事實上,合作的全新方向是將開辟歐亞經濟聯盟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數字空間,即所謂的數字經濟。

篇3

【關鍵詞】 數字經濟; 數字資產; 會計核算

經濟的發展決定會計理論、內容和方法的不斷更新和完善。隨著數字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現代社會已逐漸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商品已成為現代經濟領域中重要的商品形態,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資源。所謂數字商品,就是那些能夠被數字化,并且寫成一段字節形式的商品,其實質是能夠實現一定使用價值的數字編碼的有序集合,如計算機軟件、多媒體產品、專業數據庫、電子出版物等。相對于一般的物質產品,數字商品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具有極大的可壓縮性,不占據物理空間,復制性強;可網絡化傳遞;獨特的無形磨損;趨于零的邊際成本;具有共享性。

由于數字商品正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現代社會占據著重要的經濟地位,加之數字商品的特征、交易方式、流轉程序等與一般商品有著較大的差異,引發了對其探討的必要性。鑒于當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尚無對數字商品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本文將對專門從事數字資產開發、生產的企業的數字商品,從確認、計量、核算、披露等幾個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對于外購的數字商品,會計業務處理比較明確,這里不再進行討論。

一、設立“數字資產”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數字商品是企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投入大量人財物而形成的、為企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并在一定預期內能為企業創造效益。顯然,數字商品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關于資產的定義和確認標準,也就是說具有可定義性和可計量性,同時其信息揭示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因此首先應該確認為企業的一項資產,暫以數字商品資產命之。由于數字商品這一資產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與一般存貨、無形資產又有著一定的區別,不宜歸并其中,需單獨設立“數字資產”科目進行核算。

(一)數字商品資產與一般存貨的區別

表面上看,數字商品資產符合“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或“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的規定,即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2006)關于存貨的規定。但數字商品資產與一般存貨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不宜將數字商品資產作為存貨進行核算。

二者的差異表現在:一是數字商品資產具有邊際成本趨于零的特點。數字商品資產的成本主要在于前期的研究開發階段,第一件產品的成本極高,以后的產品由于可無限復制,其成本幾乎趨于零,這樣形成了相同的產品但其成本計量卻不同。一般存貨應當按照歷史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它的生產成本與生產數量成正比例關系遞增。二是數字商品資產無實物形態。數字資產在開發成功后以抽象的方式存儲在磁(光)介質中,不是以實物形態存在。一般存貨都是以實物形態而存在的。二者的管理模式亦大不相同。三是數字商品資產在供給上可以是無限的,而存貨由于企業的財產和存儲空間的限制,其供給是有限的。四是數字商品資產的計量應當具有連續性。為了保持其數字化產品的先進性和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企業需要不斷地進行市場調研、軟件功能擴展、版本升級等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每一次升級和功能擴展都會給數字商品資產帶來一定的附加值,也必然要求進行一次新的價值計量。一般存貨直接按照成本計量而無須進行連續性的計量。

(二)數字商品資產與一般無形資產的區別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同時與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并且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則該項資產確認為無形資產。數字商品資產從表象上看具有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特征,表現在:一是數字資產沒有存貨形態。數字化產品的形態是無形的,無需以有形的倉庫儲存,它以抽象的方式存放在磁介質中。二是數字商品資產可以為企業帶來長期的收益。三是數字商品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較為合理地計算出來。

但數字商品資產具有不同于無形資產的特征:一是數字商品資產持有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直接銷售而獲利。一般無形資產的持有目的不是為了銷售。無形資產能給企業帶來超額收益是因為企業掌握了某項技術、秘方或形成了良好的信譽、占據了優勢地域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這種收益是間接的。二是數字商品資產是具有獨占性的,但并不具有排他性,他人的購買、使用正是研發數字資產的目的。而無形資產與此不同,它要求同時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

(三)數字商品資產單獨確認的設想――設立“數字資產”

從上述分析可見,數字商品資產與存貨和無形資產相比,既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將傳統會計確認模式運用于數字資產就會存在不恰當之處。基于數字資產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可考慮單獨設立“數字資產”科目進行核算。

對數字資產的確認條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規定。

1.符合數字資產的定義。數字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的,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或處在生產過程中的非貨幣性資產。

2.與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3.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數字資產的計量

會計計量在整個會計運行系統中處于核心環節。如何對數字資產正確計量無疑是研究數字資產的關鍵所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規定: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同時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數字資產是企業投入的大量人財物力所形成的獨有資源,為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在目前我國會計環境下,數字資產宜采用歷史成本法對其進行計量。對于自行開發的數字資產的計量,應將企業內部開發階段發生的至達到預定用途前支出的總額作為數字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

為了保持數字資產的先進性與競爭力,企業需要不斷地進行市場調研,采用新技術進行數字資產的升級或更新換代,數字資產將具有更高的價值。對形成數字資產新價值的追加開支部分,仍需要計入數字資產的賬面價值,也就是說對數字資產的計量應當具有連續性。這是由于數字資產的獨特性決定其計量的特殊性,也符合歷史成本計量的要求。

三、數字資產的核算

數字資產的核算主要包括確定數字資產的取得、計提跌價準備、攤銷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在具體核算上,需要在“數字資產”科目下設立“數字資產減值準備”和“數字資產攤銷”兩個二級明細科目。

對于自行開發的數字資產,應將企業內部開發階段發生的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的支出總額,包括評審費、注冊費等作為數字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借“數字資產”,貸“銀行存款”等科目。對于數字資產升級換代所追加的開支,采取同樣的方法,增加數字資產的賬面價值。

如果開發數字資產的技術被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數字資產的價值就會大幅降低。在此情況下,可借鑒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核算方法,對其計提減值準備。在期末,將數字資產的賬面余額與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比較,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低于賬面余額時,按其差額,借“營業外支出――計提數字資產減值準備”,貸“數字資產――數字資產減值準備”科目;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高于賬面余額時,無須調整。這樣,一方面可準確反映數字資產的真實價值;另一方面體現謹慎性的要求,避免企業隨意調整利潤。

企業為了保持旺盛的市場需求,將通過不斷創新來更新數字資產的版本和功能,這就加速了現有數字資產價值的貶值,即數字資產具有獨特的無形磨損的特性。為反映數字資產的真實價值,對其價值需要在可預見的期限內攤銷。攤銷的方法可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方法趨同,采用加速攤銷的方法。期末攤銷時,借:“管理費用”,貸:“數字資產――數字資產攤銷”科目。

當企業銷售商品取得收入時,一般來說需要同時結轉生產成本。對于數字資產來說,由于其趨于零的邊際成本的特性,在數字資產形成后每一件商品的生產成本僅包括復制到光盤等介質的成本,該項生產成本極低。如果根據配比原則,在銷售數字資產的同時結轉其趨于零的生產成本,則顯得毫無意義。根據重要性的原則,對其生產成本無需結轉。

四、數字資產的披露

在會計報告中需要從兩個方面披露數字資產的相關信息,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是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下增設“數字資產”項目,以披露數字資產的真實價值。二是在會計報告附注中披露數字資產的相關信息,主要表現為數字資產面臨的風險。由于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很快,任何企業都不能一直保持其技術上的絕對優勢,時刻都會有新技術的產生或技術的突破,一旦該種數字產品的優勢喪失,企業的價值就會降低。因此,對數字資產的風險因素應予以恰當的披露。

會計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之中,并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而不斷發展。在當今信息社會,電子商務迅猛發展,數字商品正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經濟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的時候就要求重視并正確核算數字資產,推動會計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方美琪,付虹蛟.電子商務理論與實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M].2006.

篇4

過去十年,我國網絡服務經濟借助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寬松的創新環境異軍突起,成為全球網絡服務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實現了由傳統實體經濟向現代網絡平臺服務經濟的跨越發展。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此衍生出的風險。一是畸形的定價機制。傳統經濟產業定價權始終掌握在產品和內容制造商手里,服務流通環節是在產品制造成本基礎上增加服務附加值而形成的定價機制。而目前的網絡平臺服務經濟發展模式則是服務平臺商主導綁架消費者,制造商困于低價銷售。這既造成了經濟不能有效循環、良性發展,催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也不利于營造制造業由中低端向高端發展的市場環境。二是網絡付費消費的機制不健全。由此滋生了各種深不可測的不透明商業模式,造成價值分配扭曲和價值泡沫化,使得真正的產品制造商和專業內容服務提供商難以獲取實際的制造和創作價值,對網絡服務望而卻步。三是網絡可信監督機制不完善。知識泛化成了不確定的模糊信息,原本希望通過網絡搜索得到的精準信息定位和專業知識解答入口成為虛假廣告的策源地,大眾不得不擦亮眼睛、自我明辨是非。對網上假冒偽劣產品缺乏有效監督和懲戒機制,建立社會化監督機制勢在必行。四是競爭性壟斷現象嚴重。網絡平臺服務經濟造就了少數大平臺任性撒錢、壟斷市場的格局,中小服務商難以獨立生存,要么被大平臺收購吃掉,要么因燒不起錢而破產。因此,現階段的網絡平臺型服務經濟形態應該被視為一種過渡性的新興行業自發行為,并非健康良性的數字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的最終形態。當前,我國正逐步進入以數字經濟為代表,以創新驅動為第一發展要素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繼傳統實體經濟向網絡平臺經濟跨越發展之后的第三個經濟發展階段,是一次新的跨越。這一時期的關鍵任務是修正企業主導的競爭壟斷型平臺經濟弊端,構建以產業生態環境為核心的透明服務網絡數字經濟運行新格局。這種新格局更強調在社會治理基礎設施、公共基礎服務、公平價值交換服務貿易和社會化監督等方面的體系化和生態化布局,可以支撐價值分配更均衡、資源信息更透明、公共服務更公平、經濟協作更高效、生產服務更專業、網絡治理更精準、社會監督更穿透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今,國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網絡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措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的意見》,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戰略高度出發,著力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數字經濟公平競爭監管制度、預防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制度。

把握數字文化經濟價值高地,主動融入數字經濟發展體系

一是積極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推動文化數字化創新發展。文化是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是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資源,文化、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價值。過去,我國文化產業主體市場競爭意識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競爭力的主動意識,導致在企業主導的網絡平臺數字經濟發展階段,傳統文化產業難以形成集聚化經營資源和競爭優勢。在當前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期和機遇期,文化產業應積極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調整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經濟,加快推進文化數字化創新發展進程。二是主動融入數字經濟發展體系,構建數字文化經濟生態體系。文化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文化資源和內容數字化加工處理,而是涵蓋文化發展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將優秀文化資源轉換為具有網絡經濟價值的資產。過去較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遺產資源全拿過來,不分優劣、不談價值地全盤轉化,這是缺乏意義和效益的。文化遺產資源是整個中華民族擁有的財富,是全社會的和公益的。這些資源只有在有限權責下經過加工整理處理,形成可復用、可轉換的資產,才會具有經濟循環的產業價值。其次,要積極構建數字文化經濟生態體系,形成數字文化經濟健康發展的市場秩序。按照新型數字經濟運行格局在社會治理基礎設施、公共基礎服務、公平價值交換服務貿易以及社會化監督生態化體系構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場監管、數字版權保護、輿情風控與文化傳播安全、文化服務信用和服務質量保障等功能的數字文化市場治理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數字文化市場治理現代化;建立數據隱私保護、社會公共文化資源服務等公共基礎服務體系,將公共資源和個人隱私信息數據采集從各類互聯網應用中剝離,統一下移至公共基礎服務體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價值交換服務貿易體系,保障產業生態中各方利益,打擊壟斷性定價,杜絕價值迂現;建立基于區塊鏈的社會化監督及輔助管理體系,強化從業自律及社會化監督管理功能。

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切實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體系

篇5

關鍵詞數字電視;經濟風險

一、經濟風險與對策

在推進有線數字電視整體平移時,核心的問題是經濟上的投資與效益回收。在投資效益和經濟風險上,筆者以最新的雙項互動型機頂盒作實施整體平移分析,靠基本業務和平移后的增值業務收回投資為前提,作以下分析。

(一)經濟風險分析

1建立分析模型

為便于分析,也為了使分析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把分析對象抽象化。便建立以下分析模型: 收看有線電視的群體:10萬戶(所謂收看有線電視的群體是指:不管是通過合法,還是非法渠道,只要事實上是用有線收看電視者的集合。這中間包括黑戶、私拉亂以及人情戶和合法的在冊用戶)

非在冊的黑戶:按15%的比例計算即1.5萬戶。

欠兩年以上收視費的用戶:按10%的比例計算即1萬戶。

(上述兩項合計為25%,這個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原來在采用模擬加擾的地方兩項合計事實上是大于25%。目前模擬電視的信號使用存在著嚴重的私拉亂接現象。

每戶平均擁有電視機:1.2臺。第二臺電視機總數為2萬臺。

2 分析的前提條件

對合法用戶免費送機頂盒一臺,第二臺按成本價出售。

對黑戶在交清有線電視開通費和一年收視費后,送機頂盒一臺。(重新開通的收費標準為456元/戶(300+156),基本收視費為每戶每月13元。合計為456元。)也可以采用按成本價銷售機頂合的方式。

通過增值業務的服務內容方式,使基本收視費由原來的每戶每月13元增加到26元,作為數字電視平移后來源于數字電視平移的投資收入中穩定的且主要的長期收入。

對于合法用戶的第二臺機頂盒的月收視費按半價收取或采用按次付費、按時付費(在下面的分析中采用每臺每月10元計算)。

3 投資回收期的計算

總投資額=機頂盒的單價×送機頂盒總數+其它=600元×10萬+6000x10%=6600萬元

(現階段市場上雙向機頂合和卡的平均單價為600元。其它費用為整體平移過程中人力、宣傳和管理等方面的費用)   在整體平移過程中對私拉亂接戶和欠費戶所產生的一次性收入:

①私接戶:456元×1.5萬戶=684萬元

②欠費戶補交:13元x12月×2年×1萬戶=312萬元

③兩項合計:996萬元。(5%的稅)稅后收入:946_2萬元

在整體平移后每年所增加的收入有三個部分:

①私接戶和欠費戶的收視維護費收入:13元x12月×2.5萬戶=390萬元

②增值業務內容的收入:10元x12月x10萬戶=1200萬元

③第二臺電視機收視費收入:10元x 12月×2萬臺=240萬元

三項合計:1830萬元,稅后收入:1738.5萬元

第一年的財務費用(付銀行利息):6600x6%=396萬(年利率按6%計算)

第二年的財務費用:(6600-946.2-1738.5)x6%=234.92萬(這里假設把每年增加的收入全用于還貸)

第三年的財務費用:(6600-946.7-2x1738.5)x6%=130.61萬元

第四年的財務費用:(6600-946.2-3×1738.5)x6%=26.30萬元

四年財務費用累計:787.83萬元

投資回收期:(總投資額+累計財務費用一一次性收入)/(每年增加的稅后收入)=(6600+787.83-946.2)/1738.5=3.71年

說明:①前5年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為7.20%。如果按8年計算平均投資收益率為8.81%。總投資仍以6000萬的設備和10%的其它費用之和。即6600萬元。

②數字機頂盒的維護由機頂盒提供商負擔。

③財務費用以年息6%利率計算。同時要求把每年增加的收入都用于還貸,即每年還貸1795.5萬元。

把數字電視整體平移作為對用戶實施的有效管理手段和有線電視的發展趨勢。因此,設備折舊按8年計算,機頂盒的后期更新換代由用戶或項目運營商承擔。

(二)風險評估與對策

1 風險評估

從上述計算可知,分析模型與實際情況基本是相符的,數字電視平移項目達到投資回收期小于4年。和投資收益率大于7.8%的投資效果:而且上述結論是在沒有計算大量的邊際效益的情況下得出的。機于雙向數字機頂盒目前至少可以開展的增值業務有:付費電視、準視頻點播、數據廣播、商務電視、短信彩信等。所以,筆者認為整體平移在經濟方面風險是極小的。

但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著一定風險。①在有線電視收視群體中三種成份的比例的準確度,即私接戶和欠費用戶的比例是否達到或大于25%;②家庭的第二臺電視機每戶每月10元的可行性;③通過增加服務內容是否可以達到每戶每月增加10元的目的。

2 對策

把握投資時機,減小投資總額,從而提高投資收益率,降低投資風險。這里所說的把握投資時機是指等待機頂盒進一步降價,機頂盒和卡總成本在500元以下,投資回收期可以提前0.5年,投資收效率可以提高1.5個百分點。

尋找投資伙伴分擔或轉價風險。這種方式不是化解項目本身的風險,而是化解現有網絡運營商的風險。這種方式是對風險正確評估,確認有風險或自己尚無投資能力時采用。

在整體平移實施前,一定要認真調查,摸清有線電視收視群體三種成份的比例;一定要通過合法程序保證增加收費項目的順利實施,是化解風險的必要條件。

爭取稅費減免和低息貸款也是提高投資收益率和降低經濟風險的有效措施。

二、法律障礙和社會阻力的風險與對策

(一)法律障礙和社會阻力的風險分析

如果說經濟風險分析是整體平移風險分析的核心,那么,法律障礙和社會阻力就是整體平移成敗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說化解法律障礙和社會阻力,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經濟風險。

法律障礙: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和有線電視用戶,在法律上是契約的雙方。前者單方面地改變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后者認為損害了自己利益而不滿意時,就會前者違約。在實施整體平移時,由數字電視取代模擬電視,服務方式改變后提高了收視效果,不存在損害用戶利益的問題。而用增加服務內容的方式提高收費標準就會有用戶提出異議,如果我們不通過一定程序使之合法化,在法律上就存在著障礙。   對家庭的第二臺電視機實行收費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阻力:①人們的傳統觀點認為我國的廣播電視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被定性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宣傳工具,理應免費

收視收聽。②有線電視從收費的第一天起,收視維護費的收費標準是每戶每月多少錢,而不是每個收視終端多少錢。因此,用戶對第二臺電視機的收費必然有抵觸情緒。

數字電視對用戶有效管理的手段必將改變有線電視的私接戶和長年欠費用戶及不出錢看有線電視的現狀。因此,他們對有線電視整體平移的反對比正常交費的用戶會更加厲害。

為了收回機頂盒的投資,一定要提高每臺電視機每月的最低收費標準,(這里是以增加服務內容為理由)也存在著一定的阻力。

(二)對策

1 用法定的程序消除法律上的障礙

有線數字電視整體平移的最后期限在沒有國家發改委或更高層面的文件或法規出臺前。網絡運營商要實施整體平移,只能通過聽證會的方式,消除法律上的障礙。在聽證會上能說服用戶的理由有兩條:①產業和技術政策要求實施整體平移:②整體平移后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內容和更好的服務質量。

2 提高“產品”的內在價值,贏得用戶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把網絡運營商對用戶的服務視為一種產品,那么在實施有線數字電視整體平移時,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較大幅度地增加內容和傳輸質量,少量地提高收費標準,從而保證有一個相對提升的產品性價比。這是化解社會阻力的根本。

3 爭取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尤其是當地黨委、人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門。這樣使全社會形成一種合力,為整體平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 面向用戶的工作要做細

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的主流媒體進行有關宣傳,徹底改變人們看電視聽廣播不交費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對具體用戶、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形成一系列適應不同個體的工作方案,把工作做到用戶的家里。

5 保留極少量的模擬頻道(如中央、省和當地的第一套節目),為弱勢群體和部分家庭的第二臺電視機留有余地。

三、技術風險與對策

(一)技術風險分析

有線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在技術上的風險來自于三個層面:①與有線數字電視形成競爭的技術手段帶來的風險。如衛星直播電視、網絡電視和IPTV等。這種新的技術手段的競爭是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有線數字電視整體平移一方面放大了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整體平移來實現數字化,提高了有線電視本身的競爭力。換旬說。有線電視如果不數字化,必然被上述技術手段所淘汰。②有線數字電視自身的技術體系不完善所帶來的風險。如:中間件尚無技術標準;SMS、CA如何為服務平臺與多個節目提供商的合作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等。還有更先進的圖像壓縮技術對現有有線數字電視所采用MPEG一Ⅱ形成的沖擊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MPEG-4和H.264等壓縮技術采用2M/s的碼流即可達到MPEG-Ⅱ6M/s的碼流的圖像效果。但由于有線電視在數字化后,網絡的傳輸容量大幅提高,因此,短期內對碼流進一步壓縮的需求并不突出。③在整體平移實施層面存在著一種兩難的尷尬局面。這主要表現在機頂盒的選型上。選擇硬件配置較高、功能強大的機頂盒,整體平移的成本高,經濟上的風險難以承受。選擇硬件配置低、功能少的機頂盒必然給今后運營帶來諸多不便。這就是整體平移層面的技術風險。

(二)對策

有線數字電視技術同其它技術一樣。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被新的技術所淘汰是歷史的必然。這就如模擬電視必然被數字電視淘汰,黑白電視被彩色電視淘汰一樣。但任何一個技術都有其特定的不可跨越的歷史階段。 從理論上講,只要有線數字電視所必經的歷史階段大于整體平移的投資回收期。那么整體平移就沒有了經濟風險和技術風險。顯然有線數字電視整體平移是成立的。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努力防范技術風險的理由。

篇6

追尋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足跡,2011年2月14日是個再好不過的象征時刻。

這一天,日本官方公布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低于中國的58786億美元,中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似乎應該是億萬中國人翹首以待的時刻,卻沒有引來過多的歡呼。兩天后,《人民日報》刊發題為《日本的另一個側面》的文章,稱“日本的成功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的一個側面無疑是經濟快速增長,另一個側面則是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及時跟進”。“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日本學習”。

輿論幾乎不約而同對此事“降溫”。傲人的GDP數據面前,中國的回答是:不能一切唯GDP,更應重視增長質量。

在這個象征性事件面前,中國經濟不僅完成了數字上的超越,也體現出理念的跨越。從數字超越到理念跨越,兩者正是十年中國經濟史的兩大主題。

針對過去十年間經濟領域的若干爭論與話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多位經濟界人士,包括: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康平、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馬光遠。經濟轉型不是短期的事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評價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最大的得失是什么?

張卓元: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經過十年的發展了一個大臺階,但也面臨著需要轉型的問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出口,但這并不是我們主動進行的,是被迫調整。除了出口,從投資和消費方面來看,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增長受到很大限制,到目前為止百分之三十幾的增長還比較低,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現在經濟下滑,當下還強調主要靠投資來刺激增長,這樣又會使得投資和消費失衡的結構加重,所以這一轉變的進展也不是很大。

一、二、三產業的發展轉型,有一些進展,不是很明顯。現在主要還是靠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直還是百分之四十幾,我們的GDP從2000年到現在增長接近兩倍,但是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停步不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有一定進展,我們一直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科技產業,但仍缺少大的突破。

《瞭望東方周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直是中央關注的重點。但是,過去十年的轉型并不順利。比如,盡管我們一直致力于擴大消費,但是消費和投資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卻不理想。如何看待過去十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遇到的困難?

張平:在這個階段,全世界都在構建自己的住房資產,出現大量的私人投資,因此消費和投資的比重基本上都呈現為投資比重高于消費,這是一個階段特征,不能算作一個調結構的特殊問題。

就全世界的經驗來講,城市化率達到60%以后,才能實現消費上升投資下降。在城市化過程中,消費和投資呈現出一個倒u型的狀態:先是消費下降,城市化達到60%開始消費上升,投資下降。

張卓元: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要刺激消費首先要增加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這方面的進展比較緩慢。今年的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而收入差距仍較大,收入增長幅度慢,的確有些限制了消費能力的提高。中國13億人口,廣大人民群眾才應該是消費的主體。

總的來說,轉方式調結構不是一個短期的事,需要長期的一個過程,而且受很多條件的制約。現在為了穩增長又強調投資,結構又會受到影響,但是短時間內又不得不這樣做。比如擴大內需,最簡便、最實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擴大投資,擴大消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這也是政策的困難。

賈康:就現在來說,投資是必要的。但問題是如何在投資的過程中拉動消費,在擴大內需的過程中挖掘消費潛力,并將此作為更重要的事項對待,這些問題當下其實已經有所考慮。比如現在的“營改增”關系到通過結構性減稅來提振消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以及相關的類似于“營改增”的政策,綜合起來是一個慢變量。所以不能說我們現在需要更注重消費,就等同于我們過去完全依賴了投資。這是一個動態的逐漸優化過程。4萬億投入有明確結構導向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評價過去十年中國的財稅政策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賈康:總的來說,政策組合的整體水平在提高,特別是成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從2002年到2012年這個時間段,我們有應對相對高漲期的政策組合,也有應對相對低迷期的政策組合。

政策是按照反周期和改進民生的導向來動態優化、相機抉擇的。比如以4萬億為代表的刺激計劃,一般人容易產生誤解,即4萬億的政策投資總量過大,實際上4萬億有非常清晰的結構導向,它分成7個大的投向,其中1.5萬億用于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它支撐著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1萬億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災后重建,對民生有重大改進和支撐的意義。另外還有5個大方向,分別是保障房建設,從改造到廉租房、公租房的供給;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設施以及公共工程;生態環境方面的改進;大型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換代;科教文衛的硬件投入。

4萬億在7個方面的投入都帶有明確的結構導向,這就是從總量到結構的一個正確組合的具體例子。總體來說,這既考慮了短期調控的擴張需要,又考慮了中長期發展后勁的培養,以及怎樣把緩解資源環境事業和改善民生結合在一起。“國進民退”只是個爭論

《瞭望東方周刊》:過去十年,我們遇到了經濟過熱、國際金融危機等多個挑戰,中央通過宏觀調控、4萬億投資等方法予以應對。但也有聲音認為,調控和應對本身加劇了投資拉勸和公有制經濟的比重,所謂“國進民退”成為一些人的擔憂,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篇7

關鍵詞:CDIO教育理念;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

隨著信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應用,數字經濟浪潮勢不可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各方行業共識。據上海社科院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體量為31.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4.8%,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7.9%,中國正從數字經濟的追隨者轉變為領跑者[1]。百行百業開始意識到,在國家數字經濟戰略背景下,外部環境的數字化轉變已經決定數字化轉型將會是未來傳統企業的必經之路和戰略重點,誰能率先在包括企業戰略、營銷、商品、商業模式、管理乃至企業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整體的數字化轉變升級中成功推進并取得成效,誰就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搶占未來發展先機[2]。在產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數字人才將成為未來市場上最為短缺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對傳統產業和原有就業崗位造成沖擊,造成就業崗位大幅度消減,同時數字技術及其相互融合也會催生出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繼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3]。數字技術與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上述雙重效應必將在未來重塑就業市場結構,同時伴隨著對就業人群數字能力的升級需求,應用型高素質數字人才將成為未來市場上最為短缺的專業人才。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當前中國數字人才缺口巨大,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就業容量將達4.15億,擁有“特定專業技能(尤其是數字技能)”對獲取中高端就業機會至關重要[4]。因此,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如何培養與時俱進的數字經濟專業人才是當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對的重要問題。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學學科齊全、學習資源豐富的條件,以盡可能接近工程實際,涉及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的團隊綜合設計大項目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CDIO的全過程中不斷地在理論知識、個人素質和發展能力、協作能力和對大系統(集社會、歷史、科技為一體)的適應與調控能力四個方面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提高。作為高度重視數字技能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數字經濟專業是系統培養具有利用數字技術來分析解決經濟問題,掌握在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綜合性問題的發現、分析、設計、評價和改善能力,適應新型經濟業態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數字人才,這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大體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來構建數字經濟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上是一種可行的選擇途徑。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數字人才需求特點,數字經濟專業培養目標的設置必須體現以下三個特色:第一,注重應用。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未來不僅需要擁有特定信息專業技能的人才,還需要大量與信息專業技能互補協同的跨界人才,具體包括數字戰略管理、深度分析、產品研發、先進制造、數字化運營和數字營銷等六類數字人才,這些人才需求無不體現出實踐性與應用型特點。第二,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數字經濟專業辦學面向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和數字化轉型背景,培養的是需要熟悉中國數字經濟運行規律與改革實踐,將來能夠從事有關區塊鏈、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的寬口徑人才。這種人才呈現出顯著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養目標需要綜合考慮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強調數字化能力。數字經濟專業培養面向企業數字化背景下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特別是數字化能力,將是未來企業用人最重視的部分。培養學生包括數字戰略管理、數字產品、數字化運營以及數字營銷等方面的數字化能力,是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

2.2研究構建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從系統工程的視角來研究設置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審視并處理好各門具體課程的邏輯關系,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方法等方面來組織課程大綱建設,優化課程體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門、企事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代表,同類院校或相關專業的專家代表,本學科帶頭人以及本專業教師代表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研市場人才需求特點來設置課程體系。在專業核心課程方面,注重包括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數據科學等多學科之間存在交叉性的內容,根據CDIO教學理念及其“做中學”的教學方法論,以盡可能接近企業需求或工程實際,涉及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的團隊綜合設計大項目為主要載體,有針對性的培養數字化思維、實現數字化價值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以此為導向來構建課程實施大綱。

2.3基于CDIO理念開展案例教學、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革新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市場需要的是知識與能力雙優的高素質數字人才,在知識體系方面,需要掌握與技術快速發展相匹配的新技術、新產品,在能力構建方面,需要匹配崗位要求,不論從事服務、市場、還是研發崗位,既要具備良好的實踐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利用當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和教學成果,采取SPOC或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將更多的網絡課程資源利用結合到傳統課程教學中來,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深度,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專業必修課(特別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搜集行業應用案例,基于CDIO教學理念及其“做中學”的教學方法論,實施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具有實際應用背景的場景或問題中來,引導學生通過溝通與合作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數字技能在各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應用。該部分的重點,一是優化數字經濟專業的案例教學課程體系。明確案例教學法應用的課程,明確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基本知識點與教學單元。二是建設案例庫資源。作為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庫將圍繞課程知識點,以盡可能接近企業需求或工程實際的綜合性項目來進行建設,兼顧體現專業辦學特色。三是組織實施案例教學、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組織實施符合數字經濟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過程,并合適選擇案例教學、SPOC、混合式教學方式,講解、討論、歸納來向學生展現一個真實應用場景,學生按照問題或任務來開展組織多樣化的學習過程。

2.4根據CDIO教育理念推進產教融合,打造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下,未來5-10年是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時期,而國內高校開展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端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時間不長,獨立于企業的學校教育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市場上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市場上掌握相關技術和應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幾乎供不應求。根據CDIO工程教育模式,實行符合國際標準、以工程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考慮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進產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業市場觸覺敏銳、反應快的特點以及優質數字人才資源,為高校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數字化知識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訓或實習,或將企業現實項目或企業員工培訓工作直接帶入高校課堂,基于企業運營管理中完整的項目實施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到包括設計、部署、運維、優化等各項目階段,注重培養學生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組織溝通能力,通過熟悉企業項目流程規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業對人才素質與技能要求,體會并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與工作模式。

2.5構建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充分挖掘學生數據價值

傳統教學方式通常嚴重依賴于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來把握學生學情和教學方式,其弊端是無法客觀而準確刻畫真實學情,并且無法向其他課程教學進行復制和推廣。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充分吸收當下“大數據+教育”的創新理念和思想,合理應用當前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成果,可有助于實現上述“經驗式”教學向“大數據服務式”教學的轉變,有效加強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精細化管理,走出一條具有數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學之路,增強專業辦學的競爭力與吸引力。該部分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度挖據學生數據的信息價值,促進個性化教學。利用后臺數據庫統計學生各方面信息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獲取學生畫像與學情報告,研究其學習過程存在的規律、特點和代表性問題,并對這些現象進行歸因,然后利用當下“大數據+教育”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方法,研究設計符合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規律的教學情景和教學方案,采取具有針對性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現因材施教。二是開展研究和探索在線教學方式。大數據技術與豐富的優質網絡教學資源使得在線教學成為未來教育的一種可行方式,可以聯盟兄弟院校相關專業,以課程共享的形式推動各校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校級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門精品課程,逐漸擴大平臺課程資源的廣度和深度。

2.6構建科學而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顯而易見,面向數字化轉型背景的應用型數字人才培養體系不能依靠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必須重點突出包括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方面在內的轉變,構建科學而多元化的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第一,教育評價。利用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進行數據挖掘獲取學生特征,對照CDIO教育理念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從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為提升教育質量和決策提供可信依據。第二,學業評價。利用考試評價、考核測評以及心理測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完成學業所應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行科學評價。第三,社會評價。通過電話、郵件等多種途徑回訪用人單位和企業,設計調查表及時了解用人單位或企業對實習生或畢業生的滿意度情況,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單位或企業對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意見和建議,并匯總反饋給學院主管領導、專業教師以及學工進行調整改進。

3結語

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和社會數字化轉型趨勢對未來就業人群的數字能力提出了升級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為指導,研究構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數字經濟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以適應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數字人才需求,研究結果可以為地方高校推進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全力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N].人民郵電,2019.[2]胡青.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制與績效[J].浙江學刊,2020(2):146-154.

[3]緊跟國家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在第五屆中國物業管理創新發展論壇上的演講[J].城市開發,2019(22):24-26.

[4]檀盼龍,邵欣,張建新,李云龍.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實訓項目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11):189-193.

篇8

傳統報業的式微是因忽視媒介市場網絡化的現實。報業遭遇經營拐點的根本原因在于報業固守傳統的商業模式而無視數字化、網絡化對傳播經濟規律的沖擊,低估了在數字背景下資訊的海量和受眾主體性的崛起對傳統的受傳關系的改變程度。在 “碎片化”的受眾市場面前,單一報紙的內容生產能力(或影響力)是渺小的,即使是報團,如果在生產的內容結構和內容的生產模式方面未有相應的調整而想固守傳播產業鏈中的“內容提供商”的位置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數字傳播環境中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已經徹底的打破了幾大傳統媒體主宰傳者市場的格局,多媒體融合趨勢促使傳播機構“混業經營”,報紙、電視等傳媒的傳統商業模式已逐漸被“消解”和“入侵”。就報紙而言,內容的“二次銷售”模式已難以為繼,因為數字環境中,報紙的內容已被其他數字媒體輕易取代(復制),信息接受渠道的多元化也給了受眾更多的選擇。

數字報業是網絡經濟的有機組成。所謂網絡經濟是指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關系。它是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包括Internet和移動互聯網)、數字存儲、傳輸技術基礎之上,以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以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網絡產品為主要內容,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是一種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經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的高級經濟發展形態。與傳統經濟相比,網絡經濟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滲透性,自我膨脹性,邊際效益遞增性,可持續性和直接性。

所謂數字報業,是以“數字化”為引擎的在媒介定位、發展方向、組織結構、管理手段、經營方式、盈利模式等諸方面對傳統報紙的全方位的戰略升級和產業再造;是建立在對傳統媒體業務和新媒體業務結合、整合、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報業核心能力與信息網絡技術的深度融合,建構一個數字化、網絡化的內容產品采集、存儲、編輯、制作、、增值服務的業務架構,進行多種媒介形態的內容產品的開發、組合和銷售,是多元傳播格局下報紙出版方式和報業經營模式的重塑。從技術層面來看,數字報業就是以互聯網為依托,進行信息生產、傳播的經濟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手段來對傳統報紙以鉛字生產、以紙質傳遞的業態的全新改造和提升,數字報業的介質技術、顯示技術和傳播技術都是以數字、網絡、多媒體為代表的新型的信息技術來支撐的。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從傳統報業向數字報業變革的實質其實就是打破報紙傳統資源配置方式,確立以網站、手機(彩信和WAP)、PDF電子報和手持閱讀器等新媒體為主、紙介報紙為輔的數字化資源配置方式。這從發達國家,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甘尼特報團等成功的數字化改革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因此,從本質上來分析,數字報業完全符合網絡經濟的所有主要特質,是網絡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字報業發展應借鑒成熟的網絡經濟模式。網絡經濟從發軔至今,蒸蒸日上,就是因找到了成功的商業模式。互聯網企業千千萬,各有各的經營之道。有人總結出網絡經濟幾種到十幾種模式,我們認為,“3種模式說”概括得比較精當,即廣告贏利、銷售贏利、渠道盈利。廣告贏利是指網絡作為媒體,靠幫助廣告主制作或者廣告來獲得收入,如新浪等門戶網站的運營;銷售贏利是企業通過網絡平臺銷售產品或者幫助生產商銷售產品來盈利,這以阿里巴巴、淘寶網、慧聰網等代表;渠道盈利是企業搭建通往用戶的網絡渠道,通過渠道服務來獲得收入,如流行的SNS社區、即時通等。當然,從實操層面看,各類網絡平臺在經營中的模式多表現為以主導兼營的形態。

數字報業的“奶酪”在哪?作為網絡經濟的有機部分,理論上,數字報業應該遵循網絡經濟的商業規律。無論是把網站、電子報(網絡版)、閱讀器作為數字報業的呈現形式,還是將手機視為未來重要的終端,廣告盈利無疑是數字報業最可能的選擇,其他相關的增值服務贏利突破的方向。

廣告贏利模式是互聯網從Web1.0時代到今天Web2.0一脈貫穿的主要商業邏輯。網站靠內容聚集注意力而實現二次營銷的目的。內容為王是網絡作為第四媒體的價值所在。“內容為王”模式下形成了多種商業形態,包括有自己做內容(新華網)、買內容(新浪網)、搜集內容(奇虎網)、用戶貢獻內容(博客、論壇),或者僅僅提供內容索引(百度、google),等等。這類網站往往是以綜合門戶或專門性門戶為主要業態,靠生產、整合內容的能力聚集人氣。

做內容本是報紙的專長,因此,幾乎所有的報業集團和有實力的其他報紙很早就開設了自己的網站,可為何這類網站的廣告不盡人意?這里可能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點擊率門檻問題,像傳統報紙一樣,獲取廣告的基礎是一定的發行量和傳閱率,數字報業的經營網站時必須達到一定的點擊率門檻問題,否則,即使內容豐富也不能轉化為廣告收入;二是定位問題。除三大中央報團外,我國其他報團(報紙)都是地方性的,他們的新聞門戶在內容整合能力上遠遜于人民網、中國經濟網和光明網,在內容幾乎免費的環境中又如何與全國性的門戶網站(如新浪等)如何去競爭?我們認為,關鍵是做好定位,在地方性、專門性和專業性上做文章。在這點上美國甘尼特報團數字化經驗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借鑒。他們強調“更加全面, 細致、深入地報道極其“本地化”的新聞,各子報將在網站上建立本地社區子網站,報道各社區發生的新聞事件”。

作為網絡重要的商業模式,銷售贏利和渠道盈利其實反映的是網絡的服務價值。除了廣告外,數字報業要贏利同樣可走其他服務增值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們不要簡單的將數字報業定位為“數字內容提供者”,而應是“綜合信息服務商”。

一般看,在銷售贏利模式下的網絡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商品,是對線下資源的整合能力。同時,我們認為,信息本身也是商品,許多從事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網站就靠將線上資源庫(內容、觀點、商業資訊和服務類信息)包裝為可出售的商品,成功盈利。如新華網靠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占據價值鏈的上游,華爾街日報網靠財經類的權威觀點(資訊)開展付費閱讀業務,新浪等門戶開展各類SP業務,等等。當前,數字報業在手機報(彩信版)普遍贏利也是數字報業成功轉型的范例。此外,通過多種數字平臺,數字報業如能依靠報紙多年做分類廣告信息的經驗和資源,轉型做相關的信息服務,甚至是電子商務未嘗不是一條很好的出路。我們關注到,江南都市報“網上商城”就開始了這種嘗試。

“人氣”和互動是Web2.0時代的主題。基于人與人的溝通和社交需求建立起來的“人氣”是社區、即時通等網絡平臺是其渠道贏利模式的根本。從以即時通發家的騰訊QQ到一大批SNS社區,雖多數還在盈利線上掙扎,但不少得到了風險投資的青睞。渠道贏利模式的核心價值是“人氣”資源,凡是聚集到“人氣”并策略性的運作好這個“群”的網企就能夠成功。有了人氣,廣告、會費、銷售及相應的增值服務都是其贏利點。通過網站、手機等平臺,數字報業完全可以依靠多年積累下的品牌力和影響力建設各類數字社區、論壇,在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贏利。

參考文獻:

[1]婁珍須 賈 岳:從技術到戰略――“數字報業”解析,《新聞戰線》.2007年05期

篇9

對此,有專家認為,絕大多數省份經濟增幅放緩,說明中央調整經濟結構成效開始顯現,GDP崇拜畫上句號。然而,真的有這么樂觀嗎?

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是,自去年10月央行啟動加息以來,累計8個月的緊縮調控已令宏觀經濟整體出現增長放緩的跡象。全國GDP從去年全年的10.3%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9.7%,繼而在二季度下降至9.5%。在全國經濟整體減速的同時,地方各省經濟增速豈可能不減?如果減速本身就能自動帶來結構調整之功,那么金融危機時,2009年一季度僅6.1%的增速豈不是意味著彼時的結構布局最為合理?但眾所周知,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中斷,結構進一步惡化正是拜彼時推行的“4萬億”所賜。

其次,在這31張GDP成績單上,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29個省區市上半年GDP增速均超過全國9.6%水平,其中28個省區市增速更是在兩位數以上。有媒體統計,在已經公布的24個省市自治區的全年GDP增長目標中,增速高于10%的有20個,低于10%的僅有4個。如此裸的GDP崇拜何談畫上了句號?

此前經濟數據顯示,在信貸緊縮下,工業生產有所萎縮,實體經濟進入庫存消化狀態。4月份時,雖然在去庫存的影響下,工業數據表現平平,但全國各地“電荒”頻現,說明結構不僅未得到優化反而有所惡化。

6、7月PMI數據雖然逐月回落,但經季調后環比仍呈上升趨勢,意味著隨著庫存的逐步釋放,工業生產有望觸底回升。其中重工業回升更是6月經季調后PMI環比上升的一大原因,尤其是金屬行業表現最為搶眼。

不僅如此,房地產調控的不斷加碼并未給房地產投資帶去多大影響,房地產活動依然維持堅挺,并且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在保障房和水利投資的支持下,日后仍會取得穩定增長。

篇10

1知識經濟的涵義與特征

知識經濟的發展建設是以知識為基礎因素,以現代化的科學發展技術為支撐點,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利用之上所建立的經濟方式。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知識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發展基礎上,以知識信息的使用和分配促進經濟增長和提升社會生產率。

在知識經濟社會里,知識構成了社會的主要資本,信息成為生產最基本的要素,科學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變量,在高素質人才的推動下,知識產品以技術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為生產手段,以集約化為生產方式,從而使知識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速度均發生了質的變化,并將在21世紀成為跨國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特征是以科學技術的開發研究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心,以促進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作為推動知識經濟的重要發展條件。

2知識經濟發展下對圖書館的影響

圖書館作為知識儲存和信息傳播的重要發展中介,在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特色發展條件。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傳統的圖書館管理經營模式也將面臨革新。信息化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是現代信息科技發展的重要產物,逐步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在對圖書館的管理運營工作中起到重要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圖書館管理工作帶來挑戰與機遇。

長期以來,高校圖書館面向高校師生,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具有普及科學知識、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先進文化、融合多元化的使命,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我國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科學技術對傳統管理工作的改革與應用,圖書館的經營管理工作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圖書管理和文獻信息的羅列,而是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研究、提取、加工,對館藏信息資源以數字化、信息化等技術手段進行有序管理,使信息資源更具價值影響力,滿足讀者的查閱需求,促進圖書館數字化的建設與實現。

3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

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是信息時展的產物,也是信息技術創新的延伸。促進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是保持圖書館自身競爭力的具體表現,是信息化發展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隨著數據資源的不斷更新,由于電子文獻和網絡信息資源容量大,并且具有圖片、視頻、音像等多樣化的形式,既能夠通過資源下載進行快速瀏覽,又能夠進行方便信息儲存與知識傳播,拓展了信息資源的瀏覽和保存渠道,促進了館藏結構的整合與發展。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將由傳統的印刷類型文獻逐步轉變為傳統印刷文獻形式與電子型、網絡型信息數據資源共存的館藏形式,從而促進圖書館信息資源結構的調整和整合。

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能夠通過互聯網絡的連接,與其他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突破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地域性與局限性,同時對解決圖書館資源有限,資金經費有限的問題。以信息技術為連通手段,逐步實現地域性的圖書館的資源交流與合作,形成地區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整體框架結構,利用信息技術將信息資源上傳到公共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促進各類圖書館的管理技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特色化的圖書館信息服務。

4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數字化圖書館建設

4.1圖書管理工作隊伍的建設

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人員在現代化技術應用的圖書館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不僅僅是單純進行熟記文獻的羅列管理,更需要工作人員逐步促進自身數字化理念的提升與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適應數字化圖書館的發展,促進工作素質的提升以滿足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需求。圖書館的管理工作人員需要掌握數字化圖書館的管理流程,并且具備對電子網絡信息資源進行合理的采集、儲存、加工、提供利用等工作技能,既要了解傳統的圖書館管理的相關知識,同時又要為建設數字化圖書館提升自身的數字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為建設數字化圖書館提供自身的數字化知識與管理經驗。既能幫助讀者避免信息干擾,迅速獲取到價值信息,成為信息資源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更需要扮演顧問的角色,這一角色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了解和清楚信息資源的分布情況,并且具備相關的圖書管理工作知識,更好的為讀者提供服務。同時根據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讀者信息提取能力的提升,對于管理人員的依賴減少,但需要圖書館管理工作人員逐步完善查閱信息導航、給予讀者提供建議與指導的職能。還需要管理人員發揮教育職能,在資源信息檢索、數據查詢技能等方面幫助讀者制定全面的文獻檢索方案,改善讀者發現與獲取信息的能力。

4.2館藏信息資源的建設

隨著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不斷完善,館藏資源渠道得到拓展,信息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出現了電子文獻、網絡資源等各類虛擬館藏與現實的文獻館藏相互結合的館藏結構。傳統的圖書館館藏結構不合理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書刊價格逐步提升,而圖書館的管理經費有限,無法滿足讀者日益提高的閱讀需求與知識更新的需要,使圖書館的館藏逐步趨于老化現象;社會信息資源不斷豐富更新,各高校圖書館管理較為封閉,僅僅憑借本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根本無法全面的將文獻資源進行搜集,逐漸造成館藏資源與讀者需求的矛盾。由此可看出,逐步實現數字化圖書館,對擴充館藏資源、與各大高校的圖書館實現資源數據的共享、緩解圖書館建設經費緊缺、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拓寬讀者閱讀渠道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這也是滿足讀者查閱需求的重要手段。

4.3數據庫的建設

數據庫建設是實現數字化圖書館的重要發展部分,是實現拓寬館藏渠道與資源共享的基礎條件。數字化圖書館的數據庫的建設即指的是圖書館依據自身的發展情況與讀者需求,對本館的數據庫從互聯網絡進行信息搜索、信息采集的過程,針對自身的發展需要對數據庫信息進行整合與更新。數據庫的建設是一項復雜工程,建庫時要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偏差,實現數據庫建設的整體性、規范新,就必須使所有參與建庫者嚴格遵循統一的原則。(1)特色化原則,指的是依據數據庫的建設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實現館藏資源的價值,這就要求了在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建設高校重點專業學科的文獻資源,使數據庫的建設符合本校讀者的閱讀需要。(2)質量標準化原則,是指必須重視數據庫的質量建設,對文獻資源數據的采集與錄入工作需要依據統一的標準格式,做好數據檢驗工作,避免出現數據缺漏或數據差錯的情況。(3)方便檢索原則,顧名思義指的是方便讀者進行文獻檢索與查閱,促進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提高讀者以科學的文獻資源導航方式進行信息資源查閱,使讀者能夠快速獲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