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化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本文主要依托電子書包平臺,結合初中生物教學目標,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級生物《開花和結果》內容為設計對象,設計電子書包有效應用于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案例,以期為一線教師利用電子書包創新教學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 電子書包;教學設計;初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3-0042-04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的教學內容。本章講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節是本章的第三節,是在學生了解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的基礎上,認識植物開花和結果的過程。
七年級的學生感性認知能力強,對于生活中“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的現象司空見慣,并且對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具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是初一學生對植株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認識上。因此,教師以“花如何一步一步實現它的夢想”為教學主線,通過情景對白和問題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以此為基礎,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探究,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利用實物觀察、多媒體交互、IRS即時反饋功能等加強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掌握較為系統的知識,同時引導學生觀花賞花,進行審美和愛護植物的情感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識別花的基本結構;②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③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技能;②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②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③通過實物觀察、記錄和分析,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①概述花的基本結構及其重要部分,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②訓練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探究等技能。
難點:①雌、雄蕊的主要功能,子房的結構與受精的過程;②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質疑、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
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采用“目標引領、自主探究、教師釋疑、IRS即時反饋”的教學活動設計,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合作學習法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分析、思考、討論,最后師生一起歸納總結。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獨立思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意識。
學習資源與工具設計
本課采用網絡多媒體環境實施教學,需要準備的學習資源與工具包括電子書包的實時監控系統、IRS系統、云端書柜、電子書包教學資料(PPT課件、練習題)、電子白板,同時為學生準備可供解剖觀察的百合花、放大鏡、刀片、鑷子、解剖盤、白紙等。
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視頻讓學生欣賞花開的美麗,讓學生的情緒興奮起來,繼而產生觀花、賞花的愿望。
教師引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許多令人愛不釋手的花朵,它們美麗多姿,芳香四溢。那么,對于一個完整的植株來說,開花到底意味著什么呢?花又是如何變為果實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節課(課件展示課題“開花和結果”)。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一朵桃花,它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變成一個讓人垂涎欲滴的桃子。那么,桃花是如何實現夢想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桃花的尋夢之旅。
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踴躍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從而引出實現夢想是艱難的,需要經歷一系列過程。投影呈現實現夢想的“三步曲”:(1)開花、傳粉;(2)花粉管的萌發和雙受精;(3)形成果實和種子。
2. 合作探究:花的基本結構要探究桃花從盛開到凋謝,如何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最終形成桃子的過程,首先需要認識花的結構。
各種植物的花,雖然形態、大小 、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一致的,此處以百合花為例。電子書包發送“觀察導學案”,四人一組,參照課本104頁圖3-21開展觀察花的探究活動。
觀察步驟:(1)取一朵花,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2)用鑷子從外向內依次摘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仔細觀察雄蕊和雌蕊的結構。(3)用鑷子夾開一個花藥,用放大鏡觀察花藥里的花粉。(4)用刀片縱向剖開子房,用放大鏡觀察子房里的胚珠。在活動中,教師巡回指導并參與小組活動。
觀察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交流和分析,教師圍繞花的基本結構,利用課件組織學生進一步探究,幫助學生得出結論。
最后,要求學生對照教材104頁識記花的基本結構,IRS系統測評每位學生的掌握情況。
3. 一步曲——傳粉組織學生表演話劇,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闡述自己對植株繁衍后代的重要性。
學生通過IRS系統從植物繁衍后代的角度選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結構。教師根據反饋名單讓選錯的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即時釋疑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這4個變態葉的主要作用。
教師引入:雌蕊產生的花粉是如何傳到雄蕊上面去的呢?我們來探究桃花夢想的第一步:傳粉。
觀看推送到學生端的桃花傳粉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以下問題:(1)什么是傳粉?(2)傳粉的方式有哪些?(3)蟲媒花和風媒花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達成共識,并用電子書包IRS系統搶答問題,最先搶到并答對的小組獲得加分。
教師引導學生看圖思考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學生經探究分析得出結論:蟲媒花顏色艷麗,氣味芬芳,可產生花蜜;風媒花花粉輕而多,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
教師總結并強調:被子植物的花能夠借助各種媒介傳粉,這與花的特點有關,也體現了植物對環境的適應。
4. 二步曲——受精
教師引入:花粉落在雌蕊柱頭上,花兒邁開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接下來,落在雌蕊柱頭上的花粉會發生怎樣的奇妙變化呢?
學生觀看flash動畫,教師講解:胚珠里面有卵細胞,當花粉落在柱頭上以后,受柱頭粘液的刺激,花粉長出花粉管,花粉管是的通道,沿著花粉管到達子房,最終到達胚珠里面,跟卵細胞相遇,形成受精卵,這就是受精的過程。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生理活動。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云端書柜推送課件到學生端,播放受精過程,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分步探究,進一步熟悉被子植物受精的過程,并向小組成員口頭描述被子植物受精過程,使這一抽象的過程得到具體深化。
5. 三步曲——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師引入:受精作用完成后,花朵的各個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呢?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從花到果實”的錄像片,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受精完成后,花瓣、柱頭、雄蕊都紛紛凋落,接下來子房開始發育、長大,最終發育成果實,這就是果實發育的過程。
教師出示一組果實和種子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回顧果實的結構,指出圖中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在學生學會區分果實和種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桃花的子房和桃的果實圖片,并引導學生推測出子房的各部分的發育情況。教師發送畫板題,讓學生在平板電腦上用連線的形式把它們一一對應起來。
最后,播放子房發育成果實的PPT動畫,對假設加以驗證。
師生小結,將結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做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過程,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養成觀察思考、探索研究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6. 總結提升
學生跟隨教師重溫這節課的重點知識:①你明白了嗎?花的主要結構;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②你會描述嗎?傳粉和受精的過程。③你認同了嗎?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護花的好習慣。在整體感知開花和結果的過程中,領悟花是如何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教師激勵每位學生主動參與,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學習評價(用IRS系統出題)
利用 IRS系統直接將習題發送給學生端,學生根據題目作答并通過送出按鈕將所選擇結果發送至教師端。教師監控答題情況,即時糾錯,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可對學生端的答題時間進行及時監測,對已作答人數和未作答人數進行統計。教師還能統計每個選項答題比例并查看每位學生的答題狀況。
教學反思
推廣電子書包是西安市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新舉措。本節課是在智慧教室教學環境下實施的,教師充分利用電子書包以及電子白板的優勢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新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通過目標引領、自主探究、教師釋疑、IRS即時反饋的教學活動設計,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的過程中,順其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知、情、意相結合,達到教育的目的。
篇2
關鍵詞:二維數字動畫FLASH軟件教學
Abstract: The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im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paperless animation on computer, whose main platform is FLASH software. Mentioned herein 2D digital animation teaching is actually the FLASH teaching software. As software teaching usually boring and the laking of interest,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a important means to alleviate these two defects. In this paper,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imation teaching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o explain the specific us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each chapter. Teaching by the case of the seven chapters, students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use of Flash software, and will use the FLASH software to make animation.
Key words: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imation; FLASH; teaching software
中圖分類號:TB853.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二維動畫是指在形式上采用平面的表現手法,在形象繪制上采用勾線填色的工藝制作的動畫。二維動畫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動畫制作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變化更新。最早的動畫制作方式是先把動畫畫在賽璐璐膠片上再拍攝的方法制作出來的。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動畫的藝術面貌和觀念有了極大的更新,出現了無紙動畫這一新的動畫制作方式。無紙動畫相對傳統動畫而言,是指全程采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制作的動畫——動畫人員將原有的人物設計、原畫、動畫、背景設計、色指定、特效等全部轉入電腦中來完成。而這種無紙動畫則可稱為二維數字動畫。目前國內二維數字動畫的發展趨勢也日趨明朗,絕大多數公司和個人進行二維數字動畫創作的軟件是一款叫做FLASH的由美國Macromedia公司推出,之后于2005年被ADOBE公司收購的多媒體動畫制作軟件,它具有矢量繪圖、文件容量小、易于網絡傳播及便于操作的特點,因此為絕大多數受眾所接受。Flas的制作僅需要普通的個人電腦、Flash軟件和其它幾個相關軟件,Flash軟件相對其它動畫軟件容易掌握,硬件要求低,操作簡單。功能較強,可以實現無紙動畫。Flash集眾多功能于一身,包括鏡頭和場景管理,原畫和動畫繪制,動檢與上色,特效處理和音效處理,后期合成與輸出等,每一項功能可能并不強大,但是可以保證制作出一定質量的動畫片。另外造型設計和分鏡頭設計也可以在Flash中進行,這樣可以更容易把握整個動畫片的走向。簡化動畫制作難度。提高動畫制作速度。一方面可以通過Flash的元件技術來實現,因為元件是可以重復利用的,這樣一些動作或圖形可以重復使用,如頭部的轉面,各個角度只需畫出一個,在不同場景鏡頭里反復使用,這樣即可提高動畫制作速度又可防止走形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Flash所提供的運動、形狀及引導線變形技術,使一些動畫出電腦自動完成。可控強。Flas的制作過程容易控制,因為Flas都是通過電腦來完成的,只要把電腦聯網就能方便地互相調用所需元件,導演隨時監控動畫進展,敲一下鍵盤就可直觀地
看到動畫效果,有了問題立刻解決。因此本文所探討的二維數字動畫教學主要指FLASH動畫教學。
筆者對于二維數字動畫的教學安排分為幾大章節,每個章節都運用案例教學法結合當前章節的重點內容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講解,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增強軟件教學的趣味性以及互動性。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即便是枯燥的軟件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以下便分章節進行闡述案例教學法的運用。
篇3
教學檔案與教學管理是一種教學質量界面雙向演化的互動過程。教學檔案是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形成的過程性與階段性、構成的成套性、內容的專業性等特征。教學檔案記錄著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歷史過程,字里行間蘊涵著高校教學質量、學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真實信息,可以多視角地映射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和全校師生的精神境界。它真實地反映學校各項教學改革與建設工作過程以及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的原貌。
二、高校教學檔案數字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檔案的特點制約了檔案數字化管理
高校走在信息化的前沿,但高校教學檔案因其數量大、涉及面廣,且具有連續性、周期性、專業性與通用性并存等特性,使其在信息化管理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高校教學檔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教學檔案相對于人事、科研、基建、會計等檔案,在高校一直未受到相應的重視,這直接導致了其信息化建設的滯后。盡管教學檔案本身多數已經實現了電子化,但在對其進行搜集、整理過程中,檔案的規范性、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等無法得到確認。這主要是因為教學檔案分布廣,它分散在學校各職能部門,如招生就業處保留了學生招生就業相關的檔案,二級學院的教學檔案、學生成績檔案、獎懲記錄又分別保留在教師、教學部門、學生工作部門三個地方。這種檔案的管理模式使得檔案的規范化、集約化管理受到挑戰,信息化管理也無從下手。
(二)教學檔案管理手段較落后
盡管各高校基本配備了性能良好的計算機等硬件設備,但是由于高校教學檔案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較低,一些高校在教學檔案管理方面還采用手工操作完成工作任務,以紙張和案卷為工具進行檔案的收集、整理和檢索,在向相關部門上報檔案材料時,需要準備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兩種材料,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嚴重影響教學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沒有實現教學檔案資源和檔案管理過程數字化。有的即使建立了計算機檢索系統,也只是利用計算機代替手工抄寫案卷目錄,造成了檔案管理軟件功能利用單一,自動化水平較低。加上教學檔案信息的利用率普遍較低。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之后,授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了解教學經驗、內容、教學管理與質量等。但在實踐中,教師利用教學檔案次數很少,大部分老師依靠自身的經驗進行教學,對利用教學檔案進行教學創新的嘗試較少,這也制約了教學檔案的數字化進展。
三、加強教學檔案管理系統的軟硬件設施建設
加強教學檔案管理系統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我認為可以從整合教學檔案資源、教學檔案管理制度兩個方面的軟件建設著手,這樣對于教學檔案數字化“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才有基礎,有了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數字化才有牢實的根基;加強教學檔案管理系統的硬件設施建設,建立各類教學檔案數據庫,才能服務教學管理。
(一)整合教學檔案資源
1、整合教學檔案實體
整合教學檔案實體,將分散在學校二級檔案管理部門的教學檔案按照保管期限進行整合,即永久和長期保存的教學檔案全部納入學校檔案館室,短期保存的教學檔案留存二級學院檔案管理。對數字化檔案的整合要實現標準化、規范化,保證整合后教學檔案資源的可用性和共享性。
2、整合教學檔案人力資源,確保教學檔案管理人員的穩定性
整合教學檔案人力資源,尤其是各二級院系的兼職檔案員,一般由教學秘書兼任,在確定教學秘書時,要責任心、使命感強,懂教學工作的人員,平時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培養,學校要引入激勵機制,定期考核確保其職稱職務的晉升,這樣才能在仕途上給其提供一個發展的平臺,才能提高兼職檔案員工作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從而保證院系教學檔案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整合教學檔案工作提供人力保證。
3、整合教學檔案設備
在教學檔案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各環節中,設備投入是必須的,設備的先進與否直接影響了檔案工作效率和現代化建設程度,因此對教學檔案管理設備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各二級院系教學檔案管理設備的配備水平不同,在整合過程中要突出重點,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檔案管理的需求,促進各院系教學檔案管理持續、健康發展。
(二)建立規范和完善的教學檔案管理制度
教學檔案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教學檔案管理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教學檔案建設目標,確定教學檔案管理人員的職權范圍,使教學檔案管理人員樹立起強烈的責任心。教學檔案應采取集中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在學校實行二級管理制度,并建立檔案管理領導小組,確實提高教學檔案的利用率及利用價值,把教學檔案工作與教學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定期抽查教學檔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對院系教學檔案管理進行相互交流,促進教學檔案工作的快速發展。
篇4
【關鍵詞】信息化 教師專業發展 校企合作 校本研修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應用于教育的每一個領域,它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內容和新方向。毋庸置疑,信息技術在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同時,培養了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實現了教師教育觀念和手段的變革,促進新型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內涵
(一)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謂職業教育信息化,就是職業教育的師生在基于網絡環境的基礎上,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來推動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滿足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過程。它的內涵涉及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網絡設施建設、信息技術應用、信息化人才培養、信息化的政策法規和標準等方面。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
教師專業發展,從構詞方式角度有兩種理解,即“教師專業”的發展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前者意指教師職業與教師教育形態的歷史演變;后者則強調教師由非專業人員成為專業人員的過程。從目前國內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來看,正體現這樣兩種思路和視角:一是側重外在的、關涉制度和體系的、旨在推進教師成長與職業成熟的教育與培訓發展研究;二是側重理論的,立足教師內在專業素質結構及職業專門化規范和意識的養成與完善的研究。應當說上述兩種認識和思考過程密切相關,但卻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牽涉不同的領域與概念范疇,甚至研究方法和邏輯也有所區別。因此本文探討的是第二種視角,即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職業教育的,其任務是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從而推動職業教育教學和改革的發展,培養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勞動者,即在信息化社會條件下掌握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能夠在自身原有知識領域的基礎上進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創新的勞動者。要實現這一目標,職業學校的教師肩負重要的責任,他們自己首先要成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養出信息化時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內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規政策和法規標準”屬于教育主管部門的范圍,所以在具體職業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內涵中,不應包括信息政策和標準,僅包括網絡設施建設、信息技術的應用、人才培養及資源建設四方面。而網絡設施建設屬于學校層面,鑒于此,筆者對“職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術環境中,職業學校教師以專業自覺意識為動力,以教師教育為主要輔助途徑,專業知能素質和信念系統不斷完善、提升的動態發展過程。它主要包括職業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能力、反思與評價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內容(如圖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專業發展具有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共性,但職業教育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職教師資專業發展的內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是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將已經掌握了的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促進信息技術向教育、教學、培訓、實習、實訓等各個環節滲透,而教育信息資源的設計開發、建設運用是實現教師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的基礎和主要任務。鑒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筆者將數字資源建設引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兩種專業發展模式。
(一)基于教學工廠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學工廠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職業學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體實際,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環境優勢,運用現代教育設備和設施,將信息技術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教學研究中,通過教學仿真軟件、動態課程、虛擬工廠、校企課程認證等手段,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和實踐,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強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環節的銜接,在師資培養、課程設計、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建構起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適應的模式(如圖2所示)。這種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決定了這種模式是以企業為源頭,以專業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工廠為主題,以資源建設為載體,最終謀求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方法與途徑。校企合作的內涵可以歸納為:“為了企業” “基于生產實際”和“在學校企業中進行”。它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參與設計教學資源階段、學習研究教學資源階段、校企課程的教學整合階段、教學反思與評價階段。
1.參與設計教學資源階段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中等職業學校和企業之間達成一定的協議,中等職業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制訂一個具體的發展計劃;企業組織有經驗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對所需人才進行嚴密的規劃,并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們應當具有的技術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技術人員、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研討,利用網絡和多媒體制作出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仿真軟件、教學網站、生產視頻等數字化資源,形成教學軟件(包),其中內容包括對所需人才的要求、企業在生產第一線的具體操作流程、企業在生產科技中的成果、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時向校企雙方反饋,選拔具有相關專業技能的教師作為培養和培訓對象,增強實效性。
2.學習研究教學資源階段
教師在企業提供的教學軟件(包)等數字化資源的指導下,在校內通過網絡掌握企業生產第一線的新工藝、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業的先進管理方法,并可通過遠程視頻、錄像來接收企業內部的新信息、新動態。教師通過對企業發送的教學軟件(包)的學習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從事專業目前生產流程、技術更新、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另外,教師有疑問時,也可以通過網絡與企業聯系,請教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
3.校企課程的教學整合階段
教師通過一定時間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在掌握了企業的管理制度、技術技能、生產一線的諸多實際問題之后,再結合自身理論知識,通過動態課程、虛擬工廠、在線輔導等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努力把學生培養成能快速適應企業生產的員工。教師通過對教學軟件(包)的學習,也能夠在教學中及時補充反映企業生產現場的新技術、新工藝,尤其要充分反映企業文化的內涵,把握其實質;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一起研究并發現企業在某方面的不足之處,并結合教學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請教和及時反饋,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與技術改革中,進而達到校企雙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學反思與評價階段
教師通過企業方在線、電子郵件或網絡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傳送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場景,與企業技術人員、生產管理人員等一起進行集體備課和探討,在充分滲入相關企業文化、企業專家在線點評及相關技術培訓提升后,企業適時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作品做出評價和認證,并及時將所擁有的知識能力水平通過相應教學手段反饋給師生,做到“教學做合一”。另外,通過一定教育教學理論的培訓,將一批有工程技術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中,適時地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輔導,進一步拓展了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專業發展模式中,教師跟蹤、了解企業發展信息、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掌握本專業最新技術,熟悉企業操作規范,摸清市場對人才規格培養要求等諸多內容,促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專業領域不斷拓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出許多獨特的教學方案,開發出一些符合企業生產實際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這種合作必將為中等職業學校造就一批具有較高技能水平的“雙師型”教師。企業也可以通過整合中等職業學校的優質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為社會開展信息資源和遠程培訓服務。因此,對校企雙方而言,這種合作是雙贏的。
(二)基于教學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學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職業學校利用網絡共享交互的特點,通過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以教學案例研究為核心,利用網絡遠程授課、在線輔導答疑、網上討論、現場研討、專家引領等方式把學習、工作和教學研究融為一體,把中等職業學校辦成開放的學習型組織,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反思、探索、研討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專業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基于教學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這就決定了這種模式是以中等職業學校為基地,以任課教師為主體,以教學案例為主題,尋求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方法與途徑。校本研修的內涵可以歸納為:“為了學校”“基于課堂教學”和“在學校中進行”。它主要有四個階段:教學案例選題階段、項目獨立實施階段、項目集體研討階段和總結成果階段(如圖3所示)。
1.教學案例選題階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選題的問題,我們最需要研究什么問題,我們最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應該是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討論的決定。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由教研(備課)組長組織相關理論的學習,通過網絡征集、調查、討論提出活動的主題,明確活動形式和任務,在研修活動前要對研究主題和內容進行充分而精心的準備。此階段活動設計一般分為五個步驟:集中討論、確定主題方向分期搜集、學習相關理論資料提出個性化主題集中討論、交流確定活動主題并制訂方案。
2.項目獨立實施階段
在本階段,教研組全體成員首先以獨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網絡資源、開展網絡討論、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科學理論等,開展理論研究與企業實踐活動,從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業實際特點的工作途徑和方法。此階段流程一般為:理論研究與企業實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每位教師要利用網頁、博客、BBS、網絡空間等手段輪流匯報自己研究實踐的情況,匯聚眾長形成教研(備課)組主題研究實踐方案。
3.項目集體研討階段
教師以集體研討的方式,就教研組形成的教學方案,通過上課、聽課、評課研討的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全體成員都可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各自的觀點,教研(備課)組長及時提煉和總結,達成共識。此階段主要以組員獨立實踐反思與集體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分三步走:首先,組員圍繞主題獨立或合作完成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后,展開對比性課堂教學實踐,并撰寫出各自的課后反思;其次,集思廣益,交流、討論并確定一份能夠體現教研組集體意圖的共性研討教案,并開發設計相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由其中一位組員公開執教(根據需要也可以讓一人多次或多人次執教),所有組員集中進行現場觀摩并進行課堂錄像;最后,組員就集體教案的課前預設和課堂實際效果進行客觀的、綜合性的分析與整理,準備現場研討交流,通過交流來,達成共識。
4.總結成果階段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企業技術人員是中等職業學校校本研修的四個核心要素,共同構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體的關系。因此本階段要充分體現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企業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四種力量。教研組全體成員通過回顧參與主題研究的過程,就自己親歷主題研究的收獲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進行總結反思,積極修改教學案例及相關的數字化資源,并在教研組內進行交流討論。組長在匯總組員總結和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專業研究人員的引領及企業技術人員的實踐完成本教研組的符合企業實際的主題研究報告、教案學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設計等網絡資源庫。此階段的活動程序為回顧過程撰寫論文交流評比總結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專業發展模式中,教師借助網絡平臺的開放性、網絡資源的豐富性、網絡交流的互動性,打破了“空間”“環境”“對象”的限制,促使教師、學生、專業研究人員、企業技術人員等多方合作參與,凸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企業實踐的校本研修特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教師與教師間的互動、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環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構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選擇。
三、對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思考
現代職業教育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職業教育信息化又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和途徑,而專業發展模式能否在實踐中落實,能否切實提高職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科學性、實效性,就必須對其內在運行環境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僅就影響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談一點思考。
(一)提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信息素養
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帶來了新理念、新課堂、新教研,從而對職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職校教師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重新定位師生角色,因此,教師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迫在眉睫。
(二)建設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數字資源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面對越來越豐富的數字化資源,職校教師要有開發、整合、管理、應用的能力,要求建構起區域內的網絡教研平臺和數字資源庫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樣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從而最大效益地發揮聯動學校的各自優勢,實現數字資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數字化學校數量的不斷增加,提供數字化社會公共服務,開放學校的教育資源,提供數字課外學習支持服務,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是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符合中等職業學校特色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當前教師專業研究的努力方向。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將重點轉移到以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與數字資源庫建設為主的層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關于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認識,它不僅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創新,而且也有利于職業學校將教育服務融入社會,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內涵及其發展模式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劉萬海.教師專業發展:內涵、問題與趨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謝海波.網絡環境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硯俠.談中職教師專業發展[J].職業技術,2013(2):38.
[7]徐圣龍.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74-75.
篇5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院校;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工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11-0082-03
隨著全國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日益推進,藝術類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各院校已經自建了部分數字資源,但是內容分散,沒有統一的組織結構,而且各個部門存在重復建設的情況。所以,很有必要規劃建設具有藝術特色的、共享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本文以工業設計專業為例,對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做初步的探索。
一、建設目標與思路
1.總體目標
立足區域社會創意設計產業發展,通過校校聯動、校企對接,在準確把握和認真分析企業設計流程對應崗位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按照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遵循“整合資源、共建共享、服務社會”的原則,以工業設計應用為重點,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手段,涵蓋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設計、教學交流、虛擬實訓、企業信息、就業資訊及作品展示等,為設計教學和實踐提供鮮活的設計形象元素和珍貴的創意資源,建設滿足現代職業教育、企業培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行業新技術推廣應用需要的資源共享、相互交流的開放式平臺,創造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工業設計專業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庫。
在總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具體目標如下:
(1)整合區域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2)創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開發網絡教學軟件,建立立體化教學資源和多元網絡化教學的平臺。
(3)確定先進的藝術設計類資源庫建設的結構和呈現形式。
(4)形成并完善資源庫的共享共建機制,實現教育資源庫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建設思路
(1)資源庫建設要實現企業與學校的聯動、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不單純是學校文本教材、教案、試題的簡單電子化。
(2)資源庫建設要體現專業的頂層設計、先進技術、網絡運行、開放管理、社會服務等多功能、多層次、多元化的建設格局。
(3)資源庫建設采用雙向的建設路線,既要進行自上而下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開發,又要開辟自下而上的資源應用建設的途徑。
(4)資源庫建設要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引進他們的標準,采取“企業需求在前,學校開發在后;課程開發在前,資源建設在后;課程標準在前,課程設計在后,網絡平臺同步跟進”的建設思路。
(5)資源庫建設要根據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就業崗位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課程建設為基礎,基于實際工作場景、實行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
(6)資源庫建設要按照頂層設計、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原則,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以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資料的收集、整合、編輯和存儲,并對資源庫的知識結構、功能結構、內容質量、應用平臺、服務模式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范標準,實施資源建設和網絡平臺同步跟進,形成一個系統化與規范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良性循環。
二、建設規劃
從企業對畢業生素質、能力的要求出發,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制度創新,使企業全面介入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標準制定。根據教學資源的內容、形式、標準、所需存儲空間等特點,結合企業要求和區域經濟特點,參考國內外職教經驗,遵循通用的網絡教育技術標準,通過網絡開發和數據庫技術,構建一個集專業性、教學性、技術性、藝術性、實效性和通用性的,符合區域性職業教育需求的適應教學、結構規范、接口開放、自我完善、集中管理的工業設計專業教育資源應用系統。
1.組建“校企一體化”合作的資源庫開發團隊
以上海汽車集團設計院等大型企業作為專業資源庫建設的核心企業,集聚行業、企業、高校的專門人才、專業教師、設計人員、電教專業人員,構成一個具有不同背景、不同專長的項目開發團隊,確定院校和合作企業資源庫建設的負責人,完成方案策劃、素材搜集、前期拍攝、后期編輯、互動編程、測試和制度管理等各個環節。以企業技術指導、企業標準解讀、典型案例提供、設計制作過程視頻制作、聯合編寫教材等方式,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開發與能力訓練相配套的、能夠更多地展示職業場景、顯示真實操作的“產、學、教”融合的專業標準教學資源庫。
2.提出資源庫建設總體設計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明確資源庫建設目標――進行整體系統設計――制訂資源庫建設方案――構建資源庫平臺層次(模塊或專項區)――劃分資源類型――制定資源庫建設標準――搭建每個平臺的二級欄目――合理設置素材資源子庫――推廣應用――評價反饋――完善更新”的建設思路,進行科學合理規劃。針對資源庫建設涉及到的諸多問題,如資源庫設置哪些功能和相應的程序?如何確定資源庫各版塊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需要遵循的規則和標準有哪些?以及項目預算的編制等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和途徑,確保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3.明確資源庫建設的定位與規格
專業資源庫建設以學校為主題,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高職專業教師和在校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以設計思考能力、2D(2-dimensional space)溝通能力、3D(3-dimensional space)執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內容,以支撐專業教學、服務自主學習、提供在線學習為建設目標,進行高起點建設、開放式運行與管理,力求資源庫架構合理、內容準確、素材豐富、格式規范、更新及時,引領區域水平,體現行業企業、專業建設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實現資源共享與資源應用的有機結合。
4.確定資源庫建設框架和層次目標
教學資源庫將按照教學資源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兩個部分同時進行建設。教學資源系統包括四大平臺及其劃分的十個專項區,網絡管理系統由資源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和用戶管理模塊組成。通過教學資源的集成與建設、課程標準的開發、網絡系統的設計與實施等途徑,形成互促互補、動態循環、持續改進、強大而完善的教學資源庫系統。
(1)建設專業相關行業、企業及教學單位的教學專業標準庫(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標準、課程大綱);
(2)建設10門核心課程資源庫(如課程整體設計、教學大綱、電子教案、項目/案例庫、試題庫、課程考核辦法);
(3)建設以真實任務為基礎的3D虛擬實訓平臺;
(4)建設專業圖片、動畫、影音資料等專業素材庫;
(5)建設以能力測試和從業測試為子集的綜合試題庫;
(6)建設以完整項目和案例為單位的教學項目包和企業案例庫;
(7)建設行業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
(8)搭建與院校、行業企業就業信息連接的就業與培訓網絡平臺。
5.資源庫構架
數字資源庫框架圖
資源層:包括數據庫服務器和各類資源庫;
專業教學文件庫:(教學指導性文件)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專業能力要素,專業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
專業公共信息庫:與專業相關的行業規范、行業現狀、行業發展以及校企合作等相關信息。
網絡課程庫:以專業為單位的課程群,學院核心課程;
精品課程庫:學院榮獲國家級以及市級的精品課程;
多媒體課件庫:能夠實現課件的上傳、下載、查詢、管理(主要為視頻課件,以實訓為主的各類視頻教材,體現藝術類,高職教育的特點)。
專業圖片庫:以專業為單位,包括各專業介紹,實驗實訓設備與場所,校外實訓基地的圖片,各類教學、實驗、實習、培訓等教學過程圖片,與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以及行業信息發展的圖片――素材庫。
教學案例庫:各工作室的項目包,以及教師的教學案例。實現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技能的綜合應用。
虛擬實驗室:確認首飾設計專業以及數碼系是否有虛擬實驗室;
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資源庫:主要包括學院專業涉及到的各項職業技能鑒定的等級、考試要求、考試大綱、培訓信息以及考試習題庫。
應用層: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專業教學文件庫――專業介紹;專業公共信息庫――行業信息;精品課程庫――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庫――核心課程;多媒體課件庫――課件資源;教學案例庫――大師工作室;虛擬實驗室資源庫――虛擬實驗室;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資源庫――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專業圖片庫――圖片素材庫。
用戶層:學校主頁――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
資源庫內容建設是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核心部分,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原則,實行整合已有資源與持續建設相結合的方法。建設具有藝術類專業特色的、共享的、開放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參考文獻:
[1]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驗收報告[Z].2010.
[2]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2008年度總結報告[Z].2008.
篇6
關鍵詞:電子商務 課程教學 信息技術
一、電子商務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電子商務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在商貿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年我國加入WTO后,許多高等院校也陸續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及相關課程。作為一個新興的試點專業課程,它的產生引起了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各高校都有加大了電子商務課程建設和教學力度,在師資、教材、實驗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在課程建設、教學模式、輔助教學、電子化教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很好的經驗。電子商務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之所以被眾多高校所重視,是因為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將成為全球未來的重要經濟模式之一,電子商務專長的人才更有競爭實力,未來信息社會對這類人才有著潛在的巨大需求。
從國內現階段電子商務教學現狀分析來看,已開設電子商務課程的高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綜合類大學,這類院校側重于電子商務相關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電子商務支持環境、電子商務的綜合解決方案等技術,比較關注電子商務技術層面的知識領域和應用領域;另一類是財經類院校,這類院校側重于電子貿易活動的流程與貿易活動過程,電子商務營銷策略和電子商務運行環境的培植,比較關注電子商務運行過程中的信息流與物流在貿易活動中的綜合管理和效益分析。兩類院校在電子商務課程建設和教學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電子商務教學中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和研究,取得了許多教學研究成果。
二、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現實性,在于其整合的現實狀況、整合的難度,以及整合的途徑等,電子商務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在教學實踐中,還有一些要注意的問題。
1.加深對整合概念的理解
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和被動的融入,而是高層次的主動適應。整合強調了對個體特征的繼承性,即被整合的個體并不喪失其自身特性,又強調了個體中一些要素的交叉與融合,使處于某一過程的不同個體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與自然。
2.不斷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現,首先在于教師。教師應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課程設計者、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學環境構建者等新型角色轉移,因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具備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設計方法。學生的信息素養不高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制約因素。信息技術不僅是教學的工具,也是學習者的學習工具和認知工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一定意義上更加關注學習者,學習者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等水平,是整合所需要的最具有現實性的條件。
3.加強教學的信息技術環境
信息技術環境同教學設施一樣需要不斷更新。信息技術環境的建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新的速度比傳統教學設施要快得多,僅從網絡的帶寬發展速度就可見一斑。因此,信息技術環境只有緊隨節拍,不斷加強建設,用最先進的信息載體去傳播最豐富的信息資源,整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4.將教學設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起來
限于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學校的信息技術環境,傳統的教學設計模式仍是主流,沒有從整合的意義上去普遍使用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往往成為教師講授公開課或授課質量檢查、評比的裝飾。
三、電子商務教學的幾點改進建議
1.電子商務教學應采取跨學科、綜合集成、面向對象的多元化教學方式
教師在電子商務教學活動中,以創新為基點,堅決擺脫傳統的“以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為此,授課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灌輸與引導、講授與討論、教材與實驗的關系。一方面要增加課程的知識量和知識點,嘗試多種教學方式的交叉應用;另一方面要探索電子商務的其他教學形式。總之,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善于啟發學生思維創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2.提高電子商務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化
在教學中依靠校園網絡平臺,加大教學中的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和多媒體新技術的比重,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加快建設電子商務教學的專業虛擬實驗室
電子商務虛擬教學系統的使用,將真實的應用環境搬到教室或實驗室中。這種虛擬的教學環境可以消除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視角對立,對實現師生互動教學,開展網上討論,提高教學效果十分必要。
4.鼓勵教師編寫數字化的電子商務教學案例、實踐指導書
教學案例和實驗指導書是電子商務課程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具體表現為:一是教師缺乏電子商務案例教學的經驗,二是缺乏電子商務的實際教學案例。為了推動教師編寫數字化的教材、案例、實習指導書,學校應資助專業教師深入企業,收集和撰寫案例,并將正式出版的教學案例和實習指導書視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5.提高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電子商務的教師主要來自于計算機、工商管理、法學、貿易經濟等專業的教師,這些教師對自己本專業的理論知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學術水平,但是,在電子商務的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四、結束語
21世紀將是電子商務的時代,電子商務的發展也要求從事商務活動的人員改變知識結構,掌握電子商務新技能、新方法。電子商務課程的教學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這就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改革,以適應電子商務飛速發展中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婧.電子商務課程教學優化研究[J].內江科技,2011,(05) .
篇7
二、實踐思路及過程
當前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以及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必將大大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對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當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挑戰,如何及時應用科學技術,以提高教學質量呢?在“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期間,便萌生了建立屬于自己的數學專業博客和班級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諸了行動,“數海泛花”和“四(4)班博客”相繼誕生。
(一)個人博客簡介
(A)、博主簡介
博主,李xx,網名,楓葉(藍天)。自畢業以來,一直在鳳陽縣實驗小學執教數學。2007年4月獲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2007年9月被聘為縣兼職教研員。于2006年通過人事部組織的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2008年獲得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結業證書。
(B)、博客建立背景
在教學上癡癡追夢的我,在“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學習期間,便萌生了建立一個屬于自己博客的想法。當今社會正快速地向著信息化、數字化方向前進,作為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建立博客,不失為有效快速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一條捷徑。博客的建立,極大地方便了與他人的交流和學習。既增長了知識,又拓寬了視野,從而豐富了自己的個人世界。博客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束縛,在與別人一起分享交流之際,也為自己的事業增添了一抹長青的色彩。基于此,我的“數海泛花”博客于2008年7月誕生了。時隔不久,我的班級博客也隨之誕生!半年多來,班級博客給本班乃至整個年級的同學、家長、老師帶來了許多的好處。對同學們而言,博客既是學習的天地,又是展示自我的舞臺。而家長們也能通過博客,對自己的孩子、對整個班級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C)、博客版塊簡介
篇8
關鍵詞: 法律基礎課 案例教學 現狀 改進措施
案例教學是指教育者本著理論與實際有機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習者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積極參與,平等對話和研討,從而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批判反思意識及團體合作能力,并促使學習者充分理解問題之復雜性、變化性、多樣性等屬性的重要教學形式。[1]其中,案例應該特指教學案例(簡稱案例),它是指為了滿足教學目標的需要,精制而成的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實際情況的客觀描述。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便于解釋較為深奧難懂的法律概念、規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學原理及現行法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在未來工作實踐中的綜合能力。
一、高職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法律基礎課的內容理論性和規范性強,對高職學生來說,理解和運用有一定的難度。盡管許多高職法律基礎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運用案例教學法,然而,實際上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并沒充分發揮,教學效果的提高也不盡如人意。
(一)對案例教學認識比較膚淺或存在誤區。
有些教師認為,案例教學法就是用舉例來對學科的內容進行說明,或以案例練習作為講授內容的補充、輔助手段。其實不然,案例教學法和舉例教學法雖都要引用實例,卻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學中占據中心地位,教學任務都是借助案例來展開的,而舉例在一般教學活動中處于次要的地位;其次,案例是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學習、鍛煉能力的一種手段,舉例則是輔助教師說明問題的一種手段;最后,案例教學與舉例說明的指導思想不同,案例教學重點在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學生既應該學到法律概念、法學原理和法律條文,更應該增長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舉例說明一般是以說明問題為目的。對案例教學法的誤認致使許多教師停滯不前卻心態安然。
(二)對案例教學局限性認識不足,運用過多過濫。
盡管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法律概念、原理,并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和時間。高職法律基礎教學幾乎涉及各個部門法的內容,要在有限的學時內,使學生了解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專業法規、訴訟法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有關基礎知識,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時間是十分緊張的。因此,案例教學的組織不可能次數過多。事實上,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案例的學習不能代替理論、知識的學習,案例法也不能全面代替其他教學方法,高職法律基礎教學不能也不應該在教學內容上全面采用案例教學。
(三)選擇實施案例教學的環節和內容不妥。
有些教師實施案例教學不能做到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對實施案例教學的環節和內容不加選擇,在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和環節或細枝末節部分實施案例教學,使案例教學提供的情境“孤島化”,往往花費很多時間而學生受益不多。實施案例教學應依照范例教學理論的要求,對關鍵原理和關鍵概念實施案例教學,才能夠起到以點帶面和提綱摯領的作用,才能幫助學生探索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規律性。案例提供的情境應不僅涉及這一節的教學內容,而且存續于其他章節的教學內容,以有限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全面系統地分析和認識問題,避免主觀思維的片面化。
(四)案例選用過于隨意,質量不高。
講授者對教學案例的組織和處理的隨意性典型表現為案例事實簡約化和人工化,缺乏典型性和關聯性。究其原因,一方面,許多教師未受到過正規的案例方法的訓練,總體素質不高,再好的案例,沒有“高手”使用也是毫無意義的,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與案例教學相對應的案例庫資源供應不足,質量低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案例教學的開展;加之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主要是調查和選編案例,需要相當的人力、物力、時間、經費的投入,許多教師望而卻步,找些過時或典型性不強的案例來湊數或干脆遠離案例教學。
(五)引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分析不夠充分深入。
在傳統案例教學模式中,案情的介紹、問題的提出、分析的展開、結論的得出、所涉理論知識的深淺及時間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師,而學生則顯得過于被動。一方面,教學案例選取方面的不足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和主動參與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的過于主動和分析方法的單一化、確定化及分析結論的定向化、確定化不僅消解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傾向和方法,更談不上什么創造性思維。學生由于長期以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死記硬背、照搬知識,難以適應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學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時完成、討論時常出現“冷場”,最后不得不以教師提供正確答案作為課堂教學成果而告終,案例教學的效果不復存在。
二、高職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的改進措施
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但對于高職法律基礎課而言,運用這一方法時受規定課時及教學對象的制約,對教師的課前準備、課堂組織、綜合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在實施過程中,應著重從以下方面改進:
(一)重視案例教學法,建立有效激勵機制。
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提倡、鼓勵使用案例教學法,并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撥給相應的經費,組織專門人員,加大投入,調動各方積極性。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鼓勵和調動教師在增強實踐的基礎上,主動創造和學習新型的案例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參與案例編寫,可在教學酬金及提職等方面予以傾斜,提高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二)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現代案例教學模式所提倡的現實性、互動性和開放性要求教師具備相當的素質。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應當具備準備和組織案例教學的能力外,更應當具備豐富的法律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準,具備理論和實踐的貫通、融合能力。備課任務量很大,講課難度也很大,因此授課教師要迅速加強專業知識儲備并常抓不懈,多學習案例教學法理論,多參與教學研討、觀摩、比賽等活動,及時總結自己案例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以不斷改進。學校也應創造條件,讓教師“走出去,請進來”,參加各種形式的案例教學培訓,鼓勵教師多參與司法實踐,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等,提高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豐富實際教學的經驗。
(三)正確確定實施案例教學的內容。
很顯然,利用案例教學的方式會遇到教學內容的繁雜和教學學時短缺的矛盾。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并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使學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并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施案例教學就必須做到“少而精”,其內容和環節必須依照關鍵程度和可能選用案例提供情境的存續程度合理確定,力爭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實體法和相應的程序法可綜合實施案例教學,案例提供的情境不僅存于實體法教學內容之中,而且存續于訴訟法的教學內容之中,能幫助學生在教材的不同內容之間建立相互聯系,提高他們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和基于案例推理的能力。
(四)合理選用教學案例,探索數字化案例教學。
案例選擇是否恰當對案例教學的成功與否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首先,要注意挑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離開教學內容,缺乏教學目的,講授案例是沒有意義的。其次,應針對學生思想實際、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實踐中意義重大的問題和學生普遍關注而又認識模糊的問題選擇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樹立正確的觀點。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盡量選取、改編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引起法學界或社會廣泛關注并能將本課程及相關課程涉及的概念、制度、法理、法律規范有機聯系起來的典型案例,既富含爭議、有討論價值,又不使學生感到是脫離實際的理論假設。同時要積極開展數字化案例教學的探索,運用網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案例教學方法的創新,編寫案例教學課件,使案例教學實現文字型案例向多媒體型案例、靜態封閉的課堂討論,向動態開放的課內外交流、課堂交流討論,向電腦設計仿真、師生雙向溝通,向團隊多向溝通的轉變,從而適應人才培養的數字化環境。
(五)切實引導學生課前獨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
有效的案例教學,必須堅持研究性學習的原則。如果學生在課前不能熟悉案例的內容,不能進行獨立的法律推理,不能對案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能帶著自己特有的認識和觀點走進案例教學的課堂,就不能保證案例教學的效果。案例的課前準備是案例教學開展的前提,教師在課前不僅要有目的地選擇案例,而且要組織案例材料供學生閱讀。課前閱讀案例非常重要,可以節省課堂上較多的準備時間。如果沒有預備的過程,學生在課堂討論時往往就會不知所措,消極地等待答案,這也有違案例教學的初衷。這個過程,既能使學生熟悉案例的情境脈絡,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和研究案例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為更好地實施課堂案例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懷疑批判精神,使案例和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具備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和優勢。
(六)精心設計“討論問題”,有效組織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
學習是心理的積極動作,不是對教學的被動接受。教學過程的本質應該定位為交往,強調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理解,承認教學是以客體為中心的師生之間交往的過程,其目的是實現師生之間的知識、智慧、生命、意義的共享。[2]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教學契機,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促進學生進入最佳思考狀態,讓他們始終處于探討、研究的案例情境中,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思維、參與討論,在思維和語言的碰撞過程中,逐步得出案例所包含的法學概念、原理和法律原則、法律精神。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思考,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發言,讓學生有效地共享學習資源,并借鑒他人的觀點,超越個人的局限。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能夠舉一反三、上下貫通,真正主宰課堂活動,掌握學生的思路,正確對待學生的看法,善于聽取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給學生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當然課堂討論與“討論問題”的設計密切相關,一定意義上,“討論問題”比案情還要重要,正是“討論問題”將案情與教學內容聯系了起來。“討論問題”的設計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創造性工作,設計得好會大大增強案例的討論價值,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討論問題”應具有結論的非顯而易見性、爭議性、啟發性、引導性和層次性。
(七)改變課程的考核機制。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靈活生動的教學法,其作用不是傳授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訓練學生的法律思維,因此不能把考核目的僅僅定位在尋找“正確答案”上,而應該是積極推動學生對法律原理、原則、規則的理解和運用。實行案例教學,課堂上學生有很多發表意見的機會,因此在學生的考核方面,應加強對平常表現的追蹤及記錄,注重平時成績,把學生發言表現與卷面考核結合起來綜合評定成績,較大幅度地提高課堂討論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克服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搭便車”現象。實踐證明,這是一種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數字化實驗;初中物理實驗;物理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1-0059-2
數字化實驗(DIS)是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重要基礎。數字化實驗室的設備主要由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配套系統軟件及配套教具等構成。它以真實實驗為基礎,通過各種傳感器替代傳統的儀表,通過數據采集器將采集到的實驗數據送往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圖線分析,借助計算機平臺更直觀地顯示物理現象,更深刻地揭示物理規律。傳感器是數字化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感器包括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聲波傳感器、電壓傳感器、電流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強傳感器、磁感應強度傳感器等。它能夠快速、高精度地適時采集物理實驗中力熱聲光電等各種變化著的物理量數據。基于傳感器的計算機實時數據采集和基于計算機數據處理軟件的計算機建模和圖像分析等技術是開展物理探究教學的兩大技術支撐。
下面列舉兩個筆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利用DIS數字化系統的實驗創新教學實例。
案例1 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傳統教學中,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利用滑動變阻器多次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分別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出電壓值和對應的電流值,再在坐標系中描點作圖,通過數據和圖像得出結論。但一節課的時間里,學生既要設計實驗方案,包括設計實驗電路和實驗表格,又要完成定值電阻的電壓、電流值的多次測量,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如果電壓值取得太接近或者不是倍數關系,測出的數據不容易得出結論。因此,在實驗前,很多教師往往會提醒學生使電壓成整數倍變化,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確實容易發現規律、總結出結論,但是“探究”的意味就淡了許多,原本生動有趣的實驗也變得枯燥乏味了。若非如此,學生就需要更多時間來進行更多次的實驗,一節課的內容又很難完成。
應用DIS數字化系統就很輕松地解決了這個矛盾。
實驗過程和數據分析:
1.按電路圖連接電路,為使結論具有普遍性,將一個5 Ω和一個10 Ω的定值電阻串聯進電路進行實驗,用電壓傳感器和電流傳感器代替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
2.將電壓傳感器和電流傳感器分別接入數據采集器。
3.打開計算機,進入數字化信息系統軟件,新建實驗,設置電阻的電流-電壓關系圖線。
4.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測量多組電壓和電流值。計算機根據得到的電壓值和電流值實時在界面上生成電流-電壓關系圖像,如圖1所示。
⒌分析所得的實驗數據和圖像,得出結論。
從圖像中能明顯地看出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與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將電壓、電流傳感器引入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教學,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清楚地記錄下電流隨電壓變化的曲線。使教學手段更多樣,促進教學目標的更好達成。使用數字傳感器的好處一是時間短,通過設置,每隔0.1 s就會有一組電壓電流數據對應的點描繪在坐標系中,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幾秒鐘)內就會有幾十個點記錄下來,同時生成I-U圖像。二是數據多,結論更可靠。由于采集的數據較多,因此圖像較為理想。
案例2 探究磁鐵周圍的磁場實驗
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1.將磁傳感器接入數據采集器。
2.打開數字化信息系統軟件,新建實驗,設置磁場強度-時間圖線,時間設置為1 min,時間間隔設為10 ms。
3.將磁傳感器探頭向下,在條形磁體表面從條形磁體的中間開始勻速地向一個磁極移動(如圖3),再從一個磁極勻速向另一個磁極移動,如此往復,測出磁場強度隨時間的變化。
4.觀察圖像,總結條形磁鐵周圍的磁場分布特點。
應用磁感應傳感器可以使學生明顯地觀察到電磁鐵周圍磁場強弱的變化,使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變得顯而易見。
由以上數字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看出傳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實驗的效率圖像的展示,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讓教師無需語言的贅述,通過理性的數學分析得出,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但數字化實驗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利于學生對傳統實驗儀器的熟練操作和正確使用。同時,數字化設備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數字處理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再學習,必須接受新儀器、新手段,才能掌握好新的科技手段,并用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
篇10
【關鍵詞】通用網絡技術 信息化 案例庫
目前,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興起,案例教學逐漸引起職業教育界的關注。各職業院校大力提倡案例教學,一些敢于探索且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開始引用企業真實的項目或自編案例用于實踐教學中。對于網絡技術專業而言,同類院校網絡技術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雖然有部分課程已開始建設,但是總體來說,目前還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案例庫資源少。許多高校盡管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等方面相當滯后,特別是能夠適用于網絡技術專業的項目案例少之又少。
(2)案例庫建設不夠系統,內容不夠全面,質量不高。目前大部分的案例庫的建設不是圍繞專業核心技能建設,而是圍繞課程來建設,并且項目案例只能是就案例而討論案例,既空洞乏味又難以和學生的工作或今后的實踐聯系起來,缺乏對工作過程的專業性審視和洞察,從原始材料的選樣可以說就已經偏離了專業核心技能的視角,因而也難以做出專業化的分析和評價。
(3)案例庫資源的推廣不足。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案例資源的共享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案例的獲取變得更加簡單快捷, 另一方面,如何組織這些案例資源成為關鍵要點。目前大部分網絡專業建設案例庫的初衷都只是為了滿足本專業學生案例教學的需要,因此覆蓋面有限。
1 項目案例庫建設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不足,進行通用網絡技術專業信息化項目案例庫的建設與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采用案例庫中的項目案例進行案例教學可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而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活躍進取的狀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1.2 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學的特殊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接受知識與主動探索并舉,學生將應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對教學案例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考、分析和研究。采用案例庫中的項目案例進行案例教學法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新的開拓,通過閱讀、調查和分析,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1.3 有利于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案例庫應用到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在閱讀、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等環節中發揮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整個案例教學中則始終起著“導演”的作用。既要選擇好的“劇本”,即符合教學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課堂討論中審時度勢,讓每一個學員得到充分的發揮,獲得最大的收效。在案例庫應用到教學中,加強了師生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
1.4 豐富了實踐教學體系,全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案例庫中案例的學習,學生深入了解企業運作模式、項目運作流程及分工,要求每名學生都要具體從事一項具體崗位的具體工作,完成項目具體任務,通過項目案例學習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對社會需求的了解,學生對就業的預期更加切合實際,就業能力大大提高。
2 項目案例庫建設內容
針對網絡技術專業項目案例庫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按項目化要求建立通用網絡技術專業項目案例庫專題學習平臺,平臺建設按通用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特點進行,圍繞專業知識、崗位能力和企業項目的要求由淺入深,注重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結合校企業合作,建立一個整合網絡技術專業優質資源和系統全面的專業學習平臺,為學生網絡技能認證(華三H3CNE、趨勢科技TCSP、網頁設計師等)提供保證。具體內容主要包括:
2.1 建設網絡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項目實訓案例
網絡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Windows網絡架構》、《Linux網絡架構》、《網絡設備與互聯》、《網絡管理與安全》等課程,每門課程的項目實訓案例包含實訓項目需求、實訓原理、實訓預備知識、實訓操作過程演示視頻、實訓成果形式等,可以在教學和實訓前供學生和教師參考之用。
2.2 建設網絡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技能考核綜合案例
根據網絡專業核心課程的考核方式,對核心課程中的過程考核設計綜合案例,要求學生根據項目的需求,進行任務分解、任務實施,最終形成實訓成果,完成實訓答辯等。
2.3 與企業合作建設網絡技術專業真實項目案例
真實企業項目案例主要包括項目設計文檔(可行性報告、需求說明書、概要設計報告、詳細設計報告、測試報告、使用說明書、項目實施階段總結)、項目任務(模塊)分解、項目模塊原理、項目成果演示視頻等),真實項目案例庫主要用于校內定崗實習項目化實訓和學生第二課堂學習之用。
2.4 建立一個整合網絡技術專業優質資源和系統全面的專業學習平臺
建成的實踐教學案例庫系統集專業教學資源及其開發、管理、應用、評價與職業技能訓練和認證于一體,作為高職通用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中心。
3 總結
以網絡技術核心課程的案例庫建設為例,案例庫建設面向未來專業發展,面向職業特點,提高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教學的質量,同時對其他學科的專業教學也有借鑒的價值。案例庫的建設圍繞網絡專業的核心內容,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以跨越時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來學習,更好、更方便的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和就業崗位的競爭力。建成的項目案例庫系統集專業教學資源及其開發、管理、應用、評價與職業技能訓練和認證于一體,作為學院計算機類專業教學資源中心納入學院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庫。
作者簡介
鄒賢芳(1983-),男,江西省石城縣人,中級職稱,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