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7 21:0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報告

篇1

關鍵詞: 雙語教學;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 遙感; 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TN911.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10-73-03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hen Fengru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is one of the key cours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atus of its bilingual teach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biliti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examining evaluations etc. These will give references to others who also want to run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0 引言

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地球科學、測繪科學、空間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對地觀測技術。隨著國內外一系列遙感衛星的成功發射,多種類型的遙感影像被獲得,這些數據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氣象、水文、軍事、地質、海洋、環保等領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斷改變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目前國內已有140多所高校開設了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一些專家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已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極大地提高了該課程的授課水平。

然而對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來說,其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雙語教學是指對教學大綱中設定的課程使用兩種語言授課,為了實現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2011年9月,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課程必須采用雙語教學。和其他雙語課程一樣,該課程目前同樣遭遇雙語教學內容、師生英語水平、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本文旨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討論,以增進學生對遙感科學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這對提升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為同類院校該雙語課程的開設提供一些參考。

1 教學內容優化

與傳統教學不同,雙語課程選擇教材要兼顧中英文內容。為了避免學生初次接觸雙語課程的不適,確保該課程由傳統教學模式平穩過渡到雙語教學,我們分別選擇了一本中文和一本英文的教材,以英文教材為主,中文教材為輔。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英文教材有:John R. Jensen的《 Introductor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1]、John A. Richards等的《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Analysis》[2]、Robert A. Schowengerd的《Remote sensing: models and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3]等。通過對這些教材進行詳細的內容對比和結構分析,并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選擇John A. Richards的教程作為英文教材,該教材已重印到第5版,被國外高校廣泛采用。中文教材則在對比分析錢樂祥編著的《遙感數字影像處理與地理特征提取》[4]、韋玉春等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教程》[5]和朱文泉等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6]等教程基礎上,選擇韋玉春主編的教程作為中文教材;此外,針對這些教程注重理論算法,對算法引導相對不足的弱點,我們又借鑒了岡薩雷斯等的《數字圖像處理》[7],利用該教程翔實的實例,加快引導學生對遙感數字圖形處理算法的理解。通過對以上教材內容的消化吸收,理論課內容安排見表1,兼顧課程內容的完成性與邏輯性。在完整性方面,該課程涉及遙感影像的整個處理流程,包括預處理、增強、信息提取、以及信息應用等內容;依照處理流程順序來設置課程使內容之間更具邏輯性;為了便于學生學習,設置第四講遙感圖像變換,主要講授光譜域變化(主成份分析等)以及空間域變換(傅立葉變化、小波變化等)等內容,為接下來頻率域影像增強和遙感影像融合等內容的講解提供知識鋪墊。

遙感數字影像處理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環節同樣非常重要。實驗課中,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利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完成遙感影像處理,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遙感圖像處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國際上主流的遙感圖像處理軟件有ENVI、ERDAS以及PCI等,每個軟件均有各自的特點。本課程采用ENVI作為實驗軟件,原因在于:①ENVI是基于IDL語言開發的,它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特定需求對軟件的特性和功能進行擴展或自定義,這是其他遙感軟件難以比擬的;②自2007年開始,ITT Visual Information Solutions與ESRI公司開展全面戰略合同,所以ENVI完全支持ArcGIS的GeodataBase等數據格式;③IDL是一種專門針對圖形圖像處理與可視化的高級語言,選用IDL進行教學能快速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和對處理算法的理解力。鑒于實驗課時的限制,無法對所有內容逐一實驗,基于理論課安排,同時參照在《ENVI遙感圖像處理方法》[8]等教程基礎上,選擇遙感數字影像處理中最重要的實驗作為教學內容,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實驗課程設置為24個課時(表2),內容大體分為兩類: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加深和強化學生對遙感影像處理基本理論、方法的認識,如影像校正、影像分類等;綜合性實驗強化和升華驗證性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利用多種影像處理方法來解決某一問題,如利用遙感影像研究某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該實驗涉及影像預處理、增強以及分類等多種處理技術。

2 完善教學方法

2.1 教學方式

教與學相互促進,傳統授課模式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雙語教學要注重引導,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互動式等授課方式,引導學生深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社會關注的熱點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引出遙感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和重要性。例如通過確定耕地減少問題引出遙感影像分類和變化監測技術,接下來對這些技術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分析,讓學生明白利用這些技術對不同時像TM影像分析即可解決該問題;最后在實驗課上讓學生進行具體實踐,進一步增強他們對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的理解和認識。在課堂結束時把一些相對簡單及次要的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課下查閱資料,上網等途徑提出解決方案,在接下去的課堂上討論,之后老師再做詳細的闡述,如此培養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語言引導

雙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精通專業知識,而且具有較高的英語口語水平,能夠熟練地用英語表達。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雙語課程安排在第五學期,通過前四個學期大學英語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通過了國家英語4級或6級考試,具備學習雙語課程的語言基礎;然而中國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中,聽和說的能力最弱,這將嚴重影響雙語課程的效果。英語聽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學生在課外多下工夫,教師的語言引導也至關重要。教師備課時一定要弄準相關單詞的讀音,確保課堂上正確發音,否則會誤導學生,同時引導學生從最基本的單詞開始,規范讀音,不斷練習,這樣方可聽懂課堂內容并提高聽力水平;其次,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程內容,通過查字典等手段解決生詞,理清專業單詞的讀音及漢語意思,并逐句理解課文內容,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英文來回答問題及討論問題,通過不斷的“說”來提高他們的口語能力。專業課雙語課程的學習是促進學生提高個人外語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

2.3 建立興趣小組

建立興趣小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興趣小組的組建采用自由組合原則,每組5-6人;小組成員在實驗結束后發表自己的觀點,討論該實驗的重點、難點以及注意事項,并共同完成實驗報告。在綜合性實驗部分,老師不再統一設置實驗題目,每個小組根據其興趣愛好自行選擇題目,獨自收集實驗數據和資料,制定實驗方案,并最終完成實驗,而教師只在必要時及時地介入。通過組建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以及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考核方式

當前很多高校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期考核結果,導致許多學生平時不努力,僅在考前突擊,難以反映其真實水平;而國外大學通常將考試分為若干次,每次考試的成績按相應比例計入最終成績,這樣做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為此,環境與規劃學院從2015年開始引入期中考試,由期中、期末考試以及其他考核等共同決定最終的考核成績。

考核方式多樣化,除期中和期末考試外,還將平時考勤、實驗考核、實驗報告等內容納入最終的成績計算。我們采用如下考核形式:考勤占10%,實驗及實驗報告占20%,期中考試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40%。由于該課程是雙語教學,因此在考核中也應得到體現,例如期中和期末考試的部分試題以英文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同樣用英文作答。實驗考核從實驗內容中隨機選取,每個實驗均設置考核要點,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操作,然后根據他們的完成情況評定成績。

4 結束語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實踐證明: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系統地掌握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的基礎知識和一系列處理方法,還能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這為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或繼續攻讀學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雙語教學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老師具有很強的理論水平,同時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提高英語能力、完善教學技巧及方法,及時總結教學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利用遙感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其獨立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ohn. R. Jensen. Introductor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

NewYork: Prentice Hall,1996.

[2] John. A. Richards.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analysis[M].

Berlin: Springer,2012.

[3] Robert. A. Schowengerdt. Remote sensing: models and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M]. NewYork: Academic press,2006.

[4] 錢樂祥.遙感數字影像處理與地理特征提取[M].科學出版社,

2004.

[5] 韋玉春.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教程[M].科學出版社,2007.

[6] 朱文泉,林文鵬.遙感數字圖像處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7] R. C. Gonzalez. 岡薩雷斯.數字圖像處理[M].電子工業出版

篇2

多媒體無損壓縮試驗。實驗內容為目前常用的二種無損壓損編碼:霍夫曼編碼和算術編碼。霍夫曼編碼是Huff-man于1952年提出的一種編碼方法,該方法完全依據字符出現概率來構造異字頭的平均長度最短的碼字,一般用來壓縮文本和程序文件,常用的JPEG圖像壓縮中也出現霍夫曼編碼。其以二叉樹建立字典表,將出現概率最大的字符用最少的編碼表示,反之出現最少的字符用最長的編碼表示。實驗要求用MATLAB程序實現霍夫曼編碼,程序要求提供簡單的輸入界面,給出關于輸入要求(個數、輸入范圍等)的提示,程序能對輸入的數據進行檢查,發現不符合要求的數據(比如出現負數)能給出報錯信息。對輸入數據進行霍夫曼編碼,給出最終編碼結果,并計算壓縮率,給出完整實驗報告。這個實驗融合了已經學習過的matlab知識和本課程學習的無損壓縮知識。作為第一個實驗,難度相對比較低,起引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第二個關于無損壓縮的實驗是用matlab實現LZW編碼,LZW是AbrahamLempel、JacobZiv與TerryWelch提出的一種無損數據壓縮算法,以三個發明人的姓的第一個字母組合得名,將要壓縮的文本中,自動地建立一個先前見過字串的字典,每一次一個字串在字典中并被見過,那么文字中,附加在單一字符后,接著該字串的一個較長文字,就會被儲存到字典中,輸出字典的整數索引。該壓縮方法目前廣泛應用于TIFF/GIF格式圖像壓縮中,以及Linux、Unix操作系統中文件的壓縮,和實際生活應用貼近,故容易激發同學的興趣。同學們用自己編制的壓縮程序對文本文件進行壓縮,然后要求用winrar程序正常解壓,實驗難度逐步提高,增加挑戰性。

2數字聲音編碼實驗

該部分有兩部分內容。實驗內容1為比較不同采樣率下PCM音頻編碼的效果,用cooledit軟件,分別用單聲道、雙聲道、4.8K采樣率、8K采樣率和16K采樣率獲得PCM數字信號,然后播放,體會聲音質量是否有變化。此部分內容相對簡單,為書上內容的實驗。實驗內容2則在此基礎上更近一步,目前實際應用中直接以PCM編碼呈現的語音相對資源較少,更多接觸的是比如:AAC(數字電視、網絡電視)、AC-3(數字電視、DVD聲音)ALAC(蘋果公司)、ALS、AMR、ATRAC(索尼公司),FLAC,G722、Codec2(網絡電話),MP3、OGG(音樂)、SVOPC(skype語音)等聲音編碼。這些語音編碼在開源代碼ffmpeg中都有支持。因此實驗2要求同學們了解熟悉ffmpeg開源程序,自行到ffmpeg網站下載ffmpeg程序,依據個人情況,能力強的同學下載源碼自行編譯,其他同學可以下載可執行代碼,然后分別在電腦CD中播放一首CD效果的歌曲,采取內錄音方式、采用相同采樣率,用ffmpeg編碼為以上這些音頻格式,然后比較各種編碼格式解碼后的數據,流聽并評判音質質量,同時比較各壓縮文件的大小。實驗最后為各位同學介紹2012年底最新推出的一種音頻壓縮格式OPUS,用OPUS官網給出的代碼壓縮前述音頻數據。通過介紹最新知識,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3JPEG圖像壓縮與編碼

JPEG圖像大家較為熟悉,要求大家首先用Matlab自己編寫JPEG編碼程序,復習以往其他課程學習的DCT變換、量化等知識。本章實驗重點放在JPEG2000編碼上。JPEG2000是基于小波變換的圖像壓縮標準,被認為是未來取代JPEG的下一代圖像壓縮標準。JPEG2000的壓縮比更高,而且不會產生原先的基于離散余弦變換的JPEG標準產生的塊狀模糊瑕疵。JPEG2000同時支持有損數據壓縮和無損數據壓縮。另外,JPEG2000也支持更復雜的漸進式顯示和下載。該部分又分兩個實驗內容,從JPEG2000官網下載編解碼套件:KaKadu。實驗內容1:比較JPEG與JPEG2000壓縮效率。將一幅細節豐富的圖像首先壓縮成JPEG,并查看JPEG文件大小,按照JPEG的壓縮率運行KaKadu編碼程序:Kdu_compress.exe,指定為失真壓縮,壓縮層次選擇設定為一層,然后用Kdu_show.exe查看壓縮得到的JPEG2000圖像,可以看到在壓縮率高的情況下,JPEG2000得到的圖像質量明顯優于JPEG壓縮。實驗內容2:體會JPEG2000的特性如分層壓縮、支持無損壓縮、感興趣區域編碼等。首先用kdu_compress.exe壓縮圖像,選定為有損壓縮,選定層次為10層,分別指定每層的壓縮率,將得到的壓縮圖像用kdu_show.exe顯示,顯示時允許分層顯示,逐步顯示各個壓縮率下的圖像,可以看到隨之顯示層次的增加,圖像質量逐漸好轉。介紹JPEG2000支持的無損壓縮,讓同學們用醫學圖像(例如CT掃描圖像),首先用JPEG壓縮,選擇高質量、低壓縮率壓縮,然后用JPEG2000的kdu_compress壓縮,壓縮參數為無損,然后比較兩種壓縮得到圖像的質量。最后對JPEG2000特有的感興趣區域編碼進行研究,JPEG2000標準中支持兩種感興趣區域編碼,UP-shifted和Max-shifted,JPEG2000壓縮時分別采用這兩種編碼參數,對感興趣區域上移12個位比特平面,選擇高壓縮率,然后將壓縮得到的圖像和無感興趣區域編碼相比較。通過這個實驗,使同學們了解了未來圖像壓縮的標準,對小波編碼也產生了興趣。

4顏色空間變換

單純講色彩空間對同學們來說吸引力不大,為了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可以把色彩空間的應用實例搬到實驗中去,讓同學們自己體會不同色彩空間的妙用。實驗為色彩空間在人臉識別中的應用。在彩色圖像中識別人臉的第一步就是膚色提取,在常規的RGB色彩空間由于RGB三色是相關的,故膚色聚類效果不好,無法提取。而圖像變換到HSV、HSL空間后,人的膚色聚類效果明顯提升,能夠初步提取出人臉。實驗首先給出一系列不同人種、膚色的圖片,同學們將這些膚色的RGB三位信息在MATLAB三維圖表中畫出來,可以看出這些三維點分布較為分散。然后根據RGB-HSV、RGB-HSL的轉換公式,計算出各膚色的HSV、HSL值,同樣用三維圖表表示出來,可以看到各點分布相比RGB集中,記錄下HSV、HSL分布范圍后,老師發給大家一張人臉圖像,大家根據剛才得到的HSV、HSL空間分布范圍,將該未知圖像的膚色部分提取出來,然后根據聚類區間對老師提供的10張包含人臉的圖片做根據膚色(初步)識別人臉。同學們能看到自己的程序能將圖片中的人臉初步提取出來,既能提高實驗興趣,又激發了未來從事圖像處理研究的愿望。

5小波與小波變換

小波的內容在數字圖像處理課程中有所介紹,因此本課程關于小波的內容必須做到更加深入。本實驗分兩部分,

實驗內容1為小波在頻域和時域的定位,與傅立葉變換做比較。利用matlab,給出一個信號注意頻率參數可以變化,分別對該信號進行傅立葉變換、短時傅立葉變換和小波變換,傅立葉變換的頻譜圖顯示可以確定頻率組成部分,但不能確定什么時候的時域信號會產生對應的頻率。而短時傅立葉變換只能大致確定信號頻率和脈沖發生時間,時間窗口小則頻率窗口大,導致脈沖時間定位準確而頻率定位不準,反之亦然。而小波變換的時間窗口有尺度變化的特性,因此無論對脈沖的時間定位還是對頻率定位都準確。通過這個實驗使得同學們體會到小波在信號分析中的特點。

實驗內容2為利用小波工具箱完成小波去噪的研究,在命令行輸入命令wavemenu,選擇SWTDenoising1-D,然后選擇load命令載入信號,在右側選擇db3小波進行5次小波分解,選擇“soft”模式去噪,使用默認的參數進行去噪處理,以滑動條控制各級系數的閾值大小,也可以直接在系數圖中直接拖動來調整閾值的大小,點擊denoise進行除噪處理,并計算殘差部分。以上去噪完成后,將去噪后的數據、殘差分別導出并保存。選擇hard閾值模式代替方才的soft模式,再次對原始信號進行除噪,將去噪結果和殘差分別導出并保存。比較二次去噪的效果并自行搜集資料說明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差異。以上小波實驗避免了與數字圖像處理課程中小波實驗內容的撞車,同學們能從中發現小波新的應用。

6小結

篇3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一方面以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及信號與系統等課程為基礎,同時又是相關專業后繼課程如DSP原理及應用、數字圖像處理等專業課程的先修課程,在教學環節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該課程的特點是理論性強、概念抽象,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的推導,內容比較枯燥,課程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教師難教、學生更難學的境況。具體體現在學生學習時缺乏整體把握,對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模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概念及了解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直接導致學生考前突擊背公式應付考試,由于沒有真正學懂,使得該課程的合格率不高;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針對目前一般本科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進行了改革和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

1教學方法的改革

1.1注重知識結構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知識結構圖是指把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并制成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圖示,它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知識網絡圖。每章內容開始前先構造本章內容的知識結構圖,采用知識結構圖表達知識線索,使得知識線索清晰可見,學生對一章知識點有一個整體的和宏觀的感性認識,待一章結束后,將知識點的架構圖重新拿出來復習,有助于學生自我檢驗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提高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教學效果。以下是構造的部分章節的知識結構圖。

1.1.1離散傅里葉變化和快速傅里葉變換的知識結構圖

本章的教學目標是掌握DFT、DFS及其性質,熟悉幾種卷積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掌握FFT算法的運算量以及常見算法的原理和特點,并掌握FFT算法的應用。

1.1.2 IIR數字濾波器的設計的知識結構圖

這一部分內容重點是IIR數字濾波器的基本概念、分類、特點以及IIR數字濾波器的設計思路和方法、設計步驟和原理。

1.1.3 FIR數字濾波器的設計的知識結構圖

FIR數字濾波器的設計的特點是因果可實現。其重點知識包括線性相位和具體設計方法及過程。

1.2注重理論教學與工程應用結合

數字信號處理理論性性強且數學公式推導較多,如果教師上課只注重數學分析,忽視其工程實踐應用的講解,很容易變成一門枯燥的課程,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數字信號處理教學時可以將看似復雜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結合,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基礎知識是最好的方法。

為了說明信號的采樣與重建理論,可以以生活中的CD唱片的制作和播放過程為例,聲音是模擬信號,在CD唱片制作時首先要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這就需要采樣,而在CD唱片播放時,又是對數字信號的解調。卷積算法是數字信號處理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講解這個知識點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如移動通話中回聲是經常存在的,通常降低或消除回聲的辦法就是利用回聲估計器與接收路徑上的話音流進行卷積,得到一個回聲的估計值,再利用減法器減掉這個估計值。濾波器的講解可以以心電圖檢查消除工頻干擾為案例進行教學。此外采用類比方式講解,也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如數字濾波器可以比作一個篩沙子的篩子,篩沙的過程就是將細沙子選出來,石頭和大沙子留在篩子上面,而數字濾波器的處理過程也是提取有用信號,噪音則不能通過,如此類比,既形象又易記憶。

1.3實驗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力求以任務驅動,以實際任務為核心,提出問題及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它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通俗的說,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每個實驗相當于一個總的任務,教師在實驗課前將任務要求和思考題下發給學生,學生以組為單位將任務分解成子任務,學生根據各自的任務和要求查閱資料,完成程序代碼的編寫,要求學生做好實驗課前的充分準備,實驗課上進行編程和調試以及實驗結果的分析,并對思考題進行討論。

以音頻信號處理的實驗為例,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實驗,要求學生完成語音的錄入與打開,以及語音的回放,全程對信號頻譜進行分析,為完成任務學生提前查閱查資料,進入實驗室后,學生自由組合,2~3人一組看書討論,分解任務,一步一步完成,每組做完后派一個代表演示講解,在這樣的刺激下,“驅使”學生認真并迅速地完成任務。通過任務驅動法學生能充分掌握語音錄入及回放的MATLAB編程,并能深入理解了采樣、濾波器等數字信號處理理論。

實踐證明,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很好應用于數字信號處理的實驗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2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

考試方式改革是課程建設及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也是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開展創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強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必要體現。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理論性強,應用型強,抽象難以理解。運用MATLAB軟件仿真能夠有效幫助理解和運用相關知識點。《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傳統考核方式是考試,期末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30%),平時成績包含考勤、作業、課上表現情況。在傳統考核方式下多數學生只注重最后的理論考核成績,對實驗重視不夠,無法很好地貫徹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且學生平時過程考核不夠具體化,學生平時成績差距不大。

2.1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為了使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我們逐步對該課程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1)平時過程考核具體化,含有隨堂測試、考勤、作業、課上回答問題情況等。學生學習該課程,普遍覺得理論難,應用模糊,總評成績一定程度考慮實驗成績,綜合全面。(2)逐步調整理論成績與平時過程考核及實驗考核的比例,強化過程性的考核,淡化期末考試。通過考試制度的改革,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深入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效果。注重平時實踐教學的考核,提高學生對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

2.2考核方式改革的具體方案

2.2.1對該課程采取平時占20%,期末占50%,實驗占30%的核算方法。加大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比例,拉大差距,利于課程進行平時和實驗的嚴格管理和考核方式多樣化。

2.2.2平時成績由原來的教師自定或忽略不計,轉為平時成績具體化,教師在平時的考核上進行改革和完善,平時分由隨堂測試、考勤、作業、課上回答問題情況等構成,提高平時實踐性分值,利于引導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

2.2.3增加實驗考核環節。選取兩個設計性的實驗,以組為單位,考察每組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項目的情況,再根據具體項目的評分標準進行成績評定。主要考核學生對該軟件的掌握與使用情況,以及仿真調試結果,軟件仿真主要看學生編寫程序的思路;其次學生實驗報告的撰寫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學生的學習態度。實驗成績以五分制(優、良、中、及格、不及格)計算,并將其30%的比例納入總評成績。

2.3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果及不足

2.3.1 通過初步改革,從總評成績來看,學生及格率有明顯的提升,由原來的80%提高到現在的95%。從課上效果來看,改善了平時不學習、不聽課,到期末通過死記硬背達到優良的現象發生,使學生更注重平時的表現,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積極回答問題,并認真思考每一個知識點在實際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前那種靠死記硬背能考好、不需要聽課理解就能考好的學習態度,同時使得認真聽講的學生與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在分數的分配上更趨于合理,更重要是調動了學生們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引導學生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改變學習觀念。該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初見成效。

2.3.2 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實驗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的態度有了深刻認識,也增強了學生實踐參與強化意識,對培養實用型人才起到了保證作用。

2.3.3 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一些不足。考核方式改革的著力點主要是過程和零散點,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還是期末成績,期末成績占的比例還是偏大,學生對教師的平時分還有不重視傾向,期末猛看筆記,猛學,淘以往試卷等現象嚴重,說明考核的力度不夠大,如果設立平時成績不及格就不準參加期末考試,也許會糾正這一現象,但也會出現教師平時過于隨意,存在考試不公現象。

篇4

關鍵詞:遙感地學分析;課程;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130-02

一、引言

遙感是綜合利用物理手段、數學方法,依據地學規律來研究地球表層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技術手段,具有現代邊緣科學技術明顯的綜合性的特點,它既是空間技術的必要組成部分,又是聯系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生物學的紐帶,其應用遍布林業、農業、地質礦產、土地資源、環境、水資源、城市規劃與管理等各個不同領域[1]。遙感應用研究的基礎是需要根據地學應用的目的來建立一定的遙感信息的處理和分析模型,獲得能反映地球區域分異規律和地學發展過程的有效信息,而遙感地學分析就是遙感與地學各學科應用之間的一個接口,它既是遙感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也是遙感技術發展的前沿[2]。

《遙感地學分析》是遙感與地學交叉的邊緣科學,是應用遙感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遙感數據源,實現復雜地學問題的快捷、方便、省時和省力解決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是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等本科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作為其學習基礎的先修課程有《遙感原理與方法》或《遙感概論》、《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自然地理學》等。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鞏固、深化學生遙感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掌握遙感地學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模型構建,學習遙感技術在各主要地學領域的應用方法,使學生從遙感的角度認識地理過程和規律。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的,可以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基礎知識與案例相融合的問題驅動式基礎理論教學;具有專業學科背景及地域特色的遙感地學分析教學;完整的項目式實踐教學。

二、基礎知識與案例相融合的問題驅動式基礎理論教學

《遙感地學分析》課程是在學習過遙感相關原理、方法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的,在基礎理論知識這塊主要以鞏固和深化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的重復式教學,不能以灌輸的方式再將學過的知識講解一遍。教學中可以把經典理論知識與案例相融合,將有針對性的案例展示給學生,并采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把案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以問題形式引出,再由學生自行思考、討論,利用所學基本理論對案例所呈現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出解釋和總結,從而達到鞏固和加深基礎理論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回顧和地物光譜特性相關知識時,可打開一個多波段影像,在老師的要求和簡單提示下,由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一些簡單的數據操作,如可單獨打開每一個波段的影像,針對同一位置同一種地物類型進行觀察,由學生通過地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中的色調變化,來直觀認識該地物在各個波段的光譜反射差異;然后可打開多個由不同波段組合形式形成的真彩色或假彩色影像,先由學生觀察并描述不同影像中地物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進一步討論多波段影像在遙感應用中的作用,認識到研究地物光譜特性的必要性及波段選擇的重要性,掌握地學分析應用中波段選擇及波段組合的方法及評價。

上述整個過程中都需要老師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引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教學的推進。當然,完成這一教學過程除了上述內容外還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后總結工作。課前準備有:由老師挑選準備學校所在地的,最好是不同時相的多波段遙感影像數據,在上課之前就分發給學生,由學生通過目視解譯、實地踏勘及其他輔助手段(如google earth等),將影像中地物類別判識并標注出來;老師提前將所要講解的知識點進行提煉,按照知識的連貫性及人對事物認識的過程,將知識點按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關系進行組織串聯,并設計好影像操作的步驟、環節以及提出的問題。課后的總結主要是在課堂的主體內容結束后,由老師以文字的形式將整堂課所涉及的知識點依次總結羅列出來,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性。

三、具有專業學科背景及地域特色的遙感地學分析教學

在《遙感地學分析》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內容就是學習掌握遙感地學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模型構建,學習遙感技術地學領域的應用方法,從遙感的角度認識地理過程和規律。這部分內容需要講解一些基礎、常用的遙感分析方法,如地學相關分析法、分層分類法、變化檢測、定量遙感分析等等,還需要學習遙感在一些主要地學領域當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土地資源、林業、農業、水資源、地質等。作為不同學校或不同專業開設這門課程,除了要完成上述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的學習任務外,還應突出專業學科背景特色,根據該專業的學科背景、支撐學科及所處地域特色,深入系統的學習與區域特色及學科背景結合緊密的一個地學領域中的應用。比如新疆大學地處西北干旱區,具有干旱區所特有的一些地理環境特點,在這里長期進行著鹽漬化、沙漠化、干旱區流域生態環境及其脆弱性、積雪融雪、冰川、地質地貌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學研究。因此在課程該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可根據教師或者學校其他研究團隊在這些領域中的研究,加入一項專題地學分析學習,將實際的科研工作情況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用實例讓學生更直觀深刻的理解在這些領域中,各種地學分析方法是如何應用的,應用后能夠得到什么樣的結果,這些結果有什么樣的作用以及如何指導實際的工作。

四、完整的項目式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遙感地學分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整個課程內容的串聯和實際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課程實驗是將實驗割裂開來,針對不同章節的內容設置多個小實驗、單獨完成、單獨撰寫實驗報告,這樣的實驗模式會使學生很難形成解決一個具體問題的整體思路,知識的連貫性不夠,運用遙感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提升。因此該課程的實驗應改變這種傳統的獨立小實驗模式,將實踐內容設計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形式。所謂項目式就是由教師根據科研項目情況及數據可能的獲取情況,確定相關選題,選題以能夠包含主要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執行一個完整的遙感數據分析流程、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實現為原則。學生則分成多個小組,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小組成員共同討論選題實現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內容,最后各自獨立撰寫一份完整的項目實驗報告。這種實驗方式能更多的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此外也能體現出知識的連貫性和實用性。

五、結束語

本文根據《遙感地學分析》課程的特點及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探討了針對基礎理論知識、地學分析方法和實踐教學三個部分的教學方法。認為在遙感基礎理論知識部分,應以鞏固和深化為主,強調基礎知識與案例相融合,由問題驅動的學生自主分析學習;在遙感地學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應用部分,強調緊密結合學生所在專業的支撐學科及所處的地域特色和當地的重點研究領域,加入遙感在某個特色領域應用的學習;在實踐教學部分,應考慮以一個完整項目式的實驗形式代替多個獨立小實驗,以增強知識的連貫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琣,賈琸明.遙感的地學應用與發展趨勢綜述[j].華北國土資源,2005,(1):19-22.

[2]駱劍承,楊艷.遙感地學分析的智能化研究[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0,15(3):199-204.

篇5

關鍵詞 藥物分析 教育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藥物分析是藥物自設計、制備、質量檢驗與控制、藥學研究直至臨床試驗,每一環節均涉及的內容,是我國藥學專業規定設置的一門主要專業課程,是整個藥學科學領域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生學習過程大多難以把握藥物分析的學科特點和規律,加之課程內容的枯燥繁瑣,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學習難度大。如何全面提高藥物分析課程的學習水平和教學質量,是值得教師不斷探索的。筆者在長期擔任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思考和總結,并有所體會。下面就教學思路及實施方案和教學方法方面的經驗心得做一個交流,以期為藥物分析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積累經驗和借鑒。

1 教學思路和實施方案

藥物分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筆者對藥物分析教學思路的凝練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如何將基礎理論知識由淺入深、層次明晰地傳授給學生;二是如何將開放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設計理念融合到理論教學過程中,從而逐步奠定學生獨立科研實踐的基礎。

1.1 理論教學思路和實施方案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將理論知識進行模塊化,確定各模塊的教學方式、學時比例、重點難點和模塊間的關聯性。最新版的藥物分析教材(第七版 杭太俊主編)共二十一個章節,按照知識的特點其內容主要分三大模塊:基礎知識、各類藥物的質量控制方法和藥物分析新方法新技術。

第一模塊基本知識點,包括藥品質量標準體系及藥品質量控制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各類藥物的質量控制方法的理論基礎,該部分按照新的教學大綱安排理論學時約占25%,實驗學時約占26%,主要采用以教師的講述為主和基于問題的探究為輔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藥物雜質檢查這一部分,重點講述了一般雜質檢查方法中的氯化物、鐵鹽檢、重金屬和砷鹽檢查法等主要知識點后,引導學生思考“看似千差萬別的各類一般雜質檢查法中,它們本質的設計理念是相同的,這個共性的原則是什么呢?”拋出問題后,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鼓勵他們積極陳述想法,過程中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當學生普遍掌握該部分知識所涉及科研方法的設計思路后,在講述特殊雜質檢查的過程中,啟悟學生思考“各異的特殊雜質檢查法,是否有著和一般雜質檢查法相同的設計原則?”“在這理念指導下,方法的建立者針對檢查對象及其基質的不同,又是如何在來加以改進和變化從而巧妙的解決問題呢?……”在基本知識教學模塊教學中,筆者認為透過繁雜的知識點,總結共性規律和方法設計理念,并在講授過程中選擇適當時機拋射給學生,實現以教師講授為主和基于問題的探究為輔的教學方式的有機切換,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擴展學生舉一反三的思路,能將“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末節抓核心”這一學習方法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同時,在“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的課堂互動中,通過教師言傳身教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可有效地將藥物分析學的學習方法形象化地展現給學生。

第二模塊是各類藥物的質量控制方法,主要是講述各類型藥物的結構特點和性質及其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的方法。旨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培養其研究藥品質量的綜合素質。該部分理論學時約占60%,實驗課時約占56%。本部分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基于重點內容的探究學習來開展教學。為充分利用課程學時,避免自主學習的無方向性和無層次性,將本模塊的教學內容按50%進行劃分,前50%章節主要以教師活動為主導。通過教師引領和學生學習實踐,使學生逐步理解本模塊知識的框架結構、學習方法、重點難點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組織課堂應努力做到:始終圍繞全面提高藥品質量的主題,抓住藥品質量控制的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三大方面的基本規律主線,并緊扣各類藥物結構特點與分析方法間關系的講解。同時,教師需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將“藥物結構理化性質質量控制方法”這一邏輯關系和基本思路傳授給學生。有了前期鋪墊,教師即可將后50%章節內容的教學過程由“教”變為“導”,通過PBL教學方式將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行探索、自我發現的自主學習過程。具體實施可緊密結合藥物分析課程教學內容,將學生按章分組。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提前布置章節學習提綱,適當增設與章節相關的趣味思考題或議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訪問相關網絡數據庫,積極主動地汲取知識。各小組通過自學、小組交流、歸納總結、課件設計,培養理順知識結構、凝煉重點難點的學習能力。之后的課堂教學,教師擇優選舉代表1~2人,針對小組學習成果,進行多媒體課件演示、陳述和交流。采用PBL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自學能力,同時擴展課堂時空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人既是物質性也是精神性的,教學成敗不僅取決于教學活動本身,學生的精神面貌、道德觀、價值取向等也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本模塊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通過一些議題和故事來啟迪學生對人良好素養、科研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例如進行“抗生素類藥物的分析”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了解“青霉素的發現歷程”,進而從弗萊明因“實驗失敗”而發現青霉素獲諾貝爾獎的人生經歷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弗萊明是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他是以怎樣敏銳的觀察力從一個“失敗”的培養皿中獲得啟發和成功的?”“他是如何對待科研的?”在講解 -內酰胺類抗生素的含量測定方法時,通過一個已淘汰的碘量法,從方法設計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在當時有限的科研條件下,方法建立者是如何突破思維定勢更合理設計空白實驗的?如何巧妙地將UV法計算理念引入滴定法中解決摩爾比未知的數據處理難題的?”進行“維生素類藥物的分析”的教學過程中,從“各類維生素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巨大貢獻”角度啟悟學生“珍視科研成果和敬畏生命”……基于以上,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有效地將素質教育融合于專業課教學中,激發學習熱情的同時,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第三個模塊是藥物分析新方法和新技術及其應用。該部分理論學時約占15%,實驗課時約占18%。本學習階段,理論教學主要安排兩方面教學內容。一方面依據教學進度布置2次社會熱點與前沿技術的專題討論。鼓勵學生結合自己興趣,積極捕捉專業熱點與發展前沿,通過檢索期刊文獻、聽取學術報告,確立實踐研究課題方向,以小組為單位,撰寫例題報告和PPT講稿,并指派2名代表在全班進行專題匯報交流;另一方面以體內藥物分析為研究范圍,鼓勵學生翻譯相關外文文獻,小組為單位推薦2~3名代表,用第一人稱口吻,以論文答辯的形式來匯報文獻工作,由教師和學生5~6人組成的答辯小組可就文獻內容和涉及的知識點提問。本模塊知識教授的方式,緊緊圍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運用中掌握、在探索中創造,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質量意識和科研意識。專題研討會和模擬論文答辯,培養了學生組織、匯報能力的同時,也開闊了視野。

1.2 實驗教學思路和實施方案

藥物分析實驗,其內容涵蓋了藥學的主要分析手段。從技術角度看,滴定分析是實驗操作的基礎,在藥品質量控制和質量標準的制定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分析技術的發展,光譜學及色譜學等儀器分析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看,實驗教學的作用之一是輔助和深化理論教學效果。鑒于以上兩點考慮,要使實驗教學充分地發揮其培養效能,就必須科學地設計實驗內容和合理地安排實驗進度。

實驗內容的篩選要圍繞理論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保證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學時分配比例合理的基礎上,要注意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時機和組織實施。筆者根據本校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要求和特點,參照現行版《中國藥典》和相關的藥物分析試驗指導教材,編排了相應的藥物分析實驗教學實施方案。實驗內容從分析項目看,包括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等藥品檢驗的基本程序;從分析方法看,包括酸堿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校正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等常用方法;從分析對象看,包括原料藥、單方制劑和復方制劑。

實驗進度的安排和組織,以設計性實驗為例,筆者鑒于“定量分析方法驗證“這部分內容在實際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學生難于掌握的特點,開設了相應的設計性實驗。第四章對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從定義、規范和計算方法角度進行簡單論述。因此,經過此階段的學習,學生對該部分內容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在第一模塊安排設計性實驗則難度較大;到“甾體激素類藥物的分析”,本類藥物大部分是采用HPLC法進行含量測定,特別適合選作實例來進一步使該知識點形象化、具體化。經過此階段學習后,布置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方案預設和陳述;到“抗生素類藥物的分析”,選擇具體藥物進行設計性實驗的開展和實施。如此根據知識模塊間的關聯性,通過三章理論教學與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對“分析方法驗證”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從死記硬背上升到自如應用。

“自主性實驗”具有科學性、綜合性和探索性的特點,一般為較復雜和大型的實驗,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及多種實驗技能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探索性的實驗問題,一般于藥物分析課程教學結束后開設。自主性實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實驗準備(方案設計)階段——進行(方案試驗、方案實施)階段——總結鑒定階段。具體實施方案如下:教師先根據相關的學習內容,提出體現學科發展趨勢、注重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參考選題,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專業特征,以小組為單位,選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擬定實驗方案初稿,并寫成書面材料。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驗原理歸納、技術路線規劃、實驗所用儀器及耗材準備、實驗操作步驟設計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經集體討論及教師指導小組審評后形成可行性方案,并付諸實施。實驗結束后,師生均要給出詳實的實驗教學效果總結,同時學生還要按照學術論文的形式寫出詳實的實驗報告。自主性實驗教學主要是使學生得到科學研究的全面訓練,通過充滿探索性的實驗過程,讓學生體驗失敗與成功,領略科學研究的艱辛。

2 多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應用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教育教學中理解這句話意味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包含著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而教師應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教師作為“傳道解惑”的一方,是否想、是否能以及如何將學生領進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學態度、教學素養、教學方法等。僅就教學方法而言,有導向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構建主義教學法等。

導向式教學法是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行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筆者在藥物分析的實踐教學中,在總結共性規律時,多以問題導向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始于問題而又止于問題,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下,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運用具體生動的典型案例,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或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情景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等活動。例如,筆者在講解提高藥品質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引用媒體報道的因藥品質量問題而導致醫療事故的新聞來加深學生的思想意識;講解維生素A的三點校正紫外法,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引入了學生熟悉的直接紫外測定法案例作為參照,來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三點校正法的計算過程。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恰當適宜地運用案例教學法能給枯燥的專業課程知識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啟發式教學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覺地開啟知識大門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教學中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多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通過講解藥物結構中的官能團來啟發學生回憶有機化學知識,從而聯想出藥物性質。再依據性質聯想藥物的鑒別和含量測定方法等。這樣不斷啟發聯想,從而強化藥物的結構與鑒別方法和含量測定方法之間關系的理解。例如:維生素E易水解,水解后產物具有酚羥基結構,而且對位有-O強供電基團,啟發學生回憶具有這一結構的化合物的性質,從而聯想到氧化還原反應,再由氧化反應的特點,聯想到鑒別方法、含量測定方法及貯存條件;通過擴展抗衰老機制的現代研究成果,啟發學生聯系維生素E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加課程趣味性。

建構主義教學法是指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通過組織自主實驗、社會調查、論文撰寫、文獻綜述、主題演講和教學評論等教學活動,構建主義教學法可以給學生營造多維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結語

綜上所述,藥物分析課程教學為培養學生具備藥品質量全面控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教學思路及方案實施和教學方式方面進行了實踐和總結。總之,我們在今后還需在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恒地探索、總結與創新,才能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和方法,才能適應新時期對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淮海工學院2012年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課題XJG 2012-1-8

參考文獻

[1] 劉冬琳,吳杰.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價值工程,2011(8):6-7.

[2] 鄭尚永.《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輕工業,201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