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0:0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綜合探討旅游投資問題和對策的文獻,普遍認為我國旅游投資存在以下問題:(1)招商引資觀念存在誤區,單純倚重地方政府的優惠,忽視投資環境的綜合改善;(2)投資結構不合理,20世紀中后期之前主要投資飯店業,使得我國旅游飯店業呈現惡性膨脹的趨勢,之后主要以旅游景區景點為投資重點,片面注重游覽設施和住宿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對餐飲、購物、娛樂等方面的投資相對不足;(3)投資決策問題,盲目投資現象嚴重,未進行嚴格的項目可行性論證就匆匆涉足,對旅游投資的期望值過高,重復投資,走老路造成同一種產品遍地開花;(4)資金籌措渠道少,對日益發達的資本市場重視不夠。我國尚未建立旅游專業投融資機構,在利用政府間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資金援助方面基本處于空白,而世界著名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如坎昆和巴厘島都利用了世界金融機構和國家間貸款;(5)投資機制存在缺陷,政府主導型、市場主導型和地方政府采取靈活的政策招商引資這三種機制對于資金短缺問題、投資產品結構和地域機構不平衡的問題存有缺陷,是制約旅游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提出的對策:(1)建立健全旅游投資的引導機制,優化投資環境。加強政府的引導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構建旅游投資項目的信息平臺,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優化投資環境達到較好的招商引資的目的,成功的投資促進是增加投資數量和提高投資質量的重要條件;(2)優化投資結構,東部地區飯店業已出現飽和的狀態,中西部地區的飯店業還比較薄弱,飯店投資應向中西部轉移,加強旅游景區的投資力度和注重專項旅游產品的發展;(3)凡是旅游投資項目都要進行科學論證,逐步建立專業化的旅游投資咨詢公司和專門負責旅游業招商引資的服務機構,對旅游開發項目進行全面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并定期指導性的分析報告和信息;(4)拓寬旅游業的投融資渠道,政府主管部門鼓勵民營經濟和外商企業及股份制經濟等經濟成分大膽投資旅游業,另外放寬旅游企業上市的條件,籌建旅游發展基金,充分利用資本市場。
這些問題和對策是旅游投資研究中主要內容,其他的研究文獻多是就某一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
二、投資區域和投資項目問題研究
資本逐利的天性,使得投資者會選定能給其帶來更多利潤空間的區域和項目進行投資。吳鈾生就東西部旅游市場空間拓展優勢進行了比較,認為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城市密集,地理空間有限,環境污染嚴重,資本投資與使用效率日趨低下,旅游消費將向西部發生轉移,旅游投資的轉向既能緩和東南地區過量資本和旅游收益下滑的矛盾,又能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合理空間均衡。陶振華,李晟之分析了西部旅游業的投資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改善西部旅游投資。對于投資項目的問題,大家已經意識到飯店業的過度投入造成了惡性膨脹,自從1998年萬貫集團收購碧峰霞景區的經營權獲得經營成功后,買斷景區經營權成為新的投資熱點,我國進入兩千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旅游發展,明確要求增加對資源型景區基礎設施的財政投資,放寬對資源型景區開發項目的審核條件,另外,國家還安排了67.2億元國債資金進行景區建設,促進景區發展。雖然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景區經營權的投資屬于風險投資,景區經營權轉讓屬于新生事物,伴隨著很多的爭議,國家政策也還不健全和完善,外部環境變幻莫測,景區的定位以及市場的需求問題都使得其風險大大增加。
三、投資主體問題研究
旅游業的投資主體,從最初的單純政府投資轉為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經過20多年的迅速發展,我國旅游產業的規模逐步擴大,在產業結構、產業地位等方面均有了明顯提高,民營資金大量進入旅游領域。而且,其投資表現出了方式多樣化、領域多元化的特征。董艷林,來逢波對民營經濟的投資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和對策研究。認為民營經濟普遍擁有經營機制靈活的優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寬松的政策環境也使民營經濟有了放松的投資機遇。但是民營企業大多是從個體私人企業發展起來的,在管理和觀念上存在許多問題,對開發的項目缺乏可行性研究論證,投資項目盲目跟從、雷同,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導,為投資商做好參謀和服務,為民營經濟搭建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投資平臺,建立民營經濟投資旅游的抗風險機制。
張英以世紀金源集團為例,對大型民營企業投資旅游業驅動力、投資項目選擇、投資模式、融資特點、市場定位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投資旅游業是旅游業和民營企業獲得雙贏的途徑。其中金源集團融資的做法與傳統的民營企業不同,它以北京銀行第四股東身份為其獲得了金融背景,為以后的融資打下了基礎,規避了一般民營企業常會遇到的融資困難。黃郁成等還分析了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投資主體關系,鄉村地區資金的稀缺性使得外來投資商可以獲得鄉村旅游投資的主要收益,而鄉村地價較低,往往使鄉村居民的投資被邊緣化。
四、融資渠道和投資成本問題
總結各城市旅游發展資金充分與不足,可以歸納出一些旅游投資融資的方式。喻江平就對河北省旅游投資融資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到河北省旅游投資項目充分體現了國家、部門、集體、個人、內資、外資一起上的特點,渠道廣泛,機制靈活,體制多樣。主要包括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項目融資、股權置換、建立旅游產業投資基金。黃安在《江西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及對策》中闡述了如何培育旅游企業上市來解決江西旅游資本短缺的問題,寬松的環境,素質好有前景的企業或相關聯的企業,懂得經營管理和資本運營的人才這三點是必不可少的。冉恒不僅提到了融資的方式而且還建設性的計算了籌資成本,闡述了籌資成本的風險控制。
五、其他
旅游投資是否能取得投資者的預期設想,為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其投資決策有非常重要的關系,而正確的投資決策的作出必然需要科學的投資分析,因此旅游投資項目估價研究的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2007年的兩篇論文《基于實物期權投資項目估價》和《具有可轉換期權特征的旅游項目投資決策分析》分別運用了實物期權理論和期權博弈理論打破了傳統旅游投資決策方法的束縛,使決策更加科學化。而作為招商引資的一方則將投資項目產品化,通過各種營銷策略來吸引投資商的投資,兩者之間的博弈必然會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六、總結
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計劃將建設的旅游項目12697個,總投資預計達到17834億元,其中東部地區占40.5%,中部地區20.59%,西部地區33.34%,東北地區6.01%;十一五期間投資資金的來源政府投入占總投資的18%,國有企業占9%,股份制企業占25%,外資占8%,銀行貸款占12%,其他企業投資占28%;從投資流向看,服務業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業的環境保護投入和景區建設投入將分別占到26.3%和44.74%,這兩個數字加起來超過60%,旅游飯店建設投資將縮小到19.06%。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旅游投資區域結構、主體結構和產品結構都在趨于合理化,十一五期間我國投資的差異將更明顯,雖然中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對于特色鮮明的景區深度開發需要進一步加大。而東部沿海地區的投資流向更多的趨向于高檔的休閑度假區,高星級飯店,濱海休閑度假和特色主題樂園等的建設,融資渠道需要借助世界金融機構和國家間貸款,這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另外,投資項目可行性的先期驗證研究還有待深入,這關系到投資收益能否實現,避免資金和各種資源的浪費,使投資產品和設施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以在保證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基礎上,實現投資者的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鐘海生.旅游業的投資需求與對策研究.旅游學刊,2001,(3).
[2]吳鈾生.東西部旅游市場空間拓展優勢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9).
[3]李平.我國旅游投資存在的誤區及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03,(10).
[4]黃安.江西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及對策.江西社會科學,2003,(9).
[5]黃鸝.旅游投資項目的產品化及營銷策略.四川大學學報,2004,(5).
[6]吳衛東.論景區經營權投資評估模型的構建.經濟師,2005,(2).
[7]來逢波.我國民營經濟旅游投資行為探討.商場現代化,2005,(4).
[8]董艷林.民營資本旅游投資行為引導與規范對策研究.商業研究,2005,(19).
[9]李晟之.西部生態旅游投資與社會發展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06,(1).
[10]張福慶.生態旅游投資重點領域選擇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6,(3).
[11]來逢波,張存民.我國旅游投資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特區經濟,2006,(4).
[12]喻江平.河北省旅游企業融資探討.經濟論壇,2005,(22).
[13]冉恒.旅游投資的籌資成本研究初探.特區經濟,2006,(11).
[14]陶振華,楊克斯.進一步改善西部旅游投資環境商業時代,2006,(34).
[15]張英.大型民營企業投資旅游業實證研究—以世紀金源集團為例.商場現代化,2007,(3).
[16]李宏.論旅游目的地營銷框架的構建.決策參考.
[17]蘇國梁,吳必虎.旅游土地開發價值與風險分析.商場現代化,2007,(6).
[18]黃郁成,張國平.鄉村旅游投資主體關系研究.旅游學刊.
[19]羅銘,楊曉霞.基于實物期權的旅游投資項目估價.商場現代化.
篇2
就遺產本身來說,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背后都具備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歷史。自然遺產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年。文化遺產像北京周口店有50萬年的歷史,故宮將近600年,中國最年輕的頤和園也有250年。這些遺產不僅有它的歷史功能,還有它的現實功能。例如故宮,它的歷史功能是皇宮,是皇帝坐朝與居住的地方,而它的現實功能是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未來功能也會顯現,未來價值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
1.1歷史價值:記憶
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悠久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歲月滄桑保存、流傳下來。例如,有相當一部分民間文學就是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反映著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變遷,是現代和傳統之間流動的見證,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發展水平、社會組織結構、生活風貌、道德習俗和思想禁忌。非物質文化遺產蓄積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濃縮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載了過去,孕育著未來。人們可以通過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同遙遠的祖先溝通,看到他們的身影,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的思想,感受他們的情感和智慧,辨認出他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腳印。因此,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1.2現實價值:造福人類
地球締造了一處又一處自然造化的奇觀,也孕育了一個又一個飽含著人類智慧的奇跡。奇觀,令人敬畏;奇跡,讓人崇拜。交通的發達,可以讓我們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去瞻仰歷史的燦爛;傳播的便利,可以讓我們在任何一個空間去欣賞不同區域文明的輝煌。具有世界性、杰出性、獨特性和多樣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2從需求鏈條來說,遺產旅游呈現出觀賞價值、商品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梯次關系
旅游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既包含物質消費,又包含精神消費;既是經濟現象,又是社會文化現象,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旅游消費呈現出一種由重觀賞到重購買商品再到重文化的梯次關系。
2.1觀賞價值:獲得美感
置身于旅游景觀之中,直接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尋找其美的內涵,得到美的享受。如選擇觀景位置進行欣賞,遠眺俯視高大雄偉、面積廣闊的山巒,仰視瀑布,俯看、遠望江、河、湖、海,平視城市湖泊;選擇不同季節欣賞,清明踏春、重陽登高、秋賞紅葉、冬賞臘梅,春游杭州西湖、夏游廬山和黃山等。不論旅游者的動機如何,也不論旅游地在何處,觀賞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旅游資源只有具備觀賞性才能吸引游客,觀賞性越強,對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萬里長城、桂林山水,古樸典雅的文物古跡,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甚至土特產、旅游商品,無不具有觀賞價值。觀賞性是一種文化特征,也顯示經濟效益。旅游資源必須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備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旅游資源的價值是通過觀賞來實現的。觀賞性越強,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越大。
2.2商品價值:使用加藝術的追加值
旅游商品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所有旅游行業出售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叫做旅游商品。既包括旅行社所銷售的旅游路線、旅游方式、旅游娛樂等產品,也包括賓館飯店、景區景點的服務,還包括旅游者在游覽觀光區所購買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等農副產品和藥材、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械)等商品,當然,也包括旅游紀念品。旅游商品的價值實質上是使用加藝術的追加值,高于一般意義上的商品的價值。旅游商品一般具有地域特色,以旅游接待地主題形象和標志性旅游吸引物的信息為載體,具有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實用價值和禮品價值,其中的藝術追加值促使價格上升。
3從商品實體來說,遺產旅游呈現出使用價值、商品價值與精神價值的三位一體關系
旅游紀念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購買的對象不同。旅游者是消費者,他們選購的物品才具有旅游紀念品的屬性。一般消費者購買的物品是一般商品,其中包括有紀念意義的各類物品,都不具有旅游紀念品的屬性。二是體現的價值不同。一般商品主要體現的是使用價值,而旅游紀念品除了體現實用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體現紀念、收藏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等。3.1使用價值:滿足需求
旅游產品的使用價值不止一種。旅游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無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價值,以滿足旅游者進行旅行游覽的消費需要。
3.2商品價值:表現為旅游景點的價格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其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信息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不僅傳遞著文化特征,同時也是音樂、戲劇、電影、廣播、電視、旅游、飲食、服飾制作、制藥業等產業發展取之不盡的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美學、歷史價值的民間藝術產品的生產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產業。文化旅游經濟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旅游商品的使用價值、旅游市場間的競爭以及國家的價格政策等,終究要體現在旅游價格上。
4從旅游圈來說,遺產旅游呈現出外圈價值、中圈價值與核心圈價值的由外及里關系
旅游空間布局具有重大意義。旅游圈以目的地為核心向周邊延伸形成兩種不同情況的圈層,一是資源的級差圈層。如新化紫鵲界梯田,位于新化縣西部山區,核心地區梯田達2萬畝以上,其地勢之高,規模之大,形態之美,堪稱世界之最。坡度在25°~40°,最陡達50°以上,且層層疊疊于海拔500~1100米,共400余級,蔚為壯觀;周邊近6萬畝屬中圈,有一定規模的梯田;再往外就是外圈,面積達10萬畝,仍有梯田的影子。二是從客源角度。一般而言,核心圈人員極少,中圈最多,外圈較多。
三個圈體現由外及里的關系。要發揮核心圈的價值,就必須發揮外圈價值、中圈價值。要把核心圈的旅游激活,必須在保護和開發資源和客源兩個方面多做工作。
5從旅游層來說,遺產旅游呈現出表層價值、中層價值與核心層價值的由淺入深關系
以岳麓山為例來說明旅游層價值。岳麓山的旅游表層價值就是岳麓山的自然風光優美。岳麓山的核心層價值就是岳麓山文化。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大山,是時至今日仍然可觸可摸可感可知的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基地。岳麓山所承載的文化表象和文化精神,以及所孕育的博大深厚的麓山文化,充分表明岳麓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谷地。岳麓山孕育的麓山文化,傳承了湖湘文化精粹,造就了湖湘歷史名人,集結了湖湘山水靈性,陶冶了湖湘民眾氣節,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進步,麓山文化是最能體現湖湘文化精神特質的重要源頭和顯著標志。岳麓山旅游層揭示,旅游表層價值是指顯露價值,使人們享受外在美;中層價值是指旅游收入,對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核心層價值是指旅游商品的底蘊和核心精神。
發展旅游,就要糾正誤區,正視遺產旅游價值,使旅游商品持久增值;就要站在遺產的角度發展遺產旅游,充分考慮未來發展;就要對遺產旅游根據價值大小進行分類排隊,確定重點,強化技術保護,促進旅游業蓬勃發展。
[論文關鍵詞]遺產旅游;歷史價值;觀賞價值;精神價值
[論文摘要]遺產旅游在旅游中占據核心地位。在遺產旅游中存在著諸多價值關系,如遺產旅游呈現出歷史價值、現實價值與未來價值的線形關系;觀賞價值、商品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梯次關系;使用價值、商品價值與精神價值的三位一體關系;外圈價值、中圈價值與核心圈價值的由外及里關系;表層價值、中層價值與核心層價值的由淺入深關系。探討這些價值關系有利于正確認識遺產旅游,掌握遺產旅游價值規律,保護與開發遺產旅游,使遺產旅游引領旅游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永和.旅游文化與現代旅游經濟[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9):134-138.
[2]李水弟,傅小清,楊艷春.歷史與現實: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6):159-162.
篇3
盤龍山位于泰安市西南部的鄉村,距離城區40余公里,是當地一座海拔不高的小山。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因為有一條龍臥在那里,所以山沒有長高”。在那個村莊,泰山文化已經滲透到每家每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地人被要求談談當地的文化時,更多人提到的是由泰山而引發的一系列零零碎碎的習俗和觀念,尤以“碧霞元君”“泰山石敢當”的信仰為深刻久遠。對于盤龍山上“龍”的傳說,人們似乎淡忘了許多,若試圖要求當地人講述這一段傳說,只有幾位老人能夠大致道出整個故事的原委,而對于當地的年輕人來說,傳說的細節幾乎為空白。他們只知道“西山上盤著一條龍”,須心懷敬畏,不得褻瀆。景區開發前,盤龍山是無異于其他地方的荒山野嶺,雜草叢生,大石暴露;山腰之上僅保留的少量植被,常常會由于牧羊老漢有心無心的大意而遭到羊群啃食,山上隨意丟掉的煙頭兒也常常會引起火災,山上植被由此愈加稀少。雖如此,每每談及盤龍山時,當地的人們總是充滿了內心的自豪。盤龍山文化的影響覆蓋周邊,在他們眼中,“盤龍山文化不止一處”,還有“石龜”“古槐”“碧霞元君行宮”,以及不遠處的鳳凰山、龍鳳水庫等。山的腳下就是村莊。每逢年節,人們都會到山上結伴而游,多年在外的人回到家鄉來也必會到山上尋找那個“龍身”,搜尋潛藏在草蟲土石中的鮮活傳說。
二、盤龍山景區的開發路徑分析
(一)文化生態學理念下歷史文化的復活
以“文化旅游”為導向的資源開發,常常被理解為在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散點化的旅游資源進行提煉、升華和整合,以實現對當地文化的有效保護與明確呈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越發成為一個特定地域及其群體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文化生態學”強調,文化的復活是在一定歷史周期內,面對生態環境變遷的客觀現實,在本地區文化系統內部通過一系列解構、重構、驗證、更新的人工技術活動內容的設置與執行,有效促成區域文化、自然與社會經濟系統耦合體所形成的抗外界干擾的自適應體系。開發之初,盤龍山景區確立了“盤龍”為中心的文化主題,根據對“盤龍”傳說所特有的共同記憶與歸屬感,將分布在4個村落里的散點化的文化載體納入到統一的主題當中,以助于實現區域文化更加集中的呈現。景區相繼對覆蓋范圍內的“石龍”“石龜”“千年古槐”“碧霞元君行宮”“龍鳳水庫”以及“十里長廊”“鳳凰山”等十余處景觀進行了相關的設計與修建,其具體形式包括對傳說的場景虛擬、歷史遺跡的復原以及主題公園的附會等物化形式,實現了資源文化內涵向產品文化外顯的轉化。作為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盤龍山文化被賦予新的內涵,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對接
新農村建設不能理解為狹隘的“新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甚至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沒有文化與倫理價值系統的引導,只會變成純粹的物質利益沖動,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一種文化精神為動力,同樣不會得到持久的發展。盤龍山鄉土文化的重構,使當地民眾的文化世界變得豐富,迎合了新時代農民對文化內容的要求,并加快了農村新社區的建設步伐。盤龍山文化旅游開發對當地新社區建設的有效助推主要表現在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反向吸引上。景區范圍覆蓋4個行政村,總面積達17平方公里,自2007年左右便開始著手新農村建設工程,然而,傳統村落復雜的內部因素致使整體工程進度緩慢,困難重重。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整個區域內戶籍人口數為2500余人,而現實生活中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導致了實際常住人口只是以上數字的60%,許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滯留鄉村。景區開發前,村內只是初步完成了整修街道、修筑中心馬路的工作,少數住戶依規劃格局建起新宅,卻存在著大量的空房舊房亟待解決。盤龍山文化旅游景區開發所提供的大量就業崗位以及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大量返鄉人員,為新一輪的家鄉建設注入了活力。此外,新農業技術培訓使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紅薯獲得了更高的品質和產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在這個“農村”安家、生活。
(三)對區域范圍內新型產業鏈的有效利用
紅薯是泰安市西南地區常見的農產品之一,而盤龍山腳下的幾個村莊更是以獨特的土壤條件獲得了明顯的先天優勢。在景區開發之前,每年從盤龍山腳下輸出的優質紅薯接近80萬公斤,甚至許多外地的客戶不惜路途遙遠前來收購。在對此物產資源的深入開發方面,景區確立了建立食品產業園區的發展路徑。在這個園區內,對紅薯的加工形成了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加工鏈條,一系列的環節涉及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價值增值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產業鏈條。在政府、企業以及相關專業機構的共同開發中,盤龍山逐漸打造出品質優良并深受周邊居民喜愛的特色食材“粉皮兒”,樹立了具有優勢地位的地方品牌。圍繞豐富的紅薯資源,并結合盤龍山以文化為主導的旅游開發,景區發展起了豐富的副食品、旅游產品、特色餐飲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薯文化”美食系列。相較于“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的研究似乎剛剛起步,“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文化旅游’還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而國內對‘文化旅游’的研究則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少研究仍會將兩者的事實相混淆。對于兩個概念的區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人類學透視”似乎讓兩者的界限明確了許多。在這樣一種學科視野中,“文化旅游”被界定為以參與和感受地方文化為主的旅游,而這迥異于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商業目的而迎合游客的“旅游文化”,前者更多地是在關注旅游者知識的追求和一種文化的經歷。
篇4
科技旅游是將科技和旅游有機地結合為一體的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類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資源中的科學技術要素和成分為基礎,利用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科技和旅游的綜合規劃設計,形成集科普、生產、加工、銷售、觀光、嘗試、體驗、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活動或產品。
二、科技旅游的功能
1.科技旅游對科技的作用
首先,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徑。科技旅游是一項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新興事業,它增強了教育的科技內涵,起到科普宣傳的作用。科技旅游項目將科普和旅游、娛樂與學習完美地結合起來,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在科技旅游過程中向游客傳遞科技知識、科學理念和探索精神是傳統旅游形勢所不能做到的。通過科技旅游來傳播科學知識的形式無疑是科普工作的一大進步。
其次,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學素養的新方式。我國當前掃除“科盲”的形勢和任務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掃除“文盲”的形勢和任務還要嚴峻和緊迫。其實唯心主義和封建迷信思想,主要是由于對一些事物和現象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參加科技旅游,觀測自然現象,操作、科學實驗,聽取科學報告,參與科普演示,就能夠對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層次結構、演化發展及其客觀規律具有初步和基本的了解,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提高和增強分辯科學與偽科學以及抵制各種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說的能力。
再次,科技旅游是推動科技發展的新動力。科學技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創新,而科技旅游不僅有助于提高人們思想科學性和客觀性,更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科技旅游,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就能夠使人們懂得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和一般原理,了解科學研究的大致過程和主要方法,提高和增強創新意識,激發智慧和創造力,形成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尊重事實、鼓勵創新的良好風尚。
2.科技旅游對經濟的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對產業間的融合與滲透
科技旅游為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有利于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發展科技旅游不僅在目前國有企業改革中,為工業企業部門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良好的途徑,而且在政府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方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科技旅游促使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直接融合良性互動,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利于農村和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是改善農村面貌的重要途徑。更為重要的是農業科技旅游的開展,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轉化、交流與推廣提供了無限的機遇,這就意味著農業科技旅游的發展,將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這是傳統的觀光旅游所望塵莫及的。
第二,科技旅游對旅游產業結構的拓展與優化
科技旅游既是對傳統旅游形式優點的借鑒和繼承,也是對傳統旅游產業不足的彌補和完善,這就為旅游產業拓展了嶄新的形式和內容。與此同時科技旅游對現有旅游資源科學文化價值和積淀的深刻挖掘和努力刻畫,使之能夠發揮資源的深度效應,提高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從而為旅游產業創造高附加值,增添蓬勃生機。科技旅游是對現有資源的合理整合,使之表現形式更加新穎,內涵更加豐富,實質更加科學,從而避免了旅游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3.科技旅游的社會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有助于促進文化傳播。作為一種特殊的科技學習活動,科技旅游能使人們在涉足、觀賞、接觸、體驗異地科技文化時得到所需的額外信息和知識,不斷提高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能力。它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推動人的科技交流,增加人的文化儲備,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科技旅游,人們能夠在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科學文化成果的同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科學文化,從而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第二,科技旅游有助于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一方面,開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們認識到科技不是萬能的,濫用科技是造成各種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使我們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通過科技旅游可以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全面提高人們的環境與發展意識,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環境道德風尚,同時擔負起環保責任,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們通過參加科技旅游可以開啟心智,動手動腦利用廢舊物品搞一些小發明小創造,變廢為寶,既增加了科學技術知識又加強了環保意識,實為一舉兩得之舉。
三、結束語
科技旅游的雛形出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起初是汽車制造公司為了宣傳企業形象而組織的公眾參觀活動,之后眾多企業爭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開始盛行起來。隨著科技旅游的發展,其功能也就自動顯現或被挖掘出來并進行深化和拓寬,從最初的企業形象宣傳功能拓展到現在的眾多功能。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將會不斷向縱深拓展。
參考文獻:
[1]金穎若:科技旅游論[J].江漢論壇,2003,(10)
[2]李廷勇:淺論我國新興旅游產業——科技旅游的開發[J].經濟問題,2004,(2)
[3]曹晨:略論發展農業科技生態觀光旅游業[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1)
[4]葛霆:21世紀科學將是全體的事業[J].2000中國國際科普論壇,2001
[5]劉艷:科技旅游的理論與實踐闡釋[D].沈陽東北大學,2005
篇5
所謂旅游城市,指具備良好的旅游資源,旅游業比較發達、在國內或國際旅游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城市。依據不同旅游資源的類型,可將旅游城市大致分成以下幾類:(1)自然資源型;(2)歷史文化型;(3)政治經濟中心;(4)交通區位優勢。
眾所周知,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風光名勝和人文景觀。同時,城市所提供的各種完備的服務設施以及獨特的旅游享受,使得城市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區域旅游的中心。
二、城市旅游發展條件
1.城市旅游資源。除了以高質量、獨特的旅游資源為依托的傳統旅游城市以外,現代城市也以其方便的交通、發達的城市經濟、優越的商務與購物環境、先進的科技與信息、完善的設施與服務、豐富的文體活動、現代化的建設風貌、獨特的地方文化等,對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因而成為重要的旅游吸引要素。
2.城市形象。作為城市旅游載體的城市,無論是其外在的環境,還是內在的“素質”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或感受,而城市整體形象是城市自身各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包括城市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與管理以及市民的文明素質等。
3.城市的文化內涵。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固然需要經濟實力來支撐,但城市給旅游者印象最深的常常是它的文化特色,如紐約、巴黎、北京等馳名世界的城市,它們對旅游者的魅力是文化,是文物古跡、博物館、大劇院、社會的文明度,城市文化特征與文化設施。而這一切決定了城市旅游的特色。
三、城市旅游項目開發
(一)傳統的觀光旅游
觀光旅游是以游覽觀光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它是滿足廣大旅游者對于不同于自己居住地的異國他鄉及其自然、人文風貌的追求和興趣并增加新的體驗與經歷而開展的一種旅游活動。眾多的名勝古跡和現代建設成就等都對旅游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觀光旅游將隨著專題、專項旅游的發展而同時發展,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開發潛力。
(二)城市文化旅游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因而在旅游活動中對文化知識的了解及要求越來越高,應開辟寓文化、知識和教育于游樂活動之中的特色項目,以滿足各層次旅游者學習文化、了解歷史、探求知識的需要。
(三)民俗旅游
這一旅游主要是利用各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情、地方習俗和節慶采風而開發的一種專項旅游活動,這是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方式、文化差異的最好形式,主要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藝術節慶旅游等。
(四)公務和商務旅游
公務、商務旅游是目前國際旅游活動的一個重要類型,一般包括會議旅游、商務旅游和展覽旅游三種形式。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近20年,公務旅游每年以10%~20%的速度迅速增長,亞太地區尤為顯著
(五)休閑生態旅游
隨著城市居民余暇時間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通信的發展,城市郊區近郊和遠郊旅游與城市周邊旅游和短線旅游的重合,以城市為中心的輻射旅游區不斷擴大,各界人士外出休閑旅游日益增多。為適應這種需求態勢,應在城市周邊地區開發相應的康體休閑旅游,并建立相應的康體休閑產業。這種康體休閑旅游包括康復養生、水域游樂、親近自然、生態回歸等。此外,還可根據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城市本身的特點,開發購物美食旅游、冰雪旅游、新興的工業旅游等其它項目。
參考文獻:
[1]古詩韻,保繼剛.城市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1999,(2).
[2]彭華,鐘韻.創建優秀旅游城市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2)
篇6
關鍵詞:旅游英語論文;旅游文化英語論文;英譯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稱作陽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自1965年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已形成規模,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獨具風味的飲食,濃郁的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成為攀枝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譯工作是使對外宣傳資料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 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體現。如何讓攀枝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攀枝花市獨特旅游資源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將極大地促進攀枝花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其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功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應以游客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最終達到旅游文本的誘導目的。可以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直譯、增譯、省譯、類比等,以期增強旅游文本譯文的可讀性,最終有效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質構造復雜,森林覆蓋面積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裂谷、溫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為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對于對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方面,張沉香(2007)對于術語的國際化, 提出應“適當加大音譯比例”,“促進國際合作和科技發展”。
音譯不僅能夠達到簡潔和透明的作用,還是保存源語文化的最佳途徑。尊重術語體現的文化而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也是現代術語翻譯的一個趨勢。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為例,就是采用的音譯方法現已被學界多接受,然而它卻曾被中國學界采用意譯的方法改譯為“巖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世紀初由中國學者確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學學術話語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樣貌,在攀枝花也是數量眾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這一定名獲得了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漢語拼音 “tiankeng”開始國際通用“喀斯特”在中國和 “tiankeng”在國際學界的最終被接受,這體現了兩個屬于名詞文化內涵的保留,以及音譯在學術文化界的認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主景區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景區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關于“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英譯資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該譯文首先介紹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麗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兩省的交接處。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則強調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性,為中國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門, “the south gate”則運用了英語中隱喻的修辭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動形象。
接下來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紹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命名的含義和淵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薩拉”是彝族的一個詞匯,含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的天堂”,“最的山丘”“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篇7
(一)旅游飯店管理水平低,客房利用率下降
三十年來,安徽現代飯店業經歷了由起步、發展到進入現代化水平的三個階段,截至2008年9月,全省共擁有星級飯店431家,其旅游飯店業已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為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為旅游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近年安徽省酒店已呈供過于求的景象。據有關資料表明,安徽省酒店的客房閑置率在不斷上升,飯店業利潤總額不高,2007年還有103家飯店利潤處于負增長狀態。
十幾年來,安徽飯店業正在逐步改變計劃經濟帶來的“誰建誰管,各自為政”的局面。但總體而言,安徽的飯店業集團化進程發展較緩慢、較艱難。從數量上看,截至2007年,安徽星級飯店擁有量僅占全國星級飯店總量的2.8%,各類飯店集團公司近20家,管理旅游星級飯店不到40家,集團化程度不足10%。原因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的現代飯店業受到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影響,條塊分割,各成系統。
(二)旅游社經營規模小成本大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709家,其中國際社37家,國內社672家。從綜合實力上看,安徽省旅行社平均資產只有123.9萬元,平均營收只有408萬元,屬于弱小企業。2007年,安徽省內旅行社營業額超億的僅有3家,而鄰省浙江、江蘇省分別達17家和24家,安徽旅行社的營收總額也僅相當于全國的1.77%。
現代旅游產品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的趨勢,而安徽省旅行社目前仍以提供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千軍萬馬擠在團體包價旅游這個狹窄的業務范圍內。安徽709家旅行社直接從業人員8917人,平均每家旅行社導游4.4名,其中管理人員2827人。而具備專業學校培訓并在實踐中積累一定經驗富有開拓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十分有限。
從市場結構上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的進入,以三大旅行社(國旅、中旅、青旅)為代表的安徽旅行社產業集中度在不斷下降,并且,這種產業態勢的分散化仍然在進行中,全省旅行社業處于微利運行狀態。從產品創新能力、品牌建設、網絡構建等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方面分析,安徽旅行社距離國際國內同類企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二、對安徽國有旅游企業改革應有的認識
(一)安徽國有旅游企業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1.安徽省國有旅游企業的體制已經不適應旅游企業的繼續發展
中外合資、聯合、聯營、私營、股份制旅游企業相繼誕生,打破了國有旅游企業獨家經營的局面。這些機制靈活的旅游企業一出現,就形成了一股強烈的沖擊波,沖擊著經營多年的老牌國有企業在旅游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2.舊式經營管理機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發生沖突
安徽省一些老的國有旅游企業對外經營乏力,內部管理松弛。一些企業也曾推進過內部的改革和改制,但阻力大,矛盾多,老的習慣勢力強大。國有旅游企業在經營上長期存在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企業內部權利不明,經營約束監督機制尚不完備,經營者短期行為等等都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3.國有旅游企業的分配用工制度,嚴重制約著干部職工的積極性
國有旅游企業的用人分配制度,不利于干部和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必將削減旅游國有企業的發展后勁。不改革,旅游國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二)安徽旅游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性
1.改革與轉變觀念相關。加快安徽省旅游國有企業的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擺脫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盡快轉向市場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要形成有效的旅游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及旅游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機制,強化旅游企業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斷提供新的旅游產品,使國有旅游企業在國內外旅游市場競爭中充滿活力。
2.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關。旅游國有企業的改革,要抓住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在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和投資調整中,實施和推進旅游國有企業改革。
3.改革與其他配套改革相關。旅游企業改革的重點是要建立旅游企業優勝劣汰機制,旅游企業職工能進能出機制,旅游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和旅游企業經營者擇優錄用、競爭上崗機制。
三、深化安徽省國有旅游企業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進一步改革安徽省旅游業的管理體制
努力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旅游業通行慣例接軌、宏觀統一管理與微觀放開搞活的旅游管理新體制。旅游管理部門要逐步實行政企職能分開,主要職能是對行業實施規劃、協調、監督、服務,通過法律的、經濟的杠桿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管理,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其原有的經濟和國有資產管理職能轉由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機構承擔,促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增強企業活力。
(二)加快產權制度改革,轉換國有旅游企業經營機制
要從旅游行業實際出發,在安徽省國有旅游企業中分類分批,將現有旅游企業全部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改組為公司制,大部分企業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部分具備條件的改為股份有限公司,有些經批準可發展為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進一步開放旅游市場,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化
應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放寬對設立旅游經營組織的限制。只要符合規定的資質條件,國有、集體單位或個人經批準均可設立旅游經營組織。允許國內各類旅游組織在我省設辦事機構,允許境外有實力、有影響的大旅行社在安徽設辦事處,在一定范圍內試辦中外合資合作旅行社,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經批準試辦第三類旅行社。
(四)努力打造安徽旅行社“網絡化”布局
安徽省的旅行社應該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資產重組,與交通、景區等企業聯手,通過新的市場定位和角色劃分,形成一定數量人、財、物、品牌為一體的緊密型旅行社,通過聯合達到橫向擴張,形成規模經濟。部分中小型旅行社還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依據自身資源條件,進行特色或專項經營,進行深度產品開發,在細分市場中尋找自己的服務對象和生存空間。眾多小型旅行社可通過內部改造,以單體聯號等經營方式專門從事集團旅行社和特色化、專業化的中型旅行社的產品銷售業務。
(五)安徽飯店業要建立職業化、市場化體系
安徽的飯店業要想進一步超常規發展,必須在強化品牌意識,以品牌為紐帶推進集團化的基礎上,下大力氣培育職業化、市場化的飯店經營人才。在經營者的資質認定、中介機構建立以及對經營者的評價、競聘、激勵、監督等方面都要有所創新,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化、市場化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同時,還要正確制定和適時調整集團化發展的戰略。旅游飯店唯一的出路是重建以協調營銷為主要支柱的市場導向型企業組織。
(六)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安徽的金融機構應增加信貸投入,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信貸業務創新,積極支持旅游業合理資金需求。各商業銀行要積極調度、籌措資金,對有效益、信譽好的旅游企業要保證其合理流動資金的需求,促進其景區景點上規模、上檔次,改善旅游環境,拓寬旅游資源。
2.金融機構應為旅游業提供更優良的金融服務,大力支持旅游發展所需的軟、硬件建設,優化服務網點設置,推進銀行信用卡聯網工程建設。
3.金融機構自身要不斷創新金融工具,積極推廣假日金融新產品,如旅游貸款、旅游儲蓄、旅游支票等。努力提升服務檔次,以解決居民出門旅游的資金“瓶頸”,尤其是要發展新型信用工具,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電子支付手段,減少現金結算比率,擴大旅游消費,確保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
(七)構建“安徽旅游企業集團”的戰略發展目標
20世紀90年代,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一些省、市相繼建立了公司化的旅游企業集團,包括安徽也組建了省旅游集團,黃山和九華山旅游集團公司等。對于安徽省星羅棋布的旅游企業布局,多行業、多產品、多所有制的狀態來說,采用事業部制組織戰略確實是一種較佳的科學選擇。實際上旅游企業從單一的企業向企業群體發展的集團化過程中,必然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的改變和合理化。所以,旅游企業集團出現多層次、多行業結構是自然的要求,而不同的層次也需要作相應功能的界定。集團公司核心企業事業部逐級趨向于戰略管理,附屬企業則趨于行業歸口或組合成行業集團,或建立核心企業,這樣有利于提高企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旅游業經營特點,旅游企業在集團化發展過程中應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網絡化,這是加快集團化擴張,增強地區目標市場和細分市場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作為地處內陸的安徽旅游企業來說,構建地理網絡結構戰略,必須根據周邊市場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制定正確的區域發展戰略,在華東片市場內或安徽省內通過資源整合、局部擴張形成一定規模。然后應進一步實現跨地區、跨系統擴張,尋找目標市場和進一步細分市場。最后,積極走出國門,進行跨國經營,尋求海外合作伙伴,參與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
參考文獻:
[1]李寶明.旅游企業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李天元.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3]斯洛博丹.旅游經濟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4]王德業.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經濟發展探析[J].濟南金融,2006,(5):31-32.
篇8
(一)當代旅游景區社會文化市場化問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現了文化市場化的特點,而這種文化市場化的發展也是存在著利與弊,文化迎合市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文化的認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能更好的促進文化的建設,給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這也在一些方面上給本地旅游文化帶來新的問題,這種市場化的轉變需要文化本身適應市場,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獨特性與自然性,表現為文化的大眾性,在這基礎上一些不被游客認可的旅游文化將會被淘汰,而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這就給我國的問文化領域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遺憾。專家為此討論正在這種變革的發展中怎樣保護那些有價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發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場化中找到屬于自己合適的道路。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現代的文化體驗頗多,但是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現傳統文化的離我們而去。現代更多的旅游是傾向于現代的人文和自然資源,而傳統的應有的風格的文化已經衰退下去。這是我們當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面對這種傳統的衰落我們應該怎樣去處理當代的旅游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問題。許多學者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各抒己見,看法不一。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利用上表現出明顯的不足,這也是當今制約旅游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果把傳統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來,我相信無論是在旅游業上還是在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上對我們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進步。著個問題的研究是學者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這是好的現象。不斷衰退的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被重視,需要在經濟的發展中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著對于旅游、經濟、社會來說都是一個發展與進步。
(三)旅游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轉向問題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文化存在著一個轉變的方向,這深深的表現為民族文化的異化問題,這種異化問題表現在旅游文化為使其自身存在競爭力對民族文化的改造上,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為一大熱點問題,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樣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來說,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國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國家民族的多樣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前提與基礎,旅游文化的發展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這種民族文化的轉向也為雙方的發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視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發展環境,也是國家的文化實力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文化的共同發展,旅游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也會促進其發展,專家們的討論與研究為這種轉變提供了理論的支持。而旅游文化與民族文化是一種文化的兩個方面,不能等同混為一種,這種轉變充分展示出兩種文化的內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對景區自身的文化影響問題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來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區本身也存在著自己的本地文化,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產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會想成對旅游文化風景區的不同理解,旅游區游客的一部分認同,與一部分不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認同的游客會給景區帶來負面的作用,這就給當代的旅游文化帶來了不利影響,導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現在其自身的設計與變革,、適應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這個轉變本身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景區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與喪失等,研究人員看到了這種影響,努力找尋旅游文化的發展方向。解決這種矛盾成為當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熱點。
(五)當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論問題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論也是當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熱點,是內部研究為主體還是外部研究為主體的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與其說這是一場對主體性問題的討論不如說是對旅游文化的自身與內容的地位問題存在分歧,也就是說現在在旅游文化的領域內對理論研究存在明顯的不足,對旅游文化的整體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討論中更是有對其旅游文化的界定問題產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專家的討論對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論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六)當代旅游文化發展建設問題
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設上與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區別,面對這種文化的建設問題許多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對旅游文化宣傳的這一方面上的問題,因為旅游存在多種那么這種宣傳也是多種的,這就個文化的宣傳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且對旅游文化的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存在區別,很難鑒定這種素質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規則來提升對建設者的要求這才能有效的建設旅游文化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在旅游文化的應用問題上也是一大難點,對此研究的程度也較高,許多專家為此進行討論怎樣應用,應用到的地區和范圍都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
二、中國旅游文化未來發展趨勢
(一)向文化方面轉變中國旅游業
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游客對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調查中,五種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文化類型就占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們的素質不斷提高,因為文化做為精神方面是對精神上的提高,當代社會下人們已經有以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在自然與文化之間,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養與對文化與知識的理解,都對文物古跡表現出濃濃的興趣,在黃金周期間,故宮的旅游人數更是創下了史上之最。這種回歸文化的勢頭還會繼續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個質的轉變,華僑對中國大陸的認同感來源于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所以在當前情況下,文化的作用不斷突出。這也體現出人們的態度的轉變過程。文物古跡作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傳承中有其獨特的作用。所以這種旅游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向這種文化的轉變。長城也是文物古跡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國家的優秀文化,游客的認可也顯示向文化轉向的發展。
(二)生態保護與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強
中國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條件,但是由于中國的生態旅游業開發歷史較短。中國的生態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后,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游保護的發展突飛猛進。這在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有了一個明顯的態度的轉變。我國面積廣闊,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旅游的開發要與當代的生態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對旅游開發的首要條件,我們需要經濟發展,但是我們不能沒有環境,而這種生態保護也是促進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柱。只有當地的生態保護做的到位,旅游景區的質量的不斷增強,才能招攬大量的游客。例如對我國地區的開發與利用,對藏羚羊的保護尤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是難得的自然資源,作為國家的資源,保護要第一位,為此隨著旅游的開發,生態保護也會得到加強,而游客的增多也為當地的風景區帶來大量的資金來做生態環境保護,這種雙向的互動,是當代旅游文化發展的一大趨勢。
(三)旅游文化內涵
價值提升旅游產品開發從“外向型”向“內涵型”轉變實現旅游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于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內涵價值的不斷提升是人們對旅游的文化的認同的表現,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們對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自身所體現的內容是旅游文化發展的一大動力。人們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場景中發展與利用,外在型與內涵型是旅游產品的在發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能滿足對文化產品的外向型的需求,這就為旅游文化向內涵型發展提供了動力。這種文化內涵價值的提升也促進了旅游文化自身的變革與發展,是從廣眾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內向型的轉變的深刻體現。而且研究發現這種轉變的趨勢將會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體發展,這種旅游文化內涵價值的提升是一大當代旅游文化發展的趨勢。
三、結語
篇9
(一)蒙古族旅游文化的特點蒙古族作為中國主要民族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多數蒙古族聚集區內,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肉食和奶食,比如炒米、奶茶、奶渣、手把羊肉等。蒙古族的傳統服裝為蒙古袍,蒙古族的傳統住房為蒙古包,蒙古族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蒙古語表示娛樂、游藝)和新年(亦稱白月)。蒙古族人民喜歡參加摔跤、騎馬、射箭等競技項目,演奏馬頭琴,跳蒙古族舞蹈等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蒙古族還注意將現代化元素與民族特色相融合,例如現在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了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著現代氣息。蒙古包造型裝飾、奔馬雕塑和彩繪奔馬圖都體現出鮮明的草原文化風格。
(二)滿族旅游文化的特點滿族旅游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滿族民俗旅游形象可以定位為“雄風八旗,關外古韻,民俗之旅”。滿族人主食以谷物為主,味道通常以甜、酸為主,面食以餑餑為主,薩琪瑪是滿族最有名的一種餑餑。此外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滿族包飯,用白菜葉或蘇子葉包上大米、糯米或小米等,加上其他蔬菜,配雞蛋炸醬或肉包好。滿族人常吃豬肉,不吃狗肉。比較著名的菜有“大鍋肉”、“白肉燙飯”、“白肉血腸”等。滿族的傳統服裝為袍衫、馬褂、靰鞡鞋。滿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鉗”的習俗,即一個耳朵上扎三個耳孔。漁獵出身的滿族人民酷愛各種體育項目,包括騎射、布庫、獵鷹、冰嬉等。八角鼓是滿族的原創曲藝,鼓身源自八旗軍鼓,八角形狀,以木為框,單面蒙著蟒皮,周圍嵌著響鈴,下端有裝飾的穗兒,還有象征八旗的黃、白、紅、藍四種顏色。八角鼓的唱本以《西廂記》、《聊齋志異》、《三國演義》等名著中的典故為主。滿族的傳統節日有來源于漢族習俗的春節、端午節,還有滿族文化固有的添倉節、絕糧日和頒金節等。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為添倉節,滿族人將煮好的高粱米飯放在倉庫中,上面插一只用秫秸編織的小馬,象征著馬馱糧食,豐衣足食。每年的農歷八月二十六為絕糧日。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三為頒金節—滿族的誕生之日。
二、蒙滿旅游文化漢英翻譯策略研究
作者在對蒙滿旅游文化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由于民族文化差異及地域差異,蒙滿旅游文化的英文資料有限,并且在譯者的漢英翻譯過程中很難實現對等的翻譯,在語言、文化、交際層面難免會存在一些困難。
(一)語言維層面適應性選擇轉換作者在搜集整理的資料中發現語言維層面的錯誤主要集中在兩種語言轉換時出現的單詞拼寫錯誤、專有名詞濫用、語法錯誤、格式錯誤、中式英語錯譯等方面。原文:Manchupayshighattentiontoetiquette.Theycherishingthetraditionofrespectingtheoldandlovingtheyoung.Theyworshipcows,andmagpies,maidsoftheHeavenlyGoddess.修訂:Manchupayshighattentiontoetiquette.Theycherishthetraditionofrespectingtheoldandlov-ingtheyoung.Theyworshipcows,andmagpies,maidsoftheHeavenlyGoddess.此外,由于文化差異和譯者理解的偏差,往往會出現一些詞的誤用。例如“大召廟”的翻譯為“DazhaoTemple”或“DazhaoLamasery”。其中tem-ple指的是廟宇,寺院;神殿(abuildingusedfortheworshipofagodorgodsinsomereligions);lamasery指的是喇嘛廟(amonasteryoflamas)。眾所周知,大召寺是聞名的喇嘛寺,所以地道的說法應為“DazhaoLamasery”。為了避免語言維層面的錯誤,要求譯者不僅要了解蒙滿文化,也要熟悉英語語言文化,了解兩種不用文化的差異,適應目標語言的表達。對于具有特殊民族特色的食物、樂器最好采用音譯與意譯結合的方法,使受眾有直觀形象的印象。例如滿族特色食品薩其瑪的通常翻譯為saqima(akindofcandiedfritter);蒙古族獨特的音樂形式呼麥Hoomii(throatmusic;onepersonproducesatleasttwosimultaneoustones.)
(二)文化維層面適應性選擇轉換跨文化意識在旅游宣傳資料的漢英翻譯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蒙滿旅游文化具有各自明顯的民族特色,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民族交流產生巨大的障礙。例如對于長春市皇宮博物院的翻譯眾說紛紜,作者認為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看,考慮到漢英文化的差異,不必將漢語的“偽”按照字面意義直譯出來,比較恰當的說法為“ManchurianIm-perialPalaceMuseuminChangchun”。原文:為了方便箭術、滿族人最典型的服裝為長袍,在長袍外面常穿馬褂。現代中國女式服裝的旗袍和唐裝就是由滿族的長袍和馬褂演變而來。譯文:Duetotheconvenienceofarchery,robeisthemostrepresentativeclothingoftheManchupeople.Ontherobe,surcoatisusuallyworn.ModernChinesefemalesuitCheongsamandTangzhuangaredivertedfromManchurobeandsurcoat。原文:蒙古族旅游紀念品中的民間吉祥紋樣———佛教八寶紋紀念品譯文:MongolianFolkAuspiciousPatternsintheTouristSouvenirs–BuddhismBabao(EightTreas-ures)Pattern從下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文化差異較明顯時,應該如何恰當地處理。第一句中將滿族傳統服裝長袍和馬褂翻譯成Manchurobeandsurcoat。第二句中八寶采用音譯與意譯結合的方式,有利于蒙滿文化的宣傳和弘揚。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應不斷培養和運用跨文化意識,自覺或不自覺形成一種認知的標準—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使人們能夠準確地進行交流。首先,譯者應該注重理解目標語言的文化,尤其注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沖擊現象。其次,充分利用各種途徑了解或體驗目標語言的文化。最后,要從讀者或聽眾的視角看問題,增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從文化層面上實現適應性選擇轉換。
(三)交際維層面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維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兩種語言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漢英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基礎層面的語言信息,具體的文化內涵之外,還要注重交際意圖的體現。旅游文化宣傳的目的是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興趣,傳遞信息,加強跨文化交際。在翻譯“葉赫那拉”時,通常可以補充說明“SurnameofEmpressCixi”,但有些情況為了交際需要,可以適當地采用省譯的方法,例如“葉赫那拉城”翻譯成“OldTownofYehenala”,使游客最大程度減少誤解,實現無障礙交際。再比如,某些情況下那達慕大會可以處理為“NadamFai”,不必指出“NadamFairheldonGegentalaGrassland(格根塔拉草原)”。
篇10
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作為旅游產品的一種,除具備旅游界廣泛認同的旅游產品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同步性、異質性與不可儲存性等四個基本特點以外,還存在區別于其他類型旅游產品的特點。
1.文化內涵本土化。文化是一種精神產品,滿足的是人類生存中的精神構建需求,因此文化消費是人們消費行為的一種,是人類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現。由于旅游者多樣的需求,其消費行為也各不相同,但驅使他們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旅游的根本動機都是內心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文化產品之所以能滿足這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在于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提供了人們追求的文化目標。[4]以創意為核心的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以其迷人的文化氣質、靈動的民族形象以及濃郁的地域特色,凸顯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旅游消費者,通過滿足其好奇心與陌生感,輸出文化認同感,影響受眾群體。這種獨有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動漫旅游產品上主要表現為風土人情、眾生群像、民族寓言、、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扎根本土、世代傳承,是該民族和社會普遍認同并習以為常的文化形態,它作為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消費習慣、生活方式、道德規范以及具有歷史傳承性的人類行為模式的綜合體,影響著每個生活在該文化環境中的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特征。我國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雖然其文化板塊體現出極明顯的多樣性,但就各文化板塊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這種共性是我國文化模式得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模式產生明顯區別的根本原因。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之所以在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道德規范等精神思想,關鍵就在于其包含的本土文化底蘊和民族文化特色。一個民族的本土特色可以表現在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下的動漫周邊產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內涵,動漫旅游產品的開發也可以多運用些我國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表現手法,創新出有我國濃郁民族氣質的產品來。在目前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良好環境下,動漫旅游產品有相當廣博的發展空間。可以肯定,只要能規避簡單的模仿和復制,從游客的真實需求出發,打造有本土特色、有創新性、有原創性的旅游產品,必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獲取利潤的空間。
2.產品創意個性化。首先,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以創意為最初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富有高度的個性化特征,創意思維的滲透和潤色賦予了產品靈魂和生命。其次,市場需求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動漫旅游文化產品的個性化特征。另外,從游客來源散客化的趨勢來看,動漫旅游文化產品創意需要以個性化來滿足游客日益強烈的自主選擇產品的需求。動漫旅游文化產品創意的個性化可以體現在內容、形式、生產、銷售等任何方面。
3.產品生產智能化。動漫旅游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工、使用、維護,都離不開數字化、自動化、新媒體、新能源、新材料等現代高新技術的支持,它以新技術的強大威力,以傳統旅游產品無法抗衡的敏感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強烈的現場感,在旅游產業的發展中發揮著近乎革命性的作用。動漫旅游文化產品是新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運用先進的智能手段、知識和技術創造新的價值,展現人文藝術風采和精髓。
4.產權保護制度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作為一個以創意為核心產品的產業,其良性運轉與版權保護有天然不可割裂的關系。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速度、質量及可持續度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由于產權保護不力,中國許多企業無法在“形象授權”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鏈條延伸不暢,由此造成的不良循環,使文化企業遭受盜版之痛。盜版猖獗一直是困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難題之一,盡管近年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越來越大,但基本還是停留在意識層面上,而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市場體制還需要逐步實現。據有關統計,“喜羊羊”相關衍生品盜版經營商的利潤竟然是正版經營者的四倍。這些侵權行為在損害具體公司利益的同時,更加嚴重打擊著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建立。產權的作用正是在于通過有限的權利壟斷,達到知識資源共享與文化、科技進步的目的,從而避免重復研究、資源浪費。與此同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具有知識產權觀念的創新型人才,加大對自主科研成果的激勵與獎勵機制,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空間和保障。
二、動漫旅游文化產品的類型
動漫旅游是旅游業和動漫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而交叉融合的產物。雖然,各自的開發有其特定技術和手段,產品和市場也相互獨立,但仍有相通之處,它們都為消費者提供娛樂、休閑服務,且有較高的參與性,這是兩者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其產業融合具有較好前景。動漫旅游文化產品類型有以下幾種。
1.動漫主題公園。動漫主題公園的開發建設,是運用現代化的開發技術和動漫業的數字、多媒體高新技術,進行設計、制作、生產、安裝、施工等建設而形成的。動漫作品是主題公園的內容題材;娛樂休閑是游樂項目的呈現方式;數字智能是公園建設的技術手段;動漫產品是本土文化的傳播載體。動漫主題公園主要以動漫作品為旅游吸引力,制造娛樂項目,利用特色景點、現代旅游設施、動漫旅游商品等烘托一個或多個主題,寓教于樂。
2.動漫化的旅游景點。這是產業融合的又一種類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動漫作品中的虛擬場景建造或者改造開發成景點、景園、景區,使其真實化、現實化,并借助影視媒體、網絡游戲快速、廣泛的傳播優勢,迅速發展客源市場,取得較高的投資回報[8]。如童話般的迪斯尼樂園和宋城集團利用網絡游戲《傳奇世界》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建造的中州皇城,都可以使游客從中感受到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奇幻魅力。另一種就是旅游業借助動漫業的技術優勢,將旅游景點的真實場景作為動漫的內容場景;以景點的典故、傳說作為動漫的內容題材;以數字媒體技術作為手段,將自然景觀、歷史典故等旅游資源動態化、虛擬化、動漫化,既達到宣傳景點的作用,又為動漫創作提供藍本。我國首部大型旅游動畫片《金鹿游中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3.景點化的動漫產業園。在經歷了全球化、結構調整和重新整合后,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產業正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重新集結,并朝著規模化、集約化、壟斷化的方向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各地都開始興建動漫產業園。但基于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動漫作品及產品的開發成本過高,生產周期過長,出版、播出、演出和銷售的回報期也隨之延長。將旅游業與動漫產業園有機融合,賦予動漫產業園以旅游功能,利用動漫園的資源開發旅游項目,實現兩者的功能互補,使旅游業和動漫業產業鏈得到有效的延伸,既有助于提升產業園的市場知名度、加快成本回收,又有利于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拓展。
4.主題性動漫旅游。這種以動漫為主題的節會旅游,借助動漫、游戲或旅游、文化為主題策劃、組織、實施各種會展、節慶,以此為平臺,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加強旅游業和動漫業兩者活動領域的彼此延伸,促進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與優化重組[9],既可提升舉辦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又可有效地銷售、傳播動漫內容與產品,推動兩大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中國(杭州)國際動漫節、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漫節、加拿大渥太華國際動畫節、日本東京國際動漫博覽會等都是這種模式。另外,借助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開展動漫展示或表演體驗的旅游活動,其形式可是綜合性的,也可是專題性的。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區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