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國防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24 00:5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國防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青少年兒童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對其實施有效的國防教育是少年兒童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感的關鍵所在。因此,小學生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強小學生國防教育刻不容緩。近些年來,在國家、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下,小學生國防教育取得了一定發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一、理論認識上的誤區及對策
誤區:首先,是對國防教育內容的理解上有一定誤區。根據2006年11月頒發的《全民國防教育大綱》,國防教育的基本內容包含:國防理論,國防知識,國防歷史,國防法規,國防形勢與任務,國防技能。小學國防教育的內容重點是:國家領土及知識;國旗、國徽、國歌知識;人民軍隊的光輝戰斗歷程;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光輝事跡。可見,小學國防教育主要是通過學習國防基本知識和革命傳統教育來提高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而當前,有的小學開展國防教育時,要么直接進行軍訓活動,認為“站站隊,唱唱歌”就是國防教育,這只是將國防軍事技能訓練等同于了國防教育;要么就是覺得開個愛國主義講座,辦個“紅色文化”參觀活動,認為這樣就能把小學國防教育進行徹底,這也只是將簡單的國防知識和國防歷史等同于了國防教育。
其次,沒有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進行小學國防教育。當前,很多學校包括很多理論研究論文中,經常講中小學國防教育相提并論,沒有針對小學生的專門國防教育進行研究探討。同時在小學國防教育讀本及教材上不分年級,沒有像其他學科那樣有遞進式地教育。
對策:國防教育應隨著兒童年齡和認知水平的變化,內容和形式要作相應的調整和變化,從淺入深,由易至難,因材施教,開發與少年兒童心理相適應的內容和形式。作為學校,應當知道國防教育應該是貫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進行長時間的鍛煉,而國防意識、國防觀念、愛國主義精神就更加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去堅持、長期的去培養、長期的去教育學生們[1],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
二、教育觀念上的誤區及對策
誤區: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社會、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重視的只有考試涉及的語文、數學等學科,國防教育由于沒有列人畢業或升學的必考科目.則是說時重視、做時輕視、實際忽視[2]。部分學校在開展國防教育時,忙于應付檢查,國防教育走走形式,寫寫報告,重點則放在升學考試科目教學上。部分老師認為國防教育沒有列入學生的必修課和考試范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對策:小學階段是人生的成長階段,是道德、心理和接人待物基本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對民族意識、愛國情操和國防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國防教育能夠使其在將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其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知識來武裝自己,更好的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同時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小學階段應當設立專門的國防教育課程,同時,將國防知識融入學校其他課程和活動中去,改進現有的小學國防教育內容和模式[3]。相關部門也可制定相應的制度,將小學生國防教育課程常態化、正規化。
三、實施主體上的誤區及對策
誤區:隨著當前經濟的發展,社會壓力逐步加大,部分家庭的家長則只能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教育。造成了當前小學生教育在外以學校教育為主,在家以老年人為主。小學生國防教育更是基本只能依托學校,家庭和社會發揮的作用則很小。有的家庭認為國防教育是政府、學校的事,家長只注重孩子成績的好壞,個人能力的培養。新聞、媒體、網絡等宣傳團體完全忽視了小學生國防教育的輿論引導和社會氛圍的營造,甚至無視小學生基本的德育教育,、傳播一些不適宜小學生道德成長進步的言論,使得孩子的國防觀念淡薄,愛國情感扭曲。
對策:根據《國防法》規定,國防教育是全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當前社會形勢的發展,我們更應該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尤其是小學生國防教育的強度和力度。切實發揮以國家、社會、家庭、學校、軍隊、群眾團體為主的“六位一體”國防教育組織體系的效能。在這個組織體系中,國家是主導,家庭和學校是基礎,社會和群眾團體是引導,軍隊是骨干。尤其是廣大家長應當從自身角度提升國防觀念和意識,增強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接人待物的態度,對待國家、民族的情緒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同時,家庭環境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孩子國防觀念、愛國情感的建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全社會階層的都要認真履行好自己在小學生國防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任務,相互補充,不能在國防教育實施主體上“偷工減料”。從而切實提升小學國防教育的效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儲備思想上、政治上優秀的后備人才。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道德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是形成初步價值評價、道德認知和批判能力的階段。對小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全民國防教育開展都有奠基作用。在當前形勢下,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既帶來了富足的人民生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作為國防教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認真學習我黨在國防教育方面的創新理論和成果,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有效地開展好國防教育工作,為“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浦衛忠,李素菊,張金濤,袁曦,王斌.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北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張春筍,中小學國防教育的現狀及有效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2,(10).
[3]念克俊.對中小學生國防教育的思考[J].學理論,2010,(25)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教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4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倡導并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然而,長期形成的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嚴重分離,導致一些臨床醫學生不重視預防醫學,對其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1-3],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整體的醫學觀念,重治輕防傾向嚴重[4]。為適應新醫學模式對人才要求,在臨床醫學教學中要培養同時具備現代臨床醫學專業技能和有預防整體概念的復合型人才[5],注重培養學生預防醫學理念和相關實踐能力[6],以適應新醫改大環境未來發展的需要。
1培養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理念
1.1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
在實際教學中,臨床醫學生往往對預防醫學重視不夠。有調查表明,由于臨床專業的學生大多數畢業后從事臨床相關工作,相當比例的人認為預防醫學對其沒多大幫助,因而缺乏興趣[7]。尤其在專科醫學生中,重治輕防的傾向更為嚴重。有調查表明,有58.2%的學生對預防醫學不感興趣,有39.6%的學生認為其不重要,33.8%的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8]。醫學界自古以來就倡導預防為主。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就曾明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念。就當今而言,預防為主的觀念對保障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也有著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學者李立明[9]指出預防為主是最符合國情的最為經濟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堅持預防為主是醫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讓人民群眾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負擔的最佳途徑。因此,提高臨床醫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的理念,擺正“防”與“治”的關系,才有利于培養為廣大人群服務防治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1.2培養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并重的人才是新醫學模式的需要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一般教師只注重疾病臨床治療,學生難以建立人群及群體防控的思維。當前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醫療衛生服務也從臨床個體的治療向群體、預防—保健—健康促進—主動服務方向轉變[10]。李立明[9]在談及公共衛生和臨床的區別時強調,公共衛生服務的對象是群體,重點在公眾的健康問題和疾病預防,而醫療服務的對象則是個體的病人,要解決問題是疾病的治療和減輕病痛。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既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相互聯系的連續的、完整的過程,其最佳結合點體現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上,如鄉衛生院及村醫務室等。從作者本校情況看,我們培養正是同時承擔著人群防治和個體疾病治療的工作基層醫療人員。在社區和農村廣大地區,像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等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防與治的有機結合,還有高血壓及其并發癥和傳染病有效預防,都可以在基層醫療及預防保健機構進行。當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臨床又熟悉預防的高級臨床醫學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國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給醫學界及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明確的警示,如果基層醫生沒有足夠的預防醫學和傳染病防治觀念和技術,極有可能造成傳染病的誤診、漏診,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醫療機構中傳播。因此,個體的救治也關系到人群的健康,培養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觀念是實現防治結合,促進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
楊曉蕾[12]等分析了目前臨床學生預防醫學教學的一些主要問題,如以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實踐教學和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學校雖然設置《預防醫學》或《衛生學》等課程,但多為講授式教學,而這些課程對臨床專業的學生來說一般不算重點學科,而學生熱情不高。與臨床課程相比,臨床課程講授的內容可以結合臨床實習等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預防醫學是實踐性較強的教學科目,如統計學、流行病學及環境衛生學等,不結合實際案例和實際練習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對于缺少實踐的預防醫學教學,學生沒有深刻感悟,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討論、參與式教學、現代化教學手段、更新知識和教學內容以及重視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等教學方式,取得了較好效果。案例討論和參與式教學,可有效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如對SARS的大流行的討論,要求各小組寫出調查分析及處理方案,并組織點評和總結,鍛煉其預防醫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趙申武[13]靈活應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提高了學生得學習熱情。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法、討論法、模擬法和實驗法等方法。討論法即是以專題小組討論、選題小組討論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形式開展討論,目的是訓練學生創造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這種形式多樣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單一的課堂講解。模擬法主要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問題和分析、處理問題。學生們既學到了有關知識,又與所學到的預防醫學知識相聯系,課堂學習氣氛活躍。實驗法以營養與膳食的評價為內容,結合學生的一日三餐,運用所學營養學,結合臨床專業課,開展自身膳食評價,為臨床病人的膳食評價工作打下基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2開展社區為中心的實踐活動
宋麗萍[14]等將桂林醫學院兩個年級四個班級臨床專業本科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取社區實踐教學和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經實踐證明,采取社區實踐教學的學生在理論及技能方面均明顯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如:現場調查、解決問題、綜合分析、合作、人際溝通、利用網絡獲取信息、文獻檢索和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證明社區實踐性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預防醫學理論、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報道了湘南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在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并將該學院本專科醫學生700人作為研究對象,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經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預防醫學的興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較好地掌握了社區衛生服務基本的調查技能,證明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報道開展課外活動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環境保護日、紅十字日開展有益的社區衛生服務和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都可以調動學生對預防醫學專業課的熱情,增加學生實踐能力。預防醫學實踐性較強,應避免一味講授理論課,要結合公共衛生領域新的事件和我們身邊的公共衛生問題,如環境污染、飲食飲水衛生以及霧霾等現實問題開展教學討論,開闊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作者在婦產科教學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臨床治療問題的同時,也注重強調人群防治的整體觀念,學生不僅學到臨床知識,還夠用預防醫學的宏觀思維去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復合型人才。
2.3與疾控中心合作開展實踐活動
廣西右江民族醫的鄧樹嵩[17]等報道該校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教學方式,與當地疾控中心合作開展實踐活動。聘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深專家進行理論教學,又結合當地位于廣西西部典型的老、少、邊、山、窮百色的實際情況,如艾滋病高發、結核病疫情嚴重等情況,強調預防醫學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據當地疾病流行病學特點,結合學生將可能來面對工作環境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如參與艾滋病、結核病及其他法定傳染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和管理工作等。讓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通過自己選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設計調查(實驗)方案等,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調查(實驗)、整理與分析調查(實驗)數據、撰寫論文。讓學生了解預防醫學在疾病預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內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觀念,培養能為今后當地服務的實用性人才。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職能科室安排專家講解和現場演示,如結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環境、職業與放射衛生科,食品與學校衛生科,健康教育促進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其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向萍[18]等組織重慶大學臨床學生到當地疾控中心開展實習實踐活動,到疾控中心的業務科室實習,通過“聽”、“看”、“走”、“論”四個過程,———聽介紹預防控制體系、法律法規介紹,看資料,了解實際案例處理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情況,走到社區了解參加計劃免疫、疫情報告、流調及環境衛生檢測等工作,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分析討論。這種直接與預防醫學機構的聯合,可使學生感受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逐步樹立以人群為中心防治觀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預防醫學思維。
參考文獻
[1]劉立亞,楊淵,胡昌軍.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對策[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2):203-205.
[2]曹瑩.如何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的興趣[J].吉林醫學,2010,31(17):2763-2764.
[3]陸春城,夏彥愷,王心如.對加強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類課程教學的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醫學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楊德海,等.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孫維權.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預防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35(2):82-86.
[6]唐娟.臨床醫學大專生預防醫學實踐能力的教學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湯艷,羅彬,賈紅,等.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現狀與社區實踐探索[J].教學理論論壇,2014,21:188.
[8]章志紅,上官致洋,林少龍,等.臨床專科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0):97.
[9]網址
[10]肖煥波,趙玉玲,魯楊,等.以社區為導向的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4):716-717.
[11]甕學清,劉靜,唐玉平,等.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預防醫學教學現狀和社會需求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4,7(7):461.
[12]楊曉蕾,錢學艷,萬思源,等.以培養臨床學生“預防觀念”為目的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27:128.
[13]趙申武.醫學臨床專業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1);293-294.
[14]宋麗萍,耿文奎,李勝聯,等.社區實踐在臨床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研究[J].華夏醫學,2012,25(2):233-236.
[15]周勇,劉慶武,吳偉貞,等.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中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教學的探討[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5,17(3):75-78.
[16]凌藝輝,雷毅雄,賓曉農,等.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探索[J].中國熱帶醫學,2006,6(3):565-566.
[17]鄧樹嵩,郭蕊.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1):78-80.
篇3
關鍵詞:大學生;國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國家存在,就有國防,國防教育就要長期進行下去,作為公民的終身教育來抓”。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作為壘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強大國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自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頒布施行以來,高等院校對大學生國防教育非常重視。從人才培養、領導機制、教育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國防教育成績顯著。但是,大學生國防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阻礙了大學生國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廣泛、更壘面的方向發展。
一是大學生國防知識缺乏,國防觀念淡薄。大學生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基本了解國防教育的方針、原則和內容。但是,大部分學生沒有當兵從軍、獻身國防的意識,對革命光榮傳統、軍隊戰斗精神、我軍使命職能等基本知識不清楚。有的認為國防建設與己無關,國家安全應該由軍隊負全責,有的認為參加軍訓的最大意義是體驗生活,能鍛煉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對和抵制軍事訓練課,不喜歡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軍事管理制度,認為應該把時間用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顯。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大學生接受國防知識的渠道主要有電視媒體、報刊雜志、課堂教育等3種形式,占到其知識獲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當前國防教育手段單一,信息渠道少的現實窘境。而作為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育,多采用老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授受的方式教受,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老師也沒有很好地把知識進行條理分割和融匯貫通,沒有很好地找知識準切入點把學生掌握的知識升華為國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連貫性.教育成果難鞏固。大學生軍訓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一環,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抓好了大學生軍訓,就上好了大學生國防教育的第一課。高校在這個問題上有著清醒和一致的認識,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學生軍訓。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組織領導不力,缺乏階段性計劃,考核指標難落實等因素,后續國防教育沒有及時跟上,沒有把軍訓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深化,形成了“軍訓正規一陣風,訓練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長環境安逸舒適,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堅強的意志、崇尚軍事和武藝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陽剛之氣、進取意識和自強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防人力資源成長的一種基本的精神環境動力。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大都生活在環境優越的環境中,授受過較好的知識教育,但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尚武精神不足,從軍、愛軍、擁軍的意識在減弱。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做好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工作,必須認真貫徹《國防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爭取社會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對象特點,探索創新教育手段,抓住關鍵時段、關鍵地點全方位開展教育活動,力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影響國防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全民的國防意識,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強化國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職責”的理念,把國防教育的成效作為評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據,并建立政府部門國防教育的獎懲機制。通過責、權、利三者的有機結合,真正調動起政府各級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關注,促進高校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重視。其次,要積極探索辦好全民國防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在發揮好傳統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礎上,加大廣播電視、新聞報刊、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的宣傳力度,開展經常性的全民重要節日紀念活動,為大學生國防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篇4
【關鍵詞】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健康教育;干預性研究;知識;態度;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015-03
同伴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干預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青少年艾滋病預防和性健康教育領域[1]。多項研究結果表明,職校學生與艾滋病傳播有重大意義的危險行為發生比例遠高于綜合高中學生,已處于較高的艾滋病感染風險[2-3]。筆者嘗試由職校學生自己擔任教育者開展同伴教育干預活動,并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上海市普陀區內2所基本情況相仿的職校納入研究范圍,隨機選擇其中一所學校為干預組,另一所設為對照組。干預組共調查270人,回收有效調查表261份,回收率為96.67%;對照組共調查380人,回收有效調查表370份,回收率為97.37%,合計回收有效調查表631份。接受調查的學生平均年齡為15.8歲,男生396名,女生234名,1人性別未作回答,男、女性別之比為1.7∶1。
1.2 同伴教育的實施 在項目職校一、二年級每班選擇男、女生各1名擔任同伴教育者,由艾滋病防治專業人員使用自行編寫的教材對他們進行3 d的集中培訓,內容共分6章:交流的技巧、青春期知識、艾滋病基本知識、生活技能培訓、教具的使用、對未來的規劃。經考核合格后,再由他們在各自班級開展3個月的同伴教育活動,活動頻率和形式作以下規定:(1)同伴教育活動時間為3個月。(2)集體性活動每2周1次,每次約1 h。以班級為單位,同伴教育者使用培訓教材向同伴傳遞知識和技能。(3)隨時性活動形式不限,也不作頻率規定,可在任何時間、地點開展。(4)鼓勵每名同伴教育者和參與的同學將掌握的知識隨時向家人、朋友傳遞。
1.3 效果評價方法
1.3.1 定量方法 在同伴教育活動前和開始后的3個月,采用不記名自填的方式使用相同調查表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同時進行問卷調查(不包含同伴教育者),并由工作人員統一收回。
1.3.2 定性方法 作為對干預效果評價的補充。在同伴教育活動開展后,隨機選擇10名參與學生、10名同伴教育者和5名班級教師進行深入訪談,對3類人群分別設計訪談提綱,內容包括對同伴教育形式的看法、同伴教育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筆錄和錄音2種方法記錄訪談結果。
1.4 資料整理與分析 回收的調查問卷采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SPSS 1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訪談資料先根據現場筆錄內容和錄音內容進行整理,再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
2 結果
2.1 同伴教育對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影響 干預組學生干預前后艾滋病知識回答正確率有大幅度提高,10道題目(占50%)的回答正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同伴教育開展后,干預組同學回答正確率高于對照組,有9道題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在定性訪談中,干預組所有接受訪談的同伴教育者和參與者都表示,開展同伴教育活動后,掌握了許多有關青春期和艾滋病的知識,有的學生說“以前只知道3條傳播途徑,但為什么會傳染卻不明白,同伴教育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了許多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以后遇到這些情況就懂得預防了”。
2.2 同伴教育對學生艾滋病相關態度的影響 同伴教育開展后,干預組同學對婚前持反對態度,與同學、朋友討論艾滋病問題的比例明顯上升,愿意與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學習的比例由46.74%上升到了62.34%。但是,對任何人都有感染HIV的可能、與家人討論艾滋病的比例提高不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同伴教育開展后,干預組學生對于婚前持反對態度的比例為56.13%,態度更加積極,也有更多的人表示愿意與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學習,且與同學、朋友討論艾滋病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對照組2次調查結果間無明顯變化。見表2。
在定性訪談中了解到,干預組所有接受訪談的同伴教育者和參與者都表示,曾主動查閱或留意各種媒體關于艾滋病的信息,有的學生表示“沒有接受同伴教育之前,覺得艾滋病知識離我很遙遠,因此不去注意,現在會有意了解”。40%的同伴教育者曾為同學和朋友提供過個別咨詢,主要是解答一些行為會不會傳播艾滋病。參加同伴教育的學生中,有80%的人曾主動與他人談論艾滋病的話題,涉及人數最多的超過10人,對象包括以前的同學、網友、親戚和家人。學校教師認為,同伴教育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傳播艾滋病知識的積極性,對艾滋病知識的關注程度大大提高,“學生從來沒有如此積極地參與到健康教育中來”,“沒想到會這么活躍,這么認真”,“他們(同伴教育者)主動搜集資料,還拉上了家長一起幫忙,很賣力”,“只要有預防艾滋病的活動,學生都會積極參加”。
2.3 同伴教育對學生意向的影響 同伴教育后,無論干預組還是對照組學生,斷然拒絕戀愛對象提出的性要求比例均較低,男、女生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伴教育開展前后干預組、對照組內對“戀愛對象提出的性要求”、“前是否詢問對方性歷史”和“前是否會說服對方使用”3項行為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前和干預后干預組和對照組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3 討論
3.1 同伴教育使職校學生的艾滋病知識水平有效提高,態度有所轉變 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同伴教育可提高青少年的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增強保護意識[4-8]。本次研究結果與報道一致,說明同伴教育對于提高職校學生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水平和態度卓有成效。但有些知識點提高程度沒有國內的一些報道明顯。
在研究中發現,職校學生對于婚前的態度雖然向積極方向轉變,但仍然相對寬容,對婚前持贊成或無所謂的態度較高。過早的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少女懷孕、性疾病傳播等。職校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時年齡尚小,在校階段應大力開展正確性觀念、安全方面的引導和教育。
3.2 同伴教育對于行為轉變的影響還有待于活動的長期開展由于行為指標的敏感性及觀察時間較短,本課題中僅把行為意向作為評價的指標之一。結果表明,經過3個月的同伴教育活動,學生對艾滋病相關危險行為,尤其是的行動意向改變并不明顯,與國內外的報道[9-10]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態度屬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不易很快改變。雖然艾滋病的預防可以通過危險行為的轉變來實現,但要真正做到行為轉變,還需繼續開展大量的工作。職校學生在經過短暫的學校教育后,第3年便開始進入實習階段,廣泛接觸社會,無論在校教育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都應建立校外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模式加以鞏固或補充,才能促使他們危險行為的最終改變。
4 參考文獻
[1] TUM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Educ Res, 1999,14(2):235-247.
[2] 彭寧寧,羅春燕,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險行為現狀研究(一):艾滋病及的知識態度行為. 中國校醫,2003,17(2):97-99.
[3] 孫莉,王玨,張建新,等.成都市某職高學生的性病艾滋病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2,29(3):450-452.
[4] 張濤.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現代預防醫學,2005,32(8):1 015-1 018.
[5] 張美英.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跟蹤評價.中國校醫,2004,18(6):522-524.
[6] ERGENE T, COK F, TUMER A, et al. A 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 AIDS Educ Prev, 2005,17(3):268-278.
[7] PARWEJ S, KUMAR R, WALIA I, 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 Indian J Pediatr, 2005,72(4):287-291.
[8] OZCEBE H, AKIN L, ASLAN D. A peer education 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 Turk J Pediatr, 2004,46(1):54-59.
[9] BORGIA P, MARINACCI C, SCHIFANO P, et al. Is peer education the best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in schools?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dolesc Health, 2005,36(6):508-516.
篇5
【關鍵詞】美國小學生;語言教學;文化教學;中美差異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民經濟得到硬提升的同時,我國對外宣傳的軟實力也在逐年提高。回顧中國幾千年來,總是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時候多,而別人學習我們的時候少,主動宣傳,傳播自己文化的時候更少。湯一介先生曾說,中國人在學習別國外來文化時有比較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而我們主動向外傳播自己文化時卻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帶著這樣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筆者赴美擔當起民間文化使者的角色,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一、語言教學實踐方法
中文和英文有著本質的不同,隸屬于不同語系,在撇開語言背后的文化思維差異之外,語言本身從發音到表意到書寫都需要跨越很大的意識形態的鴻溝。中文詞匯是表意而英文單詞表音,例如:腰,腿,胳膊,脖子,腳等都有“月”字旁,而“月”字與古代“肉”字的變形,與人體器官有關,所以大部分和人體器官有關的詞匯都有“月”字旁,在學習漢語時看到“月”字即使不認識具體是什么字也讀不出音來,也至少知道是和器官有關;而英文單詞除過一些詞根可以表意之外,更多的用來表音,有時即使不認識一個單詞但也可以讀出它的基本發音,這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就增加了許多認知困難。
(一)實物圖片法。這種方法在教授身體各個部位,水果,動物等實體性名詞時非常有用。老師可以用手指著任意一個身體部位讓學生說出中文名字,然后由慢至快的轉換,美國小學生的競爭意識非常強,他們很樂于接受挑戰,生怕因為說不出來而落在人后,所以這種方法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圖片也是類似,在認圖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種叫做“拍蒼蠅”的游戲,老師需要提前準備好兩個蒼蠅拍,在白板上掛滿各種圖片,由老師叫出中文名稱,兩名學生用拍子去拍正確的圖片,誰先拍到就先記一分,兩人競賽,看誰的分高,最后由分高的學生領到獎品。
(二)肢體語言法。美國小學生非常好動,課堂氣氛活躍,課堂紀律常常由于太過活躍而失去控制,所以多讓他們在課堂上“運動”身體是一件讓學生倍感愉快的事情。這樣的方法可以適用于教授漢語中的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對于各個年齡階段的漢語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因為這和他們的語言差異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同樣發音的四個聲調表達的是不同的意思,記憶起來非常麻煩,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利用肢體語言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我們把肢體分為這四個步驟:(1)雙臂展開與肩同寬表示陰平;(2)單臂展開向斜上伸展表示陽平;(3)雙手叉腰扭動身體至半蹲為上聲;(4)身體向下蹲坐為去聲。所以在學習同音或近音詞時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像做體操或者跳舞一樣記住詞組,這樣既緩解了課堂紀律難以維持的壓力,也讓學生們增長了知識。
二、文化教學實踐方法
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差異和互補。“文化”的意義,內涵,外延和范疇是多種多樣的。廣義的文化指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于人類自然的獨特生存方式,被稱為“大文化”;而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被稱為“小文化”。中美文化差異眾人皆知,這是由于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社會制度造成的,所以作為一名文化傳播者,首先做到的應該是充分的尊重和包容這種文化差異;其次要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向別國逐步輸入自己的文化,這種輸入應該是善意的,和諧的,以彼此了解,促進溝通為目的而不是以炫耀或者貶低為目的;第三,既然要做到“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就一定要先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他國文化。
(一)講述與提問法。美國人很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生除了學校老師布置的必讀書目之外,回到家里父母還會額外騰出時間來給孩子閱讀各種類型的故事。在每周固定課時的文化課上,漢語老師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人們怎么樣做事情,怎樣生活等等,在講述的過程中,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問,他們的問題往往五花八門,甚至非常稀奇古怪,讓人難以回答,但為了維護學生的積極性,盡量做到有問必答,并且要把握回答技巧。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對美國小學生的文化傳輸要盡量做到“只教書不育人”的原則,只告訴他們客觀存在的事物和思想,但不要做價值觀的導向,不要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要讓他們自己做出評判,否則是違背美國教育理念的。
(二)實際動手,增強文化體驗感。這里最好的辦法就是播放有英文配音的視頻,讓他們近距離的觀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穿衣打扮,人文風情,增加他們對中國人的好感。還有就是常常教他們做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手工,比如簡單的小燈籠,紅包,剪“福”字,用“萬次紙”教他們寫中國書法,在中國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春節,端午節等舉辦文化專題活動等等,及傳播了文化讓學生們學到知識,還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創造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的領域包羅萬象,這其中不僅是語言與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語言與文化背后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溝通與理解。中美之間要做到真正的溝通與理解筆者認為任重而道遠,現在只是一個較為良好的開端而已,所以需要更多地有識之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熱情,投入到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世界和諧的偉大事業中來。
參考文獻
[1] 湯一介.“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的雙向互動[J].新華文摘,2001(9).
篇6
[關鍵詞] 艾滋病;健康教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R18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5(c)-164-02
艾滋病(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嚴重傳染病,它的廣泛流行已成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HIV感染者在近年有了顯著的增加,2006中國艾滋病感染者的預測數為65萬。在我國已發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群中,15-29歲的青少年感染者占77.6%[1],已經成為威脅我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是艾滋病的危險人群,在青少年中做好預防工作是保護青少年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關鍵[2]。而作為一級預防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可以宣傳預防知識和疾病的危害,而且能夠提高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降低危險行為的發生。
為了解在初中學生中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我們于2006年5月對某校初一555名學生進行了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過比較健康教育前、后的調查問卷結果,我們對這種健康教育形式效果進行了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整群抽取某校初一年級學生555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266名,女性289名,調查對象平均年齡13歲。于健康教育前和后發放預防艾滋病知識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狀況、生殖知識、艾滋病知識和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等。為使被調查者消除顧慮,調查采取無記名自填式答卷方式。授課前實發問卷555人份,收回有效問卷555人份,授課后問卷發、收情況同授課前。有效問卷為100.00%。
問卷數據采用Excel 2003錄入,應用χ2檢驗。
2 結果
調查對象對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所涉及到的11道題在授課前、后的回答正確率均存在著顯著性差異(表1)。對于艾滋病的3個傳播途徑(3、6、7題)在授課前學生的知曉率在80.83%-91.00%,授課后提高到93.77%-97.12%,P均<0.005,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顯示本群被調查的555名初一學生對媒體廣泛宣傳的艾滋病的三個傳播途徑――血液、性接觸、母嬰傳播知曉在授課前是處在一個程度較高水平,達到80%以上。這方面女生的情況比男生更好,女生和男生比為91%∶88%。授課后有顯著提高,總體知曉率由授課前的89.9%提高到授課后的97.1%。對于有關艾滋病感染知識較深入的問題以及對于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問題回答正確率較低,男生和女生授課前分別為76.7%和73.7%,授課后顯著提高到91.3%和91.7%。對于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問題在授課前學生的知曉率總體低于50%,授課后為提高的程度不等,但提高警惕的幅度達30%-46%,涉及較偏的問題和AIDS可預防的問題,在授課前學生的知曉率低于6%,授課后提高到40%。
3 討論
青少年處于艾滋病流行的中心,其所能獲得的相關信息以及自身的行為決定著這一人群的生活和生命質量,他們自己才是改變艾滋病流行現狀的希望。
從本調查授課前的結果來看,盡管初一學生知曉一定的預防艾滋病知識,但總體情況來看,還不是十分理想。他們無論是對預防艾滋病傳播的一般性常識,還是較深入的相關知識都了解不夠。本群被調查對象通過接受艾滋病知識健康教育,顯著提高了預防艾滋病知識,值得在更廣泛的人群中推廣。
初一學生正值青春早、中期,正值性生理、性心理迅速成熟的年齡段,在這個年齡段開展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預防艾滋病知識,從而更好地保護這個人群,使他們遠離艾滋病的威脅。
[參考文獻]
[1]葉漢風.利用基層計劃生育網絡開展校外青少年性病/艾滋病干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2,10(8):457-459.
[2]景興科,曾莉.對青少年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校醫,2003,17(3):282-283.
篇7
一、通過培養師生的情感提高教學的效果
學生對某學科感興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師精湛的教學技巧和淵博的知識外,還需有學生對教師的良好情感。所以,教師不僅要不斷地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對教師的敬佩心理,更應該注意感情投入。如何來增進師生情感?首先,多利用課余時間走進課堂,與學生交流,看學生所做、聽學生所談,并適時加入他們,讓學生感覺老師是自己的朋友。其次,利用考試和平時的作業批改多關注差生,可經常在學習較差的學生的試卷或作業上寫一些鼓勵的話語,比如說:有很大進步,加油!相信你還可以做的更好……等等這樣充滿熱情的話。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學生卻對老師充滿了感激。學生對老師的喜歡是可以“傳染”的,一批學生對某位教師的喜歡可以帶動整個班級學生對教師的喜歡。學生喜歡某位教師,也就對他所教的學科產生了興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渴望上生物學課,在課堂上思維更集中,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更好。
二、通過具有生物學科特色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
做好觀察實驗,利用多媒體、掛圖、演示等手段,加強直觀教學,上出具有生物學科特色的課堂教學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較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二、對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像。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臨時裝片,然后繪出看到的圖像。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同時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優勢作為教學的輔助達到這一目的。多媒體可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能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如課件展示“細胞的減數分裂”,將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分離整個動態變化過程及染色體的數目變化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
利用標本、模型、掛圖和演示也是上好此類課必不可少的。如展示“細胞膜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提高教學的效果
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難點,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按預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所以好的課堂提問對教學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師提出問題,啟迪學生思維,是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一條重要紐帶。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在教學中,問很重要,也有藝術性。問題設置要難易適中,面向全體,啟發誘導性強,能夠搭建學生的實際經驗到學科知識的橋梁,實現兩者之間的自然過渡,如“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那么組成酶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合成場所在哪里?”、“植物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和線粒體,能否用于同時觀察兩者的實驗?”、“從哪幾個方面區分生長素和生長激素?”等等。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傾聽,給以適當的鼓勵、表揚,使其有成就感。答錯,要給予必要的疏導,讓大家都來參與,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通過課堂反饋練習提高教學的效果
篇8
第十五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20xx年3月31日是第十五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為了切實做好我校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使廣大的學生牢固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遵紀守法,和諧共處”的意識,提高學生自救自護的素養和防范能力。
二、活動主題珍愛生命,安全第一
三、活動時間本學期第六周至第十周
四、活動內容營造活動氛圍
1、在校園主席臺、操場護欄懸掛橫幅:“珍愛生命,安全第一”
2、布置兩塊宣傳(第十四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專題活動宣傳)
3、布置交通安全教育宣傳漫畫展板
4、操場護欄上懸掛“安全宣傳彩旗”,樓內、樓外懸掛“安全溫馨警示語”;校門前制作安全宣傳標志牌。
主題活動安排:
1、國旗下講話:“珍愛生命,安全第一”(3月31日)
2、主題班會:“珍愛生命,安全第一”(制定個人、班級安全公約;簽寫安全承諾書)
3、收聽、收看安全教育宣傳錄音及光盤
4、開展制作安全法制教育手抄報比賽
5、各班出一期安全教育專題黑板報
6、安全檢查:地點:各教室、實驗室、操場護欄、各樓通道及安全設施等.
五、活動總結與反饋本學期末對在各項活動表現突出的個人及班級(或活動小分隊)給予相應的表彰.
篇9
關鍵詞: 醫學專業 《衛生理化檢驗學》 實驗教學 預防醫學 教學效果
衛生理化檢驗學實驗作為預防醫學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疾病預防控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溫州醫學院(下稱“我校”)開設衛生理化檢驗學實驗課程已有十年。在這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切實增強預防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衛生理化檢驗學實驗教學效果,有必要從實驗預習、實驗教學實施、第二課堂教學實踐的開拓等方面進行探索。
一、實驗預習
1.要使學生充分重視實驗預習的重要性
實驗預習環節是衛生理化檢驗實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直接影響到實驗教學的效果。然而有的學生來上實驗課,僅僅帶著書到實驗室聽老師對實驗講解后再“照方抓藥”,完全忽視實驗預習這一環節。這種忽視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盲目操作,不僅容易損壞儀器,造成實驗錯誤,甚至還會導致實驗中發生事故。因此,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實驗預習的重要性是增強衛生理化檢驗學實驗教學效果的前提。
2.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實驗預習
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衛生理化檢驗課程前,已經學習了基礎化學、儀器分析等課程,應該講已經具備了開展衛生理化檢驗實驗所需要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但與醫學檢驗等專業相比,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科基礎仍相對薄弱。我們通過多樣化的實驗預習來彌補這一不足,并切實增強學生的實驗預習效果。
2.1實物預習法
預防醫學類專業的衛生理化檢驗實驗教學共開設8個實驗,在實驗教學實施前,我們將學生分為8個組,每次實驗前安排1個組參與教師的實驗準備過程,在實驗準備結束后,開放實驗室讓其他同學進入實驗室進行實物預習。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此舉有助于扭轉實驗準備全部由教師完成、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照方抓藥”、完成實驗后匆匆離去的局面,對于增強衛生理化檢驗課程實驗教學效果是切實有效的。不少同學表示,以前覺得做實驗就是按照實驗步驟操作一下而已,通過參與實驗準備才發現其實自己還有很多知識的盲點,譬如緩沖溶液的配制,以前做實驗時都是老師已經配好了的,自己配制時才發現還涉及緩沖容量的選擇、配制后pH值的準確調節等問題。
2.2視頻示范教學預習法
目前學生的計算機擁有率相當高,校園網也覆蓋了從教室到宿舍的各個場所。利用視頻短片創設動態的實驗教學場景,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具有明顯效果。我從2004年起就聯合帶教老師和同學共同錄制了實驗規范操作的教學視頻,并在制作后期加入了Flas演示等素材,用于幫助學生預習衛生理化檢驗實驗,受到歷屆學生的歡迎。
二、實驗教學實施
1.實驗項目的選擇。
預防醫學類專業的衛生理化檢驗課程實驗教學課時非常有限,我們在選擇具體的實驗項目時,考慮了以下幾點:不選特別簡單的實驗,如食品中水分的測定;不選在其他課程中已經做過的實驗,如分析化學中做過的EDTA滴定法測定水的硬度、儀器分析中做過的電位滴定法測定水中氯化物濃度等;不選在后續專業課程中還會做到的實驗,如粉塵的測定。最終我們選擇的實驗項目為:代表氣相色譜測定技術的氣相色譜法測定模擬廢氣中丙酮濃度;代表原子吸收光譜技術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廢水中銅含量;代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含量;使用索氏提取器的食品中脂肪的測定;適用于現場鑒定的化學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鑒定;對于常見的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檢測技術,在食品理化檢驗中選擇的實驗項目為酒中甲醇的測定、在水質理化檢驗中選擇的實驗項目為二苯碳酰二肼法測定水中的總鉻、在空氣理化檢驗中選擇的實驗項目為磷酸―高碘酸鉀比色法測定空氣中錳含量。
2.規范實驗操作,使學生養成認真嚴謹、規范操作的實驗習慣。
實驗技能的訓練實際上是一項科學素質的訓練,必須從嚴做起。同時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的高低與操作是否正規有著密切的關系,扎實的基本功是做好各種實驗的首要條件。在實驗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經常會出現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不能正確分配吸量管;刻度吸管使用不規范、不夠熟練;混勻方法不正確;廢液亂倒;實驗結果差異性大,對實驗結果不重視。從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不過關,沒有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學生實驗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訓練放在首位,反復強調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對于吸量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計的使用、標準曲線的制作等作為實驗內容反復練習并作為實驗考核內容。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帶教老師巡回檢查指導,及時指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通過平時的嚴格要求和經常的練習,每個學生對基本技能都能熟練地掌握,培養動手能力。
3.規范實驗報告的書寫,提倡論文式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實驗的狀況和進行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實驗報告的寫作是提高大學生寫作能力、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在書寫實驗報告時經常存在的問題有書寫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重視記錄實驗現象、不進行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討論、不思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照抄教材或互相抄襲現象嚴重等。這樣書寫實驗報告,學生僅僅提高了總結能力,而思維始終處于機械被動的地位,創造能力被束縛,難有新的想法和見解。我們在實驗教學實施過程中,對實驗報告的書寫做了規范,并提倡論文式實驗報告的書寫,其書寫的基本格式為:(1)題目;(2)實驗目的;(3)主要試劑和儀器;(4)實驗操作,強調不能照抄實驗講義上的操作,要求用盡可能少的文字描述操作要點;(5)實驗結果,要求盡可能翔實地描述結果;(6)討論,整個報告的重點部分,要求結合實驗原理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具備上述基本格式后,我們同時強調一些書寫的細節,如圖表須粘貼在實驗報告中合適的位置,畫圖要有圖名、作表需要有表頭,如有多幅圖表的話需分別用圖1、圖2、表1、表2等標識清楚。實施了論文式實驗報告后,實驗報告的書寫引起了學生的充分重視,照抄課本現象減少,另外由于強調了實驗成績主要看實驗報告的基本格式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減少了虛假實驗結果的出現。
三、開拓第二課堂教學實踐,驗證實驗教學成果
在完成課堂實驗教學的同時,我們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實踐教學,鼓勵各個任課教師把科研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做法是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創造條件使學生早期介入科研實驗與課題研究,一是教師申請開放實驗室項目,提出適合培養低年級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科研小課題,吸收學生加入課題組,通過實驗論文(或報告)和實驗成果展示等方法,鼓勵學生把實驗變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學研究”,挖掘學生創新實驗的潛能;二是選擇成績優秀、有創造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參加專業性較強的科研、組織學生申請學校的學生科研項目、省“新苗人才”項目及參加“挑戰杯”大賽等活動,為培養高級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幾年的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成績斐然,我及所在的教師團隊近十年共指導學生獲得省級科研課題6項、校級科研課題30多項,學生的科研成果獲全國挑戰杯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及三等獎若干項。
四、結語
《衛生理化檢驗學》實驗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的一門課程,我校的預防醫學專業相對于醫學檢驗等專業來講,其分析化學基礎相對薄弱。本文從實驗預習、實驗教學實施、第二課堂教學實踐的開拓等幾方面對如何增強預防醫學專業衛生理化檢驗學實驗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期待此項工作的進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衛生理化檢驗實驗的相關理論和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衛生理化檢驗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教育;個性;干預性研究;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G 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2-1109-03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主要環境。每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智能以及社會化的發展等均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直接影響。通過對子女的教養行為,父母把價值觀念、態度體系、道德規范及行為方式傳授給子女,并由此構成了兒童個性和社會性成長的具體內容和發展目標[1-3]。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家庭積極型的教育方式約占40%,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等類型約占60%,說明還有相當數量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著一些不良傾向,會對兒童的社會化發展、人格的形成帶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4-5]。筆者采用系統的家庭心理教育計劃,以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親子交流互動和心理健康維護等手段來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促進親子溝通和彼此理解,達到促進兒童人格健康發展的目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溫州市精神病醫院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設在該市某所小學內)的四~五年級學生及其父母為干預對象,以志愿的方式簽訂為期1 a的協議,要求參加率在80%以上,共計249名學生及其父母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干預組(125名)和對照組(124名)。干預組按照協議標準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員納入最終分析,結果有119名學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齡(11.62±0.69)歲。對照組最終有122名學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齡(11.61±0.59)歲。2組學生性別(χ2=0.001,P=0.973)、年齡(t=0.262,P=0.794)、父親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親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問卷 自編問卷,包括學生的年齡、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等調查內容,父母教育程度分為大專(含大專)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學歷。
1.2.2 評價量表 (1)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養方式的6個分量表(共58個條目),母親的5個分量表(共57個條目),共計11個分量表[6]。(2)EPQ-兒童修訂版[7]。2個量表均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課題組由1名副主任醫師和4名專職心理咨詢師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醫師實施,其他4名咨詢師負責分組活動。采用集體授課和封閉式分組心理輔導的形式進行。心理教育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9~12歲兒童發展心理,系統介紹心理特點,講解兒童身體的發展、心理及智能發展和社會性發展與成長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薩提亞[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為藍本)重點講解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3)親子溝通,介紹溝通理論和方法,重點講解傾聽和說話的能力與技巧;(4)壓力和情緒管理;(5)配合案例介紹常見學習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的表現、原因及其對策。同時運用參與式培訓方法,采用啟導式講授、小組討論、實踐作業、親子互動游戲、角色扮演和情景體驗等方式促進自我體驗和彼此溝通。每次留30 min進行現場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導,對于少數有問題的家庭進行個別輔導。整個活動共計12次,每次2 h,每月開展2次,內容相同,供參加者選擇參加其中1次即可,并對參加者進行考勤記錄,未參加者由學校統一通知補課。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干預措施。將EMBU、EPQ-兒童修訂版及一般情況問卷按班級統一發放,被試在課堂上填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別評價1次。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0.0進行χ2和t檢驗。
2 結果
由表1可見,實施干預前干預組和對照組EMBU和EPQ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在對干預組進行為期1 a的干預后,父母雙方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得分顯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過分干涉因子、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和過分保護得分均顯著下降(P<0.05或P<0.01);學生EPQ的E維度得分具有顯著提升,N維度和P維度則顯著下降(P值均<0.01)。見表2。
3 討論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青少年各方面的發展均具有深遠影響。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預防少兒心理問題、促進健康成長的核心[9-14]。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促進父母教育方式有顯著作用。在研究中,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干預計劃中不但注重家長對兒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別強調父母將這種理解應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親子互動能夠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換彼此內心需求和愿望。當把親子關系擺在平等位置時,彼此的互動特別活躍,交流的信息量也明顯增多,這樣親子關系融洽,達到了真正溝通的目的。在親子溝通環節,被試常常能夠領悟到彼此在傳遞、接受、理解信息時的巨大誤差,隨著“學習聽話、說話、傳話”活動的開展,他們能夠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頻道”和方式,從而達到有效溝通。因為親子教育絕不是單方面的,實際上親子之間的互動尤為重要,到目前為止,我國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單一的父母養育方式為多[12,15],而忽略了互動過程以及相互影響機制,本研究是對這一不足的一種嘗試。(2)特別重視父母對自身問題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體和家庭氛圍的締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帶有明顯原生家庭的痕跡。他們自身的困惑和未滿足的愿望往往無意識地轉嫁到孩子的身上[8,12]。當父母在對自身成長經歷探索時,會領悟到自己早年所經歷的親子分離體驗、未能滿足的欲望、與父母之間情感隔離和來自長輩的指責、抱怨等等對于當今的不良親子關系和養育方式的關系。(3)干預計劃的整體設置相當于一個團體小組,由5名心理治療師與家庭成員構成。小組活動中成員之間以及成員和治療師之間的互動過程增加了彼此間信息的傳遞,特別是被試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在小組中得到及時解決和分享,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整個教育方式的轉變。教育方式與兒童性格發展的關系早已被證實。錢銘怡等[9]、劉秀芬等[10]研究發現,人格維度神經質和精神質得分,分別與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嚴厲懲罰、拒絕、否定、過度干涉等呈現顯著相關。戴麗等[11-12]的研究也證實了兒童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與不良的養育方式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后學生EPQ的E維度提升和N,P維度的下降,說明親子教育計劃對于促進和改善學生性格具有積極作用。E分高的個體傾向于外向穩定及樂群性強,其學習成績好;N維度和P維度則與情緒的穩定性、行為問題和精神病質密切相關[13],高分值的個體則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等心理障礙性格特點,其學習成績差[11,14]。小學四、五年級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時期,是由兒童期邁向青春期的重要轉變時期。對于這個時期的兒童來說,家庭仍是其個性和社會化成長的重要場所,父母仍作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對他們起重要影響。
家庭心理干預對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學生人格均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只是對這一領域的初步探討,其發揮作用的關鍵以及作用機制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95-103.
[2] 李明敏,潘曉莉.小學生個性特征與學習成績關系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70.
[3] 方平,熊端琴,郭春彥.父母教養方式對了女學業成就影響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26(1):78-81.
[4] 荊春霞,王聲,劉國寧,等.家庭關系及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疾病控制雜志,2005,9(2):72-73.
[5] 王麗,傅金芝.國內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298-304.
[6] 汪向東,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61-167.
[7] 龔耀先.修訂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長沙:湖南醫學院,1988.
[8] 薩提亞,著.易春麗,葉冬梅,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9] 錢銘怡,夏國華. 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2):58.
[10]劉秀芬,黃悅勤,李立明.父母養育方 式與人格障礙關系的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3):208-209.
[11]戴麗,馬風杰,陳景武.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對城市少兒行為問題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 (1):76-77.
[12]梁桂玲,劉顏,鄧泗沐,等.父母教育方式和學生個性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3):315-316.
[13]黃悅勤,云淑海,石立紅,等.中學生人格偏離與父母教養方式及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2):84-87.
[14]許冬.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焦慮水平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9):6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