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5:3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科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息科技論文

篇1

[關鍵詞]日本農業科技信息保障體系

我國實行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戶的分散的小農經濟,這是制約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農村也是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農生產,但是日本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效率較高。完善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保障體系是提高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成效的重要條件。研究日本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保障體系的特點,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保障體系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日本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保障體系特點

1.日本政府重視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日本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村的通訊、廣播、電視等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鄉鎮級以及地方綜合農協在信息通訊設施建設方面發展迅速。日本農村除了有線電視和電話、報紙等媒體很普及外,計算機也很普及。日本農戶購買微機可得到一定補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員除了教農民農業技術以外,還舉辦各類培訓班,承擔了面對農民的微機教學工作,促進了農村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日本農民獲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線電視、計算機、傳真機為主3種形式,適應于不同經濟實力、人口密度、距離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開始實施一項稱為“高度信息化農村系統”的計劃,直接服務于農民。目前,日本農林水產省正在制定一項名為“21世紀農林水產領域信息化戰略”的計劃,計劃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實農村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以建立發達的通信網絡。

2.日本政府重視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化建設

日本政府很重視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化建設,平均每個縣至少有一個與網絡相關的農業信息中心。跨入21世紀后,日本積極實施農業IT戰略,推進農業信息數字化,開發普及了氣象、病蟲害防治、農技、栽培等各類基礎數據庫。90年代初,日本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即電信電話公司的實時管理系統(DRESS),其大型電子計算機可收集、處理、貯存和傳遞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技術信息。每個縣都設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并隨時交換信息。日本現在已將29個國立農業科研機構、381個地方農業研究機構及571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聯網,其中,571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與農協或農戶之間可以進行雙向的網上咨詢。

3.政府從法律、政策、資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政策配套,資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方面的法律,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訊網絡社會形成基本法”(簡稱“IT基本法”),旨在通過建設高度信息化的通訊網絡和公共服務體系,為實施農業領域的IT戰略和加快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農村信息化的政策,如在農村盡快普及因特網,向農村開放提供國立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究開發成果等信息。在資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日本各地域的農村信息服務系統由政府投資。

4.重視農民的信息素質教育

日本農民繼續教育體系完備,包括民間研修教育機構、農林水產省農業大學校、就農準備校等,這些院校對提高農民信息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日本農業科研機構都承擔了對農民進行計算機及網絡知識等信息素質培訓的職能,政府每年在全國各地經常舉辦面向所有居民的網絡與計算機培訓班。

二、對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借鑒

1.加強我國農村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強我國農村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農村的通訊、廣播、電視等信息傳播的硬件設施。由于國家財力有限,如日本般在農村普及電腦及因特網尚不現實,但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經濟條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以計算機、有線電視、廣播、電話等為主的各種傳播形式,是切實可行的。

根據我國國情,在農村普及有線電視是個很有效的途徑。很多農業類電視節目,本應是直接為農民服務的。可是由于條件所限,農民僅靠接收天線收看不到此類有線電視才能收到的節目。有線電視能不能通到農村,是農業科技信息能否有效傳播到農民手中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農民買電腦,上寬帶網絡還只能是極少數富裕地區農民能辦到的事,絕大多數地區農民尚難以接觸,即便能去網吧,又因為缺少相應的計算機應用及網絡知識而不能得到相關農業科技信息。報紙在農村的訂閱率也很低,農民只有極少數是通過報紙來獲得農業科技信息的。農民接觸最多的傳播媒體就是電視和廣播,相比較而言,電視的受歡迎率又遠勝過廣播,因此,通過電視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體傳播方式,把適用農業科技信息及時告知農民,是很有可行價值的。地方市縣電視臺由于技術及信息的限制,很難制作出較高水平的農業類電視節目,而有線電視中央七套及各省電視臺的農村頻道節目制作水平很高,信息來源較廣,且有價值的新信息較多,問題在于農民接收不到。因此,解決問題的癥結就在能否讓有線電視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從而使一些優秀的農業類電視節目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擴大農民接觸農業信息的視野,為農業科技信息的有效傳播創造條件。

目前,農村已能安裝有線電視接收系統,但門坎較高,且收費不一致。據調查,豫北某縣有線電視初裝費是150元,年使用費100元;安裝無線數字電視機頂盒,所收臺比接有線還要多,機頂盒的價格是200元左右,年使用費是120元。豫東某縣有線電視初裝費是298元,年使用費100元;安裝無線數字電視機頂盒,機頂盒的價格是400元左右,年使用費是100元。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新農村的有力支撐;農民是弱勢群體,收入較低,因此,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盡量減免初裝費及年使用費,并嚴格要求各地費用統一,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不使一些地方部門為了牟利,而隨意提高費用,影響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從而影響農村科技信息的傳播效率。

2.加強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化建設

借鑒日本的經驗,充分重視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化建設。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資源大多掌握在各級政府主辦的科研或普及機構手中,政府應協調這些機構間的數據庫資源建設及聯網,做好資源集成及共享工作,建立氣象、病蟲害防治、農技、栽培等各種農業科技信息數據庫。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網絡發展很快,專業性農業網站越來越多,要按照國家“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信息化總方針,加快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化建設。統籌規劃全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特別是縣鄉(鎮)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我國可將各級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農業推廣中心全部聯網,取經日本,建立我國的農業科技信息實時管理系統,設置大型計算機收集、處理、貯存和傳遞來自全國各地、各部門的農業科技信息。在各縣鄉設分中心,農業從業者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并隨時交換信息。

3.重視政府在政策、完善法律、加強資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國的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分散經營,他們需要政府在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方面給予政策、法律、資金方面的支撐。借鑒日本的經驗,制定一系列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政策,如信息標準化;農業科技信息免費提供;加強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的集成共享;農業科技信息人才的培養、待遇、培訓政策;提高農民信息素質等一系列政策。同時,抓好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相關法制、法規建設,結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信息服務的實際情況,從農業科技成果信息的采集到、傳播以及農業科技成果信息服務人員的培訓等方面出臺一套完整的法律,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保證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信息服務的健康快速發展。同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積極改善我國農業通信基礎設施及網絡化建設。

4.重視我國農民信息教育,提高農民信息素質

農民是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終端,農民信息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成效。我國農民素質普遍較低,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大力發展農民繼續教育是提高農民信息素質的有效途徑。以各級成人教育中心、農校、農業服務中心為基礎,定期舉辦政府出資,農民免費的短期信息培訓班,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技信息接收、咨詢、計算機運用、網絡查詢等信息素質培訓,提高農民利用信息的意識及查詢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饋信息的能力。同時,加強農業信息化宣傳,鼓勵農民通過電話、計算機網絡等向農業信息部門和專家進行各種信息咨詢,或注意收看農業類有線電視節目,從中獲取有價值的科技信息,盡快提高農民自覺利用信息、依靠信息、查詢信息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效率。

篇2

當前,企業生產的農機大多數是有人操控的農機,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農機上并沒有安裝相應的信息化設備(如GPS),操作輔助系統等數字化的系統并沒有加裝到農機。這就造成現在的農機技術與飛速發展的網絡數字化技術嚴重脫節。公司的農機產品并不能滿足當前新市場的要求,使企業的產品受到一定的市場沖擊。這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所以,抓住當前的機遇,進行農機信息化的相關技術研發,提高農機的信息化水平。當前,國家扶持農機的發展,對農機的技術要求更高,企業以往的農機技術已經不適合當前市場發展的需要,所以,對企業的戰略要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將工作的中心從農機基礎技術的研發,要轉移到農機信息化技術上來,加大農機信息化技術研發和生產的投入。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通過對農機推廣和對生產者的專業培訓達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但這種推廣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企業應當發展先進的農機聯網技術,為農機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柱,這樣才能增強企業產品的競爭力,真正適應市場的需要,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和經濟效益。

2科技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中的應用

2.1遙感技術的應用

遙感技術有若干的組成部分,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遙遠的感知技術。首先是感知技術,這之中就包涵GPS技術。GPS技術是一種定位技術,通過衛星對地面上的目標進行定位,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這種技術已經運用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農機上運用GPS技術可以使農機實施對各個農機的位置和作業情況進行跟蹤,以便農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產情況,對農業生產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部署,使農機作業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提高農機整體的生產效率。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都是通過人工對農田進行相關的審查,對農田的作物生長狀況、農田土壤水分生長環境、病蟲害進行評估和處理的。但是這樣的方法缺少及時性,而且人為因素對田地調查結果的影響較大。現在的信息技術可以通過高精度的傳感器對農田的情況進行實時的檢測,這樣的監控數據不僅實施性強,對各項數據的檢測也較為詳細具體,可以檢測到人工檢測不到的項目,以便對農業生產進行及時的調整。在農機中加入這種技術可以更好的把握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通過傳感器可以進行更加精確的播種,滅害和預防,提高生產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術,這是農場的數據處理中心。其核心技術是將農機的地理信息進行數字化,通過各種傳感器對整個數字化系統進行實時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對農機的信息進行掌控,對整個農業生產進行及時的科學調整。對于企業來說,要結合當前的市場需要,生產能實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的農機,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農機技術之中。

2.2網絡物聯技術

網絡物聯技術包涵各個方面,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鏈接,使農機在農業生產情況可以快速的到達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處理。通過這樣的網絡可以對農機的各個地方實現遠程的生產操作,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此外,在整個系統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數據處理系統,降低整個農機對人的依賴,真正達到自動化,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企業可以根據這一點對當前的農機進行網絡化的改造,使農機可以更方便的連接網絡。也可以研發相應的網絡技術對相關的生產單位進行技術支持。

2.3精準化技術

精準化技術是建立在精準傳感技術的基礎之上的,這其中就包括精準播種技術、精準整地技術等。這些都對現有的農機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傳感器方面要達到相應的要求,還要在現在的技術上進行改進,提高基礎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精準性,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生產的要求。精準技術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技術,要真正實現它,就要整合網絡技術遙感技術。通過遙感技術對農田的情況進行把握,通過掌握的情況進行相應的生產安排,通過網絡下發到各個生產單位。在農機上可以通過精準的傳感器對生產進行更精準的操作,但這種精準的操作也對農機的質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業要在這方面對當前的農機技術進行優化和改進。

篇3

   目前在中國技術信息飛速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發展的主流。控制工程屬于信息技術一種,在我國各個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小編在對控制工程在機械工程中應用的一些相關內容,進行了篩選、分析和參選。希望帶領大家一起步入控制工程,給予大家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以此提升。控制工程論文題目如下:

1.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礎》課程中的應用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動態實踐教學的探索

3.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探索

4.水污染控制工程綜合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5.控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6.黃土丘陵溝壑區溝道土地整治小流域控制工程設計標準研究

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8.培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思考

9.“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中課程體系的制定研究

10.控制工程虛擬實驗平臺的研究與開發

11.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質量評估的方法與實踐

12.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課程建設探討

13.環境工程專業“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

14.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的發展與應用探討

15.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的制訂與實施建議

16.基于建筑設備節能優化的控制工程研究

17.試論控制理論和控制工程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18.《控制工程基礎》教學中的計算機應用方法

19.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定位以及發展方向的探討

20.長江口北支咸潮倒灌控制工程水動力數值模擬

21.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過程工程

22.談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的發展與應用

23.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體系的教學改革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討

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5.控制工程在機械電子工程中的應用

26.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

27.淺談設計階段如何控制工程造價

28.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引領下的控制工程課程實驗改革

29.基于卓越計劃的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認證探索

30.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探析

31.自適應理論在控制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概況

32.《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

33.淺析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3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3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改革與實踐探索

36.淺談工程造價咨詢對控制工程造價的影響

37.Matlab仿真在《控制工程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38.控制工程立體化教材建設

39.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

40.強化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41.控制工程數學基礎”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研究

42.MATLAB軟件在《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43.《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44.控制工程在機械電子工程中的應用

45.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的發展與應用

4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引入計算機模擬方法教學的研究

47.沈陽工業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改革

48.金融工程視角下B-S模型與金融期貨價格研究

4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改革實踐

50.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51.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52.基于LabVIEW和Simulink的過程控制工程虛擬實驗平臺開發

53.基于MATLAB/GUI的《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數字仿真系統研究

5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55.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背景的認識

56.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57.基于環保設備工程專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建設初探

58.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探索與實踐

59.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60.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體系改革探討

61.我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62.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建設

63.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64.CDIO指導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65.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的發展與應用

6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3+4”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

67.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68.關于“指揮與控制工程”學科的初步探討

69.蘇支河實施控制工程后對湖北省洞庭湖區荊南四河生態影響分析

70.控制工程技術及MCAI的設計

71.探析控制工程理論及工程應用

72.控制工程數學基礎”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73.電磁流體控制工程中的電磁環境特性研究

74.現代控制工程基礎虛擬實驗系統的研究

75.Flash技術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76.緊貼行業需求,校企協同培養控制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77.基于LABVIEW軟件開發的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軟件的研究

78.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思考與探索

79.“控制工程數學基礎”教學中Matlab仿真的輔助應用

80.應用型本科“控制工程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81.機械工程類“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研究

82.我國機械加工技術與控制工程概述

83.探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的發展與應用

84.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與特色的探索

85.《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

86.鄱陽湖控制工程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8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初探

88.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礎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探索

89.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

90.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思考

91.典型案例仿真技術在《控制工程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92.廣西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就業與定位分析

93.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94.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立體化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95.過程控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9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CAE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

97.關于機械制造與控制工程之間的聯系

98.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篇4

目前在科技檔案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科技檔案管理模式落伍,信息化時代下的科技檔案管理涉及大量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背景下,科技檔案的產生、分類、甄別、歸檔等工作量迅猛增長,繼續采用傳統模式對科技檔案進行管理已經無法滿足需求;第二,科技檔案管理手段落后,科技檔案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科研工作的管理,而多數科研工作都具有周期性、階段性和長期性等特點,涉及到需求論證、項目申請、科研實施、驗收推廣等諸多環節,持續時間長,涉及內容廣,這一情況下,如果缺乏科學管理的手段和制度,往往會造成管理混亂和低效管理的情況發生;第三,科技檔案管理專業化水平較低,完整的科技檔案全程記錄了科學研究活動的全程,由于信息化手段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廣泛應用,因此,科技檔案中涉及大量的設計圖、工程圖、照片、錄像等新型記錄形式,給管理活動帶來更多的挑戰,對其進行管理要求很高的專業化水平,但目前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綜合來看,目前在科技檔案的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能力不強、投入資源不足、人才隊伍培養滯后以及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二、信息時代對科技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做法和思考

科技檔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標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的通信、計算機、數據庫等先進技術,在國家、行業以及單位科技檔案管理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的框架下,用信息化手段來保障和促進科技檔案的管理水平,為科技檔案資源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開發、利用等提供堅實的基礎,科技檔案開展信息化管理,重點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第一,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科技檔案的自動編目、檢索、立卷和標引等工作。對科技檔案實施自動編目和自動檢索是應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技檔案的基本要求,其中自動編目是將收集到的科技檔案相關信息制成檔案機讀目錄數據庫,在不同要求下編制出不同的檔案檢索工具,包括全宗目錄、分類目錄、案卷目錄、專題目錄、作者目錄等各種目錄和索引,充分發揮信息化編目速度快、項目全等優勢。自動檢索是通過查找檔案目錄并利用檔號、題名、責任者、分類號、關鍵詞等檢索標志,迅速、準確地查找出滿足要求的檔案資料,與手工檢索相比,自動檢索速度快、線索形式多樣,檢全率和檢準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利用者要求。計算機自動立卷是計算機以科技檔案目錄中每份文件的有關存錄項為依據將某方面具有共同點和聯系密切的文件綜合在一起組成案卷,并自動對同一卷的卷內文件進行排列和編號等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立卷速度和立卷質量,改善了效率。科技檔案自動標引是計算機通過對科技檔案題名或全文信息進行字詞切分、對內容特征進行分析,提取及給出正式主題詞或分類號的過程,科技檔案自動標引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科技檔案目錄數據庫的建設。

第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科技檔案的借閱、統計、編研及保管環境的自動控制。科技檔案的借閱管理和統計工作復雜而繁瑣,而通過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自動借閱管理和統計,對科技檔案的利用登記、審批、檢索、調卷、歸檔、利用情況統計等進行自動管理,不但能夠有效完善科技檔案的借閱管理制度,還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科技檔案的借閱管理,重點涉及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用戶的借閱資格驗證、借閱情況登記、歸還登記和自動統計。

通過利用計算機技術,還能夠有效實現對科技檔案資料的自動編輯處理,不但能夠提供對科技檔案原文信息的檢索和分類,還能夠對科技檔案資料進行文字編輯處理和排版印刷等工作,實現科技檔案資料的自動編研。另外,在科技檔案的管理環節中,對檔案保管環境的自動控制非常重要,應用計算機技術對檔案排架進行自動管理,能夠結合科技檔案登記數據庫的信息,給出檔案庫房架位的分配圖,實現架位的自動分配,為新進科技檔案合理分配架位,提高架位的利用率,還可以實現對科技檔案保管環境的溫、濕度以及防火防盜等進行自動監測和管理。

第三,加強培育科技檔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對科技檔案實施信息化管理以及使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斷深入的關鍵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科技檔案管理的主體,也是實現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增值的主體,更是不斷將科技檔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斷推進的中堅力量,因此需要加強科技檔案信息化人才培訓,使科技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活動能順利開展,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篇5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目標

總的來說,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程的目標應該符合這個總體目標,為培養信息時代的人才服務。同時,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服從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它應該有自己的側重點和特殊任務。

1.語文課程的目標觀

民族性與多元化。信息技術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國際化。同樣,語言生活和語言教育也趨向全球化、網絡化和虛擬化。因此,我們必須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審視語文教育目標,制定語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語言是維系民族共同體的最有力的紐帶,正確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及其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抵制外來語言和文化的霸權與殖民,是母語教育無可推卸的責任。另一方面,全環化必然導致多元化。因此,就語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確處理好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的關系,正確理解雙語教學的意義以及準確把握其分寸就顯得很有必要。但總的說來,應該加強民族語言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使自身有一個參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學習。

人文性與技術化。在信息時代,計算機與網絡的操作技術成為語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比紙和筆的操作更復雜,更具技術色彩。同時,多媒體和超媒體技術豐富了人類思想的表達手段,非文本的可視化媒體將與語言文字緊緊地融為一體。發展技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養學生高效率的技術化語文能力,將成為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則就是要求企業化、標準化和統一化,因此,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又容易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當前,科技與人文的割裂正呼喊著科技與人文整合,這將使人們在追求語文能力技術化的同時,追求語文教育目標的人文性,包括對語言思維、語言道德和語言審美情趣的重視,對文學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思想品德教育價值的重新評估。

普及性與藝術化。普及性是指過去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語文教育目標,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成為大眾化的目標。如計算機網絡技術為電子寫作、電子投稿與發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可以不受應試教育和語文教師的約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隨時隨地地發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從而出現了大眾化的“網絡文學”,曾經神秘的“創作”成為一種普通的、大眾的“寫作”。在文學的發展上,這就是所謂的后現代語言的話語權威發生了變化,公眾話語早已成了明日黃花,個人性話語、私人寫作漸漸盛行。至于藝術化,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便利的多媒體表達與文本表達融為一體,語文教育目標帶上了更多的藝術色彩;二是由于鍵盤輸入、掃描輸入、攝像輸入、攝影輸入和語音輸入等輸入方式的不斷豐富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文章修改與編輯的方便性,傳統的紙筆書寫可能將逐漸讓位,而隱退為一種少數人所專有的、純粹的書法藝術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術為語文教育目標的生活化提供了條件。多媒體與網絡技術能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社會,使語文教育目標更富有真實的交際價值,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學用一體化。如多媒體的互動技術可以模擬演講、報告、采編等應用語文的真實環境和活動,網絡技術使寫作具有真實的交際目的,這就為語文教育目標生活化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個性化。信息時代文化價值的多元性、信息資源的豐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使語文課程目標不再整齊劃一,而應該承認語文能力的個體差異,從“一綱多本”發展為“多綱多本”,從“教學大綱”發展為“學綱”,鼓勵學生根據社會的發展、自己的需要和潛力確定語文學習目標的總體要求和不同階段的發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這樣就有助于實現語文教育目標的個性化,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語文能力的變化

電子化的讀寫能力。電子讀寫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前所未有的語文形態,它與傳統的讀寫一樣,成為信息時代人們必備的基本能力。電子讀寫能力包括多媒體閱讀能力、超文本和超媒體閱讀能力,基于網絡和資源庫的檢索式閱讀能力,鍵盤輸入、語音輸入、掃描輸入等多樣化的輸入能力,多媒體寫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體寫作能力,網上寫作能力,電子投稿與發表的能力以及電子讀寫一體化的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必須具備傳統文本讀寫的基本能力外,還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識、技巧與策略。如多媒體的解讀,各種字體、字型、字號和不同文本版式的處理,頁尾、頁腳、腳注和尾注的運用,網絡導航的技能,網上交流工具的熟練使用,網絡禮儀和網上交際規則的把握。此外,電子讀寫對傳統的文本讀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電子讀寫的便利性和極強的交互性,電子化的文本資源極大豐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體與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達的觀點往往比傳統媒體更加多樣、復雜乃至隱晦,這就對批判性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網上閱讀時,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讀者的眼光變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讀者就可以迅速轉移閱讀目標,點擊其他的欄目;反之,如果讀者發現了優秀的文章,便會通過BBS、E-mail等電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傳播,影響范圍極為廣泛。并且讀者還可以利用網上的交互方式,打破與作者的鴻溝,與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這些特點對網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壓力。

快速讀寫的能力。質量和速度是衡量語文能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傳統的語文學習注重語言的品味與揣摩,強調對語言的理解與感悟以及對文章主題思想、寫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強調字斟句酌的寫作和修改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時代,它仍是一個重要的語文教育目標。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時代網上信息的更加自由、開放、隨機,人們所能接觸的信息量劇增。在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價值的,也包含了許多價值不大甚至有負面影響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篩選能力和鑒別能力必將進一步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帶給人類的更加頻繁的交往,在信息時代培養快速的寫作能力也顯得很有必要。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使寫作成為有真實目的和意義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網絡寫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與方便的特點就會使它的交際價值能與日常口語交際相媲美。又由于網絡寫作能整合傳統寫作本身的優點,因此,它在遠程、長篇和深思熟慮的交流方面則將超過日常的口語交際。

實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寫作能力。文字處理技術如WORD、WPS使寫作快捷而簡便,網絡技術如E-mail、BBS使寫作具有真實的交際目的。寫作將像口語交際一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利用電子寫作與傳播,人們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思想、交流看法,而這有賴于實用性文章寫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網上信息資源的豐富性、電子寫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寫作不再局限于大學生、研究生和專家學者,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也有條件參與到研究性的寫作中來。他們能方便地利用電腦網絡請教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并開展網上協作,能搜集、閱讀大量的信息資源,并進行不斷的重組、加工與再創造。

規范性的口語表達能力。隨著人機對話技術的發展,人與電腦之間的口語交流、人與人之間通過電腦與網絡的口語交流將日益頻繁。無論如何,電腦還不是人腦,人與電腦的對話就要求口語的表達具有適當的規范性,并掌握人機交互的會話策略,使電腦能夠理解。由于當前的人機對話研究主要基于書面語言,因此,在目前的條件下,口語表達的規范也會發生一些改變,出現向書面語靠擾的趨勢,如詞匯省略現象的減少,句子趨向于完整,口語能通過電腦顯示出來,從而具有書面語的視覺特征,能夠被修改、補充與保存。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內容

1.語文學習對象的變化

多媒體。傳統語文學習的對象主要是語言文字,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圖像、聲音、視頻的運用與文本一樣便利,它們不再局限在少數人專有的藝術創作領域,而是與文本融為一體,成為表達思想的共同方式。從當前的多媒體作品來看,多媒體與文本的融合有三種方式:一是像過去語文課文中的插圖或朗讀時的背景音樂一樣,對文本的理解起輔助作用;二是以多媒體的表達為主,文本起補充、說明性的輔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樣都是表達思想的主體,如果刪除多媒體部分,思想的表達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順暢的解讀。因此,掌握多媒體作品的特征與格式,理解和靈活運用多種媒體的能力,如圖像解讀、音樂鑒賞、視頻閱讀、文字處理、多媒體創作、E-mail技巧、網上實時交流、電子投稿與發表、電子工具書的使用等,成為語文課程的一項新內容。這些內容與信息科技課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側重對計算機硬件以及軟件技術的基本操作,屬于基礎性的技術課,語文課程則側重利用信息科技表達思想內容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利用文本媒體與其他媒體一起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

網絡語言。隨著網上交流的日益頻繁,語言文字在詞匯、句式、語體和語用等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日益增加的縮略語、大量出現的諧音詞、界限逐漸淡化的各類語體,從而產生了“網絡語言”,包括網上的口語、書面語甚至網上的方言。一些“網語”正從網上滲透到現實生活中,成了語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網語”約定俗成,就會引起社會語言的變化,從而引起語文學習對象的改變。

網絡文學。電子寫作的便利和網絡語言的產生,催生了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文學是指首次以電子形式在網上發表的文學作品。網絡文學具有通俗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并且篇幅短小,多數在2000字以內,但數量眾多。在內容上,主要表達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輕讀者的青睞。由于計算機網絡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傳統的印刷媒體根深蒂固,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往往仍由傳統媒體出版發行,這樣做雖然失去了網絡文學的一些特點,但進一步擴大了影響。但不管怎樣,經過“優勝劣汰”,網絡文學都將與傳統的文學作品一起,成為語文學習的對象。

主題詞。在當今信息激增的時代,論文的寫作要求概括與提煉主題詞或關鍵詞,以方便電腦的處理;獲取信息的檢索式閱讀和快速閱讀也要求輸入主題詞或關鍵詞,以進行準確的查詢。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雖然也重視對詞語的理解與運用,但都沒有上升到信息檢索的高度來進行,因此,信息時代的語文教育應該加強對主題詞的教學。

2.語文課程內容選擇范圍的變化

語文學習領域的廣闊性。網絡技術的普及,網上的資源共享與交流,使人類的語言生活和語文的學習領域更加廣闊。語文的外延不僅包括現實的生活領域,還包括網上虛擬生活中的語言活動,語文的外延等于現實生活和網絡虛擬生活的外延之和。語文學習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樣并富有動態性,語文課程真正成為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或“全語文”課程,“大語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實現和推廣。

語文課程內容的多樣性。語文學習領域的廣闊性拓展了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這必然要求語文課程采取主動、開放的姿態,積極引導學生接觸各種主題、各種風格的語言學習材料。既可以選擇貼近社會發展的社會歷史作品,如時代主題、斗爭、革命、愛國主義、群體意識,又可以選擇講人性,講親情、愛情、友情,講平凡小事,講普通生活與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選擇革命文學,也可以選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資源極大豐富甚至極度泛濫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語言學習范例的選擇,一方面要積極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另一方面也要正確處理好精讀與泛讀的關系。

5.語文課程結構、載體和相關術語的變化

篇6

關鍵詞:學年論文;實踐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作為一門新專業,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開設,而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完善。本文結合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探討在該專業中開設學年論文教學環節的必要性和實施方案,并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對策,以增強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在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開設學年論文教學環節的必要性

(一)學年論文是該專業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信息與實踐科學專業是信息科學與計算科學交叉形成的新專業,特別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整個培養體系中,學年論文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與知識創新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學年論文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文獻,明確研究的目標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并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分析論證、歸納演繹等完成學年論文,有助于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學年論文是提高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畢業論文是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信息技術解決科學與工程計算問題的綜合檢驗,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普遍存在缺乏創新內容,撰寫不規范,不能很好地體現專業特點,無法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等問題,從而大大影響了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究其原因,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忽視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方面。要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畢業實習期間突擊訓練效果并不良好,應在四年的實踐教學體系中不間斷地突出論文寫作的訓練內容。

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實施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資料檢索、文獻綜述、調查研究、理論分析、算法設計、計算機應用、科技論文寫作和獨立工作等能力,進而促進畢業論文等后續實踐環節的開展。主要包括論文選題、教學指導和保障措施三個方面。

(一)論文選題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的選題應以教師擬題為主,學生自擬為輔。教師應對課題的創新性和可行性切實把關。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擬題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對選題的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該專業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學術論文的撰寫規范,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為將來畢業論文的撰寫做好準備。選題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內容:(1)選題應當從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滿足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體現本專業教學訓練的基本內容;(2)選題應當注意基本技能的綜合訓練,對文獻檢索、實驗數據分析、算法設計等內容要綜合考慮;(3)題目難度和工作量要適當,確保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經努力能完成任務;(4)選題盡量與導師科研課題相結合;(5)選題盡量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二)教學指導

學年論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應體現學生個人的見解和寫作的獨立性。教師在指導學年論文的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討論,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研究理解和獨立思考,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素養。指導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1)指導學生確定論文選題,明確研究內容,進行文獻檢索和閱讀;(2)指導學生擬定研究計劃,并對其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及計算機應用等;(4)指導學生擬訂論文提綱,并對論文的撰寫提出指導意見;(5)審閱學生論文初稿,反復提出修改意見,注重論文質量的提高,并督促學生按期完成寫作任務;(6)評審論文終稿,評定成績,并給出恰當的評語。

(三)保障措施

學年論文是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須從制度設計、過程管理和成績評定三環節入手監控,以保障學年論文質量。(2)組織形式上應多樣化,鼓勵創新,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3)加強師資培養,定期組織骨干教師進行專業進修,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師指導學生較早接觸相應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另一方面,也要對指導教師責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勵教師能夠全程認真負責地完成論文的指導工作。(4)加強計算機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和電子資源等的建設,為論文寫作提供所需軟硬件條件,保障學年論文的有效開展。

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對學年論文重視不夠,導致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年論文時責任心不強,學生對學年論文的實踐性和創新性認識不到位,很多學生把它當成一次作業來完成,忽視了論文的學術性,使得學年論文的整體質量不高。

(二)組織不完善,安排不盡合理

(1)宣傳不到位。一些學校對學年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宣傳不到位,導致很多教師和學生對學年論文訓練不夠重視,出現諸多問題。(2)時間不恰當。高校大多將學年論文安排在學期末最后一到兩個月進行,而這一時間段正是學生準備期末考試的時間,時間上的沖突,導致學生把主要精力和時間都用在應付期末考試上,對學年論文敷衍了事。(3)選題隨意性大。一些題目太具體,過于專業,學生在短期內較難完成;一些題目又過于簡單陳舊,雷同率較高,要求也差別不大;特別是一些論文的選題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特點以及科研實際又嚴重脫節,達不到訓練的目標。(4)指導力度不夠。由于高校擴招造成師資緊張,教師平均承擔的本科生論文寫作指導任務較為繁重,在一些具體環節上的指導精力有限,如對學生如何選題、如何進行文件檢索和閱讀,發現和解決難點問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實驗設計和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難以進行充分指導。(5)與畢業論文銜接不夠。畢業論文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完成學位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作為內容相繼但時間相隔的兩個環節,做好銜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監控

一些高校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對學年論文質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將學年論文混同于畢業論文,延用畢業論文的管理辦法;由于缺乏有效監控措施,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抄襲和敷衍了事的現象;個別學校沒有健全的管理規定,學年論文管理混亂、不規范;缺乏對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年論文教學過程中的檢查和監督。

四、提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宣傳力度

學年論文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應加大宣傳,提高師生對學年論文的認識。通過撰寫研究性論文,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學術論文撰寫基本規范,為畢業設計做好準備。

(二)科學組織,合理安排

要想較好的開展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工作,應結合專業特點和辦學實際,科學組織,合理安排。(1)將學年論文納入教學計劃,從規范管理、監督指導、過程控制和成績評定等各環節保障學年論文質量;(2)應妥善安排學年論文工作的時間和工作流程,綜合考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生承受能力、教師的工作量等各個方面,從論文選題、教師指導、論文成績評定幾個環節合理安排,真正發揮學年論文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作用;(3)命題應難易適中,符合專業培養目標,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能在規定時間內按時完成。

(三)加強過程管理

完善過程管理對提高學年論文的質量至關重要。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是學年論文這種教學形式順利運行的基本保證。學年論文教學環節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與其他教學環節相互配合,保障論文工作的順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學年論文過程管理的長效機制,由相關管理部門統籌規劃,并結合該專業特點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其次,每篇學年論文既要有指導教師,又要有專門的評閱人,制定成績評定標準。總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年論文的過程管理直接影響到最終論文的質量,應當制定專門的學年論文過程管理細則,從規范命題選題,指導教師安排,對論文基本要求和撰寫規范,學生紀律管理,成績評定,材料存檔等方面加強指導監控,以保障學年論文的質量。

(四)明確目標,重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當重點突出,注重學生寫作過程中對于論文內容的學術性和撰寫的規范化的把握,重視訓練學生綜合運用邏輯分析、論證推理、歸納演繹等方法完成論文寫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思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24(1):103-105.

[2]翟云會.淺談高校學年論文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篇7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這些科學活動操作難度,減少了科學實驗對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能夠消除時間、空間和地域對科學實驗的影響,使得學生借助于信息技術就能完成對事物的觀察、數據的記錄,對啟發小學生的心智有積極影響。例如,在講授《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課時,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植物生長變化周期也比較長,如果僅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觀察、記錄不現實,而信息技術則能將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濃縮為短短幾分鐘,保證了學生參與并感悟自然生長變化的過程。

二、拓展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內容

因此,通過信息技術來拓展科學教學的內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感受網絡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通過對網絡信息的學習不僅能夠擴充小學科學教學的課堂容量,也能豐富小學生的日常見識,從而對一些未知科學現象充滿好奇;其次,信息技術也有利于科學教學的與時俱進,信息技術使科學教學變成一個動態過程,將一些最新鮮、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及時傳遞給學生,使科學教學變成一個充滿了樂趣的知識陣地。

三、促使小學科學教學更加“有聲有色”

信息技術以精美的畫面、動聽的聲音等技術優勢,使小學科學教學變得異彩紛呈,成為一場調動小學生各項感官的教學盛宴,以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感染力,使教學更加“有聲有色”,學生的學習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師在為小學生介紹葉子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包含各種葉子的動態視頻和優美的背景音樂進行導入,讓小學生感受各種形態的葉子之美的同時,能在那種舒適愉悅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這對于提高科學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助于小學生搜集科學“證據”

篇8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是作為指導者和啟發者的存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然后讓學生分為小組進行任務的完成,啟發小組內學生的套路和探究,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務,最后每一小組派出代表進行講解和演示,講解時教師以及其他學生都可以提出問題和質疑。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學有幫助。此外,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就給學生灌輸一種自主學習的思想,讓學生沒有教師的監督而主動學習,這樣學生主動學習和教師“強迫”的學習相比較,必定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效率更高,不僅僅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更加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所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打造一個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2注重實踐環節,提高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對實踐性有很高要求的學科,這也是信息技術科在機房展開的原因,更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色之一。實踐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在實踐之中學生才會發現學習上的不足,從而進行完善和補充。在一堂45分鐘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應該合理分配時間比例,一般來說教師講解15-20分鐘,而剩余的實踐中則以學生實際操作為好。例如,在進行Excel中的圖表插入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位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廣播軟件進行演示,一些沒有掌握的學生就可以通過觀摩進行學習,從而掌握這個技巧。這樣的安排可以適當節約一些講課的時間,從而將節約出的時間給學生用來練習用。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電腦繪畫比賽以及機器人比賽等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術,從而促進信息技術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

3重視評價反饋,培養反思習慣

教學評價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教師的評價可以起到增強學生信心的作用,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水平,從而準確地反饋教師的授課效果。一般而言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三種。教師的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評價更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信息素質的評價,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在與教師的討論中取得進步。信息技術的學習評價要注重主體多元化以及形式多樣化,不但要注重結果也要注重過程,將過程與結果相統一。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評價結束后的反饋效果,并及時總結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進行適時的調整。例如,在進行評價之后,學生反映教師的授課速度過快,導致學生課下的負擔很大,教師就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授課節奏,盡量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打造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評價反饋對于教師的授課以及學生的學習都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注重評價環節,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在反思中及時發現自己的失誤和不足之處,兵進行及時的修正和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4結語

篇9

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能否成功地引入課題,直接決定了一節課的效果。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每節課都力求采用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來導入新課。

比如,在講Word版面設計這一課時,先通過電腦演示幾幅制作精美的賀卡,當學生邊欣賞邊贊嘆時。我趁機插入:“同學們,這些賀卡美不美啊?它們都是通過Word制作出來的,其實很容易,你們只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也能設計出一幅幅精美的賀卡。”此時學生們的胃口已經被“調”起來了,并對此產生了好奇,學習的欲望就如此強烈了,無疑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

1.努力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人們學習積極性的內部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學生學好信息技術課的前提是“興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中得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啟動思維,才會以飽滿的情緒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并且,一個人只有在做事情時感到其樂無窮,精神才會高度集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才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因此,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從問題的引入和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引人入勝的導入、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總之,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很多,教師要勇于探索和實踐。

2.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而是主動進行問題加工的主體。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同時,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的作用從信息的提供者變為指導者,是任務或問題的展現者,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對于新的課程內容,只要學生能自學弄明白的問題,教師就不要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設計出層次分明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自己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供讓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學習的主動權應交給學生,不能采用“填鴨式”來教學,更不能采用“機灌式”來教學。最后教師再通過課堂小結使教學內容系統化、完整化。而對于新技術,新名詞的教學,則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設想與追蹤。

例如,對“文字處理”的教學,教師只要向學生講清“Word2000窗口的組成”即可,其余的知識和操作都必須讓學生上機操作學習,教師的任務是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并適時進行點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的反饋。

3.以任務驅動教學,自主探究

在上機課之前,要向學生提出本節課學習的要求,明確學習任務,教師應把“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導火線”,根據學生的需要,采用“提出任務,學生自學,教師輔導,歸納問題,集中講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學生實際出發,精選學生感興趣的和能用已學知識解決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力。

例如,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講授這部分教學內容前,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用WORD軟件制作的精美賀卡、優秀的電子報刊,向全班學生演示,并適時提出任務:如何利用WORD制作賀卡與電子報刊?要完成該項任務,可先將這個任務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每節課完成一項小任務,引導學生逐步去實現賀卡、電子報刊或板報的制作,達到教學的目標。

4.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結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而運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如虎添翼,并為教師開辟更廣闊的創新空間。能改善教學媒體的表現力和交互性,使媒體呈現的教學內容更具體,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能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興趣,也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優化了教學的過程,從而增加教學效果。

5.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師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探討,相互切磋。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教師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討論中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而且可以在討論中,使每個人獲取新的知識,受到新的啟發。還可以進行作品成果展示,可以采取自我評價,組內互評,小組間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雙向及多向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自己的作品特色與不足;組內互評,可以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對小組作的貢獻;小組間互評,可以讓學生站在本小組的立場去比較和其它小組的差距;教師評價要客觀公正的指出學生的優點與不足。

三、讓學生在鞏固性練習中,進行知識的整合創造

學習信息技術最關鍵的動力就是學生的好奇心,求和欲和成就感,在教學中,我努力搞活課堂氣氛,鼓勵同學們之間相互交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我曾經給學生布置過一項作業,用所學知識制作一張賀卡,送給你的同學。學生在創作作業的過程中,不僅練習了WORD軟件的綜合運用,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并且還發現了許多新問題,我又趁熱打鐵地給同學們講授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學生學得更扎實。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愿望。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保證信息技術課的最大效率。

篇10

以往的教學方式注重循序漸進地講解知識的內容,然后配套出一系列的練習題來讓學生做,通過做題來理解所學的知識。強調只是器械地做題,而忽略學生對這個知識本身內部的理解。這樣在遇到別的問題時,學生很難想到用學過的那些知識來解決。這對學生思維的形成是不利的。而且,知識面很單一,在學某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單單講解這一部分知識的內容,但是,知識點之間都是有聯系的。而信息化教學,由于講授課程時所采用的手段方法很多,而且靈活,所以,在信息化教學中,知識的變換很快,學科之間的聯系很緊密,可能現在遇到一個物理題,而在解決的過程當中卻出現了新的數學問題,這要求學生的頭腦要靈活多變,思路要很開闊,思維的轉變也很快。這對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是很有幫助的。

二、學習過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講授知識、做題,做題的過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解對題目做出正確的答案。然后,再對某一類的題目進行總結,歸結出解這一類題目的各種方法。而學生也只是學結出來的解題方法,思路,都是現成的,并不是學生真正理解做出來的。而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注重的正好相反,信息化教學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至于結果可能不唯一。這就是現在所說的開放性試題,在新課程改革后,對培養學生的的能力,達成共識。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大量地引入了信息技術。也就是說,教師講課要用到很多的,比如:ppt,幾何畫板,flash等等方式,來向學生呈現說要講授的知識內容。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也不再是被動聽教師講授,而是主動參與其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用各種手段來查資料,解決問題。

三、學習方法分析

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只是坐在下面聽、接受,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不管學生喜歡不喜歡聽,有沒有真正地在學習,認真地思考他所講授的地知識,只是一味地講。學生也只有這樣機械地接受,這是傳統教學一個重要的弊病。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變革學習方法。信息時代呼喚新型的學習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習方式變革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前景。信息化教學在方法上講究多樣,主要注重啟發、探究、協作等。摒棄了以前那種單一傳輸式的教學,不只是在向學生灌輸知識,以啟發為主。就是在講授新的知識時,教師會用多媒體舉出很多的例子,讓學生發現其中所蘊含的知識。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最終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要改變學習方法:

1.走向創新性學習,學習怎樣迅速、充分有效地選擇儲存和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怎樣利用它來解決問題,怎樣打破常規重新組合,利用它來創新。

2.走向自主學習。信息化教學模式致力于轉變學習者在傳統學習過程中的被動性和依賴性,把學習變成學習者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習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在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3.走向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是學習者充分發展的前提,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差異和實現教師針對性指導的教學理念。

4.走向基于技術的學習,信息時代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學習到知識,也能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傳統的教學中都無法體現出來。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