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答題技巧范文

時間:2023-03-16 07:48: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散文閱讀答題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散文閱讀答題技巧

篇1

一、真題回放

(2015年高考福建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題。(文字材料請查閱相關資料,此略)

12.下列對作品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故鄉給了“我”一顆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鄉之情。“我”常在故鄉記憶里尋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獲得了一些成就,卻對故鄉充滿著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內心深處的不安。

C.文中寫孩子們、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現了故鄉雖有貧窮蒼白的一面,也有給生活增添樂趣的一面。

D.“我”的家鄉是革命老區,經歷過苦難,受過戰爭的洗禮,它豐厚的紅色文化浸潤了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遙相呼應,強調故鄉在“我”的文字書寫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題。

解析:B項“卻對故鄉充滿深深的愧疚”錯,在文本第二段寫道:“內心深處的一絲不安也被催生出來,那就是當年對外面世界的向往而離開了家鄉。如今,我雖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繽紛世界里……卻被打上外鄉人的烙印。”言語間流露的只是不安,而沒有“愧疚”;E項“故鄉在我的文字書寫中”錯,應該是“故鄉在我心中”。

13.文中說:“故鄉給予我們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影響。”“精神層面的影響”包含哪些方面?請簡述。(4分)

答題要點:勤儉的生活態度,不怕苦的精神,寬容待人,懂得珍惜;紅色文化的洗禮,家鄉文化思想的滋養,對苦難有著更深的理解。

解析:題干中的原話位于原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而下文正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考生從第五、六自然段中篩選信息,需作一總結。本題的文本依據是:(1)“如果說今天的我,有那么一絲不怕苦的精神,能夠寬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謝那片紅色的土地。”(2)“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人,從小就在紅色文化中接受靈魂的洗禮,接受家鄉文化思想的滋養,也因此對苦難有了更深的理解。”

14.請根據文本,分析標題“紙上故鄉”的含義。(6分)

答題要點:(1)他人關于故鄉的文字創作,使“我”從中獲得慰藉;(2)“我”關于故鄉的文字創作,紓解了“我”的厚重的鄉愁;(3)“我”用文字構建的“心中故鄉”,是“我”對故鄉的回報,也是“我”的精神家園。

解析:“紙上”是破題關鍵。所謂“紙上”,根據文本內容可推知,這是作家運用的借代手法,代指文學作品;從作者來看,文學作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他人創作的“故鄉”方面的作品,二是“我”自己創作的作品;從內容上看,這兩類文學作品都與“故鄉”密切相關。抓住“紙上”的這些含義,即可圈定閱讀范圍,將有關語句進行整合,把答案概括出來:從第三段中“在詩人的詩歌里、鄉土作家的文字里……”可以提煉出第(1)點;從“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可以提煉出第(2)點;從倒數第二段“自己在紙上書寫心中的故鄉”“總算也為家鄉留下了點東西”等語句中可以提煉出第(3)點。

二、答題技巧

1.明確全文主旨。通過“題目、開頭、結尾”三位一體找文章的主旨。另外還要注意題目、文中議論抒情性語句和有主旨傾向的重要句子。

2.審清題干,明確題目要求。(問的是什么)

3.注意研究關鍵語句。“關鍵語句”通常指以下幾種語句:(1)從結構上說,指那些結構比較復雜,對理解文意有直接影響的語句。(2)從作用上說,指那些能點明主旨的語句,或能顯示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即人們常說的“文眼”。(3)從內容上說,指那些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4)從表達上說,指那些比較含蓄的有深層含義的語句。(5)從語句特點上說,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等。

4.找到題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體確定作答范圍。(從哪兒答)閱讀主觀試題的答案一般與題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甚至就在題干的附近,及時找到題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對了該題的一半。因此,落實好題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順藤摸瓜,準確地確定該題的大致作答范圍,為做出試題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礎。

6.縮小范圍,仔細取舍,做出答案。(怎樣答)根據對應句中相關的重要信息,提煉概括答案。可采用自組語言表述法(問作用好處的題)、摘取語句組合法、合并同類法、取主去次法、去偏取正法、抽象法、抓中心句法(指出原因、概括特性要點的題)等。在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時,很多人能根據題干要求,找到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并篩選出來。

篇2

一、散文閱讀的關鍵:深入挖掘文本

首先,教師要對散文閱讀有足夠的重視。散文的語言優美凝練,滲透著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精華。認真研讀作品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關鍵。

在評講林如求的《聽雨的奢侈》這篇散文時,即使課前學生已經閱讀過文本,并完成了相應的題目,但教師在評講過程中仍然要留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再次大聲朗讀文本,并圈畫出體現作品主旨的語句。對于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只有通過反復吟詠、反復體會,才能領悟出其精髓;圈畫的過程是讀、思、記的組合過程,也是學生理解、消化、深入挖掘文本的過程。

如《聽雨的奢侈》這篇散文閱讀的第5題:作者在文章結尾說“我把聽雨說成是一場難得的奢侈,你也就不會覺得無稽和過分了吧?”你覺得作者把聽雨說成是一場難得的奢侈真的是“無稽和過分”嗎?為什么?學生一下子就能從文中發現此句是文章最后一段,那么,此句必是總結了上文,所以,在分析這道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再次快速瀏覽文章、深入文本,找到答題區域,而且畫出相應的句子,這樣才能使題目迎刃而解。

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文本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因此,需要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在課前充分準備,做一個真正有語文氣質的語文人。

二、散文閱讀的方向:注重目標達成

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最低標準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有認識,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這些內容。換句話說,就是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讀題時,結合散文閱讀的基本方法;2.審題時,掌握題干中的注意點;3.答題時,知道如何扣點得分。

在制定這三個教學目標時,要針對學生平時作業中審題不清、答題混亂的現象,從強化審題意識、強化文體意識、強化規范意識等方面去達成目標。當然,散文閱讀,最為根本的還是從散文本身的文體特點去形成目標,比如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散文“貴散又忌散”的特點,散文必須有一條貫穿全文線索的特點。也就是說,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者,教師應該從根本上教給學生散文閱讀之“道”。

不是完全遵循了散文閱讀之“道”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跳出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樣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閱讀的第1題: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描寫雨的句子,請寫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并說說該詩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文中的句子除外)。解這道題本身并不困難,但部分同學寫的句子來自文中,這顯然是審題不清,問題的最后明顯提示要求“文中的句子除外”,對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再次讀題目,并圈畫出題目中的注意點,一圈一畫之后學生知道了這道題要注意這幾點:一是找的句子應該是描寫雨的;二是要說作者的情感;三是句子不能是文中的。有了這樣的審題意識,學生才能審題準確,答題規范。

因此,要想真正達成目標,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多讀、多思,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它、感悟它、欣賞它。

三、散文閱讀的目的:注重方法指導

散文形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沒有脈絡,沒有頭緒,思路不清晰。其實這并不是一個難題,無論它怎樣“散”,它的“神”卻是“聚”的,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把握文章的構思焦點,即關鍵詞或關鍵句,這即為閱讀散文的技巧之一。

比如《聽雨的奢侈》的第2題要求學生“找出‘不同時期不同境況下聽雨的感受’的語句”。這種句子的尋找其實是有規律的:聯系上下文到文中去找答案,特別是出現在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有了方法,找出表達感受的語句就不是難事,就能把握本文的構思焦點。

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遇到類似的題目便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讓散文朦朧的面紗不再朦朧。這樣的題型是學生常見的,也是平時訓練得較多的,對學生而言,需要復習平時已經掌握了的答題技巧和規律,并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以方便記憶。

篇3

1、散文的分類。散文按內容一般分為敘事散文、寫景散文、詠物散文。敘事散文的特點是以小見大,寫景散文的特點是注重情景交融,敘事散文的特點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多被賦予了象征意義。

2、散文的特點。散文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形散而神不散”,或稱“形散神聚”。所謂“形散”,是指散文在選用材料、材料的組織和表達方式的運用這些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靈活;所謂“神聚”,是指蘊涵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是統一、高度集中的,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散文的“神”,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駕馭著看似散的“形”,并使之為己服務。

3、散文的線索。散文的選材主要靠線索來貫穿,線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前提,也是文章發展的脈絡。散文的線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作者感情,還可以是時間或空間,甚至是時空的結合。

4、閱讀要三抓。一抓線索,二抓“神”,三抓意境,重點是抓“神”。主要方法是:找文眼,進意境,品抒情,明技巧。扣住了文眼,就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進入了散文的意境就能身臨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體會了作者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弄清了表達技巧,就把握了作者是怎樣表現寫作意圖的。

[考點]

散文閱讀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評價鑒賞能力,重點又在鑒賞作品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評價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

1、鑒賞散文語言。主要是考查理解作者的遣詞用語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的作用與效果,能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內涵。

2、鑒賞作品形象。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種,鑒賞這些形象的特點,體會作品形象的寄托和作用,也是散文閱讀不可缺少的方面。

3、分析歸納思路。思路,是作者對全文結構的一種設計與安排,是作者思維活動趨勢的形象說法。如果說體現作者布局謀篇的結構是文章的外衣,那么思路就是文章結構的內核。

4、鑒賞表達技巧。一般而言,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方法以及人稱運用等,如高考全國卷中基本上是考查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象征、對比、襯托、鋪墊、渲染、托物言志、揚抑、以小見大等,考查是要求分析鑒賞,即分析鑒賞某種技巧的作用與藝術效果,而不是簡單的辨別。

5、分析評價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文章思想內容的核心,是散文閱讀的必考點,主要有兩種考查方式,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二是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閱讀技巧]

1、審題干,明要求。閱讀解答前要審析題干,明確題干要求及條件,然后以要求為坐標,根據文章內容,尋找答題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2、抓暗示,定區間。暗示條件有時與文章題目或出處有關,有時則源于題干本身要求或鑒賞題設置的選項,更多的則是在與題干有某種密切關聯的文章文段中,抓住這些暗示,再據此找到信息點所在的文段區間,作答就不難了。

篇4

關鍵詞:備課;個性化;多樣化;新穎化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9-026-2

學無止境,這是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師的追求,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可以不被時代所淘汰,才可以理直氣壯地站立在講臺上,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

今年的高中教學又提出了一種比較先進的理念,那就是個性化備課。作為終身學習者中的一員,我走進專家課堂,親身體驗個性化課堂的實踐。我認為,任何一個概念,光停留在理論的思考上是不會有深刻領悟的,當然也就不會有飛躍的進步。只有深入實踐,才能夠有深入骨髓的體會。聽了專家的課后,我發現她的課堂完全有她自己的特色。比如課堂內容的選擇、課堂方式的展開以及問題探討的方式,有很多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并學習的。結合聽課體驗以及思考,我形成了自己對于個性化備課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導入應別出心裁,課堂切入點要小

我們上每一節課都應該有新穎的導入,比如可以采用名人名言,例如鄭板橋先生的對聯;可以選擇一些視頻資料,如選擇“感動人物”的視頻;也可以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等等。這樣的方式雖不是開門見山,但是卻使課堂多了一絲神秘感,學生會非常好奇和期待課堂的精彩,還沒有展示主要內容,學生就對語文課堂充滿了興趣。

我們講散文閱讀時一般都先對散文進行文章結構、行文思路的講解,這部分要花掉散文講評的絕大多數時間,然后再就題講題,總結歸納解題步驟,最后告知答案。一次講評都會涉及幾種題型,次次都講,次次都忘。而個性化的課堂講散文閱讀時可以選取一個切入點,集中講清一種題型。比如第一次講的是鑒賞表達技巧;第二次講的是解釋詞語或句子在文中的含義;第三次講的是分析段落(句子、詞語)在文章中的作用。這樣每一堂散文閱讀課都只講一個小點,但一講就力求講清講透,力求學生弄清弄懂。因為講任何內容都不能貪多,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

二、課堂展開方式應凸顯個性化

比如上一堂內容很普通的高三二輪復習課――鑒賞表達技巧。我們平常上這樣的復習課時一般都是先講授知識點,然后傳授一些答題的方法和答題步驟,也會展示學生的答案,從中找一些問題,結果學生理解性的記憶非常的少,一般都是學生在課后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雖然,短時間內學生都能夠記住要點,但等到具體答題時,大部分學生已經完全拋到九霄云外了,這樣一遍一遍反復訓練,時間雖然花了很多,但是學生的成績就是不見提高。我們也常常在反思和討論,究竟應該怎樣事半功倍,可總是找不出比較好的方法。

專家的課給我的啟迪是深刻的,原來,我們上課時可以先不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思考,怎樣展開,怎樣答題。我們可以先展示學生的答案,讓學生們自己思考這樣的答案有沒有問題,有問題的話,問題在哪,從各種各樣的問題中總結出具體的答案,再根據答案總結概括具體的答題方法和答題步驟。個性化的課堂可以不需要什么預設,不需要什么條條框框,學生當堂出現了什么問題當堂就解決,似乎可以不按照備課筆記上寫的那些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樣去做,而是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把學生引導到所講的重點上去。這就要求執教者自身必須具備比較優秀的教學素質,更要求執教者在上課之前進行深入思考,認真準備個性化的備課。要想給人一杯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

以后,我們仍然需要認真參與集體備課,只是我們在集體備課之后,一定要考慮自己班級的學情,盡可能地預想課堂上學生們可能出現的各種答案,并根據這些答案思考好自己的引導方式,進行個性化備課。

三、問題探討方式應呈現多樣化

現在,一些領導聽了我們的課以后經常會送給我們兩個字“講師”。也就是說,我們上課的方式太單調,只知道一味地把我們知道的一些方法、技巧一股腦地全都告訴給學生,就怕有什么遺漏,于是,一節課45分鐘,全都是我們這些“講師”在說重點、說方法、說步驟、說技巧、說注意點,而學生的任務就是聽寫、背誦,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方法,也收不到比較好的效果。教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辛苦,可結果總是讓人一聲嘆息。

個性化的課堂就完全不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可以很輕松,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引導者,一個從屬者,主要表演的都是學生。比如一節課,總共四五個問題,我們就可以運用五種不同的問題探討方式。有展示答案,讓學生判分,給出理由,發現問題,進行歸納;有學生上黑板當場寫出答案,其余同學進行評價,給出理由,發現問題,進行歸納;有讓學生站起來回答,再讓回答者自己點名讓其他同學幫自己補充,給出理由,發現問題,進行歸納;有讓學生相互討論給出答案,告知理由,然后展示參考答案,讓學生對照,找出自己的欠缺,學生再根據自身的情況總結概括,然后老師再針對一些典型而普遍的問題進行總結……讀課文的時候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方式。有齊讀課文,找出對象,體會情感,揣測作者的用意;有指名朗讀文章,然后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主動朗讀課文,談談自己的答題思路和答案……然后老師再根據具體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整堂課,我們都要以學生為主體,完全以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各種各樣的探討方式展開。這樣的課堂,學生會非常樂意投入其中,他們的記憶也就會比一般的要強,等到做練習的時候,學生們就會印象深刻,不會像我們采用平常的教學方式教出來的學生那樣一籌莫展。備課要有個性化,課堂展開要有個性化,學生的筆記也要個性化。

四、各種指導方法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比如散文鑒賞和作文的寫作指導就可以結合起來進行。教師在講表達技巧的時候,就可以告知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怎樣運用表達技巧,運用了以后會有怎樣的效果;在講詞語含義時,就會鼓勵學生在寫作時要運用一些詞語的比喻義和引申義;在講解段落(句子、詞語)在文中的結構時就知道學生在寫作文謀篇布局時要適當設置一些能在文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段落或句子。這樣把散文和寫作融合在一起講既強調了語文的相通性,也告知學生,任何知識點都是融會貫通的。

篇5

這時,在空曠的原野上,卻矗立著一棵寂寞的老樹。

…………

23.賞析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24.本文中題目是“寂寞的老樹”,第⑥段又說“老樹其實也并不寂寞”,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25.本文主要寫老樹,第⑤段為什么還寫了其他的樹?

26.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老樹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

這是2013年龍東五市(雙鴨山市、佳木斯市、鶴崗市、伊春市、七臺河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最后一個閱讀文段《寂寞的老樹》的開頭,讀后讓人眼前不由得清亮起來。這篇狀物散文精美短小,在學生自我品格的形成方面有著積極的引領作用。文后從語言品味、內容主題探究、寫法探討、形象概括角度設置了四道題,題型設置有梯度,24題和26題是壓軸的難題,需要對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高度地概括才能回答準確。

那么,這些問題該如何回答呢?作為一線教師,我非常清楚,這是學生失分最多的閱讀題。原因首先是大多初中孩子感覺對這類狀物、寫景和哲理的散文讀不進去,就算讀了,也如霧里看花,見字不見內容,更難領會其中蘊涵的深刻主題,如《寂寞的老樹》所隱含的深刻的寂寞是無人理解老樹堅守自己信念的孤獨。然而,這類散文又往往很受出題者青睞,這類文章比較磨腦子,需要肯讀方能讀透,適合深度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文素養。

翻閱2011年至2013年40個地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有10余個選擇了狀物寫景或者哲理性散文作為壓軸的閱讀題。如,2011年大慶市的《牡丹的拒絕》,2012年天津市的《清秋書簡》、杭州市的《像蒲公英一樣生存》、揚州市的《揚州的夏日》、陜西省的《游司馬祠》、德州市的《高山流水》,2013年龍東五市的《寂寞的老樹》,等等。

那么是不是因這些文章的文體特點以及初中學生的思維限制,他們就一定理解不到位呢?也不是。這類散文設題的角度比較固定:一般從大意理解、主題探究、語言品味、關鍵語句含義理解、寫法探討、作品感受、詩意表達幾個角度設題,學生在考前經過一段時間有針對性的訓練指導,一般都能掌握其答題的思路與技巧,但是并非掌握了答題技巧就能完美地回答,因為技巧是死的,文章是活的。筆者在平時的教學與應試中有著深刻的體會,再周全的答題技巧也代替不了讀者對文本本身的理解,所以超越技巧之上的東西就是學生要讀進去。讀進文章,文章的內容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學生才能和文本產生共鳴,和文本、作者進行心靈的互動與交流,在此基礎之上答題技巧才能發揮其效力。

為什么,這類文章學生讀不進去呢?這恐怕要反觀我們的常規閱讀教學了。我們的閱讀課,有些時候是有口無心的讀文章,走馬觀花的看文章,浮光掠影的分析文章,學生當然養成不了深入閱讀文章的習慣,在有限的考試時間里,緊張的心態下,想把文章讀進去,那就難了。

所以聯系中考,反觀我們的閱讀教學,尤其是散文閱讀教學,我們首要做到的是,我們的閱讀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能沉浸到文本中,沉浸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循序漸進的養成深入閱讀的習慣,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根本。

散文教學如何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呢?筆者認為關鍵在兩個字:讀與品。

一、 讀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度的理解。”讀是學生走進文本、沉浸文本的前提。散文教學必須讀字為先,朗讀是散文教學的生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誦讀:聽讀、賽讀、示范讀、配樂讀,等等,反復的誦讀有助于學生把握語氣語調,感受文章的意境、韻味、情感,以達到能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往往能在充分的朗讀中受到感染,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1.讀中可以展開想象。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描繪:“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朗讀這一段時,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展現出藤蘿花活潑潑綻放的畫面,學生在此時能從內心感受到藤蘿旺盛的生命力,從而為理解下文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做好鋪墊。

2.讀中要抒感。

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有個片段我印象深刻。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其他學生評價:

學生讀《山中訪友》第五段。

生:讀得有點平淡。“你好”應該讀得很熱情。因為我到山中探訪好朋友,遇到了好朋友,當然要熱情地和好朋友打招呼了。(生熱情地朗讀,學生鼓掌。)

生:“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邀我與你唱和嗎”要讀出疑問的語氣。語調要上揚。

生:“清涼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這些在作者心里都是好朋友,見到他們多高興啊,要讀出喜悅。

生:讀的時候要顯得親切點,要讀得熱情洋溢,高點聲音去讀。

于是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誦讀聲此起彼伏。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著作者抒發的情感。

二、 品

朗讀是散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之上,還要調動自身的眼、耳、心、意,對蘊涵在散文背后的情、意、境,進行品味,才能深入觸摸文本,沉入美妙課堂,扣動學生心弦,使學生的個體生命進入作品生命,達到情與意的交融,意與思的匯合。那么品什么?

1. 品用詞之美。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寫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學生可以品味“偷偷的”寫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態,那么不經意間,她就鉆出來了,讓人多么驚喜;“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小草剛出來時的質地和顏色。還可以品析動詞所折射出作者的心理與情感,如《背影》中寫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攀、縮、傾”值得仔細玩味,從中體會微胖的父親買橘子時的艱難,體會父子間的深情。

2. 品修辭之妙。

《匆匆》一文中這樣來描寫時間:“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引導學生品味這句話,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針尖上一滴水”,把“時間”比作“大海”,從而表現時間匆匆流逝,無聲無息,作者無可奈何的情感。“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了呢?”從前后呼應的反問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不甘心碌碌無為,要珍惜時間,發奮圖強的心聲。

3. 品寫法之精。

《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就是在反復品讀與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以物喻人的寫法,即文章借種樹要使樹在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才能扎根,長成百年大樹,來說明人只有經得起生活中不可預料的坎坷、磨難的考驗,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以及“托物言志”“象征”“對比”“襯托”“欲揚先抑”“借物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寫法,在品讀散文時,都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掌握。

4. 品語句含義。

這也是散文教學的難點。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的發現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這句話如何理解?理解這句話,需要對課文內容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聯系上下文才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居里夫人在發現鐳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在于外表與名利,而在于對科學的不懈追求,為人類做貢獻。”理解了這個句子,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篇6

現代文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考查的重要方面。因此探尋閱讀規律、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是提高閱讀能力、成功答題所不可缺少的一種學習技能。

一、把握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主題

1.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要通讀,讀懂、讀透,從讀中悟其義、明其理。通過閱讀,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的層次。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

2.注意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來理解文章

(1)注意文章的標題、副標題。絕大多數文章的標題及副標題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達作者觀點的作用。

(2)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

二、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于準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準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準確抓住關鍵詞句,準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確定答案所在區域,精心組織答案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干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14

在日常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公開課等相關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都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上必須提高閱讀教學的設計能力,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教學方法的科學性。當前語文教學背景下,閱讀教學內容比教學方法更應該值得語文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那么,在閱讀教學的設計中教師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依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

教學目標是對學生課堂教學活動結果的預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基本依據,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首先應該確定教學目標。初中語文閱讀涉及到散文、小說、戲劇、詩詞、實用文、文言文等文體,所以,教師在針對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中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說,散文的教學目標應該集中在理解和感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豐富學生對世界和他人的認識與了解等有關于散文這一文體所能帶來的獨特教學目標。小說的教學目標則應圍繞小說的特點來展開,比如說通過小說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寫讓學生充分了解其反映的社會現實。因此說,在如今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清晰、明確教學的基本內容,以內容為教學依據設計教學環節,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對教材進行全新定位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上應該對教材進行全新的定位和全面的把握。語文教材所涉及的閱讀材料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的主要資料,因此,教材閱讀材料的解讀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某些文章的主要教學內容就是文章本身,而有些文章教學重點并不在文章的本身,而在其所承載的語文知識,即概念、原理、語言等語文的基礎知識,更有一部分文章是選自全集或是長篇小說,那么,這樣文章就是一個“引子”,需要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引導學生進行除教材以外的課外閱讀的補充上,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對教材文本進行正確的定位,由其文章本身的價值決定其教學的重點和教學方法的使用。

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特點

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對學生的學情有著充分全面的把握與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重點考慮的內容。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首先需要對學生的水平有著正確的把握,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正確地制定教學的目標,了解通過文章應該從哪些方面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未能熟練掌握的閱讀技巧。比如說,在散文的學習中,部分學生對散文的“文眼”把握不住,那么,學生就無法在“文眼”的引導下去領略作者的寫作背景或是感情基調,也就無法正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的波動,因此,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眼”的把握情況應該具體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尋找散文的“文眼”從而幫助學生正確解讀文章。

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是影響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不可忽視的因素。部分學生喜歡大聲閱讀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覺得更能真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部分學生則喜歡默默地閱讀,認為那樣更能集中精力進行思考,因此,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習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教學指導,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文體的文章對學生的要求不一樣,因此,學生在閱讀中也需要針對文章獨特的個性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文本的解讀,并不是說所有的散文都適合大聲朗讀,故此,教師應該從方法論上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進行科學的引導,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五、通過閱讀理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學生在教材文章的學習中能夠掌握基本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答題技巧,但是,其所學得的知識必須經過大量的練習題才能有效使其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安排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閱讀理解進行集中訓練和專題訓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練習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練習題中,同時通過練習題鞏固所學習的知識。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閱讀理解訓練是學生閱讀能力進行遷移運用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一種閱讀技巧或是答題技巧,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適量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在能力的遷移運用中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豐富學生閱讀量

篇8

【考點闡述】

1.概括文章主題。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多彩,故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是考點之一。

2.理清文章脈絡。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會精心組織、選取材料;在表達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注重詞語在表達上的順序、層次和分寸感。理清文章脈絡,即弄清文章的線索與順序。

3.分析技巧作用。主要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4.品味文章語言。散文的魅力往往體現在優美的語言上。此考點包括理解字詞含義、詞語妙用、哲理性語句的深層含義等多項內容。

5.檢測發展能力。此考點較為開放,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創新能力。

【題型盤點】

1.整體感知題。其考查類型主要有:⑴直接概括全文內容;⑵概括某一段落的內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理解詞語題。其考查類型主要有:⑴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語境義);⑵代詞指代的內容;⑶詞語可否省略、調換,是否矛盾;⑷動詞、形容詞的作用;⑸加點詞語表達的思想感情。

3.賞析句子題。其考查類型主要有:⑴從文中摘錄一個你最喜歡的句子,并寫出喜歡的理由;⑵文中某句寫得很好,說說好在何處;⑶分析文中某句話的含義;⑷具體說明文中某句話的表達效果。

4.提取整合題。這是散文閱讀考查的又一重點,也是失分最嚴重的題型。

5.發展性題型。其考查類型主要有:⑴仿寫;⑵續寫,即給一段話的前半部分,讓考生續寫后半部分,啟發考生答題的思路。

6.開放性題型。其考查類型主要有:⑴鑒賞類,要求考生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賞析;⑵評價類,要求考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進行評價;⑶聯想類,要求考生聯系實際,展開聯想,談談文章給自己的啟發。

【應對策略】

1.整體入手,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都有敘事、抒情、寫景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明確文章主旨。抓線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從文章的體裁分類、表達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入手,二是從標題入手,三是從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入手,四是從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題形式有直接問文章的線索是什么,說說作者選材的依據等。當然,有的散文沒有明顯線索,那么,就要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局部結構分析法。一個語段,一般有起始、展開、結束三個層次。通常起始是一兩句話,而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著展開對本段的具體記敘、描寫或議論,最后用一兩句話作小結。解題時,可揣摩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其二,整體層次分析法。要抓住標志性句子或詞語,如開頭或結尾處反復出現的結構大致相同的句子,“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僅如此……”等詞語引領的句子,都是閱讀時應注意的。

2.品味情感,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著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寫作者的情感歷程,表達心靈之聲,作者的喜怒哀樂都體現在字里行間。答此類題,首先要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再次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的靈魂;最后按照題目要求,挖掘整理隱含信息。

3.分析手法,深層解讀

分析散文的表達手法與表現手法,須進一步理解文章。針對此考點,2015年中考一般從三個角度來命題:一是選用了哪些材料來表現主旨,二是辨別表達方式及運用該表達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的作用。預計2016年中考對此考點的考查可能以簡答題為主,兼有選擇題等題型。

4.欣賞語言,領會意境

品味散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是2015年中考散文閱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考點。其命題角度多樣,解題思路亦各有不同。

⑴結合語境解釋詞語的含義,品評加點詞語的作用。

⑵分析關鍵句或哲理性語句的含義,欣賞文中優美、精辟的語言。一是對意蘊豐富、含意新穎的語句,要結合其在文中的位置來理解。二是對抽象概括的語句,有的作為觀點態度在文中出現,那就結合闡述這一觀點態度的材料來理解;有的作為材料在文中出現,那就結合它支持的觀點來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語句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來具體理解。

⑶對文章某些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此類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答題的關鍵在于:一要能準確讀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或態度,不能模棱兩可;三要語言流暢,簡明扼要。

⑷續寫或仿寫。解答這類題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辭外,還要注意句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

【真題解析】

(2015年江蘇省常州市)閱讀下面散文,完成下面的題目。

青城山下憶大千

曹積三

a胡立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門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訪他。

b先生伴山而居,環境很是清幽,有竹,有蘭,草木葳蕤;淡濕而清新的空氣蔓延其間。室內陳設挺簡潔,墻上只掛著一幅張大千的立軸山水,透出主人對老師的思念與景仰之情。

c先生已沏好茶等著我們。當我接過茶盞,一股清雅的香氣悠然飄來。他說,這是青城山的“洞天貢茶”。呷一口,滿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話不謬。遙想當年,張大千拒當漢奸,不受日寇偽職,化裝逃出北平后,獨獨選了青城山,隱居上清宮,足見其慧眼。

d“是的哦,大千師太喜歡青城山嘍!”胡先生話音瑯瑯,“這兒哦,是他心中的樂園。”

e隨他的話語,一個癡情于大自然的畫圣浮現眼前。

f每日里,張大千除了手捧書卷、揮灑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萬仞,細品草木百花。他聽流泉、看飛鳥、拂野竹、望云海……樂此不疲。他常常佇立于老松之下,盼顧遠峰近嵐,久不言聲。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舉步登高,手捋長須,瞧那秋月透過丫枝灑下的清輝,與艷陽高照時的婆娑樹影有何不同。

g“大千師常說,人間有兩部書,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寫;另一部則是無字的,為自然造化。兩部書都要讀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而且,要用心去畫,才能如登山一樣,一步一層天。”

h憶起老師的教誨,胡立感慨系之:“這些至理名言,影響我的一生。”

i“我算得上是個專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詣,只畫都江堰和青城山,畫了大約一千幅。”他說著,眼里泛著淚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養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師之處,是識得再生父母之地。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j說罷,他展紙,揮毫,為我畫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k“大千師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來。”胡立的話音里,有無限的遺憾。

l思鄉,是張大千晚年的心結,他曾寫道: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歸遲總戀鄉。

m讀了,有誰能不為之動情呢?胡立告訴我,大千師曾托人幾經輾轉將一幅畫作從臺灣送回四川,表達他的思鄉之情。為防不測,題款的印章是夜里摸著黑鈐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顛倒了。見到那帶著老師體溫的猩紅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淚水……

n胡立先生為了款待我這位遠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餃子。更讓我驚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獨具風味的“老臘肉”,都是他的手藝,而那滋味鮮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親自挖來的竹筍燒制的。

o他一面為我斟酒,一面說:“大千師在青城山時,經常帶著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筍……而且,他樂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綠如鮮;他做的獅子頭和粉蒸牛肉與眾不同,嘗過的人無不稱贊。”

p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師身旁的歲月,臉上洋溢著激情:“有一天,剛送走來吃飯的客人,大千師對我說,做飯燒菜豈可小覷,這也是藝術。燒不好菜,難成一個懂得滋味的好畫家。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暗暗地跟著他學廚藝。”

q“你知道大千師是怎么評價自己的廚藝和畫藝嗎?大千師說:‘我的畫與菜相比,菜,當然在上。’”我聽了,吃驚不小。

r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

(選自曹積三的博客,有改動)

1. 綜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師父張大千的哪些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考生仔細閱讀文章,抓住張大千主要愛好情趣以及思想情感去概括。

【參考答案】癡情大自然;學習廚藝;熱愛家鄉。

2. 文章第⑥段畫線句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請簡要賞析。

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賞析能力。語言特色很鮮明。從修辭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達。

【參考答案】語言凝練文雅。運用對偶的修辭,簡練地傳達出張大千對大自然的癡情,認真地觀察,細致地描摹。

3. “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這句話包含了作者對張大千的哪些情感?

【解析】本題考查對句子蘊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在全文的結尾,應該從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參考答案】仰慕張大千對大自然的癡情;感慨張大千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驚訝張大千的廚藝高于畫藝。

4. 第l段引用了張大千的詩,這首詩是怎樣表現他的思鄉之情的?(從內容、技巧兩方面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的內容理解和詩歌手法的賞析能力。題干中明確從內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達思鄉之情,分別賞析。內容上賞析,主要對詩句的理解與翻譯;技巧上,從“總戀鄉”看出詩人的直抒胸臆。

【參考答案】內容:刻畫了一個鬢發斑白遠在天涯,揮毫作畫時淚水漣漣,身在萬里外,心里總戀著家鄉的游子形象。技巧:“萬里歸遲總戀鄉”運用直接抒情,抒發詩人對家鄉的思戀。

5. 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我”是文章的線索人物,“我”拜訪胡立,胡立先生回憶恩師張大千的諸多往事。

B. 張大千告訴胡立,燒不好菜難成一個好畫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學廚藝,最后胡立的廚藝超過了他自己的畫藝。

C. 拒當漢奸,不受偽職,隱居青城山,這些可以看出,張大千是個有民族氣節的人。

篇9

【關鍵詞】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該如何調控學生的思維及行為,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使其掌握答題技巧呢?

一、重閱讀

1.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

有的學生平時懶得讀文章,只在考試的時候突擊,對閱讀沒有興趣,這就使得在考試時慌亂不堪、無從下手。所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原始動力。因此,學生可以從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書籍入手,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慢慢得到提高。

2.加量閱讀,拓寬視野

在平常生活中要加大閱讀量,閱讀的多了,見識的多了,閱讀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了。多讀書,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來說至關重要。學生大量閱讀文章,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使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可謂是一箭多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多理解

1.帶著問題去閱讀

在考試中,閱讀的目的是解答問題,所以,在進行閱讀前要先迅速地瀏覽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文章整體看完后,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字句。巧用信息整體把握,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2.明確閱讀考點和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閱讀考點和方法。文章分為不同的體裁,有議論文、記敘文、散文、詩歌、小說等等。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要不同對待,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能辨認所考文章的體裁,確定后,根據該體裁文章所具備的特點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從而來解答考卷所設的問題。其次,要讓學生學會捉住文章重點。考試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應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辨清該文章的中心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巧答題

下面列舉一些具體閱讀考點,談談在考試中閱讀理解的一些答題技巧: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篇10

要讀懂文章,首先應有一顆能靜下來的心。朱熹有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心若靜下來,語言自然會被理解,情境會在頭腦中浮現,情感會在胸中激蕩,道理也會在心中了然;反之,心靜不下來,讀文章時則會浮光掠影,無法真正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那就談不上理會作者的情感傾訴和道理的闡述了。尤其是對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闡述哲理于一體的散文來說,這點尤為重要。而結合近幾年武漢市的中考閱讀文章來看,2010年《念你們的名字》、2011年《蕭蕭池塘暮》、2012年《美麗的邂逅》無一例外都屬于散文文體。而這類文章往往內涵豐富,語言優美,不靜下心來,很難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那就不容易體會作者的思想或情感了。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應努力培養自己靜下心來閱讀的良好習慣。

要讀懂文章,還應注重閱讀的方法。每篇文章至少要保證閱讀兩遍及以上,第一遍閱讀應是從標題到文章讀完,逐字逐句,標上自然段,劃出關鍵詞句,尤其是開頭段、結尾段、銜接過渡段等;下面這一點筆者認為尤為重要:沉思。第一遍閱讀完成后,靜下心來想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能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文章的作者要告訴讀者什么:一種情感?一種哲理?……能否在文章中找到某種暗示;文章在行文上有怎樣顯著的特點?語言、結構……實際上,這三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文章寫了什么、寫作意圖是什么、怎樣寫的。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沉思、琢磨的過程,就是讀懂文章的過程。以2012年武漢市中考閱讀文章為例:《美麗的邂逅》就內容而言,寫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碰到了一本被一個叫做“慧”的女孩珍藏了十年的書,給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感受;就寫作意圖而言,作者希望人們珍惜書,靜心讀書,通過讀書來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也希望我們的社會形成全民讀書的良好風氣,以振興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寫作上的特點來說,語言形象生動,字里行間滲透了作者細膩的情感。琢磨了三個問題后,有必要再來閱讀文章,此時的閱讀,熟悉感會大大增強,這個時候應將所給的問題也一并讀完,有了剛才思考的基礎,此時,四道考試題也顯得簡單些了,以《美麗的邂逅》為例:第13題(作者為什么把在舊書攤上淘到一本書稱作一段“美麗的邂逅”?)、第15題(讀第六段,說說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達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產生的原因)考察的就是有關內容方面的問題,第14題(結合句中加點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樣表現“邂逅”的美麗的?)就是有關寫法技巧的問題,而第16題(結合文章的主旨,說說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哪些愿望?)正是考查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的。

最后,要讀懂文章,還需進行相關的聯想、對比、總結。回顧自己學過的、讀過的類似文章以及對此類文章進行的分析、講解、歸納總結等,以便準確把握文章的重點。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針對目前的中學生來說,考場上的那篇文章它是要喚起我們的一種生活體驗、一種情感認同、一種思想啟迪,是對我們的成長有幫助作用的,所以,將閱讀文章和個人成長結合起來理解,也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