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與現代散文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10-09 11:00:38

導語:高中語文與現代散文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與現代散文教學的實踐

摘要:進入高中后,學生開始系統接觸現代散文。現代散文形式自由、意境深邃、情感真實、語言優美,往往能帶給人情感的撫慰和心靈的啟迪。但學生對現代散文的特點、結構缺乏了解,閱讀體驗不夠深刻,在解答現代散文閱讀類考題時難以把握重點。為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引導,加深學生對現代散文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實踐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要想讀懂散文,就要透過語言壁壘,直達散文的情感核心。在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弄清所讀作品屬于哪種類型,更要在梳理作品脈絡的基礎上深入文本,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通過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讀懂現代散文,才能在閱讀中獲得精神提升。

一、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現狀淺析

(一)以教師講授為主

現代散文閱讀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方法,獲得體驗,增進理解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是關鍵。但結合教學實踐和相關調查來看,當下的現代散文教學仍以教師講授為主。不少學生表示,若教師“講”得有趣,則學習興趣濃一些,若教師語言干癟無味,引導不得法,則會對課堂失去興趣。而這也正是很多學生在解讀散文類作品時難以從自身角度生成體驗的主要原因。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還需優化教學模式,樹立學生主體意識,讓其積極參與到散文解讀的過程中來。

(二)學生較為被動

散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情感與哲思。如果教師包辦代替,學生被動參與,就很難獲得對文本的切身體驗,散文閱讀效率自然難以提升。但有不少教師認為,學生的理解能力尚淺,若讓學生自己去解讀作品,很多時候會出現理解偏差。其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不矛盾,在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只要在課堂中發揮好主導作用,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多引導學生交流,再給予補充或點撥,就能扭轉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局面,使其主動參與到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從而獲得閱讀體驗,提升理解水平。

(三)輕視文本分析

文本解讀需要可靠的分析方法。無論是孫紹振先生倡導的細讀法,還是王榮生先生提倡的體式分析法,都講究用有效的方法來深度解讀文本。現代散文也不例外,要想讀懂,就必須依賴有效的、系統的文本解析技巧,但不少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作品時,往往缺乏技法引導,學生很難通過具體的解讀方法去分析文本。這樣,他們所獲得的往往只是一個模糊籠統的印象,而無法在閱讀過程中憑借方法提升理解能力。

二、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課堂實錄簡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語文現代散文的教學現狀,筆者親身參與了多堂現代散文常態課和公開課活動,下面先結合某教師執教的《故都的秋》來進行簡要分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秋天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并介紹關于秋天的詩句,引入課題。

(二)設問啟發,整體感知師

結合課文的題目,你認為中心語是哪一個詞?(秋)師:該文的寫作重點是什么?(學生一時沒有人回答,教師代替回答:故都的秋)師: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清、靜、悲涼)

(三)初步感知“秋味”師

作者在第3到第11自然段重點描摹了“秋味”,這是本文的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作者是借助哪些景物來呈現“秋味”的?(接著呈現句子,讓學生找出景物,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講解。如最讓作者思念的北國景物有陶然亭的蘆花、潭柘寺的鐘聲等。)

(四)深入體會“秋味”

圍繞“清、靜、悲涼”的特點,先讓學生找出相應的景物,教師再結合文本進行講解。如通過秋蟬、秋雨、秋棗來表現故都的秋之“悲涼”,然后解釋秋蟬在我國文學作品中的作用,再結合課文相關語句來突出秋蟬的啼唱和嘶叫,由悲涼而引出愁思。

(五)總結拓展,呈現中心思想

結合全文進行總結,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突出作者透過該文所表達的故都情結和家國之思。結合這一課堂案例不難看出,在整個教學中,主要是教師在進行講授,而學生則是被動聽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也通過情境、問題等來調動學生的興趣,但實際效果欠佳。結合課堂表現來看,當教師提出問題后,一些想要回答問題的學生卻被教師婉拒了。課后溝通時,該教師也明確表示,其主觀上也希望學生能參與到課堂中,但一講起來就停不下來。的確,這可能正是大多數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課堂的基本現狀。不少教師都無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習慣了自己講授,擔心放手后難以完成預定教學目標。其實不然,進入高中后,學生的理解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的提升,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中靈活借助問題、活動讓學生去自主解讀文本,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那么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

三、提高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效率的對策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直觀的情境創設可刺激學生的感官,令其快速進入閱讀狀態,為探究整個作品奠定基礎。在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如教學《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等作品時,教師可選擇和文本中景物相符的圖片,通過“看一看”“猜一猜”等活動來引入。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教師可通過呈現“三一八”慘案的影視資料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為解讀作品的主題奠定基礎。在導入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問題讓學生對作品有初步的感知。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借助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并引入課題后,教師可設問“該文所寫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由此讓學生深入文本去尋找故都的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再繼續追問“作者是如何表現故都的秋的特點的”,由此讓學生層層深入,展開探究活動。又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可緊緊抓住“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追問“為什么”,讓學生去作品中尋找答案,從而推動閱讀活動的順利展開。

(二)抓住線索,整體閱讀

不少教師在散文教學中都習慣逐段講解,其實,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以《荷塘月色》為例,若拋開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來讀該文,所感受到的無非是作者對荷塘與月色的描摹,這樣也就難以理解作者在整個過程中的心緒變化,無法體會作者對當時社會所生的不滿。鑒于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抓住行文線索,從整體上把握作品。以《囚綠記》為例,“我”一開始“戀綠”,寫綠之寶貴,認為它如生命和希望,能給人帶來安慰和快樂,正是因為喜歡,才會“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才會“囚綠”。當把綠囚禁起來后,看到“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作者才會于心不忍,于是“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也就是“釋綠”。離開北平后,作者開始了懷念,也才有了“念綠”。如此抓住整條線索深入解讀,就能體會作者透過文本所要抒發的情感及思想。在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新課后,要加強解讀技法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尋找行文線索,然后抓住線索從整體上初讀作品,進而把握作品的結構層次。以《荷塘月色》為例,作者的行蹤是本文的行文線索,為此,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可緊扣“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追問“作者有什么舉動”,然后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結合文本弄清作者的行蹤,進而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為合作探究打下基礎。同時,在本文的教學中,還可讓學生再次閱讀,對作者心緒的變化進行初步分析,從而弄清文章的明線和暗線。如此一來,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讀課文,找句子,理線索,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緊扣重點,合作探究

在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文中的重點,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在交流分享和質疑活動中解決難點問題。以《小狗包弟》為例,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作者對包弟的情感變化及原因。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圍繞“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這一點去讀課文,在弄清事件的過程后,再圍繞不同的事件交流作者的情感變化。如引子中“藝術家與狗的故事”很顯然是傷感的,“我”在與包弟的親密接觸中,是“歡快”的,而當不知道如何安排包弟時,“我”又是“憂慮”的。在這樣的合作探究與交流分享中,學生所獲得的體驗更加深刻。在教學中,對于教學重點,教師不宜直接講授,而應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行必要的點撥和指導。如《囚綠記》中對“綠”的象征意義的理解,教師可先以“作者為什么愛綠”引導學生找出“綠”的象征意義,即“綠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然后追問“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寫綠的”,由此引導學生由常春藤的堅貞不屈體會中華兒女的抗戰精神,從而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對“綠”所注入的感情。

(四)品味語言,把握特色

現代散文的語言優美,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語言特色,認識作者的藝術風格。如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可呈現“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句子,結合此前的探究引導學生歸納出作者“凝練”的語言風格。在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語言之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拓展閱讀,選擇類似的作品供學生閱讀,以鞏固并加深學生對作者藝術風格的認識。在高中語文現代散文教學中,唯有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實際,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在閱讀中獲得切身感悟,現代散文的教學才會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羅康錫.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研究[J].知識文庫,2018(16).

[2]茅宇.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1(12).

[3]王慧.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24).

[4]周杰.高中抒情類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作者:張紹舟 單位:豐都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