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人文精神如何體現
時間:2022-09-17 09:24:16
導語:散文的人文精神如何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文精神在林清玄的散文當中一直有所體現,正如千百年來,中國古代文人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將儒家的文化與道家的精神有機的融合。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儒家、道家、釋家的哲思融為一體,字里行間透露著東方的哲學之美。本文分析了林清玄散文所展現的佛教式的悲憫與禪思,結合林清玄的人生經歷,對林氏散文所表現出來的人文情懷與傳統文化的精神進行解讀,為廣大讀者深入理解林氏散文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哲學之美
人文精神是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與尊重,是人類社會進行自我關懷的一種形式。文學作為情感與思想的載體,本質上也是一種對人類自身的展示與反思,人文精神自然也就成為現代文學始終繞不開的一個主題。作家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作品中展示著他們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精神作為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外延在無數文學作品中以各種方式擴大,在作家的筆下,與充滿生氣的文字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縱觀林清玄的一生,他與佛教文化以及佛學結下了不淺的緣分,所以在他的散文當中,有較為濃厚的佛學意味。正如《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學》一文所提到的那樣:“他并未以了義佛教為依托”,“與其稱林氏為‘虔誠的佛門弟子’,不如說他是佛教文化的欣賞者。”(卞新國等,1999)在林清玄的散文當中,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不僅有“佛緣”,而且也有儒家、道家等其他傳統文化思想和現代人觀念的影子,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林氏禪學散文”。
一、林氏散文中較為明顯的人文關懷
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中,對于情愛較為執著,比如在《暖暖的歌》一文中,林清玄這樣寫道:“理智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要提到真實的人生,情愛卻是絕對免不了的,它活在人中,人活在情愛里。”(林清玄,1997)通過這段文字,足以看出林清玄對于愛情的執著到了近乎癡迷的地步。早期的林清玄認為愛情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的全部”,甚至提出了“逃情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更勇敢地去愛,因為情可以病,也可以治病。”愛情作為千百年來人類一直討論的話題,人們對于美好愛情的憧憬,始終都沒有變過。在林氏散文中所表現出的這種對愛情的肯定與執著,是一種比較明顯的人文關懷,體現出對人類情感的尊重。
二、林氏散文中所體現出的“佛緣”
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時常會出現一些佛學上的詞匯、語句,例如,“四大皆空”:“佛家雖然講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我卻覺得,喝酒到了極處即可達佛家境界,試問,若能忍把浮名,換作淺酌低唱,即使天女來散花也不能著身,榮辱皆忘,前塵往事化成一縷青煙,盡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謂苦修深修的境界嗎?”(林清玄,1997)在《孤獨的放生》中有這樣的一段:“我突然想起了佛經里的一段話:‘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這是佛菩薩的境界,凡人很難達到,可是我在鄉下平凡婦人的淚眼中,幾乎就看見了那樣的慈悲、那樣的境界。最后,我為那些撈魚的人,深深地懺悔。”(林清玄,1997)有意思的是,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字里行間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卻與這些語句中所指的佛教教義有諸多相違背的地方,以上面所舉的文字為例,“四大皆空”在佛教中本指地、火、水、風,構成天地的四大元素實為空虛,而林清玄則將四個要素寫成了酒、色、財、氣,更是說出了“喝酒到了極處即可達佛家境界”這樣的話,眾所周知,在重視清修的佛教,素來是不提倡飲酒的。這樣的寫法并非他對于佛教教義的理解不夠深刻,而是林清玄身為一個作家,不是為了傳播佛教的教義和宗教的思想,而是要借助佛學的外殼,傳達出自己的思想與理念。因此,他對佛學的闡釋顯得更為世俗化。實際上,在林清玄的散文當中,有著許多對佛教的“慈悲”與“眾生平等”的觀念進行表現和闡述的地方。就以上文提到的《孤獨的放生者》來說,作者通過鄉下平凡婦人的行為展現出了對自然的關愛,而在《星落尼羅河》當中,作者發出了如下疑問:“當我們看到帝王谷里那豪華的,鋪滿金銀寶石,四周全是彩色斑斕的壁畫時,我不禁想起就在谷地四周窮得無鞋可穿的孩子。為什么埃及會有那么偉大的文明,而如今的埃及人卻連三餐都不濟,更不用說文明了。為什么同樣飲著尼羅河的水,開羅的富豪吃飯時還邊看肚皮舞,而南方的村落里竟吃不到一顆糖?”(林清玄,1997)這樣一段話,除了是對埃及社會現象的一個深刻反思之外,更多的是對埃及窮苦人民的憐憫,體現了佛教所謂的“慈悲為懷”。當然,正所謂“世人皆有惻隱之心”,對于窮苦人民的關愛也許還不足以體現出這其中的佛學意味,那么在林清玄的《四隨》中《隨喜》一篇則對于佛學體現得更為明顯,“這隨喜,有一種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憫,而是因眾生喜而喜。”“我們布施時應懷著最深的感恩,感恩我們是布施者,而不是乞求的人;感恩那些穢陋殘疾的人,使我們警醒,認清這是不完滿的世界,我們也只是一個不完滿的人。”(林清玄,1997)這些文字更直接地體現出了林清玄心懷“天下蒼生”的精神與情感。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林清玄在這些文章中所體現出的佛學思想與佛教的教義依然有諸多不同的地方。在《孤獨的放生者》作者想要重點表現的,并非放生這一行為當中所體現出的對魚的憐憫與關愛,而是想贊揚鄉下婦女這種關愛自然的樸素情感,核心是人;在《星落尼羅河》中,對埃及窮苦人民生活的描述,其展現的核心也是人;而在《隨喜》一文中,作者描述的對象是乞丐,他并沒有選取自然界中種種不完美的現象,對“認清這是不完滿的世界”進行闡述,而是選取了殘疾的乞丐去強調“我們也只是一個不完滿的人。”核心依舊是人。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里討論“酒色財氣”,還是在《素民燒》里描寫吃魚的“殺生破戒”,林清玄的散文雖然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佛教式悲憫眾生的意味,他愛山愛水,愛花鳥魚蟲,但本質上還是以人為本,更強調對人、對社會的關懷,而非廣義上的“蕓蕓眾生”。
三、林氏散文中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釋家、道家三者的思想在千百年來不斷交融和傳承,把儒釋道三者詮釋得淋漓盡致的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就是蘇軾。蘇軾的一生命運多舛,他思想的變化也體現在了其文學作品的風格上,蘇軾早期的作品體現了儒家的入世思想,積極向上;在被貶之后,則更多地體現出釋家和道家遁世的思想。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對蘇東坡也多有提及,譬如在《清歡》一文中,兩次引用了蘇東坡的詩,之后更是寫下了三篇關于蘇東坡的短文,合稱《東坡三章》收錄在《鳳眼菩提》一書里。在林清玄的文字之中,表現了對現代精神文化的一種排斥,作家對深受西方影響而產生的崇尚自由、個性與競爭的價值觀念表現出了厭惡。舉例來說,在《形式》一文反映了現代人一味追求形式,追求名牌的社會現象,表達了對鋪天蓋地的虛假廣告的指責,批判人們缺乏誠信,這是對儒家“信”這一理念的弘揚。林氏散文對儒家文化的體現大多是在遵循禮制合乎規矩等方面,另外在林清玄的散文當中有許多以親情為主題的散文,大多是以游子歸家或者對父母的感恩一類為題材,這也體現了林清玄對建立在儒學基礎上的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可。而對于佛道兩家思想的表述在林清玄的作品當中有更多的展現。筆者將圍繞林氏散文中的“道法”進行簡單的闡述,依然是《清歡》一文:“生在這個年代,為何‘清歡’如此難覓。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干凈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滌自己的心靈,因為在我們擁有越多的物質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日漸失去了”(林清玄,1997)。字里行間透露出林清玄對自然的崇敬與熱愛,這與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是暗合的。推崇自然與本真的理念,同樣體現在作者關于“吃”的散文《素雅食譜》里,在文中作者推崇的食物大多是經過簡單加工的食品,比如饅頭。“我是把饅頭當點心吃的,那純樸的麥香令人回味,有時走很遠的路,只是為了去買一個饅頭。”對于市面上廣受歡迎的精致加工食品,作家卻并不認為他們有多好,“面對別人都認為是很好的食物,一點也不動心。”除此之外,在林清玄的散文之中所體現出來的意境,與中國古典詩詞有一脈相承之處,在他的散文里,有大量關于寺廟鐘鼓聲、林間鳥語的描寫,而這些在中國古代詩詞里面也是高頻出現的意象。描寫鐘聲的詩詞,例如“香氣三天下,鐘聲萬壑連。”(唐·李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吟罷拂衣去,鐘聲云外殘。”(宋·嚴羽《訪益上人蘭若》)這些是在聽覺方面的展現。在視覺方面,林氏的散文大多以夜幕為主,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星落尼羅河》《溫一壺月光下酒》,從文章的題目中就可以體現出夜色,整體來說,營造了一個較為寧靜的氛圍。這種崇尚安靜的觀念,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種表現,寧靜的氛圍在古詩詞中也有較多的展現,較為典型的是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木魚餛飩》一文,充分體現出林清玄崇尚清凈和自然的理念,算得上是“林氏審美”的集大成者與典型了。一方面,文中展現的餛飩制作過程較為簡單,與在《素雅食譜》中所崇尚的食物類型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整個經歷所發生的背景是在深夜,正好迎合了作者對于靜謐環境的喜好。無論是從聽覺角度還是視覺角度,林氏的散文更喜歡帶給讀者一種平和靜謐的感受。
四、“林清玄式”的人文精神綜述
在林清玄的作品當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佛教的理論或佛學作為一種載體和媒介,傳達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宣揚佛教并非林清玄寫作的目的,相較于佛教所提倡的清修苦行與眾生平等,林清玄的文字更看重人的欲望,在體現“愛”這一方面也更著重于去表現這是人的本能情感。他將佛教的慈悲與憐憫刻入自己的靈魂之中,借由筆墨流淌于紙上。在文字當中,飽含著對窮苦人民的關愛、對愛情的執著與向往、對親情的贊頌與謳歌……他是居士,熱愛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花鳥魚蟲,但他更愛人,普羅大眾才是林清玄關注的“蕓蕓眾生”。林氏散文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如同千百年來文人的風骨一般,有儒學的基礎,積極入世,追求美好的人性,會像《形式》一文中那樣,對于當代社會出現的各類缺陷進行委婉的批判;也有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與純真,反對現代社會帶來的“精加工”食品,比較之下,他更喜歡擁有淳樸麥香的大饅頭。當然,在林清玄的作品中,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推崇是涉及很多方面的,例如《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里面就很好地體現了林清玄對于中國酒文化的推崇:“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小口飲高粱;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讀李后主,要用馬祖老酒煮姜汁直到熬出怨苦味時最好;至于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林清玄,1997)林清玄的審美觀念與古代詩詞中意境營造的暗合之處,無不體現出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繼承。但繼承并非照搬照套,林清玄在作品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利用與展示是富有時代氣息的,他緊跟當今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和社會現象,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對于當代人如何做好文化傳承,充分利用好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西方的價值觀念也在逐步滲透進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尚西式的自由文化。林清玄式的人文精神,通過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有機融合,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尤其是對道家和釋家文化中人道主義精神的充分挖掘,給人文精神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添上了一筆重要的東方色彩。
五、結語
總而言之,林清玄的散文兼具儒家的出世和佛老的遁世,字里行間透露著一種靈氣和柔美,在令人感到舒適的文字之中,包含的是千百年來文人的風貌,是佛教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淳樸自然;是儒家的兼濟天下,修身齊家。讀林清玄的散文,常有一種于塵世之中尋得凈土的感受,他借由筆尖流淌出來的,飽含對中華傳統文化熱愛的文字,為現代人如何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而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將中華傳統的文化、思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林氏的散文,既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耐人尋味的哲理,同時他敏銳的洞察力也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所暴露出來的弱點和缺陷。而且林氏的作品與現代文學頹廢、玩世不恭的風格完全不同,他的文字是積極的,他告訴人們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找到能夠獨自享受寧靜的樂土;他告訴人們,“生活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他還告訴人們,“人間至味是清歡”,放慢生活的腳步,從“濁歡”中解脫出來。
參考文獻
[1]卞新國,徐光萍.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學[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2).
[2]林清玄.暖暖的歌[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3]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的酒[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4]林清玄.孤獨的放生者[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5]林清玄.星落尼羅河[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6]林清玄.隨喜[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7]林清玄.清歡[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作者:王佳卉 單位:莆田學院
- 上一篇:農機械自動化技術推廣方式
- 下一篇:人文精神在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