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散文閱讀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能力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教育界的權威都在語文教學的相關材料中發現了與以往材料的不同之處。課改后的高中語文課本更多的是強調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如錢鐘書,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這是課改前語文教材所不具備的優點,舊的語文課本更多的是無趣枯燥的應用文。很多學生都表示,閱讀和學習散文作品,不僅使他們對語文學習更加感興趣,還能使他們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文章,從而得到更大的收獲,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學作品的情節性較強,沖淡了課堂的學習秩序
區別于詩歌和小說,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節的描寫上更能引人入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探討,不能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過作者對細微情節的描寫,更深層次的去感知其要表達的內容和要抒發的情感,使學生不單單是膚淺了事,進一步提高學生情感表達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注意語文教學的過程,不能讓學生因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亂學習秩序,教師必須要全面把握學生思想,確保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實施。
1.2 受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學生缺乏對閱讀的感悟
受目前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試范圍和要求學習文學作品的。教師故意強調作品的風格和內容,限制了學生的思考,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一些教學大綱還將部分好的散文強行植入親情,鄉情等主題。青少年學生還欠缺很多生活經驗,有些沉重的散文還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陸蠡的《囚綠記》,根據考綱要求,讓學生學習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思想觀念,嚴重限制了學生思考范圍。另外,有些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僅僅針對考試試卷,讓學生記錄重點語句和段落,這種行為也從側面降低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2.合理的教學方案
2.1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與實際相結合
在學習散文的時候,教學著重強調借景抒情,虛實結合,以樂稱哀等表現手法的學習。如何讓學生對這些表現手法運用自如,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想法設法的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才能使學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當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體現在語言的描寫和陳述上。優美的修辭手法,巧妙的詞匯連接都會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現。學生要將掌握的寫作技能熟練地運用到實際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正領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師要從文字隱藏的內在含義方面更深刻的進行哲學論述,幫助學生打破局限性思維,以提高他們發散性思維的能力。使他們從散文中或得更多積極的能量,讓學生領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義。
2.2 把握文章細節
散文如此迷人,與它到位的細節描寫是分不開的。當學生閱讀散文時,應該加強對細節描寫的理解,教師在此時起關鍵作用,就拿《小狗包弟》來說,學生在自行閱讀之后,教師要針對一些細節描寫提出問題,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現作者對包弟的愛? ” “作者通過什么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包弟的? ”“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會怎樣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線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將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寧靜而優美的荷塘,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荷葉和荷花的細節描寫,捕捉作者隱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進而體會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悶的情緒。
2.3充分發揮朗誦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語文課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這就促使了有些教師為了加快學習進度,減少學生的朗誦時間,通常要求學生大概讀一下文章,表面上這種做法是節約了時間,實際上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通過朗誦可以深切的體會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減少甚至去掉朗誦時間,學生怎么可能對文章有深入的認識呢?因此,教師必須延長朗誦時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熟練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進而領悟作者所要抒發的內心情感。
2.4加強學生的自我監控與反思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對象,他們在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會客觀的自我評價,使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閱讀學習時,反復的進行自我調整和反思,學生不但可以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優點,而且還增添了面對自己缺點時的勇氣,促使自己自覺改善不足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進。
通過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在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能自覺的有一個反思的過程,有效的學習方法都在過程中得到完美的詮釋。自我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記錄學習心得、回憶教學內容等。
總而言之,新課改的實施非常順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時對教育工作者而言,他們也將面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從學生角度出發,努力全面實施新課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關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生春.對話式閱讀的構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17(1): 80-84.
篇2
關鍵詞:散文教學;閱讀理念;重視品味;教學方法
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思想豐富、語言精美、內涵深刻,不像小說那樣情節集中,也不像詩歌那樣語言精練,它是處于中間地帶,“形散而神不散”,倍受人們的青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進行散文閱讀的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發展、經驗的喚起、情感的參與,方法的運用、體驗和感悟,學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啟迪等。因此,筆者在散文閱讀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據,讓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進行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而在交往過程中建構起他們自己的認識。
下面筆者主要從散文教學現狀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在教學思想上,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理念
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這就要求教師應努力構建與學生對話、溝通合作的渠道,將思考、發現、評價的權利交還學生,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超越文本,超越教師,超越前人的勇氣。通過課堂上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構成多向互動交流溝通的網絡,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交流的教學行為,真正實現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和諧對話溝通關系確立,才能進行真正意義的散文教學。
二、在教學內容上,重視欣賞品味
在教學中,首先要以教材為本,教材中的散文是通過精選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散文教學要抓住其思想內容,藝術技巧和語言特色這三大內容。思想內容主要學習其主體精神,學習其中的創造與革新精神。藝術內容要深入體會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結構。語言方面要著重了解散文新奇而言簡意賅的語言藝術。
1.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這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門―踱小徑―賞荷塘月色―憶采蓮―回家門”的順序來寫,核心形象是朦朧靜謐柔美的“荷塘月色”;讀《故都的秋》須先把握作者主要從四個方面(秋光、秋聲、秋色、秋味)來寫故都的秋,具體通過五幅畫面(清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來突出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2.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讀《荷塘月色》,通過對作者所寫景物、所憶所想作深入挖掘,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朱自清本人的思想狀況,就不難理解作者的心境為什么會有由“頗不平靜”到暫時的平靜再到更不平靜的變化。讀《故都的秋》,聯系郁達夫當時的處境與心境,就會品出作者對故都北平秋景“清、靜、悲涼”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戀和落寞之情,讀出作者筆下故都之秋的濃重的“主觀色彩”。
3.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才算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鑒賞。
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讀《荷塘月色》可以思考:作者為什么在開頭結尾都寫到了妻,惦著江南應該怎樣理解,為什么要用“瀉”來寫月光,用歌聲喻荷香好在哪兒等;讀《故都的秋》可以琢磨:作者為什么對北平秋天的一些著名風景,如:“陶然亭蘆花”“潭柘寺鐘聲”等一帶而過,為什么要寫中外文人筆下的秋,黃酒白干、鱸魚大蟹的比喻有何作用等。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
三、在教學方法上,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教學方法
散文是文質均美的文體,特別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語言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因子,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師只要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學生產生離心力,散文教學就能取得成就。
散文教學,絕不能束縛于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要從教學法產生的規律入手,找出教學方法產生的淵源,許多新的教學方法是憑以往的經驗和靈感臨時創造的。這種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往往能產生很好的效果。同時,教師還要有創新精神,要勇于創造新的教學方法,敢于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也不必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方法,而應本著“舊瓶裝新酒”的理念對待傳統教學。
篇3
一、探究式閱讀教學
1專題探究式閱讀
在高中語文必修課上,大部分教師教古典詩歌時均要求學生了解古典詩歌的基本常識、理解詩意、感受古人情懷。然而,如果在語文選修課環節也定位于這個教學目標,就會造成對必修課的簡單重復,模糊了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的界線。所以,教師可以運用專題探究式閱讀的教學方法開展選修課教學,打破選修教學的篇章限制,以單元為單位,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思路,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專題的學習。
如在《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中,教師可以選擇唐代不同時期的詩人和詩歌代表作品構建專題閱讀課堂,讓學生廣泛閱讀這些唐代詩歌,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根據粵教版教材內容,教師可設置兩個系列專題,即“名家系列”和“主題系列”。在“名家系列”中,選取六位詩人的代表作品創設六個不同的專題,具體包括:李白――一代詩仙、王維――詩中有畫、杜甫――千秋詩圣、杜牧――風流才子、白居易――新題樂府、李商隱――朦朧華美;在“主題系列”中,以詩歌主題內容為依據劃分五個專題,具體包括山水田園詩、寫景抒情詩、邊塞戰爭詩、詠物抒懷詩、詠史懷古詩。教師讓學生根據專題自主閱讀詩歌,領悟詩歌的深層寓意。在完成專題閱讀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和選擇專題,開展個性化閱讀。專題探究式閱讀不僅體現了選修課教學的靈活性、多樣化和拓展性,還能夠實現必修到選修的深層次遞進,促使學生開闊語文視野,增加閱讀量。
2情感探究式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感悟,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展學生閱讀視野。為了將素質教育理念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要關注通過選修課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探究式閱讀中獲取充分的情感體驗,同時在情感體驗中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賦予自我人生的啟迪。
如在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代散文選讀》中,第一單元“珍藏記憶,心系家園”選取了魯迅、老舍、梁衡、王充閭的作品,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探究、揣摩別人的記憶,并思考自己已丟失的記憶,從而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會,引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又如,在“融入自然,品讀生命”單元中的《囚綠記》、《捕蝶者》、《寒風吹徹》三篇文章,均滲透著作者對生命的領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文章中所傳達的生命主題。《囚綠記》中傳達生命是飽滿的,《捕蝶者》中傳達生命是美麗而脆弱的,《寒風吹徹》中傳達生命是苦澀且荒涼的。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探究文章中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進而思考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形成自己對生命的獨特理解。
二、比較式閱讀教學
1選修課與必修課內容的比較教學
比較教學法是指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認知對象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明確認知對象之間存在的異同之處,進而引導學生加深對認知對象的理解、記憶、把握、運用。在語文選修課中,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教學法加強選修課教材內容與必修課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而使學生通過對比已學知識掌握新知識。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內容是必修課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兩者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教師可抓住這一關聯性搭建起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橋梁,使學生在對比學習內容的同時融會貫通新舊知識。
如在粵教版《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中,教師可將王維的詩歌《積雨輞川莊作》、《辛夷塢》、《送沈子福歸江東》、《觀獵》與必修課中王維的詩歌《山居秋暝》進行對比。《積雨輞川莊作》和《辛夷塢》是王維歸隱時期的詩作,對自然環境的靜美進行了描寫,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體現了“詩中有畫”的詩歌境界;《送沈子福歸江東》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王維對友人的深厚友情;《觀獵》是王維早期作品,展現了王維豪壯的一面。通過運用比較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王維在不同時期的精神風貌和詩歌特點,比較王維山水田園詩歌的不同藝術風格,從而加深學生對王維詩歌藝術意境的理解。
2單元內不同文章的比較教學
教師可按照作家、題材、風格等對高中語文選修課內容進行分類,通過橫縱聯系對比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學習內容。
如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第一單元中收入了《小石城山記》、《黃州快哉亭記》、《道山亭記》、《百丈山記》四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記類散文,在寫景狀物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是在寫作風格上又有著明顯區別。教師可運用比較教學法指導學生閱讀四篇文章,引導學生比較四篇文章的異同,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掌握山水游記類散文的一般特點,并且體會不同散文家的語言特色。
篇4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看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閱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尤其是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更加受到大家的關注,許多同行在這方面作過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許多的成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并不樂觀,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比如,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教材,肢解教材;教師大講特講,學生昏昏欲睡等現象層出不窮。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就在新課標下如何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談一些自己的淺薄看法。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試想,一個總是以自己為權威的語文教師,從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只知灌,不懂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如何培養?適當地把時間和機會讓給學生,營造一個使學生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已是閱讀教學迫在眉睫的事。筆者曾經嘗試由學生代表在教師適當指導下備課、上課,或不定期召開鑒賞品評會,允許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允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的理解結果。教師要對有獨到見解的想法大力表揚,對不完善的觀點加以補充,對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異想給予寬容呵護,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激情被進一步激發,使他們的閱讀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
二、從高中生心理思索語文閱讀教學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師的教學過程怎能墨守成規,停滯不前?教育應是最具有創造力的活動,教師的教學思想應是最積極活躍的,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青少年。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和社會認識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不會再滿足于做個被動的、忠實的聽眾,而是渴望積極參與、自我實現。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讀書的權利,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發現,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留下足夠的時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應給學生思考權,創設問題情境,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分析題目、尋找規律,使他們能多問、勤問、善問。教師應重視班級研討之風的形成,當學生個體在經過努力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組織學生用適當的形式討論,給學生爭論權,及時把握好討論、交流的最佳時機,注重討論的實效性。
三、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僅僅告訴學生自己和教參對課文的理解,而應該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是“大語文教學觀的要求”,也能夠體現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改革語文教學方法,認真指導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方法有多種,主要有精讀、泛讀、細讀、速讀、默讀、朗讀、研讀等。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特點,如散文、詩歌宜大聲地、有感情地誦讀,誦讀時讓自己深深地融入作者與作品中最好。在此,教師可通過具體教讀一些散文、詩歌例作使學生掌握停頓、語氣、語速的技巧,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如遇小說,一般可同時使用三種閱讀方法,第一步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說情節結構,了解環境描寫;第二步精讀小說,賞析人物形象;第三步細讀小說,由細節描寫賞析入手,結合三要素把握小說藝術特色、主旨和社會意義。如遇價值不高的文章,泛讀是最好的選擇,教師可指導學生養成“一目十行”的技巧。只要是值得探究的文章,教師都應該要求學生好好研讀,當然首先教師要進行方法指導。文章不外乎由字、詞、句組成,研讀課文不可以撇開它們,要堅守“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由文本語言出發,從修辭、構造、表達方式、句式特點、句子成分關系等出發探究文章的內涵及文化意蘊。
四、加強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多進行批判性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及素質教育的標志性概念,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這樣一種思考能力,它能有目的地和正確地來對待、分析和證明某種觀點,并能解釋該觀點的真實含義,最后達到有效解決某種問題的結果。因此,從更通俗的角度來說,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們在面臨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著手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方面正確的知識、能力、態度、習慣和專長,并通過解決各種問題而不斷增長自己新的知識。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就是一個會學習的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人云亦云”的“群體思維”和“隨大流”的潮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的因素。
五、組織多樣化閱讀模式,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
篇5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自主探究 思維創新
“自主探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通過能動的創造性學習活動,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造的本領,實現自主性發展,提高自身素質。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掙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那種“要我學”的陳舊、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充分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性閱讀。充分開展自主探究性的閱讀教學,是初中許多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話題,下面我就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一、自主探究,激發興趣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注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很狹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而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的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就會樂意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要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個課堂應是聽不到指責聲和感受不到壓抑感的。哪怕是不正確的結論,教師也應滿腔熱情地予以引導和鼓勵,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諷刺,以免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的時候,課前可以設計一項開放性的預習作業:“走近月球”。(1)關于月亮的傳統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關月亮的成語、對聯、詩詞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環境和地球上一樣嗎?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類什么時候首次登上月球,我們國家的登月計劃叫什么?(5)你認為人類該如何開發利用月球?這些問題的設計,給了學生查找資料、合作交流的機會。課堂上,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就有了探究的興趣,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進行遷移性、發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閱讀效果。
二、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創設教學情境是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手段,情境對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境教學,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馳騁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優美的散文、古詩可配以樂器、圖畫,說明文設置電子課件,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學課文《貝多芬》時可以讓學生聆聽《命運交響曲》,領悟“命運在敲門”的韻味;教學課文《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時可以唱一下國歌,體驗愛國情懷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把握和體會;教學《安塞腰鼓》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置身于黃土高原鼓聲震天的場景中,學生內心的興奮,隨著那擂鼓的沖勁和節奏鮮明的隆隆鼓聲不斷升溫,對于安塞腰鼓所帶來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多媒體的恰當運用,可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程度,帶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和學習的愉悅。
三、比較閱讀,提高鑒賞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通??梢赃\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楊禮贊》、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讓學生從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們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語言都很優美。但學生通過比較可得出:敘事性的散文是通過事件直接抒發感情,抒情性散文是通過象征意義的手法表達感情,哲理性散文則語言意味深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當學生掌握了這些不同特點以后,再從課外尋找相關散文進行閱讀比較。
此外,我還對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進行比較,如杜甫《春望》與張岱《湖心亭看雪》,同樣是“悲”,杜甫表現出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悲憫情懷,而張岱更多的是面對歷史走向的無奈。還可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如魯迅,教材中收錄的魯迅作品有:小說《社戲》、《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雜文《最先與最后》,等等。這幾篇作品,體裁不一,主題各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多面的魯迅形象。還有梁啟超,他的兩篇作品(《少年中國說》和《學問與趣味》)被收錄進語文教材。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對梁啟超的文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這位文學大師的人品有所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鑒賞和品味語言的能力。此外,可以對中外同種體裁的不同文章進行比較。
四、開展課外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開展一些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和發展。新《語文標準》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怎樣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呢?
1.增加閱讀量。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還應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把讀書感受寫下來,并摘錄精彩的詞句。
2.注重獨立性。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只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92-01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體現了閱讀的重要性。就語文學習來說,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閱讀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在閱讀中積淀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廣泛地閱讀又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和其他綜合能力的發展。閱讀教學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中是一場絕對的重頭戲。所以,注重閱讀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
一、激發閱讀興趣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前提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說過: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我感覺語文閱讀教學最大的困惑在于:學生閱讀興趣不高,課堂主動參與度不夠高,從而導致閱讀課效率低下,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緩慢。因此現代的語文教學“應該研究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薄冻踔姓Z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第一條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只有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激趣的方法很多,閱讀教學中,通常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閱讀教學,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和閱讀興趣。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情境,給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體現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同時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啟發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樣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時,開始學生覺得這篇文章較生澀難懂。于是教師就可以制做這樣的一個課件:通過江上月升月落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并音頻播放課文朗讀一邊用聲音配合,使學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語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這篇文章的氣勢。
二、依據文體素材強化朗讀指導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比如詩歌要“誦讀”,讓學生用心靈感受詩歌的情感美、音韻美、圖畫美、結構美。說明文要“細讀”,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體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說要“賞讀”,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能力。散文則要“美讀”,讀出散文的隨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種表現的寫作手法,沒有墨守成規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閱讀教學,根本點就在于“反復朗讀,品味體驗”。這是貫穿于這一文體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散文教學,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才能體會到散文語言的魅力;只有“品味體驗”,才能領悟蘊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層層開拓,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如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币慕雷?,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意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生引向審美閱讀的軌道。這樣點撥,學生不僅感到春的溫暖,而且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讀寫結合,共同提高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要積極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從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边@句話其實講的就是讀寫結合。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世上真正能過目不忘的人畢竟少之又少,所以進入閱讀的精讀階段就要學會摘抄,記錄,點評,質疑。口語與書面語最大的不同在于,口語比較活潑、通俗易懂,而書面語則比較嚴謹、邏輯較強。閱讀、思考、討論幾乎都是建立在口語的基礎上,而寫評論就是將這一過程書面化,這對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對具體的人物舉動、故事情節、作品特點、某一觀點進行評論,寫成一點一議的小論文。經過鍛煉后,很多學生甚至能主動寫評論抒發己見,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同時拓寬了自己的文化涵養和儲備了口語交際材料。
四、拓展課外閱讀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70﹪得之課外閱讀?!庇纱丝梢?,課外閱讀不僅僅是教學的補充,更是拓寬拓深閱讀的過程。在課外閱讀中,老師可以推薦一些延伸課堂知識且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及喜好或者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書目,興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課外的配套閱讀中慢慢提升學習和閱讀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除了課外讀物的擴展,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和培養語感,生活是學生的最大課堂,潛移默化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點及語言感受能力。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一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這說明只有經常觀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別人的語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細辨別其中的好壞,就能慢慢地培養自己的語感。如聽見“落葉”二字,不但會想到一個落葉繽紛的景象,還會聯想到初秋、寥落、思鄉等意味。
篇7
面向新世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尤其顯得重要。在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對初中閱讀教學的改革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閱讀教學應以發展學生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個性;樹立大閱讀教學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改進閱讀教學方法,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倡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品德修養。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語文閱讀教學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功能與意義的,文學作品中積淀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閱讀教學的精神貫注、文化熏陶是影響終生的。(北大錢理群教授語) 由此可見,語文閱讀教學的重大意義。然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卻讓人擔憂。筆者多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認為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兩個誤區:
(一)認識上的誤區。
作為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基本任務的初中閱讀教學,應當具備獨立的地位。然而當前的初中閱讀教學在傳統觀念和傳統做法的深深影響下,還只是寫作教學的附庸。其次,以應試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關的文章就進行沒完沒了的分析,且不少教師缺少自己的思想,漠視閱讀主體,不問學生的興趣如何,只是將教學參考書上的權威分析、標準答案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學生的個性受到壓抑,情感得不到表現,優美的文學作品則被公式化的字、詞、句、章的分析所掩蓋。
(二)操作上的誤區。
由于對初中閱讀教學的認識不夠,實際操作――課堂教學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探索
那么,在知識經濟向我們逼進的時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怎樣的改革,才能擺脫目前教學中的一些困境,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呢?
(一)更新教學理念。
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更新教學思想是關鍵,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目前,在我國農村很多初級中學的閱讀教學中,的確有應試教育傾向存在。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試教育的具體表現在“偏”:偏重知識的傳授記憶,忽視能力的發展,智力的開發,審美情趣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偏重講授法,忽視發現法和學生主動精神;偏重升學有望的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差生。它崇尚“一切為了分數,一切圍繞分數”,以考試為手段,以分數為標準,應試教育為求升學的急功近利,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徑,于是畫重點、抄答案、滿堂灌、死背書等淡化悟性訓練的教法便盛行不衰。
那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體現素質教育呢。首先,充分尊重閱讀主體,弘揚人的主體性。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從課本著手進行遷移,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學生去實踐以陶冶情操,豐富知識,發展智能。例如:我在教《冰心詩三首》時,先讓學生反復感情朗讀,領悟各首詩蘊含的人生哲理,然后讓學生談自己學后的體會,課外我讓學生從三首詩中選擇一首配樂朗誦,或根據其中一首的意思創作一幅畫,并將這首詩寫在這幅畫上,再在班級交流。其次,依據主體性,素質教育必然要求發展學生的個性。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的藝術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
(二)樹立大閱讀教學觀。
人們一講到閱讀教學,總是把它同講讀教學等同起來。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講讀教學,但在教學實踐中,有把閱讀教學的天地日漸縮小的趨勢。搞講讀教學,把它局限在課本內;新大綱頒布后,又進一步把課本教學局限在基本篇目內,在基本篇目中,又與升學考試聯系起來,不考就不講(即使講,也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如此下去,學生的能力又怎能提高呢?閱讀教學的范圍還有多寬?針對這些,可采取以下對策:
1、我們首先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依據大語文觀的要求,樹立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思想,千方百計地將學生的目光引向現實生活。教學內容方面,可選取定量的中學生感興趣的反映當前社會生活的時文及和課文所選作品有聯系的名家名篇,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或其他一些散文時,可選《小石潭記》以作延伸閱讀資料,在教余光中的《鄉愁》時,可指導學生看瓊瑤的《鄉愁》,以此開闊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讓他們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廣泛獵取信息,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借助范文,毫無保留地交給學生開啟閱讀大門的“金鑰匙”,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能,以此為例,舉一反三,而學生努力將老師授予的方法,自覺地運用于自己的閱讀實踐中,以求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2、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做到多讀書,更要讓他們做到會讀書。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甚至獵奇,這是十分有害的。應當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教會他們朗讀和默讀、精讀和略讀、速讀和聽讀等方法。在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之后,就要幫他們進行閱讀內容的選擇,怎樣進行閱讀選擇呢?
篇8
一、自主探究,激發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都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很狹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碑攲W生對學習感興趣時,就會樂意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要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上應聽不到指責聲,感受不到壓抑感。哪怕學生得出的是不正確的結論,教師都應滿腔熱情地予以引導和糾正,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諷刺,以免泯滅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
二、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情境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手段,情景對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景教學,往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里馳騁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優美的散文、古詩可配以樂器、圖畫,說明文設置電子課件,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學習課文《貝多芬》可以讓學生聆聽《命運交響曲》,領悟“命運在敲門”的韻味;學習課文《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可以唱國歌,體驗愛國情懷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把握和體會。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置身于黃土高原鼓聲震天的場景中,學生內心因擂鼓那沖勁和節奏鮮明的隆隆鼓聲而興奮,為安塞腰鼓而深深震撼。恰當運用多媒體,可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學習愉悅感。
三、比較閱讀,提高鑒賞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通??梢赃\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楊禮贊》、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讓學生從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們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語言都很優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敘事性的散文是通過事件直接抒發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過象征意義的手法表達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語言意味深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當學生掌握了這些不同特點以后,再從課外尋找相關散文閱讀進行比較。
此外,我還將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進行比較,如:杜甫《春望》與張岱《湖心亭看雪》,同樣是“悲”,杜甫表現出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悲憫情懷,而張岱更多的是面對歷史走向的無奈。
四、開展課外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開展一些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新的語文標準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怎樣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呢?
1.擴大閱讀量。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還應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把讀書的感受寫下來,并摘錄精彩的詞句。
2.注重獨立性。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只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欣賞教學;實踐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要求,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闭Z文閱讀欣賞,是指學生對一切文學知識的習得和從中獲得的美好情感的體驗,從而真正激發起學生熱愛語文,喜歡文學的興趣,汲取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為人處事的人生修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加強欣賞教學。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閱讀欣賞興趣
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痹拕偮洌晃荒型瑢W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最后,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提升學生閱讀欣賞能力
1.組織“讀、思、議、導”閱讀活動。閱讀教學以增進學生欣賞能力為主線,強調“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導一導”的閱讀教學活動組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白x一讀”是讓學生在閱讀作品中去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寫作這些內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議一議”是合作學習、自主思考找到相關問題的答案,而問題重點在文中的哪個句段、有何人物表現等上;“導一導”是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灰雀》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并說明喜歡的原因。然后,再進行交流。最后,教師再用“惹人喜愛”一詞進行點撥、引導,就會讓學生對灰雀歌唱動作想象得到升華。
2.提高閱讀教學生活化與豐富化水平。閱讀教學內容生活化十分重要,貼近學生生活是閱讀教學內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第一學段的兒童在內容選擇上,可選一些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等,讓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去讀懂相關內容并有收獲,從中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同樣,形式多樣化的閱讀對于小學生的欣賞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事實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優化閱讀的每一個環節。如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以及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妙的聲音,欣賞美麗的畫面,感受優美的形象,都可以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發展學生的個性閱讀,達到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讓閱讀成為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一個人自我展示的平臺。
3.強化學生在誦讀中提升欣賞能力。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毙W語文教學中對于寫景類的散文教學,因其語言具有形象、情感、節奏之美,很適合朗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讀和朗讀中,將文章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情感漸漸被學生領悟和感受。由此,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提升其審美能力的作用。如在執教《泉城》這篇寫景散文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精讀來感悟文章的語言之美,并用課件為學生出示句子:“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聽起來如秋雨瀟瀟”,在學生朗讀之后提問:這些句子從哪些方面表現了泉水之美呢?為什么令人喜歡呢?你見過“白浪翻滾”的景色嗎?文中描寫“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你感受到了怎樣的一種氣勢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隨著散文優美的文字領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語言的美與神奇,使學生陶醉在了這片文字所構建的人間仙境之中。
4.不斷引導學生在創新寫作中提升欣賞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學生的寫作需要在欣賞過程中學習,需要用美的外物激發寫作的靈感。近些年來,在作文寫作方面,關于創新寫作的教學的研究成果較多,許多小語教師已開始關注創新寫作這個話題。實際上,不僅作文寫作需要創新,語文教學同樣需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小學生閱讀《大灰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童話故事基礎上,讓學生借鑒模仿進行寫作,以此參照完全能讓學生懂得欣賞中完成寫作。
5.提高教學內容的可欣賞性水平。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互聯網,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手段將學習內容的欣賞性水平提高。如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讓學生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學習氛圍中,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就會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像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
篇10
20世紀初以來,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對文學閱讀的看法和見地存在很多紛爭。正是這些紛爭卻促進了文學閱讀低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指導文學閱讀教學目標設定步入正軌?!拔逅摹睂ξ膶W教學的促進?!拔逅摹钡囊粋€重要內容是國語運動和文學革命。、梁啟超、等教育家積極倡導文學教育。積極倡導美育,他曾高度評價了文學作品(戲劇)的美育作用,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曾說“(戲劇)皆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冶性靈,使之日進于高尚者,固已足矣”。[4]33-34梁啟超先生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主張以政治小說啟發國民。先生主張學習歐洲文學,從而開辟新文學的道路。在這些人的推動下,小說、戲劇這些文學樣式,終于躋身于中國文學之列,改變了詩文一統文學天下的格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語文教育的“文道之爭”。建國之初,語文“文以載道”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1955年7月,《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初稿》出版,標志著中學漢語、文學分科試驗的實施。文學教育受到空前的關注,語文“以道為主”思潮逐漸占了上風。1963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中提出了“文道并重”的思想?!啊焙螅Z文教學“科學化”、“效率化”追求對文學閱讀的影響。語文教學推行講求實效的語文知識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訓練,但是文學教育“便順理成章地掉進經驗主義、行為主義、科學主義的陷阱”[5]46。80至90年代的,語文教育科學與人文的論爭。文學教育出現了“不包含文學性,相反,根本漠視它存在的意義”[6]12-13的現象。20世紀末,文學教育大討論對文學教學影響。針對語文文學教育偏離文學性的現象,鄒靜之、王麗、薛毅等人對中小學語文教育進行批判,體現出對文學教育人文性的呼吁。薛毅認為“文學教育不是文學的教育,而是以文學為手段的教育”[6]12-13。文學教育回歸人文性,引起廣泛關注。綜合考察20世紀文學教育的幾次論爭,我們認為文學閱讀教學目標的爭議從未真正停止過。其實這都反映出各個時代對文學閱讀教學的不同的目標要求。
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專家對文學閱讀的意見
文學教育是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文學教育應該有其獨立的目標、內容,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法、過程,其核心是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如今,我們的文學課去多半是“生理解剖”式和“信息處理”式。因而鼓勵學生自己與文本進行對話,生成自己對作品的獨特感受變得難能可貴。錢理群先生在《我們為什么要閱讀經典》中推崇學生自己閱讀作品反對將他人之言當成自己的見解、主張。方智范認為鑒賞文學作品是“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7]9-12。當文學知識(包括文體知識、表現手法和背景材料)指向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是理性知識的運用。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知識”就與鑒賞活動無關而不言。孫紹振認為美的觀念“只有超越了現實的真達到假定,才能進入想象境界,表達作家的精神世界”[8]97-103,才能得以實現。只有理清真實和假定的關系,才在讀懂經典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因為文學藝術是作家對生活的濃縮體驗。它既有生活基礎,又有其藝術性。所以對文學作品,一定要會想象。發揮讀者自己的想象,探究人類生存的社會,了解不一樣的人生,讓自己的思想在想象中遨游,探尋從未接觸過的世界,體驗從未有過的心靈悸動。這也就是文學閱讀的魅力所在。
三、語文課程教學論教科書對文學閱讀的表述
對比四種語文課程教學論教科書,我們發現它們對文學閱讀教學的表述是各有側重的。在倪文錦教授所編的《新編語文教學論》中,他主張要根據不同文體及不同的閱讀目的來進行閱讀活動,并將閱讀活動根據難易劃分層次。文學閱讀教學也可由此劃分為諸多層次,達成不一樣的教學目的。根據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的文體特征制定不一樣的閱讀層次,針對不一樣的學生,制定不一樣的考量標準。王文彥、蔡明主編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主張閱讀教學常規過程應由引導研讀運用三個環節組成。強調通過閱讀這一過程應當使“作品和學生的思想感情進行真正的交流”[9]39。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朱紹禹、傅永安、劉淼主編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提出根據文體、風格、作家、時代等不同,品味語言運用的特點。如散文應注重品味語言的精練、優美、樸實、含蓄;小說要注重品味語言的極富個性化;戲劇要注重品味語言的動作化,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充滿想象的意向。潘新和主編的《新課程語文教學論》提出不應拘泥于教學的固有環節,而應注意感知、理解,實踐環節之間的融會貫通的觀點。對于文言文教學建議使用評點法,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四種教材均注重培養學生在文學閱讀中的獨立性、創造性。要求教師在文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通過不同的閱讀手段達到不一樣的閱讀目的;針對不一樣的文體,選擇不同的閱讀策略。而這些無一不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學閱讀的要求相契合。本文來自于《語文學刊》雜志。語文學刊雜志簡介詳見
四、其他語文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的論述
- 上一篇:焊接技術的特點
- 下一篇:道路運輸安全事故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