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表現手法范文
時間:2023-04-05 08:0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散文的表現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于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干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明示”,如,“聯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確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題區域。
3.樹立“意圖”意識。
題干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后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系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時掌握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什么,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在讀懂、讀通文章的基礎上,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讀,一起研究。散文閱讀都是簡答題,一般不要看一道題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個答案,而要通讀全文,閱讀全部試題。原因有二:第一,高考閱讀題某一文段中的小題,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獨立的個體,而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第二,全部試題一齊讀,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后,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尋找各題之間的聯系,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二、要關注以下“表達技巧”的作用
1.人稱。
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2.敘述方式。
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某些交代。
平敘:(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3.描寫。
描寫的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人物肖像、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人物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4.表現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
先抑后揚,進行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
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鮮明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
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相得益彰。
篇2
一、高考自然題材類散文命題材料的選擇
統觀高考文學類文本,自然題材散文占很大的比例。以2010-2012年四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為例:
2010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有7套題文學類文本選擇自然題材散文:
全國卷一《燈火》、全國卷二《大河家》、北京卷《海棠花》、湖南卷《一朵午荷》、遼寧卷《北國的春風》、江西卷《飲一口汨羅江》。
2011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有8套文學類文本閱讀與自然題材相關:
全國卷二《針挑土》、江蘇卷《這是你的戰爭》、四川卷《銹損了的鐵鈴鐺》、廣東卷《嚴冬臘梅》、江西卷《晚秋》、湖南卷《云鷹與餓老鷹》、福建卷《走進騰格里》、北京卷《祁連雪》。
2012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有8套文學類文本閱讀與自然題材相關:
湖北卷《耳邊杜鵑啼》、福建卷《雙琴記》、《蟋蟀生活》、廣東卷《荷葉》、遼寧卷《最后的黃豆》、四川卷《柴禾》、天津卷《掐辮子》、浙江卷《母親的中藥鋪》。
可見,自然題材散文幾乎占了高考散文閱讀題材的半壁江山,可見這類散文蘊含的語文素養、審美價值和情理價值得到了命題者的認同。
二、抓住考查熱點,以學應考,以考促學
自然題材類散文一般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有較強文學性,二是有較高文化含量,三是比較優秀且難易適中。
熱點一:表現手法
近年來高考題大多依托此類文本,考查分析寫景的表現手法、修辭等,體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了解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的要求。
例如,2009年江蘇卷考查的《上善若水》選擇以都江堰為題材的選文,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體現了對“原始”、“原生態”的呼喚。
【題目】本文寫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寫見長,請具體說明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本題的答案是:采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這個題目主要考查了文章的表現手法,體現了對高中生語文素養的考查,并且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即本文的現實意義。這樣可以充分理解作品反映的現實生活,探究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可以說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體現了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
所以,在閱讀這類散文過程中,建立語文知識網絡,高考復習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訓練,按系統把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內容復習到位,那么此類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熱點二:意象及景物描寫作用
研究近幾年高考自然題材散文命題,景物描寫成為熱點,這同樣體現了新課標理念中鑒賞形象、對學生審美體驗的要求。例如2011廣東卷《嚴冬臘梅》。
【題目】閱讀劃線處兩處景物描寫,分別說出作者的寫作意圖;
【答案】(1)交待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點――海邊。夕陽、暮靄,交待了時間。(2)渲染冷寒的氣氛,為故事的開展做好鋪墊。“碩大無朋的冰塊”“嚴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陽”“幾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種冷寂的氣氛,為人物的出場做好鋪墊。暗示少年正是因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堅強的性格。
針對這類考題,閱讀學習中一方面研究意象,將散文中出現的自然景物與詩歌中的意象結合,例如江蘇卷中出現的“臘梅”這一意象與詩歌中的臘梅的高潔意象相結合就會加深對題目的理解,得出答案也就容易了;另一方面是研究景物描寫的作用,景物描寫的作用可以通過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例如“交代渲染定基調,烘托暗示鋪墊好,托出心理顯形象,揭示暗寓主題到。”
熱點三:探究題
探究題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題型,對于考生的思想深度、思維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試說明》對“探究”的要求及考綱解讀:
1.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以上三個角度也是命題者出題的三個角度,含蓄是自然題材散文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
例如:2008全國卷Ⅱ第17題
【問題】文中所說的“光與影的對比”具體指什么?文章寫馬纓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案】①“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光”中的馬纓花長在陽光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凄苦的深院里,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②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托的載體。作者通過寫對馬纓花的感情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的態度的變化。
【解析】本題探究的是意象的作用,文章前面用很多筆墨寫過去大院子里的生活,作者“孤零零”地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里。作者在馬櫻花上寄寓的情感,也正體現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感慨。這正是這個題目探究的意義所在,能讓學生在探究一個題目的同時,體味其中蘊含的通常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這也正是命題者的用意所在。
篇3
散文的定義很廣:凡是獨立于小說、戲劇、詩歌等幾大體裁外,都歸入散文范疇,是一種自由靈活抒發見聞感受的文體,其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即它的取材十分廣泛,人間萬象,宇宙萬物,宏觀微觀無不涉及,或寫景,或詠物,或懷古,或詠史,常常融記敘、抒情、描寫、議論于一爐,運用對比、襯托、鋪墊、呼應、設置懸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卒章顯志等表現手法,讓讀者產生新鮮獨特的閱讀感悟。所謂神不散,作者不論如何選材,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統一的。關于散文如何閱讀的書籍多,答題技巧五花八門。近年來,我在初三中考散文復習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效果顯著:①授之以漁,心中有數;②典型引路,精心打磨;③放大病灶,矯正提高。
一、 授之以漁,心中有數。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往教學的散文方面的知識總是不成系統的,一零半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遺忘得也不少。復習初,我從已學過的課文以及已考過的經典題入手,借鑒他人經驗,整理出散文復習知識點提要,印發給他們,在指導他們閱讀、識記過程中,尤其是結合相關文章如《背影》、《夏》、《棗核》、《白鷺》、《濟南的冬天》等,做到感性和理性知識的結合。正因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散文的有關答題知識、技巧,激活原有的知識,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一掃復習課堂上的沉悶無味,大多數學生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做起閱讀題來,心中有數,有章可循。
附:散文復習知識點提要
1. 主要分類
(1) 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中心,表現人物的特點或品質,反映社會現象,闡明事物蘊含的道理。主要有運用記敘和描寫、托物言志、托物喻人、以小見大、象征等手法。
(2) 抒情散文:作者著重生活的感受,借助充滿激情的風景、風俗、人物畫面,抒寫自己的心靈歷程,以飽滿的感情波濤來激起讀者心潮的浪花。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直抒胸意、欲揚先抑、虛實相生、濃淡相襯是主要手法。
(3) 議論性散文:借助形象描繪、引用、事例簡述及直接抒情來達到議論的目的。
2. 閱讀方法
(1) 粗讀,整體感知。
①了解主要內容,抓“文眼”。
②標出抒情的議論句、過渡句、每段的中心句、總結句。
(2) 細讀,研讀題目。
①抓住題干;②明確要求。
(3) 精讀,篩選整合答案。
①扣住題目要求,找準相應答題區域,進行提煉組合。如有的指代一類的題目,一般在前面找;有的則隱含在文中,須提煉;有的答點分散在幾處,須組合。
②組織歸納,圍繞要點,做到句子通順,言簡意賅。
③有的根據分數值,分條陳述,有幾分,大概有相應的幾點。
3. 考題呈現
(1) 整體感知題。本文主要寫了什么?作者的態度、情感、觀點是什么?
(2) 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重要句子的深刻含義和作用,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句。
(4) 提取并整合文章要點。
(5) 結合文本或比較閱讀,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開放題)
4. 應對策略
(1) 整體感知題
①主要內容的答法。主要人物(誰)干什么,結果怎么樣。
②作者的態度、情感、觀點,首選看文末,其次抓抒情議論的句子。
(2) 詞語在文中的答題技巧
①指代、代入法。代詞有:這、這些、哪、哪些、之、此、它。代人和物。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爾也在后文。由近及遠,一般可以摘抄原句,但有時要篩選概括。提示:得出結果后要用替接(代入法)檢驗,看是否符合文意。
②分析詞語。
1. 判斷:一般不省、調、不矛盾。2. 分析詞語含義,注意雙關、反語,褒貶互用。3. 分析問原詞時句子的意思。省:換原句子變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實際。4. 結論:因此。
③分析動、形的作用。
1. 分析動詞、形容詞本身的作用,生動形象、準確地描寫
2. 分析句子的表層意思。
3. 深層含義(聯系語段、全文)
格式:生動、形象、準確寫了+句子表義+深意(表現了……,突出了……)
思想感情指文中表現出來的好惡,褒貶之情,具體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喜悅、歡快、高興、興奮、激動、自豪、熱愛、愛戴、孝敬、思念、依戀、憂傷、關愛、體貼、贊美、懷念感情、憂慮、痛苦、失望、憤恨、仇恨、諷刺等。
(3) 句子的答題技巧
①題目:開頭、結尾、過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含蓄、深刻。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②作用
題目——揭示中心,含蓄形象,激發興趣。
開頭——引出話題,點題,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結尾——總結、揭示(突出主題),深化中心(語言含蓄、留有余味)
過渡——承上啟下
③對比,作鋪墊等表現手法。
技巧:
1. 分析表層含義
2. 深層含義(緊扣文章中心或段落中心)
3. 修辭,什么修辭,根據修辭的特征、功能,結合具體語境,琢磨句子的含義。表述:?搖?搖 ?搖?搖,采用了?搖 ?搖?搖?搖修辭方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搖?搖?搖 ?搖特點,?搖?搖?搖 ?搖思想情感。
(4) 提取并整合要點
①段中心句②過渡句③標志性的詞,如首先,其次,再次。不僅……而且……還。
提取要點的方法:直接找。整合:敘事文:什么人(物)+怎樣做+什么事。
(5) 開放題
體驗感悟型——立足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積累拓展型——閱讀文章,強化詩句文警句。
想象補寫型——進入角色,合情合理。
評價鑒賞型——表明態度,擺出理由根據。
二、 典型引路,精心打磨。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人是學習的主體。人類獲取信息的過程是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信息交換過程。學生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選擇性的。學習的質量取決于效果。葉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遵路識斯真。”俗話也說得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不喜歡搞題海戰術,面對紛蕓眾多的文章,我重點挑選了2008南通市中考語文《抽打心中的櫻桃花》一文作為藍本,典型引路,精心打磨,設計出以下練習題:
1. 本文主要寫什么事?試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
2. 第①②段,作者為什么極力狀寫櫻桃味美與花開之盛?
3. “這樣也好,到了櫻桃成熟的時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櫻桃花的用意了。”“這樣”指代什么?
4. “一顆顆櫻桃仿佛掛在樹上的小燈籠,而那棵未經抽打的櫻桃樹上的果實仍然是一片青綠”,試從詞語或表現手法作鑒賞。
5. 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給母親看,她笑了笑,搖了搖頭”,請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描述當時情境中“我”和母親的心理。(40字左右)
6. 根據全文內容,說說標題“抽打心中的櫻桃花”的作用。
7. 比較閱讀,閱讀《錯過》選段,結合本文,談談人生感悟。
8. 如果你是出卷人,還會出什么題目?
以上練習題,把散文的一般考型都呈現出來,尤其是第8題,更有創意,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一堂復習課上得很成功,是一堂典型的復習好課,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領導專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三、 放大病灶,針對訓練。
盡管教者印發答題技巧方面的知識,課堂上典型引領,但學生在階梯練習或考試中,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存在一些誤區。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教師要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習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為此,在講評課上,我充分利用幻燈片、電子白板、黑板等載體,把典型的病灶加以“放大”,呈現在學生面前,扎實推進“講——析——改——評——練——批”的訓練過程。
1. 講。請答題者講講答題的方法、依據。
2. 析。請大家來診治,分析得失。
3. 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修改。
4. 評。教師總結評價。
5. 練。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或自己的弱項,選擇相應的題目來做針對性的練習。
篇4
朱自清散文的經典價值,不僅是它記載了一定時代的人生,而且也在于它獨特的藝術。
一、也許是因為朱自清是一個詩人,他的散文也存貯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這是郁達夫對朱自清散文中詩意的贊賞。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詩。在他的散文中也因為他本身是一位詩人而帶有詩人型。在他散文天地里,有著詩人的瘋狂,聯想和想象猶如千姿百態的群鳥,在不以表面的物質世界為限的空間里翱翔。朱自清總是積極的自覺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對表象進行分解和組合,不斷涌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體現其主體生命色彩的詩意。追求詩意,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點。
豐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詩的特點之一。黑格樂認為,對藝術家而言,“如果談其本領,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朱自清的散文同詩一樣充滿了想象,就充滿了奇妙的魅力。他在散文中善于張開想象的翅膀,飛向一個全心渴求的意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寫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緊跟其后寫荷花時,用了這樣的詩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羞澀的打著朵兒;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術家的手指,在我們面前輕輕一點,就出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迷人世界。寫清香,作者將其想象為遠處高樓上的歌聲;寫葉子并肩挨著,想象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寫月光照在葉子和花上,薄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時,作者想到的是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罩著紗的夢。這樣的想象,真叫人感慨萬千,這樣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想象力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種能力,它成為審美反映的樞紐。“我意在表現自我”是朱自清提出的一條美學原則,從藝術哲學意義上看,這就包括抒情散文在內的一切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藝術規范,是美文區別于一般散文的一個規定。藉厚流暢的情感,是朱自清散文中詩的特點之二。他的散文,語言極為凝練,很講究單調的和諧和押韻。富有音樂感,并隨著情感的起伏波動,從而自然而然形成了節奏感。如在《春》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節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蕩,不能不叫人心靈為之震顫。散文語言在聲調和節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諧而富有韻律的,雖然散文不講究音韻和對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讀起來都是瑯瑯上口的。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和《春》,其文句錯落有致,節奏分明和韻,使人時時感到一種自然的韻律所在,感情美,文字美,聲調和節奏也是極其優美的。正好一位作家說過:“不但詩講究節奏,散文也該講究這些,講音調的和諧。”
多樣的藝術手法,也是朱自清散文中詩的特征之一。散文的表現手法,可以說是最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議論,也可以幾種手法融合在一起。總之,就是出于再現現實,表達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的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采用他所以為恰當的藝術表現手法。中國作家大都以自然景物之感受,一般不脫離現實,不甚對自然景物作擬人化之描寫。然而朱先生卻在自己散文中超越現實充分運用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在《荷塘月色》《春》中就表現出來,表明他有別于中國的一般散文家。
二、作者的情意就在文中藝術境界中表達出來,這種境界能引發作者的想象并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受感染。如《背影》一文,為何打動了那么多讀者的心?就在于作者描寫出了一個深遠的意境。構造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點。
善于營造空間結構的意象。如在《背影》中,他將潛在心底真摯而深厚的父子之情,凝聚在一個普通又極其典型的細節――父親的“背影”上,從而得到了普天下相似境遇的人的共鳴。讓我們一起體會這樣的空間意境:“在火車站,一個父親在月臺下到月臺上,再走過去,爬上那邊的月臺”。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空間里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真情――“父愛”。這就是包涵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和通過作品向人們揭示耐人尋味的生活哲理,這也是聳散文意境空間上的體現。
篇5
關鍵詞: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
電視散文詩是詩畫結合的一種新生的電視藝術樣式,它以散文詩為基礎,以解說引導,以畫面拓展意境,以音樂、聲響來烘托主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加快,人們的文化消費呈現日趨多元化的傾向,真正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純文學作品的人越來越少。相反,影視文化卻發展為強勢文化,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主流。影視與文學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學閱讀直觀化,同時也有助于影視藝術增強文化意韻,可以說,電視散文、電視詩歌等電視文藝的出現,是中國文學突圍的一種新嘗試,電視散文詩就是這種嘗試的新生兒。
從第一部具有開拓精神的電視散文詩作品《金海雪山》問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歷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經歷風雨之后得到了媒體的認同,1998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首屆《全國電視詩歌散文展播》,在全國形成了廣泛的影響。1999年央視創辦了《電視詩歌散文》欄目,不少地方電視臺也新辟了類似欄目。就傳播效果來說,它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人民網評論其“在娛樂、消閑、彩經、傳奇為主導的旋轉大舞臺上撐起一片‘詩意的空間’”[[i]],滿足了觀眾在喧囂和快節奏生活環境下追求與享受久違了的詩意的愿望。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中的虛和實》中提到了繪畫、戲劇、書法等藝術樣式的虛實藝術,作為新興的電視散文詩,正成長在中國傳統藝術特別是傳統文學、影視等注重虛實表現的環境下,它在化合文學與影視虛實藝術后形成了獨特的虛實藝術樣式。其虛實藝術主要表現在電視散文詩的創作來源于生活之實,其成品是提煉生活精華之虛;電視散文詩內容敘事描寫性段落為實,抒情議論性段落為虛;及其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表現手法三方面。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運用能激發編導的創作感悟;能詮釋電視散文詩的意境和蘊涵深厚的主題;能創造電視散文詩的美感。我們在構建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時要抓住四個重點:注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審美素質的提高;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要以虛為主;要像畫面一樣重視聲響的創作;人物是電視散文詩絕對的主角。
1.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成長環境
電視散文詩作為一門藝術樣式誕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虛實藝術美學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詩畫化合的一個新生兒,其虛實藝術更多地繼承和發揚了其“父母”——文學與影視的虛實藝術基礎。
1.1電視散文詩成長于中國傳統文化虛實藝術美學的社會環境中
虛實相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萌芽于中國傳統哲學講究道、無、理、氣的哲學思想中。古代藝術家們將其引入藝術思想中,使之成為古代藝術辯證法的思想核心,并廣泛應用于中國幾千年的藝術創作中。韓林德在其專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書畫作品中“實”的有筆墨處妙趣橫生,必須在“虛”的無筆墨處下一番功夫。清代蔣和在《學畫雜論》中強調“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也是在肯定“虛”的無筆墨處在書畫中的主導地位。我們不難看出,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不僅文學講究虛實,建筑、繪畫、戲曲、音樂等也都講究虛實藝術的運用,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上的電視散文詩當然也努力遵循和應用中國傳統文化虛實相生的美學原則。
1.2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植根于中國文學虛實藝術土壤中
中國古典詩歌是一門講究虛實藝術的文學樣式,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提出“境生象外”[[ii]]的詩作觀點,認為凡是具有深遠意境的藝術作品,都是在具體有形的實象之外,還存在一個與此相聯系的無形虛象,因而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宋代范唏文講究在詩歌創作中情與景的虛實,他說“《四虛序》”云:“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難也。”[[iii]]示意通過描寫景物來表現思想感情。在當代散文創作中,也非常講究虛實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是賈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虛實并濟,思想與情感并重;他寫禪思美文,理不見證,情未抒實,娓娓道來卻感染人心。至于風情類和世相類散文也都虛實結合,情理相應,觸目染情,釋手難忘。電視散文詩是一門電視文學藝術,它的創作基礎是散文詩,而散文詩就是化合中國古典詩歌和散文的優秀文體,所以說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植根于文學虛實藝術土壤中。
1.3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孕育于影視虛實藝術門類中
影視藝術的美學特性表現之一便是逼真性與假定性的統一,影視的逼真性來源于其畫面的照相本性,影視的假定性是說影視藝術絕不是對現實生活的機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感情,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個性。影視虛實藝術還表現在推動劇情的主要人物的虛化缺席處理與對劇情的無時無刻的在場威脅和影響;通過透過情節中主人公的夢幻、幻覺、自由聯想等下意識的沖突,曲折揭示現實加于其心靈上的種種烙印;通過舞臺(銀幕世界與現實)人生兩個對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織形成的現實與假定的對立等虛實表現形式。電視散文詩聲畫結合的外在形式說明其本質是一門電視藝術,它孕育于影視虛實藝術門類中,肯定要繼承影視作品虛實結合這一優秀藝術形式。
2.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具體表現
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題畫》云:“江館清秋,晨起看竹,……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紙,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iv]]。在這里,“眼中之竹”是展現于眼際的客觀存在,是“實”;“胸中之竹”是創作者對“眼中之竹”的體驗和感受,是“虛”;“手中之竹”是創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筆墨線條的物化,是“化虛為實”的藝術形象。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又從“胸中之竹”轉化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藝術創作過程。
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同樣貫徹于它創作的全過程,從創作來源到成品本身,從作品的內容到作品的表現手法,電視散文詩就是編導對現實社會生活及文學作品的電視虛化過程,又是編導通過具體的現實的畫面與聲音等呈現文學作品主題和意境與自身情感和觀點的過程,同時又是編導將影視聲畫藝術與作品文學藝術二者的優勢結合而創造出的實在的同時又是藝術的虛構的作品。它處處都表現著的虛實相生、以實化虛、以虛達實的藝術樣式。
2.1電視散文詩的創作來源于生活之實其成品是提煉生活精華之虛
清代書畫大師石濤說:“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聚有散,有遠有近,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飄渺,此生
活之大端也”[[v]]。這段話強調了藝術虛實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來源于現實生活。
電視散文詩是詩畫結合的新生兒,作為創作基礎的散文詩是作家對生活的感悟的文字集合,而編導在利用散文詩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時候,其主題和結構等藝術表現也是提取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最具代表性的畫面。
散文詩作品的產生過程,首先在于作者靈感之虛的產生,在于作者長期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觀察體驗社會現象、人情世態。當時間久了,對某個階段的社會情況有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腦際中形成了較為穩固的觀念。時間愈久,所經歷的社會生活實踐越豐富,所形成的觀念就愈加牢固,這一穩固的觀念也便似一粒詩的種子埋藏在心田,亦即作品創作靈感的產生。其次在于構思,在于捕捉和提煉意象之虛。意象是什么?它是客觀生活場景和詩人的主觀思想情感相交融,通過審美的創造而以文字表現出來的藝術景象或境界。這一找尋與其思想之虛相對應的形象或場景,是來源于客觀世界的社會事物和生活實踐。所以,散文詩的創作實際是作者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穩固的觀念后,以所描寫的客觀事物的特征出發,從其正面或反面去挖掘或探尋,抒情性地寫出由這事物引發的感受,從而表達某種情感觀點的過程。
編導在散文詩文本基礎上進行的電視藝術二度創作時,從創作動機上來說,也同樣離不開編導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離不開編導對社會現象、人情世態的觀察與體驗。當他通過生活實踐在心理上積累的情感觀點與文學作品所要描敘與表達的情感基本一致,他就有了創作的動機,而編導也通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對文學作品所體現的主題和意境有了新的不同的認識,于是編導就會致力于個性化情感的電視散文詩的創作中。它呈現的畫面形象來源于現實社會生活,它呈現的音樂形象是樂音運動形式對現實生活的生動比擬,它呈現的音響是來源于生活的一種客觀物理現象,它的解說是朗誦者對生活的親身體驗與對作品的體悟譜出的心曲。作品《金海雪山》是編導對改革開放后依靠旅游發展起來的布依族聚居村落音寨的金色風光與民族風情感悟的藝術品,作品《西風胡楊》是編導對歷經歷史變遷卻毅然生長在新疆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斗爭的胡楊和中華大地上一批不求顯達的精英的記錄與贊美。所以,電視散文詩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后產生的某一觀念藝術表現的虛化品。
2.2電視散文詩內容敘事描寫性段落為實抒情議論性段落為虛
由于散文詩既有散文細節化的情節呈現,又有詩歌的情緒、意境和想象的語言,是化合了散文的描寫性與詩的表現性的獨立體裁。所以,編導在以散文詩為基礎進行的電視化再創作也必須抓住相應的特性,對于散文式的敘事描寫性語言內容用寫實的段落來呈現,對于抒情言志等表現性的詩歌語言內容用象征性的段落來表現作者的情緒和主題。
散文詩的描寫性語言內容,包括寫景狀物和敘事的情節故事,編導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電視化時,主要以聲畫的寫實為主來呈現。畫面寫實包括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影視化的寫實,遵循影視語言表達的規律,根據作品的結構、主題和這一畫面或段落與前后畫面段落之間的關系來決定獨特的角度、景別、色彩的影視化寫實畫面和現場聲響。二是凝練化的寫實,電視散文詩作品短小,鏡頭少,所以,在寫實的敘事段落中,特別是畫面的選擇上必須跨越時空,必須具有代表性,簡潔而凝練。聲音的寫實主要表現在表意的解說、合乎敘事節奏的音樂和表真的音響三部分,寫實的畫面配以協調節奏的音樂和聲響,就構成了電視散文詩寫實的段落。作品《金海雪山》第一部分“音寨印象”前幾句主要為記實描寫性段落,對千年音寨的古樹、流水田野與飛云進行了紀實畫面展現,配以舒緩的古箏樂曲展現了音寨的靜謐與神秘。
散文詩的表現性詩歌語言,包括抒情性語言和議論性語言等,對于這部分內容的電視化,編導主要以象征性和隱喻性的聲畫來呈現。這種象征性和隱喻性的聲畫段落,是通過特定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容易引起聯想的畫面形象、畫面環境或音樂、聲響來以虛化來構成段落內容。它包括形成內容的審美感受的信息層、形成內在感情的審美感受的暗示層和形成樂思、哲理方面的審美感受的思考、評價層三層藝術表現信息內容。作品《佇望》開頭的一句“,未經雕琢的玉石,在粗樸中透出珠光寶氣,在平寂中顯出神奇風采”就用了日光下的布達拉宮、虔誠的朝圣者、水面飛舞著白鴿的措那湖和古老的佛樂等代表性事物和音樂展現了的性格。
2.3電視散文詩運用了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表現手法
中國古典詩歌在表現手法上講究虛實藝術,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詩人經常用虛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現實物,從而使實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是詩人在表現客觀現實的真情實境時,又因心造境、以手運心,將客觀的真實境象轉化為充滿作者主觀情意的藝術形象,讓實物實境融會著作者的深情奇思。
電視散文詩是一種凝練性的詩化的電視文學藝術,它的表現手法必然要向發展完備、高度藝術化的中國古典詩歌學習,必然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指導與影響。它也可分為兩層。
2.3.1用虛的手段來表現實物。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用非現實或非本體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現事物,或用虛擬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或借助與不在眼前的事物表現眼前的事物,或用主題事物周圍的其他事物來襯托。電視散文詩借用這一表現形式,也形成三種以虛映實的形式。
2.3.1.1.應用比喻、象征、省略、夸張等方式,借助虛擬的形象、環境、動作和音樂、聲響和朗誦技巧等去描摹實際,運用道具、細節、場面、燈光、畫外音及聲響等略去不具有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冗筆。作品《靈魂朝拜的天堂》開頭給我們展現了黑暗中點燃的一蠟燭發出的星光的情境,黑暗象征了現實,劃破黑暗的火柴燃燒的動作和聲響代表了突破現實的舉動和號角,星光代表了通過朝拜探詢的希望。作品《梅花》運用重復解說詞(王安石詩歌<梅花>)來突出獨具傲雪性格的梅花,重復解說詞間聲音的停頓也給讀者留下了構想與思考的空間。
2.3.1.2通過主人公的夢幻、幻覺、自由聯想等意識環境來折射現實。作品《小草的歌》中主人公在悲涼的夢境中尋找小草,這種悲涼的意識環境其實就折射出了編導迷茫的、充滿挫折的現實生活,而尋找小草也就是編導在努力擺脫現實生活,尋找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的表現。
2.3.1.3通過對主體周圍的環境和事物的表現來影射主體的形象、氣質與心理。作品《七弦的》始終呈現的古琴存在的優雅環境,折射了古琴的淡薄與寧靜,通過表現古琴周圍凝重的青銅、剔透的玉器、華貴的絲綢等事物來影射古琴的性格。
2.3.2用客觀實物來表現作者的主觀情意。
一是狀物移情或托物言志,就是通過表現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現象中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能承載作者情感的具體形象或意境來“移情”,來“言志”。二是緣景生情,包括通過尋找一個適合于表達作者情境的客觀事物來抒發其感情積淀的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和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外在景物時觸發其內心情感的觸景生情兩種方式。三是情境相渾,與前兩種表現方式不同的是,其刻畫之境應該是帶有作者主觀感彩的景物,其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段落中的情與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了。作品《情迷風花雪月》中通過“繞三靈”節日中感通禪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響三弦和親人送行時刻遞上的酒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與情境來傳達作者對好的事物帶給自己的感性的呼吸。當置身于大理白族花吹雪、風照月這風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中時,作者已分不清哪是風,哪是月了,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白族風花雪月的世界中去了。
3.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功用
作為以文學藝術為基礎進行再創作的新的電視藝術樣式,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能將散文詩散文式描寫與詩化表達的文體特征很好用電視藝術表現出來,能有助于編導在散文詩基礎上進行作品的主題與意境新的開拓,能詮釋作品的美感。
3.1虛實藝術有助于激發編導的創作感悟
虛實藝術既依賴于生活實踐基礎,又得力于創作者和欣賞者的文學藝術修養。生活體驗是對電視散文詩意境理解的基礎,沒有生活基石的創作和欣賞是虛假的、枯萎的藝術,是沒有血肉的藝術,無法形成藝術意境,生活的蒼白無法激發創作者自身的藝術創作與文學基礎上的欣賞創作。如果沒有文學和藝術修養,創作者創作出的作品就僅僅是生活的復制品,不能形成虛實的藝術結合,無法達到藝術境界,也就不能激發創作者與欣賞者的激情,也就感悟不到電視散文詩的意境與主題,就不能形成電視散文詩藝術的共鳴與情感交流。因此,生活與藝術修養的完美結合,創作者才能在虛實藝術中激發創作出優秀的電視散文詩,從而構造編導的虛實藝術和主題。
3.2虛實藝術能構成電視散文詩的意境、能蘊涵作品的主題
電視散文詩不是“看圖識字”的文學作品,而是作者通過特定的經歷感觸,對生活的評判,升華為有見解的思想,形成虛實結合、有藝術意境的電視表現形式。電視散文詩的意境是虛境與實境重合而創造出的藝術新形象,猶如彩虹的形成,能看見,能感受,但摸它不著。將生活與藝術相結合,通過狀物移情、緣景生情、情景相渾以及結構聲律等手段來寓實于虛、以虛統實、借虛擬實,達到神形兼備,虛實得當的藝術境界。同時,通過虛實藝術的運用,也能表現和傳達人物的精神風貌、氣質個性,動植物的生機活力及宇宙造化的奇妙功能、山水神明的微妙變化,從而使蘊涵的主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深廣的歷史內涵。
3.3虛實藝術能詮釋電視散文詩的美感。
觀眾在欣賞電視散文詩時,為什么會感覺到這一藝術的美感呢?那是因為編導描繪的事物與景致是編導純真情感傾訴,高雅心靈語言描繪,心靈凈化表白的載體,是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的完美載體,是美的呈現。編導獨特的聲畫組合方式特別是聲響的合理構建能恰到好處地展示電視散文詩的內在韻律和飄逸美。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就能使美的客體,通過審美過程轉化為美感境界。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創造的美感,一方面是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共性的,大眾認同的客觀事物的美,一方面在這種美的感召下,編導的情感投入,醞釀升華,形成對實境的感悟,然后以實境為依托,豐富美的內容,超越實境而想象,化為虛境。在虛境與實境的生息中,有了創作的美感,通過這種美感溝通了廣大觀眾的美感認同和形成再創作的美感,從而實現電視散文詩的整體美感。美感作用于電視散文詩,才能真正成為藝術享受,感動觀眾,達到審美、傳達的效果。
4.構建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四個重點
電視散文詩虛實結合藝術的運用,能將散文詩散文式描寫與詩化表達的文體特征很好用電視藝術表現出來,能幫助編導在散文詩基礎上進行作品的主題與意境新的開拓,能詮釋作品的美感。所以,作者認為,我們在構建這一藝術形式時,應抓住四個方面的重點,一是注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審美素質的提高,二是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要以虛為主,三是要像畫面一樣重視聲響的創作,四是人物是電視散文詩絕對的主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的宣傳片《情迷風花雪月》可謂是一部較好的電視散文詩范本。
4.1應注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審美素質的提高
任何一門藝術樣式的創作都離不開社會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特別對于電視散文詩來說,它的散文化的細節的表現來源于作者對生活細心的觀察,它凝練化的詩體語言來源于作者對社會生活環境及其事物運動的特殊感觸,化生活為藝術的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表現內容也離不開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而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獨特的表現形式則有賴于編導審美素質的提高,電視散文詩是一門影視綜合藝術,它的創作與表現必須要求編導能博采眾多藝術之精華,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審美素質。這種審美素質首先是大眾化的、其次還要是飽含編導獨特藝術個性的審美意識。所以,注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審美素質的提高,是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構建的基礎。作品《情迷風花雪月》的成功,是編導看盡名城大理美到極致的風景、領略笑傲江湖的豪情、體味愛亂情癡的美妙、從而感悟到終極生命的追求-迷而不亂的深刻體悟,也離不開編導深厚的詩化功底與影視表現能力。
4.2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要以虛為主
電視散文詩的虛實結合藝術和電視散文、電視詩歌有共通之處,其區別就在于電視散文是運用詩歌虛化表現手法表現實體散文內容的虛實結合藝術。電視詩歌是
表現手法與表現內容都為純粹虛化了的虛實結合藝術,而電視散文詩則應該是散文化敘實為輔、主要表現內容與手法皆以虛為主的虛實結合藝術。不但情節體、寓言體、諷刺體電視散文詩應該以虛為主,敘事體、報告體電視散文詩也應該是飽含內在韻律的以虛為主的作品。
作品《情迷風花雪月》的解說詞幾乎沒有敘事的情節故事,而以抒情化的語言為主;它的畫面表現也是選擇蒼山、崇圣寺三塔等標志性的事物與白族迎接客人最講究的禮儀—“三道茶”等情節剖面來呈現,整個作品的表現內容與表現手法都是已虛為主的。
當前很多政府宣傳部門委托電視制作機構制作的所謂的電視散文詩宣傳片,由于商業化的驅動過分地追求畫面的寫實,導致其內容和散文詩詩體主題與意境格格不入,拍成了缺少“靈魂”的風光片。鑒于此,我們在電視散文詩的虛實創作中,要明白創作的主題,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標志性的事物意象和環境來虛化作品的主題和意境。
4.3要像重視畫面一樣重視聲響創作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結合的綜合藝術,對于電視文學等藝術類別,聲響在其中的作用理應得到更大的重視與發揮。
由于影視藝術中的聲響是樂音運動形式對現實生活的生動比擬,聲響在表情方面的能力和畫面一樣有力,聲響的表情性有時有特定的對象,有時又能表現畫面無法表現的模糊的,虛化的,無方向的主體的矛盾心態。電視散文詩的音樂能根據詩的意境,渲染烘托氣氛,為觀眾營造一個廣闊而自由的思維想象空間;電視散文詩的朗誦(解說)是朗誦者對文學作品的體悟譜出的心曲,能準確表達作品的含義與作者的心意;電視散文詩的音響能再現作品的意境和氣氛。電視散文詩音樂、朗誦與音響的組合更能展現作品的飄逸美和內在節奏韻律。電視散文詩的聲響有時與畫面同步,承接、配合畫面的情感表達;有時與畫面對位,達到與畫面相反相成、殊途同歸,產生新的含義和內容。通過聲畫的組合來達到作品真與假、動與靜、藏與露的統一。
所以,我們在構建電視散文詩的虛實藝術時,要像畫面一樣重視聲響的創作,大力運用聲響表虛的優勢。
4.4人物是電視散文詩絕對的主角
任何藝術形式都是為人類服務的,電視散文詩也不例外。當前一些電視散文詩特別是表現事物精神形態的作品,整個作品全部運用該事物或與其相關的事物和環境的空鏡頭,只有關于事物形態或環境的描述,沒有人物的任何跡象。須知,人類是藝術形式的創造者,一切事物的藝術化就是事物的人化,不管是藝術直接表現人的精神形態還是表現事物精神形態,都是以人的精神形態為標準,都是人的精神形態的間接反映。所以,不管是謳歌事物精神與狀態的電視散文詩,還是直接展現人物精神與狀態的電視散文詩,人物都應該是作品絕對的主角。
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中的人物,有時是溝通人與事物精神狀態的橋梁,有時又直接跳出來,通過人物在特殊環境中的反應來直接表現人物的情感。我們在構建電視散文詩虛實藝術的過程中,就要善于利用人物在作品中的橋梁作用和直觀表現作用,為更好地表現人類精神形態這一最終目的服好務。
作品《西風胡楊》通過商人在沙漠中的艱難行進來表現胡楊生存環境的惡劣,作品《佇望》通過藏族佛教徒虔誠的朝拜映射了布達拉宮的崇高與偉大,也更能反映人類對正義與純潔的無限向往與追求。
當然,電視散文詩是一門新的電視藝術形式,它還沒有真正地將文學藝術與影視藝術完美地融合,它的表現手法還比較單調,其藝術表現技巧還有待提高與創新。而這些,就有賴大眾的關心與藝術家的用心了。讓我們期待著更多優秀電視散文詩的誕生吧!
注釋:
[1]人民網:《漫談電視詩歌散文》,2004-12-6。
[2]韓林德《境生象外》第40頁,三聯書店,1995年4月版。
[3]石濤《話語錄》第3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劉夢得文集》卷二十三,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歷代詩話讀編》第427頁,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參考文獻]
[1]鄒紅《影視文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何丹《電視文藝》,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高鑫《電視藝術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韓林德《境生象外》,三聯書店,1995年4月版。
[5]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宗白華《中國藝術表現中的虛與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張鳳鑄《電視聲畫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李標晶《電影藝術欣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耿林莽等《散文詩寫作與鑒賞》,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0]汪文斌等《世界電視前沿》,華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1]趙兵、王群《朗誦藝術創造》,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篇6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關于故鄉事、故鄉情的文章著實不少,《鄉土情結》的作者柯靈卻巧妙地開篇引用此詩作為情感鋪墊,簡潔地將“我”的感情、心理等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其實是很節儉的筆法,而詩人的感情卻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正文中又引用了宋之問的“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游子久別返家的忐忑復雜心情;引用崔顥詩句“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用一個嬌憨天真的船家女的搭訕來表現人們普遍而深厚的思鄉情結。而后文引用的詩歌又升華了一種超越思鄉情結的愛國情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等詩句。鄉土鄉情,古人今人、圣人凡人,均魂牽如此!
如此美的古詩詞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內容和作者情感更顯雍容典雅、意蘊豐厚。
古詩詞在散文中的串燒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教學中,教師不妨先把古詩詞提取出來,利用學生喜歡的多媒體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朗誦感知,討論鑒賞,教師則適度點其精妙,借以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和閱讀鑒賞能力。教學現代文時,適當一些古詩詞,能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補充要精當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導入新課時設置,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學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時,可以補充蔣捷的《聽雨》拓展閱讀:“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由少年、壯年再到晚年,以聽雨為線,寥寥幾筆寫出了對人生、歲月不尋常的觀感。還可借助歌曲來營造氛圍,如聽《明月幾時有》感受蘇軾被貶后憂傷和曠達心緒的交織,聽《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理解李煜亡國后難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現手法和古詩詞表現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舉古詩例句來學習和理解。韓少功《我心歸去》中第五段寫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點沒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燈霧里,聽窗外的海濤和海鷗的鳴叫,想象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隔著萬里守候她們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讓人心生感動。這里,“想象”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功不可沒。這和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異曲同工之妙:“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詩人從家人著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燈前說著遠行人。這一拓展比較,可獲得舉一反三之效,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課下作業設置可以再來個聯結拓展:請找出并賞析杜甫《月夜》中運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人想象妻子的思親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發得一覽無余,愈加深刻。
在散文教學中融合古詩詞的學習,好處自然還有很多:化難為易,巧學怡趣。如開創浪漫主義詩風的屈原寫作《離騷》的時代,距離我們比較久遠,對于學生字面障礙特別多,學生也就沒有了閱讀下去的欲望。如果靈活引用穿插,在其他文體教學中引用屈原名句并精要講解,是一種化整為零的有效教學法。教師還要善于預設。韋莊的“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詩句在蘇教語文必修一課本上出現過兩次,而兩次用以表現的主題大不相同,一為思鄉苦,一為不舍情,學生在理解時肯定有糾結和困惑。有效引導學生多維度理解鑒賞,即可拓展其視野和想象力,使學生養成見疑不避、迎難而上的探究精神,解決古詩詞學習難的問題。
篇7
一、閱讀材料典范化
閱讀材料典范化、范文化是高效復習備考的前提。
精選閱讀訓練材料,首先應該重視那些文學性強,文化味濃,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經典作品。特別是像遲子建、季羨林、周國平、池莉等當代大家的典范之作,理應成為命題的首選素材。這樣的作品不僅經典、典范,人文內涵豐富,材料價值高,而且利于訓練閱讀能力,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更有利于引導閱讀,實現閱讀訓練效益能最大化。那么,我們在備考中訓練選用閱讀材料時當然應高度重視。選用典范的閱讀材料,既便于考生提高備考效率,又能有效提高文學素養。假如我們在考前以遲子建作品為閱讀材料進行一定量的訓練,那么考生對她的作品風格特點、慣用手法等都很會有一定的了解,考場上就相對順手得多。并且,考生的文學修養特別是視野也寬闊得多。語文備考、考試是成為特殊的學習方式,在備考中我們有責任使更多的優秀、規范的作品進入學生的視野。
二、解讀方法科學化
閱讀有三個層次:認讀,解讀和賞讀。對高中生來說,主要是解讀和賞讀,解讀是賞讀的基礎。不論閱讀什么文章,都必須通讀全文,理清脈絡,把握主旨,明確該文本寫了什么、怎么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等問題。真正讀懂文本(主要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是做好閱讀理解題的基礎。對文學類文本來說,文本解讀訓練要注意以下三點:
1、分文體訓練解讀。
要高效復習,首先就應分文體進行解讀訓練。不同文體的文本解讀方法不可能完全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區別對待、針對性訓練。如小說,我們必須從三要素入手,特別是抓住“人物”這一主要要素來把握主旨。而散文有寫人記事散文,寫景狀物散文,隨筆議論性散文等類型,它們的解讀方法也不完全一樣。切忌復習訓練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會兒散文,一會兒小說,今天練理解句子,明天練賞析手法。不同類型的文本,雖然有共性的題目,但由于其解讀方法不同,做題的思路方法往往有別。
2、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
以散文復習為例。首先引導學生把做過的高考散文分類,然后研究不同類別散文如何解讀,學會歸類找規律,最終形成科學的、個性化的解讀方法。
用若干則材料表現主旨,材料的內涵前幾則相同,最后一則可能有別于前幾則;首尾往往有議論抒情的句子來點明、升華或暗示主旨;內涵往往既集中又不單一等。經過這樣的歸納分析,考生往往能迅速形成解讀文本的方法。
3、總結出各種解讀方法。在做一定量散文題目的基礎上,通過對寫景狀物類散文的梳理研究,學生很快就能總結出該類文本的解讀方法,如:抓關鍵句法――文中的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主旨句往往暗示或點明主旨;材料分析法――梳理文本的寫景、敘事、聯想、引用等材料,歸納其共性內涵即為主旨,不同內涵即為主旨的升華或深化;線索分析法一此類散文往往有一定的線索和順序,或物或情,或行蹤或總分等等。引導學生總結出個性化的科學的解讀方法是高效備考的關鍵。
三、題型訓練規律化
我們在復習備考中,把引導學生歸納、整合、總結做題規律放在重要的位置,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說,現80%的高考試題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我們也可以直接給出常見題型,讓學生結合高考題探尋規律。比如,我們布置任務:現代文閱讀的“語言表達題”該如何做?一般是怎么設問的?該從那幾個方面考慮?諸如此類等。
四、答題規范化
首先,要掌握專門的術語,不說外行話,用語準確。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真正理解其含義。如小說結構情節方面:烘托鋪墊、伏筆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效。表達技巧: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征、反襯等等。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等等。
其次,掌握答題格式。
1、問題意識:認真進行審題訓練,圍繞問題對應回答,一問一答,對應作答。
2、得分點意識:賦分(分值)往往和答案要點有關系,根據分值可以推斷回答要點。一般情況下,2分題目多為一個要點;6分題目一般2―3個回答點。
3、格式意識:回答問題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先總后分還是先分后總,是有講究的,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要求。如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色,x段話運用了何種修辭,有什么好處?我們首先回答修辭方法是什么(因為問題是何種,回答當然只能是一種),然后說說這種修辭本身的好處以及表達思想感情的好處。再如,表現手法題一般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效果/作用?答題時應該按照“使用的手法+內容+效果/作用”的格式,并且應該掌握常見手法的類型和基本作用。常見表現手法有:聯想/想像/烘托膻染/象征,諷刺,懸念僚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見大,點面結合,虛實結合/先抑后揚/先揚后抑,寓褒于貶/寓貶于褒等.要熟悉這些手法的作用.
五、閱讀題料作文素材化
高考文本的閱讀能為我們提供思想、情感素養。高考作文關注人生、社會,而考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課內外閱讀、寫作積累缺乏,認識社會生活、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較差,聯想、想象能力不足,不能運用充分、有力的事例去闡述思想,表現主題。那些知識面狹窄、能力匱乏、沒有思想、情感枯竭、時代感不強的考生,是很難寫出高分作文的。現代文中的文學類文本多是文質兼美的千字文,其立意、構思、選材、語言超越俗套,能有效地彌補學生寫作不足,以達到備考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閱讀訓練之后,我們可以借鑒閱讀材料的思路或局部寫法進行寫作訓練,把讀寫結合起來,提高備考的效益,還可以從作文素材的角度對其積累、提煉、變形等,使之成為我們絕好的寫作素材。如《總想為你唱支歌》,對倒而不死的“左公柳”、死而不到的“胡楊林”兩則材料稍加概括,不就是我們議論文絕好的例子嗎?其抒情性的筆法、幾個材料表現主旨的化大為小(寫大西北的精神,通過有代表性的物和人來完成)的寫法,完全可以成為我們寫贊美某地域、某集體的借鑒。像遲子建的《泥濘》,為我們寫挫折、逆境提供了多好的寫作思路!
六、全面和重點相結合
篇8
[關鍵詞] 沈從文;小說語言;獨特,藝術美
語言的藝術是心靈的藝術,對于優秀的作家,讀者往往可以從他們的語言特色上分辨出其創作的獨特性。只有語言藝術出色,作品才能體現出它的文學藝術價值。沈從文崇尚一種恬淡、含蓄的語言美,這是他在自己的小說中一直的美學追求。他傾向于表現純樸、健康、自然、優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自然方式表達美的意境和人生,創作手法獨到,極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方式,這在其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中表現突出。沈從文小說的語言藝術在現代文壇獨樹一幟,質樸而又含蓄,采用抽象抒情的方式,用富有意味的詩化、散文化敘述形態,融寫實、象征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顯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一、用質樸含蓄的語言唯美地表現人性的自然之美
沈從文小說質樸含蓄的語言是他對自然質樸人性的向往和尊重的體現,又成就了沈從文的健康、高雅、優美的藝術追求。可以說沈從文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無處不在地實踐著他的藝術美學追求。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小說風格,用最簡單的語言打造最美的東西,讓最簡單的技巧煥發恒久的生命力。
讀沈從文的小說,無時無處不讓人感覺到他爐火純青的煉字本領,無論是小說中的背景環境還是人物形象,他都能用最簡練的字詞語句進行勾勒。這種煉字的能力即使是在繁華極盛的現代文壇上也是相當有代表性的。
背景環境的描述極盡精煉是他小說語言的一個鮮明特點,同時也是他文學藝術美學追求的體現。沈從文的對小說中的背景環境的描述是十分簡明的,他通常在描述事件之前用不加任何雕飾的語句先將環境構建清楚,既體現沈從文式的田園牧歌世界,也表現沈從文自然清新質樸含蓄的美學追求。他的短篇小說《柏子》這樣寫道:“把船停頓到岸邊,岸是辰州的岸。”這樣一句話簡潔明了地將讀者引入沈從文式的湘西水鄉風情中,奠定了全文自然質樸的基調。類似的環境描寫沈從文的小說中隨處可見,優美的風景、質樸的心靈、凄美的命運、高貴的人性在這個環境中交融并得到升華,用簡單明了的語句表現這樣的意境,實現了對質樸的美的含蓄傳達。
沈從文無論對人物的整體形象塑造還是對人物語言的描摹都是惜墨如金,在精煉的筆觸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這種簡樸刻畫人物整體形象的語言,通常是用直接敘述的語氣、清新質樸的簡潔語言塑造人物形象。《龍朱》中這樣描寫龍朱這個人物:“族長兒子龍朱年十七歲,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這個人,美麗強壯像獅子,溫和謙遜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權威。是力。是光。”幾個簡短的比喻,一個完美的龍朱的整體形象就出來了。在人物語言中,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對話通常僅限一行,但往往是個性化的、人性化的、意在言外的。沈從文對人物語言精練的處理,對于讀者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話語之外的意義有益。這樣唯美含蓄的人物對話在沈從文的小說中比比皆是,連人物的名字也極盡簡略之能。通常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連個名字也沒有,“婦人”“男子”“兵”“女孩”“紳士太太”,要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他不給人物取名字。即使取名字也都是質樸的不能再質樸的“三三”“翠翠”之類的名字。
沈從文選擇用一種含蓄無華的語言把生活和人生中美的部分表現得合人性、把人性中的自然之美唯美地表現出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小說風格,用最簡單的語言打造最美的東西,用最簡單的技巧煥發恒久的生命力,用最質樸的語言感召最質樸的人性所具有的美好情感,這是沈從文小說語言的高明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沈從文簡明平實的小說語言風格正是形式服從內容的藝術典范,質樸含蓄的語言也恰好體現了沈從文一生對純真人性之美的追求。
二、雙重思維下的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是文學創作的原則之一,它是藝術思維與理性思維的融合,在本質意義上它實現了對自我、現實和人生超越,使文學創作走向自由的廣闊空間。沈從文認為生命在發展中,變化、矛盾、毀滅是常態,它需要借助文學藝術將某一種形式或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的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這種凝固轉換生命形式的文學藝術就是一種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是藝術思維和理性思維的融合,抒情是屬于藝術思維的范疇,抽象是屬于理性思維范疇。他的作品呈現出藝術思維和理性思維的融合,他的小說很明顯地表現出一種抽象意識,在語言上帶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給讀者以審美愉悅的回響。沈從文抽象思維表現為思想散步和情緒的宣泄,從現實的存在中運用思維的模式將客觀賦予人的情感通過人的各種行為呈現出來。但抒情不能只停留在藝術思維的層面,它還必須上升到理性思維的層面,即上升到抽象的抒情層面,才會獲得完整的美學意義,只有如此作為重要的創作原則才會顯示出它對文學的普遍性價值。因此說,抽象的抒情在創作中是一種極高的美學創作思維。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沈從文是一位獨具特色的浪漫抒情作家,他把對文學虔誠的宗教情緒與對生活熱情的浪漫情緒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情深意切、聯想奇特的抒情風格;同時他也是一位理性深沉的作家,以深沉的理性思索將深刻的思想賦予形象的描寫之中,向純生命文學的深層掘進,成就了他小說的抽象抒情風格。就像小說《邊城》,二十一節一氣呵成,而各節又自成一體,像一首首圓滿的散文詩,在結構上不是嚴謹的而是疏放,風格上不是濃烈的而是清淡,意境上不是現實的而是超脫,氣勢上不是博大的而是精致。《邊城》的語言充滿詩意、質感和痛感,如“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做事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躥過懸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能夠真實展示情竇初開的翠翠的美妙情懷,源自作者高超的抽象抒情技巧,使深刻的思想融入形象的描寫之中,使他的作品不只停留在思維的層面,而是上升到抽象抒情的層面,呈現出藝術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完美融合,獲得了完整的美學意義。
三、富有意味的詩化、散文化敘述形態
沈從文突破傳統的小說創作手法,并不著力構筑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而是在小說語言的運用中將詩歌的抒情和散文式的敘述導入其中,以清新、自然、雋永的語言創造一種詩意抒情的表達方式,用一種清淡的散文筆調,將濃郁的邊地風情和秀麗的山川景物融為一體,實現情感思維的流動,奏出輕柔和諧的田園牧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探索生命、寄寓理想,刻畫他所熟悉的性情人格、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從而在敘述形態上呈現出獨特的個性。
沈從文小說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高度重視情感在 創作中的作用,強調表現作者對人生的詩化感覺,使小說浸透了一種“鄉土抒情詩”氛圍。他在《邊城》《長河》等小說的創作中著意描繪湘西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歷史沿革,烘托故事氛圍,把自然景物與人物故事聯系起來,不僅為人物提供活動背景,且為作者內心情緒表達提供寄托,抒發作者對湘西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贊頌之情。用自然流暢的抒情方式,通過描摹、象征、比喻、暗示等方法創造出風格各異的意境,寄寓著人物現實的人生情緒。
沈從文小說富有意味的詩化、散文化敘述形態在語言上還表現為煉字煉句。他的小說讀來不失韻味卻很少使用過分修飾的語言,寫景寫人極少用形容詞而是較多地使用實詞,用最平實的詞語描述傳達出貼切而富于詩情畫意的美感,使讀者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和閱讀。如《邊城》中的“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人數多時則反復來去。渡船頭豎了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槽牽了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整個自然背景描寫中僅出現了“靜靜的”“清澈透明”“慢慢的”三個普通的形容詞,更多的是平實的客觀詞語,以兼具抒情詩和散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小溪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沈從文小說中詩意、散文化的語言對水鄉意境的描繪是他藝術美學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字成為沈從文小說語言藝術的特色。
四、在象征手法的創新運用中領會永恒的無限意義
在沈從文的語言藝術追求中有一點值得重視,那就是他在小說中對于象征手法的創新運用。他在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象征手法的同時大膽地吸取、借鑒了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將“象征”這一概念應用于小說的整體,強調讀者要通過聯想和想象,從作品有限的、瞬間存在的形象中領會永恒的無限的意義。沈從文善于駕馭紛繁復雜的象征表現手法,各種象征手法在他的小說中表現得相當充分。
沈從文小說的象征手法主要體現在景物象征、生活場景象征和人物形象象征上。凡是沈從文小說中帶有象征含義的自然景物,都凝聚著某種人格力量。他讓這種人格化的自然景物觀照人物命運的發展,使作品的情感蘊含更為深厚。如《八駿圖》中的大海顯示出一種活力,象征著符合自然、蘊涵了無盡活力的人生;《邊城》中的渡口象征著翠翠和老船工的世界,充滿了仁愛、幻想和純真;而《菜園》里的關聯著人物的命運,它們都是客觀景物的自然存在,但其中蘊涵著深層的寓意,這種自然物一旦成為象征意象就顯得特別深遠悠長。
沈從文在小說中通過象征使生活場景隱示出一種更為深廣的美學意境。在《邊城》里,人物活動的環境處于原始民風與封建宗法關系交結的狀態。清越的牧歌聲里夾朵著不和諧的現代雜音。橫在翠翠和攤送之間的那座碾坊,凝聚著封建買賣婚姻關系的本質,人物命運的演變在骨子里反映著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的現實人際關系。在《牛》中,農民大牛伯和他的小牛之間充滿諧趣的友情真摯動人,然而人性的溫情只能在和牛的友誼中得到表現和獲得滿足,更顯示出大牛伯處境的可悲和生活的孤苦寂寞。
篇9
一、抒情散文的文體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寫作出發點,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換句話說,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寫景是為達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樣是秋色,在命運多舛的郁達夫眼中就是“清、靜、悲涼”的,而在善于對生命和生存作詩性闡釋的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眼中則是“堅硬而明亮的金屬季”。由此可見,誠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觀萬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見作者的性靈。
抒情散文所選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時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聯想到六朝時江南采蓮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蓮賦》和《西洲曲》作了印證;《故都的秋》中則有陶然亭的蘆花、潭柘寺的鐘聲,甚至還有南國普陀山的涼霧和荔枝灣的殘荷等。這些描寫時間跨度大,空間轉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亂,但實際上卻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貫穿全文的感情之線連接著:《荷塘月色》中的這根感情之線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故都的秋》中的這根感情之線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這些體現感情線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們閱讀鑒賞文章可以收到綱舉目張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鑒賞思路——鑒賞手法,緣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時間或空間順序運用聯想或想象對景物進行生動描繪。這樣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還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所以,閱讀鑒賞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寫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體現了抒情散文寫景手法的多樣化:直接描寫田田的葉子、零星的白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由遠而近,由上而下,由靜而動,全方位地描繪荷花的形、味、色、聲,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層次井然,豐富而不凌亂,很好地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月光難以描摹,就以“霧”“樹影”間接烘托。
閱讀鑒賞抒情散文,還要發揮聯想,展開想象,將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繪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遠來的鷹就是作者對現實不滿且渴望投身火熱生活的象征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如是必顯。”其揭示的正是這種緣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鑒賞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鑒賞重點——感受風格,品味語言
景物描寫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寫作內容。因此,閱讀鑒賞抒情散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議論或抒情的詞語和句子,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狀性詞語——這些詞語往往會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現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從修辭、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語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達意方面的意蘊美,如《漢家寨》就是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諸多修辭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灘的蒼涼廣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語言可謂于綿密中見生動。
四、抒情散文的賞寫要領——規范寫作,彰顯個性
寫鑒賞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應涉及三個問題:一是作者寫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樣寫的;三是深層次闡述閱讀感受。關于作者寫了什么,無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寫之“景”與所抒之“情”的特點與關系;關于作者是怎樣寫的,無外乎就是要重點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結構安排、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等;關于個性闡述閱讀感受,就是要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或收獲。這里所說的規范寫作,是指寫鑒賞抒情散文的文章時要適當運用鑒賞術語,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等,風格之“魯迅式的幽憤深廣、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瑩流麗、奔放不羈”“巴金式的真誠執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縝密細致”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寫鑒賞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卻是淺嘗輒止或長篇大論卻是人云亦云。為此,寫這類文章一定要選擇最有感觸的點深入闡述,力求“讀”出個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寫北平,土生土長的北平人老舍選擇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場景或物件,并將之與巴黎、倫敦等世界名城對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覺,不僅極富情趣,而且親切感人;《動人的北平》則用對照的手法寫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語堂“扮演”的顯然是一個正在進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為他對北平的欣賞多于熱愛……
篇10
平時積累方能厚積薄發
1.弄清各種概念。理解各種術語
問題中有很多術語,如果弄不清,找不準答題方向,就會感到無從下手。例如最難區分的表達手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猛看上去是一樣的,但細看就讓你頭暈。
表達手法(技巧)范圍最大,包括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而表達方式是指記敘、抒情、議論等:表現手法是指用典、對比、襯托等。語文中還有不少類似的概念組,這就要求我們細心審題、仔細辨別,切莫大意失荊州。
2.分清問題類型。牢記答題方式
閱讀包括太多問題類型,如標題作用、開篇作用、結尾作用、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作用等。每一個問題的回答又需要從許多方面考慮,如引出下文、人物形象、感情基調、照應等,太過復雜,導致提分十分困難。
我的對策是重病需用猛藥,這與很多老師提倡積累不同。在大致框架沒有建立前,積累是沒有效果的。課業那么重,半年前,甚至一月前的那一點知識根本記不住!那么何不將手中的資料整體看一遍,不要求記住,只要有了大局認識、對各種術語有了理解就行。最好在筆記本上自己整理一遍。如果你是高三新生,到高考前的不斷運用難道還愁記不住嗎?而且你一開始就比別人做得好,就會對閱讀有著強烈自信,畏難情緒自然不會存在。
3.答案體現思路。“抄襲”造就習慣
我有一個不好也是好的習慣,那就是“抄答案”,即用原文中的內容回答問題。相信很多同學也是如此,但是我不是一味地抄,而是會思考答案中蘊涵的道理,把自己當成閱卷老師,認真思考答案。如果你弄懂了答案,那么你的答題技術就會大大提高。
技巧顯能力,不浪費分數
1.分條陳述,運用術語
每一條都用小圈加數字開頭,能讓老師迅速找到重點,避免遺漏:運用術語,不僅能更加貼近答案,而且特別能讓老師產生信服感,分數自然就高了。一直以來,分條陳述都是我提分的重要手段,雖然我的字不漂亮,敘述不夠簡潔,但是書寫清晰是閱卷老師最喜歡的。
2.由近及遠,運用原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