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誠信范文

時間:2023-03-31 21:3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誠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誠信

篇1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誠信意識;誠信制度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被看做是“立身之本”、“舉政之舉”、“進德修業之本”,孔子甚至認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無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如何把誠實守信作為大學生高尚的人生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基本理念與準則,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1.作業抄襲、考試舞弊現象嚴重

學生獨立做作業、做實驗、寫報告的人越來越少。筆者就此在學生中調查,結果發現,70%的學生作業或實驗報告是采用抄襲方式。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成績差的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績好的則為了評獎學金、評優等而鋌而走險,且作弊手段、方法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更有一些人膽大妄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語四、六級等重要的國家考試,在補考中請人代考。這些都嚴重地破壞了考試的公正性。

2.弄虛作假蔚然成風

在學習期間,有的學生為了逃課或躲避集體活動,編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長通過電話請假;有的借東西不還、損壞東西不賠;有的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換來各種榮譽和入黨、評優、評先的機會,在就業期間,有的學生以欺騙的手段制作虛假就業自薦書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學歷、假檔案、假證書、假履歷充斥著大學生的求職市場,誠信求職面臨嚴峻的考驗。

3.助學貸款的欺騙和違約行為

助學貸款是國家對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幫扶舉措,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學生的殷切關懷。一些學生卻把這一政策理解為“福利待遇”,將學費用于揮霍而編造虛假情況稱家庭條件困難獲取助學貸款;嚴重的是有些在畢業離校后,即黃鶴一去不復返,杳無音信,更有甚者不擇手段采取改名換姓的方式逃避還貸,從而使助學貸款遭遇誠信危機。還有個別學生畢業實習期間借實習單位的錢,承諾工作后在其工資中扣還,但畢業后在該單位服務不久就不辭而別另謀高就,跳槽到其他單位,逃避還錢。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缺失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家長、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成長成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許多家長往往片面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子女的不規范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前的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成績、輕德育的現象,在評優、入黨、爭先進、推免等活動中還是經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加以衡量。更甚者有些家長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謊、虛偽的事情,某些教師自身也存在著一些不誠信的行為,比如高校的某些獎項提前內定、抄襲他人科研成果、雇用他人撰寫論文等,對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有著不良的示范作用。

2.制度和誠信體制尚需完善

一個人能否確立誠信的價值觀,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更為關鍵的是制度的完善。當前的誠信現狀往往是:講誠信者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認可,獲得相應的鼓勵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視、排擠、打擊報復;而那些不誠信的行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懲罰,相反卻攫取了大量的非法收益,這些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將一個人的誠信問題分為幾方面來看,不僅看做是一個人的品德問題,還應該當成制度環境問題。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要規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誠信體制,做到獎罰分明、獎懲及時有效。

3.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

大學生失信的內因主要是責任意識淡薄,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獨立反思的能力,對現實生活的一些黑暗現象缺乏清晰、理智、全面的認識,容易將一些陰暗的社會現象看做是社會的本質,從而導致他們誠信觀念的缺失,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家庭和社會中以自我為中心,在社會上追求名利,極少考慮自己在社會上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自我約束力較差,不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不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言行,造成誠信觀念和失信行為上的不統一,甚至差距很大。大學生責任意識淡漠,是造成大學生不誠信現象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誠信問題解決措施

要切實有效地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誠信教育體系,將誠信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最好從組織制度和思想三方面來抓。

1.組織方面

要注重輔導員、班主任環節的建設。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接觸多,交流多,對學生影響廣泛,必須選擇素質水平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具有較強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員充當。同時要注重輔助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在教育者和學生之間起到橋梁紐帶的作用和他們自身良好誠信形象的“榜樣效應”,從而有力地帶動同學。

2.思想觀念方面

要充分認識到誠信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道德要求;要把誠信作為高校和學生行為的基本規范,注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要把誠信建設擺在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首位,將誠信視為一種文化在高校和大學生群體中傳承發揚。

3.制度方面

(1)建立健全各種誠信制度和誠信道德建設制度,以強化誠信教育。

(2)建立誠信的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建立學生誠信或個人信用檔案,逐步實現系統內聯網,并與教育部門的全國學籍網連接,收集學生在各方面的誠信表現,并將其作為就業、畢業、評獎的重要指標。

(3)在高校中積極拓展誠信監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請和聽證制度以及加強學術活動的輿論監督和建立舉報獎勵制等。

(4)在學生自育時要強調誠信道德建設。

(5)深化大學生誠信實踐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建立誠實守信的校園氛圍。

(6)培育社會的誠信道德文化,構建社會誠信文化系統,在環境建設中要體現誠信道德建設,引導學生共建和諧校園。總之,高校的誠信教育的效果是事關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興旺發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的大事,是事關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學生的前途與命運的根本任務。全體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重視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并積極探索誠信教育的新方法、新舉措,真正培養出新一代誠實守信、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共創新時期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

課題名稱:民辦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素質優化養成教育的教育研究.

篇2

關鍵詞: 高校誠信檔案 誠信缺失 檔案建立和管理

目前,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作為高校檔案管理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主要原因是隨著市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高度發達的物質生活給社會精神以極大沖擊,個人價值觀和社會信用體系受到嚴重挑戰,構建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成為當務之急。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既是人事檔案材料的補充,更是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強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建立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成為當前高校檔案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基礎前沿工作,很多高校對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現我就建立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必要性、內容、特點作初步探析,并對如何進一步建立并完善它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一、大學生誠信危機的主要表現

(一)學習活動中的誠信缺失。

隨著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不斷深化和改革,高校普遍采用了量化考評辦法,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獎學金、評比先進、入黨、就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有的學生在這些利益面前就失去了信用,靠作弊取得更好的成績,以獲得更好等級的獎學金,獲得更多的榮譽和表彰。抄襲作業甚至抄襲論文的時有發生。

(二)經濟生活中的誠信缺失。

有少數大學生惡意拖欠學費,他們的家庭經濟并不困難,但是他們卻把父母給的學費挪作他用,大肆揮霍,并以家庭經濟困難為由不交學費,既欺騙家長,又欺騙學校。還有一些大學生弄虛作假,騙取特困生困難補助,加上學生生源所在地方政府的某些辦事人員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心態,出具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虛假證明,給學校特困生的認定更增加了難度。

(三)交往活動中的誠信缺失。

一些大學生在交往活動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誠信缺失,做人不真誠,心口不一,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功利思想日趨增長,入黨、評優、競選學生干部等動機不純,虛榮心強;對他人不開誠布公,言行不一致,隱瞞欺騙。

(四)求職過程中的誠信缺失。

有些大學畢業生為了有效地推銷自己,違背誠信,挖空心思編造“輝煌經歷”,造假證書,偽造優秀履歷,以吸引和打動用人單位。少數大學生缺乏誠信觀念,契約意識淡薄,與用人單位簽定就業協議后,找到條件更好的單位就不辭而別,而且想方設法逃避違約責任。對于毀約的學生,用人單位最多只能追究他們的經濟責任。人走崗位在,為了填補空缺,又必須從頭再來,可是時間晚了,畢業生多半已經與別的單位簽訂了合同,而一旦選中了那些有約在身的,等于挖別人的墻角,新一輪違約由此產生,造成惡性循環。這些違約學生的不誠信行為一方面使自己的個人誠信度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也嚴重影響了用人單位用人計劃的完成,破壞了勞動力市場秩序,越來越多的企業被迫調整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不再愿意承擔起培養大學畢業生的社會責任。

二、探索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的管理

目前,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誠信問題,我認為,改變目前高校誠信缺失問題應該采取“兩手抓”,一手抓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這屬于軟件范疇,另一手抓大學生誠信考核檔案,這屬于硬件范疇,也是最能見效的途徑,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

(一)高校學生誠信檔案的基本構架。

高校學生誠信檔案作為學生檔案的有利補充,既與普通學生檔案有聯系,又與之有區別,為此,建立高校學生誠信檔案的基本內容應側重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大學生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特長、學生證編號、家庭信息、個人聯系方式等。2.在校期間的信用記錄:如學費交納記錄、學生承諾書、助學金貸款及還貸情況、獲獎學金情況、借閱圖書歸還記錄、勤工助學情況、考試作弊記錄等。學生考試作弊、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的行為等,以及參加重要實驗、科研論文獲獎情況。如有惡意欠費、騙貸及騙取他人錢財或借錢不還的行為等需重點記錄。3.實習就業信息:記錄學生在實習期間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工作業績等狀況;在求職過程中向用人單位提供信息真實情況等。同時,還可以記錄學生升學、就業、待業等畢業去向信息。

(二)高校學生誠信檔案的建立和管理。

誠信檔案作為一種偏重于學生日常行為的考察,記錄大多數為動態數據,將學生誠信檔案與日常檔案管理工作結合起來,應采取以下幾個方法:1.基礎數據的采集。基礎數據的填寫應由學生自行填寫,輔導員予以審核,審核過程也是對學生的誠信的一個審查,初步建立誠信基礎檔案。2.誠信檔案的日常管理。動態數據的采集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由輔導員負責采集本系(院)學生誠信信息,并進行填報:對獲得獎勵、助人為樂、捐款捐物等誠信記錄,應及時記錄;對學生的不誠信行為,由輔導員深入細致地調查核實后,實事求是在學生誠信檔案中作記錄,做到慎重、細致、公正,并同時讓學生深刻認識和反省到自身違背誠信的事實,避免以后在誠信檔案中多增加一條不光彩記錄。3.畢業時誠信檔案的處理。誠信檔案是學生在高校入學期間的誠信情況反映,對以后的學習工作起了重要參考作用。為建立學生誠信檔案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學生誠信檔案在學生畢業時應裝入學生檔案,作為學生就業推薦的必備材料之一,供用人單位查詢。學校有義務告知學生本人誠信檔案的記錄情況,如果對記載的內容產生爭議,由學生工作部門認真審核并負責協調,對屬實的記錄堅決予以保留。4.實現電子化管理。由于學生誠信檔案為一人一檔,數量龐大,內容繁多,如果單純采取紙質檔案卡或檔案袋,則無法清楚和及時記錄隨時發生的動態數據,為此,建立學生誠信檔案電子平臺是十分有必要的,學生、輔導員有不同權限的賬號進入,更新基本情況和誠信考核數據,既便于檔案的及時更新,又便于相關部門的審核和用人單位的查詢,搭建一個高效、互動的平臺。

三、高校學生誠信檔案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目前,我們在上海、重慶、云南等地區的高校對高校學生誠信檔案作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實踐,目前反映得到的積極意義如下。

(一)學生誠信檔案可以規范助學貸款管理,防范和降低國家助學貸款風險。

學生誠信檔案是申領助學金的重要參考依據和通道,國家教育助學機構及學校通過學生誠信檔案可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思想品德、信用狀況等資料進行分析,為助學貸款提供依據,了解發放對象的情況,有效控制助學貸款風險;通過學生誠信檔案可以對貸款學生進行全程監管,在出現違法誠信現象的情況下,有權改變發放的貸款,這樣能有效防范貸款風險。學生誠信檔案放入個人檔案進入用人單位后,用人單位可以此敦促學生還款,避免出現惡意拖欠的情況,使國家助學貸款進入良性循環,使助學貸款能服務于更多的貧困學生。

(二)使高校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高校的招生和就業工作作為重頭戲,是高校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出現的種種行為不僅嚴重影響到高校日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到高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尤其是畢業生就業問題中,一些用人單位面對學生虛假簡歷、從業后的不誠信行為等,對該校畢業生乃至這所學校的認可度降低,不敢也不愿意引進該校畢業生,導致該校畢業生就業難,并影響高校的招生工作與正常發展。學生誠信檔案作為篩選合適人才作依據,全面反映學生的基本情況、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表現等,形成完整配套的綜合素質檔案材料,既能讓用人單位全面了解畢業生的真實信息,又讓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使用,為畢業生提供比較權威的鑒定材料,成為第二個“身份證明”。這樣,畢業生的就業信譽度提升,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能更好地推進學校聲譽度。用人單位通過檔案材料的獲取,及時將素質培養方面的信息反饋給學校,可使學校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培養各種人才,形成畢業生愛校護校,用人單位更滿意學校畢業生的良性循環鏈條。

(三)高校學生誠信檔案的局限性。

1.目前高校學生誠信檔案處于萌芽狀態,沒有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普遍的發展,使得高校學生誠信檔案管理工作成為一項相對孤立的工作,在今后如何把高校學生誠信檔案和個人檔案、人事制度及社會的整個信用體系緊密聯合起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高校誠信檔案管理缺乏法律保障。我國目前現行的法律對信用檔案管理還沒有規定,在高校檔案管理辦法中也沒有提及。誠信檔案在建立、管理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學生的一些個人隱私,為此帶來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由誰來承擔?誠信檔案記錄的情況,是否可以作為發行貸款、經濟處罰等的依據,其權威性和真實性由誰來鑒定?這些問題的解決只有通過立法予以明確規定,否則誠信檔案就只能是游離于主流檔案管理的一種探索。

3.高校誠信檔案作為一種高校誠信教育的配套手段并不是萬能的,誠信缺失是全社會共同出現的問題,高校誠信檔案從管理對象、管理階段上來說都是有局限性的,期冀于一種手段是相當單薄的,只有在社會各方面建立起誠信的基石,才能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真正的誠信社會。

參考文獻:

[1]許勤.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與對策[J].甘肅教育,2008,(1).

[2]馬鳳仙.構建大學生誠信檔案之我見[J].蘭臺世界,2008,(6).

[3]歐陽琳.建立誠信檔案搞好助學貸款[J].云南檔案,2009,(1).

篇3

論文摘要: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實施需要諸多條件支撐。制定出科學的大學生誠信制度是制度實施的前提條件;健全配套機制是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必要條件;大學生誠信制度深入人心是其能夠順利實施的根本條件。所有條件必須綜合運用,才能達到實施大學生誠信制度的最理想效果。

長期以來大學生誠信教育作為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收效甚微,這與高校誠信教育缺乏制度化不無關系,因此,實施大學生誠信制度已經成為解決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必然選擇。

一、科學的大學生誠信制度是其能夠實施的前提條件

大學生誠信制度是被社會所接受并針對大學生誠信或失信行為的規則、規章、行為模式,其主旨是對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地位、性質、具體條文等的規定以及該制度的主客體在工作中所應遵循的程序性規范。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項涉及大學生思想道德的非常精細的系統性工作,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強調的是因材施教,很難將其制度化即上升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模式,所以,很有必要通過制度的規定,使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責,對其在誠信理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

目前,關于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專門制度是屈指可數的。關于大學生的誠信規范,散見于各高校根據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諸多法律、法規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第五條“誠實守信,嚴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非制度化的行為規范,并不能歸屬于大學生誠信制度,操作起來缺乏標準和權威。所以,當務之急是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誠信制度。所謂科學合理,一是指這種誠信制度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不能泛化。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需要很強的外在約束、規范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它的形成離不開社會誠信,但大學生誠信制度仍有自身的特性。要針對當前大學生誠信危機表現最為突出的方面制定,例如大學生學術誠信、就業誠信、貸款誠信、戀愛誠信、網絡誠信等,不能模糊不清。二是制定大學生誠信制度要具有開放性、有效性。我國社會和教育都處于轉型期,變量較多,所以,制定制度要從實際出發,通過理論研究和創新,使已有的誠信制度不斷得到揚棄,使沒有的制度得到創立,使制度具有開放性和有效性。三是要體現學校育人重于懲罰的特色,實現制度的人文性。就制度本身來講,制度除了具有反面的“堵塞”作用之外,還有正面的“疏導”作用,所以,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實施要以教育激勵為主,懲罰為輔。總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誠信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這必然是一個常新的課題。

二、健全機制是大學生誠信制度能夠實施的必要條件

首先,配備負責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部門和人員。政府應組建一個專門的國家信用局或誠信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的工作一是負責社會誠信制度和體系的整體建設,二是協調各有關部門的關系,相互溝通信用狀況信息。在這個機構的領導下,高校相應地成立負責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專門機構是很必要的。當然,建立一系列機構只是指出了實施大學生誠信制度的部分主體,或者可以認為是實施該制度的中心主體,在這個主體的帶領下,需要教職工、家庭、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大學生誠信制度的目的。這必然是一個工作聯動機制:首先是學校內部聯動,在學校黨委領導下,黨政團學齊抓共管,專兼職教師攜手并進,各自明確所負責任;其次是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動,主要通過專門誠信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共建制度,收集、反饋學生信息,分析、研討對策;最后是學校和家庭的聯動,馬克思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1](p498),突出表現了家庭在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中的重要地位,這其實就是“三位一體”的合力機制在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過程中的應用。

其次,構建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保障機制。一方面,實施制度和制度本身不可能盡善盡美,制度執行的主體主要是由特定機構及其人員進行的,他們的利益需求與主觀考慮并非完全同制度最初期望相一致。所以,需要對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執行進行保障。另一方面,大學生誠信行為的養成需要保障機制。行為的改進要符合規律性、具有漸進性,任何一個時期放松保障都會導致前功盡棄。所以,對缺乏經濟和社會能力、僅僅以個人信用為擔保的大學生誠信行為必須加強保障,以大學生行為的動機和需要為立足點,以行為規律為指導,將大學生的失信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起到教育和預防作用,這樣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和不良影響。

再次,完善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環境機制。環境是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客觀基礎和基本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這一制度的實施。這里的環境包括一切外在的條件和因素的總和,可以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指影響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社會環境,小環境指影響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的學校內部環境。關于社會大環境誠信機制的建設,一是要盡快制定與公開信用信息服務有關的法律法規,如政府信息公開法、個人誠信管理條例、企業誠信促進條例等。二是要修改完善與建立社會信用制度體系有關的法律法規,如合同法、商業銀行法、企業破產法、擔保法、檔案法、保密法、統計法、民法通則、公司法、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三是要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要認真執行合同法,進一步完善擔保法,健全各種債權擔保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法中的有限責任制度,堅決打擊利用有限責任的方式從事欺詐或逃廢債務的行為。還需要在破產法中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建立破產自然人的限制免責制度、對詐欺破產和“虛假破產”的懲戒機制。此外,還要建立不良信用的登記與公示制度,使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聲譽掃地,從而增強全社會的信用觀念,建立和維護良好的社會信用。[2]

對于學校內部誠信環境建設,一是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師生群體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行為風尚,是師生思想、道德、紀律、作風、精神的綜合反映和外在表現,它同化著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態度情趣,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組織形式多樣的以誠信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誠信教育于知識性、趣味性的活動之中,可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在學校內部推行誠信榜樣示范和失信討論批判的活動。通過守信和失信正反兩個反面的事例對比,讓學生在事實面前切身體會到守信光榮、失信可恥。

三、大學生誠信制度深入人心是它能夠實施的根本條件

首先,誠信地制定和執行大學生誠信,是其深入人心的根本。從延伸的意義上說,誠信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是由人來操作的,制定和執行制度的人誠與不誠,會使誠信制度帶上誠信與否的色彩。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是否誠信,具體表現為制度能否取信于民。[3]如果能很好地審查我們已有的各個層面的制度,使之很好地反映誠信教育的意愿和包括大學生在內社會各界的共同利益,在其制定和執行上完完全全地反映他們的心愿,必將很好地改善大學生誠信現狀,使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重視制度的誠信,而把誠信制度建設僅僅寄托在宣傳教育上,我們將不得不在較長的時間內繼續品嘗社會誠信缺失所釀成的苦酒。

其次,正確宣傳大學生誠信制度,是其深入人心的途徑。在學校內部要充分利用教學課堂、學生團體、圖書館、網絡、手機短信、報紙、電視廣播、校園文化等媒介工具進行該制度的宣傳。宣傳是為了思想理論“占領”人心而不是“戰勝”人心,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他們是具有獨特思維和較強是非判斷能力的群體,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修養,這是宣傳工作的優勢所在,也決定了宣傳不能敷衍了事。所以,宣傳制度還是要通過心與心的交流實現的。這就要求一方面宣傳要大眾化、形象化、深刻化,通過典型示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潛移默化;另一方面宣傳工作要擺脫長官意志,加強調查研究,把握社情,反映民意,切忌空洞說教和搞形式主義。

再次,全社會支持大學生誠信制度,做到公正有效是其深入人心的動力。大學生誠信制度實施約束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或者說該制度不是一個孤立的誠信制度,它必然是中國誠信制度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因為與大學生失信行為聯系起來的任何一方都必須認同和遵守該制度。中國教育報在2007年8月26日“媒體觀察”一欄刊登的《僅僅曝光學生欠貸有失公平》一文指出,“反之,僅僅是曝光違約的大學生,而對其他更多的違約者,對那些給銀行造成幾十億、幾百億呆壞賬的人網開一面,手下留情,法外開恩,就讓人們感到有失公平正義。我不反對給違約大學生曝光,我反對僅僅給違約大學生曝光,一個社會的公平正義,需要全體人民共同維護。”[4]類似的行為勢必導致具有獨立思維且略顯幼稚的大學生因為不公正而氣憤,進而對誠信制度產生逆反、抵觸心理,這不利于誠信制度深入人心。同時,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自覺堅持大學生誠信制度,起到表率帶頭作用。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大學生誠信制度限制了大學生失信行為,但是這些失信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大學生獲取關系自身前途命運的利益、條件和機會等的一條不合理途徑,我們實施大學生誠信制度堵死了這一途徑是應該的,但也必須開辟新的使大學生獲利的有效途徑,這是該制度順利實施和深入人心不得不考慮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吳志攀.社會誠信法律制度亟待建立[N].人民日報,2007-9-5(13).

篇4

(一)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

考試是檢驗和衡量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效果的一種手段。雖然各大高校對于考試都制定了嚴格的處罰規定,但是考試時作弊者仍心懷僥幸,想出各種怪招,更有甚者,干脆雇用“”幫其“獵考”。更讓人擔憂的是,考試作弊在某些大學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什么違反道德的事情,他們并不把作弊看作是不光彩的行為。

(二)借貸不還現象層出不窮

借貸不還現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借老師、同學的錢不還,另一類是貸銀行的款不還。這一缺乏誠信的行為嚴重挫傷了銀行對于助學貸款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也對學校和全體學生的信用指數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

(三)借書久拖不還或據為己有

據悉,高校圖書的流失量平均在借書總數的10%左右。針對畢業生離校前不還書的現象,為防圖書有去無回,不少高校圖書館紛紛制訂應對措施,學校將賠償金額翻了幾倍,或規定更細的賠償制度,但這樣的賠償制度實際并不十分奏效。還有一些同學在所借的書上批注、涂改、撕毀。有的學生甚至把絕版書籍據為己有,給單位甚至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四)簡歷造假現象花招頻出

簡歷本應是求職應聘者對于自我身份和能力的真實表達。然而有部分沒擔任過任何職務、平時表現一般的學生簡歷上赫然寫著“該生在擔任班長期間工作認真努力、顯示了較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的評語。這使得那些真正的好學生不得不要求學校為自己出具帶有學校公章的證明。以獲得用人單位的信任。

(五)亂簽就業協議不履行承諾

大學生畢業求職時,往往漫天撒網地向用人單位散發自薦材料,參加各種應聘活動,一接到單位簽約通知,便匆忙與之簽約。簽約后又看到不少更好的用人單位便馬上后悔,與原簽約單位取消協議,造成用人單位的極大被動,也給學校就業工作造成不少負面影響。

二、大學生誠信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誠信教育滯后

在大學生誠信素質的教育培養上,高校無疑應該是主陣地。然而近年來,高校在大學生誠信素質教育方面表現滯后,這主要包括高校誠信理論教育的滯后和誠信機制的不健全。在誠信理論教育方面,由于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影響,高校對大學生信用意識的教育幾乎是空白。在誠信機制方面,由于國內許多大學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統的大學生誠信機制,對大學生進行誠信的管理、規范和約束,使得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明顯滯后于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

(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受到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社會上廣泛存在著誠信失范現象,表現在違背道德、違反規章制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或違法不究等現象,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應鼓勵和收益,反而不講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在某種程度上、某些范圍內成了受益者。失信者沒有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反而被一些人認為聰明、有能耐,出現了不說謊話辦不成大事的消極現象,這些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三)大學生誠信道德認知不高

部分大學生對誠信道德范疇認定不清,呈現出誠信道德認同的矛盾心理,即對周邊群體的誠信道德認同不高,而對自身個體的誠信道德認同度較高,選擇誠信時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傾向,同時誠信意識與誠信行為失衡,并把不誠信的原因多歸結為外界因素。

(四)大學生自身修養失調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大學生認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拿到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等才是硬的,誤認為這些外顯的“硬件”越多,就越有競爭力,而誠信這種與今后工作無關緊要的內隱的“軟件”,則是可有可無的。雖然有時也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但由于經不住來自社會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響,價值觀念產生沖突,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困惑,學業與就業等的諸多壓力,使得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就更談不上把誠信作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了。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

(一)重視寐庭教育

父母是第一教師,從家庭教育來說:一方面,要發揚中國古代家庭誠信教育的優良傳統。誠信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的生活細節中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樹立德育為先的觀念,在“成龍成風”價值理念中,要把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文明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種非智力因素與開發大學生的智力相提并論,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目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二)學校進行“誠信教育”應該先做到“教育誠信”

要把“誠信”的形象作為樹立“學校品牌”的一種戰略高度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不能急功近利,堅決杜絕為了幫助學生就業,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而采取的對學生的包裝行為。為學生的誠信教育樹立一種典范,廣大的教職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中要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把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營造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輿論氛圍,從而帶動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思想意識,踐行誠實守信的道德要求。

(三)認真宣傳和實施(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宣傳和實施要持之以恒,有連續性,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道德教育,民族的道德精華不能丟,現在不少人變得浮躁,急功近利,特別是青年學生,包括有些青年教師對民族的傳統道德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少數大學生認為現在強調民族傳統教育是老土,不符合我們時代的特征,與我們現在的開放政策不協調,其實最民族的東西才是最具有世界性。

(四)加快誠信建設的法制化和制度化進程

用法律、制度規范社會誠信體系,把誠信作為整個社會成員統一的、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讓欺詐、虛假、欺騙沒有容身之處。只有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基礎上的行為規范,形成按規則辦事的素質,嚴懲不誠信行為。如銀行對借款不還、惡意透支等不誠信客戶建立不誠信“黑名單”,全國聯網,在今后借貸方面進行嚴格控制和相應處罰。使“誠信”問題有法可依,使不誠信的欺詐行為沒有存在的根基,這樣建立誠信才有可靠的保障。

(五)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

篇5

大家好!有人說我們大學生應該把明禮誠信寫在紙上,每天讀上幾十遍;有人說我們應該將明禮誠信裝在兜里,每天覺得沉甸甸;也有人說我們要把明禮誠信裝在心里面,白天想,夜里念。而我認為要把明禮誠信真正落到實處,就該把明禮誠信轉化為一種自覺,一種沒有矯揉造作的意識使然。

去年年初,在江蘇大學出現了"無人售報攤"。放在校園里的報攤不需要人來賣報紙,同學們過來買報紙,只需要將錢放入箱子里,包括找零都由學生自己來做。江大的一位負責老師說這些報攤平均每天售報120~160份,從沒出現過差額,即使有的同學一時忘記帶錢,下次買報時一定會將錢自覺補上。

明禮誠信就這樣,在你來我往,拿報紙的指尖慢慢滲入我們的血液,滋養我們崇高而健康的體魄,支撐我們頂天立地的人格。無數雙手觸摸著同一份報紙,無數大學生用綿綿不絕的聲音唱著同一首歌:報紙有價而誠信無價!一份報紙頂多也就看一兩天,而透過誠信卻可以洞察人的一生。我們高興,因為在我們大學生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我們把明禮誠信看成是最神圣的塔,塔頂的燈一生不熄,我們把明禮誠信看成是最清純的河,河中的水源遠流長,我們把誠明禮信看成是最明凈的天,天空的云一塵不染。穿越960萬平方公里,明禮誠信用古老而強勁的聲音向祖國大地的每一個青春勃發的大學生述說著,述說著新時代、新青年的道德要求,述說著作為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人格元素。

欣喜之余,又不能一葉障目。明禮誠信被大學生普遍接受并化為自身素質的同時,也在遭受少數同學的踐踏。也許你根本就感覺不到,但在不知不覺中,你就在自辱人格、輕蔑誠信。說一個我親眼目睹的例子吧。我們院歷史文選老師問某同學平時都買寫什么書,這位同學和我一樣買書一般都是散文、小說之類的,但他偏說:我買歷史類的書,比如《古漢語字典》。

老師就問他所買的《古漢語字典》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他說:商務印書館。老師聽了,微微一笑,不再追問。因為《古漢語字典》只有中華書局出版,商務印書館是不會出版的。也許你覺得真件事微乎其微,把它上升到明禮誠信的高度,簡直就是小題大做、言過其詞。但你可知道,誠信不是商品可以討價還價,它是圣潔的女神,容不得一絲玷污。你蔑視它,它會讓正直的人們蔑視你。富蘭克林說,失足,你可能馬上又站立起來,失信,你也許永難換回。是的,丟失了明禮誠信,就是一次大的失足,而大的失足往往就會千古留恨!

篇6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考試;社會學;措施;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說:“作弊不僅毀壞個人德性,而且欺師、違校章、辱國體、害子孫。作弊成風的民族就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校園考試作弊的現象屢禁不止,已經逐漸成為大學校園中的頑疾。

一、誠信的基本內涵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早期文化中的“誠”與“信”常常是單獨使用,而誠信二詞連用則較少。筆者認為,誠信主要分為三種含義:一是誠信是為人之本;二是誠信是良好社會環境的基礎;三是誠信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

二、社會學視角下影響大學生考試誠信因素分析

筆者依據所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調查樣本中,男生共有554人,女生共有426人,共計980人。其中大一學生301人,大二學生291人,大三學生200人,大四學生有188人。

1.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個體因素分析

依據調查數據不難發現,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個體因素主要有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家庭所在地、學生的政治面貌、學生的學習狀況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學生性別和年級兩個個體因素。

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性別是區分男、女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社會基本社會特征。不同的性別,其社會化過程不同,其對應的認知情況也有所不同。依據本次調查數據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問題都持有肯定態度,但他們在行為上的表現卻不同。在980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其中超過70%的學生同意誠信在考試中很重要;而談到因為考試作弊取消學位一事時,有48%的男生對此不贊成,而女生只有44%的人不贊成;此外,從調查中還發現男生更容易出現考試作弊的現象;而考試作弊被發現后,女生較男生相比更容易做出深刻檢討。

學生的年級也是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個體因素。依據調查數據,“誠信考試是關乎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大事”這一說法,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對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分別為:10.2%、13.6%、18.1%、12.1%。大一、大二、大三時考試比較頻繁的年級,其對考試作弊深惡痛絕的人越來越少,部分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可以理解的。

2.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學習、生活的搖籃,學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一言一行。家長是學生的啟蒙父母,學生的發展之路大部分取決于父母,如果父母能夠很好的引領學生,那學生就會效仿父母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就不講誠信或者經常說謊,這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尤其對學考試的影響則更加直觀。

3.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學校因素

大學是學生離開家庭,進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對學生有著更為直接的指導意義。此外,學校是一個有著完備規章制度的組織機構,它有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學生準則,換句話說,學校更像是一個小型社會。因此,筆者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學校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重要因素。在調查中發現,監考力度較嚴格的考場,學生的作弊行為較少;學校是否重視誠信考試,也是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因素;此外,在一個班級中,作弊的人數較多,也會影響學生誠信考試。

4.影響學生誠信考試的社會因素

就目前而言,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結合我國的人口情況和基本國情來看,社會還處在轉型和激烈的競爭期間;加之,國外文化的融入,我國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功利主義等多種不良風氣日益凸顯,這些不健康的風氣會對大學生誠信造成不良影響。

近些年,社會中不良的誠信問題屢見不鮮,例如:經濟活動中的造假、制假;政治活動中假公濟私、欺上瞞下;人際活動中言而無信、急功近利等不良風氣已經蒙蔽了大學生的雙眼;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并不牢固,很容易被這種不良導向所毒害。

三、防止大學生作弊的相關措施

1.加強在校師生誠信教育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學生作弊的根本原因還是學生的個體因素。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學校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場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必須要樹立起自身的責任感,重視學生的誠信教育。筆者認為,學校應該定期開展誠信教育講座,安排教師和學生共同參加,不斷幫助教師糾正不良風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可以通過藝術表演等多種有趣的活動,宣傳誠信考試、誠信做人的重要性;對學校中講誠信、樹新風的典型學生給予全校表揚,以此鼓勵學生講誠信。

2.完善現有考核制度

筆者認為,現有的大學考試制度應不斷完善,不應該以最后的考試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要實行多種考試評價制度。例如:將學生的出勤情況、聽課狀態以及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等納入學生的總成績考核中,淡化期末考試的分數比重,從多方面考察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3.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幫助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各個高校應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更科學、專業的學習、生活服務和支持。例如:對于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校方可以派出專職教師對此類學生進行輔導,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并沒有被忽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也要對此類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等方面輔導。

四、結語

總而言之,大學生誠信考試已經成為了社會輿論關注的問題,如果大學生在考試中誠信出了問題,會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導向,也會影響考試的公信力。本文從社會學的多個方面研究了大學生影響大學生誠信考試的相關因素,并闡述了相關的應對措施。但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問題,還需要全國的大學師生共同努力,共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趙奕.中美大學學術誠信教育比較研究[J].圖書館工作研究,2010 (5):11-13.

[2]王娜娜.張德強.迷茫與出路: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考試作弊實例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5(1):39-42.

篇7

誠信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水平,誠信參加考試應當成為每個考生的自覺行為。即將到來的英語四六級和期末考試既是對我們所學知識能力水平的檢驗,也是對我們的道德與誠信的考驗。

當誠信考生,做文明公民,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誠信考試既是對于自身學習的知識素養真實的展示考核,也是對于自身品德修養真切的實際檢驗。作為當代大學生,每一名同學都應該從觀念上樹立對于考試的正確認識,在行為上以誠信的態度對待每一場考試,為了維護考試的公平、公正,促進我院優良學風考風建設,堅決抵制考試作弊等不良現象,值此英語四六級和期末考試即將來臨之際,我愿誠信參加考試,端正考試態度,杜絕舞弊現象,嚴守考試紀律,維護校園正氣,駕誠信之舟,以真實的成績接受檢驗。我已閱讀了《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守則》、《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和《××××××××××學生手冊》,我保證在考試中自覺遵守。如有違反自覺接受學校處分,我保證每次考試中所提供的個人信息真實、準確。

我保證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恪守考試紀律,弘揚優良學風,維護知識尊嚴,強化誠信根本,樹立道德新風!用扎實的知識、堅定的意志、求實的態度向自己、向老師、向家人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成長為誠實守信,勤奮進取,努力奮斗,積極向上的青年一代!

篇8

【關鍵詞】:誠信教育 助學貸款 大學生思想教育

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用于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和部分生活費,至今已十年。

由于國家助學貸款屬于無擔保的信用貸款,貸款大學生畢業后不按約償還問題突出,銀行以此為由不愿放款給在校大學生,因此,國家助學貸款發展一直不順暢。在分析大學生違約原因后發現,誠信意識缺乏是貸款大學生違約的主要原因,所以,迫切需要加強對貸款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從高校采取的誠信教育措施中發現,高校誠信教育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未能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進行充分的引導,使得誠信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因此,論文從貸款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主要矛盾即社會對貸款大學生所提出的誠信品質要求與當前貸款大學生誠信意識缺乏狀況之間的矛盾出發,提出貸款大學生誠信教育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我們應該進一步充分研究貸款大學生誠信教育規律,在貸款大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協調中完成策略形成向道德養成的過渡,最終培養貸款大學生的誠信品質。

在策略形成時,首先形成的是與自身利益相結合的初級道德概念,此時,受教育者的誠信概念總是和自身具體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其特點是,將誠信理解為一種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策略,這種道德僅僅體現為尊重和遵守市場和交易的規則。就貸款大學生而言,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會認為,按時還款、遵守誠信可以使自己擁有誠信記錄,以后可以利用自己的良好記錄獲得更多的信任、獲得更多的借貸機會。在道德養成階段,受教育者對誠信的認識就發展成為一個與他人利益相結合的高級道德概念,此時,受教育在誠信認識方面已經開始考慮他人的利益,其特點是,尊重并維護他人以及社會的利益。就貸款大學生而言,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的誠信行為可以為下一屆爭取到更多貸款的機會,會感到自己有責任維護其他貧困大學生的利益。在這個階段,具體的誠信經驗,成為自己進行道德評價的標準和指導自己言行的準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是一個內在性道德概念。

與誠信認知水平相聯系,受教育者的誠信情感的發展也呈現出直覺和理性兩種不同的水平。在策略形成階段,受教育者產生的是直覺的道德感,其特點是,由具體的誠信情景引起,如一次按時還款得到贊揚,產生的非常迅速而突然,具有誠信行為迅速定向的作用。但是由于在策略形成階段,受教育者講誠信看作是一種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所以誠信情感的意識不清晰、自覺性低。

具體表現為:

一是把誠信內化為自己內心的律令,其誠信行為是真正出于“我”的需要,而不是被動的、不得已的或是為了達到外在目的而進行的活動。

二是把誠信行為同義務結合起來,因為在這個階段,受教育者已經具備了對他人和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它強調的是誠信主體的誠信自覺性,誠信行為是受教育者在誠信認知、誠信情感、誠信意志的指導和驅使下,由低級到高級、由他律到自律的多次反復、強化、積累而形成的。在誠信策略形成的階段,誠信行為基本上是帶著強制性、遵從性的行為和不得已性質的策略行為,具有利己性質,而非親社會性質。在這個階段,受教育者把誠信作為謀求利益的策略選擇,己經能夠將誠信行為固化下來,但這種行為缺乏內在的道德動機,因此,行為不能離開外界的約束和監督,稍有放松,就可能發生誠信行為的倒退。

在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過程中,在大學生誠信道德發展的過程中,大學生首先理解的是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他們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這使得他們視誠信為策略。在貫徹這種策略的過程中,由于他們的行為客觀地為其帶來了他人的認可與尊重,客觀地維護了他人與社會的利益,這樣會使他們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給自己帶來社會資本的積累,是什么給自己帶來道德情感上的滿足,他們開始重新思考個人的價值追求,是單純的自我為中心,還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違約學生會逐步認識到自己按時還款,不僅僅是為了換取良好的誠信記錄,不僅僅是借此要求自己以后可以享有更多的貸款機會,而是慢慢體會到自身除了經濟利益的需要,還有了對人的尊重、承擔責任的需要。

人的道德意識就是對這種意義關系在觀念狀態中的建構。在對貸款違約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過程中,尤其要引導受教育者理解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引導他們認識到違約不是一件僅僅關乎自己利益的事情。受教育者如果能夠從策略形成過渡到誠信道德養成階段,那么最本質的變化在于,誠信行為性質的改變,即從親自我行為改變為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的呈現,關鍵不在于對誠信行為規則的認知,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受教育者對他人以及他們所處境遇的理解。如果違約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個人違約將給他人和社會造成的損失,體會到他人因為不能貸款所遭受的困難處境,違約學生就會擺脫單純自我的狀態而產生一種責任感和道德感。

篇9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089-01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行為準則。目前,高校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大部分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著誠信缺失的現象。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中的高素質人群,誠信的缺失所引發的不良示范效應和負面影響,會更加直接、深遠。

1 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如今的大學生更加務實,功利性較強,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學業誠信缺失

主要表現在一是考試作弊現象,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這類現象越來越突出。差生考試作弊是為了及格,優生作弊是為了更好的成績,能獲得獎學金,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榮譽,當作弊已經成為大環境的時候,這時候已經不存在羞恥、愧疚的情緒,有的也只是擔心被發現的緊張感。二是抄作業現象,當考試變得容易的時候,平時的功課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大學生抄作業現象十分普遍,大多數學生抄作業都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這和任課教師管理不嚴有很大關系。三是論文抄襲現象,如今的大學生在對待畢業論文時,就像對待平時的作業一樣,隨性而散漫,在網上隨便下幾篇類似的文章,東拼西湊,粘貼復制,就成了大學學習結束的最終成績。

1.2生活誠信缺失

一是同學交往時,大到借錢不還,小到答應的事情不做,都是誠信缺失現象。與同學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誠,真誠待人能獲得珍貴的友誼。在大學生中因為誠信缺失導致的矛盾很多,同學之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與誠信,友誼也將蕩然無存。二是助學貸款違約,助學貸款是為了讓高校家境困難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項重大措施,部分同學畢業后不按時還款,甚至逃避還款。三是騙取貧困生補助,有些學生家境優越,但是為了獲取貧困補助,偽造家庭經濟困難材料,使貧困補助沒有發放到家庭真正貧困的學生身上。

1.3就業誠信缺失

部分同學為了獲得求職單位的青睞,在求職過程中,提供虛假的成績、獲獎證書甚至實踐活動也是胡編亂造。在求職現場,甚至出現一個班同一時期幾個班長、團支書的情況。大學生在就業求職過程中誠信缺失的另一種表現是:違約。目前,高校畢業生違約現象非常突出,有些學生已經簽訂工作單位,但是一有更好的工作單位,立馬毀約。有些同學簽約以后,又覺得工作不滿意,不去報到的現象并不少見。

2 關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教育對策

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已經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十分緊迫的一項任務。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目的是培養新時代具備誠信道德的勞動者、建設者。在當前高校大學生誠信失范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1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制度體系

應該在課堂教學、評優評獎、個人綜合評價中形成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制度體系,對于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就業虛假信息等失信行為給予嚴厲懲罰。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誠信情況,作為大學生以后貸款和就業的依據,這就可以有效束縛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保障大學生整體上誠信的可靠性。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成績、獲得獎學金、各種榮譽、是否入黨等等學生情況,都可以作為誠信檔案的內容,并且進入學生學籍管理網絡平臺,能很大程度上約束大學生自薦書作假行為。

2.2 塑造良好的學校誠信氛圍

和諧的校園環境才能創建出和諧的校園文化,針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應營造出濃厚的校園誠信環境。通過廣播、宣傳欄、微博微電影等各種方式進行誠信宣傳教育,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網絡上開展文明健康的誠信宣傳,用積極向上的文化思想占領網絡陣地。輔導員應隨時給予高度關注,進行網絡監控,針對不文明行為立刻制止。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誠信教育的主題內容,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能潛移默化的受到誠信教育,自覺地約束自身行為,做到誠實守信、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

2.3加強感恩誠信教育

將誠信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感恩誠信教育。在平時的課堂教育中融入誠信教育的內容,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將外在的道德標準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要求。同時,也要樹立高校教師的帶頭模范作用,要讓教師自己首先做好誠信工作,成為實踐誠實守信的典范。要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真正了解社會,了解誠信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只有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找到誠信的真諦,改變自己的不誠信行為。

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誠信道德制度建設是他律機制,從外因上迫使大學生約束自身失信行為;誠信道德觀念的養成是自律機制,從內因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應該不斷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探索和拓展新的有效途徑,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做誠信道德規范的積極踐行者。

參考文獻:

[1]孫曉瓊.對加強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20):386-388.

[2]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535):75-76.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教育 對策研究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誠信現狀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是否擁有一個誠信的社會秩序,關系到我國是否真正具備在國際社會中競爭的資格和實力。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注重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已成為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議題。

一、大學生誠信現狀

目前,高校大學生誠信現狀,從整體上說還是比較好的。但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誠信行為有滑坡的傾向,具體表現如下:

1.學習誠信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曠課或逃課的現象非常普遍,竟有81.3%的學生有過曠課或逃課的行為。具體分析不同年級的上課出勤情況發現,大一學生在課堂出勤方面的學習誠信遠遠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其中,大四學生在課堂出勤方面表現最差。

2.考試誠信

目前,高校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屢見不鮮,調查顯示,有52.1%的學生曾經有過作弊行為,其中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相比更傾向于作弊。更有甚者,不惜請“”代考。當前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還是很嚴重的。

3.助學貸款誠信

大學生在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時,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堅持原則,如實填寫家庭情況;而助學貸款歸還情況,85%以上的學生能夠按期還清貸款,但是也有個別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拖欠貸款情況。

4.求職誠信

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學生會在簡歷中不同程度地摻假,一些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不惜偽造各種獲獎證書、資格證書。

二、大學生誠信滑坡的原因

1.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

在當今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不完善,道德體系和法制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公民的道德觀念淡漠,法律意識不強,信用基礎比較薄弱,致使失信在社會諸多領域泛濫成災。大學生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社會上這些失信行為的影響和誤導。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不誠信行為不但沒有及時制止,還起了教唆的作用。有的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做一些有違誠信的事情。這些都是影響學生誠信品質形成的不利因素。

3.學校教育的滯后

一是重視不夠。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二是方法簡單,內容單一。不少學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以說教為主,教學內容也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片面強調政治上的忠誠,而忽視基本誠信品質的培養,片面強調理論灌輸,而忽視實踐教育和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個全社會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創新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

為切實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成效,創新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把誠信教育與學生的主體發展相結合,建立“三個課堂+三個結合+三個階段”的“三三制”誠信教育模式。

三個課堂,包括德育課教學在內的第一課堂、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線的校內第二課堂、以社會實踐為主的校外社會大課堂,即把校園內外的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在第一課堂,在政治理論課和思想道德修養課加強了誠信教育的內容,創新德育教學方法,在積極進行正面宣傳教育和說服引導的同時,針對大學生存在的道德困惑和失信行為開展討論,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對倫理道德的理性思考和對高尚道德的追求,提高學生的道德選擇與評價能力。在第二課堂,通過團委學生會和誠信社團開展各種形式的“誠信教育宣傳”活動,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反思、自我甄別,提高誠信辨別能力。在第三課堂,即社會實踐課堂,應切實引導大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對誠信表現好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樹立典型,這樣對廣大學生誠信觀的培養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個結合,即把誠信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把誠信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誠信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首先,在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始終注重誠信意識的滲透,把“會做人”作為第一教育目標;其次,在專業教學中強調教師的職業道德,強化教師的職業倫理觀念,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次,注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設計指導,讓學生充分明白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進入職場的準入證,從而自覺地把誠信外化為自己的行動要求。

三個階段,即對大一、大二學生要進行基本的誠信教育,讓學生清楚誠信的含義及誠信對每個人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入學后刻苦學習,誠實應考、誠實做人;對大三學生進行專業方面的誠信教育,主要結合畢業后將從事的職業進行職業道德方面的誠信教育,強化信用是職業生命的觀念;對大四學生主要進行求職誠信教育和面對社會的誠信教育,教育大學生具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社會對自己誠信意識的檢驗。

2.建立誠信約束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

健全的誠信約束機制的匱乏,也是大學生誠信品質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僅靠教育來培養誠信意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作為基礎和保障。

首先,高校要完善相關制度;其次,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素質、學習情況、健康狀況、信用記錄、特別記錄等輸入個人誠信檔案中;再次,構建合理的校園評價體系。在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的基礎上,將誠信作為一項重要的標準納入校園評價體系中,應成為學生在校期間評獎評優、能否當班干部、能否貸款、升學就業等的重要依據;最后,建立校內外結合的評價系統。學生畢業時,這份檔案將隨人事檔案一并交用人單位,將學生的誠信記錄延伸到社會。

3.積極營造誠信環境

首先,優化誠信社會大環境;其次,強化校園誠信文化氛圍;最后,重視家庭誠信環境的培育。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以身示范,做好榜樣示范作用。

總之,創新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建立誠信約束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以及積極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是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措施。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學生誠信教育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潔.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2]王淑琴,張起.大學生誠信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