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經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21:2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經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經驗論文

篇1

課前討論問題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在上課之前,提出一些跟新課內容有關的問題來讓學生回答,并合理的結合小組競爭的學習方式,則不僅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活躍整個課堂氣氛,從而使得語文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但需注意的是,應盡量選用一些較簡單易答、靈活的問題,否則,問題太難將很容易讓課堂陷入僵局,阻礙教學工作的開展。

擺脫獨白式教學,轉為互動的教學方式

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擔當的是與學生對話的人,而不是枯燥的獨白者。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擔當知識復制的任務,僅僅將知識以獨白式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通過跟學生的互動交流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和內化知識。

所謂互動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一種教學創新,要求教師把自己視為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做到與學生們平等對話,耐心交流,共同探討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縮短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和學生間不可逾越的距離,并最終達到建立一個輕松課堂教學氛圍的目的。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思考問題的空間和自主學習的機會,有利于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掘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一方面也能夠讓教師更好的配合學生去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改變原有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語文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向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轉變,告別傳統的低科技的教學方式

筆者在從事語文教學多年,對現代教學方式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實物和語言直接聯系起來,從而為語文教學提供幫助,這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所無可比擬的。其次,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形象、直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發散思維、開拓視野、擴展想象力、提高記憶效果,從而增加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強化語文學習能力。再次,現代化教學方式結合了閱讀和口語,一種是無聲,一種是有聲,二者的結合無論是在語文教學知識傳輸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促進了學生對漢語的理解。

篇2

[關鍵詞]經濟法案例教學法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定義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的方法。案例教學法最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管理課程的教學中采用,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并運用于經濟、管理等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教學方法與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案例教學法已在多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案例把經濟法課程中抽象的原理具體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實際情景之中,使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表現,在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同時,也會使學生恰當地掌握這些原理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和意義;案例教學法能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實踐情景,把真實、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和分析,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面對困難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極有益處。

二、案例教學法的作用

1.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案例討論中,知識、思想、經驗在師生之間雙向流動,并在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案例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而是教師指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進行交流總結、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合作學習。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案例這一中介,使學生置身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因而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參與、互動。這種方法不僅向學生闡明了基本理論,而且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為主體,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味地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與存儲,沒能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思維被限制在教材上;而案例教學法,是“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強調師生、學生之間的討論對話,變被動學習為互動學習,在每個教學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和集體研討案例,使學生身臨其境,置身于“當事人”地位,積極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可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2.案例教學法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與他人溝通的社交能力。首先,案例教學是教師本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宗旨,將各種具體問題編寫成案例帶進教室,通過情景描述設置問題,再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交流,平等對話和研討,對案例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這一過程不僅深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案例教學通過課堂討論與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再次,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學會了如何互相點評,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向別人提出自己的建議,還學會了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提高了與他人溝通的社交能力。3.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務水平,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首先,案例教學能推動教師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提高實踐能力。因為一個成功的案例,是教師通過各種手段采集案例材料,對案例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使之成為適合教學需要的具有真實性、實用性、可讀性的教學案例;通過這些行為,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其次,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必須精心準備,熟練掌握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應用自如,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發表的見解進行及時正確地點評、歸納、總結。因此,案例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能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4.啟發性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本身不是純理論性的內容,也不是簡單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內容的問題。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為了說明具體問題而設立的。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去體驗,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尋求真諦,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從而提出建設性意見和解決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誘人深思,給學生留下較多的思維空間,教學效果非常顯著。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運用已掌握的知識結合生活實際,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增強運用知識和總結經驗的能力。

案例不是獨立的教學形式,只是講授教學的輔助手段。案例教學法可以且必須與傳統的系統講授法相結合,案例教學法不能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反過來講,傳統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傳統教學連貫性強,這對于某些教學內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講解中,傳統教學仍是必不可少的。培養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增長學生知識的教學手段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合理的運用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閆燕:淺談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2

[2]吳思嫣:財經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5.10

[3]陳擁軍:小議案例教學法.

篇3

一、教師要有滲透環境保護的意識

“思想支配行動”,作為化學教師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要意識到化學教學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在化學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化學實驗,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它們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又能很好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因此,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環境教育就更生動、更具體、更直接、更有教育意義。如藥品取用為什么要按規定用量,沒說明用量則取少量,固體藥品蓋滿試管底部,液體藥品則取1-2ml,這樣既節約藥品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再如對用剩藥品的處理: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拋棄,不能帶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危險;硫磺在空氣中的燃燒需要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制氣體的裝置為什么首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為什么要對尾氣進行處理;以及聞氣體的方法;化學試劑的貯存和使用等等。化學實驗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環境教育的重要時機,教師必需運用好這環節,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新課標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例如,在講“我們周圍的空氣”一單元時,可以給學生講解空氣的污染與治理,沙塵瀑的產生與防治,也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講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處理;還可以給學生講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現臭氧空洞的嚴重后果等。在講解“自然界的水”時,淡水資源的危機、水體的污染便可貫穿其中,從全球來看,淡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進一步加劇,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銳;這樣能很好的讓學生意識到,環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的極大危害,使之體會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講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識學習后,可以給學生介紹“溫室效應”的形成、事實、危害。在講解“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時給學生講解酸雨的形成、空氣的污染、溫室效應,以及為何要尋找和開發新能源等。在講解“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教育學生為什么要合理開采和利用資源以及廢舊電池為何要回收等;在講解“有機合成材料”時給學生講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決“白色污染”,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主人。

作為化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書本知識,結合身邊實際把環境教育穿穿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應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四、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保護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爭取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受到教育,從而提高環境保護的認識。還可以利用寒署假、節日等空余時間讓學生通過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環境調查,看一看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造成這些環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嚴重后果?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加以解決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在化學試題中滲透環境教育

篇4

在研究語言和文化之后,語言經濟學才涌現出來,屬于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和新興邊緣學科,該學科涉及語言學和經濟學以及教育學等,也就是說為實現經濟活動,該語言交際把必要條件提供出來。在1965年,JacobMarschak第一次提出語言經濟學說法,把效益和價值,以及費用和效用這些語言經濟學性質揭示出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為語言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歷:

(1)以民族歸屬對待語言,致使種群區別的基礎源于語言,人類社會經濟中產生了地位差別,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異。這個研究階段經常把收入差異的對象定位為美國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語確定為英語與法語者。

(2)把語言以人力資源對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對語言教育進行投資,就可把收益得到。

(3)語言作為人們身份和經濟資源的符號,也是對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的屬性。

2商務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1)改革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操作能力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立足語言經濟價值視角,有利于商務英語教育質量和語言價值的提高。商務英語的學習能夠帶來經濟價值,這已經為大家所公認。但目前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以英語和知識還有能力三大板塊為基礎的,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多數情況下英語作為通用英語,和大眾溝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務知識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漢語授課為一般狀況,所以完全融合兩者很難,很容易使學生認為商務英語的學習意義不重要。其次,實際商務操作能力不具備成為大部分英語教師的狀態,因此實訓課使學生業務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過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到,對當前的課程期望改革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國際商務,培養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完成與供應商或客戶談判任務,這就是商務英語教育的目的所在。經濟利益特征表現得很強,所以說經濟上的回報是建立在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商務英語專業要以語言經濟學理論做導向,根據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知識構成,社會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數量,對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和企業家一同研究商議,確定改變商務英語教學目標,其意義非常重要。通過調研商務英語方面運用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備相應的工作才能、工作經驗,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能夠完成相應的文秘工作任務,并在涉外商務活動中,涉外交流或談判工作任務能夠完成,是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基于此,行業和企業的商務專家被課程開發小組教師邀請來,在共同論證后,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目標被確定,即: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方面,了解基本國際商務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水平應較高,實際操作相關國際商務業務能力應具備,對相關專業崗位工作過程應熟悉,與周圍外向型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對外事秘書和翻譯以及對外貿易業務都能夠從事,這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是實際需要的人才標準。

(2)以用人單位及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商務英語課程就實現人才培育目的來說,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徑就是課程,決定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而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屬于人力資本,一定的投入是對這種人力資本進行學習并掌握的必備條件;具有高低的劃分是語言價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將制約語言發揮的效用。這兩個基本觀點將發揮指導對商務英語課程重新認識作用。這幾年,國內有關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經濟價值的要求,不過一直以來,英語學科都束縛著職業英語專業課程內容,在改革中,“針對性”和“職業性”表現得匱乏。那么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能否以對用人單位和學生需求的滿足作為出發點,人才的經濟價值能否真正實現,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實現人才的經濟作用,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標作為引導,整合人才市場的供需要求,對應的調整所設置的商務英語課程。在與企業和行業專家商討后,以一般專業課程方式設置傳統的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以及應用能力三個模塊,而且設置專業核心和拓展課程,設置這些課程的出發點都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實現了有機融合商務知識與專業英語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基礎課程,它產生的源頭在于企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以及課程開發小組教師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確定的,展現出下面兩個特點:

1)商務實踐的特點。人們可能存在狹義地去理解商務實踐這種問題,有的人認為實踐僅僅局限于實際業務部門,廣義來說課堂的課程學習也屬于商務實踐。

2)商務語言的特點。用語言學的視角理解商務英語就是在商業行業活動中應用英語,基本語言運用活動涵蓋聽、說、讀、寫、譯等內容,英語特征表現為專門用途,在商務溝通和談判實踐中,能夠有效地運用英語,對實際問題能夠運用英語處理,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進而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說,這樣安排的課程和高等教育特點相契合,也和學生職業發展的要求產生同步,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迎合市場需要。語言價值和經濟價值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實現最大限度的產出。

3結論

篇5

日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學的數理分析之風漸盛。對于經濟學研究及教學呈現的數理化趨勢,國內外都展開了爭辯。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淺談數理經濟學教學的研究。

贊同者甚至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們認為,數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經濟問題時采用數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純語言的定性分析中難以直觀得出的結果,它使得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表述更加準確精煉,且能將已有的經典經濟理論拓展延伸。而批評者們則認為,經濟學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論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數理模型過度建設和使用無益于理論的創新,也無法準確反映現實復雜且不穩定的經濟活動。數理經濟學的本質是探討如何用數學語言準確、精練描述經濟學問題,并推敲通過數理分析而導出的數學關系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及揭示的經濟規律。在不脫離經濟思想本質的情形下,科學地應用數理工具,進行經濟理論的理解、應用和延伸,將有助于經濟學科的長足發展。

數理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它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就分析對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也可以是勞動經濟、產業經濟、公共財政等經濟學分支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各個方面內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關數學理論和模型,內容極其龐雜。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難度。國內關于數理經濟學這門課程也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國內學者們編寫的少數教材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華裔經濟學者蔣中一編寫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動態最優化基礎》。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經濟學研究生的相關通用教材進行授課。教學內容上以學習和參照國外的教學內容為主。

針對數理經濟學覆蓋內容眾多、理論過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復雜等特點,筆者認為在進行數理經濟學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相關經濟學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從基本分析框架出發的思路,使學生掌握解決經濟學優化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養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體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數理經濟學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經濟學類的金融、貿易專業是培養具備相關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級人才。為了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既掌握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又接受過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相關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外語、計算機運用熟練,同時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復合型、研究型人才。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大學生實驗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一般途徑。對于經濟學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一準則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活動極為活躍,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如何創新工具、規避風險、完善市場,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創新思維和相應的研究能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

二、經濟學類各專業實驗性教學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經濟類專業人才質量與研究型人才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側重點是學習,也就是吸收知識,用知識記憶的多少來檢驗和反映教學的效果,從而影響學生創新性的培養。二是人才總體結構失衡。由于在校期間更多地強調專業知識而忽視其他相關研究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低層次金融貿易類人員供大于求,而高層次人才則明顯不足。導致以上問題的關鍵因素,歸根到底在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缺乏針對性,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其具體表現如下。

1.過分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驗教學。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各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較大的共性,專業課中分為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方向課,理論課程過多過繁,實驗教學課程比重較小,且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這種培養模式的最大問題就是使學生重理論、輕實驗,重書本、輕能力。經濟學類的金融與貿易專業都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理論與實驗應該緊密相連。

2.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從而達到系統的功能。專業實驗性教學的一些具體環節由于缺乏明確的子目標,從而影響著這方面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如經濟學類各專業都對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關的實驗環節如果僅限于單純的電腦打字、數據庫操作等內容,沒有結合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就容易導致實驗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落后、評價方法不科學、控制措施失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實驗教學形式單一。目前,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實驗性教學主要是以上機模擬的形式出現,但從總的情況來看,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究其原因,是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制度安排,導致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環節教學改革的回顧

改革經濟學類各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對建設同濟品牌的經濟學專業、培養我國金融與貿易領域亟需的專業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學科的結合,其理論和方法是多門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結果,體現了現代經濟學發展中注重定量實證分析的特征,非常適合將該課程的教學作為一個平臺,強化課程的實驗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課程教學團隊著力于改變觀念,研究、探索和實施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各項改革設想,采用先進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并以此為基礎改革課程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構建了基于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可操作的實驗教學成果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具體而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教學培養目標明確。針對本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定位,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要求學生善于將各門經濟課程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三是通過實驗性教學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視野,拓展研究能力。學生從大量的實驗中摸索規律,有助于將專業基本理論加以整合并與實踐緊密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驗中進一步升華所學的理論。因此,在該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學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應的計量軟件應用來進行實驗教學,保證了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學內容豐富。計量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課堂教學中也較難直接接觸到很多實例,使得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困難。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分析和決策,活躍課堂氣氛,進而產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全國各重點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各校均于近年來加強了該課程的實驗教學,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學內容,上課時進行相關軟件的演示;二是運用相應的計量軟件,安排學生直接上機實驗。另外,有些高校自己進一步編寫仿真實驗或編制相關的課程教學軟件。根據本校的實驗教學條件,采取了根據所用教材各章節的內容自己重新編寫了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大綱和實驗教學手冊、教學指南以及相應的案例,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和內容,安排學生在實驗室完成各項實驗操作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堂交流和討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亦納入對學生的最終課程評價成績。從近年來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進行改革以來,有效地將計量課程的專業理論、技術學習與實驗教學融為一體,既豐富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能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因為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的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其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定量分析能力。本課程實驗教學的實施,使得經濟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學位論文的寫作以及進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撐,適應社會對研究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進一步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篇7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能力;角色轉換

1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的意義

(1)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案例教學最突出的優勢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經濟事例作為教學內容,對學生具有啟發教育的作用。優秀的案例,往往以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并將理論知識寓于案例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各種類型案例的剖析,運用創造性思維,將大量的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高度,從而進一步指導今后的實際工作。

(2)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讓學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難以掌握。例如,在成本理論一章中,不斷用到平均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等多條曲線;在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時,則是用IS-LM模型。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中介載體,將西方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以一種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而案例教學在這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為經濟學案例往往是以現實經濟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足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思考、積極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能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學生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其理論知識會掌握得比較全面,但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往往導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教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逼真的、具體的情景,迫使他們去思考、分析、處理問題,從而得到實際鍛煉的機會。同時,案例教學本身也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分析與研討,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共事和溝通交流的能力。

2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組織

(1)課前準備。首先,教師應在認真備好課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案例。案例的選擇應兼顧典型示范、應用實際、現實新穎、適合國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也就是說,精心挑選的案例不僅要符合課堂的教學要求,而且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想聽、要聽、樂意聽,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配合默契,寓教于樂,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解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可以拿“吃第一個面包同吃第三個面包的感覺是不同的”或以小品《吃面》為例來說明;在講授供求規律時,可以編寫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發生冰雪災害對食品供應和物價的影響”,通過這個案例,有效地將案例與供求規律緊密地結合起來,既提高了《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應用性,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以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講完貨幣政策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對“2007年度由于CPI屢創新高銀行提高存貸款利率”等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在講完失業理論之后,可以引入“近年來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種種原因及應對措施。其次,教師事先應反復閱讀案例,做好案例分析。雖然案例本身可能并無統一答案,但作為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師應盡可能將問題想得全面、完整、詳細,要深思熟慮。這其中可能要涉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內容,必要時需查找大量的資料,否則無法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只有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先對案例做個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案例教學的主角是學生,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學生的課前準備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難度大、綜合性強的案例更應做充分的準備。否則課堂討論的效果很難保證,甚至課堂討論根本無法進行。學生要做的準備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學生應該掌握相關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這是進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條件;其次,在上課前,學生需要通讀案例,概括問題,提出決策方案。這樣才能保證案例討論課的質量。

(2)組織課堂教學。分組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課之前把案例資料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要求學生要預習案例。上課時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5到10分鐘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表述各自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爭議分歧較大,再組織討論,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總結。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是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例如,教師不應隨意否定學生的分析結果,而應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

3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理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仍應占主要地位,如果整個西方經濟學教學以案例為主會造成學生對某些問題了解得比較深入,但知識掌握缺乏系統性。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不能像MBA那樣,完全以案例教學為主,而應以系統的理論學習為主。案例教學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一般來講,案例教學占用20%~25%的時間為宜,也可利用學生的課外活動組織案例討論以作為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補充。

(2)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移:其一,案例分析課堂上的教師不再以一個單純的“知識權威”的形象出現,不再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課堂是由學生唱主角了,教師的前臺活動已大大減少,代之而來的是學生的大量活動,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其二,案例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則由原來的知識講授變為指導學生動腦思考。教師一般只應對案例討論的要點和應注意的問題作必要而簡略的提示,布置案例討論的任務和要求,而把大量的時間騰給學生。即使有學生需要教師指導和答疑,教師的講解一般也是個別進行的,這里教師傳授知識的形式由集中講授變為對學生個別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3)案例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案例教學法的特點,使其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有較深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很強的理論運用能力,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且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很強的課堂組織和控制能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踴躍參與,實現案例教學的目標。目前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師離案例教學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加強教師培訓十分必要。案例教學教師的培養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學習培訓。即通過舉辦培訓班以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水平。二是實踐鍛煉。即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實際工作,同時請企業有經驗的管理者或外校有經驗的教師搞講座,或組織案例課的觀摩教學和經驗交流活動等,這一系列途徑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能力。

(4)借助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完善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設計。在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設計與準備過程中,組織專業相同或相近的老師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拓寬經濟學案例信息的來源,實現資源共享;二是不同教師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集體討論中可以使思維在相互借鑒、相互碰撞中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拓寬經濟學教學思路,提高經濟學教學研究水平。這兩方面相互滲透,同時進行,對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設計的完善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魏靜.談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8,(1).

篇8

1.1任務的布置及方案的制定

實驗指導教師在設計實驗實施前三周對實驗任務進行布置,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圍繞著水體中微生物的檢測和高效功能菌的分離篩選兩個主題自主選擇。如水體中微生物的檢測,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水體作為研究對象,如對宿舍、教室、圖書館等學生生活學習的區域進行生活飲用水的微生物學測定,監測大腸菌群總數和細菌菌落總數,依照國家標準對該生活飲用水進行評價,也可以選擇學校周邊的一些河、湖、庫(如瑪納斯河、蘑菇湖水庫、北湖等)水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實驗、分析及評價。高效功能菌的篩選是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的關鍵環節,林下土壤中分離篩選纖維素高效降解菌,印染廠生產廢水中高效降解偶氮染料菌的分離與篩選等都是學生期望通過微生物的處理手段資源化有機廢棄物或降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設計思路。設計實驗研究對象與學生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有利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掌握學科的發展前沿。通過查閱文獻并與教師進行相應的溝通,每位同學在設計實驗開展前一周上交設計方案,避免了有些同學在實驗過程中常常將自己定位于“旁觀者”的地位,做到每位同學在實驗實施前都是“心中有數”。設計方案包括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預期結果等。指導教師對設計方案進行匯總和分類,將設計方案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同時要考慮學生能力的差異、性別的差異,每組3~4人,指定組長,組員們再次對整組的設計方案進行調整,進一步的完善和合理化,最終方案由指導教師審定后方能進行。

1.2設計性實驗的實施

設計實驗的實施階段,按照設計方案,各小組學生自己動手采集及預處理樣品,自己配制所需試劑及培養基,自己觀察分析實驗結果,自己確定實驗具體時間,教師只是從總體上把握實驗進程,不過多干預實驗,做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服務者。為保證實驗的實施,做到實驗室全天開發,有實驗指導教師、實驗員教師及學生班委輪流負責。教師“教”的地位的弱化并不等于將學生置于無人管理狀態,教師應對實驗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集中指導,對各小組的個別問題進行分散指導。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對各實驗小組實驗記錄的檢查加強實驗過程管理。要求學生每天實驗時,必須做好詳細的實驗記錄,包括實驗時間,實驗人員姓名,實驗具體內容,使用儀器設備及設定的參數,儀器狀態、出現的實驗現象以及可能出現的原因、實驗數據等,不僅能清楚的掌握實驗進展,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驗情況,還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微生物實驗豐富多彩,建議學生運用影像技術對微生物的形態、生長情況、采樣地點、處理結果等進行拍照,不僅生動形象地保留了原始記錄,更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

1.3實驗報告的撰寫及實驗成績的評定

實驗部分整體結束后要求學生認真撰寫實驗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實驗數據和結果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和分析,并與預期結果進行對比;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每位同學需要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及關鍵環節進行總結,對實驗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措施或建議。實驗報告的撰寫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成績的評定圍繞整個實驗的全過程,占課程總成績的30%,主要包括實驗方案的制定20%、實驗實施過程中承擔的任務及表現30%、實驗記錄10%、實驗報告40%等,注重實驗過程和結果分析,而不是僅以是否達到預期實驗結果來給定成績。

2教學效果

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反映花費在綜合設計性實驗上的時間和精力遠超出他們之前的想象,但收獲頗多。首先在實驗技能上更加的嫻熟,操作上更加的規范;其次,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真正的實現了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將多門課程的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再有,學生自行完成了一次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也是對自我能力剖析、認識和肯定的一個過程。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環節中也有所呈現。學生在開題報告的展示、論文主旨的把握、實驗操作能力及數據處理等方面普遍表現良好,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時,有更多的學生期望在專業方面有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我校2010級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中碩士研究生錄取比率較往屆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報考及錄取院校大多是國內知名環境相關院校。

3教學思考

篇9

1.對人的認識和防范方面(1)購物安全問題:有的學生購物時不會討價還價,不能辨別事物真假好壞,對商家的吹噓偏聽偏信。(2)人身安全問題:大學生失聯遇害案在網絡上時有出現,分析產生失聯的原因,除大學生防范意識不夠外,缺乏社會經驗也是主因。(3)情感安全問題:有的學生不會正確處理好男女同學正常交往與戀愛的關系,掉進情感的陷阱。(4)食品安全問題:許多學生喜歡到校園周邊消費,而很多不良的商家只把目光盯住大學生的口袋,給大學生提供“問題食品”。常言道“病從口入”,吃多了不安全的食品,常引起大學生的身體出現不適甚至食物中毒,危及大學生的安全。

2.對事情的應對處理方面

(1)財產安全問題:因對財物的保管不謹慎,讓盜竊分子有機可乘的現象在大學校園較普遍。學生之所以容易丟失財物,主要是個人保管不力,沒有牢記“客不離貨,財不露白”的古訓。(2)交通安全問題:當前在高職學生中,擁有汽車、摩托、自行車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頻繁發生。沒有常思“在外出門小心好,凡事低調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經驗。(3)網絡安全問題:有些學生癡迷網絡,“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同時,網絡犯罪、網絡欺詐讓學生難以分辨。需要青年學生克服網癮,不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問題:高職學校里經常發生學生因為違規使用電器或使用大功率電器引起寢室火災之事。人們常說:“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只有加強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5)生產安全問題:高職學生在實習實訓時常發生傷殘、失蹤甚至死亡。社會經驗告訴我們,“小心使得萬年船”,其實只要在實習中多點小心,很多安全問題就不會發生。(6)防災安全問題:人們通過多年的觀察總結出許多安全防范知識,如“燕子高飛晴天到,燕子低飛帶雨來”的氣象判斷;“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調查發現許多學生的防災避災知識比較缺乏,當遇到自然災害時不知道應對,可能會錯過逃生的良機。

二、安全教育的舉措

篇10

[論文摘要]教師是學校賴以生存發展的最寶貴的資源──人的資源。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會嚴重影響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辦學聲望及辦學前景。本文就現在學校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完善教師評價制度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希望籍此可以提升學校的管理質量。

[論文關鍵詞]教師評價制度教學完善

一、目前學校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

(一)對評價目的的認識存在偏差。目前許多教師和學校領導都認為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鑒定和考核。有的領導把取得教師評價的結果看成教師評價工作的結束。并沒有認識到教師評價其實就是為了反饋教師工作的效果,進而作為促進教師改進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而僅僅把它作為一種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學校把對教師的評價僅看作獎金分配及晉升職稱的主要依據,因此因為受利益驅動,部分教師為了取得好的評價而走歪門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學。

(二)評價制度結構上存在嚴重的不合理。首先,從結構上來看,目前主要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的、鑒定性的評價。經常依靠辦公室、教室外邊的走廊、校園里的道聽途說或者偶然見到的現象下結論。缺乏正確、準確、客觀全面而又有效的標準,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較差。這種結構簡單、信息傳遞方向單一的評價系統,不可能充分調動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缺乏教師的參與。評價時當事人也就是被評價教師一般沒有在場,反饋信息時也過于籠統,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評價,教師們也不知道自己的弱點與強項在哪里。

(四)缺乏建設性意見。有的學校主管教學領導,只是提出批評意見,而不能提出可供參考的有價值的建議,評價過后也不召開教師會議討論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把教師評價看成一種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務。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現在的教師評價制度及過程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二、如何完善教師評價制度

(一)明確評價目標教師評價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須明確教育評價的目的主要是導向、激勵、改進教師的工作。通過評價過程的反饋、調控的作用,促進每個教師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促進學校的領導不斷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校教師的素質及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確立教師評價的正確依據。正確的依據應該是:教師的教育價值觀、預期的教育目標、社會的反饋、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反饋等。其中包括:教師的師德水平,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教師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學生群體的能力,教育教學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的工作業績。在以上幾項評價依據中,尤以師德和教學能力為重。

三、制定合理的評價方案

(一)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自評能促進教師自我反省,進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每個教師可根據自己教育教學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兩個方面的內容,以及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找出自己的發展優勢和不足,然后把擬定出的改進要點和改進計劃,形成一個教師自我分析評價表。

(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打破"師道尊嚴"的局面,讓自己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然后,通過學校管理者向學生定期召開學生評價教師的座談會,作為定性評價;與此同時,教師自己還要不定期地召開學生專題座談會,作為靈活性、過程性評價;學校還可以在校內設立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專題信箱。也可以設計學生調查問卷,讓學生通過紙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對教師的評價。

(三)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評價。學校管理者在操作評價的過程中,首先要參與教師對教師的評價,與教師個人單獨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師的優勢,指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可以改進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四、發揮教師評價制度的作用提升學校管理質量

(一)正確的導向。給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勵功能。能夠激起干部,教師發揚優點,促進人們工作的主動性與熱情,激勵人們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學習。

(三)鑒定功能。成功的教師評價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有助于確定教師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樣的培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和教師間的交流關系等等。

(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師評價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