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事業管理范文

時間:2024-05-30 17:2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藝術事業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藝術事業管理

篇1

【關鍵詞】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發展;探索與實踐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正在快速發展,并成功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化經濟的大發展。近年來科技的更新更進一步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催生了以藝術管理推動文化發展的發展趨勢和理念。針對我國的藝術管理體制而言,它是文化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管理體制的起源和特點,以及體制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為現有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如何增強藝術管理對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作用,采取何種措施和發展途徑才能達到計劃中的目的,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對象。

一、關于我國藝術管理的分析

藝術管理是伴隨著藝術的產生過程,跟隨者現代管理學的發展而誕生的,它與文化管理、文藝管理等新興管理模式隸屬同一個學科領域。作為一門研究性學科,藝術管理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辯證,在藝術管理的分類研究中,藝術管理包括藝術經濟管理和藝術行政管理兩大類,是社會精神文化的管理范疇,在社會文化產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根據我國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我國文化藝術研究中,藝術管理體制仍然處于薄弱環節,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沒有結合文化產業這個大領域的特色和要求進行合理的梳理,因此,藝術管理體制在一定層面上還存在體制和制度的空白。

我國國家藝術管理體制是站在國家的高度對全國藝術發展實行的管理和領導手段,是立足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高度去思考的管理方式,是在藝術生產、消費、交換過程中結成的管理契約關系。這是宏觀層面上的管理體制,具有鮮明的統治階級色彩,并不適用于具體的藝術管理領域。

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我們需要立足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結合具體的現狀,細化到具體的管理模塊中去,由局部發展影響整體發展,由具體管理工作影響全面的建設工作,從而實現以藝術管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二、藝術科學規劃管理工作和建設工作的作用

(一)健全了科研項目的管理機構

通過近年來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和專家評審委員會對藝術科研規劃和管理的協調、發展,藝術管理工作重點負責了文化和藝術的組織評審、立項和建設實施,目前日益健全的藝術科研組織機構確定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新方向。

(二)完善了藝術科研的規劃管理工作

近年來日漸完善的規章制度豐富了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明確了各職能職位的具體工作職責和任務,確保了文化藝術科研工作的規范性管理和有效的推進作用,并建立起相關的課題項目和藝術研究基地以推進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三)強化了文化產業的學術價值

藝術科學規劃管理工作深化了“中心工作”的服務大局意識,圍繞著藝術事業的“中心工作”采取了具體的管理措施,藝術科研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文化產業在課題上的原創性和開拓性研究,具有時效性的科研成果更深層次地彰顯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價值。

(四)拓展職能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藝術管理工作是在文化事業建設的基礎上開始發展起來的,陸續制定的發展規劃編制和科研項目成果的展示將文化產業的研究視角擴大到更加廣泛的范圍之中,不斷強化的藝術管理職能,給文化產業事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推動了文化產業更上一個新的發展臺階。

(五)管理資金優化了基建辦公環境

藝術管理工作優化了科研項目的經費,給文化產業事業提供了更好的辦公條件。在管理工作的督促下,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文化事業帶來了更多的注入資金,不斷增加的科研經費為文化產業事業提供了更為寬敞舒適的辦公環境,使文化產業的發展由量變上升為質變。

三、以藝術管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和數字化技術深深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各種文化節目以及新興的文化業態融入了很多高雅藝術成分,希望通過營造藝術氛圍,為國內外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文化藝術場所,進而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

(一)立足藝術管理,培育文化產業骨干

培養高素質的文化骨干能夠有效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藝術管理過程中,構建一批實力強,有競爭意識的文化企業骨干力量,不僅能夠強化藝術管理的力度,還能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實力。骨干文化企業的發展也是藝術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鼓勵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做強文化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

(二)結合藝術管理,優化管理模式

藝術管理的模式豐富多樣,根據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發展屬于自己的管理方式,強化對文化企業的宏觀調控和文化企業的管理體制以增加文化產業的收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積極推動文化產業事業的繁榮發展,從而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促進文化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三)完善藝術管理,提升發展文化產業的途徑

從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來看,為人們提供更好更精彩的藝術節目是向觀眾爭取票房的重要途徑。當前社會,純藝術性的高雅藝術表演很少能得到大眾的認同,一則是人們不具備對高雅藝術的欣賞意識,再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方式,只有不斷結合現實狀況,改變藝術的形式和表演方式,才能獲得更多的肯定。

(四)增強藝術管理,提高表演水平

藝術文化是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提供給觀眾的是一種精神享受型的文化形式,這需要提升對節目的編制和篩選,在節目中弘揚傳統的精神文化思想,立足現代化的審美觀念,融入新的創新元素,創造出新型的表演風格,并不斷適應當前社會的消費結構和審美需求,走進群眾的生活,活躍當地文化,彰顯新時代的文化產業特色,才能真正意義上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安球.文化產業發展理論研究——兼論湖南文化產業發展[D].江西財經大學,2009.

[2] 王小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視域中的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洛陽文化產業發展為例[D].河南科技大學,2010.

篇2

一、動態、分散與多樣的資金來源

美國文化藝術贊助體制是復雜、分散和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機構既獲得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撥款,也有個人、公司和基金會等私營部門對其進行贊助。

總的看,美國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資金來源,約半數為票房和其他銷售收入,其余約百分之四十為私營部門(公司捐贈百分之七,基金會百分之十三,個人百分之二十)的捐贈,公共部門提供的資金占百分之十,其中聯邦政府提供的資金僅占百分之二,作為美國最大的聯邦藝術管理機構的美國國家藝術基金僅提供不到百分之一資金。(政府資助的數額不含聯邦政府通過稅惠政策為支持文化事業提供的間接扶持。)

二、公共部門對文化的直接贊助

來自美國國家藝術基金等公共部門的直接贊助并不對藝術政策起導向作用。從純數額看,這筆資金遠遠無法支持美國大多數的文化活動,它們起的作用僅僅是為文化機構提供補充資金,特別是加強文化教育,推廣新劇目,進行文化保護項目,是作為其他贊助方式的補充。任何一個機構或者項目都不具備直接影響美國文化的總體發展的能力。像國家藝術基金這樣的機構僅對它們能夠控制的變量負責,并不要求它們對文化制作和推廣的機制進行干預。

美國人認為,小額撥款資助方式,加上藝術委員會等地方政府機構對文化藝術進行一定管理,又有稅收制度支持文化事業,這些加強了政府資助的效率,保證了文化的多樣性,也促進了文化事業的自由發展。假如某筆撥款效果欠佳,其影響非常有限。同時,文化機構的相對獨立性,有利于文化藝術的創新嘗試。

三、美國國家藝術基金的作用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建于1965年,為獨立的聯邦機構,是美國政府負責文化藝術的組織。該基金2004年的預算為1.21億美元,除機構自身運作所需,有1億美元作為能提供的資金,僅占美國文化事業所需經費不到百分之一,卻要支持50個州和6個美國領地的文化事業和文化教育,按照許多國家的標準,該基金的作用本應十分有限。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撥款有獨到之處,即采取配套撥款,他們每向文化組織撥款一美元,該組織需從政府以外的渠道爭取7―8倍于撥款的配套資金或捐款,這一美元才能真正到位。也就是說,當基金提供10萬美元得到落實,該文化組織最終將得到相當于80萬的資金。文化組織由于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撥款而提高了它的可靠性和知名度,因此撥款形成巨大的乘數效應。該基金雖然不能管理或者決定美國的文化藝術政策,但是它與各個層次的文化藝術組織的合作,形成了關于美國文化的一種持續不斷的對話。

四、州級和地方藝術機構

州級藝術撥款是另一個重要資金來源。州級藝術撥款的多少,取決于州稅收額。2003年州級藝術經費共計3.545億美元,2004年下降百分之二十三,共計2.737億美元。由于財政壓力,近年來許多州的藝術經費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州政府支持藝術的做法與國家藝術基金類似,但更注重小型、地方色彩更濃的藝術組織以及年輕和不知名的藝人。州藝術機構還扶持社區團體的藝術活動,以及藝術在醫療保健、犯罪教育學和老年醫學中的應用。

五、其他公共部門對文化藝術的支持

除國家藝術基金,美國政府其他一些部門也為文化事業提供資金。這些有的是獨立的文化藝術部門,有的是掛在本身與文化藝術沒有直接關系的政府部門(如國防部)之下。受聯邦政府資助的文化項目達兩百多個。2004年聯邦政府及準政府機構史密森學會、公共廣播公司、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局、國家人文基金、國家藝術基金、國家美術館、內務部(拯救美國文化遺產項目)、肯尼迪藝術中心、教育部(寓藝術于教育模范發展項目)、美術委員會、首都計劃委員會、服務管理總局(建筑藝術項目)、歷史文物保護顧問委員會,分別有0.1―4.89億美元的文化藝術預算。

美國的外交部門支持向海外推廣美國文化藝術的項目始于冷戰時期。國務院及前新聞總署組派美國著名的交響樂團、現代舞團、歌手、爵士樂、民間音樂、音樂劇等到海外巡演,演員和劇團得到經濟贊助,同時,聯邦政府的支持給了他們更高的地位,也使他們的觀眾得到增加。目前,國務院仍然管理著富布賴特交換計劃和“文化大使”項目,以及對海外廣播等文化外交項目。

六、私營部門的捐贈與稅惠政策

個人和基金會的捐贈。美國的稅收體制是對藝術贊助最重要的保障。據估算,2003年美國對“藝術、文化和人文”類的捐款約122億美元,人均約為42美元,其中個人捐贈約占百分之五十,基金會百分之三十三,公司百分之十七。美國的基金會資產約四千億美元。1992年最大的25家基金會占向藝術事業捐贈的百分之四十,其余由許多小型基金會提供。另外還有家庭基金和遺產基金等。

美國法律有明確的稅惠政策鼓勵向藝術事業捐贈。納稅捐贈方向免稅的非營利性機構提供任何形式的捐贈,可減少納稅額。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每向非營利性機構捐贈一美元,每一美元收入便可減少28-40美分的稅。用經濟學的語言講,捐贈的“價格彈性”為-0.9至-1.4,也就是說,美國財政部每減少一美元的稅收收入,私營部門的非營利機構便得到90美分至1.4美元的捐贈。

在美國,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捐贈方式是做義工,全國共有約39萬名全職義工。90年代初,做義工的人平均收入在5.6萬美元以上。如果用美元來計算,這種以時間方式進行的捐贈,相當于兩百到兩百五十億美元。

公司捐贈。公司捐贈很分散,藝術事業三分之二的經費來自利潤不到五千萬美元的公司,其中百分之九十捐給了地方藝術組織。90年代的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公司中,百分之四十七向藝術事業捐贈過,公司捐款的百分之十九捐給了藝術事業。

篇3

1 藝術檔案管理的現狀

(一)管理方式比較落實,管理設備不齊全。根據調查可知,我國目前各地文化藝術檔案館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不齊全不先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各地文化藝術發展速度也是非常明顯的,但我國各地文化藝術檔案館的發展卻并沒有與之適應,很多地方仍然與行政檔案混合管理在一起,不僅給管理工作者帶來不便同時直接影響文化藝術檔案查提取和查閱。同時,相關配置設備不齊全不先進,也使得文化藝術資料保存不完整或丟失,很多資料已經出現老化變質的現象,由于技術設備不足,使其不法修補和轉移,嚴重影響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工作。

(二)檔案管理隊伍薄弱、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受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視程度等各種因素影響,也導致了我國整個文化藝術檔案管理隊伍薄弱、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的現狀。很多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比較著重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比較容易忽視對文化藝術產業的記錄和保存,得不到重視,缺乏資金投入,使其文化藝術檔案的發展處于停滯階段,檔案管理團隊專業技能和基本素質薄弱,責任心不夠,甚至出現一個工作人員兼顧幾項工作或部分工作無人負責現狀,嚴重制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的發展。

(三)檔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學統一的標準。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使得各地對群眾文化藝術記錄和整理工作沒有統一的標準。一些地區文化檔案館機構設置不合理,缺乏相關監管工作人員,很多文化藝術資料往往由技能素養不全面的工作人員全權負責,管理人員依據自身喜好不同而進行取舍整理,就出現了一定重文字輕圖片、或重影像資料忽視文字描述等不同記錄標準,直接影響了檔案資料的可用性和完整性。這樣缺乏統一科學標準給影響了檔案管理工作進步也給查閱群眾帶來不便。

2 藝術檔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藝術檔案的不重視,文化館的藝術檔案是文化館藝術活動的原始記錄,因此檔案管理人員不僅要有職業奉獻精神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還需要一定的文化業務知識和檔案管理能力。

(二)文化藝術檔案館的保管條件較差,大部分的文化藝術檔案都難以長期保存,由于文化藝術檔案中的聲像、實物檔案等其載體的特征性,必須具備恒溫、恒濕、防蟲等保管條件,縣級的文化館基本上不能達到該要求。縣級許多文化館由于各種原因,不僅沒有檔案室,而且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使得大量極有價值的資料散落或流失,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有的文化館里雖然有檔案管理人員,但也只是局限于一般性的收集資料,文化館即使沒有專職檔案人員,也應該有相對穩定的兼職管理人員,并且還要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專業技術培訓。收集和中立檔案,是一項十分繁重、繁瑣的工作,這就要求檔案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耐心、細心、誠心,應該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文化館的藝術檔案問題復雜,缺少有效的管理機制。文化館藝術檔案中聲像、實物檔案的創作者往往以為這些檔案歸屬個人所有,經常會出現不愿意整交檔案給管理部門的現象。

3 對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

篇4

【關鍵詞】城區文化藝術人才 建設

黨的“十七大”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建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宏偉大業人才為本。文化藝術人才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整個文化建設中居于支配地位。探索當前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它將有力推進新時期城區文化建設。

一、城區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近年來,以“素養優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為目標,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引進和培養人才已成為文化單位發展的迫切需要。文化單位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引進人才和人才培訓有機結合的多種方式和途徑:“以老帶新”――充分發揮老文化人才的“傳幫帶”作用,不斷提高文化隊伍的實踐能力、業務水平;“改善結構”――組織面試、體檢、綜合測試等,開展應屆大學畢業生以及有文藝特長的青年人才的招錄;“柔性引智”――采取項目簽約等方式與外單位人才合作完成重點作品的編導、排練、演出等,通過外請專家、教授為中青年文藝骨干講課,積極輸送專業人員參加高級別培訓,提高和更新現有人員的知識水平。這些辦法切合文化單位實際,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得以加強。

但面對新時期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新任務,城區文藝專業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文藝創作人才等缺乏問題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人才總量不足,部分專業門類長期缺崗。以筆者所在的瑤海區為例,在文化藝術專業人才較為集中的單位如區文化館,在編人員也只有9人,專業門類有美術、戲曲、裝裱、聲樂,而作品創作、舞蹈編導等門類空缺。鄉鎮街道文化站共有15人,均非專業出身,且其中有13人身兼數職。區圖書館機構未立,無編制,區級圖書專業人才空白。工業園區文化站機構未立。全區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專業人才共有60人,與轄區40萬人口相比,人才總量顯然不足。而且專業配置不足、專業門類長期缺崗與文化事業的發展、業務不斷擴展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極不適應。

二是人才隊伍中專業門類領軍人物拔尖人才稀缺。近年來文化藝術事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業務不斷擴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新經濟”“朝陽產業”。而根據瑤海區文化藝術人才調查資料統計,無論是與文化事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各專業門類人才(特別是作品創作、編導、文藝理論研究、學術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人才),還是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場、既懂產業又懂法律的創新性、復合型文化經營人才中,領軍人物拔尖人才極為稀缺。這種情況在我市的其它城區同樣存在。人才的稀缺使藝術生產完成精品力作人才不濟,制約了文化事業的高品質發展,影響文化事業目標進程;而在文化產業方面的直接影響是文化經營形成高檔次規模化的不多,大的新型文化項目立項研究開發利用不足。

三是人才結構不合理,存在相當比重老年化,知識結構相對老化。從年齡結構看,60名文化藝術專業技術人員中,50歲以上占35%,35-49歲占40%,以上兩項合計占75%,而30歲以下約只占25%。同時文化藝術人才由于缺乏系統培訓學習,知識更新落后于時代需求,加之缺乏專業院校新畢業的年輕人才加入,使文化藝術人才知識結構相對老化。

二、城區文化藝術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一是人們思想觀念的偏差,對文化工作發展重視不夠。許多人包括部分領導以為文化都是消費,賺不了錢,只知道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卻不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唱得更精彩。如近年來韓國投巨資建立民族文化數據庫,支持文藝工作者創作本國特色文藝作品打入國際市場,以致中國熒屏“韓流”滾滾,韓國人從中不知賺去了多少外快。

二是體制關系長期制約著人才培養發展。受編制控制,需招收引進的人才進不來。

三是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每年財政預算文化專項經費寥寥無幾,文化事業單位或自收自支,或不能全額撥款,對人才的培養缺乏穩定的財力支持和保障,各類專業人員得不到去專業藝術院校進修深造的機會,專業水平能力得不到系統規范性提高。對需要投入的文化項目、需要扶持的文化藝術人才等缺乏資金支持。如我區從事微雕藝術創作的傅立耕老人,其獨有的珍珠微雕作品藝術精湛,堪稱精美。但目前因為受居住生活條件的限制,藝術創作無法開展。

四是“文化圈子”內部“近親繁殖”。相對封閉和過于穩定的“文化圈子”,免不了要出現“近親繁殖”的現象,思想認識中的功能固化和思維慣性束縛著創新思維的發展。

五是對人才進門把關不嚴。進來的人員占有一定的人情因素,人員素質、人才隊伍結構配備難以達到要求。

三、多措并舉,切實加強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

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要從區域實際出發,探討文化藝術人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解決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開創城區文化繁榮的嶄新局面。當前,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要求,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以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通過選拔一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引進一批城區文化建設急需人才,培養儲備一批中青年后備人才,使城區文化藝術人才總量不斷擴大,推動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建設一支德才兼備、老中青搭配合理、藝術門類齊全、戰斗力強、面向全社會的文化人才隊伍。為此,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的組織領導。構建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應著眼于人。各級領導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大力營造文化發展環境,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本地區發展規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政府要將文化人才工作納入基層領導班子目標考核責任制,同時加大對文化單位的資金投入,保障文化人才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在全區形成重視文化發展文化的良好氛圍。

二是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創新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用人機制、分配機制、激勵機制等,確立人才資源在文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以改革用人機制為例。人才的流動中,因人事管理體制使人事檔案往往成為人為阻礙,由此帶來工資、戶口、福利等一系列問題。突破阻礙就須打破常規。對急需引進人才可采取重新建檔的辦法解決人才后顧之憂。此外,也可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制度”引進急需人才:即實施編制不變、單位不變等政策,聘請專家人才,來去自由,待遇從優,成果重獎。與此配套要認真研究制定吸引文化人才的優惠政策,不斷優化引進文化人才的環境。

三是加大文化藝術人才建設資金投入。樹立人才資本投資理念,建立完善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文化人才系列基金。如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專項基金”、“高級文化人才培訓基金”、“文化人才突出貢獻獎勵基金”、“高級(特殊)文化人才生活補貼基金”等,專款專用。

四是加大力度引進人才。要大力引進文化事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文化產業經營人才,特別高層次人才和新興專業人才。區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單憑文化界自身努力是不夠的,必須依托外界的有效支持,其中文化優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是關鍵。為此,必須加強文化事業發展對文化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的預測規劃,提高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不斷引進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藝術院校畢業生或中級以上職稱的緊缺門類的文化專業技術人才,充實文化單位專業人才隊伍。加大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引進力度,重點引進一批有文化、懂經營、善策劃、會管理的文化產業專門人才,特別注意引進策劃創新人才、網絡科技人才等,占領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

五是大力實施文化人才培養工程。要做到人才培訓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要樹立培訓是最具效益的投資和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庫,將機關及基層單位人才按專業能力等進行分類,并以當地現有人才為重點,抓好教育培訓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政府、單位、個人三方負擔的繼續教育投入機制;二是建立完善政府、單位、社會團體分層次構筑的教育培訓體系,經常性開展各類培訓;三是要暢通教育培訓的渠道,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聯絡,爭取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四是要活躍培訓方式,鼓勵和支持職工參加自學、函授、講座、集訓,考察等,對學有專長、有發展前途的人才,送到高校或專業進修培訓班深造,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通過換崗換位,加強實踐鍛煉,增長才干和能力。文化單位的非專業人員學專業,補充專業人才隊伍。六是加強文化人才隊伍政治思想建設、職業道德建設、業務能力建設,全面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素質,重視職稱評定工作,關心他們的生活,幫助解決困難,為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協調工作,進一步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

篇5

隨著文化產業和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就逐漸增大。然而現有的培養速度、模式、質量都無法滿足這一具體需要。而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作為培養這一系列人才的主要手段,只有充分重視文化藝術產業建設和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工作,才能解決這一系列問題。而在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興學科時,在建設的過程中將會遭遇到很多困難與問題,要想有效解決,就要正視其研究對象與建設發展思路。因此,長期以來,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受過藝術管理學的教育,只是憑借在實踐中獲得的藝術從業經驗,致使管理水平低、不能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藝術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

 

一、藝術管理專業建設現狀分析

 

從全球角度來看,藝術管理專業的設置與發展,深受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影響。文化藝術產業和文化事業的蓬勃興起,對藝術活動的需求逐漸增加,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藝術管理專業的產生和前進。自21世紀以來,我國文化藝術市場也得到了迅猛發展,而這勢必推動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現階段,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一部分,而在這一背景下,培養優秀的藝術管理人才也成為一種必然要求。盡管我國有大量高等院校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然而藝術管理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由于文化藝術的專業要求,需要具備相對應的藝術知識能力結構。

 

(一)學科建設定位不明確

 

藝術管理專業作為一門復雜、新興學科,其學科建設定位仍然存在一定分歧。藝術管理專業究竟是藝術類學科,還是管理類學科,并沒有明確定義。各大高校真實看到了這一行業存在的巨大人才缺額,并沒有弄清楚該學科的建設方向和具體定位。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學科定位,通過清晰的學科建設定位,從而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要培養學生將具體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能力,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課程設置存在一定問題

 

藝術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安排并不合理。作為新興專業,眼下,整個藝術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整個專業課程正在不斷探索。我國并沒有明確制定關于藝術管理設置的具體課程標準。授課方式和內容還是借助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內容,由于對藝術管理的概念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學校所制定的藝術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安排并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整個方案缺乏合理性、系統性。

 

(三)缺乏強有力的師資團隊

 

一方面,由于藝術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以往的藝術管理工作者,所吸取的經驗和理論只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所學到的。并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與學習。從而致使專業的藝術管理教育者極為匱乏,這就造成了藝術管理教育者的不足。另一方面,相對其他學科來說,藝術管理學科專業相關的書籍也極其有限,沒有足夠的優秀教材和知識體系供學生學習和參考。同時,由于藝術管理專業普遍開設較晚,在專業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延續性,從而師資隊伍薄弱,整體發展困難重重。

二、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建設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明確專業學科構建歸屬

 

目前,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高校不僅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專業類院校。但不同高校在這一專業生源錄取上的政策存在明顯區別,有的高校依據管理學標準來錄取生源,但有的以藝術類生源錄取。而生源歸屬的不統一,也使得培養目標和方案制定困難。同時,關于這一學科學院歸屬上,有的高校從人文素養、文化管理等角度出發,將這一專業放在了管理學院或者人文學院。而有的高校則認為,在針對這一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更應該重視藝術方面的培養,因此將文化藝術管理專業歸屬在藝術學院。但是,正確的藝術管理學科建設方針應該是以藝術學為基礎,通過管理學的合理指導,最終實現復合發展、培養綜合性人才。而堅持以藝術學為基礎,才是實現這一專業長遠發展的關鍵,只有構建在藝術學科,才能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具備基礎,而不是脫離了具體實際。

 

(二)合理安排教學,優化具體課程設置結構

 

想要培養高素質的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就要重視課程設置,合理、全面的課程設置是我們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和核心,通過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從而構建全面、系統、體系化的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適當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重與數量,重視實踐課程的發展,從實際出發,優化具體課程設置結構。而要實現這一系列培養目標,就需要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來設置,依托已有教學資源,開放、合理地設置課程。一方面要重視藝術方面知識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還要重視文化課的學習。二者不能偏。

 

(三)優化課堂結構,改革教學互動模式

 

在現階段發展形式下,傳統的課堂教學課程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要想培養更多符合和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斷創新改革,通過優化課堂結構、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最大效能發揮。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今天,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實現我國文化事業的全面、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既具備有管理能力、決策能力的人才,同時也需要具備創新思維。

 

傳統課堂上,我們基本推行的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講解,并不顧及學生感受。而要想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將課堂核心由教師轉變為學生。而教學方式也應該由灌輸式轉化為引導式教學方式。通過合理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在這一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氛圍更加適合學生成長。

 

(四)重視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相結合

 

藝術管理活動,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這一學科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實踐,許多靈感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這就需要各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對實踐能力培養的投入。而在這一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檢驗理論,豐富和發展自身成長經驗,以實現最大進步。

 

(五)加大資源投入,構建合理高效教育培養體系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師資力量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而要想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重視資源投入。一方面要重視資金投入力度,重視教材的編寫,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優秀書籍資源。而另一方面要重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學生成才離不開合理的引導人和教育者。而在這一過程中,要合理協調利用教育資源,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結語

 

隨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藝術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還會進一步增加。然而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不足,成為阻礙和制約藝術管理專業前進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程教學,都需要進行不斷變革。只有通過一系列調整和改革才能實現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建設的更大突破。要想改革行之有效,一方面要重視對規律性問題的把握,而另一方面要重視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篇6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可利用性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12-

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價值是多元的,但如果無法實現有效利用,則必將致使珍貴的檔案資源成為一種擺設。要充分發揮群眾文化藝術在文化傳承、美學鑒賞、社會感召等方方面面的的影響,就必須把包羅萬象的檔案資源請出藝術館、檔案館、文化館,使其走向社會、走向大眾,煥發出更大的利用價值。

1 基于“可利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價值

筆者認為,基于“可利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增進社會大眾對群眾文化藝術的了解

群眾性文化藝術的創作主體是社會大眾,其欣賞主體也是社會大眾。但是,社會大眾所接觸到欣賞到的群眾文化藝術,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往往與同時代乃至同年代的文化環境、文化作品和文化素材是緊密關聯的。對于許多既往的文化藝術作品,人們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無法深入了解,乃至于無從得知。從這個角度來看,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價值首先就表現在,其原始性、真實性、權威性,能夠充分地原汁原味地向生活在現時代的社會大眾展示原有歷史時期創造的群眾文化藝術精品,使其獲得更多更大更廣的群眾文化體驗,增進對群眾文化藝術的認知。如果說群眾文化藝術具有強大的傳播功能,那么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則能夠充分起到對群眾文化藝術本身的傳播,讓絢麗奪目的文化成果源遠流長。

1.2 深化對群眾文化藝術的規律性認知

對群眾文化藝術進行檔案管理并加以利用,其更大的價值不在于為歷史制造一個封存和緬懷的空間,而在于為總結歷史的規律提供可能。換句話說,我們要通過對既往群眾文化藝術的研究,獲取更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帶有規律性、普適性的文化藝術財富。這一點,是與群眾文化藝術本身的特性緊密關聯的。群眾文化藝術是文化藝術大類中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藝術,帶有濃厚的民間性、群眾性和鄉土性,它除具一般文化藝術檔案的規律和共性外,還具有獨特的群眾化個性。由于群眾藝術家們來自社會基層的方方面面,他們的生活閱歷、思想觀念、創造理念各有不同,審美情趣和藝術思維也不盡相同,這也就導致群眾性文化藝術沒有一般的文化藝術那樣整齊劃一,而是參差不齊、各有千秋的,因而他們的作品也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我們通過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利用,可以充分實現對不同文藝風格、文藝特點、文藝形式的規律性研究,從中總結出帶有共性的東西,增強對群眾文化藝術的理性認知,把人們對群眾文化藝術的認知從單純的“草根”意義中延伸出來。

1.3 推動群眾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繁榮

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作為群眾文化藝術智慧的結晶,凝集了許多時代的藝術成就。照片、手稿、記錄,通過各種相應的物質載體、技術手段記錄下來的豐富的文化群眾藝術檔案,是各類群眾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的歷史憑證,也是群眾文化藝術交流、借鑒、提高、發展的重要藝術理論基礎,更是當代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者進行藝術活動、創作、研究和創新的源泉。因此,充分利用文化藝術檔案,是群眾文化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站在今天的條件下審視未來的群眾文化事業,必須以歷史為根源,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進行充分地開發和利用,積極地從中去尋找素材,開拓視野,獲取靈感,在此基礎上,結合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進行群眾文化藝術上的再探索、再加工、再創造。

2 影響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可利用性”的現實困境

客觀分析,基于觀念性、技術性、方法論等各方面的原因,當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利用尚不充分,乃至于面臨重重困境:

2.1 觀念層面

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價值性認識不夠。認識上的不充分其實是兩個層面的,第一個層面并不涉及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利用與否,而是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本身的不重視。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包括部分領導干部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工作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檔案工作不是單位的主要工作,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更是務虛的東西,如果說經濟數據檔案、人事檔案還能給單位創造效益,或者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不得不管理一下,那么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則實在是一文不值,只要做到不丟失就可以了。這種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工作的忽視乃至于輕視,其實不僅僅反映出人們對檔案工作缺乏了解,也充分說明人們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價值缺乏認知,這也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層面的認識不足。其實,正是因為人們認識不到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價值,才導致人們不重視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本身,而恰恰又是因為對檔案本身的不重視,反過來使得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這種認識上的不充分,帶來的是雙向的副作用以及二者之間非良性的循環。當許多場合需要使用到一些珍貴的群眾文化藝術傳承品時,當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價值可以得到發揮且應該得到發揮的時候,往往是查無此檔、空跡于案。

2.2 技術層面

收集手段和管理水平不足造成價值削弱。我們說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是具有價值的,然而這種價值不僅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性,還需要通過人們的收集、加工、整理,才能得到彰顯。但現實工作中,往往由于檔案收集和管理工作的種種缺陷,極大地削弱了許多群眾文化檔案資源的價值。一方面,有利用價值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資源得不到充分收集。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中創作者往往認為這些檔案歸屬個人所有,經常會出現不愿意移交檔案管理部門的現象,大大影響了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歸檔工作。反過來,由于群眾文化藝術產品的門類和種類太多,加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歸檔制度來保證檔案試實體的收集,而輕視研究和預測社會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需求,使得很多有價值的群眾文化藝術沒有進入檔案工作者的視野,難免被遺落忽視和過濾掉。另一方面,收集到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未能得到有效保存,減低了其原有的價值。很多單位在對文化藝術檔案的保管中,客觀上保管條件并不理想,并不完全具備恒溫、恒濕、防蟲等保管條件,造成很多群眾文化藝術作品放在文書柜內與其它檔案混存,未能存在專門的庫房里。這樣一來,難免影響到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長期保存,破壞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無法利用,失去原有的利用價值。

2.3 載體層面

缺乏良好的面向大眾的公共化展示平臺。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不同于經濟檔案、人事檔案,這些檔案要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須使其充分地展示在社會大眾面前。但是,當前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在對外開放上,還基本上保留著一般檔案管理利用的三個特性:一是原件的直接提供利用,即直接將檔案原件提供給利用者;二是復制件的提供利用,即將檔案復制品提供給利用者;三是編研成果的提供利用,即將經過加工的檔案信息提供給利用者。這三種方式,基本上還處于一種被動式封閉的模式上,使得社會大眾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取群眾文化藝術檔案資源。當前,信息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會與互聯網發生關聯,對于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需求也因此產出著相應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檔案共享技術還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原地踏步踏,那么,顯然無法實現群眾文化藝術檔案與社會大眾的近距離互動,使得這些寶貴的檔案資源最終不得不成為一種擺設。

3 增強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可利用性”的路徑分析

當前,整個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正處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之下。以文化軟實力助推科學發展實現科學發展,需要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煥發更大的“可利用性”。

3.1 堅持固本強基,進一步夯實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利用的資源配置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加強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工作的領導,從人、財、物等方面為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利用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群眾文化藝術單位要審時度勢,把檔案管理和利用納入領導職責和單位管理目標,完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的工作機制。加大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工作的財政投入,將更多的配套資金投入到保護管理和維護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上來。合理引入市場經濟手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開發利用。切實加強藝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尤其是基層群眾文化藝術單位的檔案室硬件建設,配備必要的安全設施和保管設施。當然,除了財力物力的配置以外,最為重要的乃是人力資源的配置。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加大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人員的選任和培養力度,提高他們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使其全面掌握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收集、歸檔、管理知識,既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又具備勝任工作的專業技能,為開發利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打下堅實基礎。

3.2 堅持需求導向,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利用的價值含量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有價值。要從觀念入手,切實增強群眾文化藝術檔案部門的檔案服務意識,轉變那種認為檔案材料只有保管作用的思想,變消極保存觀為積極利用觀,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材料的利用價值。要充分考慮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具有的可欣賞性、可收藏性和可增值性,將群眾文化檔案的利用者及其對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需求作為工作重心之一,在滿足利用者信息需求的過程中,加強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工作的服務水平。要以需求助開發,加強群眾文化藝術檔案部門與外界的聯系,建立專門的需求信息反饋處理機構,不斷獲得各種利用需求的信息。采用專業方法和現代技術,從所收藏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中發掘有用的信息材料制成檔案加工品,主動為社會各界提供信息服務,并根據利用者的需求及其需求變化來確定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可利用產品的開發范圍及開發程度。充分考慮公眾使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資源的客觀條件,滿足其縮短查找檔案、資料時間的需要,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用文化藝術檔案的暢通性和便利性。

3.3 堅持面向網絡,進一步拓展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利用的傳播平臺

在信息網絡時代,群眾文化藝術檔案要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必須依托高度現代化的信息傳播載體。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建立以電子計算機、數據庫和網絡為基礎的現代電子型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信息服務模式。對信息化的群眾文化意識檔案加以組織、整理,將以紙質、音像、光盤為載體的傳統群眾文化藝術檔案轉化為電腦可以識別的模式并上傳到網絡。另一方面,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檔案場所建設,借助計算機網站讓更多的利用者通過先進的互連網閱讀群眾文化藝術檔案,進一步拓展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文化教育與傳播功能。更為重要的是,要利用網絡化大眾傳播媒介開展檔案服務,切實加大對利用者注意力的網絡化互動式吸引,為利用者創造一個開放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分享環境。當然,對于一些年代較久遠或者體積規模巨大的實體性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提供利用的方式只能是進行實物展覽等,因此并不能簡單地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替代傳統的傳播模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網絡信息技術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其高度的開放性與共享性固然帶來了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利用的便捷與便利,但是網絡安全的風險也是無處不在的。在技術條件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傳播利用必須高度重視并時刻警惕因信息技術的漏洞所帶來的各種風險。

參考文獻

1宮曉東.群眾藝術檔案工作特點初探.檔案學通訊,2005(4).

2詹銳.“兩個體系”建設重在強化檔案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浙江檔案,2009(6).

3程茜茜.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探析.科技創新導報,2011(17).

4張建潔.淺談群眾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大舞臺,2011(6).

5許天嬌.網絡元素融入企業 群文品牌時尚多元.群文天地,2011(4).

6田麗麗.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的有效途徑.黑龍江檔案,2011(3).

篇7

在即將告別成績斐然的xx年,迎來充滿希望和挑戰的xx年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歡聚一堂,在此,我謹代表中心領導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全體員工及你們的家人致以新年的祝賀。

回首星海文化藝術培訓中心走過的xx年,我內心充滿著無限的感慨,但今天我只想對你們說兩個字,感謝。感謝你們對星海文化藝術培訓中心精心的呵護和由衷地熱愛;感謝你們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鑄造了星海文化藝術培訓中心的昨天和今天;感謝你們對我本人的信任和支持,我更要感謝你們在工作中對我的理解和寬容。

xx年,是星海文化藝術培訓中心發展進程中,承上啟下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們調整了品牌的發展戰略,明確了品牌的發展方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服務是品牌的靈魂”、“服務鑄就品牌”等一系列全新的經營理念;我們在產品的完善與拓展上居安思危,銳意求變,變中求精;我們豐富了企業文化,創立了以員工大講堂為代表的多種有著星海文化藝術培訓中心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我們壯大了企業的團隊,引進了人才儲備了人才;我們在管理上科學構建并優化了領導管理機制,更充分展現了核心管理層的集體智慧與不可動搖的必勝信念。

篇8

亮點:探索持續性藝術保護 追尋民族文化理想

一次持續性保護文化藝術的探索

當前中國社會以經濟發展為主線,對文化藝術的關注和保護往往被邊緣化。間或有一些私人的藝術館和保護藝術的行動,卻不能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持續的行動。2007年以來,民生銀行對運營艱難的炎黃藝術館展開為期10年的捐助與托管,獨立創辦了中國大陸第一家以金融機構為背景的公益性藝術機構――民生現代美術館,成立了民生當代藝術中心。在這些平臺上,舉辦了梳理中國藝術史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型展覽及論壇,并支持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論研究與出版,發起設立民生當代藝術獎。這些行動在促進藝術保護行動的可持續性上有一定的試驗意義。

首先,它已脫離了簡單的捐助,而是以深度介入藝術館管理運營、定期捐助、持續關注藝術發展的方式展開對藝術的保護。民生銀行任命其品牌管理部總經理何炬星為炎黃藝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館長,直接負責兩館的運營與相關活動的組織,并在總行品牌管理部下設社會責任中心作為決策委員會的日常辦公機構。還成立監測評估中心負責品牌和社會責任項目的監督和評估工作。此舉意味著民生銀行已將保護藝術融入品牌發展戰略,將藝術品位帶進品牌建設和培育中,并對品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進行持續地考量與監測,這是公益藝術機構與營利企業組織進行融合的一種有益嘗試,也是一種持續關注和保護藝術的方式。

其次,雖然民生銀行已經介入了藝術館的運營,但所有的這些行動都無任何營利目的,更不是純粹的嘩眾取寵。對于炎黃藝術館的托管,民生銀行不僅引進了相關美術專業人才,組建了自己的學術團隊,而且還借助知名專家、學者的力量推動藝術館的發展。而評論家對民生現代美術館評價稱,原擔憂民生銀行自辦美術館和設立藝術獎實行功利化的商業模式,最后發現民生銀行的專業化運作機制保證了藝術的高品位。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民生銀行的行動保持了藝術的純粹性,有助于藝術保護行動持續開展。

一個建設轉型期中華民族文化的理想

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認為,國家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這個關鍵的發展期,能否順利轉型,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關注利益與營利,更要關注社會全面發展,關注文化、藝術傳播等等。他說:“高尚的文化、高尚的價值觀才是每一個人應有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才是一個民族能夠真正成為優秀民族的基本元素。”基于這一思考,它的舉動與其他企業的社會責任行動相比,有著較高社會理想。2007年以來,民生銀行持續贊助了主辦亞洲藝術論壇及多次個人藝術家展覽。2010年9月,它還對掙扎于惡劣環境中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石窟發起了最大范圍的保護活動,令堪稱中國幾千年藝術史的寶庫得到國內外華人的關注。立志幫助中國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這既是其公益活動的最大亮點,也是其責任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效:文化藝術得推廣 企業品位獲提升

保護藝術 促進藝術文化的發展

藝術事業的公益性決定了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社會的資助。但在民生銀行之前,只有少數外資企業資助中國藝術文化事業,曾有人對此質疑:“難道只有靠境外資本支持,中國才能出現非營利性質的美術館嗎?”民生銀行的舉動打破了這一局面。

除了直接受益的藝術保護項目,這些行動還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中國民間美術館誕生不足20年,資金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首家介入藝術保護領域的金融企業,民生銀行對藝術文化保護的舉措有很大的示范效應。今后可能有更多企業與機構進入這個充滿夢想、責任、凝聚著民族精神的領域。另一方面,民生銀行對藝術捐助的非功利性,無疑將促使文化藝術領域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帶動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對于敦煌石窟募捐活動的意義,專家指出:它引導了人們去思考,什么才是立身之本,什么才是我們這個民族賴以復興的根基,它將為社會開創一個重視文化的風氣。

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打開新產品市場

何炬星表示,藝術文化對這個時代的精神救助很重要。民生銀行已超越單純的經營來談自己的品牌,它思考的品牌實際上是在尋求社會公共價值標準,這是民生與社會的最大和諧,同樣民生也一定能獲得社會的最大尊敬。與此同時,民生銀行也將品牌戰略確立為“民營企業的銀行、小微企業的銀行、高端客戶的銀行”。對藝術文化保護的公益項目很好地切合了此品牌發展的思考和定位。通過這些藝術保護的行動,藝術已成為民生銀行建百年老店的莊重品牌,也贏得了眾多高端人群的擁護。藝術界、非藝術界的人們都認為民生是一個積極履行對社會、國家的文化責任并具藝術品位的銀行。得益于此聲譽,民生銀行2007年發行的中國金融機構第一個藝術金融產品――民生藝術基金1號以及近年發行的2號金融產品保持著良好運營業績,2010年其年收益率已經達到了25%,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也能達到平倉。

篇9

【關鍵詞】藝術管理;專業建設;實踐教學

一、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現狀

開辦藝術管理專業(方向)的高校按學校性質及生源不同大致分為三類:原文化部直屬重點藝術類院校(吉林藝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普通公辦藝術類院校(山東藝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獨立學院或民辦高等學校(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等)。

在專業和專業方向設置上,各院校根據自身特點把“藝術管理”分別掛靠在公共事業管理、美術學以及音樂學這3個學科上。山東藝術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上海音樂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都為:公共事業管理(藝術管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公共事業管理(藝術與文化產業管理方向);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藝術管理);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音樂學(藝術管理);天津音樂學院:1、音樂學(音樂商務專業方向);2、音樂學(音樂傳媒專業方向)。[1]

二、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方向

藝術管理者是文化藝術管理運行機制中最活躍的因素。管理者素質、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藝術管理工作的質量甚至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藝術管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一般管理者的素質,更需要儲備相應的藝術專業知識。像音樂類院校對藝術管理人才的音樂鑒賞能力方面要過得硬,即經過大學期間對視唱練耳、和聲、樂理和曲式分析的學習,任何一段經典音樂,只要聽過就應當能夠大概知道是什么國家、什么時期、什么風格,甚至是什么人的作品。我們在培養書畫、演藝等文化經紀人的過程中發現,不具備專業素養或只是泛泛了解專業知識的人往往無法把握文化藝術的內涵,無法更好地將其以商業手段、大眾消費的方式進行傳播。另外,每個行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及經營管理模式,作為文化產業中的藝術產業同樣包括文藝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等主要行業,而對于不同的藝術產業類別,國家政策及經營管理方式均不相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儲備相關藝術門類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學習該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因此,筆者認為藝術管理專業人才首先應該是懂藝術的專才,而后才是具備一般管理者素質的通才,這也是筆者主張以藝術生招生的方式招收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原因。綜上,藝術管理專業旨在培養懂藝術的應用型高級人才,使其為日益豐富的文化藝術生活服務。

三、藝術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藝術管理是藝術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同時還強調與市場營銷學、統計學、會計學、法學等諸門學科的結合。這種學科的多樣性,必然要求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也體現多樣化。

目前各高校藝術管理專業課程方面的主要分歧在于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一是以某一藝術門類學科的主要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或主干課程(中央美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二是以整個藝術學科主要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或主干課程(山東藝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筆者認為藝術管理專業可在招生時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區分為不同培養方向(之前筆者已談到主張藝術管理專業招收藝術類考生)。在大學第一、二學期完成英語、計算機等基礎課程學習,第三學期進入相應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專業基礎課包括兩大門類,即藝術學和管理學。從藝術學看,根據不同方向學生的特點,需要學習與之相關的專業基礎藝術理論,如音樂方向的藝術管理學生,還要開設音樂美學、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從管理學看,主要是藝術管理學方面的課程而非一般管理學課程。一、二年級完成理論基礎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系統的基礎專業理論和管理理念,為三、四年級技能實踐課做鋪墊。技能拓展方面的課程一般屬于學科專業課,需要根據不同方向的學生進行課程設置。仍以音樂方向藝術管理學生為例,其學科專業課包括音樂編輯與發行、藝術傳媒技術等。開設這類課程,旨在提高學生技能,適應文化市場和高科技發展的需要。由于藝術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新興學科,因此在專業培養上不能缺少以應用性為主導的實踐課程,藝術管理實踐課程包括:藝術市場調研、舞臺設計、演出策劃等。學生在四年級時,應能結合所學的理論課、技能課進行獨立的創作和策劃。

四、藝術管理專業的師資狀況

由于藝術管理專業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因此,科班教師幾乎沒有。我國藝術管理專業教師大都來自于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還有的院校從業界聘請具有多年藝術管理經驗的專家教授藝術管理課程或出任學科帶頭人(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另外,為了與市場接軌,我國部分院校藝術管理專職教師較少,大量教師是從演出公司、演出經紀機構,電視臺,藝術品投資咨詢和拍賣行等的高端人物中聘請(中央美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這種師資結構有利于高校培養面向市場的人才。純粹的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師往往不善于把本學科與藝術管理的內容結合起來教學,而是單獨地就某一學科進行講授,學生不易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國內的許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通過撰文著述,彌補教材短缺問題,同時也通過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研究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建立起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藝術管理教育體系,但總的來講,我國建設藝術管理學科教材、經驗、師資等方面的短缺現象依然比較嚴重,這不僅需要學校的研究及實踐也需要國家、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簡圣字.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建設的考察與思考. 歌海,2008(1)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演藝人才;基層文化工作者;就業前景

中圖分類號:J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3-009-02

一、重慶演藝人才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現狀調查

(一)“十一五”期間重慶演藝人員和基層文化工作者增速較快

據《重慶市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重慶市2007年藝術從業人員2876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021人;2008年藝術從業人員3194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194人;2009年藝術從業人員3485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574人;2010年藝術從業人員5248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726人;2011年藝術從業人員4817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872人。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重慶市藝術、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增速較快,藝術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1%以上,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年平均增長6.5%,均高于重慶市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長1%的速度。

(二)重慶市演藝人員數量不足、學歷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

首先,重慶藝術從業人員總量偏少。據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市藝術機構從業人員7415人,上海市藝術機構從業人員9482人。而重慶2010年藝術從業人員只有4423人,是北京的71%、上海的55%。從藝術從業人員萬人占比看,2010年重慶市只有1.5人,北京是3.8人,上海是4.1人。可見,重慶市藝術從業人員總數與萬人占比明顯偏低,與直轄市的地位不相適應。

其次,重慶演藝人員學歷普遍偏低。2011年剛剛組建的重慶演藝龍頭企業——重慶演藝集團公司有一線演藝人員203人,其中有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只有45人,占總數的22%,后來通過引進人才,學歷結構才有一定改善,但仍不盡人意。據市文化廣電局統計,2012年重慶市8家主要市級專業演出團體有一線演藝人員794人,其中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演藝人員只有282人,僅占演藝人員總數的35.5%,具有全日制藝術門類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更低。重慶21家區縣專業藝術院團有一線演藝人員1021人,其中有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演藝人員只有152人,僅占演藝人員總數的14.9%,具有全日制藝術門類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寥寥無幾。可見,重慶市演藝人員不管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明顯與直轄市地位不相適應,缺乏高素質技能型演藝人才。

(三)重慶基層文化工作者數量匱乏、質量堪憂,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亟待建設

“十一五”以來,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實施基本建成,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動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實現全面覆蓋。硬件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軟實力則有待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軟件部分”,明顯存在問題:一是基層文化專干總量不足。據市文化廣電局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重慶8575個村文化活動室、2370個社區文化中心絕大部分沒有配備專(兼)職文化工作者。二是專業藝術人才缺乏,有待提高個人藝術素質修養。2011年重慶82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64個街道文化中心現有專職人員2821人,具有全日制文化藝術相關專業專科及其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僅有211人,占從業人員7.5%。同時,80%以上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專兼職人員不具備全日制文化藝術相關專業專科教育背景,他們中間接受過專業藝術培訓的也不是很多,專業技能水平十分有限。三是有些藝術門類還屬空白,如合唱、戲劇等。四是基層文化專干“在編不在崗,一崗多職”現象嚴重,使得基層文化人才缺少學習提高的時間和途徑,影響了作用的發揮。由于基層文化工作者中具有文化藝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較少,致使重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硬件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實際正常發揮較少,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有待建設。

(四)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亟待培養專業人才

經全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重慶市屬于保護范圍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7個門類、4110項,覆蓋重慶38個區縣。截止2012年12月,重慶有川江號子、銅梁龍舞、秀山花燈、梁平年畫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78項,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14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0名(其中5人去世),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41名,區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276名。整體保護方面,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1個。重要和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但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就業觀念、生活方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的改變,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離世,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臨失傳,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任務十分繁重,這需要培養一大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挖掘、保護、承技能的專業人員。除了政府建立名錄進行保護或搶救性保護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納入高等教育的機制和模式中,培養年輕的民族文化傳承人才,不失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良策。

二、相關高職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分析

隨著重慶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基文章化需求的不斷增長,重慶需要發展高等文化藝術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文化藝術專業人才來滿足重慶建設文化強市、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一)重慶演藝市場發展為技能型演藝人才提供就業崗位

據重慶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84個、藝術表演場所32個;2008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177個、藝術表演場所54個;2009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160個、藝術表演場所42個;2010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381個、藝術表演場所38個。可見“十一五”期間,重慶藝術表演團體數量年均增幅高達53%,將會增加重慶藝術職業學院畢業生的招聘單位和就業機會。同時,按照前文列舉的重慶“十一五”期間藝術從業人員看,按年均增幅11.3%計算,到2020年重慶演藝人員缺口預計7000余人。

(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高素質技能型文化藝術人才提供就業崗位

《重慶市社會事業發展“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要求,“到2015年,配齊區縣(自治縣)和鄉鎮、街道等公共文化機構編制,需要培養10000名以上基層文化工作者,發展15000名以上文化工作志愿者。根據工作需要,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原則上配備3-5名文化專干。建立文化人才培訓重點基地,基層文化隊伍培訓1萬人次以上。”按照該規劃,到2015年,該類基層文化工作者缺口至少7000余人;到2020年在此基礎上翻一番,缺口將達到14000人。

(三)保護傳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統技能型文化藝術人才提供就業崗位

按《重慶市“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規劃》要求,重慶“十二五”期間將分別建立國家級、市級、區縣級保護項目50個、400個、2000個,同時建設一批傳承基地、傳習館所、民俗博物館和專題陳列室。按照50%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重慶藝術職業學院培養范圍的傳統音樂、美術、戲劇等類別來核算,如果一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縣級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分別需要技能型藝術人才10名、6名和3名,到2015年該類基層文化工作者約需要4000人;到2020年在此基礎上翻一番,約需要8000人。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方案

新設立的高等文化藝術職業院校應打破傳統人才培養體系,轉變以學歷教育為主導的傳統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就業、擇業和創業能力的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目標。在專業設置方面充分體現就業導向的特點。比如開設面向基層文化建設的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專業、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文物鑒定與修復,還有滿足重慶演藝事業發展的舞蹈表演、音樂表演、戲劇影視表演等高職專科專業。

(一)突出優勢專業,增強就業能力

新建的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可以依據辦學實力,在系部和專業的設置上,體現學院自己的強項和優勢。新建學院可以整合文化、文物、廣電系統相關優勢教學資源,如整合重慶藝校的辦學資源,該校在開設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專業有著近30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已培養培訓出上萬名優秀畢業生,在重慶演藝就業市場有良好的聲譽。為了進一步做強優勢專業,學院還可聘請了沈鐵梅(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川劇表演藝術家)、劉光宇(重慶市歌劇院院長、二胡演奏家)、王亞非(演藝集團藝術總監、著名雜技編導)和張禮慧(重慶市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等高知名度的表演藝術家作為兼職教師,增強學院人才培養的實力。學院還可開發現代流行音樂和國際標準舞作為重要辦學內容,體現優勢專業的現代特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專業建設循序漸進,培養人數逐年增加

在注重重點優勢專業建設的同時,學院還可根據社會文化藝術事業與演藝市場的需求,開辦文化事業管理、舞臺藝術設計、戲劇影視人物形象設計、舞臺影視技術等專業,并根據重慶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面向市場適當增設專業。每個專業都要經過市場調查和充分論證后,根據學院的師資建設和硬軟件建設的具體情況綜合確定。

(三)根據就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

一是音樂、舞蹈、戲劇影視表演類專業要夯實學生扎實的藝術表演根基。各藝術表演類專業立足于為演藝事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演藝從業人員,在培養學生精湛藝術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在思想境界、文化素質和藝術領悟力,讓他們進一步適應都市精品舞臺演出和現代表演藝術中的細膩情感表達。同時,培養學員們“德藝雙馨”和“踏實冷雋”的藝者風范,為他們今后能塑造“經典”藝術形象而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