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校本課程方案范文

時間:2024-04-18 17:59: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校本課程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校本課程方案

篇1

關鍵詞:畢節學院;安全工程;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范育青(1980-),男,江蘇灌云人,畢節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講師;汪華君(1970-),男,山東聊城人,畢節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貴州 畢節 5517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畢節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革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JG20100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1-0077-02

一、我國安全工程專業現狀及其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專業的高等教育是培養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主要途徑,也是安全科學發展的基礎和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國安全工程教育始于1958年,并于當年設置了工業安全技術、工業衛生技術專業,1983年根據需求建立了礦山通風與安全本科專業,1984年在前面3個專業的基礎上確立安全工程本科專業。[1]近年來,我國的安全專業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開設了安全工程本(專)科專業的院校有100多所,但由于安全學科是一門綜合理、工、文、法、管、醫等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目前全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各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較大分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專業開設專業基礎課總共有74 門,專業課113 門,差別非常大。

此外,安全科學的交叉學科特性及各高校本身具有的不同行業特色,使得不同院校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呈現出不同的特色。[2,3]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用人機制的變化,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4]

因此,如何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構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已經成為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安全工程專業人才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畢節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坐落在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是畢節試驗區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承擔著為畢節試驗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的重要功能。2010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出席畢節學院“創先爭優”座談會上時也指出:“服務畢節試驗區是畢節學院的根脈所系。”

隨著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以及“工業強區”戰略的實施,畢節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設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開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高級安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服務。

1.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文件指出:“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我校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具備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檢測與監測、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評價理論與方法、安全教育與培訓等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在學校本科教學思想與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在充分調研國內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提出了2011版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方案,將課程體系分為五大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專業方向模塊和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體系安排上,對各類課程學時學分做了重新分配,主要為了減少專業主干課學時、總學時及總學分,增加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學時及實踐教學環節學分。

(1)通識教育模塊。旨在進一步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貫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心素質。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等課程,占總學時40%。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分為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與技術類、體育藝術與素質拓展類等系列。該類課程每學期由學校教務處統一修訂,要求學生至少選修8學分,占總學時6%。

(2)專業基礎模塊。旨在為學生打造一個寬闊的專業知識基礎平臺,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與制圖、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C語言程序設計、工程力學、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工程燃燒學、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工程地質學、測量學、電工與電子技術等課程,占總學時21%。

篇2

關鍵詞: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參與主體;主體;階段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0-0042-02

近年來,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整體上雖未顯頹勢,但在發展中卻出現了瓶頸,如不少學校(地區)一直使用已經過時的校本課程,不思開發;即使開發,也是在原有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做文字增刪,基本沒有新意;將國家體育課程中適合本校(當地)學生學習的內容束之高閣,而沒有對兩種課程加以糅合去使用。針對“瓶頸現象”,筆者結合自己的思考與實踐,談談如何在開發體育校本課程中發揮參與主體的作用。

一、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主體及主要作用

開發體育校本課程,通常有學校領導、一線教師、其他人員、在校學生、學生家長及課程專家的參與,他們既是開發課程的特定主體,也是推進開發進程的實踐主體。成熟的體育校本課程,應該融教育性、健康性、興趣性、發展性、豐富性及科學性于一體,而上述各個參與主體恰恰能發揮其應有的特色作用。

1.學校領導――體育校本課程教育性開發的決策主體

與體育與健康教科書的編寫一樣,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也需要突出教育性原則。學校領導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決策主體,除了親自參與外,更要嚴格把關:(1)嚴把方向關。體育校本課程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作為根本所在。(2)嚴把態度關。要求各個參與主體必須牢記使命、恪守己任,千萬不能讓影響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形成的內容進入校本課程。(3)嚴把適用關。禁止不符合學校實際的照搬行為,杜絕不切合本校學情的照抄做法。(4)嚴把知識關。課程內容不能有主觀臆斷的分析、科學性的錯誤及沒有根據的案例等。

2.體育教師――體育校本課程健康性開發的核心主體

健康性原則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核心原則;體育教師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核心主體。基于此,體育教師要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開發中銘記“五個側重”:(1)培養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消除過于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側重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強化積極、主動、創新意識的開發。(2)助推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側重對引領學生掌握技能及運用技能的開發。(3)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側重對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法的開發。(4)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側重對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幫扶差異個體的開發。(5)增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側重對創設團結互助氛圍、激勵競爭進取意識的開發。

3.在校學生――體育校本課程興趣性開發的關鍵主體

學生是檢驗校本課程的目標主角,是實踐校本課程的關鍵主體,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既少不了學生的熱衷參與,更離不開學生的作用發揮。由此,其他參與主體必須在開發的過程中,高度關注學生的所思所行:(1)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遇到棘手問題、感到枯燥乏味時,教師要設法為其解疑、導趣。(2)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在活動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堅強后盾。(3)關注學生的能力展示。在進行階段性評價或總結時,教師要為學生打造展示成果的平臺。(4)關注學生的探究精神。對于學生的發現和發明,教師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協同學生進行甄別、提煉。

4.其他人員――體育校本課程發展性開發的服務主體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常態化保持、動態化運作,離不開服務工作,即離不開由校本課程開發小組確立的校內人員及有關社區人員組成的服務主體的參與。服務主體的作用體現在“四提供”:(1)提供有用信息。各主體在開發的過程中,極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只要咨詢掌握了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大量信息的服務主體,就有可能迎刃而解,避免耗時間、走彎路。(2)提供協調聯絡。各主體開發的進度快慢不一、效率高低不等,服務主體要利用信息平臺進行定時通報,促進后進主體的快速追趕。(3)提供互動平臺。及時為課程開發小組全體成員提供沙龍活動、切磋交流的場所。(4)提供物質保障。及時為各參與主體提供課程開發的必須資料及物品等。

5.學生家長――體育校本課程豐富性開發的參謀主體

學生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別人無法超越;有遠見的家長樂于見到孩子參與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家長不但希望孩子能夠善始善終,而且會在關心、幫助中逐步演變為“四會”參謀:(1)會關注開發進程。從最初對孩子的提醒逐漸升格到對開發過程的監督。(2)會主動建言獻策。主動發現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參與方案設計。(3)會無償進行贊助。對于孩子交給的“任務”,會無條件的接受;缺少資料、需要器材,會在“規定”的時間內購回。(4)會激勵孩子進步。看到孩子因參與開發而活躍了思維、拓寬了視野,一定會激勵其轉變學習態度、提升學習狀態及進步學習成績等。

6.課程專家――體育校本課程科學性開發的評價主體

與體育與健康教科書相比,體育校本課程在嚴密性、層次性、條理性及系統性等方面,肯定會存在差距,這就要求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必須聘請課程專家對其進行評價。課程專家的評價主要包括:(1)校本課程的原則性,即科學性、可操作性、素質培養、參與性及全面性等;(2)校本課程的評價內容,即教師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等;(3)校本課程的評價方法,即對參與主體開發的課程方案的評價、教師課程教學的評價、學生的學練效果評價等。課程專家的鑒定、甄別及把關,無疑會填補開發過程中的漏缺,使體育校本課程走向成熟、趨于優化。

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必經階段及追求目標

按照正常程序,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經過啟動、推行、實施及成果四個階段,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也不例外。

1.啟動階段――廣泛發動促參與

在啟動階段,學校領導應憑借智慧與勇氣,承擔起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角色與責任:(1)喚醒開發意識。要在師生中大力宣傳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先進理念、意義及價值,消除他們對學校現有文化和習慣的迷戀,催化他們產生接受意識、追隨行為;打消學生家長的顧慮,讓他們摒棄抵觸情緒和反對心理。(2)激發參與熱情。要有序落實開發工作計劃,組織有關教師參加深層次的校本培訓,幫助其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組織學生嘗試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讓他們體驗成功感;組織召開部分學生家長座談會,誘發他們提出意見與建議。

2.推行階段――精心扶持促推動

在所有的參與主體中,不同主體、不同個體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在開發的過程中,知覺有先后,認識有高低,理解有深淺。鑒于此,學校領導要及時進行指導,隨時予以扶持:(1)發揮研培效應。以培訓為載體,在進行工作提醒的同時,工作指南,助推各個個體主動投入;以研討為契機,放大經驗介紹與交流的效應,促進每一個成員亮化角色。(2)全力進行扶持。學校領導要勉勵每一個主體、每一個成員,遇到疑難問題不用急,出了問題不要怕;對于“疑難雜癥”,要積極思考、協同參與,必要時請教專家,扶他們上馬,送他們一程。

3.實施階段――引領實踐促提升

隨著開發工作的深入推進,原有的課程體制與新課程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讓參與者感到無所適從、無力調和。面對這一暫時僵局,學校領導要及時進行協調,不斷加以促進:(1)強化責任意識。告誡每一位參與者,開發校本課程是一項前無古人、后有來者的事業,除了將此引向深入,別無選擇;努力尋找化解矛盾的突破口,造福莘莘學子,惠及教育事業。(2)夯實督查舉措。對于開發工作進程較慢、力度不大的參與主體或個體,要幫助他們樹立趕超的全局觀;對于開發過程中出現的消極想法、滯后行為,要不遺余力地促進其轉化。

4.成果階段――科學評價促推廣

進入成果階段,可謂大功告成,值得每一位參與者去回味、品味。然而,任務的完成并不等于目標的達成,學校領導要冷靜加以總結,力求獲得認同:(1)科學進行評價。一方面,通過觀察、測量來評價體育校本課程使用時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來評價參與者所經歷的發展和成長過程。(2)積極加以推廣。成熟的校本課程代表著學校和學科較高的課程開發水平和研究能力,學校領導要借此進行宣傳,讓學校得以可持續發展;要摒棄保守意識,努力讓“體育校本課程”走出校園,從而獲得其他學校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金燕,季瀏,汪曉贊.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狀況調研[J].體育學刊,2007,(7):126-128.

[2]楊占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化發展探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5-77.

篇3

【關鍵詞】校本課程 體育健康 地方特色

一、選題依據

2001年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及學生的的適應性”。體育校本課程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的過程,通過在本校課程建設資源的基礎上,對校本課程建設中學校的快速發展、學校人力資源的增強、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所頒布的《課程標準》與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有明顯的優勢,改變了以往教學過死的局面,在構建具有“健康第一”基礎教育理念的同時,把具體教學內容選擇權交給了地方和學校,迫使每個體育老師都要參與課程的建設。需要根據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滿足學生體育需求、增進學生健康、突出學校特色的前提下,走出體育課程校本建設之路。已成為21世紀初我國體育課程改革,乃至整個體育教育改革的重大熱點問題,從查閱的教育研究文獻可見,對于校本課程建設的系統研究甚少。據此,本研究為校本體育課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支持。推動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探討地方課程資源建設對小學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為小學體育教師提供參考。

本文分析了校本體育課程的概念以及校本體育課程的現實函義,闡述了校本體育課程對小學生健康的影響。小學教育體育是整個教育階段重點環節也是也是基礎環節,學校體育課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學生體質、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對社會主義和文明建設,對于提高我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動的性格所以,孩子的終身體育要從小培養,從興趣培養,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可以增補學校傳統體育課程面值得摸索和探究 。我國地幅遼闊,怎樣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的文化領域下進行體育校本課程。學校是校本課程建設和實施的主要單位,在開發體育校本課程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體育需求和發展特點,利用學校的各方面資源特點結合學校實際的發展情況來進行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本文以合肥市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情況進行研究,以合肥市經開區(校長、老師、學生和家長)為調研對象,并以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展狀況作為個案調查進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合肥市具有代表的經開區3所小學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采用自編問卷,根據校本課程建設已有理論與實踐成果經驗,以及采用相關校本課程建設的理論依據。從三級課程概念、校本課程建設者、各地區學校自身擁有的體育課程教學資源等方面編制相關問題如學校課程內涵、建設特色、人力、物力資源發展狀況。 分別對經開區3所小學的體育教師發放問卷15份,回收有效問卷15份,回收率為100%。問卷內容主要用于收集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其相關人員對校本課程建設的意見,在問卷設計上要清楚地表明調查問卷需要的信息。

2.文獻資料法:查閱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

3.實地訪談法:以面對面的方式對學校領導和學校體育教師進行交談和詢問

4.數理統計法:將調查問卷統計整理后計算出相關統計量

三、結果與分析

(一)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現狀

1.教師對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意識和態度及參與程度在所調查的15教師中,13名教師始終對校本課程建設持支持態度,只有兩名在執行過程中才對其認可;在參與程度上,15教師都積極的參與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工作,這說明體育教師對校本體育課程建設的態度都是積極的,其不僅有積極的態度還有積極主動參與的行為。

2.校本課程建設有利于教師課程意識及專業能力的提高 從表1看出,70%的教師被要求集體備課并持積極主動的態度,70%的教師遵守規定的課程設置,90%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設計等成效對其進行考核。

3.依據本地文化特色、人力物力資源整編校本教材在問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經開區3所小學中貫徹和執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學校采用的物質資源主要體育場地和器材占50%,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知識和技術技能)占40%,學校在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利用的人力資源主要來自體育教師占60%,班主任占30%,校外專家占10%,

(二)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取得的成效

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發展學生自身愛好,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為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提供了有利平臺,圖表2可以看出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強調教師工作中要求集體備課的占90%以上,學校根據本校特色優勢發展特色課程的占70%,有利于校本課程的建設。

1.體育校本課程的建設有利于體育設施的改善和形成學校特色課程 國家課程的發展模式除了保證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外,很難實施各區、各學校的特色性與差異性。而校本課程重要體現‘以學校為本’的理念,主要強調以學校為主,在國家統一要求下,立足本校擁有的人力、物力資源發展本校的辦學特色,來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

2.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國校本課程建設過程存在一些隱性問題,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資源存在差異性,加之我國在校本課程建設起步較晚,缺乏相關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及充分的規劃與組織能力,沒有一個讓學校具體觀摩的標本。另外小學教師個人素質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教師很難融入到新的理念中來。

圖1 指標得分、變異系數圖(B1101-B432)

表和圖中所有漢字為宋體五號,英文、數字采用Time New Roman,行距為最小值12磅。并且與正文空一行(如表1)。圖注和表注8號字體,行距12磅。

表1 專家結構一覽表

注:專家是指……。

表格采用三線表。可采用表格樣式中的“簡明型1”。

四、結論與建議

(一)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體育課程改革行動

強調主要以學校為主體,尊重國家和地區體育課程的基本精神。與此同時,要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水平。因此,體育校本課程建設需要高效的內部管理和質量監控。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學校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其一,各學校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學校在文化、經濟、師資和學生方面差異很大。其二,各小學的辦學模式有私立和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在辦學自上有較大優勢。其三,每個年級的學生也會影響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因素他們有著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及興趣愛好等特點。

1.體育校本課程組織管理 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在學校層面上的到落實才能算成功,首先,明確學校的辦學宗旨,還要能夠保證運行暢通。其次,校長的領導與支持,校本課程建設主要領導是校長,因此,校長對校本課程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校長對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教育思想領域,引導體育教師進行變革與革新,從而實現學校在教育理念、辦學宗旨上的統一。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希望全校人員的工作富有創造性的話,那么這方面的工作就不應該擺在第一位,它完全從屬于教育過程。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2.體育教師對校本課程建設的態度 體育教師既是體育校本課程的編制者,又是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者和評價者。因此,體育教師是校本課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程理論水平,增強教師素養是校本課程建設的需要。精深扎實的體育專業知識是體育教師承擔體育教學任務所必備的專門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素養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認識。我們認為很重要一點,教師在學校里的是科學基礎學科,他應該能分辨清楚這門科學上最復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于科學思想的前沿的問題”。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承擔體育教學任務,也必須具備上述體育專業知識。

(二)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保障

1.學校體育課程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提供教學課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需要對本校的實際情況,如師資、設施、經費、器材、場地等課程資源進行積極合理的分析與評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發和利用校內校外的體育課程資源,滿足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需要。

2.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參與者包括體育教師、學生、學校主管領導、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和校外的專家學者。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體育教師是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力量、從問題的診斷、教學目標擬定、方案編制、課程設計到課程評價等環節,都要依靠體育教師來完成。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主要是滿足學校和學生的需求,應當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建設的決策的討論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創建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戲。學校主管領導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作用很重要。首先,他們更好地了解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勢,擁有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引導學校教師形成共識,通力合作。學生家長參與教學工作是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支持,他們能夠起到發揮咨詢、橋梁的作用,能夠讓學校教師能夠清楚的對學生生活習慣、健康狀況、體育的興趣愛好更有效的了解。他們還能集思廣益對教學提出合理意見,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根據學生、學校的需求的調查分析

1.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是針對特殊的學生群體,也可以說是對某一年級、某一班級的學生群體。所以,建設者既要對學生群體需求必須的調查分析,還要對學生身體和心理分析其間的個性差異。

2.學校體育資源的調查分析:為了更好的了解該校體育建設的條件和限制,其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1)體育教師參加的數量、知識、經驗、態度、和能力等;(2)教學輔助人員;(3)體育設施,學校現有的體育教學器材、質量、使用率等;(4)各種體育課程教材音響的使用率。

3.問題調查分析:問題調查分析的目的要發現問題,看看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建設的狀況如何;是否有與實際不相符的問題,是否對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相悖。

五、建議

篇4

課程管理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學校對教學工作實施管理,從而完成教學計劃、大綱規定的教育任務。正確解讀有關“三級課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對校本課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中,國家、地方、學校各司其職。國家制定總體規劃;地方根據國家總體規劃,制定地方需要的課程指導綱要,開發與選用;而學校則在國家、地方的指導下,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置與實施。因此,校本課程的管理必須首先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其次,每所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地開發和組織校本課程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主管理權,開發多樣性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的教師為主體,開發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以尊重師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認識,可以將校本課程管理定義為是指學校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校的實際和學生需要,而對課程進行的安排、實施、開發和評價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動。體育是學校各類課程當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之一。

由于體育課程教學環境、教學空間、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這對地方和學校來說,各自的地域特征、體育傳統等,都是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積極施行國家制訂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應因地制宜進行體育類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所謂體育校本課程是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過程中,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和學校體育資源的基礎上,所設計的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見,體育校本課程不僅指學校體育教師自行開發設計的新課程,也包括學校和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加工、再創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在我國,關于體育課程的理解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體育課程是指學校根據社會的教育目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規定的,或可由學生選擇、規范了的體育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內容、學習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學段所要達到的體育教育標準的總體設計。因此,本文結合以上論述,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定義為:體育校本課程管理就是對體育類以校為本的課程管理。

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理論基礎

1.系統論

系統論是研究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貝塔朗菲曾說,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而各個要素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系統,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個要素在系統中起著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否則,脫離整體,各要素將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對于系統的管理,而體育管理就是對體育系統的管理,是以系統科學作為理論基礎,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校體育管理系統進行詳細的部署,進而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學校體育管理的組織。而方法體系則是以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等作為學校體育管理系統及其子系統的實踐方法。根據學校體育管理系統的特點,綜合運用系統技術方法,形成一套科學合理且層次分明的方法體系,以實現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

2.后現代主義哲學

所謂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形成,是同現代西方哲學中各個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關,并隨后結構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后現代主義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為基本特征,它表現出反本質主義傾向對現代社會具有很大的沖擊。目前,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要求實施校本課程管理,培養創新意識。為此,在我國課程改革中,后現代主義哲學作為理論基礎,為學校課程改革實現了質的飛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鼓勵人們懷疑一切現有的知識權威,這對于教育理念的嬗變是一種觸動。同時,后現代思想家倡導不同觀察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鼓勵教師和學生自由地通過對話來建構他們自己的課程,教師是學習情境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除此之外,后現代課程觀強調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倡導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多元主義方法論,提倡以多種方式探究課程知識,強調個體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來學理論

教育未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以未來學及其相關科學為依托,探索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從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到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屬于這門學科范圍,從中探討學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趨勢,以適應社會的變革步伐。因此,面向未來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學校體育校本的研究者來說,應該以適應未來需要為突破口,力爭把未來體育教育引入到現在的教育,從而為實現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做好鋪墊和準備。

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1.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體系

弄清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體育課程管理的價值追求應該包括健康性、創造性和專業性三個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要求。因此,必須把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目標。體育教育必須圍繞五個領域目標展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并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發展。其次,創造性。所謂校本體育課程所追求的創造性是指參與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體育工作管理者的創造性主要包括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管理方式等;體育教師在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過程中,充分做好實現者、組織者、探索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斷地修正校本體育課程的內容和方法。而作為學生,要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學習,使體育學習達到最優化效果。再次,專業性。主要強調的是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扎根于教學,要積累、觀察、記錄并通過對教學材料的研究,使體育課程更好地發揮課程的實質。

2.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基本原則

首先,以學生發展為原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要求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的全面主動地可持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決策中要讓學生參與。同時,體育校本課程要給每個學生的個性張揚提供了現實條件,從學生的差異及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則。依照課程管理中的權責分配,體育部門要積極地組織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權職的統一。并根據自身的實際,確保體育校本課程的優化實施。再次,全員參與的原則。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共同參與。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學生有權對所學的課程項目提出建議。可見,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校體育課程管理體系,需要學校各方面人員的廣泛參與。

3.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機構與內容

就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框架來看,需要構建有效的管理運用機制。而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組織與設計,就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機構主要包括建立“體育校本課程評議委員會”、設置專門的體育校本課程管、成立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組等。機構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課程管理計劃,對課程定期診斷、評價、修改和校正,使課程系統最大限度地接近課程目標。在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容方面,要緊扣體育校本課程目標。第一,體育校本課程計劃管理;第二,體育校本課程標準管理;第三,體育校本課程編制管理;第四,體育校本課程實施管理;第五,體育校本課程條件管理,如教學設施配備、保管及各種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執行等。除此之外,對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管理。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指導綱要、教學大綱、課程開發等。

4.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模式

學校的課程管理模式是在實踐中發展,傳統課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其中,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對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模式的學校把學校看作是社會文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場所,充分重視教師的專業自。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是把整個課程管理、課程設置、課程教學進行勞動分工,不同等級的課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異。這種等級制結構和缺乏彈性的規章制度限制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忽視了學校中人際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隨著改革的深入,新一輪教育課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最大化地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讓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課程管理手段上,盡可能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需要,關注教師理性和非理性在課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時,現代模式的學校課程管理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能夠讓相關人士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管理,創造性地進行學校課程管理。

篇5

一、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為了切實有效地履行課程管理的權責,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我市秉持“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長”的辦學理念,鼓勵學校特色內涵發展。具體操作如下:

1.構建如下三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①根據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課程實施。②參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置,規劃符合學校特色的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③學校自主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

2.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占的比重,收縮了國家硬性規定的成分,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彈性,讓轄區學校真正擁有選擇的余地。

3.通過外出培訓和校際交流,使教師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不斷開發本土化、鄉土化和校本化的課程。在市教育局統一部署下,各縣都能夠從本地文化特色出發,開發整合編制校本課程,并開展校本課程教學。如:南靖二中目前共編制校本課程32個,其中《趣味數學》《足球》《書法》《合唱》《土樓的建筑藝術》《文化遺產——竹馬戲》等深受學生的喜愛;龍山中學結合社團活動的開展開發校本課程,該校陶藝課程及書法課程參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學精品校本課程評選活動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湖美中學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大型課外文化、體育活動,如太極拳、啦啦操、土樓文化研究等,其中啦啦操獲2018年漳州市中小學聯賽第一名的好成績,土樓文化研究參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學精品校本課程評選活動榮獲三等獎;比如南勝中心小學的“晨誦午讀”校本課程初具系統化,并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線,柚都周報、漳州日報均有報到我校一系列活動,前年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中,該校《農村小學課外閱讀評價研究》獲得了漳州市二等獎。并且以《農村小學課外閱讀評價研究》為題申請通過福建省第二批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

二、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實施情況

1.建立基本架構

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國家課程開齊開足開好。各中小學重視國家課程開設工作,成立了以校長任組長,各部門協同的國家課程開設領導小組。分頭負責課程的編制,教材的選用和實驗的開展等具體事宜。領導小組堅持貫徹執行有關國家課程開設情況的政策和規定,召開專門會議,總結先進經驗,解決課程開設和實驗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每學期由學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報學校領導班子討論研究,最后定形課程方案、人事安排方案、落實課程總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為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對于小學課程安排,所有學科進行了教師“專職化”調配,哪個教師對哪個科目比較專長,就安排去教那個學科。而且根據班節數適當跨班跨年段上課。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科學、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數學、語文、校本課程等所有學科都有合適的教師上課。改掉以前一個班級功課兩個老師瓜分的模式,有效防止擠挪功課現象,保障開齊開足課程。

2.關于課程的設置

各縣各中學各年級周課時均為34節,小學為30節。各校嚴格按照省頒課程編排功課,學校課程設置符合國家要求,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計劃開全了課程,開足了課時,未發現任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的現象。 

篇6

[關鍵詞]體育活動課校本課程規范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60103

體育活動課是體育課的繼續和延伸,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發學生的智能、體力,使學生各方面的體育才能得到富有個性的充分發揮,滿足學生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并使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掌握鍛煉身體的本領,鞏固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完成《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達標任務。現在體育活動課作為學校體育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保證體育活動課在學校體育中的作用,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體育活動課的內容是復習、鞏固、運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習的體育知識、技能,提高少數有競技運動潛力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出勤多數情況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強制性,活動形式靈活多樣,一般不作固定形式上的要求。體育活動課是全年級的學生同時由一個教師來上課,學生人數少則200人,多則達400人以上,由于沒有具體的上課內容,又無考核成績,盡管上課時間由教師安排,但學生非常自由,猶如一盤散沙。有上進心的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顧及不上,而那些本來就覺得體育成績稍差并不影響升學的學生,會乘機溜走。那么多的學生同時在各個場地活動,具體少了哪些學生,教師很難統計。這種課很難說會有什么好質量。

校本課程是一個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參與活動、豐富體驗。課程不僅是一種過程,一種結果,而且還是一種意識。這要求我們要從課程的本質上來開發、研究與實施校本課程。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校本課程實施的流程:1.選課。教務處在學期開學前一周,公布每個年級開設的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方案及授課教師,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選課志愿表。為便于統籌安排,每位學生可選報兩個專項。教務處對學生的志愿表進行統計匯總。2.排課。教務處制訂各年級校本課程開設計劃,并將校本課程的開設排入總課表,開學前下發到每個班級。每個年級的校本課程每周安排一(兩)課時,一學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課表的同時,要公布授課教師、學習地點。3.上課。教師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地點組織開展體育校本內容的教學活動。校本課程教學組織的要求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臨時班級、組,加強考勤和考核。教師要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學生應根據教師的要求,嚴格遵守學習紀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認真完成學習任務。4.考核。每一專項學習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對學生進行考核,并向教務處提交課程實施總結。對學生的考核可采用測試、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成績折算成學分,納入學生學期成績考核之中。另外,還對學生在具體選班時定出兩個規定:一是體育鍛煉達標不合格者或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必須到基礎班,得到上課教師認定合格后方可參加校本班;二是校本班的學生,若在定期身體素質抽查中,不合格的則必須回到基礎班去,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配合教師完成作業。因此,有些學生還在課外進行自我鍛煉,并時常向教師匯報自己的進展。學生由往日的“要我做”“要我鍛煉”變成“我要做”“我要鍛煉”的行動,表明體育校本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學生打破了班級的界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主地選項、選班,由專職教師授課,其關鍵是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材施教,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

篇7

論文關鍵詞: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困惑,問題

關于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已經深入到廣大一線教師的心中,但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存在著不少困惑。

一、校本課程與選修課、活動課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雖然選修課、活動課在依據學校實際、滿足學生興趣需要、自主開設實施方面和校本課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大都處于一種隨意和無序的狀態,離課程的意義相去甚遠。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經歷情景(條件)分析、確定目標、編制方案、解釋與實施、評價與重建的循環往復的過程。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進行情景(條件)的分析,這包括對于學校辦學理念的分析與明晰、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分析、學生需要的調查分析、教師課程技能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礎上確定學校發展的總體育人目標與辦學方向,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規劃與設計,從而再進行具體每一門校本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并在開發過程中,基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進行不斷地改進與提升。而以往的選修課、活動課所缺乏的正是校本課程開發所進行的前期性準備工作,造成選修課、活動課的開設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當然選修課、活動課可以走向校本課程,關鍵是要用課程的眼光重新審視現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篩選,對不符合課程意義上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重新開發與規范,使其獲得真正的課程的意義,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教師的角度來進行課程的開發與設置,使其真正地成為學生個性成長發展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讓選修課、活動課走向校本課程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二、開發校本課程與編寫教材的關系。開發校本課程并不能等同于編教材,或者說主要不是編寫學生統一使用的、人手一冊的教材,而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更多地采用活動形態以及為開展活動提供給教師一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否則,就可以使學校課程成為國家課程的翻版,一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課程的應有價值。校本課程的設置,其目的之一就是彌補單一的國家課程資源的不足,發揮學校的辦學積極性,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與不同特點,使整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既能促進國民共同基本素質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展。開發校本課程盡管不能說一定不能編寫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為教師開發課程提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我們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這種種問題之中亟需解決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語文校本課程的觀念模糊,課程開發的意義不明確。首先,教師角色轉變困難。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模式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遵從學科專家編寫的教材及教學要求,其角色只不過是“教書匠”。隨著校本課程的發展,教師角色由單一化轉為多元化,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評價者。角色轉變如此之快,很多語文教師難以適應。其次,教師課程開發的專業知識技能準備不足,絕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缺少開發校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素養。這既需要完成教師的角色轉變,更需要增加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之前,必須對教師實行職前培訓。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課程專家的合作,與其他教師的協作,與校長的交流,與學生的探討,要不斷地對自己的課程開發實踐活動進行反思,逐漸增強課程開發的能力。因此,需要花大力氣進行課程方面的“補課”。這既是對中小學教師也是對我國教師教育的重大挑戰。

二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機制不健全,很難判斷課程開發的質量。大多數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中都有評價部分,但不同的學校實施的校本課程各不相同,很難用統一的外部評價方式來評定,更多的是要靠學校的內部評價,這樣難免會出現評價標準不高、評價過程不嚴密等問題。因此,評價結果很難真實地反映計劃的實施狀況,也很難成為判斷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的基礎。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自主進行的,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強化學校對課程計劃執行的意識,準確落實課程比例,保證學校高質量地開足校本課程。“《語文課程標準》也在強調語文課程評價的發展功能,強調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可以適當地發揮高考的導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試題中以適當的形式體現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總之,評價主體要積極主動,評價標準要科學合理,評價形式要靈活多樣,評價結果要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篇8

【關鍵詞】體育教師;校本教研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223-01

一、學校層面

(一)全面推行體育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建設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是學校、教師、學生以及有關教學活動的相關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的一種新型教學活動。高校體育校本課程是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對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助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斷提高。

目前,體育教育已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基礎教育,高校體育校本課程將更有利于讓大學生了解必要的體育與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學生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增進身心健康與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樹立起“以校為本”的理念,制定出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開展以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為對象的校本教研活動,是促使體育教學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組織一批長期在體育教學一線的、經驗豐富的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課程,并加以推廣,在實際教學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同時,高校要把對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學、研、用”作為對體育教師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檢查內容,列人日常檢查和教師達標考核活動之中,使校本課程逐步深入人心。

(二)營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輿論氛圍

校本教研成功的關鍵在于激發和培養教師的研究需求和樂趣,養成自覺的研究態度和習慣,讓研究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自愿并樂意為之的行為。因此,體育校本教研必須充分考慮教師的主觀感受和內在需求,突出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教師主觀能動性,使教師真正進入到研究的狀態,將日常教學與日常研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持續增長,校本教研充滿生機和活力。實際上,校本課程的出現,已經為校本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課程基礎,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校報、廣播和電視臺等宣傳手段,大力宣傳在教研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個人及典型事例,通過交流學習、經驗介紹、評優活動等加以肯定和鼓勵,對在教學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調動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職業信心。讓體育教師在校本教研的過程中品嘗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悅,是推進高校體育校本教研的關鍵。

(三)創建和諧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學校辦學的特色,是推動高校教學文化氛圍的一種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整個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營造和諧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促使體育教師樂于將校本課程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是校本教研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二、教師層面

(一)高校體育教師應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素養

高校體育教師應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素養。在學習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評講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要有計劃地參加跨區域的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抓住機會向專家學習:要養成反思交流、團結協作的研究習慣。在學習方法上,應注重學習記錄和學習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讓自己養成積累先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良好習慣,并注重對自身教學能力上存在的漏洞進行修補。在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將先進的體育教育思想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加強教育學、心理學、體育訓練學以及專業理論等基礎理論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用先進的體育教育前沿理論指導解決體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

(二)以‘銳、聽、議’三位一體的教研活動為載體,優化課堂教學

體育教師在實施校本教研活動時,應把以“說、聽、議”三位一體的教研活動和優化課堂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具體而言,應以教研組為單位,以三位一體教研活動為依托,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針對所授班級,對照先進體育教學理論,反思自己的體育教學過程,研究優化課堂體育教學的方案,用辯證的觀點對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揚棄,創造性地開展優化體育課堂教學的活動,形成具有學校、教師自身特色和風格的體育教學新模式叫。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學手段、教學評估、學生的特點這五個體育教學的重點環節,有步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推動體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體育教學之余,應堅持有計劃地參與優化體育課堂教學的評比活動,主動參與體育教學改革活動,積極參加多層次的體育專業領域的改革探討,注重體育教師之間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水平。

(三)轉變觀念,實現體育教師的角色轉變

篇9

一、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研究價值

1.弄清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根據自己學校的硬件水平、師生的實際情況和各種社會資源等多種條件而進行。學校要主動在充分調研和專家指導的基礎上,發揮集體的作用,不斷探索校本課程的開發。

怎樣建立一整套合理有序的實施流程和公平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施校本課程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不同點便是其內容的開放性和效果的長期性,它不在于讓學生記憶多少知識,而在于開啟學生學習的興趣之門,所以我們要著重研究校本課程的長期效應問題。

2.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價值意義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的意義在于推動課程體系的完善,實現課程的根本宗旨。它完善了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理想課程”和“現實課程”的差異問題,有利于課程向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方向發展,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這樣就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造就一支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高的教師隊伍。

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大部分教師是初次接觸校本課程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所以,我校首先組成了以省科協、市消防大隊、市交警總隊、省航模協會等部門多位專家和校領導為主體的引領隊伍,從理念和專業知識上對教師進行引領。

學校把相關學科的骨干教師動員起來,組成各門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團隊,在專家引領的基礎上,明確各團隊和個人的方向和任務,并印發校本課程開發編制方案,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規定各類校本課程的具體要求等。此外,學校還要求各位教師利用教研和業余時間,精心研究課程的實施辦法、評價體制等細節問題,集思廣益。

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制定《鄭州八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結合我校辦學理念,開發實施了人際交往類課程、興趣特長類課程、身心健康類課程、學科拓展類課程、體驗探究類課程等,形成了課程設置的多樣化、個性化和選擇性的特征。

建設綜合實踐基地。為了給校本課程提供一個實施的平臺,我校在鄭州市郊區租用了近300畝地用作建設基地,現在配套有科普園地、果園、蔬菜大棚、魚塘等農業實踐區,拓展訓練中心、定向越野區、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活動場地,并有心理健康、生命救護、交通安全等教育設施,小型的科技館、天文館、茶藝室、西點制作室、陶藝館、沙藝室等興趣教室。

編寫和完善校本教材。經過專業的引導、嚴密的組織和科學的分工,我們組織教師編寫了10本校本教材,包括語文《話劇》、生物《感受自然之變》《認識自然之魅》、地理《地理天地》、美術《藝術空間》、體育《快樂體驗,超越自我》、音樂《舞動青春》、航模《航空航天模型》、交通安全《為成長護航》、消防安全《生命的諾亞方舟》,在校本課程中使用,現在正在修訂第三稿。這些教材和實踐基地緊密結合,為實施校本課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嚴格實施校本課程。社團活動、學科拓展等課程在學校內實施,周一、周三、周四下午為指定年級校本課程實施時間,另外一部分課程在八中綜合實踐基地實施,學校統一安排車輛,安排食宿。必修課以班為單位上,選修課則按照所報名單在指定的活動區域上,由班主任、任課教師、政教處教師和實踐基地教師共同負責。為了保證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我們制定有《鄭州八中綜合素質實踐基地作息時間表》和《鄭州八中綜合素質實踐教育基地管理制度》等規定。

認真落實評價機制。校本課程評價的內容要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研究方法、技能的應用和掌握、參加活動的成果、參與活動的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等情況;評價方法可以用觀察法、面談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測驗法、行為描述法、成長檔案袋評價法、個案研究法等;評價方式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為了保證校本課程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制定了《鄭州八中綜合素質實踐基地學生評價表》《學校課程學分制管理網絡》,規定各門課程學分分值,分值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和綜合素質成績掛鉤。

三、主要成果

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受到師生和家長的歡迎和好評。鄭州市多所學校的教師都到鄭州八中學習校本課程,到實踐基地參加實踐類校本課程學習。

1.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大自然的接觸,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熱愛生命的意識;拓展訓練和體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實踐中,學生學會了基本的交通、消防、急救等生活常識;在舞蹈、陶藝、剪紙等活動中,學生擁有了欣賞美與表現美的能力;在野炊、縫制衣服、烘焙食物等團隊活動中,學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提高了老師的素質

學校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努力,課程知識與課程開發能力不斷提高,責任心和創造性都得到體現和強化,團隊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3.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

從綜合實踐基地投入使用和校本課程開設以來,我校的綜合實踐基地和校本課程模式已經成為鄭州市教育改革的一大亮點和素質教育的一張名片,許多本地和外地的學校都來此參觀學習,平均每年有萬余人次,其中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國外同行和學生。

4.為促進全市素質教育提供了平臺

我校為學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長做出了應有的努力,也為鄭州市素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鄭州市教育局將我校的校本課程及綜合素質實踐基地定為局屬中學的定點實踐基地,從2009年開始有計劃地利用實踐基地安排鄭州市中小學生到我校基地進行實踐。

四、推廣與反思

1.長期的實踐,使我校的校本課程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校本課程開發的可操作性。從我校的經驗和成果上來看,開發適合自己的校本課程,只要符合學生的需要,與當地的資源相結合,在有一定專業水平人員的指導下,各地學校應該都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校本課程平臺建設的可行性。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平臺,它可能是一個綜合性的基地,也可能是幾間小小的平房,其作用不是體現在投入資金的多少,而是體現在與校本課程內容結合的緊密性上。雖然不是每個學校都有能力建成一個功能齊全、運轉良好的實踐基地,但每個學校都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需要,建成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校本課程實施平臺。

理念的可推廣性。我們校本課程開發成果的作用不在于使其他學校模仿或贊嘆,而在于傳達一種理念,即學校完全可以通過挖掘自身的潛能,在理念上不斷向素質教育靠攏,把自身的努力和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效果,從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是一個持續、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社會和環境的變化,校本課程要永遠圍繞學生發展這一主題,不斷開發更新,推出一系列更新穎、更有價值的課程。

2.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

校本教材的地域性強,能夠適應當地甚至是本校學生的客觀需要,但多數并不宜大范圍推廣和使用,應以借鑒為主。

在倡導功能性課程和生態化課程的今天,我們還需要加大開發校外課程資源,盡可能給學生提供零假設的真實體驗場景。

如何改革評價方式、形成科學系統的評價操作體系?我們想應該是不斷朝著使評估內容更全面、評估方式更靈活的方向努力,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評估的項目和內容繁多、評價制度有漏洞等情況,這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合力探索,勇于在實施中改進。

篇10

一、課程建設的基本現狀

1.課程體系不夠健全

學校對課程資源挖掘不深,對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分析得不夠深刻,各級課程如何實施,有什么要求沒有明確的規定。大部分學校都沒有詳細的課程規劃文本,課程體系不健全,課程計劃隨意性強,課時增減隨意,課程建設沒有法規依據。

從學生課程表中可看出,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部分學校對各年級周課時數安排不夠規范,有的多,有的少,不符合國家課程設置方案。例如,有的小學一二年級的周課時數與三至六年級的周課時數一樣多;有一所初中,每周課時數為44課時,每天超過8課時,明顯不符合國家省市相關的課程計劃要求。全縣絕大多數學校對國家課程中的語文、數學、英語及音、美、體在課時上安排的課時量規范,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安排的課時量不夠,有些學校從一年級就安排了綜合實踐課,有的初級中學還沒有開設綜合實踐課;從學校相關的資料看,絕大多數學校沒有本校的《課程規劃》《課程計劃》等文件,有些學校甚至沒有國家、省市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文件。

2.課程實施力量不均

學校重視國家課程,輕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一些優秀教師、骨干教師都安排在國家課程崗位上。國家課程中重視考試課程,輕視非考試課程,音美體課程常常被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擠占,尤其是綜合實踐活動課被邊緣化,使得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不到實處。

3.課程開發水平較低

全縣沒有一名專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教師,沒有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性質、目標,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流程和技術的教師寥寥無幾,課程開發舉步維艱。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缺乏民主參與,缺乏論證過程與依據。方案的制定是幾個人閉門造車的結果,整體內容簡單籠統,針對性不強,難以操作,從源頭上就營造了對校本課程的不重視。

4.課程評價缺乏引導

許多學校沒有課程評價方面的文件,沒有對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過程性評價材料,課程實施結果沒有總結與反思,更沒有相關的改進痕跡。校本課程的實施有安排,無檢查、無評估,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積極性不高。

二、課程建設基本對策

1.著眼于課程政策,保障學校課程建設

縣域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課程計劃和省級課程實施計劃,及時制訂具體的縣域課程實施方案;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度創新,積極構建包括課程管理、課程培訓、課程督導評估、課程問責及課程經費劃撥與使用等相關制度。在縣域課程政策制訂過程中,要聽取來自教師、學校和家長的意見,給予他們課程政策制訂的知情權和審議權,保證課程政策制定參與者的多元性,使課程政策更接地氣,更加適合本地實際。這樣就能為學校課程建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

2.著力于課程培訓,提高教師課程能力

校長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主體,教師課程知識的多少,課程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校課程建設的好壞。當前,從本地區的現實情況來看,急需對教師進行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評價,以及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培訓,增強課程意識。在充分掌握課程知識、課程開發與實施技能的基礎上,每個教師要從目標、課程、教學、評價等維度來整體規劃教育活動和行為方式,從而成為課程的動態構建者和生成者,深刻理解“教師即課程”的意義,不斷提高課程建設能力。

3.著重于課程評價,規范學校課程行為

首先要評估學校課程的開齊率與課時的開足情況。凡是課程開不齊的,課時不夠或超額的都是不規范的,要堅決予以糾正。其次,綜合實踐課、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縣域中小學的薄弱環節,應當作為重點,對其開發與實施方面進行詳細評估檢查。第三,要深入音樂、美術、體育課堂,掌握學校在藝術教育、體育教育方面的情況,引導學校重視音美體教學。通過評估促使學校改進重視文化課程,輕視藝體課程,重視國家課程,輕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做法,規范學校課程行為,保證學校課程建設的全面性、科學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