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4-04-11 18:1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區別

篇1

[關鍵詞]有限寬帶網絡 數字家庭 標準化 技術應用

一、家庭網絡相關概念與數字構建標準程度分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寬帶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此二者立刻成為當下的兩大重點話題,而此二者的多重交織有效地促進了家庭網絡和數字家庭的組成。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國家相關工作人員就需要積極應對,完成好關于家庭網絡和數字家庭的相關研究,這樣才能確保國家跟上時展的步伐,使得網絡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提供便利的生活。

總體來看,家庭網絡和數字家庭這兩個概念還是有著不小的差異的。首先從表面含義來看,家庭網絡所說的主要是家庭里使用的計算機設備朝者網絡化和互聯網狀態發展,而數字家庭說的是在家庭中使用的不同網絡設備達到高端數字化和對媒體共享能力實現的目的。其次,在家庭網絡組成時,寬帶運營商大力倡導把家庭網絡的組成當做主要手段,從而讓自身的實現從管道化逐漸轉向信息服務商。此外在數字家庭的組建過程中,電子信息技術的廠商與別的家電制造商等都是負責該工作的主要提議者,他們都力求在工作時努力倡導數字家庭的組建,從而利用該辦法實現扭轉企業所生產的家庭設備不夠豐富且價值不高的情況。

從當下此二者的發展情況來看,家庭網絡已經從方方面面轉向數字網絡發展,像是手機、電腦等多種設備都在努力地通過數字網絡的組成,來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良的服務。從當下的家庭網絡的數字化構建的標準組織情況來看,它主要是利用廣域的接入技術、家電控制和檢測等多個方面來進行的。

目前國內外的先進數字家庭構建已經實現了多個應用領域的研發與創新,從而促進了家庭網絡的數字化組成和數字化網絡工作與生活的便利使用。

二、國內外家庭網絡標準組織分類

為了實現不同設備間的無縫協同工作,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側重點的區別,家庭網絡標準組織主要分成以下幾種:

2.1側重廣域接入技術(含有線電視)

該組織以國際電信聯盟為代表,把家庭玩過看成NGN的組成部分,屬于NGN概念在家庭側的一種具體實現,主要研究怎樣把NGN業務添加到家庭中。

2.2側重家庭網絡設備護筒

該類型組織以國際上的數字生活網絡聯盟為代表。標準制定方向為娛樂設備、家用電器與信息設備間的互通,確保電子設備相互的兼容性。能夠保障各種不同設備間的資源共享等功能的使用,由此來加強設備間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同時創造出新的應用模式與豐富的應用。

2.3側重家庭網絡傳輸技術

不管是DLNA、ITU-T,亦或是IGRS,所涉及的各種家庭網絡業務與應用,其前提首要的是先達到不同信息終端在物理層與網絡層的互聯的目的。當下想要達到家庭網絡聯網目的的技術有許多,想要實現聯網技術標準化的組織同樣也很多,這些組織研究怎樣實現家庭網絡設備間和家庭內外部網絡間的通信問題。因為每個家庭對于當前的網絡情況與要求都有區別,同時對著家庭網絡的發展和個人的需求也會對傳輸技術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若是僅僅憑借單一的技術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現實的,因此不同傳輸技術就會在家庭網絡內相互協作、協調發展。

2.4側重家電控制與檢測業務

此類型組織主要研究怎樣實現家庭中不同照明、電器等基礎設備間的聯網和相互間的自動控制。以中國e家佳為代表的協會,其目的在于確定利用電力線與無線通信等先進通信技術來連接不同家電設備的標準,從而達到通過完整的家庭自動控制系統實現便捷生活的目的。

家庭網絡的國內標準相比國外起步時間基本一致,所以和國外標準的技術先進性相似,此外因為國內外不同標準化組織都在努力確定家庭網絡標準,為了確保日后家庭網絡設備可以相互連通,就需要確保每個家庭網絡標準化組織所確定的標準可以相互兼容。

篇2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 檔案管理 應用

中圖分類號:TN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08-0088-01

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時代的到來,檔案管理的信息量日益增大,檔案管理內容的內容日趨復雜化;社會化的生產也使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逐步向知識密集型方向轉化,為檔案管理實現自動化和程序化提出了現實需要和必要挑戰。電子信息技術可以在檔案管理過程中發揮其智能化、迅速化、科技化的優勢,使檔案管理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讓檔案管理在形成、管理、存儲、利用、分享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提高了檔案管理的效率。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要積極探索檔案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和信手段。

1、信息技術背景下檔案管理工作的特點

第一,信息技術集成有效促進檔案管理載體發生重大變化。與傳統的檔案管理載體不同,信息技術更多的是將檔案內容轉換成信息化數字內容通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借助相關軟件作為載體予以保存,實現了檔案管理儲存的數據化、虛擬化和數字化。傳統的檔案管理往往是以實物保存為主要的載體形式,受保存空間和時間影響較大,檔案儲存內容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載體的可承受能力。信息技術集成條件下的檔案管理載體有效實現了計算機的全程操控,有效實現了檔案數據處理與交換的效能,有效避免了受傳統檔案管理時間和空間約束的限制。信息技術時代下,檔案管理以電子文件、電子圖紙、虛擬圖標形式取代了紙質檔案的設計、存儲,在檔案管理載體上使一次革命化。

第二,信息技術條件下使檔案管理分類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傳統模式下的檔案管理關于文書檔案、基建檔案、人事檔案、科技檔案、單位史志等傳統的分類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逐步演變成根據信息技術管理模塊功能和具體流程為依據形成的分類標準。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檔案管理分類主要依托計算機信息和網絡技術,根據事先設定好的人為指令自動、隨時的進行設立和調整。各單位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設定檔案管理的相關分類,例如,對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管理、人事、組織等方面的詳細狀況進行更加具有針對性、規范性的分類管理。

2、電子信息技術條件下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具體路徑探析

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實際工作的重要意義。

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具體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檔案管理難度的日益保密化、復雜化、以及檔案管理地位日益重要性,檔案文化性質和社會性質逐步被弱化,但被利用的范圍和對象卻在逐步擴大。面對檔案管理新形勢下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必須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解決檔案管理中出現這些挑戰和現實的重要性,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解決當今檔案管理中各種問題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其次,根據信息技術應用特點對檔案管理工作做好統籌規劃,使之有的放矢。

檔案管理的信息化,使檔案管理的內容逐步豐富,是傳統檔案管理信息量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信息化的檔案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做好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就必須要對本單位的檔案狀況進行系統規劃、統籌安排。例如,要對單位檔案的館藏狀況進行系統化的摸底排查,對原有檔案的載體、類型、實物、形態、狀態、數量等基本信息要做到真實、準確的摸底;根據對原有檔案資料的實際情況再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包括掃描儀、相機、攝影機等信息設備的應用。由于檔案信息化過程中一個主要的特點是數字化,但是要實現原有檔案資料的全部數字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從保證原有檔案真實性基礎上再去按照“突出重點、照顧特殊、分步推進:的原則對原有檔案的重點項目和利用頻次高的項目首先進行數字化;對于特殊性的檔案資料要區別對待。

再次,信息技術條件下要加快、穩步實現檔案管理的數字化管理和應用。

檔案管理數字化管理是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應用中的必然體現。面對檔案浩如煙海的資源和內容,逐步實現數字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檔案管理和利用有效性、高效性的原則,要加快實現檔案管理的數字化。實現檔案管理的數字化可以極大提高檔案高價值、高利用率的特征,更便捷的服務于生產和生活。檔案實現數字化的過程中要針對性的做好相關參數的優化設置工作。例如,因為在對一些紙質檔案進行掃描過程中其掃描參數的設定會對圖像產生巨大的影響,參數不同,成像的質量也就不同、效果區別很大。

3、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工作應用過程中的現實挑戰

信息技術背景下,對檔案管理保密性、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技術應用的公開性要求在檔案管理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檔案管理的保密性;由于信息技術條件下檔案管理工作是一項既涉及到信息技術應用、維護、管理等技術層面,又涉及到檔案管理的專業層面,對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條件下,檔案工作人員除了繼續做好檔案信息資源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之外,更多的是了解工作中廣大檔案查詢者對檔案工作的需求狀況,擴大檔案服務面。因此,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在平日做好相關檔案管理的日常工作的同時,還要加強研究如何建立起高效、科學、靈活的單位檔案信息體系,更好的服務于實際工作。這的確給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檔案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峰.論電子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J].硅谷,2010(22):113-113.

[2] 王利超.淺談電子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J].檔案天地,2010(11):52-53.

篇3

關鍵詞: 傳統圖書館; 數字化圖書館; 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 G250.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1-0066-01

著名圖書館事業家劉國鈞曾說:“圖書館在教育上的價值,有時超過于學校。”可以說圖書館的教育職能是與生俱來的,它對于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發揮著其他類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7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指出,高校圖書館在文獻檢索與利用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高校圖書館履行教育職能的層次,對人們改善知識結構,提高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發揮創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網絡和其他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根本上改變了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技術環境,改變了文獻的形式及其傳播方式,用戶信息環境發生了更本性變化,數字化圖書館成為時展的必然需求。

一、高職院校圖書館現狀及數字化圖書館的特點

(一)高職院校圖書館現狀

隨著知識經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圖書館正由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化圖書館轉變。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高校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由于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為數字化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等固有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從本質上來說,是在現代信息技術下,圖書館在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新的存在狀態,雖然外表與傳統圖書館有很多差異,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通過有效的文獻傳遞實現人類社會的知識交流。傳統圖書館及其館藏是數字圖書館形成的基礎和主要信息來源。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大部分仍來源于紙質文獻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文獻。數字圖書館是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是傳統圖書館在網絡信息年代的必然發展趨勢,從相當長的時期來看,數字圖書館依賴于傳統圖書館而存在。不管從目前看是長期來看,數字圖書館都不可能囊括社會上的一切文獻信息,把傳統圖書館的所有文獻館藏全部數字化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沒有意義,并且會丟失很多文獻特征。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有內在發展聯系,高職院校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二)數字化圖書館的特點

1.閱讀內容的豐富性。計算機強大的儲存能力和網絡的互通性使得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和國家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為數字閱讀提供了豐富的閱讀內容。2.閱讀環境的開放性。數字閱讀突破了時空限制,開放的閱讀環境使網絡信息資源傳播更加廣泛,利用價值更高,便于讀者按需取材,真正達到了不受時空限制、資源共享、自由交往、隨意閱讀。3.閱讀過程的互動性。由于數字閱讀是一種超文本閱讀,讀者只要點擊文本中加標注的一些特殊關鍵詞或圖像,就能打開另一個相關鏈的文本,讀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迅速的、跳躍式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大大增加了閱讀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自主性。4.閱讀實用性更突出。為完成特定任務或研究,在傳統文獻查找方式之外,人們往往會求助于網絡,網絡的熟練使用者能夠借助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搜到與其需求十分接近的甚至完全吻合的內容。通過方便快捷的網絡檢索方式來尋找資料,這種使用性閱讀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職院校數字化圖書館建設關鍵在于加強高校圖書館專業人才培養

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必須加強圖書館專業人才培養。傳統圖書館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圖書館員與書結合,圖書館員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結合,因此,圖書館員被看成是藏書保管員、加工管理員、流通閱覽管理員。而在數字圖書館中,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它的工作方式成為圖書館員與計算機結合,通過計算機及其網絡去實現圖書館的工作目標,完成圖書館的任務。所以數字化圖書館管理員,必須掌握網絡技術,成為閱讀者的“信息向導”,這就要求圖書館館員必須是復合型人才。日后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專業人員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培養工作力度,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高職院校數字化圖書館的發展要求。

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具備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知識,即是復合型人才。目前從事高校圖書館工作的人員中“兩多”和“兩少”顯現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所以,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必須注重對圖書管理人員信息素質培養,加強圖書館信息、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步伐。

三、優化數字化資源加強高職院校數字化圖書館建設

目前,我院圖書館正在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逐漸調整自身服務內容與形式,在館藏采購計劃中大幅增加購買數字資源經費的比重,加快電腦,服務器等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建設大容量的數據存儲設備,以適應數字化閱讀在技術上的要求。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我院師生訪問館藏及網上資源要求。重點加強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設高效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我院建設圖書館局域網和數據訪問借口。

(二)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放是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要立足高起點規劃,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

(三)書庫數字化建設。隨著數字圖書館時代的來領,單一的印刷型載體書庫難以滿足讀者需求。就高職學院圖書館而言,現行的書庫,無電子檢索,給師生入庫查閱帶來諸多不便。若采用光盤上網,電腦入庫的方法,且在書庫配備一定數量的聯網工作站,書庫便兼具了電子閱覽的功能,實現印刷型,電子型文胸資源及網上資源的綜合查閱,使用戶在同一時間點便可獲取更多媒體的信息。

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高職院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求,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做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高校老師、師生使用。

參考文獻:

[1] 陸鑫,羅克露.精品課程教學網站系統建設與教學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探索[N].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5(增刊):57-59.

[2] 劉波,張研妍.關于數字目錄研究內容的思考[J].圖書館學刊,2008(6).

[3] 孫錄鑒,劉明.中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起步與發展[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0(3).

篇4

一、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學習時代,文字的出現極大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人們紀錄和發展某些技術知識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傳播,但具有行為主義傾向的心理學專家認為這樣的學習應定義為“有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這樣的用行為的變化來定義學習,只是使學習成為可觀察和可測量的概念,但它對人通過學習后思想深處發生變化而沒有外顯行為的變化現象就無法解釋了。例如人類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斷的練習中學到了或者說創造鉆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這種行為在人的身心內部的形成的經驗,這種行為在相當常時間內并沒有變化或者說沒有相對持久地變化。

就像生產方式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而且受到作為生產力之物質基礎的生產工具制約,由此揭示生產方式演變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規律已成為理論界的共識;學習方式同樣要由學習能力發展水平決定,而且受到學習活動之物質載體和物質手段制約.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學習階段,直到當代對學習的理解才有了進步,加涅在學習的定義中加入了潛能的變化,即"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且不能單純歸因于生長過程."加涅論學習是否發生,其中的優點就在于它考慮到了學習者的主體性,簡言之,這個定義可作為學習的"外形為定義",因而學習也應有其"內行為定義",原因是人的學習的實質是人的內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變化,但人的內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變化看不見摸不著,由此當代的眾多心理學家紛紛用實驗來定義和驗證這個"內行為定義",其中最有影響力也最有效果就數由桑代克建構,并由斯金納.布魯納等眾多學者的擴展與深化的以"刺激-反應"為核心的學習聯結理論.

他們認為學習就是面對當前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地組織,從而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刺激反應之間聯系是意識為中介,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性,我認為這一定義應是"內行為學習"定義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學對學習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學習我們可以定義為"憑經驗產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的比較持久地能力或傾向的變化."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智能化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過聲音、動畫、高質量視頻、音頻及虛擬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動態化、形象化,生成對學習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發學習者去主動參與、主動發現與探索,直觀有效地使學習者思維發散,產生聯想,從而順利提取長時記憶中的相關內容,促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即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學習。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可以定義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術環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包括對新信息的理解是通過已有經驗,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構,包括從記憶系統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體情況建構。

對學習定義的理解,我們應從三點入手:

1學習主體自身必須發生變化。只有發生了這種變化,我們才能初步推斷學習是否發生;

2學習所導致的變化有相對持久地保持;

3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是后天習得的。

對教育技術來說,教育技術學探討現代教學設備和手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專門研究領域,一切教學形式、設備和手段都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的。因此教育技術學專業也應重視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對“學習”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主體即學習者在網絡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觀念的沖擊下,自身的內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提供了容納自組織和改變的學習框架,使得學習目標不是單純地優先于行動,而是產生并完善于行動之中;智能的網絡系統能夠生成學習者知識點掌握程度及問題解決情況報表,實現對學習過程進行的實時跟蹤與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對學習者的下一步學習提供指導、調控或改進意見等等,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術的產生,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已發生了自身質的飛躍,在先進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者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是學習者自身文化休養、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變化是否相對持久地表征,使知識存儲的編碼化和數字化進程,及學習者的知識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變化在質量、數量上都能發生變化。知識的各種存儲形式,如資料、錄音甚至人的思維和判斷都可以編碼化和數字化,并由網絡組織起來,而在相當長或相對持久地情況中,這些組織并存出起來的因素產生了相對的變化,并跟隨著人的思想等方面的變化而變化,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它們都是持久的、穩定變化的、實際的。

再次,學習是人類活動最重要的本質特征,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者從接觸熟悉信息技術到能熟練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來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如網絡學習就是利用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高運行速度、富有創意的交互性計算機系統進行學習的過程;由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多媒體電子讀物的產生,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與閱讀等一系列新技術的產生,學習者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當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網狀、立體、全息、超時空、發散性地提供給學習者時,輸入大腦的學習材料,使學習者集閱讀、聲音、情感于一體,使感受和體驗結合起來,這些與外界環境的作用,使學習者大腦皮層神經對輸入信息的感覺、處理、加工、編碼呈現多元性態勢,加速了作用效果,使變化更持久,更穩定地變化。

學習是一種復雜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影響這種活動過程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學習活動引起的身心變化多,以及學習的層次多、類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過程是一個多因、多果、多層次、多種類、多側面的復雜過程。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這些條件都被完美的組合,在結構的編碼和程序設計中得到表現。

三、傳統學習與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的區別

1、被動性學習與主動性學習

傳統學習,一般要求學習者必須走進學堂,由教師規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法,并由教師測定學習結果,而教師的教學過程是知識灌輸過程,教師將知識硬“輸”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處于麻木狀態,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與學生共同面對著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根據自身特點和意愿,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不僅指理解記憶的學習,也指學習者所作出的一種自主、自覺地學習,自由的實現自己潛能的發展。信息技術環境下要求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與加工,主動地去建構信息的意義,使學習具有積極性、主動性。

2、繼承性學習與創新性學習

傳統學習以繼承性學習為主,即也指適應性學習為主,而所謂適應性學習是獲得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解決當前已經發生的問題的能力,學習者只是知道發生了什么和怎樣發生的,很少考慮將會發生什么和不會發生什么,這是一種單向的、線性的知識傳輸過程,是為了解決自身自主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一種維持現狀的學習,主體在經驗積累上并沒有上升或者說是層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術環境下,要求學習者不斷地接觸了解并掌握新興的知識技術,從而要求學習者主體不斷地學習即通過學習提高一個人發現、吸收新知識、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以迎接和處理未來社會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即創新性學習。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是開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維德可能性空間,為學習者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途徑,使人的思維得到激活,使學習者擺脫現實世界的束縛,激發潛能和創造力。

3、基于內容和結果的學習與基于問題和過程的學習

傳統教學比較重視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邏輯結構的傳授,相應的學習也只是在內容(知識)從外界搬入學習者的記憶中形成經驗,簡單的說傳統學習是為了成績學習者不斷地硬著頭皮吸收內容,忽略了學習這一個人類特殊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是制定的,是強加于任何一主體的知識體構,學習者的學習在結果的指導中,依據學習的內容,在專家和教師設計的步驟中進行,導致學習者成為“一只被牽著鼻子走的空殼子”。產生了由成績劃分學習者等級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簡言之是現代學校提供的研究型學習、發現式學習,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的考核否定了傳統的以按成績為學習者劃分等級為目的的考試成為一種促進更佳學習的手段,針對學習內容中的問題,開展研究型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習者研究學習的心理,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針對問題仔細歸納,例如作為主體與環境作用產生相對持久地身心變化的學習,過程是對信息接受和使用的過程,在研究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即間接經驗,不斷地解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思維,豐富新的知識構建體系。

4、個體性學習與社會性學習

傳統的學習只是在相互認識的人中產生面對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對象范圍小,這是一種單向的或是一對多的交流,而學習是個體的身心變化的表征,它要求著學習者打破個體性學習的封閉性即利用信息技術擴大學習的交互性,通過網絡向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和優秀教師提出問題,并請求指導,或發表自己看法和體會,使單向個體性的封閉學習轉變為協作社會性學習中,獲得群體動力支持,以一個平等協作者的身份為群體作貢獻,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5、文字性學習與數字性學習

信息時代的學習與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密切相關。信息技術是以數字化為支柱,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后,引起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方式都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形成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和數字化的學習方式,從而改變傳統學習的字面形,改變了以文字為教學中心、以書本為主要學習內容的文字性的學習,釋放了學習者的思維空間,使學習者不再受書本知識的約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大膽的設想、大膽的實驗,體會數字化學習的樂趣,進而掌握更多的、新興的知識。

篇5

關鍵詞:數字化;展示設計;多樣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深,結合人類信息傳播工具的歷史發展,大眾傳媒在科學革命的促進下進行了一次次的進步與交融,各類新媒體的產生都對本來的媒體方式的促進、更新有著深刻的影響。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飛速,隨即而來產生了新的信息媒體技術,隨著數字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成熟,數字媒體慢慢成為展示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之一。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多方面傳播下,展示的信息量,傳播速度的潛能,傳播的效果都有著高程度的提升,完美融合了數字技術與藝術。本文根據數字媒體藝術的一些概念,結合一些案例探討一下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途徑,希望對展示設計有所幫助。

一、數字傳媒的概念

數字傳媒包括新興的數字電視和數字視頻等,它隸屬于全新的技術范疇,其中計算機科學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對它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其與之前的電臺廣播和電視等媒體途徑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它是一種基本上獨立的信息展示形式。在對它的研究中,現代技術和傳統藝術從而有了新的科學規范的結合構造,其產生的藝術表現力也與之前的有很大的差別。數字信息藝術的構成形態具有立體、真實的特點。當前,隨著人們的藝術思維的不斷散發和延伸,合理科學的理性思考方式可以為藝術形式增添充滿生機的生命力。在創立媒體藝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全面系統地運用對數字音頻技術、數字影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完成了一種全新的構造,從而擁有一種嚴謹、完好的媒體藝術表達。

二、數字媒體在設計展示中的應用

仔細推算,展示設計已經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其中社會形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對它的發展具有極其深刻影響。工業革命的到來,將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有了顛覆性改變,人類社會隨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狀態,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加大,大眾傳播信息成了展示設計的主要途徑。特別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展示設計傳播信息的特點更加鮮明,所以數字媒體與展示設計的結合將是時展的必然趨勢。1、在空間上的展示方式數字信息技術應用在展示設計中,創新了以前的設計的空間形態和理念,創設了展示設計的全新空間。擁有所要展示的物體及參觀場地為展示設計提供了基本條件,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如果沒有空間,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空間設計的合理性是影響整個展示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展示設計在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會充分利用實物來進行對空間的分割、壓縮或者改造。在科技信息時代,4D數字技術的應用更是讓觀眾能夠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維空間中的展示效果。在此類展示空間內,可以合理選用多媒體聲光電技術、各種先進的音效系統,再輔之以動感座椅,能夠依據具體環境的變化設置雨雪、氣泡、煙霧以及光電等效果,從而構建一種獨特的展示空間,讓觀展者在視覺、味覺、觸覺中如身臨其境。2、運用二維的表現手法在整個展示設計中,二維展示發揮著無法忽略的重要作用,數字信息技術的運用,讓二維展示原本的表現方式有了極其巨大的變化:變化其一是靜態表現形式多樣化;其二則是從靜態開始向動態的轉變。在原來的展示設計中,一般使用靜態的圖像或者文字進行二維顯示,而數字技術出現的初期,一般多采用電腦刻繪、噴繪等表現方式,現今也可將二維展示的表現形式增加到影像或者動態圖片中。我們還記得上海世博會由中國館展出的《清明上河圖》,它表現了展示藝術從靜態向動態轉變并發展的方向,絕妙地使用投影,將宋代民間百姓的生活情境淋漓盡致地向受眾展現出來。該圖同時運用了三維動畫技巧、中國傳統藝術、現影技術等三種表現形式,既展現了古時宋代人民安穩生活的場景,同時又想象了一番宋代的市井生活,從而合理突現了宋代都城的生活情境。想將展示效果發揮到極致,這就要求我們應科學使用數字影像技術,同時它還能很好地表現!展示對象的各類細節,并且通過漫游的手段結合多個空間,通過動畫的表現形式展示給觀眾。數字影像藝術的運用改變了展示設計的窘迫狀態,更完美地符合了人們追求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雖然動態影視已經逐漸成為二維展示的主要發展方向,但依然需要與靜態進行不同形式上的科學配合,把動態與靜態巧妙地貫穿在展示設計中,才能有利于效果的大大提升。3、在移動設備上的展示方式智能手機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是不能夠再平常的通信工具,它對我們的展示設計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中對傳統展示設計的影響也比較直觀。很多對現實進行虛擬的設備慢慢出現,其中大部分都是與手機應用相結合的,例如目前很多手機APP都與傳統交互體驗的方式有很大的區別。人們如果想了解展示的一些物品,直接可以去手機APP上翻閱,這種方式讓大眾得到了更為直觀且更加便利的體驗方式,同時也發揮了數字信息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作用。并且,隨著移動設備上APP不斷的創新,客戶所擁有的體驗將會越來完美。展示活動的不同動作的識別和區分活動都是依靠計算機進行的,并且它還可以及時改進展示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通過APP軟件,觀眾可以得到更加便捷的瀏覽體驗,從而提升參觀者的參觀熱情。比如在觀賞博物館展品時,一些科技設備會根據觀賞者在參觀過程中的停留和移動次數,進行一定的數據分析,運用大數據的手段,這些信息都會被開發者反映出來,是優化展示設計的用戶體驗的直接參考因素。4、構造虛擬場景在未來展示設計需要面對的一系列問題中,對虛擬場景的構建是最受人關注的問題。虛擬環境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虛擬儀器裝備模擬了一個真實的展示空間,它有一個我們無法拒絕的優點,那就是它沒有傳統展示設計的制作中那么多的麻煩的環節,也不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在運用模擬現實技術的演示活動中,觀眾可以結合自己的本身要求作為指引,這樣他們就能獲取更多需要的信息內容,觀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是自己主動掌握的,所以他們可以從中這種方式中獲得很多的樂趣。人們只需借助一個特殊的工具,比如說一副特殊眼鏡,它能夠迅速及時地指定任意一個想觀賞的內容,隨即進行查閱。這會是展示藝術將會擁有的技術革命,也是它將要努力的方向和趨勢。比如說,如果我們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考慮敦煌石窟內的壁畫,那么觀賞者只能不遠萬里,都親自去一趟甘肅敦煌,才能欣賞到文化寶藏,但如果我們運用虛擬技術,那些很多無法開放的石窟的景象依然可以通過虛擬的形式展現在參觀者的面前,而參觀者們自然能夠通過設計師們,置身其境般去體會壁畫的魅力。

三、結束語

在展示設計中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單一的展示方式,讓現代化展示設計充滿趣味、互動、多元、科技性等特點,讓觀眾不再僅僅通過眼睛去觀看展覽,還可以全面運用所有感官去參與展覽,對其進行思考與探索。在數字媒體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的前提下,在展示設計中對高技術含量的手段的運用將會越來越普遍,對觀眾也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璐.淺析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應用[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

[2]廖玲莉.工業產品數字化展示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2015,1.

[3]周慧娟.淺析數字化時代展示設計方式的多樣化[J].大眾文藝,2011,(19).

篇6

關鍵詞:測繪;生產任務;管理

1概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也隨之進入快速實用化階段,測繪理論、測繪產品模式、測繪保障手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現代測繪生產的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生產要求作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數字化測繪生產對軟硬件有極強的依賴性等特點都對數字化生產管理作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數據規模正越來越大[3],目前地圖數據的更新頻率也明顯加快。測繪生產現在既要滿足國家的大規模、頻繁性的數據更改,也要不斷的改變,滿足各行各業、各個用戶的批量、個性化生產需求。這樣在測繪生產數據安全、人力、設備等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測繪生產質量控制、成果管理等方面都對生產人員及管理人員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需求[2]。如何利用現有科學技術手段高效地監控、管理、規范測繪生產過程和數字測繪產品過程中大量數據,是測繪生產單位急需解決的問題。

2目前測繪生產管理方式

2.1非實時

現代測繪生產任務繁重,數字化測繪生產對軟硬件有極強的依賴性等特點都對數字化生產管理作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測繪生產任務與管理部門不能達到實時任務進度情況、任務調整情況的轉達。

2.2不規范管理

當測繪任務實施到某一重要階段時、比如項目中期檢核等重要日期時,對某些測繪任務完成情況和變更情況無存檔,當出現某些錯誤和責任時,找不到對應任務責任人,這些也可能導致測繪生產陷入緩慢進度中。

2.3質量監督不到位

測繪生產質量管理絕對不僅僅是質檢部門的事情,以質量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在未來將成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誰都有可能發現問題,院領導、中層領導、項目經理等都具有質量保證的職責,而且需要起到保證測繪任務質量的作用。質量是測繪任務的生命,要堅持以質量為第一的做事方針,樹立以質量為核心的首要地位,加強測繪任務質量管理工作,嚴格地推行質量“三檢”制度。在測繪工程項目的質量過程控制中,應區別各種不同的項目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應該做到對所有項目100%的控制,堅決杜絕不合格項目,一旦發生不合格工程,影響單位信譽的,處罰措施要明確,處罰力度要加大。現實測繪生產任務中,質量監督不到位的現象因為管理問題卻時有發生。

3數字化測繪生產管理系統

針對當前測繪生產中出現的這些缺陷,應該利用現有的數字化生產大環境改善目前的測繪生產實施和進度掌握情況。當測繪一方向任務承擔方給出大的測繪任務時,測繪任務承擔方將任務進行具體的劃定和分流,并實施,此時需要實時將任務進度和所使用人員、設備等資源、參照規范標準通過某特定格式的交換文件向布施任務測繪單位匯報,布施任務測繪單位審查該任務完成情況并根據當前完成情況提出相應的任務更改要求,將要求通過特定格式的交換文件傳送給測繪任務承擔單位,測繪生產管理軟件的實現可以使測繪生產任務的實施更安全、方便且高效,也便于雙方單位統一管理。所以測繪生產管理軟件可以解決多個不同級別測繪單位之間的測繪任務管理、調度及生產計劃的設計、傳達、任務資源分配與管理、任務進度跟蹤、任務完成情況統計、任務完成報表輸出和資源管理。測繪生產管理系統可以包含系統管理、測繪生產任務管理、人員管理、設備管理、規范管理、質量管理等模塊。系統管理可以實現使用該測繪生產管理系統的單位及用戶信息的輸入輸出,系統的核心部分是測繪生產任務管理,實現測繪生產任務的定義、上報、查詢與統計、更改、調整等功能。質量管理可以保證測繪生產任務質量合格,杜絕不合格測繪生產成果現象的出現。

4數字化測繪生產管理實現的支撐技術

4.1數據庫信息緩存技術

系統可采用ORACLE、ACCESS數據庫實現數據庫信息的存儲實現系統信息的存儲和修改等,數據庫信息緩存是在建立ACCESS數據庫表的同時建立一張SOURCE表格,存儲ACCESS數據庫中其他有用的數據庫中的源數據屬性字段及其信息。在編寫的對數據庫訪問的代碼里不直接對數據庫進行操作,而是利用建立的SOURCE表對數據庫里面的數據進行本地緩存,通過對SOURCE表的數據間接的訪問真正的數據,使得數據訪問更加安全,也使得對程序的后續的維護更加方便和快捷。

4.2數據庫傳輸技術

該系統在實現上級單位與下級單位的業務數據轉達是將現有的數據庫里面的數據通過加密的形式導出成特定格式的數據庫文件格式,以某特定格式導入導出,不同單位之間進行上報和下達的時候直接導入該特定格式的文件,既可以簡單方便的實現數據的導入導出,又通過加密的形式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

5結論

針對當前測繪成果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該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對當前測繪生產管理中所存在的現勢性不強及同步更新較慢等問題進行提出了測繪生產管理系統的數字化,在日后的管理中可結合ARCGIS、MAPGIS等地圖制圖軟件對測繪任務的分配及下達和上報進行更加有效及安全的管理,并與地圖制圖軟件結合,實現作業區劃分,實時在地圖上查看任務完成情況,對后期測繪生產管理的信息化有比較重要的研究意義。

作者:楊梅東 單位:黑龍江省界江工程建設管理處

參考文獻:

[1]西勤,門葆紅測繪生產計劃管理系統研究[J].測繪學院學報,2005,4.

[2]門葆紅,牛德力測繪生產計劃信息一體化管理的解決方案[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09,2.

篇7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數字化建設 特征

以數字化為前導的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化的生存正引 著自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革命,網絡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潮的推進,作為知識的殿堂——傳統高校圖書館正面臨著 一次全方位的技術革新,一個集信息儲藏、加工、交互與傳播于一體的嶄新載體——數字圖 書館,正脫穎而出。數字圖書館替代傳統圖書館,已是勢之所趨。當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1 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 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 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 ,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 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 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 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 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 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 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 (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美國報刊曾稱:電腦圖書館管 理員、對答網絡技術人員是21世紀頭10年將問世的10種興起職業中的兩種稀缺人才。而在我 國 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 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 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 ,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條“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 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 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 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 資源的準備。

3 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 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 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 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 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 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 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 。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 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 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在這一方面,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已 有所動作,據黑龍江省圖工委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目前,該省29所高校圖書館已有23 所通過了自動化工作的評估,自動化建設的總經費達1855萬元,購置各種硬件設備共計1317 臺(件),自動化應用集成系統計23套。在軟件應用方面,采訪子系統應用的有22所高校;流 通子系統應用的有21所高校;查詢子系統應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統應用的有18所高校 ;文獻開發系統應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擁有校際局域網,聯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 。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中國船舶文獻等5個專題數據庫,存儲14萬多條數據 。此外,東北農業大學的大豆專題數據庫和大慶石油學院的中國石油網頁也頗具特色。

4 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 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 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 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 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 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 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 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 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 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 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 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 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 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 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 。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 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考慮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 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 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總之,高校圖書館 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各地高校相繼建設校園局域網 ,建議網絡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網,同時配備1000M高速以太模塊為主干的交換機和交換集成 器,使圖書館局域網骨干帶寬達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滿足日后數字信息包括多媒體信息 傳輸和交換的容量之需。

——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設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各 校的多媒體閱覽室建設要立足高起點、富規劃,有條件的可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 ,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網上教學 、人員培訓。

——書(刊)廳電子化建設。隨著數字圖書館時代的來臨,館內電子資源占館藏資源的比重將 日益增大,單一的印刷型載體書廳難以滿足讀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圖書館而言,隨書磁盤、 光盤的量將會逐年遞增,而現行的圖書入書廳,光盤歸電子檢索室的做法,給師生入庫查閱 帶來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盤和光盤上網、電腦入書廳的方法,且在書廳配備一定數量的聯 網工作站(開通節點),那么廳便兼具了電子閱覽的功能,實現印刷型、電子型文獻資源及網 上資源的綜合查閱,使用戶在同一時點便可獲取多媒體的信息,滿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子工程,不應搞“小而全 ”、“大而會”,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各館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必須各具特色,不必搞人為地 重復。筆者以為,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原則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學規劃、準確定 位、特色鮮明、逐步推進。互聯互動,網絡資源共享,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高校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也要遵循。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實施的CALIS項目,是高校圖書館 數字建設的總體規劃,是總綱,各高校圖書館要在服從CALIS規劃的前提下,從地方性、辦 學特色性及用戶需求個性等因素出發,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和硬件條件在建 設網絡信息資源中發揮的效能達到最大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信息資源共享。

(來稿時間:2001年9月)

參考文獻:

1.吳志榮.數字圖書館——從理論走向現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

2.范曉鵬.關于我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探討.圖書情報工作,2001(3)

篇8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江西 南昌 231400)

摘要:隨著數字化校園的快速發展和教學資源庫的共建共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網絡平臺,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重要變革。網絡化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發展趨勢,正改變著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和觀念。本文探討了在數字校園技術條件下,網絡化課堂教學的意義建構學習模型和網絡教學環境,并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基于數字校園的網絡化課堂教學應用形式和優缺點,有助于教師在數字校園環境中認識和開展網絡化課堂教學。

關鍵詞 :數字校園;網絡化課堂教學;教學資源庫;教學模式;建構主義;交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1-0167-04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使網絡教學(E-Learning)成為一種時尚,也為學校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特別是近幾年來,數字校園技術越來越成熟,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依托數字化校園的技術平臺,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庫,網絡化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可能。數字化教室和數字化學習已經被提上日程。數字化校園可以理解為一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交流和研究的學校平臺。通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將校園的主要教育資源數字化,并實現數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學方式、生活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從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養環境,促進高水平的師生互動,促進科學、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也正面臨著網絡化教學的挑戰,利用計算機網絡來進行課堂教學,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正越來越多地被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

網絡化課堂教學的界定

網絡教學(E-Learning)是一種嶄新的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其目標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理想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學習方式,徹底改革傳統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從而培養出大批創新人才。數字校園的關鍵應用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引入網絡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我們暫且將其稱之為網絡化課堂教學,即基于數字化校園的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活動。在數字校園環境中,計算機網絡是網絡化教學的基礎平臺。校園網站作為門戶,離開了網絡就談不上網絡化教學,所以網絡化教學的基礎首先是構建網絡平臺,核心是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庫建設。計算機網絡既是教學資源的載體,更是網絡教學的手段,是實現教學交互的方式。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知識的傳遞過程。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信息獲取、加工及綜合處理等過程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操作能力,即在數字化校園技術支撐下,師生雙方借助計算機網絡共同完成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網絡化課堂教學的要素分析

綜觀整個教育發展史,教育技術的進步總是帶來教學過程和方法的深刻變革;教學手段的變革時時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尤其是現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不斷引入,課堂教學模式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人們對課堂教學的本質認識也在不斷更新。技術促進學習(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簡稱TEL)成為包括E-Learning在內的幾乎一切用“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的代名詞而被廣泛關注。從早期的電化教學、遠程電視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CAI、MCAI)到計算機網絡教學,尤其是數字化校園的出現,我們正面臨一個互為師生的教育時代的到來。教育技術的創新對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人們對學習過程的本質認識也在不斷進步。

網絡化教學的引入和不斷實踐,讓人們對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網絡化教學完全符合意義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教學情境)借助于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需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認為是計算機教育應用和數字化學習等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網絡化課堂教學的意義建構如圖1所示。

數字校園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環境,門戶網站是師生互動的平臺,教學資源庫是教學的實時支撐,校園網絡是教學的根本工具。教師是教學情境的創設者,也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同時又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討論者。因此,在課堂網絡化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位置顯得更加重要,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教學環境的構建者、教學資源的整合者和學生活動的合作者。引導比講授更重要,角色多元化是教師在進行網絡化教學時的重要特征。學生的主置更為突出,因為學習更多是個體和學習伙伴的多向互動,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意義建構和學習過程就沒有辦法有效實現。學習的過程既是意義建構的情境,更是知識學習的實現方式。教師在教學情境的構建、教學資源的準備上需要增加投入,網絡化教學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質也是網絡化教學取得實效的保證。

網絡教學資源是網絡化教學的核心,對于學生而言,它不僅是獲取知識的來源,更是知識學習的情境,決定著意義建構能否順利實現。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和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教師需要在課前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對教師的信息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化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復用。數字校園的提出,首先解決了網絡平臺問題,其次解決了教學資源庫建設與共享的難題。依靠數字化校園平臺建設,實現教學資源庫的共建與共享,所有教師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校園網絡平臺獲取教學資源庫中的所有資源,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決定取舍,服務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學生可以自主獲得教學資源庫的學習支持,自主學習和提高。社會學習者也能夠從教學資源庫中獲益,實現學校教學的社會化服務功能,讓學習真正成為個性化的選擇,而不再是課堂上的教師灌輸。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庫實質上延伸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空間和時間,通過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和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支撐,讓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成為可能。

數字化校園平臺是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基礎,它擔負著資源提供、教學情境創設、反饋交互、探究合作、教學控制等多項職責,既是教學的工具(手段),又是教學的載體。所以,對于學生而言,如何熟練地使用網絡平臺獲取信息、探究合作、反饋交互是意義建構得以順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因此,網絡化教學對學生的信息素質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數字化校園平臺是開展網絡教學和數字化學習的基礎,計算機網絡、數字化教室及其軟硬件環境是開展網絡教學的基礎,有網絡機房的學校都可以開展網絡化課堂教學,網絡機房不應該僅僅是學生上機的場所,更應該成為所有學科進行課堂教學的最佳選擇。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在許多中等教育課堂中引入計算機也已成為可能。借助于數字化校園和專業資源庫的建設,上課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時間,網絡開放式教學在未來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更多選擇。

學生是網絡化教學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是網絡化教學的特征,也是網絡化教學的目的。網絡化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協作溝通是主要學習形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網絡化課堂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從圖1可以看出,對于學生而言,網絡化課堂教學存在三種交互,即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互,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生和教學資源之間的交互。這三種交互得以順利實現的三個要素為:教學情境(網絡課堂環境、資源庫、立體化教材等)、網上通信(網絡平臺)、互動參與(論壇、聊天室、網絡課件、博客、留言板等)。網絡化課堂教學當然也不排斥傳統課堂教學的所有資源和交互形式,如黑板(白板)、課本(教材)、練習、提問等,教材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依據,立體化教材將教材展現的形式多樣化和電子化,有經驗的教師更應該把這些傳統教學手段作為網絡化教學的必要補充。

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實踐探討

網絡化教學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和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最大變革是教學手段更多地依賴于計算機網絡平臺(技術);教學觀念上區別于傳統的“以教促學”,以信息化手段創建教學情境,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自我探索,與教師和同學的協商、討論及交互,參與操作,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通過意義建構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數字校園技術提供了基于網絡平臺的虛擬學習環境和交互網絡空間,教師引導和控制的目的是指導和促使學生去思考,去建構,去發現,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去進行意義建構。

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網絡課程的設計者、網絡課程本身(重點是教學資源庫)和學生是三個最基本的組成要素。其中,網絡課程的設計者又包括網絡課程的制作人員和主講教師。在網絡化課堂教學實踐中,主講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網絡平臺的構建其實并不需要任課教師自己去做,在數字校園已經構建的前提下,只要有計算機網絡教室(網絡機房),或者直接對現有普通教室進行數字化改造,就具備了開展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但以數字化教室或者按教室布局方式的網絡機房更適合于網絡化課堂教學,其一般布局如圖2所示。

隨著數字校園概念的普及和推廣,數字化教室建設及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相對于普通教室而言,數字化教室應具備網絡訪問及網絡信息獲取與數字化教學演示的功能;與傳統的多媒體投影教室的區別在于教學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演示設備可能還是投影系統,關鍵在于基于數字校園技術的數字化教室必須能實時獲取網絡信息或者教學資源庫的教學支持(如圖3所示),教師的教學并不一定完全依賴課前制作好的教學課件或者PPT。正因為如此,在數字化教室的實現技術中,投影系統因為投入代價高,管理維護難,會逐漸被其他技術取代。

在數字化校園中,在校園網中利用服務器來構建教學網站,建立教學資源庫,或者直接建設基于互聯網環境的外網支持的教學網站或共享的教學資源庫來開展網絡化教學。在教學資源的選擇提供上可以更加開放、廣闊,對于師生交互而言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學生可以通過QQ、BBS、留言板、E-Mail、博客、微博等多種方式與教師有更多的溝通,可以讓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得到延伸。對于一個學科或一所學校而言,這種實現方式是開展網絡化教學,推進課堂教學信息化的最佳選擇和實現形式,并且可加以擴展實現網絡遠程教學或者網絡在線課堂,即網絡教學或電子學習。對于網絡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源的共享利用是最佳選擇,網絡資源庫的易擴展性和超鏈接特性對于教師的個性化教學而言也易于實現;對于學校而言,可以利用這種方式有計劃地組織開發學科性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和網絡教學資源網站,從而在數字校園環境中為所有學科和教師的網絡化課堂教學提供最佳支撐,實現校內甚至是校外網絡資源的真正共建共享。

在數字化校園環境中,實現網絡化課堂教學,網絡平臺是基礎,但最重要的還是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區別于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網絡化教學需要借助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教學過程的正常實施和實時交互。因此,網絡教學資源庫和教學資源網站是網絡化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

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優勢分析

在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中引入網絡化教學,教學手段的變換,讓課堂教學的觀念和模式產生了全新的變革。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較,網絡化教學有許多明顯的優點:(1)除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所有手段和要素外,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在教學資源庫的支撐下,提供各種非傳統的教學素材,如音頻、視頻、動畫、計算機虛擬、網絡交互等,適合于構建各種教學情境。采用計算機網絡虛擬實驗式教學,節省時間,能彌補實驗條件的不足。(2)通過網絡平臺便于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探究和協作活動,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實現課程整合。(3)通過網絡平臺可真正實現課堂上的多向互動,開放式教學使教師的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學和輔導成為可能。(4)網絡化教學可以讓教師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得到延伸,不再局限于課堂45分鐘,學生能有更多的自由學習空間和時間,通過網絡與教師進行直接或間接的交流。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計算機網絡,也會有一些顯而易見的不足,比如網絡的開放性會使課堂教學中教師難以很好地約束學生的上網行為等。因此,黃榮懷教授提出了關于技術促進學習的五定律①,值得教學設計者和學習組織者借鑒。

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前景與問題

利用計算機網絡,借助數字化校園平臺,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庫,開展網絡化課堂教學,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網絡教學的特殊情境有其自身的教學適應性。就教育信息化和教學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而言,應用計算機網絡和數字化教室進行一般課程的課堂教學,鼓勵教師更新觀念,積極開展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實踐嘗試,指導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是未來學校教學的改革方向,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網絡化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質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學校的軟硬件環境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隨著數字校園的廣泛應用,為適應未來教學的發展,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質的提高是當務之急。信息技術帶給教育的不僅是手段與方法的變革,也是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的一場歷史性變革。如果不能更新觀念、改變模式,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僅不會提高教育效益,還會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

注釋:

①黃榮懷,等:《關于技術促進學習的五定律》,《開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19頁

參考文獻:

[1]呂少平.構建中職數字化校園規劃與標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7).

[2]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2(1).

[3]何克抗.E-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EB/QL].(2001-12-25).http://edu.cn/20011225/3015160.shtml.

[4]李志民.互為師生的時代即將到來[EB/QL].(2011-07-11).http://edu.cn/gd_6534/.

[5]陳旭遠.新課程 新理念[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中國電化教育,2005(1).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網絡技術;應用研究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在物流業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現代物流的發展與繁榮。物流行業運用信息管理系統來監控、跟蹤和管理與之相關的各個環節,降低了物流成本,發揮了現代物流的安全、高效和可靠優勢,物流信息化是物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計算機信息技術對現代物流的影響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應用使得各種物流要素形成一個便捷的信息平臺,為貨物制造商、物流服務商和貨主提供高效的溝通環境,從而實現現代物流系統快速度、高安全、低費用等目的的要求。計算機信息技術為現代物流過程提供了實時交互性,從而可以加強供應商、物流商、批發商、零售商在組織物流過程中的協調和配合以及對物流過程的控制。因此,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三、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研究

物流信息技術是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物流各環節中的綜合應用,是現代物流區別于傳統物流的根本標志。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物流信息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應用水平。

1.傳統物流信息技術應用分析。條碼技術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是現代物流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快速信息采集技術。它解決了數據錄入和數據采集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為現代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EDI是用戶與計算機系統之間對結構化、標準化的信息進行自動傳送和自動處理的過程。它實現了不同組織之間按特定的標準格式進行的文件傳遞。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通信技術。射頻技術廣泛應用在物流運輸管理領域。采用射頻識別技術,在貨物外包裝上安裝電子標簽,在運輸檢查站或中轉站設置閱讀器,就可以實現貨物的可視化管理,這對提高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GIS/GPS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企業擁有的物流設備及貨物、客戶任何一筆交易貨物都可用數字來描述,企業真正實現日常運作數字化。

2.智能物流的應用研究。智能物流主要利用自動識別技術、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使物流系統能夠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感知、思維、學習的能力,能夠推理和自行解決在配送、倉儲、包裝、裝卸等環節出現的種種問題。智能化是物流信息化、自動化的高級應用。智能物流技術對未來物流業的主要影響:①智能物流能實現物流過程中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使物流管理從被動變主動;②智能物流能實現供應鏈管理的智能化;③智能物流能滿足物流企業內部決策的需要;④智能物流能實現物流管理的優化;⑤智能物流將引發物流企業管理的變革;⑥智能物流將促進信息化多網融合、多系統融合、多應用融合;⑦智能物流要求物流企業建設一支高科技人才隊伍。

3.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中的應用研究。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對物品在生產、配送、倉儲、裝卸、銷售等環節的監控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供應鏈流程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改變,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最要體現在:①基于GPS、RFID、傳感等技術實現物流過程的可視化管理;②基于RFID、移動PC、傳感、光、電、聲、機等先進技術,利用自動分揀系統、立體倉庫和與之配合使用的巷道堆垛機實現物流配送過程的自動化控制;③實現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的應用,為重要物品在物流過程中提供堅實的物流保障;④將實現“物”有智慧,實現智慧物流的變革。

4.云物流的應用研究。基于云計算的云物流主要為滿足政府、工商企業、物流企業和普通用戶等對物流信息的要求以及從生產要素到消費者之間在時空上的需求,能夠處理物流各個環節中產生的各種信息,使信息能夠通過物流云服務平臺快速準確地傳遞到現代物流供應鏈上。發展云物流將有利于推動物流信息化的快速發展:①有利于建立節約型的現代物流信息化。建立統一的云物流服務平臺,可避免物流企業重復建設;②讓各類用戶方便獲取所需資源,有利于物流信息化的推廣應用;③建立物流信息化平臺成本高,對人員素質要求也高,對于中小型物流企業由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難以適應物流信息化建設新的需求,運用云計算模式構建公共云物流服務平臺可徹底解決問題。針對我國物流信息化還比較落后的現實,我們要探索出一條整合物流資源的有效途徑,開發和建設現代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是物流信息化的首要任務,而基于云計算的云物流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5.信息安全技術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研究。物流信息系統安全主要涉及實體安全、運行安全、數據安全、管理安全,而現階段要解決安全的問題,一要靠技術,如防火墻技術、訪問控制機制、加密技術、CA認證、數字簽名、VPN技術、日志分析、入侵檢測、安全審核等;二要靠流程,如規范信息系統操作流程,規范用戶角色權限分配流程;三要靠法律,法制觀念淡薄、立法體系不完整是威脅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人為因素,也是信息系統安全的最大障礙;四要靠內部管理,如加強對員工進行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知識和安全意識的教育、落實規章制度和崗位責任等。信息安全問題是不可回避的,企業管理者或信息系統管理員要在這種變化的開放性系統和安全性之間尋找平衡狀態并不斷調整,以最小程度遭受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脅。

四、結束語

物流企業要深化物流信息化理念,加緊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用以解決行業、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信息溝通,還能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供應鏈,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因此,現代物流業必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使用信息技術把物流中的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等各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物流信息化必將引領我國現代物流業高效、快速地發展。物流信息化對于現代物流企業適應將來激烈的競爭環境和提高物流企業的科學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文龍,高玥,張覬威.條碼技術在物流跟蹤與識別中的應用模式及優化.物流技術與應用,2011(6):104-107.

篇10

【關鍵詞】繼電保護技術;智能電網;電力系統;應用

1.引言

智能電網是電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它無可比擬的各項優勢在建設高性能電網的過程中,帶來了不斷更新的新技術和新設備。隨著智能電網運行研究的不斷深入,繼電保護技術也相對快速發展起來,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繼電保護裝置越來越廣闊的功能和應用范圍同時也為智能電網提供了穩定的發展基礎。文章通過對繼電保護與智能電網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技術應用分析,深入探討了繼電保護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為繼電保護裝置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價值。

2.淺析繼電保護裝置技術

(1)繼電保護裝置的發展現狀

目前,電力系統的發展趨勢朝著超高壓電壓和大聯網系統的方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有效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靈敏性、快速性和選擇性是重要的研究課題。近年來經過我國電力技術人員的實踐研究,繼電保護理論和實踐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充分組建了一個由電能產生、輸送、分配和用電環節組成的現代電力系統。

(2)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

繼電保護是保護電力系統中的元件,避免元件發生短路或異常,通過這些情況的控制來實現電氣量的變化保護措施。在供電系統運行正常時,繼電保護就需要完整的監視各種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況,使之安全的正常運轉,并及時切除供電系統發生故障時的故障部分,保證其他電力設備能夠正常運行,并能夠及時發出警報,促使相關工作人員盡快處理故障部分。在這過程中繼電保護有效的為值班人員提供了可靠的運行依據。

(3)繼電保護裝置的基本特性

繼電保護裝置在運行過程中有著十分明顯的基本特征,例如選擇性、靈敏性、速動性、可靠性等。在智能電網的運行中,先進的科技水平更進一步強化了繼電保護的各種性能,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3.關于智能電網的分析認識

(1)智能電網的含義

智能電網又被稱為電網的智能化,它是在高速通行、集成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雙向信息處理的,以特高壓電網為主干網架,利用先進的電子傳感技術,通過靈敏的控制方法和有效快捷的管理手段對電網信息進行統一收集、處理,使之安全、高速運行的運行方式。職能電網包含著整個電網的數字化、互動化、信息化,通過全面,先進的技術來解決多個設備以及變電站網絡的具體問題,從而滿足高性能、高質量的電能供應,實現繼電保護的高起點、快發展的基礎條件。在繼電保護技術的深入研究中,也能保證智能電網的安全運行。

(2)智能電網中的繼電保護發展

在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的過程中,智能電網的交互式供電、分布式發電的特點對繼電保護系統的影響很大。在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技術普及的時代,智能電網的運用完善了繼電保護原理,智能傳感器還對輸電、發電、供電以及配電系統進行了實時監控。所有監控數據進行整理、審核、分析后就可以看到全體設備的運行狀況,實時監測保護定值和保護功能的遠程動態。

智能電網的技術針對現有的繼電保護系統來說,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廣域化特性的深刻影響,智能電網中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使得繼電保護的整體配置和相關軟件能夠快速適應智能電網的新需求。智能電網數字化的特征讓繼電保護技術實現了測量手段和信息傳輸方式的數字化,同時網絡化特征讓繼電保護中的相關信息完成了數據共享和統一建模的智能數字信號的網絡傳輸,特別是WAMS網絡和智能信息系統的設定為繼電保護服務提供了廣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充分提高了繼電保護安全自動裝置的性能。

4.繼電保護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高智能化電網的出現,意味著在電力系統領域繼電保護的研究和發展不可忽視。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繼電保護的應用過程越來越難以掌握,在研究過程中,繼電保護的應用技術越發囊括了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電子技術、控制技術等多專業技術的優勢,通過技術的相互融合和發展創新,我國繼電保護裝置得到了很好地發展。

當繼電保護應用于智能電網時,我們需要考慮多個問題,從原理上實現繼電保護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1)綜合考慮繼電保護靈活的運行方式以及不確定的潮流流向,在實現距離保護、電流保護原理時要做好實時的調整,確保定值具有適應功能。

(2)保護裝置的定值、保護范圍、保護功能要根據運行方式的變化做相應的調整,綜合電網中的所有信息對保護定值進行實時修正。

(3)智能電網是通過散布在電網中的傳感器獲得最及時的信息監控輸電線路的溫度和容量,合理調整功率使其接近運營極限。在這過程中必須調整輸電線路的負荷保護定值,從而適應溫度和容量變化帶來的影響。

(4)智能電網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特點推動著繼電保護技術不斷發展,近年來,智能電網隨著遺產算法、神經網絡、模糊邏輯以及進化規劃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也被廣泛運用到繼電保護的應用領域。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系統在實際工作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了很多復雜的非線性問題,推動著繼電保護技術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5)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系統的自適應控制技術主要是根據電力系統的運行方式和電氣故障狀態的變化實行改變保護特性、性能以及定值等內容的技術。自適應繼電保護作為一種新型的繼電保護技術,它的應用讓繼電保護技術在很短的時間里適應了電力系統的各項變化,不僅增強了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的可靠性,改善了系統的保護作用,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5.智能電網與傳統電網繼電保護的區別

傳統電網繼電保護中電源點的潮流流向通常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的,它在保護輸入過程中通常針對的是本側電氣量,特別是三相電流和三相電壓的判別保護需求。通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知道,傳統繼電保護的電氣判別量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基本上也只需要輸入被保護線路對策的電流,保證保護對象的電氣量不被影響。

在智能電網的繼電保護中,則需要全面考慮靈活的運行方式、不確定的潮流流向,并要求保護定值具有自適應功能。通過對智能電網繼電保護構成的分析,利用傳感器對發電,輸電、配電、供電等關鍵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通過對智能電網電源點和電網相連線路的連接實現距離保護和電流保護,確保智能電網中的保護定值能根據繼電保護運行方式的變化進行實時調整。

6.繼電保護技術在智能電網中所起的作用

隨著智能電網越來越快的發展,繼電保護承擔著更多更重的任務。繼電保護裝置在電力系統中需要隨時防備設備出現亞健康的預警、提高輸電斷面的安全性、全面控制系統出現故障的頻率。

(1)要發展繼電保護的“預保護功能”,增強預防事故發生的功能,提高事故預警、保護兩項保護功能,滿足智能電網的新要求,則要注意智能電網子系統的不平衡功率,發展失步解列控制系統,減少事故發生的損失。

(2)為提升輸電斷面的安全性保護要全面發展輸電線路的過負荷保護措施,自動避免連鎖過載跳閘,全面停電的事故,強化電網的保護力度。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最大程度滿足電網安全運行,實現智能電網中繼電保護裝置的作用。

(3)合理運行繼電保護技術和繼電保護裝置。繼電保護技術包含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它通過對電力系統故障分析、各種繼電保護原理及實現方法、繼電保護的設計、繼電保護運行及維護等技術的完善和利用杜絕電氣元件發生故障或不正常運行狀態。

(4)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的構成促進了繼電保護技術的升級。智能電網的智能化特點和電網的發展為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在電力領域的應用起到了強而有效的作用。通過對智能網絡系統利用智能傳感器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使智能電網的繼電保護裝置不僅僅具備基本的繼電保護功能,還有著智能化的故障診斷和自我修復、快速隔離的功能。

(5)智能電網的建設及規劃使繼電保護技術具有更全面的特點。數字化、信息化的智能電網與繼電保護技術交相呼應,也隨之升級換代,繼電保護技術在智能電網時代具備了數字化、網絡化、自動整定技術等多項特點。在智能電網之中,新一代的繼電保護裝置提高了裝置性能。為電氣量信息的傳輸帶來了更為便利的基礎條件。繼電保護系統和互聯網相互連接,對電網中的繼電保護裝置進行了智能化的配置。

7.結束語

智能電網是電網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繼電保護將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不斷前進,為智能電網的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設備。與此同時,智能電網的發展將推動繼電保護技術朝著網絡化、計算機化、信息化以及控制、保護、測量和數據通信一體化的方向發展,盡力維護繼電保護裝置的安全穩定運行,強化繼電保護裝置在電網故障與電力控制系統中的隔離功能,促使電力系統成為更加安全、更加穩定、更加可靠的保護系統,為我國智能電網的建設墊定基礎,進而提升我國的繼電保護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莊偉,牟龍華.智能配電網信息物理融合保護系統的研究[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2,40(4):113-118.

[2]米雪峰,張全娥,孟建軍等.淺析智能電網對繼電保護及其整定軟件的影響[J].電力安全技術,2012,14(5):26-29.

[3]林利鋒,黃景亮.淺談電力系統中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相關技術[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29(4):250-250.

[4]張保會,郝治國,Zhiqian BO等.智能電網繼電保護研究的進展(三)——保護功能的發展[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0,30(3):1-6.

[5]劉京津.基于多智能體的故障診斷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展望[C].2011年江蘇省城市供用電專業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39-45.

[6]汪旸.高壓電網有限廣域智能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