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纖維的分類方法范文

時間:2024-04-11 18:1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纖維的分類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纖維的分類方法

篇1

本文對常見的遠紅外纖維進行了圖像特征分析,嘗試用表面張力儀測定遠紅外纖維體積密度,并用物理法進行含量分析,對測定遠紅外混紡纖維含量進行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遠紅外纖維;形態;密度;含量分析

遠紅外纖維是指在合成纖維的加工過程中,加入具有遠紅外線的發射體所制成的纖維,其纖維遠紅外發射率一般在85%以上。遠紅外纖維主要應用于內衣、保健服裝、床上用品等產品中,尤其在年老體弱者和青少年、兒童等細分市場具有較好的前景。

1 遠紅外纖維的生產

具有遠紅外輻射特性的物質有很多種,遠紅外陶瓷粉可以由一種也可以由多種遠紅外輻射性物質的混合物構成。常見的遠紅外輻射性物質如:氧化物Al2O3、ZrO2等,碳化物ZrC、SicC等,硼化物、硅化物、氮化物。使用最多的是氧化物,有時也使用碳化物。用于遠紅外纖維和產品的遠紅外粉應具有盡量高的常溫比輻射率,人體溫度一般保持在36.5℃~37.0℃左右,只有在此溫度具有最大比輻射率的遠紅外輻射體才具有最好的效果。

遠紅外纖維常用的生產方法有兩種:

(1)涂層法

化學纖維通過一種含有遠紅外陶瓷粉粘合劑和分散劑的混合液的噴涂,在纖維表面涂覆一層遠紅外陶瓷粉,也就制成了遠紅外纖維。目前采用這種方法的較少。

(2)溶液紡絲法

把遠紅外陶瓷粉束直接加入到化學纖維紡絲液中;也可先把遠紅外陶瓷粉末分散到有機溶液中;再加入到紡絲液中;還可先把遠紅外陶瓷粉末分散至含有纖維素衍生物的有機溶液中再加入到紡絲液中。

2 遠紅外纖維形態特征分析

2.1 樣品制備

試驗采集市面上常見的丙綸、滌綸、遠紅外丙綸和遠紅外滌綸的各一種,所有試樣均采用梳理后的短纖狀。隨機分3~5點從滌綸(丙綸)與遠紅外滌綸(遠紅外丙綸)纖維中按比例取樣,每份樣品總量0.500g,按照不同混紡比例共取樣3份。試樣、平行試樣、備用試樣各1份。

2.2 纖維截面圖像

首先對要測試的混紡纖維切片采樣。切片的質量會直接影響測試的結果(采樣的有效性和圖像精度),一般用哈氏切片器切片。厚度控制在≤20μm為宜,通過調節采光強度使纖維輪廓處有較大的灰度梯度。當視覺上輪廓特征明顯時,調節顯微鏡和攝像機到合適倍數,使混紡紗截面處于顯微鏡的光軸中攝像采樣。如圖1~圖8所示。

2.3 纖維圖像特征總結

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普通化學纖維和遠紅外化學纖維的截面通常都為圓形,但是通過遍布纖維縱截面和橫截面的深色點狀顆粒基本可以鑒別這兩種纖維,所以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是否有遠紅外陶瓷粉顆粒的分布現象來區分遠紅外纖維和普通化學纖維。

3 纖維密度測定

目前,我國對各種纖維密度的測定尚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現常用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排水法、比重瓶(計)法、液體浮力法和氣體容積法等等,現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承認并列入相關標準的試驗方法有三種,即液體置換法、浮沉法、密度梯度柱法,但每種方法都受精度、儀器、裝置、人為誤差等的限制,互存利弊。現在,本文另辟蹊徑,提出采用表面張力儀測試法,來快速簡便測定遠紅外纖維的體積密度。

3.1 表面張力儀

試驗設備:KRUSS K100表面張力儀、離心機、浸潤液、電子分析天平。

3.2 密度測定

取一份樣品,將試樣打結,充分浸泡于浸潤液中,經過高速離心機處理后,置于表面張力儀測試的夾頭,點擊測試按鈕。測試時要注意室內溫度和空氣流速。對于同一個樣品,兩個試驗員分別測試5次,測試完畢比較結果差異,如差異較大則需進行檢測,否則以兩人平均值為結果,見表2和表3。

4 遠紅外纖維含量分析

在500倍顯微鏡下,通過識別截面是否充滿大量黑點,顏色較深的遠紅外纖維和顏色較淺的普通纖維,進行分類計數,應用含量計算公式:X1=n1d12ρ1/( n1d12ρ1+ n2d22ρ2)×100,我們可以得出樣品中遠紅外纖維的重量混紡比結果。

從表4和表5可看出,采用本方法檢驗遠紅外混紡纖維含量的偏差率最高不超過7.5%,其中遠紅外滌綸的偏差率普遍略大于遠紅外丙綸纖維,分析除了一般因素外還與遠紅外滌綸纖維的中空結構和密度測試結果的準確度有關。

5 總結

篇2

關鍵詞:CNAS;纖紡:實驗室:技術參數;技術能力;評價

實驗室技術能力評價是實驗室認可管理及現場評審環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國內纖紡實驗室技術能力評價原則上是根據檢驗機構的主要檢驗內容(即技術參數),由評審人員通過現場試驗、利用能力驗證結果、測量審核(盲樣試驗)、利用實驗室間比對結果、現場演示、現場提問,核查儀器設備等方法,對被認可實驗室的技術能力給予確認。

纖紡實驗室技術能力所涉及的技術參數不僅數量大,而且類型多。為此,我們進行了一項調查,按棉纖維,毛絨纖維、繭絲、麻纖維,化學纖維等纖維產品類別以及紡織產品的安全(生態)衛生性能、纖維含量,染色牢度及其他理化性能等試驗方法類別,對纖檢、質檢、檢驗檢疫以及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類纖紡實驗室具備的技術能力進行統計。

參加調查的52家實驗室分別來自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為纖紡檢驗業務活躍地區。這些實驗室以第三方實驗室為主,占調查總數的86.6%;參與調查的實驗室中有76.9%為CNAS認可實驗室。

調查結果顯示,纖紡實驗室的技術參數(檢驗項目)種類繁多,由于纖紡專業各實驗室的主要業務內容側重點不同,有些實驗室間的技術內容差異較大,各技術參數在纖紡實驗室之間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而且實施的頻次也有較大差異。

為能夠準確,有效地開展纖紡實驗室技術能力評價活動,對纖紡實驗室技術參數實行分類型、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1 纖紡實驗室技術參數類別

纖紡實驗室技術參數紛繁復雜,門類眾多,明晰纖紡實驗室技術參數的類別,有助于對相應類別的技術參數有的放矢地實行有效的能力評價。

按產品屬性可分為:棉纖維,毛絨纖維、繭絲、麻纖維、化學纖維、紗線,紡織品、針織品、服裝,床上用品、毯類,復制品、土工織物、涂層織物等產品類別。

按參數屬性可分為

物理性能、化學性能、染色牢度、衛生性能等類別。其中物理屬性中又可分為形態結構、力學性能、熱學性能,電學性能、光學性能、服用性能等特性類別;化學性能主要包括成分分析、化學性質檢驗,有害物質分析等特性類別:染色性能主要包括光,洗,水、汗、摩等條件下的染色牢度;衛生性能目前以微生物檢測為主要內容。

按檢測手段可分為:感官檢測(評價),手工操作檢測、儀器檢測以及多種手段相結合等類型。

按標準樣品(參考物質)的使用情況,可分為需要應用標準樣品(參考物質)和不應用標準樣品(參考物質)兩類。

2 纖紡實驗室技術參數分析

由紡織纖維類檢測方法的相關數據可知,檢測方法中與感官檢測及手工操作相關的內容比重分別達到12.9%和25.0%,兩者之和與儀器檢測方法的比重基本相當。由于感官檢測及手工操作的特殊性,因而在各纖紡實驗室中,特別需要強調對感官及手工檢測人員的培訓、考核和比對。

安全(生態)項目涉及的內容主要是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分析(化學分析),除甲醛,pH值外,所涉項目檢測手段基本上采用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一質聯用儀、液一質聯用儀、原子吸收光譜儀、ICP等大型現代化學分析儀器。由于安全性檢測的強制性以及生態纖維制品的發展趨勢,現代化學分析儀器的使用已成為纖紡實驗室技術能力的主要方面。該類檢測的特點是需要相應種類的標準樣品,需要對樣品進行萃取性前處理。

纖維制品衛生性能檢測的內容目前以微生物檢測為主,這也是纖紡實驗室的新拓展領域。

纖維制品中的纖維含量分析是一類較為獨特的檢測參數,其檢測過程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學的,兩者比例接近。物理過程一般采用手工分離、顯微鏡下辨別,光譜分析等手段,涉及感官檢測;化學過程以溶解法為主要手段,涉及化學試劑的使用,為典型的化學檢測。在檢測手段上,感官辨別是區分各種同質天然纖維,如毛與絨纖維、棉與麻纖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纖維制品染色牢度項目是纖紡技術參數中具有特色的一類。該類檢測的主要特點是方法數量龐大但形式相對單一,盡管各方法要求的作用條件不同,但操作手法較為近似。絕大多數方法需要使用標準樣品(標準試劑,標準貼襯織物、藍色羊毛標準樣品等)及配制試液,檢測結果的評價目前以感官(目光)評價為主。

除了安全(生態),衛生性、纖維含量、染色牢度以外,纖維制品的其他技術參數絕大多數為物理參數(95.7%);較多方法涉及儀器檢測(88.2%),部分方法(如,起毛起球、耐磨性)涉及標準樣品及感官評價(15.1%)。

綜合考慮,紡織纖維的技術參數可按照產品屬性分類,纖維制品的技術參數可按照物理、化學、染色牢度及微生物檢測四大類參數屬性分類,纖紡檢測手段可分為感官檢測(評價)、手工操作、儀器檢測三種基本類型,并可建立技術參數與參數屬性、檢測手段特征的對應關系。

3 纖紡實驗室技術能力評價方法

以上內容對目前纖紡實驗室所涉及到的主要技術參數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剖析。將各技術參數c具體到對應的多個方法標準)的檢測技術特點一一展開,從而為提出合理、準確、有效的評價方法提供基礎。

雖然在纖紡專業技術參數中物理檢測占大多數,但近年來化學檢測及染色牢度檢測在纖紡領域的重要性不斷增強,與安全、生態相關的檢測項目基本上均為化學檢測和染色牢度檢測;另外,微生物檢測也已成為纖紡專業技術參數的新領域。因此,對纖紡專業技術能力的認可應該是多學科、跨領域的。

目前纖紡實驗室認可活動的主要依據之一,CNASCL18《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在紡織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只涉及感官檢測(評價),手工操作等傳統纖紡檢測特點,存在與纖紡實驗室的技術現狀不相符的情況。盡管實驗室認可準則在化學檢測領域及微生物檢測領域均有單獨應用說明,但由于各領域的檢測特點,因而有理由認為,應該使實驗室認可準則在纖紡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體現出纖紡專業化學檢測及微生物檢測的特殊要求。有必要在CNAS CL18《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在紡織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中增加相應的適當內容。

同時,為了提高纖紡實驗室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各纖紡實驗室應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重點關注人員,環境、方法、設備、校準、檢測結果、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內容。

篇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對纖維紡織品的一般性需求,又提出了衛生保健、舒適等性能的要求。高性能、多功能的纖維紡織品不斷涌現,直接沖擊著普通化纖市場。

棉逸:仿棉更超棉

我國紡織化纖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階段,而棉花缺口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為緩解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不足,進一步研發新一代高仿真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推進紡織新型高附加值、超仿真織物面料系列產品創新發展,是“十二五”期間紡織化纖共同推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2012年,我國化纖產量3,792萬噸,其中滌綸產量3,057萬噸,約占化纖總量的80%,占世界滌綸總量的70%以上。其發展速度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生產品種,遠遠大于其他合成材料和合成纖維。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化纖聚酯生產大國,滌綸也成為緩解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不足的主體品種。

2011年,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開發”項目,旨在提升我國聚酯行業技術水品,實現多功能、高品質、低能耗、低排放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大規模市場應用,項目聚集了聚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7家共同攻關。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常務副院長王華平表示,“超仿棉”不僅在纖維表面形態和面料風格上追求接近棉織物,重點是面料制品性能功能上超棉仿棉,尤其是與內衣和休閑運動服裝密切相關的動態熱濕舒適性能。

他指出,“超仿棉”不是具體某一個產品,而是聚酯一個功能化差別化方向;“超仿棉”也不是簡單的取代棉,而是結合市場發展的新型產品。

未來,聯盟將以宣傳推廣“逸綿”纖維產品,推動“逸綿”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規模應用、打造可信賴的市場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一方面強化新一代仿棉纖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方向,提升紡織品的舒適性、安全性、外觀風格;另一方面,加強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認證、舒適性評價等工作,保障新產品市場推廣的科學規范化、品牌化,消除消費者的心理障礙,引導消費者理念的轉變。阻燃纖維:或成市場熱點

阻燃聚酯纖維是一種典型的防護纖維,廣泛應用于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紡織品中,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隨著人們對火災危害性認知程度的提高和安全意識的加強,阻燃產品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阻燃聚酯纖維及其制品已成為我國紡織品市場的一個新熱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阻燃聚酯的基礎上,開發耐久高效、多功能復合阻燃纖維及紡織品是當今阻燃功能纖維及紡織品的發展新趨勢,兼具阻燃、抗菌、防螨等健康防護功能的多功能紡織品在航空、高鐵等新興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目前,大部分具有抗菌功能纖維的制備都是采用纖維改性或后整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引人各類具有抗菌活性的基團及物質。所使用的抗菌材料和抗菌整理劑可分為無機抗菌材料、天然生物抗菌材料和有機抗菌材料等類型。

目前,阻燃聚酯纖維已成為市場的熱點,而具有阻燃性能的多功能聚酯纖維更為市場所需求。將普通聚酯特殊功能化、多功能一體化,有助于提高化纖產品的附加值,增強化纖企業的競爭力。

再生化纖:變“廢物”為“油田”

隨著聚酯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高效化、無害化、密閉化、再循環、高值化回收利用紡織品及廢聚酯瓶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課題。我國聚酯瓶片年存量已經近400萬噸,廢舊紡織品年存量已達2,300萬噸,其中化纖占年存量的70%。而再生纖維的生產正是把“廢物”轉換成為紡織基本原料,使“廢物”成了我國陸地上新的“油田”。

2012年再生化學纖維產能830萬噸,產量530萬噸。由于服裝出口下降,使用廢舊衣物原料國內有15-20%下降,估算布泡料使用量80萬噸,進口整瓶/瓶片205萬噸(毛片按10%12%,整瓶20%-22%折凈瓶片170萬噸),廢絲僵料泡料25萬噸,國內飲料瓶回收量2807/噸。

北京服裝學院王銳表示,在再生纖維領域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近年來,國內發展也比較快。隨著我國對于該領域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在該領域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國再生纖維總體質量與國外差距已經不大。我國與國外再生纖維領域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設備上。

根據國情及行業發展規劃,再生纖維的技術發展方向是,通過研究廢舊紡織品、部分可紡絲塑料的智能識別及高效分離技術與裝備,研發高效廢舊塑料分揀技術,提高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循環比例;通過開發廢舊紡織品的分類與預處理技術、資源化技術,減少排放,節約資源,提高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力開發差別化、功能化再生纖維及其制品生產技術,拓展領域,并通過大力宣傳提升消費者的認知,倡導健康綠色的消費理念。

王銳認為,我國再生纖維行業發展前景廣闊。預計到2020年,中國再生聚酯產業將發展成為以差別化、功能化產品為主導、產業鏈完善、企業設備先進、產業布局合理、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產業創新體系較為完善,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更加突出,成為中國傳統產業改造和國內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示范產業。

生物質纖維:未來競爭力的提升點

中國是一個缺油的國家,按照現有產業規劃,如果今后國內化纖工業增長所依賴的基礎化工原料依然依靠進口原油加工來支持,那么行業發展難以擺脫受制于人、大起大落的困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是綠色化工原料的未來出路,越來越多的化工產品可通過生物質資源得到。

發展生物質纖維是化學纖維工業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需要。紡織工業由于其規模和涉及的范圍較大,是溫室氣體排放較大的行業之一。化學纖維制造業消耗大量的能源,被認為屬于高碳行業,因此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經濟的需要。在世界能源危機和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積極發展生物質纖維對實現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對農副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均具有深遠意義。為化學纖維工業培育新興產業、催生新的增長點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契機,必將成為引領化纖工業發展的新潮流。

篇4

具體介紹了蠶絲被的生產技術和工藝特點,明確了蠶絲被領域存在的假冒偽劣特征,及目前檢測技術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蠶絲被;生產;質量

蠶絲是一種天然的纖維,素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譽,被業界稱為“纖維皇后”。其主要成分為純天然動物蛋白纖維,有87%的構造和人類的皮膚相近,內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蠶絲綿具有柔軟、透氣、吸濕、輕盈、不刺癢及抗靜電等優點,成為制作被子的最佳原料。因此,蠶絲被具有貼身保暖、蓬松輕盈、透氣保健等得天獨厚的品質和優點。[1]基于蠶絲被的優良品質,近幾年,蠶絲被的銷量不斷攀升,蠶絲被用絲量已經占全國蠶絲產量的20%左右。初步統計,目前蠶絲被的年產量約為1200萬床,年產值超過110億元[2-4]。

蠶絲被產業快速的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品牌企業,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注重產品質量。同時,蠶絲被生產企業還是以小型、私營企業為主,起點相對較低,生產管理水平低,質量意識不強。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增加了蠶絲被行業一種新模式的發展,但目前這種模式中的蠶絲被的質量參差不齊。

蠶絲被質量參差不齊,良莠混雜,出現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嚴重,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會對消費者的安全健康構成威脅,主流媒體也多次對產品質量進行了曝光,影響了蠶絲被的聲譽,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不利。[5]

1 蠶絲被生產技術

蠶絲被產業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江蘇省、遼寧省和山東省,浙江省和江蘇省是以生產桑蠶絲綿為主,遼寧省和山東省是生產柞蠶絲綿為主。桑蠶絲綿多以手工長絲綿、機制長絲綿和短絲綿為主生產蠶絲被,有少量的桑蠶中長絲綿蠶絲被;柞蠶絲綿是以中長絲綿和短絲綿為主生產蠶絲被,有少量的柞蠶長絲綿蠶絲被。

1.1 蠶絲被的原材料

按原料分:蠶桑繭和柞蠶繭。蠶繭包括整個蠶繭、削筘蠶繭、蛹筘蠶繭。桑蠶繭分雙宮繭、上繭、黃繭、次繭。桑蠶繭及繅絲加工的副產品:繭衣、蛹襯繭。蠶絲加工的副產品:絹紡綿球、絹紡短纖維。

絲綿按長度分:長絲綿、中長絲綿(≥25cm)和短絲綿(<25cm)。

絲綿按種類分:桑蠶絲綿和柞蠶絲綿。

1.2 絲綿的加工工藝、種類和特點

1.2.1 長絲綿

(1)手工長絲綿加工工藝和特點。煮繭(雙宮繭、上繭和次繭)手工剝繭拉伸烘干。天然白色,色澤均勻,蠶絲細長、充分延伸,縱橫分布呈網狀,撕拉韌性好,無明顯綿塊、絲筋,手感蓬松。

(2)機制長絲綿加工工藝和特點。a.機制長絲綿(桑蠶雙宮繭、上繭、次繭,柞蠶繭):蠶繭水煮抽絲煮練(加入堿及混合試劑進行去脂脫膠)洗滌中和(加入柔軟劑、冰醋酸)脫水烘干。b.機制長絲綿(蛹襯):繅絲副產品,由絲廠直接繅絲加工成綿片,后期進行煮練(加入堿及混合試劑進行去脂脫膠)洗滌中和(加入柔軟劑、冰醋酸)脫水烘干。

機制長絲綿的特點為多個蠶繭加工制成的絲綿,桑蠶雙宮繭、上繭、次繭和整個柞蠶繭機制長絲綿,切斷很少;蛹襯機制長絲綿,會產生一定量的切斷。桑蠶雙宮繭、上繭和整個柞蠶繭制成的長絲綿基本沒有綿塊和絲筋;桑蠶次繭制成的長絲綿基本沒有綿塊,但有較細和一定量的絲筋;蛹襯制成的長絲綿基本沒有綿塊,有較粗和一定量的絲筋。

機制桑蠶雙宮繭長絲綿特點:天然白色,色澤均勻,蠶絲細長、充分延伸,縱橫分布呈網狀,撕拉韌性好,無明顯綿塊、絲筋,手感蓬松(比手工絲綿略差)。

機制桑蠶次繭長絲綿特點:天然白色,色澤均勻,蠶絲細長、充分延伸,縱橫分布呈網狀,撕拉韌性好,有輕微綿塊、絲筋,手感蓬松(比雙宮繭絲略差)。

機制柞蠶長絲綿特點:天然淡黃色,色澤均勻,蠶絲充分延伸,縱橫分布呈網狀,撕拉韌性好,無明顯綿塊、絲筋,手感蓬松,蓬松度高于桑蠶絲綿。

蛹襯桑蠶長絲綿特點:色澤均勻,蠶絲充分延伸,縱橫分布呈網狀,撕拉韌性略差,有輕微綿塊和較明顯絲筋,手感蓬松略差。

現今手工絲綿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都被更加高效的機制絲綿所代替。機制絲綿具有加工速度快、人工成本較低、制絲均勻的特點,但同時因為高溫煮繭的原因,纖維天然卷曲有所破壞,導致蓬松度下降,因此成品機制蠶絲被的壓縮回彈性較差。柞蠶繭中的蠶蛹,食用價值遠遠高于絲和絲綿的使用價值,因此柞蠶長絲綿的比例較小。

1.2.2 中長絲綿

中長絲綿是以桑蠶繭和柞蠶絲中的削筘蠶繭、蛹筘蠶繭或繅絲加工的副產品(蛹襯綿)為生產原料。

(1)蛛網狀中長絲綿加工工藝和特點:蛛網狀中長絲綿:蠶繭煮練(加入堿及混合試劑進行去脂脫膠)洗滌中和(加入柔軟劑、冰醋酸)脫水烘干(原料)開綿(繭)機蛛網狀中長絲綿。經開綿(機)加工后的是蛛網狀中長絲綿,絲綿長度大部分在25cm以上,可以直接用以蠶絲被的原料,但絲(毛)粒較多,影響手感。特點是:色澤均勻,蠶絲充分延伸,縱橫分布呈網狀,撕拉韌性較好,但絲(毛)粒較多,手感蓬松。

(2)梳片狀中長絲綿加工工藝和特點:梳片狀中長絲綿:(蛛網狀中長絲綿)梳毛機梳片狀中長絲綿經梳毛機梳毛工藝加工后的中長絲綿產品,蠶絲纖維排列整齊,呈梳片狀,蠶絲纖維長度大部分在20cm~30cm之間,絲綿長度會有一定量的減短,絲(毛)粒情況改善,手感、外觀和蓬松度較蛛網狀中長絲綿好。特點是:色澤偏黃,蠶絲較粗、長度在25cm左右,纖維排列整齊,外觀和蓬松度較好。

蠶繭中的蠶蛹食用價值遠遠高于絲和絲綿的使用價值,為了取蠶蛹,生產絲綿的原料均為削筘蠶繭、蛹筘蠶繭,因此中長絲綿大部分是柞蠶中長絲綿。

1.2.3 短絲綿

短絲綿是以繭衣、繅絲加工的副產品(頭)或絹紡短纖維為生產原料。繭衣是蠶繭進行后道工序前,經過挑繭、機器剝繭,剝離下的部分,其工序如下:

短絲綿:繭衣、頭煮練(加入堿及混合試劑進行去脂脫膠)洗滌中和(加入柔軟劑、冰醋酸)脫水烘干(絲綿原料或絹紡短纖維)開綿(繭)機梳綿機短絲綿

短絲綿絲長較短,基本集中在5cm~10cm,有較多的長度低于1.3cm的短纖維,短纖維率高,雜質多,蓬松度很差,加工成成品需絎縫。

注:梳毛機和梳綿機,基本原理相同,規格尺寸不同、針布密度大小不同。梳片中長絲綿胎由梳毛機生產,絲綿長度可達25cm左右;梳綿機生產短絲綿,絲綿長度大多在5??cm~10cm。經過梳毛機和梳綿機工藝的絲綿纖維排列整齊,纖維混合均勻?,F市場上存在的梳片狀混合蠶絲被,都是通過梳毛機和(或)梳綿機將蠶絲綿與其他非蠶絲纖維均勻地混合。

1.3 蠶絲被的加工工藝、特點及種類

1.3.1 手工絲綿被

手工絲綿被:手工剝繭的絲綿,經人工按照尺寸和重量的要求拉成蛛網狀,鋪墊成一定重量和尺寸的蠶絲被。

特點:加工成本高,產量低,但品質高,為優等品絲綿。蠶絲綿胎有明顯的混合分層點,絲綿可以分層分離。

種類:純長絲絲綿被。

1.3.2 機制絲綿被

機制絲綿被:機織長絲綿胎;開綿(機)開松制成的蛛網狀絲綿胎;梳毛機和(或)梳綿機生產的梳片狀絲綿胎;人工按照尺寸和重量要求鋪墊而成或絎縫而成。

特點:產量高。含長絲綿和(或)蛛網狀中長絲綿的蠶絲綿胎有明顯的混合分層點,可以分離出長絲綿和(或)蛛網狀中長絲綿。梳片狀中長絲綿和短絲綿的混合是均勻的。

種類:純機制長絲綿被;純中長絲綿被;純短絲綿被;機制長絲綿被和中長絲綿混合被;機制長絲綿被和短絲綿混合被;中長絲綿被和短絲綿混合被;機制長絲綿被、中長絲綿和短絲綿混合被。

1.4 蠶絲被分類

目前市場上的蠶絲被分為兩大類:純蠶絲被和混合蠶絲被。

純蠶絲被:純蠶絲長絲綿被;純蠶絲中長絲綿被;純蠶絲短絲綿被;純蠶絲長/中長/短絲綿混制蠶絲被。蠶絲包括:桑蠶絲和柞蠶絲。

混合蠶絲被:蠶絲和化學纖維混合蠶絲被;蠶絲和其他天然纖維混合蠶絲被;蠶絲+化學纖維+其他天然纖維混合蠶絲被。

2 蠶絲被質量狀況

在目前的蠶絲被生產銷售中,呈現出蠶絲被填充料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并影響蠶絲被行業的正常有序發展,甚至危及經濟社會發展安全或社會安定,社會反映強烈,存在極大的質量安全風險。

2.1 蠶絲被產品五類假冒偽劣特征

2.1.1 把化學纖維和其他非蠶絲纖維混紡進蠶絲綿中冒充純蠶絲被

用外觀特征像蠶絲纖維的化學和其他非蠶絲的短纖維、長絲、長絲切斷與短絲綿、中長絲綿、長絲綿混合鋪墊在一起。常見的化學纖維和其他非蠶絲纖維有:聚酯(滌綸)纖維、聚酯(滌綸)長絲、腈綸纖維、錦綸纖維、錦綸長絲;粘纖、莫代爾、萊賽爾等再生纖維素纖維和長絲。此類假冒偽劣蠶絲被可用纖維定性定量來進行鑒別判定。

2.1.2 把天然淺黃色的柞蠶絲過度漂白充當天然白色桑蠶絲

天然的柞蠶絲呈淺黃色,天然的桑蠶絲呈白色。由于柞蠶絲綿的原料柞蠶繭生長在野外,其產量遠遠低于人工養殖的桑蠶繭,柞蠶絲綿被的產量小,造成消費者對柞蠶絲綿被了解少,關注度也少,購買使用率低。生產經銷者為了提高銷量和使用率,把淺黃色柞蠶絲綿經漂白,充當桑蠶絲。柞蠶絲綿經漂白工藝后,pH值指標易不合格,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常見的特征有:整條蠶絲被中,用漂白的柞蠶絲綿標稱桑蠶絲綿;整條蠶絲被中,用低比例的未漂白的柞蠶絲綿和高比例的白色桑蠶絲綿混合,色澤接近白色的桑蠶絲綿。

此類假冒偽劣蠶絲被可通過區分蠶絲的種類和含量來鑒別判定。

2.1.3 在純長絲綿中摻入中長絲綿和/或短絲綿冒充純長蠶絲綿,蛛網狀中長絲綿冒充長絲綿

常見的特征現象有:在整條蠶絲被中,中間為短絲綿和/或中長絲綿,外層用長絲綿包覆;在整條蠶絲被中,用長絲綿與短絲綿和/或中長絲綿多層交叉鋪墊;用蛛網狀的有較多切斷中長絲綿直接標稱長絲綿。

此類假冒偽劣蠶絲被需要明確長絲綿、中長絲綿(蛛網狀、梳片狀)和短絲綿的定義和術語,需要各長度的量化值,才能鑒別判定。

2.1.4 在純絲綿產品中用短絲綿冒充中長絲綿

常見的特征有:在整條蠶絲被中,中間為短絲綿,外層用蛛網狀的中長絲綿包覆;在整條蠶絲被中,用蛛網狀中長絲綿與短絲綿多層交叉鋪墊;整條蠶絲被,用短絲綿和中長絲綿按一定比例混合梳理成梳片狀絲綿胎。

此類假冒偽劣蠶絲被需要明確中長絲綿(蛛網狀、梳片狀)和短絲綿的定義和術語,需要各長度的量化值,才能鑒別判定。

2.1.5 將低廉劣質的蠶絲下腳料或蠶絲再加工成蠶絲被

這種蠶絲原料由蠶絲織物的下腳料和廢舊蠶絲面料,經機械加工開松成纖維;由色蠶絲織物的下腳料和廢舊蠶絲面料,漂白后,經機械加工開松成白色纖維;廢舊絲綿、污染霉變絲綿。

常見的特征有:經機械加工開松后的纖維被梳理成短絲綿綿胎;用新生產的絲綿和再加工短絲綿綿胎多層交叉鋪墊或包覆;用新生產的絲綿和廢舊絲綿和/或污染霉變絲綿多層交叉鋪墊或包覆。

此類假冒偽劣蠶絲被鑒別判定的指標是絲綿品質;絲綿的原料要求、含雜率、短纖維含量和纖維含量。

2.2 檢驗技術現狀

上訴五類假冒偽劣,其中第一、二兩類,在GB/T 24252―2009《蠶絲被》標準中有檢測方法和考核指標;第五類,在GB 18383―2007《絮用纖維通用技術要求》標準中有檢測方法和考核指標。第三、四兩類情況,在現行有效的標準中,沒有明確的量化考核指標和測試方法,給檢驗和執法打假帶來困難。因此,對蠶絲被中各種長度蠶絲纖維的量化分析很有必要,通過鑒別絲綿中的長度摻雜使假現象,為打假扶優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陳顯梅.淺談蠶絲被生產現狀與檢測方法[J].廣西蠶業,2013,50(2):50-52.

[2]顧紅烽.蠶絲被產品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J].中國標準化,2012 ,(10) :103-106.

[3]甘志紅,王飛.淺析蠶絲被生產現狀與發展前景[J].產業用紡織品,2010,28 (3):30-32.

[4]梁瑞麗.洲泉蠶絲被的品牌復興[J].中國紡織,2014,(2):80-81

篇5

關鍵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紗線;性能

中圖分類號:TQ342+.61 文獻標志碼:A

Study on Performance of UHMWPE Staple Fiber and Yarn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UHMWPE staple fiber and yar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UHMWPE staple fiber can be used to spin various yarns, and also can be used as building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The breaking strength of UHMWPE yarn is above 8 cN/dtex. With excellent abrasion-resistance and cutresistance performance, UHMWPE yarn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me special fields, thus has a great market potential.

Key words: UHMWPE; staple fiber; yarn; performanc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纖維是目前產業化應用的強度最高的合成纖維之一,除了高強度和高模量外,UHMWPE纖維還具有密度低、抗沖擊、耐切割的優點,密度只有0.97 g/cm3,低于多數合成纖維,同時其化學穩定性、耐光性和耐低溫性都非常優異,因此有非常廣泛的用途,如應用于安全防護、航海、漁業、體育用品等領域,產品包括防彈用UD布、防刺服面料、防切割手套、各類繩索、漁網等,但這些產品基本為長絲制品,相比之下UHMWPE短纖維和紗線的產品和應用都較少,這主要與市場需求、成本等因素有關,但從使用角度來看,短纖維和紗線產品也有其優點,比如自由度更高,可以在各種基體中均勻分散,適合于做復合材料增強骨架;其紗線產品不易鉤絲,而且具有柔軟、觸感良好等特點。

近年來,國內UHMWPE纖維的產能擴張很快,生產企業數量及規模都在不斷增加,且增速遠超傳統長絲市場的需求,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以下將對UHMWPE短纖維及其紗線的性能進行研究。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

1.97 dtex/51 mm的UHMWPE短纖維,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3 dtex/38 mm的UHMWPE短纖維,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提供;

各種UHMWPE紗線,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提供。

1.2 實驗設備

強力測試儀(Instron M);單絲強力測試儀(上海新纖,XQ-1C);掃描電鏡(日本,JSM-6360);纖維卷曲彈性儀(上海新纖,XCP-1型)。

1.3 測試方法和標準

短纖維的拉伸性能和卷曲性能根據國標GB/T 14337― 2008《化學纖維:短纖維拉伸性能試驗方法》和國標GB/ T 14338 ― 2008《化學纖維:短纖維卷曲性能試驗方法》進行測試;紗線的拉伸性能根據國標GB/T 3916 ― 1997《紡織品 卷裝紗 單根紗線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進行測試。

2 結果與分析

2.1 短纖維性能研究

測試了UHMWPE短纖維的斷裂強度、模量和卷曲性從表 1 可以看出,UHMWPE短纖維屬于高強低伸纖維,其斷裂強度是常規滌綸短纖維的 5 倍以上,模量是滌綸短纖維的10倍以上。

UHMWPE短纖維的卷曲性能較滌綸差,正常滌綸短纖維的卷曲率在11% ~ 14%之間,卷曲數在12個/25 mm左右,而表 1 中UHMWPE短纖的卷曲率和25 mm卷曲數都不到滌綸短纖維的一半。UHMWPE短纖的卷曲性差和其纖維特性有關,由于其大分子高度取向和結晶,模量和強度高造成卷曲困難,而且大分子結構中缺乏極性基團,纖維彎曲后在彎曲點大分子難以靠強的極性鍵固定重排,造成卷曲保持性差,從而給紡紗帶來較大難度。

用掃描電鏡觀察UHMWPE短纖維的表面形態,結果如圖 1 所示。

從圖 1 可以看出,所測的UHMWPE短纖維經過了卷曲,局部由平直狀變成了彎曲狀,這種卷曲對紡紗有利,可以增加纖維間的抱合性,但卷曲數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才有利于紡紗:卷曲數過少會導致纖維抱合性不好,毛條強度低,難以紡紗;卷曲數過多則容易形成大量棉結,影響成紗質量。

2.2 紗線性能研究

另外還測試了一批斷裂強度稍低的UHMWPE短纖原料所紡的UHMWPE純紡紗線和UHMWPE/PET(90/10)混紡紗線的力學性能指標,結果見表 2。

從表 2 可以看出,UHMWPE純紡和混紡紗線都有較高的斷裂強度,遠超一般短纖紗的斷裂強度,接近同規格滌綸紗線斷裂強度的 3 倍。而且UHMWPE/PET(90/10)混紡紗的斷裂強度較UHMWPE純紡紗要稍高一些,分析原因可能是PET的加入提高了紗線中纖維的抱合性,使強度增加。從表 2 還可以看出,股線的斷裂強度較單紗提高了10%以上,股線的條干均勻性也更好。

為研究混紡比對UHMWPE/PET混紡紗線裂強度的影響,本研究測試了同規格純PET、UHMWPE/PET(50/50)、UHMWPE/PET(70/30)、UHMWPE/PET(90/10)以及純UHMWPE 紗的斷裂強度,結果見圖 2。

從圖 2 可以看出,隨著紗線中UHMWPE纖維含量的增加,紗線的斷裂強度是一個先增加再趨緩,然后略有下降的趨勢,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比較復雜。紗線的斷裂強度取決于紗線斷裂時參與斷裂的纖維強度和數量,一般情況下,在紗線斷裂時有部分纖維只是發生了位置的滑移,并未斷裂。UHMWPE纖維的斷裂強度大、斷裂伸長低,而且表面摩擦系數小,容易滑移,而滌綸斷裂強度低、斷裂伸長大,纖維的相對滑移情況會少一些。在UHMWPE纖維含量較少時,其強度的貢獻非常明顯,紗線斷裂強度隨其含量增加不斷增加,但當UHMWPE纖維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纖維相對滑移對紗線斷裂強度的影響開始起決定作用,紗線斷裂強度不再隨UHMWPE纖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3 應用領域探討

UHMWPE短纖維有廣泛的應用領域,除了可用于紡紗生產高強度紗線外,還可以用于建筑增強材料、復合材料骨架等中。寧波大成的研究結果表明,把長度為19 mm的UHMWPE短纖添加到混凝土中,可明顯提高其強度指標,摻混量從0.1%到 0.5%,強度指標呈上升趨勢,當摻混量為0.5%時立方體抗壓強度和軸心抗壓強度提高15%左右、抗折強度提高近30%、劈拉強度提高78.9%,增強作用非常明顯。

UHMWPE紗線可用于各種防切割、耐磨織物產品,如防護手套等,和長絲相比,短纖紗織物產品手感柔軟,不易鉤絲,具有同樣的耐磨性和防切割等級,結實耐用且防護性能良好,在建筑、救援等領域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4 結論

(1)UHMWPE短纖是目前工業化生產的強度最高的短纖維之一,經過卷曲后也有一定的卷曲度,可用于紡紗、建筑增強等領域;

(2)在滌綸短纖中混入一定比例的UHMWPE短纖可明顯提高紗線強度,但當其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后紗線斷裂強度不再增加;

(3)UHMWPE紗線的斷裂強度遠超一般短纖紗線,可滿足特殊領域對高強度紗線的需求,用于開發耐磨、防切割紡織產品。

參考文獻

[1] 顧超英,趙永霞. 國內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生產與應用[J].紡織導報,2010(4):52-55.

[2] 錢伯章. 超高強度聚乙烯纖維的開發應用進展[J]. 國外塑料,2010,28(4):62-64.

篇6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0)10-0010-05 收稿日期:2010-06-02

隨著國際間產品內分工的日益精細化,產品內貿易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個國家進口中間投入品,組裝加工之后再出口到另一個國家。這種產品內貿易形式成為二戰后國際貿易發展最重要的特征。深圳利用其低廉和豐富的勞動力,毗鄰香港和靈活的特區政策優勢,成功發展了以中間產品貿易方式為動力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中間產品貿易對深圳制造業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運用企業的微觀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的制造業門類13―42大類,與《協調商品名稱和編碼制度》(HS)結合起來進行數據處理,分析深圳制造業的產品內貿易規模。

一、文獻綜述

產品內貿易理論是近年來國際貿易理論最重要的發展之一。隨著二戰后貿易壁壘的減小,國際貿易迅速增長,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加,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迅速上升,這為產品內貿易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現實基礎。

產品內貿易是伴隨著國際間垂直專業化分工產生的。垂直專業化分工指國際分工深入到產品生產的各個工序,不同的生產階段分散到不同的國家與地區進行。產品內貿易就是指這個過程中,生產產品的中間投入的貿易。垂直化分工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Balassa(1967),而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Arndt(、1997)系統地提出。

產品內貿易的理論研究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沿用了:傳統貿易理論框架,新貿易理論框架,產業組織和契約理論框架。傳統貿易理論框架下的產品內貿易模型,主要是將產品的生產過程拆分成幾個要素的密集度不同的階段,并且把這個假設引入李嘉圖模型或者赫克歇爾一俄林模型等傳統的貿易理論模型中,例如Di。it和Grossman(1982)以及國內學者盧鋒。新貿易理論框架下產品內貿易的理論研究,進一步討論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垂直專業化和產品內貿易的成因,主要的文獻有:Chen、Ishikawa和Yu(2004)、盧鋒。近年來,有學者從產業組織理論和交易成本角度研究產品內貿易的問題。例如從人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商品鏈和價值鏈的視角來分析和解釋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內分工和貿易的問題。

關于垂直專業化和產品內貿易的實證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垂直專業化的度量。最重要的度量方法,是David Hummels(2001)的VS度量。Hummels使用用于出口產品的進口中間品的價值來度量這種產品內分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相關研究的認可。第二是基于VS指標,對垂直專業化程度的比較分析。這類研究表明垂直專業化程度在產業間和不同地區之間有差別。第三是垂直專業化和產品內貿易對國際貿易、生產率、產業競爭力、技術進步、收入分配的影響。

二、數據來源與分析

(一)產品內貿易的度量

本文描述的產品內貿易概念特定地指從一個國家進口中間投入品,并出口到這一國家或另一個國家的產品內貿易方式。對中間產品貿易的度量主要采用Hummels(2001)提出的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概念。Hummels運用的是投入產出的方法,垂直專業化=進口的中間投入品×總出口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比重,其經濟含義是進口的中間投入品加工成最終產品后用于出口的部分,是一個絕對數量。對研究深圳市制造業產品內貿易情況,更有意義的是VS的出口份額(vertical speeialization share of export),我們簡稱VSS,即用于出口的進口中間投入品占出口額的百分比。

(二)數據來源和分析

本文微觀數據源于《海關進出口數據庫》(2000~2006年)和《深圳統計年鑒》(2001~2007年);宏觀數據(2007~2009年)來自于深圳海關的海關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的制造業門類包括13~42大類,與海關編碼(HS編碼)結合起來進行數據處理,由于本文的數據是HS編碼,為了將海關數據和制造業的類別協調一致,最精確的調整方法是逐個將進出口產品根據制造業的門類分類和HS編碼進行歸類,這樣調整的工作量太大,所以為了簡化將海關代碼中的前兩位,即從第一章至第九十七章與制造業的門類進行匹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加工貿易貨物監管辦法》(2004年2月26日海關總署令第11 3號),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以下簡稱料件),經加工或者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本文的VS值選取深圳市來料加工貿易和進料加工裝配貿易的進口數據。

依據海關數據統計出深圳市制造業的VS值(如表1所示),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在兩位的海關編碼很難分清,所以將這兩個產業合并分析其VS值;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都處于兩位海關編碼第八十五章(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之中,所以也將兩個產業合并分析;其他項中包含沒有統計在制造業中的海關進出口貨物。根據VS值區間,我們將各個產業劃分為以下四個大類進行分析。

第一類,VS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產業,總體上這類產業有上升的趨勢。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呈平穩上升態勢。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呈急速上升態勢。10億美元以上中間投入品進口的產業基本呈上升的趨勢,這些產業是深圳市參與產品內貿易較為深入的產業,也是深圳市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產業,中間投入品進口的明顯增長表明隨后的加工貿易出口將有大幅增長。

第二類,VS值在10億美元-1億美元之間的產業。其中,紡織業;橡膠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呈上升態勢。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呈急速上升的態勢,七年幾乎翻一番。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呈平穩下降的趨勢。

造紙及紙制品業呈上升的態勢,2004年達到9834萬美元,此后開始下降。化學纖維制造業小幅波動后呈下降的態勢。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波動性很強,2002~2003年急速上升達到2億多美元,隨后下降,在2006年又開始上升。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呈波動態勢增長。億美元以上進口中間投入品的產業發展的態勢有所不同,雖然這些產業的VS值較高,但是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都呈下降的態勢,這些基本是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業,下降的趨勢表明這些產業的產品內貿易在下降。

第三類,VS值在1億美元一千萬美元之間的產業:食品加工業呈先快速上升后下降態勢。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呈下降的趨勢。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急速上升,2003年達到2億多美元,后開始下降。金屬制品業呈平穩上升態勢。這些產業處于參與產品內貿易程度較低的產業,除了金屬制品業基本處于下降的趨勢。

第四類,VS值在千萬美元以下的產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呈下降的趨勢。飲料制造業2002年達到178萬美元,隨后急速下降,2006年降到2萬美元。家具制造業先急速上升,至2004年達到1425萬美元,后呈下降的趨勢。醫藥制造業先急速上升,至2003年達到905萬美元,后呈下降的態勢。煙草制造業的Vs值為零。這些產業屬于深圳市參與產品內貿易程度最低的制造業,基本呈下降的發展態勢,這些產業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最低。

2007、2008、2009年深圳市的VS分別是811.09億美兀、789.48億美元、688.04億美元,可以看出2008年受經濟危機影響,深圳的VS值呈下降的趨勢,2009年下降非常劇烈。

VS值是一個絕對量,在垂直專業程度不變的情況下,產業的擴大也會導致VS值的增加。為了更精確地反映深圳市制造業的產品內貿易程度,根據Hummels(2001)的文章,引入VS的出口份額(VSS)這一比值,將深圳制造業做細致分析。根據表2中的結果,IL(2006年VSS值為劃分標準,同樣用區間分類的方法,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類,VSS值在10%以上的產業:紡織業在2000年的VSS值為34.93%,2001年繼續增加,隨后呈迅速下降的趨勢。造紙及紙制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在2000年VSS值分別高達72.45%和67.45%。隨后逐年急速下降?;瘜W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呈下降的趨勢?;瘜W纖維制造業較為特殊,2000年和2001年VSS值分別為165.08%和206.89%,這說明此產業的進口中間投入品遠遠高于產業出口值,隨后幾年呈下降的趨勢,2006年降至24.98%,也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VSS值。橡膠制品業呈先降后升的態勢,總體趨勢是下降。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呈下降的趨勢。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是唯一一直呈上升趨勢的產業。VSS值較高,說明這些產業生產的出口產品較大比例用于進行產品內貿易,這些產業也是深圳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業。

第二類,VSS值在5%~10%之間的產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呈下降的趨勢,這兩個產業是深圳市主要的出口產業,尤其是機電產品的出口更是深圳市的主要出口產品,7年中兩產業的VSS值處于16.78%~9.31%之間,雖呈下降的趨勢,但其參與產品內貿易的程度仍然較高。

第三類,VSS值在1%~5%之間的產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呈下降的趨勢。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在2000年時VSS值達到34.19%,處于較高水平,隨后逐年下降至2006年的4.71%。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呈波動性上升的趨勢。這些產業的VSS值較低,表明其參與產品內貿易的比重不斷下降。

第四類,VSS值在1%以下的產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呈小幅上漲后下降的趨勢。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金屬制品業呈迅速下降的趨勢。煙草制造業的VSS值為零。醫藥制造業呈波動性下降的趨勢。這些產業的VSS值最低,幾乎趨于零,產品內貿易在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微不足道了。

整體來看,深圳市制造業所有產業的VSS值7年來都呈下降的趨勢,只有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成上升趨勢。說明深圳市制造業參與產品內貿易的程度降低,這也符合深圳市的產業政策,加強產業轉型升級,減少低附加值的產業出口。

從整個深圳市的角度看,2007年的VSS值為37%,2008年下降為33%,2009年急劇下降為20%。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圳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的程度下降。

三、結論

首先,深圳市制造業的VSS值整體呈下降的趨勢,只有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呈上升趨勢。這一結果表明深圳市制造業參與產品內貿易的產值,在絕對數量增加的同時,產品內貿易程度降低。這個結論與深圳市產業政策調整和深圳市產業升級的情況相一致:產業轉型升級進展迅速,低附加值的產業出口逐漸減少,更多的較高附加值產業利用國內要素進行生產并出口。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深圳市的VSS值持續下降,預計2010年受世界貿易的回升而有所反彈。

其次,深圳市的各主要產業具體分析。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VS值較高并且VSS值也較高,說明這些產業參與產品內貿易的程度較高,并且在產業出口中所占份額也較高,這些產業也是深圳市的主要產品內貿易的出口產業,從產品內貿易視角來看,是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篇7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服裝行業來說更是如此。要想在競爭中獲得長足的發展就必須優化服裝設計,創造好的服裝設計產品。我們知道,服裝設計受到材料性能和外觀的影響,為了裁制簡潔舒適、易于銷售的服裝,就必須選好材料,以材料取勝,拔得頭籌。本文中,筆者主要分析了服裝材料的性能、服裝材料的需求與變化及材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希望能促進服裝設計的優化,促進服裝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服裝材料 服裝設計 性能 影響

一、服裝材料的性能分析

總所周知,服裝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起到裝飾、驅寒和健康的作用,是我們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服裝來說,一般由款式、色彩和材料三要素組成的,其中材料是最基本的要素。服裝材料是指構成服裝的一切材料,它可分為服裝面料和服裝輔料。好的服裝需要好的材料,也就是高性能的材料。

對于服裝材料的性能,一般包括這些方面:首先是吸濕性能,高質量的服裝都會選擇高吸濕性能的材料,這種材料可以穿起來比較舒服,可以吸取人體散發出的汗水和氣體味道,有益于調試溫度,緩解身體帶來的不適。從服裝材料的組織結構來看,針織材料比梭織材料的吸濕性能好,其中經編針織為最佳。在實際使用時,外衣材料的吸濕性應比內衣材料的吸濕性差;其次是保溫性能,服裝對我們人類來說,有御寒的作用,可以維持一定的溫度,調節我們的溫度,具有保溫的作用。保溫性是服裝材料必備的基本性能之一。紡織纖維中所含的靜止空氣越多,保溫性能就越強。比如,毛線比棉線更蓬松,保溫性就更好。質地疏松的織物比質地緊密的織物保溫性強,例如:粗紡呢絨的保溫性比精紡呢絨強。此外,天然纖維比化學纖維的保溫性好;然后就是彈性和強度,彈性是指服裝材料受擠壓變形后恢復原狀的能力。通常,天然纖維的彈性較好,但恢復原狀的能力也較弱。合成纖維,尤其是滌綸,其恢復原狀的能力很強,制成的服裝更為挺括。強度是指使用時的堅牢程度。一般來說,合成纖維的強度要比天然纖維的強度大得多,不易破損。另外還有就是材料的透氣性能和柔軟性能。

二、服裝材料的需求及變化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服裝材料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它的要求就是實現材料不僅能夠滿足基本的舒適性、耐用性及外觀性的特征,更要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服裝功能的要求,即服裝面料對人體具有適應與保護的機能、服裝形態的穩定性機能、服裝形態的變化機能、色彩適應機能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人們對服裝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樣對服裝材料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為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提高服裝材料的性能,滿足客戶的需要,實現服裝材料從低級、單一型走向高級、多樣化的轉變。

從人們對服裝藝術形態需求的角度分析,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將交替成為人們追求的中心,且根據不同的服裝及服裝的用途,其纖維用料將會是相對穩定的,合成纖維仍然是需求的主要纖維。要求合成纖維天然化,天然纖維合成化。面料花樣的不斷翻新,如高支紗、包芯紗等,最大限度地適應人體機能。織染技術的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出現了轉移印染、噴液印染、圓網印花等。后期整理方面增加了各種防護功能,如防水、防燃、防腐等。

三、服裝材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探究

自人類進步文明社會以來,人們對服裝的要求時刻在發生變化,人們也一直沒有停止對服裝設計的研究,對服裝材料的創作,服裝設計與服裝材料的進步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服裝面料的科學性與服裝設計有著直接的對應關系,它是服裝藝術形態設計的基本要素,它為服裝造型、結構設定提供了主要的可行性依據。例如:性質、結構及色彩不同的服裝面料,由于其適用性不同,服裝設計師將從視覺形態、人體工程、服裝機能等方面考慮。

(一)服裝設計以服裝材料為基礎,為其做好物質和技術準備

服裝設計的三大要素分別是色彩、造型和材料。有好的色彩及造型設計構思,還需通過相應的服裝材料,才能使設計構思得到完美體現。若對服裝材料的科學技術不了解,選用不慎或漫不經心,就會破壞設計造型的整體效果。因此,如何從科學性和審美性兩個方面充分發揮服裝材料的作用,正確選擇運用服裝材料才是服裝設計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服裝設計是通過服裝材料的不同造型完成的。不同的材料在造型風格上各具特色,如何選用適當的服裝材料,利用材料的質感和塑型性體現服裝造型,使服裝設計與服裝造型完美結合也是服裝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

(二)服裝材料影響服裝設計效果

不同的服裝材料,可以設計成不同的服裝產品,同樣的設計工藝,如果材料不同,那他們的服裝設計的效果也就會大有不同。如:有些服裝的色牢度不穩定,出現褪色或是變色的現象;有些服裝的形態不夠穩定,易縮水變形;有些服裝面料的物理機械性能不穩定,如面料纖維的耐熱、吸濕、可縮性直接決定了服裝工藝熱處理定型的量化要求;面料的編織密度、松緊、輕重也直接作用于服裝工藝技巧及制作方法。

1.柔軟型面料

柔軟型面料一般懸垂性好,較柔軟,造形流暢而貼體,服裝輪廓自然舒展,能柔順地體現衣著者的體形,這類面料包括針織面料和絲綢面料。針織面料的服裝可省略一些剪輯線和省道,取長方形造型,使衣、裙、褲自然貼身下垂;絲綢面料的服裝多采用松散型和有褶裥效果的造型。

2.厚重型面料

厚重型面料質地厚實挺括,有一定的體積感和毛茸感,能產生濃厚穩定的造型效果。服裝造型和輪廓也不宜過于合體貼身或細致精確,以A型和H型造型最為恰當。透明型面料 透明型面料質薄而通透,能不同程度地展露體形,常用線條自然豐滿、富于變化的H形和圓臺形的設計造型。

3.挺爽型面料

挺爽型面料天然硬挺,造型線條清晰而有體積感,能形成豐滿的服裝輪廓,給人以莊嚴穩重的感覺。這類面料包括棉布、麻布、毛料和化纖織物。挺爽型面料可設計出輪廓線鮮明合體的服裝,以突出服裝造型的精確性。

參考文獻:

[1]陳鶴寧.關于服裝材料與服裝設計的問題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1(5)

篇8

關鍵詞:產業集聚;集聚水平;EG指數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35-03

一、產業集聚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

早期的產業集聚理論可以從韋伯說起,1909年韋伯在其《工業區位論》中明確提出了集聚和集聚效應的概念,此后許多經濟學家對集聚進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韋伯認為集聚是在某一地點集中產業而帶來的成本降低或節約,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從分工的角度描述集聚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質的中小企業為了完成某種產品的生產聯合而成為群體。最早對產業集聚問題進行直接研究的是馬歇爾,在1920年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產業集聚是因為外部規模經濟所致,主要提出的是集聚的好處,并沒有指出導致產業集聚的過程。俄林(1933)認為生產集中的作用甚至可以大過運輸條件,佩魯(1955)指出可以靠國家或地區政策自上而下地建立推動性產業,通過產業集聚形成增長極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現代的產業集聚理論可以從新產業區理論說起。新產業區理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對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研究。勞動分工具有外部性,而社會文化支持了區內企業間的互動。后來又針對工業化后期和信息社會提出了柔性生產方式。1995年保羅·克魯格曼發展了集聚經濟的觀點,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市場潛力都可能是集聚發生的重要因素。而偶然因素導致了集聚之后,又會產生“路徑依賴”。邁克爾·波特(1998)用鉆石模型分析了產業集聚,他認為競爭力的形成和競爭優勢的發揮是產業集聚的核心內容,政府和非政府機構也在產業集聚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當前國外關于企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集群的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增長與企業集群的關系、基于企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等方面。中國對產業集聚的大量研究主要在2000年以后,比較有影響力的有朱英明、梁琦、羅勇等。學者們分析了中國產業集聚的經驗數據,研究產業集聚的形成,并運用各種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基本上都證明了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總體來說,實證分析偏少,近幾年才逐漸增多。

二、指標選取

縱觀產業集聚的實證分析,所使用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赫芬達爾指數、熵指數、空間基尼系數和艾莉森和格萊賽的產業地理集中指數(EG指數)。這幾種指標各有優缺,相比較來說EG指數具有較高的優越性,但由于數據的難采集,使用者并不是很多。本文選取EG指數對中國20個制造行業集聚進行測量,其公式如下:

γEG=

指數越大,表明產業集聚程度越高。其中,si表示i區域某產業就業人數占該產業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xi表示i區域全部就業人員數占經濟體就業總數的比重。赫芬達爾指數H=z2j表示該產業中以就業人數為標準計算的企業規模分布。其中zj=Xj/X,X代表市場總規模,Xj代表第j企業的市場占有率,N代表該產業內部的企業數。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國并沒有企業員工人數分布的詳細統計數據,本文通過《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各省歷年統計年鑒提供的從業人員數對赫芬達爾指數進行了大致測算,并于羅勇計算的2003年制造業集聚指數進行對比,其結果相差極微小,因此筆者認為該計算結果不妨礙對產業集聚程度的評估和比較。

三、計算結果及數據分析

根據上述EG指數說明,筆者運用Excel計算了2003—2011年中國20個制造行業EG指數,篇幅所限截取部分年份數據如下:

EG指數分為三個區間:第一個區間為γ0.05,表示該產業在區域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

1.從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集聚程度最高的行業有5個,從高到低分別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與2003年相比,少了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該行業從2003—2011年的EG指數逐年下降,從原來的第三個區間降至第二區間。2003年該產業主要集中在山西、山東、遼寧、黑龍江,至2011年,河南、河北、陜西、新疆等省份該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均有較大提升。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EG指數在2004年后逐年下降,但仍排在第一名。2011年該行業40.36%的從業人員集中在廣東,22.6%集中在江蘇。

化學纖維制造業2005年后集聚程度逐年上升,至2011年EG指數為0.1512,比2003年上漲了123.26%,排名第二。該行業2003年集中在江蘇、浙江和山東,后山東省從業人員數量和占比漸趨下降,至2011年主要集中在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的EG指數變化不太大,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和廣東三個省份。

2. 2011年處于第二區間的有8個行業,EG指數從高到低有紡織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煙草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與2003年相比,多了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具有強烈的集聚性和規模經濟性,該行業EG指數2003年后逐年提高,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之后兩年又有提高。其中江蘇、廣東從業人員占比有較大提高,吉林有所下降。

紡織業的集聚程度是較高的,EG指數是0.0491,略低于0.05,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四省。2004—2006年有下降趨勢,2006—2008年上升,2009年后受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2004—2010年一直處于第三區間,2011年由于成本持續走高和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影響,江蘇、浙江紡織業從業人員數量及占比下降,同時河南、福建等省份從業人員數量及占比增加,EG指數降至第二區間。

煙草制品業由于其壟斷性,EG指數一直比較穩定,主要集中在河南、云南、湖南、湖北、貴州等省份。2011年由于安徽省該行業從業人員大幅下降,EG指數突然提高,但一直處于第二區間。

通用設備制造業的EG指數變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廣東、上海、河南等省市,其中遼寧、廣東兩省的從業人員占比比2003年有相對較大的提高。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EG指數變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河北、遼寧、江蘇、四川、山東、山西等省份,其中江蘇省從業人員占比比2003年上升較為明顯。

中國農副食品加工業空間集中度在2005年前是不斷上升的,并在2005達到最大;2005年后開始逐步回落。2011年EG指數比2003年下降了37.16%。除了山東始終占據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第一的位置,其他各省產值比重的名次都在發生變化,中國農副產品加工業正逐步從東南沿海省份向東北和中部地區轉移。

造紙及紙制品業EG指數變化不大,2011年主要集中在廣東、山東、浙江、江蘇、河南、福建幾省,比2003年多了福建少了河北。

3. 2011年處于第一區間的有7個行業,EG指數由高到低分別是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江蘇、廣東、山東、河南、浙江、湖南、遼寧等,比2003年多了湖南和遼寧,但由于2003年其他省份分布平均,因此EG指數提高了28.81%。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011年從業人員最多的是江蘇、山東兩省,浙江、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的從業人員占比均達到5%以上。從業人員占比比起2003年來說,四川有所提高而河北下降了。

飲料制造業2011年從業人員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其余達到5%的省份有山東、河南、福建、廣東、湖南。而2003年占比最多的是山東,達到5%的省份有四川、河南、江蘇、安徽、河北。雖然EG指數變化不大,但集聚省份改變較大,出現了明顯的產業轉移。

食品制造業2011年EG指數比2003年下降了37.27%,其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廣東、福建、四川、湖南,與2003年相比,上海、江蘇、浙江從業人員占比有所下降,河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有所提高,也呈現出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的態勢。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EG指數處于逐年下降的態勢,2011年比2003年下降了38.24%。甘肅、山西從業人員占比出現了明顯下降,而河南、山東、江西、廣東出現了增長。

醫藥制造業的EG指數變化不大,其中吉林、四川的從業人員占比有增長,河北、湖北有下降。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在2007年前有增長趨勢,之后下降,2011年比2003年EG指數下降了20.11%。從業人員占比達到10%的有山東、河南、廣東,其余達到5%的有江蘇、福建、四川。與2003年相比河北下降較為明顯,福建河南有所提高。

四、結論

從EG指數三個分區來看,2011年比2003年的變化并不是很大,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分別從第三區間和第一區間移至第二區間。有9個行業的EG指數在上升,11個下降。其中化學纖維制造業上漲幅度最明顯,比2003年上漲了123.26%。處于第一區間的7個行業雖然集聚程度低,但其省份分布變化較大,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產業轉移。

EG指數的平均值從2005年后逐年下降,而中位數2008年后逐年下降,這一時期的集聚和地方化并沒有呈現增長趨勢。但技術含量較高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集聚程度都較高,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集聚程度異常突出,反映了現實中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集聚情況,其EG指數略有下降,其他三個均有所上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

參考文獻:

[1] 梁琦.產業集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羅勇.產業集聚、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基于中國的實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 王業強,魏后凱.產業地理集中的時空特征分析——以中國28個兩位數制造業為例[J].統計研究,2006,(6).

[4] 范劍勇.中國產業集聚效應及其省際差異估計[C].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2005.

篇9

關鍵詞:高分子材料 化學 分子

中圖分類號:U465.4文獻標識碼:A

高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material,以高分子化合物為基礎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化合物構成的材料,包括橡膠、塑料、纖維、涂料、膠粘劑和高分子基復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體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集合。

一、按特性分析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為橡膠、纖維、塑料、高分子膠粘劑、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復合材料等。

①橡膠是一類線型柔性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鏈間次價力小,分子鏈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產生較大形變,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復原狀。有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兩種。

②高分子纖維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前者指蠶絲、棉、麻、毛等。后者是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為原料,經過紡絲和后處理制得。纖維的次價力大、形變能力小、模量高,一般為結晶聚合物。

③塑料是以合成樹脂或化學改性的天然高分子為主要成分,再加入填料、增塑劑和其他添加劑制得。其分子間次價力、模量和形變量等介于橡膠和纖維之間。通常按合成樹脂的特性分為熱固性塑料和熱塑性塑料;按用途又分為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④高分子膠粘劑是以合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為主體制成的膠粘材料。分為天然和合成膠粘劑兩種。應用較多的是合成膠粘劑。

⑤高分子涂料是以聚合物為主要成膜物質,添加溶劑和各種添加劑制得。根據成膜物質不同,分為油脂涂料、天然樹脂涂料和合成樹脂涂料。⑥高分子基復合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為基體,添加各種增強材料制得的一種復合材料。它綜合了原有材料的性能特點,并可根據需要進行材料設計。

二、現代新型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盡管高分子材料因普遍具有許多金屬和無機材料所無法取代的優點而獲得迅速的發展,但目前業已大規模生產的還是只能尋常條件下使用的高分子物質,即所謂的通用高分子,它們存在著機械強度和剛性差、耐熱性低等缺點。而現代工程技術的發展,則向高分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推動了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發展,這樣就出現了許多產量低、價格高、性能優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1.高分子分離膜

高分子分離膜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有選擇性透過功能的半透性薄膜。采用這樣的半透性薄膜,以壓力差、溫度梯度、濃度梯度或電位差為動力,使氣體混合物、液體混合物或有機物、無機物的溶液等分離技術相比,具有省能、高效和潔凈等特點,因而被認為是支撐新技術革命的重大技術。膜分離過程主要有反滲透、超濾、微濾、電滲析、壓滲析、氣體分離、滲透汽化和液膜分離等。用來制備分離、滲透汽化和液膜分離等。用來制備分離膜的高分子材料有許多種類?,F在用的較多的是聚楓、聚烯烴、纖維素脂類和有機硅等。膜的形式也有多種,一般用的是平膜和空中纖維。推廣應用高分子分離膜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利用離子交換膜電解食鹽可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利用反滲透進行海水淡化和脫鹽、要比其它方法消耗的能量都小;利用氣體分離膜從空氣中富集氧可大大提高氧氣回收率等。

2.高分子磁性材料

高分子磁性材料,是人類在不斷開拓磁與高分子聚合物的新應用領域的同時,而賦予磁與高分子的傳統應用以新的涵義和內容的材料之一。早期磁性材料源于天然磁石,以后才利用磁鐵礦(鐵氧體)燒結或鑄造成磁性體,現在工業常用的磁性材料有三種,即鐵氧體磁鐵、稀土類磁鐵和鋁鎳鈷合金磁鐵等。它們的缺點是既硬且脆,加工性差。為了克服這些缺陷,將磁粉混煉于塑料或橡膠中制成的高分子磁性材料便應運而生了。這樣制成的復合型高分子磁性材料,因具有比重輕、容易加工成尺寸精度高和復雜形狀的制品,還能與其它元件一體成型等特點。

3.光功能高分子材料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能夠對光進行透射、吸收、儲存、轉換的一類高分子材料。目前,這一類材料已有很多,主要包括光導材料、光記錄材料、光加工材料、光學用塑料、光轉換系統材料等。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整個社會材料對光的透射,可以制成品種繁多的線性光學材料,又可以開發出非線性光學元件,如儲存元件興盤的基本材料就是高性能的有機玻璃和聚碳酸脂。此外,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光化學反應,可以開發出在電子工業和印刷工業上得到廣泛使用的感光樹脂、光固化涂料及粘合劑;利用高分子材料的能量轉換特性,可制成光導電材料和光致變色材料;利用某些高分子材料的折光率隨機械應力而變化的特性,可開發出光彈材料,用于研究力結構材料內部的應力分布等。

4.高分子復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和另外不同組成、不同形狀、不同性質的物質復合粘結而成的多相材料。高分子復合材料最大優點是博各種材料之長,如高強度、質輕、耐溫、耐腐蝕、絕熱、絕緣等性質,根據應用目的,選取高分子材料和其他具有特殊性質的材料,制成滿足需要的復合材料。高分子復合材料分為兩大類:高分子結構復合材料和高分子功能復合材料。以前者為主。高分子結構復合材料包括兩個組分:①增強劑。為具有高強度、高模量、耐溫的纖維及織物,如玻璃纖維、氮化硅晶須、硼纖維及以上纖維的織物。②基體材料。主要是起粘合作用的膠粘劑,如不飽合聚酯樹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聚酰亞胺等熱固性樹脂及苯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樹脂,這種復合材料的比強度和比模量比金屬還高,是國防、尖端技術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三、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加工

篇10

關鍵詞:材料;材料成型;焊接技g

1 材料

材料的分類很廣,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性能和優缺點,只有綜合利用這些性能,才能使材料得到很好的利用,對于材料作為制造機械零件,結構的物質原料,按照化學特征可以分為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復合材料等,具體分析如下:

(1)金屬材料:在機械加工中,金屬材料的應用是最廣的,用量也是最大的,在各種機床、冶金設備、動力設備等重金屬材料的應用中占80%~90%,金屬材料具有力學性能好、加工成本低、工藝性能好的優點,對于金屬材料的種類如表1。

例如在公元前2世紀,Ashoka王朝建立的“德里鐵柱”,至今都已經1500年歷史了,它的材料就是金屬材料,如圖1。

(2)高分子材料:相對于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的應用位列第二,高分子材料又稱聚合物或者高分子化合物,它主要分為塑料、化學纖維和橡膠三大類,高分子材料具有質量輕,不容易導熱、耐腐蝕性強的特點,在電氣絕緣上,水暖上都有很好的應用。

(3)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種類很多,可以分為傳統陶瓷和特種陶瓷,傳統陶瓷是工業和建筑的基本需要材料,例如家庭裝修中的瓷磚,這種陶瓷脆性大。特種陶瓷就是添加一些金屬,將陶瓷的結構和性能進行改變。

(4)復合材料:復合材料是一個高技術領域,它具有高強度、高韌性等優點,它的原理與合金金屬有些相似,是對材料之間的合成,圖2就是材料合成后的復合材料。

2 材料成型

材料成型是對材料的一種加工方法,在成型過程中會伴隨形狀和機構以及性能的變化,對于材料成型方法見表2。

3 焊接技術

焊接是材料成型中的一種,它主要應用在金屬材料成型技術上,它是將兩個金屬材料通過電極高溫融化,再注入金屬,使接縫處達到金屬連接的技術,焊接技術中焊把、焊接焊縫、金屬絲的相對位置為焊把與金屬焊接件成75°左右,焊絲與焊件的角度大概在15°左右,如圖3。

傳統的焊接技術,焊絲和焊把在一起,這時候將焊絲與焊件的角度保證在75°左右進行焊接。

4 結束語

在材料成型上不斷注入新元素和新設計方法,應用CAD/CAE/CAM輔助設計軟件,對加工材料進行建模,能更好的分析材料成型的特性,材料成型既要滿足零件的形狀要求也需要滿足材料本身的性能,在不斷更新材料和加工技術的前提下,在推動國內各領域發展上、經濟技術建設上、國防建設上,焊接技術將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將會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應榮華.材料成型原理與工藝[M].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2]齊樂華.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藝基礎[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